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系統規劃理論范文

系統規劃理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系統規劃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系統規劃理論

第1篇:系統規劃理論范文

關鍵詞: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景觀生態學 斑塊——廊道——基質 生態綠化格局

Abstract:Urban planning of green space system in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framework, all kinds of urban green spaces and green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of Victoria to carry out overall planning and rational distribution.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is to study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scap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science. The face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problems that exis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analysis, landscape ecology to explore some of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its applic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city green ecological and scientific planning.

Key words:Urban planning of green space systemlandscape ecologypatch-corridor-matrixEco-Green pattern

中圖分類號: 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內涵

1.1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基本概念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在城市規劃用地范圍內,對城市中各類綠地和市域大環境綠化進行統籌規劃和合理布局。實現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城市人居環境優化,城市休閑游憩和社會文化品質的提高,以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1.2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關系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屬于城市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內容,也是指導城市開敞空間(open space)中各類綠地規劃、建設、管理的基本依據。[1]

2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現存問題

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因過多依賴經驗和強調感性思維,使規劃不同程度出現分析不客觀、針對性和系統性不強、地域特色缺乏、可操作性差等一系列問題,并導致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面臨巨大的挑戰。[2]

2.1綠地系統規劃缺乏相關學科的理論指導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作為城市的組成部分—城市綠地同樣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影響城市綠地系統的因素很多,所以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布局所依賴的理論也是不勝枚舉。比如基于生態效應的綠地系統規劃,基于社會效應的綠地系統規劃,基于防震減災效應的綠地系統規劃等。由于規劃研究的范疇太廣,規劃師又不可能作到面面俱到,所以導致規劃不能挖掘各種理論的真正內涵,而變的缺乏相關的理論指導。筆者認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主要應該以生態理論為依據進行布局。

2.2綠地系統規劃科學性不足

在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過程中,綠地系統規劃作為其專向規劃。其布局原則一般采用點、線、面相結合的方法。結合相關規范和標準,規劃人員多依賴經驗憑借規劃設計的直覺和本能,強調規劃設計的藝術性、技巧性和對形態的唯美追求。[3]而對規劃布局的科學性與邏輯性置之不理,造成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缺乏對理性的思考。

2.3綠地系統規劃的可操作性差

有些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缺乏現實性和可操作性。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一個專項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應當從宏觀層面確定城市綠地的總體布局,指導下一層級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綠地建設。但是目前,綠地系統規劃缺乏與下一層級綠地空間規劃的合理銜接。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控制性詳細規劃關于每一個地塊的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的確定主要依靠規劃師的經驗和感性認識,有些地段的綠化體系與綠地系統規劃所制定的目標格格不入。造成總規層面綠地系統規劃可操作性差的原因,并不能全歸因于控規對總規綠地系統規劃布局的置若罔聞,應該從總體規劃綠地系統的不合理布局中去尋找。

3 以景觀生態學原理為指導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應用研究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觀的空間結構與形態特征對生物活動與人類活動影響的科學。它以生態學的理論框架為依托,吸收現代地理學與系統科學之所長,研究景觀的結構(空間格局) 、功能(生態過程)和演化(空間動態) 。[4]

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研究對象,強調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大區域生物種群的保護與管理,環境資源的經營管理,以及人類對景觀及其組分的影響。隨著景觀生態學的發展, 人們逐漸把研究的目光轉向城市, 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 對城市這一人類活動的中心進行研究。城市綠地景觀是人工與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觀之一, 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人類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手段。[5]利用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對城市綠地系統進行規劃和布局,以生態學思維合理安排城市中各類綠地,將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過程中,以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3.1景觀生態整體性原理

景觀是由各種景觀要素有機聯系的復雜系統,健康的景觀系統具有功能上的整體性和空間上的連續性,景觀生態學始終將研究對象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從整體上來協調人類與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資源,城市與區域發展等[3]。

在新《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中,將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分成了兩個主要部分,即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和中心城區規劃。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主要是針對中心城區規劃而言的。中心城區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地區,包括規劃城市建設用地和近郊地區,其用地分為建設用地、農業用地、生態用地和其他用地[6]。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主要針對城市建設用地中的綠地、農業用地以及生態用地進行規劃和布局。從構建科學、合理、完整的城市綠地系統的角度看,綠地系統規劃只有在城鄉一體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完整的構架,建立廣義城市綠地——“大綠地”的空間結構。

3.2景觀生態格局原理

3.2.1“斑塊——廊道——基質”空間鑲嵌體理論

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質(matrix)是景觀生態學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景觀,包括荒漠、森林、農田、草原、郊區和城市建成區等景觀[7]。任何一種景觀都可以高度概括為斑塊廊道和基質的空間鑲嵌體模式。這三種景觀要素的數量、大小、類型、形狀及在空間上的組合形式就構成了區域景觀整體格局和景觀空間結構。[3]

3.2.2 最優景觀格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 (aggregate with outliers patterns)

“集中與分散相結合”(aggregate with outliers patterns)是景觀生態學描述空間集聚與分散格局最優的景觀格局之一[8] ,它強調土地分類集聚,并在開發區和建成區內保留大小不同、分散相連的自然斑塊,同時沿主要的大型自然斑塊邊界分布一些人類活動的“飛地”(stepping stone),使斑塊相互滲透。“集聚間有離析”的景觀格局有許多生態優越性,同時又能滿足人類活動的需要。[9]

佛曼(forman)將景觀生態屬性劃分為大型自然斑塊、粒度、風險擴散、基因多樣性、交錯帶、小型自然自然斑塊和廊道七種,主張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規劃格局。[8]大型斑塊用以涵養水源,維持關鍵物種的生存;粒度大小要求既有大斑塊又有小斑塊,滿足景觀整體和局部的異質性和多樣性;小型斑塊作為物種的臨時棲息地和避難所;廊道作為物種遷徙的主要通道。

大集中小分散是城市景觀生態的典型格局。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就是城市綠地整體上集中在城市的有限范圍內,形成大集中的格局。同時在城市內部分散著各個大小不同的綠化空間,形成小分散的格局。[8]大斑塊和小斑塊通過自然和人工廊道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城市綠化生態網絡。

3.2.3“景觀生態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

景觀中有某種潛在的安全格局,被稱為生態安全格局(SP security patterns)不論景觀是均相的還是異相的, 景觀中的各點對某種生態的重要性都不是一樣的。其中有一些局部,點和空間關系對控制景觀水平生態過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些景觀局部, 點及空間聯系構成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它們是現有的或是潛在的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以生物保護為例, 一個典型的安全格局包含以下幾個景觀組分[10]:

(1)源(source) : 現存的鄉土物種棲息地, 他們是物種擴散和維持的元點。

(2)緩沖區(buffer zone) : 環繞源的周邊地區, 是物種擴散的低阻力區。

(3)源間聯接( inter source linkage) : 相鄰兩源之間最易聯系的低阻力通道。

(4)輻射道( radiating routes) : 由源向景觀輻射的低阻力通道。

(5)戰略點(strategic point) : 對溝通相鄰源之間聯系有關鍵意義的“踏腳石”( stepping stone)。

3.3景觀尺度原理

尺度是對所研究對象的一種限度,是對對象在不同層次上細節(分辨率)的一種反映,在不同的尺度上反映的細節的精度是不同的。在景觀生態過程中,小尺度表示研究較小的面積或較短的時間間隔,因而有較高的分辨率,但概括能力低,而大尺度研究較大的面積或較大的時間間隔,分辨率較低,但概括能力高。

生態研究在空間尺度上分為幾個層次:小區尺度(plot scale)、斑塊尺度(patch scale)、景觀尺度、區域尺度(region scale)、大陸尺度(continent scale)以及全球尺度(global scale)。尺度的研究也因不同的研究內容和目的而定。

從景觀單元角度來看,城市景觀要素是由斑塊、廊道、基質構成的。這些景觀結構要素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尺度問題,具體表現為城市生態綠地的規模、城市公園綠地的尺度大小、生態綠化廊道的隔離性尺度等。而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生態尺度主要是基于景觀尺度所研究的。

3.4景觀連接度原理

景觀連接度是對景觀空間結構單元之間連續性及生態過程,功能聯系的度量,是描述景觀中廊道或基質在空間上如何連接和延續的指標。景觀連接度大時,生物群落在景觀中遷徙覓食、交換、繁殖和生存較容易,相反生物運動阻力大,生存較困難。景觀連接度是一個抽象概念,而廊道是景觀連接度的一種表現形式,各個景觀要素是通過廊道所聯系。廊道是不同于兩側基質的狹長地帶,幾乎所有的景觀都被廊道分割的同時又被廊道所連接。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斑塊的連接度,也影響著斑塊間物種、營養物質和能量的交流。[3]綠色生態廊道對維持小生境(Ecotope 生物棲息地)的異質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為生物遷徙提供通道等多方面的效用明顯。廊道的規劃設計就是增加連接度。并且在生態廊道的規劃建設中,利用小型斑塊作為連接連接廊道的踏腳石。[8]

3.5生物多樣性原理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生物中的多樣化和變異性以及物種生境的生態復雜性。生物多樣性與生物生境的復雜性有關,與物種生境的質量、人類的生存質量密切相關。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景觀異質性使稀有的內部種的多度減少,使邊緣種和要求兩個以上景觀要素的動物各自的多度增加,因此景觀的異質性可提高物種總體共存的潛在機會。[7]

3.6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應用研究

景觀生態學還有很多經典的原理,但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應用關系不大,這里不在贅述。通過對以上理論的分析與研究,筆者得出綠地系統規劃的幾點思考:

