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非遺旅游市場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旅游業作為朝陽產業,迅速崛起,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廣大人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走出家門,感受祖國的壯麗山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也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對旅游產業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佛教以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教義,千姿百態,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建筑、雕塑、石刻、壁畫,充滿神秘色彩的宗教儀式而名揚天下,從而促進了旅游業不斷興盛和發展。使我國旅游業與宗教更加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旅游和宗教顯現出相互促進的態勢。
在新的環境下,作為特殊的文化旅游資源之一的佛教旅游,已不僅僅是佛教信徒以朝圣為目的進行佛教文化傳播的方式,而更多的是人們在旅游中將其作為一種人文景觀加以追求、欣賞和體驗。這些佛教建筑、設施以及活動的價值更能吸引人們的關注和神往。
一、黃梅五祖寺旅游資源概況
(一)區位條件
五祖寺禪文化旅游區位于黃梅縣的中北部,大別山主脈東端南沿。南距黃梅縣城區10.1km,東北通往停前鎮區7.5km,五祖鎮鎮區可以作為該區旅游發展的一個集散地,黃梅縣城是該區旅游發展的主要依托地。
(二)資源分布
五祖寺位于大別山南麓,是佛教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說法道場,也是六祖慧能大師得衣缽之地,是禪宗最重要的祖庭。五祖寺自唐代永徽年間創立以來,不斷得到歷朝歷代帝王的封賜,規模宏大、影響深遠,憑借其獨特的禪宗文化內涵和秀美的山岳風光,吸引了眾多文人雅士前來求禪、修煉、游覽、朝拜,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跡;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五祖寺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
除了禪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外,研究區域內山林旅游資源和鄉村旅游資源也較豐富。黃梅不僅是馳名中外的佛教禪宗圣地,也是紅十五軍的誕生地,還是聞名全國的“楹聯之鄉”、“詩詞之鄉”、“武術之鄉”、“挑花之鄉”、“戲劇之鄉”,其中黃梅戲和黃梅挑花入選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非遺”名錄,是全國唯一有兩項入選國家級“非遺”的縣市。
(三)資源綜合評價
1、類型多樣,分布廣泛,且相對集中
參照《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初步統計東山五祖禪文化旅游區主要旅游資源類型有8個主類,即全國規定的8個主類,規劃區全有。全國劃分的31個亞類,旅游區有21個,占67.74%。
旅游區主要旅游資源不僅類型多樣,而且分布廣泛。區域內22個行政村多有分布,并相對集中在一天門村、白羊村、中山村、江河村,呈倒三角形分布格局。
2、廟宇建筑與人文內涵相得益彰
東山法門五祖寺對海內外游客都具有巨大吸引力,“寺廟建筑”和“禪宗文化”是鄂東地區具有特色和影響的兩大優勢資源。本區這兩項資源都很突出,在宋代就獲得“天下祖庭”與“天下禪林”的帝王賜字。優勢的資源又有淵源的歷史,為旅游區樹立了具有全國影響度的“祖庭”與“禪林”品牌和形象。
