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古樹的保護措施和方法范文

古樹的保護措施和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樹的保護措施和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古樹的保護措施和方法

第1篇:古樹的保護措施和方法范文

【關鍵詞】古木名樹;現狀;原因;移植;施工;技術

一、古樹名木的相關介紹

古樹指生長百年以上的老樹;名木指具有社會影響、聞名于世的樹,樹齡也往往超過百年。就其本身來說,它是經過長時間沉淀、遺留下來的珍貴植物,不僅珍惜并且也是瀕危植物,它的存在對于維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態的平衡以及保護、改善環境都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因為古樹名木是生長百年以上的古樹,其已進入緩慢生長階段,干徑增粗極慢,形態上給人以飽經風霜、蒼勁古拙之感,這因為這些形態上的特點,[1]古樹名木的觀賞價值是相當高的,這在當今社會中對于森林資源是一種久遠的展現,同時為我國的旅游事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古樹名木還有另外的一種價值,那就是記述歷史,因為其經歷的年代久遠,歷經的時代或者朝代更是各不相同,所以又被人們形象的稱為:“活文物”、“活化石”,蘊藏著豐富的政治、歷史、人文資源,是一座城市、一個地方文明程度的標志。

我國古樹名木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京、吉林、浙江、福建、江西、山東、湖北、湖南、四川、陜西、青海十一省(區、市)。其中,湖北、山東最多,分別占全國古樹名木總量的27.5%和23.4%。雖說相較于其他地區這些區域的古樹名木數量不在少數,但是相較于其他國家以及占據的世界古樹名木比重來說,我國所有的古樹名木數量還是很不客觀的,這與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更加需要我們做好一切保護古樹名木的措施。

二、古樹名木當前發展現狀及造成原因

古樹名木因為其自身生長的特點,所以在數量上并不會太多,再加上當前各種原因對其造成的忽略,使得古樹名木當前的數量也在不斷減少,下面我們就具體分析下造成古樹名木衰敗的原因:首先古樹名木并沒有收到全社會的重視,第一是因為宣傳的力度不夠,群眾都沒有養成保護古樹名木的習慣,會在樹身上亂刻亂畫,也因為一些迷信的習慣掛東西,甚至在樹洞里丟扔垃圾,[2]第二是在道路建筑的時候對古樹名木的砍伐,第三就是因為土地的征用,居民會將這些古樹名木讓施工人員肆意的移植,而且又不運用具體的保護措施,所以造成的樹木死亡比例不斷增加;其次是因為保護古樹名木的法制體系不健全;第三就是因為管理責任制沒有落實,這樣就沒有針對性的進行管理,最終無法實施保護措施;最后就是我國對于古樹名木的保護資金投入不很充實,這對具體的保護操作的實施限制住了手腳,無法真正的做到面面俱到。

三、古樹名木的移植施工技術

在造成古樹名木不斷減少的各種原因中,因為不合理的移植造成的古樹名木的死亡占據很大的比重,所以針對這一原因,我們下面具體介紹古樹名木在移植的過程中所需要施工技術,以便更好的提高移植樹木的成活率,從根本上保護古樹名木。

1.運輸過程中注意遮陽、防脫水的操作。雖說古樹名木相對于其他普通的苗木來說在儲存水分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長時間的離開土壤的時候,其失水的速度也是相當迅速的,并且因為古樹名木的珍貴性,是不能使其因為失水過多而死亡的,所以在這一運輸過程中必須要做好防脫水的工作,其具體的措施是噴灑呼吸蒸騰抑制劑,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古樹名木的移植都是要實施持續噴水的保濕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往往造成樹木根部過濕而死亡的現象,所以噴灑呼吸蒸騰抑制劑這種方法是最好的選擇,根據不同樹木的種類選擇最合適的抑制劑濃度,既保證了樹木不會因失水而死亡,更能夠防治樹木受到這些藥物的藥害。

2.起樹時注意對根部的保護。古樹名木是經過上百年或者更久的時間積累、保留下來的,所以其樹冠與樹根的發展和發達程度更不是其他樹木所能比擬的,所以在起樹的時候要重點做好對于樹根與樹冠的雙重保護,不能讓兩者在這一過程中受到任何的傷害或折斷,這對于樹木本身也是一種無法估量結果的破壞,同時因為古樹名木的體型都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使用重型機器對其進行轉移的時候必須要保證不傷害到這些樹木的樹身,而且在移動的過程中也必須做到兩邊的平衡,這樣才不會發生樹木從中間折斷的現象。

3.古樹名木根部處理技術。古樹名木經過長時間的生長,根部會比較發達,所以在移植的過程中不能夠將所有的根部都隨著樹木進行移動和栽植,所以對于其根部的修剪就顯得十分重要,同時還要說的就是根部是不被允許在外面的,所以根部都會帶著一個將根部包裹在里面的土球,[3]至于根部的修剪不同的樹木品種也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對于易生根的植物,雖然樹齡和樹體比較大,但在適合移栽的早春和深秋還是可以裸根移栽的。

4.轉移之后樹木的種植以及支撐保護。古樹名木的種植與普通的樹木種植并不存在本質上的不同,但是要給予其更多的重視,在種植之前要根據移植的樹木體型的不同提早準備好樹穴,保證土質的肥沃,同時還要達到便于種植的疏松程度,以便栽培操作,對于其透水性和排水性加強則是另一層保障,樹穴大小深淺以及土壤中磚塊、瓦塊等雜質的剔除等準備工作都要做到合理。[4]因為古樹名木的體型較大,所以在種植之后支持保護措施的實施就更為重要,因為一旦樹木出現傾斜甚至倒地的情況,對于樹木本身樹冠、樹枝都會造成折斷的傷害,同時大型的樹木倒地,對周圍的用戶居民以及建筑物都會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除了支撐的保護之外,還要同時做好澆水、遮陽措施,防止水分過度流失,并且在種植后的一段時間內都要進行定期的勘測,直到情況徹底穩定下來。

綜上所述,古樹名木是我國重點保護的歷史瑰寶之一,但是因為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對于其保護的程度還遠遠不夠,其中還因為不得不進行的移植的問題存在許多技術上不足,所以為了更好的保護古樹名木,保護我們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我們必須要切實的做好古樹名木的移植,運用全面的移植施工技術,將古樹名木更好的保護、照顧起來。

參考文獻:

[1]玉云瑋,張啟翔,高亦珂,等,園林植物新品種保護的現狀與策略[ J]山東林業科技,2004,150( 1): 53- 54

[2]徐建民,陸釗華,黃月華,等,林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的實施與桉樹良種化發展機遇的探討[ J] 桉樹科技,2002,( 1):16- 22

第2篇:古樹的保護措施和方法范文

關鍵詞:將軍洞古樹;歷史考證;保護研究

中圖分類號:S7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043-05

1 樹齡考證

1.1 始建歷史考證

將軍洞素有斜陽勝景的美譽,古木參天,怪石嶙峋,飛泉噴珠濺玉,環境清潔優美流水環繞,琴韻錚鳴,蒼洱景觀倍增特色。如此樹為建廟時所植,從建廟時間即可推斷大致樹齡。將軍洞(唐李公之廟)始建年代有三個版本。

1.1.1 明洪武末年說

2001年,龍尾街老年協會馬直卿、馬秀卿等撰寫的《重建唐李公廟正殿碑記》載:“唐天寶(公元742~756)年間,玄宗兩次討伐南詔,均以全軍覆沒而告終。先后戰死者達二十萬人。唐將李宓沉江溺死,三子隨軍亦戰死沙場。南詔閣羅鳳不念舊惡,“死則怨之終”,收尸埋骨,祭而葬之,以存恩德。明洪武末年(公元1361~1398)年,原散落于巍山縣營頭村的唐將士后裔及本鄉人士,為李宓盡忠于國、子盡孝于父,忠效一門,堪稱楷模,呈請大理府核準,建唐李公廟于斜陽峰麓,建亭殿、塑金身、立牌坊、置祭田、延廟祝管理。廟側出清泉,引流灌溉,有利農耕,府尹王治孝請旌封李宓為利濟將軍,鄉民感其恩德奉為本主。歷經明正德三年(1505)、萬歷二十四(1596)年、清光緒二十六(1900)年、光緒末年歷代重修擴建,廟貌常新……”。

1.1.2 明前說

徐嘉瑞著《大理古代文化史稿》第三章第三節神話中有:“李宓將軍廟左,有泉涌出,灌溉田疇,特封利濟將軍(見光緒二十年廟碑)。又正德三年(1505年),趙儀撰龍王廟碑曰:粵稽龍王姓李,起至大唐,將軍領命南巡,至此即終……,與古者勾龍后稷之類,此為本主廟起于明以前之明證”。就像諸葛亮、忽必烈、鄭回、傅友德也被奉為本主一樣,大理各族人民遵循儒教“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見《禮記?祭法》的思想,只要與大理歷史有關的英烈,都可奉為本主。這是白族對本主祀神的選擇標準。將李宓奉為本主神,既符合歷史上南詔“和唐立國”的思想,也符合白族人民崇拜忠孝、義勇的民族性格。李宓、李宓子及部將被后人稱為“七將軍”:即利濟將軍、英武將軍、白馬將軍、忠孝將軍、威鎮五爺、感應六爺和先鋒七爺,均被奉為下關、大理、魏山等地部分自然村本主。

1.1.3 唐朝后期說

民國《大理縣志稿》雜志部有“將軍洞,斜陽峰麓。唐天寶甲午十三載命將軍李宓率十道兵南征至洱河尾,為閣羅鳳所敗,全軍覆沒,筑萬人V于河尾南岸,土人為李宓建祠,俗呼為將軍硐,中有樓曰混混樓”。又據地方志載:“洞者,水從廟旁山洞出,清冷可愛而色極秀焉。將軍者,唐時李宓也。唐初,南詔王閣羅鳳事唐甚謹,唐相楊國忠欺主,貢責無厭,使鮮于仲通提兵六萬討鳳,唐兵敗告急,楊國忠則更以捷聞,再使李宓提兵20萬名討鳳,詔王絕其糧道,四面圍攻,唐軍先后26萬名將士覆沒”。相傳李宓來時扎營海尾(西洱河)半山腰,在營地插了一根扁擔,至李宓父子戰死后,其插扁擔滿生枝葉,后人敬其神立廟于此,故稱此樹為“扁擔樹”。

從上述記載和傳說分析,將軍洞大青樹至少已有619年以上樹齡(圖1)。

1.2 側枝年輪鑒定法

側枝年輪鑒定法是根據古樹Ⅰ、Ⅱ級及以上級別側枝的年輪數,結合各側枝年齡與樹干高度、側枝長度建立相關數學回歸模型,計算古樹實際年齡的方法。

將軍洞大青樹地理坐標為N25°35′33.93″,E100°11′57.13″,海拔2160m(Google Earth)。實測樹高約42 m,樹高1.3 m處實測圍長約13.43 m,從樹干基部呈蓮座狀側分出圍長從336~587 cm 不等的七大主枝,樹冠覆蓋面積約為804 m2。和多數相近海拔的大青樹一樣,生長過程中遭受過極端天氣影響,主干早已枯死、腐朽和滅失。大樹基部中心空洞現象明顯,七大主枝基部內側表皮、木質部也不同程度存在腐朽、潰爛現象,多數主枝已經深達髓心。從小氣候環境和大青樹古樹生長規律來看,如不實施人為干預,這種基部腐朽、潰爛進程將不可逆轉。

2015年2月,在對將軍洞大青樹作常規隱患排查修剪過程中,從西北方向直徑為1.4 m的二級主枝上(枝上分枝點高度約6 m,枝條留1.5 m高截技),截下一段最大直徑約58 cm的中空三級主枝,實測可視年輪(實測直徑約21.5 cm)為440輪,中空(髓心)部分直徑約9.6 cm,按實測部分直徑與年輪關系估算,年輪數約196輪;加上三級主枝最少三年生,此樹計算樹齡為639年。與明洪武末年(1398)年廟成時所植說法基本相符(圖2、3)。