(1)建立城鄉一體的綠地系統,將鄉村的農田、牧場、山林、水體等通過生態廊道引入到城市內部的綠化空間。將城鄉綠地統籌考慮,形成保存完整、滲透充分的城鄉生態綠化格局。

(2)在城市原有的綠地格局的基礎上,確定幾個大型的核心綠地斑塊(開敞空間),這幾個大型的斑塊最好布置在接近城市的中心或次中心。

(3)在核心綠地的建立一圈環繞著它的緩沖帶,該緩沖帶的綠化率應該低于核心區的。并且通過小型的綠化廊道將這幾個核心綠地空間的緩沖區連接起來,以形成城市中心區的綠色生態網絡。

(4)如果城市有河流、鐵路、高壓走廊等線形空間存在,應結合現狀條件,在其兩側設立一定寬度(至少30米)的綠色生態廊道。并且結合城市的用地條件,在廊道經過處,布置一些小型的綠色斑塊。

(5)依據分散布置的原則,結合城市規模大小,在城市中分散布置一些小型的綠色空間(比如小型公園,小游園)以增加城市景觀的異質性。

(6)通過城市道路綠化將分散的小型綠色斑塊聯系起來,將其與城市中心區的綠色生態網絡相連接,形成城市整體生態網絡。

(7)將城市整體生態網絡通過大型綠色生態廊道引入到鄉村生態系統中,形成城鄉一體的生態綠化格局。

(8)建設城市大中型綠地,充分借鑒當地自然景觀特點,創建各種景觀類型使其在城市綠地中出現。并結合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建設歷史文化性綠地,民俗綠地等各具特色城市綠化體系。[11]

參考文獻

[1] 鄒德慈.城市規劃導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 劉小釗 陳滄杰 丁紀江 劉茂松.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理性思維導向探析——以江陰為例 [J]. 江蘇城市規劃, 2007 (05)

[3] 王云才.景觀生態規劃原理[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 肖篤寧 高峻 石鐵矛. 景觀生態學在城市規劃和管理中的應用[J]. 地球科學進展,2007(05)

[5] 周廷剛 郭達志. 基于GIS 的城市綠地景觀空間結構研究[J]. 生態學報,2003(05)

[6] 陳鋒.科學發展觀與城市規劃[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7

[7]Forman R T T, GodronM. Land scape Ecology[M]. New York: JohnW iley & Sons, 1986.

[8]Forman R T T.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 1995.

[9]McHarg I L.Design With Nature[M]. New York: JohnW iley & Sons, 1969

第2篇:系統規劃理論范文

關鍵詞:城市交通規劃;體系設計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給城市的交通帶來了嚴重的問題。雖然,我國的城市交通規劃工作已經給城市中生活的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福利,但是,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城市交通規劃工作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因此,對于城市交通規劃工作中的要點進行分析、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城市交通規劃面臨的新形勢

1、城市特征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科技水平突飛猛進的新時代形勢下,我國的城市特征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人口激增,迫使城市的規模成倍的擴大。大多數城市在進行城市規劃時,都會選擇從空間上進行結構調整,內部進行調整,進行擴張,與此同時,城市的產業結構也進行了不斷的優化升級,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以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主的局面,城市的產業結構以第三產業為主,而且第三產業的比例逐年提高。發生變化后的產業結構還以區域化經濟發展為特點。以上種種城市的新特征都是城市發展進步的成果,但是,這些新特征、新特點卻為我國城市的交通帶來了諸多的問題。

2、居民出行特征變化顯著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出行需求大幅增長,大中小城市普遍出現了交通緊張局面,居民出行特征發生了很大變化。居民出行次數有一定上升,出行距離有較大增長,通勤出行比重有較大下降,機動化出行比重不斷提高,小汽車出行勢頭增長強勁,出行方式選擇日益多樣化。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原先的多人多次出行可能轉變為一次相關的“出行鏈”出行,出行行為的特征發生了很大變化。城市人口階層分化明顯,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交通需求差異顯著,人們對于出行的舒適度和私密性要求也越來越高。

二、對未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體系的研究

1、建立健全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政策法規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政策法規保障體系,具體而言,要從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城市交通結構優化政策、城市交通工具擁有與使用政策以及城市交通法規與規范抓起。相關部門在建立和完善這些政策之前,要實地考察,全面調查相關因素和條件,實事求是,保證政策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交通規劃做到有法可依,有據可依,規格城市交通建設,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保證國內城市運行暢通,緩解目前城市交通擁堵的現狀。然而,單單擁有科學的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政策法規保障體系是遠遠不夠的,這只是城市交通規劃發展的第一步,建立保證體系的最終目的是改變現狀,必須不折不扣地將各種有關城市交通規劃的政策和條例付諸實踐,才能起到實效,而不能空喊口號。

2、整體的規劃思路

未來的交通安全管理規劃思路應借鑒美國系統的規劃思想,應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以及現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政策將安全管理策略與規劃思路保持一致。全面的掌握各個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公共交通規則、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規劃、公路網規劃以及城市停車規劃等各種道路交通的基礎信息,從而做出科學、合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決策。

3、加強交通車輛管理

(1)調控交通車輛保有量及結構

綜合城市經濟發展、城市規劃、環境承載能力等情況,制定交通車輛發展規劃,防止盲目增長。通過經濟、行政等手段對駕照、車牌等進行有效管理,促進交通車輛的合理發展。在控制保有量快速增長的同時,還要積極調整交通車輛保有結構,鼓勵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淘汰、更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

(2)降低交通車輛使用強度

通過車牌號限行、征收擁堵費及排污費、提高燃油稅和停車費等經濟行政手段,適當限制交通車輛出行總量,積極引導交通車輛出行向公共交通轉變。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及慢行交通系統。加快軌道交通、快速公交(BRT)等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運營系統建設,擴大公交專用車道網絡,提高公共交通的快捷性、舒適性,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建立自行車及步行專用道,倡導低碳環保健康的出行方式,創造良好的出行環境。

(3)提高交通車輛運行效率

優化城市交通規劃布局,減少出行次數及出行距離,提高出行效率,促進城市交通規劃協調發展。加快智能交通(ITS)建設,提高交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通過采用車輛信息和通訊系統(VICS)、電子收費系統(ETC)等技術,提高車輛行駛速度,緩解交通擁堵,降低燃料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4、智能交通階段規劃

(1)公交規劃

公交規劃以提高公共交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為目標,使公共交通對潛在的用戶更具有吸引力。規劃包括:公共交通優先(公交專用車道設置、公交信號優先)、車輛定位和跟蹤系統、數據傳輸系統。該系統直接聯系公共交通管理部門與駕駛員,進行實時高度和行駛路線的調整,幫助運輸部門增加客運量,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輸效益。

(2)公共自行車規劃

公共自行車智能化系統采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控各公共自行車站點的狀態,對全市的公共自行車系統進行智能化調度管理。同時,控制中心公共自行車站點的自行車信息,為用戶提供可查詢的借還車信息,從而積極構建“五位一體”的綜合公共交通體系,倡導綠色出行,緩解交通擁堵,減少環境污染,推進交通行業節能減排發展。

(3)基礎設施管理

基礎設施管理系統是對城市道路、橋梁、隧道等交通基礎設施進行實時監測、評估預警和維護管理,滿足道路管養部門對公路設施運營和結構安全的統一管理。市交通運輸局統一設計基礎設施數據字典,完善道路基礎設施的數據項,完善數據采集與更新機制。由各責任主體單位按要求完成設備采購和布設,采集和完善各數據項,并負責運維和傳輸數據。整合現有的道路管理系統功能,由市交通運輸局統一建立養護決策支持系統;完善現有的綜合執法中路政管理功能,完成路產路權等的梳理和統計;在現有的公路信息資源系統的基礎上規劃完善公路信息系統功能,接入市級基礎設施管理平臺。

(4)停車管理規劃

通過移動手持智能PDA終端設備、智能咪表、地感設備、信息系統,依托現代網絡寬帶技術,實現對城市路邊占道停車場、公共停車場、道閘停車場、地下停車場、景區停車場及車輛的智能化管理系統平臺,與城市交通監管平臺及城市交通車輛管理部門監管信息對接。通過運營商有線網絡或無線寬帶網絡技術的應用,實現信息源的全方位采集,完成對任一停車場實行全區域、全時段狀況的實時監控、收費管理和停車場誘導。

5、交通協同領域

(1)交通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基于對既有系統的整合提升和充分利用的原則,交通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匯集公共交通、長途班線客運、出租、貨運、鐵路、航空、港口碼頭、交通實況、天氣等信息,實現信息服務全面覆蓋。交通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包括信息系統、多模式換乘信息服務系統、基于 Internet 的路徑規劃支持系統、車載導航系統等,可為公眾提供公交線路查詢、路況查詢等服務。

(2)綜合交通決策支持系統

綜合交通決策支持系統的總體功能主要包括浮動車系統、GIS-T系統、交通擁堵分析系統、公共汽車運行分析系統、出租車運行分析系統、交通仿真系統、交通數據處理中心以及交通運行和城市客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通過構建交通決策的計算模擬環境和客觀反饋機制,從兩種不同的層面優選出科學的交通管理措施和政策,可為道路網協調管理、擁堵緩解和出行服務提供技術手段。

結束語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的內容非常復雜,只有科學、完善的交通安全管理規劃體系才能有效的解決各種交通安全問題,目前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才剛剛起步,尚存在諸多不足,應借鑒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手段,不斷改進與完善。

