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消費環境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GDP;能源消費;環境污染;煤炭消費;可持續發展
引言
“十一五”期間,甘肅省經濟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GDP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能源消耗快速增長、環境污染嚴重。甘肅省能源消費結構上高度依賴煤炭,整個“十一五”期間全省能源消費總量中近70%來自消耗煤炭。同石油、天然氣相比,煤炭有很多缺點。生態環境方面,開采煤炭會造成地表塌、陷溫室效應等;利用效率方面,煤炭的能源利用效率要較其他能源低;環境影響方面,由燃燒煤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要比其他能源嚴重得多。環境主要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粉塵、煙塵、溫室氣體等,其主要來源均為煤炭的燃燒和利用。所以,甘肅省經濟的增長伴隨著大量的能源消耗的同時,也付出了生態環境被破壞的代價。
目前,人們已經認識到那種肆意開采和消耗,片面謀求經濟增長發展道路的弊端。因此,如何根據經濟發展的狀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制定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保護戰略,成為甘肅經濟健康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學術界對經濟增長、能源消費以及環境污染三者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諸多研究。本文重點研究甘肅省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同時,如何協調好能源消費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希望能為制定科學的政策提供依據。
一、能源消費與環境污染關系
甘肅省能源消費結構是以煤炭為主要能源,近70%來自煤炭。由于燃燒煤炭產生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煙塵、粉塵等對甘肅省大氣造成嚴重污染。盡管近年來能源消費的結構有所調整,但效果不顯著,能源消費總量中來自煤炭的仍有三分之二。且由于所使用的煤炭質量較差,使得甘肅省環境狀況更是雪上加霜。
表1給出了甘肅省近幾年能源消費、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及單位GDP能源消費、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我們可以注意到,甘肅省能源消費總量隨GDP上升而一直上升,但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單位GDP的二氧化硫排放、煙塵排放逐年遞減。一方面說明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另一方面也與能源消費結構調整有關。根據統計資料顯示,二氧化硫與煙塵排放量隨能源消費總量的上升而上升,排放量與能源消費量呈高度正相關關系。這也說明大氣環境污染與能源消費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改變能源結構,采用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對改善大氣環境至關重要。
二、改善環境狀況的能源消費調整策略
甘肅省經濟一直處于粗放增長狀態,經濟的快速增長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為前提的。這也造成能源消耗方面對煤炭有很強的依賴性的甘肅省,煤炭的粗放型消費,隨之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的破壞。針對以上問題,試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針對煤炭的粗放型消費,甘肅省應制定相應政策措施,促使甘肅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片面追求社會生產總值的增長轉變為突出產值的增長速度,強調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來提高生產的效率和效益。
(二)調整產業結構
甘肅省三產業中,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單位增加值能源消耗要遠遠低于第二產業。甘肅省第三產業比重應繼續增加,使產業結構向高度方向轉化。要改善甘肅省的環境面貌,就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無污染或少污染的第三產業。積極調整第二產業中高耗能的工業,同時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新型的支柱產業,工業企業要逐步規劃調整,發展金融、貿易、商業等為主的第三產業。
(三)大力使用可再生能源,發展環保產業
甘肅省應大力發展新型替代性能源(如風能、太陽能以及生物質能等資源),這些能源在甘肅省資源比較豐富,且對環境幾乎無污染,同時還能調整能源的消費結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勵企業盡可能多的使用新型替代性能源,遏制資源的浪費、減少環境污染物排放。
中國環保市場遠遠落后于世界其他國家發展水平,與其經濟規模相比顯得很少。但在環保意識日益濃厚的背景下,發展環保產業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四)完善環保制度,提高全社會環保意識
在環境治理保護方面,甘肅省未來依然面臨嚴峻的挑戰,根本措施是對一些建設項目從產業政策、整體規劃、污染排放等方面嚴把環保關,從源頭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把高能耗、高物耗、重污染的項目拒之門外;同時加大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完善現行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提高企業和全社會的環保意識,切實把環境管理由被動管理變為主動。
參考文獻:
[1]韓智勇,魏一鳴,焦建玲.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性與因果關系分析[J].系統工程,2004.
[2]楊永華,等.經濟學視角的能源使用與環境質量關系研究[J].資源環境與工程,2007.
[3]韓文科,胡秀蓮.中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化趨勢及調整對策[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7.
[4]羅佐縣,汪如郎.優化中國能源結構的思考[J].天然氣技術,2009.
關鍵詞:血必凈;重癥肺炎;臨床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10-010-01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以及都市工作人群的壓力不斷增大,人們的健康水平越來越受到影響,各種疾病的發病率都呈現上升的趨勢。在臨床急重癥監護室,重癥肺炎是十分常見的一種。臨床上將由炎性介質介導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導致成為重癥肺炎。其主要治療方法是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輔助預防類藥物,常見的藥物是抗生素,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重癥肺炎的患者通常是人們在感冒初期不加注意使其逐漸發展,或者是醫院或社區感染所致,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死亡率很高。本文研究的血必凈注射液在藥理藥動學研究中具有調節免疫的效果,本文就我院收治的7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討論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血必凈注射液對重癥肺炎臨床治療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重癥肺炎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35例。
對照組35例患者,男19例, 女 16例; 患者的年齡再4歲到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9±6.6)歲;患者的APACHEⅡ(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評分為22.85±3.11。
觀察組35例患者,男18例, 女 17例; 患者的年齡再5歲到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1±4.9)歲;患者的APACHEⅡ評分為22.85±3.11。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的評分比較上,均無顯著差異,且P>0.05,具有比較意義。
1.2 診斷標準
根據美國胸科學會制定的重癥肺炎診斷標準進行判斷。
主要標準包括需要有創機械通氣;入院 48h內病變范圍擴大超過 50%;感染性休克;非慢性腎衰竭患者血清肌酐超過177μ mol/L。
次要標準包括:患者的呼吸頻率大于等于30/min;氧合指數小于250; 舒張壓小于60mm Hg,收縮壓小于90mm Hg;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病變累及多肺葉。
凡符合 1條主標準和 2 條次標準者可診斷為重癥肺炎。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治療方法,包括吸氧、營養支持、排痰、抗感染。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血必凈注射液治療,每天兩次,每次50~100 ml。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存在Ⅱ型呼吸衰竭情況的,可以選擇給予機械通氣。
1.4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水平、體溫、毒素量、血乳酸、降鈣素原水平等指標進行觀察和記錄,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
評價標準:根據我國《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相關評價標準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治療1周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胸片基本恢復視為痊愈;顯效:患者的咳嗽、咯痰、胸悶氣短等癥狀基本消失,肺部音消失,身體好轉視為顯效;患者咳嗽、咯痰、胸悶氣短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肺部音一定程度減輕視為有效;患者的臨床臨床癥狀和體征無任何改善,甚至出現病情加重或者死亡的視為無效。
1.5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進行比較可見,觀察組患者痊愈18例,顯效9例,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1.4%;對照組患者痊愈10例,顯效8例,有效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7.1%.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有顯著差異,且P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幾項重要觀察指標(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水平、體溫、住院時間)進行比較可見,除體溫外,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其他觀察指標的比較差異明顯,且P
3 討論
本文通過對使用血必凈注射液后的患者與僅進行常規治療的患者進行臨床療效的比較可見,加用血必凈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恢復速度等都顯著優于對照組,且使用過程中,未見嚴重的過敏反應和其他并發癥的發生。
臨床研究認為重癥肺炎的發病原因除了病原微生物直接侵犯外,還包括病原體毒素及缺氧作為始動因子, 引發的肌體的血管內皮受損,誘發免疫反應, 釋放大量的炎性遞質。所以臨床治療的主要方法采用抗感染、營養支持、保持呼吸通暢等。而血必凈注射液作為一種中藥制劑, 具有拮抗內毒素,抑制炎性遞質的作用,在重癥肺炎的臨床治療中能達到降低炎性水平、改善微循環的效果,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建南, 何平, 孫定衛.血必凈注射液對重癥肺炎患者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護理雜志,2010,13(9):3081-3083.