2 轄區大青樹生長特性

2.1 生物學特性和生長規律

大青樹(云南)緬樹(植物名實圖考),紅優曇(云南通志),圓葉榕(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補編)圖版22:1-3。桑科 Moraceae、榕屬 Ficus Linn、榕組Sect.Urostigma Miq植物。大喬木,主干通直,高達25 m,胸徑40~50 cm;樹皮深灰色,具縱槽;幼枝綠色微紅,粗壯,直徑約1cm,光滑。葉大,薄革質,長橢圓形至廣卵狀橢圓形,長10~30 cm或更長,寬8~12 cm,先端鈍或具短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表面深綠色,背面白綠色,全緣,基生葉脈三出,側脈6~9對,在近邊緣處彎拱向上而相網結,干后網脈兩面均明顯;葉柄圓柱形,粗壯,長3~5 cm;托葉膜質,深紅色,披針形,長10~13 cm,脫落。榕果成對腋生,無總梗,倒卵橢圓形至圓柱形,長20~27 mm,寬約10~15 mm,頂部臍狀凸起,基生苞片合生成杯狀;雄花散生榕果內壁,花被片4,披針形,雄蕊1枚,花藥橢圓形,與花絲等長;雌花,花被片4~5,花柱側生,柱頭膨大,單1;癭花與雌花相似,但花柱短而粗。花期4~10月。 產于廣西、云南(北達昆明、大理一線,海拔500~2200 m)、貴州(興義)。

大青樹在本地俗稱算(酸)片樹,算(酸)把樹、萬年青,按苞片(托葉)顏色又俗稱紅算(酸)把、白算(酸)把。百年以上古樹多分布于蒼山洱海間寺廟古跡地和古村落。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末,大理市境內目前共有100年以上樹齡的大青樹有323株,其中樹齡400~499年的有9株,樹齡500年以上有12株。

本地大青樹多為籽播育苗,鮮有扦插、壓條等無性繁殖措施。實生苗幼苗生長速度較快,但木質化程度低。條件好的苗圃三年生苗高可達1.5~2 m,地徑可達3~5 cm,3~10年樹齡為速生期,一般每年可增租1.5~2.5 cm,最高可達3 cm/年。10年生以下大青樹極易受凍,這也是高齡大青樹無明顯主桿的原因之一。

據多年物候觀測,將軍洞大青樹當年2月中旬開始萌芽,4月中下旬展葉,5~8月開花,9~10月為果熟期;12月至次年2月為落葉期(非極端氣候天氣年份樹冠下層落葉不完全)(圖4、5)。

2.2 大青樹生長過程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大青樹生長的自然氣候環境和人為因素較多,歸納總結主要有以兩個方面。

(1)消極因素:極端氣候環境因素(低溫、冰雪霜凍災害天氣、風災)、病蟲為害(食葉、卷葉、潛葉害蟲、蛀干害蟲,根腐、干腐病、黑斑病、煙煤病等);人為生產生活影響(人為機械損傷、生長空間壓縮)等。

大理地區大青樹老化枯腐癥狀及處理見圖6~13。

多年觀察研究表明,將軍洞大青樹生長于斜陽峰灶頭菁口海拔2160 m半山腰,通氣、透水及光照條件較好,且葉片多薄革質,鮮有病蟲害發生。影響其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因素主要是:極端的低溫冰雪霜凍天氣過程、大風強對流天氣以及人為機械修剪損傷導致的枝腐、干腐等。

(2)積極因素:大青樹與周圍小環境的共生、附生關系(圖14~23)相關圖片資料表明,大青樹、黃葛樹與其他樹種、石灰巖、溶巖等存在奇妙的附生、共生關系,關聯因素有待進一步研究,但這些因素可能對大青樹古樹保護措施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3 將軍洞大青樹保護措施初步研究

3.1 組織措施

通過聽證和相關工作程序,《大理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已于2015年8月由大理市人民政府頒布實施。為將軍洞風景區古樹保護組織機構、人員和經費保障提供了法理依據。主要措施是把景區古樹保護工作納入景區日常管理養護重點工作,依托現有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成立科研課題組,常年開展將軍洞大青樹定點物候、氣候疊加觀測記錄,采用無人機觀測、圖像采集設備、CIS等技術措施建立將軍洞大青樹三維稻菽P停恢貧ㄑ護月歷和極端天氣應急工作預案,適時開展防風、防寒、除雪等應急工作,建立健全古樹保護重大措施專家審查機制;健全年度大青樹保護檔案;確保每一項保護措施的科學合理性和可追溯性、可操作性。

3.2 工程保護措施

(1)樹干基部空洞修補:徹底清除腐爛木質部,對創面刷上防腐劑和傷口涂補劑后,采用石膏(Ca2SO4?2H2O)+動物毛發+生長素(IAA,IBA等)對空洞部位進行填補壓實,隔絕水分和空氣,減緩樹干腐爛空洞進程,并對古樹起到實體支撐作用。

不同截枝方法對大青樹主桿的影響,見圖24、25。

(2)樹干基部景觀石支撐圍護:改造現有八角型樹池,對樹干基部用火山熔巖或碳酸巖砌石圍護,一則對樹干基部起支撐圍護作用,二則利用榕屬植物和碳酸巖特殊的附生關系,刺激其增生組織乃至新根的形成。

(3)修剪降高,確保樹體平衡:一是通過常規修剪清除下垂枝條和枯枝,維護樹冠平衡,清除安全隱患;二是編制樹體回縮修剪方案,刺激新枝發生, 降低營養吸收和輸送高度,防止古樹風倒,維護古樹營養吸收和營養消耗的相對平衡。樹體回縮修剪方案須經專家論證通過、報市(縣)級古樹名木管理機構批準后方可實施。

(4)樹冠投影范圍透水鋪裝改造:樹冠投影范圍內留除必要的消防硬化通道外,全部采用透水鋪裝;按6 m×6 m間距設置通氣口,口徑不低于30 cm,深度不低于1.5 m,并用礫石、陶粒等通氣、透水材料填充。

參考文獻:

[1]張培爵,周宗麟.大理縣志稿[M].大理:大理市圖書館翻印,1991.

[2] 徐嘉瑞,李家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M].中國圖書刊行社,1985.

第3篇:古樹的保護措施和方法范文

[關鍵詞]林慮山 風景資源 可持續發展 保護

一、林慮山風景區資源現狀

林慮山屬于太行斷塊的東側邊緣,由于受地殼構造運動的影響,區內以斷裂切割的塊狀構造為特征,斷層發育升降不均,峰巒疊障,溝壑縱橫,總的趨勢為西北高,向東南逐漸傾斜。風景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山地地區,土壤類型主要包括少礫質薄層灰巖粗骨棕壤和砂礫質薄層砂巖粗骨棕壤兩種土屬。地形地貌變化豐富,營造了良好的野生動物生存環境,具備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立地條件。風景區范圍內林木共有75科,450種,其中喬木410科,灌木40種。常見林木是溫帶闊葉落葉林種,少數為針葉常綠樹種。全區林業用地60.49萬畝,占總面積的77.71%。其中有林地面積18.69萬畝,疏林地0.71萬畝,灌木林地2.28萬畝,未成林地0.94萬畝,苗圃0.11萬畝,共計林地22.73萬畝。另有散生樹木1961746棵。樹木覆蓋率達35.34%。

風景區也是暖溫帶大陸區域較有代表性的野生動物棲息地。風景區內獸類有:狼、狐貍、獾、黃鼠狼、鼠、松鼠、野兔、狍子、刺猬等,鳥類有:石雞、灰喜鵲、麻雀、鵪鶉、巖鴿、斑鳩、燕、黃鷲、雕、貓頭鷹、啄木鳥、布谷鳥、烏鴉等。昆蟲類有:草蛉、赤眼蜂、金小蜂等,其他動物還有蛇、蝙蝠、壁虎等。

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

二、林慮山風景資源保護的必要性

風景資源是構成風景名勝區的基本條件,所包含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是無法替代和再生的,因此,保護風景資源是風景名勝區管理的首要任務。林慮山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風光獨特,景觀資源類型多樣,集雄偉的風景地貌和壯美的“人工天河”紅旗渠于一體,其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均較豐富,體現了很高的旅游價值,其中包括科學價值(南太行山脈的地貌特點、多樣性的生物資源)、教育價值(紅旗渠精神、扁擔精神)、美學價值(靜態之美、色彩之美、動態之美)、歷史文化價值等。如果不采取合理的保護措施,用掠奪的方式去過度地利用經過漫長歲月發展而成的風景資源、自然風光連同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將會因為人為的破壞而喪失殆盡,風景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將成為空談。

三、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問題

林慮山對風景資源的保護一直都很重視,但在實際管理工作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林慮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地方一級的“管委會”,不僅對風景資源的認識有一

定的局限性,而且在具體管理過程中,往往會因過多地考慮經濟利益,而忽視其生態效益和

社會效益。例如不加限制地大搞開發建設,致使風景區出現城市化現象,而且由于游人數量

大大超過了風景區的容量,造成風景區大氣、水質、土壤等自然資源的污染,使風景資源合理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2.旅游開發不夠重視對生態系統的保護

在風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很多人認為是“保護和利用風景名勝資源,合理組織游

人活動,妥善處理景區的各種矛盾,統籌安排各項措施,為人們提供自然、優美、清新的旅游勝境”。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對風景資源的保護主要強調對景點的保護,而對整個區域中的生態系統方面的保護重視不夠。

3.部分設施建設對核心景區資源與環境造成破壞與威脅

林慮山核心景區的景觀資源各具特色,以太行峽谷自然景觀和紅旗渠人文景觀為典型代表。目前部分景點和景區開發已經開發建設,促進了風景區旅游事業的發展;同時部分設施對景區的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如大峽谷內亂搭亂建的廟宇和農村住宅。

4.自然資源保護中忽略了風景美

保護中沒有考慮到風景美這一因素,比如對風景美學質量高的資源是否要保護,這里就未涉及到。因此,在進行自然資源保護的過程中,只是一味地強調保護生態,對其中吸引人們觀光旅游的美的因素卻忽略掉了。

四、保護的具體對策與措施

林慮山風景區資源具有科學、教育、美學及歷史文化價值等,因此不同的對象要實行不同的保護措施,根據林慮山風景名勝區資源的特點確定資源保護的對策與具體措施如下:

1.分區保護的對策與措施

(1)分區保護的目的:第一,明確規定每一個區域的保護措施和開發利用強度,統籌協調保護和利用的關系;第二,使各分區用地便于管理和規劃的分期實施,增加規劃可操作性;第三,根據不同分區的資源敏感性和適應性特征,進行實施建設、人類活動和土地利用控制與管理。

(2)分區保護的內容:按照林慮山風景名勝區的資源保護和利用的程度,將整個風景區的保護可劃分為風景游覽區、史跡保護區、自然景觀保護區、風景恢復區、發展控制區、保護地帶等五個分區(見右圖:圖片來源,自繪),其中保護地帶位于風景區范圍之外。

(3)分區保護中設施控制與管理:風景區內因生產、生活及旅游要求,需要進行必要的設施建設,根據情況,可分為道路交通、餐飲、住宿、宣講咨詢、購物、衛生保健、管理設施、游覽設施、基礎設施及其他設施等十種類型,具體措施如下表:

(4)分區中的人類活動控制與管理:

風景區內的居民和游客的日常生活及旅游游賞活動會對風景區內自然及人文資源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要對居民及游客在風景區內的活動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風景區內的人類活動控制內容主要包括旅游活動、經濟社會活動、科研活動、管理活動等四個方面,根據風景區的六大保護類別確定人類活動的控制與管理。具體措施如下:

2.分類保護的對策與措施

為了更好的保護風景資源,根據資源的不同類型,選擇重要或特殊的進行分類保護,以使保護具有更強的針對性。根據林慮山風景名勝區的資源特點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古樹名木保護

古樹名木是風景區林木之秀的精華,是價值較高的自然資源,對古樹名木的保護非常重要,具體保護措施為:

①按照《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要求加強珍稀植物和古樹名木的保護,加強宣傳,讓群眾懂得珍稀樹種的意義,使保護珍稀樹種成為自覺行動。