參考文獻

第3篇:系統規劃理論范文

1.1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癌癥患者中抽取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癌痛規范化的護理。其中男49例,女51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39.78±8.85)歲。其中肺癌患者17例,胃癌患者29例,直腸癌患者14例,腎癌患者20例,肝癌患者20例。參與研究的100例患者均符合癌性疼痛的診斷標準,均為惡性腫瘤患者,不存在語言溝通障礙與智力障礙,生存期均在1個月以上,并且住院時間>2周。研究排除了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排除了因其他疾病、治療或者是手術后產生疼痛的患者。

1.2方法

規范化護理措施實施之前,僅對患者進行傳統的護理,例如要求患者遵照醫囑按時服用止疼的藥物,同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常規的護理措施,并分析其效果同時對患者及家屬的滿意程度進行調查?;颊呷朐?周后,對患者進行規范化的護理措施,具體包括:①成立經過專業規范化護理培訓的護理小組,要求小組護理成員能夠按照規范的操作流程實施各項護理工作。所有參與研究的護理人員必須有一定的疼痛護理經驗;同時能夠掌握各種疼痛評估的方法,了解各種止痛藥的性質、用法和副作用及應急處理措施;掌握腫瘤科的護理技能和疼痛科的護理技能。②醫院健全關于癌痛治療的規范化制度。③對所有癌痛的患者進行疼痛評估,從開始實行規范化護理之后,每周都對患者進行1次疼痛評估。④在進行疼痛評估的過程中,為患者制定獨立的疼痛檔案,填寫評估單,給予相對應的護理措施,同時也做好相應的記錄。依據患者的疼痛情況為患者進行用藥,然后對用藥的效果進行評價,同時記錄評價的結果。⑤疼痛的護理方法主要有藥物鎮痛和非藥物鎮痛,藥物鎮痛主要是常規的止痛藥;非藥物則主要是指護理人員給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慰藉,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幫助患者做適量的運動,同時結合中醫的針灸、按摩以及理療等方法為患者進行鎮痛護理。⑥在整個過程中,均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讓患者了解愉悅的身心條件對疼痛的作用,同時讓患者配合疼痛評估,了解疼痛評估對患者疼痛護理的幫助。⑦出院后,對患者進行3個月的隨訪,內容包括患者疼痛的部位、疼痛評分以及使用止痛藥的劑量、不良反應、患者的心理狀態。護理前后均對患者以及家屬進行滿意程度的調查。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在接受規范化護理前后,患者以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進行調查。滿意度問卷調查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四項,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規范化護理,患者以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明顯要高于護理實施之前,護理前后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本次研究表明,對癌痛患者進行癌痛規范化護理前與進行癌痛規范化護理后,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有很大的差別,護理后,患者及家屬的滿意程度顯著高于護理前(P<0.05)。這表明,癌痛規范化護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滿意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緩解負面的心理情緒。規范化護理主要的措施就是進行癌痛的評估,這也是對癌痛進行有效控制的首要內容,研究認為只有對患者的癌痛情況進行客觀的、全面的、準確的評估才可以幫助患者逐步的減輕疼痛,癌痛評估的主要內容就是患者的疼痛位置、疼痛的強度、疼痛持續的時間、疼痛的性質以及疼痛加重或者是疼痛緩解的因素、止痛措施的效果,與此同時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只有明確了患者每次疼痛評估的效果,才好進行下一步的鎮痛治療。同時進行規范化的健康教育也可以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情況,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對止痛藥物的認識、對疼痛程度的認識以及對疼痛評估的認識,提高患者對護理治療的依從性,從而提高規范化護理的效果。

4總結

第4篇:系統規劃理論范文

關鍵詞:碳化硅 電力電子器件 探討 分析

中圖分類號:TM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3)04-0088-02

1 電力系統電子器件發展概述

當前電力系統發展十分迅速,新型電力電子器件不斷涌現,性能大幅度的提升,有效的保證了電力系統工作和運行的穩定性和高效性。電力電子器件起初是以晶體管起步的。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全控型器件不斷發展,在80年代后半個時期IGBT復合器件被研發出來。隨著半導體技術和材料科學的持續發展,功率集成電路在電力系統中的到了廣泛的應用。電力電子器件能夠將全控型的電子器件和其他功能電路如驅動電路以及控制電路等集成形成智能化程度較高的芯片,實現器件與電路的集成,強電能夠與弱點集成,信息流和功率流的集成。集成電路是機電一體化的基礎單元,電力電子器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是電力技術較為重要的部分。其應用技術可稱變流技術,這種技術主要用器件組成各種功能的電力電子電路并能夠對功能電路進行準確、高效的控制。當前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在電力系統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優良的性能和特性促使這種器件的種類和應用范圍都在不斷擴大。

2 電力系統中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的應用

2.1 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探析

大功率半導體器件在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促使現代電力系統中高性能電力電子裝置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主要有變流、變頻的特點,響應性能較為快速,能夠利用小功率來控制大功率。碳化硅由于其優良的物理特性和電特性,在電力系統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碳化硅屬于新研發的寬禁帶的半導體材料,這種器件的優勢在于它的高壓高溫的特性。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能夠突破硅基半導體器件由于電壓和溫度的限制會造成電力系統有一定的局限性。當前碳化硅材料研發不斷發展,新型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不斷涌現,低壓領域和高壓領域的碳化硅功率器件不斷產業化,在電力系統中不斷替代原有器件。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的研發成功以及未來可能的產業化,將在電力系統高壓領域中得到更多的應用,其發展能夠對電力系統變革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未來電動汽車電機的控制以及蓄電池充放電均需高性能電力電子器件來實現,在飛機、船舶以及高層建筑中的電梯都離不開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能處理電功率的能力,一般遠大于處理信息的電子器件。其一般都工作在開關狀態。電力電子器件往往需要由信息電子電路來控制,電力電子器件自身的功率損耗遠大于信息電子器件,一般都要安裝散熱器。按照驅動電路信號的性質,分為兩類:電流驅動型,通過從控制端注入或者抽出電流來實現導通或者 關斷的控制。電壓驅動型,僅通過在控制端和公共端之間施加一定的電壓信號就可實現導通或者關斷的控制。

2.2 電力系統中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的應用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在電力系統中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在下面幾個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固態變壓器。近年來分布式發電系統和智能電網技術不斷發展,碳化硅基于其很好的性能在當前的固態變壓器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其利用寬禁帶材料能夠有效提高器件工作適應溫度。6H- SiC、4H-SiC禁帶寬度分別為3.0eV、3.25eV,這兩種材料對應的本征溫度為8000攝氏度以上,也就是意味著即使禁帶最窄的3c-sic,它的禁帶寬度也能夠在2.3eV左右。利用碳化硅材料制造的電力系統器件,它的工作溫度最高能夠超過6000攝氏度。電力系統中功率開關器件反向的電壓承受力和它的漂移區以及基區長度、電阻率具有密切的關系,單極性功率的開關器件通態比電阻將直接受漂移區長度、電阻率的影響。由以上可知與其制造材料擊穿電場強度的立方成反比。在電力系統中技術人員利用擊穿電場強度較高的碳化硅材料制作的高壓功率開關控制器,它的電阻率不用選擇過高,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漂移區或基區也不需要太長。通過這種工藝不但器件通態與電阻相比會有較明顯的降低,其工作頻率將有大幅度的提高。固態變壓器是電力電子變流器和高壓變壓器中能量轉換的關鍵裝置。固態變壓器相較于傳統變壓器具有體積較小、供電質量較高、供電效率比較高、工作性能穩定的特點。固態變壓器在電力系統中應用將有效解決當前傳統變壓器所存在的問題。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在固態變壓器中的應用將能夠簡化其結構和提高其工作性能。

(2)柔流輸電系統。柔流輸電系統是當前交流電網比較先進的技術之一。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在其中應用將能夠科學、高效的實現系統電壓、功率和輸電品質的控制,并能夠有效降低輸電的損耗。碳化硅器件的擊穿電場強度為普通硅材料的8倍,這種器件的電子飽和漂移速度是普通硅材料的2倍,這種特性更有利于提高碳化硅器件的工作頻率,故碳化硅單極性功率開關不僅通態比普通電阻低,一般它的工作頻率也會比普通硅材料器件高到10倍以上。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由于其熱導率較高故能夠在高溫下長時間、穩定性的工作。另外碳化硅材料為當前唯一能夠采用熱氧化法來生成高性能的本體氧化物化合物的半導體材料。這種特性使其可以和普通硅材料一樣去制造MOSFBT、IGBT這種含有MOs結構的電力系統電力電子器件。碳化硅材料在常壓下生成熔體較為困難,當其加熱到2400攝氏度時就會升華,故其像普通晶體通過籽晶在熔體中緩慢生長制備單晶是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這種工藝難度要比鍺、硅、砷化鎵等常見常用的半導體材料制備更為困難和復雜。碳化硅材料功率器件自身具有優良的耐壓特性,隨著碳化硅器件研發和制造技術的提高,其在FACTS技術中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3)靜止無功補償器件。在電力系統中靜止無功補償器主要用于潮流控制和無功補償,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的應該有效提高其系統的穩定性和響應速度,摻雜是當前半導體器件制備最基本的工藝。由于雜質在碳化硅器件中擴散系數與在SiO2中一樣較低,在適于碳化硅有效雜質擴散溫度條件下,SiO2將失去對雜質掩蔽的作用,并且碳化硅材料自身在同樣高溫條件下性能不穩定,故其不宜采用擴散摻雜,需利用離子注入以及材料制備過程中進行伴隨摻雜來達到制備碳化硅器件的條件。碳化硅晶片制備技術可以分為物理法和化學合成方法。物理法主要包括機械粉碎法和結晶法;化學合成法主要包括化學氣相沉積法以及碳熱還原法?;瘜W氣相沉積法和碳化硅晶須的制備工藝較為相同,但其工藝復雜,價格昂貴,目前研究和應用較少;碳熱還原法是利用碳和SiO2為原材料,利用催化劑將原材料加熱至合適的溫度而合成,這種方法是碳化硅晶體制造的主要方法。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在STATCOM的應用結構能夠得到有效簡化。由于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開關頻率得到有效的提高,電力系統中電能質量也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在風能、太陽能等潔凈、可再生能源并網方面,無變壓器STATCOM結構將會得到大力推廣和應用。

