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盈利能力研究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現狀與需求調查分析
1.需求與現狀調查分析的樣本說明
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學為例,對在校生與已畢業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需求及現狀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的發放采用電子問卷與紙質問卷相結合的方式,主要針對已畢業學生及部分在校生,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包括100名在校大學生和100名畢業生,收回有效問卷185份,有效回收率是92.5%。
2.需求與現狀調查的結果分析
對于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二級需求指標和三級需求指標采用頻數統計,同時,根據調查問卷中調查對象對自身各項能力的打分情況,求出頻數和平均值。最后,對信息進行合并分類,確定了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需求與現狀指標,調查數據顯示,認知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對挫折能力和實踐能力等因素是影響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最重要的因素。
為了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現狀,找到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需求與其現有能力之間的差距,以便對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提供有效對策。現以南昌航空大學在校生及畢業生為例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對現狀及需求的調查數據分析如下:
二級需求指標頻數統計
二、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與社會需求差距分析
通過以上調查數據,可得出需求與現狀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學生資源無法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對整個社會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這種現象對社會及大學生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失。
可見大學生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其中較為明顯的差距體現在認知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對挫折能力和實踐能力六個方面。認知能力,大學生具備的能力頻數為52,社會需求頻數為79,兩者相差甚遠,學校應更加注重認知能力的培養。從認知能力的數據中得出當代大學生缺乏應有的思辨能力、觀察力和自我認識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大學生的自制力平均值只有2.98,離社會需求的3.35存在一定差距。提高自身自制力對于很好的適應社會有較大幫助。創造性學習能力頻數與社會需求相差0.97,這與現在的“填鴨式”教育體制有著密切聯系。實踐出真知,然而通過數據發現現在的大學生缺乏社會實踐能力,大學象牙塔似的安逸生活,使得身在其中的大學生如同“溫水煮青蛙”,無法意識到社會競爭的激烈。而大學生的危機處理能力只有2.99,與社會需求存在差距,只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才能幫助大學生更好的提升。
三、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提升策略
1.認知能力的提升策略
大學生要正確的認識自我,不能出現因為自我認識的偏差造成了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差距。大學生要客觀的評價自己并且學會經常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的優缺點,以便很好的改正。
學校在教學模式上,應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引導學生的自我思考。在課堂內外,組織辯論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思維嚴密性。學校組織各種比賽,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及觀察能力。
2.獨立生活能力的提升策略
和室友相處要有寬容的心態,有矛盾要溝通、協調解決,多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
父母從小加強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培養,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處理,家庭部分事情讓孩子參與討論、決策。
3.學習能力的提升策略
優化教師結構。針對學校的現狀計劃性地引進教師,招入教學骨干以及青年教師,給學校注入專業性和活力。
改善教學管理。發展創新性教學,引導學生自主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發散思維。如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學校組織小創新、小制作競賽等。
磨煉自身的耐心和毅力。制訂每一階段的學習計劃,通過內心自我暗示與約束去完成學習任務。
4.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策略
多與他人接觸、打交道,可參加社團活動、兼職等,鍛煉自己的口才、膽量和團隊合作能力。
學校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開設講座、輔導員對學生進行定期思想教育。
加強自我修養,尊重別人,可以通過多看書籍、多與長者交流,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
5.應對挫折能力的提升策略
通過閱讀大量名人書籍,立志電影和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塑造良好的抗壓心態。
學校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很好的咨詢服務。更可以開設心理健康的有關課程,使學生能更好的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況,能夠進行情緒控制。
6.實踐能力的提升策略
各高校可以加大自身的實踐性教學活動,例如社會實踐,三下鄉,社區服務。以提高大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運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高中英語 問卷調查 自主學習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英語課程的整體目標是確保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充分體現了我國的課程觀向學生發展本位的轉變。我國對于自主學習理論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相關實證研究對象基本上是大學生,而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他們未來的學習與成長至關重要。本研究有利于高一新生初高中英語學習的銜接,有利于教師對高中生自主學習狀況的了解和把握,有利于課堂教學優化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一、高一新生英語自主學習狀況的調研設計
1.調查對象:調查對象為筆者任教的高一年級2個班共計106名學生。
2.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表的設計主要參照了龐維國編制的“中小學生學習自主性量表”。調查于2013年10月進行,發出106份,收回104份有效問卷,占總數的98.1%。
3.問卷構成:調查問卷設計有六個維度共34個調查問題,每題有5個備選答案:A我從不這樣做;B有時這樣做;C經常這樣做;D總是這樣做;E自由填寫。
二、調研結果的統計分析與教學對策
1.關于主動意識的統計結果與分析
(1)一小部分學生缺乏一定的英語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一項有61.02%選擇了經常或總是“對英語學習感興趣,想把英語學得更好”,這一點同60.06%的學生選擇堅信自己能夠學好英語是相符的,說明我校大部分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動機。但是我們也發現,一小部分學生36.91%缺乏英語學習興趣,2.07%幾乎是毫無興趣,與此完全一致的是學習信心方面的數據,37.87%缺乏信心,2.07%毫無信心。
原因:學困生缺乏學習興趣和信心,主要緣于基礎太差、學習被動。如何有效提高基礎、提升學習動機,是他們開展自主學習的關鍵。
對策:在深入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下,要注重查漏補缺,要適當調整教學水平、分層補習,提高基礎。另外,要多激勵,少批評,盡力發掘他們的閃光點,提升自我效能感。
(2)很大一部分學生考前焦慮,臨考心理壓力較大
自我效能方面,61.02%的學生對自己有信心,但72.32%存在考前憂慮,心理壓力較大。
原因:應試教育只以成績評估學生,每月模考、統考并公開排名,造成學生心理負擔過重,又不會自我調節。對策:應該以生為本,開展素質教育,改變考試觀,不以考分為惟一標準。然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壓力,學會心理疏導、學會轉移注意力、學會取舍、學會自信。
(3)學生主動意識較差,學習依賴性較強
經常進行聽力和閱讀訓練的為9.16%,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小組討論的約40.47%,積極主動配合老師的僅36.74%,顯然,大部分學生主動意識較差,過度依賴教師。
原因:學生基礎差,沒有能力響應,漸漸失去課堂積極性。其次教學缺乏吸引力,講得太細,學生不用動腦被動聽課,難以積極配合課堂活動。對策:首先,是因生而異,實施分層教學。要分層設計教學目標與練習,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摘到桃子”。其次,是差異教學,根據不同的目標和要求,使教學保持活躍。第三,是課堂駕馭能力,營造語言情境,活躍課堂。
2.關于主體意識的統計結果與分析
(1)學生學習沒有明確目標,缺少計劃性
高達88.64%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81.6%從不或很少制定學習時間表,78.74%不能在計劃時間內完成任務目標。顯然,大多學生在學習計劃、學習時間方面缺乏必要的自主性。
原因:為了增加升學率,學校課程安排得很滿,而且課內滿堂灌,課外大量補課,過重的學業導致學生沒有時間和空間開展自主學習。對策:首先,教師要改變角色,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其次,要增加引導性學習內容,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教師要注重監督和引導,監督學生按計劃學習,監督學生是否找到適合的方法,引導學生針對不足制定目標和計劃,管理時間,做學習的主人。
(2)學生學習缺少發現問題的能力,習慣于被動灌輸
75.51%的學生無法在課堂上緊跟老師思路,甚而85.73%根本無法發現學習中的問題,習慣于被動灌輸,自我鉆研能力極為匱乏;81.63%不會積極開展英語交流和實踐;很明顯,學生過于被動,過分依賴教師的課堂講授。
原因:在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老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聽”,學習成為單純的傳承知識而疏遠探索研究,缺少獨立思考。對策: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要把發現、分析、解決、評價的“權力”交給學生,使其在自我質疑和釋疑中建構知識體系,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3.關于自我監控的統計結果與分析
(1)學生學習過程中抗干擾能力薄弱
62.1%難以克服外界干擾,60.39%無法集中精力聽課,說明學生抗干擾能力薄弱。但值得欣慰的是75.51%懂得自我調節。
原因:首先,學生生理和心理還不穩定,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其次,滿堂說教模式使得學生始終處于單純聽教狀態,課堂參與度低,注意力難以集中。對策:首先,引導學生克服干擾,要培養他們五種心態,即企圖心、靜心、細心、耐心和慧心。其次,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模式,建立學生自主課堂模式。
(2)自我檢查意識不強,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加強
能夠自行檢查核對作業的占24.49%,大多學生只注重教師的書面作業。能夠有效管理學習時間、調整進度的占41.17%,可以參照計劃自我檢測的占57.39%,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的為59.5%。顯然不少學生自我檢查意識不強,自我控制能力還有待加強。
原因:這個年齡的學生缺少自主性,不善獨立思考,經常為完成任務而學習,所以自我監控能力較差。對策:堅持讓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和調動他們的責任心與責任感,引導他們隨時對學習過程進行檢驗和反思,不斷地自我反省、自我監督和錘煉意志。
4.關于學習策略的統計結果與分析
(1)學生缺乏學習策略的運用能力
學生缺乏把握學習策略的能力。課前預習的為11.36%,能將新舊知識結合提高學習協調性的占30.56%,能夠對詞匯、語法進行分類比較的占65.02%,能把握重點難點并且有條理地記筆記的占60.56%,考前復習筆記懂得復習策略的為65.31%。
原因:一方面,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記憶和積累,幾乎完全忽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另一方面,學生只注重教師教的方法,不善于把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策:要轉變學習觀念,要讓學生學會“怎么學”,要在教學中滲透學習策略的培養。
(2)很多學生對學習策略知之甚少
有少部分學生在這項調查上標注了不了解,甚至連概念都很混沌。教學上也發現,大多學生的學習策略比較簡單,只是盲目的跟風學習或者完全按照老師提供的方法。
原因:只注重了知識的灌輸,忽略了學習方法的培養,導致學生不重視學習策略的領悟和積累。對策:在教學中滲透學習策略的培養。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首先轉變觀念,注重學習策略的培養,讓學生學會“怎么學”。
5.關于自我評價與調控的統計結果與分析
(1)學生中能夠進行反思并采取措施的很少
從不或很少對學習情況及時總結和反思的高達83.27%;經常自我反思和改善學習技能的只有30.58%,而52.49%即使發現了問題卻不能及時調整學習方法。
原因在于高考的影響,考分是現行惟一的評價標準。在這單一的評價模式下,教師是評價主體,不會考慮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沒有獨立思考自主評價的空間,沒有自主學習時間。對策:評價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對過程和能力的評價,不應該低水平的局限于知識的記憶和存儲,而應升級到對能力的評價。
(2)對學習效果不能進行有效評價、總結和強化
成績進步時48.76%不會自我鼓勵,81.26%的學生不能夠識別有效的學習策略并自如運用。說明學生不能科學地、有效地進行自我評價、總結和強化,缺乏主動總結的意識。
原因在于缺乏自我調控能力,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監督檢查,不會對學習的計劃性、學習策略的有效性、學習時間的科學性做出有效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強化。對策:首先,幫助學生摒棄畏難情緒,改變被動的學習態度。其次,加強學習計劃的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和思考習慣,提高自我評價的水平。第三,引導學生不斷自我反思,增強自我意識,調整學習策略。
6.關于學習環境和資源利用的統計結果與分析
(1)學習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會主動求助
學習遇到困難和挫折時,35.56%選擇自行解決或放棄解決而不會求助,偶爾進行求助的約47.96%,說明大多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身邊的學習資源。
原因在于高一新生缺少健康的心態和外部環境的急于求成。青春期的學生,自尊心尤其強,大多不愿求助。另外,學校、老師和家庭等外部環境急于求成,過于關注學習表現,影響了健康人格的形成,造成學生不能正確對待學習求助行為。對策:作為外部環境,自主學習需要學校和家庭的長期支持,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樣需要較長周期才能見到效果,這個過程需要學校、教師和家長用長遠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不能急于求成。
(2)學生不會利用身邊的學習資源
64.55%的學生不會充分利用圖書館、參考書、影視廣播和報紙雜志以及網絡等信息資源。
原因在于學生不注重課外資源的利用。對策:要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利用課外資源,提高自主學習質量,課外資料是提高英語學習最直接的資源。
三、結論與建議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當前的應試教育環境和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影響下,高一新生英語學習的自主性存在多方面的問題,針對問卷調查反映出的問題,筆者認為,培養高中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應該從6個方面做起:(l)注重學習內在動機的挖掘,變“要你學”為“我要學”;(2)轉變觀念,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3)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的學習能力;(4)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怎么學”;(5)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評價主體多元化;(6)要動態看待自主學習,充分利用社會資源。
參考文獻:
[1] 徐錦芬.大學外語自主學習理論與實踐 [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 龐維國.自主學習的測評方法 [J] .心理科學,2003,(5):882-884.