3、山林-沁氧-水體有局部集成優勢
江河村、廬府村一帶群山延綿起伏,山峰秀美巍峨,各種峰石爭奇斗勝,千姿百態、形象生動,觀之韻味無窮。有巖壁半裸掩隱于蒼綠,有奇石壘疊莽嘯于長空。區內林木密集,其中以竹林尤為秀美,靜謐富有禪意,加之壟坪水庫水面開闊,映襯山林,自成一番意境。
4、連線成網,區域地位優勢突出
旅游區地處鄂東黃梅縣,而黃梅縣地處鄂、贛、皖三省交界處。周圍與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安徽黃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等景區相鄰,便于形成區域旅游新格局,向省內外市場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產品。
二、黃梅五祖寺客源市場分析
(一)旅游客源地: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來五祖寺的游客主要以景點所在地及省內市場為主,省內游客在五祖寺國內旅游市場上約占65%,主要集中在武漢市及黃岡市等地;外省游客所占的比重接近于35%。從外省游客分布來看,主要以來自湖北省周邊省市,如安徽、江西等地的游客為主,其次是江浙地區各省市。
(二)年齡層次:從統計數據中看出,來五祖寺旅游的游客20歲至40歲之間的青中年游客,占到此次受訪對象的40%;20歲以下的占10.19%;40-60歲之間的游客占到15.13%。
(三)旅游動機:旅游者到東山五祖禪文化旅游區旅游呈現出多元化的旅游動機,43%的游客以觀光為主要旅游動機,有57%的游客到五祖寺旅游是出于對禪宗文化的愛好或信仰。
(四)旅游出行方式:以散客的方式出游約占30.72%,其次是由單位組織和旅行社組織出游;在交通方式選擇上,約30.12%的游客是選擇乘坐市內公交車旅游,其次是24.04%的游客是乘坐長途汽車,再就是極少一部分以自駕車的方式出游。
(五)旅游消費水平:就五祖寺旅游的游客來講,45.16%的游客每人每天平均總支出在100-300元之間,其中還有34.55%的游客支出在100元以下。
(六)旅游消費結構:門票是主要的消費項目占38.25%,其次是交通費用占32.37%,然后是餐飲費用占16.18%,住宿、娛樂和購物所占的比例較小。
東山五祖禪文化旅游區的周邊市場主要為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以及湖南等省份。其中,武漢、鄂州、黃石、黃岡、九江、南昌、瑞昌、安慶、池州等城市與黃梅縣的交通相對較為便利,都在200km以內,基本都有高速公路或國道與黃梅相連,其中武漢、南昌這兩個省會城市經濟較為發達,居民出游能力較強,是景區周邊市場開拓的重點。
綜合而言,黃梅作為鄂東的一個旅游形象窗口,是黃梅縣一個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宗教旅游所承載的巨大客流以及其周末休閑度假的龐大需求都決定了以上城市是東山五祖禪文化旅游區需要重點開發和促銷的重要周邊市場。
三、黃梅五祖寺禪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資源有待整合:黃梅雖然擁有比較豐富的禪文化旅游資源,但是其他的山林旅游資源、鄉村旅游資源發展不足,深度挖掘不夠,不能與禪文化旅游資源有機整合起來,資源開發模式較單一,不能互補,形成聯動發展。
(二)對禪文化旅游認識不足,缺乏創新:黃梅五祖寺禪文化旅游起步較晚,處于旅游發展初級階段,對禪文化旅游發展認識不足,不能充分開發深入挖掘禪文化底蘊,旅游產品開發較單一,對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創新力不夠。
(三)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禪文化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環節比較薄弱,服務質量不高,吃、住、行、游、購、娛等配套設施設置不夠完善,旅游瀏覽線路的設置、旅游服務條件等存在問題。從縣城到景區的交通路線不健全,道路指示系統不完善。
