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范文

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

第1篇: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范文

利用作物秸稈制造有機肥是實現秸稈循環利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我國秸稈資源豐富,未利用量還比較大;另一方面,由于多年大量施用化肥,導致土地板結等各種污染現象嚴重。本文從循環經濟的本質入手,創新性的提出循環經濟的雙循環模型,作物秸稈循環利用要穩定持續的發展下去,就必須實現物質循環與價值循環的雙循環。物質循環需要企業從技術和工藝上實現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價值循環是指有機肥需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購買,關鍵是通過品牌建設來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只有實現了雙循環,企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只循環不經濟”的困難,從而保證秸稈循環利用系統的穩定發展。同時,本文以山東泉林嘉有肥料有限責任公司為例,為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提供了現實指導。

關鍵詞 作物秸稈;循環經濟;雙循環;品牌建設

中圖分類號 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12-0154-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2.024

農作物秸稈是農業生產的副產物,同時也是一種寶貴的生物質資源。農業部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可收集的作物秸稈量為6.87億 t,其中未利用量為2.15億 t,占31.31%。未利用部分主要以焚燒方式處理,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而且嚴重污染了環境。因此,如何利用好農作物秸稈資源,積極推進循環農業,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每年化肥施用量超過430億kg,是世界上化肥用量最多的國家,化肥的產量和消費量均占世界的1/3以上。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國利用秸稈制造有機肥的循環利用有了快速發展。然而許多企業在實踐過程中卻出現了“只循環不經濟”的困境,即企業投入高額的費用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但其產品的市場價值不足以彌補成本甚至根本沒有市場,必須依靠政府的政策優惠和資金補助才能持續下去。對于“只循環不經濟”的現象,有學者將其歸結于技術原因或體制上的束縛,然而我們看到一些企業即使在技術和體制上實現了突破,其循環經濟的模式仍然不能高效快速運行,甚至極不穩定。

1 文獻綜述

關于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現有文獻主要從秸稈循環利用的方式及效益方面進行分析。例如,田宜水等[1]從總量、經濟性、空間和時間分布等角度來分析秸稈資源,建立農作物秸稈評價標準體系,將農戶問卷調查與農作物收獲時直接采樣測試草谷比等方法結合起來,提出了秸稈資源調查與評價范圍、內容和方法。張安來[2]總結了我國目前秸稈利用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實現秸稈從自給自足利用向產業化轉化,加大政府對秸稈資源化開發利用的投入,建立機制增強全民利用秸稈的自覺性等新思路。王靜等[3]分析了我國四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模式在循環農業中的多重效益,提出了目前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這方面的研究還包括蔡亞慶等、忠華平等、李研寧等[4-6],強調了秸稈循環利用的途徑及社會效益,然而對于循環系統是否能夠穩定發展下去,以及該如何發展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為此,本文從作物秸稈循環利用的本質入手,從品牌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實現循環的條件及措施,試圖為我國秸稈資源的循環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在此基礎上,本文以2005年10月國家確定的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項目之一的泉林紙業公司為例,對公司發展模式進行了詳細分析,并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指導性建議。

2 作物秸稈的雙循環模型研究

目前,我國利用作物秸稈制造有機肥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然而有機肥的施用情況并不樂觀。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張福鎖教授介紹,歐盟現在一半的養分來自有機肥,另一半的養分來自化肥;而我國現在70%-80%都是化肥,有機肥的養分只占20%左右。在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過程中,農民使用有機肥的局限性導致了循環利用的效率較低。因此,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并不是在技術上實現了物質循環后便能自發循環運作起來的系統,而是需要得到市場認可并產生經濟效益,即只有實現其價值循環后才能使該系統穩定持久的發展下去。由此看出,作物秸稈循環利用實際上是一個包含了物質循環與價值循環的雙循環系統。

2.1 雙循環模型

作物秸稈循環利用實際上是一個雙循環模式:物質循環和價值循環(見圖1)。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導致整個循環系統的崩潰,無法實現持續穩定發展。

(1)以廠商為主導的物質循環。廠商通過一定的技術和工藝流程,將作物秸稈加工成有機肥并出售給農民,農民將有機肥施用到農田,收獲糧食的同時將作物秸稈收集起來賣給生產廠商。該循環需要廠商從技術和工藝上保證物質的順利轉化。

(2)以農民為主導的價值循環。農民購買有機肥并將其施用到農田,農作物收成以后,農民通過計算本季作物的盈虧狀況來決定是否繼續購買并施用有機肥。農民收入和成本的差值大小決定了該循環的穩定程度:差值越大,農民購買有機肥的積極性越高,該循環越穩定;差值越小(可能為負),農民會選擇少購買或者不購買,導致該循環鏈很脆弱甚至斷裂。

在循環經濟的雙循環中,物質循環是價值循環的前提條件,價值循環是物質循環得以不斷發展的保證。要使一個循環系統持久穩定的發展下去,二者缺一不可。

2.2 農民購買有機肥的決策分析

由雙循環模型可以看出,物質循環由廠商的技術起決定性作用,就目前情況來看,實現作物秸稈到有機肥的技術和工藝已比較成熟,因此物質循環能夠很好的實現。價值循環的關鍵是農民是否購買有機肥,這也是決定整個循環系統的關鍵。農民的購買決策取決于對農產品的盈虧計算,為便于分析,本文在對消費者的需求分析中做出以下假設:第一,理性人假設。假設農民為理性經濟人,都以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第二,技術假設。假設在研究的時間段內,農作物的種植技術處于相同水平,如在種子培育、害蟲防治方面沒有較大改變。第三,產品假設,即假設農作物沒有差異。

設在t時期,農民不施用有機肥時的利潤為:

Rt=Pt·Q0-C(1)

其中,Rt、Pt、Q0分別表示t時期農作物的利潤、價格和產量。C表示農作物的成本,包括種子、化肥、機耕、農藥、灌溉、脫粒、送糧、人工等。

在t+1時期,農民決定是否購買有機肥時的考慮如下:

Rt+1=

(1+α)Pt·Q0-C 不購買施用有機肥

(1+α)Pt·(1+β)Q0-(C′+P′·qi+L) 購買并施用有機肥

(2)(3)

其中,α表示在t+1時期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率,β表示施用有機肥后產量的增加率,P′表示有機肥的價格,qi表示使用的有機肥數量,L表示施用有機肥的勞動成本。令C′-C=ΔC,則(3)-(2)可得

ΔRt+1=β(1+α)Pt·Q0-(ΔC+P′·qi+L)(4)

只有當ΔRt+1>0時,農民才會選擇購買有機肥;當ΔRt+1≤0時,農民不會選擇購買有機肥。并且,ΔRt+1越大,農民購買有機肥的積極性越高,購買量越大。

從(4)式可以看出,一方面農民施用有機肥的額外成本(ΔC+P′·qi+L)是確定的;另一方面在增加的收入項中,雖然農產品產量提高率比較穩定β∈[6%,10%],但是農產品的價格波動α波動性很大,農民很難預測。令ΔRt+1>0,可以求出使農民收入增加的最小α值,

α>ΔC+P′·qi+LβPt·Q0-1=α0

(5)

由上式可以看出,農產品價格的提高率必須大于α0才能保證農民使用有機肥后的收入增加;否則收入將減少。而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性非常大,正是這種不確定的收入和確定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購買有機肥的積極性。

2.3 有機肥廠商的需求分析

各個農民的需求量構成了整個有機肥市場的總需求量Q′,即Q′=∑ni=1qi,對于單個化肥廠商而言,其需求函數為qj=Af(P′,Cc)。其中,A表示技術和工藝進步且A∈[0,1],P′表示產品價格,Cc表示消費者的選擇成本。根據品牌經濟學原理[7],選擇成本(Choice Cost)是指顧客通過一定的交易費用,獲取一組品牌信息集之后,最終從中選擇一個品牌所花費的成本。上式滿足qjP′

此時廠商的需求量取決于兩個因素,即產品的價格和選擇成本。廠商一方面可以通過降低價格來提高產品的需求量。根據新古典經濟學的需求定律,價格上升,需求數量減少;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占有較大市場份額的產品往往不是價格最低的產品,價格戰的結果常常是企業自身無法承受巨大的虧損而破產。因此降低價格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產品的需求量。另一方面,廠商可以通過品牌建設來降低產品的選擇成本,從而增加產品的需求量。

設企業的生產能力為Qy,產品的選擇能力(即實際銷售量)為Qc,選擇成本為Cc:Cc=∑Cck(k=1,2,…,n)。則有以下關系式:

Qy=Qc+Cc(6)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生產效率Ey:Ey=Qc/Qy,選擇效率Ec:Ec=1-Cc/Qy=Qc/Qy=Ey。顯然可以看出實際生產效率恒等于選擇效率,即在生產能力一定的前提下,外部的市場選擇效率決定了內部的生產效率。

當Cc>0時,Qy>Qc,Ey

3 山東泉林嘉有秸稈循環利用的案例分析

山東泉林嘉有肥料有限責任公司隸屬山東泉林集團,泉林集團是以漿紙業為核心的大型企業集團,是國家循環經濟首批試點企業之一。泉林嘉有公司是全國最大的秸稈綜合利用生產企業,公司依靠獨有的提煉技術和噴漿造粒技術,生產出獨特的以木質素為原料的有機肥,在業內獨樹一幟。