(4)電力系統的直流輸電技術。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能夠促進高壓直流的輸電技術快速的發展。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耐壓性能良好,這種特性能夠有效減少電力系統中需要的器件數量,大大簡化直流輸電電力系統的結構,并能夠有效降低電能傳輸中的能耗,不斷促進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5)碳化硅晶片在LED固體照明和高頻率器件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未來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的背景光市場將給碳化硅器件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由于碳化硅晶體研發、器件制備技術快速發展,未來幾年內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將會在器件的成品率和可靠性得到更大的改善和提高,價格亦會不同程度的下降,從而促使其進入全面應用的階段,這種有利的條件將極有可能引發未來電力電子技術的一場新的革命。因此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的研發和利用是現代電力系統中電力電子技術的一次革命性發展。隨著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的不斷進步和完善,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亦越來越廣泛,所起到的作用也是越來越大。

3 結語

隨著現代電力系統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其對電力電子器件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以其良好的電氣性能在電力系統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通過對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特點的闡述介紹了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能夠有效保證電力系統的工作性能,保證電力系統運行正常,穩定社會秩序。

參考文獻

[1]侯慧,游大海,尹項根.輕型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電力建設,2005年11期.

第5篇:系統規劃理論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方法論;歷史演變;方法論變革

1.魚與漁的困惑

“魚”的問題涉及到城市規劃是什么,城市規劃研究什么,以及城市規劃包含哪些內容等規范式的理論。即確定城市規劃認識和實踐的對象,解釋城市規劃的本質、發展規律和學科發展方向,是關于城市規劃本體論的認識。

“漁”的問題涉及到在城市規劃整體認識的指導下,應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解決城市問題和研究城市規劃的理論。尤其是在城市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下,城市規劃的研究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去適應這種變化呢?

“漁”的困惑是隨著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形形的理論也層出不窮,不同領域的專家也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雖然這些理論表面上豐富了城市規劃的理論體系。可是,一方面城市規劃越來越受到重視,另一方面,規劃師卻越來越感覺到規劃研究方法的欠缺,傳統的研究方法在今天已經捉襟見肘,很多理論在實際應用中“水土不服”。城市規劃的理論研究出現了空心化的現象。筆者認為,城市規劃方法論研究的緩慢是原因之一,規劃師應該加強方法論的研究,綜合審視城市規劃的研究方法,解決該采用什么樣的范式去研究城市問題,規劃師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去進行規劃實踐,規劃理論研究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技術路線等問題。

2.現代城市規劃方法論存在的問題

方法論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關于方法的理論,是在根本上對于方法的哲學反思 ,是對方法的特點、性質、操作程序、作用范圍的研究。孫施文博士認為:城市規劃方法論是對學術研究和實踐活動的城市規劃所作的哲學考察,以認識和改造城市為起始和重點,對城市規劃的對象、內容、作用和具體方法進行綜合認識,并對城市規劃實踐引導和指導城市的發展[1]。隨著學科發展的不斷多元化,傳統的物質空間規劃設施方法以及解決城市問題的方法論已經難以滿足快速變化的城市發展,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2.1 定性為主,定量匱乏

城市規劃的研究存在著以定性為主,缺乏定量分析的弊端。這也就降低了城市規劃的準確性、科學性,局限于城市表面式的描述。缺少定量研究的工具,限制了城市規劃理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造成城市規劃在實際應用中的困惑以及對城市規劃權威性的質疑,使理論研究的邏輯性準確性下降,容易城市規劃預測和政策制定的失誤。

2.2 方法來源廣泛,核心方法論缺乏

城市規劃作為一門復雜的巨系統,其包含著建筑、社會、生態、經濟、文化、景觀等研究方面。大量相關學科理論的引入,表面上是豐富了城市規劃的理論體系。然而,實際上卻是城市規劃核心理論研究停滯不前、缺乏創新性的表現。城市規劃所運用的方法論的大多是“泊來品”,囫圇吞棗式的吸收,缺乏創新性的吸收與轉化。在實踐中,引進相關學科的理論在城市規劃應用中無法完全的貫徹實施。

2.3 理論為主,實施管理方法論研究缺少

新版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中,明確的提出城市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因此,而城市規劃應該更加的注重城市規劃實施方法論的研究?!叭忠巹?、七分管理”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有些學者將規劃理論分為城市規劃認知理論,城市規劃預測理論,城市規劃編制理論,城市規劃實施理論。目前,城市規劃的理論研究前三項技術理論的研究,對于城市規劃的實施方法論卻很少涉及,例如公眾參與的理論雖然被廣泛的接受,但關于公眾參與規劃的方法途徑的研究卻十分緩慢。

2.4 缺少理論與具體實施方法的溝通

雖然創造了許許多多的規劃理論,但是理論與直接可實施性之間缺少橋梁。由于缺少很多的基礎數據作支撐,使一些理論變成“空中樓閣”。例如生態城市的概念被廣泛的接受,但是,很多情況下生態城市的理念被認為大面積的綠地。對于降低溫室效應、保持生物多樣性所需的綠帶走廊寬度的實質性研究十分的匱乏。缺少具有指導意義的技術數據的研究使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大打折扣。

3.現代城市規劃方法論的變革方向

規劃師的思維方式決定了規劃師對于規劃方法論的選擇及應用。城市規劃的方法論的客體――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因此,這就要求規劃師的思維方式應該是綜合的、統籌的、全面的,所運用的方法論應該是多元的;中國城市化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因此,規劃師的思維方式應該是動態的。運用的方法論應該有創造性、創新性、延續性的特點。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城市規劃的傳統的方法論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城市的發展需求。因此,有必要對方法論進行適當的變革,以適應現代城市規劃的發展要求。

3.1 還原論走向整體論

第6篇:系統規劃理論范文

增長極理論是基于區域非均衡理論而產生,最初由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提出的。增長極理論認為:一個國家要實現平衡發展只是一種理想,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因此,應選擇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以帶動經濟發展。區域物流規模效應的形成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減少分攤廣告費和非生產性支出的份額,使邊際成本降低,從而獲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及內部的節約。物流經濟活動在某一區域內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廠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獲得某些產品和勞務,從而獲得整體收益的增加。同時增長極理論認為,先進物流活動開展,可以此為增長極帶動周邊落后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從而逐步縮小與先進地區的差距。因此,區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應注重“資源增長極”、“產業增長極”和“城市增長極”的相互有機結合,避免重復建設;物流園區的建設,應注重增長極的誘發效應、極化效應、滲透效應和擴散效應;對重點物流園區的建設,應注重“增長極核效應”。

(二)內容摘要:合理的區域物流規劃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本文認為,區域物流規劃應以現代物流理論、增長極理論、協同理論、系統理論等學科理論為指導,在綜合本區域和外部環境基礎上,確定本區域物流發展定位、功能定位、物流設施的總體布局、政策措施規劃等內容。

關鍵詞:區域物流規劃理論規劃方法

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合作越來越成為普遍的經濟現象,物流活動也日益頻繁。因此,如何減少物流距離、縮短物流時間、降低物流費用、協調區域物流節點關系成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我國于2006年3月正式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首次將現代物流的發展納入到國家總體規劃綱要之中。當前,我國各地物流園區規劃如火如荼,但是,由于物流規劃尚屬探索階段以及各地政府不考慮區域總體協調發展的要求,各自為政,盲目進行物流中心、物流園區、配送中心的建設,重復建設,導致許多物流園區徒有其名而未發揮其經濟功能或無法招商引資運營物流項目。本文從區域物流規劃理論及步驟入手,以期對確定物流園區規劃的相關定位和具體內容有所參考。

區域物流規劃的理論基礎

區域物流規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領域、多學科知識。馮耕中認為,區域物流規劃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對整個物流體系建設進行總體的戰略部署,它以國家、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為指導,以區域物流系統內的政治、經濟、文化、自然資源、交通條件等為依據,考慮區域物流系統發展的潛力和優勢,在掌握交通運輸、倉儲等物質要素的基礎上,研究確定區域物流系統的發展方向、規模和結構,合理配置資源,統一安排交通運輸、倉儲等設施,使之各得其所,協調發展。從馮耕中的區域物流規劃的主要內容可以看出,物流規劃就是在現代物流理論、區域經濟理論、協同理論、系統理論等學科理論指導下,分析區域物流發展現狀、預測物流需求、確定發展思路、建設物流運輸設施網絡、運作設施網絡建設及物流信息網絡建設和制定物流發展政策措施體系建設等內容。