一、大數據時代的網絡消費狂歡
1.消費狂歡
每個人都是欲望的個體,而生存的欲望導致需要的出現,繼而為了滿足生存的基本需要,人類又不斷地創造自身的需求。欲望、需要、需求的存在激發了人對于物的占有欲。正如鮑德里亞所說,“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②。換句話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由消費占據了最主要活動的社會,即所謂的消費社會。
在這個社會里,生存的需要已不再是人們消費的初衷,由外界所創造和賦予的物質需求奴役著大眾。在馬爾庫塞看來,那些為了特定的社會利益而從外部強加在個人身上的都是“虛假的”需要③。商家們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不斷地利用廣告宣傳手段,打造出一系列的品牌,并使之成為消費者所追求的目標,讓消費者在無形中陷入了由豪宅、名車、華服所筑的符號景觀中。在這種無盡的物欲追求過程中,關乎生命存在的真正需求逐漸被忽視,大眾不可避免地變成純粹為了消費而買單的數據庫動物。
2.網購:消費狂歡的天堂
在傳統的消費社會中,商場是主要的物質消費空間,但是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為網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消費符號空間——網絡購物。網購為消費者節省了出行所花費的物力和勞力,同時網絡的無限數據資源更是提供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商品消費景觀。更何況,網店所具備的超強的符號流動性更使之成為一個每日都有新商品景觀出現的美麗新世界。網民可以自由地選擇“逛”商場的時間和地點,自主決定買還是不買,而不用遭受店員的冷落。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報告指出,2013年中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3.02億,團購用戶規模達1.41億。④如今,各大電子商務網站如淘寶、天貓、京東、卓越、當當等已成為網民消費的主要場所。2013年“雙十一”期間,天貓的交易額達350億,創下了歷史新紀錄,而有人預測2014年將會突破600億。從這組數據來看,網購已成為網民消費購物的天堂,它在無形之中激發并推動網民潛在的消費欲望,將這場狂歡推向了。
二、大數據時代的網絡消費陷阱
1.大數據:網絡消費背后的“第三只眼”
乍看之下,網絡消費似乎讓消費者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和決定權,但在這些權力背后存在一股看不見的操縱力量,而大數據則為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網民的每一次消費都為網絡空間創造了新的流動數據,消費者的住所、聯系電話、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甚至是工資收入都變成了商家唾手可得的數據。大數據的核心是預測。商家通過消費者留下的消費數據即可對其將來的消費行為進行預測。各大團購網站上都有一個預售商品的通告,潛在的消費者可以領取優惠券或者設置開團通知等,這些行為都可以轉化為商家收集的數據,進而提前預測該商品的銷售情況以及消費者的喜好。小米手機通過官網上的搶購活動,成功地對產品的市場份額進行預測,從而成為電子類產品中的一匹黑馬。而且,即便消費者并沒有立刻產生購買行為,商家也可以利用收集到的相關數據為這些潛在客戶提供欲購產品的折扣讓利等信息。可見,在大數據背景下,商家們已找到了掘金的最佳手段,那就是通過大數據的預測功能來把握市場的最新動向。
已有學者預言,在不久的將來,把各種各樣的現實轉化為數據將變成如同吃飯睡覺一樣與生俱來的能力。確實,把一切都當作數據來處理能夠讓人們把握現在甚至預測未來。但是當消費者的私人信息都化成數據曝光在商家面前時,我們是否將會感受到一種老大哥式的存在。也許,在我們這個時代,大數據已經替代老大哥成為監視我們的“第三只眼”,時刻觀察著我們的一舉一動:當當、卓越、天貓、京東等各大網站監視著我們的購物習慣,谷歌、360等瀏覽器監視著我們的網頁瀏覽習慣,而微博、微信等社交通訊軟件更是無所不知,它們不僅竊聽到了我們心中的“TA”,還有我們的社交關系網。
2.數據庫監獄:網絡消費中的陷阱
大數據對于人類隱私的顛覆,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法國著名哲學家福柯的全景監獄理論。通過監獄中間的一個中央塔樓,只要一個獄卒就可以監視整座監獄里的犯人。而這種監視是單向的,因為所有犯人的囚室都是圍繞著塔樓排開的,且窗戶全部都向內朝著塔樓,所以,當獄卒在觀察犯人時,他是不會被發現的。大數據時代,每個人的行為處處留下數字化信息的蹤跡,并被系統地收集在電腦數據庫中,以光速在不同的網絡平臺中流動。個人在網絡上消費時登記的個人信息,用網銀進行貨款支付時,這些無一不化作信息比特流動于不同的網絡節點。在無數的流通環節中產生的數據成功地將個人隱私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這些個人信息數據庫在無意中已成為他人偷窺的“后窗”。
在波斯特看來,數據庫更像是一個超級全景監獄。它“連續不斷地在暗中有系統地運作著,收集個人資料并組合成個人傳略”⑤。在網絡消費過程中,網民無疑是作繭自縛。盡管消費者在點擊支付時能夠感覺到潛存的信息威脅與焦慮感,但在消費欲望的趨勢下卻總是不自覺地淪為數據囚徒。就這樣,大數據在潛移默化中成功地把消費者控制在自己所創造的數據庫監獄中,消費者被引誘著,且前提條件還是自愿的。當我們的身體與日漸同網絡以及數據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時,“它們不能給我們提供一個不受觀察的避難所,或提供一個可以劃定一條抵抗界限的堡壘”⑥。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小容量肺泡灌洗術 ;應用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59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effect by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small capacity alveolar lavage He Wei-ying, LIU Yong-fang, MIN M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Guangdong Shaoguan City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caution Clinic, Shaoguan 512026, China
【Abstract】 Small capacity alveolar lavage has been applied in our hospital for 11 years. Implemen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NP) in recent years brought obviously decreased postoperative cough, fever, and complications, along with remarkably reduced hospitalization cost. This method provided precise immediate interests and social benefit for patients and nursing staff.