[3] 龐超波,蔣振宇.學法指導與學生元認知能力 [J] .才智,2011,(05):150-151.
(上接第85頁)Everything is good when new, but friend when old.
A 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a life without the sun.
學生掌握了這些諺語表達方式,將有助于他們對課文的主題和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在Pre-reading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小組討論How can we make friends?這一問題,通過學生的回答,以下的一些詞組就很自然地呈現在黑板上:be friendly to,smile at,respect sb.,in trouble,believe in,as long as…在接下來的Reading這一環節中,我把重點放在了文章結構的解讀上,讓學生了解總分總式的課文結構,為他們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在Discussion環節中,我通過呈現What will you do if your friends are in trouble這一情境,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去自如地運用今天所學的詞組和句型,從而鞏固了所學的內容。在討論結束時,我把學生的回答做了點評,肯定了大部分學生的回答,并教育他們在朋友遇到困難時要及時幫助,從而達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以情感教育為重點的文本解讀
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說:“在所有的東西中,人最需要的東西是人。”人與人之間需要關懷,需要愛,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是如此。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經常進行情感教育,則更能觸動學生心靈的深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曾聽到這樣一位老師的公開課:她在這堂課上通過設置一個個的問題,帶領學生一步步地走進作者,走進文本,讓學生明白作者的父親對工作的熱愛,并且深深體會作者父親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事情,受到人們的喜愛和尊敬,使得貌似枯燥的文本變得鮮活。學生的體會也比較深刻,達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這位老師把本課的文本解讀的重點放在了情感教育上,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此外,該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文化情感教育的同時,還進行了文本體裁的分析,并呈現了以下的問題,實現了文本解讀的多元化。
What is the character of the story?(character)
What does the writer’s father do?(setting)
How does the writer develop Para3?(plot details)
What’s the story the writer never knew?(climax)
通過以上幾個問題的設置,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故事情節發展的幾個要素,對文章的構成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重視文本文化背景知識的解讀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習語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語言(宋飛,1998)”。“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語言受文化的深刻影響,又反映了某種文化的獨特之處”(楊平,1994)。由此可見,了解文化知識是學習語言知識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文本解讀時,不能忽視文本文化背景知識的解讀。
筆者記得第一次對的學生說:“You are a lucky dog.”這位學生聽后的第一反應是很不開心,他覺得我是在罵他,經過我的一番解釋才將誤會消除。經過此事,我更深刻地意識到,文化背景對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性,因此每次在拿到新的文本時,我總會有意識地把文本背后的文化知識加以解讀,并通過上課滲透給學生。
記得一位老師在上2012年浙江高考卷D篇的閱讀理解時,她不僅僅停留在現有的文本解讀,還挖掘出文本的出處。通過查找資料,她告訴學生這篇文章來至《父親的智慧》這一本書,故事發生在美國。如果我們上課也能這樣給學生補充背景故事,豐富文本內容,將更有益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此外,我們也應該多提供一些原汁原味的文章給學生閱讀,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感受英語的魅力。
三、結束語
“精彩的課堂主要決定于精彩的教學內容,精彩的教學內容又主要來源于精彩的文本。”因此,教師只有多元化解讀文本,才能在課堂上讓文本直接和學生對話,讓學生感受英語語言的魅力,從而實現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湯如琴.高中英語文本解讀策略初探.2011.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賴朝暉.例析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2011.
關鍵詞:英語應用能力考試;過級;分析;對策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社會就業機制的轉變,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越來越重要。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是為反映和評價高職高專院校修完英語課程的在校生英語應用能力而設立的標準化英語水平考試,是檢驗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九江職業大學也要求學生在畢業前通過英語應用能力的考試。但從最近幾年九江職業大學的英語應用能力(B級)考試情況來看,考試通過率不太理想。這一方面影響了學生的就業,另一方面也影響學校的發展。因此,如何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B級)考試通過率,是一個值得思考與研究的問題。
一、九江職業大學英語應用能力考試通過率情況統計
從表1我們可看出該校2007-2010年各年級考生英語應用能力考試通過率普遍都比較低,最高通過率為2010年6月2009級的通過率,達到63.5%。
從表2我們可看出,學生在校第一個學期通過率明顯較高,而學期越往后,通過率越低。
二、英語應用能力考試通過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
根據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若要達到高校英語應用能力B級,學生入學詞匯量要達到1000個。目前,高職院校學生英語整體水平不高,有的學生在進入高職高專院校前從未接受過系統的英語聽說訓練,有的既聽不懂又講不出,英語詞匯量嚴重不足。詞匯量的匾乏,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英語學習。
(二)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動力不足
學習興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主觀因素。有了學習興趣,再困難、再乏味的過程也會變得津津有味,有了興趣,才會認真對待平時的英語學習,才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到英語學習中,為日后的等級考試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進入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數文化基礎比較薄弱,他們認為進入職校是為學技術,認為文化學習不重要,英語學習更不重要。另外,學生從高中到大學,角色還沒有轉變過來,甚至有些學生對高職院校認識不足而產生失落感。因此,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足夠的興趣和內驅力。
(三)學生備考的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有積極向上態度的學生能更主動地投入到備考復習中,無論是上課還是下課,他們都會精神飽滿地面對英語學習。很明顯,大一的學生對待英語考試的態度是積極的,大部分學生很重視第一次的考試,而越往后越缺乏像一年級學生一樣的備考氣氛。
(四)課程的設置
職業技術教育應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主。而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在英語課程的設置安排上,側重于有關專業技術的需要,強調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忽略了學生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除了個別與英語相關的專業外,大部分專業把英語作為公共基礎課,都沒有單獨開設聽力課與口語課。由于課時所限,教師無法在每節課都進行聽力和口語的練習。
三、英語應用能力考試情況調查統計結果分析
為了進一步了解九江職業大學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的情況,更好地改進英語教學,使之更具針對性,滿足不同基礎學生的多樣學習愿望和需求,我們設計了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考試情況調查表,對08、09級非英語專業部分學生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主要從學生日常英語學習、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過級的障礙、對英語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一)對學生英語學習的調查
1.對英語學習感興趣的程度。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英語是否感興趣是能否學好英語的關鍵。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對英語非常感興趣的只占17%,而對英語非常不感興趣的占到了25%,大多數同學只是對英語學習興趣一般。
2.英語學習的主要動機。在對學生高職階段英語學習的主要動機進行問卷調查時發現,有42%的學生是為了將來的就業需要,29%的學生為了提高英語應用水平,29%的學生為了考試。目前,學生認為英語的五項基本技能中,最有用的是說,比例高達58%,其次是聽,占14%。
3.英語學習狀況的滿意度。通過對學生英語學習狀況滿意度的調查發現,有65%的學生對英語學習狀況不滿意,只有10%的學生對英語學習狀況滿意。
4.學習英語的時間。在調查中發現,有46%的學生每天學習英語的時間在一個小時以內,10%的學生根本沒花時間學習英語,英語學習時間少。
5.英語學習方式。對學生英語學習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時發現,有57%的學生通過上課聽講學習英語,23%的學生通過自學,還有20%的學生通過上課聽講,下課自學結合學習英語。
調查是否“開口大聲”地朗讀英語時發現,53%的學生只是有時讀英語,而有多達37%的學生從不讀英語。
6.英語基礎知識。調查時發現,53%的學生語法一般,42%的學生語法差;調查記單詞時發現,有44%的學生能力一般,56%的學生能力較差記不住單詞。
7.英語記憶方式。調查發現,在英語學習中,有68%的學生認為“活學活用”的記憶方式最有效;只有11%的學生認為“死記硬背”的方式最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還有15%的學生認為聽錄音是最有效的記憶方式。
8.英語學習中的主要困難。在調查中發現,56%的學生單詞記不住,42%的學生語法學不好。可見,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調查還發現,當在英語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有30%的學生會自己查有關資料、參考書目,而只有10%的學生主動請教老師。
9.影響學生通過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的因素。41%的學生認為詞匯與語法是他們通過英語考試的主要因素,31%的學生認為聽力是他們通過英語考試的主要障礙,28%的學生認為閱讀是他們通過考試的主要障礙。
(二)學生對英語教學的意見和建議
1.學校應該請幾位外教過來教學,提高口語,學校外教急缺。
2.應該在課堂中多做英語小游戲,師生之間多互動,多參加一些不同形式的學習任務(比如:角色表演、演講、辯論、影視欣賞),多進行視頻教學等,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
3.老師應該關注、督促、指導他們,使他們在學習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4.老師應該在學習方法上給予指導,使他們的學習更有效果。
四、提高英語應用能力考試(B級)通過率的措施
(一)加強引導,培養學習習慣
在新生入學教育中,要引導學生擺正心態,正確對待高職教育發展的前景和自己的前途,樹立實用人才也是人才的正確觀念,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消除自卑和無望心理。講明國家需要有外語能力的人才,掌握英語就意味著能閱讀最新的科技及國內外的最新消息,從而把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和個人前途、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引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重視。介紹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的性質、考試要求和考試的重要性。注意學習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專心聽講、認真記筆記的習慣,以使學生提高聽課的效率;培養學生課后自覺復習、主動完成作業、大聲朗讀、背誦、記憶的習慣,以使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
(二)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動機層次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與課本配套的錄音、錄像帶、光盤等資源,為學生提供朗讀示范,給學生多讀多看,通過聲情并茂的情景會話,讓學生充分感受標準的語音語調、意群停頓、句子重音與節奏等,使學生在對話、課文理解正確和記憶的框架上建立聲音圖式,使學生身臨其境,產生語感。教師要善于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注意活躍課堂氣氛,給學生營造一個學習英語的良好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關心、賞識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學生。特別要與學習困難的學生多交流和溝通,極大限度地尊重他們,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樹立信心。關心他們的細微變化和點滴進步,及時地加以引導、表揚、鼓勵,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才能點燃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使他們對英語學習產生強大的內在動力。
(三)正視差異,分層次教學
由于高職學生知識文化水平不平衡,一味學,就會形成基礎好的“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下”的狀況,大大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既不符合職業教育多層次定位的要求,又不利于學生內在潛能的發揮。分層教學是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按照最優化教育理論進行的教學研究和實踐活動;是當前高職教育,特別是英語教育的趨勢。應正視差異,承認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確立不同的培養目標,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通過入學后的分級考試,劃分教學班,即將學生分成A(快班)、B(中班)、C(慢班)。這樣對教師而言,可以更好地把握進度,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而言,由于水平一致,便于相互競爭,激發學習積極性。