(三)協同理論

協同理論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哈肯于1971年提出。他認為千差萬別的系統,盡管其屬性不同,但在整個環境中,各個系統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的關系,也包括通常的社會現象,如不同單位間的相互配合與協作、部門間關系的協調、企業間相互競爭的作用,以及系統中的相互干擾和制約等。協同理論主要包括協同效應、伺服原理和自組織原理。該理論認為區域物流協同效應(即整體性)是由區域物流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的協同作用決定的,協同得好,系統的整體就好。它要求在區域物流規劃中消除物流系統內部相互掣肘、離散、沖突或摩擦的因素,減少整個系統內耗使各子系統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讓整個系統處于有序狀態。協同理論認為序參量是區域物流發展的主導因素,只要在規劃過程中審時度勢,創造條件,通過控制系統外部參量和加強內部協同,強化和凸現我們所期望的序參量,就能使物流系統有序、穩定地運行。

(四)系統論

系統論認為整體性、關聯性、層次性、統一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共同基本特征。物流系統是一個規模龐大、結構復雜、目標眾多的大系統,系統與子系統之間,子系統與子系統之間存在著時空上及資源利用方面的聯系,也存在總的目標、總的費用以及總的運行結果等方面的相互聯系,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終實現物流系統總體目標。因此在區域物流規劃中必須做好物流的線路結構規劃、節點結構的規劃、產品流程網絡規劃、物流信息網絡的規劃,必須做好不同層次物流系統體系規劃,構建多層次多元網絡體系的物流系統,使區域物流發揮其整體最優效果。

區域物流規劃的步驟

區域物流規劃就是本著服務本區域經濟的目的,在綜合本區域和外部環境基礎上,確定本區域物流發展定位、功能定位、物流設施的總體布局、規模及服務水平、政策措施規劃等方面的定位問題。本文認為區域物流規劃應該按如圖1所示的路線進行規劃。

(一)區域物流發展定位

首先,發展定位應主要解決本區域內有無必要進行物流建設、建立怎樣類型的物流園區及如何經營等問題。區域物流規劃首先解決在本區域內有無必要規劃物流建設問題,它決定了該區域未來物流發展方向以及物流經營效率的高低等。規劃者必須充分考慮國家政策、總體經濟環境、本區域經濟狀況、現有物流技術、本區域人口規模、臨近區域的物流布局、本區域現有物流規模及技術水平、本區域物流需求規模等因素分析,比較本區域與臨近區域的物流優劣勢,本著成本與收益分析原則,決定本區域內是否有必要進行物流建設。

其次,考慮在該區域內應該建立怎樣類型的物流園區。區域經濟環境的不同要求建設與之相應的物流園區。如果考慮物流服務地域及本區域及屬于位置,可以把本區域物流園區建設規劃為國際性物流園區、全國性物流園區、區域性物流園區或城市物流園區。如果僅考慮其所服務的對象,可以建立為生產企業服務的物流園區、為商業零售業服務的物流園區或面向全社會的社會型物流園區。如果考慮物流園區應具有的功能,可以建立倉儲型物流園區或貨運樞紐型物流園區(包括港口物流園區、路口岸物流園區及為區域物流企業服務的物流園區——綜合物流園區)。區域物流園區類型的確定影響著物流功能規劃及布局規劃。

最后,發展定位還要解決區域物流經營類型問題,即解決區域物流運作模式問題。物流園區的運營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規劃、交通、土地、工商、物價、稅務等多個政府部門,其投資龐大、投資回收期相對比較長,因此有效運營可以使區域物流產生效益及快速回收投資。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經營模式是日本的物流團地和德國的貨運中心。日本物流團地模式主要是政府先規劃過物流用地,將基地內的地塊分別以生地的價格出售給不同類型的物流協會,這些協會再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其內部會員中招募資金,用來購買土地、建造物流設施和經營,政府不參與物流園區的日常管理。德國貨運中心模式主要為政府規劃物流用地,由政府與企業共同出資建設物流中心,把場地出租給物流企業,入住的物流企業自主經營、照章納稅,依據自身經營需要建設相應的庫房、堆場、車間,配備相關的機械設備和輔助設施,即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與私人共同參與)模式。我國區域物流經營模式可以借鑒日本及德國模式。

(二)區域物流功能定位

規劃是指在一個確定的目標下選擇的解決手段,還包括目標的選定,即政策的擬定等。區域物流功能定位就是在滿足本區域內物流客戶一定滿意度前提下確定物流運輸網絡規劃、物流運作設施規劃、信息網絡規劃及政策措施體系建設等內容。

1.用地規劃。區域物流的服務功能特性決定了它大都布局在城市邊緣、交通條件好、用地充足的地方。運輸和倉儲是物流的核心,物流活動必須依賴各種運輸方式及倉儲條件所具有的安全性、高效性、便利和低成本等特點,組成有效的物流環境系統,及時準確、低成本地將商品送達客戶。因此區域物流網絡節點的選址應盡可能選擇交通樞紐中心地帶,使節點與運輸網絡相適應,同時還要考慮節點的經濟合理性,比如地價區位、勞動力條件、消費群體分布、商品流向及流量、服務水平要求等。同時應根據經濟發展趨勢、可能物流量大小、物流園內各個功能區的活動關系、作業空間關系等,按適度超前原則規劃好物流園區用地規模。需要提出的是,用地規劃還應考慮規劃的區域物流類型,如服務于產品生產的物流中心,用地規劃應考慮成本最小,不僅考慮運輸成本,還要考慮對于生產有著重要作用的其它因素,比如原材料地的分布、勞動力條件等;服務于商業的物流中心應考慮給定服務水平(主要是指一定的服務時間)物流中心可覆蓋的客戶數量最大化;貨物中轉型的物流中心應考慮用地規劃以運輸費用最小化為原則。

2.物流運輸網絡規劃。由于區域內可以形成由公路、鐵路、航空、海運、管道和由不同運輸方式組合而成的聯運方式的貨物分擔模式,并由此產生與之相應的物流網絡分配模式,因此需要構建滿足一定客戶滿意度下的不同交通運輸方式和不同級別運輸系統構成多層次的、多元的物流運輸網絡體系,保證港口、機場、公路、鐵路、內河等不同交通運輸方式有效銜接,實現全程物流運輸的無縫銜接。區域物流運輸網絡規劃主要指對區域內的機場、港口、國道、省道、高速路、區域物流園區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實現物流通道暢通無阻。

3.物流運作設施規劃。物流作業需要一定的設施設備為載體進行運作,因此需要對物流服務場所進行有效規劃。物流運作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利用物流要素,優化配置物流資源,形成與經濟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相協調、與物流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物流運作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即在一定區域內對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專業批發市場物流服務設施等作業場所進行有效規劃,使之形成以大型區域物流園區、樞紐物流中心為神經中樞,城市配送中心為末端神經節點,彼此有機結合構成多層次的、多元的物流運作設施網絡體系。

4.信息網絡規劃。信息是區域物流系統中各組織相互協同的手段,往往對區域物流的運作發揮著引導和優化作用,從而獲得最大的競爭優勢。信息流的本質在于對物流需求、庫存、運輸、風險防范、合作關系、顧客等數據進行整理、統計及分析,并在區域成員間進行共享。物流信息網絡建設就是構筑統一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換平臺,建設良好的物流市場信息交換環境,構成區域信息共享體制,高效協調處理和利用各種物流信息,實現現代物流的目標。

5.政策措施體系建設。區域物流發展離不開地方政策扶持,區域物流發展政策措施體系是區域物流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政府應強化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加強物流政策的宏觀指導,制定物流發展促進政策措施、物流活動規制政策措施,出臺綜合性政策措施、交通運輸政策措施和物流相關專項政策措施,發揮資源配置職能引導物流產業發展,扶持重點物流企業,為現代物流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積極推進現代物流的發展。

(三)物流園區規劃布局

物流園區布局應與其內的物流量、園區功能定位、功能構成及交通組織等要素相互協調。一般而言,基本功能齊全的物流園區的最小用地規模為7公頃,配送型的物流園區用地相對較小,而貨運型物流園區用地規模較大。國外進行物流園區規劃往往按照每10000噸/天作業量的占地規劃為30-100公頃進行計算用地量,因此對園區各功能區的規劃可參照相關經驗值進行推算,如流通加工區的面積一般占物流園區的10%-17%,配送中心的作業面積按0.15-0.2噸/m2、倉儲中心的作業面積按0.7-1.2噸/m2進行折算?,F代物流園區不是單一物流功能的場所,而是諸多功能的聚合地,園區由此可劃為交通運輸、倉儲、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等物流服務小區域,因此基本現實與未來發展需要相一致,合理確定物流園區的功能并由此決定園區布局。

此外,還應該根據外部的交通途徑以確定各功能區的布局。物流園區的交通途徑主要解決貨物流通及內部交通問題。在規劃時,應該考慮外部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交通途徑決定園區內的倉儲、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區的布局,使之與外部運輸系統相互銜接,并以最小成本實現運作。

(四)物流園區的建設及評估

合理規劃后需要對物流園區進行開發建設,包括建設時序安排、開發項目籌劃及開發建設。但是在開發建設及物流園區投入運作過程中,都應基于戴明的PDCA模式、依照費用效益分析法或環境評價結合的分析方法等對物流園區規劃方案進行評價和改進。

內容摘要:合理的區域物流規劃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本文認為,區域物流規劃應以現代物流理論、增長極理論、協同理論、系統理論等學科理論為指導,在綜合本區域和外部環境基礎上,確定本區域物流發展定位、功能定位、物流設施的總體布局、政策措施規劃等內容。

