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疾病預防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入秋后的秋季養生,還需要特別注意預防急性腸胃炎,進入秋季后我們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因此腸道的抗病能力也開始減弱。而這個季節正是各種瓜果上市的時候,如果大量的進食一些生冷蔬果,就很有可能會發生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飲食要有規律,飲食應該定時定量,千萬不要暴飲暴食。注意飲食衛生,吃飯時一定要細嚼慢咽。應盡量少吃刺激性食品,更不能飲酒和吸煙。保持精神愉快。過度的精神刺激,如長期緊張、恐懼、悲傷、憂郁等都會引起大腦皮層的功能失調,促進迷走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胃壁血管痙攣性收縮,進而誘發胃炎、胃潰瘍。
2.口腔潰瘍
干燥的秋季很容易上火,而口腔潰瘍就是上火最直接的表現。而導致口腔上火的原因除了是因為干燥的氣候之外,口腔損傷、營養缺乏、激素變化等因素都會直接導致口腔潰瘍的出現。
平常應注意保持口腔清潔,常用淡鹽水漱口,戒除煙酒,生活起居有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 此外,口腔潰瘍在很大程度上與個人身體素質有關,因此口腔潰瘍也被認為是身體變弱的信號,所以患者要加強身體鍛煉,改善體質。
3.感冒
秋季天氣變幻無常,忽冷忽熱的氣候特點讓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很難及時調整,因此在這樣一個多變的季節里,感冒始終在我們身邊打轉。要想預防秋季感冒,除了要注意及時增減衣物之外,還需要多注意運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如果是已經患有感冒的患者,在這個時候應該盡量地多喝水多休息,在飲食方面則需要吃一些口味清淡的食物。而且在平時還可以多吃一些含有維生素C的食物,它能提高自身抵抗力而且幫助你盡快地恢復病情。感冒癥狀不嚴重的話可選擇中藥連翹、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4.皮膚瘙癢
皮膚瘙癢是秋季非常常見的一種疾病,通常情況下都以軀干為主,和小腿屈側、關節周圍也常見。這種癢多半是陣發性的,而且輕重與持續的時間都不一樣,但一般情況下吃了刺激性食品或溫度升高時易誘發或加重。
很多人無論是夏季還是秋季,都喜歡每天洗一個澡,專家指出這是不科學的。這個季節,沐浴不宜過勤,而且也不宜使用一些堿性較大的肥皂以及沐浴露。與此同時還要保持大便通暢,可排除體內積聚的致敏物質,避免誘發瘙癢。
5.習慣性便秘
到了秋季后由于氣候的干燥,很容易導致大便出現干燥難排的情況,其主要表現為便次減少,糞質堅硬,病人常伴有左下腹腹脹感、欲便不暢等。因此到了秋季有習慣性便秘的患者,每天至少要喝2000~3000毫升的溫水,以此來有效地預防便秘。
6.鼻炎
秋季的氣溫通常晝夜溫差都很大,這樣的氣候特點導致鼻炎的頻繁發作,特別是一些有過敏體質的人群,在秋季由于很難適應這一氣候的變化,很容易患上鼻炎或者鼻炎發作。
如果出現有頻頻打噴嚏直打得頭疼、胸疼、肚子疼等情況的話,一定要提高注意了。因為這是過敏性鼻炎的典型癥狀。這個時候應該特別注意保暖避免受涼,保證飲食清淡遠離過敏原。
關鍵詞:穗腐病,病原菌,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4)-01-79-1
1發病癥狀
穗腐病是對玉米為害比較嚴重的一種病害,因為其病害一旦產生,不像其他病害只在玉米的生長的某一階段產生為害,而是在玉米的各個生長階段都會產生嚴重的為害。在種子階段,病菌污染粘附在種子表面,如果發病會導致種子霉爛,壞死掉的種子不能發芽出苗,造成缺苗斷壟;如果在出苗階段發病會使幼苗長勢趨弱,生長緩慢,或是停滯生長,形成弱苗;如果在開花期發病會導致玉米的頸部腐爛而失去再生長的機會;如果在抽穗階段發生病害,這樣就不會結實。發病初期果穗花絲黑褐色,水浸狀,穗軸頂端及籽粒變成黃褐色,粉紅色或黑褐色,并擴展到果穗的1/3~1/2處,當多雨或濕度大時可擴展到全部果穗。患病的籽粒表面生有灰白色或淡紅色霉層,白絮狀或絨狀,果穗松軟,穗軸黑褐色,髓部淺黃色或粉紅色,折斷露出維管束組織。而此時前期的一些工作及肥水都供應完成,最后收獲不到果實,所以經濟損失可想而知是最嚴重的。
收獲后的玉米如果管理不善也可染病,果穗病部苞葉常被密集的菌絲貫穿,黏結在一起貼于果穗上不易剝離,病粒無光澤,不飽滿,質脆,內部空虛,常為交織的菌絲所充塞。倉貯玉米受害后,糧堆內外則長出疏密不等,各種顏色的菌絲和分生孢子,并散出發霉的氣味。
2發病原因
玉米穗腐病為多種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鐮刀菌、串株鐮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單核孢菌等近20多種霉菌浸染引起。其中的曲霉菌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叫黃曲霉素的毒素,這種毒素也會對人和畜禽產生毒害作用,如果不慎誤食含有黃曲霉素的玉米,會引起人和畜禽的中毒,嚴重的可導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3發病規律
引起玉米穗腐病的20多種霉菌會附著在玉米的種子、根茬、莖稈、穗軸等病殘體上,在經過冬季以后,第二年,一遇陰雨潮濕的環境條件,病菌的子囊孢子就會很快生長成熟,遇風飛散,飄落在玉米的花絲上,引起病害,特別是進入夏季,多雨潮濕,溫度在25℃以上,濕度達80%的條件正適合病菌的生長和流行,穗腐病往往伴隨著蟲害的發生而同時發生。如果收獲后的玉米在入庫時沒有充分降水風干,含水量偏高的話,再加上貯藏期倉庫密封程度不好,倉庫內溫度過高,這些情況都比較有利于各種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粒腐爛或發霉。