【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Small capacity alveolar lavage; Application effect
CNP是患者在住院期間的護理模式[1], 以時間為橫軸, 以入院指導、接診時診斷、檢查、用藥、治療、護理、飲食指導、活動、教育、出院計劃等理想護理手段為縱軸, 制成一個日程計劃表, 對何時該做哪項檢查、治療及護理, 病情達到何種程度, 何時可出院等目標進行詳細的描述說明與記錄。為探討CNP在小容量肺泡灌洗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本科在2012年1月~2014年8月將CNP用于小容量肺泡灌洗術患者的護理中,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8月確診治療的481例塵肺患者, 其中男298例, 女183例, 年齡22~60歲, 平均年齡(45.8±7.2)歲。病情分級:0+期患者248例, Ⅰ期患者143例, Ⅰ+ 期患者54例, Ⅱ期患者28例, Ⅱ+ 期患者8例。135例患者術后咳嗽>10 d, 有346例患者術后咳嗽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止咳、化痰、抗肺纖維化、小容量肺泡灌洗術[2]等對癥治療, 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常規性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CNP護理模式, 具體如下:①根據患者長期及短期目標為患者實施個體化康復方案, 當患者實現短期目標時鼓勵患者繼續完成下一個目標, 對于未能按時完成目標的患者與其積極溝通, 增強患者康復信心。②向患者分發健康宣[3]傳手冊:健康手冊內容包括控制吸煙及監測、肺部感染時的護理方法、飲食、運動、用藥指導, 指導患者進行咳嗽及深呼吸運動, 更好的幫助灌洗后排除殘余液體并預防術后肺不張等并發癥, 并指導患者進行心理調節。③組織患者溝通交流:選擇治療效果理想的小容量肺泡灌洗術[4]患者進行現身說法, 組織患者參加交流診斷體會, 讓患者在活動中可傾訴治療過程中的感受, 讓患者能從治療理想的患者身上看到希望, 并組織患者觀看錄像, 記錄患者觀看效果, 讓患者相互傾聽、相互學習, 彼此影響。④增強與患者交流與溝通:護理人員應用友好的態度說服患者, 提高患者自信心, 同時對于健康教育過程中取得理想成績的患者應給予鼓勵及表揚, 幫助患者解決遇到的問題及困難。
1. 3 觀察指標 術后檢測患者第一秒時間肺活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氣量(MVV)等各項肺功能指標。術后隨訪, 詳細記錄各類并發癥狀況。并記錄兩組平均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實行CNP護理模式后, 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自覺胸悶、胸痛及氣短好轉率為97.9%、90.0%,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各項肺功能指標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小結
在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過程中, 護士由被動、機械地執行遺囑轉變成為主動、有計劃性和預見性地進行護理工作, 從監督工作到自主完成, 很好地培養了護士的自律性、成就感和事業感, 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和積極性。
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為本科住院患者縮短了平均住院時間, 明顯降低了住院費用, 給患者和護理工作帶來了明顯的切身利益和減輕了家庭負擔, 為大部分的塵肺工人帶來了利益;同時也為國家節約了醫療資源[5]。臨床護理路徑是臨床護理工作的時刻表, 以工作流程表的形式將臨床護理內容細化到患者住院的每一天, 很好的給臨床護士一個工作指引, 克服了以往護理工作的盲目性、隨機性, 更好地提高了護士的臨床專業水平, 特別是表現在發生變異時護士能及時解釋并說明原因;同時也能及時向患者交待出院后家庭護理與健康的生活方式, 得到了患者的肯定。
參考文獻
[1] 黃星, 吳秋香.臨床護理路徑在國內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護理管理雜志, 2010, 10(5):343-344.
[2] 馬燕, 李欣, 朱淑蘭, 等.臨床護理路徑在骨科住院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及效果.護理管理雜志, 2005, 5(2):42-44.
[3] 劉先軍, 彭吉霞, 向勇, 等.大容量全肺灌洗對肺內分流和血氣的影響.華南國防醫學雜志, 2011, 25(1):22-24.
[4] 李和林 .小容量肺葉灌洗術在矽肺病人中的應用.中國職業醫學, 2001(6):78-79.
同煤集團總醫院介入血管外科,山西大同 037003
[摘要] 目的 對電視胸腔鏡在肺葉切除手術中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和分析。 方法 把該院2010年—2013年行肺葉切除的患者120例分為對照組60人和實驗組60人,對照組行常規肺葉切除術,實驗組在電視胸腔鏡下行肺葉切除術,實時記錄手術情況并對臨床效果進行觀察。結果 手術完成后,實驗組中臨床癥狀稍有改善的患者4例,經過治療后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的患者11例,手術治療效果較好且基本痊愈的患者有40例,總有效率為91.66%;對照組中臨床癥狀稍有改善的患者1例,經過治療后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的患者10例,手術治療效果較好且基本痊愈的患者有35例,總有效率為76.66%。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中實驗組患者疼痛評分為(2.5±0.3)、鎮痛物用量為(75.1±7.9) mg、引流量為(164.8±22.4) mL、手術后患者的臥床時間為(26.1±3.7) h 以及手術后引流時間等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指標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通過使用電視胸腔鏡進行肺良性病變局部切除或是肺葉切除,均在不同程度上減少手術切口長度,降低術中出血量,使患者手術切口更為美觀并降低術后住院時間,手術安全性高,對于合適的患者可作為首要治療手段,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深入研究。
[
關鍵詞 ] 電視胸腔鏡;肺葉切除;臨床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 R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2(c)-0167-02
肺葉切除作為普外科主要的手術之一已經成為治療肺部疾病的主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內科治療的藥效差和治療時間久的特點,而普通的外科手術醫生的手術視野很小,很大程度上限制手術順利進行[1]。電視胸腔鏡手術作為先進的診療技術,由于其創傷小、療效好以及符合當代人的美觀要求得到更加廣泛的認可[2]。選取該院2010年—2013年行肺葉切除的患者120例進行研究,通過對比分析普通手術切除肺葉和電視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臨床效果的差異,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行肺葉切除的患者120例,按數字隨機法分為對照組60人和實驗組60人。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齡在(29~66)歲,平均年齡(41.2±4.6)歲;實驗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在(27~70)歲,平均年齡(45.3±5.1)歲。實驗組病程在(1~5)年,平均(2.3±1.1)年;對照組病程在(1~6)年,平均(3.1±1.6)年。所有患者身體除肺部疾病外無疾病,且全部患者都為首次發病未經過其它手術治療,手術前所有患者身體狀態良好。兩組無明顯差別,兩組性別、年齡、病程長短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實驗組患者健側臥位,于腋中線第七、八肋間作為切口。
如果患者只是局部肺切除,須再做2個切口,約1~2 cm;若患者須肺葉切除,須在胸大肌和背闊肌之間做輔助切口,約7~10 cm。用小型撐開器將切口撐開,使手術視野清晰,切除標本后行常規肺門淋巴結清除[3]。對照組患者于五、六肋間隙作為切口,用常規手術方法分離黏連的組織,切除標本,行常規肺門淋巴結清除。本病手術共120例,單肺葉切除 101例 ,雙肺葉切除19例。 肺葉切除部位:右肺上葉45 例 ,右肺中葉11例,右肺下葉11例,左肺上葉35例,左肺下葉 18例。
1.3 觀察指標
觀察所有患者手術時間,手術后患者的滿意度,根據術后影像檢查確定手術效果,手術出血情況以及淋巴結清除情況和并發癥、引流時間以及術后愈后時間。療效評價標準:臨床癥狀沒有改變或加重稱為無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需要臥床休息稱為有效;患者能簡單運動或呼吸困難、疼痛等癥狀明顯改善稱為顯效;呼吸困難、疼痛等癥狀消失稱為好轉[4]。總有效率=(好轉+顯效+有效)/本組總人數。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中所得的數據均利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用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并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