(四)結合學生基礎,分批進行考試
對于基礎好、學習能力強、學習態度好及自控能力強的學生,建議在第二學期組織報名參加考試,這部分學生所占比例50%左右。對于基礎一般、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建議在第三、四學期組織報名參加考試,這部分學生所占比例35%左右。余下的學生,一般學習基礎不好,學習能力有限,過級的困難最大,雖然人數可能不是很多,但影響卻不小,這部分學生是提高全班過級率的主要障礙。因此,為了讓這部分學生順利通過英語應用能力(B級)考試,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較長時間的培訓、指導――系統地復習語言基礎知識、查漏補缺,幫助他們通過考試。
(五)考前強化訓練,提高應試能力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校的特點和學生的基礎、學習特點與學習能力,制定針對性較強的強化訓練計劃,提高培訓實效。考前兩個月,教師應針對各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全面展開輔導訓練。強化訓練可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以知識強化復習為主,進行大量的詞匯、語法、句型的分類歸納和單項訓練;第二階段以技能強化訓練為主,快速進行聽、說、讀、寫、譯的綜合性言語練習;第三階段以應考能力強化訓練為主,扎扎實實地進行多種類型的模擬演習,形成快速應變、反饋的習慣和技巧,熟悉卷面分布、掌握恰當的答題時間,使學生在心理上進入最佳狀態。
總之,英語應用能力考試通過率的提高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需要教師進行長期不斷的探索。根據不同教學對象進行不同的教學方式,采取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提高英語應用能力考試通過率。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藍文浩,鄒向輝.英語應用能力測試(A級)應試策略的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5).
關鍵詞:市場營銷;實踐能力;教育;支持系統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4-0-02
長期以來,我國地方本科高校市場營銷專業對學生的教育重點主要在專業理論知識方面的培養,對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一直是專業建設的薄弱環節,嚴重制約著市場營銷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提高。根據行業調查及畢業生就業反饋情況來看,在營銷人員招聘中,用人單位考慮的首要因素是應聘人員是否能夠快速適應崗位,即不僅僅要具備營銷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快速應對各種挑戰的專業實踐能力,因此如何提高營銷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已成為各地方高校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所謂實踐能力,是指保證個體順利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所必需具備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1]我國許多高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忽視學生自主學習等因素,導致很多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不強,用人單位對營銷專業畢業生滿意度低。究其原因,其根源在于高校營銷專業教育與企業實際人才需求相脫離,營銷專業的實踐環節薄弱,學生不了解企業實際運作情況等多個方面。為此,為了解決目前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問題,本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市場營銷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現狀,在借鑒國內外先進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可操作性較強的對策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目的在于對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進行調查和分析,本課題組通過問卷回訪的形式,在黑龍江省選取五所高校,選取分管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就業工作輔導員教師、參與市場營銷實踐教學的專業教師、以及在校高年級大三、大四的大學生作為研究樣本,發放調查問卷680份,526份問卷有效回收,有效回收率為77%。在對有效問卷進行檢查核實之后,采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相關數據的統計與分析。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該方法是是一種科學實用的調查方法,不僅被廣泛應用于自然科學領域,也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社會經濟領域的研究。隨著抽樣理論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和完善、廣大統計工作者業務水平的提高,抽樣調查在社會經濟統計中的應用將越來越普及。
抽樣調查是非全面調查,它是按照隨機原則從調查對象(即總體)中抽取部分單位進行調查,用調查所得指標數值對總體相應指標數值做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估計和判斷的一種統計調查方法(統計學)。抽樣調查對象的分布情況見表1:
三、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問卷從學校、教師、學生等三個角度對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現狀進行了相關調查,具體調查結果如下:
(一)學校層面
1.缺乏實踐能力考察的培養目標
課題組采取了文獻資料法等輔助的調查方法,借閱了這五所高校2005-2008級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其培養目標大體都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經濟、管理、財會等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熟練掌握辦公自動化操作,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運營管理、市場調研、營銷策劃、廣告策劃、市場開發、營銷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大多數市場營銷專業將培養要求概述為:具有扎實的市場營銷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備系統的市場營銷專業性知識和素質性知識;具有一定的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水平,達到學校規定的等級要求,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具有建立起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自己的實用技能,以適應將來在社會上從事市場營銷及相關職業崗位的要求。由此不難發現,目前所調查高校市場營銷專業仍然側重理論培養,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職業素養重視不足。
2.課堂教學方法對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意義不大
在第一課堂教學中,為實現提升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效果,教師經常使用案例法、情景模擬等各種方法來提高教學效果。[2]但調查結果表明,受學生配合教師的積極性不高、教學設施陳舊落后、教學課時有限等因素的影響,63.2%的教師較少采用有利于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47.3%的學生認為現有的課堂教學方法對其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較小”,認為應更多的能從企業中、從第二課堂活動中來提升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等。
3.課程考核方式不利于引導學生提高專業實踐能力
科學的課程考核模式,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提高專業實踐能力。[2]而調查結果顯示,60.8%的教師及52.3%的學生認為“大學現有的課程考核模式不科學”,不注重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表現為:考試形式單一,主要是閉卷方式;考試內容偏重于理論知識測試,能力考察不足;出題范圍局限于書本,考記憶多,考靈活應用能力少;成績形成上,過程考核比例較低,成績評定上以卷面分數定高低。
(二)教師層面
1.教師指導大學生專業實踐的能力不強
在專業實踐教學中,師生間的溝通互動至關重要,教師的指導不僅要能被學生理解,更重要的是被學生接受和采納。但由于教師自身實踐經驗、實踐能力的欠缺,對學生專業實踐的指導有時也力不從心[3],往往只能盡自己最大能力指導學生,顯然這樣的教學指導不足以滿足學生的現實需要。調查顯示,78.1%專業教師認為自己指導學生專業實踐的能力“一般”,近20%教師甚至認為自己指導學生的能力“較弱”。
2.教師提高自身專業實踐能力的意愿不高
然而在調查中,與教師認為專業實踐能力不強結果明顯相悖的是,專業教師在關于提升自身專業實踐能力方面也存在明顯動力不足。有近70%的教師在只限于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愿意選擇繼續培訓來提升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90.2%的專業教師認為在當下的考評機制下,理論水平比實踐能力更重要;只有33.5%的老師對于掛職鍛煉、企業頂崗實習等方式明顯感興趣。
(三)學生層面
1.大學生實踐能力自我培養的意識淡薄
調查顯示,在大學學習生活中,大學生自我培養專業實踐能力的意識較為淡薄。58.2%的學生不滿意社會實踐能力自我培養的效果,究其原因,除了部分學生認為自己不夠努力、缺乏自信、參與實踐的機會較少之外,近35%的學生認為自我培養專業實踐能力的意識較為淡薄,只有少數大學生意識到實踐能力的重要性,能有意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積極參與各種課內外專業實踐活動,而多數學生都是在淡薄的自我培養意識中度過大學生活。
2.大學生參與專業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不高
調查顯示,很多在校大學生不能準確把握專業實踐的實質,認為專業實踐等同于社會實踐,熱衷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而參與專業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不高。21.6%的學生認為,學校組織的專業實踐活動“只是走走過場”、“形式主義”,沒必要認真對待。僅有25.2%的學生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參加專業實踐活動,近30%的學生對待專業實踐的態度是“偶爾參加,只為拿到相應學分”,還有10.21%的學生“從不參加專業實踐,認為學校安排的實訓環節對今后工作能力的提升意義不大”。
另外在調研中也發現,大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與開始預設的高校屬性、學生性別沒有明顯的關系,以上現象在5所高校普遍存在,學生性別亦無顯著影響。
從以上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在學校層面、教師層面、乃至學生本人都存在問題,并且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可見培養與提升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實踐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高校、教師及大學生的共同努力,無論是大學生自身、大學教師還是高校都有許多工作要做。[4]因此,根據系統論的思想,需要學生、教師、學校,乃至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物質保障、企業等各個子系統間的整合,構建培養與提升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支持系統。
四、對策建議
(一)學校層面
1.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設計主要采用多層次、漸進式的模塊設計思想,將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分為基本能力提升、方法工具學習、職業技能訓練、職業技能拓展、以及創新創業訓練等五大模塊,并在大學四年中進行合理分配,體現專業教學的技能化。教學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要貫徹實踐教學模塊化的思想,以在校能養成市場營銷專業實踐基本技能。
2.實踐教學形式主要是校內實訓和校外見習兩種實踐教學形式。專設市場營銷實踐教學中心,建立以分管教學副院長牽頭、各實踐教學相關專業教師共同參與的協同機制,大學四年依次為“課堂模擬——校內仿真——企業見習”,做到四年不斷線,校內實訓與企業實踐雙結合。
3.實踐教學信息反饋服務機制更加注重過程性評估。為此,專門成立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推出 “教學中期反饋”服務,即在實踐課程進行到中期時,由指導委員會專門形成中期分析報告,再與教師一起討論改進實踐教學的辦法,此服務過程中的所有信息都只對教師本人公開,這也將對本專業教師實踐教學水平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師層面
1.以校外實訓基地為載體,在行業、企業的內部成立教師實踐能力“研習營”,負責新教師的上崗培訓、定期掛職鍛煉、平時實踐考察等工作。同時教師還可以在“研習營”采取干中學的掛職鍛煉方式,即邊授課邊學習,亦解決地方院校教師短缺和掛職時間不足的問題。
2.創新實習實踐教學方式,積極聘請企業經理以及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實地現場授課,讓學生進入企業、進入社會,了解企業和崗位,開拓學生視野和眼界。同時還可以采取教師與企業家結隊的方式,亦提高了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的效率。
(三)學生層面
1.以年級為劃分依據,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推進實踐育人課程化改革,將專題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學分制度上來,制定大綱、確定內容、設立學分、使實踐育人真正成為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組成部分,養成學生實踐意識的系統教育。
2.采取更為靈活的方式,充分利用專業理論課程的第一課堂、校園第二活動課堂、以及校外第三課堂,因地制宜,寓教于育,通過多角度多形式的參與和實踐,讓學生自然接收培養實踐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養成學生實踐意識的環境教育。
3.專業每年12月份會申報下一年度社會實踐計劃,著重從第二課堂、節日超市、各類學科競賽、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等環節構建專業素質拓展平臺,從項目和任務中,錘煉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實踐本領,并培養學生們的實踐意識,養成學生實踐意識的自我教育。
參考文獻:
[1]汪彤彤.高職院校市場營銷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探析[J].社科縱橫,2006(12).