4防治措施
4.1品種選擇上預防
在玉米品種的選擇上,盡量選用一些抗病力較強的品種進行種植,好的品種生長快、植株強壯、生命力強、自然對于一些病菌的抵抗力也相對較強,自然較少染病,在制種上盡量選用抗病親本進行制種,利用雜交培育優良抗病品種,并建立無病制種基地,培育健康種子。
4.2播種前種子處理
播種前對種子進行優選,去掉傷、病、弱、小種,選用籽粒飽滿,粒重較大,色澤純正的種子,優選后把種子放在強光下曬2~3天,進行殺菌消毒。然后對種子進行包衣,用藥劑包衣可以有效抑制病菌對種子的侵害,同時還能減少幼苗的染病幾率,防治地下害蟲對種子的破壞,起到保種促苗的作用。
4.3加強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的重點是肥水、中耕、除草。肥水是玉米生長過程中的必備的條件,充足的肥水能確保玉米健康茁壯的成長,良好的長勢自然增強了對病害的抵抗能力;中耕的作用同樣也是起到壯苗的作用,通過中耕可以大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增強通透性、保水保溫,促進玉米根系的發育,起到強化植株的作用;除草能有效的去除雜草和植株的水肥、光照的競爭,利于植株的快速生長,而且除草還能破壞病菌的生存環境,切斷病菌的寄宿條件。
4.4收獲時要注意防潮、滅菌
玉米在秋后收獲時,如果遇到多雨天氣,收獲后的玉米要分散堆放,并做好防水防潮措施,切不要堆集在一起,防治受潮高溫染病。收獲后要盡早剝掉苞葉,然后進行通風晾曬,晾曬時也不要堆得太厚,要經常進行翻動,使玉米盡量都能照到陽光,加速降水風干,防止發病,如果發現堆中有發病的果穗,要及時撿出來,不要和其他的玉米混放在一起,防止病菌的進一步擴散。
在剝苞葉過程中,對發現有病的果穗,應在發病與健康交接部位折去霉爛的頂端,防止病害進一步擴展,增加損失。收獲后將病果穗挑檢出,盡早脫粒,并在日光下晾曬或在土坑上烘干,以防籽粒進一步受病菌感染而霉爛。
提供參考。
關鍵詞秋季;蠶病;發生原因;防治
蠶桑生產是銅山縣棠張鎮的重要產業之一,桑樹種植規模一度達到2萬hm2,但近幾年來,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桑園面積大幅度減少,其中蠶病的發生嚴重影響蠶農的收入[1-2]。為此,結合生產實際,就秋蠶發病原因及防治措施進行探討,以促進秋蠶的健康養殖。
1蠶病發生情況調查
在養蠶過程中,特別是在老蠶區,蠶病發生的種類很多,主要是發病率高、危害重的三大傳染性蠶病(病毒病、真菌病、細菌病)居高不下。其在中晚秋每年造成的損失大約15%~20%,特殊年份高達25%~30%。棠張鎮現有新老桑園1 333.3 hm2,正常情況下中晚秋可養蠶2.5萬張左右,如平均每張產繭37.5 kg,因各種蠶病每年損失蠶繭近160 t,相當于擁有106.7 hm2桑園的一個重點村全年蠶繭產量,按中準價13.0元/kg計算,每年收入減少200萬余元。
調查中發現,目前蠶病的發生突出表現出以下發病特點:發病早、發病廣、防治難、損失重。各種蠶病中,以病毒病、真菌病(主要是白僵病)危害最重,占蠶病發生率的95%以上。其中真菌病晚秋發生較重,而且小蠶發病率高。病毒病(主要是血液型濃病),中秋蠶發病率高于晚秋,往往是四眠中略見,五齡4~6 d暴發。
2發病原因
2.1改進消毒方法,提高消毒效果
2.1.1做好大環境的消毒工作。養蠶環境中,病原存在是發病的主因。因此,各家各戶在蠶室蠶具消毒結束后,要對全村進行一次大掃除,清除垃圾,鏟除雜草,疏通陰溝,然后用新鮮石灰粉,對大路小道、屋前房后普撒1次。
2.1.2專室專用。養蠶過程中,原則上要求養蠶室、貯物室等專室專用,嚴禁生產用房和生活用房混在一起,從而影響全面消毒效果和保持經常性的清潔衛生。
2.1.3全面清理,全面消毒。在調查中發現,很多蠶農重視藥物消毒,忽視打掃和清洗;重視地面消毒,忽視墻壁和屋頂消毒;重視蠶具消毒,忽視蠶室消毒;重視小蠶室消毒,忽視大蠶室消毒;重視自家院落消毒,忽視大路小道、屋前屋后消毒;重視蠶期消毒忽視蠶期后的回山消毒[3]。特別是中晚秋蠶期,氣溫較高,病原菌繁殖快,兩季間期短,如果簇具、蠶沙處理不及時,病死蠶隨地亂丟,任人踐踏或喂食雞鴨,必然使養蠶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給做好蠶病防治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2.2選用優質高效蠶用消毒藥品
在生產中消毒效果達不到要求,其原因:一是用藥劑量不足。部分蠶農為了省錢不按標準購足藥品,結果造成蠶病發病早,傳染快,損失慘重[4]。二是使用方法不當。如漂白粉和石灰粉混合消毒,或用藥液消毒后立即放在陽光下曝曬,或直接用福爾馬林熏蒸蠶室蠶具,而沒有使消毒用品在溫潤狀態下密閉24 h以上,從而降低了消毒效果等。三是蠶室蠶具消毒后管理不善,造成二次污染和交叉感染。
2.3飼養管理粗放
①桑園偏施N肥,造成蟲害嚴重,葉質差,加劇野外昆蟲與家蠶的交叉感染。②收蟻期、將眠期、起蠶期、老熟期處理不當,蠶藥用量偏少。眠前不撒止桑材料,眠中干燥材料偏少,眠起時不撒消毒蠶藥。③飼養密度偏大,造成食桑不均和蠶兒互相踩踏,加重蠶病感染。④不提青分批,不淘汰病弱小蠶,造成“幾代同堂”。⑤人為降低上蔟后的溫度,致使營繭時間延長增加感病機會,特別是晚秋期表現尤為突出。
2.4基礎設施不健全
一是桑園排灌配套設施不健全。全鎮80%以上的桑園不能做到旱能灌、澇能排和“三溝”配套。二是養蠶設施落后。據調查,50%的農戶無專用蠶室,40%的蠶戶蠶具不足;80%的農戶蠶室無對流窗或對流窗偏小,空氣流通不暢。
2.5技術服務跟不上
一是隨著縣、鎮兩級事業單位的不斷改革,造成基層技術服務人員職數減少,甚至偏少;二是村組合并后,村級沒有專職蠶桑技術人員,兼職人員隊伍也不穩定,滿足不了蠶農對蠶桑技術人員的要求,造成老蠶農技術倒退,新蠶農缺乏養蠶和防病科學知識。
3防病措施
3.1宣傳、規范蠶病防治技術