手術完成之后,實驗組中臨床癥狀稍有改善的患者有4例,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的患者有11例,患者基本痊愈或手術治療情況較好的患者有40例,總有效率為91.66%。對照組中臨床癥狀稍有改善的患者有1例,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的患者有10例,患者基本痊愈或手術治療情況較好的患者有35例,總有效率為76.6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兩組救治時間和術后平穩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者手術中鎮痛物用量為(75.1±7.9) mg、疼痛評分為(2.5±0.3)、引流量為(164.8±22.4) mL,患者手術后臥床時間為(26.1±3.7)h、引流時間為(2.6±0.9)h、住院時間為(6.7±2.0)h;對照組患者鎮痛物用量為(99.0±9.6) mg、疼痛評分為(5.7±0.5)、引流量為(321.5±28.1) mL,患者手術后臥床時間為(31.5±4.8) h、引流時間為(3.9±1.2)h、住院時間為(11.2±3.2) h,實驗組效果指標等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3 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飛速發展,顯微外科器械的應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特別是綜合性醫院。電視胸腔鏡作為顯微外科的一種,具有手術切口小、出血量少以及患者住院時間短和愈后快等優點[5],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痛苦。我國早在九十年代就開始使用電視胸腔鏡,但由于當時技術受限以及胸腔鏡手術花費較高[6-7],電視胸腔鏡并未在臨床上廣泛應用。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手術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而且希望不影響美觀[8],顯微外科手術得到廣泛的應用。隨著環境的惡化,霧霾等現象頻頻出現,呼吸系統疾病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除了常規的藥物治療外,外科手術已經成為根治的主要措施[9-10]。
該研究通過對120例肺切除手術結果進行觀察,結果表明,手術完成后,實驗組中臨床癥狀稍有改善的患者有4例,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的患者有11例,患者基本痊愈或手術治療情況較好的患者有40例,總有效率為91.66%。對照組中臨床癥狀稍有改善的患者有1例,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的患者有10例,患者基本痊愈或手術治療情況較好的患者有35例,總有效率為76.66%,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手術中鎮痛物用量為(75.1±7.9) mg、疼痛評分為(2.5±0.3)、引流量為(164.8±22.4) mL,患者手術后臥床時間為(26.1±3.7) h、引流時間為(2.6±0.9)h、住院時間為(6.7±2.0)h;對照組患者鎮痛物用量為(99.0±9.6)mg、疼痛評分為(5.7±0.5)、引流量為(321.5±28.1) mL,患者手術后臥床時間為(31.5±4.8) h、引流時間為(3.9±1.2) h、住院時間為(11.2±3.2) h。實驗組效果指標等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使用電視胸腔鏡進行肺良性病變局部切除或是肺葉切除,均在不同程度上減少手術切口長度,降低術中出血量,使患者手術切口更為美觀并降低術后住院時間,手術安全性高,對于合適的患者可作為首要治療手段,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深入研究。
[
參考文獻]
[1] 周波,聶年,楊衛東. 胸腔鏡腔內切割縫合器與腔鏡下縫扎水治療自發性氣胸的效果比較[J]. 中華肺部疾病雜志,2012,5(1):86-88.
[2] 馬冬舂,徐美青,魏大中. 完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的臨床應用[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1,46(12):117-118.
[3] 李海鵬,張保平,王俊奇. 胸腔鏡在縱膈腫瘤切除術中的臨床運用價值[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58-60.
[4] 羅國軍,張利,涂東. 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與開胸肺葉切除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療效分析[J]. 臨床肺科雜志,2012,17(6):1096.
[5] 諸葛雪朋,劉于威 ,孟慶江,等.胸腔鏡在肺葉切除術中的臨床分析[J].臨床研究,2014,4(11):171-173.
[6] 楊帆,李曉,王俊,等.連續 300 例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及中期隨訪分析 [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1,18(2):95-98.
[7] 陳中良,劉培武,賴鴻章,等.單操作孔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臨床應用[J].當代醫學,2013,19(1):3-5.
[8] 陳嶺,金海.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與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的對比研究[J].河北醫藥,2012,34(18):2786-2787.
[9] 韓毅,肖寧,劉志東.全胸腔鏡袖式支氣管肺葉切除肺動脈成形的初步探討[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3,6(3):47-48.
當新會計準則出臺之后,從企業層面上看,執行具體會計準則的企業不再執行《企業會計制度》與《金融企業會計制度》,這意味著這兩項制度將逐步退出中國企業會計核算的歷史舞臺。因此在企業層面上來說,我國的會計規范體系將由企業會計準則與《小企業會計制度》構成。
基于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分析,筆者認為在新會計準則體系中保留原有的《小企業會計制度》,是對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有益補充,不僅有利于降低小企業會計活動的交易費用,而且還有利于降低新會計準則制定、實施的交易費用,增強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經濟效用。
關鍵詞:小企業會計準則;交易費用;新會計準則
一、交易費用理論與會計制度之間的聯系
根據科斯第一定理如果交易費用為零的假設成立,會計制度就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因為既然不管產權歸誰,資源配置都會實現最優,那么,原有產權主體的產權即使被別人剝奪,也不會影響資源配置。比如,企業某一利益關系人(可以是股東,也可以是債權人)的信息獲取權為零,只要為達成信息獲取這一交易過程的成本為零,他就可通過反復試驗多種方式的交易(諸如談判、收回投資自己經營、提供信息轉讓費等),以確立一個雙方均可接受的信息“買賣”方式,從而使資源總體呈最優配置。由此可見,作又保護產權、反映企業產權關系的會計制度,在交易費用為零的前提假設下,也就失去其特定的存在意義。但事實上,現實世界是一個交易費用大于零的世界,任何一項交易都或多或少需要一定的易用,因此,科斯定理實際上從交易費用與產權制度的關系上反證出會計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
根據科斯第二定理,究竟制定何種會計準則,選擇的依據是交易費用的高低。就特定意義而言,會計具有管理功能,會計活動是一種管理性活動,也是一種交易,即管理交易。會計制度是規范會計活動的,因而會計活動就是在會計制度這一產權制度下的交易活動,會計活動的成本就是交易費用。不同的會計制度下,會計活動的交易費用也不相同,應該選擇使會計活動的費用相對最低、最有益于企業經營管理的會計制度。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物價漲落幅度不大、對企業經營不至構成嚴重影響的情況下,是采用更為精確地反映物價變動的會計方法,抑或不予反映;或者,當物價變動對企業經營決策具有一定的影響時,是完全采用新的方法全面加以反映,還是在原有的會計方法之外補充提供一些物價變動影響的信息,其選擇主要取決于各自的交易費用(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的高低。同樣,對折舊、存貨計價等多種會計方法,都存在著類似的選擇問題。
而科斯第三定理則告訴我們,會計準則本身的制定、實施也是有成本的,因而這種制度成本的高低,成為我們選擇制定何種制度、如何制定以及如何實施等的依據。比如,在確定選擇什么樣的會計制度,是指導性的還是強制性的,就需要綜合考慮這兩類制度各自制度成本的高低。一般而言,強制性原則由于其強制執行性,制定與實施的成本相對較低;反之指導性制度的權威性來自其科學性,執行又要借助多方監督,其制定與實施的成本相對較高。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強制性原則也因為其強制執行性,因而其實施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的可能性及可能的影響相對較大;相應地,指導性制度的權威性建立在會計制度的科學性之上,所以它的實施產生負面效應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并且指導性制度更易于修訂,而強制性制度的程序本身限制了對會計制度做出及時修訂。一般來說,在經濟環境穩定、經濟業務變化不大的總體條件下,選擇強制性原則,制度成本相對較低;反過來,在經濟環境充滿活力、變化大,經濟業務類型多且不斷創新的總體環境下,選擇指導性推則,制度成本相對較低。
