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學習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 早自習制度
為了班上能有一個良好的的學習環境,促進同學間的交流學習方法,共同提高,共同進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創建優良的學風,特制定《早晚自習管理制度》具體事項如下:
一、早自習參與對象
12級電科全體同學
二、 早自習時間
周一至周五7:00——7:45
三、 早自習地點
理C503
四、紀律要求
1:班上同學不能遲到、早退、不能再 教室大聲喧嘩。
2:早自習時間不能在教室吃東西、玩手機、睡覺、接電話,不得妨礙他人的學習與進行與學習無關的活動。
3:早自習時間不能隨意走動,不能隨意上廁所,上廁所到學習委員處請假。
4:早自習時間同學須大聲朗讀,閱讀對自己有益的書籍。
四、 管理方法
1:任何同學必須遵守早自習紀律,不得無故缺勤,遲到或早退,對無故缺勤、遲到或早退者,依照班級管理中有關規定處理,在班務日志中登記。
2:同學請假須事先寫請假條,并由本人到輔導員處請假。
3:學習委員認真搞好考勤,考勤結果作為同學綜合測評一部分,與年度評獎有關。
5:對于遲到3次以上或不遵守早自習制度的同學將給與嚴重警告處分并取消學年評獎評優的資格。
五、 檢查方法
班委會相互監督
晚自習制度
為加強同學們的晚自習管理,讓同學們充分利用晚自習的時間學習,使班上同學走向規范化,制度以下晚自習制度。
一、晚自習參與對象
12級電科班全體同學
二、晚自習時間
周日至周四晚7:00——9:00
三、晚自習地點
理C602
四、紀律要求
1:班上同學在晚自習時間不能遲到、早退,不能無故缺席。
2:不準在晚自習時間大聲喧嘩,保持教室安靜,自覺維護晚自習紀律。
3:晚自習時間不準玩手機、睡覺,不準交頭接耳,不準打鬧,不準吃零食,抽煙,不能影響其他人學習。
六、 管理制度
1:晚自習由于生病或其他原因不能上者,須本人到輔導員處請假。
2:班委會要起帶頭作用,維護晚自習紀律。
關鍵詞: 大學生 學術誠信 誠信制度
一、大學生學術誠信制度建設的含義
制度的概念是源于西方信用社會語境下的一種方式,英文的表達為“institution”,泛指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規章和行動準則。杰克?奈特總結出制度具有兩個特征:“第一,一個制度是一套以某些方式構建社會互動的規則。第二,一套規則要成為制度,相關團體和社會的每個成員都必須了解這些規則。”[1]道格拉斯?C?諾思對于制度的認識和杰克?奈特相似,他認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規范。”[2]廖小平認為制度:“一般被看做一種由人們所制定或自發形成的,具有普適性,以激勵、支配和約束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和規則體系。”[3]由以上三位的觀點可見,制度的含義極其豐富。
二、大學生學術誠信制度建設的內容
(一)加強學術誠信檔案制度建設
大學生學術誠信檔案制度的建設前提是要引入社會個人信用系統,并建立統一的、電子化的學術誠信數據庫管理查詢系統。大學生學術誠信檔案制度就是大學生在學術研究過程中,記錄和反映個人學術誠信表現,以個人或者學術團體為單位、以電子化數據材料為主要形式的一種數據庫管理系統。學術誠信檔案中的學術誠信行為記錄是根據學生真實的學術科研活動為基礎進行記錄的,不是憑空編撰的,是學術誠信行為的實時記錄。這種形式的學術誠信檔案制度有可操作性強、記錄對象的針對性、學生的實時參與性及教育性等特點。
學術誠信檔案制度的可操作性表現在:學術誠信檔案中的所有記錄內容都是大學生在學術實踐活動中的實際表現,學校學術誠信管理部門、學院學術誠信管理辦公室及輔導員等執行主體都能通過數據庫系統如實記錄在案,可操作性強。學術誠信制度建設的針對性表現在:學術誠信檔案是專門對大學生學術研究和學術實踐活動而制定的檔案,是對大學生的學術規范和學術誠信實行動態的管理。學術誠信檔案制度的參與性表現在:學校為每一位同學建立個人的學術誠信檔案,在學生登錄學術誠信檔案的第一時間,就要在電子化的“學術誠信承諾書”上鄭重簽字,并且在以后的學術誠信記錄過程中,大學生可以隨時登錄個人學術誠信檔案數據庫,查閱自己的學術誠信檔案,對于學術誠信檔案的記錄存在異議的,可以直接向學術誠信管理委員會提出,并申請重新審核,整個檔案的建立、記錄、審核、確定過程都有大學生參與其中。學術誠信檔案制度的教育性表現在:學生學術誠信奮斗目標的確立、學術誠信自我教育、學術誠信理想信念的形成及學術誠信行為正確選擇等都屬于學術誠信檔案制度建設的教育性體現。
大學生學術誠信意識的培育離不開學術誠信檔案制度建設,其將推動大學生學術規范常態化、機制化的進一步完善,并且帶動整個高校學術誠信信念的提升與學術誠信氛圍的營造。
(二)加強學術誠信評價制度建設
大學生學術誠信評價制度建設就是在正確的學術誠信價值觀念的指導下,根據國家和學校的學術誠信規范、行為準則和學術誠信制度建設的目標,使用學術誠信有關的理論基礎和規范技術,收集學術誠信基本信息,對大學生學術誠信的信念和學術誠信行為選擇進行全面、客觀和公正評判的過程。學校層面要成立學術誠信評價機構,主要是為了加強學術誠信評價制度建設。大學生學術誠信評價制度建設是以促進大學生學術誠信規范、促進學術誠信制度的發展及調動大學生進行學術誠信道德修養和學術誠信制度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目的。大學生學術誠信評價制度建設的途徑,主要有高校學術誠信管理機構評議、老師評議、學生自評和同學互評等。
大學生學術誠信評價制度的內涵、目的和途徑都要求學術誠信評價過程要遵循以下兩個基本原則:第一,將學術成果的定量評價與學術誠信的定性評價相結合。學術成果的定量評價是指通過一定的量化指標對大學生的學術成果進行全面的數值量化,如學術剽竊內容所在文章內容的比例,引用是否規范等,學術失信的量化結果表達直觀,但不能明確地描述大學生學術失信的性質。學術誠信的定性恰恰彌補了量化評價的不足,定性評價是學術評價辦公室結合多方面的信息對大學生學術誠信給予性質描述。對大學生進行學術誠信評價時針對學術成果給出一個量化結果是必要的,同時也應當給出明確的學術誠信性質評價,將學術成果的定量評價和學術誠信的定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二,將大學生學術誠信的自我評價與民主評價相結合。大學生學術誠信自我評價是大學生根據學術誠信規范的標準,按照學術誠信評價的要求,對自己在學術研究和學術誠信實踐行為上的表現進行評價,這是大學生在學術誠信評價過程中的自我誠信教育、自我品質提高的過程,但是部分大學生在學術誠信自評過程中隱瞞事實,弄虛作假,以至于學術誠信的自我評價形同虛設,不起作用。所以,必須在學術誠信自我評價的基礎上,結合客觀公正的民主評價制度,根據學校學術誠信管理辦公室、教育者及同學對其在日常學術研究和學術實踐行為上的表現進行評價和鑒定,以保證學術誠信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通過大學生學術誠信評價制度的實踐運用,不僅表明大學生學術誠信評價的內涵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而且使大學生在學術誠信踐行和評價中,明確應該堅持什么,抵制什么,從而引導和鼓勵大學生按照學術誠信的規范要求和約束自己的學術行為,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學術誠信制度的有效運行。
(三)加強學術誠信監督制度建設
學術誠信監督制度的構建是學術誠信制度建設和實施的有效保障機制。學術誠信監督制度,需要學校層面的學術誠信管理委員會、學院層面的學術誠信管理人員、學術誠信教育者、輔導員及學生五位一體的合力,共同對大學生學術研究過程進行全方位的監督。
第一,建立學校和學院層面的兩級學術誠信的監督機構,負責專門宣傳和教育大學生學術規范和行為準則,執行學術規范的要求,監督并檢查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學術失信行為,加強高校學術誠信行為的監督作用。并且在宣傳教育的基礎上,利用大學生學術誠信檔案數據庫,對大學生的學術成果定期進行查閱并組織專家對相似學術成果進行鑒定,確定是否存在學術成果抄襲剽竊和弄虛作假現象。第二,健全大學生學術誠信監督制度的具體制度。如,建立大學生學術誠信科研學術成果認證制度、大學生學術失信行為的舉報制度及學術失信公示制度等,特別是加強大學生學術失信行為的網絡公式制度,定期公示部分學術失信行為的大學生,使學術失信行為暴露在陽光之下,使大學生的學術失信行為完全透明化。在此基礎上,高校、教師和所有學生都能夠準確地查閱大學生的學術誠信信息。第三,要加強大學生學術誠信的監督合力建設。不僅要結合學校、學院、教師、同學及大學生自我的學術監督合力,而且要重點加強對教師對大學生學術誠信的監督建設,不僅要加強全面監督建設,而且要加強重點監督建設,形成學術誠信監督的合力。
因此,健全完善學術誠信監督制度,形成學術科研的活動的大眾監督制度,讓學術科研活動在陽光下運行,才能保障大學生學術誠信教育的有效實施。
(四)加強學術誠信獎勵制度建設
大學生學術誠信意識和行為的正確選擇是需要全面的激勵制度作用的,一個良好的學術誠信激勵制度既能調動大學生學術誠信意識培養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又能從制度激勵上影響學生學術誠信行為選擇傾向。第一,加強精神激勵和榜樣激勵。對于在學術實踐活動中保持學術誠信意識和行為的學生,通過宣傳表彰、樹立學術誠信典型等榜樣激勵手段,宣傳學術誠信信念,激發大學生對學術誠信的內在認同感和責任感,調動大學生學術誠信的積極性。第二,加強對大學生學術誠信的榮譽激勵和物質激勵。對在學術實踐活動堅持學術誠信的學生,不僅要給予學術誠信榮譽激勵,記錄學術誠信檔案中,而且將學術誠信作為學術成果評獎評優、大學生入黨等方面推薦的參考標準之一。
加強大學生學術誠信激勵制度的建設,就是要使大學生從內心和行為上都認可學術誠信,從而有效引導學生提高學術誠信意識,樹立正確的學術誠信思想信念,形成規范的學術誠信行為。
(五)加強學術失信懲罰制度建設
大學生學術誠信制度建設的關鍵是在制度的實施過程中,在實施過程中的核心是如何正確合理地的利用制度的強制懲戒的功能。運用制度的懲戒手段是利用高校的行政文件,利用一定的行政辦法對大學生學術失信行為做出相應的強制性的行政處罰過程。因此,要保證大學生學術誠信制度內容的完善及實施過程中的有效性,更需要對大學生的失信行為進行嚴格的約束,對學生學術失信行為要做出詳細的規章規定,并且要明確學生學術失信后的懲罰力度等制度方面的建設,才能促使其自覺養成學術誠信品質,在學術活動中規范自己的學術行為。
第一,明確大學生學術失信的表現形式是大學生學術失信懲罰制度建設的關鍵。要對學術失信行為進行認定和鑒別,通過教育和宣傳促使其明確哪些行為涉及學術失信,從而形成學術誠信的自我約束。第二,大學生學術失信懲罰制度建設要明確規定大學生學術失信的不利后果,將學術道德教育和制度懲罰手段相結合,根據學術失信行為的認定標準,針對不同程度的學術失信行為,使用不同程度上的學術懲戒手段,促使大學生明確學術失信的代價遠遠高于用過學術失信獲得的學術榮譽和學術成果,使其收斂學術失信行為,規范學術誠信行為。第三,要加大對大學生學術失信行為嚴懲力度,絕不姑息。對于在學術實踐活動中失信的學生,要依據學術失信的不同程度,從談話勸誡、通報批評、行政處罰甚至法律制裁,絕不輕易讓失信者逃脫懲罰。通過嚴厲的學術失信懲罰力度,讓大學生對學術失信行為產生忌憚心理,促使其在學術活動中不敢違背學術誠信。
大學生學術誠信懲罰制度就是要發揮制度的威懾作用,從制度約束的嚴厲性著手,促使大學生在學術實踐活動中約束學術失信行為,信守學術誠信。
(六)加強學術誠信反饋機制建設
大學生學術誠信制度建設是完善學術誠信制度內容的過程,同時也是制度運行的實踐活動。但是現在大學生學術誠信制度建設的內容在實施過程中存在滯后性及有制度但不執行或者執行不力等問題,所以在大學生學術誠信制度建設過程中必須建立及時反饋制度,對于學術誠信制度內容實施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能夠及時調整、補充、完善和創新。
第一,在大學生學術誠信制度建設內容出現滯后性的時候,要及時地自我調整,刪除制度建設內容中不符合學術發展的內容,補充和完善與實際學術誠信制度發展相適應的內容。第二,大學生學術誠信制度建設過程中,要根據反饋的現實問題,結合實際學術發展情況,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改革和創新學術誠信制度。