[2]池麗華.“市場營銷”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1年22期[9].
[3]國鳳菊.高職院校市場營銷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J].中國成人教育,2011(18).
[4]孫偉仁,徐珉鈺.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活動支撐系統的建設研究[J].商業經濟,2012(13).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應用能力,培養方法
1.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重要性
如今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發現數學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了,它廣泛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數學的應用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具備應用數學的能力,這是把數學教育轉到提高公民素質教育軌道的一個重要措施。所以,數學教學向生活回歸,向應用貼近,是教師教學新課程應予突出的又一重要方面。
1.1 新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時代的發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他們除了要學好豐富的理論知識之外,還必須學以致用,這樣才能推動時代的發展。我們學數學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在教學時,應著眼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經驗,開啟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從周圍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1.2 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20世紀中葉以來,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推進了應用數學與數學應用的發展,使得數學幾乎滲透到了每一個科學領域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計算機的發明和不斷更新換代,一方面有賴于數學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更體現了數學知識的廣泛應用。這一偉大的發明不僅推動了各個科學領域的發展,而且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然科學的深入發展越來越依賴于數學,而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也越來越多地借助于數學知識及其思想方法。
2.數學教學中的困惑
新課程在本地農村小學實施至今已經有幾年時間了,但農村小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偏低。這是因為任教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而有感。比如,在學習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相關知識后,讓學生課外動手做一個粉筆盒,且不論粉筆盒的精細程度和美觀度,竟然有近36%的學生沒有考慮到“粉筆”的長度,導致做出來的盒子不配作粉筆盒;又如,學習了《圓柱》的初步認識后,學生對于求各種圓柱的表面積、體積等都能熟練解答,但是在求一個實際問題——一根扎蛋糕盒的包裝帶長度時,學生中許多都不能解決;再如,要求學生課前時間利用學具每人搭一個長方體,城鎮的學生6分鐘內全部能完成,而農村的學生足足花了11分鐘才能全部完成,明顯動手能力較差。以上事例總的說明,農村學生數學的整體應用能力顯得較薄弱。
3.現階段農村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現狀
新課程背景下的農村數學教學依舊存在諸多問題:①注重解題,忽視解決問題;②注重計算,忽視實際運用;③注重“雙基”,忽視生活實際;④注重答案,忽視知識應用過程;因此表現為,學生在解決數學基本計算時得心應手,計算正確率很高,而遇到實際應用類數學問題時其解決的策略和能力非常差,缺少自我的見解和解決途徑。
4.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策略
4.1 開展活動,激發學生數學應用的興趣。
適當開展一些數學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應用意識,激發應用的興趣。
4.1.1 在生活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解釋一下:我們住的房子的屋頂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師傅幫同學修理課桌為何要在桌腳對角處釘上一根斜條?通過解釋一些生活現象,使學生更深地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另外要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1.2 用實際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背景結合起來,從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問題引入新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電線桿與它上面架的電線位置上有什么關系?這些都是數學在實際生活中具體涉及到的例子,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產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意識,而且能直觀地理解垂線的意義,并意識到學習這個內容的重要性。
4.1.3 精心編制問題。
教師在遵循教學要求的前提下,要精心編制一些與生活、科學有關的問題,可以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周圍處處有數學,從而使學生萌發學好數學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愿望,把學和用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效果。在教學中,可逐步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并結合實際編制問題并解決問題,逐步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能力。
4.2 舉行數學操作比賽,訓練應用技能。
開展數學操作活動,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思維和能力又服務于操作。在數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一些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演示、實驗等來加強對方法的理解與掌握。這樣,在學生手腦及各種感官并用中,提高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例如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形體后,可以讓學生動手制作這些形體的模型。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加深了對形體知識的理解。
4.3 布置課外作業,提升數學應用能力。
在教學中,可以采用以下的作業形式:①小調查形式。如:在學了統計知識后,可讓學生調查家庭每月消費情況,再繪制成統計圖表,從中了解消費的支配情況,以便做出合理調整。調查自己家里每個月的水電費的支出情況,計算一下這個月比上個月節省了百分之幾還是增加了百分之幾。②實際測量活動。如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后,可以讓學生去測量生活中的各種用品,來計算它們的體積和表面積。從而提升其應用能力。
總之,教師有意識地收集、整理一些適應農村本地生活、生產需要的實際應用性問題,注意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際素材組織教學活動,增加實習作業和探究性活動,使學生領悟數學的應用價值,達到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 我國制造業企業的融資現狀及對策分析 我國環保設備制造業現狀分析 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分析 我國制造業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現狀研究 管理會計在我國制造業企業中的應用分析及建議 論我國制造業企業物流改革 我國玩具制造業發展現狀及策略探析 淺談我國機械制造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現狀特點及發展方向 我國通信制造業發展現狀及升級路徑研究 我國制造業新產品開發與銷售現狀分析 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 我國制造業升級路徑分析 我國制造業的市場結構分析 我國制造業企業成本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我國制造業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問題及解決對策 我國制造業企業跨國并購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 我國制造業企業存貨管理問題與對策分析 我國制造業企業技術效率的影響因素分析 我國制造業出口結構及影響因素分析:以浙江為例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企業利潤的下滑對宏觀經濟整體增長造成的嚴重影響,引起了政府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因而,對于企業盈利能力現狀的認識,尤其是對我國企業以利潤為主要指標的盈利能力下降的解釋,成為我國制定經濟政策時不得不面對的重大問題。
現有文獻中對于企業利潤與盈利能力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將其解釋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劉易斯拐點(LTP)之后的必然現象,企業長期的利潤增長依靠的是低要素成本,特別是低勞動力成本,而當這一條件消失之后,企業的盈利能力迅速地下滑(蔡P,2010;Aghion, P,et al.,2009);二是從市場結構變化與競爭力的角度來解釋。有學者認為企業的利潤率水平主要與市場的壟斷程度和企業競爭力兩個因素相關(金培,2007),利潤率的下降可能伴隨著市場壟斷程度的下降和市場整體競爭程度的不斷提高,因而企業利潤的下降并不一定是負面的,其可能會促進企業競爭力的提升(Porter,2005;曲h,2008)。
因而,我國企業利潤率的快速下降,既有可能是經濟下滑的一個重要信號,也有可能是經濟正在發生轉型升級的外在表現。如何科學地認識這一變化,對于政策制定者尤為關鍵。已有實證研究證明政府的管制所形成的壟斷利潤是企業高利潤的主要來源(曲h,2008),因而企業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突破政府管制,將主要的精力用于分配性努力,形成制度型企業家(汪偉,史晉川,2005)。但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 這種制度突破的空間越來越小,企業越來越需要通過創新能力的提升來獲得利潤(程虹、宋菲菲,2016)。然而,現有文獻對于我國企業盈利水平現狀以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仍然存在著缺憾,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缺乏較新較全的數據分析。目前對于我國企業利潤現狀的分析,主要使用的是國家統計局的工業企業統計數據庫,該數據庫并未覆蓋占我國企業數量絕大多數的中小型企業,因而難以真實反映我國企業整體的盈利狀況。學術研究中所使用的企業數據,主要是2007年公布的中國工業企業統計數據,其不僅在時間上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滯后性,且在數據質量上存在著各類問題(聶輝華等,2012)。二是對于我國企業利潤下降的現象缺乏較為深入的實證研究。國家統計局等對于企業利潤下滑做了一般性描述,從需求不足、成本上升、工業品價格下降等方面分析其原因。但總體而言,現有文獻并沒有對于企業利潤下滑進行定量分析。為此,本文基于最新的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數據(CEES),對企業的盈利現狀進行全面分析,同時對影響當前企業盈利水平的幾個主要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本文的目的,是要在對不同類型企業的盈利狀況進行客觀分析的基礎之上,得出影響企業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借以為延緩企業盈利能力下滑提出政策建議。