二、 新會計準則體系對于小企業會計的影響分析
在會計學界,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均是針對會計實務工作的規范性文件,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是以原則為導向,后者以規則為導向。從長遠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在一般領域采用會計準則來規范會計工作是大勢所趨。從世界范圍來看,絕大多數國家也是采用了以原則為導向的會計準則來規范會計工作。
但由于我國長期計劃經濟等具體國情的制約,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全面制定及推行企業會計準則存在著一些現實問題,從而形成了企業會計準則與企業會計制度長期平行并存的局面。
直到2006年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出臺后,執行新38項具體會計準則的企業不再執行《企業會計制度》與《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制度模式才被“終結”,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實質性趨同”。
然而,新會計準則體系中除基本準則適用于所有的企業(包括小企業)以外,其余38項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主要針對的企業依然是大中型企業而非規模以下的小企業。依據國家四部委核定標準劃分的小企業(除在公開市場上發行股票和債券的小企業)仍可繼續執行原先的《小企業會計制度》,而無需強制執行新的會計準則。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預見在新會計準則全面施行后,國家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在企業層面主要將由企業會計準則與《小企業會計制度》構成。
三、 新會計準則環境下的《小企業會計制度》交易費用分析
從企業層面來看,規模以下企業選擇執行《小企業會計制度》后,企業的會計核算強度小、會計核算難度低,所需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要求也不高,企業會計崗位亦無需分工很細,會計人員的勞務支出相應較少,使得企業在會計核算成本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然而,我國的《小企業會計制度》明確規定,本制度只適用于國內設立的不對外籌集資金、經營規模較小的企業。當上述企業開始對外籌集資金(即公開發行股票或債券)或經營規模擴大后,將不能再使用該制度,需要進行制度的轉換,即要用《企業會計制度》替換《小企業會計制度》(今后將是新會計準則)。因此,對于那些將要突破小企業性質的企業來講,執行《小企業會計制度》是暫時的,以后必然面臨《小企業會計制度》向《企業會計制度》(今后將是新會計準則)的轉換。而進行企業會計制度的轉換時,需要做一系列復雜的處理工作,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將可能涉及到會計的追溯調整,從而削弱前期制度選擇所帶來的優勢,增加企業當前的轉換成本。
另外,我國的《小企業會計制度》還規定,即使那些符合那些《小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的小企業,也并非一定要執行《小企業會計制度》,同樣可以選擇執行《小企業會計制度》或者《企業會計制度》(今后將是新會計準則)。
那么當企業面對《小企業會計制度》的諸多限制以及今后制度變革風險的情況下,將會如何處理制度選擇問題呢?《小企業會計制度》的執行前景將會何去何從呢?
根據傳統經濟學中的生產者行為理論及規模報酬理論,作為理性的市場經濟個體,企業必將尋求最優規模及利潤最大。之所以現在處于小企業狀態,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產品市場上需求較少,只能采用小規模經營方式。這種成因下的小企業將長期保持其性質不變;二是正在處于初創期或成長期,還未達到最優規模,有發展余地,未來將突破小企業的性質成長為大中型企業,而目前處于小企業狀態。前者屬于自然壟斷且規模較的企業,可以簡稱為穩定型的小企業;后者尚處企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可以簡稱為發展型的小企業。而根據企業所處發展階段的不同我們又可將發展型的小企業分為:處于成長期、有望迅速發展的擴張期小企業和處于初創期、至少需要兩年以上時間才能步入中型企業行列的初創期小企業。
基于上述分類,依據科斯第二定理,筆者得出:穩定型和初創期的小企業,能夠長期處于較小的經營規模,其會計活動具有前述典型的小企業會計特征,選擇執行《小企業會計制度》,能夠使其會計活動的交易費用相對較低,從而有益于企業經營管理;成長期的小企業會計活動具有向大中型企業會計核算形式轉變的趨勢,考慮到制度轉換成本等因素,從企業長遠利益的角度出發應該選擇執行《企業會計制度》(今后將是新會計準則),從而使企業長期會計活動的交易費用相對較低,有益于企業長期的經營管理。
從宏觀層面來看,我國2004年的《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03年我國有196222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其中小企業為172591個,占企業總數的88%左右。并且依據經驗數據,我們不難推測其中大部分小企業的成長將是比較艱難的,在其發展的歷程中將在較長一段時期內,依靠自身資金謀求發展,并保持相對較小的經營規模之下。因此,勿庸置疑,初創期小企業將是小企業中的主流企業。因而,《小企業會計制度》的存續對促進我國規模以下企業經濟的發展有其長期的價值和意義。
而科斯第三定理則告訴我們,會計準則本身的制定、實施也是有成本的。因而,從另一方面來說,保留原有的《小企業會計制度》,不僅可以降低新會計準則制定的難度,而且可以減少新會計準則實施的費用。
綜上所述,在新會計準則體系中保留原有的《小企業會計制度》,是對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有益補充,不僅有利于降低小企業會計活動的交易費用,而且還有利益于降低新會計準則制定和實施的交易費用,增強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經濟效用。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迪屈奇,王鐵生等譯.交易成本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160-183
[2]陳毓圭,應唯. 關于中小企業國際會計指南.財務與會計導刊.2002,5
[3]鄭慶華,趙耀.新舊會計準則差異比較與分析.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03:1-12
[4]伍中信.產權與會計.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38-77
[5]呂國勝.中小企業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01:67-78
The Application Effect Analysis of Clinical Nursing Approach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during Acute Exacerbation Period/CHEN Yan-fe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4):072-074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icacy of clinical nursing approach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during acute exacerbation period. Method:1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during acute exacerbation period in the department respiration medicine of the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as research subjec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50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clinical nursing approach,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pproach, the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hospital stay duration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nursing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am results of patients on disease related knowledg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approac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cute exacerbation period; Efficacy