只有當大學生學術誠信制度建設與時俱進,才能使學生自覺地遵守,且自覺地形成對學術誠信制度的信念與敬畏感,從而促使大學生學術誠信制度內容日趨完善,實施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美]杰克?奈特.制度與社會沖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3.
[2]盧現祥,等.新制度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115.
[3]廖小平.論誠信與制度[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129-137.
基金項目:
1.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的路徑研究”(2012SJB710020)
關鍵詞:信息流暢;學習指導;大學;計算機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09-0007-03
高效的工作環境和日常生活需要大學生擁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一方面,技術的不斷變化和網絡的廣泛與深度普及,要求我們終身學習信息技術,另一方面,信息學習的效果與獲得的有用信息的質量和正確應用有關,掌握計算機技術是學會學習的關鍵[1]。計算機技能已經成為用人單位考察高校畢業生的重要因素[2]。當前,大學生在計算機的學習中問題諸多:對計算機知識缺乏系統思維;無視計算機技術在專業中的應用,學習不得要領而喪失學習積極性[3]。大學計算機的課程教學核心是發展和培養計算思維[4],智力性思維的培養過程更是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學習,有效的指導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5]。要想在復雜的信息技術環境下工作和生存,發展基本技能,深刻理解技術和吸收信息已成為必需[6]。
一、信息流暢的含義
信息流暢(influence)概念最早由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的信息技術素養與信息技術委員會提出[7]。計算機素養與技術技能、批判性思維能力相互交織,構成了“信息流暢”的獨特內涵[8]。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CRL)200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指出:在快速的技術變革和豐富的信息資源環境中,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素養進行自我導向,承擔和控制自己的學習[9]。學習中的個體能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概念,理解和處理各種應用之間的差異,創造性地利用信息技術是信息流暢的表現和成就。它進一步指出了理想的計算機學習狀態應該是學生與計算機的流暢,學生能隨時了解信息技術的新情況,充分理解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技術需要,并能超越特定的軟件和硬件應用使用。
二、大學計算機學習指導的內涵
按照NRC(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提出的美國大學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指導方針,現代高等教育中的個體計算機或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定義為智力性思維能力、基本概念和現代技術技能三個方面[10]。其中智力性能力(Intellectual capabilities)是指學生在復雜的環境中,運用推理等方法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對計算機概念和思想、信息系統、網絡等的理解,對問題的建模與抽象,算法的思考與編程,信息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等;現代信息技術技能則包括計算機常用軟件如文字處理、圖形創作、數據庫系統等的基本操作,網絡查找和搜索資源的能力,使用教學材料來學習新的應用和功能的能力等。根據這個能力要求,大學計算機教育的使命是培養學生探索基礎的能力、概念和思維的能力。計算機學習指導的重心是培養學生推理和分析、抽象等智力性能力,而非刻意死記硬背和模仿技術的應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特色應該是學習方法,適度指導的途徑是對學生的計算機技術信息需求進行準確的分析,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進度,最終幫助學生對學習方案進行規劃和實施。良好的學習指導,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和分析,維持和延伸他們的終身學習可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一)思維培養的學習
計算機及其技術應用與計算普適思維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包括了計算機的思維理解和應用計算機的思維,比如指導學生理解現代計算機系統的操作系統的思維、理解有關程序、指令及執行的思維等。由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大學新生的計算機技能有很大的進步,但學生的計算思維薄弱,觀念淡薄,思維培養的學習內涵要求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培養自我學習意識,提高學習動機,在計算機的學習過程中需要知道一些基本的原理和理論。
(二)素養性與知識性的學習
大學生對計算機技術具有良好的親和力和敏感性,特別樂于學習新技術[11],但缺乏系統性的計算機知識與信息素養。一定的計算機素養與計算機知識是形成并建立“思維”的基礎,計算機的基本應用、程序設計與算法的基本知識,文章編輯、信息搜索、與安全等的內容學習都是大學計算機學習的范疇,它們都非常重要。基于知識的思維傳授,講授可見的、可以實現的知識思維,將突出顯現計算思維能力的引導[12]。
(三)技能性與實用性的學習
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學習包括兩方面:一是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二是用于輔助專業學習和工作的計算機應用能力[13]。應用計算機進行業務工作,需要掌握一些軟件和技術的使用,信息搜索與分析技能(ISAS)是基礎,在進行IT技術學習的主題中,圍繞具體應用利用Internet網、書籍等收集相關資料,然后進行整理、分析并進行學習的能力,是計算機技能掌握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三、多層次多形式的學習指導解讀
( 一) 獨立學院改革是就業發展的必經之路。2015 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高達749 萬,比2014 年727 萬增加了22 萬,創下歷史新高,各高校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據相關教育法明文規定: 高校有義務為其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和實習企業,使學生找到自身存在的特性,將其特性與專業相結合,盡快可以找到一條與自己職業規劃相符合的崗位,為社會作出貢獻。但據目前形勢分析,大學生就業率低和企業招人難的現象尤為突出,所以,獨立學院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改革具有教育性意義。
( 二) 獨立學院改革是就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獨立學院的學生相比于母體學校學生來說,他們志向高遠,但文化課基礎水平薄弱,意志力差; 有堅強的自立認識,但自我控制能力差; 個性張揚,但缺乏自信心。因此獨立學院的學生不僅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主,更要重視學生的自身性格特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改革,既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自己的社會價值,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自身潛力,增強核心競爭力,使學生全面發展。
( 三) 獨立學院改革是獨立學院政治教育的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能夠幫助學生思想政治理念符合獨立學院學生的自身發展,使學生對自己的價值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定位,充分掌握社會環境的變化,合理進行職業規劃,適當調節知識結構使之與新時代的發展相吻合,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 四) 師資團隊沒有專業能力技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綜合性較高的特點,其需要教師的專業能力技巧較高,專業程度涉及范圍廣。根據我國就業形勢的發展,社會上對大學生個人能力的要求較高,這對教師專業知識、社會經驗、邏輯思維等提出了挑戰,實質上,獨立學院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應由專項的部門來做,而事實上,大多院校只是由院級或系級導員來做,使之沒有較強的專業能力,更缺少時間和精力來學習,使得在授課的過程中能力有限,教學效果參差不齊。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策略
( 一) 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團隊的創建。職業生涯規劃中一個技能型強、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教師團隊是職業規劃中的主體力量。獨立學院需要根據自身院校的辦學特點,從社會上召集大批人才,并使其成為重點發展對象,增強技能培訓,鞏固專業知識,為其師資團隊的創建提供有力條件,在培訓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提高自身能力,如自主學習,課題研究或咨詢專業人士等,以此增強教師專業技能,通過專業人士的點評,或參與競賽的方式,教師增強課堂積極性,使教師在擅長的方面無限地發揮其潛力; 通過教師不同的能力特點,可以將教師劃分在不同的小組學習,通過一起探討、分析、研究,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教師進行手把手的教學,讓教師在每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道路上起到輔助作用。