一是統一印發宣傳材料,技術人員必須到村到戶宣傳指導,現場規范和矯治各種不當技術。二是技術人員包村包組,以村或組為單位,建立一個統一消毒時間、統一消毒程序、統一消毒標準、統一消毒藥品、統一防病制度的“五統一”的綜合防病制度,堅決做到及時、全面、徹底,避免人為留下“死角”。三是做好蠶期“三隔離”(前后批隔離,大小蠶隔離,蠶室、貯桑室和生活用房隔離),重點防“三病”(病毒病、真菌病、細菌病),預防抓“三期”(收蟻期、起蠶期、將眠蠶期),做好“三處理”(蠶沙、蠶病、舊簇具),實行“三專”(專用蠶室、專用蠶具、專人飼養)的“五個三”工程。四是全面實施養蠶前全面消,蠶期中經常消,蠶兒眠中四周、空氣中消,蠶體蠶座定期消,發現蠶病及時消,上蔟采繭回山消的“六個消”綜合消毒措施。
3.2加強領導,強化服務,獎懲到位。
在每個秋期生產季節到來前,要做好各種蠶病防治預案,及時向上級領導匯報,以得到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撥付專項資金,利用廣播、講座、集市等各種形式廣泛宣傳。同時縣蠶桑主管部門的所有技術人員包鎮包村強化“零距離”服務,細化服務的各個要點和環節,量化防病的各個指標,堅決做到好者獎、差者懲,并和技術職稱晉級聯系起來,從而調動縣、鎮兩級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中我們的主要經驗是讓技術人員集中力量抓重點,采取“各個擊破”的辦法,對重點村“老病戶”、“低產戶”實行包技術、包送藥上門、包提高產量的“三包技術”。每一個技術人員除了做好面上工作的同時,必須聯系10~20個重點示范戶,使規范化的科學養蠶技術逐步推廣實施,實現無病奪高產[5-7]。
4參考文獻
[1] 陳端豪.秋蠶期蠶病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J].蠶桑通報,2002(4):34-35.
[2] 董林,喬翠芳,丁漢.秋蠶期蠶病暴發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8(6):184.
[3] 李洪.蠶病的綜合防治[J].蠶學通訊,2010(1):43-44.
[4] 吳月芳.淺析東陽市蠶病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J].蠶桑通報,2010(1):62-63.
[5] 孫黎峰,韓益飛,楊佩華,等.2008年江蘇秋季蠶病疫情調查分析[J].江蘇蠶業,2009,31(3):7-11.
1.1計算機軟件維護。
(1)修補軟件漏洞。每一款應用軟件無論設計的多么完善,依然會存在一些漏洞,這些漏洞一旦被木馬病毒利用,計算機就會中毒。另一方面,軟件自身的漏洞也會造成軟件運行不穩定,出現諸如死機、閃退等狀況,影響用戶正常使用。解決這些問題的直接方法就是及時更新軟件,修補漏洞,既方便自己使用,也能有效抵御木馬病毒侵入。在升級軟件時要注意兩點,第一,應用軟件幾乎都可以在后成自動升級,這會對網絡連接速度產生影響,可以手動設置升級模式,優選選擇“不自動升級,有更新時提醒”模式。很多軟件在正式上市前會推出工程試用版,尤其是一些大型商業軟件(諸如Pro/E、UG等),測試版軟件的穩定性欠佳,盡量等到正式版面試后再進行升級。
(2)避免軟件沖突。多數用戶會使用多種功能類似軟件,比如在安裝了IE后,不少用戶還會安裝諸如360、火狐、搜狗一類的瀏覽器,這帶來的問題是容易造成軟件沖突。對此,我們可以通過設置文件關聯來解決。在聽音樂、看視頻時,可選擇一個常用軟件關聯相關所有文件,取消其他類型相似軟件的關聯關系。舉例,暴風影音和百度影音都是播放器軟件,如果習慣于使用暴風影音,為了避免兩者發生沖突,應勾選暴風影音默認播放文件格式,并取消百度影音的所有關聯。
(3)正確安裝軟件。所有應用軟件的安裝位置幾乎都是C盤,C盤文件過多會嚴重影響系統運行速度,一旦受到病毒侵害,系統首當其沖,導致更大損失。目前,隨著電子商務及互聯網事業的高速發展,很多軟件在安裝時會提示安裝輔助插件,稍不留意就會出現“10MB軟件帶來20MB垃圾”的情況,建議用戶在安裝時仔細審查推薦項,非常用項不必勾選。
(4)限制開機自動運行。為了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軟件知名度,不少應用軟件默認開機自啟動,過多的自啟動項會嚴重延長開機時間,如果不及時退出,還會占用系統內存,導致運行速度變慢,影響用戶上網等。應該說,絕大部分應用軟件都無需設置自動運行,可以在開機后選擇手動開啟。
1.2硬件維護。
(1)及時除灰。灰塵會對計算機性能產生巨大影響,很多計算機在使用一段時間后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異響、溫度高、運行變慢等現象,這通常都能歸結到計算機內部積灰問題上。計算機散熱主要依靠風扇,風扇灰塵過多,會影響風扇轉速,風扇運行的不平穩會導致計算機運行噪音大,轉速的降低會影響到散熱性能,進而對計算機的運行速度、硬件壽命產生影響。計算機的另一個重要部件是顯卡,這是最容易發熱的部件,如果顯卡積灰過多,溫度會很快上升,帶來諸如畫面模糊、卡屏等現象。主板灰塵過多也會降低計算機運行速度,嚴重的還會導致主板燒壞。筆者建議,對于經常使用計算機的人而言,最好每隔兩個月進行一次清灰處理。
(2)避免長時間連續運行。有些人使用計算機時,連續“作戰”時間過長(尤其是一些電子競技愛好者),計算機長時間處于滿負荷運轉,加快零部件老化。為了讓計算機更好地發揮功能,延長其使用年限,就要注意日常保養維護,定期清理磁盤碎片,連續開機四小時左右需要關機或待機休息半小時左右。
(3)穩定電壓。不穩定的電壓會導致計算機頻繁重啟、自動關機,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再者,電壓不穩會對計算機硬件,特別是存儲部件產生巨大損害。在使用計算機前,應選擇電壓穩定的環境,為了防止斷電情況,還可以配備UPS電源,以防計算機受到電壓不穩或突然斷電的影響。
(4)外設維護。外部設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對于外部設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注意顯示器的防潮、防塵,長時間不用應用報紙或袋子罩住,防止灰塵侵入內部電路板。不使用時,及時關閉顯示器,避免重復開關顯示器。2)定期清理鍵盤、鼠標。3)避免液體濺入鼠標、鍵盤、顯示器,一旦濺入液體,要及時清理。4)使用移動存儲器轉存文件時,一定要在安全刪除后再拔出,不要為了省事直接拔出,這對移動存儲設備本身和計算機都沒好處。
