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職業環境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企業環境責任的概念
所謂企業環境社會責任,通常意義上來說就是企業為了社會公眾利益而作為一個“企民自主性承擔的環境保護責任。
二、我國企業環境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我國企業環境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環境的納污能力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于企業所造成的污染。而企業數量的增多和居民消費的不斷增長,更加大了企業的污染物的排放,而企業則在排污的同時我國嚴峻的生態環境迫切呼喚企業實施綠色營銷。
(二)我國企業環境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環境保護的相關政策不夠完善。我國目前在環保立法上仍然存在“立法不嚴、有法難依、執法不嚴、違法難究”等問題。更為嚴重的由于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和執法者素質低下,致使環境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比較普遍。政府應當加大教育宣傳引導的力度,盡快培育全社會的環保意識。針對我國目前人們環保意識淡薄的現狀,應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培訓,以提高全民的環境知識水平,增強全社會的綠色意識,大力進行環保宣傳。
2.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絕大多數企業仍未樹立環保營銷理念。目前,絕大多數企業的生產經營仍是在一味追求近期和微觀效益的理念下進行的,對眼前利益考慮的多,對環境保護和社會長遠利益考慮的少;有的企業盡管意識到環保營銷可以開辟新的市場,但由于需要花費較大的成本,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而不敢貿然行事;有些企業由于長期虧損,連生存都成了問題,更顧不上花費較高的代價推行環保營銷。
3.廣大公民的環保意識不強。一些公民在生活中隨意丟棄廢棄物,造成白色污染;在旅游過程中,肆意采摘花草,隨手丟棄廢棄物,造成生態污染;更有甚者追求“高品位”生活,穿皮草,吃野味,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這些企業的生產。公民的環保意識不強,換句話說,就是公民的環保維權意識不強,導致企業生產可以不考慮環境責任,造成污染的惡性循環。
三、企業實現環境保護社會責任的有效途徑
(一)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
一方面,政府因地制宜,建立中央及地方的“綠色基金”項目,中央撥付一定的款項;地方政府制定一系列的綠色配套設施,建立企業環境信用等級體系,建立懲罰性生態補償和激勵性生態補償機制。由于企業排污去污的設施建造成本技術程度比較高,可以對于達到國家相應標準的排污去污設施,在企業計劃修建的階段,通過設置專項補貼資金,減少稅收的辦法鼓勵企業興建級別較高的去污設施。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違法企業的處罰整治力度。在設定好企業排污的標準基礎上,嚴格執法。對于國有企業,不能因為企業的“關系”紐帶而遷就容忍,孰不知,企業的環境危害程度和企業規模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對小危污染企業加大整治力度,推行行業整合,防止小危企業關停后又重新注冊生產或異地生產;政府同時應加大對環境污染企業的管理和檢查,一旦發生環境污染事故能及時的找到源頭,迅速的治理污染。
(二)重點提高企業的環境社會責任意識
不少的中小企業的管理者認為,中小企業仍處于原始積累和生存的階段,無暇顧及企業的社會責任,要等到企業做大做強之后,再關注和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同時,由于環境污染上的時間滯后性,空間上的遞減性,檢測儀器的落后性,污染排放的隨意性等特征,企業應當按照相關政策的規定,在提高自愿性的基礎上,按照有關的標準,把企業產生的環境污染及時有效的處理好,這樣才能促使環境質量的總體好轉。
(三)發揮公眾的監督作用
關鍵詞:知識經濟 企業人力資源 變革
宏觀經濟環境和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的轉變促使我國企業要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做出調整,另一方面在知識經濟環境下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自身存在的問題和缺陷也要求我國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做出變革,本文正是通過對知識環境下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變革必然性展開闡述,提出進一步完善在新的環境下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變革的合理化建議。
一、知識經濟環境下我國人力資源管理變革的必然性
(一)知識經濟環境下企業經營環境的轉型
我國企業的經營環境是一個以知識為主、競爭性更強、更為復雜的經濟環境。在這樣的一個以知識為主導的新的環境下,如果依然沿用舊的一套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勢必會束縛企業的手腳,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
(二)知識經濟環境下企業管理理念的特型
在傳統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管理者是以效益與產出及所投入的生產要素的數量,特別是勞動力、資本、資源以及設備等成本為導向的管理方式,而將技術或知識視為外部要素。事實上,知識從來都是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經濟密切依賴于知識的獲取、傳輸和利用,而知識的載體是人,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更需要企業管理都在管理觀念上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觀念上有一個改變,突出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視人的作用、強調人力資源,而不應當是將人力視為成本。
二、知識經濟環境下我國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不足
1、從縱向來看,我國企業自身長期存在的問題,即我國人力資源管理不適應知識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發展,表現為:首先,對人力資源定位的不科學、不準確。其次,人才管理體制不健全。最后,人力資源的組織模式落后。
2、橫向來看,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落后于西方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一方而表現為專業性不強。我國的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沒有一套專門的完整的體制和規范,大多數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都是從屬性的部門,有些甚至直接忽略。另一方面人才短缺、結構單一。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但不是一個人力資源強國。我國人口眾多,但是人才還是短缺,這與我國原有體制下的勞動力培養、勞動市場結構是否規范等一系列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三、知識經濟環境下人力資源管理變革的合理化建議
(一)從制度角度,創新人才管理模式,嚴格管理制度
首先從體制上進行變革,這是新型人力資源管理的總綱。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培養以高素質員工為核心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實行權利平等、民主管理,從內心深處來激發每個員工的內在潛力和創造性。而嚴格的管理制度是這種模式得以健康發展、持續保持的重要保證。這一點必須從員工的吸收就開始嚴格把關,遏制我國一貫的用人唯親風氣,建設一個完全公開、公平的人力資源市場,保證企業吸收進來的每一位員工都是優秀、稱職的。然后精簡機構,裁撤冗員,減少企業成本,提高辦事效率。同時,在知識經濟時代下,企業還要建立一套與市場相適應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招聘制、薪酬福利管理制、培訓制度等等,這些制度不僅要及時地建立,更要堅決地貫徹實施。
(二)從管理者角度,努力提升管理者的人力資源管理技能
管理者本身就是一種影響力,只有自身具備了優良的素質和正直的品行,才會有人愿意在他的手下工作,才會得到員工的尊重與愛戴。此外,一個成功的管理者還應當具備各種優秀的管理技能,高瞻遠矚,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先進的理念。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要能夠很好地處理企業員工間的人際關系。管理者必須明白,新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下對員工不再是領導與命令,而是協作、共同參與。一來現在基層員工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問題識別能力;二來目前市場上的信息瞬息萬變,只憑管理者自身很難有全面準確的把握,那部分獨自處于金字塔尖的領導者有可能會走入信息的盲區。所以在知識經濟時代下,企業管理者的管理技能被提到了一個更高層次的要求之上。
(三)從員工角度,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需要
一方面是要加強對員工的培洲,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企業只有優秀的管理者是不夠的,還要有一批優秀的員工。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復合型人才已經成為勞動市場上的主流,企業也逐漸需求復合型人才。企業要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必須做到有的放矢,即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這就要求企業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培訓系統,從員工初入企業,到人員分配,再到職業晉升,都要根據企業的需要和市場經濟的變化來進行必要的培訓。只有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才能提升員工的綜合素質,才能使員工工具有更強的工作能力和更高的工作效率,才能使企業得到長遠的發展;另一方面是要培養員工的愛崗精神。作為一名企業的員工,最基本的職業素養就是愛崗敬業。將自己的榮譽感與企業的榮譽感緊緊聯系在一起,一榮皆榮,一損俱損。這當然要求員工要有很強的職業道德素養,然后也需要企業能夠給予員工比較優厚的待遇和福利,或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以提升員工的幸福感。
(四)從企業本身角度,吸引優秀人才,創造“學習型”組織的氛圍