First-author’s address:Yangji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angjiang 529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4.02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該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及死亡率[1]。慢阻肺患者在急性發作期后,雖臨床癥狀有所緩解,但肺功能仍在持續惡化,且由于自身免疫功能、防御系統的降低及其他有害因素的影響,病情經常反復發作,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改善預后及功能,幫助患者更好的康復,成為臨床護理工作面臨的主要任務[2]。本研究主要討論了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應用效果,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呼吸內科住院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以觀察組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護理效果進行分析,下面將本組研究進行詳盡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呼吸內科住院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按護理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各50例。其中,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56~85歲,平均(74.3±4.7)歲;病程1~9年,平均(3.2±1.7)年。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7~86歲,平均(75.6±4.4)歲;病程2~10年,平均(3.5±1.5)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慢阻肺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路徑進行護理[3]。觀察組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制定小組,包括醫生、康復師、營養師、質量管理科代表、信息中心代表、護士等,參照國內外相關疾病護理常規和臨床指南并查閱相關資料,回顧現有病歷,反復信息交流和討論,確定臨床護理路徑,并對實施情況進行檢查,追蹤、評價、改進路徑,使路徑不斷完善。(2)以入院指導、診斷、治療、用藥、飲食指導、護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導、功能鍛煉等綜合護理措施為縱軸,時間為橫軸,制定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護理日程計劃表。(3)患者入院時選擇進入臨床護理路徑需按慢阻肺診斷標準,由責任護士向患者發放臨床護理路徑表,并向其詳細解釋、說明路徑的相關內容和預期要達到的護理目標,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理解,提高其護理依從性。護理人員嚴格按路徑內容進行護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并按標準填寫表格觀察數據,確保護理措施的有效性。由專業護理人員一對一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法或縮唇呼吸方法鍛煉,低流量吸氧最少保持15 h/d。護士應通過胸部物理療法對患者咳嗽、咳痰等進行對癥護理,發作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痰液黏稠,咳痰困難,嚴重時可因痰堵引起窒息,因此護士應通過實施胸部物理療法,幫助患者清除積痰,控制感染,提高療效。實施胸部物理療法包括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胸部叩擊、引流,胸部叩擊是通過叩擊震動背部,間接的使附在肺泡周圍及支氣管壁的痰液松動脫落;引流是按病灶部位協助患者取舒適,使病灶部位開口向下,利用重力有效咳嗽或胸部叩擊使分泌物排出體外。如病情未按臨床路徑發展,要及時、詳細地在變異記錄單上進行記錄,修訂護理計劃。(4)對所有患者隨訪7~25 d。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的住院時間、疾病相關知識考核成績及護理效果、護理滿意度。根據本院療效判斷標準評價護理效果,患者臨床呼吸困難、咳嗽等癥狀消失為顯效;患者臨床呼吸困難、咳嗽等癥狀明顯減輕為有效;患者臨床呼吸困難、咳嗽等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為無效。其中。總有效=顯效+有效[4]。護理滿意度采用百分制評分法,90~100分為十分滿意,80~90分為滿意,70~80分為基本滿意,70分以下為不滿意,其中,總滿意=十分滿意+滿意+基本滿意等[5]。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4.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將數據輸入EXCEL(2010版)進行邏輯校對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一般情況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的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疾病相關知識考核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一般情況比較(x±s)
組別 住院時間(d) 疾病相關知識考核成績(分)
觀察組(n=50) 6.5±1.8 87.6±10.1
對照組(n=50) 10.7±4.3 58.3±7.5
t值 6.37 16.47
P值 0.0000 0.0396
2.2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護理效果對比分析,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98.0%,對照組護理總有效率84.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5.98,P=0.0144),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護理效果比較 例(%)
組別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觀察組(n=50) 35(70.0) 14(28.0) 1(2.0) 49(98.0)*
對照組(n=50) 25(50.0) 17(34.0) 8(16.0) 42(84.0)
*與對照組比較,P
2.3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96.0%,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78.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7.16,P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組別 十分滿意 滿意 基本滿意 不滿意 總滿意
觀察組(n=50) 30(60.0) 10(20.0) 8(16.0) 2(4.0) 48(96.0)*
對照組(n=50) 20(40.0) 9(18.0) 10(20.0) 11(22.0) 39(78.0)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是呼吸內科疾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主要是由于支氣管、氣管受到細菌及病毒的感染,使氣管內滯留痰液及黏液、分泌物增加,且黏膜出現水腫出血,導致氣道暢通受阻,引發肺部繼發性感染,最終導致肺部通氣障礙,該疾病一般多發于老年人群,且發病率逐漸呈上升趨勢[6-10]。臨床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多采用常規對癥治療方法,消除炎癥,控制、預防感染,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在實施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機械通氣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11-14]。但該疾病具有病情反復發作、病程發展緩慢等特點,患者常因病情反復而再次住院,且治療時過多使用抗生素會對患者身體造成傷害,使其生活質量下降,并對醫護工作產生排斥心理,無法正常配合醫護工作,最終延誤病情。因此,合理、合情、合適的護理方案對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及改善預后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用[15-19]。
【關鍵詞】消費語境 理論中心 實踐邊界 廣告策劃