( 二) 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制度。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需求,獨立學院應從自身的特點出發,對其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建立一個與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相符合的教育制度。在內容上,根據當前形勢,由教師為主體,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導向,讓學生能夠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盡快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在形式上,打破傳統形勢的課堂教學,通過社會調查、研究報告、名人事跡等不同形式,提供給學生多元化的實踐機會。獨立學院也可以通過自身的發展與社會上的相關企業合作,提供給學生一個就業的平臺,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提升,在實踐中讓學生對社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 三)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能夠幫助學生規劃出屬于自己正確的人生職業目標,這成為獨立學院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使之在職業規劃教學里學生有正確的認識,可以根據當前的就業形勢進行分析,通過觀看相關視頻等進行言傳身教,使大學生對專業技能與職業規劃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就業觀念的認識,不僅要有理論知識的影響,更需要學生的實踐體驗,最后,獨立學院可以通過招聘會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職業。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建議
( 一) 進行社會調研,培養職業目標。近些年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獨立學院相繼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建設就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那么要構建合理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首要任務就是根據獨立學院的發展形勢,以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生成長為落腳點,展開調研活動,以培養學生成才的觀念,將大學生的課堂理論知識轉變成在實踐中應用,以此提高學生就業創業熱情,找到屬于自己在社會中的就業崗位,以此培養大學生在心中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念。
( 二) 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改革效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實踐性較強的特點,但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沖擊,更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從而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被動學習,導致教學改革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所以,各院校需要創新教學模式,適應時代的發展,根據學生的能力特點,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通過不斷創新,使職業生涯這門課程更具有實踐性。發展應用性教學,使學生通過應用性教學從中能夠有所收獲,而這種收獲便于學生改變自身的不足。
( 三) 完善實踐教學內容。在原來理論課程教學的基礎上增加教學時間,完善教學內容,重視實踐教育環節,以職業生涯計劃為題進行競賽,以此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動手能力,通過競賽評價、就業調查、模擬考試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專項研究,將課堂學習的知識技能與自身職業規劃相結合,進行調研活動,在實踐中發現自身的特點,制定一條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
關鍵詞:美國;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理論;機制
美國是個測量大國,實證性、數量化和證據性的研究在美國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并且以嚴謹的方法設計和可操作的研究過程作為基準。為此,測量(measurement)、評價(assessment)、評估(evaluation)在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屬于高頻詞,高等教育中的一系列現象、問題都需要通過測量、評價或者評估作為有效手段,以幫助結論形成和決策制定。當然,對于美國高校大學生的研究,滿意度是一個重要的話題之一。大學生的滿意度不僅僅是要測評出學生對高等教育期望與感知的績差,更是牽涉到學校、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利益相關者的大事件。可以說,目前在美國所開展的各項大學生滿意度測評與研究,是建構了一個學生聲音的平臺,形成了一種有效的機制,用以加強高等教育機構與其他社會群體的認識和聯系。
作為高等教育測評的重要內容之一,大學在校生對學習的滿意度是其對體驗大學學習過程的評判,是美國民眾、學者、校方以及社會長期以來的持續關注對象,因此美國社會通過多種手段和方式來獲取大學生滿意度的相關信息,并且利用豐富數據資源開展相關方面的研究。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對大學生的滿意度測量及評估主要由商業化機構和學術性機構進行。商業機構主導的調查研究會根據其商業組織及其客戶、市場反映而有具體指向;學術性機構的調查與研究主要由從事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學者組織進行。因而,本文將討論的重點放在學術型研究,從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剖析美國大學生滿意度測量與評價的現狀與機制。
一、美國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評的理論基礎
大學生是高等教育的對象,對其所接受、體驗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發言權,以大學生為主體進行的調查、實驗和研究已經得到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共識。在學生消費時代,大學生是體驗和評價高等教育的主體,大學生有必要也必須進入評價高等教育的范疇。那么滿意度即是反映大學生參與高等教育直接而重要的指標群,是大學生作為主體與教育對象參與高等教育過程并分享教育成果的必然結果。
滿意度這個指標群本身來源于消費心理學,與質量管理和改進緊密相關。當然,大學生的滿意度調查與研究是在借鑒顧客滿意度理念的基礎上,從高等教育與管理的理論與規律出發,從而構建適切的測量方法與評價方式。
(一)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可測量本性
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既是高等教育的對象,也是高等教育的參與者,更是高等教育成果的體現者,具有多重身份。從高等教育的目標指向來看,大學生需要通過參與教育教學過程,而取得各方面的發展與進步。根據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這種發展與進步主要體現在知識領域、動作技能領域與情感領域,這同時也是大學生滿意度測評的理論基石。[1]因而,大學生可以根據在認知、技能與情感方面的增長與否,對所獲得大學體驗是否滿意、滿意程度作出自我評估與評判。
大學生滿意度是美國高等教育評估與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生參與高等教育之后,對其感知最直接的評價,因此這個評價的結果對評價主導者和利益相關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從評價理論的角度講,滿意度具有“價值”(value)。那么這種價值是可以被測量的,大學生滿意度作為有價值的事物,是能夠被評價的。[2]因此,滿意度的價值性便成為進行測量和評估的起點。
(二)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評的多學科特性
美國是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量與評估的先行者。在經典理論的奠基下,美國進行了多種類型的大學生滿意度測量與評估實踐,尤其針對學習滿意度,既有高校組織的測量也有學者進行的評估與研究,又有商業機構的參與和推廣,并在這些實踐中不斷改進,使得大學生滿意度能夠從多角度進行測評和研究。因此,該領域不僅是一個龐大的整體機制,其中各個部分均可以單獨成為子結構,可以從各個具體角度切入,整體和局部均具有研究價值。
從學習學的角度,美國大學生的學習滿意度測評涉及對學習行為、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這幾個層面的探測。這種測評與研究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價方式,將研究的重點從“教授”轉向至“學習”,是測評主動學習建構效果的重要途徑。在該角度之下進行的滿意度測評,有別于傳統班級授課的研究范式,從學習者主動參與學習并進行創新、批判性思維和體驗式學習的角度進行假設和開展研究。[3]它是基于主動建構學習過程滿意度的測評,考察學生進行參與式學習的滿意度。
從教學過程的角度,教師教學過程、專業培養過程對大學生學習成果具有影響力,當然也成為研究大學生滿意度的一個重要角度。盡管美國通識教育進展程度較高,也根據學生志向與特長建立“個人專業”(individual program),但學生仍會參與、體驗到教師教學和所在院系、專業的開展的教學相關活動,并受到影響,并且成為滿意度研究的一個切入點。[4]
從心理學的角度,滿意度是對心理狀態的一種度量。目前美國進行的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評,將學生的性格、情感、動機、自我效能等視作干預性變量(mediator),試圖從情感性的心理歸因來對滿意度測評進行探究。[5]在心理學的視域中,以不同的切入點推進整體滿意度的研究進程。
(三)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評在美國高等教育研究與實踐中的重要性
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評是美國高等教育搜集大學生信息的有效渠道。無論是大學生個人發展,還是大學生群體的現狀與進展,滿意度測量與研究都是反映問題的重要渠道。從時間上,能夠對大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滿意度進行測評與追蹤,形成時間序列的有效數據;從分類上,能夠根據不同維度形成各種類目下的大學生群體,進行滿意度研究,不僅有助于高等教育學與社會學的研究方案進行結合,更有助于研究的精細與深入。
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評是體現項目績效的有效機制之一。滿意度概念的深刻內涵表明其有著豐富的外延,因此很容易成為項目績效評估的指標,并且根據項目的指向與目標進行不同的測量建構。[6]通過對教育對象滿意度的測評,可以很清楚了解項目實施的效果,有助于項目的績效評定和改進循環,從而成為質量保障的一個重要環節。
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評是高等教育機構進行決策的重要參考指標。美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十分重視學生利益,因為這也關系到學校聲譽、學生忠誠與保持率。因此不難看出,美國高校領導層(無論是院系還是學校)都會將學生的學習滿意度指標群作為其制定決策的重要參考,以幫助決策制定既符合學生利益,又有利于學校發展。
二、美國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評具有充分的現實基礎
美國高等教育在市場化的洪流中前行,因而有關高等教育的行為、活動以及決策會以現實作為基礎,并能夠充分運用于實踐,使其行之有效。從目前的進展情況看,美國進行的各類大學生滿意度的調查,不僅類目眾多而且研究問題廣泛而具體,但歸結起來則是需要通過這些調查與研究反映真實的現實狀況,并期望研究結果運用至解決實際問題。