一個企業要長期發展,必須具有能夠吸引優秀人才加盟的能力。這一點,首先需要企業擁有比較雄厚的實力、健康的形象,以及能夠為員工提供比較優厚的待遇等等。這些都是企業的硬件設施,需要企業經過長期的發展,慢慢形成的。當然,還需要企業擁有一套健全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企業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更是要為企業建設一個良好的學習工作氛圍,以企業自身的文化和理念讓員工充分感受到榮譽感和滿足感。這樣對內使員工愿意留在企業長期發展,對外則能夠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的加盟,從而不至于使企業出現人才斷層,為企業長期發展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王 靜,新經濟時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若干適應性變革[J],河海大學學報,2009.04
關鍵詞 企業孵化器;創業孵化環境;構成要素
中圖分類號 F276.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9)05-0064-04
基金項目 2008年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無錫市高端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批準號:08JYB002)
作者簡介 黃昱方,江南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科技創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祝江燕,江南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碩士生,研究方向為科技創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江蘇無錫214122)
一、引言
企業孵化器于20世紀50年源于美國,是伴隨著新技術產業革命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企業孵化器是一種介于市場和企業之間的新型社會經濟組織,它通過提供一系列創業企業發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資源網絡,降低創業企業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企業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企業孵化器的出現,有力地推動了創新研究成果的價值轉化,其在孵化培育中小型科技企業、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末,企業孵化器模式進入中國,最初由國家創辦的全國53個高新區運作,90年代中期以后,其主體呈現多元化、市場化、民營化的趨勢。這些孵化器培育了大量高新技術企業,為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對比發達國家優異的孵化成果,我國的孵化器仍然任重而道遠。根據2006年底北京創業孵育協會的調研資料,在2254家接受過孵化器服務的人孵企業中獲得風險投資的有82家,成功上市的有6家,比例分別為3.6%和0.2%;根據2006年底科技部火炬中心的統計資料,全國共有548家孵化器,41434家人孵企業中成功上市的企業數量為53家,比例僅為0.1%。
我國孵化器的短板究竟在哪里?怎樣才能發揮更好的效用?本研究深入在孵高新技術創業企業展開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試圖從創業者的認知和需求角度對企業孵化器塑造的創業孵化環境的構成要素進行實證研究,進而提出深化高新技術創業企業孵化服務體系的可行性建議,以望幫助企業孵化器準確把握孵化服務的切入點,發揮出更佳的孵化績效,具有很強的理論創新意義和實踐指導意義。
二、理論回顧
企業孵化器通常使用“incubator”或“innovation center”來表述,許多學者對企業孵化器概念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討。1985年,美國成立了國家企業孵化器協會(NBIA),該協會認為,企業孵化器是推動風險企業發展的有效過程,孵化器孵化年輕企業,在它們非常脆弱的啟動時期幫助其生存并成長,孵化器為企業提供內行管理幫助,將企業引向融資之道,為危機企業發現風險并提供技術支持服務。Smilor和Gill(1986)認為企業孵化器是用其所有掌握的、控制的各種要素來支援創業企業家開創新事業而設立的創新系統。Rustam Lalkaka(1994)認為,企業孵化器是一座具有少數管理人員的設施,此設施以一個系統的形式來提供實體工作空間、公用的設備以及技術與商業幫助的渠道,這樣可以降低新生企業的創業成本,及時抓住改進商機,降低創業階段失敗的幾率。
企業孵化器的功能目標緊密貼合于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美國孵化器的基本目標是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我國企業孵化器的功能目標主要有3個:一是培育企業家,通過孵化器將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培育成為具有較強技術管理和市場知識的科技企業家;二是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通過孵化器可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步伐;三是通過孵化器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輸送畢業企業。
Hugh D S(1999)認為創業孵化環境包括五方面的內容,即創業孵化網絡、創業政策支持、創業文化氛圍、投融資環境和基礎服務設施。創業孵化網絡指企業孵化器為高新技術創業企業提供交流互動機會、與利益相關者以及客戶的關系網絡建設等;創業政策支持指國家或者地方政府提供給高新技術創業企業的優惠措施和相關支持等;創業文化氛圍指企業孵化器創造的創業支持氛圍以及工作人員的服務行為態度等;投融資環境指企業孵化器引進風險投資機構、進行天使投資或者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等內容;基礎服務設施是指企業孵化器提供的業務、研發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專業咨詢服務以及場地、通訊、網絡與辦公設施和一般流程服務。Lois Peters和Mark Rice(2004)用成功孵化出的企業比例,即被孵企業“畢業率”來衡量企業孵化器的孵化結果,他們認為,影響孵化結果的是孵化器提供的三種主要服務:基礎設施、培訓、網絡資源。基礎設施是指企業孵化器提供的物質基礎設施,包括辦公室、設備、行政設施(如傳真,電話,上網線)、案例實驗室、會議設施等;培訓是指企業孵化器提供的培訓和教育講習班;網絡資源是指企業孵化器提供給被孵企業一些可利用的渠道,包括經營、行政、管理、金融、法律、保險顧問以及科學家、學者、潛在客戶等。
張煒、王重鳴(2004)的研究指出,技術創業孵化環境是技術創業企業的支持系統,其目標是幫助技術創業企業開發自身的知識、能力和資源,并利用孵化環境資源獲取能力和網絡效用,有效識別創業機會并整合內外部知識資源,提高組織知識資本水平,最終實現快速創業成長。張煒、邢瀟(2007)通過實證數據分析并檢驗我國高技術創業孵化環境與創業成長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創業文化氛圍、創業孵化網絡、創業政策支持和基礎服務設施等4個因素構成了創業孵化環境的主要結構維度,且這4個關鍵因素對技術企業創業成長績效具有顯著影響。董浩平(2008)認為,創新小企業的幼稚性決定了它對孵化器的依賴,而孵化器需要具有一定的功能才能完成創新小企業的孵化使命,他通過對創新企業對孵化器的功能期待的實證研究,發現在孵風險企業,商業計劃至關重要(亦即需要從孵化器得到最迫切、最好的服務),其后依次為企業家才能與領導能力、技術人力資源、企業管理服務、技術識別等。
通過對國內外企業孵化器的資料分析,可以發現,以往的絕大部分研究都是單向的從企業孵化器立場出發,并未考慮到創業企業的能動主體即創業者的需求和感受,一些著眼于創業企業和創業者立場的研究雖然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創業孵化環境的重要性和主要要素,但是也存在著僅從理論出發,沒有聯系實際或覆蓋不全面的問題。
三、研究設計與方法
1、研究設計
本研究認為企業孵化器旨在幫助初創高新技術企業成長,而高新技術企業創業者是創業過程中最為主動、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他們往往具有良好的技術背景和創新意識,但可能并不具備一個優秀的經營者、卓越的管理者的專業素質。如果孵化器能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業孵化環境,充分了解創業者的認知和需求,從而進行有效開發和利用,那必將推動在孵企業的創業成功,進而使企業孵化器的作用得到卓越發揮。因此,本研究擬從創業者認知角度出發,運用實證研究探討創業孵化環境的構成要素。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運用了兩種調研方法,即半結構化訪談和結構化問卷調查方法。半結構化訪談法是請被訪談人自由回答預先擬定的訪談問題,也運用互相討論的方式。結構化問卷主要是根據已有相關資料和訪談內容,設計具有針對性項目的研究問卷,請被調查者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反應式判斷。研究對象主要包括在孵高新技術創業企業的創業者或創業團隊成員。
3、研究樣本
本研究中主要針對無錫各園區(包括各類創業服務中心、軟件園、創業中心、創業園、科技園等)的在孵高新技術創業企業的創業者或創業團隊成員進行了研究取樣。詳細訪談了20位創業者或者管理團隊成員,發放了200份調研問卷,回收問卷114份,回收率達到57%,其中有效問卷87份,有效率達到76.32%。
4、問卷設計
創業孵化環境問卷是根據半結構化訪談內容和以往孵化環境的文獻,經過編制、試測和修訂而成的,問卷共包含21個項目,樣本項目諸如“園區幫助您獲得合適的人力資源、會計、法律等專業”和“園區為您提供管理和運作企業的幫助”。所有項目全部采用Likert式5點量表進行評價,從1-5記分,表示從“很低程度”到“很高程度”等5個等級變化選擇,請被調研者根據實際情況以Likert式5點量表進行評價。
5、統計方法
本研究主要運用了社會統計分析軟件SPSS15.0進行相關的統計分析。具體統計方法主要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
四、研究結果分析
1、數據檢驗
在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需要計算KMO統計量并進行Bartlett’s球形檢驗,來查看樣本變量是否適用因素探索。
KMO是Kaiser-Meyer―Olin的取樣適當性量數,用于比較觀測相關系數值與偏相關系數值的一個指標,取值在0―1之間。當統計量越接近于1,變量間的偏相關性越強,因子分析的效果就越好。在實際的統計分析過程中,KMO統計量在0.7以上時,效果比較好;而當統計量在0.5以下時,此時不適宜應用因素分析方法。Bartlett’s球形檢驗是用于判斷研究樣本變量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在SPSS統計分析中,如果變量之間是獨立的,或者說相關性不強,那么就不適用因素探索分析。
檢驗結果見表1,統計分析樣本的KMO統計量為0.807,顯著性水平P
2、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
對創業孵化環境問卷進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旋轉法抽取因子,以辨別不同的知識創造行為過程。運用凱澤標準和卡特爾陡階檢驗法確定因素抽取個數,采用特征值大于1,且項目因素荷重大于0.5的標準,一共抽取了4個關鍵因子。最終得到了一個具有4個維度,各自分別包括4個項目、6個項目、5個項目和5個項目共計20個項目的創業孵化環境量表。因素分析結果見表2。
從對創業孵化環境問卷因素抽取的內容來看,很好地符合了本研究關于企業孵化器塑造孵化環境的構思,與研究訪談結果基本一致。根據因素抽取內容的分析,并分別對4個因子命名后,本研究認為,創業孵化環境包括政策支持、孵化網絡、輔導培訓和公共服務設施等4個方面。創業孵化環境問卷的4個因素共同解釋了6 7.17%的變異,其中“政策支持”解釋了18.03%的變異,“孵化網絡”解釋了17.59%的變異,“輔導培訓”解釋了16.78%的變異,“公共服務設施”解釋了14.758%的變異。