3.1 泉林嘉有有機肥雙循環模型分析

泉林嘉有對玉米秸稈利用的雙循環模式如圖2所示。第一是物質循環。玉米秸稈經過蒸煮,其中的纖維提取出來造紙,殘留的余渣則作為制造有機肥的原料;農民購買有機肥將其用于玉米種植,玉米收成后余下的秸稈出售給泉林嘉有公司,由此進入秸稈的下一次循環利用。由于泉林嘉有完全采取物理提取方法,因此對環境污染小,同時高溫對余渣也起到了很好的殺菌作用。第二是價值循環。農民購買有機肥將其施用到玉米田,當玉米收成后,農民通過比較施用有機肥的成本和收入增加值之間的大小,以此來決定下一季作物是否繼續購買。

國際領先水平的玉米秸稈制肥技術,是泉林嘉有在物質循環方面的保障;而在價值循環方面,如何能夠進一步擴大銷售量是泉林嘉有面臨的重要問題。為此,我們首先從農民購買泉林嘉有有機肥的決策分析入手。

根據“‘泉林嘉有’有機肥在玉米上應用效果試驗報告”,耕種玉米時用有機肥50 kg/畝,做基肥施入,常規施肥(尿素18 kg/畝,二銨10 kg/畝,硫酸鉀7 kg/畝)各種肥料使用量均減20%,實驗結果玉米增產6.12%。

設山東省一位農民在2010年購買泉林嘉有有機肥用于種植玉米,2010年9月玉米收獲時期的均價為1.84元/kg,尿素2元/kg,二銨2.8元/kg,硫酸鉀4元/kg,泉林嘉有有機肥1.5元/kg。2010年山東每個勞動日(每天8小時)工價平均為42.57元,將50 kg有機肥運輸并施用到一畝地中大約需要花費4小時。

因此,農民施用有機肥增加的收益為

ΔR2010=β(1+α)P2009·Q0-(ΔC+P′·qi+L)

=βP2010·Q0-(ΔC+P′·qi+L)

=6.12%×1.84×748.5-[-(18×2+10×2.8+

7×4)×20%+1.5×50+42.57×12]

=6.41元

通過以上計算可以看出,2010年農民施用有機肥收入增加了6.41元,增加率約為0.4%,基本與不施用有機肥的收入持平。在這樣的收益率情況下,農民在2011年可能會選擇繼續購買有機肥,也有可能不選擇購買,關鍵在于農民對2011年玉米價格的預期。因此,建立農產品品牌以穩定其價格是農民放心施用有機肥的重要措施。

3.2 泉林嘉有品牌建設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農產品的價格是制約農民大規模施用有機肥的關鍵因素,因此,泉林嘉有如何減少農產品價格波動以解決農民收入不確定性問題,是廠商推廣使用有機肥的關鍵。理論上,農產品的價格是由市場供給和需求來決定的;而近年來,游資對農產品的瘋狂炒作使得農產品的價格大起大落,嚴重偏離了市場需求規律。

本文認為建立農產品品牌是穩定價格的最好手段。個體或分散農戶無法注冊商標,而協會組織或合作社即使注冊了商標,也難以成功的將商標培育成為真正的品牌,因為品牌建設過程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且需要相關專業知識。因此,有機肥廠商應利用自己的資金及專業優勢幫助農民建立起農產品品牌,以此穩定農產品價格,擴大有機肥的需求量。

由圖3可以看出,作物秸稈由泉林嘉有加工生產成有機肥出售給農民,農民利用有機肥生產出農作物,最后出售給消費者。如果將循環系統看作一個整體的話,終端消費者的購買是整個系統得以持續發展的動力,換言之,循環系統的最終產品必須獲得市場的認可才能使循環系統持續下去。在這個循環體系中,泉林嘉有在資金、技術和規模上相比于其他環節具有優勢,因此我們稱其為該系統的中樞企業,即在整個循環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并且具有定價權的企業。根據品牌經濟學理論,中間產品企業直接面向消費者進行品牌建設,可產生品牌拉力效應。品牌拉力就是通過企業產品的品牌直接對終端顧客產生影響,提高終端消費者對本企業產品的選擇效率,從而在市場上指明購買該企業產品。

目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從農產品市場價格來看,有機農產品的價格高于普通農產品50%至幾倍,綠色農產品的價格高于普通農產品10%-20%,無公害農產品的價格略高于一般農產品。而農民受自身資金規模和知識等限制,在對其產品進行認證和品牌建設方面存在較大缺陷。因此,在該循環圈中,泉林嘉有應發揮規模和資金的優勢,對終點消費者直接進行品牌建設,利用品牌壟斷來獲得定價權。

3.3 泉林嘉有有機肥推廣策略分析

通過對循環經濟運行模式的研究,且根據泉林嘉有公司目前的情況,我們對其提出以下建議:

(1)發展有機、綠色和無公害的健康農產品,將泉林嘉有打造成為“健康農產品”的代言。以上三類農產品是標示農產品安全、健康、環保的新概念,而且價格也比普通農產品高。因此,我們建議泉林嘉有把中高收入家庭作為目標人群,向他們提供高質量、高價格的健康食品。同時,泉林嘉有對該類農產品使用統一商標,向消費者進行品牌建設,將品牌優勢轉化為價格優勢。“泉林嘉有”已是一種有機肥的名稱,在對健康農產品進行品牌建設時,應避免直接使用該名稱,以免給消費者帶來不好的品牌聯想。

(2)充分利用品牌優勢,發展第三方認證。泉林嘉有可通過一系列品牌策略,建立起一個較高品牌信用的商標;當該商標成為健康農產品的代言或象征時,可用該商標對使用其有機肥并且質量合格的散戶進行認證。政府的認證程序復雜,而且對農產品的規模等限制條件非常多,不適用于分散的農戶。因此,泉林嘉有可以通過自身的品牌優勢對這些農戶的產品進行檢驗和認證,由此提高農產品的價格優勢。

(3)重點向大棚種植者推廣使用有機肥。有機肥的主要作用不在肥效本身,而在于改良土壤。由于我國土地為非私有制,種植者多考慮短期效益,同時由于施用有機肥的勞動強度大、肥效低等原因,大田作物要大規模的推廣使用有機肥需要政府引導和補貼。而在大棚種植中,由于灌溉用水量大導致化肥流失現象嚴重,施用有機肥一方面能改良土壤,另一方面能保持水分,減小化肥流失量。大棚種植產量高、經濟效益好,是泉林嘉有有機肥很好的消費者。

(4)努力爭取政府支持,加快企業發展進程。一方面,泉林嘉有要保證農產品質量,爭取得到政府關于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的認證,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提升品牌信用度。同時,泉林嘉有還應積極發揮政府的作用,首先在資金上,充分了解當地政府關于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產業發展的方針政策,積極爭取優惠條件。其次在宣傳上,爭取政府媒體的報道,這比廣告宣傳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4 作物秸稈循環利用的建議

作物秸稈循環利用是循環經濟的重要部分,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物秸稈循環利用要穩定持續發展下去就必須實現雙循環,即物質循環與價值循環。物質循環需要企業從技術和工藝上實現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價值循環是指有機肥需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購買,關鍵是通過品牌建設來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只有實現了雙循環,企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只循環不經濟”的困難。

在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中,為保證循環系統能穩定、持久、高效發展,我們認為要從兩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循環系統的中樞企業必須針對終點顧客進行品牌建設。循環系統是一個相互依賴性強的系統,中樞企業應憑借自身優勢,通過直接針對終端消費者進行品牌建設來獲得品牌拉力,使整個循環系統獲得發展的動力。二是政府應該對循環體系給予鼓勵和引導。政府需要從資金支持、政策優惠、消費引導、法律保障等各個方面對循環系統的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田宜水,趙立欣,孫麗英,等.農作物秸稈資源調查與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3):583-586. [Tian Yishui, Zhao Lixin, Sun Liying,et al. Study on Crop Straw Survey and Evaluation Method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21(3):583-586.]

[2]張安來.農作物秸稈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湖南農機,2010,(7):17-18. [Zhang Anlai.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traw Resources [J]. Huna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2010,(7): 17-18.]

[3]王靜,張宗舟,張天佑,等.作物秸稈在循環農業中的多重效益[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0,(5):47-50. [Wang Jing, Zhang Zongzhou, Zhang Tianyou,et al. Multiple Benefits of Crop Straws in Recycling Agriculture [J]. 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10,(5):47-50.]

[4]蔡亞慶,仇煥廣,徐志剛.中國各區域秸稈資源可能源化利用的潛力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1,(10):37-46. [Cai Yaqing, Qiu Huanguang, Xu Zhigang. Evaluation on Potentials of Energy Utilization of Crop Residual Resour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10):37-46.]

[5]鐘華平,岳燕珍,樊江文.中國作物秸稈資源及其利用[J].資源科學,2003,(7):62-67. [Zhong Huaping, Yue Yanzhen, Fan Jiangwen. Characteristics of Crop Straw Resources in China and Its Utilization [J]. Resources Science, 2003,(7):62-67.]