四、黃梅五祖寺禪文化旅游發展策略
黃梅五祖寺禪文化旅游目前也還僅僅處于旅游發展起步階段,目前能為游客提供的旅游產品也只有宗教觀光與朝拜,以及生態保健等,如果不立足于產品的創新與市場的推介,要想在區域佛教旅游市場上脫穎而出難度是相當大的,因此五祖寺必須充分利用其后發優勢,在克服其他宗教旅游景區存在的問題基礎上,加強管理投資力度,堅持“產品”與“市場”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努力將東山五祖禪文化旅游區打造成為鄂東以至于全國知名的佛教禪宗旅游勝地。
(一)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不拘泥于單純以五祖寺為旅游資源的思維模式,在空間上將鎮域北部中山村(以中山寺為基礎旅游資源)、江河村(以農家樂,梅元寺為基礎旅游資源)等統一納入旅游范疇。旅游地域的擴張可以將更多的旅游資源囊括其間,為產品設置與組合提供新的素材與機遇,從橫向上延長游客的區域停留時間。
(二)客源市場開拓思路:以國內市場為主體,以海外市場為補充;立足鄂東,面向鄂贛皖,輻射全國,聯動中國港澳臺地區,日、韓、東南亞;依托黃岡市和周邊縣市的“雙休日”市場,積極抓住周邊城市知名景區的機會客流市場;宗教觀光、朝拜旅游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禪悟修學旅游面向專業人群市場(居士信徒)、度假和會議旅游面向高端消費市場;重點突破中、遠程客源市場和高端消費市場。
(三)旅游主打產品定位:旅游產品的創新是旅游開發的一個重點。產品的豐富可以讓更多游客找到合適的參與點,一方面產品的豐富表現在體驗類型的多樣化,另一方面又表現在體驗時段的晝夜化,盡量從縱向上延長游客在區域的停留時間,以提升游客的旅游消費期望值,實現用產品創效益的目的。重點開發宗教觀光朝拜旅游、禪宗修悟旅游、隱居度假旅游三大系列產品。針對黃梅五祖禪文化旅游區目前的旅游資源、社會經濟、周邊環境、交通條件、接待設施等狀況,結合本區旅游現狀,對東山五祖禪文化旅游區的產品作如下近、中、遠期開發策略。
1、近期:主要開發五祖寺宗教觀光朝拜和禪宗修學旅游。
五祖寺廟宇建筑群重點做宗教觀光朝拜旅游,恢復五祖寺現有的建筑體,保護和修繕寺廟的地面文物,優化改造現有的基礎設施,適當建設體量合適的服務設施,優化組合線路,供旅游者選擇。
五祖鎮區重點落實在宗教旅游的配套設施建設上,在整頓和完善鎮區風貌的同時,完善和補充五祖寺自身旅游產品的不足,即:深挖禪宗文化底蘊及內涵,派生出依托于五祖寺及禪宗文化的具有強烈參與性和娛樂性的旅游產品。
隨著交通和旅游區整體風貌問題的逐步解決,加大策劃力度,拓展禪宗文化的外延,建設禪宗修悟基地及禪友俱樂部,將禪宗文化的世俗化、大眾化進一步擴張。把旅游區建成旅游住宿、餐飲接待服務中心和娛樂、休閑中心。
2、中遠期:待五祖寺禪宗旅游市場穩定后,本區旅游開發由南片逐步向五祖鎮北片推進,拓展隱居度假產品與鄉村體驗旅游產品,開發建設綜合性的隱居休閑度假、高檔會議接待中心。
(四)要素整合,結構優化,實現產業系統創新:旅游業內部的的優化:優化配置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娛),把六要素中的每個要素都融入旅游產品與活動之中。應當將一些平常旅游中涉及的旅游基礎設施如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飲等都加以特色化,使它不僅僅是一種特色接待設施,而且成為特色旅游活動;將旅游活動和旅游設施整合融化在一起,基礎設施本身也承擔了部門旅游活動的功能,在整體上實現旅游產業系統創新。
五祖鎮產業的優化:利用發展旅游的契機,從根本上盤活整個五祖鎮的產業經濟。一方面,通過發展旅游,改善五祖鎮的整個鎮域風貌,促進該鎮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由于五祖鎮農業與林業資源較豐富,開發旅游可以為五祖鎮的農產品與林產品找到銷售渠道,從而活躍農村經濟;通過發展旅游業,讓村民主動參與到旅游服務與接待中來,從而使村民擁有了新的就業機會;通過發展旅游改善五祖鎮人員勞動力結構,旅游業的興旺可促使外出打工的鎮民回到家鄉參與旅游業。