3、內部一致性檢驗
對于問卷的信度檢驗,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Alpha來檢驗。NunnalIy(1978)和De Vellis(1991)認為問卷的Cronbach’s Alpha在0.7以上是可接受的最小信度值。信度統計處理結果(表3)顯示四個因素的Cronbach’aAlpha值分別為0.83,0.858,0.852,0.826,總量表系數為0.925,內部一致性信度非常好,證明了本研究問卷的同質性信度較高。
五、研究結論
從研究問卷分析結果來看,創業政策支持、創業孵化網絡、創業輔導培訓和公共服務設施等4個因素構成了創業孵化環境的主要結構維度。
六、研究啟示
1、企業孵化器要提高孵化績效,有效提升被孵企業畢業率和綜合競爭力,就必須從創業者的實際需要和認知出發,深入調查、研究其在創業過程中真正渴望得到的幫助,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業孵化環境。本研究充分表明創業孵化環境并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它具體體現在創業政策支持、創業孵化網絡、創業輔導培訓和公共服務設施等4個方面,企業孵化器應從這4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在孵企業成長。
2、企業孵化器應當跳出準政府機構的自我定位,作為一種銜接政府和創業企業的良好紐帶,利用自身的政策導向優勢,幫助創業企業協調好與政府及其各方面的關系,推動其成長。研究量表的分析結果還顯示,投融資服務因素并未被單獨抽取出來,而是作為政策支持的一部分內容出現,這說明創業者更多的將政府看作投融資的主體,孵化器在完善投融資體系方面有待加強。
3、企業孵化器作為一個能將創業企業和各種社會網絡資源連接起來的有效平臺,應當充分發揮其平臺效用,使在孵企業獲得各種專業化服務,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如幫助高新技術創業企業獲得合適的人力資源、會計、法律等專業,提供技術、生產、銷售和市場等信息中介和能滿足創業需要的信息平臺,為高新技術創業企業向客戶、供應商或者政府介紹采購項目,幫助高新技術創業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交流合作關系,組織各種活動以滿足高新技術創業企業創業需求信息的共享與交流。
4、企業孵化器應當全面推進創業輔導培訓服務。科技部火炬中心曾指出我國的企業孵化器缺乏輔導企業成長的職業導師,這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國企業孵化器的癥結弱點所在。企業孵化器需要引進具有豐富企業管理經驗的尤其是有創業經歷的人才來幫助企業走出這種困境,即使是有著失敗創業經歷的人,他們對與創業潛力的評價和洞察能力都會比沒有創業經歷的人要深刻得多。企業孵化器可以根據創業者的需要舉辦優質的講座及培訓班,提供商業計劃指導、管理和運作企業方面的幫助,最終幫助創業者
朝企業家的職業生涯順利轉型。
5、企業孵化器應當從細節著手,完善各項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往往能從細微處反映出一個企業孵化器服務的完善程度,企業孵化器需從工作、生活、休閑、交流等各方面的需求出發,保障創業者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免除其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明大軍.以色列的企業孵化器[J].望新聞周刊,2004,(35).
[2]王樹海.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搖籃2006年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綜述[J].中國科技產業,2007,(7).
[3]羅斯頓?拉卡卡.經濟發展中的企業孵化器[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7。
[4]顏振軍.中國企業孵化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5]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經濟發展中的企業孵化器[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7.
[6]Hugh D S.Assessing the intervention effectiveness ofbusiness incubation programs on new business start―ups[J].Journal 0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1999,4(2):117―133.
[7]Lois Peters,Mark Rice,Malavika Sundararajan.TheRole of Incubator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Journal ofTech2nology Transfer,2004,(1).
[8]張煒,王重鳴.技術企業孵化器創業機制理論研究[J]科技進步與決策,2004,(11).
[9]張煒,邢瀟.高技術企業創業孵化環境與成長績效關系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7,(2).
[10]董浩平.創新企業對孵化器的功能期待研究[J].科技創業,2008,(5).
[11]張文彤.統計分析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手術室;工作環境;工作人員;職業危害;防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990-01
1 手術室工作環境對工作人員的職業危害
1.1 有害氣體的危害
醫護人員在手術室中常直接接觸到各類化學消毒劑,比如戊二醛、甲醛、含氯消毒劑等,其中2%的戊二醛可能引發過敏、皮炎、結膜炎,而含氯消毒劑對皮膚可能造成刺激作用[1]。手術室中的麻醉機在使用時所產生的廢氣,主要包括安氟醚和異氟醚,人體若長期吸入此廢棄,蓄積在身體中,可能會影響機體的肝臟功能,免疫力也會隨之降低。另外,手術中的各種異味會壓抑工作人員的心情,使之感到精神疲憊,注意力和應變力也會下降。
1.2 生物感染的危害
生物感染主要指的是致病性的微生物以及傳染性的媒介物,手術室中有11.7%的工作人員有可能意外地直接接觸到血液,比如護士在術中傳遞器械時,或術后清洗器械時,極易誤傷他人或者損傷自己。經大量醫學研究證實,因職業引發的感染途徑中,針刺傷占80%,乙肝傳染率63%,因為乙肝血液傳播率最高,一次便可傳染[2]。
1.3 噪音的危害
手術室內的平均噪音60~65db,由大量的醫療儀器設備產生,其中最高噪音高達90db,比如電刀、引器、麻醉機,以及各類可報警的監護設備,都造成了手術室特殊的噪音環境。雖然大多醫護人員在表面上已經適應了噪音環境,但噪音對身體的危害會隨時間的積累而表現出來,比如頭疼、頭暈、煩躁、聽力下降、睡眠障礙等。
1.4 電離輻射的危害
隨著骨科醫學的不斷發展,手術室的工作人員不可避免地將遭受到X線的危害,極易產生頭暈、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等癥狀,也有可能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降低機體的造血功能。若工作人員長期照射,可能致使白細胞的減少,抵抗力的下降,晶體混濁,嚴重者引發腫瘤。即便是少量接觸射線,但若次數較多的話,可能因蓄積而使人體致畸。
1.5 生理心理的危害
手術室的工作方式大多都是連續性和無規律性,工作人員常因此頻繁輪班、精神緊張、飲食不規律,進而致使多數護士女性出現周期紊亂,睡眠質量差,胃腸不適,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另外,固定的工作姿勢,比如長期站立就可能引發頸椎病和下肢靜脈曲張等。工作的不定時和繁忙,以及術中見到各種創面,常使其心理產生恐懼感,擔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危害。
2 防護措施
1.1 強化室內空氣流通
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氣體對工作人員的危害,務必應該強化手術室內的空氣流通,增添空調設備,進一步完善排污系統,每天于手術前選用75%酒精擦拭物品表面。使用高頻電刀之時,應該在切割的同時選擇吸引器盡快吸除煙霧,以此減少空氣污染。術后器械及污水房間的處理,應該嚴格依照規章制度予以執行[3]。
1.2 增強工作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
為了有效地降低生物感染對工作人員的危害,務必應該增強工作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術前應該認真查閱患者病歷,若患者為感染者,需在通知單上標清,在接觸其血液或者體液之時,應該戴口罩、手套、帽子,必要時戴防護面罩、防護衣、雙層手套等(加這句看行不行),以此杜絕直接接觸。為推車、器械車、麻醉機等活動轱轆涂上劑,減少推拉次數。術中操作需謹慎,避免傷人傷己。工作人員在接觸患者前后,應該依照《醫院感染管理規范》[4]中所規定的六步(現我們都是七或八步洗手法了,請您查資料看是否可修改一下)洗手法行手部清潔,始終樹立牢固的自我保護意識。
1.3 保證手術室安靜
為了有效地降低噪音對工作人員的危害,務必應該保證手術室安靜。工作人員應該嚴格遵守科室規章制度,盡量避免走動的頻繁性,減少進出手術室的次數。麻醉檢測信號需統一調至不會影響工作人員注意力的頻率。
1.4 避免電離輻射
手術室配備鉛衣、鉛屏、C型臀照射需由專人操作,護士長應該科學合理地安排相應的工作人員,以此杜絕人員在短期內接觸較大射線而形成蓄積效應現象的發生,尤其是孕婦,更應該禁止其接觸射線。
1.5 生理心理防護
工作人員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有效地防止身心疲憊,合理地安排工作時間。工作人員不僅要具備專業的業務素質,還應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手術時應該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確保良好的身體狀態。務必要勞逸結合,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勢。尤其是長時間低頭工作,更應該適時改變姿勢,活動頸肩部,改善走動和站立的強制。
3 小結
職業危害又被稱為職業暴露,有相關學者提出,暴露指的是一種以上的化學、生物、物理因子與人體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接觸。尤其是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型化學物質和高科技技術的廣泛應用,各類手術的普遍開展等,都為醫護人員帶來了巨大挑戰,工作節奏不斷加快,工作量不斷加重,導致手術室工作人員長期工作在有害氣體、生物感染、噪音、電離輻射的壞境中,健康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威脅。為此,務必應該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保證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而消除或減少導致職業危害的各大因素就是防護措施的關鍵。比如采取強化室內空氣流通、增強工作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保證手術室安靜、避免電離輻射等一系列防護措施,就能夠增強手術室工作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降低工作環境的污染,極大程度地提高工作人員的健康素質。
參考文獻:
[1] 史曉紅.淺談手術室工作人員的職業危害及防護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1,08(10):97-98.
