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化教學的原則范文

文化教學的原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教學的原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化教學的原則

第1篇:文化教學的原則范文

人才。

關鍵詞:高校英語教學;文化導入原則;英語教學模式;綜合型英語人才

英語教學中的各種新興學科不斷涌現,從而使得英語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意識到英語教學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語教學模式了,而是應該尋求更為積極主動的教學模式,從而更好地適應日益多元化的英語教學形勢。事實上,英語教學本身就屬于語言類教學,其本質上與文化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二者之間是一個大的整體,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屬于文化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我們進行英語教學并不僅僅為了教語言本身,更是要把語言中所含的文化知識都滲透進去,從而讓英語學習者能夠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文化背景,進而更好地把握住語言。因此,高校英語教學中應該遵循文化導入的原則,真正把語言與文化教學結合起來,從而真正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一、文化導入的內涵

文化這個概念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綜合體,不同學科與文化的結合,將賦予文化不同的含義。就英語教學來說,文化涉及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因此,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其文化導入的內涵主要包含了這么幾個方面:

1.背景文化

它實際上就是指說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科技、文教等背景知識,這些屬于知識方面的文化背景。如果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忽略這些背景文化知識,將會使學習變得較為困難,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必須讓學生很好地了解英語的背景文化,不斷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這種背景文化也會造成英語詞匯、詞組、句子以及篇章的構造方面的差異性,這些主要是由于英語背景文化知識造成的語言結構差異,它是不同文化的心理反應,是說英語國家人們心理思維狀態的集中體現。如果英語教學中能夠讓學習者深刻體會到這些文化背景知識,將能夠對他們產生較大的學習影響力,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英語結構規則和英語思維方式。

2.觀念文化

英語語言反映的民族觀念等畢竟都是與中文有著較大差異性的,它們在很大程度上糅合了不同的政治信念、社會準則以及道德標準等。因而,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必須考慮到這個方面的內涵。這就是說文化導入的內涵中也包含了文化精神,比如說由于觀念差異而無法進行對譯的詞匯,也會產生一些不同層面上的意義,一些詞語的褒貶性質也不一樣,也有一些詞匯帶有特定的民族觀念等。具體來說,文化導入中的觀念文化就是指不同語言中指稱意義或語面意義相同的詞語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內涵意義,詞語在文化含義上的不等值性,不同文化對同一對象所作的觀念劃分的差異在詞匯及語義上的顯示,體現一定文化內容的定型的習慣用語。

3.語用文化

英語語言除了詞匯、語法等基本構成要素以外,還有不同的使用語境和使用方法,這就是英語的語用文化。比如說,在英文中“black tea”,其字面上的意思是黑茶,但是翻譯成漢語將是紅茶。因此,這種語用文化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它是英語語言在實際應用中的文化歸約性,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使用語言時應該遵循的規則,比如說不同的使用場合,不同的潛在差異性,不同的適用范圍等。

二、文化導入的原則

高校英語教學大綱中已經明確把文化素質教育列入到了英語教學中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從而表明了我國對于語言與文化之間關系的逐步認清以及看重。因此,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即現代語言學的發展逐步突破了“為語言研究語言,就語言研究語言”的樊籬,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受到注重,對英語教學性質的認識有所深化。那么,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原則有哪些呢?具體闡述如下:

1.理解性原則

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應該以文化理解作為最終的教學目標,文化導入的根本性目的就是要讓學習者具有良好的文化意識,要增強學習者的文化敏感性,讓他們能夠以更為客觀和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英語文化與母語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還能夠更為深入地了解英語文化中的各種行為方式,從而提高自己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成功率。當然這一原則也會受到社會規律的影響和制約。因此,高校英語教學中必須正視這一原則,切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具體來說,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理解性原則就是要求英語教學過程中不要過分強調知識單純灌輸式教學,而是應該讓學習者了解到文化異同以及原因,并重視對于學習者英語文化的共情能力,讓他們能夠從內心里接受并認可英語文

化,這樣就可以讓學習者更好地以理解作為原則來接受英語文化的導入。

2.有序性原則

這里的有序性原則,就是說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要讓文化導入內容編排體現出文化本身的邏輯和系統,還要讓教學活動與之相適應,從而讓英語教學變得有序和有步驟,讓英語學習者在有序的文化基礎之上,更好地掌握英語系統化知識。從本質上來說,有序性原則就是語言文化知識系統內在的要求之一,它是教學活動受限于學習者身心發展規律的集中體現。這就是說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原則中應該考慮到學習者自身的學習規律,遵循一定的邏輯順序,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掌握語言文化體系,否則將造成較大的學習障礙,得不償失。那么,根據有序性原則,高校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在內容選擇方面就應該注意文化知識內部系統性和序列性,在內容編排上根據學習者各自的認知情況以及思維發展情況來適當地安排文化導入學習,讓學習者從簡入繁、由淺入深、由粗到精地對文化進行導入學習,這與學習者的智力發育規律,即不成熟到成熟、不完善到完善的有序過程之間是相吻合的,它也將讓學習者由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

3.對比性原則

這種原則實際上曾經被一些學者當作一種導入方法,而我們這里把它看作是一條導入原則。之所以這樣看待,是因為一些學者在提出一些文化導入方法的時候,幾乎都離不開對比性,加之一些教學策略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都會涉及兩種文化及以上。因此我們認為對比性是文化導入方法的基礎,也是文化導入過程實施的基礎,它完全可以被看作是導入原則。那么根據這一導入原則,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根據這項對比性原則來選擇文化導入的具體內容,找到英語與母語文化之間的異同性,通過對比的手法來發現一些學習的亮點和重點,比如說不同語言文化中的某一詞匯有著類似的含義等。同時我高校英語教學中也應該使得整個文化導入教學自始至終地貫穿對比性原則,讓不同文化差異性帶來的語言教學更好地展現在學習者面前,能夠提高他們對于不同文化的敏感度,進而加深對于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力。

4.理論與實踐結合原則

高校英語教學的文化導入過程中,是一種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本質過程。因此,我們應該從實用性角度來考慮英語語言教學情況,不僅要向學習者傳授文化知識,還要積極創造各種機會,為學習者提供多種真實或模擬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加深對于英語知識與文化的理解與感悟,這顯然是符合文化導入的基本要求的,我們要讓學習者經過選擇、領會、習得和鞏固四個階段來掌握英語文化導入的重要性與實用性,增強他們進行英語語言學習的文化意識,適度地進行英語語言文化的導入與學習,可以通過直接注解法、交互融合法、交際實踐法、異同比較法、詞義挖掘法、語法提示法以及翻譯對比法等來讓學習者更好地遵循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原則。