【關鍵詞】民俗文化;南京城市旅游;創新應用
民俗,是一個地方長期形成的風尚、習慣,它以有規律性的活動約束人們的行為與意識。民俗文化就是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傳統,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歲日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其內容相當龐雜豐富。
民俗文化與一個城市的關系非常緊密。知名城市學學者紀曉嵐博士說:“城市不能僅限于滿足人的生存需要,還要具備滿足人的發展需要的種種條件和環境。人們之所以渴望居住在城市,正是因為城市可以更多地滿足人的發展需要。更確切地說,人類找到了能夠滿足自身發展(精神)需要的聚居形式――這就是城市。城市的本質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創造的人工環境。”2從理論上講,每個城市,都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考察和評價她:物理方面的,即城市的硬件建設的物理特性方面,如道路的合理性、建筑物的技術性、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性等等;文化方面的,即城市的文化底蘊方明,包括建筑物的風格與人文歷史、社會風俗等等;生態方面的,即城市的物理結構與當地的自然環境融洽程度,是否適合于人類自己生活,是否適應人類未來健康發展,是否與當地生物和諧共存。民俗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塑造著城市的精神和氣質;承載著城市人群的情感和回憶;并且規范和引導了城市的生活行為;顯現了一座城市的歷史底蘊。
當今的城市,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傳統民俗文化”似乎越來越稀缺。城市里不是沒有民俗的情感,而是缺乏民俗的載體”。 比如,新年的氣氛是一年不如一年。中國人幾千年來對以家庭為核心的親情文化的認同,使春節在通過親人團聚獲得精神慰藉中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傳統節日日漸式微的堪憂狀況,專家們呼吁,搶救和保護民俗文化遺產,迫在眉睫。
東京大學教授陳志勤認為:“愈是現代化、國際化的城市,其地方性的文化越淡化,盲目地向城市發展勢必造成地方傳統文化的消亡。”上海大學的曾軍博士說:“在城市文化傳承問題上,應當把城市視為文化傳承的積極力量來考慮,才能找到破解城市文化傳承的鑰匙……在城市文化傳承問題上,應當把城市視為文化傳承的積極力量來考慮,才能找到破解城市文化傳承的鑰匙。”
城市文化建設作為“軟實力”,它對城市形象的塑造、對城市精神的提煉、對城市文化品格的理解正成為各個城市文化建設中重要的方面。而一個城市的旅游文化建設則直接影響了一座城市的形象。民俗文化在城市旅游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如果能把傳統的民俗文化和一個城市的現代旅游文化產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對一個城市的形象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南京,作為一個著名的文化古都,近幾年來在城市建設中加快了步伐,很多專業人士在其中提出了很多創新的設想。本文就民俗文化在南京城市旅游建設中的創新應用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一、 民俗文化在南京城市建設中的應用現狀
1.1 豐富的民俗資源缺乏整合
南京有著是豐富的民俗資源,無論是動態的民俗民風節日,還是靜態的民俗遺留物。然而,南京市的民俗資源終究缺乏整合。
