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辯論思維訓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心理學表明,任何思維方式的形成取決于訓練和培養。人的思維活動是一個極其豐富而又錯綜復雜的進程,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活動更加明顯。
作文訓練從本質上說,就是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初中階段,是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為此,筆者以為應該對學生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程序作文訓練,換個說法就是應由感性思維訓練向理性思維訓練過渡。自然,對初中生進行這一訓練應是循序漸進的,由淺入深的。
近幾年來,我在作文教學中做了一些初步嘗試:
一、感性思維訓練
1、創設情境,啟發聯想,促進思維訓練。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創設情境、啟發思維是激發學生寫作的浪花。在這一階段中引導學生的主要學習心理活動是興趣,因此創設情境,帶領學生進入情境之中,促使學生產生聯想,產生疑問,進而萌生寫作的興趣,是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我在教《臥看牽牛織女星》(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人教版第二冊)一文時,針對學生年齡小,富于想象的心理特點,利用課文前杜牧的《秋夕》詩,讓學生想象并體會這首詩描摹的宮女望著光彩美麗的織女星,想到織女每年還能和牛郎相會一次,而自己卻被關閉在冷宮,過著孤寂的時光,因此倍感凄涼的心態。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急于學文的行動,而且激起了學生形象思維的浪花,使他們欲休不止,欲罷不能。借此時刻,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學習牽牛織女星的有關知識。然而這還不是我最終的目的,我在教學生學完課文后,出示課后練習第四題:在晴朗的夏夜觀測牽牛織女星,并寫下一點感想。沒想到第二天、第三天有好多都寫了比較令人滿意的習作,拿來讓我欣賞。因此,我深感在這一階段中引導學生的主要學習心理是興趣,原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我們語文老師能敲好這開板的第一鍾,就會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入最佳的形象思維狀態。否則,學生對你提出的發散點不感興趣不說,還會抑制他們的思維,表現出郁悶不振,厭煩不堪。
2、學會觀察、培養描寫、促進思維訓練。
賈平凹說:“當作家有三個條件,就是會觀察、會想象、會描寫。”而觀察、想象主要靠形象思維,相應的這種思維形式主要靠觀察和描寫,這既是寫作的實際,也是創作的一條規律,作家是這樣,初學寫作的學生也是這樣。為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描寫能力極為重要。
觀察是一門科學,對作文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可以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更主要的是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很有作用。矛盾說過:“為初學者設想,凡技巧上諸問題,固然不可不下一番苦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夫的是觀察能力的形成。”足以看出培養觀察力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前提和基礎。我在教學中,不但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更注重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比如,我讓學生野外春游,就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用心感受:青山、碧水、藍天、白云、花草、樹木、田野……聽到的鳥啼、淙淙的流水聲、風中葉兒的絮語……聞到的花兒的清香、泥土的新鮮氣息……用舌頭嘗嘗花蕊中的露珠,會覺得有一絲甜味,在草地上讓他們游戲,覺得草是軟綿綿的。此時,學生感到了愉悅,感到了春之美,春之樂。
當然,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同時,還要展開想象。施耐庵寫武松打虎,他本人不一定有過打虎的經驗,是借助想象的力量,把打虎的場面寫得那么生動逼真。因此說,沒有想象就沒有好的文章。仍以野外春游為例,學生欣賞到美麗的景物之后,然后使他們靜神默想剛才用“五官”接觸的景象,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山、水、藍天、白云、樹木、花草、都怎么樣……通過這樣的思維,就可以抓住觀察對象的美。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啟發誘導學生:欣賞到的野外景象怎樣?在這樣的環境里你感覺愉快嗎?如果換成秋天、冬天又怎么樣呢?這樣引導,就使學生逐步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為他們進一步寫文章立意打好基礎。
學生形象思維的表達應以什么為主要表達方式呢?是記敘,還是描寫?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所謂形象思維,是用客觀事物的形象來思維,直接用客觀事物的形象在腦海中“放電影”一樣,是用一幕幕的事物形象、場景、生活畫面的映象來進行的,是形象化的思考問題。那么要把這一思維過程通過文字來表達,僅靠記敘那是遠遠達不到的,而心須依靠描寫的手段,才能達到介紹具有形象性、生動性、具體性的要求,也才能更進一步的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為此,對學生進行描寫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對中小學階段訓練的記敘文,似乎更應強調描寫訓練,這也才合乎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智力的原則。當然,記敘文是記敘、描寫、議論相結合進行的。不過是以記敘、描寫為主罷了。同樣,以前面的野外春游為例,如果只用記敘表達方式來交代春游的經過,那可能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因為形象性較差。若用描寫方式表達,則會重顯事物的形象,使人覺得生動、有趣。實際上,寫景狀物的記敘文都是以描寫為主要手段的。所以加強描寫訓練,不僅能促進學生思維訓練,而且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 理性思維訓練
教學過程就是精心地、有計劃地讓學生生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作文教學也是如此。邏輯思維中的推理是用兩個以上的判斷獲得新的判斷。在議論文教學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因此為了進一步訓練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這也就上升到了理性思維階段。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針對教材,有序訓練,促進思維訓練。
有序訓練,指在訓練過程中,依據學生的心理特征,結合議論文的閱讀教學,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可分四步進行:第一階段側重“一事一議”的訓練,目的是使學生的思維從直觀逐漸向抽象過渡;第二階段針對教科書中的議論文進行列提綱訓練,這是抽象思維發展的基礎階段;第三階段,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狀況,提供一定的材料,讓學生提煉出一個觀點,然后結合生活實際,進而分析論證;第四階段,針對某些錯誤論調言論,寫比較簡單的駁論文。
