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這句話往往出現在古文中,這是古代大思想家們常常掛在嘴邊上的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聽起來是多么有道理,多么正義。在我們現實社會中,也很需要這樣的胸襟,但我們誰能做到這點,誰能無私的為人民服務而從不抱怨呢?
也許有這樣的人,但只是這12億人中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這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當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激烈的競爭,記得初中的政治課上老師曾說過:“社會上的各種競爭歸根是人才的競爭。”在這人與人激烈的競爭的同時,關系愈來愈遠,愈來愈陌生。
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我們是父母的乖女兒,是爺爺奶奶的乖孫女,從小都是在他們的手掌上長大,從未受過任何委屈,也為干過任何粗活,從而養成了嬌慣、自私的個性,所以我們很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
在學校里,我們都很自私的,除了學習和自己應做的事之外,好像都與自己無關。我們都很想把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毫不保留的施加給別人,但與我們同齡的人有誰會這樣默默地承擔呢?在這世界上,有黑就有白,有丑就有美,有自私的把“己所不欲”施加給別人的人,就會有無私的把“己所不欲”默默的承擔下來的人。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
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到諸多文化常識及相關內容,例如豐富的優秀文化典籍,《史記》《漢書》《后漢書》《詩經》等。讓學生深入了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常識,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高中語文教學對文化常識進行滲透,必須深層次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識素材,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真正實現文化常識滲透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充分利用古詩文教材,傳承傳統文化
中學語文教材為傳統文化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經典型的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非常明顯,有傳統美德、傳統人生觀、價值觀、傳統愛國主義等。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本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來啟發學生,使他們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如教學《論語》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時,引出孔子的“禮治”,就要對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疇和概念、術語,像“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等加以強化。在《勸學》和《師說》的教學中,抓住古人勤學、尊師的美德,結合目前的現狀,潛移默化的教育。在教學《陳情表》時,讓學生趁機接受“孝”的教育。在教學《蘇武傳》時,利用朗讀和引導的方法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感受蘇武的人格魅力。在課堂教學中,要利用古文經典篇目,弘揚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社會,把關注的意識投向人類,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學中,讓學生走進屈原、陸游、杜甫,理解什么是愛國;走進蘇軾、李白,理解什么是豁達、豪放……特別是在必修三、必修五的詩歌教學中,對那些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古詩文篇目,就傾心傾力,有意識讓學生從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學生就可以形成一種強大動力,最終積淀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識素材
深入挖掘高中語文教材可以發現,語文教材中蘊藏著非常多的文化常識。例如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汪蓉、劉伶等。如果不注重學生的體驗和領悟,學生停留于表面的認識,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識的真正滲透與傳播。讓學生認識和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常識的了解,可以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文化常識進行深入剖析,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文化常識。以“北宋文化四大家”蘇軾的文化作品為例,選其作品《赤壁賦》展開討論,蘇軾以獨特的筆觸,將人生觀娓娓道來,既包含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也包含隨緣而安的人生態度和忘情塵世的灑脫。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層次發掘漢語文化的豐富內涵,提煉出促進學生情感認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確保學生真正理解教學語文教學內容表達的深刻內涵和感情,不斷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除此之外,通過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識,還要求學生對其語言進行了解。例如《赤壁賦》一文先后呈現出了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種變化體現于課文的字里行間,這就需要學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和魅力。
三、巧用課外誦讀實踐,弘揚傳統文化精神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該如何滲透傳統文化呢?通常情況下,教師要通過課外誦讀和實踐這兩個途徑來進行。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其要鼓勵學生在閑暇時間多閱讀文化經典,誦讀經典詩文,將傳統文化與道德實踐這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傳統文化教育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起來,合理的指導、規范學生的行為活動,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與初中生相比較,高中生的認知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作業:閱讀文化名著,即《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詩經》等。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其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并且也會將傳統文化精神繼續弘揚下去。
四、利用作文教學,傳承傳統文化
閱讀之重要,在現當代社會也已有共識。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朱自清等教育大師都一致倡導并認同“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
當代教育家也共同關注,從語文教材的編寫和教輔的推出可以看到:新課標建議閱讀的38種中外經典、必修教材每冊設置“名著導讀”板塊,以及各地出現的各種課外讀物。
中學生閱讀現狀堪憂――多媒體文化帶來的“碎片化”的淺表性閱讀,導致學生只求感官愉悅,不會深入思考;多元文化背景下,多數學生沒有形成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缺乏精神高度,經典意義被消解,思想和寫作格調不夠,品位不高。
文化傳承和理解需要的倒逼――中華優秀文化傳承是重中之重,而中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經典閱讀的文化傳承作用,對當代學生文化信仰的建立必不可少,它與教育與生活密不可分,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階段的必由之路,它關乎整個人類社會和人的本性,揭示人生命存在基礎的思想和觀念,是對人性最根本的見解、領悟和智慧,它從本質上關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過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永恒的價值和主題――生與死的思考、對情感的認知等。
在目前,語文學習的三個主要途徑:課堂教學、廣泛的課外閱讀和深入的社會實踐,只有課堂教學尚可部分得到落實。因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 我一直把文學經典、文論經典、文化典籍和人文著作類的經典文本,作為自己手中的工具和力量。通過閱讀尤其是個性化閱讀教學培養語文能力是語文教育的核心,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領悟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對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道德修養的養成更有很大幫助。
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秉承“守正出新”編撰原則,選擇的課文大都是古今中外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這是我們奮力耕作的一片片良田沃土。聚焦課堂,深耕閱讀,拓展課外,開闊視野,是每個語文老師的教學使命。
那么,怎么進行經典閱讀的教學?它有哪些層面值得探索?