[2] 冀桂珍.手術室工作環境對工作人員的職業危害及防護措施[J].包頭醫學,2011,35(1):33-34,32.
關鍵詞 水平衰減全反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 離散小波特征提取; 人工神經網絡; 鱗毛蕨科植物; 識別分析
2011-05-15收稿;2011-09-09接受
* E-mail:
1 引 言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出現了許多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邊緣科學。20世紀60年代前后,在植物分類學與植物化學這兩門科學之間出現了一門新的邊緣科學――植物化學分類學[1]。植物化學分類學亦稱植物化學系統學,是利用化學的特征,來研究植物各類群間的親緣關系,探討植物界的演化規律。對于一個植物體而言,其化學成分不是單一的,如何利用其復雜的化學成分來進行物種間的鑒別成為一個植物化學分類學的焦點問題[2]。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由于能給出復雜體系的所有物質的化學結構信息,不同植物體具有不同的化學成分或相同的化學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都可以產生不同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因而將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作為一種分析工具應用于植物的識別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依據[3]。借助于化學計量學,能夠更為準確和快速地利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法進行植物的分類與識別[4~9]。
蕨類植物早在4億年前便已遍布地球表面,它同時兼具原始維管束植物與高等隱花植物雙重演化的地位。大多數蕨類植物均有藥用價值,藥用蕨類植物含有黃酮、甾類、生物堿等活性物質,對多種疾病有明顯療效[10]。本研究選擇形態較為相似的3種鱗毛蕨科的中型草本植物貫眾、闊鱗鱗毛蕨及變異鱗毛蕨為分析對象,采用水平衰減全反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法測定FT-IR后運用離散小波進行特征提取,得到特征向量值后進行人工神經網絡訓練及檢驗,得到了較高的識別率。
2 實驗部分
2.1 儀器與樣品
NEXUS 670型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美國Thermo公司),配DTGS 檢測器,OMNIC E.S.P. 5.1智能操作軟件,水平衰減全反射(HATR)附件,光譜范圍為4000~650 cm
Symbolm@@ 1,分辨率2 cm
Symbolm@@ 1, 掃描累加次數64次。
貫眾為鱗毛蕨科植物貫眾(Cyrtomium fortunei J. Sm)的干燥全草;闊鱗鱗毛蕨為鱗毛蕨科植物闊鱗鱗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ch) C. Chr. apud Ching)的干燥全草;變異鱗毛蕨為鱗毛蕨科植物變異鱗毛蕨(Dryopteris varia (L.) O. Ktze.)的干燥全草。所有樣品均于2008年3月分別采自于浙江金華北山及四川峨眉山,并經過浙江師范大學植物學教研室及上海師范大學植物學教研室鑒定。將采得的樣品洗凈,不經過任何化學處理,于避光處晾干。然后分別裁取樣品的根部作為分析的對象,放入粉碎機中粉碎,再置于瑪瑙研缽上研磨成約75
SymbolmA@ m的細小均勻粉末。準確稱取每種樣品8 mg,待測。
2.2 測定方法
在采集數據前,按要求將HATR附件水平放置于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的樣品倉中,分別將樣品粉末置于鍺晶片與校正壓力裝置之間,轉緊壓力裝置后直接測定樣品的FT-IR。為了降低測定誤差,每次測定接觸面積均固定為0.314 mm.2,圖譜基線采用自動校正法進行校正。
2.3 數據處理
通過測定,得到樣品的FT-IR。采用Matlab 6.1軟件,對拷貝自實驗中所給定的樣品的FT-IR進行一維離散小波變換,在各個分辨率下觀察樣品的FT-IR差異程度,從中選擇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分辨率進行提取特征向量值。進行人工神經網絡識別時,以3種蕨類根部的FT-IR作為實驗樣本。樣本的訓練集和測試集各選取240個,每種植物不同產地的訓練數及預測樣本數各選擇40個,樣本經過FT-IR測定后進行一維離散小波特征提取,其所選擇的特征向量值作為特征信息進行ANN的訓練與預測。
3 結果與討論
3.1 鱗毛蕨科3種植物根的HATR-FTIR譜圖比較
貫眾、闊鱗鱗毛蕨和變異鱗毛蕨3種植物根部典型的FT-IR如圖1所示。
圖1 3種蕨類植物根部的FT-IR
Fig.1 FT-IR spectra of the root of three kinds of pteridophyte plants
a. 貫眾; b. 闊鱗鱗毛蕨; c. 變異鱗毛蕨。a. Cyrtomium fortunei J. Sm; b. 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ch) C. Chr. apud Ching; c. Dryopteris varia (L.) O. Ktze.
從圖1可見,由于黃酮、甾類、生物堿、三萜類化合物、鞣質、甾醇、內酯、氨基酸等是蕨類植物中主要的活性物質,故在3300 cm
Symbolm@@ 1均有羥基伸縮振動吸收峰,并在1030~1200 cm
Symbolm@@ 1間出現不同的CO鍵伸縮振動吸收峰。在3378 cm
Symbolm@@ 1處的吸收峰為三萜類、多糖類和甾醇類化合物的羥基吸收峰。3328,1612和1434 cm
Symbolm@@ 1處的吸收峰為氨基酸的氨基和酸根吸收峰。1031 cm
Symbolm@@ 1處為糖類的CO吸收峰,由于1031 cm
Symbolm@@ 1處的吸收峰為第一強峰,可推斷屬多糖類化合物。在2921和1373 cm
Symbolm@@ 1處的吸收峰為CH2和CH3的吸收峰。
由于3種蕨類植物為同科植物,所含化學成分比較相近,所以從所得FT-IR圖譜很難直接獲得更多分類識別的信息。小波變換是繼傅里葉變換后所出現的一種更為有效的信號處理及特征提取方法,素有“數學顯微鏡”之稱。為了更為直觀地識別3種鱗毛蕨科植物,采用離散小波變換進行提取特征向量值。它能將圖譜變換為一系列小波系數,這些系數可以被高效壓縮和存儲。提取特征向量后進一步采用人工神經網絡進行分類識別。
3.2 3種蕨類植物的離散小波特征提取
在進行離散小波分解時,應該根據信號的光譜特性選擇適當的小波基函數和分解層數。在小波多分辨率分解過程中,根據HATR-FT-IR信號的特性并比較不同分辨率下信號分解的效果, 確定合適的小波基及小波尺度。其標準是突出原始光譜中的若干個特征峰,并選取平滑性好的小波基。常用的小波基有Mexicon hat,Meyer,Morlet,Daubechies,Coiflet及Symlets等(圖2)。以小波基形狀與待分析信號形狀是否更接近及衰減信號是否更快作為選擇的前提,經比較分析,選取了Daubechies小波作為“分析小波”。本研究提取小波域中原始信號FT-IR中的兩個特征峰,以提取其特征值。對3種蕨類植物的FT-IR分別進行了一維離散小波變換,分解的層數為5。經過比較分析,選擇其中兩層(4和5)提取特征值。
圖3為利用離散小波變換分別對貫眾、闊鱗鱗毛蕨及變異鱗毛蕨的FT-IR進行多分辨率離散小波變換分解的結果。由圖3可見,當離散小波變換的分辨率比較低時,從小波域上無法分辨其光譜的主要特征,因為其中有較多的細節干擾信號。而細節信號對光譜變化比較敏感,對原始光譜中各個特征峰反應過于強烈,不利于特征提取。因此,取第4層和第5層這2個分辨率的離散小波細節信號作為特征變
圖2 小波基函數的曲線
Fig.2 Wavelet basis function curves in time domain
(a) Mexicon hat wavelet;(b) Meyer wavelet;(c) Morlet wavelet;(d) Daubechies wavelet;(e) Coiflet wavelet;(f) Symlets wavelet.