②建立完善的古樹名木檔案,登記位置、樹齡、立地條件,并且配有照片,進行定期觀測檢查,更新檔案資料,實行動態管理。

③所有古樹名木都需掛牌保護,設置避雷設施,確定保護范圍。游路兩側及游覽景點內的古樹名木應設防護欄,嚴禁游人攀爬、劃刻、折采、砍伐。

④加強古樹名木周邊的小環境治理,加強養護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對于衰老的古樹名木,應在專家指導下進行古樹復壯。

(2)水域保護

①加強對紅旗渠的保護和管理。提高紅旗渠周邊的綠化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定期對紅旗渠中的亂石、淤沙進行清理。

②加強對山區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加強水源涵養林的建設,禁止無序截留、引水,以保持河流水質的清潔和長期穩定的水景景觀。

③加強對水域污染源的治理和監管。按入河排污口管理辦法對新增旅游服務基地的污水排放進行審批,嚴格控制和減少各類污水的直接排放。

④加強風景區內的農田、果園及其它林地內對化肥、農藥使用的管理,以防污染水域。

⑤風景區內新建山塘、水庫、引水渠等水利設施必須經過專家論證,避免對水景景觀及下游水系產生不利影響。

(3)生物多樣性保護

①嚴格保護風景區僅存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和特有的珍稀物種。在開展植樹造林的同時,保護和使用鄉土樹種,保持原有的灌木叢,盡快恢復本底山林的植被群落面貌。

②嚴禁捕殺、販賣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擴大闊葉林和漿果類植物的種植面積,為鳥類生息繁衍創造條件。可利用添制人工巢箱等方式,對自然環境中的鳥類進行保護。

③加強科學研究與監測,制定合理的動物保護區域與遷徙活動的廊道,并相應合理制定限時、限期的游覽線路。

④加強宣傳。在有關地段設立警示牌,向游客介紹林慮山各類物種的生活習性和瀕危程度,傳授觀察和欣賞該動物的方法和技巧,引導游客主動保護在該處活動的動物。

3.核心景區的保護

核心景區是指風景名勝區范圍內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最集中、最具觀賞價值、最需要嚴格保護的區域。林慮山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具體范圍包括紅旗渠保護區和太行大峽谷保護區(見右圖:圖片來源,自繪)。針對核心景區的特點,其保護重點應是紅旗渠人文勝跡、大峽谷山體地貌和植被。紅旗渠的保護不僅限于對現存紅旗渠本身的保護,還應保護其整體的環境風貌與精神氛圍;山體地貌保護不僅限于對現存景觀較好的山、巖、洞、壑的保護,同時還應對因開山采礦而破壞的山體進行適當的處理、修復和綠化屏擋;對植被的保護不僅限于對生長較好的古樹名木和現有的山林的保護,還應進行科學教育,使其向風景林的方向發展,提高景觀與生態價值。其保護具體措施如下:

(1)核心景區內嚴格禁止與資源保護無關的各種工程建設,嚴格限制建設各類建筑物、構筑物;嚴禁在游人集中的游覽區和重要景點周圍建設賓館、度假村、房地產開發等各種破壞景觀、污染環境、妨礙游覽的項目和設施。

(2)符合規劃要求的規劃項目,要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報批;手續不全的不得阻止實施。

(3)對核心景區內不符合規劃、未經批準以及與核心景區資源保護無關的各項建筑物、構筑物,都應當提出搬遷、拆除或改做他用的的處理方案。

五、結語

以上是在對林慮山風景名勝區資源的分析與評價的基礎之上,根據林慮山風景名勝區資源的自身特點以及對資源保護的現狀問題進行分析,以自己的觀點明確分析了林慮山風景名勝區資源的保護的具體措施,希望對林慮山風景名勝區的資源保護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以確保風景名勝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金路:風景名勝區中的幾個關系[J].中國園林。2002,19(2):23--25。

[2][美]J.o.西蒙茲:大地景觀一環境規劃指南[M].程里饒譯.北京:中國建工出版社.1990

第4篇:古樹的保護措施和方法范文

關鍵詞:安溪縣;古樹名木;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S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0)09-0045-03

1 引言

古樹名木是林木資源中的瑰寶,是自然界的璀璨明珠。從歷史文化角度看,古樹名木被稱為“活文物”、“活化石”,蘊藏著豐富的政治、歷史、人文資源,是一座城市、一個地方文明程度的標志;從經濟角度看,古樹名木是我國森林和旅游的重要資源,對發展旅游經濟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從植物生態角度看,古樹名木為珍貴樹木、珍稀和瀕危植物,在維護生物多樣性、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安溪縣古樹名木數量較多,以榕樹(Ficusmicrocarp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荔枝(Litchichinensis)為主,樹種達35種。

安溪縣位于福建省東南部,晉江西溪上游,東經117°34′~118°18′,北緯24°51′~25°26′,東西長74km,南北寬63km,面積3 057.28km2,是泉州市地域最大的縣份。全縣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和濕潤,年均氣溫17-18℃,平均降水量1 800mm,無霜期260d。全縣林地 2 205.8km2,有林地2 0116km2,森林覆蓋率67.2%。

2 歷次調查方法及結果

2.1 調查方法

采取現場踏查與訪問相結合。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樹種名稱、用GPS定位地理坐標,每木測量樹高、胸圍、冠幅,考察古樹名木生長地形地勢、土壤、生態植被、自然環境,了解古樹名木生長歷史及有關人文資料,了解權屬、管護責任人和保護管理現狀等,對古樹名木進行全景拍攝。填寫《古樹名木調查表》、《古樹群調查表》,為每株古樹名木建立電子檔案。

2.2 調查結果

1997年縣林業局組織資源站及鄉鎮林業站對全縣古樹名木進行調查,確認古樹名木26株,以安政綜[1997]452號文《安溪縣人民政府關于建立自然保護小區和實施名木古樹掛牌保護的通知》,予以掛牌保護。1999年縣林業局組織資源站及鄉鎮林業站對全縣古樹名木再次進行調查,確認新增古樹名木125株,以安政綜[1999]綜414號文《關于實施名木古樹掛牌保護的通知》,予以掛牌保護。2006年,根據福建省綠化委員會、福建省林業廳《關于開展古樹名木第2批掛牌保護工作的通知》(閩林[2004]政函102號)要求,縣林業局及時組織有關人員,普查確認建檔第二批古樹名木164株,以安政綜[2006]103號文《安溪縣人民政府關于對第二批164株古樹名木進行掛牌保護的通知》,予以公布并實施掛牌保護。2010年6月,縣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組織鄉鎮林業站按照全國綠化委、國家林業局2001年全綠字[2001]15號《關于開展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工作的通知》及其附件《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規定》,對全縣古樹名木進行普查,此次普查又新確認古樹名木49株和9個古樹群,以安政綜[2010]107號文《安溪縣人民政府關于對第3批古樹名木進行掛牌保護的通知》,予以公布并實施掛牌保護。目前全縣現有古樹名木453株,其中古樹群9個89株。

3 安溪縣古樹名木的特點

(1)安溪縣有國家一級古樹名木27株,國家二級古樹名木24株,國家三級古樹名木402 株;屬于國家重點保護珍貴樹木有南方紅豆杉(Taxus chinensis)、銀杏(Ginkgo biloba)、香樟、刺桫欏(Alsophila spinulosa)、紅椿(Toona sureni)5種64株,省重點保護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胸徑80cm以上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2種56株。按古樹名木生長的具置看,生長在單位庭院的古樹名木2株,生長在寺院的古樹名木1株,其余都生長在山坡、路旁、村旁、水旁、公園、荒山、地頭,占古樹名木總量的99.5%。從古樹名木生長狀態分布看,安溪縣古樹名木呈散生分布為主,群狀分布有9個群89株,占19.6%,80.4%的古樹名木為散生分布。從林木權屬看安溪縣古樹名木絕大部分為村集體或角落所有,個人所有比例較小。

(2)從安溪縣古樹名木的年齡數據分析,安溪縣的古樹名木年齡主要集中在100年~299年區段,500年以上的古樹名木較少。100年~299年區段的古樹有403株,占全縣古樹總量的88.9%,300年~499年區段的古樹24株占全縣古樹總量的52%,500年以上的古樹27株,占全縣古樹總量的59%,其中長坑鄉福春村編號為A001的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樹齡為1310年,入選福建省杉木古樹王。

(3)從樹高數據分析,安溪縣的古樹名木樹高主要集中在10~20m區段有280株,占古樹名木總量的61.8%;10m以下的區段有30株,占總量的66%;21~30m區段有102株,占古樹名木總量的22.5%;30m以上的區段有41株,占總量的9.1%。其中祥華鄉白坂村編號為A107的一株杉木樹高達46m。

(4)從胸圍數據分析,安溪縣古樹名木的胸徑100~199cm區段有202株,占古樹名木總數量的44.6%;100cm以下區段有225株,占古樹名木總數量的49.7%;200cm以上區段有26株,占古樹名木總數量的5.7%。其中編號為A025位于大坪鄉福美村的古榕樹胸徑達550cm。

4 安溪縣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現狀

4.1 保護資金不足,基本保護措施未到位

安溪縣名木古樹保護管理大都處于建檔掛牌保護階段,名木古樹中遭受病害蟲害,樹干多洞、枝條枯萎、長勢較弱的占7%;有5%的古樹樹根外露,樹體傾斜,甚至根基土堆半邊坍塌,根系,有的已被臺風吹倒、吹斷、倒伏,面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由于保護資金不足,古樹名木的日常養護管理、復壯、施肥、除蟲、圍欄、安裝避雷針以及普查掛牌等措施不能及時實施。特別是那些樹齡高的古樹,生理機能下降,吸收水分、養分的能力和再生能力減弱,長勢較差,必須盡快采取搶救措施并進行日常養護管理。

4.2宣傳不到位,執法力度不夠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福建省森林條例》和《福建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對古樹名木保護作出明確規定,但由于宣傳不到位,執法力度不夠,未引起全社會重視,林業、城建、公安等部門聯動機制未建立,沒有形成打擊合力,一些急于致富的農民隨意濫挖、盜賣、非法移植南方紅豆杉、桂花樹(Osmanthus fragrans)、香樟、桫欏等珍貴古樹出售,導致破壞古樹名木案件時有發生。

4.3 管理責任制未落實,部分林木所有者管護主體意識不到位

由于大部分古樹名木為村委會、小組、角落集體所有,未簽定古樹名木管護合同,未落實管護人員和具體的管護措施,責任不明確,許多古樹名木長在房前屋后,村莊路旁,四周雜草叢生,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和管理。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5 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的相應對策

5.1 技術養護措施

5.1.1 改善立地條件,保證土壤的營養平衡

針對古樹生長衰老的特點,調查、分析古樹生長環境的土壤理化性質,立地條件較差的,可采取改良土壤的方法,如通過松土、灌水、施肥、改土、培土等措施,增加土壤的透水、透氣性能。每1年(或2年)組織增施有機肥,采用腐殖土、綠肥或腐熟的廄肥,在樹冠垂直投影的外側穴施肥或開溝施肥,并輪換施肥位置。設圍欄保護,圍欄以游人摸不到樹干為最低要求。在樹下人流密集的地方鋪陶礫磚或其它透氣磚,在人少的地方栽種固氮植物及綠籬植物,如胡枝子(Leapedeza bicolor)、白三葉(Trifolium repens)及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等地被植物,可改善土壤肥力,改善景觀。

5.1.2 加強樹體復壯管護

凡樹體不穩或樹體傾斜的都采取加固措施或支撐,支撐部位墊上膠墊,保護表皮。對高大樹體應安裝避雷裝置,以防雷擊。古樹名木樹體上有傷疤或空洞的地方應及時堵洞、修補,防止進水。用聚氨酯復合物等新型化學材料進行修補樹洞。空洞大而深的地方,先用鐵絲網罩住,外面用新型化學材料修補,事先洞內應涂防腐消毒劑,如5%CuSO4溶液或1∶1∶10波爾多液。空洞也可以不填充,只要能將樹液、雨水、凝結水流出即可。有紀念意義或特殊觀賞價值的古樹,應保留其原貌,對枯枝采取防腐處理。修剪應避開樹木傷流盛期。長勢較弱的,用由稀土元素配制而成的助壯劑根灌古樹,能促進古樹根系生長,提高古樹長勢。