網絡消費不同于一般的消費,網絡消費具有自身的特點。網絡消費不僅消費產品種類繁多,而且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也是千差萬別,消費者需求更加多樣化與個性化,“網絡消費建構了個人世界,個體的高度自由使網絡空間充滿了無數的‘聲音’”,消費行為也更難以識別。基于以上網絡消費的特點,加之網絡環境本身的特殊性,網絡消費具有這樣的基本語境:一是消費者要求更為和諧的消費環境,崇尚綠色消費、品質消費,消費行為更為自覺,消費需求更加細化,消費知識更為全面;二是作為產品提供者的市場主體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生產企業要不斷研究消費者,生產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切實做好營銷推廣工作;三是作為促進消費輔助生產企業進行網絡產品營銷的廣告公司需要根據網絡消費特點、消費環境變化結合產品特點科學合理的設計線上線下廣告。而廣告策劃作為對廣告整體戰略與策略的運籌規劃,只有用正確的廣告理論指導對應的廣告策劃實踐才能應對網絡消費的挑戰。也就是只有準確界定廣告策劃的核心概念,遵循廣告策劃的基本原則,運用適合的廣告策劃基本理論才能在當前網絡消費語境下從事廣告策劃工作。因此要探討廣告策劃的理論中心與實踐邊界,以求廣告策劃能按照既定的方向與目標進行。
一、關于廣告策劃的理論中心與實踐邊界
“一切科學理性認識都必須借助于概念才能進行。每門科學都表現為概念系統,即由概念、概念組成的基本定律以及基本定律構成的理論所構成。”科學理論首先表現為“理性認識”,因此本文對理論中心的解讀是指組成廣告策劃領域內的核心概念、廣告策劃基本原則和廣告策劃基本理論三個方面。
理論需要實踐的呼應,理論與實踐又是統一的,而以理論為中心的實踐是有一定邊界的,超出邊界范圍的實踐也就超出了理論的指導范圍。那么實踐邊界是什么?“作為一種并非本土產生的理論,我們不能用一種模式來剪裁不同制度下的治理形態,應明確認識到在理論引介與現實觀照的過程中,無疑是存在一個適用范圍或理論邊界的。”理論邊界對應的是理論的適用范圍,而理論適用的客體恰恰是實踐本身,因此廣告策劃的實踐邊界是指與廣告策劃理論適用范圍相對應的廣告策劃理論作用的客體。“鑒于此,本文以話語分析理論背景,從話語的角度研究廣告傳播中的本體問題……。”廣告本體是指廣告活動、廣告作品。廣告策劃的實踐邊界又是與廣告策劃相關的廣告本體中的一部分。廣告策劃中的理論中心與實踐邊界考察的是以廣告策劃過程中所依據的理論為中心與廣告策劃過程中的實踐范圍相對應的關系,一定的理論在一定的實踐范圍內進行應用才是合理的。
二、廣告策劃的理論中心
結合廣告策劃實踐的實際,廣告策劃涉及的理論主要包括市場調查與環境分析、營銷策劃、廣告創意與設計、廣告媒體、廣告預算與效果評估五個方面,每一方面都有其相對應的理論中心,由此共同構成廣告策劃的理論中心。根據對理論中心的認識,下面將從廣告策劃核心概念、廣告策劃基本原則、廣告策劃基本理論三個方面對廣告策劃的理論中心舉例并綜合論述。
(一)廣告策劃核心概念
概念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概念有內涵與外延,內涵是概念的含義,外延定義了概念的適用范圍或概念包含的主要內容,廣告策劃中的核心概念也遵循一般概念的特征。
首先以市場調查與環境分析為例。市場調查與環境分析目的是為營銷推廣、廣告策略、創意設計等提供數據支持,幫助策劃人員梳理市場切入點,以此提出與之相對應的策略。市場調查與環境分析方面的核心概念一方面是指組成市場主體的消費者、競爭者、產品等,另一方面是指有關市場調查與環境分析的理論與框架,例如PEST矩陣分析理論。關于核心概念的內涵已經清楚明了,但核心概念的外延――適用范圍,則要結合廣告策劃中市場調查與環境分析的實質進行具體的界定。以核心概念消費者的外延為例,其適用范圍主要是指消費者分析方面,主要包括消費者購買行為分析、消費心理研究、消費者需求研究、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研究等方面;其次以廣告創意與設計為例,廣告創意與設計目的是將有關廣告的策略、抽象概念等轉化為具有創意性特點的藝術形象,包含創意過程與設計過程兩個步驟,創意是廣告創意與設計的核心內容。那么有關廣告創意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呢?廣告主題、創意策略、廣告表現就構成了廣告創意的核心概念。廣告主題是為了闡述商品、品牌等基本概念而體現出的廣告的中心思想,是廣告傳遞的主要內容,廣告主題的主要內容應該包括廣告目標、信息個性、消費心理三個方面。廣告表現則是符號及其組合表達廣告主題的過程,既是是創意的過程,也是廣告創意的形式,其適用范圍必定與符號及其組合的選擇、排列、組合相關。創意策略是相對于廣告創意過程而言的,是廣告創意過程中的理論、方法、技巧、模式等,主要包括創意理論、訴求策略、思維策略、創意方法、廣告創意技巧或模式等,這些共同構成了廣告創意策略的適用范圍;最后,在廣告策劃的其它三個方面,也有其各自的核心概念,同樣滿足概念包含內涵和外延的基本特征。不同領域在核心概念內涵方面基本一致,外延方面也就是其適用范圍方面,針對廣告策劃案表現出不同的內容或特征。
(二)理論方面廣告策劃基本原則
理論方面廣告策劃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一是理論的運用要契合實際,緊密聯系廣告策劃所面對的命題。例如在進行宏觀市場環境分析時,基本的分析指標主要有政治、經濟、科技、社會四個方面,概括為進行PEST分析。但針對的命題不同,不同品牌或產品可能不需要進行政治分析或科技方面的分析等;二是理論的運用要突出重點,注重內在的聯系。廣告策劃是邏輯性很強的理論實踐,理論的運用要以解決市場或廣告問題為前提,這就要求理論運用要突出重點,注意各方面的聯系。例如,在市場調查與環境分析的結論部分必定與產品、競爭者、消費者之間有關聯,這就要求在進行微觀市場環境分析時要有所側重,如果要分析消費者,就要確定針對命題要求,消費者分析方面的主要指標是什么,是消費者購買行為理論方面、消費心理理論方面還是其它理論方面;三是理論的運用要區分邊界,不能相互混淆。以廣告創意策略為例,不能混淆創意思維策略、創意理論、創意方法、訴求策略等。理論的實際應用過程中,有廣告創意者就將垂直思維、水平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創意思維策略與定位理論、USP理論、品牌理論等廣告創意理論相混淆,統稱為廣告創意理論,這違背了理論中心視角下理論應用要嚴格區分不能混淆的原則。
(三)廣告策劃基本理論
廣告策劃基本理論主要分為五類,第一類是與市場調查與環境分析相關的理論,主要有市場調查理論或方法、競爭者分析理論、消費者分析理論、產品分析理論、宏觀市場環境分析理論,其中每一分析理論又由不同的理論點組成。例如消費者分析方面,對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的分析就需要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理論或模式,分析者可以運用尼科西亞模式理論等分析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第二類是與營銷策略相關的理論,例如4P理論、4C理論、STP理論等;第三類是與廣告創意相關的理論,主要指導廣告創意的開展,為廣告創意提供理論支持。例如,USP理論、品牌形象理論、定位理論、品牌個性理論、ROI理論等;第四類是與廣告媒體策略相關的理論,主要解決廣告媒體的選擇、廣告媒體組合、廣告媒體排期的問題。例如廣告媒體排期中的持續式排期、高到達率式排期、波浪式排期、脈沖式排期理論等。第五類是與廣告預算與效果評估相關的理論。例如關于廣告效果評估的DAGMAR理論、ARF理論,關于廣告預算的定率計算法、銷售單位法、銷售收益遞減法、競爭對抗法、計量設定法等廣告預算方法。
三、廣告策劃的實踐邊界
廣告策劃的實踐邊界著重探討在以廣告策劃理論為中心的指導下廣告策劃實踐范圍與理論指導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主要表現為廣告策劃實踐過程中的框架結構。在廣告策劃理論的指導下,廣告策劃實踐過程表現出一定的框架結構特點,廣告策劃過程中的不同階段都有其基本框架結構組織廣告策劃實踐。這些框架結構規定了廣告策劃的實踐范圍,像一條條邊界線一樣約束著廣告策劃實踐的開展,保證廣告策劃在理論的指導下在自身的領域內開展工作。
在市場調查與環境分析方面,由消費者分析、競爭者分析、產品分析共同構成市場調查與環境分析的基本框架,廣告策劃實踐的開展在這一步驟就是要約束在以上基本框架之下,從而限定了廣告策劃實踐的邊界;在營銷策略提案方面,框架結構表現在營銷策劃的開展必須在一定的營銷組合策略理論下進行,由此構成了廣告策劃這一過程的基本框架結構,那就是營銷組合策略模型與營銷推廣;在廣告創意與設計方面,一方面是對廣告創意的解析產生的廣告創意的框架結構,另一方面是廣告策劃過程中的廣告創意與設計的步驟中的框架結構。廣告創意應有廣告主題、廣告表現、廣告創意策略基本框架構成,其中廣告創意策略又包括創意理論、訴求策略、思維策略、創意方法、創意技巧或模式。廣告創意與設計的過程就是要完成創意概述、廣告設計與制作、創意說明三個方面的內容,也就是廣告創意與設計過程的框架結構。其中進行創意概述是要闡述廣告創意的目的、重點、主要的策略等,廣告設計與制作主要包括廣告語、廣告作品兩個方面,創意說明就是要根據不同的廣告作品進一步指明其廣告主題、廣告表現、廣告策略是什么;廣告媒體方面的框架結構主要是廣告媒體評估、廣告媒體選擇、廣告媒體組合、廣告媒體排期四個方面。首先要結合廣告策劃案的要求依據廣告媒體目標及廣告媒體的特點對廣告媒體進行綜合評估,其次依據評估結果進行廣告媒體選擇,然后依據不同的媒體組合策略進行廣告媒體組合,最后按照脈沖排期、高到達率排期等排期方式對廣告媒體進行排期。以上共同構成了廣告媒體方面的基本框架結構。廣告預算與效果評估方面應該將預算與評估分開探討。首先是廣告預算方面,主要有廣告預算依據、廣告預算方法、具體廣告預算構成。其次是廣告效果評估方面,廣告效果評估包含廣告經濟效果評估、廣告社會效果評估、廣告傳播效果評估三個方面,根據廣告的具體目標不同,應選擇廣告效果的某一方面展開針對性的評估,例如選擇廣告經濟效果作為主要的評估方向。廣告效果評估最終由廣告效果評估依據、廣告效果評估方法、廣告效果評估結論組成,也就是廣告效果評估的框架結構。
四、結論
探討廣告策劃的理論中心與實踐邊界,最終要解決的是理論與實踐的對應關系。理論是嚴謹的,理論又是科學的,理論一定有自己的核心內容。而實踐不是孤立的,實踐需要在理論的指導下才能日臻完美,離開理論指導的實踐無法開展,理論的核心性特點又決定了實踐又是有邊界的的。要保持廣告策劃的實質不變,就需要堅持理論中心與實踐邊界的統一。本文主要從核心概念、廣告策劃的基本原則、廣告策劃的基本理論三個角度梳理了廣告策劃的理論中心問題,從市場調查與環境分析、營銷策略提案、廣告創意與設計、廣告媒體、廣告預算與效果評估五個方面闡述了廣告策劃的實踐邊界。結合網絡消費的廣闊語境,同時受多方面限制,本研究也力求精準,但也或有得失,希望承擔拋磚引玉的職責,為后續研究提供一定借鑒,深入關注廣告中理論中心與實踐邊界方面的命題。
參考文獻:
[1]蔣建國.論網絡消費文化的特征[J].貴州社會科學,2012,(12).