關鍵詞:區域物流規劃理論規劃方法

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合作越來越成為普遍的經濟現象,物流活動也日益頻繁。因此,如何減少物流距離、縮短物流時間、降低物流費用、協調區域物流節點關系成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我國于2006年3月正式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首次將現代物流的發展納入到國家總體規劃綱要之中。當前,我國各地物流園區規劃如火如荼,但是,由于物流規劃尚屬探索階段以及各地政府不考慮區域總體協調發展的要求,各自為政,盲目進行物流中心、物流園區、配送中心的建設,重復建設,導致許多物流園區徒有其名而未發揮其經濟功能或無法招商引資運營物流項目。本文從區域物流規劃理論及步驟入手,以期對確定物流園區規劃的相關定位和具體內容有所參考。

第7篇:系統規劃理論范文

本研究提出了一個從設計型規劃向戰略型規劃轉變的框架,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轉變:從“時間驅動型”向“事件驅動型”轉變;從“結果型”規劃向“過程型”控制轉變;從單一目標規劃向多目標規劃轉變和從“區劃型”規劃向“區劃-許可混合型”規劃轉變。這種規劃范式和模式的轉變使規劃更多地具有了公共政策的屬性,更加“管理化”。另一個解決城市復雜性問題的思路是對城市管理概念的擴展。城市管理理論應能夠回答“城市如何運作”、“城市發展決策如何制定”,以及“城市應如何運作”、“城市發展決策應如何制定”這四個有關城市和管理的基本問題。同時,城市管理可以涵蓋規劃、法規、治理和行政四大部分內容。由此,規劃作為管理的一個面向,也可以有效地和管理加以結合。

一、復雜系統下的規劃決策范式

城市是一個復雜系統,規劃的核心在于探討如何在這一復雜系統中進行理性的方案選擇。經濟學中完全理性的選擇理論不足以面對這一復雜系統。目前,最為廣泛接受的理性典范是主觀預期效用理論,當前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以該理論為指導。

該理論的典型特征是假設一個理想的未來,尋找最優化行動,并認為可以通過自上而下的嚴格控管來實現特定目標下空間資源的最佳配置。其基本假設是世界是簡單的,并強調制定單一且獨立決策的重要性。當決策者面對的世界具有復雜性時,這種思維便會失靈。此外,由于決策者自身能力的限制,使其在決策過程中無法完全處于理性狀態,而是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制定決策。因而,主觀預期效用理論近年來受到心理學家和實驗經濟學家的嚴厲挑戰[5]。而框架理性則可能是解決復雜系統中規劃不確定性問題的一個新的認知路徑。

在框架理性理論中,框架被定義為決策者行為下的決策事件。按照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設計的心理實驗,問題的框架會影響決策者所認知的選擇情況,并會產生偏好逆轉現象[4]。通過使用Kahneman和Tversky實驗發現,數目顯著的受測者在進行選擇時,無論問題如何建構,都會實現其主觀預期效用最大化。換言之,偏好逆轉并未違反主觀預期效用理論模式,反而在特定的框架內驗證了該模式的效度。因此,無論問題的框架如何界定,決策者如同主觀預期效用理論所定義的那樣“一般是理性的”,就可將這種選擇行為解釋為框架理性。框架理性否定了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假設以及從實證主義科學哲學所發展出來的綜合式完全理性的概念,進而鞏固了主觀預期效用理論模式或類似的概念在特定框架下的效度。框架理性理論不再尋找規劃中最優化的行動方案,而是在所有未來均可能會產生的情境下,探尋哪一個規劃的子集合行動最能呈現效益的韌性。此概念源于對不存在完整的一般性規劃理論的充分認知,與一致性規劃的理論異曲同工[3]。

框架理性提供了一個規劃方案理性選擇的思維范式,但并未解釋規劃者面臨復雜環境時,如何尋找高效配置空間資源的路徑和方案。因此,建構一種范式是值得認真探討的重要問題。因為有效的范式能使問題透明化,進而發現有效的解決方法?;羝战鹚菇淌谔岢龅臋C會川流模型貼切地描述了規劃者所面對的真實決策情況。他根據垃圾桶模型的概念[2],說明規劃者面對復雜而不確定的環境時,應在機會的川流中掌握決策情況,以適當的方案來解決問題[8]。賴世剛基于垃圾模式,將區位的空間因素考慮在內,提出了空間垃圾桶模型。他認為特定的決策者、解決之道、選擇機會、問題和設施區位等元素在機會流中隨機相遇后產生決策,并進而解決問題。他所設計的實驗結果顯示,通道結構在影響系統效能方面是顯著的,但空間結構之影響卻不顯著[6]。這意味著在城市系統演變過程中,傳統以空間設計的方式來改善系統效能的方法不如以制度設計的方式來改變活動的方法,或者至少兩者兼顧的方法更有效。很多情況下,城市系統可能沒有秩序,且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并不直觀。規劃方案的產生有時是在問題產生之前,而規劃者只能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斷規劃,不斷解決問題,以實現規劃的目標。機會川流模式或空間垃圾桶模型都表明,城市系統的復雜性以及動態變化不在規劃者的掌控中。規劃者唯一能做的是洞悉決策、問題及方案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不斷擬定規劃、修正規劃和實施規劃。

二、復雜系統中的規劃模式選擇

面對不確定性并考慮相關決策的規劃,傳統有設計及戰略兩種規劃機制[8]。設計是在一線性規劃問題基礎上尋找最佳解的過程。在無法找到最佳解時,設計便退而求其次,成為尋求局部最優化的一種手段。戰略與設計不同,追求的不是一次到位,而是權宜措施。它與決策分析密不可分,最適用于有許多決策者參與、面對極大不確定性的環境,即復雜系統。設計與戰略方式的規劃都會給規劃者帶來凈利益,但兩者適用的時機不同。設計是綜合性長期規劃,一旦制定需依照規劃實施。戰略則如同短期滾動式規劃,不斷隨著時間的演進修正并制定。設計和戰略的主要特征比較(表1)。

計算機仿真實驗發現,以最優化為目標的設計規劃雖然在資源的利用上比無規劃有效,但并不能解決更多的問題[10]。當面對規律或隨機系統時,如已達均衡的經濟體系,設計或許能滿足需求,因為在這些系統當中事件的發生呈現固定的形B;但當面對介于兩者間的復雜系統時,例如土地利用,事件的發生呈現不可預測的形態,對決策進行獨立考慮的設計將會失靈。此時,考慮相關決策的戰略規劃方能導致較佳效益。在解決快速變動環境下所產生的問題時,戰略式規劃要比設計式規劃有效,主要是因為戰略規劃具有彈性且有其制定的成本較低。從某一角度而言,戰略規劃介于漸進式無規劃與藍圖式設計規劃之間,是復雜理論所說介于混沌與秩序之間,故兼顧兩者的優點[9]。

我國傳統的規劃都是將相關決策的完整結果一次性確定的藍圖式規劃,屬于典型的設計型規劃。這種規劃模式由一套高度相關的行動構成,僅考慮少數行動者參與且在行動不確定性較小的情況。因此,其適合于開發主體單一、開發行為較為確定的計劃經濟;在多主體、偶發性開發為主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則作用有限。

在土地開發日趨復雜的今天,從傳統的設計型規劃模式向更為靈活的戰略規劃模式轉變是大勢所趨。這種轉變可以由以下四個方面的轉變來實現:從“時間驅動型”向“事件驅動型”轉變;從“結果型”規劃向“過程型”控制轉變;從單一目標規劃向多目標規劃轉變;從“區劃型”規劃向“區劃-許可混合型”規劃轉變(表2)。

三、復雜系統中的城市管理

與城市規劃強調為城市物質發展制定計劃不同,城市管理涵蓋更廣泛的領域。

城市管理的理論可同時作為“城市與管理”兩種現象的解釋及辯解?!俺鞘小钡慕忉屖菍Τ鞘袑嶋H運行狀況的客觀描述,而“管理”的解釋則是對城市相關決策的實際制定方式的說明。辯解包含著價值判斷,具有主觀特性。城市的辯解主觀地闡釋城市應如何運作,而管理的辯解則聚焦在決策應如何形成及制定。城市管理的解釋與辯解可以構成(表3)所示的四組理論(簡稱為四個H)。

城市管理可以包含對城市的規劃、治理、法規與行政四個部分。規劃取其狹義,指的是面對不確定性因素時制定多個且相連結的決策;治理指的是制定并采取集體決策與行動;法規確認并界定制定決策的權利;行政強調在組織環境中制定日常或突發的決策。這四種城市管理的行動的方式,即規劃、治理、法規以及行政,構成了城市管理者解決城市物質及非物質課題的各類活動。一組有用且有效的城市管理理論應涵蓋(表3)所示的所有四個研究問題。具體講,它們應對城市實際如何運作和應該如何運作,以及城市管理者通過計劃、治理、法規與行政實際如何和應該如何制定決策并采取對應行動,提供充分而透徹的理解。其中,規劃主要用以解決城市這一復雜系統的動態失靈,法規和治理則分別通過應對外部性和提供公共財來解決市場失靈,行政用以解決政府失靈。

就城市管理者而言,對城市規劃應從更寬廣的角度加以理解。

規劃不僅同時關注城市中物質及制度環境,更應結合治理與法規加以解釋與描述。必須清楚地區別規劃、治理及法規間的關系,并了解它們之間如何通過互補來改善城市的宜居性。例如,我們能為集體行動及法規而規劃,同時也能以法規來規范規劃的編制。規劃的制定可以同時從外部或內部生于組織環境中。因此,行政行為與規劃關系密切。簡言之,城市管理者必須知道何時為城市發展及社會空間程序制定規劃并采取適當的對應措施,同時要認識到規劃是改善人居環境的有限方式。