5.1.3 加強病蟲害防治

病蟲防治上以“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為原則,防重于治。古樹病蟲害常發生于根部及主干部位,以白蟻與天牛為害最為常見。

(1)白蟻防治。通過人工挖巢去除蟻穴,挖巢后再施一些滅蟻靈或1:30的50%氯丹乳劑,以徹底清除白蟻。

(2)天牛防治。結合修剪整枝,及時剪除有蟲枯枝。防止成蟲產卵。在成蟲羽化出孔前(5月)進行,常采取樹干涂白和包扎來實現。涂白可用生石灰10份,硫磺粉1份,食鹽0.2份,牛膠0.2份,水30~40份,或加敵百蟲0.2份,調成涂白劑。視產卵部位高低,涂于樹干下部離地1.5~2.0m 范圍內。包扎則從根部至離地面1.0m處包以編織袋或麻袋,纏繞樹干2~3圈即可,成蟲所產之卵無法發育成長。在產卵和幼蟲孵化盛期,于產卵刻槽和幼蟲危害處涂上有機磷類殺蟲劑加油類3~5倍液,或用棉花吸住藥液包扎在枝桿上,外用塑料薄膜包好,或藥液拌和適量粘土調成藥液,粘涂于產卵和幼蟲危害處。使用劇毒有機農藥,應當控制在適當濃度,以免對古樹造成毒害。

5.2 綜合管護措施

5.2.1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

古樹名木保護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工作,只有把增強全民的保護意識建立在廣泛的群眾基礎之上,才能使古樹名木得到真正有效的保護。因此,安溪縣鄉政府及林業、園林等部門應將古樹名木保護工作作為當前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宣傳教育,要創新宣傳手段,出版古樹名木科普宣傳書籍、畫冊,舉辦知識講座、知識競賽;加大廣播、電視宣傳古樹名木的力度,開辟專題欄目,系統宣傳有關保護古樹名木的內容,建立標本館、實物展覽館;在旅游景區設立保護古樹名木警示牌等等,讓保護古樹名木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5.2.2 加強法制建設,依法保護古樹名木

當前首要的工作是要盡快制定出《安溪縣古樹名木保護實施辦法》,增強可操作性,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為保護古樹名木提供依據。要加大執法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嚴厲打擊盜挖、非法移栽、收購倒賣等破壞古樹名木的違法活動,使古樹名木保護和管理走上法制化軌道。

5.2.3 簽訂管護責任書,落實管護責任、義務和管理措施

古樹名木保護必須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應由縣政府牽頭,以綠化委員會和林業部門為主,園林、城建、旅游、公安、教育、新聞媒體等部門和單位密切配合,齊抓共管[1]。要按照林木權屬,與管護責任單位或責任人簽訂管護責任書,把古樹名木保護的責任落實到單位和個人 ,落實相應管理措施。

5.2.4 廣開渠道,加大對古樹名木保護資金的投入

古樹名木保護是公益性事業,保護所產生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造福于全社會。古樹名木保護投入,必須依靠全社會力量。本著“分級管理,分級投入”和“使用者付費”的原則,古樹名木保護應以各部門、單位投入為主,縣鄉財政投入為輔的投融資體系。要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古樹名木保護,開展古樹認養活動,設立古樹名木保護基金,接受各方資助、捐贈、饋贈等,從而推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

5.2.5 依靠科學技術,加強古樹名木的保護和管理

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護好古樹名木的重要手段。安溪縣應成立古樹名木保護學會,開展保護古樹名木抗衰老[2]、抗病蟲、復壯及古樹名木樹齡測定等方面的科學研究,積極推廣實用科學技術。建立古樹名木保護管理體系和有效的動態監測體系,利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定期對古樹名木的生境、生長勢、保護現狀等項目進行動態監測,跟蹤管理,為決策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陳烏定.詔安縣古樹名木保護現狀及其保護對策初探[J].林業勘察設計,2009(2):25~26.

[2] 黃文濤,郭向前,尹世金,等.端粒和端粒酶的發現及其與衰老和一些人類疾病的關系[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66~72.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nxi Countys Old Famous

Trees and Their Conservation Measures

Li Sanyi

(The Forestry Bureau of Anxi County, Anxi Fujian 362400, China)

Abstract: Using archives and surveys of Anxi County famous trees, we show that the Anxi County has numerous famous trees consisting mainly of banyan, camphor and lychee, with up to 35 species. Among them, 27 trees are national first level famous trees, 24 are second level, and 402 are third level. In addition, five species with 64 trees belong to the national key protection of rare trees and two species with 56 trees belong to the provincial key protection of tre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status of existing old famous trees, we propose corresponding conservation measures.

第5篇:古樹的保護措施和方法范文

關鍵詞:城市園林植物;植物保護;生態防治;措施

0 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生態園林城市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多個城市都在積極開展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配置工作。但是由于園林植物的生長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容易造成枯萎或者死亡,導致其價值不能體現。如何做好園林植物的養護管理成為工作人員需要解決的問題。下面就此進行討論分析。

1城市園林生態環境

1.1城市園林綠地的生態環境效應

城市園林綠地是指用以栽植綠色植物和布置配套設施,且賦以一定功能與用途的地表和空間。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開放性的加大,使城市生態系統出現失衡,直接影響著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目前國內外的學者對于城市綠地的研究集中在城市綠地的降溫、降低噪聲、增濕、固碳釋氧、抗污染效應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表明,城市綠地的生態環境效應在空間尺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總結得出影響城區綠地生態效應的因素主要是太陽輻照量、綠地面積和綠地形狀。

1.2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特點

城市中的人為作用嚴重影響著園林生態環境,使園林植物的生長環境具有多變性和特殊性,造成病蟲害的多變性以及分布和組成的特殊性。城市園林植物與果樹、農作物相互間的組合形成豐富的植物種群,多樣化的種類亦會導致病蟲害種類繁多且結構復雜。研究表明,

園林植病蟲害發生需要3個條件,首先要具有一定的蟲源或者病源;其次要有病蟲害發生、流行和生長繁衍的環境條件;此外,還需具備寄主植物的易受害生育期。現階段城市建設過程中,由于園林植物的生態種群脆弱,且品種過于單一,導致病蟲害發生非常頻繁且爆發時間長。

2 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養護管理

綠化養護要充分體現和促成可持續發展的園林設計理念,這是提升養護水平和打造地方園林的必然要求。從當今的市場環境來分析,要保證植物的生長達到預期的景觀設計效果,綠化養護要貫穿園林綠化施工的全過程,不僅要滿足其生態功能和創造優美的視覺環境,還要符合人們的行為習慣,提高經濟和生態效益。

2.1垂直分布的養護

城市園林植物造景中,垂直方向上植物競爭的主要是陽光,其次是溫度和水分等環境因子。喬木和灌木作為城市林緣線和植物立體層次構建的主體,與花卉、地被草坪的合理搭配,可以創造良好的景觀效果和動態的立體層次感。在養護中要做好喬灌木的水肥管理、樹形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如大樹在冠幅內地面開挖地穴和施肥均較多,肥料主要以復合肥為主,觀花觀果灌木增加施用磷、鉀肥,觀葉灌木增施氮肥。花卉植物要認真把控好澆水、施肥、中耕除草、修剪、補植、更換花苗、病蟲害防治等細節,如球根花卉不能使用未經腐熟的有機肥,否則會爛根,施肥時不要污染花和葉。地被植物養護要做到防止水土流失、增強土壤肥力、防止平禿、修剪平整等,如綠葉期與觀花期的交替及花色的協調。在草坪的使用過程中,在掌握各草坪草生物學特性和生態適應性的基礎上對草坪進行適宜的水肥管理和合理的修剪養護,尤其是對雜草生長的控制,通常使用抑制雜草和防治雜草相結合的辦法。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在養護的實踐過程中,草坪保水劑、濕潤劑和生長調節劑的運用技術逐漸成熟,大大地提高了草坪草的景觀效果。

2.2古樹名木類植物的保護

古樹名木可以成為城市園林景觀的綠色瑰寶,映襯著城市的發展和變遷,其管理主要以古樹復壯和養護為主。地上部分的外傷,用硫酸銅溶液消毒后涂天然桐油等保護劑;大風折斷的枝條,根據樹形和樹勢修剪冠徑。在地上部分修剪的同時,要松土促進根部的有氧呼吸。對于結果的古樹和風景區的古樹應做支撐保護和設避雷針處理。地下部分的復壯,不僅要促進老根系生長,還要嫁接新根。研究表明,通過疏松土壤達到古樹名木復壯的措施有:深耕松土、開挖土壤通氣孔、土中埋樹枝或者聚苯乙烯發泡材料、更換污染土壤等。如國光多功能棒肥可以均勻合理添加殺蟲殺菌劑和生根劑,提供全面均衡的養分,使名木古樹、老樹和弱樹復壯樹勢,且不影響植物的生長和觀賞效果。

3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保護措施

園林植物保護的發展,歷經“有蟲治蟲,無蟲防蟲”的單一防治、現代綜合防治、生態調控技術防治等階段,保護的技術措施在不斷的革新和改進。從國內外許多的事例來看,植物保護越來越重要,可以從園林設計、植物的養護管理、控制病原物或者害蟲的種群數量和危害程度等著手展開工作,解決病蟲害抗藥性、殘留問題,強調利用園林植物特性推廣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調控。

3.1合理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是創造城市園林景觀藝術的基礎,設計者要充分結合不同植物的特點,從植物配置的多樣化人手,采取喬-灌-地被的復合立體模式,提高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對病蟲害的抗性。在樹種的選擇上應以植被分布規律為理論基礎,適地適樹,以鄉土抗性強的樹種為重點;設置合理的栽培密度和配置形式,抓住植物季相變化中的色彩變化;注意利用植物間相生相克等生物學特性,避免配置病蟲轉主寄生植物引起病蟲害的發生,體現植物多樣性原則。

3.2加強植物檢疫

在城市化進程迅速的情形下,引進苗木和其他植物材料,應該通過法律法規加強植物檢疫,嚴禁將危險性病蟲傳入或傳出,對已傳入的要及時封鎖就地消滅,防止造成交叉感染,危害其他苗木。充分利用城市綠地間地理分離或者寄主植物的不連續性而形成的地理上的生殖隔離,嚴防危險性病蟲害進人。

3.3人工保護及外科手術

城市園林植物的人工保護,是根據病蟲害發生特點和規律,所采取的直接殺死害蟲或消除病菌、破壞病蟲棲息場所,并及時對損害的樹體進行治療修復,以挽救其壽命的人為防控措施。采取的手段主要有:病斑的刮治并用殺菌劑涂抹、用毛刷刷枝干或給樹干刷白防越冬的害蟲,人工捕挖害蟲,橋接、吊枝和頂枝、皮傷的治療和修復,樹洞的填補和修復并做好傷口消毒和防腐劑加涂。

3.4 物理和化學防治

物理防治是機械阻隔、熱處理、趨性誘殺、高頻電波、激光及電離輻射治蟲,紅外線滅病等方法防治植物病蟲害。化學防治是用化學農藥防治,作用迅速、效果顯著且適用范圍廣,但是會殺害害蟲的天敵和其它有益昆蟲,并且使害蟲產生抗藥性。在綠化植物保護和養護實踐中,采用物理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辦法,結合各種病蟲害的生長周期、趨向性和習性,利用物理和化學方法捕殺誘殺。實施過程中,選用低毒或無毒環保的化學藥物并經常變化用藥品種和混用配方,改進施藥技術,改噴霧為涂抹、根施和注射,提高各種化學農藥的利用率,降低各種化學農藥的殘留,減少對天敵的殺傷和對環境的污染,使農藥殘留量控制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