(5)在良好環境中使用。1)避免在陽光直射和潮濕環境中使用計算機,這對電路板精密部件會產生損害。2)在40度以上和零下10度以下環境中,盡量少使用計算機,并保證計算機具備充足的硬盤空間。3)讓計算機遠離磁場,禁止在開機時敲擊顯示器,在運行期間也盡量不要挪動主機。
二、計算機病毒防治
2.1管理上防治。
(1)養成良好使用習慣。如果收到來歷不明的郵件或附件,要留神發送人是否認識,某些不法分子會在郵件附件植入病毒木馬,一旦運行這些程序就會對計算機產生損害。互聯網充斥了相當數量的不健康信息,應控制好奇心不要進入此類無安全保證的網址,它們往往被植入了大量木馬,只要點擊鏈接,病毒會藉由網絡進入計算機,埋下隱患。
(2)關閉或刪除無效服務。計算機操作系統的某些輔助功能,諸如WEB服務的某些功能并不常用,這些都會成為病毒提供可乘之機,因此在確定很少用到的情況下,可以關閉或刪除,降低染毒概率。
(3)科學合理進行升級。應用軟件的成熟是一個不斷進行調試改進的過程,一個版本出現后,設計者會進行用戶體驗調查,匯集出現的各類問題,進行后續補丁設計。因此,要做好系統安全防患工作,通過官方途徑進行軟件升級,將系統漏洞、軟件漏洞及時修補,不給病毒以攻擊條件。
(4)設置較長較復雜的密碼口令。許多用戶為了圖省事,只設置一段短密碼,這些簡單密碼通過簡單的解碼器就可以破解完畢,進而給黑客留下可乘之機。我們在設置密碼時,盡量使用較長的英文數字混編的復雜密碼,某些企業重要數據庫的口令,還需要定期進行改密,最大程度保證計算機系統安全性。
(5)迅速隔離感染源。網絡平臺是病毒的溫床,我們不使用計算機時,或發現計算機已經中毒后,應即刻切斷網絡,阻斷病毒傳播,防止更大規模的損失。
2.2技術上防治。
(1)運用內存常駐防毒程序。計算機啟動系統中的AUTOEXE.BAT可以檢測內部程序是否有病毒,對磁盤進行全面保護。但是此方法會占用內存,也很容易引發軟件兼容性問題,再加之當前的病毒能夠繞開檢測,所以,一般而言,這種方法的防治效果一般。
(2)檢測運行文件。應該安裝正版殺毒軟件,通過殺毒軟件適時監控計算機運行狀況,及時查殺進入計算機的可疑程序,并檢測強行修改開機啟動項、強行改變瀏覽器主頁的惡意代碼。但由于殺毒軟件的數據庫有限,此方法多作為預防手段。
(3)對病毒程序的相關知識進行初步學習。不打無準備的仗,要想控制好病毒,讓計算機維持良好的運行狀態,我們可以在業余時間學習一些計算病毒的基本知識,既可以幫助我們應對一些突發狀況,也能在關鍵時刻保護計算機不遭受更大損失。例如,如果學習一些注冊表知識,就可以定期查看注冊表情況,了解啟動項是否被修改。再者,內存反應也能夠對計算機的染毒情況做出敏感反應。
【關鍵詞】 皮膚病 并發癥 預防
我們設計了骨科病人易發生皮膚問題的危險因素評估項目及動態病情評估表,實施了一系列的管理辦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住院1242例,入院評估確定具有六大危險因素一項以上者850人。
1.2 評估標準 入院評估表中包含危險因素評估項目,內容包括是否年齡體弱、有否臥床、骨折病情嚴重狀況、皮膚狀態,床上活動情況,有否石膏、牽引、及支具的應用六大危險因素。設計科內動態病情評估表即動態評估病情、皮膚狀態(骨突點)、床上活動能力及醫護配合情況四大方面,每一方面按程度高低分為3檔,由低到高依次賦以1~3分的分值,確定總分4分為高度風險,5~8分為中度風險,9~11分為輕度風險,12分為無危險。
1.3 方法 (1)掌握評估表及干預措施。要求科內每一位護士掌握評估表的內容,并對各種預防干預措施進行培訓,如正確有效的翻身方法及骨突點減壓,各種及關節功能位的擺放要點等。(2)建立嚴格的交接班制度。對新人院或轉入患者按入院評估表內容在2h內據實評估,凡是具備六大危險因素之一者,均要求建立床頭翻身卡及使用動態病情評估表。對≤8分者作為書面交接班對象,并嚴格床頭交接病人皮膚情況。(3)按病情分別預防。全院統一制定了壓瘡的預防措施,按護理程序實施如加用氣墊床、局部按摩、定時有效翻身及正確擺放良肢位等。(4)實行有效監督管理。根據評分結果確定護理措施,護士長每日進行檢查,查看評估是否全面及正確,護理措施是否得當、記錄是否完善,通過動態檢查來評價預防結果是否有效,并及時修訂預防措施。
2 結果
1242例患者未發生1例壓瘡。低于2006年同期患者的壓瘡發生率5%。
3 討論
提高護理人員對壓瘡的重視和防患意識是預防壓瘡的關鍵。根據壓瘡的流行病學調查,國內護理界的觀點認為壓瘡發生率的標準為0,預防是避免壓瘡發生的主要手段,也是護理中難點,因此護理人員對壓瘡問題的重視和預防意識的提高是防治壓瘡的基礎。[1]在壓瘡高發的骨科病區中,每個當班護士只有繃緊弦,對壓瘡有高度充分的認識,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每個護士掌握評估表及干預措施是預防壓瘡必不可少的。通過骨科病區壓瘡危險因素的評估,對高度以上患者進行重點預防是防止壓瘡發生的有效措施。當班護士掌握評估表并應用護理程序對入院患者全身情況充分評估或篩選,確定易患人群,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壓瘡發生的可能性。根據評估情況制訂出預防壓瘡護理方案,各班護士實施有計劃、有目的的護理措施,避免了傳統的對壓瘡發病潛在危險評估缺乏量化指標和事后護理的缺陷。同時護士長加強監督管理,檢查措施落實情況,協助調整護理方案,使護理措施不斷完善,提高了全科護士預防壓瘡的意識和能力。
篩查危險因素,做好健康教育是預防壓瘡發生的主要手段。我們針對具備六大危險因素之一的患者及家屬做好健康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壓瘡的危害,并掌握預防壓瘡的相關知識要點,從而使他們能積極配合,共同參與我們為其制訂的預防措施,最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壓瘡的發生率,減輕了患者的痛苦,真正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水稻 稻瘟病 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2-0076-01