總之,高校英語教學中應該充分考慮到語言與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必須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文化導入。當然這種文化導入并不是盲目為之,也不能過分為之,而是應該遵循一定的導入原則,主要包含了理解性原則、有序性原則、對比性原則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等,然后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在英語教學中實現語言與文化的有效融通,增強學習者對于英語語言學習的文化敏感度與領悟力,能夠幫助他們把英語語言學習得更好,也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真正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馮旭.淺談英語教學與文化導入[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

[2]李文芝.論外語教學中目的語文化的導入[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

第2篇:文化教學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文化交流;方法

一、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與英語教學中文化傳播的現狀

在高職院校里,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英語學習興趣不高,加上學習方法欠妥,致使很多學生反映英語學習挫折感強;同時學生因為英語不是本專業知識,感覺學無所用,因而學習積極性不高,導致在很多高職院校中出現學生不學、老師難教的尷尬境地。

由于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更加強調聽說讀寫的訓練,認為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和語法規則就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如魚得水,中西文化的差異成了可有可無的內容。在高職院校里,教師通常遵照英語專業教育的思維和標準教授不同學科、不同層次的學生,課堂教學中多采用交際法,強調聽說能力的培養,對文、理科的英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要求和標準等一刀切然而學生的基礎和現有英語運用能力無法與之匹配,其結果必然是“學生不學,老師難教”的尷尬。因此,教師應當采取適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廠地進行文化滲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適當導人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還有益于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和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從而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輸入文化內容的原則和方法

(一)在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內容的原則

1、實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要求所導人的文化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流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在高職院校,與學生的專業相關的文化會更吸引學生、文化教學結合語言交流實踐,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使學生不至于認為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過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

2、階段性原則。階段性原則要求文化內容的導人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學生的語言掌握層次和水平來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由淺人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很多時候,看似簡單的一個單詞、一個短語或是一個句子就可能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所以在初級階段可能較多地涉及由詞匯所傳播的文化信息、句子和篇章。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學生的英語學習會由當初的被動艱難上升到積極主動地享受學習。

3、適度性原則。適度性原則主要是指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適度。教師對文化內容的講解要有選擇,主張“實用為主,夠用為度”。對于主流文化中有廣泛代表性的內容,應該詳細講解,反復操練,舉一反三。另外,由于文化內容本身就廣而雜,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增加文化的積累。

(二)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內容的方法

1、課堂內的文化教學

(1)揭示詞匯的文化內涵。詞匯是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語言的使用中起著傳遞信息的作用,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毫無疑問會在詞匯層次上體現出來。所以在講解詞匯時,必須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從而最大限度地傳達語言載體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

(2)加強篇章文化背景的講解。大學英語中所選文章體裁廣泛,在講解的過程中,一定要聯系課文所反映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知識,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觀點,并對作品作出評價。

(3)創設對話的文化環境。在日常對話中,學生最容易出現語用錯誤。這不僅因為對話涉及交際用語的規范使用以及禮儀習俗,更由于在具體的言語交際中,語言形式的選用總是受到時間、地點、話題、交際雙方的情感、個性、社會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語境因素的制約。因此,成功的對話課,除了要讓學生記住相關的交際用語,傳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應該設置特定的交際語境,靈活選用適當的訓練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口頭或筆頭、雙邊或多邊的言語實踐活動。

2、課堂外的文化教學

(1)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ヂ摼W是輔助英語教學的有效手段?,F在越來越普及的網絡為了解和學習西方文化社會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窗口。國際互聯網是人類至今最大的信息庫,儲有最豐富的各類資料。英語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與世界同行交流,了解國際英語教學發展動向,.共享新的教學資料和科研成果,同時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參與國際交流,查詢各種學習資料和信息,更好地促進語言學習。

(2)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由于課時的限制,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英語文化知識都介紹到,但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補充。鼓勵學生多讀以文化為導向的報刊、書籍,對提高外語的文化意識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可以推薦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給學生,文學作品往往能提供最具體、形象、深人、全面的材料,使讀者從中獲得文化的生動畫面,了解它所反映的廣闊的社會時代背景和文化等,這既能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高文化素質。

(3)組織課外文化實踐活動。在校內可以號召學生舉辦多種形式的英語活動。如可利用圣誕節組織英語晚會,開展一些包括英語歌曲演唱比賽、英語戲劇、小品表演、英語知識有獎問答等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競賽和游戲,組織有外國人參加的英語晚會,創辦以文化為主題的英語角等。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必然會加深其對英語語言文化的理解。在校外鼓勵學生深人到外商獨資企業中去進行工作實習或實地調查,直接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觀察和接觸,體驗文化差異,增強文化差異意識。這些都不失為提高學、習者交際文化的有效途徑。

第3篇:文化教學的原則范文

一、語文課堂對話式教學的理念

作為一種集體體現語文新課標核心精神的教學形態,語文課堂對話式教學應在三個理念指導下有序開展:“由課內到課外,聯系生活實際”;“由統一到多元,鼓勵‘自圓其說’”;“有收有放,強調互助合作”。

1.由課內到課外,聯系生活實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總會聽到學生的抱怨:語文課死氣沉沉,太悶了。為什么學生不喜歡語文課?為什么學生不重視語文的學習?這與教師的授課方式和講授內容不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有很大的關系。人總是會對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事物更加感興趣,作為語文老師,要立足課堂,以課本為依托,善于聯系現實生活,使“課內”、“課外”有機聯系起來,為學生能夠從課堂上“走出去”搭建平臺。

學生的學校生活是相對封閉的,如果不積極有效地引導,語文課確實會索然寡味。首先要以教學目標為指導思想,兼顧教學任務;其次,盡量擷取發生在家庭、社區和學生有一定關聯的事情,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課內走向課外,學生擁有更多的思考空間,通過語文課的學習,讓學生重新審視自己、審視生活。

2.由統一到多元,鼓勵“自圓其說”。

首先看這樣一個課例:在講授高中語文必修一(粵教版)《孔雀東南飛》最后一課時時,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即劉蘭芝為何被休?我首先給出了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事實上是教科書上的觀點:封建社會的罪惡和害人的禮教注定故事的悲劇。學生沒有被這一解釋禁錮,就鼓勵他們要有自己的見解,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