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訓練與思維訓練是同步進行的。思維越嚴密,語言表達就越準確;語言修養越高,思維能力就越強。為此,我充分發揮教材的有利特點,除了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以外,還重視口語交際訓練,諸如辯論會、演講賽等活動。長期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認識到這些活動的重要作用,特別是通過開辯論會,就不難看出語言的發展有賴于思維的發展。那些思維活躍開放的學生,語言就表現得豐富靈活;那些思維凝滯、板結,不善言談的學生,語言就表現得貧乏、呆板;那些思維嚴密的學生,語言就表達得準確、精練,而且清楚明白;相反對那些思維混亂的學生來說,語言則表現得含混累贅,模糊不清。因此,大力開展有意義的辯論會,開展形式多樣的演講賽,對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
最后,教學生互評互改作文,促進思維訓練。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 語言和思維訓練 面上開花訓練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言文是打開中國古典文化寶庫的一把鑰匙,同時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文言文教學歷來也是高中語文的重點。但是,在當今文言文教學中,文言文的生僻難懂為學生們深惡痛絕。學生們對學習文言文怨聲載道,教師們也面臨著上一堂文言文課,學生們幾乎沉默整堂課的尷尬局面。在此種情況下,教師如果不顧學生的需要和已有的基礎,只是一味講授,不注重思維訓練和培養,使學生思維缺乏應有的鍛煉,難以系統化,難以形成清晰、有效的認知結構也就難以避免了。這樣的文言知識,只是被固化進學生的頭腦中而已,只是一些零散的死記硬背的商品,它們很快就會被遺留在記憶的貨架上,然后錯過保質期,被當做記憶垃圾遺忘。這樣的文言知識,在以后的學習中不容易被提取,也就難以作為新知識的建構基礎,對于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及提高內驅力都會造成影響。同時,語文學科因為大量隱性知識的存在 ,要突破“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困擾,有針對性地進行思維訓練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于漪非常注重語言和思維訓練,她認為語言和思維是一個密切相關的統一體,語言學習是語文學習的載體,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那就必然要伴隨著思維的訓練,與思維訓練同時發生。當今時代,是一個知識爆炸的世界,是一個信息海洋的時代,是一個需要創新性人才的時代。我們的文言文教學,也擔負著同樣的時代性使命。不可以僅僅局限于對于文言字詞的疏通和記誦,而是要通過對文言的學習和賞析,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同時,我們要創造學生的創新思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讓進入他們頭腦的知識真正活起來、用起來。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結合于漪老師的理論,有如下實踐方法:
(1)面上開花訓練法:這是強調全班同學共同參與的快節奏的思維訓練方法。在講授《勸學》這一課的課文中,提前給學生們勾畫好重點字詞,尤其是課文中多處“而”的意義和用法需要他們用心掌握。然后在課堂上以先老師點撥精析,然后當堂隨機“開火車”輪流進行回答。這種思維訓練的方法,第一是緊張,因為提前告知要進行講解之后的提問,學生在學習時,思維會不自覺地緊張,集中注意力。這樣原本很枯燥的字詞,就在這樣緊張的氛圍中掌握了。這樣可以充分調動他們學習文言字詞的積極性。第二是參與度廣,因為是隨機開火車的形式提問,人人都有被提問到的可能。對于班上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更可以起到強制參與的作用,讓他們在參與中逐漸找到學習文言文的自信。
(2)縱深發展訓練法:這一方法強調的是思維的深度和難度,突出一個“深”字。于漪認為,整個教學過程實質就是教師在教學大綱指導下有步驟地啟發學生生疑、質疑、解疑,再生疑、再質疑、再解疑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學生的思維不斷向縱深發展的過程。在學習《師說》一文中,“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這一句,“之”和“徒”的解釋,學生大都將“之”理解為“助詞,的”,將“徒”,理解為“徒弟”。而教師并沒有指出他們的錯誤,而是接著往下疏通。等這一段講完后,問他們徒弟到哪里去了?接著,點明“之”應該做“代詞,這”來講,“徒”應該做“同一類的人”來講。并且問“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當中的“徒”怎么解釋呢?通過這一連串的問題,學生不光融入了文言文課堂,更是在掌握字詞的過程中,思維得到了縱深訓練。
(3)鼓勵求異訓練法: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其對于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獨立人格的形成,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晏子治東阿》這一課中,學習完課文,問大家晏子這樣的勸諫方法是否高明。剛開始同學們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高明,但后來逐漸有不同的聲音。到最后,干脆組織學生們圍繞是否高明展開了一場辯論,大家的參與度很高。在此過程中,老師也會時不時地引導大家回到原文當中去推敲,尋找相關的暗示和證據。這樣一堂課下來,想必同學們的收獲不僅僅限于枯燥文言字詞的掌握。
文言文教學,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如果只是一味的平淡講授字詞,然后疏通文意,同學們對于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想必會大打折扣。借鑒于漪老師的語言和思維訓練核心說,讓文言文課堂也像現代文那樣正常起來,生動起來。解放了學生,也解放了教師自己。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課堂教學 思維能力
正文
數學教學主要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在新的課程改革形勢下,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運用導學課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中訓練學生獨立思維能力
自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為了獲取新知識而獨立開展的學習活動。要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我們可以從學生的自學中進行。開始時,教師可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提出自學要求或編擬自學提綱,讓學生在教師正式授課之前按自學要求或對照自學提綱在課前或課內自學課本。自學時可以討論,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記號,然后問問老師或同學,把自己的收獲和疑惑記錄在《目標導學讀本》上。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可以逐步從依賴自學提綱過渡到不依賴,最后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這個途徑,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目標導學讀本》讓學生經歷“前言鏈接(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學法指導——自主學習——我的疑惑——自主整理——后繼鏈接——課外實踐——學習反思”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看書、思考、議論、質疑、操作等,達到了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自學能力的目的。