水稻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主要糧食作物。影響水稻生產的 因素很多,其中病害問題是制約水稻生產的重要障礙之一。水稻病害的種類很多,全世界報道的有近百種。我國正式記 載的達70余種,在生產上發生較為普遍,并造成重要經濟損失的病害有20余種,其中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發生面積最 大,流行頻率最高,危害程度最重,是水稻上的三大重要病害。該病又稱稻熱病、火燒瘟、叩頭瘟。分布在全國各稻區,主要為害葉片、莖稈、穗部。因為害時期、部位不同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本病在各地均有發生,其中以葉部、節部發生為多,發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減產,尤其穗頸瘟或節瘟發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絕產。
一、發病癥狀
1.苗瘟:發生于三葉前,由種子帶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變褐,卷縮而死,濕度較大時病部產生大量灰黑色霉層。
2.葉瘟:分蘗至拔節期為害較重。慢性型病斑:開始在葉上產生暗綠色小斑,逐漸擴大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壞死線。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外有淡黃色暈圈,潮濕時葉背有灰色霉層,病斑較多時連片形成不規則大斑。白點型病斑:嫩葉發病后.產生白色近圓形小斑,不產生孢子。急性型病斑:在葉片上形成暗綠色近圓形或橢圓形病斑.醉葉兩面都產生褐色霉層。褐點型病斑:多在老葉上產生針尖大小的褐點.只產生于葉脈間,產生少量孢子。
3.穗頸瘟:初形成褐色小點,發展后使穗頸部變褐,也造成枯白穗。谷粒瘟:產生褐色橢圓形或不規則斑,可使稻谷變黑。有的穎殼無癥狀,護穎受害變褐,使種子帶菌。
4.節瘟:常在抽穗后發生,初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后漸繞節擴展,使病部變黑,易折斷。
二、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到稻株上,萌發侵人寄主向鄰近細胞擴展發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播種帶菌種子可引起苗瘟。菌絲生長溫限8—37℃,最適溫度26—28℃。孢子形成溫限10—35℃,以25—28℃最適,相對濕度90%以上。孢子萌發需有水存在并持續6—8小時。適溫高濕,有雨、霧、露存在條件下有利于發病。適宜溫度才能形成附著胞并產生侵入絲,穿透稻株表皮,在細胞間蔓延攝取養分。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或時晴時雨,或早晚有云霧或結露條件,病情擴展迅速。同—品種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現也不同,秧苗4葉期、分蘗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圓稈期發病輕,同—器官或組織在組織幼嫩期發病重。穗期以始穗時抗病性弱。放水早或長期深灌根系發育差,抗病力弱發病重。光照不足,田間濕度大,有利分生孢子的形成、萌發和侵入。
三、防治技術
1.種子處理:用56℃溫湯浸種5分鐘,用10%401抗菌劑1000倍液或80%402抗菌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天。也可用1%石灰水浸種,10-15℃浸6天,20-25℃浸1-2天,石灰水層高出稻種15cm,靜置,撈出后清水沖洗3-4次。用2%福爾馬林浸種20-30分鐘,然后用薄膜覆蓋悶種3小時。
2.水肥管理:加強肥、水管理 科學管理肥、水,既可改善環境條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健壯生長,提高抗病性,從而獲得高產穩產。注意氮、磷、鉀配合施用,基肥、有機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適當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礦渣、窯灰鉀肥等),做到施足鉀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看天巧用施肥技術。硅、鎂肥混施,可促進硅酸的吸收,能較大幅度地降低發病率。綠肥埋青量要適當,適量施用石灰可促進其腐爛,中和酸性。冷浸田應注意增施磷肥。
3.生物防治:在稻瘟病常發期,將 稻瘟康 按300—500倍液稀釋,進行噴霧,重點噴藥的部位是植株的上部。防治:將 稻瘟康 按300倍液稀釋,并添加適量滲透劑如有機硅等,進行噴霧,重點噴藥的部位是植株的上部,3天用藥2次。稀釋800-1200倍均勻噴施;稀釋800倍-1000倍均勻噴施;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7天后再用特效殺菌劑門神800倍液噴霧防治。咪鮮胺防治葉溫時期在7月上、中旬,葉瘟發生初期用藥,每公頃用高科25%氟硅唑咪鮮胺0.75-0.9升對水噴霧或45%咪鮮胺0.42-0.5升對水噴霧,一般隔一周再噴一次。
參考文獻
[1]楊林,陳沫,楊曉容. 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J]. 農技服務,2013,07:743+802.