由統一到多元,要求教師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學生的“奇思妙想”,適當鼓勵,積極引導,而不是批評打壓或不管不問。教師要以開放的眼光來看待課本,謹慎對待教參。只有教師自己做到不惟權威,學生才能各抒己見。

3.有收有放,強調互動合作。

對話式課堂教學,既不同于傳統的一言堂的授課方式,也不同于放羊式的“自主”學習,它強調張弛有度,有收有放,營造既嚴肅又活潑、既尊重個體又強調合作的輕松和諧的課堂對話氛圍。

對話式課堂教學的互助合作,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助合作,也包括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語文對話式課堂教學的過程強調師生之間的對話,學生回答相應問題,教師做點評。事實上,生生之間的互助合作在對話式課堂教學中尤為重要。豐富語文課堂互動對話的方式,挖掘學生之間互助合作的潛力,是語文課堂對話式教學得以順利、有效實施的保障之一。

二、語文課堂對話式教學的原則

在三種基本理念的引導下,語文課堂對話式教學應堅持以下幾項主要原則,即:平等和諧、尊重差異、關注成長。

1.平等和諧。

師生之間能否平等對話,和諧溝通,不僅影響師生之間的關系,而且關系到教學的效果,甚至關系到語文課堂對話式教學的成敗。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對話,才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才能讓學生放下包袱,放飛思緒。

2.尊重差異。

每個個體的生長環境、生活閱歷、知識積累、性格特點等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尊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肯定學生??梢?,差異性是對話的前提和基礎,尊重差異才能讓對話式課堂教學活躍起來,才能,異彩紛呈。

第4篇:文化教學的原則范文

一、小學語文說話教學的意義

1、口頭表達能力是語言實踐的基本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口頭表達能力比書面表達更為重要。人際交往的各種語言實踐活動,如交談、討論、商量、會議……都離不開口頭表達。作為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的語言,特別是口頭語言,隨著各種傳播媒體的廣泛應用顯得尤為重要。

2、口頭表達能力是書面表達能力的基礎。從人類語言的發展過程來看,一般總是遵循由口頭語言到書面語言的發展規律。心理學實驗和教學實踐都證明,只有把話說清楚了,才能把文章寫清楚、寫通順。

3、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兒童思維的發展同他們的語言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必須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而讓學生說話,就會伴隨回憶、想象、分析、綜合等一些列的思維活動。

二、小學語文說話教學的幾個原則

小學說話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說話教學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整體性原則。聽說讀寫是一個人必備的語文基本能力。聽和讀是理解、吸收,說和寫是運用、表達。聽和說是口頭語言的運用,讀和寫是書面語言的運用。因此,四項訓練應該相互配合,使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獲得整體協調的發展。主要有四種形式:(1)聽話說話。(2)說話寫話。(3)情景說話。(4)即興說話。這些不同類型的課型,體現了聽說讀寫的結合與整體性。

2、循序漸進的原則。任何知識的積累、技能的形成,總是呈螺旋上升的。說話教學也必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特別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識水平提出與之相應的要求。

3、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語言實踐與運用是進行說話訓練的最終目的。因此,說話教學一定要使學和用結合起來,不僅應在說話課上憑借教材進行說話訓練,在其它各類課型以及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同樣應進行和加強說話訓練。教師應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各種說話的機會,讓學生把在說話訓練中學到的知識、技能結合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等進行鞏固和應用。

4、發展語言與發展思維相結合的原則。在訓練學生說話、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同時要發展學生得思維。說話訓練除讓學生達到教材中預定的教學目標外還應進行提高一個層次的訓練,以讓較好的學生在說話能力上有一個較快的發展與提高。經過扎實的訓練,學生說話從無序到有序,從無中心到有中心,從不完整到完整,從不確切到確切。這個過程也是學生在發展語言的過程中促進思維向條理性、流暢性、完整性、深刻性等發展的過程。通過這種思維的發散性訓練,可以促進兒童的語言與思維得到相應的發展。

三、小學說話教學的基本要求

小學生說話教學的基本要求是:訓練學生進行有效的口頭語言表達;提高學生的語文交際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說話習慣。

1、訓練有效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有效的口頭語言表達應做到有內容、有條理,還應注意口齒清楚、聲音適度。

第5篇:文化教學的原則范文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交際 大學英語教學

進入21世紀以后,全球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時代特征越來越明顯。在外語教學界,廣大師生越來越意識到語言能力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已普遍受到重視,然而效果卻不容樂觀。本文通過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的理論,指出了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缺失的現狀并加以分析;同時,指明了如何將跨文化意識帶入外語教學,指導學生實現成功的跨文化交際。

一、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是intercultura1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中文譯名,指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作為一門邊緣學科,跨文化交際的形成與發展跟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和傳播學都有著緊密的聯系。這種多學科的性質是跨文化交際的顯著特點。許多學者把EdwardHall在1959年出版的《無聲的語言》(TheSilentLanguage)視為跨文化交際的奠基之作。隨后,跨文化交際的相關著作陸續問世。20世紀80年代初期起,我國語言學家逐漸意識到文化與語言的密可分,指出了跨文化交際對外語教學的重要性。

許多學者認為,學習外語不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社會文化的過程。更近一步說,文化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核心。廣義上,它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它指人們的社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等。

二、跨文化意識培養現狀及其分析

雖然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卻并不容樂觀。過去許多學校的外語教學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法的影響,一直將培養學生的純語言能力放在第一位,結果碰到需要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場合,就會感到茫然和網惑。首先,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只重視語言能力的傳授和語言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文化教學,導致學生將語法學習和詞匯學習當作學習英語語言的全部。其次,教師普遍缺少教師技能培訓。近年來,由于外語教學受到重視,英語教師的語言基本功能夠得到保證,但是英語教師的能力培訓還遠遠不夠。雖然他們接受了教學實踐的培訓,但是受實習學校教學體制和教學方法的限制,很難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思想。再次,英語教師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機會很少,其跨文化的敏感性不強,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弱。大體來說,我國英語教師的語言文化知識基本來源于本土,其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甚少,因而其對學生進行文化教學足不夠全面的。最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自身也很少意識學習外國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