圖3 離散小波分解3種蕨類根部FT-IR的結果
Fig.3 Result of pre-processed spectra of FTIR spectra of the root of three kinds of pteridophyte plants with multiresolution discrite wavelet transform (DWT)
量提取空間。特征變量定義為離散小波域內第4層和第5層這2個分辨率下光譜的能量。為了有效提取離散小波域內兩個分辨率下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值,對每個分辨率下的光譜分別劃分特征區間。考慮到植物FT-IR譜的復雜性,本研究從區別比較大的兩個區域劃分了特征區間(圖4)。由圖4可見,第4層和第5層每層劃分為兩個區域,每種植物共獲得4個特征值,作為人工神經網絡的輸入與輸出值。
圖4 3種蕨類植物特征區間劃分示意圖
Fig.4 Division of two feature regions of detail signal in DWT domain
a. 貫眾; b. 闊鱗鱗毛蕨; c. 變異鱗毛蕨。a. Cyrtomium fortunei J. Sm; b. 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ch) C. Chr. apud Ching; c. Dryopteris varia (L.) O. Ktze.
3.3 反向傳播(Back-propagation,BP)算法
由于本研究主要用于植物的分類和識別,故采用人工神經網絡的反向傳播(BP)網絡模型。對于反向傳播神經元網絡,當各節點均采用Sigmoid 型函數時,一個隱含層就足以實現任意的判決分類問題。采用本研究組已建立的算法[11],并采用隨機輸入方式。
3.4 網絡確定與應用結果
經實驗確定BP網絡結構為4個輸入節點、6個隱層節點和3個輸出節點,誤差0.05, α為0.8,η為0.02。考察訓練成功的網絡對3種蕨類植物如何進行識別。所用的BP網絡結構中4個輸入節點依次為歸一化為0~1之間的4個特征向量,輸出節點按作為教師信號的蕨類植物種類分為:1類(貫眾);2類(闊鱗鱗毛蕨);3類(變異鱗毛蕨)。訓練后的網絡對240個不同產地樣品的FT-IR經過離散小波變換后的特征向量數據的預測結果見表1。
從預測結果可見,貫眾、闊鱗鱗毛蕨及變異鱗毛蕨這3種蕨類植物均基本上被正確判別,只有采自四川峨眉山的闊鱗鱗毛蕨和變異鱗毛蕨各有一個樣本被錯誤分類,兩產地的預測準確率平均值分別達100.00%, 98.75%和98.75%。
3.5 結論
(1)蕨類植物作為藥用多使用根部,考慮到根部受環境的影響相對比較小,所以研究時采用蕨類根部作為實驗對象;(2)與壓片法及液膜法不同,利用HATR-FT-IR法測定蕨類植物,能進行直接測定獲得譜圖,從而使所得FT-IR有較好的可比性。采用離散小波變換進行數據壓縮可以對紅外吸收較為相似的貫眾、闊鱗鱗毛蕨及變異鱗毛蕨3種蕨類植物的FT-IR進行特征提取。選擇第4層和第5層分辨率下的特征值作為分析的基礎,從所得特征值進行人工神經網絡分類能夠較為有效地進行分類。此方法在形態較為相似的同科植物貫眾、闊鱗鱗毛蕨及變異鱗毛蕨3種蕨類植物的分類上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從而為光譜學與計算機科學技術相結合在植物分類學中的更為廣泛的應用提供了較為科學的研究基礎。
References
1 LIU Shu-Qian, ZHENG Jun-Hua, GUO De-An, XU Bing-Jiu. Northwest Pharmaceutical J., 1999, 14(5): 222~225
劉叔倩, 鄭俊華, 果德安, 徐秉玖. 西北藥學雜志, 1999, 14(5): 222~225
2 HUANG Hao, SUN Su-Qin, XU Jin-wen, WANG Zhao. Spectrosc. Spec. Anal., 2003, 23(2): 253~257
黃 昊, 孫素琴, 許錦文, 王 釗.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3, 23(2): 253~257
3 Lv H F, Cheng C G, Tang X, Hu Z H. Acta Bot. Sinica, 2004, 46(4): 401~406
4 CHENG Cun-Gui, TIAN Yu-Mei, ZHANG Chang-Jiang. Chinese J. Anal. Chem., 2008,36(8): 1051~1055
程存歸, 田玉梅, 張長江. 分析化學, 2008,36(8): 1051~1055
5 CHENG Cun-Gui, XIONG Wei, JIN Wen-Ying. Chinese J. Anal. Chem., 2009, 37(5): 676~680
程存歸, 雄 瑋, 金文英. 分析化學, 2009, 37(5): 676~680
6 Cheng C G, Liu J, Zhang C J, Cai M Z, Xiong W. Appl. Spectros. Rev., 2010, 45(2): 148~164
7 Cheng C G, L J, Wang H, Xiong W. Appl. Spectros. Rev., 2010, 45(3): 165~178
8 CHENG C G, Liu J, Cao W Q, Zheng R W, Wang H, Zhang C J. Vib. Spectrosc., 2010, 54(1): 50~55
9 CHEN Zhi-Cheng, LIU Jun-Xian, HUANG Shu-Shi, TAO Zhan-Hua, WANG Yi-Bing. Com. Appl. Chem., 2009, 26(4): 482~486
陳植成, 劉軍賢, 黃庶識, 陶站華, 王一兵. 計算機與應用化學, 2009, 26(4): 482~486
10 CHENG Cun-Gui, MAO Jiao-Yan. Chem. Indu. Forest Prod., 2005, 25(2): 107~110
程存歸, 毛姣艷. 林產化學與工業, 2005, 25(2): 107~110
11 CHENG Cun-Gui, Tian Yu-Mei, Zhang Chang-Jiang. Acta Chim. Sinica, 2008,66(7): 793~798
程存歸, 田玉梅, 張長江. 化學學報, 2008, 66(7): 793~798
Recognition Among Three Kinds of Pteridophyte Plants Based 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Discrete Wavelet Feature Extraction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Classification Method
YU Peng.1, XU Rui.2, CHENG Cun-Gui*1
.1(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2(College of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and horizontal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HATR)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obtain the FT-IR of three kinds of pteridophyte plants (the root of Cyrtomium fortunei J. Sm, 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ch) C. Chr. apud Ching and Dryopteris varia (L.) O. Ktze.). The similar features of FT-IR among the root of Cyrtomium fortunei J. Sm, 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ch) C. Chr. apud Ching and Dryopteris varia (L.) O. Ktze. were extracted by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The scale 4 and 5 were used to extract the feature vectors, which were used to train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The trained neural network was used to classify the root of Cyrtomium fortunei J. Sm, 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ch) C. Chr. apud Ching and Dryopteris varia (L.) O. Ktze.,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places. According to 240 prediction samples, we could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root of Cyrtomium fortunei J. Sm, 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ch) C. Chr. apud Ching and Dryopteris varia (L.) O. Ktze. by FT-IR with discrete wavelet feature extraction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classification.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調查一、引言
在信息化的社會中,大學生面臨著很大的就業壓力,要想在人才市場中脫穎而出,就必須發展能夠滿足并適應社會需要的持久就業能力,這就要求學生立足于自身的實際,全面認識自我和社會,構建自己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人際協調能力、決策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等。因此,大學生要想成功就業,就要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結合自身情況以及眼前的機遇和制約因素,為自己確立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道路,確定發展計劃、教育計劃等,并為自己實現職業生涯目標而確定行動方向、行動時間和行動方案。生涯設計的目的絕不僅是幫助個人按照自己的資歷條件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為自己定下事業大計,籌劃未來,擬定一生的發展方向,根據主客觀條件設計出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對象。對菏澤家政職業學院218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男生65人,女生153人;大專生為110人,五年一貫制學生108人;來自農村學生149人,來自城鎮學生69人;新生(一年級學生)102人,老生(二、三年級學生)116人。
2.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自編《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卷》,本問卷共設計了68道問題,包括環境覺知、自我認知、職業認識、規劃認識、就業信心、生涯定向等六個方面,采用Likert 5點量表計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完全不符合”記1分,“比較不符合”記2分,“不確定”記3分,“比較符合”記4分,“完全符合”記5分。被試得分越高,說明職業生涯規劃情況越好。本問卷有很高的信度,總量表Alpha =.8153,環境覺知、自我認知、職業認識、規劃認識、就業信心、生涯定向六個分量表的Alpha分別.7912、.6814、.7690、.6258、.8681、.6086。
施測時間為2012年10月,地點為山東菏澤家政職業學院,采用團體施測的方式,由心理教師擔任主試,針對測試注意事項,測試前集中對主試進行了專業輔導。