關鍵詞:玉米粗縮病;發病規律;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84
近年來,玉米粗縮病在一些地區呈現出流行趨勢,給玉米種植戶帶來了巨大損失。因此,相關人員還應加強玉米粗縮病的發病規律的分析,并且采取科學的綜合防治措施,以便為玉米生產提供更多的保障。
1 玉米粗縮病的發病規律
1.1 氣候規律
玉米粗縮病的發生與氣候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冬季干旱和秋季高溫的氣候條件下,灰飛虱帶毒率和發生基數都較大,容易導致玉米感染粗縮病。如果春季遭遇干旱,玉米出苗和生長都較為緩慢,也將導致粗縮病的敏感期遭到延長,繼而為病害的發生提供更大的幾率。
1.2 播期規律
從播期上來看,處在不同播期的玉米發生粗縮病的概率并不相同。如果播期正處在灰飛虱遷飛的高峰期,同時又處在玉米的敏感期,就會發生嚴重的粗縮病害。如果能夠避免在灰飛虱成蟲高峰期播種,則能夠降低粗縮病發病率。
1.3 耕種規律
從耕種角度來看,采取不同的播種方式和茬口將對播期產生影響,從而對玉米病害的發生產生間接的影響。相較于直播田,玉米套種田和營養缽移栽田發生的粗縮病更為顯著。此外,相較于采取復雜耕作制度的地區,采取簡單耕作制度的玉米田發生的粗縮病較輕。
1.4 作物規律
從作物選擇方面來看,各地區推廣的主要種植品種并不相同,而各品種的粗縮病抗性不同,感病程度也有所區別。從整體上來看,尚未出現具有較高抗粗縮病能力的玉米品種。而粗縮病之所以會成為流行病,則是由于大面積種植不抗病或抗病差的雜交玉米品種。
2 玉米粗縮病的綜合防治
從本質上來講,玉米粗縮病的傳播主要依靠灰飛虱。一旦染上該病害,基本就無法控制。所以,在進行玉米粗縮病防治時,還要堅持綜合防治,并且以農業防治為主,以化學防治為輔,從而更好的減少和控制毒源蟲源。
2.1 實現品種優選
為有效預防粗縮病的發生,還要選擇具有較強抗性的玉米品種。具體來講,就是進行前期早發和抗性好的優良高產品種的選取。就目前來看,玉米生產中具有良好抗性的品種較少,但是硬粒型要比單交種具有更好的抗性。在實際生產中,可以進行金海5號、運抗1號和農大108號等耐病性良好的品種的選取。但是,考慮到各地的氣候、地質條件都有一定的差異,所以還要根據當地的條件進行耐病性和抗性良好的玉米品種的選擇,并且避免進行單一抗原品種的大規模種植。
2.2 采取合理種植模式
在種植玉米時,還要選擇合理的種植模式,從而避免玉米粗縮病流行。比如在夏玉米產區,通常會采取麥收后種植夏玉米的模式。但是采取該種模式,將導致玉米遭受麥田中的矮縮病株的感染。同時,小麥也是灰飛虱的主要寄主之一,所以容易導致粗縮病流行開來。針對這一情況,還要進行種植模式的改變。具體來講,就是可以實行合理輪作,即進行西瓜、玉米和馬鈴薯輪作,從而延遲玉米播期,并且降低粗縮病的發生率。
2.3 做好播期調整
在粗縮病常發地區,還要做好灰飛虱發生密度和帶毒率的調查,并且完成小麥田間雜草和玉米粗縮病病株率的定點、定期的調查,從而進行粗縮病發生趨勢的預測。根據這些數據,避免灰飛虱成蟲遷飛高峰期與玉米粗縮病敏感期相吻合,則能夠有效預防粗縮病的發生。比如在春播玉米時,就可以適當提前玉米播種時間,選擇在4月下旬―5月初進行播種。在播種夏玉米時,可以適當延遲播種時間,選擇在5月底―6月初播種。
2.4 加強田間的管理
通過加強田間管理,也能夠縮短玉米的感病期,并且降低傳毒幾率,從而使粗縮病的危害得到控制。為進行越冬毒源的消除,需完成早播玉米田的病株的及時拔除,并且實現田邊雜草的防除;在田間定苗的過程中,需要將病株集中拔除,同時進行燒毀或深埋。與此同時,還要進行田間和路邊的雜草清除,從而使灰飛虱的生活環境得到破壞,繼而達成降低傳毒幾率的目的;還要為玉米增施有機肥,從而使植株的抗病能力和耐病力得到增強。
2.5 采取化學防治措施
為切斷病害的初侵染源,還可以采取化學防治措施。具體來講,就是對田間和周圍進行10%的吡蟲啉噴施,從而實現對灰飛虱的有效防治。從有關數據來看,使用該種化學藥劑,能夠達到60%以上的粗縮病防治效果。如果使用該化學藥劑,并且同時選種抗耐品種,則能夠達到80%~90%的病害防治效果。在病害常發地區,則可以結合吡蟲啉拌種,并且采取苗后藥劑進行粗縮病的防治。
關鍵詞:計算機病毒;學校機房;電腦系統;防范
一、學校機房的特點
為方便學生學習和對計算機進行管理,學校計算機存放地點都很集中,一般分布在一層或幾層樓中,由于對計算機配置的要求不是很高,因此,網絡拓撲結構相對簡單,也缺少高、精、尖的路由器和硬件防火墻及高質量的防毒墻設備。上機人數/次數都很多,各種存儲終端都在使用(軟盤、光盤、U盤等).無論是屬于學校規定的教學任務進行正常的課程學習上機,還是屬于無所事事進行上網聊天、打游戲等等,其計算機使用頻率都非常離,無疑會給計算機病毒侵襲帶來可乘之機。成長中的學校學生由于特有的好奇心理,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安全防范意識淡薄,在上機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會出現一些破壞系統的行為。如試驗一些對系統和網絡構成威脅的工具軟件,無疑給計算機病毒攻擊和感染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計算機病毒的內涵、特征及傳播途徑
(一)計算機病毒的內涵
計算機病毒除了與其他程序一樣,可以存儲和運行外,還有其他自身的特征。它一般隱蔽在合法程序中,當計算機運行時,它與合法的程序爭奪系統的控制權,從而對計算機系統實施干擾和破壞作用。1、傳染性:病毒的基本特征。2、隱蔽性:通常附在正常程序中或磁盤比較隱蔽的地方,也有個別的以隱含文件形式出現。目的是不讓用戶發現它的存在。系統被感染病毒后一般情況下用戶是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的,只有其發作,出現不正常反映時用戶才知道。3、潛伏性:大部分的病毒感染系統之后一般不會馬上發作,它可長期隱藏在系統中,只有在滿足其特定條件時才啟動其表現模塊。4、破壞性:任何病毒只要侵入系統,都會對系統及應用程序產生程序不同的影響。除此之外還具有非授權性、不可預見性、課觸發性。
(二)計算機病毒發作時的特征
感染了計算機病毒的系統運行速度減慢甚至死機。計算機病毒一旦被激活,就立刻發生作用。觸發的條件是多樣的,可以是系統日期、內部時鐘等。病毒的表現方式多樣,有時是在屏幕上顯示信息,有時表現為破壞系統數據.軟件技術的所及之處,都在病毒的表現范圍內。歸納起來計算機病毒發作的各自表現的異常情況主要有:
1.BIOS病毒現象
開機運行幾秒后突然黑屏;無法找到外部設備;無法找到硬盤;電腦發出報錯聲音。
2.硬盤引導區病毒現象
無法正常啟動硬盤:引導時出現死機現象;運行C盤時顯示:”Not ready error drive A Abort,Retry,Fail?'。
3.操作系統病毒現象
引導系統時間變長;計算機處理速度比以前明顯放慢;系統文件出現莫名其妙的丟失、字節變長或日期被修改等現象;系統生成一些特殊的文件:驅動程序被修改使得某些外部設備不能正常工作;軟驅、光驅盤符不顯示;計算機頻繁死機或重新啟動。