4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的環境在不斷地變化當中,植物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們要實現生態園林城市的目標,就要強調生態治理,根據園林植物的生態規律,根據實際情況使用有針對性的防治方法,使城市園林生態系統能夠得到平衡,最大化地發揮園林觀賞植物的生態景觀效益。

參考文獻

第6篇:古樹的保護措施和方法范文

關鍵詞:園林綠化景觀施工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K92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園林綠化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意義重大,園林綠化施工是城市景觀建設的重要環節,既能改善城市生活質量,又能美化市容市貌,對保護人民健康、改善城市環境、促進生態平衡有重要的意義。

一、城市園林綠化景觀的主要作用

1、 保護環境資源

城市園林綠化通過人工重建生態系統和模擬自然的設計手段,不僅對城市原有自然環境進行合理維護,更對自然環境再創造,使園林植被這種能夠塑造自然空間的資源在城市人工環境中合理再生、 擴大積蓄和持續利用。

2、 綜合功能

園林植物綜合功能是城市生態系統中其它生態因子所不能替代的如通過其生理活動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產生的生態效益;通過植物景觀創造的良好城市環境和為人們提供游憩空間的社會效益;創造減災條件(如火災)和提供避災場(如地震)產生的城市安全效益;改善城市投資環境和促進旅游發展派生的經濟效益等。

二、園林綠化景觀施工的關注重點

1、要完善施工組織設計

在開工前要完善施工組織設計,要將其做足,做細,它是指導園林施工的重要的技術文件。現在部分園林公司,職業素質低下,在工程招投標中不惜采取各種手段來取得工程的施工權,但當拿到工程的施工后,卻缺乏必要的施工組織設計,只是簡單的照抄照搬別人的施工設計,簡單的修改后即成為自己施工的設計標準,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園林工程的建設的質量很難保障,沒有一個完善的施工組織設計就匆忙的開工建設,勢必會影響園林工程施工的質量。

2、表土土壤處理問題

表土的采取和復原土壤是花草樹木生長的基礎,土壤中的土粒最好是構成團粒結構。所構成的團粒直徑在1 到5mm 時是比較適合植物生長的,當孔隙小于0.01mm 時,根毛不能入侵。在重型機械進場時,為了防止土壤被壓實,避免破壞團粒結構,盡量沿著同一方向使用倒退鏟車來處理表土。在陰雨天不適合倔取、平鋪表土,該項作業施工時應在干燥的條件下進行。平鋪表土時需耕耘仔細,這樣可以防止復原地面滯水層的形成。

3、樹木種植的問題

及時栽植剛進場的苗木,依據園林相關施工標準來施工,應充分攪拌基肥與碎土直至均勻;栽種前要對苗木進行技術處理,剪除部分側枝,在修建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幼芽。完成栽種后,要適時進行澆水,澆水要澆透三次,之后,視不同樹木生長的具體情況進行及時補水。對喬木來說,澆水期為3-5 年,對灌木來說則至少5 年,如果在干旱地帶或者是土壤質量較差的地段,澆水期應適當的延長。其實在極端天氣中,如冬天的嚴寒天氣和夏天的風雨天氣下,施工過程中要提前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以防止極端天氣對苗木造成的傷害。

4、土建與綠化交叉施工容易出現的問題

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如趕工期等,土建與綠化可能同時施工,這時較容易造成問題,尤其是在某些施工環節上,如砌筑路邊石等。對路邊石來說,其材質多為砼或石材,在其施工時需要用砼在其內側接縫處加固以保證其穩定。路邊石還具有引導雨水至種植地面的功能,根據周邊的排水坡等來提前設置導水假接縫等。

三、園林綠化景觀施工技術要點

1、場地處理技術

(1)場地規劃。場地規劃要注重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設計,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發展有機結合的區域設計,建設特色鮮明和有文化底蘊的文化設計,達到藝術性與科學性高度統一的科學藝術設計以及垂直綠化、生物墻、綠色建筑等立體設計。

(3)場地整理。施工前應將現場內的生活垃圾、雜草、磚瓦石塊、違章建筑、建筑廢墟等妨礙施工的東西清理干凈,原有樹木在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要盡量保留。根據施工圖紙劃定用地界限,合理規劃地形,同時結合周邊水系在必要的地方布置排水系統。場地粗整平時坡度要滿足灌溉和排水的基本要求。對植穴、草坪地等土方的開挖、倒運和置換等做到先挖后墊與土壤改良相結合。

(3)土壤改良。為創造良好的植物生長環境,對土質不好的綠地要進行深度達到80至100厘米(含表層土)的改良。改良前以抽樣試驗統計土壤的PH值,其值在7至8.5之間為種植土理想值。土壤改良主要采用平整地面、客土抬高地面、深耕曬垡、微區改土、有機施肥、土壤拌后重填、灌水洗鹽、下部設隔離層和滲管排鹽等方法,以期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同時注重暗渠排水以保證土壤透氣。

2、植物栽植技術

(1)栽植時間。植物的生長是有規律的,苗木的栽植必須符合其自然規律。一般落葉樹的移栽選擇落葉后到翌年春天發芽之間為宜;常青樹選擇2至5月或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為宜;落葉樹反季節植物需帶土坨并注重枝葉修剪和澆水次數。花草的種植或移栽要結合植物自身情況,盡量保證恢復生長時間短和成活率高。

(2)植物配置。植物配置要考慮種類組合、園林意境、色彩搭配和與周邊環境的融合,主要有考慮輕微重疊的單體植物布置、保持比例平衡的多品種搭配、注重視覺銜接的群體布置、改植物適地或改地適植物的適地處理、考慮夏季和冬季色彩的色調搭配等關鍵技術。

(3)植物造景。現代造景技術主要有對植、林植、群植、列植、孤植、花壇、花群、花叢和植物專類園等。喬木、草本、藤本等植物本身的線條、色彩、美感、形體是植物造景的基礎,植物群獨有的時空表現、空間分割、地形改造、景物襯托等功能為景觀藝術表現創造了條件。通過樹叢、樹群、花壇、花群、孤植樹等組合來創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觀是構建園林綠地的基本方法。植物造景以適地適植物為前提,引進適合當地氣候的植物,做到觀賞性和生態性相結合。

3、后期養護

后期養護是園林綠化質量的保障,是改善環境、減少病害、實現綠化目標的重要環節,養護是綠化景觀能夠長時間保持最佳美觀狀態的關鍵,除了防缺補露、松土施肥、澆水保濕、冬季防寒等措施外還有以下幾點。

(1)名木古樹的養護。對生態價值和歷史遺留較好的名木古樹,建議設置柵欄,并進行樹干固定、頂枝吊枝、排水澆水、松土換土、病蟲防治等養護技術。在早晨向新栽的常青樹澆水可提高樹木成活率。對較高大的落葉喬木和較大的常青樹在種植時應埋入粗5至6厘米、長1.7至2米的支柱,以防澆水后被風吹倒。建議在名貴古樹上建立若干觀察點,并備案。發現問題時及時組織植物專家會診。

(2)多年種植物養護。經常觀察植物的根、葉、枝,每年綜合混合配殺藥物2至3次進行預防。每殺一次都要要綜合配合藥殺透,不能用單一殺病蟲濟。選擇在陽光好的天氣噴藥,且保證連續幾天無雨水沖淋。對大的喬木其根部要進行重點防治。

(3)修剪 為保持植物油充足的水分和完成新陳代謝光合作用,并保持苗木造型,需要把喬灌木中的老枝、枯枝修剪掉,對造型或綠籬,必須根據植物的生長特性進行修剪,以達到美觀效果。控制植物生長主要在于春季的修剪,要特別注意。

參考文獻:

[1] 陳蘭婷. 淺議蘭州安寧區街道綠化[J]. 甘肅科技, 2009,(18) .

第7篇:古樹的保護措施和方法范文

關鍵詞:木蘭圍場;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生態保護;旅游規劃

中圖分類號:f5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1-2687-05

生態旅游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而建立在森林公園基礎上的森林旅游已成為生態旅游的重要內容[1]。由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崇尚自然、回歸自然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強烈愿望和要求。而以其良好的森林景觀為主體,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利用森林的多種功能為人們提供游覽、度假、休憩、保健療養、科學教育、文化娛樂場所的森林公園,正好為人們實現這種愿望和要求提供了良好的場所。自1982年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湖南省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成立后,森林公園迅速發展[2]。森林公園的建立與發展,不僅使我國一大批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而且還有力地促進了國家生態建設和自然保護事業的發展。河北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面積廣闊,具有豐富的森林植被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是開展生態旅游項目的理想場所。本研究通過實地考察并運用生態旅游規劃的相關理論方法,對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進行了總體規劃,以期為森林公園進一步開展生態旅游提供參考。

1 研究區域的資源條件

河北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河北省圍場縣西部小灤河流域,南北長15 km,東西寬9 km,面積5 351 hm2。地質構造上,公園地處內蒙古臺背斜東南部,構造、巖性復雜,巖層古老,受歷次構造運動及火山活動的影響,區內巖層破碎、斷裂、節理發育,流水切割作用強烈,為豐富多彩的造型地貌發育創造了條件。地貌上,森林公園位于壩緣山地區,地處陰山山脈、大興安嶺山脈和燕山山脈交匯的“山結”地帶,區內山巒起伏,走向多變,山峰林立,溝壑縱橫。

木蘭圍場森林公園地處東亞中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短暫,升溫較快;夏季涼爽,雨量豐沛;秋季天高氣爽,晝夜溫差較大,氣溫下降迅速;冬季漫長,寒冷干燥。園區內年降水量達560 mm,明顯高于周邊地區,形成多雨中心。地表徑流豐富,匯聚于谷地河流中,形成常年性河流,灤河支流小灤河就在其中。公園地處國有林場內,植被條件較好,森林覆蓋率達到86.6%,初步調查統計,有高等維管植物90科371屬793種。天然次生林植被依山地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現明顯的垂直帶譜,從低至高可見到落葉闊葉灌叢、落葉闊葉林、針葉林和亞高山草甸。園區內動物資源也相當豐富,山地森林中有狼、狍、狐貍等十余種哺乳動物以及黑鸛、金雕等數十種珍稀鳥類,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二級保護動物39種,有益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動物182種。

園區內滿清皇家獵苑(木蘭秋狝)文化氛圍濃郁,自1681年清政府建立木蘭圍場以后的139年中,北京紫禁城——承德避暑山莊——木蘭圍場構成了滿清皇家“三點一線”的政治活動線。隨著時代變遷,木蘭秋狝文化活動除保持傳統的騎馬射箭外,還逐漸衍生出了獨具滿蒙民族風味的民族歌舞、馬術比賽、摔跤比賽、敬酒獻歌以及民族飲食、民族服飾、民族禮儀、薩滿教祭祀觀禮及篝火燒烤等,使木蘭秋狝文化除具有政治、軍事等要素外,更增加了體育、娛樂、欣賞、休閑和參與等內容。

2 木蘭圍場森林公園的總體規劃布局

2.1 總體布局

木蘭圍場森林公園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基礎,又有濃厚的森林文化、皇家獵苑文化與民族風情,公園優美的自然景觀、山水風光和獨特的人文風情相結合,可發展為集觀光游覽、度假休閑、科學考察、科普教育、會議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國家級森林公園。

根據公園的內部資源分布狀況和未來的功能需求,劃分為五道溝生態旅游景區、小灤河休閑游樂帶、浩賚郭勒皇家狩獵體驗區和東山生態文化園4個部分。五道溝生態旅游景區面積4 406 hm2,屬木蘭林管局孟灤林場,可依托區內良好的植被生態環境開展各種生態旅游活動項目。小灤河休閑游樂帶面積239 hm2,屬木蘭林管局桃山林場,主要營造豐富多樣的河岸景觀,打造別具特色的漂流及濱河休閑旅游項目。浩賚郭勒皇家狩獵體驗區面積466 hm2,屬

蘭林管局桃山林場。該區曾是當年木蘭圍場“七十二圍”之一,現處于灤河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可開展狩獵體驗活動。東山生態文化園,位于圍場縣城東山,面積240 hm2。利用其區位及資源環境優勢,建成圍場縣集文博、健身、娛樂、餐飲于一體的綜合性、開放式大眾活動場所,同時配套完善圍場縣城的旅游服務接待功能。