[6]李研寧,劉亭亭.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研究[J].價值工程,2010,(8):107. [Li Yanning, Liu Tingting.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rop Straw Technology [J]. Value Engineering,2010,(8):107.]

[7]孫曰瑤,劉華軍.品牌經濟學原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162-173. [Sun Yueyao, Liu Huajun. Principals of Brand Economics [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6:162-173.]



Brand Economic Study on the Recycling Use of Crop Straw and the Case Analysis

YUAN Wenhua SUN Yueyao

(School of Economic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gdong 250100, China)

Abstract Crop straw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to make organic fertilizer, since the crop straw resources in China is rich and the ab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 has caused lots of pollutions. Form the essence of recycling economy, this article advances a double recycling model, which proves the material recycling and value recycling are essential for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crop straw. Material recycling requires the firms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y and craftwork, while the value recycling means the firms should reduce the choice cost to win more customers. Only when the double recycling realizes, the firms could solve the problem of “recycling without profit”. Thus, the recycling system can develop stably. Meanwhile, taking the Shandong Quanlin Jiayou Organic Fertilizer Co.,Ltd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provides many suggestions to the firms.

Key words crop straw; recycling economy; double recycling; brand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2-07-24

第2篇: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范文

企業、消費者、政府構成了循環經濟系統的主體。這三個主體通過各自不同的職能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其中,企業既是資源消費者,又是廢棄物的排放者。它在循環經濟系統中的職能主要表現為:盡可能采用可再生和便于回收利用的資源,并減少資源的消耗;向市場提供能有效減少環境負荷并有利于再使用和再利用的產品和服務;通過開發清潔生產技術和廢棄物再使用、再利用技術等發展循環產業;對企業自身排放的廢棄物實施再利用和適當處置;構建企業間的廢棄物和副產物循環利用的工業生態鏈,實現廢棄物的零排放。消費者是包括循環型產品在內的各類產品和服務的最終消費者,也是廢棄物的排放者。其職能應為:自覺控制容器包裝的使用和廢棄物的排放;遵守廢棄物的分類回收等制度,以促進其有效地回收再利用;購買環境負荷少的產品和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盡可能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采用注重功能、服務的享用而非物品占有的消費方式。政府是國家和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決策者和推動者。由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生態環境問題上的無能為力,因而政府干預就成為必要的解決辦法。也就是說,循環經濟不會自發地發展起來,而必須有政府的推動。政府的職能主要表現為:為國家和地區循環經濟的發展指出方向和目標;制定和實施相關的政策和制度,借以引導和規范企業和消費者的行為,為建立國家和地區的循環型經濟系統創造條件;作為集團消費者通過自身的綠色采購行為直接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并為企業和居民做出表率。

為使循環型經濟系統順利運轉起來,企業、消費者、政府這三個主體必須通過建立彼此間的合作關系,形成一個互為條件的整體。首先,企業和消費者要通過市場建立起良性互動關系,共同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如,企業要制造節約資源的環境負荷小的產品,消費者也要實行綠色采購,優先購買此類產品。在這里,企業把保護環境納入經營宗旨和消費者確立綠色消費理念是二者在循環經濟發展中實現良性互動的條件。其次,要建立循環型經濟系統中各類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包括生態工業園區圍繞廢棄物和副產物資源化再利用的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和城市或區域范圍內廢棄物排放企業與廢棄物回收、運輸、資源化再利用、無害化處理等所謂靜脈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上述各類企業都是循環經濟系統鏈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如果相互間不能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系統整體就無法順利運行。再次,要建立政府與企業、消費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如,政府應通過制度設計,運用適當的政策手段,影響企業和消費者的市場行為,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企業和消費者也應通過確立環保經營和綠色消費的理念,適應政策的變化,以求減少政策執行阻力,達到政策的預期效果。此外,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政府的各相關部門之間必須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以保證政府制定的目標、規劃、法令、政策等得以有效地貫徹實施。

二、循環經濟的動力機制

為保證循環經濟主體實現各自的職能,必須構建有效的動力機制,包括經濟利益誘導機制、環境責任約束機制和綠色價值觀影響機制。經濟利益誘導機制和環境責任約束機制都是通過外在力量影響經濟主體的行為,而綠色價值觀影響機制則是通過經濟主體價值取向這種內在力量,使其自覺規范自身的行為。

(一)經濟利益誘導機制。指當某種制度能使經濟主體獲得預期的最大利益時,就會使其積極作為,以適應這種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只有當它使企業有利可圖時,企業才會積極推動或適應其發展,從而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如,當綠色消費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資源節約型產品和循環型產品的市場空間日益擴大,循環型產業成為一種巨大的商機時,企業就會積極地適應這種變化,推動它的發展;當資源循環技術日趨完善,企業進行廢棄物資源化能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時,企業就會從追求低成本高利益出發,發展循環經濟。利益誘導機制對企業主體主要表現為追求循環經濟中潛在的最大利潤,對消費者則主要表現為以較低價格獲得預期需求的滿足。如,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通常決定于對商品效用與價格的比較,在效用相同或近似的情況下,會選購價格較低的商品。當循環型商品與原有同類商品相比效用相同或近似而價格低于或僅略高于原有同類商品時,就會對消費者產生吸引力。可見,通過對消費者進行這種以低成本獲取需求滿足的利益誘導,會開拓和擴大循環型產品市場,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二)環境責任約束機制。指通過法律、政策等手段賦予企業、消費者等主體在循環經濟運行中所應承擔的責任,使這種運行成本在內部轉化為各主體的成本,從而形成由環境責任約束而產生的動力機制。如,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要求企業承擔管理、處置廢棄產品的經濟責任,使由此發生的成本內部化為生產企業的成本。這樣,會激發企業積極開發產品回收處置系統,努力降低回收處置成本,并從產品的設計和制造的各環節努力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使產品報廢后便于回收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樣,當生活垃圾由政府統一處理時,消費者沒有成本意識,也不會主動進行垃圾減量化,而當實施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使生活垃圾處理的經濟責任由消費者承擔時,由于消費者有了成本意識,就會產生回收再利用資源、減少垃圾排放的內在動力。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中起關鍵性作用,如果政府的決策忽視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則循環經濟將無法實現。因此,必須通過立法形式賦予政府各相關部門在發展循環經濟中所應當承擔的環境責任,并建立和實施對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履行法定責任的監督和考核制度,形成政府履行環境責任的約束力。這種環境責任的約束力就會成為各級政府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三)綠色價值觀影響機制。每個經濟主體的行為都是在一定價值觀的支配下進行的。通過教育和學習,使人們樹立起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維持人類持續生存能力的價值觀,就會產生自覺推動循環經濟的動力。在循環經濟主體中,綠色消費者是在綠色價值觀影響下最先涌現出來的循環經濟主體。這里所謂的綠色消費不僅指消費者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有利于健康的產品,還包括選擇環境負荷少的節約資源的回收再利用產品。因此,綠色消費不僅在于倡導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舒適的生活,還在于關注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實現可持續消費。正是由于消費者接受綠色消費的理念,并用來指導自己的消費行為,因而出現了日益擴大的綠色產品的市場空間,促進了循環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經營行為是在一定經營理念支配下進行的。在傳統的發展模式下,企業以追求最小投入獲得最大利潤為唯一出發點,不考慮自身環境行為后果。也就是說,企業經營只追求經濟效益,而不考慮社會生態效益。隨著全球環境危機的加深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綠色消費者群體日益擴大,政府有關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法規日趨完善,國際公約中的環境法規也日益嚴格。在上述背景下,企業的環境行為逐漸成為其獲利乃至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能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循環型產業正在成為企業新的發展機會。因此,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企業良好的環境行為已成為自身發展的新的力量源泉。正是這種經營理念的深刻變化,成為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政府的全部執政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執政理念指導下進行的。執政理念是政府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也是政府執政活動的動力所在。為保證政府在經濟建設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除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確立對政府的環境責任約束機制外,還必須確立對政府的綠色價值觀的影響機制,通過政府執政理念的轉變,形成政府主體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源泉。

三、構建循環經濟動力機制的措施

(一)運用經濟措施構建循環經濟的利益誘導機制。運用經濟措施保證企業和消費者從循環經濟的發展中得到實際的經濟利益是構建其動力機制的關鍵所在。其內容主要包括:第一,建立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使生態環境和基本資源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市場,明確其產權關系,規定其交易和補償機制,以促進環境成本的內部化,使企業產生珍惜環境和資源的內在動力,從而推動企業致力于資源能源的減量化和再循環。第二,制定支持和鼓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包括制定稅收政策,對浪費資源、損害環境的企業征收環境稅,對實行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有利于改善環境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制訂財政政策,政府投資興建大型資源循環利用的公益性項目,強化政府主體對循環經濟的投入力度。對有利于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技術研發和生產項目給予財政補貼或從排污收費建立的生態環境基金中給予支持。實施政府的綠色采購政策,要求政府必須優先采購節能、環保的綠色產品。制訂金融政策,對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資源循環利用項目,通過銀行的優惠貸款或運用證券和債券等融資手段給以支持。第三,制訂鼓勵消費者參與廢棄物回收利用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押金返還制度,鼓勵消費者回收飲料容器、電池等可再利用和危害環境的物品,形成良好的環境意識;建立生活垃圾排放收費制度,促使消費者避免過度的飲食消費,減少生活垃圾排放;建立罰金制度,推動消費者重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