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 200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總體情況,詳見表1。
由表1看到,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總體水平為166.18±31.38,說明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情況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自我認知程度(M=46.14)最高,環境覺知程度(M=33.44)次之,就業信心程度(M=18.22)最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平均分分布見表2,總體得分小于117.62的低職業生涯規劃水平者為39人,占總數的17.9%;高于195.57的高職業生涯規劃水平者為41人,占總數的18.8%;處于117.62和195.57之間的學生138人,占總數的63.3%。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程度較低的比例是很高的。
2.不同性別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總分及各個因子的平均數T檢驗
由表3可見,男女學生在環境覺知、自我認知、職業認識、職業生涯規劃總分上差異均不顯著(P>0.05),這說明男生女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知識基礎都不是很高。但是,在規劃認識、就業信心、生涯定向上的差異很顯著(p
3.新老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總分及各個因子的平均數T檢驗
由表4可見,新老學生在環境覺知、職業認識、規劃認識、就業信心、生涯定向、生涯規劃總分上差異均不顯著(P>0.05),但是在自我認知上的差異很顯著(p
5.不同生源地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總分及各個因子的平均數T檢驗
由表5可見,不同生源地學生在環境覺知、職業認識、就業信心、生涯定向上差異均不顯著(P>0.05),但是在自我認知、規劃認識、職業生涯規劃總分上的差異很顯著(p
四、討論
本研究表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總體水平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低職業生涯規劃水平者占總數的17.9%,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待進一步加強。究其原因,一是高職院校生源質量較差,學生的綜合素質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相對普通高校的大學生而言,絕大部分高職生在高中時學習成績較差,整體的知識基礎較差,看待問題不全面,生涯規劃意識也比較薄弱。二是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開展不足,一項針對北京16所高校的調查表明,有40.7%的學生認為學校將就業指導作為“一項日常工作”,但仍有56.9%的學生認為學校只是在“畢業前進行就業指導”,更有7.9%的學生認為學校“不提供任何指導”,可見高校并沒有開展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三是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專業化不足,據統計,在高校心理咨詢開展的較好的北京市,心理教育師與學生的比例為萬分之六,其中包括大部分兼職人員,實際比例為萬分之二,而在香港和國外,心理健康教育師與學生的比例為1:5000,目前,全國已經取得職業指導師資格的只有1萬人,高級職業指導師不足400人。四是社會環境問題,我國正處在體制改革、機制轉換、觀念更替的變革時期,社會價值觀出現了多元化的傾向。
受其影響,一些畢業生在就業選擇上,過分看重薪酬待遇、工作條件,片面追求舒適安逸,不愿吃苦,而沒有考慮到自己的性格愛好與職業的匹配性,不僅直接影響了他們的順利就業,而且不利于個人的職業發展。
本研究還表明,一是男女學生在在規劃認識、就業信心、生涯定向上的差異很顯著,男生的規劃認識得分顯著大于女生,而在生涯定向上的得分顯著小于女生,就業信心也顯著小于女生,這說明性別是影響職業生涯規劃的一個因素。二是新老學生在自我認知上的差異很顯著,老生的自我認知得分顯著大于新生。究其原因,老生比新生接觸了更多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較多的磨練,自我認識水平相對較高。三是不同生源地學生在自我認知、規劃認識、職業生涯規劃總分上的差異很顯著,農村學生的自我認知、規劃認識、職業生涯規劃總分顯著小于城鎮學生,這說明生源地是影響職業生涯規劃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生源地學生的顯著差異原因可能為,城鎮學生所在環境信息量比較豐富,接觸的新異事物也比較多,從而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相對較強一些。
總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尤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多途徑全方位的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學生的學習、發展方向更加明確,使其出色完成學業,成功就業,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
參考文獻:
\[1\]孫慶玲.如何做好人生職業生涯規劃\[J\].時代經貿,2008,(6):68-69.
\[2\]趙立衛.職業生涯理論及其在大學生就業輔導中的運用\[J\].教學研究,2005,(3):54.
[關鍵詞]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簡稱生涯規劃,又叫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合理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大學生充分地認識自己,客觀分析環境,正確選擇職業,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職業生涯發展中的各種困擾,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因此,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職業生涯規劃可以發掘自我潛能,增強個人實力。第二,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增強發展的目的性與計劃性,提升成功的機會。第三,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提升應對競爭的能力。
職業生涯規劃的具體步驟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自我分析: 也就是要全面了解自己。一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必須是在充分并且正確認識自身條件與相關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的。要審視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評估,包括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學識、技能、智商、情商、思維方式等。即要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應該干什么、在眾多的職業面前會選擇什么問題等。
2.確立目標: 確立目標是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通常目標有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和人生目標之分。長遠目標需要個人經過長期艱苦努力、不懈奮斗才有可能實現,確立長遠目標時要立足現實、慎重選擇、全面考慮,使之既有現實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標更具體,對人的影響也更直接,也是長遠目標的組成部分。
3.環境評價: 職業生涯規劃還要充分認識與了解相關的環境,評估環境因素對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分析環境條件的特點、發展變化情況,把握環境因素的優勢與限制。了解本專業、本行業的地位、形勢以及發展趨勢。
4.職業定位: 職業定位就是要為職業目標與自己的潛能以及主客觀條件謀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職業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優性格、最大興趣、最有利的環境等信息為依據的。職業定位過程中要考慮性格與職業的匹配、興趣與職業的匹配、特長與職業的匹配、專業與職業的匹配等。
5.實施策略: 就是要制定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行動方案,要有具體的行為措施來保證。沒有行動,職業目標只能是一種夢想。要制定周詳的行動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實這一行動方案。
6.評估與反饋: 整個職業生涯規劃要在實施中去檢驗,看效果如何,及時診斷生涯規劃各個環節出現的問題,找出相應對策,對規劃進行調整與完善。
那么要做一個行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第一,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確立明確的職業目標。職業理想是指人們對未來職業表現出來的一種強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們對未來職業生活的構想和規劃。社會發展的需要是職業理想的客觀依據,凡是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利益的職業理想都是高尚的、正確的,并具有現實的可行性。大學生的職業理想更應把個人志向與國家利益和社會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大學生樹立職業理想的過程,便是心目中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一旦在心目中有了自己認為理想的職業,就會依據職業理想的目標,去規劃自己的學習和實踐,并為獲得自己認為理想的職業而去做各種準備。所以,大學生應當盡快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打算成為哪方面的人才,打算在哪個領域成才等等。對這些問題的不同答案不僅會影響個人職業生涯的規劃,也會影響個人成功的機會。
第二,大學生應正確進行自我分析和職業定位。所謂正確的自我分析是指自我分析要客觀、冷靜,不能以點代面,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又要面對自己的缺點。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設計中的盲目性,達到設計高度適宜。職業定位:職業生涯規劃時要考慮到職業區域的具體特點,比如該地區的特殊政策、環境特征,還應了解該職業所需要的職業素質要求以及非職業素質要求,并根據相關需求不斷充實自己。
第三,大學生應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知識的積累是其成才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大學生不僅要具有相當數量的知識,還必須要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沒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就不能發揮其創造的功能。在職業生涯規劃時,大學生要能夠根據職業和社會不斷發展的具體要求,將已有知識科學地重組,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知識的整體效能。新世紀對未來人才的知識綜合性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學生既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又能充分體現個人特色,既能滿足專業要求,又有良好人文修養,既能發揮群體優勢,又能展現個人專長。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沒有捷徑可走,只能是學習和積累,采取適合自己的科學方法,持續不斷地付出艱辛的勞動,辛勤耕耘。