二、在個人或者小組探討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在研討課中,教師根據教學的重、難點把學生所提出的疑惑進行整合,教師重視加強操作和知識遷移的指導,從整體到局部設計有坡度、有層次、有啟發性、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系列問題和操作要求,讓學生經歷探索新知識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己想問題、尋方法、作結論,發現新知識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智力。
三、從學生辯論說理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是分不開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過程要靠語言來表達,而語言的發展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學生說理。
四、從針對性訓練中培養學生靈活思維的能力
這里所說的訓練是指課堂練習。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這是溝通知識和能力的橋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精心巧設和有指導性的課堂練習是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和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五、從評講中培養判斷推理的思維能力
一般來說,在課堂上,教學了例題后,學生都要進行鞏固練習,學生練習完畢再組織評講,學生運用數學概念、基本原理對每種問題先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然后再作出合乎邏輯的解釋,有根據地說明理由,這與引導學生經歷各種思維過程一樣,都是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需要。
六、從總結中培養歸納概括的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
0021-02
哲學方式課型是有效教育九大課型之一,它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通過發散思維和聚合訓練,培養學生的頓悟能力、思辨能力、聯系綜合能力、聽說表現力、批判質疑力和答辯技能,其中滲透了矛盾論、發展論、對立統一等哲學思想。它的基本內涵是“一種哲學辯證關系,它認為萬事萬物都有聯系,以‘少是多’作為調控的重要理念,運用哲學中事物普遍聯系、發展變化、對立統一等哲學原理,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課型方式”。
哲學方式課型教學的基本流程是:第一步,教師出示任意一個素材;第二步,發散形態的思維擴張(即學生針對素材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創設問題);第三步,民主形態的匯聚或收縮(即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匯集、復式強化、民主篩選);第四步,邏輯形態的思維擴張(即學生群體答辯、主題擴張與個性品質演化)。該課型可單獨進行,也可滲透到學科教學中的某一個環節。其倡導的理念是不依附任何學科,不解決學科問題,不下結論,只注重思維開發的訓練,但是可以對學生辯論的觀點進行點評和肯定。該課型在1~2周內上一次為宜。
下面,筆者結合近年來玉林市玉州區開展的有效教育實踐活動,談談對哲學方式課型的探索。
一、選好素材,激發興趣
選好素材是能否組織好教學活動的前提。哲學方式課型的教學素材選擇依照循序漸進的實踐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是選擇能夠引起學生濃厚探究興趣的素材。教師在選擇教學素材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以及學生的能力因素、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的設施等,教學素材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讓學生有話可說。如可選擇“網絡游戲”“禮物”“生日”等學生較為熟悉和感興趣的題材展開教學。教師在剛開始進行該課型實踐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通過運用學生熟悉的素材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是選擇與學科教學相關的教學環節和素材。教師可以把哲學方式課型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對哲學方式課的興趣。如思想品德學科可以選擇一些與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重大事件或有關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作為素材,體現學科教學有機滲透思維訓練元素的理念。
三是選擇任意教學素材。師生對該課型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后,對任意一個教學素材都可以進行個性化的處理。素材的選取通常有物品,如一部手機,或是數字和算式,如3,1+1=2,或是字、詞、句、段落、文章等。
總之,選擇的素材必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產生情感的共鳴。把素材選好,自然能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實現良好的師生互動,這也是課堂教學中關鍵的一環。
二、充分想象,發散形態擴張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創設充分自由民主的研討空間,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設疑要多向度,提出的問題也要多向度。而學生則根據素材進行個人思考,展開想象,然后進行小組交流。一般來說,教師剛開始實踐哲學方式課型時,所給的向度要達到12個左右,而16~18個更理想。隨著教學的進一步推進,一節課的向度往往有幾十個甚至成百上千個。如我校某教師在參加校級哲學方式課型比賽課以“美”為素材,創設了良好情境,學生提出了“什么是美”“內在美與外在美”“如何塑造美”“祖國的山河”“家鄉”“心靈”及與“丑”相關的逆向思維向度約20多個向度。在這個環節中,其操作要義如表1所示。
這個環節的訓練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學必須緊緊圍繞這一主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啟發。
三、篩選問題,民主形態收縮
在這個環節中,當問題匯集后,教師要迅速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個性化的強化、篩選、補充。一般來說,可以用大卡、中卡、小卡、微卡進行問題的呈現和篩選,個人問題寫在微卡上,小組篩選的問題寫在中卡(卡條)上,全班篩選的問題寫在大卡上,這樣就可以快速地呈現和篩選問題。接著,教師可以用小組統計、舉手表決等方法確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一般以提出問題的學生人數決定最感興趣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把有價值的問題作為群體探究和討論的主題。在這個環節中,其操作要義如表2所示。
四、群體探究,邏輯形態擴張
在群體探究這個環節中,學生確定探究主題后,教師首先讓他們根據主題進行自我思考、深入分析、總結歸納。其次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和討論。最后讓學生對主題進行群體探究,擴張主題,運用哲學的觀點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在這個階段中,個人和小組以及大組活動十分活躍,學生通過對探究主題的答辯,培養快速敏捷的思維能力、高度靈活的應變能力、高速高效的學習能力以及對問題的分析能力、聽說能力、交往說服能力、敏捷性、頓悟力、批判和被批判的承受力、發散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領悟知識的能力,以及群體討論技巧、答辯的藝術技巧和培養批判精神、團隊精神、自信心、意志力、世界觀。