三、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的策略

鑒于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和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我們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積極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我國的束定芳先生提出了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即適應性原則、階段性原則、交際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適應性原則要求教師所提供的語言材料,導入的文化內容與英語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階段性原則是指文化教學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和心理狀態,采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漸進教育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所學文化內容的本質。交際性原則是指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文化通過語言的交流得到傳遞和溝通。滲透性原則強調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不僅是簡單的教學灌輸,而應該在語言的交流、情感的表達中體現出來。因此,按照以上原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

1.利用現行教材,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材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最基本的因素。當前的大學英語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和學生應當充分利用好教材。教師在備課和講課時,應該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加大傳授文化知識的力度。這樣,學生才能慢慢意識到文化知識的重要,對異域文化產生更大的興趣,從而加深其對文化知識的了解和運用。學生則應該在預習課本時,利用網絡對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自主進行查閱和研究。這樣,教材才能真正發揮既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又培養學生的文化情感的雙重作用,才能達到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目的。2.對英語教師進行跨文化意識培訓。培養一名具有跨文化意識的英語教師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為了保證我國英語教師的跨文化素質,我們應該在各個階段的外語教學中,既關注外語教學的語言文學的初級目標,也要重視其社會人文的高級目標。這是英語教師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基礎。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張紅玲指出,“我國英語教師需要三方面的培訓:自身跨文化素養的培養、教學觀念的更新和實際教學能力的提高。其中,自身跨文化素養的培養包括跨文化敏感性、跨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

第6篇:文化教學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導入內容原則方法

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隨著“漢語熱”、“文化熱”的浪潮興起后,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界圍繞著對外漢語教學中關于文化教學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持久、集中的探討和研究,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對外漢語教學界就在文化教學輔助語言教學的方面達成共識: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密不可分。在語言教學中,文化的導入已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此認識的基礎上,導入什么文化內容,文化導入的方法和原則,是學界眾多學者關于文化導入問題探討的重點和熱點。從筆者收集的三十多篇關于文化導入與對外漢語教學的期刊論文來看,除了個別文章具有特別對象的針對性外,幾乎都是圍繞著上述問題進行的。下面筆者就文化導入的內容、文化導入的方法和原則兩個方面展開述評。

1.文化導入的內容

關于文化導入的內容,可謂眾說紛紜。

(1)以語言系統中的單位項目中的文化內涵導入的觀點。張占一(1990)首先把文化內容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兩大類。陳光磊(1992)將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內容概括為三種:①語構文化;②語義文化;③語用文化。沈履偉(1994)的提法與陳光磊相似,將其語構文化在這里稱為結構文化。賈少寧,張瑞華(1995)提出:①結合詞匯教學導入文化;②結合句子中歷史典故導入文化;③結合語篇結構導入文化。葉青(2007)認為,語言文化和非語言文化應該導入文化教學,側重于日常生活用語和基本書面用語的準確得體。趙淑梅、繳維(2009)將文化導入的內容分為語構文化、語義文化、背景文化、語用文化。這可以看作是在陳光磊提出文化導入內容上對背景文化的重視。

對于語言系統中的單位項目文化內涵的研究,其中有不少是單獨從漢語詞匯項目出發的觀點,束定芳(1996)把文化導入的內容劃分為詞語文化、話語文化兩大類。田桂民(1997)認為語言的詞匯,既可以鮮明地表現出一定的時代性和社會性,又可以生動自然地反映出這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歷史傳說、社會心理、使用習慣等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外延,因此,漢語詞匯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最先受到重視。王蘋(1999)認為,應該特別重視特殊語詞的“文化附加義”和一些動、植物名稱詞語。最后看成語、俗語、慣用語等,這些詞語也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積淀,它們反映出一個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風土習俗、價值觀念、思維習慣等文化因素。

(2)以漢民族精神層面為導入的觀點。魏春木、卞覺非(1992)把文化導入的內容分為行為項目和文化心理項目。仁玉(1995)提到了導入富于描繪性、形象性、感受性的文字以了解漢民族文化的形象思維規律;通過漢外語言對比以了解漢民族的思維方式;通過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漢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民族心理及文化價值觀等內容。雷淑娟(1999)同仁玉的想法類似,也提倡把漢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哲學思想等民族文化精神貫徹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林寶卿(2002)提出了在學習一些詞語結構、詞義引申、特殊句子時,應導入中華文化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方式來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他特別強調漢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導入的重要性。常大群(2008)從尊敬和自謙的角度談漢語的文化基礎,將其看作是漢語文化基礎中的精華要素,希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能充分重視中國文化賦予漢語的豐富內容。

(3)單獨從背景知識導入方面的觀點。崔淑慧(2004)將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貫穿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始終。鄧嶸(2004)認為,文化導入的重點是導入有關詞匯的文化因素和有關課文內容的文化背景知識,而新型文化導入模式具有的特點是新模式應以文化意識的培養為中心。

(4)還有學者,如李北辰(2007)從開設文化課的文化導入談到了生活文化、制度文化、國粹文化、習俗文化、觀念文化。

(5)綜合各方面因素進行劃分的觀點,李善邦(《文語兼顧,育教并重――淺談漢語課教學中的文化引導》,《華僑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從華語教育的角度,提到漢語課文化教學的基本內容,字詞句中的文化、情境中的文化、思想內容中的文化和專門介紹的文化點這四個方面,具體說,它涉及語用文化、生活文化、制度文化、國粹文化、習俗文化觀念文化、歷史、自然、中國國情等。

綜觀以上的文化導入內容,可以把它們放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內容中去思考,文化導入的內容就是我們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所要研究的文化教學的內容,因此文化教學內容集中在語言系統中的文化內涵;文化背景知識,或指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或指基本國情知識;專門性文化知識三個方面,可見文化導入的內容與文化教學的內容是相互照應的。其中第一個小類,以語言系統中的單位項目中的文化內涵導入的觀點,就是在語言系統內部所涵有的文化;第二小類單獨從背景知識導入方面的觀點,就是文化背景知識,或指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或指基本國情知識;第三小類從開設文化課進行文化導入的觀點,就是專門性文化知識。當然文化導入內容的第二小類,以漢民族精神層面為導入的觀點,可以看作是專門性文化知識中的深層民族精神文化知識,包括中國哲學思想、思維方式、民族心理模式等。