2.2 植物景觀規劃

植物景觀是森林公園中的主體景觀又是生態環境中的關鍵環節,規劃時必須遵循以下規則:以現有森林植被為基礎,按景觀需要,結合造林(種草、種花)、改造和整形撫育等措施進行設計,盡量保持森林植被原始狀態;森林公園內尚存的宜林地,應結合景觀進行人工造林(種草、種花),植株應自然配置;對于生長不良、無景觀價值的殘次林進行改造,改造后的景觀應具有特色,并應與總體景觀相協調。植物景觀應突出區系地帶性植物群落的特色;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群落結構、樹種、植物干、花葉、果等形態與色彩,形成不同結構景觀與四季景觀,并重點突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觀。植物景觀布局應突出局部特色和多樣性,總體上合理搭配、相互協調。營林生產過程中兼顧景觀性,在重要的游覽區不對景觀構成破壞。

植物景觀規劃具體措施。水土保持林綠化規劃:對于山地上部、公路兩側及陽坡等植被稀疏地帶,規劃水土保持林,以恢復地帶性植被為最終目標,同時兼顧景觀效果,防止水土流失。主要種植根系發達、耐旱的喬木、灌木等。護路林帶綠化規劃:以護路為目的,減少和防止塌方,保障行車安全。綠化應因地制宜,道路兩旁平坦的部位或區域可種植單行或雙行樹冠較大的喬木(結合灌木)。道路兩旁為陡坡時,可種植藤本和木本地被植物。在適宜的地段可選擇種植照山白、迎紅杜鵑等花灌木。特殊景觀區綠化規劃:對于特殊景觀區內各個景點的開發應以不破壞其植被資源為前提,適當增加色葉和花果類觀賞樹種的比重,豐富林相變化,強化季相交替。而對于重要景點的植被改造,要根據實際條件避免單一結構,注重喬木、灌木和草結合。游憩區綠化規劃:應著重將綠化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綠地以喬木、灌木、地被相搭配的觀賞型植物為主,植物品種可選擇部分野生花卉、鄉土樹種、當地特產果樹等。亞高山草甸植物景觀規劃:亞高山草甸的植物種類基本以雙子葉植物草本為主,且觀賞效果較好,有大量的開花品種,花期集中,景象壯觀。亞高山草甸的生態比較脆弱,應該以保護為主,開發建設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對草甸的破壞,嚴禁人工種植喬木和其他外來品種,不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保證生態環境不被破壞。濕地景觀規劃:現有的濕地以保護為主,濕地的開發應該以不破壞濕地環境為前提,現有的濕地植被類型主要以喜水的草本植物為主,包括菊科、莎草科、薔薇科、蓼科等,不宜引進外來品種。  2.3 生態文化建設規劃

為突出公園的文化特點,可建設“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展覽館”。該展覽館布局于服務中心的展覽館內,具有游客中心和園區概況展示兩大功能,包括游客中心、森林公園綜合展廳、森林公園自然與生態展廳、森林公園動植物展廳、森林公園人文景觀廳。游客中心具有完備的導游服務功能。各個展廳以照片、錄像、光盤、觸摸式顯示屏以及圖冊、折頁及動植物標本等形式介紹園內自然地理概況、生態系統類型、氣候和植被垂直分帶及植物、動物的種類、演替規律、生活習性等內容;以沙盤、導游圖、環境公約及游客須知等指導游客在園內的行為,以減少在游覽過程中的管理壓力。展覽館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給游客一個明晰簡要的公園概貌,學習森林生態文化知識,讓游客在參觀后可以自主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景區與游線,安排好在園內的游覽行程。

建立完善標準的生態標志標識系統。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生態旅游概念,充分利用導游系統展示森林公園的植物多樣性和動物多樣性。如草甸草原、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等地帶性和非地帶性植被,對本區的稀有植物、藥用植物和古樹名木要著重介紹。游客可通過沿途的標識系統了解不同的代表性植物、氣候帶及所棲息的野生動物。通過學習各種生態標志,提高游客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意識,讓人們在欣賞探索自然的同時學會珍重自然,增強保護自然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3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森林旅游以森林生態為基礎,完整的森林生態環境是保證旅游業不斷發展和旅游資源

持續利用的先決條件。為此,在開展旅游的同時,必須做好資源和環境的保護。

3.1 生物資源保護

木蘭圍場森林公園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是一個較完整的生態系統。當今社會,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巨大,生態環境表現出其脆弱性的一面[3],而對生物資源的保護是重中之重。保護工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3.1.1 植被保護

1)河流源頭及兩側植被保護。河道兩側的植被對于保護河道、美化河岸、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至關重要。園區內河道兩側的植被嚴禁破壞,因景區景點開發受到影響的,應及時補植補種,嚴防由于旅游開發而破壞植被。可采取的保護措施有:規范游人的旅游行為,使游人自覺按照指定旅游線路參觀游覽,不能擅自進入景觀生態保育區;適當設置圍欄及標識,明確保護范圍,特別是在天然林資源周圍游人活動頻繁的區域,同時設立標示牌;在源頭區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輔助自然恢復的措施,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

2)山區植被保護。①對山區現有的天然林要加強管理并采取封護措施,同時對民俗部落景區、白樺林景區要進行林地補充,使成林面積不斷擴大;對河道沿岸、陡坡、山脊、梁峁等生態脆弱區域現有的植被要加強管護,防止人畜破壞,創造條件使現有植被盡可能繁衍擴展;在開發建設的景區、景點周圍,視立地條件和當地的需求,在營造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和部分經濟林的同時,營造景觀風景林帶,增強景區美感。②對于高山草甸區域,由于其生態十分脆弱,需要采取嚴格的保護措施:對現有的天然草甸實施就地保護,嚴禁亂采濫挖及牲畜啃食,并創造條件使現有植被能自然繁衍、自然演替,進入良性循環過程;沿旅游路線樹立宣傳牌和標示牌,對游客進行自然保護和科普教育,對國家及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及其生境應劃區、定點進行保護;對涉及該區域的景點開發,只能進行必要的修飾,不能開展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并要及時進行植被恢復和綠化美化工作。

3.1.2 野生動物保護 ①在野生動物主要棲息地周圍通過設立標示牌、張貼警示語、加強巡邏與宣傳等措施,使之免受人為干擾,保證其正常棲息。禁止追打、恐嚇野生動物;禁止游人自行向野生動物投喂食物。②在鳥類頻繁出現地帶,有計劃地設置鳥巢、投食臺,以招引更多的鳥類,特別是為冬季覓食困難的鳥類創造良好的生存、繁衍條件。③在園區內人類活動較多的河段設置護欄和警示標牌,提醒人們不得在溪流、河流中捕魚,保護魚類等水生生物資源的正常生存環境。

3.1.3 護林防火 森林資源是森林公園的生態和景觀的物質基礎,對其加強保護是第一位的工作。木蘭圍場森林公園每年春秋季節氣候干燥,火險等級較高,必須做好護林防火工作:①改造現有的防火瞭望塔,使其具備防火瞭望和觀景平臺的雙重功能。瞭望塔在設計上要求大方新穎,取烽火樓的形式,頂部平臺兼防火瞭望與觀景于一體。②公園范圍內的一切道路都可以作為防火的應急通道。③儲備防火用具,防患于未然,是保證森林安全的重要措施。儲備庫要建在游客較集中、易引發森林火災、交通比較方便、取用便捷的地方。

3.1.4 有害生物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在具體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提倡生物防治,保護天敵。同時,保護現有物種,防控外來物種入侵。有害生物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具體措施:

1)開展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建立森林病蟲害監測制度,加強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及防治的研究工作,在林區設置森林病蟲害監測點,配備監測和防治設備。明確防治責任人,定期匯報本轄區主要病蟲害的發生時間、數量、危害面積和發展趨勢,做到及早發現、及早防治,控制病蟲害的蔓延傳播。

2)嚴把病蟲害檢疫關。森林公園營造林應盡量避免引進物種,對確需引種的,應嚴把病蟲害檢疫關,配備相應的檢疫設備,避免在引種時造成新的病蟲害侵入。

3)落實生物防治措施。采取就地保護、區內移放等措施,增加林內有益生物的種類和數量。

3.2 景觀資源保護

內容豐富的森林景觀和優美的地貌景觀是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的生命,保護這里的植物、地質地貌景觀,就是保護木蘭圍場的生命力。

3.2.1 一般景觀資源保護 ①禁止私搭亂建與景觀資源不協調的建筑物,除規劃的設施項目外,不得隨意增設與生態旅游無關的建設項目。對現存不合理的建筑應拆除或移位重

建。②景點、景物及其周圍禁止亂刻亂畫,以保持景觀資源的自然風貌。③對以木結構為主的景點,應注意消防、清潔衛生及蠹蟲危害。④利用原有林區公路系統,盡量避免對路旁景觀資源造成破壞。⑤對影響公園整體景觀資源開發的住戶實行搬遷措施后,選擇種植適當的地被植物,進行植被恢復,以改善森林公園及其周邊的環境質量。  3.2.2 特殊景觀資源保護 ①古樹名木保護。完成古樹名木的普查登記、建檔造冊。對目前需重點保護的樹木,可在周圍重新設立圍欄和標示牌、通氣透水、堵洞支撐、防病治蟲等。②古遺址保護。對園區內的古遺址進行修繕,保持其原有的歷史風格、傳統風貌,作為供游覽欣賞的寶貴文化景觀資源。森林公園內的其他服務設施建設應考慮與景觀的協調一致、與木蘭秋狝文化傳統協調一致。

3.3 生態保護措施

3.3.1 管理措施 目前,關于生態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4],為此對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應制定切實有效的管理措施。①認真貫徹執行有關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環境樣品標準、環境基礎標準等,把環保工作列為森林公園目標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②建設項目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應限期治理;造成損害的,必須采取補救措施。③興建的旅游接待設施,其廢水、廢氣、廢渣的處理處置設施和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壞、景觀破壞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確保開發項目對生態和環境的不利影響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④在施工中,要減少采石、破土對環境和景觀的不良影響,對產生影響的地段,施工結束后必須采取補救措施,恢復原有自然生態環境。⑤施工期要采取水土保護措施,嚴禁雨季施工中產生水土流失。⑥對游覽區內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地建設消煙除塵、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和處置設施,促進污染的集中控制,增強污染物處理和達標排放的能力。⑦對現有植被加強保護,做好護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得出現采伐游覽區內的林木和其他破壞植被的行為;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提高綠化覆蓋率。⑧食宿設施采用節能設備,所有能源及物質不要給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3.3.2 監測措施 規劃在園區的重點和敏感地區設環境監測點,定期對環境質量進行監測,監測內容包括空氣、co2、co、so2、總懸浮顆粒(pst)、氮氧化物、氟化物、苯并芘、臭氧、負氧離子濃度、細菌含量及噪聲等。在游覽區內適宜地段布設氣象、水文監測點,定期監測氣溫、濕度、水溫、懸浮物、ph、電導率、溶解氧及鹽度等要素。對森林公園進行生態承載力評估[5],以控制由于游客數量增多對森林公園造成的破壞,將不利影響控制到最低的限度[6]。

3.3.3 保護措施

1)垃圾污染處理。垃圾及時清掃,日產日清,不留陳舊垃圾;垃圾箱標志明顯,數量能滿足需要,造型美觀、實用,與環境相協調。加強廢舊電池等危險廢棄物的環境管理,防止重金屬、有害細菌污染土壤,控制農藥、化肥的使用。

2)污、廢水處理。污、廢水在管理服務區主要為生活污、廢水。排水方式采取雨污分流制,雨水經明暗溝導流直接排放。為了不影響景觀和環境質量,生活污水需凈化后才能排放。園區內禁止使用含磷洗滌劑,并限制洗滌劑使用量;一切生活污水經排污管道、溝渠引入污水處理池,經過生物消毒處理后再排入林地或溝谷。

3)大氣污染防治。園區內的煙囪均應安裝排煙、除塵設備,增加煙囪高度,達到環保要求;進入園區的機動車輛需安裝廢氣凈化裝置,尾氣的排放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外部車輛僅可停放在各景區的停車場,嚴禁進入景區腹地,由停車場到各景點的運輸由森林公園設置液化氣游覽型班車等無煙運輸工具予以解決;禁止柴油船參與游樂活動。

4)噪聲防治。新建建筑物旁盡快種植綠化林帶,盡量發揮林帶的吸聲作用;并利用自然地形,屏蔽一部分噪聲的傳播;園區內禁放高音喇叭,進入園區的車輛禁鳴汽笛,公園內以及周邊的生活服務設施噪聲不得超過控制標準,以保持幽靜的生態旅游環境;各類型住宿房間必須達到隔音要求。

5)環境容量控制。森林公園經營和管理部門及旅游組織部門應將游人嚴格限制在環境容量范圍內,按照規定的旅游線路安排游客活動,并對游客采取嚴格的行為規范使之符合生態旅游的要求。

6)能源建設。森林公園內管理服務區及接待服務設施應采

用電、氣代煤、柴,減少大氣污染,又保護自然資源。采取節能措施,景點越冬用房和農戶住房做好保暖設計;景點建筑設置太陽能采暖和加熱設備;建筑門、窗使用夾層保溫玻璃窗。

4 結語

森林公園建設同時也是一種生態建設,通過國土治理、清理污染源等生態景觀保育措施的實施,將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促進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恢復和發展,豐富森林公園的生物多樣性,實現森林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從而可以充分發揮其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的多種功效。以保護生物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主體,發展森林旅游為宗旨,宣傳教育和正面引導為準則,對公園內的建設和旅游活動組織進行嚴格規范,確保園區資源、設施和人員安全,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促進公園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世勤,屈作新.中國2000-2009森林旅游發展的實證分析[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0(3):73-79.