在群體探究活動中,玉州區教師一般采用以下三種方式:一是辯論式,即將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組,分別對主題進行辯論,當辯論進入白熱化階段時,有的教師還讓學生進行正反兩方角色互換繼續進行辯論。二是主題演化式,即將主題演化成其他方面的內容進行探究。三是主題深化式,就是沿著某一個問題進行更深層面的探究。如盧婕妤老師在有效教育第三次全國級全員培訓會上展示的哲學方式課,就是以“嫦娥”的小故事為主題,引導學生對太空是否存在嫦娥、月球上是否有外星人居住、人類能否在月球上居住等問題進行主題深化探究。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隨機式、綜合式、敵對式、沙龍式等主題演化方法,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在這個環節中,其操作要義如表3所示。
在這一教學階段中,教師要注意扮演好三種角色:一是當好組織者。教師要組織學生針對探究的主題展開探究活動,并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迅速收集、處理信息,特別是要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關鍵點,加以點撥、引申,有效地促使學生主動活潑地向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發展;同時要適當指導和照顧反應較慢的學生,可以用鼓勵、暗示、提示、提名等方式,為他們創造平等參與的機會。一般來說,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人數達80%以上的為優秀,達到60%~80%為良好,少于60%為一般。二是當好參與者。教師要選擇一兩個新鮮、有趣、熱點并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和辯論,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質疑,尤其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建設性意見和獨創性見解,培養學生正確判斷、分析社會熱點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增強他們的團隊意識和責任感。三是當好引導者。當教師發現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出現冷場或無法繼續探究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主題進行擴充或變換。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以“戰爭”為主題的哲學方式研究課時,當學生對“如果將來發生世界性的戰爭,地球會不會毀滅”這個主題進行辯論時,教師發現學生的辯論缺乏深度和廣度,就引導學生對“如何解決我們的人際關系的矛盾問題”進行探討。教學通過對主題進行演化,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品德教育及能力培養,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加強口才訓練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1.從傳統語文教學的現狀看,口才訓練不容忽視
目前中學生中尤其是初中的一些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相當差,表現在復述、答問、交談或講述中,或聲音低小,吐字含混、發音不準;或結結巴巴,語無倫次;或手足無措,表情全無。有的學生甚至連漢語拼音字母都讀不出來,是什么原因造成初中生口語交際能力比較差的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教師教育理念的陳舊,教師囿于應試教育的圈子,不是本著三個“面向”的宗旨培育“四有”人才,而是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沒有給學生提供口語交際的舞臺。其二,學生在小學的漢語拼音沒有學好,對普通話的聲母、韻母、聲調的發音方法沒有掌握,一旦脫離文字的憑借,就會出現夾雜方言的現象。其三,語文教師中不少同志的普通話水平比較差,不能對學生的發音錯誤進行糾正。其四,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差,缺乏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不少中學生放眼看不清外面的世界,張口說不明自己的意思,當眾說話時心慌氣短,過分緊張,更不用說口若懸河的辯論。凡此種種,都亟待老師的引導而加以改進。因此,加強對初中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勢在必行。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中學語文教師,理應把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放在首位,并努力通過加強“說”的訓練,帶動學生“聽、讀、寫”能力的全面提高,既增長學生適應社會的才干,又增長學生觀察社會、思考問題的見識。
2.從語文教學的目標看,口才訓練是當務之急
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任務應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長期以來,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重讀、寫,輕聽、說。教師們并非不知道口才交際能力對于學生將來踏上社會后的再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迫于考試的壓力,不得不違心地引導學生摳字句背解釋,而把許多能力的訓練擠出了語文教學的課堂。現在,在語文教學改革中,我們必須認識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學生“說”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學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必須在語文課中給它以應有的一席之地。
3.從社會發展的要求看,口才訓練非常必要
社會發展到今天,早已進入了大協作時代,人際間的橫向聯系大大加強,在社會工作與社會交往中,許多時候需要談判、辨論、宣傳、演講……。我們的學生不論他們將來從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會交際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外事工作、商業談判、法庭辯論、企業公關哪項不用口才?教師、記者、節目主持人、導游、推銷員誰個不需口才?就是汽車售票員,商場營業員、賓館服務員也要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當今社會,人們已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口才的重要,口才對于某些人來說將直接影響到其事業的成功與否,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試圖通過強化訓練來提高自己的口才。
4.從學生的基礎看,加強口才訓練十分迫切
從所接觸的學生情況看,大多數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都不如人意。初中生目標是中考,學生們整天埋頭于練習卷,語文課上忙于聽分析記答案做試卷,金口不開的時候居多,課堂上愿意主動舉手發言的也不多。許多學生從小到大從無機會登臺亮相當眾發言,這樣長期以來形成不良循環:越不會說鍛煉機會越少,鍛煉機會越少越不會說。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口才訓練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務,這是社會對跨世紀人才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
二、口才訓練中的主要問題與關鍵環節
1.普通話語音訓練
在口才訓練中是否需要進行普通話語音的辨正與訓練呢?筆者認為非常必要,因為演講是一個人講,眾人聽,演講者的發音準確與否,將直接關系到聽眾的理解是否正確。不僅演講是這樣,其他的口才表述亦如此,特別是在一些莊重嚴肅的場合,使用方言或帶有嚴重方言口音的普通話會大大影響其效果。在口才訓練中加強普通話語音的辨正與訓練是十分必要的。