首先,傳統建筑物規劃得凌亂;其次,南京沒有利用最有標志性的傳統民俗建筑來實現城市的個性;再次,民俗文化缺乏可持續性的引導。
1.2 民俗活動及節日不清晰
南京也曾經出現過一些有意思的民俗活動。2002年4月30日,中新社南京四月二十九日電(記者王國安)今天上午,南京首屆中國民俗吉祥藝術節在南京白鷺洲公園開幕,中國舊式婚俗迎娶表演、中國民俗喜慶堂會表演、中國民俗吉祥藝術展覽、民俗藝術大師絕活表演、民俗吉祥藝術精品展銷、民俗藝術專家學術講座、拋繡球、放河燈等,來自北京、上海、天津、香港、陜西、貴州等全國近二十個省市的約百位民俗藝術家將在這里獻技獻藝。2007年02月16日,作為南京首家集中展示民間藝術的場所,南京夫子廟民間藝術大觀園昨天正式開園。2008年年初,南京市秦淮燈彩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花燈藝人的保護計劃也正式提上日程。但在南京市,并沒有標志性的、清晰地民俗活動及節日持續進行,而深入人心。
二、 南京城市旅游建設中可創新的民俗文化要素
現已開發的旅游資源南京市近幾年來陸續開發了一些與民俗文化相關的旅游路線,如:六朝懷古游、大明勝跡游、宗教文化游、秦淮風情游等。在這些旅游路線中,不乏一些具有民俗風情的景點,如:淳化鎮附近的六朝石刻、明代朝拜天子禮儀的場所朝天宮、夫子廟秦淮河、老城市、云錦博物館、甘熙故居等。然而,僅僅有景點的參觀時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其他的一些民間文化的要素,才能夠更加吸引人。
2.1 傳統小吃、地方特產
早在1987年,南京就推出了秦淮小吃的“八絕”:“一絕”為魁光閣的五香茶葉蛋、五香豆、雨花茶; “二絕”為永和園的開洋干絲、蟹殼黃燒餅; “三絕”為奇芳閣的麻油干絲、鴨油酥燒餅 ; “四絕”為六鳳居的豆腐澇、蔥油餅; “五絕”為奇芳閣的什錦菜包、雞絲面; “六絕”為蔣有記的牛肉湯、牛肉鍋; “七絕”為瞻園面館的薄皮包餃、紅湯爆魚面; “八絕”為蓮湖甜食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五色糕團。
然而這些小吃現在都深藏在像“奇芳閣”這樣的大飯店里,一個普通的來南京的旅游者,不可能頓頓都去這些大飯店里吃飯。而南京的街頭巷尾卻到處都是“山東雜糧煎餅”“武漢鴨脖”“盱眙龍蝦”這些外地的特產、名吃,這種情形很容易給一個外來者這樣的錯覺:南京沒有什么有名的小吃,全是外地的東西。城市的旅游開發者如果能將這些深藏在大餐館里的南京小吃加以改造,以小吃攤點的形式出現在街頭巷尾,并對小吃車的造型進行統一的規劃,那將成為南京旅游的一大風景線。
另外,南京可以建設一些小吃一條街,類似于北京的王府井,建設一條步行街,全是賣南京的特長、地方小吃。讓每一個來南京的普通人都有機會品嘗南京的小吃,這樣,南京的民俗特產就自然地為大家所知了。
2.2 傳統居住方式――老宅
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有著豐富的建筑文化遺產,除了被保護的歷代王陵,被保存下來的普通居民居住的老宅子也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例如:泰倉巷39號的晚清民宅,住戶顧凱家一進門就是廚房,但是頭頂兩根4米高的冬瓜梁有合抱粗,上面還有精美的木雕,兩邊分別是鯉魚和荷花,精美異常。客廳的小門只容一人進出,包著精美的磚制門套。而客廳頂上安裝了“承塵”,意即承接灰塵,是一種木板吊頂,防止房頂落灰。里屋兩扇對開小門,門板上刻著楷書“東壁圖書”和“西園翰墨”,據主人介紹,他們現在住的,正是原來一套老宅的書房。泰倉巷34號有著漂亮的雕花門樓,南京地方史專家楊永泉指著1米多高的條石墻基說,這個高度表明屋主身份非富即貴。大門磚墻各有一道凹槽,當地居民告訴記者,這是為了方便轎子進入,為轎杠預留空間而鑿開的。楊永泉仔細看了墻磚確定地說,這幢房子至少有170年歷史,使用的青磚橫截面有一道縫,用瓦刀可以一剖為二,這種工藝只在清同治以前使用。絨莊巷58號是有著完整四進院落的江南穿堂式民居,七架房梁保存完好,紋路繁復的雕花窗戶保存完整,一些窗板可以拆卸,便于夏天通風。房主鄭堅說,據先輩介紹,這里曾經是個鏢局,旁邊還有一個叫樸園的私家花園,有假山有花有樹,后來園子荒廢了,假山石被運到瞻園和玄武湖。除以上這些,南市樓2號、升州路216號等30余處均是晚清自民國以來的老宅,結構完好,具有保留價值,