[2]魏屹東.科學理論中心概念變化的語境分析[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4,(4).
[3]聶平平.公共治理:背景、理念及其理論邊界[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5,(10).
[4]楊先順, 谷虹.廣告話語分析:一種廣告本體研究理論[J].暨南大學學報,2007,(5).
[5]田暉.消費經濟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
[6]尹世杰.消費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關鍵詞】保險服務;營銷管理;營銷市場;機會分析
前言
進行市場機會分析的目的,旨在尋求企業發展的全新機遇。通常來講,市場分析主要由外部環境分析和內部環境分析兩部分構成。在保險行業中,由于各個企業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較內部環境分析而言,外部市場環境的分析更具有普遍的意義。外部市場環境的分析主要由環境、消費者、目標市場和競爭優勢分析四部分組成,通常也被稱為4C分析。在下文中,我將從這四方面對現代保險服務營銷管理的市場機會分析進行簡要闡述。
一、保險營銷環境分析
首先,就市場營銷環境而言,它受到企業的各種營銷活動以及潛在關系的影響,作為各種外部力量和相關因素的集合體存在,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均受其影響。同時,保險影響環境也是一個多種因素相互交織,多層次相互糾纏以及不斷變化的綜合實體,因此呈現出客觀性、動態性、相關性和差異性的特征。保險營銷的環境分析主要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首先,就保險營銷的宏觀影響而言,受到人口環境、經濟環境、法律政治、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環境的影響。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對保險企業的影響產生的影響較大,顧客的收入水平是保險企業跟蹤消費者保險服務需求的重要手段。另外,我國的保險營銷活動起步較晚,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上還有待健全和完善。而且,目標市場中消費者的審美觀念以及變化的趨勢,也是制定切實可行保險營銷策略的重要依據。最后,科學環境的變化,新的保險方式、定價方法、促銷方式都在產生變化,因此,需要保險服務營銷不斷跟上潮流和趨勢,在營銷中贏得一席之地。其次,就保險環境的微觀營銷環境而言,受到企業、供應商、營銷中介、顧客和競爭者、公眾諸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對于保險企業實現影響目標的作用影響巨大且直接,但是這些要素在一程度上也受到企業自身的影響,也就是說這些因素又是可控的,企業通過努力便能達到盈利目標。這五種影響力相輔相成,構成了保險營銷環境的微觀環境。
二、消費者行為分析
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分析是實現保險產品營銷順利展開的重要步驟。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保險消費者需求類型、消費心理、保險消費者的類型、影響消費者需求等主要因素。在消費者需求類型和消費心理的過程中,一般來講,消費者的需求分為長期需求、短期需求、特殊需求三種,在各種需求類型中,消費者投保的心理也不同,分為保障心理、實惠心理以及投資心理三種。營銷人員在消費者需求類型和心理的把握中,才能實現營銷目標。而保險消費者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有獨立型的投保者、順從型的投保者、保守型的投保者、節儉型的投保者、謹慎型的投保者、計劃型的投保者、沖動型的投保者以及投保型的投保者。這些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在進行投保時,又受到文化、社會、經濟、企業營銷、個人因素的影響。保險營銷者應當細致分析消費者心理,讓消費者變成忠誠的顧客。
三、目標市場分析
在現代市場營銷中,企業必須要對自身的目標進行精確的定位。而保險行業,想要在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深入消費者心中,就必須要對市場進行目標化的細分,從中選擇適合的保險行業為目標顧客服務。在進行市場細分的過程中,主要運用SWOT的分析方法,針對細分市場的發展潛力、競爭優勢、企業優勢以及增長率進行評估,并作出最后的選擇。比如說究竟是選擇無差異的市場戰略、差異性市場戰略還是集中性的市場戰略,都值得思考。
四、競爭優勢分析
保險競爭是保險市場中經常出現的現象,當不同的保險公司提供同樣的保險產品時,消費者的選擇空間變大,就會出現競爭的狀況。一般來講,針對競爭優勢的分析首先需要明確報保險競爭者的層次,是品牌競爭者還是欲望競爭者,這種區分有助于企業明確自身所處的競爭層次。就競爭優勢的分析而言,競爭實力主要取決于保險企業內部的產品組合、營銷地位、經營規模、新險種的開發能力、財務實力、管理能力對外界的反映能力以及營銷渠道情況和公眾形象等要素。另外,保險公司的競爭優勢和價值鏈的管理密不可分,價值鏈不僅能夠分析競爭優勢,也能夠建立和增強競爭優勢。價值鏈通過對公司的經營活動進行分類,從各個環節對經營活動加以分析,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增加利潤。而當代的保險營銷服務,必須要以客戶為導向,用客戶的思維進行問題的思考,才能提升企業的資產和核心能力,實現競爭優勢的提升和價值鏈的再生。綜上所述,當今的市場,是國際的市場,更是競爭的市場。競爭的形式不是傳統的價格戰爭,它要求企業在競爭的過程中進行各種形式的創新,保險服務行業在承保的技術和組織結構上也應當順應歷史變化的潮流,進行宏觀布局和微觀的調整,以適應多樣化的保險需求,適應市場競爭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張玉杰.中國保險營銷創新研究[J].中國市場,2013(37)
[2]張環宇.淺談保險中的服務營銷[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