2.心理素質訓練
劉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訓練系統》中說到,“在口才訓練系統中,有兩個舉足輕重的環節:一為思維環節,一個人思維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為心理素質環節,心理素質是否良好,決定了人們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時候得到應有的顯現。”
我們先來談心理素質環節。在對學生進行口才訓練中,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是極其重要的一環,相對于書面考試與比賽來說,在口語考試與比賽中良好的心理素質尤為重要。
那么通過什么途徑才能達到提高心理素質呢,一般說來,越怕當眾說話越要鍛煉當眾說話,只有在反復的鍛煉中才能克服緊張達到良好的心理狀態,永遠開不了口就永遠怕開口,只有多講多練才能從“不敢講”到“不怕講”。我在對學生進行口才訓練時注意喚起他們的自信與勇氣,特別是對那些還未邁出“第一步”的學生,我更注意鼓勵他們抓住每一次機會鍛煉自己,不讓他們站在岸邊看別人游泳,永遠站在岸邊就永遠怕水,這時候我們必須伸出熱情之手把他們拉下水,只有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只有通過當眾說話才能克服害怕當眾說話的心理,加強口才訓練,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
3.思維訓練
口才訓練系統中的另一個舉足輕重的環節是思維環節,思維訓練也是口才訓練中的重要一步。從心理學原理看,思維與語言是緊密地聯系著的,語言所表達的是思維活動的結果,那么,思維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嚴密,語言的表達也就不可能流暢清楚,很難想象,一個思維遲純而又混亂的人,能夠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又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創新;思維訓練;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090-01
初中語文課堂,應樹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思維訓練為主線這一創新教育基本教學理念,不斷的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激趣的學習情境,始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自覺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不斷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勤于創新,那么學生創新精神就會得到不斷弘揚,學生創新水平就會得到不斷提高。
一、營造課堂氛圍,激發興趣,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創新的潛在動力。課堂教學中,語文新課的導入是一節課的序幕,導入的好壞直接關系著能否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教師可以采用設情境、講故事、找答案、發異議、定方向等辦法,引起懸念,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誘使他們認真細致的思考。如教學七年級下冊《黃河頌》,先通過投影或放映剪輯影視片的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與悲痛,讓最形象的畫面直接強烈地撞擊學生的心靈,使之產生強烈的震憾。然后在播放輕音樂《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中,講訴我們農村中的抗日英烈事跡,再,以直接訴諸心靈的方式深入感染學生,讓沒有家園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歷和體驗的學生很快能聽懂黃河的傾訴,強烈地感受到作者擲地有聲的愛國誓言。可以說,巧妙的導入會激起學生強烈的興趣,會吸引學生步入佳境,在強烈的興趣驅使下迸發學習熱情,誘發創新意識。
二、改變單一思考模式,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
教師在課堂上應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盡可能找出許多種答案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糾正思路狹窄的缺點,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學生的思路狹窄,嚴重阻礙著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對糾正學生思路狹窄,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著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活動,是在頭腦中創造出過去沒有遇到過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將來才能實現的事實的形象思維的活動,因此我們說想象是創造力,一切創造活動都離不開想象。通過作文教學培養想象力。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題作文,幫助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指導學生展開想象,開拓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還可以通過課文結尾培養想象力。有些課文的結尾,嘎然而止,余意未盡,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培養觀察力是發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插圖,獲得有關的表象和情節的依據,進行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以補充、豐富畫面的形象和情節,使畫面活起來;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事物,告訴他們處處留心皆學問的道理,要啟發他們觀察主要的現象與環節,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展開創造性想象,具體合理地想象出與觀察對象有關的內容。只有這樣學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訓練,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培養。
三、鼓勵質疑與討論,培育創新思維萌芽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應該善于啟發學生對一些問題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質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比如語文教學中對課文內容的分析,就要啟發引導學生各抒已見,敢于提出自已的見解。我在教學《木蘭詩》時,我鼓勵學生提問,一個學生的提問很獨特:“詩中說,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難道木蘭12年沒洗腳嗎?古代女子是裹腳的呀!”我表揚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花了一周的時間,我終于在《陔余叢雜》中查到:躬足“條目”:躬足,始于南唐宮中,有一窈娘,喜歡打斜足,宮女學她,到了宋朝才流行民間。而木蘭生于南北朝,距北宋有370多年的歷史,顯然不裹腳。學生聽了這解答,提問的積極性更高了。