第3篇: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范文

循環經濟資源消耗減量化本身是建立在規模經濟基礎之上。如果中小企業在生產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的量不能達到規模化處理的最小規模,建立內部獨立循環利用資源的體系在經濟上就沒有可行性。要想實現循環利用資源的社會化,就要有能達到規模經濟要求的、專業化的廢棄物收集、分類、加工處理、再循環利用的專門企業。循環規模經濟要求企業在一定空間、區域內聚集,才能實現循環利用資源的地域化規模經濟。

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大多數中小企業是依靠原始資本積累發展起來的,主要依賴外部技術,同時,由于存在技術壟斷,中小企業難以獲得先進的循環技術,中小企業難以進行循環技術升級和設備更新,致使長期處于產值能耗高、單位產值資源消耗大、資源無法充分利用的狀態。另外,融資渠道狹窄也制約了中小企業循環技術的投入。發展循環經濟技術創新所需資金得不到滿足,導致技術創新停滯或失敗。

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現實選擇

由于規模、資金、技術、信息獲得等方面的劣勢,中小企業單體在向循環經濟轉型過程中沒有優勢。借鑒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模式,建立以工業生態鏈為基礎的合作聯盟,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中小企業可以按工業生態學的原理,企業之間通過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產業間相互依存的產業生態鏈。

(一)構建循環經濟信息服務共享平臺現階段對中小企業的環境信息服務業還很缺乏,要加快信息化建設,建立服務于中小企業的網絡信息平臺,為中小企業循環經濟轉型提供信息服務。引導中小企業投入到相關環境信息的收集、傳輸等過程中去。豐富環境信息資源,使企業成員了解到身邊各種廢棄物的潛在價值及有關環境保護措施的信息,提高中小企業對循環經濟的認知能力和責任感。通過建立網絡信息平臺幫助中小企業群梳理廢棄物、溝通相關企業、交流循環技術等信息,同時規范信息的收集、合成、傳輸、反饋等機制,進行信息時時把信息轉變為市場價值,引導企業盡快進入循環產業鏈,實現轉型。通過信息平臺加強企業專業分工與合作,實施產業鏈戰略,防止過度競爭。區域內信息網絡的建立,可以使中小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資源,實現資源循環利用,進一步促進循環產業價值鏈延伸,加速循環技術創新,提高決策反應速度,降低運營風險。

(二)建設生態產業集聚園區形成產業發展良性循環。中小企業由于規模限制,無法像大企業那樣形成內部循環產業鏈。中小企業可以按工業生態學原理,企業之間通過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集成,形成產業間生態鏈,如一家企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業生態園區。相關企業通過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形成共生組合的產業鏈;上游企業的廢棄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形成產業鏈循環,不斷延長生產鏈,實現中小企業群資源的最有效利用,減低廢棄物排放量直至“零排放”。在一定區域內,可以把農業與工業之間、生產與消費之間、城鄉之間及不同行業之間用生態鏈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綜合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實現可持續發展。

完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體系

我國2009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循環經濟促進法》對政策激勵措施作了比較具體的規定,主要包括:設立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對循環經濟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實行財政支持;對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活動給予稅收優惠;對有關循環經濟項目實行投資傾斜;實行有利于資源節約和合理利用的價格政策等。支持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有針對性的完善政府政策體系。

(一)建立循環經濟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平臺科學技術是建設循環經濟的決定性因素,循環經濟離不開科技的支撐,但中小企業由于自身實力有限,有的中小企業更是只能進行簡單再生產,進而無法投入循環經濟的技術開發。這就需要國家建立循環經濟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平臺,加強生態設計技術、工藝優化、資源高效利用、能源梯級利用、資源再用、資源再生、資源替代利用、廢棄物清潔運輸、循環經濟信息等共性技術方面的科技研究,建立系統的技術規范。同時,由于在廢舊物質的回收、再生和循環利用往往存在二次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風險,更需要制定有關的技術和工藝標準,引導污染企業淘汰落后的技術、工藝和設備。國家應該在有條件的行業或地區,實施循環經濟科技研發的產業化與市場化,引導具備條件的中小企業參與到循環經濟的產業化中來。

第4篇: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范文

根據青島新天地集團的定位,“新天地循環經濟博覽館”是將集低碳節能、生態環保、資源再生及循環經濟科普與公司宣傳為一體,力求擴大循環經濟社會影響,樹立青島新天地集團作為循環經濟探索者和領潮人,“承擔社會責任、關心人類未來”的公眾形象,打造“中國第一座循環經濟博覽館。

基于以上的目的和理念,我們以陽光和能源之樹的形象作為展廳的主視覺符號,通過抽象提煉后形成獨特的造型體。陽光的放射與能源之樹關系相輔相成,貫穿整個空間,形成整體的主題。陽光的放射具有無限向外拓展的形態,行政企業業務的不斷擴大,陽光的能量無窮無盡,可循環再用,象征生態保護的循環與再生。陽光的能量滋潤著能源之樹不斷壯大,企業各項業務也如陽光一般滋潤著青島新天地集團的發展壯大。

陽光,能源之樹跟低碳,綠色,生態,環保有關聯。充分體現青島新天地集團的經營管理。

作品點評

青島新天地集團的“新天地循環經濟博覽館”是集低碳節能、生態環保、資源再生、循環經濟等著眼于人類生存環境的科普宣傳和企業形象宣傳為一體,力求擴大循環經濟的社會影響力,樹立青島新天地集團作為循環經濟的探索者和領潮人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關心人類未來的公眾形象,真正成為中國第一座循環經濟博覽館。

企業承載社會責任,代表了先進的企業文化價值。新天地集團展廳正是宣揚這種企業文化價值,呼喚全社會共同關注生態環保、倡導資源循環利用的科學發展觀,新天地循環經濟博覽館亦如中國電信展示廳,對社會大眾開放,記錄著企業的發展與擔負的社會責任。

青島集美展覽展示有限公司在充分肯定和挖掘了新天地集團的企業價值取向,在展廳方案設計規劃中合理運用空間語言和主體視覺符號,詮釋著新天地集團的企業價值訴求,“陽光”和“能源之樹”的形象被抽象提煉后形成獨特的視覺元素,陽光的放射與能源之樹相輔相成,貫穿整個展廳,形成主題。

第5篇: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范文

關鍵詞:循環經濟主體;動力機制;經濟利益

循環經濟涉及生產、流通、消費等各領域,影響到產品生命周期的各階段,因而與企業、消費者和各級政府密切相關。作為循環經濟系統的成員或主體的企業、消費者和政府在循環經濟運行中,各自承擔著不同的職能。這些主體必須遵循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自覺發揮各自的職能并相互協作。這樣,整個循環經濟系統才能順暢運轉起來。然而,在現行的經濟條件下,循環經濟不會自發實現。事實上,當消費者還沒有接受綠色消費的理念時,不會購買再生利用產品,選擇可持續的消費方式。同樣,當循環產業無利可圖或資源能源監督都未能形成外部壓力的情況下,企業也不會轉變增長方式,選擇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因此,在明確循環經濟各主體職能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創新,構建循環經濟的動力機制,就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

一、循環經濟主體的職能

企業、消費者、政府構成了循環經濟系統的主體。這三個主體通過各自不同的職能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其中,企業既是資源消費者,又是廢棄物的排放者。它在循環經濟系統中的職能主要表現為:盡可能采用可再生和便于回收利用的資源,并減少資源的消耗;向市場提供能有效減少環境負荷并有利于再使用和再利用的產品和服務;通過開發清潔生產技術和廢棄物再使用、再利用技術等發展循環產業;對企業自身排放的廢棄物實施再利用和適當處置;構建企業間的廢棄物和副產物循環利用的工業生態鏈,實現廢棄物的零排放。消費者是包括循環型產品在內的各類產品和服務的最終消費者,也是廢棄物的排放者。其職能應為:自覺控制容器包裝的使用和廢棄物的排放;遵守廢棄物的分類回收等制度,以促進其有效地回收再利用;購買環境負荷少的產品和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盡可能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采用注重功能、服務的享用而非物品占有的消費方式。政府是國家和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決策者和推動者。由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生態環境問題上的無能為力,因而政府干預就成為必要的解決辦法。也就是說,循環經濟不會自發地發展起來,而必須有政府的推動。政府的職能主要表現為:為國家和地區循環經濟的發展指出方向和目標;制定和實施相關的政策和制度,借以引導和規范企業和消費者的行為,為建立國家和地區的循環型經濟系統創造條件;作為集團消費者通過自身的綠色采購行為直接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并為企業和居民做出表率。