[2] 吳楚材,黃 藝,劉云國,等.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環境質量評價[j].中國園林,1994,10(3):32-38.

[3] 吳良林,周永章,陳子燊.廣西喀斯特山區原生態旅游資源脆弱性及其安全保護[j]. 熱帶地理,2008,28(1):74-79.

[4] 嚴健標,于曉聰,毛成龍,等. 低碳經濟下城市森林公園發展的新探究[j].生態經濟,2011(8):138-141.

第8篇:古樹的保護措施和方法范文

關鍵詞 古茶樹資源;保護措施;問題;開發利用對策;云南德宏

中圖分類號 S5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044-02

1 自然概況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北緯23°50′~25°20′,東經97°31′~98°43′)地處橫斷山脈西南部,高黎貢山西部。地形復雜,河川溝谷縱橫,山壩交錯,海拔高差懸殊,最大的山壩高差3 200 m,氣候垂直差異大,形成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西部氣候類型[1]。這種氣候非常適宜于古茶樹的繁衍生長,形成了高黎貢山山脈的古茶樹群落。

2 物種定義

2005年3月,在中國召開的古茶山國際研討會上通過《云南省古茶樹保護條例》建議稿,其中定義指出:古茶樹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樹及其群落、半馴化的人工栽培型野生茶樹和人工栽培的100年以上的古茶園中的茶樹。古茶樹資源包括古茶樹、古茶園、栽培史記、傳統加工工藝、保存與傳承沿繼的歷史茶文化。

3 德宏州古茶樹資源

3.1 古茶樹考察歷史

據最早提出“茶馬古道”的木霽弘教授考證,在云南的7條“茶馬古道”干線中,有2條經過德宏州,證明早在2 000多年前德宏州就有大量茶樹群落分布。1944―1985年,中國茶科所、云南省茶葉試驗站等科研部門對潞西、盈江、隴川、瑞麗、梁河等縣(市)的荒野茶進行過多次考察。當時估計全州有荒野茶140多萬株,有的茶樹樹齡超過400年,是全省古茶樹資源豐富的州市之一[1]。

3.2 古茶樹種類

1981―1984年由中國茶科所、云南省茶科所會同德宏州及各縣(市)外貿部門對德宏州古茶樹資源進行全面考察,采集標本50多份,初步查明德宏州古茶樹資源有4個系、8個種[1],主要有大理茶種、滇緬茶種、擬細萼茶種、德宏茶種、勐臘茶種、普洱茶種、江東茶種等,分屬喬木、小喬木、灌木,全州各縣市山區都有零星生長,多為野生,也有古代人工栽培茶樹,可制紅茶、綠茶等茶類。但在2014年普查登記中,只普查到5個種,即大理茶種、滇緬茶種、擬細萼茶種、德宏茶種、普洱茶種。

3.3 分布現狀

歷經多年尋找和普查,在云南省農業廳的全力支持下2014年重啟德宏州古茶樹資源系統普查。在原有的調查基礎上,2014年對轄區5個縣(市)的茶樹資源進行考察,重點考察和普查登記樣株110份,其中野生型茶樹樣株50份、栽培型茶樹樣株60份,還增加了德宏州古樹名山茶葉制作、古茶樹生化樣品的采集及樣品制作調查方法。多次尋找及探察核實,進一步摸清德宏古茶樹分布現狀,普查登記和收集整理。德宏州的古茶樹和古茶園分布在德宏州芒市、梁河、盈江、隴川、瑞麗等地,古茶園多數是由被譽為“古老的茶農”的濮人后代園鶴逯種玻高黎貢山山脈古茶樹群落覆蓋德宏州全境。德宏州擁有古茶樹居群60個,其中野生古茶樹居群32個,古茶園28個;面積共8 697.91 hm2,其中野生古茶樹8 449.33 hm2,古茶園248.58 hm2;共計703 922株,其中野生古茶樹429 050株,古茶園栽培型274 872株;登記保護掛牌110株。

3.3.1 盈江縣。發現登記古茶樹居群11個。其中,野生型10個,分布于勐弄鄉勐弄村龍門寨搬弓河邊、昔馬鎮團結村杉木籠、太平鎮龍盆村二社、銅壁關鄉三合村大寨山、銅壁關鄉建邊村小浪速、芒章鄉銀河木瓜塘村、芒章鄉魯落村板膽村、蘇典鄉劈石村、蘇典鄉勐嘎村大埡口、蘇典鄉茅草村茅草寨;古茶園1個,分布于新城鄉紅山村馬鹿塘。古茶樹面積共1 586.67 hm2,其中野生型1 582.67 hm2,古茶園4 hm2。古茶樹有105 400株,其中野生型95 400株,栽培型10 000株。野生型有小喬木型普洱茶種、喬木型大理茶,分布于海拔1 024.4~2 348.0 m之間。登記保護掛牌25株(YJ2014-001至YJ2014-025)。

3.3.2 梁河縣。發現登記古茶樹居群15個。其中,野生型8個,分布于芒東鎮小寨子小寨子村、芒東鎮小寨子陡坡村和黑坡村、芒東鎮平壩村平壩村和龍塘村、芒東鎮清平村、大廠鄉趙老地荷花村、九保鄉安樂從干村、河西鄉陽唐村和三鍋塘村、河西萊利山國有林;古茶園7個,分布于平山鄉核桃林橫梁子村、平山鄉勐蚌三合街村、平山鄉小園子池子山村、小廠鄉小廠黑腦子村、大廠鄉大廠村。面積1 994 hm2,其中野生型1 906.67 hm2,栽培型1 310 hm2。古茶樹143 700棵,其中野生型118 800株,栽培型24 900株。野生型有喬木型大理茶種,栽培型有喬木型普洱茶種、小喬木型普洱茶種,分布于海拔1 635~1 990 m。登記保護掛牌11株(LH2014-001至LH2014-011)。

3.3.3 芒市。共有古茶樹居群16個。其中,古茶樹居群4個,分布于江東鄉李子坪、L平鎮上東村、芒海鎮芒海村、中山鄉黑河老坡;古茶園12個,分布于江東鄉李子坪、江東鄉仙仁洞河邊村、江東鄉花拉廠一村、江東鄉仙仁洞小新寨村、江東鄉仙仁洞大雀窩、勐戛鎮楊家場三角巖村、芒市鎮云茂村白沙場、江東鄉花拉廠二村、中山鄉黃家寨官家寨、中山鄉小水井找布寨、芒市鎮一碗水、芒市鎮河心廠白墳。面積為3 540.6 hm2,其中古茶樹3 473.3 hm2,古茶園67.3 hm2。古茶樹230 822株,其中野生型古茶樹90 000株,栽培型140 822株。野生型有喬木型普洱茶種、喬木大理茶種、古茶樹德宏茶種,過渡型有小喬木型普洱茶種,栽培型有灌木型普洱茶種、小喬木型大理茶種、小喬木型普洱茶種,分布于海拔1 506~2 249 m。代表保護登記掛牌株型58株(MS2014-001至MS2014-058)。

3.3.4 隴川縣。共有古茶樹居群6個。其中,野生型4個,分布于王子樹星火山、城子鎮邦灣仙鵝抱蛋、護國鄉野油壩、景罕鎮曼面山;古茶園2個,分布于景罕鎮曼面山、王子樹邦東。面積為1 307.2 hm2,其中野生型1 286.7 hm2,古茶園20.5 hm2。古茶樹211 800株,其中野生型120 200株,栽培型91 600株。野生型有喬木型普洱茶種、喬木型大理茶種,栽培型有喬木型普洱茶種,分布于海拔1 775~2 228 m之間。代表保護登記掛牌株型11株(LC2014-001至LC2014-011)。

3.3.5 瑞麗。共有12個古茶樹居群。其中,野生型6個,分布于勐秀鄉南京里芒弄村、戶育鄉弄賢村弄賢山、戶育鄉雷弄村雷弄山、戶育鄉雷弄山武甸村、戶育鄉戶育芒海村、弄島鎮等嘎村;古茶園6個,分布于畹町鎮芒棒回環村、戶育鄉弄賢弄賢村、戶育鄉雷弄雷弄山村、戶育鄉雷弄山武甸村、戶育鄉戶育芒海村、弄島鎮等嘎村。面積為269.4 hm2,其中野生型200 hm2,古茶園69.4 hm2。古茶樹12 200株,其中野生型4 650株,栽培型7 550株。野生型有喬木型大理茶種,過渡型有小喬型大理茶種,栽培型有喬木型普洱茶種,分布海拔為985~1 446 m。代表保護登記掛牌株型5株(RL2014-001至RL2014-005)。

3.4 茶文化資源

德宏州擁有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一個完整的古茶樹體系,是重要的自然遺產,古茶園與古老的茶農德昂族形成的茶文化是一項珍貴的文化遺產。《德宏農業志》記載,20世紀20年代,德宏州就有引種栽培記載;20世紀40年代就有科學種植、科學管理的栽培記載。栽培史記和傳統的加工工藝形成了德宏州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茶文化。德宏州古茶樹資源普查和叢書編撰對德宏州古茶樹保護和合理開發有重大意義:一是對古茶樹資源系統調查,進一步摸清德宏州縣境內古茶樹資源的歷史和現狀,并收集和整理出一批數據比較全面、翔實、準確、有較高價值的古茶樹圖文資料。為加強管理和保護提供準確的檔案性、基礎性依據,為古茶樹種質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提供準確的第一手資料。二是建立起一個比較完整、系統、全面的古茶樹資源資料庫,為更深入地研究保護德宏州珍貴的古茶樹群落和有代表性的古茶樹、開展更有效的長期性保護夯實了基礎。三是加強科研合作,利用科研合作平臺,對古茶樹鮮葉品質、制作普洱茶工藝、茶葉特殊品質、古茶樹生存環境保護等工作進行科研合作。為古茶樹生化樣品分析、制作工藝改進、系列品牌創建提供技術支撐,并為下一步古茶樹系統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和技術依托。四是德宏州野生古茶樹曬青毛價格連年上揚,平均價格由2014年的40元/kg增加至2015年的240元/kg,野生古茶樹產值、產量提高,有效帶動和促進了廣大農民加大古茶樹資源保護意識,基本形成了通過保護促進收入的良性循環。