第四,大學生要培養職業需要的實踐能力。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除了構建自己合理的知識結構外,還具備從事本行業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專業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大學生只有將合理的知識結構和適用社會需要的各種能力統一起來,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第五,參加有益的職業訓練。職業訓練包括職業技能的培訓,對自我職業的適應性考核、職業意向的科學測定等。高校組織大學生參與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活動、大學生畢業實習工作、大學生校園創業活動等都是職業訓練很好的形式。大學生應主動積極地參加有益的職業訓練,更早更多地了解職業,掌握職業技能,正確地引導自己的職業設計。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規劃;重要性;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3-0268-02
職業規劃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是在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前提下及認真分析個人性格特征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專業特長和知識結構,對將來從事工作所作的方向性的方案,它關系著大學生能否在社會環境中找到自己的正確定位,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走向成功。
一、大學生職業規劃的重要性
職業是人們實現自己事業目標的重要途徑,而做好職業規劃和職業選擇是事業成功的前提。我們生活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只有善于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進行自我規劃,才能有正確的前進方向和有效的行動措施,才能充分發揮自我管理的主動性充分開發自身的潛能。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在于:以已有的成就為基礎,確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奮斗的策略;突破并塑造清新的自我;準確評估個人特點和強項;準確評估個人目標和現狀的差距;準確定位方向;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并使其增值;發現新的職業機遇;增強職業競爭力;將個人、事業、家庭有機聯系起來了解就業市場,科學合理地選擇行業和職業。具體地說,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激發大學生追求高層次的人生需要,形成積極上進的人生觀
很多學生一旦考上大學,則感到非常迷茫,面對新的生活環境,顯得不知所措。這是因為不少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肩負著什么樣的人生責任。因此,大學生應該以科學的方法來正確、全面地認識自我,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找出自己在知識、能力等方面與社會需要的差距,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對人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并通過規劃采取實際的具體行動。
(二)幫助大學生確定人生發展目標,以促進學習的自主性
職業規劃是對個人的鞭策。規劃給了你一個看得見的靶子,隨著你把規劃一步一步轉變為現實,就會有不斷的成就感。一旦確定了目標,就會如饑似渴地追求知識,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整個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就會由被動變為主動。在努力達到目標的時候,你就會集中精力、心無旁鶩地投入到其中,建立一種自我激勵機制,即使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也會全力以赴地去克服,真正從內在的方面來激勵自己的成才欲望和成才行為。
(三)幫助大學生未來的職業成功打好基礎
做好一份有效的職業規劃,可以指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征,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幫助其重新對自己的價值進行定位,使其持續增值,引導他們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幫助大學生為明確將來的職業方向,避免路徑依賴,降低機會成本。
(四)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
大學生就業難已是時下不爭的事實,除了客觀因素外,從主觀方面講在于大學生理念滯后,能力不足,擇業水平不高等。一份好的職業規劃有助大學生認清自我,引導學生去不停地照鏡子、不停地認識自己,然后完成態度與意識的轉變,最終能正確評價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個性特點、興趣等等,從而徹底解決“我能干什么”的問題,幫助大學生正確職業定位,從而消除盲目求職的行為,有效地提高就業率。
二、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常見問題分析
職業生涯規劃一般可分為五個步驟:第一,認識自我;第二,認識環境;第三,職業定位;第四,制訂計劃與措施;第五,反饋與調整。下面就這五部分中常見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認識自我中的問題
1.認識自我的途徑單一。90%以上的學生都是通過職業生涯測評系統來認識自己。實際上大學生在制定職業規劃時需要與周圍熟悉的朋友、家人和老師多點溝通,充分清晰地了解自己,并且聽取他們的建議去反復修正規劃,而不是單單自己一個想出來的。
2.認識自我的內容不夠全面。大部分學生只分析了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性格、價值觀、個人的優缺點,沒有談到個人的情商、思維方式。而這些因素對職業生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指出:“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是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水平高的人,社交能力強,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懼或傷感,對事業較投入,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較豐富但不逾矩。思維方式是人們大腦活動的內在程式,它對人們的言行起決定性作用。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成分,思維方式的不同體現了每個學生智力和能力的差異。所以,對個人情商和思維方式的認識是自我認識的關鍵。
(二)環境分析中的問題
1.環境分析只有普遍性沒有特殊性。大部分人都介紹了家庭、學校、社會(政策、法律)等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對家庭環境,著重介紹家庭經濟情況的好壞、家庭期望,沒有介紹家族文化。對學校環境,只簡單介紹學校性質,沒有介紹社會認可程度、校風、專業以及適應本專業的工作領域。對就業形勢的評估,也只是從宏觀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犯了“大而全”錯誤,缺乏針對性。
2.關注職位能力不夠,對行業、職位了解的途徑單一。對職位所需能力關注不夠,即職位需要具備什么能力。很多學生不清楚未來職業的工作內容、工作環境、任職條件(所需的知識、能力、經驗和證書等)以及相適應的職業興趣類型。大部分人是通過互聯網對行業、職業進行了解,認識單一。還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例如報紙、人才招聘會、行業展覽會、生涯人物訪談、訪談畢在職人員以及該行業的領軍人物、資深的職業生涯規劃師等。
(三)職業定位中的問題
除了定位分析不明,和專業與職業關聯度小外,大部分學生目標訂立過于理想化。有些同學是專科生,卻選擇的職業偏偏是大學教授。理想的計劃是專科畢業后考專升本。本科畢業后,然后參加考研,然后讀碩士、博士。最后是大學教書,慢慢評上教授。當初只能考上專科,這說明自己在讀書方面或考試方面就不是很有優勢,現在竟然用自己不是特別擅長的方面來與當初考上本科的同學來競爭,這取得成功的機會不會大或只能說是理想化。學生最好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作出職業規劃,最重要的是抱著積極而又務實的心態,接受低層做起積累經驗。
(四)計劃執行中的問題
計劃的可實施性不強,想當然的多,結合實際的少。大學畢業后的計劃只是對未來職業的各個崗位的具體描述,而且多是從互聯網搜索得來的,并沒有與實際相結合。未來職業是計算機行業方面的管理人員,如基層管理(一年)――初級管理(兩年)――中級管理(三年)――高級管理(五年)。這個計劃是如何制定出來的呢?是請教了在職人員,還是自己想當然的呢?大學生應該多和社會職場人士溝通、交流,獲取足夠的行業、企業和職位信息,那么就可以保證職業規劃的社會性和可實施性。應該結合自己的測評報告,發揮自己的長處,盡量使計劃執行不再是憑想象。
(五)反饋修正中的問題
部分學生根本就沒有反饋修正這個步驟,而且計劃與備用方案之間缺乏內在聯系。反饋應該堅持“吾日三省吾身。”有些學生這部分過于簡單化。只是提到如果未能按原計劃實行,那么就從事別的工作,并沒有確實可行實施備用方案。 如計劃是報社的廣告營銷工作,備用方案是保險公司銷售人員。以至計劃與備選方案都行不通。
總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這樣的傾向,自我認識簡單化,環境分析普遍化,職業定位、計劃執行理想化,反饋修正省略化。對策應是自我認識全面化,環境分析個性化,職業定位、計劃執行實際化,反饋修正靈活化。
三、結論
個人的職業生涯是不斷變換的、貫穿一生的過程。傳統社會,人的職業都是終生職業,終生定位。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經濟日益全球化趨勢已經明顯,社會變遷加快了,職業不斷被調整,新的職業和就業方式不斷出現,很多職業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被淘汰。因此大學生要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全面認識自己、了解社會環境。對職業作出正確的評估,找出偏差,調整自己的擇業目標和方向,豐富自己的就業準備,在職業實踐中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天波.淺析當今大學生職業規劃必要性與重要性[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8,(1)
[2]郭潛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常見問題分析[J].韶關學院學報,2005,(1).
[3]Reardon,等. 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M].侯志瑾,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5:1.