本文對于現有文獻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第一,使用了隨機抽樣的一手企業調查數據,能夠對企業的整體盈利狀況做出全面評價;第二,基于我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來對我國企業的盈利狀況進行分析,特別是結合勞動力成本上升的特定背景,分析其對于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本文余下的內容安排是:第二部分介紹本文所使用的數據指標以及數據的描述性統計;第三部分闡述我國制造業企業盈利現狀的特征性事實;第四部分是對我國制造企業盈利現狀的解釋;第五部分是結論與政策建議。
二、數據說明與描述性統計
(一)數據說明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自于武漢大學等單位開展的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CEES),該調查于2015年實施,調查了企業2013、2014年的狀況。這一數據調查對于企業盈利狀況分析的主要優勢在于:
第一,調查了較為全面的企業盈利指標。該問卷重點調查了企業的財務指標,包括工業增加值、利潤、銷售收入、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固定資產凈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指標。因而,能夠滿足多維度的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第二,調查涵蓋了不同規模的企業樣本。現有文獻使用的主要是規模以上企業的數據,忽略了大量的中小型企業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結論的穩健性。CEES基于經濟普查的企業全樣本數據進行隨機抽樣,對于各種規模的企業均有所涉及,因而能夠全面地反映企業的盈利狀況。
第三,CEES數據的匹配性。該數據不僅囊括了企業盈利狀況的基本數據指標,同時還調查了與企業相匹配的勞動力的基本狀況,如勞動力工資狀況、受教育程度、技能狀況、社會保障狀況等指標,這有助于對勞動力這一影響我國企業盈利能力重要因素進行更為深入而細致的分析。
(二)數據指標的描述性統計
本文主要參考了金碚、李鋼(2007)所提出來的企業盈利能力概念,其主要指企業的利潤狀況,在衡量指標上主要使用了企業銷售利潤率(利潤總額/銷售收入,ROS)。但他們同時指出,企業的利潤率并不是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唯一指標,實際上盈利能力是一個與企業競爭力密切相關的概念,更高的盈利能力代表更高的市場競爭力。而企業高利潤率既有可能是由于企業的競爭力較強,也有可能是由于市場的壟斷性較強。因此,企業的盈利能力應結合企業所處的行業狀況進行研究。
本文選取了企業的銷售利潤率來表示企業的整體盈利狀況,用凈資產利潤率來表示企業盈利與投入的關系,即企業的經營效率狀況。同時,本文還考察了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以所在行業的進入壁壘狀況來控制行業的市場結構,以企業研發投入、人力資本、進出口、產品質量、管理水平、企業家能力等變量來控制企業競爭力。
三、特征性事實
(一)企業利潤率整體穩定
調查表明,企業整體的銷售利潤率為555%,較前一年提升了092個百分點,而官方統計,2014年
(二)勞動密集型加工型產業利潤下降明顯,新興消費類產業利潤趨穩
從不同行業的銷售利潤率來看,主要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利潤整體偏低且呈下降趨勢,如紡織服裝業利潤率為268%,紡織業利潤率僅為121%,均遠低于平均利潤率水平。一些新興的消費類產業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平均利潤為577%,略高于總體利潤率,且較上一年度提升了05個百分點。這一行業是我國制造業的主導行業,在隨機抽樣的樣本中占據18%以上的比重,對于維持制造業整體利潤率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利潤率高達1324%,較上一年提高了664個百分點。此外,部分行業利潤遠高出平均利潤率水平,如醫藥制造業為2188%,煙草制造業為1526%,且均較上一年有所上漲,這可能與其行業的壟斷性有關。整體而言,不同行業的利潤水平整體趨穩,反映出企業轉型升級的趨勢,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受到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的壓力,其利潤率迅速下滑。部分行業仍依賴較高的行業進入壁壘而保持了較高的利潤率。然而,利潤率的高低僅僅是企業盈利能力的一個方面,這些行業的企業盈利能力的具體變化,將在第四部分進一步控制行業進入壁壘等因素以后得到更為穩健的結論。
(三)利潤率隨著市場份額提升而增長
企業的利潤率與其市場勢力密切相關,一般而言具有壟斷能力的企業能夠獲得更高的“壟斷溢價”,競爭市場中的企業一般只能獲得平均利潤率。用不同的市場占有率來代表企業的市場勢力,分組統計表明(圖1):銷售利潤率隨著企業市場份額的變化,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利潤最高的組別為市場份額占1%~10%的企業,達到541%,最低的為小于1%的企業為391%,市場份額占50%以上的企業平均利潤率為525%,要低于1%~10%的組別;從年度變化來看,市場份額小于1%的企業平均利潤率出現了067個百分點的下降,而市場份額為1%~10%以及50%以上的企業則分別出現了222個百分點和039個百分點的增長,因此充分的市場競爭使得企業的利潤率下降,但具有一定市場勢力的企業也現出了較大幅度的利潤增長。
表3不同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及其變動
〖2〗行業名稱平均利潤率2014平均利潤率2013利潤率變動數量占比39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5.77%5.26%0.51%18.42%38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 4.62%4.14%0.47%10.18%33金屬制品業 7.15%6.56%0.59%8.42%18紡織服裝、服飾業2.68%3.29%-0.60%7.89%30非金屬礦物制品業6.22%-11.00%17.22%7.37%1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0.80%-1.47%0.67%5.61%34通用設備制造業5.18%7.16%-1.99%4.56%24文教、工藝美術、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0.01%-1.69%1.70%4.39%29橡膠和塑料制品業9.39%10.03%-0.64%3.86%17紡織業1.21%1.13%0.07%2.98%23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13.24%6.60%6.64%2.98%35專用設備制造業 8.15%9.17%-1.02%2.98%13農副食品加工業3.09%2.10%0.99%2.63%21家具制造業 8.63%12.78%-4.15%2.63%40儀器儀表制造業1.06%0.82%0.24%2.46%36汽車制造業6.68%4.62%2.07%2.28%22造紙和紙制品業 31.21%9.17%22.04%2.11%27醫藥制造業 21.88%18.81%3.07%1.58%32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1.37%1.44%-0.07%1.23%26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3.68%3.59%0.08%1.05%31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1.97%1.17%0.80%1.05%15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3.57%3.52%0.06%0.88%20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3.24%3.21%0.02%0.88%37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5.64%4.22%1.42%0.70%14食品制造業2.07%1.21%0.87%0.53%16煙草制品業 15.26%13.86%1.40%0.35%5.58%4.64%0.94%
圖1不同市場份額企業的利潤率變化(四)企業經營效率穩中趨降
企業利潤率的增長,除了與市場勢力相關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即企業的經營效率。判定企業經營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是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金碚,2007)。一般而言,凈資產收益率的提高表明,企業主要是通過經營效率的提升,而不是通過投資規模的擴大來獲得利潤。表4顯示,企業整體的銷售利潤率有所提升,但是凈資產利潤率出現了略微下降,因而企業的經營效率未見顯著改善。其中凈資產收益率較低的行業主要集中于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業、紡織服裝和服飾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值得注意的是,兩大主要行業――電氣機械、計算機,雖然利潤率有所上升,但凈資產利潤率均有下降,分別下降了1991和265個百分點。因而,企業利潤的增長可能很大程度上仍是通過擴大投資規模來達到,企業經營效率沒有得到顯著的改善。
(五)政府審批與管制顯著影響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
政府的行政審批與管制對企業造成了一定的進入壁壘,增加了企業的制度交易成本,從而影響企業的利潤水平。但同時也可能為進入的企業形成一定的壟斷優勢,提高其利潤率。圖2表明,政府的管制與審批因素對企業銷售利潤率的影響呈現出倒U型,即一開始隨著管制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然后隨著管制程度的提升而下降。其原因在于,政府的管制與審批本身會導致行業的壟斷效應,因而越是利潤高的行業,其審批強度就越大,如煙草、醫藥等行業;管制程度較小的行業,更接近于充分競爭市場,因而使得行業的利潤率下降。從年度變化來看,政府審批與管制較小的企業,銷售利潤率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上升,而管制程度較高的企業,其利潤率則呈現出略微的下降。從靜態來看,政府的審批與管制使得一些企業獲得較高的壟斷利潤,但是從動態來看,由政府管制而帶來的利潤率優勢并不能持續,只有放開管制、充分競爭的行業才能夠保持較好的盈利能力。
圖2政府管制與審批對企業銷售利潤率的影響注:圖中的無、較小、中等、較大和完全,分別表示企業對于這一因素的妨礙程度的評價。
圖3顯示了政府管制與審批對于企業凈資產收益率的影響。總體而言,凈資產收益率與政府管制程度之間也呈倒U型關系,但在形態上有一定差異。審批與管制程度“較大”的企業組,其凈資產收益率明顯較低,而該組的銷售利潤率卻較高,反映出政府的管制與審批雖然帶來了較高的利潤率,但其整體效率不高,企業需要依靠較高的投資或負債來支撐其經營。從動態來看,不同管制程度的企業組的凈資產利潤率呈現出明顯的分化:管制程度在“中等”及以下的企業組,其凈資產利潤率較為穩定,或有一定程度上升;而管制程度為“較大”以上的企業組,凈資產收益率則呈現出明顯的下降,其中管制程度為“較大”的企業凈資產收益率下降了9個百分點,管制程度為“完全”的企業組,凈資產收益率在887%的低水平下還下降了3個百分點。這進一步說明,政府的管制與審批導致了一部分企業形成了壟斷地位,獲得了較高的壟斷利潤,但其對于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卻是負向的。政府的管制因素降低了企業提升效率的內在動機,不利于企業向高盈利能力轉型。
圖3政府管制與審批對企業凈資產收益率的影響
綜合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發現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盈利能力正處在轉型期,整體利潤水平較為穩定,但凈資產收益率趨降,這表明企業的整體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存在不足。依靠投資驅動的傳統發展模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雖然部分行業在市場競爭中展現出較高的盈利能力,但仍有較大比例的企業依靠政府行政管制所形成的進入壁壘而獲得高利潤。在第四部分的實證分析中,本文將進一步地控制企業、行業和地區因素,考察市場競爭、行政壟斷、勞動力成本等因素對企業利潤水平和盈利能力的影響。
四、回歸分析
(一)基準回歸