(一)以雙向需求為導向
美國對各大學在校生的調查與研究之所以能夠如火如荼進行,需求就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也是值得一提的現實因素之一。這種需求既來自高等教育內部,同時也來自高等教育外部。兩方面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構成推動美國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評的現實需求。
1.學生發展需求
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智力、道德水平、心理、職業和自我認知均應得到相應的發展,而這種發展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需求之上。通過調查和實驗已經證實,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滿意度是進行正向教學評估的先決條件,并且隨著年級、性別、民族等人口統計學變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7]當然,學習滿意度調查也是檢測高等教育質量能否滿足大學生發展需求的重要媒介,同時動機往往和需求緊密相連。因此,大學生的發展動向及蘊涵其中的心理需求從高等教育的內部要素角度,構建出美國進行大學生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的現實基礎之一。
2.社會需求
縱觀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運營程序,私立大學需要向董事會匯報學校的運行狀況,公立大學需要向州政府或者州教育委員會匯報學校的運行狀況。在校生的學習滿意度就是匯報材料中很重要的部分。此外,大學生的各項滿意度還與學校的社會聲譽息息相關,各大學都希望滿意度能夠在可接受的范圍,并能夠向社會公開發表,以維持學校的聲望和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
(二)以研究或實踐項目為依托
從美國目前進行或已經取得成果的大學生滿意度調查與研究工作來看,大部分的研究工作是以項目為依托而進行。這主要是從項目實施的流程方面形成了學習滿意度測評的現實背景。從美國高等教育的普遍范疇來看,各個學校都希望在校生滿意度、信譽等指標能夠維持在比較良好的水平,或者能夠得到持續改善,因此會出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并且以項目的方式推行。而在項目實施的前后,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滿意度是否提高、哪些方面有所提高或者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空間,都是校方希望了解的內容,并據此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設計。所以,測量項目實施的滿意度水平是美國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根據研究方式方法的不同,具體項目之下的學習滿意度會選擇不同的工具進行測評,以各自具體的研究項目為依托進行研究設計。例如,為了證實網絡對大學生學習的影響程度,調查網絡技術是否能夠提高學生的滿意度,便設計一個調查項目,對研究對象選區樣本進行調查,并得出大學生的網絡生活與學習滿意度之間存在著因果機制的結論。[8]當然,采取的方法則視具體研究問題而定,在研究假設下落實研究設計。
(三)顧及諸多利益相關者
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調查與研究在美國并不是一個孤立、封閉的論題,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大課題,必然涉及與之相關的各個方面。總體而言,對大學在校生的所有方面滿意度進行測評,利益相關者是不能回避的要素。利益相關者在關注測評的同時,也給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評與研究提供了長期進行的土壤,使測評與研究能夠更加全面、深入。
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評直接指向存在于高等學校內部的利益相關者。無庸置疑,大學生是學習滿意度調查最主要、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其次是大學教師(faculty)、學校領導與管理層。學習滿意度的測評,有助于這三者之間的相互了解與理解,在提供信息幫助改善教學過程、提高服務質量的同時,作為一種無形紐帶,幫助加強校生之間的聯系。
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評兼顧立足于高等學校外部的利益相關者。家長、教育部門,甚至政府部門是美國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評的外部利益相關者,牽涉面相對較廣。一方面,家長有意愿了解學生對學校、大學生活的各項滿意度,以便評估其決策或者幫助下一次決策;另一方面,大學生學習滿意度能從學生的角度反映出高等教育質量的感知情況,是教育部門、政府部門進行整體規劃、決策或者利用經濟杠桿進行調節的基礎數據。
三、美國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測量方式與實現路徑
一般而言,美國的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評以調查或者實驗的方式進行,但是根據調查目的、研究項目、研究內容或者研究問題的不同,會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從宏觀調查到具體研究,無論是作為獨立結構化量表還是作為量表中的要素,滿意度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在嚴謹的研究設計和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導下,其地位和重要性可見一斑。
(一)在學校范圍內進行的較大規模(large-scale)調查
根據高校學生和高等教育研究的特點,大規模的調查普遍采用問卷調查作為研究手段,并據此設計量表。從高校作為發起者進行的調查和學者的研究論文來看,在全美范圍內雖然鮮有專門的滿意度調查(商業性組織發起的滿意度調查項目不在此討論范圍之內),但是學習滿意度卻是各類大學生調查的重要因子。
以目前調查范圍與影響力較大的“美國學生參與度調查”(NSSE)項目為例,其問卷中涉及到滿意度量表,通過學習參與來評價大學本科生學習體驗的總體滿意度和校園關系質量的滿意度。[9]同時,調查數據被各個學校用于學生事務管理,評估學生的總體滿意度變化趨勢、學習進展與達標狀況。[10]當然,NSSE項目的調查數據主要致力于學術研究,所形成的大學生報告主要從大學生分組學習、主動學習、多樣化學習、學習滿意度、學生學習與成就、師生交流方面進行編碼。其中滿意度的部分問題集中在與其他學生關系、如何評價在校期間整體體驗水平、如果重新選擇會不會仍然選擇所在院校這三個方面,分別從肯定性、評價性和假設性的角度來探測大學生學習滿意度。
(二)根據教育現象進行的專項調查(survey)
如前所述,美國研究者偏向從多個角度關注大學生學習的滿意度水平,因此調查設計從各個不同角度進行,根據所出現的教育現象進行研究設計,從而完成調查步驟。從目前的趨勢來看,這種以現象為基準的研究設計,其維度不再是單一的,取而代之的是以某個現象為基準,研究現象內不同條件或者特定條件作用下滿意度情況。可以說,這種研究不再把學習滿意度視作單獨的研究對象,而是根據一定的條件推導出研究問題,展開研究假設。與此同時,通過具體現象進行的學習滿意度研究,其結論更具有現實性和針對性,使研究過程和結果比較沒有距離感。更進一步說,這類學習滿意度的研究最終走向了學習效果、產出與質量層面,使研究結果有了更深遠的意義。
具體而言,目前以現象為基礎的學習滿意度調查與研究,主要是在小范圍內選擇研究對象作為樣本,通過問卷調查、追蹤調查和訪談等方式獲得數據。考慮到各個院校情況的特殊性,這種調查與研究方式能夠更加深入在某校、某系開展,即是美國高等教育多樣化特色的一種體現。[11]而根據美國人口組成的復雜性,也有從人口統計學變量上進行分類,針對某一族群大學生而進行的滿意度研究。[12]這種研究方式的結果雖然不具有普適性,但卻能夠體現教育現象之內、具體變量之中學習滿意度的特點,成為具體決策的有力參考。
(三)在具體問題之下的實驗設計(experimental study)
目前,實驗的方法對于社會科學研究來說是能夠得出有力結論的一種研究模式,在美國甚至被奉為“黃金標準”(golden standard),雖然這種說法有些偏激,但無可否認實驗不失為高等教育評估、評價研究的一種方式。[13]同樣,實驗也是美國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評的一種重要方式。這種方式往往針對某項更加具體的問題進行實驗設計,以現實問題為基礎(problem based),研究出現這類問題的原因和導致的結果,以及在問題之下的學習滿意度測量與評價,最終需要求得解決方案。
由于教育現象的復雜性,實驗必須保證在不破壞教育規律和沒有人為附加值的環境下進行,因此對實驗設計的要求較高,對研究者控制實驗進程的能力也有較高要求。為了說明某問題之下滿意度的情況或者是否受到某變量的影響、影響程度如何等,需要通過多組實驗來驗證研究假設。例如,在已選定的樣本中通過第一組實驗發現更多問題,挑出第二組實驗的樣本繼續進行,利用兩組實驗的結果作出分析得到結論。當然,學習滿意度測評的實驗對象不僅包括被試的學生,也涉及相關老師,以便從多角度進行問題研究。
四、美國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評價機制
從技術上來說,問卷調查和實驗是美國現階段使用較多的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測量方式,也是目前較為理想的評價工具。涉及到操作層面,將被試大學生在一定標準下進行分組研究的方式較為普遍。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根據研究對象的特征,在同一干預變量下分組,研究該干預變量對各組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影響;第二種是不同的變量作用于同一組大學生,研究這些變量對滿意度的作用效果;第三種是以時間為序,研究項目實施前后、不同年級大學生在學習滿意度感知和評判上的變化。在明確研究問題和確定工具、方法的基礎上,設定指標體系,進而采用適當的模型完成測評與研究。
(一)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指標體系及構建
對于美國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測評過程來說,對其是否滿意和滿意程度的測量與評價,不僅僅局限在高等教育所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更重要的是參與該組織(大學)活動的期望是否達成。[14]學習方面的滿意度與大學教學、學習過程相關,主要指標涉及參與上述活動的教學者與教學過程、學習者的分類維度。
1.教學者及教學過程指標
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活動(項目)對大學生學習生涯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成為學習滿意度測評指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師生之間與學習相關的互動在教學內容與過程中進行,包括教師個人、群體的特征亦對大學生滿意度水平構成影響。[15]因此在評價美國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設計中,教師部分主要涉及性別、年齡、專業性、課堂講授、職稱、師生互動等,教學活動部分則由院系培養計劃、培養過程、院校開展的活動等構成了非學習者類別的指標群。
2.學習者指標