如何用法規來規范城市是城市管理者必須掌握的一項內容。法規界定權利,而權利限定城市中行動者選擇的范圍。法規的必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規犧牲了個別行動者的自由,增進集體效率;二是制定法規減少了市場的交易成本。法規界定財產權,即使不完整,但可使任一交易因財產權界定不清所造成的交易成本降低。

例如,作為一種土地使用法規,區劃將土地使用權利賦予特定土地,并且降低土地市場因收集信息所造成的交易成本,因為開發商可以通過區劃了解某塊土地的土地使用類型[7]。法規與規劃不同,前者可強制執行并直接影響行動者的行為,而后者通過信息的提供改變這些行為。法規是不可逆的,規劃是可逆的。同時,法規與規劃均面臨相關性、不可分割性與不完全預見性。由于不完全預見性行動通常會導致不確定的結果,所以有效的法規才能導致期望的結果。法規系統的設計需要考慮所規定的行為,而針對所選擇的法規,這些行為的反應往往是策略性的,并可用博弈論進行分析。

因此,城市管理者必須以寬廣的視野來理解法規在塑造城市如何運作上的作用,以及法規與規劃及治理的關系,是法規、規劃與治理互動塑造了城市中物質及制度的環境,并被該環境所影響。一方面,規劃及治理需要可強制執行的法規以達到期望的結果;另一方面,作為行動的法規可通過規劃及治理加以深思熟慮并集體實行。它們共同構成了城市管理者處理復雜城市議題的管理技巧。

城市管理者還應關注城市治理的內容,關注集體選擇和集體行動。

城市中的大多數這些財產權是集體財或者共享資源,個體具有在公共領域中奪取財產權的動機。因而這些財產及資源的運用必須通過集體選擇及行動的制定進行,這是城市管理的本質。城市管理因此需要進行機制設計。通過此設計,集體選擇得到制定,從而決定集體財的提供以及共享資源的分配。集體財提供需要參與部門的承諾,因為任一參與者皆有可能采取免費搭便車而獲取額外收益的可能,不采取強制行動而提供的集體財通常是不充足的,所以共享資源需要適當的機制保障其能夠被有效地分配給受影響的行動者。

傳統有三種方式分配共享資源:政府、契約及市場。地方政府可以收購共享資源并分配給行動者以增進資源的使用效率,但這種分配方式會導致管理共享資源的高行政成本。也有觀點認為共享資源必須通過市場機制來分配,但這種分派分配會造成高交易成本。另外,共享資源可通過受影響行動者簽訂集體設計的契約來分配,這種方式被認為是最受歡迎的,因為它同時具有政府及市場分派的優點。

有關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個課題是社會選擇,由Arrow(1951)提出的著名的“不可能定理”否定了一個符合基本民主原則的社會選擇機制的存在可能性[1]。在某些設計下,例如兩黨政治的代議政府,通^立法者間接投票的社會選擇結果卻與由行動者直接投票的結果一致[11]。由此可見,城市管理者必須了解制定決策以及采取行動的不同方式,以提供集體財和分配共享資源。

城市管理的有效實施離不開行政。行政主要探討組織中的決策問題。規劃、治理及法規通常在組織中發生,而組織也是復雜系統,但它們的規模遠比城市小。組織行政關注的是面對不確定性與復雜時,應當如何恰當地制定日常的決策。

地方政府的行政過程更像是垃圾桶模式所描述的狀況,而不是傳統追求最優化的企業。行政與規劃互補,因為兩者都是通過協調決策以降低不確定性。如同法規一樣,行政用以理順決策,但行政比法規更容易改變。

為了有效地制定與規劃、治理及法規有關的決策,城市管理者必須理解組織的運作。制定多個且相連結決策的創新技術,或稱為在組織背景中制定規劃的創新技術。規模對于復雜系統具有較大的影響,因此針對不同的系統管理技巧也應該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城市的技巧就不同于組織的行政管理。針對大型而復雜的系統,城市管理者必須尋求關鍵點以促成改變。

參考文獻

[1]Arrow, K. J..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M].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1.

[2]Cohen, M. D.,J.G.March and J.P.Olsen. 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2,17(1):1-25.

[3]Donaghy, K.P. and L. D. Hopkins. Coherentist Theories of Planning Are Possible and Useful[J]. Planning Theory,2006, 5(2):173-202.

[4]Kahneman, D. and A.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47. (2):263-292.

[5]Hogarth, R. M. and M. W. Reder. Rational Choice: The Contrast between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Lai, S.. A Spatial Garbage-Can Model[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ng,2006,33(1):141-156.

[7]Lai, S., and H. Han. On Failure of Zo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 Systems Science,2012,4(4):369-380.

[8](美)路易斯?霍普金斯著,世剛譯. 都市發展――制定計劃的邏輯[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9]韓昊英,賴世剛,吳次芳.中國當代城市規劃的戰略觀――復雜城市系統中設計與戰略型規劃的解析[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9(6):187-194.

第8篇:系統規劃理論范文

關鍵詞:田園城市;技術主義;公眾參與;人本主義;系統綜合;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問題越來越多的浮現出來。在城市規劃實踐中出現了一定的困局,從大城市交通擁堵、雨水淹城、空氣質量惡化到用地的合理性,公眾逐漸對城市規劃的作用產生質疑,而作為城市規劃從業者,工作中經常遇到的拍腦袋做決定的情形也使自己的職業自信嚴重動搖。城市規劃的本質是什么,什么樣的分析研究方法,以及未來會有怎么樣的發展趨勢,通過閱讀城市規劃方法論和城市規劃理論方法演變的相關論文,試圖探尋問題的根源,進而預測城市規劃方法的發展趨勢。

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方法的演變

1、工業革命至二戰時期

由于工業技術的進步與科學的發展,城市化與工業化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城市規劃以大規模的建設廠房和住宅為主,對物質空間環境的重視遠遠超過其他的方面。

同時源于環境污染和衛生狀況的惡化,規劃開始由工業發展布局和土地利用為首的物質形態規劃逐步轉向解決社會與公共衛生問題,出現了田園城市理論、廣畝城市等城市理論。隨著進化論的提出,有機疏散的思想開始得到了發展。

隨著世界范圍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長,高密度和交通擁擠成為突出的城市問題,規劃界有人開始通過現代技術手段來探討高度集聚城市問題的解決辦法,以柯布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學者獲得了實用主義者的大力推崇,并對二戰后的城市規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體來說,這一時期的城市規劃缺乏對城市現象多樣性和復雜性全面和深入認知,認為物質環境能夠決定社會生活質量的物質決定論具有廣泛的公眾基礎。城市規劃是以建筑師為主導的精英式規劃,是對未來終極藍圖的描繪。當時的城市規劃思想以理性實用主義為主導,將城市規劃視為技術活動而本身不帶有任何特定政治價值觀或評判的觀點。

2、1960s時期

受到格迪斯的“ 調查―分析―規劃”理論思想的影響,系統理論與科學得到了長足進展,人們開始用系統的眼光看待城市,認為城市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嘗試著用系統的方法分析問題,隨著計算機的發明為建立復雜的數理模型提供了支撐,具有了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意識到城市是動態和不斷變化的,不再認可規劃師描繪終極藍圖的想法,系統理論沖擊了此前以物質和設計為核心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由于1960年代的西方社會爆發了一系列廣泛的社會沖突和文化反思,經過社會變革之后,分化的社會群出現不同的利益訴求,Davidoff對“技術主義”進行了自我批判, 認為城市規劃者應當更為積極地參與到政治過程中,承擔委托人的倡議責任, 并應特別關注城市規劃中所忽視的那些弱勢群體的利益,從而在城市規劃界產生了倡導性理論。隨著西方民主進程的發展,城市規劃中的公眾參與逐漸普及開來,進一步推動了對城市規劃活動的政治本質認知。

在這一時期,理性過程理論逐漸得到發展,理論支持者認為可以通過對過程和程序的控制來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他們認為城市規劃判斷在本質上更接近于政治, 而不是技術或者科學, 因此將城市規劃視為以實現特定價值觀念為導引的政治活動,開始更多地關注城市規劃中涉及的政治問題。

3、1970s至今

到70年代初期, 學者們普遍認為城市規劃兼有政治內涵的系統和理性過程。隨著黑人運動、人權運動、婦女運動的社會思潮興起,強調自由平等、多元和差異的后現代主義思想萌芽,人們開始關注社會公平公正問題,對理性過程模式產生批判,意識到好的程序不一定導致好的結果。出現了新學派、交往規劃理論等。城市規劃者的角色發生轉變,認為城市規劃者在價值判斷方面并不具備更為高超的技術,不再承擔技術專家的角色, 而是更多地充當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協調者的角色。

由于受到后現代主義思想影響,城市規劃開始重新回歸人本主義。隨著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的出現,城市規劃學者開始從生態角度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問題,可持續的規劃理論開始興起,并開始逐漸占據規劃理論的中心位置,可持續發展理念至今仍在發展完善階段。

4、城市規劃方法論與方法的演變

城市規劃方法論是認識世界的思路,具有哲學視角,核心理念是過程性;方法是具體的程序手段等操作層面的問題。城市規劃方法論的哲學傳統先后經歷了唯理主義、實證主義、證偽主義和人本主義的階段,技術方法經歷了美學工程技術、系統分析、模型數理分析、邏輯推導以及系統綜合的變化。