通過上述兩者的比較可以看出,對外漢語教學界的前輩在探討研究文化導入內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導入文化的覆蓋面和層次性較為科學合理,符合學生跨文化交際的需要及進一步深造的文化知識需要,此外還有學者也注意到非語言文化導入的重要性和內容(如李恕仁(《寓文化教學于對外漢語教學之中》,《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1998年第4期)。當然,還應注意到,文化導入內容在每一個小類中的劃分尚存在爭議,例如李善邦在專門介紹的文化點介紹中所列出的六個文化類別,而其中的語用文化、生活文化在李北辰的論文中,就將二者合并為了生活文化。這種微觀文化導入內容的范圍和內涵需要學界的專家們繼續探討研究,以期達成一致,只有這樣,涉及微觀的文化導入內容才能在編寫教材、制定大綱和教學實踐中落實徹底。

2.文化導入的原則、方法

關于文化導入的原則研究,學者們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不同角度、層次研究。賈少寧、張瑞華(1995)認為文化導入的原則包括循序漸進性、趣味性、相關性、實用性、系統性。胡清國(2004)提出:①突出交際實用的原則;②有機結合的原則;③介紹適度的原則;④體現層次的原則。李北辰(2007)對文化導入原則提出以下看法:①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雙向促進,相輔相成;②對象不同與語言目標的首要性決定了文化學習內容重點、學習方式的差異;③外國學生的學習要求、學習期限、結業去向的多樣化,決定了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學習應以滿足其交際需要為主。還有一些學者也是從文化導入要適度適量,根據學生的情況和需求,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起來,以及導入的文化要符合學生真實的交際需求等方面,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關于文化導入的方法研究,宏觀論述和微觀切入的研究都有所涉及。

(1)有的學者從學習者習得的所有階段進行宏觀論述,如仁玉(1995)認為,不同階段應該有不同的導入側重點,初級階段的文化教學內容應該導入背景文化知識。中級階段文化教學的內容應放在背景文化知識和習俗文化知識的重點介紹上,可以結合有關語言教學內容介紹思維文化、心態文化、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也可以結合課文中出現的文化差異內容進行文化比較。高級階段文化教學的容量應大大增加,從與語言有關的知識文化進一步拓展到哲學、歷史、文學等各個文化領域。另外,趙淑梅,繳維(2009)在文化導入的方法方面談到:①充分利用不同階段的教材循序漸進地滲透文化因素;②加強文化對比分析;③指導學生的閱讀和拓展學生的閱讀面;④注重語言實踐培養訓練;⑤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滲透文化背景知識。

(2)有的學者從學習者習得的某一階段進行針對論述,如孫欣欣(1997)以初級漢語課本為例,探討對外漢語教學基礎階段文化導入的方法:序列展示法、系統歸納法、中外比較法、今昔對比法、因材施教法。

(3)有的學者就某個教學策略進行論述,如俞燕(2008)就“滲透式文化教學”提出一些教學策略:一是增強學生對漢民族文化心理的了解;二是注重交際,在交際中進行文化滲透;三是重視對比,在對比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四是注意把握文化滲透的尺度;五是循序漸進原則與逐個擊破原則相結合;六是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文化滲透。

(4)有的學者談到宏觀和微觀具體的文化導入手段和方法。如賈少寧、張瑞華(1995)從大范圍講,可以收集一批相關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我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中文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多媒體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漢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中華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中華文化的了解。還可以在校園內播放中文歌曲,展演中國傳統節日,組織漢語角、漢語表演晚會,開設中文閱讀室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學生對漢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從小范圍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如下教學情境,把文化背景知識化整為零地融入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去。①詞墻;②泛聽:a.聽小說聯播或章節朗讀,b.聽、唱中文歌曲,填寫歌詞;③講演;④閱讀角。

此外,還有針對具體文化圈的學生文化導入的方法研究,如郭紅焱(1995)提到針對美國留學生漢語教育過程先導入表層物質文化,后導入深層精神文化的過程。楊怡(1996)提到,對于華裔學生要側重于導入深層民族文化,對于歐美學生要側重導入物質文化,根據其具體情況適量地導入深層民族文化。黎小力(2003)談到,對留學生的個別教學,教學內容必須緊密切合學生的交際需要,針對性和靈活性強,但語言知識的傳授不夠充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本著“學生所需”為主的教學思想,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在教學中由點到面地進行文化內涵的導入,不能混淆語言和語言所蘊涵的文化在個別教學中的位置,更不能顛倒兩者的位置。

綜觀以上關于文化導入的原則和方法,我們可以看出,學界的各位前輩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在不斷的探索研究中總結出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出發契合教學實際的文化導入原則和方法。

關于文化導入的原則,學者們在實用性原則、循序漸進的原則、適度性原則等文化教學原則的共識上緊密聯系文化導入實踐過程提出了一些具有共性的原則。這些原則都符合對外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要滿際需要的最終目的,并且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規劃,根據學生的需要和學生的情況進行文化導入。當然,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文化導入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我們應該總結出更多的具體原則,可以稱作這些宏觀指導性原則的下位原則,甚至是針對語言系統內部文化導入、背景知識文化導入、深層民族文化導入和專門文化課的文化導入研究出一些切實的指導原則,將現在這些宏觀原則中的交際實用性、循序漸進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等在具體的下位原則中得到生動明確的體現,使之有效地在文化導入的每一個環節中發揮其原則作用。

關于文化導入的方法,學者們提出的觀點也是來自不同的角度。我們發現,就宏觀方面的觀點居多,研究針對性強的導入方法和手段的論述較少,針對具體情況的教學對象的文化導入研究也較少。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實踐要求,必然是要從宏觀概說走向微觀詳解,因此,針對不同文化圈,不同水平層次的教學對象,針對不同課時的對外漢語文化教學,都要有針對性強的文化導入方法研究,這才是學界要下功夫完成的任務。

3.個人觀點小結

文化導入與對外漢語教學,是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重點,可以說,導入什么文化,怎么導入,將關系著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甚至關系到對外漢語教學的成效。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漢語更是沉淀著厚重的文化,在人們的交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那么作為以交際需要為旨歸的對外漢語教學,只有將該導入的文化恰如其分地導入到教學中,才能切實地幫助教學對象達成順利交際的目的。

關于文化導入內容的研究,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從語言系統內部單位項目文化導入,到背景文化知識導入,到專門文化課的文化內容導入,到深層民族文化導入。可謂將文化導入的范圍定位廣泛,從表層到深層,不斷深入。然而,我們也看到,對于專門文化課導入中的細則文化類別,它們包含哪些內容,范圍是否明確,是否形成系統,等等,這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可以將其在漢外文化對比中存在顯著差異的文化重點分層分析,由淺入深,最終形成全面且富有層次性的專門文化課文化知識體系。

關于文化導入的原則的研究,學者們已在共識的基礎上結合實踐總結出一些可以稱之為宏觀概說的大原則,如前所述,我們所認為的,教學實踐的發展和文化導入的深入,對于教學中具體情形應該有能夠針對指導的下位原則,關于這些下位原則的研究,我們可以參考外語教學等其他文化導入問題做得較為成熟的領域,從他們的研究成果中找出啟發性的指導。

關于文化導入方法的研究,學者們所切入的角度是豐富的,然而,我們發現,宏觀層面的勾勒性描述較多,而解決具體文化導入問題的細節性論述較少。作為一種具有很強實踐性的方法研究,能夠直接指導解決問題的才是我們所期待的;對于深入到細節層次的微觀文化導入方法研究,更要深入到教學對象中就針對性的問題大量調研,獲取真實可靠的信息,從而才有針對性解決的途徑和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占一.試論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3).