學習者的指標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以人口統計學特征為變量,包括性別、年齡、種族、家庭背景等;第二方面是以院校特征為變量,具體可以在院校類型、年級、專業之內進行具體和細化;第三方面則涉及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主要指學習行為、學習方式以及學習環境這些因素構建出的指標群。
(二)幾種主要的評價模型探析
在確定所需要探求的學習滿意度指標的基礎上,需要使用一定的分析方法進行分析,當然,調查數據結果需要使用模型進行統合,以作出相應的結論便于討論和下一步研究的繼續深入。在這里,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四種評價模型進行分析。
1.連續路徑模型
這種模型側重利用數量化的方式分析質量,是來源于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的模型,需要通過四個階段概念模式來考察動機與績效,從指標內容輸入到動機確定,再到需求分析,最后通過諸如課程、教學和成績等內容來評定學習滿意度的水平。利用調查問卷中的數據,分析各要素之間的相關性,利用相關系數來確定權重,完成模型的建構。[16]使用這種模型分析學習滿意度首先要確定輸入的指標內容,分析出學習滿意度中的具體因子,從具體指標、整體滿意度考察到滿意度因子之間形成完整的連續路徑模型,同時也能夠清晰分析出各因子與整體性滿意度之間的相關性。
2.相關矩陣與回歸模型
相關與回歸是目前美國測評大學生學習滿意度比較常見的分析技術,尤其是測量多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從而在構建回歸模型中比較常用,也比較容易掌握。根據研究問題與設計,確定學習滿意度的各因子是考察相關性的首要步驟。其次需要將因子內部之間的相關性列入矩陣,利用Pearson coefficient排列各因子的相關性,剔除不相關因子。最后利用多層回歸分析(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檢驗和修正變量,建構回歸模型。[17]該模型的優勢在于相關矩陣的運用,將自變量細化為各個因子,將研究對象再根據一定標準分組,從而很迅速分析各因子之間的相關性,并可以根據不同研究問題在因子之間進行挑選與多種分析。
3.績效指標模型
績效指標作為理性管理的質量保障工具,在美國州立、聯邦甚至國家機構中被廣泛用于評價與問責。這種評價模式較多用于評價項目的效果(effectiveness),尤其適用于院系層面的項目效果評估,利用學生調查的結果反推至過程。該模型基于全面質量管理(TQM)理論,在質量方面重點考慮院系(機構)使命與目標的達成,在評價方面注重測量與預期結果,指標則主要采用量化統計、可比較排名、制度功能和概念框架的方式擬定。在效果檢測方面,側重整體教育目標與具體任務目標的調和。對于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價值觀形成、技能提升和方法建構的滿意度水平作為關鍵詞,從而考察教育過程在人才培養、教育貢獻、過程設計與多樣化學習方面的績效。[18]這種模型的優勢在于檢測院系、項目的績效,制定標準,并進行橫向比較。
4.潛在課堂模型
課堂一向是滿意度測評研究的重點,當然也是難點之一。課堂的特殊性和不可復制性,無疑給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調查、測量與評價增加了難度,而潛在課堂模型的目標則在于測評高校提供給學生各種服務的滿意度。研究認為,美國高校給予大學生的各類服務使其形成了的潛在課堂。潛在課堂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是學生對學校提供的服務進行自我評級(self-ratings)的數據進行分析與建模,利用離散系數模型對其進行評價,能夠將滿意或不滿意的學生進行區分,從而評估其對此的滿意度。[19]當然,這種分層技術或者離散系數的模型能夠用數據將持不同滿意度的學生區分,形成了進一步的組內分的基礎,提供了按照不同滿意度(而不是按照人口統計學變量或者院校變量等)區分被調查對象的模型。
五、美國測評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審思
綜上所述,美國對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測量、評價熱情仍然有增無減,并且其調查結果和研究結論的適用范圍也在進一步拓寬,得到利益相關者的樂意參與、配合與推崇。縱觀美國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測量、評價與研究,有下述優勢可供借鑒與討論。
首先,強調對學習滿意度測評具有明確的研究目的和精細化的研究問題。這不僅僅是現狀,更是美國高校、研究界在研究領域的共識。學習滿意度本身是一個很寬廣的概念,內涵豐富且延伸空間豐富。強調研究目的的明確性和研究問題的具體性,才能將學習滿意度的測評做到操作性與現實性兼備,形成深入研究。[20]一來是對現實問題的真實反映,助力改進與循環;二來用最客觀的視角給理論的發展提供現實依據。
其次,遵循嚴謹的實驗或者方法設計。長期以來,美國教育科學研究領域對研究過程把關很嚴格,在對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測評中更是如此。由于所涉及到的利益相關者對于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滿意度尤為重視,政府、社會、學校、院系、教師、家長、學生都高度關注滿意度的測評與研究結果,以便對高校作出適當的評價和正確的決策。
最后,美國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測評機制實現了兩種評估方式的有機結合。學習滿意度測評最初是在大學生充分參與、體驗高等教育之后作出的評判,多利用終結性評估方式。然而美國不少高校、院校研究室將此作為一項長期項目,利用測評結果來形成機構層面的持續改進,形成了良性改進循環,使其符合了形成性評估的要義。并且,對于長期實施項目的學習滿意度評估,能夠使得該項目每一階段得到信息反饋,其意義已經超出學習滿意度測評的本身。
參考文獻:
[1][美]約翰?杜威.評價理論[M].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6.
[2]Lorin W.Anderson, David R.Krathwohl.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New York: Longman, c2001:10-18.
[3]Rufus L.Barfield.Students’ Perceptions of and Satisfaction with Group Grades and the Group Experience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J].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03,28(4):387C415.
[4]Paul D.Umbach and Stephen R.Porter.How Do Academic Departments Impact Student Satisfaction?Understanding the Contextual Effects of Department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2,43(2):209-234.
[5]John A.Downey.Emotional Awareness As A Mediator of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 Satisfaction Ratings[J].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3: 711C720.
[6][18]Brian P.Nedwek and John E.Neal.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Rational Management Tools: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Project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4,35(1):75-103.
[7]Vincent F.Filak&Kennon M.Sheldon.Student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nd College Teacher-Course Evaluations[J].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23(3):711C724.
[8]Xun Liu, Robert Larose.Does Using the Internet Make Peopl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ir Lives?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8,11(3):310-320
[9]Getting to Know the Updated Nsee.[EB/OL].[2016-05-18].http://nsse.indiana.edu/nsse-update/.
[10]Center for Postsecondary Research. Innovative Use of NSSE Datain Student Affairs[EB/OL].[2016-05-18].http://nsse.indiana.edu/institute/documents/NASPA_handout_rev_Web_0806.pdf.
[11]Gouri Banerjee.Blended Environm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at A Small College in Transition[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11,15(1):8-19.
[12]Margarita Mooney.Religion, College Grades, and Satisfaction among Students at Eli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Sociology of Religion, 2010(71):197-215.
[13]Margaret Eisenhart.Hammers And Saw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J].Educational Theory, 2005,55(3):245-260.
[14]David L Carr,Thomas L D Avies, and Angelinem Lavt.The Impact of Instructor Attire on College Student Satisfaction[J].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10(1): 101-111.
[15][17]Kristen M Maceli, Christine E Fogliasso, and Donald Baack.Differences of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College Professors: The Impact of Student Gender on Satisfaction[J].Academy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Journal, 2011,15(4):35-45.
[16]Vincent F Filaka and Kennon M Sheldon.Teacher Support, Student Motivation, Student Need Satisfaction, and College Teacher Course Evaluations: Testing a Sequential Path Model[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8,28(6):711C724.