4 資源保護措施

4.1 茶文化與茶資源保護

茶文化就是人類在發展、生產利用茶的過程中,以茶為載體,表達人與自然,及人與人的各種理念、信仰、思想情感和文化形態的總稱。茶文化有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態文化包括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學成分以及療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茶具以及其他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古茶樹屬于茶文化的物態文化。

為進一步弘揚云南省歷史悠久的茶文化,推進以普洱茶為重點的云茶產業實現跨越發展,云南省省政府決定開展《走進茶樹王國》系列叢書編撰及古茶樹資源實物樣制作工作。正在編撰出版《走進茶樹王國》系列叢書德宏卷,內容包括了德宏州古茶樹資源實物樣的三維地理、種質資源、圖片視頻、栽培利用歷史文化信息和相關技術檔案等資料。制作德宏州古樹名山茶葉制作保存3 852 kg,樹生化樣品制作保存30個;采集代表型古茶樹標本110份,其中野生型60份,栽培型50份;樹立標志牌110株。

4.2 加大茶文化宣傳

加大德宏州千年德昂族茶文化宣傳報道力度,不斷提高古茶樹資源保護意識;先后發表了德宏州茶園風光、德宏州古茶隱秘山林的德昂茶事、云南德宏州千年德昂族茶文化、德宏州古茶樹記錄德昂茶文化信息、擦亮回龍茶名片、云南茶葉大典、德宏州芒東千年野生古茶林、探訪德宏州千年古茶樹群、德宏發現20個茶樹群落茶馬古道重鎮等宣傳報道文章。

5 存在的主要問題

5.1 保護意識差

過度開發,存在人為破壞現象,保護意識差。存在著不合理采摘、亂砍亂伐、過度修剪、非法移栽等不合理現象。德宏州古茶樹分布的面積大、范圍廣,多處于山高林密之地,交通不便,給古茶樹的保護、開發、利用等工作加大了難度[2-4]。

5.2 規模小且分散

德宏古茶樹局面是質優、名不優,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品牌體系,系列產品少,加工分散等,不利于持續開發利用和保護。

5.3 保護技術不高

如何更好地利用技術措施,保護好古茶樹,將是古茶樹今后保護的一個重要課題,應形成一個完善的保護技術體系,利用技術措施更好地保護古茶樹資源。

6 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6.1 加大宣傳保護德宏古茶樹資源力度

在茶葉技術培訓會上逢會必講古茶樹資源保護,拓展保護意識的宣傳面。提高村民對古茶樹的保護意識,培訓科學合理的保護技術。宣傳古茶樹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宣傳平臺,大力宣傳古茶樹保護知識。

6.2 出臺保護條例

配合相關職能部門,出臺德宏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對掛牌的古茶樹進行保護,并不斷發掘和普查德宏境內的古茶樹群落分布。制定出臺《德宏州古茶樹保護條例》,讓保護措施有法可依。

6.3 強化技術支持,提高產值

提高德宏名優茶的產量、產值,名優茶產值高,應從源頭上避免人為破壞古茶樹。合理地開發利用,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對古茶樹資源保護技術申請項目支持,讓保護技術課題有資金支持,保障技術課題的正常運行,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為古茶樹保o提供技術支撐。選擇有實力的省級龍頭企業,對古茶樹系列產品提供加工技術扶持,開發系列產品,形成品牌體系,讓古茶樹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減少過度采伐。形成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保護對策。

7 致謝

真誠感謝提供一手資料的各位老師和同仁,有你們的幫助才讓我完成論文撰寫。

8 參考文獻

[1] 楊光武.云縣古茶樹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探討[J].中國茶葉,2013(8):4-6.

[2] 何聲燦.梁河縣古茶樹資源保護與研發利用效果顯著[J].中國茶葉,2015(11):8-9.

第9篇:古樹的保護措施和方法范文

關鍵詞:樹木移植;理論;技術及方法

引言

在城市綠化建設中,通過樹木移植可以在短期內達到特定的綠化效果,不僅可以滿足市民對綠色生活的需要,而且樹木移植還能夠幫助改變周圍環境和周圍區域包括空氣狀態、土壤狀態在內的自然環境,且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很好的成效,長期更是效果顯著,可以促進城市生活質量的提高。所以移植樹木的工作就顯得尤其重要且意義深遠。

一、樹木移植新理論的簡要概述

目前,我國不少城市都更偏愛景觀樹木移植。一方面,這是綠化城市、綠化環境所提出的要求和需要;另一方面,這是為了縮短常綠喬木或落葉喬木冗長的生長周期,從而在短時間內有效提高景觀園林的建設效果和綠化效率。樹木移植施工技術是保障景觀園林綠色建設效果的基礎和前提,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樹木移植施工技術對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要求比較高,樹木的移植不是簡單地從這邊挖一下把樹移出來,那邊再挖一個坑把樹栽進去就可以的,它具有嚴格的移植要求和程序。

二、樹木移植前的準備工作

1、土壤選擇和土壤處理

在做景觀園林樹木移植前的準備工作時,首先要做的就是選擇移植樹木的土壤。樹木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樹干下土壤的滋潤和愛護,就像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生活都離不開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空氣、水和食物一樣,土壤就是所有樹木的水和食物。樹木的根系一般都比幼苗、青年樹木更為發達和繁密,枝葉也是一樣,已經具備一定樹葉的規模了,因此在樹木移植的運輸過程中,即使采取了一定的防止水分流失的必要措施,也還是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樹木水分營養的流失,從而對樹木的生存發展造成影響。

2、開挖樹穴和施肥

選好土壤后,接下來就要開挖樹穴了。樹穴是樹木生存和生活的環境,樹穴的大小、形狀、寬度和深度都會對移植來樹木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秉著“適合、適當”的原則,樹穴的挖掘最好是要根據要移植樹木的體型、高度和根部的散落程度綜合考慮,同時配合樹穴所在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貌情況。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樹木的生存和發展,最好可以在移植樹木前三四個月就開始挖掘樹穴。挖好樹穴之后,就可以對樹穴范圍內的土壤進行施肥了。肥料環節,可以多多采用天然的腐敗的植物樹葉或者人類糞便和動物糞便。用量方面以適度為宜,每個樹穴以10kg為標準,再按照樹穴的大小適當增加或減少。在樹穴底部施加肥料之后,需要覆蓋20cm左右厚的泥土。

3、樹木準備

在樹木的準備過程中,首先要注意樹木的選擇。要選取適合移植的景觀園林樹木,不要盲目為了追求美觀或者追求價值而選取一些頗為珍貴而不適合移植或者不好養護的珍貴樹種或稀有古樹。特別是要注意區分古樹。個別地方存在思想誤區,以為城市的景觀園林的樹木移植最好選擇古樹。需要對這種思想誤區加以更正,選取樹種要考慮樹種本來的生存環境、適宜溫度和移植存活率等。再者,距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最好以就近移植、就近采購為主。挖掘樹木的時候,要注意避免根部的大傷口。

三、樹木移植的新技術和新方法

1、做好生長地樹木登記。在樹木生長地對樹木做好登記,將樹木的品種、規格(高度、干徑、分枝點高度、樹形及主要觀賞面)分別進行記錄,以便分類,編出栽植順序,栽植后形成較好的景觀效果。

2、移栽時間的選擇。選擇正確的移栽時間是提高移栽樹木成活率的關鍵。一般最好在早春解凍后至發芽前栽植完畢。

3、移栽前瀝青路面的處理移樹前對刺柏、刺槐樹木兩側的瀝青路面進行切割,切割寬度為50cm-80cm,確保樹木周邊有直徑3m的作業范圍。切割完成后撬取道牙,人工挖除道牙水泥墊層和瀝青路面及路面墊層,不能用機械挖掘。根據我們的試驗,用機械挖掘產生巨大的震動,會把道牙和瀝青路面墊層以下的土壤震散,移植樹木無法帶土球。

4、樹木移植。在樹木的移植過程中,要注意帶土球的大小,并采用科學的方法包扎樹根。這些都可以借助樹木的生長特性和生長情況、要搬運移植的距離、移植地的樹穴環境以及土壤條件來確定。樹木的移植施工技術是景觀園林樹木移植施工技術的關鍵部分。在這個環節中,特別要注意對離開原本生存環境的樹苗在移植運輸途中的照顧技術。在樹木的移植施工過程中,要對景觀園林樹木的樹種進行斷根操作,才能重新移植栽培,而缺少了吸收水分的根部,樹木體內現有的水分就成了維持樹木生命力的關鍵。因此,維持移植樹木體內的水分平衡是移植施工別要重視的。所以需要采取保濕、保溫性能都比較好的苔蘚或草繩之內的材料對樹木進行包干處理,避免樹木水分的大量流失。同時,還要對樹木的樹葉等肢體進行噴水保濕,給樹木營造一個濕潤的小范圍的生活環境。如果碰上高溫高紫外線的季節天氣,還需要對樹木進行遮擋處理,避免大量的光照直射,造成大量的水分流失,從而影響樹木的生命力。

5、樹木移植后的養護管理。在樹木已經被移植進樹穴后,對景觀園林樹木的移植過程并沒有因此而全部結束,移植后的管理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樹木移植后的管理階段,由于此時樹木剛剛離開原有的生活環境換了一個新的土壤環境,景觀園林樹木的樹苗還需要一個適應樹穴和土壤的過程。在這個階段,樹木本身的光合作用和生命力都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弱,因此,需要對樹木進行控水、保護新芽、保護樹體三個主要的養護操作。控水主要指的是因為新移植的樹木根部吸收水分的功能受到限制,所以在這個階段,只需要保持樹木周邊土壤的濕潤度即可,防止因過度澆水造成樹木生長環境部分的土壤積水。控水操作主要是為了幫助促進新移植的樹木與環境的融合,當新移植的樹木已經適應了生長環境,那么樹木就會開始展現綠色植物所特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樹木新芽的萌發就是一個很顯著的標志,標志著移植來的樹木已經已經適應了環境。這個時候,就需要對新移植來的樹木長出的新芽進行適當的保護,著重加強對新芽的噴灑水分、遮擋陽光、防治病蟲等保護措施,以保障新芽的正常茁壯生長。新移植的樹木普遍存在抗外在壓力較弱的現象,因此還需要做好新移植樹木的防蟲防凍和樹干支撐工作。

6、移植后的效果。樹木移栽當年成活后,還必須經過2年的精心管理,待樹勢恢復,抵抗力增強,逐步適應移栽地氣候及環境后,才能進入正常的養護管理階段。通過對移栽樹木的生長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常綠樹土球破損的長勢弱一些。挖時主根傷得太多,樹木生長弱;春季開花的花灌木,移植時沒有進行重剪的長勢弱。但這些樹木在越冬前適當施有機肥就能安全越冬,明年對這部分樹木加強養護管理,樹勢會很快得到恢復。

結束語

綜上所述,樹木移植的成活率對于保證城市園林建設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影響移植后樹木成活率的因素很多,綠化企業必須因地制宜,充分重視各個方面,提高管理的力度,針對具體的問題采取科學有效的解決措施,盡最大的可能提高移植樹木的成活率,充分體現出園林景觀的生態功能。

參考文獻

[1]王東巖.樹木移植養護方法的探討[J].園林技術,2014(07):302-305.

性xxxx欧美老妇胖老太性多毛| 免费观看又色又爽又黄的韩国| 欧美性猛交xxxx富婆|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换脸|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国产精品毛片av999999| 精品夜夜澡人妻无码av蜜桃|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熟女| av在线观看地址|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肥老熟妇伦子伦456视频| 国产激情з∠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人四虎 | 国产精品秘入口18禁麻豆免会员| 女人与牲口性恔配视频免费| 狠狠噜狠狠狠狠丁香五月| 成人亚洲性情网站www在线观看| 欧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电影| 少妇系列之白嫩人妻|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性色av| 日韩人妻无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AV天天夜夜无码| 亚洲精品永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高清|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肥熟女| 欧美日韩综合在线视频免费看| 日本一级淫片免费啪啪| 久女女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玩弄放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97伦伦午夜电影理伦片| 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亚洲欧洲免费无码| 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护士╳╳╳hd少妇| 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 国产中年熟女高潮大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