本部分將進一步分析在企業利潤率的主要影響因素中,哪些是最為顯著的。根據金碚等(2007)提出的企業盈利能力理論,企業利潤的主要影響因素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企業所處行業的市場結構,即是壟斷的還是競爭的,一般而言壟斷程度較強的行業平均利潤率較高,而競爭越充分的行業利潤率越低;二是企業自身的競爭力要素,如企業的技術能力、創新水平、質量水平、勞動生產率等因素;三是政府的規制因素,政府對企業的規制既可能對企業的利潤產生負面的影響,也可能使得企業的利潤較高,但對其盈利能力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據此,本文的回歸模型設定如下:
Profitij=β0i+β1iX1i+β2iX2i+β3iX3i+β4iXci+Dj+εij
其中Profitij表示第j個行業第i家企業的利潤率,X1i是市場競爭程度向量,主要包括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行業的進入難度、市場需求狀況等變量;X2i是企業的競爭力向量,主要包括企業的研發強度、質量水平、勞動者技能等;X3i代表政府對于企業的管制程度、政府補貼等變量;Xci為企業的其他控制變量向量,主要包括了企業的規模、勞動力成本、固定資產投資、融資成本、出口狀況等變量;Dj為行業虛擬變量。
表5的回歸結果表明,企業資產規模對企業的銷售利潤率無顯著影響,企業研發強度(研發支出與銷售收入之比)對企業的利潤率的影響顯著為負,品牌和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對利潤率的影響顯著為正,而企業的市場份額(占50%以上的取值為1)對于利潤率無顯著效應。這說明,企業正處于一個轉型期,一方面原有的依靠壟斷或市場勢力來獲取高利潤的空間已經非常小,需要通過質量的提升、勞動力人力資本的積累等來獲取利潤;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的企業仍處于轉型初期,科技創新投入對于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效應還不明顯。科技創新需要一個較長的積累過程,大部分企業還不具備依靠科技創新來顯著提升其盈利水平的能力。控制企業的市場份額、勞動生產率等因素以后,政府對企業的管制強度,對于銷售利潤率無顯著影響。控制其他變量以后,高新技術企業的利潤率顯著高于非高新技術企業,平均約高出10%。在控制了高新技術企業這一虛擬變量后,企業的品牌、員工受教育年限的效應均不顯著,這說明企業的質量與人力資本對利潤率的作用,主要是通過高新技術企業這一變量來體現的。
6):研發、質量、人力資本等因素的效應均不顯著,政府的管制與審批對凈資產收益率的效應為負,但不顯著。這進一步地說明了,政府的管制雖然對于企業的利潤率無顯著性影響,但對于企業的經營效率則可能存在負影響。此外,高新技術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要顯著地高于非高新技術企業,出口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也更高,表現出更高的經營效率。這驗證了,出口企業雖然并不存在利潤“溢價”,但卻可能在經營效應上表現出更高的水平。 (-2.020)行業固定效應控制區域固定效應控制Observations410410407407407Rsquared0.5520.5520.5740.6030.615值,即變動一個單位企業利潤增長的百分比,其主要反映了對企業盈利能力提升的效應。回歸結果顯示,企業的品牌、人力資本水平等要素對企業的利潤增長具有顯著的正效應,有品牌企業較無品牌企業利潤約高出40%~50%,員工受教育年限每提升一年可增加利潤約30%。研發強度變量和政府管制變量仍不顯著,而高新技術企業變量對利潤增長顯著為正。
(二)分組回歸
為深入考察不同類型企業的盈利能力狀況,本文進一步地對企業進行分組回歸分析。本文主要選取了三個分組變量:政府管制程度(強和弱)、市場份額(高和低)以及出口(是和否)。選取這三個分組變量的原因是,首先,政府的管制強度影響了企業的制度交易成本,同時對于其他企業的進入造成了一定的壁壘,從而可能對于企業的經營模式產生影響,已經進入管制強度較高行業領域的企業,其創新激勵可能會降低;其次,市場份額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的市場地位,因而企業可能更多地依賴壟斷地位帶來的利潤,使得產品創新能力下降;再次,選擇是否出口作為分類變量,是為了考察出口和非出口企業在盈利能力上可能存在著差異性(Fryges & Wagner, 2010;蘇振東、洪玉娟,2013等)。
按不同管制程度的分組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表8),管制程度較強的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對于企業的銷售利潤率有顯著的負效應,而在管制程度較弱的組中,研發投入對于利潤率是顯著為正的效應,同時高新技術企業變量對于凈資產利潤率的效應只在管制程度為弱的組別顯著為正,品牌和員工受教育年限對于利潤對數也只在管制程度為弱的組別中顯著為正。這均表明,政府的管制對于企業的經營效率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其既抑制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激勵,也削弱了企業的質量、人力資本等要素的效應。在政府管制程度較強的行業領域,企業可通過較高的進入壁壘而形成利潤優勢,從而降低研發、質量、人力資本等方面的投入激勵。
按不同市場份額分組回歸分析表明(表9),研發投入只有在市場份額較高的組別顯著為正,而在市場份額較低的企業中,其效應是顯著為負的,其原因在于研發投入效應的發揮需要一定積累,因而只有具備一定市場份額的企業,才有能力進行研發投入。在凈資產收益率的回歸中,員工的受教育年限在低市場份額中顯著,而在高市場份額中不顯著,這說明了在較為充分競爭的市場中,人力資本所能發揮的效應更大。
表10的回歸結果表明,研發強度在出口企業中對于利潤率有顯著的正效應,而在非出口企業中其效應則顯著為負。同時,高新技術企業變量也只在出口企業中具有顯著為正的效應。這表明,出口企業確實存在著“干中學”效應,其不僅能夠提高技術研發的效率,還能夠促進資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企業的整體經營效率。
(三)主要的結論與討論
對于企業主要盈利能力指標回歸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結論:總體而言,企業的人力資本水平以及高新技術企業對于利潤具有顯著為正的效應,而研發強度則具有顯著為負的效應;政府的管制壁壘對于企業的利潤率無顯著影響,但對于凈資產收益率具有負效應;從企業的異質性來看:政府管制較強的行業,其盈利能力顯著較低,表現為技術創新、人力資本等要素在企業盈利能力提升的作用中并不顯著,甚至顯著為負,這反映出在管制較強的行業中,企業缺乏內在的創新激勵;市場份額較高的企業,其在研發投入、人力資本等方面的效應要顯著更高,證明了企業的市場份額與研發、人力資本之間存在著互相促進的效應;出口企業在研發投入、人力資本等方面具有更明顯的優勢。以上回歸結果突出地反映出,我國企業正處于盈利能力模式轉型的過程,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企業開始出現了盈利模式的明顯分化(程虹等,2016)。
首先,企業的盈利模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的主要盈利模式是依靠高投資和低要素成本,以及大量空白的市場需求。大部分企業只要投資就可以獲得利潤,而突破政府設置的進入壁壘是決定企業利潤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由進入壁壘而形成的壟斷地位與企業的利潤水平正相關。但隨著市場需求的飽和、政府管制壁壘的日益減少,原來依靠管制壁壘而獲得壟斷“租金”的空間已越來越小,而更多地需要依靠企業的人力資本提升、產品質量改進和管理效率提高等供給能力提升,才能持續性地獲得利潤。
其次,市場競爭對于提升企業盈利能力的優勢日益顯現。雖然越是充分競爭的行業領域,其利潤率越低,但是在我國企業轉型的過程中,競爭越是充分的企業其利潤增長的速度越快。相反,競爭程度越低的行業,雖然在短期內能夠保持較高利潤,但長期來看其利潤優勢會逐步消失,會被越來越多潛在的進入者所替代。
再次,企業的技術創新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回歸分析中,企業的技術研發強度對于企業的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等指標均呈現出顯著為負的效應。這并不代表技術創新對企業的盈利能力提升不重要,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我國企業仍處于技術創新的起步階段,原始創新真正形成市場收益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同時,通過分組分析可以發現,出口企業和高市場份額企業中,研發創新投入對于企業的利潤率具有顯著為正的效應,這表明我國仍有部分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取得了一定優勢,也說明出口企業的“干中學”效應仍有一定空間。
五、政策建議
基于一手調查數據的分析,本文發現我國制造業企業正處在一個盈利模式轉型期。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進行適當的政策引導,加快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最終促進企業發展模式的轉型。
(一)有效減少政府的管制壁壘
政府管制壁壘是導致部分企業轉型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企業仍可能被動地依靠政府的行政管制壁壘而獲得高利潤,而不是主動地加快自身的轉型,從而使得轉型升級的進程延滯,這是導致企業整體盈利能力不高最為重要的制度原因。為此,本文建議減少政府的行業進入壁壘,政府主要定規則、定標準,而讓企業競爭性地進入,降低企業經營的制度易成本,消除企業依賴政府的行政壁壘來獲得高利潤。同時,要進一步增強市場的競爭程度,充分的市場競爭可能降低企業的利潤率,但從長期來看有利于企業競爭力的形成,從而有助于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此外,應當減少政府不必要的補貼,消除政府對本地區企業的“父愛主義”,引導已經不具有盈利能力企業退出市場,加快“僵尸企業”的消亡。同時,要將各類補貼轉化為稅收減免,提升企業投資高新技術企業和進行質量創新的內在激勵。
(二)進一步發揮出口企業的“干中學”效應
出口企業在盈利模式上,更多地轉向質量和人力資本方面,表明我國企業在參與國際市場分工的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技術積累,具有盈利模式轉型的基礎條件。因此,加快我國制造業企業盈利模式轉型的重要路徑,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參與更高層次的國際分工,以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不斷地邁向價值鏈的高端。具體而言,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提高企業的標準能力,使得我國企業制定的標準更多地轉化國際標準,從而降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于企業造成的不必要損失。另一方面,還要有選擇地“引進來”,提升外資利用的質量,單純引進外資擴張經濟規模并不利于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應利用我國的智力和人力資源優勢,吸引國際上技術能力強的企業,提高我國整體技術創新能力。
(三)促進企業供給側質量提升
目前依靠高投資的規模速度型盈利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而產品質量、員工人力資本等要素對于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效應十分顯著,因此應加快制定有利于企業盈利模式轉型的政策建議。減少對企業的質量規制,如減少對于企業進入的事前許可等,同時制定面向中小型企業的質量專項,實施面向中小企業的標準導入培訓,全面提高中小企業的質量配套能力。加大對于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我國勞動力紅利消失以后,人力資本紅利即將到來,建議進一步降低務工人員落戶城市的門檻,尤其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技能型人才,為企業的盈利能力轉型提供良好的人力資源基礎。
參考文獻:
[1]程虹、宋菲菲,2016:《新常態下企業經營績效的下降:基于企業家精神的解釋――來自2015年廣東制造業企業-員工匹配調查的經驗證據》,《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Cheng, H. and F. Song, 2016, “The Decline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under the New Normal: An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Entrepreneurship”,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1.]