關鍵詞:體質健康;獨立學院;體育教學;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2;G47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5-0024-01
大學生是重要的人才資源,體質健康是大學生實現其他方面發展的必要基礎。大學生健康的體魄至關重要,不僅關系到個人的學習與事業發展,更關系到國家的振興和富強。因此,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文章研究獨立學院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南京市獨立學院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
體質一般包括身體發育水平、身體功能水平、身體素質及運動能力水平、心理發育水平、適應能力等方面。這里主要分析身體發育水平、身體素質及運動能力水平。
(1)身體發育水平。主要包括體格、體型、體姿、營養狀況和身體成分等方面。調查顯示,大學生的體型總體趨勢由以前的細長型向均勻型發展,但是兩極分化嚴重,有呈現肥胖的趨勢。部分大學生飲食結構不合理,攝入熱量、脂肪太多,超重和肥胖問題已成為大學生不容忽視的重要健康問題。
(2)身體素質及運動能力水平。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靈敏、協調,還有走、跑、跳、投、攀越等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南廣學院2013、2014級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結果表明:男生在耐力和柔韌方面優秀率明顯低于女生,女生在力量和速度方面比男生差一些。和往年數據對比,身體素質有所下降,而不及格率有所上升。
二、南京市獨立學院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
(1)體育活動經費投入不足。獨立院校經費具有單一性,有時投入有限,院校的體育場館、體育器材設備相對缺乏。招生規模逐年擴大,但體育設施和場地沒有增多,人均體育面積下降,勢必影響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效果,也影響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2)體育師資力量不足,體育教師工作量大。調查發現,南京幾所獨立學院的專任體育教師年工作量達到500課時左右。以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為例,專任體育講師的教學工作量按教學大綱要求為512課時,平均每周16課時。完成教學工作量之后,還要負責院校的大學生和教職工運動會及各類球類單項比賽,加上自身學習和科研等壓力,使得教師沒有過多精力來關注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這也是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3)早操、課外體育活動與體育社團開展狀況較差,也是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以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為例,作為一個有上萬大學生的獨立學院,體育場地的不足大大影響大學生所喜愛的體育鍛煉項目的開展。比如男生喜歡籃球、網球,女生喜歡羽毛球、游泳等,但有時難以同時滿足大學生的運動需求。除了每周2課時的體育課,課外多以大學生自由活動為主,有時缺少體育教師精心組織指導。另外,校內的體育社團也是大學生自發組織,校團委和體育部門幾乎沒有參與管理,體育項目也很少,不利于體育社團的發展。
(3)大學生自身因素。首先,部分大學生不愛運動,運動量嚴重不足。其次,部分大學生飲食習慣不合理,不吃早飯或者早飯不規律。有些大學生熱量、脂肪攝入過多,比如愛吃油炸燒烤類、愛喝碳酸飲料。再次,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晚上時常熬夜打游戲,整天呆在宿舍不出門鍛煉,餓了就點外賣。即使出門手機也不離手,成為真正的低頭族。鍛煉時間非常少,嚴重影響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三、結論與建議
首先,隨著國家對獨立學院的重視和扶持力度加大,學校方面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其次,大學生自身缺乏體育鍛煉意識、缺乏體育鍛煉習慣及沒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勢必影響其體質健康。在日常體育課教學中,體育教師不僅要教給大學生基本鍛煉技巧,也要注意體育鍛煉意識的培養,讓大學生真正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促使大學生養成課外體育鍛煉習慣,每周至少鍛煉3小時。同時,按時吃早餐,做到膳食營養平衡,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第三,獨立學院辦學的非公益性與資金來源的單一性,有時制約著學校對體育經費的投入。主要表現在體育場地器材缺乏、體育專任教師工作量大、大學生周體育課時少、上課班級人數多等方面。建議院校拓寬資金渠道,積極爭取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增加體育教師課外補助,加大體育教師對課外體育活動、大學生體育比賽的組織指導,加大對體育設施的投入。學校現有的體育場地已經不能滿足廣泛開展體育活動的需要,很多大學生很少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體育活動場所和器材,即使有,也是很多人在一起運動,鍛煉不充分、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因此,學校要加大投入,加強體育場館建設,以保證大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參與自己喜歡的體育鍛煉項目,在鍛煉中提高身心素質。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生;刑事案件;不制度
隨著各高校90后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大學生刑事犯罪呈現出成因復雜、社會影響大的特點,而我國僅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等法律中做了少量概括性規定,導致司法實踐中各基層檢察院在處理時措施各異,影響了司法的統一性和權威性,也對此類案件的有效解決產生了不利影響,本文即以此為問題展開研究。
一、大學生刑事案件不概述
我國法律關于不的相關規定。我國現行立法并沒有將大學生罪犯作為不制度的特殊適用對象而納入刑事訴訟法,而只有適用不制度的一般規定,其中包括法定不、酌定不、證據不足不、以及未成年人特殊程序。《刑事訴訟法》第142條規定了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決定。第15條規定了不追究刑事責任的集中情形,其中也包括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情形。對于犯罪情節輕微,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但是可以從犯罪動機、犯罪誘因和犯罪類型方面綜合考慮。而大學生犯罪多數為盜竊為主的財產類犯罪和因沖動而發生的人身侵犯類犯罪。并且,犯罪多是由于瑣事引起,犯罪動機危害性不是很大,起因多是貧困、好面子或沖動。大學生犯罪案件的這一特征符合犯罪情節輕微的要求,且多數案件的社會危害性僅限于學校內部,因此對于符合條件的大學生犯罪案件可以適用不。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正確把握和不條件,依法適用不。該《意見》規定,在審查工作中,嚴格依法掌握條件,充分考慮的必要性,可訴可不訴的不訴。對于初犯、從犯、預備犯、中止犯、防衛過當、避險過當、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以及親友、鄰里、同學同事等糾紛引發的案件,符合不條件的,可以依法適用不,并可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對被不人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可以看出,這份《意見》明確了對于同學之間的糾紛引發的案件,若符合不條件,可以不,可訴可不訴的不予。
再如《人民檢察院辦理不案件質量標準(試行)》(2007年)第一條第三項規定了人民檢察院對于符合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條件同時符合因同學同事之間糾紛引發的輕微犯罪中的犯罪嫌疑人,認罪悔過、賠禮道歉、積極賠償損失并得到被害人諒解獲雙方達成和解并切實履行,社會危害不大的可以不予。
以上相關法律條文中,雖沒有明確提出“大學生刑事案件不制度”,但在其對案件類型的規定中“同學同事”、“鄰里瑣事”等特征正是大學生犯罪案件的基本特征,因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刑事犯罪不制度在我國可見確有其存在的法律依據,并且亟待充實與完善。
除了以上相關司法解釋,一些地方司法機關也針對大學生犯罪出臺了相應司法內部文件,來規范大學生犯罪不的適用。比較有代表性的有2003年3月南京市浦口區檢察院公布的《大學生犯罪預防、處置實施意見》(討論稿),這是我國首次明確規定大學生刑事犯罪不制度的法律文件。該《意見》規定:“對于已構成犯罪的在校大學生,針對不同情況,有選擇性地對有幫教條件和具有可塑性的初犯、偶犯,綜合考察其犯罪情節、作案手段以及犯罪動機,檢察機關可相對地作出暫緩不的決定。”該意見還指出,對于已構成犯罪的在校大學生,針對不同的情況,有選擇性地對有幫教條件和具有可塑性的初犯、偶犯,綜合考察其犯罪情節、作案手段以及犯罪動機,檢察機關可相應作出不決定。凡是檢察機關作出相對不決定的,學校應保留其學籍,視其情況給予適當的行政處分。
另外,山東省蓬萊市人民檢察院在試行附條件不制度時,根據犯罪嫌疑人的年齡、性格、境況、犯罪性質和情節、犯罪原因及犯罪后的悔過表現等,對附條件不進行裁量。在其關于適用范圍的規定中明確指出將未成年人和在校學生歸為一類。這雖不是對大學生刑事犯罪不制度的直接規定,卻是把在校大學生納入附條件不的適用主體,實質上也是對大學生犯罪不的規定。
二、大學生刑事案件不適用之現狀
大學生刑事案件不是酌定不一種,但大學生不制度并未經法律明文規定,而是隨著大學生數量增多,犯罪率高,各地檢察機關在辦理此類案件時,充分考慮案件特點,創新司法實踐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做法。也是近年來我國各基層檢察院廣泛探索對未成年人不制度的延伸。
在我國,大學生犯罪不發端于司法實踐。2000年12月,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人民檢察院對兩名15歲的初三學生實行了暫緩,并開展暫緩的改革試點。2001年5月,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人民檢察院出臺了《關于實施“社會服務令”暫行規定》,開始探索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實行暫緩。在一系列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的實踐經驗基礎上,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人民檢察院實行對大學生不的決定。2003年1月初,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人民檢察院對涉嫌盜竊的大學生王某實行“暫緩不”,考察期5個月,在考察期內,該犯罪嫌疑人表現良好,浦口區人民檢察院決定對其實行不。2003年3月28日,南京市浦口區人民檢察院出臺了《大學生犯罪預防、處置實施意見》,成立“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且開始探索對犯罪大學生實行不。近年來,由于大學生刑事案件不制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因此在多地檢察機關得到推行。山東、河南、南京、上海不少地方的檢察機關制定了相應的規定,開始進行較大規模的試點。據初步統計,全國有19個省市200余個基層檢察機關開展過這項制度的試點工作。
以北京在校大學生刑事案件為例。北京是全國高校云集之地,而H區又是北京高校主要集中地,大學生作為該區的典型且比重較大的群體,如何處理大學生犯罪是該區司法機關工作中的重要內容,我們以該區檢察院處理大學生犯罪不案件的情況的為基礎進行分析: 2006年,從不的總體數量看,該區檢察院公訴一處不案件共50件62人。未成年人或在校大學生盜竊案件,此類相對不案件共7件8人,占不案件12%。 2007年,從不的總體數量看,該區檢察院公訴一處不案件共21件33人。其中包括:(1)未成年人或在校大學生盜竊案件,此類相對不案件共11件11人,占不案件總數52%;(2)未成年人或在校大學生尋釁滋事犯罪情節輕微或者在偵查或者審查階段達成調解協議的案件。此類相對不案件共3件12人,占不案件14%。2011年1-5月,該區檢察院共對43件61人做出相對不決定。在43件案件中,有4件的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人或成年在校大學生。