同時,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在課堂教學上采用切合學生實際的方法,根據學生知識面廣、思維活躍的特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爭論、辯論,這樣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努力營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平等、自由的氛圍,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學生討論中,教師不應過早評論,過多限制,應該允許有不同意見,互相補充爭辯,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四、開展農村特色的語文實踐活動,學以致用,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真正語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學以致用,真正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就是要能運用創新思維能力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真正培養起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得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在實踐中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對于農村初中來說,可以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這些活動簡單易行,也適合農村初中開展。在這些活動中,教師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以讓學生真正形成創新思維能力。語文實踐活動可以有多種途徑和方法。如古詩賞析、辦手抄報等。這類活動能使學生加大閱讀量,擴大知識面,引發他們的新觀點,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又如舉辦主題班會、辯論會、社會熱點問題討論等。在這些活動中,因可隨意交流、辯論,氛圍寬松,常使學生的思想閃現“火花”,甚至超越教師。這類活動既拓寬了學生思路,又讓學生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
【關鍵詞】口語交際 創設 語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A-0085-01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口語交際訓練教學活動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不宜采用大量講授式的口語交際教學,教師在課堂上應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口語語境,針對學習內容進行多元設計,調動學生主動交流的意愿,激活學生的表達思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一、創設生活語境,調動交際意向
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注意深度挖掘生活元素,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口語交際訓練內容,有意識地創設生活口語交際情境,讓學生產生真實的生活感受,學生在自然表達中完成口語交際訓練,其口語交際能力利生成。教師列舉生活案例、展開課堂演繹、創設生活討論話題、設計與生活相關的思考問題等,都能夠為學生創設有效的生活口語交際語境。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百花園一》“能說會道”這一內容版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說說自然界的新鮮事物,也可以將童年生活趣事講給同學聽。教師給出提示:“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因為我們每天都在接受外界的新事物和新信息,同學們可以給大家講一講自己的發現。如果對童年往事有清晰記憶,也可以講一講經歷過的趣事。在講述過程中,要注意語言連貫,不說多余的話,減少過渡語和口頭禪。”有的學生講述童年趣事:記得剛上小學,老師總是向家長“告狀”,說我不積極發言,性格太內向了。爸媽對此非常重視,要求我每天都多說話。有一天,我突然話多了起來,看到什么說什么,甚至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父母都特別興奮,鼓勵我繼續說。等到奶奶回家了,她看到我以后頓時慌了神:“這孩子發燒生病了,你們還讓他說這說那。”……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自主表達,并給出具體的要求和提示,由于是熟悉的生活經歷,學生能快速進入口語訓練情境之中。由學生的表現可知,課堂學習氣氛和諧,學生口語表達順暢,其口語表達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歷練。
二、創設思辨語境,激活表達思維
辯論是重要的口語交際手段,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辯論活動,促使學生學習思維快速啟動。教師給出辯題后,學生要對命題展開豐富的思維訓練活動,搜集相關資料信息,整理表達思路,形成辯論材料。在具體操作中,學生還要有隨機應變的意識,根據對手觀點及時調整表達思路,對相關辯題展開深度拓展,這樣才能給出有力回應。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百花園四》的口語訓練主題是:小小辯論會,以“環境是變好還是變壞了”為辯題展開辯論。教師先組織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閱讀,掌握必要的信息,然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利用抽簽的形式決定辯論隊友及對手。如正方學生提出:我認為環境是變好了。看,寬闊的馬路比以前干凈多了,城市綠化也比較到位,到處是綠化帶。反方學生說:我感覺環境變壞了,看這空氣污染情況就能夠知道,過去的藍天白云不見了,如今整天霧氣朦朦,這樣的環境如何能說是健康的呢……從激烈的辯論中可知,學生不僅通過辯論形式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也對社會大問題有了深刻的感知。
三、創設演講語境,歷練口語能力
演講是對個人思想、寫作、口語、朗誦等能力的綜合考驗,教師鼓勵學生多參與演講活動,對全面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演講之初,學生需要根據相關要求撰寫演講稿;演講時不僅順暢表達,還需要有情感投入,特別是脫稿演講,更能夠歷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百花園八》“能說會道”內容版塊的主題是“美麗的民間傳說”,要求學生將聽過的民間故事、傳說講給同學們聽,然后大家相互評價。有一名學生講述民間故事《尖子和傻子》:從前有弟兄二人,哥哥刁鉆精明,被稱為“尖子”;弟弟憨厚,被叫為“傻子”。因為父母早亡,傻子常常受到哥哥嫂子的欺負,整天吃不飽穿不暖……學生對故事情有獨鐘,教師利用搜集故事、展示故事的機會,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學生對于參與口語訓練活動非常感興趣,在活動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反復修改、排練、表演,教師適時給出一些提示和引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英語教學;創造性;素質教育
20世紀90年代中國教育界針對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弊端提出了素質教育,其靈魂就在于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培育其主體性與創造性。“創造性”一詞起初是指一項作品或產品具有新穎性且在一定范圍內有用,便稱為具有創造性的作品或產品。所以創造活動是指第一次提供新穎而有社會意義的產物的活動,創造的特征就是新穎、獨特、有價值。根據創造的過程,在英語教學中,應側重培養學生以下五方面的能力:
第一,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能力。
具有創造性的人對外界的感知比其他人敏感得多,具有創造性的人的顯著特點在于其發現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教“begoingto”結構時,先出示下列句子:
IreadEnglisheverymorning.