這些民宅,有的現在還住著人家,民宅的存在,很好的保存了老南京人的居住方式、生活習性、愛好。可以將這些民宅加以開發,把民宅較聚集的規劃成民俗文化步行街,設一些傳統小吃的攤點,供游人觀賞、散步、吃小吃,體驗老南京人的悠閑生活。
三、 民俗藝術在南京城市建設中創新的方法與思路:
3.1 完整豐富的旅游路線的設計
在南京市的旅游業中,民俗文化雖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其并不突顯,尤其沒有形成特色旅游。
在現存的旅游景點中,南京市郊區江心洲的民俗文化旅游顯然是經過規劃的。高淳縣的民俗街不僅讓游人可以領略到當地民俗藝術在古建筑中的應用,還可以欣賞到一些民間歌舞,以及品嘗到當地的風味小吃。整條民俗街經過設計修復過,似乎有了一種古樸老街的風韻,每當金秋時節螃蟹上市之時,遠近的游客就蜂擁而來。其實,高淳縣的民俗資源遠不止這些,其城外的“薛城鄉”,每年都舉行“游龍”的風俗。雖然這個風俗已經被人所知,但它始終只成為“薛城鄉”本土范圍內的習俗,并沒有廣為流傳,甚至成為旅游資源。其實,“薛城鄉”這塊土地上的風俗本身保存得極為原汁原味,它既有豐富的學術價值,也有濃厚的可開發旅游資源。如果開發得當,將是一筆可貴的旅游財富。
江心洲的民俗村則是經過專家精心策劃過的。它有民具館、風俗館、鮮果樂園等,是一個集游、玩、吃于一體,融動靜結合的民俗村落;它既展現了古樸的農具、民俗,也激發了游客回歸的自然果園的娛樂之心。它的婚俗館較為完整地展現了南京市人民傳統的結婚儀式過程,游人可以參與其中,一過結婚之癮。真正讓游人做到了“樂于其中”。
位于南京市中心的“甘家大院”也是一個較為豐富的旅游資源,它濃縮地展現了古代家庭中的各種風俗,只可惜它的展現形式也比較單一,所以并未被人們全面認知。南京市可被羅列為旅游資源的景色很多,但是,有關部門似乎并沒有把他們整合起來,形成一條具有金陵風味的風俗旅游一條線。由于它們的分裂及孤立,南京失去了具有城市品牌效應的民俗旅游文化。有關執行部門應與專家更加緊密的結合,建設成一條系列化的完整旅游線路,在這條旅游路線上應注重動靜結合、重點突出、打造具有金陵特色的旅游文化路線。
3.2 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的建設
在許多游客的心目中,夫子廟似乎是南京城市的一個代表作,其熱鬧的街市、仿古的建筑以及每年一次的元宵燈會很深入人心。秦淮河邊曾經的過往老事以及現代夜市讓人留念忘返。然而,夫子廟僅僅憑著這些城市景象并不絕對是一個成功的都市形象之典范。筆者認為,夫子廟還是存在許多以待修正的地方。首先,整個夫子廟的規劃,比如商業區和風俗街混淆不清;其次,麥當勞、肯德基、Adidas等外來的國際連鎖店參差不齊地擁擠在古樸風味的建筑中,造成了城市形象的整體規劃的紊亂。于是乎,夫子廟的城市功能在某種程度上含糊不清。事實上,如果把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修復利用得好,它們極有可能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征符號。
所幸的是,南京市這幾年保存下來的老城墻進行了較好的規整,使得它們在南京整個城市形象中熠熠生輝。“靜態與動態”的結合永遠比單純的靜態形象深入人心。夫子廟和老城墻雖然足以成為南京城市形象的代表作,但僅僅是這些靜態的建筑符號是不足以突現南京市的文化特質的。筆者認為,傳統的元宵燈節和過去與老城墻有關的“走三橋”、“除百病”等風俗習慣。如果能始終生動地與之結合,便可以起到更佳的效果。在“元宵燈節”、“走三橋”、“除百病”等這些傳統的民俗活動中,如果百姓和游客能參與其中,那么不僅是城市建筑能引人注目,這些民俗文化則更能深入人心。