2007年9月7日,該區檢察院對涉嫌盜竊價值七千余元筆記本電腦的某大學學生王某做出相對不處理。經審查,王某是保送的研究生,平時表現良好,學習成績優異,只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一念之差使其走上犯罪道路。檢察院考慮到王某身份的特殊性,身為一名即將入學的研究生,學業優異,品行端正,是初犯、偶犯,其危害性小,案后主動交出盜竊財產,犯罪結果的危害對被害人并不嚴重,且認罪態度良好,真心悔過。檢察院鑒于其身份特殊,且犯罪情節輕微,危害性不大,做出不決定。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的決定》中也指出“在校成年學生犯罪的案件,各地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在保證辦案質量和效率,不影響特殊政策和制度落實的前提下,確定是否由未成年人刑事檢察部門或者專人辦理”,該決定同時指出,“要完善不宣布、教育的程序和方式。”可見檢察院對于大學生犯罪本著:教育為主的態度,在危害性確實比較小情況下,鼓勵檢察機關做不決定。
三、大學生刑事案件不適用之完善
(一)統一大學生刑事案件不的適用標準
依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的決定。但目前在大學生犯罪問題上,各地檢察機關做法并不統一。相關部門應盡早出臺統一的適用規范,以便大學生犯罪不能夠更好地適用。
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來認定是否對犯罪大學生予以:
1. 主觀惡性:實施犯罪行為前是否經過精心預謀,積極追求犯罪目的的實現;在犯罪過程中是否選擇了傷害性較強的犯罪工具,意圖給相對人造成較大的損害;選擇犯罪的時間是否是凌晨,深夜等相對人不易尋求社會救濟的時段,如果具備上述情形之一的,即不屬于情節輕微。
2. 事件起因:犯罪行為是否由于親友、鄰里、同學等瑣事糾紛引發,是否是激情犯罪等等,如果屬于這類情形,則可以認定為情節輕微。
3. 認罪態度:是否認真悔過,主動向公安機關投案自首,坦白犯罪情況;案發后是否及時道歉并積極賠償被害人的損失,如替付醫療費用、積極返還非法占有的財產;是否經過被害人的原諒等情節。
4. 罪前情況:主要表現在犯罪前在校期間的表現情況,是否具有前科,是否慣犯等。
(二)完善對檢察機關不的監督適用機制
大學生不制度對于社會效果,預防犯罪具有重要意義, 但目前對大學生犯罪的處理適用不沒有法律明文規定的現狀下,檢察權極有可能被濫用。為保證檢察機關嚴格按照刑事政策正確作出不決定,應建立有效的內外監督機制,以保障司法活動的正常進行。
(三)設立考驗期、增加社區監督以防犯罪嫌疑人再次犯罪
在對大學生作出不決定之后,應設定相應考驗期對其考察,以保證其不再對社會產生威脅,達到預防犯罪的效果。在考驗期內可以要求其進行相應的社區服務,用社區矯正的方式監督其行為。在正常社會環境下利用社區資源教育改造罪犯,通過各種強制性手段和方法,使罪犯接受并參與有關的管理、教育、公益勞動等活動,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促進其盡快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將大學生置于社區參加社會服務和助殘助幼等活動,使其在家庭和社會的幫助下完成再社會化過程,不僅有效地克服了監獄的交叉感染等消極后果,而且有效地了調動罪犯接受教育改造的積極性,易取得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郭斐飛.附條件不制度的完善[J].中國刑事法雜志, 2012(2).
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記憶、輕創造,重理論、輕操作”的考試模式。由于高校的許多專業課程都是閉卷考試的模式,考試內容書本化,創新實踐能力考核不足等,造成一些學生平時不看書,課后也沒有復習的習慣,還存在著課程結束由教師圈定重點,學生背思考題,臨時突擊,應付考試的現象。這樣,就忽略了學生對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核,教師及管理人員也忽視了對科學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的考核,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現象。因此,必須對考試模式進行改革,充分發揮考試在教學中的作用,調動學生參加考試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在考試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個體才能和潛能的發揮,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創新能力。
一、高校考試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考試形式單一,難以客觀、全面地評價教學效果。現行考試方式大都以閉卷考試為主,而對于開卷、半開半閉卷、口試、操作考試、演示考試及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等考試形式采用較少,注重筆試,理論考核內容多,實踐能力考核內容少,缺乏對學習過程的考核。即使有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兩個部分,考試成績一般也占總成績的70%以上,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以下,造成了學生中普遍存在“平時松、考前緊、考后忘”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素質的提高,不利于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還有可能滋長投機心理和浮躁作風。同時,僅僅通過一張試卷很難涵蓋全部教學內容,考試知識覆蓋面窄,考察點代表性差。因此,以這樣的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是不科學、不公正的,也很難據此評價教學效果。
(二)考試內容片面,疏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在考試的內容上,當前高等教育考試大多側重于學生識記方面的考核,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而素質教育要求考試內容應全面覆蓋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整體素質,有利于對學生素質的綜合評價,體現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現行考試內容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缺乏對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綜合考察,記憶性成分所占比重過大,造成普遍存在的“劃范圍、圈重點”。考試題型中,客觀性試題比例大,綜合性思考題、分析論述題少,使得考試成為對死記硬背的一種鼓勵,很不利于學生思維、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創新精神的形成。這樣的考試同創新人才的培養和促進我國教育現代化是格格不入的。
(三)考試管理落后,考試中充斥著許多不公平現象。目前,雖然高等院校都在不斷加強考試管理,但考試管理的受重視程度仍不夠,管理隨意性較大,缺乏統一有效的制度。即使制定了一定的制度也大多流于形式,沒有相應的監督機制,從而導致有制度也難以得到貫徹和實施。比如,很多課程任課教師從出題、閱卷到登錄分數包干,或者是雖推行了教考分離,但制度落實不到位,這就嚴重降低了考試的公正性與科學性。另外,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補考、緩考制度的管理也不夠嚴格。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考試功能的正常發揮和教育目的的完全實現,破壞了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了良好的學風、校風的建設,嚴重影響了高校的教學質量。
二、高校考試制度改革建議
(一)要堅持考試形式的多樣性。在考試形式上,要摒棄過去一刀切的考試模式,應該結合不同課程的性質、特點,采用多樣性的考試形式。可以采取閉卷、開卷、口試、筆試、小論文、小設計、讀書報告、調查報告、文獻綜述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進而避免學生的單純記憶,提高學生對考試的興趣。這樣既能引導師生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又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各門課程的具體考試形式,要根據不同課程的性質與特點,以及對基礎知識的要求和應用程度來確定課程的考核方式。比如,公共基礎課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求比較高,就可以采取以閉卷為主的考核方式,因為這些課程學習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修養,學習要求的重點在于掌握這些課程的基礎知識;對于專業基礎課,往往對于實踐應用能力要求較高,理工科類可以采用實驗、研究報告等考試形式,文科類的課程可以采取撰寫論文、口試等形式。總之,考試形式應根據課程性質來確定,絕對不能采取統一形式。
(二)要堅持考試內容的靈活性。考試內容要突出本課程的重點、難點與發展趨勢。不應只考一些有著標準答案的題目,還應有一些“活”題,即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鼓勵學生動腦創新。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要教授本課程的基本體系和基本知識,還要注意本課程目前的熱點問題和發展趨勢,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并在考試中予以體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主動收集資料,而不是僅僅依靠教材上的知識或局限在老師的課堂講授。另外,在考試試卷的評閱上,也應該考慮學生對試卷解答的理解。對于客觀題的批閱,試題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可以稱之為標準答案。而對于主觀題,應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發展的眼光評判學生的答案,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創新,而不局限于抄筆記和背筆記。因此,主觀題的答案至多也只能稱之為參考答案,相反,對學生所做解答新穎獨到的還應給以高分。
主要參考文獻:
[1]祝遵宏.我國高校考試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建議[J].經濟師,2005.10.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重慶市;制度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7-0135-02
收稿日期:[HTSS]2007-04-21
作者簡介:余惠瓊(1971-),女,四川樂山人,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張紅衛(1967-),男,四川平昌人,助理研究員,學士,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據重慶市教委的統計,2003和2004年重慶市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人數僅占畢業生總數的4.2%。比例為何如此之少?美國心理學家勒溫有一個關于人類行為的公式:B=f(P,E)。其中“B”表示人的行為,“P”表示個體的個性、素質等,“E”則表示個體所處的環境。該公式告訴我們,人的行為是個體與環境的函數,即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美國新制度主義學派的代表道格拉斯?C?諾斯說:“制度就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更規范地說,它們是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的系列約束。制度是由非正式約束(價值觀念、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和正式的法規(憲法、成文法、合同等)組成的。”[1]本文著重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進行探討――重慶市作為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其為大學生提供的創業環境究竟如何?