IamgoingtoreadEnglishtomorrowmorning.
Wesometimesswimintheriver.
Wearegoingtoswimintherivernextsummer.
Theyoftengotothezoo.
They’regoingtothezoothisafternoon.
經過觀察,學生發現出現了新的時態。通過對比,學生悟出內在規律,得出“begoing+動詞不定式常表示打算去做某事或可能要發生某種情況”的結論。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
第二,培養學生的協同能力。
協同能力是指把看似分離的各個部分組織在一起,使之成為有用的有機整體。如果采用不同領域的觀點,并將它們組織在一起,使之構成一個新的體系,就是利用了這種協同能力。通過連詞成句或連句成段的訓練可培養學生的協同能力,如將my,coat,pass,please,me這5個詞連成句子就成為:Passmemycoat,please!
又如,有以下3個句子:
1.Lookingforsomethinglessdangeroustothrow,theEgyptiansmadewhatwereprobablythefirstballs.
2.InancientEgypt,aseverywhereelse,throwingstoneswasagamethatsmallchildrenlikedbest.
3.Butabadlythrownrockwouldhurtachild.
可協調為:InancientEgypt,aseverywhereelse,throwingstoneswasagamethatsmallchildrenlikedbest.Butabadlythrownrockwouldhurtachild.Lookingforsomethinglessdangeroustothrow,theEgyptiansmadewhatwereprobablythefirstballs.
這種練習對訓練協同能力頗有效果。
第三,培養學生捕捉機遇的能力。
捕捉意外收獲的能力就是捕捉機遇的能力,如X射線的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都是捕捉機遇的典型實例。機遇為科學創造提供契機,但機遇并不是創造,只有具有明確的動機,具有知識上和心理上的準備,并且堅持不懈、執著努力,才能捕捉機遇,才能有所創造。在英語課上進行單項選擇訓練時,可設置語境,使學生抓住題干中暗示的關鍵詞,找出正確的答案。這樣從小處、點滴做起,培養學生抓住機遇的能力。
以兩個單項選擇題為例:
1.Shedoesn’tspeak_____herfriends,butherwrittenworkisexcellent.
可供選擇的答案為:
A.aswellas;B.asoftenas;
C.asmuchas;D.asgladas.
可抓住excellent一詞的暗示,得出A為正確答案。
2.Theyweretired,but______ofthemwouldstoptotakearest.
可供選擇答案為:
A.any;B.some;
C.none;D.neither.
抓住but這個關鍵的信息詞,就能得出正確答案為C。
第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英國詩人雪萊說過:“想象是創造力”;愛因斯坦也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想象是促使人們進行各種創造性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全部的創造性思維都離不開想象。培養想象力不僅對發展創造力有價值,而且對思維的發展也很有意義,我們應在英語課上采取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筆者在講授Disneyland的對話時,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迪斯尼樂園的導游,置身于樂園中為旅客作介紹:
Ladiesandgentlemen,WelcometovisitDisneyland.Ifyou’dliketogototheSleepingBeautyCastle,pleasegostraightaheadtillyouseetheentrance.It’saboutfourhundredyardsdownthestreet.Ifyougothroughthegateoverthere,you’llfindtheentrancetoBearCountryontheotherside.TheTomorrowLandBuildingisbehindtheSleepingBeautyCastle.Justtakethisstreetroundtherightofthecastle.It’sabout400yardsfromhere.I’msureyou’lllikeit.AtlastI’mgladtotellyouthatyoucantakehorse-drawnstreetcars.Theyarefree.I’msureyou’llenjoyit.Thankyou!