[2]程虹、劉三江、羅連發, 2016:《中國企業轉型升級的基本狀況與路徑選擇》,《管理世界》第2期。[Cheng Hong, Liu Sanjiang, and Luo Lianfa, 2016, “The Situation and Path of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4794 Employees in 570 Enterprises”, Management World, 2.]
[3]陳艷瑩、鮑宗客,2013:《行業效應還是企業效應?――中國生產企業利潤率差異來源分解》,《管理世界》第10期。[Chen Yanying and Bao Zongke, 2013, “Industry or Enterprise Effect? The Decomposition of Chinese Productive Service Enterprises Profit Margin Sources”, Management World, 10.]
[4]陳艷瑩、吳龍,2015:《新企業進入對制造業在位企業利潤率的影響――基于逃離競爭效應及其異質性的視角》,《中國工業經濟》第8期。[Chen Yanying and Wu Long, 2015, “Impact of New Entries on Profitability of Manufacturing Incumbent Firms from the View of Competition Escape and Its Heterogeneity”,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8.]
[5]金碚、李鋼,2007:《中國企業盈利能力與競爭力》,《中國工業經濟》第11期。[Jin Pei and Li Gang, 2007, “Improvement Of Profitability Vs Company’s Competitiveness”,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11.]
[6]蔡P,2010:《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經濟研究》第4期。[Cai Fang, 2010, “Demographic Transition,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Lewis Turning Point in China”,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4.]
[7]陳仲常、吳永球,2005:《中國工業部門資本利潤率變動趨勢及原因分析》,《經濟研究》第5期。[Chen Zhongchang and Wu Yongqiu, 2005, “The Tendency and Causal Analysis of Capital Profit Rate Change in Chinese Industry”,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 5. ]
[8]樊綱、王小魯、馬光榮,2011:《中國市場化進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經濟研究》第9期。[Fan Gang, Wang Xiaolu and Ma Guangrong, 2011, “Contribution of Marketization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9.]
[9]邁克爾?波特,2005,《競爭優勢》,中譯本,華夏出版社。[Porter, M. E., 2005, “Competitive Advantage”, Huaxia Press.]
[10]聶輝華、江艇、楊汝岱,2012:《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的使用現狀和潛在問題》,《世界經濟》第5期。[Nie Huihua, Jiang Ting, and Yang Rudai, 2012, “The Status and Potential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Database”,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5.]
[11]曲h,2008:《中國工業產業利潤差異及其決定因素――2000~2004年中國工業企業的經驗證據》,《山西財經大學學報》第12 期。[Qu Yue, 2008, “Difference of Profit and the Determinants in China Industry: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from 2000 to 2004”,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12.]
[12]蘇振東、洪玉娟,2013:《中國出口企業是否存在“利潤率溢價”?》,《管理世界》第5期。[Su Zhendong, and Hong Yujuan, 2013, “Does There Exist ‘Margin Premium’ In Chinese Export Enterprises: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 Using Stochastic Dominance and Generalized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ana“gement World”, 5.]
[13]萬華林、陳信元,2010:《治理環境、企業尋租與交易成本:基于中國上市公司非生產性支出的經驗證據》,經濟學(季刊)》第2期。[Wan Hualin and Chen Xinyuan, 2010, “Governance Environment, RentSeeking and Transaction Cost: Evidence from the NonProductive Expenditures of Chinese Firms”,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
[14]汪偉、史晉川,2005:《進入壁壘與民營企業的成長――吉利集團案例研究》,《管理世界》第4期。[Wang Wei, and Shi Jinchuan, 2005, “Barriers to Entry and Growth of Private Enterprise: GREE GROUP Case Study”, Management World, 4.]
[15]張杰、黃泰巖、蘆哲,2011:《中國企業利潤來源與差異的決定機制研究》,《中國工業經濟》第1期。[Zhang Jie, Huang Taiyan and Lu Zhe, 2011, “Study on the Determine Mechanism of the Source and Differenc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Profit”,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1.]
[16]Aghion, p., R. Blundell, and R. Griffith, “The Effect of Entry on Incumbent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The 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9, Vol. 91(1), pp.2032.
[17]Mann, H. M., 1966, “Seller concentration, barriers to entry, and rates of return in thirty industries, 1950~1960”,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Vol .48(3), pp. 296307.
[18]Martins, P. and Y. Yang, 2009,”The Impact of Exporting on Firm Productivity: A Metaanalysis of the Learningbyexporting Hypothesis”,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Vol.145, pp.431445.
[19]H. Fryges, H. and J. Wagner, 2008, “Export 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First Evidence from a Continuous Treatment Approach”,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Vol.144, pp.695722 .
The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of the Profitability Statu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Empirical
Research Using the CEES Data
Luo Lianfa and Han Xiao
(Institute of 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Wuhan University;Coordination Innovation Center of
Macro Quality Management in Hubei Province)
可以通過預見,未來生物質能源行業的發展將會越來越受到關注,競爭也勢必日趨激烈。而在上市公司的綜合競爭能力中,盈利能力是企業發展和承受風險的基礎。所以本文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生物質能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建立綜合評價體系,指出發展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對于我國生物質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文獻綜述
研究內容方面,關于生物質能源企業的現有研究,特別是國內研究,更多的是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較少。Kumar(2007)認為加拿大生物能源發電行業的原料成本占到了發電成本的43%~49%,該行業使用資金效率低下。日本小宮山宏等(2005)指出”和現有的能源資源相比,集中投入生物質能源的行業,存在運輸和使用效率過低,經濟效益不高的問題。Lin(2013)認為我們生物質能源效率低下,還未建立起比較完備的行業體系以促進健康有序發展。王久臣(2007)認為中國中國具有豐富的生物質資源,生物質能企業初步具有規模,未來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管天球認為制約中國當前生物質能源行業發展的根本問題是成本過高,大部分生物燃料乙醇企業都處于虧損狀態。杜茜認為我國清潔能源上市公司目前發展現狀特點是成長迅速但競爭日趨激烈。
研究方法方面,關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已有了豐富的成果。莫生紅(2007)認為主成分分析法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可以分為基于權責發生制的獲利能力資產凈利率、基于收付實現的獲利能力盈利現金比率以及盈利的持續穩定性營業利潤比率增長率。任曉麗(2009)選取2007年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的包括生物質能源在內的新能源上市公司截面數據,運用多元回歸分析,得出新能源公司盈利能力與公司資產規模、成長性有著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與公司財務風險水平有顯著負相關關系。王春娜對2011年新能源行業公司面板數據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得出權益乘數和利息負擔率能夠很好得反應新能源行業公司權益凈利率的變化情況。唐菲通過對40家新能源行業聚類和主成分分析,認為新能源行業整體前景光明,但盈利能力上不同公司差距很大。張慶昌、傅再育(2006)將現金流量指標加入到財務評價指標,在因子分析中建立比較全面的盈利能力評價體系。
綜上分析,盡管國內外關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研究已經成熟,也形成了許多豐富的成果,但現有文獻還缺乏專門針對生物質能源板塊上市公司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在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上,結合生物質能源上市公司行業特征,選取7個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運用因子分析法,對生物質能源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進行了實證分析。
實證分析過程
(一)生物質能源上市公司盈利指標體系構建
由于上市公司是隸屬于企業的一種特殊形式,很難憑借單一指標判斷整個公司整體盈利能力。我們依據科學性、系統性、明確導向性構建原則,經過對證券信息的篩選研究,最終確定以下七個指標:加權凈資產收益率(X1 )、每股經營現金流(X2 )、現金流量比率(X3 )、資產的經營現金流量回報率(X4 )、凈資產增長率(X5 )、總資產增長率(X6 )、每股未分配利潤(X7 )。
(二)因子分析過程
(1)樣本選取:生物質能源企業所從事的主營業務可以以農林產品及其副產品、工業廢棄物、生活垃圾等生物有機體及其新陳代謝為原料制取生物燃料、進行生物質能發電、和生物化工產品的加工生產。本文依據張琴(2012)對節能環保型上市公司以及賈全星對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取樣原則,主營業務收入占公司收入比重為分類標準,選出生物質能源相關業務收入占公司收入10%以上的企業22家,其中占總收入50%以上的達到15家。所選公司數據均來源新浪股票網上所披露的公司年報。所選公司及其代碼見后文。
(2)數據預處理:以各公司2010-2012年度財務報告相關數據為基礎,計算上述7個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標的3年簡單算術平均數,得到所需數據。由于上述指標量綱是不一樣的,相互之間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在進行實證研究之前,采取對所有指標進行正態化。即令
表示樣本平均數、 表示指標 的樣本標準差)
標準化后的數據以Z開頭命名。
(3) KMO測度和Bartlett檢驗,從SPSS20.0輸出的結果我們可知,KMO統計量大于0.6。而Bartlett檢驗顯著性SIG
(4)確定因子個數和特征值與累計貢獻率,根據SPSS輸出結果可知,前三個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且方差累計貢獻率達到了85.00%以上,因此我們選擇前3個成分作為抽取的公因子。