[2]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

[3]沈履偉.也談文化導入的幾個問題[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1994,(1).

[4]賈少寧,張瑞華.也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世界漢語教學,1995,(2)(32).

[5]葉青.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之我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2).

[6]趙淑梅,繳維.略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VOL33.

[7]束定芳.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外語界,1996,(1).

[8]田桂民.對外漢語教學應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J].南開學報,1997,(6).

[9]王蘋.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貴州大學學報,1999,(6).

[10]魏春木,卞覺非.基礎漢語教學階段文導入內容初探[J].世界漢語教學,1992,(1).

[11]仁玉.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特點初探[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5,(2).

[12]雷淑娟.對外漢語教學中漢民族文化精神的貫穿[J].學術交流,1999,(2).

[13]林寶卿.漢語詞語教學應導入中華文化的辯證思維方式[J].海外華文教育,2002,(01).

[14]常大群.漢語的中國文化基礎――以自謙和尊重為例[J].海外華文教育,2008,(02).

[15]崔淑慧.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3).

[16]鄧嶸.跨文化交際與新型文化導入[J].大學英語(學術版),2004,(00).

[17]李北辰.引進文化因素教學豐富對外漢語教學[J].科教文匯(下),2007.4.

[18]李善邦.文語兼顧,育教并重――淺談漢語課教學中的文化引導[J].華僑大學學報,2001,(3).

[19]胡清國.對外漢語中語言與文化的教學及其把握[J].廣西社會科學,2004,(3).

[20]孫欣欣.對外漢語教學基礎階段文化導入的方法[J].世界漢語教學,1997.

[21]俞燕.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滲透的策略[J].學語文,2008,(3).

[22]郭紅焱.對美國留學生漢語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導入[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5,(4).

第7篇:文化教學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文化

【中國分類法】:H31

語言和文化關系密切。語言承載并象征著文化現實,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既然語言和與其相關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教授一種語言就不可避免地會教授其相關文化,因為任何一種語言教學都不可能在文化真空中發生。我國的外語教育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期內受到結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影響,過分地強調語言的形式而忽略了語言的意義。學習者死記硬背、模仿學習、機械訓練、句型練習,結果導致許多人語言交際能力差。隨著20世紀七十年代后期的改革開放,最新的外語教學法―交際教學法也傳人中國。交際教學法把意義作為語言教學的最高目標,而意義的表達受某種文化規范的限制。這就意味著這種教學法將語言與文化結合起來了。但是閱讀了許多發表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的有關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方面的文章以后不難發現,我國許多教育家、語言學家和英語教師在充分肯定了了解目的語文化在跨文化交際和外語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時,卻忽略了文化交流是雙向的這一基本理論,忽視本國文化的教育和輸出。中國人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中國本土文化了解不到位,無法用正確的英語表達,導致交際失敗或低效。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的現狀

文化教育作為外語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得到了語言理論工作者和廣大外語教師的普遍認同。從外語發現有許多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國青年學者在與西方人交往過程中,不能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顯示不出來自文化古國的學者所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風范。當西方同行懷著敬意探詢Confucianism /Taoism儒/道)的真諦時,我們的學習者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顧左右而言他。還有一種現象就是現在的學生談到西方的“圣誕節”或“情人節”滔滔不絕,而提到中國的傳統節日時卻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無法進行真正有效的雙向跨文化交流。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英語教學的方法和實效。

二、在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內容的原則和方法

(一)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內容的原則

英語教學階段的文化導入必須遵循實用、分階段和適度的原則。

1,實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要求所導人的文化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流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在高職院校,與學生的專業相關的文化會更吸引學生、文化教學結合語言交流實踐,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使學生不至于認為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過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

2.階段性原則。階段性原則要求文化內容的導人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學生的語言掌握層次和水平來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由淺人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很多時候,看似簡單的一個單詞、一個短語或是一個句子就可能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所以在初級階段可能較多地涉及由詞匯所傳播的文化信息、句子和篇章。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學生的英語學習會由當初的被動艱難上升到積極主動地享受學習。

3.適度性原則。適度性原則主要是指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適度。教師對文化內容的講解要有選擇,主張“實用為主,夠用為度”。對于主流文化中有廣泛代表性的內容,應該詳細講解,反復操練,舉一反三。另外,由于文化內容本身就廣而雜,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增加文化的積累。

(二)在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內容的方法

文化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總體上可分為課堂內教學和課堂外教學,其中,課堂內的文化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而課堂外的文化教學是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1課堂內的文化教學

(1)揭示詞匯的文化內涵。詞匯是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語言的使用中起著傳遞信息的作用,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毫無疑問會在詞匯層次上體現出來。所以在講解詞匯時,必須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從而最大限度地傳達語言載體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

(3)加強篇章文化背景的講解。大學英語中所選文章體裁廣泛,在講解的過程中,一定要聯系課文所反映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知識,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觀點,并對作品作出評價。

2.課堂外的文化教學

即使是專門開設的文化教學課程也不可能涉及各個方面,英語課堂的文化傳播主要給學生起示范引路作用。文化的內容包羅萬象,單靠教師在課堂卜介紹不可能全面,文化的學習不應只限于課內,課堂外的文化教學是一個很好的延續和補充,它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1)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ヂ摼W是輔助英語教學的有效手段。現在越來越普及的網絡為了解和學習西方文化社會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窗口。國際互聯網是人類至今最大的信息庫,儲有最豐富的各類資料。英語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與世界同行交流,了解國際英語教學發展動向,.共享新的教學資料和科研成果,同時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參與國際交流,查詢各種學習資料和信息,更好地促進語言學習。