《南京市2005―2007年明城墻風光帶保護與建設計劃》中指出:“繼續完善明城墻風光帶建設,重點實施東水關―長樂路城墻外側、中華門城堡西側―中山南路段、太平門―琵琶湖段、定淮門大街―小桃園段城墻維修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實施月牙湖公園五期工程,力爭到年底完成現存城墻外側95%的保護與建設任務,基本形成明城墻環城綠化帶,為明城墻申遺奠定基礎。”這里文件的修訂,說明南京的市政建設越來越注重城市特質的修護。
3.3 具有權威文化特征的博物館建設
在南京,目前能領略到較為系統的民風民俗文化的大概博物館有以下幾個,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京博物院的民俗館、云錦博物館、甘熙故居等。這些博物館都是國家投資的,可惜的是南京并沒有出現有影響力的私人民俗博物館。
目前,這些博物館在展現民俗民風之中明顯存在著以下不足之處。
(1)館內藏品并不豐富。也許是資金不足,也許是民間用品似乎從來就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這些個館內的民間收藏品顯然品種稀缺、物類不全,并不能真正地展現我們國家的民俗文化。
(2)陳設老套單一。在這些館內,民間物品的陳列大多以靜態為主,沒有相應的動態展示或者生動的音像輔助,觀者常常覺得平乏無趣。事實上,這個空間完全可以設計得生動活潑,具有立體感,且讓觀者興趣盎然。傳統的空間未必一定是缺失新意與時尚。
(3)文字說明不詳實。在這些館內,不僅沒有文字詳實的宣傳冊,就連標注文字也是簡單潦草。一個真正成功的博物館是一個公共開放的教育基地,文字則是博物館與游客之間交流的橋梁。如果解說文字不詳實準確,游客只能走馬觀花而無法知曉其中的精髓與內涵。
(4)講解者專業知識有待提高。由于講解者對于民俗文化的知識掌握程度的有限及專業化訓練的匱乏,館內的講解者在講解的過程中,不能把日常的俗語與專業的術語完好地結合起來,導致了游客對于很多民俗文化知識的誤讀。
另外,南京市應該鼓勵民間博物館的興起。近年來興起的江蘇省南通市、昆山市“博物館群”,是長三角地區的重要文化現象,僅南通市就有20多家博物館,而昆山市錦溪古鎮區內就有14家民間博物館。事實說明,民間博物館將更有力、更生動、更豐富地證明了傳統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它會帶動更多的市民來敬仰和保護民俗文化。
3.4 標志性節俗的設計與實現
每一座城市均有它的民俗特質及標志性的傳統習俗。南京作為一個古老的城市也有它獨特的民俗文化內涵,其中,有許多節俗是很有城市特征的。比如:元宵燈節、端午節、七夕節…..眾所周知,元宵燈節是金陵文化的一個標志,而端午節則受周邊地區比如揚州、南通影響較大,也一直成為百姓樂于慶賀的節日。這幾年來,有江蘇廣播電視集團與南京大學社會關系共同策劃推動的七夕節似乎一度成為城市的亮點。應該說,這些節俗豐富充實了南京市民的民俗文化內涵。然而,筆者認為,由于這些節俗未被科學合理地策劃與應用。元宵燈節雖然每年熱鬧非凡,深受百姓注目,但它的時間太短,且活動形式單一,沒有新意,似乎只是成了一種年復一年的習慣。其實,古時候的元宵節最長時間達半個月,而如今的南京元宵節則只有1天,尤其集中在晚上,觀者之多,嚴重影響了百姓識讀元宵文化內涵的質量。端午節,更是活動范圍窄,參與人數少。它每年只是在某個范圍內、某個集群象征性地舉辦像“賽龍舟”之類的活動。
“七夕節”,這幾年來,則在江蘇廣電集團的鼓勵下,越來目前為止,它是比不上西方情人節那樣熱鬧的。
但是,這些傳統的節俗沒有真正成為南京城市的民俗文化之象征,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專業人士及專職部門并沒有在廣度與深度上下功夫來闡釋這些節俗的真正文化背景、內涵特質及其現代意義。百姓對它們的認知是模糊的,甚至是曲解的。比如,端午節。
(2)這些節俗的慶賀沒有被好好地策劃與推動。比如“東方七夕情人節”,筆者記得第二屆“東方七夕情人節”在南京舉辦的當天晚上,南京市的上空居然升起了孔明燈。殊不知,孔明燈是過去軍事信號之燈,它怎么與“相思”之情牽強地聯系在一起呢?其次,舉辦“七夕節”必須原汁原味地再現“七夕”的文化內涵性場景,讓百姓真正地體會到它的文化定義!百姓實在不知道如何真正地參與到這個突如其來的“東方七夕情人節”之中來!