一、政策法規環境
直轄使重慶市享有突出的區位優勢,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近年來,為了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國家、重慶市先后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如工商部門從快辦理登記手續,推出了大學生自主創業小額貸款和擔保、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措施。這些政策法規本身如何?其貫徹落實的情況怎樣呢?原西南農業大學畢業生劉洋向永川市就業局申請2萬元小額貸款的經歷告訴我們,目前的大學生創業貸款政策存在以下幾個問題[2]:1.大多數大學畢業生對國家和重慶市的相關優惠政策并沒有詳細的了解,有些甚至根本不知道這回事。這凸顯政策出臺后的宣傳滯后的問題。2.一些相關單位還不了解此項政策,沒有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或者辦理中“相關部門的手續流程尚處于探索階段”,“前前后后跑了一個月左右,交通費就花了100多塊”,手續繁瑣復雜,費時費力又費金錢。3.政策規定,擔保人必須是事業單位或公務員,父母都為農民的農家子弟豈不是就失去了貸款的資格?最需要貸款的人反而貸不上款,政策的“門檻”無疑會讓相當一部分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望貸興嘆,無法邁開創業的第一步。4.貸款金額最高為一個人2萬元,這對于白手起家、資金匱乏的創業大學生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實在有“雞肋”之感慨。5.政策優惠的含金量較小,大多為辦事程序中的一些手續費、證件費,這些費用與學生創業所需要的資金相比,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而免稅優惠是以贏利為前提的,猶如水月鏡花,遙不可及。
為了推動大學生創業,除了關注政策和法規是否合理、健全外,更要關注其能否有效執行。在某些情況下執行比制定顯得更為關鍵。一旦缺乏強有力的貫徹實施機制,再好的政策和法規也將是一紙空文,形同虛設。因此,從學校到相關單位,應該盡快出臺與之配套的法規及管理制度,建立合理有效的保障機制,增加制度供給,加大宣傳力度,并在實踐中逐步調整和完善不盡合理的相關制度。
二、市場經濟環境
從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尤其是變為直轄市9年以來,重慶市民營經濟獲得飛速發展。2005年底,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 590億元,占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22.8%上升到51.8%,納稅占全市入庫稅金的44.7%。全市共有51.6萬個民營經濟活動單位,565萬從業大軍,成為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的主渠道和推動重慶加速發展的重要力量。重慶市委書記這樣評價說:“正是有了非公經濟的加快發展,重慶市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才得以順利推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才得以逐步形成。”市場經濟是活力之源,民營經濟是富民之路,一個開放的市場和日趨成熟的市場機制對于創業成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但應該看到,由于思想觀念的落后,當地政府職能部門長期以來形成了一些不良傳統和習慣:重國有輕民營,存在所有制歧視和身份歧視;重管理輕服務,片面強調管理,缺乏主動服務意識;執行政策規章生搬硬套,存在現象。而以商會為代表的各種市場中介機構發育不完善,也阻礙著重慶民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壯大。與發達地區相比,重慶民營經濟總量不大,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全市至今無一家規模上百億的民企集團。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不甚理想嚴重制約著重慶市大學生的創業實踐,因為大學生創業主要是在民營經濟領域內進行。
要改變目前這種狀況,首先在于政府職能部門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努力沖出心理的“大山”,突破思維的“峽谷”,實現傳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職能轉換,減少對微觀經濟及其日常經營的直接干預,把主要精力用在制定游戲規則、簡化辦事程序、改善宏觀環境、搞好建設規劃和基礎設施等方面,避免出現在市場經濟博弈中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角色錯位。其次,要大力培育和促進非營利的民間中介組織的壯大,使其在行業自律、抵制外界不利干預、溝通和協調政府與民營經濟活動單位之間的關系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對于大學生創業普遍缺乏的資金問題,政府可根據國際慣例為其提供一定的創業啟動資金,理順融資渠道,建立良好的風險投資機制,積極探索利用技術、專利、知識和信用等擔保的融資機制。學校在建立大學科技園,使之成為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器時,若能設立與之配套的風險投資基金,必定會更加有效地促進創業教育的發展。
三、社會輿論環境
創業活動從投資決策、融資到市場開發、產品開發、銷售等,都會遭遇各種困境與挫折,從本質上講屬冒險行為,成敗并存,大學生創業尤其如此。這就要求社會輿論能夠提供一個鼓勵嘗試、允許失敗的寬容氛圍。應該說,重慶的媒體、社會輿論普遍能以鼓勵、寬容、理解的態度對待大學生創業者及其創業活動。2002年,創辦重慶首家學生公司――銀升信息文化有限公司的孫剛及其同伴;2004年,重慶第一個嘗試大學生創業貸款的劉洋;2005年,創辦大學人網站成功的劉琦開和同樣創辦網站失敗的劉遠進……無論成敗,他們都展示了重慶大學生銳意進取,勇于開拓,敢闖敢拼的精神風貌。
需要指出的是,傳統的封建意識、舊的擇業觀念和重慶大城市大農村并存的格局也阻礙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人怕出名豬怕壯、槍打出頭鳥使人們自甘平庸,不想創業;弱肉強食、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使人們害怕失敗,不敢創業;重農抑商、貴官賤商的傳統使人們對工作有高低貴賤之分,鄙夷一切商業行為的創業;端“鐵飯碗”的陳舊觀念使人們習慣于按部就班地填空式就業,而不愿嘗試充滿艱險的開拓式創業;處于初始階段,水平較低且發展不平衡的學校創業教育極大地阻礙著青年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的萌發與固化;在廣大農村尤其是三峽庫區比較突出的“懷舊的保守觀念”和“封閉的峽谷意識”嚴重制約著青年人的創業積極性主動性;重慶作為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產業工人慣有的自豪與驕傲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著青年一代的創業激情和行動。
因此,我們應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競爭力和生產力的新觀念,積極營造有利于青年大學生創業的良好社會輿論氛圍。首先,要廣泛宣傳沿海地區人們那種“走遍千山萬水,說遍千言萬語,歷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的創業精神,大力宣傳重慶市優秀非公有制企業和企業家的創業事跡,挖掘身邊優秀畢業生、在校大學生艱苦奮斗、自主創業的典型事跡和致富經驗,使每個人都為創業而感動而思考,引導青年大學生轉變擇業觀念,增強自主創業意識,提高創業技能,并積極勇敢地開發新的職業崗位、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其次,要營造鼓勵創新、允許失敗的寬松環境,既鼓勵,贊賞成功,更關注、體諒失敗,不以成敗論英雄,對任何創業者做出的努力和創業精神都要予以積極的肯定和尊重。
四、社會文化環境
文化是制度環境中超穩定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一個因素。在世代傳承的基礎上,文化傳統是具有一定制度性質的社會慣例或不成文的習慣法,它們通過各種社會形式和傳播媒介,潛移默化地影響個體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為大學生的創業活動提供文化條件,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起著導向、激勵和約束的作用。
重慶市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勇銳、重義、推誠、淳樸、剛烈”是巴渝文化的主流精神。115年前的重慶開埠標志著近現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植入;抗戰時期,戰時首都的地位使重慶成為各種文化機構和人才聚集的中心,為中國文化和民主運動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時期,以江姐為代表的紅巖英烈事跡家喻戶曉,紅巖精神響徹神州;新時期以來,在加速地區經濟建設中我們又顯示出“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在舉世矚目的三峽移民中又表現出“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萬眾一心的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的“三峽移民精神”……這些歷史發展演進中的文化積淀,是重慶走向未來、走向世界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激勵當代大學生艱苦創業、勇往直前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在激烈的競爭中稱雄致勝的秘密武器――“軟實力”。
個性鮮明的巴渝文化的消極性在于:重慶是個地道的水碼頭,碼頭文化對重慶人的影響深入骨髓,做事憑個人感覺、印象和喜好,江湖義氣重,缺乏理性的分析和長遠的規劃,不注重企業形象的塑造和企業文化的凝練。重慶又是個典型的山城,山頭文化對重慶人的影響也根深蒂固,占山為王、畫地為牢的“山大王”意識濃厚,單打獨斗,不善合作,眼界不闊,小富即安。這兩種文化的雙向混雜影響,既可激發創業者初期果敢無畏的創業奮進,又可成為制約企業繼續發展壯大的桎梏。
初創事業的大學生必須注意克服重慶本土文化中的江湖義氣觀、個人英雄主義的陋習。因此,創建新型創業文化,培養創業精神,提升創業者的素質和能力,是當前重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文化建設與國際化接軌的一種新趨勢。即要在“創業文化淡漠,從業文化濃厚”的背景下,在全社會開展深入持久的創業教育和培訓。通過輿論宣傳、體制創新、機制與模式的變革,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動為本,創業立身”的優良文化,努力營造一種人人“想創業,敢創業,會創業”的濃厚創業氛圍和“人人都是創業主體,人人都是創業環境”的社會文化大環境,讓勇于創業的意識,艱苦創業的精神成為重慶文化的主旋律,使創業文化的價值精華――理性、規范、公平、誠信、寬容、批判、創新、效率和協作等精神融入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各個部分,培育健康和諧的創業社會文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