(2)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由于課時的限制,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英語文化知識都介紹到,但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補充。鼓勵學生多讀以文化為導向的報刊、書籍,對提高外語的文化意識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可以推薦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給學生,文學作品往往能提供最具體、形象、深人、全面的材料,使讀者從中獲得文化的生動畫面,了解它所反映的廣闊的社會時代背景和文化等,這既能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高文化素質。

第8篇:文化教學的原則范文

一、 當前農村初中英語文化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許多農村地區初中英語教學還是比較傳統地教授詞匯、句型及文章,反復訓練考試內容,而忽略了語言背后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習俗,導致英語教學的成效不高并且還是停留在應試的層面,忽略了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是對語言的運用。因此,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內容,讓學生通過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來激發和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交際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二、初中英語文化教學的目標

《英語課程標準》認為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并對文化意識作了較為詳細的二級、五級和八級的目標描述。在初中階段,英語教學需要達到二級目標:

1.知道英語中最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

2.對一般的贊揚、請求等做出適當的反應。

3.知道國際上重要的文娛和體育活動。

4.知道英語國家中最常見的飲料和食品的名稱。

5.知道主要英語國家的首都和國旗。

6.了解英語國家的重要標志物,如英國的倫敦橋等。

7.了解英語國家重要的節假日。

三、初中英語文化教學原則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并把它作為英語課程教學的目標之一,旨在通過英語學習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培養他們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性,促進他們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關于外語教學基礎階段如何導入文化內容,我國學者束定芳、莊智象提出三個基本原則:實用性原則、階段性原則、適合性原則。

1.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要求導入的文化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今后從事的職業性質等因素。這樣一方面不至于使學生認為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過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另一方面,文化教學緊密結合語言交際實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產生較好的良性循環效應。

2.階段性原則

階段性原則要求文化內容的導入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同時在貫徹階段性原則時,教師還必須注意文化內容本身的內部層次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學內容顯得過于零碎?!队⒄Z課程標準》主張英語教學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教學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他們拓寬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3.適合性原則

所謂“適合”,主要指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適合。教學內容的適合除了上面提到的實用性原則和階段性原則兩個原則之外,還應考慮到該文化項目的代表性問題。應選擇屬于主流文化的內容,以利于學生了解某些文化習俗和傳統的來龍去脈等等。教學方法上的適合就是要協調好教師講解和學生自學的關系。文化內容廣泛而又復雜,教師的講解畢竟是有選擇性和有限的。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增加文化知識的積累,應該成為學生課外文化內容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四、 農村初中英語文化教學方法

1.注釋

即對教材中涉及文化特性的內容加以注釋和講解。這些內容往往是學生們理解有困難的地方,有時還會引起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在初中英語第一課中,我們教授的是英語國家人們的問候方式:在正式場合人們會說“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而在非正式場合則會說“Hello”或“Hi”。這就有別于中國人見面常常會問:“你吃了嗎?”在英語國家,如果這樣問,就會被對方誤解為“我還沒吃,來吧,我們一起去吃”或者“如果你也還沒吃,那我請你去吃”等等,總之,就是有發出邀請之意。分別時,也有許多不同的道別方式。例如,在中國,主人送客人到樓下,說“走好”“慢走”“再來啊”等等,客人常常用“請留步”來表示友好。但是英語國家的人就不會說“Go slowly”“Walk slowly”“Come again”“Stay here”,而是微笑,揮揮手或者簡單地說一句“Goodbye”“See you later”“Take care”。這樣在教學中滲透文化內容針對性強,適用于各類語言材料和教學的各個階段,但一般較為零散,系統性不強。

2.比較

即在教學中直接利用本國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材料,通過對比去發現中外兩種文化的異同。這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別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在學習到身勢語或體態語時,相同的身勢語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含義。在教授這個內容時,運用歸類比較法就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地加以掌握。如下表所示:

Body Language(身勢語)Meaning in China(在中國的含義)Meaning in the USA(在美國的含義)

touching one’s stomach(拍拍肚子)I’m full(我飽了)having a stomachache (肚子疼)

stamping one’s foot(跺腳)anger(生氣); irritation(憤怒);frustration(挫敗) impatience(不耐煩)

winking(使眼色)telling someone to keep silent(眼神警告,叫某人安靜)flirting(調情)

staring(盯著看); gaping (張大口)curious(好奇); surprised(驚訝)thinking(思考) ; impolite(不禮貌的)

patting on the head (輕輕拍頭)sudden realization(突然醒悟), thinking(思考)giving comfort(安慰), consolation(慰藉)

通過對比可以讓學生不斷進行文化積累,這對于培養和鞏固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有很大的作用,同時,也使他們對中國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3.融入

即直接把外國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教學材料,或把外國文化中具有文化特異性的內容直接編成教材開設課程,向學生介紹異國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如果選材得當,這些材料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可以并行。但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常會遇到文化內容教學和語言教學難以兼顧的問題。在教授外研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Module 12 Traditional Life時,教師可以將此部分內容經過添加和整合,作為比較系統的教學材料進行教學,讓學生對西方國家的傳統生活有個整體的了解??梢詫⒄n文內容分成以下幾個部分進行教學:①Public manners(公共場合禮儀);② Transportation(交通);③Table manners(餐桌禮儀);④Weddings(婚禮);⑤Taboos(忌諱)。然后再將知識點進行拓展和細化,讓學生能在更加明了課文內容的同時,又開闊了眼界,而且還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起到很好的作用。

4.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學習活動

英語課外學習活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是英語教學導入文化內容極為有效的途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學習活動,如:組織學生用英語廣播報道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和文化、體育新聞等;每周或每月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一次英語經典電影、具有教育意義的英語紀錄片等;以墻報形式開辟英語學習園地,有計劃地介紹英語國家風土人情、名人軼事、故事笑話等;還可以充分利用教室來設置文化長廊,讓學生辦手抄報,或者進行名人軼事、故事的連載,有計劃地在文化長廊或學習園地介紹英語國家的重要節假日及其由來等。以圣誕節為例,教師在課外可如此進行文化教學活動:圣誕節來臨之際,提前一個星期教學生唱一首與圣誕節有關的英文歌曲,如Merry Christmas;提前兩三天讓學生對教室及宿舍進行圣誕節的文化布置,如裝飾圣誕樹,掛彩燈,準備小小的圣誕禮物等;待到圣誕前夜,組織全體學生唱圣誕快樂歌,師生之間互道“Merry Christmas”,然后一起觀看關于圣誕節的由來及主要英語國家(如英國和美國)如何過圣誕節的視頻,還可以觀看有關圣誕節的動畫片或電影;散場后,教師可以提示各位班干或宿舍舍長,晚上就寢前要辛苦一些,等宿舍其他成員入睡后,悄悄往同學的衣袋中放入事先準備好的禮物,給他們一個驚喜,如此一來,第二天大部分同學將會感到很快樂,并且又能親身體驗一番圣誕節的氛圍。這比教師在課堂上作再多的解說和介紹都來得有效和易于學生理解接受得多。