這樣既鞏固了對話,又訓練了語言組織能力,更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第五,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求異思維是指對一個問題探求不同甚至相反答案的思維過程。求異思維是構成創造思維的主要成分,它使不同的思路猶如百川歸流匯入創造性思維的海洋中。學生不愿意自己的思維與行為方式流于一般,希望自己是出類拔萃的。筆者就學生這種喜歡表現獨特見解的心理加強思維訓練。在課堂中抓住一切機會組織無拘束的開放式討論和辯論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氛圍,從而創造出適合獨特見解萌生的情境。
如在教學ANewFactory時,就汽車的擴大生產引導學生從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角度組織了一場辯論,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多向思維的能力。學生紛紛發掘新奇思路,提出各式各樣的、言之有理的新見解。現將辯論要點歸納如下:
Topic
ADebateon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MakingCars.
Pro
1.convenienttrafficvehicles
2.fasterthanrickshaws
3.acomfortableshelterfromrainandwind
4.prividejobs
5.getalotofmoneybyexportingcars
6.akindoftaxforthegovernment
Con
1.causetrafficaccidents
2.polluteair&environments
3.noisemaker
4.causetrafficjams
5.parkingcarsoccupiedalotofspace
6.makepeoplelazy
在辯論中,學生們踴躍發言,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拓寬了思路,積極地投入到這一語言實踐的活動中。
總之,教育應通過多種途徑,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避免思維過程單向定勢、思維方法刻板僵化。英語教師也應本著高度的責任感,有意識地采取多種方法朝此方向努力,同時做到不忽視知識教學。泰勒說:“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我們應力爭在授課過程中處理好知識傳授與創造能力培養的關系,做到知識傳授與智力培育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1]HamerJ.ThePractice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M].London:Longman,1983.
[2]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3]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王才仁.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張淑芳.語言文化教學研究探析[J].外語教學,2002,(2).
[6]肖飛.學習自主性及如何培養語言學習自主性[J].外語界,2004,(6).
關鍵詞:語文教學 拓展 思維
在當下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審視、思考課文內涵為內容的思維訓練,逐漸成為了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初中語文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創造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認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語文基礎知識,而且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通過幾年來的探索,在這里,我談一下幾點體會和做法。
一.激發興趣啟發思路,拓展學生的思維
新《課程標準》強調,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激發興趣于訓練啟動之前,啟發思路于訓練啟動之初,是兩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那么,教師應當運用什么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路呢?其實,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還是語言。訓練啟動前,教師要預先精心設計好自己的開場白,語言力求簡練、獨特、生動、幽默,努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學習《陋室銘》一課時,我用了兩句話來引導點撥學生,第一句是“哪些同學希望未來和劉禹錫一樣有德有才做一個自身清潔的文人世子,請舉手!”,第二句是“哪些同學希望將來像劉禹錫一樣住著低矮的茅房、過著貧窮的日子,請舉手!”。第二次舉手之后,笑聲頓起,辯論即自行展開了。
學生迅速進入思考狀態的初始,盡管興趣濃厚、熱情高漲,但此時的思維活動往往比較無序,思路相對雜亂,甚至還可能遭遇短暫的思維凝滯,導致辯論遲遲難入佳境。這時就需要教師不失時機地“拋磚引玉”。在《陋室銘》訓練啟動伊始,冷場曾一度出現。當時,我是這樣啟發學生的:“進入階級社會之后,金錢與道德是否絕對對立的呢?劉禹錫的時代文人世子也許視金錢如糞土,當今時代還會仍然如此嗎?”此問一出,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活躍,新的觀點新的思維在辯論中不斷地產生。
教師的啟發固然是必要的,但必須注意適度,只能示范性地幫助學生開啟一種思路,不能喧賓奪主地大量羅列,更不能變成有主觀傾向的硬性思維牽引。總之,啟發應該點到為止,廣闊的思維發散空間還要留給學生,大量新穎的思路和觀點還要讓他們在由淺入深的思考和辯論中自發開辟和提煉。
二.引導質疑問難,拓展學生的思維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也是培養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講,學生開始不善于獨立思考,上完一課,老師講了,學生自己讀了好幾遍,還說不出懂了什么,有什么問題。后來,我讓學生先閱讀一小節或一小段課文,仔細研究其中的字、詞、句、標點,自己把不懂的地方劃出來,然后提出由全班共同討論。因為讀一小節或一小段,閱讀范圍小,學生的注意力易集中,就能發現問題了。雖然學生提出的問題較為零碎,但畢竟學生自己找出了問題。在這個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通讀全文,要求學生思考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研究文章的內容及結構等。這樣,大部分學生思路開闊了,有收獲也有問題,當然也有一些離題的問題,這就要求老師進一步耐心引導,適當取舍,盡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他們就能透過現象去認識本質問題。思維能力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強化文本的速讀訓練,拓展學生的思維
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強調“涵泳”的學習方法,正如宋代陸九淵所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涵泳是一種仔細閱讀文本的方法,要求學習者要研讀文本,用心揣摩推敲,鑒賞玩味,掂量比較,“字字未忽宜,語語悟其神”,從中獲得審美感、情趣感等。目前我們重視的精讀,就是對這一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但在教學中教師也不能只是一味強調“細讀精讀”,因為它存在著明顯的讀得慢、讀得少的弱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重視精讀文本,同時,在閱讀文本時也要注重訓練學生快速獲取信息的速讀能力。這種速讀能力所憑借的主要就是直覺思維能力,因而我們可以通過強化速讀訓練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