通過調查,研究結果如下:家庭教育背景101名高中聾生中有94名來自浙江省內8個地級市,其中有55名來自杭州地區,另外有4名來自江西,另有3名未報告籍貫,生源地具體總體看來,高中聾生的父母學歷較低,有70.3%的父親和79.2%的母親學歷為初中以下;36.6%聾生來自于農民家庭;75.2%的高中聾生家庭經濟情況處于中下水平;83.2%的家長偶爾或者從未與孩子討論過未來的職業;14.9%的家長會幫助聾生設計職業發展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方法,24.8%的家長盡可能發動社會關系幫助孩子落實工作,而60.3%的家長對孩子未來職業的幫助僅限于送孩子多讀書和任由孩子發展。可見家庭背景對于高中聾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和幫助非常有限,亟待學校在這方面給與學生和家長更多的支持與指導。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調查結果顯示,高中聾生具有一定的職業生涯規劃觀念,但認知盲目;未來職業方向不明確;制定計劃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通過學校老師對職業生涯規劃概念的講解,59.2%的聾生認為自己對“職業生涯規劃”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有85.7%的學生認為在校期間非常需要或者比較需要為自己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可見大部分高中聾生較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上知道需要通過生涯規劃為自己創造更好的未來。然而高中聾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認知還是相當盲目的,許多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具體的規劃,“偶爾想一下”的占了48.5%,“從來沒想過”的有12.9%,“有粗略規劃”的占23.8%,“有詳細計劃”的學生只占14.9%,高中聾生的職業生涯處于粗放、任其發展的狀態。對于未來的職業方向,36.6%的學生已經有了自己喜歡的職業,13.9%的學生目前沒有自己喜歡的職業,43.6%的學生處于迷惘的狀態,不確定自己到底喜歡什么職業,5.9%的學生從未思考過自己喜歡哪種職業,大部分高中聾生對于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的方向,由此看來,有近70%的學生需要學校教師提供科學有效的引導。正因為高中聾生對未來職業方向的不明確,沒有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因此高中聾生制定計劃的能力有待提高也就可想而知了。只有11.3%的學生根據自己心中的職業發展目標在現階段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57.7%的學生曾經制定過學習計劃,而竟然有30.9%的學生從沒有學習計劃。這說明,高中聾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學習目標不明確,這將導致在將來的職業工作中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心態的起伏也將影響聾生對職業成就的追求。對專業的認識在對專業的選擇和認識上,高中聾生的自主性和滿意度較高,對所學專業也有一定了解,而在選擇動機上多以就業為主,而對個體的個性、特長有所忽略,缺乏長遠規劃。在選擇專業時,74.0%的學生是自己選擇的,另有26%的學生由父母或老師幫助選擇,自主性的選擇有利于學生有效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有80.0%的學生對所學專業非常喜歡或比較喜歡,20.0%的學生不太喜歡或完全不喜歡;有74.0%的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對所選專業非常了解或有所了解,26.0%的學生對所選專業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對專業態度上的不接納以及信息量不足對學生個體的職業發展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也會妨礙學生樹立積極的職業理想和人生目標。在選擇專業的動機上,只有28.3%的學生綜合自己的性格特長等實際情況選擇專業,以個體個性特征為基礎的選擇,利于學生在學習中發揮自身潛力,獲取職業的成功發展;而大部分學生在選擇時只是片面關注了以后的就業,忽略了自身的特點,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規劃;還有13.1%的學生是無特殊原因的隨意選擇、考試失利的無奈選擇或者跟從好朋友選擇,如此的盲目選擇,也不利于學生的職業選擇和發展。
對環境的了解對社會環境因素和職業環境因素清楚認識的能力被稱為認識環境的能力。全面了解客觀環境的基礎上,才能準確把握自己的奮斗目標和方向。高中聾生對社會環境和職業環境認識較淺,對理想工作的追求受自身觀念的局限較大。57.1%的學生對目前社會上最缺哪些方面的人才不太了解或者不了解;31.7%的學生不了解或不太了解目前社會上適合聾生的職業有哪些;67.7%的學生對自己喜歡職業的工作范圍、工作對象、工作方式不太了解或者不了解,66.0%的學生表示自己喜歡的職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不太了解或者不了解。由此可見,學生對社會上人才發展趨勢、自己所喜歡的職業的具體內容、對從業人員的要求較模糊和淺顯,在這樣的認識環境能力水平下的職業規劃容易與現實脫節。在被問到“你覺得用人單位對員工哪些素質最感興趣?”時,高中聾生片面看重專業技能的作用,有84%的學生選擇;而對耐挫能力、個性品質、行為習慣、學習能力等個人內在能力和修養大大忽視,每項選擇均在三分之一左右,學生的選擇受自身觀念的局限性較大,而學校在職業規劃教育中引導學生提高認識環境的能力,提升內在素質和修養對學生的職業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在求職競爭激烈的今天,有超過一半的學生愿意從基層、或流水線或艱苦的工作干起;有近一半的學生愿意到落后地區或農村地區工作,說明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有著比較平和的求職心態。自我探索通過科學認知的方法和手段,對自己的需要、興趣、價值觀、性格和能力等進行全面認識,清楚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的能力,被稱為認識自我的能力。對于自身的性格、優缺點、興趣、愛好,均有90%以上的學生選擇“知道”或者“有點知道”,而聾生對自我的判斷常常依靠自己的感覺,更沒有科學的手段和方法。當被問及具體的開放性問題時,比如“你的性格是什么樣的?”、“你有哪些優點和缺點?”、“你的興趣愛好有哪些?”,聾生通常又答不上來。這樣模糊的自我認知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自我定位,導致不利于自身發展的錯誤抉擇。價值觀在求職的價值導向中,高中聾生最看重的是“能發揮自己的才能,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希望通過職業發展實現自我,同時,高中聾生也較重視收入、福利以及職業的穩定性這些物質性的指標,而對單位規模、單位所在地、職業環境等不太重視,表明高中聾生務實的求職價值導向。對于“你認為如何才算職業生涯成功?”的選擇中,高中聾生多數選擇了“獲得工作的快樂”、“獲得持續向上發展的基礎”、“掙到很多的錢”這類個體層面的成功方式,而較少的人選擇“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受到別人的尊重”、“獲得較高的專業技術職稱,如高級工程師等”、“獲得較高的職位,如經理、總經理等”,這樣的選擇一方面說明高中聾生在求職中務實的態度,另一方面也表面聾生的社會責任感也有待挖掘。就業途徑面對即將來臨的就業,高中聾生心態上較為積極樂觀,富有激情,但對于薪酬待遇的期待有些偏高,為求職作的有效行動準備也比較少,因此在高中聾生的求職道路上,很可能因為行動計劃能力的缺乏,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對于如何落實第一份工作,大部分高中聾生態度積極且務實,有49.0%的學生打算主動出擊,主動去尋找有意向的單位去面試,有14.3%的學生打算靠父母或親戚幫忙,有5.1%期望借助學校推薦落實,也有28.6%的學生仍沒打算,看看再說,對于這部分學生,學校和家長要及時引導;對找到工作的信心程度,24.8%的學生表示很有信心,55.4%的學生表示有一點信心,19.8%的學生表示不太有信心或毫無信心。當被問到“你對自己第一份工作的期望月薪是多少元?”時,有3.0%的學生可以接受1000元以下的月薪,41.4%的學生期望月薪為1000-2000,而期望2000-3000月薪的占到37.4%,有18.2%的學生期望月薪達到3000以上,可見聾生對工作薪酬的要求偏高。高中聾生為自己的職業規劃做出的行動計劃則更少。80.8%的學生偶爾或從不收集有關職業的信息,這將導致他們對求職環境、職業要求等信息的不了解,與社會大環境脫節,而當真正求職時也必將碰到很多實際的困難,影響職業成就感和職業目標的實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問卷》的結果分析1.信度分析對樣本進行內部一致性信度檢驗,2.效度分析為驗證結構效度,根據Kline(1998)的建議,對樣本數據分布進行檢驗,數據分布的skewness和kurtosis的絕對值分別要在3.0和10以內[5],完全符合要求;檢驗本研究中條目與因素間的比值大于4,樣本中樣本數與項目數之比大于5,符合結構分析數據要求[6-8]。根據襲開國、顧雪英[2]提出的職業規劃能力五因子結構模型,采用最大似然法對高中聾生樣本進行模型估計。采用每個條目獨立地負荷于相應的因素上,對五個子量表分數進行合成,將每個子量表因子合成為2個觀測變量。3.量表得分通過對總量表和各子量表的得分分析,高中聾生在職業生涯規劃的五大能力中的平均得分,普高和職高在各子量表的平均得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在認識自我、確定目標、制定計劃、反饋修正等子量表上,普高聾生的得分均略高于職高,在認識環境子量表上,職高略高于普高。從總體上看,高中聾生認識自我的能力略高于另外四項能力,而認識環境和制定計劃的能力較低。
職業生涯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職業對于聾人而言,更是安身立命、自我實現、享受生活之本,因此職業生涯規劃在聾人的一生中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詳細了解聾校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狀況,是開展聾校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基礎,是幫助聾人自我實現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本研究的調查發現,目前而言,高中聾生在面對職業問題時,心態上較為積極樂觀,富有激情,意識上已經有了模模糊糊的職業規劃觀念,但部分認知是具有盲目性的;對自我、專業、環境的認識和判斷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造成職業目標的不確定或偏差,導致對職業生涯缺少長遠和科學的規劃。同時結合高中聾生生理心理均飛速發展,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個階段基本確立的年齡特點,在高中階段對聾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引導非常必要,意義重大。具體可通過以下措施:首先,在思想上重視,在職業教育上,學校在人力、物力、和經費等方面給予充分的支持;其次,在具體操作上,立足聾生現狀、配合畢業生生涯狀況調查編寫適用于高中聾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校本教材,在聾校高中段開設每班每周一節職業生涯規劃課,開辦校園職業培訓工作室和職業指導室,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幫助每一個學生個體探索自己個性化的發展道路,在獲得信息和知識的同時,通過實踐提高素質和能力,促進職業生涯發展。最后,因為高中聾生的家庭對職業生涯規劃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定期給家長做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能最大程度整合一切有利資源,為學生的發展尋找最優途徑[3-4][9]。能力的培養是學校基礎教育的重要方面,對高中聾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調查,有利于學校有的放矢地開展培養教育。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結構的內容結構,研究者一致認為可以分為自我評價、環境評價、目標設定、行動計劃、反饋修正五個部分,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包括自我評價能力、環境評價能力、目標設定能力、行動計劃能力和反饋修正能力五個維度[2]。通過對高中聾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五個維度的研究發現,高中聾生的得分處于中等水平,普高聾生的得分略高于職高,普高生和職高生在各維度得分上無顯著差異,因此對普高和職高聾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時可以采取相似的內容和相同的模式。
作者:黃開華 李鈺靜 王小蓮 肖振東 周曉花 單位:杭州聾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