4.應用程序病毒現象
啟動應用程序出現“非法錯誤”對話框;應用程序文件變大;應用程序不能被復制、移動、刪除;硬盤上出現大量無效文件;某些程序運行時載人時間變長。
(三)計算機病毒的傳播途徑
計算機病毒必須要“搭載”到計算機上才能感染系統,通常它們是附加在某個文件上。計算機病毒的傳播主要通過文件拷貝、文件傳送、文件執行等方式進行,文件拷貝與文件傳送需要傳輸媒介,文件執行則是病毒感染的必然途徑,因此,病毒傳播與文件傳播媒體的變化有著直接關系。
三、學校機房計算機病毒的防范
由于學校中的機房計算機往往在同一局域網中,而且機房通過校園網接入互聯網,網絡入侵帶來的威脅直接影響機房的安全。具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特點,對于群體性的計算機系統對病毒的防范,應采取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的方法,阻止病毒的侵入比病毒侵入后再發現和排除它更為重要。與其無法杜絕計算機病毒,我們不如正視它的存在,采取對計算機病毒進行控制的方法,把病毒控制在不發作、不影響計算機和機房電腦系統局域網正常運行的范圍’內。實踐證明,這樣做即可大大降低機房電腦系統人員的維護工作量又能有效控制計算機病毒,保證公共機房電腦系統的正常運行。但這需要有一定的技術手段來支持,并輔之以對機房電腦系統計算機的監控和定期維護。下面,介紹一下機房電腦系統對計算機病毒的經驗及具體的防范措施。
(一) 硬件防御即為機房計算機安裝硬盤保護卡
我們將機房電腦系統計算機規劃為系統分區(一般為C盤)和用戶分區共兩個大的分區。將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安裝在系統分區,并用硬盤保護卡將該分區保護起來。用戶分區留給上機人存儲文件用,不受保護。硬盤保護卡不僅可對上機人有意或無意的破壞計算機軟件起到保護作用,其更重要的作用是控制計算機病毒。因為安裝了保護卡的計算機即使誤運行了病毒程序,但只要計算機重新啟動,其系統分區將還原到初始狀態,使計算機病毒、網絡蠕蟲、木馬程序無法安插到系統中。這樣可最大限度地控制計算機病毒不發作,使計算機的正常使用不受影響,更不會使計算機成為病毒源去攻擊其它計算機、阻塞網絡。硬盤保護卡還可對計算機的BIOS程序進行保護,以防范破壞計算機硬件的病毒。另外,機房電腦系統工作人員可使用密碼打開硬盤保護卡的寫保護,以進行各種系統升級和安裝新應用軟件等維護工作。
(二)軟件防御即安裝殺毒軟件與網絡防火墻二者缺一不可
對于安裝殺毒軟件大家都能理解,但是網絡防火墻又是干什么用呢?說簡單一點:前者防止病毒進入系統,后者切斷病毒與外界的一切聯系,這對于木馬尤其有效。一般安裝WINXP-SP2系統后或者安裝網絡防火墻以后上網打開QQ或者瀏覽器都會提示“XX程序試圖連接網絡,是否允許?”等類似的警告,目的就是防止木馬等惡意程序訪問網絡。因此一旦感染木馬后,如果有了網絡防火墻就能防止個人資料的泄漏。同時網絡防火墻也防止試圖進入系統的訪問,從源頭切斷惡意的攻擊。舉最簡單的一個例子:都熟悉的網絡命令 PING很多別有用心的人就是首先使用這個命令刺探你的網絡防衛狀態,獲得你的lP地址,進而展開網絡攻擊的。但是如果使用了網絡防火墻后PING就只能無功而返,同時網絡防火墻還全方位的監視著系統的各個端口的動態,確保本機與網絡鏈接的安全。目前主流的 最新殺毒軟件都是不錯的選擇,至于網絡防火墻,不同產品原理都差不多,根據個人使用習慣選擇就好;例如一般的用戶不是很了解防火墻的lP規則,選擇系統集成的就完全可以。安裝 WINXP-SP2系統,打開【控制面板】一【安全中心】啟動防火墻就可以。但是如果想研究網絡,想獲得更多信息反饋和功能的可以選擇“天網防火墻”和“瑞星個人防火墻”等等。
(三)普及計算機病毒知識
在學校學生和教師中普及計算機病毒和防范知識,使他們能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計算機病毒疫情的現狀和,特點,提高計算機信息系統防范病毒侵害的能力,從而憑自己的經驗與判斷盡量避免一些好奇的、無意的、惡意的操作。如a)下載一定要從比較可靠的站點進行,對于互聯網上的程序、文檔與電子郵件,下載后必須進行病毒掃描。不要輕易使用來歷不明的各種軟件。 b)來歷不明的郵件決不要打開,遇到形跡可疑或不是預期中朋友來信中的附件,尤其是在郵件正文中以誘惑性的文字建議你執行的郵件附件程序,決不要輕易打開或運行。如果附件是以.VBS為后綴的文件,那么打開這個附件意味著運行一個惡意的VbsScript病毒。c)不要光顧那些很誘惑人的小網站和黃色網站,因為這些網站很有可能就是網絡陷阱。不要在線啟動、閱讀某些文件,否則很有可能感染病毒,有時候一些病毒會悄無聲息地感染計算機,在里面潛伏幾周甚至幾個月后才發作。
四、結語
通過以上方案,我們很好的解決了機房計算機病毒防范和機房電腦系統維護工作量之間的矛盾。針對目前日益增多的計算機病毒和惡意代碼,計算機病毒的危害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其防護措施也越來越嚴密,但反病毒之路還十分漫長,應該加強全社會的防治計算機病毒安全意識。如何應對計算機病毒的發展和演變,如何更加有效的防范計算機病毒是我們將來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王春生. 試談多媒體教室建設[J]. 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 , 2010, (14) :142,147
關鍵詞 方斑東風螺;暴發性疾病;病因分析;防治
中圖分類號 S944.4+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267-01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Babylonia areolata with Fulminant Disease
DONG Yang FU Yi-fan LIU Jin-ye YANG He-kun FU Shu-yuan
(Hainan Academy of Ocean and Fisheries Sciences,Haikou Hainan 5702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 of Babylonia areolata with fulminant disease which occurred in 2015 in Hainan Wenchang and Qionghai culture area,summarized the epidemic situation and prevention measur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armers.