我的探究之路是:
調動已知經驗
準確感知文體的特征
首先對經典文本進行粗略的分類:文學類文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和實用類文本(記敘、議論、說明、應用)。整理閱讀該類文本的經驗,把它變成閱讀該類文本的習慣,就能準確感知該類文本的文體特征,有助于形成純正的“文體感”。如記敘文平實寫來,以情感人;說明文準確表達,以知教人;議論文邏輯嚴謹,以理服人。詩歌語言形象,生動感人;小說語言風格多樣,以趣引人;戲劇語言個性突出,以典型啟人等。
走進文本之中
強化相關知識的積累
梳理閱讀文本的相關知識,將知識作為準確解讀文本的工具。比如,我在文本研究中發現了“關系詞”閱讀法。所謂“關系詞”,簡言之,就是各類文本中普遍存在的關聯詞和插入語。“文必虛字備而后神態出”不僅適用于文言文。現代漢語中,關聯詞常常標示復句(或句群、段落)間的邏輯關系和層次:在教讀《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通過句群關聯詞就可以輕易而又清晰地將文章劃分層次。
插入語在句中通常是對一句話的一些附加解釋、說明或總結(歸根結底),閱讀抓手是文字或標點(括號、破折號);有時表示說話者的態度和看法,如“我認為”;有時起強調的作用,如“毋庸置疑的是”;有時是為了引起對方的注意,如“你們看”;還可以起轉移話題或說明事由的作用,如“至于”;也可以承上啟下,使句子與前面的語句銜接得更緊密一些,如“正如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
再如,在經典作品的閱讀中,一定要注意當作者用“我想”“我常想”等詞的時候,這是他們展開了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朱自清《荷塘月色》);當作者用“我覺得”“我以為” 等詞的時候,這是他們在表達獨到的體驗、感受和審美:“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郁達夫《故都的秋》);當作者用“我愿意”“我希望”“我夢想” 等詞的時候,這是他們在表達美好的愿望、期待和追求:“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我夢想有一天……”(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
走進文本內核
尋找文字背后的價值
教讀《邊城》的時候,學生只看到了這里的環境美,風俗美,人情美,卻找不到這美麗背后的悲哀(悲劇)。我在引領學生通讀原著后,又觀看教學電影,在觀察學生的反應時發現,每當翠翠對狗自言自語,臨行時每次都叫“狗”的時候,學生哄笑四起。我靈機一動,設計了這樣一段探究導語:“海子說過:‘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給每一座河流山川起一個溫暖的名字……’為什么翠翠沒有給她相依為命的伙伴黃狗‘起一個溫暖的名字’?甚至是世俗的名字‘阿黃’或‘旺財’?”學生先是一愣,繼而沉思。我又啟發:“這是一個青春和愛的故事,我們看到青春的熱情和愛的甜蜜了嗎?沈從文究竟要告訴我們什么?”接著我們一起梳理了幾組關于愛的關系,翠翠和爺爺的祖孫之愛,質樸的鄰里之愛,順順與天保、儺送的和美的親情之愛,天保、儺送兄弟與翠翠純真的男女之愛等,學生們赫然發現:原來翠翠愛著儺送,而天保和儺送兄弟都愛著翠翠,天保“走車路”――請媒人說媒提親,儺送“走馬路”――唱山歌打動情人。兄弟倆決定唱歌“決斗”追求翠翠,翠翠在夢中聽儺送唱了一夜的歌,卻毫不知情。天保唱歌失敗,出外闖灘死在異鄉;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也丟下翠翠遠走他鄉。祖父為翠翠的婚事憂愁而亡,她卻不了解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剩下可憐的翠翠孤苦伶仃地守望――“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至此,學生恍然大悟:不是所有純真美好的愛都有美好的結局!這些心靈美好純潔的人們,都有一個“愛你在心口難開”“表達”困境――都在揣摩對方心理,卻不善于交流溝通,只是純粹以美好的品質對人。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中人們的心靈孤寂導致的不善表達交流,才是翠翠愛情悲劇的主因!這就是沈從文要表達的文字背后的悲哀!
走進實際生活
挖掘文本的隱喻意義
在教讀“先秦諸子”時,我用了古代科舉考試的一個段子來做“子之武城”一章的導語:一次院試的時候,要求以“割雞”為題,“代圣賢立意”,闡發儒家“為國以禮”的精神。一考生不明就里,胡亂猜測破題起股:“其為黃雞乎?其為白雞乎?其為不黃不白之雞乎?”惹得考官哭笑不得。那么,“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中,“莞爾而笑”有何意味?“割雞”“牛刀”又比喻什么?經過文本精讀和探究,學生明白了“莞爾而笑”中包含的不完全是對武城人弦歌演禮小題大做的戲謔,還包含著又高興又悵惘的復雜感情:整個天下禮崩樂壞,實在沒想到竟會“禮失求諸野”。而“割雞”,就比喻治理武城這個小地方;“牛刀”則比喻運用禮樂之道。至此學生茅塞頓開:孔子的理想是行禮樂于天下,但一切都落了空,僅僅在區區武城得以小試,這當然是牛刀割雞,大材小用。圣人真情流露,不覺失言,被子游抓住漏洞,委婉批評;夫子自知理虧,慌忙回護掩飾,實在有趣之極。
走進當前文化
探求真正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