我們可以空間或時間為線索,推出系列民俗節日、慶典活動、線路,使旅游者從民俗節日活動中欣賞和了解南京市的民俗風情、歷史文化,體驗當地人在節日期間那種奔放、狂歡的情緒情感。民俗節日是該民族民俗生活的一次集中演練,是民俗活動的大展示,旅游者可以直接地了解和考察該民族或地區的民俗生活,不僅使他們在群眾性的狂歡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增長了見識,而且得到休息、娛樂,使身心愉快和松弛。利用節日慶典活動,繁榮民俗風情旅游市場,有很多課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3.5 新的文化品位和風格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
民俗文化的傳承,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應只是整理收藏如此簡單。專家呼吁,只有為傳統文化注入活力,使其在新的土壤里繼續生存,才能讓傳統文化的生命生生不息。在旅游路線的設計過程中,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也是一個重要的事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起到了宣傳烘托民俗旅游的作用。
然而,目前市場上好的民俗旅游產品并沒有好好設計。從產品本身到外包裝,市場上見到的旅游產品都顯得媚俗和粗糙。同時,過分商業化的傳統民俗物品,即失去了歷史文化的底蘊,也失去了文化傳承的意義。
從美國回京的旅美花樣設計師黃素寧認為:真正對民間藝術保護,應該是保持它的原生態,真正的民間藝術應當扎根民間。現在一些所謂“作品”,比起她18年前在國內看到的水平相差許多,粗制濫造、質量差強人意,其實是對民間藝術的玷污。最可怕的是它的自然的淳樸性和粗獷性的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兩個最不能被容忍的缺陷:虛假性和膚淺性。大多只在感性的器物的層面上下功夫,沒有自覺地去追求一種新的文化理念,確立新的文化品位和風格。這種人為炒作起來的所謂民俗、民間文化熱并不是傳統民俗、民間文化中真正有價值的內容的偉大復興。
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確立產品定位,這是開發民俗文化產品的先決條件;進行市場分析,這是開發民俗產品的必要步驟;系統規劃,它使民俗旅游產品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其次,還要處理好民俗產品開發的經濟效益問題;要處理好保持原汁原味的問題;要處理好利用、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問題。
南京有很多可以開發的旅游產品。比如:云錦。它的用途之廣完全可以形成一個豐富的產業。它可以做成現代裝飾品、首飾、服飾,還可以做手套、筆袋等。雖然這些物品在市場上也可看見,但是,它們顯然缺乏時尚與創新元素,依然只是做了簡單加工而已,工藝也顯得粗糙。如何用本土化原材料做成即時尚流行,又具有地域特色的物品,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向日本的現代設計學習。
四、 結語
總體說來,民俗文化在南京城市建設中創新的方法與思路有:在政府的可持續性及開放的扶持政策下,切合南京民俗文化背景,充分利用本土民俗資源,繼續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民俗文化,深度開發具有金陵風采的民俗旅游節,突出南京市的城市個性。
【參考文獻】
[1]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劃:理論與實務[M].廣州:廣東出版社,1999:163-168.
[2]張河.清區域民族旅游開發導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59-64.
[3]劉鋒.全球化時代中國旅游的“形”與“神”.旅游學刊,2009,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