為使循環型經濟系統順利運轉起來,企業、消費者、政府這三個主體必須通過建立彼此間的合作關系,形成一個互為條件的整體。首先,企業和消費者要通過市場建立起良性互動關系,共同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如,企業要制造節約資源的環境負荷小的產品,消費者也要實行綠色采購,優先購買此類產品。在這里,企業把保護環境納入經營宗旨和消費者確立綠色消費理念是二者在循環經濟發展中實現良性互動的條件。其次,要建立循環型經濟系統中各類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包括生態工業園區圍繞廢棄物和副產物資源化再利用的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和城市或區域范圍內廢棄物排放企業與廢棄物回收、運輸、資源化再利用、無害化處理等所謂靜脈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上述各類企業都是循環經濟系統鏈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如果相互間不能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系統整體就無法順利運行。再次,要建立政府與企業、消費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如,政府應通過制度設計,運用適當的政策手段,影響企業和消費者的市場行為,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企業和消費者也應通過確立環保經營和綠色消費的理念,適應政策的變化,以求減少政策執行阻力,達到政策的預期效果。此外,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政府的各相關部門之間必須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以保證政府制定的目標、規劃、法令、政策等得以有效地貫徹實施。

二、循環經濟的動力機制

為保證循環經濟主體實現各自的職能,必須構建有效的動力機制,包括經濟利益誘導機制、環境責任約束機制和綠色價值觀影響機制。經濟利益誘導機制和環境責任約束機制都是通過外在力量影響經濟主體的行為,而綠色價值觀影響機制則是通過經濟主體價值取向這種內在力量,使其自覺規范自身的行為。

(一)經濟利益誘導機制。指當某種制度能使經濟主體獲得預期的最大利益時,就會使其積極作為,以適應這種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只有當它使企業有利可圖時,企業才會積極推動或適應其發展,從而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如,當綠色消費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資源節約型產品和循環型產品的市場空間日益擴大,循環型產業成為一種巨大的商機時,企業就會積極地適應這種變化,推動它的發展;當資源循環技術日趨完善,企業進行廢棄物資源化能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時,企業就會從追求低成本高利益出發,發展循環經濟。利益誘導機制對企業主體主要表現為追求循環經濟中潛在的最大利潤,對消費者則主要表現為以較低價格獲得預期需求的滿足。如,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通常決定于對商品效用與價格的比較,在效用相同或近似的情況下,會選購價格較低的商品。當循環型商品與原有同類商品相比效用相同或近似而價格低于或僅略高于原有同類商品時,就會對消費者產生吸引力。可見,通過對消費者進行這種以低成本獲取需求滿足的利益誘導,會開拓和擴大循環型產品市場,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二)環境責任約束機制。指通過法律、政策等手段賦予企業、消費者等主體在循環經濟運行中所應承擔的責任,使這種運行成本在內部轉化為各主體的成本,從而形成由環境責任約束而產生的動力機制。如,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要求企業承擔管理、處置廢棄產品的經濟責任,使由此發生的成本內部化為生產企業的成本。這樣,會激發企業積極開發產品回收處置系統,努力降低回收處置成本,并從產品的設計和制造的各環節努力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使產品報廢后便于回收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樣,當生活垃圾由政府統一處理時,消費者沒有成本意識,也不會主動進行垃圾減量化,而當實施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使生活垃圾處理的經濟責任由消費者承擔時,由于消費者有了成本意識,就會產生回收再利用資源、減少垃圾排放的內在動力。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中起關鍵性作用,如果政府的決策忽視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則循環經濟將無法實現。因此,必須通過立法形式賦予政府各相關部門在發展循環經濟中所應當承擔的環境責任,并建立和實施對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履行法定責任的監督和考核制度,形成政府履行環境責任的約束力。這種環境責任的約束力就會成為各級政府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三)綠色價值觀影響機制。每個經濟主體的行為都是在一定價值觀的支配下進行的。通過教育和學習,使人們樹立起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維持人類持續生存能力的價值觀,就會產生自覺推動循環經濟的動力。在循環經濟主體中,綠色消費者是在綠色價值觀影響下最先涌現出來的循環經濟主體。這里所謂的綠色消費不僅指消費者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有利于健康的產品,還包括選擇環境負荷少的節約資源的回收再利用產品。因此,綠色消費不僅在于倡導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舒適的生活,還在于關注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實現可持續消費。正是由于消費者接受綠色消費的理念,并用來指導自己的消費行為,因而出現了日益擴大的綠色產品的市場空間,促進了循環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經營行為是在一定經營理念支配下進行的。在傳統的發展模式下,企業以追求最小投入獲得最大利潤為唯一出發點,不考慮自身環境行為后果。也就是說,企業經營只追求經濟效益,而不考慮社會生態效益。隨著全球環境危機的加深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綠色消費者群體日益擴大,政府有關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法規日趨完善,國際公約中的環境法規也日益嚴格。在上述背景下,企業的環境行為逐漸成為其獲利乃至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能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循環型產業正在成為企業新的發展機會。因此,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企業良好的環境行為已成為自身發展的新的力量源泉。正是這種經營理念的深刻變化,成為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政府的全部執政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執政理念指導下進行的。執政理念是政府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也是政府執政活動的動力所在。為保證政府在經濟建設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除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確立對政府的環境責任約束機制外,還必須確立對政府的綠色價值觀的影響機制,通過政府執政理念的轉變,形成政府主體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源泉。

三、構建循環經濟動力機制的措施

(一)運用經濟措施構建循環經濟的利益誘導機制。運用經濟措施保證企業和消費者從循環經濟的發展中得到實際的經濟利益是構建其動力機制的關鍵所在。其內容主要包括:第一,建立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使生態環境和基本資源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市場,明確其產權關系,規定其交易和補償機制,以促進環境成本的內部化,使企業產生珍惜環境和資源的內在動力,從而推動企業致力于資源能源的減量化和再循環。第二,制定支持和鼓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包括制定稅收政策,對浪費資源、損害環境的企業征收環境稅,對實行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有利于改善環境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制訂財政政策,政府投資興建大型資源循環利用的公益性項目,強化政府主體對循環經濟的投入力度。對有利于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技術研發和生產項目給予財政補貼或從排污收費建立的生態環境基金中給予支持。實施政府的綠色采購政策,要求政府必須優先采購節能、環保的綠色產品。制訂金融政策,對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資源循環利用項目,通過銀行的優惠貸款或運用證券和債券等融資手段給以支持。第三,制訂鼓勵消費者參與廢棄物回收利用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押金返還制度,鼓勵消費者回收飲料容器、電池等可再利用和危害環境的物品,形成良好的環境意識;建立生活垃圾排放收費制度,促使消費者避免過度的飲食消費,減少生活垃圾排放;建立罰金制度,推動消費者重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

第6篇: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范文

【關鍵詞】大學校園;廢舊書籍;舊書回收利用;綠色環保;循環利用

一、背景分析

在我們學生的生涯,書籍在我們不斷積累知識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以科教興國的知識經濟時代,中國這個人口大國越來越重視教育的重要性,而連接知識與人的關系中,教科書成為了紐帶;教課書是一屆一換,一年一更新,而在畢業季校園內不乏出現一些地攤處理廢舊書籍,四六級復習資料,計算機資料,各種雙學位的課本,考研書籍,公務員書籍,英語雅思、托福、GRE……市場雖小,但真可謂“五臟俱全”;在提倡節約型社會,提倡可持續發展為背景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廢舊教科書應該如何處理來適應我們這個節約型社會,究竟我們應該如何處理?當我們需要時惜以為寶,不用時就變成礙眼的廢物時的廢舊書籍呢?是一堆堆論斤賣掉,還是應該讓它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呢?我們一直在喊環保口號,也一直在倡導節約紙張,但事實上,我們有很多方法可以實現書籍的循環利用,卻一直都被忽視了。

循環利用教科書,已經不是什么新話題了,許多國家早已將此付諸實施。在澳大利亞,課本跟桌椅一樣,是公共財產,學生是只能借閱的;在英國,教科書循環使用遵循自愿原則,但很多人都大力支持;在美國,教科書也不屬于私人,而是將課本和桌椅一起進行編號……目前,雖然我國的教科書循環利用還處于探究階段,但我們也應該盡微薄之力讓我們的廢舊課本再一次開出艷麗的花朵。

二、建設目標

每年都會有很多的舊書籍僅僅被當作廢紙賣給廢品收購站,這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浪費行為。如何能讓這些放錯了地方的寶貝發揮出它們應有的作用呢?如果能建立一個專業性書籍回收利用機構,從同學和回收站低價購買舊書,把買來的和收集的書籍進行分類處理,用最少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用價值,既可以減少浪費,又可以幫助缺少或丟失課本的人低價購得書本,還可以豐富學生的閑暇生活,是一個一舉三得、可行的計劃,同時間接地降低了能源的消耗,減少了廢水、廢氣的排放,真正做到了綠色環保。

三、建設方案

在大學校園或者大學城周邊建立一個以舊書回收與銷售的小型店面,主要目的是給在校學生提供廉價的舊書籍,擴大書籍的流通范圍,體現書籍的特有價值。之后,大學城商業區或者大學內部租賃一家店面作為店鋪。與此同時,與蚌埠大學城內的某家書店老板進行溝通,請求他作為該機構的顧問,定期為店員做培訓。最后,將書籍在店面里進行銷售,實現書籍的真正意義。