(5)計算因子載荷矩陣,由因子分析模型我們可知:第一個公共因子主要由每股經營現金流(X2 )、現金流量比率(X3 )、資產的經營現金流量回報率(X4 )這三個指標決定,公因子F1的累計貢獻率達到43.777,這也說明了生物質能源公司資產的盈利能力關鍵是其資金流流轉情況以及利用現金流償債能力的大小。第二個公共因子主要是由凈資產增長率(X5 )、總資產增長率(X6 )這兩個指標決定,它們在F2上的載荷都超過了0.89,它們反映公司利用資產保值增值的能力。第三個公因子主要由加權凈資產收益率((X1 ))和每股未分配利潤((X7 ) )構成。它們主要反映公司的資產盈利能力和市場價值盈利情況。尤其是每股未分配利潤載荷達到0.96.每股未分配利潤越多,不僅現在公司盈利能力越強,也代表公司未來分紅、送股能力強。它們在公司盈利能力指標體系中也達到了16.981%的貢獻率。
(6)因子得分和綜合評價值,由SPSS輸出的成分得分系數矩陣,我們可以最終求出各公共因子的表達式為:其中三個因子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生物質能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以公因子F1、F2、F3的方差貢獻率占總方差貢獻率比重為權重建立了盈利能力的綜合評價模型:
F=0.5121F1+0.2892F2+0.1987F3
接著應用因子分析和綜合計量指標對22家我國滬深上市的生物質能源上市公司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三)結果分析
依據對在2010年之前在滬深上市的22支生物質能源股票在2010年至2012年報表型進行分析構造綜合盈利能力體系評級,由表1可以看出綜合評價得分大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有10家,小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有12家,但也可以注意到只有排名的第1的上市公司的綜合評價得分大于1,所有公司綜合得分差距不大,各公司綜合得分偏離0的距離也不很大。由此可見,生物質能源上市公司普遍盈利能力還有待提高。
綜合盈利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別是龍力生物、迪森股份、長源電力、韶能股份、威遠生化。這些公司中有三家的主營業務為利用生物質能源進行發電和供熱服務,綜合盈利排名后五的公司分別是海南椰島、泰達股份、北海國發、廣東甘化、華資實業,這些公司的主營業務主要是利用生物質能源制作燃料糖料和生物化工產品的生產,這些公司在盈利方面處于生物質能源產業的中下層。
另外可以注意到一些排名靠前的公司在因子3的得分卻靠后,也就是說采用應計制和現金制兩種不同會計基礎所運用的企業盈利能力的指標反應情況存在較大的差距。現金流轉、創造變現盈利的能力在生物質能源上市公司盈利綜合績效方面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財務能力;償債能力;運營能力;大連
1.基本情況
截止到2012年年底,大連市在中國A股市場一共有25家上市公司,整個遼寧省一共有64家,占據遼寧省的39.06%,其中涉及多個行業,有海洋漁業、零售業、港口業、制造業、旅游業等。
2.指標構建
2.1 數據來源與樣本選擇
本文選擇了所有大連市A股上市的25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的樣本,在五個季度(即2011年9月30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報表資料以及相關的財務比率指標全部可以從巨潮信息網上獲得。
2.2 比率指標選擇
(1)企業的償債能力是指指企業用其資產償還長期債務與短期債務的能力。主要指標為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
(2)企業的運營能力是指企業基于外部市場環境的約束,通過內部人力資源和生產資料的配置組合而對財務目標實現所產生作用的大小。體現企業營運能力的主要指標有固定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等;
(3)企業的盈利能力是指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其指標主要包括營業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等;
3.財務現狀詳情分析
3.1 償債能力現狀
分析大連市上市公司的短期財務安全程度,通過資產負債率指標分析大連市上市公司的長期財務安全程度。
從發展趨勢來看,大連市上市公司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還是比較平穩的。
3.2 運營能力現狀
通過對大連市25家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進行統計,用這二個指標來反映大連市上市公司的運營能力。
(1)五個時期應收賬款周轉率指標的期望值均值為24.836次,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為13.2天,這說明大連市上市公司總體的收款能力較強。
(2)大連市上市公司利用所有資產進行經營活動的能力較差,效率偏低,如果不加強管理并且改進,可能會對企業的盈利能力產生影響。
3.3 盈利能力現狀
在此我們通過巨潮信息網,對大連市25家上市公司的銷售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從而得出大連市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狀況。銷售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在第一階段那段時間都是負值,這說明一開始遼寧省大連市上市公司的效益并不是很好;從第二階段開始,情況有所好轉,不過凈資產收益率到了最后又出現下滑;五個時期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值為-1.988%,與全國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6.94%相比,大連市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明顯不理想。
4.大連市上市公司綜合財務能力現狀研究結論及建議
4.1 研究結論
(1)大連市上市公司總體獲利能力不強,與全國平均水平還有差距,發展趨勢并也不是很好,而且各個企業之間的波動性也較大。這可能是由于大連缺少自己的地方性特色企業;
(2)大連市上市公司的長期償債能力比較好,資產負債率基本上都在50%以下;其短期償債能力也比較穩定,但是該地區上市公司從生產經營活動中獲利以償付短期債務的能力較弱;
(3)大連市上市公司的營運能力發展趨勢處于長期上漲趨勢,反映營運能力的三個指標在后四個時間段一直處于增長的狀態,但應該注意過高的比率指標的背后可能隱含的諸多風險如信用政策不合理、存貨過少、頻繁采購、企業規模過小等。
4.2 建議
【關鍵詞】羅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財務分析;盈利能力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進步,財務分析顯得愈來愈重要,財務分析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正確評價企業過去,全面反映企業財務現狀,評價及預測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滿足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盈利能力是不僅關系到企業所有者的投資收益,也是企業償還債務能力的重要保障,企業的債權人、所有者以及管理者都十分關心企業的盈利能力。本文通過對羅欣藥業盈利能力的分析,為利益相關提供決策依據;同時促進企業改善經營活動,提高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
一、羅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介
山東羅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位于中國商城,山東臨沂。于2005年12月在香港H股掛牌上市,自2006年開始公司連續進入中國制藥工業百強企業和中國十大最具成長力藥企,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羅欣集團是一家集科、工、貿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香港上市公司,榮獲“中國制藥工業百強企業”、“十大最具成長力藥企”、“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省級AAA級信譽企業”等稱號。
二、羅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也稱企業的資金增值能力,通常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獲取利潤的能力。無論是企業的經理人員、債權人,還是股東(投資人)都非常關心企業的盈利能力,并重視對利潤率及其變動趨勢的分析與預測。公司維持較好盈利能力水平是實現財務管理根本目標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基本途徑和保證。盈利能力是企業財務分析的組成部分,也是評價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包括:資產凈利率、股東權益報酬率和銷售凈利率等。
1.資產凈利率。資產凈利率是指企業一定時期的凈利潤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率。
表1 羅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012年總資產凈利率
資產凈利率是企業所有者獲得的剩余收益,常用于評價企業對股權投資的回報能力。該比率越高,說明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從上表可以看出,羅欣藥業資產凈利率呈逐年下降趨勢,盡管凈利潤相對數呈上升趨勢,但該企業的盈利能力下降的。其經營管理方面存在問題,需改善加強。
2.股東權益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也稱凈資產報酬率或所有者權益報酬率,是企業一定時期內的凈利潤與股東權益平均總額的比率。該比率是評價企業盈利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反映了企業股東獲取投資報酬的高低。
表2 羅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012年股東權益報酬率
權益凈利率是反映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既可以反映資本的增值能力,又影響著公司股東價值的大小。該指標越高,說明盈利能力越好。羅欣藥業的股東權益報酬率是下降的,說明其盈利能力也隨之下降。提高該比率,可以通過增收節支;同時,可以在資產利潤率大于負債利息率的情況下,提高財務杠桿(提高財務杠桿會增加企業財務風險)。
3.銷售凈利率
表3 羅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012年股東權益報酬率
銷售利潤率是通過凈利潤與主營業務收入之間的比率關系來分析銷售活動獲利能力的指標。銷售凈利率越大,說明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表3表明公司盈利能力在下降,應降低和節約成本,提高資金利用率。
4.凈利潤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是指企業本年凈利潤總額增長額與上年凈利潤總額的比率。
表4 羅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012年凈利潤增長率
凈利潤增長率反映了企業盈利能力的變化,該比率越高,說明盈利能力越好,發展能力越強。羅欣藥業2010~2011年凈利潤增長率大幅下跌,2011~2012年降幅稍有放緩。說明企業經營效益不好,應及時尋找新途徑、新市場以改善經濟效益,提高發展能力。
5.每股利潤。每股利潤,也稱每股收益,是公司普通股所獲得的每股凈利潤,它是股份公司稅后利潤分析的一個重要目標。
表5 羅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012年每股利潤表
每股利潤的高低與企業的股利分配政策有密切的關系,每股利潤越高,說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強。羅欣藥業三年來每股利潤逐年增長,但漲幅不是很大。
三、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羅欣藥業的盈利能力的各項財務指標的分析,可以發現羅欣藥業盈利能力狀況不佳,三年來除每股利潤外其他指標呈下滑趨勢。由于醫改和醫藥監管的變化,羅欣藥業花重金打造自己的第三終端直銷系統。前期巨大的費用開支導致了銷售費用每年翻倍的增長進而使盈利能力下降。收入端成效一旦釋放,企業的整體效益就會提高,盈利和發展能力將隨之加強。為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經濟效益,我為企業提出以下建議:第一,企業應該加強成本控制,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以最經濟適用的方式建設運營,提高應對市場變化的應變能力,縮短資本資金占用時間。爭取在生產經營和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夠做到成本的最優化,降低成本費用。第二,需充分認識到行業內部與外部的變化,緊跟國家政策,及時制定出適合企業發展的經營方針。醫藥行業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重點行業,醫藥界需要堅持誠信、互利的營銷略。建立強有力地人才基地,研發新產品。
通過對羅欣藥業的盈利能力的分析,本文簡單的反映了羅欣藥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財務狀況以及企業未來的發展。一般而言,人們比較關注企業的盈利能力,通過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分析可為以企業確定其發展方向和改善經營活動提供依據,也可以為企業外部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有關部門和人員提供相關信息。
參 考 文 獻
[1]劉穎.淺談企業盈利能力分析[J].現代商業.2010:241~242
[2]王芳.企業盈利能力分析探索[J].中國總會計師·月刊.2009:88~89
[3]趙榮榮.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經濟師.2009:109~110
[4]葉智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財政監督.2008:47~48
[5]葉智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財政監督.2008:47~48
[6]任小平,袁縱云.企業盈利能力分析應注意的若干問題[J].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