二、我國當前城市規劃方法的現狀

1、自上而下的精英主義規劃

我國的城市規劃體系是自上而下的,以政府為主導,規劃人員提供技術服務。由于缺乏對城市復雜性和多樣性的深刻認識,以規劃師個體的知識能力和價值判斷來代替社會各類人群的需求,造成了由個人對發展趨勢把握不清而產生的不良后果由全社會買單的結果,公眾參與的發展還需要民主進程的進一步深入。

2、規劃師角色的困惑

社會各利益階層的訴求差異日益增大,在此現實面前規劃師到底扮演何種角色,是各方利益的調和者,是保護弱勢群體,還是代表強勢的政府立場?這種困惑是目前規劃師迫切需要進行思考的問題。由于政府也成為了實際利益爭奪的一員,保證社會公平隨之被自詡為規劃師的責任。但在實際的社會體制下,政府處于絕對的強勢地位,削弱了規劃師的發言權,規劃師往往成為了地方政府實現某種政績的政治工具手段。

3、規劃的動態性仍停留在認知表面

雖然城市規劃在空間實體上展開,但由于政府的強勢地位以及追求形象的需求,很多規劃仍處于美學設計階段,對規劃的過程性和動態性認知不足,缺乏人文關懷。

4、技術方法缺乏理性認知不足

城市規劃無論是問題分析,還是方案建構,或者是理論研究,都偏于宏大敘事和個體的隨想規劃,缺乏理性的態度。方法都偏于“軟”方法和不可檢驗性的方法,缺少“硬”方法和數理方法的運用。隨著3S、VR等技術的發展,數理模型的輸入和輸出表達變得越來越被公眾所理解,應加強理性分析來提高規劃者對城市這個復雜綜合體發展趨勢的判斷。

三、我國城市規劃發展趨勢

1、從工程技術手段到人文關懷

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逐步被普及,具有了廣泛的公眾基礎,城市規劃不再是以物質形態規劃為主的工程技術手段,更側重于關注人類自身生存的問題,人本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方法將在城市規劃中不斷得到發揚光大。

2、從單一目標到系統研究

城市規劃目標的單一性與研究對象的系統性、理性分析的獨立性與決策研究的綜合性的統一將引導城市規劃技術方法從單一走向系統。在規劃決策過程中更注重對多要素系統的綜合研究以保證規劃決策的科學性及其價值理性的實現。

3、回歸理性

人本主義的思想方法將進一步與現性相結合,傳統依靠形象觀察、直覺經驗與完全主觀的規劃方法將逐步融入理性的邏輯框架之中。隨著3S技術,虛擬分析等技術的發展,模型分析的作用將得到彰顯。

4、從精英規劃到公眾參與

城市復雜性認識的日益深入,規劃者對城市發展的精準判斷越來越難,精英規劃不再有效。隨著民主的進步和社會的分化,各個階層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強烈,規劃將逐步走向公眾參與。

參考文獻:

[1]尹稚,馬文軍,孫施文,王世福. 城市規劃方法論.城市規劃,2005(11):28-34

[2]鄔弋軍.城市規劃方法論到本體論的追問――從20 世紀西方規劃理論與實踐的歷程看中國城市規劃.《城市規劃和科學發展――200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第9篇:系統規劃理論范文

關鍵詞:園林城市綠色空間系統規劃設計

創建“園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態環境、景觀風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綜合改善和提高。“園林城市”建設是一個寵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學有效的規劃設計。

一、創建“園林城市”需要切實有效的規劃理論和方法

現行城市規劃理論、方法在指導“園林城市”創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園林城市”建設規劃非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所能替代。

首先,當前城市總體規劃對綠化環境研究局限在綠化用地系統,易忽視其它用地綠化環境。我國城市園林綠地相關指標均遠低于世界有關組織推薦的合理指標。鑒于我國城市用地緊張,城市內增避大片綠地是不可行的,為創建“園林城市”而占用郊區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償失。因此,必須挖掘城市綠化空間潛力和提高綠地綜合效益。其次,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理論對城市綠地作為居民主要游憩空間功能的認識不足。城區綠地的主要功能是調解城市生態環境和作為居民接觸自然的游憩空間功能。我國絕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單純生態意義的綠地幾乎沒有。防護綠地在現實中常常成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區。

(二)園林綠化、城市規劃、環境工程等專業應加強相互滲透、協調。城市空間規劃時常出現以下現象:(1)綠化規劃設計缺乏藝術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價值的植被空間;(2)囿于場地鋪裝圖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裝飾設計,而缺乏環境保護規劃缺少對空間機能和綠化調節效益的考慮。

(三)現有城市規劃設計理論對城市居民室外休閑生活內容、規律和活動空間的研究不夠。當前,人們發展已改變原有單純的“家庭——工作單位”式空間流動模式,并熱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滿綠色和陽光的大自然——游憩、娛樂、運動和交流。加強對人類活動與城市環境相互影響機制的了解,加強對社會休閑生活與社會文化建設相互影響機制的認識,城市由物質文明觀念向生態環境、精神文明觀念轉變的人文主義思想。

(四)城市生態理論指導城市建設的可操作性較弱。城市(市區)是物質、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躍和最開放的空間系統,人類現有的知識水平難以對其進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國“第二生物圈”試驗失敗的結果,表明人類對生態的認識還很膚淺)

綜上所述,城市環境綜合建設需要探索和運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論和方法,對城市園林綠化、城市環境衛生、居民活動、景觀風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進行系統研究。

二、城市綠色空間系統概念的建立

我們認為城市綠色空間系統是以綠色植被為特征,要求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陽光充沛、人與自和諧相處的人工自然環境,是城市居民進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間系統。它具有以下涵義:

(1)可持續發展觀念:“綠色”作為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詞、被國內外普遍認可,相對于“森林”、“田園”等提法,確切地表明了現代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業、商業、基礎設施、交通、倉儲等城市設施集中的用地空間以外的開放型用地空間。

(3)人文主義思想;綠色空間系統包括綠化、自然環境和空間內人群行為的雙重意義。

(4)整體環境觀念:對城市環境各種要素(物質、形式、精神)的整體綜合研究。

a.物質要素——植物、陽光、空氣、水、設施、人;

b.形式特征——形狀、大小、規模、質量、功能;

c.精神風貌——藝術、氣質、文化意韻。

(5)系統觀念:相對于現行城市綠地規劃理論中的“點、線、面”用地概念,針對城市空間不斷立體豎向發展的態勢,提出“點型、帶型、場型”空間概念。并將各種類型空間作為有機聯系的大系統,綜合運作規劃學、園林學、環境學、建筑學、生態學、行為學、社會學、美學、工程技術等學科理論知識,對城市空間進行系統研究和規劃設計。

城市綠色空間系統規劃是在城市發展戰略或城市總體規劃綱要指導下相對獨立的規劃體系,和城市總體規劃同步進行,與園林綠地系統規劃、環保環衛規劃、風貌特色規劃、城市設計構成互補關系。從宏觀到微觀可分為城市綠色空間系統規劃、綠色空間系列規劃和環境環境設計三個層次。每一層次含空間性質、功能、生態質量、綠化、環保環衛、人群行為、藝術特色、景觀風貌等研究。其規劃內容包括以下八個方面主要內容:

(一)制定城市綠色空間系統建設總體目標。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制定城市空間系統在不同發展時期的生態環境質量、綠化水平、社會服務、特色風貌等目標。借助“3s”等新技術,在定性基礎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標體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閑行為的研究與預測。對城市居民和外來旅游者,進行調研和趨勢預測:

(1)價值觀、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規模、人口特征(年齡、職業、性別、消費等);

(3)人群在城市綠色空間系統中流動、集散、停留時間等規律;

(4)休閑方式選擇與休閑文化取向。

(三)綠色空間序列規劃。對城市空間進行調整,形成“點型、帶型、場型空間”相結合的空間系統。綠色空間包括;公共綠地、城市濱水地帶、運動場、游樂園、城市廣場、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區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等。規劃要從用地規模、空間規模、空間序列組織、空間視線、環境效益等方面綜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規劃。

(四)綠色空間功能規劃。綠色空間功能規劃包括生態效益功能、活動利用類型(游憩、娛樂、運動、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藝術表述等各項功能。規劃要對城市各主要空間作出系統的主次功能認定。

(五)綠色空間系統特色風貌規劃。在總體特色風貌目標控制下充分考慮綠色主要空間進行藝術風格、文化主題等方面規劃。

(六)綠化規劃對“點、帶、場”空間進行全面的綠化指標控制?;诟骺臻g功能、生態指標、建設條件確定各空間綠化指標時效要求。綠化指標包括綠化覆蓋率、綠地率、綠視率、郁閉度、葉面積系數等。綠化規劃要對各主要空間植被特征加以規劃定。

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 中文字幕爆乳julia女教师|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综合| 亚洲人成网站www| 女人18毛片水真多| 久久久久久综合网天天| 亚洲成AV人不卡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自拍视频| 中文无码人妻有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国产|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免费看|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av网站在线观看华人免费| 强行交换配乱婬bd|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玉足榨精视频在线观看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国产欧美国日产高清|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av午夜久久蜜桃传媒软件| а√天堂www在线天堂小说|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区三区| 国产一级片网址| а√天堂资源官网在线资源| √天堂资源地址在线官网| 亚洲成人播放|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 国产睡熟迷奷系列网站|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乱码|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www.91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亚洲AV肉丝网站一区二区无码|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 国产伦孑沙发午休精品|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无码|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