調研階段:采取問卷調查方式,向全校師生展開問卷調查,并收集其他相關資料及市場調查,進行項目實施可行性分析,找出此項目實施的潛在價值,制定實施計劃,開展前期準備工作。

機構試運營階段:確定該項目初期的市場位置,與校內圖書館、校內教務處、校外書店建立合作關系。同時召集工作人員,做初步培訓,建立一個有一定規章制度的團體。

在校園內利用一切宣傳方式讓大學生充分了解該項目實施的必要性;通過宣傳單、展板、海報、噴繪、校內廣播、校內學生團體、校內學生會等進行主題宣傳,讓在校學生知曉該項目的建立,收購他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廢舊書籍,采取上門收購書籍戰略,讓他們足不出戶處理廢舊書籍。在學生團體中建立良好的信譽,取得學生的信賴。在學校畢業季,取得校內書籍收集權力,在各個宿舍樓設立臨時收購點,同時采取進入寢室、自習室收購的方式進行舊書回收,整理并上架,在店面處建立長期收購,銷售的機制,隨時歡迎廣大師生前來買和賣舊書。

四、廢舊書籍去向

(一)讓在校大學生低價購買所需書籍或者資料

每年大學生都要面對考研、四六級、計算機等多種考試,如若從書籍市場上購買新的書籍或者復習資料,一來價格不盡人意,二來書籍信息質量難以取得保證。而廢舊書籍價格便宜,適合同學選購,并且廢舊書籍中會有相關筆記,減少對于參差不齊的圖書市場選購書籍的失誤率,同時同學在學習的道路上不至于像拿到新書那樣難以下手。

(二)與校方合作,為每年貧困大學生提供低價課本

在大學里還是會有少數家庭困難的同學難以支付學費、課本費的情況,該舊書回收利用機構與校方合作,在每學期開學之前取得有關同學的相關信息,在假期里準備好該學期學習的專業課教材及資料,以便同學方便購買的同時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對于特別困難的同學,免費提供相關專業書籍。

(三)與校內圖書館合作

該機構可以與校方圖書館合作,向他們提供所需采購的書籍,豐富大學圖書館書籍的數量,同時提高書籍的利用率。

(四)向貧困小學捐獻部分書籍

許多大學生的廢舊書籍愿意捐給貧困山區那些需要課本的孩子,但苦于校內沒有這樣的捐贈途徑,這同時也是書籍回收利用的一個途徑。該機構可以作為捐獻書籍的中間方,定期向貧困山區捐贈書籍。

對于沒有使用價值的廢舊紙張可與當地廢舊收購站合作,將廢舊紙張賣給他們。

五、推廣計劃

若該項目能在蚌埠大學城運行成功,下一步工作就是將這一機構在蚌埠市各中小學內建立運行試點,初步實現蚌埠市內的書籍的回收利用,減少資源的浪費;若效果良好,則在全省內的各大高校建立試營試點;甚至在全國內建立相應的舊書回收利用機構,并與各大商家聯系,讓廢舊書籍發揮出最大利用價值,變廢為寶;最終掀起全國范圍內的舊書再利用熱潮,為全國的環保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總結

不管廢舊的書籍去向是捐贈還是再次回到同學的手中,該機構的存在對于書籍的回收利用都會起到促進作用。資源節約已成為全球性問題,太多的書籍不能被循環利用,從而造成紙張的浪費,以至于資源不能循環利用。應發展循環課本,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

參考文獻

[1]曾煜.人大校園內廢舊書籍回收利用規劃[J].科技創業家,2013,(16).

[2]江明.關于教科書循環利用制度的思考[J].科學與決策,2005,(10).

第7篇: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范文

【論文摘要】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以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的嚴重破壞為代價的。這就要求我們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的循環發展。循環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方面的支持,政府的推動和積極倡導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保證,而稅收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無疑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最佳選擇,所以當前如何利用稅收政策來推動中國經濟的循環發展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它關注的是資源減量、循環及再利用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手段,尤其是財政稅收政策,調節和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建立起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機制。

 

1 稅收與發展循環經濟的關系

 

稅收是調節收入分配和調控企業經濟行為最有效的措施,政府制定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主導推動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由立法機構和政府制定一系列強制性的法律和政策規則,規范企業和消費者的市場行為。政府發揮作用的方式不是直接作為微觀的主體加入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而是通過制度安排,制定法律、法規和政策,激勵生產者和消費者通過循環經濟模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其中政府制定的稅收政策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適當提高資源稅和改進計征辦法,使國家作為資源所有者獲得應有的收益比如對一些嚴重污染環境的物品開征環境稅,提高排污收費標準或將費改稅,從嚴征收,使環境成本內部化;比如擴大綜合利用“三廢”稅收減免的范圍,對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減免稅收;比如加強對資源性產品和開發生產過程中高污染的產品進口關稅或出口退稅的調節力度,等等。總之,通過有增、有減的稅收調節,起到限制和鼓勵某種經濟活動的作用,也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2 我國循環經濟稅收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資源利用環節 

2.1.1 對資源課稅的目的局限于調節級差收入,其定位與當前循環經濟的戰略不相符合 

現階段我國自然資源由國家壟斷,而參與市場經濟的主體無論是企業或個人,均是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必然體現為一定的經濟差別。而我國現行的資源課稅體系是通過制定定額稅率對經營過程中的級差收入進行調節,而對占用國有自然資源必然帶來的收益未納入資源課稅體系,使各個經濟主體競相掠奪性地開采和使用自然資源,從而影響我國循環經濟戰略的實施。

2.1.2 現行稅制對資源課稅的范圍窄,稅收的調控功能無法發揮到位 

目前,我國對資源課稅范圍僅限定在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其他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屬于資源課稅體系,仍然征收資源使用費,形成稅費并存的局面。收取資源使用費,隨意性很大,社會效益低下;資源課稅和資源使用費給經營者帶來的負擔不同,產生不公平的問題;資源開發過程中的浪費現象嚴重,生態效益低下。 

2.1.3 資源課稅的規定比較分散,未形成統一、協調的課稅體系 

我國現行資源課稅的規定主要分布于《增值稅暫行條例》、《消費稅暫行條例》、《資源稅暫行條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和《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等稅收法規之中,各個條例都有自己的立法目的,稅收政策體系不配套,無法形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研究成嚴密的調控體系。 

2.1.4 資源課稅的計稅依據不合理 

資源課稅的計稅依據是銷售數量或自用數量,對企業已經開采但未銷售或未使用的資源不征稅,直接鼓勵了企業和個人對資源的無序開采,造成大量的資源積壓和浪費。《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規定,計稅依據是納稅人實際占用的土地(耕地)面積,基本未考慮土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及以后該地段的土地價格及收益情況,刺激了企業和個人占用好地以及繁華地段的土地,加劇了人類生存空間與土地使用的矛盾。 

2.1.5 稅率的設計與價格機制不協調,無法實現立法初衷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加,資源的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按照市場機制原理,資源的價格必然會提高。但我國現行資源課稅稅收制度大多數采用定額稅率,使應納稅額與資源的價格相脫離,稅率、應納稅額與價格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聯系,稅收杠桿和價格杠桿均無法發揮調節作用。 

2.2 產品制造環節 

2.2.1 增值稅存在的問題 

雖然新稅法規定符合條件的固定資產的進項稅可以抵扣,但該項優惠局限性很大。另外,當前增值稅即征即退、減半征收的優惠政策只集中在電力、水泥、新型墻體材料方面,僅涉及煤研石、石煤、爐渣、粉煤灰、油母頁巖等幾項,這些只是循環經濟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其他的循環鏈及相應的原料和產品未被納入。 

2.2.2 消費稅存在的問題 

現行消費稅對發展循環經濟能夠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從范圍上看,沒有涉及我國消費最主要的能源產品—煤炭,那些容易給環境帶來污染的日常消費品如電池、一次性塑料包裝袋、一次性餐飲容器等,也沒有被列入征稅范圍。而且從力度上看,現行消費稅很難對重要戰略資源(如石油)的消費起到限制作用。 

2.2.3 企業所得稅存在的問題 

首先,現行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期限過短、優惠方式單一。目前所得稅對循環利用資源的企業優惠期限為5年或1年,不符合循環利用企業的運行規律.因為循環利用企業從正式投產經營到形成一定規模并初見效益一般需要幾年的時間,維護正常生產的成本也比浪費資源進行生產的企業成本高。所以,一旦優惠期過,企業面臨的是同其他非循環企業一樣的稅收政策以及高于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很容易導致企業放棄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的生產模式,轉向低成本利用原生材料生產的模式。同時,優惠方式單一,僅限于減免稅,缺乏針對性、靈活性和可持續性。其次,企業所得稅對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及無形資產的攤銷管理很嚴,對折舊方法,折舊年限,殘值比例,攤銷方法和年限都有嚴格的限定。 