Key words Babylonia areolata;fulminant disease;cause analysis;prevention measures
方斑東風螺[Babylonia areolata(Lamarck)]俗稱花螺,隸屬軟體動物門(Mollusca)腹足綱(Gastropoda)前鰓亞綱(Proso-branchi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蛾螺科(Buccinidae)東風螺屬(Babylonia)[1],在我國的東南沿海、北部灣和東南亞等國家的沿海地區均有分布。近年來,隨著海南省方斑東風螺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病害日益增多,主要養殖區域的病害發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初次養殖區域的病害也時有發生。本文就2015年在海南省文昌市會文鎮、翁田鎮和瓊海市長坡鎮等東風螺養殖區域常發的一種暴發性疾病的病因和防治措施進行探討[2]。
1 流行情況
方斑東風螺暴發性疾病從個體發病至全池感染的時間間隔期短,從發現有患病個體開始至全池感染僅需3~5 d。一般發生在4―9月,自然情況下方斑東風螺的落地苗、標粗苗和大螺均可發病,尤以殼高0.5~0.8 cm的標粗苗階段發病最為嚴重,此階段的死亡率可達90%以上。
2 主要癥狀
發病前期,發病池中的螺攝食正常,每天僅有幾個病螺躺在沙面上,腹足呈半收縮狀態,對外界刺激敏感,受刺激后會迅速縮回,病螺不吃料也不動直至死亡。發病中期,發病池中的螺開始大量出現不鉆沙、側臥,腹足部分伸出、收縮困難、僵硬發黑,對刺激不敏感,有個別病螺的吻伸出體外,吻管頂部腫脹,管內充滿白色液體,無法收縮回殼內直至死亡或者部分病螺出現肉殼分離病的癥狀。發病后期,病螺從沙中爬出,側臥于沙面,大規模死亡,死亡率可達90%。
3 病因初步分析
3.1 寄生蟲檢察
將鰓、血液、內臟等器官和組織從病螺中剝離進行顯微鏡觀察,均未發現有大量寄生蟲寄生。同時,對發病池的池壁和池中沙粒等進行檢查,也未發現有大量寄生蟲。
3.2 細菌檢測
無菌條件下分別將病螺的腹足、內臟、吻等組織用海洋弧菌TCBS選擇性培養基進行病原菌的初步培養和篩分,根據病原菌菌落顏色進行初判,如需確診還需對病螺進一步做病原菌的分離鑒定試驗。因沒有進一步做細菌分離鑒定試驗和組織切片,只能根據細菌培養結果和上述發病癥狀初步判斷,此病可能是由于海水中的弧菌特別是哈維弧菌數量增多而引起的[3-6],這與2011年劉巧紅等[7]從海南文昌,王江勇等[8]從海南萬寧采集患暴發性疾病的方斑東風螺,從其體內分離得到致病菌,經過培養分離鑒定,最終確認為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鑒定結論基本一致。
3.3 環境
4―9月,文昌和瓊海等地的氣溫達到28~36 ℃,干熱少雨,加之東風螺養殖場的設計建造格局為半密閉大棚,棚內空氣流動性差,形成高溫高濕環境。由于水溫高,投餌量大,東風螺代謝旺盛,有機質在養殖池中沙層積累的速度加快,4 d左右沙層底部就全部變黑。同時,進入4月以后,東風螺養殖場開始陸續出現發病癥狀,發病池的海水或病螺很少做無害化處理就直接排放,由于氣候條件適宜,海水中的致病菌大量繁殖,海水水質變差,造成此病的大暴發。
3.4 管理
該病發生后,養殖戶不愿及時撈出側臥在沙面上未死的病螺,加上東風螺的自殘,很快全池被感染,在短短的3~5 d內會出現大規模死亡。很多養殖戶防病意識淡薄,未意識到場地和工具消毒的重要性,受經營條件的限制,無法做到專人進行發病螺池的日常管理工作,死螺和帶病菌的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海水中。
4 預防和治療
東風螺暴發性疾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和條件性,防治此類疾病應該根據其發生的規律和特性,在螺病流行季節到來之前進行藥物預防,或在餌料中添加合適的免疫增強劑,以提高螺體的抗病力。一是每天要及時撈出側臥在沙面上的螺或死螺進行無害化處理。針對發病池要做到專人管理,工具專用,定期做好養殖場相關區域和工具的消毒工作。二是未發病區域的螺要經常拌餌投喂一些提高免疫力或預防的藥物,發現有病螺出現要及時停料。三是高溫季節要注意控制投餌量,投喂2~3 d后要適時停料,1~2 d后再接著投喂;同時要注意保持養殖棚內的空氣流通,如果氣溫居高不下,做好棚內的降溫工作。四是定期沖洗養殖池底部的沙層和使用微生態制劑進行水質調控,給東風螺營造一個良好的養殖環境。五是治療時采用中西藥結合,使用板蘭根、金銀花、弧菌速消等藥物殺菌,用藥期間停料,加大換水量,及時撿出死螺。等病情控制后,使用EM菌、利生素等全池潑灑進行生態調控,給東風螺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和棲息環境。
5 討論
隨著東風螺養殖業的迅猛發展,東風螺的病害防治形勢十分嚴峻,一方面東風螺自身的生物特點決定了其給藥非常困難,目前使用的藥浴和拌餌投喂2種給藥方式效果都不是很好,針對此類暴發性疾病的有效防治藥物還有待開發;另一方面由于區域規模化養殖密度過大,養殖廢水處理等配套設施不健全,這些因素都導致東風螺的細菌性疾病在主要養殖區的快速傳播,表現出很強的感染性。因此,建立方斑東風螺健康養殖技術體系引導廣大養殖戶進行規范化生產,同時開展東風螺循環水養殖技術的研究,將循環水養殖技術運用到東風螺養殖上,推動東風螺產業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6 參考文獻
[1] 蔡英亞,張英,魏若飛.貝類學概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244.
[2] 董楊,符書源,王國福.海南省方斑東風螺養殖業的發展及其前景展望[J].科學養魚,2011(12):39-40.
[3] 黃郁蔥,簡紀常,吳灶和,等.方斑東風螺吻管水腫病病原菌的初步研究[J].漁業現代化,2009(4):37-41.
[4] 王國福,張瑞姿,曾令明,等.方斑東風螺肉殼分離病的防治方法[J].河北漁業,2008(8):37-40.
[5] 王建鋼,喬振國.方斑東風螺肉殼分離病病因的初步研究[J].現代漁業信息,2011,26(10):16-18.
[6] 張新中,文萬僥,馮永勤,等.方斑東風螺腫吻癥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藥敏分析[J].海洋科學,2010,34(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