語言離不開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基礎。根據《英語課程標準》,文化教學是英語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培養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對英語教師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導入文化內容是當前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每一位初中英語教師都應該研究和探討的問題之一。以上針對初中英語文化教學提出了應遵循的三個原則,談了關于文化教學的四種方法,以確保文化教學的有效實施。當然,文化教學仍需不斷摸索和創新,初中英語教師應該不斷學習和研究,盡可能做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第9篇:文化教學的原則范文

一、英漢文化差異的表現

文化差異的范疇很廣泛,比較常見的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在詞語的文化內涵方面等。

1.日常生活中

(1)打招呼

中國人見到熟人、朋友時打招呼的方式很多,通常是“你好”,“吃了么?”,然而在英語國家,他們通常會以“How are you?” “Good, how are you?”來打招呼。 若僅僅是按照書本上的回答“Fine,thank you, and you?”那是完全不懂得英語文化的中式回答。

(2)交談的話題和禁忌

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以不同國家的本身談話偏好和禁忌都會有所區別。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般禁忌年齡、收入、婚姻狀況、年老、肥胖等話題,而中國的禁忌則屬于倫理方面的:如對長輩不能直呼其名等。

(3)稱呼和稱謂

許多講英語的人常常用名字稱呼別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到就用名字稱呼。不僅同齡人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之意。這與中國的習慣完全相反。中國孩子對祖父母、學生對老師,若直接呼其名,會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不成體統。

(4)贈送禮物和接受禮物

中國與外國的基本文化性質也決定了細節方面的問題。比如中國幾千年文化遵守的儒學文化,講究的是謙虛,中國人之間贈送禮物,送禮人總要反復申明:小禮物,小意思。但英語國家比如英美人則常說這是他(她)為你準備的,希望你能喜歡。朋友、親戚給我們送禮,我們總要推辭一番再接受是為了講究禮讓,收禮后一般不當面打開,以免給人貪婪的形象。英美人則相反,他們一般不推辭,而表示感謝,而且往往當著客人把禮物打開,并稱贊一番。中國人則等客人走后打開,以示禮貌,但是這在英美人看來是你小看他送的東西了。

2.詞語文化內涵上

基于文化背景不同,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文化下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在中國的英語教學當中,存在著中國式英語的這一現象。其根本是由于語言的內容跟文化是密切相關的,特別是語言的詞匯多多少少中實際地反映出它所服務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間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生活習俗的差異,包含在語言詞匯中的意義就不一樣。

二、文化教學的原則

在文化教學的過程中,有學者指出需要注意的原則方面有:認知原則、相關性原則、對比性原則和寬容性原則。這幾個原則主要從牛津大學的語言學者R.L&Scarcella R.C總結的文化意識學習需要的五個階段,即(1)有條件的情況下了解一些外國文化。(2)理解一些簡單的外國文化現象和典型。(3)理解文化的一些特征,有文化沖突的意識,開始明白個人的文化優越感。(4)從智力上﹑知識上對文化的更多掌握,但不是出于個人感情方面的。(5)從知識上和感情上對文化的真正心領神會和尊重,能夠感人所感。由這個階段來解讀。

1.認知原則

認知原則本是人類認識客觀事物,通過感覺、直覺、記憶、思維想象來進行。高中英語文化教學中的認知原則是使學生了解、理解和學習英語文化。文化教學課程不同于歷史、地理、民間傳說等課程,從嚴格意義上講,文化教學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反過來講,它是構成語言教學的完整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更有效地用英語進行交流。在國外的牛津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到西方文化知識的內容,對于高中生來說要對其有所了解。比如在不同文化的國家下,相同的顏色代表了不同意義。在中國,紅色是一種表示吉慶的顏色,比如春聯是寫在紅紙貼在墻上,結婚是穿紅色的婚服;而在美國,紅色代表危險、警告,比如虧損赤字,比如紅燈示警;而在南非,紅色是哀悼的顏色。

2.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的文化知識拓展,應基于語言教材中的基礎來進行。高中英語教學應以國家指定的英語教材來發揮,拓展和應用。依托教材,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介紹英美國家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全面認識、了解英美等國家。本身文化和語言是相通的,有了中心的語言詞匯,然后再基于這個中心詞匯去介紹語言本身的文化傳統。部分老師把文化教育單獨在語言教育之外,天馬行空的介紹英美文化。這樣不僅不利于本身課堂的學習效率,而且也降低了學生對文化知識的興趣。比如關于圣誕節的英語詞匯,依托教材,可以向學生介紹圣誕節的來源、傳統風俗、圣誕節期間的相關活動以及圣誕老人的有關知識。在此基礎上可以適當拓展,把英語國家的主要的傳統節日如感恩節、萬圣節、復活節等節日的歷史來源、風俗習慣進行介紹。

3.對比性原則

對比性原則則是基于文化的相對性質來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把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出,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語文化,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行為,避免在交際過程中產生誤會。

4. 寬容性原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投稿咨询
初尝人妻少妇中文字幕| 少妇人妻在线视频| 强插女教师av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人妻诱惑|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乱人伦| 最新高清无码专区| 一本一本久久久久a久久综合激情 91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琪琪电影午夜理论片八戒八戒|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大地资源中文在线观看官网第二页| 美女粉嫩饱满的一线天mp4| 国产精品免费99久久久|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免费| 91精品国产免费青青碰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二三区高在线|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 中文字幕一卡二卡三卡| 日韩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三级网站|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影音先锋男人av鲁色资源网|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日韩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四虎永久在线高清国产精品| 性色欲网站人妻丰满中文久久不卡 |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2020|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1精品日韩午夜福利|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新网站| 极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五月婷婷影视| 精品无码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日韩激情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黄色一区| 亚洲 欧美 日韩 国产综合 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