2.3 資源再利用環節 

2.3.1 增值稅存在的問題 

在資源再利用環節,增值稅沒有形成合理的稅負差距。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來說,以低成本的廢渣等廢棄物為原料進行生產,產品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較高,而使用的廢棄物又不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或雖然取得相關票據,但抵扣率低于征收率,在按增值的比例繳納增值稅時,形成高征收低抵扣的狀況,與其他非循環利用資源的企業相比要繳納更高比例的稅收。另外,增值稅優惠政策的設計思路遵循的是“末端治理”的資源化原則。比如對廢舊物資回收企業的增值稅優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廢舊物資回收企業和以廢舊物資為原料的生產企業一般納稅人的稅收負擔,但其優惠程度回收企業明顯高于生產利用企業,具有鼓勵回收有余、促進生產利用不足的嫌疑。國家對資源綜合利用的增值稅優惠,促使一部分企業投資于對資源廢棄物的綜合治理中,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但這一政策只是促使企業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而沒有考慮從輸入端節約資源的減化和盡可能延長產品使用周期的再利用原則。 

2.3.2 所得稅存在的問題 

在這個環節,企業所得稅仍然存在著稅收優惠期限過短、優惠方式單一的問題,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在廢棄物產生環節,沒有設立適當的稅種。目前對企業的污染行為,是以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研究排污費的形式對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排放進行末端約束。現行排污費制度存在收費標準偏低、征收面窄、征收依據不科學、征收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且專向收費的收入功能在一些地區被異化,演變為收入第一、治污第二,在制度安排上不利于環保及循環經濟工作的開展。由于總體上企業的排污負擔較低,一些社會責任感不強的企業在副產品綜合循環利用與排污兩者之間選擇排污。 

由此可見,我國現行稅制中的優惠政策本身沒有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稅收理念,不利于政策引導作用的充分發揮;而涉及循環經濟的主要稅種調解力度不均衡、不到位,甚至缺位,不利于資源的節約、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 

 

3 我國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的完善 

 

3.1 資源利用環節相關稅收的完善 

(1) 生產和消費要盡可能地從使用污染環境的原料和能源轉移到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上來,從而奠定了減少污染物排放和廢物資源化的基礎,是再循環的前提。而且,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通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減量化,也可以使不可再生資源的循環周期拉長,為自然資源的再生和人類尋找替代資源提供了一個較長的時間范圍,從而促進自然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2)生產者應盡可能地生產可以滿足消費需求的、可以直接再延用或回收再利用的包裝材料、容器和其他產品,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量,為再利用原則創造條件。顯而易見,通過再利用和再循環原則的實施,反過來又深化了減量化的實施。而循環經濟的稅收政策中,資源課稅是實現減量化的有效手段,所以,當前對資源課稅的改革和完善也就成為了重點。 

(3)建立一般性質的資源稅,弱化其原有的調節級差收益的功能,向所有的自然資源開采、生產單位和個人普遍征收。改革之初,建議先將水資源、森林資源和草場資源納入征稅范圍,以解決我國日益突出的缺水和森林、草場資源的生態破壞問題。條件成熟時,將現行的其他稅種如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納入資源稅,并將其他資源(如海洋、地熱、動植物等)納入其征稅范圍。 

(4)調整稅率,對所有的資源應普遍提高單位稅額或稅率,使之與目前資源市場的供求狀況相協調。通過對資源稅的改革,可以提高自然資源的價格,有利于從物質輸入端對物質的輸入量進行控制,適當減少對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同時也有利于縮小原生.資源與再生資源的價格差距,促進對再生資源的再循環利用。 

3.2 產品制造環節相關稅收的完善 

3.2.1 增值稅的完善 

當原材料投入生產環節后,稅源不容易控制。因此從效率角度看,不適宜作為重要的納稅環節。重點應該放在對符合循環經濟的行為給與相應的稅收優惠上。針對國家將要出臺的發展循環經濟的產品目錄,結合工藝流程特點、重要性、現實可操作性一要求,有選擇地擴大增值稅即征即退、減半征收的產品適用面。重點是重化工產業部分產業鏈上的產品,因為這些產業處于基礎性的地位,其稅收優惠效應將會得到有效擴散,有利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進而引起我國經濟結構和布局的變革。

3.2.2 消費稅的完善 

要重點將非循環經濟范疇的重要消費品納入消費稅范疇,以此拉開其與循環經濟范疇產品的稅負差距。應把資源消耗量大的消費品,如一次性生活用品、高檔建材等列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對高能耗的享受型交通工具,如大排量的小汽車、越野車、摩托車等征收較高的消費稅,對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實行低稅或免稅。為了保護煤炭這一寶貴的戰略資源,縮小其與石化能源的比價,可增設煤炭資源消費稅稅目。對于資源消耗量小、能循環利用資源的產品和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綠色產品、清潔產品不征收消費稅。 

3.2.3 企業所得稅的完善 

無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只要在生產過程中積極購置機器設備防止污染,改進技術、工藝流程,生產高產出、低消耗產品,或者在資源開采和利用中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回收率以減少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等,均給予稅收減免優惠。 

3.3 資源再利用環節相關稅收的完善 

3.3.1 增值稅的完善 

對利用廢舊物資生產的產品,除繼續實行從廢舊物資經營單位取得普通發票所注明金額的10%抵扣進項稅額的政策外,在企業能按稅法規定或稅務機關依法確定的核算條件下,再按利用廢舊物資的價值比例給予同比例減征增值稅的優惠。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從外部購入的廢渣等原材料、循環利用的內部廢棄物等納入增值稅抵扣鏈條。在核實購入量、使用量等數據基礎上準予抵扣,從而降低企業稅負,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對于意義重大、但回收成本高、經營虧損的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如垃圾電廠、廢舊電池處理廠等,可由他們在即征即退和免稅等優惠政策中自行選擇一種優惠方式,并上報主管稅務局備案。 

3.3.2 企業所得稅的完善 

對綜合利用資源的企業,制定多種優惠方式。例如對于新成立的以廢棄物為原材料的企業,可以采用在開始經營生產的五年內減免稅收的方式;對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綜合利用內部生產形成的廢棄物,可以給予延期納稅或退稅的政策;也可以由符合條件的企業自行申請所得稅優惠方式,稅務機關予以審批。另外,對按照循環經濟模式設立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綜合稅收優惠,以從源頭上鼓勵企業進行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孟赤兵.循環經濟要覽[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5. 

[2] 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組委會秘書處.中國循環經濟高端論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第8篇: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范文

資源再造 循環無限

格林美作為資源循環利用企業,而對我國人均資源緊缺,大量沒有充分同收利用的電子廢棄物、廢舊鈷鎳資源、廢舊電池等形成的“城市礦山”和環境惡化的現實,利用自主開發的爭利技術,采用廢棄鈷鎳資源循環再造超細鈷粉、超細鎳粉等高附加值產品,建立了從廢棄鈷鎳資源到超細鉆鎳粉末的高端循環再造模式,擺脫了傳統企業依賴有限的鉆鎳礦產資源作為最終資源來源的制造方式,形成了以廢棄的“城市礦山”為資源和高端循環再造的盈利模式。目前公司循環再造主要有:塑木型材和鈷鎳行業中的超細鈷粉、超細鎳粉等高附加值產品,形成了超細鈷粉、超細鎳粉、鈷鎳電池材料、塑木型材、無鉛焊料等多種高技術材料系列。近年,格林美共處理了,4.5萬余噸含鎳、鈷、鋅等金屬的危險廢棄物,回收和處理金屬4,300余噸, 使相當于42億噸水或576平方公里土壤免遭污染,節能4.7萬余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6,366噸。格林美的“循環技術生產的球狀和針狀超細鈷粉材料”、“鎳電池用功能鎳粉材料”、“循環技術生產低密度多孔隙鈷片”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尤其是循環再造的類球狀超細鈷粉,成為能與國際品牌相競爭的高端產品。目前公司年循環利用的鈷資源占中國本土開采鈷資源的26%以上,實現了企業經濟價值與社會責任的和諧統一,成為國家循環經濟政策的積極踐行者。

科技創新 綠色回收

格林美研發中心與中南大學等高校開展了共同承擔國家科研項目、聯合培養博士生等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形成了公司依托高校,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三級技術創新體系。該研發中心擁有CNAS國家認可實驗室和CMA國家計量認證雙重資質公共技術平臺,具有培養博士的實驗裝備與技術能力。公司是深圳市環境友好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湖北省二次有色金屬資源循環利用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的依托單位。依賴先進的研發裝備和創新體系,公司承擔了包括“863”計劃項目在內的20多項國家級、省級市級科技項目,已榮獲國家級、省市各級科技成果獎3項。目前公司共申請57項專利,已授權47項,其中25項屬于實用新型專利,22項屬于發明專利,有10項專利正在申請過程中。由國家標準委和發改委批準,格林美牽頭并參與起草了《鈷及鈷合金廢料》等9項國家標準和《還原鈷粉》等3項行業標準,公司成為了中國廢棄鉆鎳資源循環利用標準的重要制定者。

第9篇: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范文

論文摘要: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是新型業化道路的最高形式,也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全新的經濟運行模式。本文在分析了發達國家循環經濟法制建設基礎上,論述了建立我國循環經濟法制建設的基本原則,并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國的循環經濟法律制度的若干思路。

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是新型丁業化道路的最高形式,也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全新的經濟運行模式。一些發達國家把循環經濟確定為國家的發展戰略,并在立法上加以確認、保護和促進。我國政府也提出,要盡快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因此,對我國循環經濟法制建設問題進行理論思考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發達國家循環經濟法制建設的經驗

世界上最早對循環經濟進行立法的國家是德國,早在1978年,德國就推m了“藍色天使”計劃,制定了《廢物處理法》和《電子產品的拿回制度》。1994年,德國制定了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循環經濟和廢物清除法》,該法于1998年重新修訂。1998年以后.德國政府根據《循環經濟和廢物清除法》又先后制定了《垃圾法》(1999年)、《聯邦水土保持與舊廢棄物法令》(1999年)、(2OO1年森林經濟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2000年)、《社區垃圾合乎環保放置及垃圾處理場令》(2001年)、《持續推動生態稅改革法》(2002年)、《森林繁殖材料法》(2002年)、《再生能源法》(2003年)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從而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關于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另外,其他歐洲國家也制定或修正了自己的廢物管理法,如丹麥制定了《廢棄物處理法》;挪威政府于2003年修訂了《廢電子電機產品管理法》,擴大了有關主體的循環經濟責任;瑞典于1994年通過了關于包裝、輪胎和廢紙的“生產者責任制”法律,并先后制定了關于汽車和電子電器的生產者責任制的法律法規。

其他許多周家也不同程度地制定了相關的環境立法,充實了循環經濟法律制度。例如,美國1965年的《固體廢棄物處理法》,先后經過1976年、1980年、1984年、1988年、1996年的五次修訂,完善了包括信息公開、報告、資源再生、再生示范、科技發展、循環標準、經濟刺激與使用優先、職業保護、公民訴訟等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的法律制度。又如,日本是一個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長期以來,其資源主要依賴從國外進口。因此,日本特別重視資源的節約使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節約資源的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從而構建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制度。日本于1991年制定了《回收條例》,1992年制定了《廢棄物清除條件修正案》,2000年通過了《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的基本法》、《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家用電器再生利用法》、《環保食品購買法》、《食品循環資源再生利用促進法》、《建筑工程資材再資源化法》、《容器包裝循環法》、《綠色采購法》、《廢棄物處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

二、建立和完善我國循環經濟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

環境安全和資源效率是各國循環經濟法的共同價值。環境安全和資源效率價值主要借助于預防優先原則、循環利用原則、合理處置原則、適當分責原則滲透于循環經濟法規范之中。預防優先原則強調廢物的事前控制,體現的是積極防控的資源環境思維;作為循環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核心,循環利用原則的實質在于“物盡其用”;合理處置原則要求采取適當措施減少無法通過循環方法予以消除的廢物的環境危害;適當分責原則旨在使不同的循環經濟參與主體承擔與其身份相適應的法律義務。

1、預防優先原則。在生產、服務、消費中充分利用原料、能源和產品,盡量減少棄用物、副產品的產生,以從源頭控制資源環境問題。預防優先原則要求法律規則的設計有助于促進產品體積的小型化、產品質量的輕型化、產品功能的增大化及產品包裝的簡化,以減少廢物的排放。環境法的預防優先原則表明,環境法不僅限于抗拒對環境具有威脅性之危害及排除已產生之損害,而是預先防止其對環境及人類危害的產生;對具體產生的危險立即做出反應不是該原則的主要目的,其首要功能為,在根本無危險出現或有出現可能時預防性地對“人”加以保護或對生態環境加以美化。這種理念同樣適用于循環經濟法。現代資源環境問題凸現以前,就存在各種降耗、抑廢的理念和實踐,不過,其主要著眼于資源和產品的經濟效用,而現代法律制度同時也突出環境安全。設備內物質循環、生產少廢產品和引導消費少廢、少害產品是貫徹預防優先原則的重要途徑。預防優先是將危險控制于未來、并創造規劃和保存未來世代的環境空間及資源的原則,它是循環經濟法實現環境安全和資源效率價值的首要依托。

預防優先原則蘊涵有積極實現環境安全和資源效率價值的理念。與事后處置相對應,預防優先原則強調廢棄物的事前控制,是一種積極防控的資源環境思維。初形成時,環境法突出污染的治理和生態破壞的恢復;而現代環境法,特別是循環經濟法,不僅觀念上而且制度上已發生根本性轉變。

2、循環利用原則。對于在生產、服務、消費過程中形成的廢物要盡可能地繼續予以使用,直至失去利用價值。“3R”和“4R"原則中的“再利用、再循環、再回收、資源化、無害化、重組化”體現的正是循環利用原則。作為循環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核心,循環利用原則要求循環經濟法的制度安排應有利于“物盡其用”,特別是能使原料和產品在反復利用中實現功用最大化。

3、合理處置原則。采取適當措施減少無法通過循環方法予以消除的廢棄物的環境危害。廢棄物的利用優先于處置,但是,當某些廢棄物無法進行再利用、再生利用、熱回收時,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必須采取適當措施弱化、甚至去除其不利影響,或者進一步挖掘其利用價值。合理處置原則是指循環經濟法的制定和實施應有助于及時、恰當處置廢棄物。環境安全兼顧資源效率是廢物處置應遵循的基本準則。

4、適當分責原則。循環經濟法環境安全和資源效率價值的實現依托于循環經濟法的實施,而其有效實施離不開各類主體的積極參與。參與循環經濟法實施的主體可分為政府、經營者(包括代表性組織)、公眾(包括代表性組織),但不同的循環經濟參與主體承擔的法律義務應當合理區分,此即適當分責原則。該原則體現于各國的法律安排中。日本法強調,“為了建立循環型社會,必須使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和公眾在合理承擔各自責任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措施,并使其公平合理地負擔采取措施所需的費用”;而且,還具體劃分了政府、企業和公眾的責任。循環經濟法既然是各國政府促進本國循環經濟法發展的法律規范體系,那么,其相應的制度安排就要遵循這一精神,把政府、經營者、消費者的行為限定于適當的范圍,使其互相配合,互不干擾。

三、構建我國循環經濟法律制度的對策

1.綠色GDP核算制度。綠色GDP是在傳統GDP核算中扣除包括城市大氣污染引起的健康損害、室內空氣污染造成的健康損害、水污染、鉛等重金屬和有毒物質造成的污染損失、酸雨損失等。由于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浪費的貨幣折算在世界上還沒有公認的方法,因而綠色GDP等指標的核算存在難以克服的技術困難。但仍然可以從比較的角度,在每項經濟活動的經濟增長數值后面列上該項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質量升降、生物多樣性增減、資源開采或消耗總量、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防治投資額度等事項。

2.計劃、規劃和布局制度。一般來說,循環經濟發展計劃應以國家環境保護計劃為基礎,包括循環經濟的發展方針、分期目標、考核目標、計劃性對策和重大項目等事項。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各地方要針對區域的環境資源情況和外來資源的實際,對地區產業結構體系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調整地區內的產業結構和企業空間布局,明確循環經濟的目標、任務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確定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和重點企業的名單,保證循環經濟戰略的順利實施。如對于生態脆弱區、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在加強政府財政補貼的前提下,應規劃為保護性有限開發的區域;在一些資源枯竭型城市,可以把伴生礦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規劃為接續產業。

3.有效管理和監督制度。具體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循環經濟的綜合指導、協調、監督和專門監督管理相結合的行政監督管理體制;二是有效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加強市級環境資源保護垂直管理改革的力度,試行大區環境保護和國土資源巡視員制度,提高環境資源監督管理的權威性和效率;三是施行全新的政績考核標準,排除地方保護主義在資源節約和合理利用方面的干擾,確保循環經濟的模式的實施能落到實處。

4.法律義務和責任制度。為了全面明確消費者、企業和各級政府在循環經濟方面的義務和責任,國際上除了堅持“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養護、破壞者恢復”原則外,還逐漸發展了“消費者最終承擔、收益者負擔”和電子產品的生產、經銷者負責回收等原則。如日本2001年的《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的基本法》把義務主體劃分為國家、地方公共團體、經營者和國民。英國1995年《環境法》規定了國務大臣的條例制定義務、義務者類型、企業回收符合標準的義務、經濟代價義務等。一些國際條約甚至明確了成員國政府的義務和責任。對于這些義務與責任機制,我國有必要借鑒、吸收或完善,盡快建立相應的法律義務和責任制度。

相關熱門標簽
在线欧美中文字幕农村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亚洲成熟女人毛毛耸耸多| 国产日韩A∨无码免费播放| 欧美亚洲香蕉| 国产午夜福利片| 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爱| 国产精品丝袜美女在线观看|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中文| 亚洲欧洲精品国产二码| 精品国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体验区试看120秒啪啪免费|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无码国产色欲xxxxx视频| 午夜天堂av天堂久久久| 找国产毛片看|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98| 亚洲蜜桃av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乱|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夜夜爱夜夜做夜夜爽| 日本少妇浓毛bbwbbwbbw| 97免费人妻无码视频|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俄罗斯乱妇| 精品亚洲午夜久久久久| 久久久高清免费视频| 国产欠欠欠18一区二区| 麻豆激情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我和亲妺妺乱的性视频| 人妻暴雨中被强制侵犯在线| 黑丝美女喷水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 亚洲成人播放| 破了亲妺妺的处免费视频国产|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8888米奇| 亚洲一区丝袜美腿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