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健康校園行動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們學校以打造健康的校園文化為突破口,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強對學生的養成性教育。
一、營造校園環境,陶冶道德情操
物化形態的文化外在形態是顯性的,給人以直覺與感性的東西;其教育價值則是隱性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因而,我校特別注重建設物化形態的校園文化,陶冶學生情操。
1、讓墻壁、樓梯會說話。我校在教學樓走廊墻壁貼有科學家文學家的簡介;圖書館里懸掛著偉人的畫像;教室有班風、名言,學校有校風內容;櫥窗有師生標兵和學生作品的展示;學校和各班設有行為習慣評比表,并要求各班教室的環境布置,要適應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和教育對學生的要求。此外,在我校教學樓三側樓梯臺階上都貼有教育格言,如:“禮貌是人們共處的金鑰匙”、“有話要說,要會說,要好好說”、“合作比競爭更重要”、“今天的你讀書了嗎?”、“今天的你思考了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書山有路勤為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這種強烈的文化氛圍中,學生會觸景生情,受到教育、啟迪和感召,陶冶道德情操。
2、實現校園“四化”。“四化”即凈化、綠化、美化、香化。我校首先從衛生抓起,開展地面無紙屑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我們提倡教師要帶頭拾起地上的廢紙。我們不把這一“行為”看作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看成培養學生宏偉工程的一部分。所以我校員工,上至校長、下至更夫都有撿廢紙的習慣。這有什么不好?比起浪費半小時時間教育學生要有環保意識的說教要實際得多了。現在,校園里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景:師長的手、孩子們的手,幾雙手共同去拾起地上的一片廢紙。“身教重于言教”這句話放在德育領域里是再恰當不過了。其次,開展“花草樹木伴我長”的活動。形成人人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形成愛護花草樹木的情感和風尚。調動校園一草一木、一字一畫、一花一石等一切環境語言,利用物、景、形、色、聲等綜合效應,給人以強烈的文化感染和精神啟迪。使學生置身于這座花園式的學校里不僅能處處見綠色,時時聞花香,感受清新,而且受到美的熏陶和文明的教化。
此外。我們在校園建設上,還注意根據育人要求,經常增添一些新的設施,使校園不斷呈現新的內容、新的意境、新的特色和風貌。讓校園環境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真正起到“熏漬陶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建設制度文化。規范行為習慣
物化文化中的校園制度文化,是一種對師生工作、學習、生活及行為舉止具有規范作用的文化,集中體現在學校的規章制度中。這種文化對于師生的言行具有整合調節功能。當師生的言行不符合制度規范的要求時,他們就會自我調節、整合,以達到制度規范的要求。所以,加強制度文化的建設,有利于學生行為習慣的自我約束。
1、校規班規大家訂。為了進一步落實學生的常規習慣的養成,我校首先在學生中進行了“我眼中的不文明行為”調查,并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其次,把搜集上來的材料進行分類,制定了《一日常規六十問》。旨在通過提問的方式,使學生對生活中一些常規習慣的養成,有一種理性的思考、感性的認識,并付諸行動《一日常規六十問》共分三個部分。即(一)早起上學前應養成的習慣,共六條。如:你每天按時吃早飯嗎?上學前,你能主動起床嗎?上學的路上,你能遵守交通安全規則嗎?如果遇到雨雪天,你能主動帶鞋嗎?……(二)學校一日常規養成,共31條。如:你能早晨第一次見到老師,問“老師早”嗎?進入教室后,你能自覺進行晨讀嗎?你能做到鈴聲響過后,馬上坐好,等待老師上課嗎?下課后,你能主動拾起座位周圍的垃圾嗎?下課后,在走廊內你能做到右則通行嗎?上完廁所后,你能主動沖便嗎?洗手后,你能擰緊水龍頭,做到節約用水嗎?發現有人破壞校產,你能及時報告學校嗎?中午排隊打飯時,你能做到不插隊嗎?中午吃飯時,你能做到愛惜糧食,不剩飯嗎?……(三)回家時常規習慣的養成,共14條。如:放學回家,見到父母時,你能主動跟父母說“我回來了”嗎?放下書包后,你能養成洗手的習慣嗎?寫作業時,你還看電視嗎?媽媽做飯時,你能幫著摘菜、洗菜、打下手嗎?你能學著燒幾樣拿手菜嗎?吃飯時,你能幫著端飯、端菜、拿碗嗎?你能幫媽媽收拾碗筷嗎?你能幫媽媽抹地嗎?……學生在人人通讀學習的基礎上,制定出“個人行動計劃”、“班級行動計劃”。由于是學生自己制定的,不僅熟悉內容,理解內涵,而且在制定的過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2、檢查指導兩結合。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道德發展具有從他律到自律的特點,因此,需要有人不斷地檢查、提醒。為此,我們組建了校園行為示范指導隊。由各個班級推選出每月的班級行為示范明星擔當,檢查、指導學生的行為習慣,并與各班主任及時取得聯系,反饋落實情況,使《一日常規六十問》扎實地落到實處。
3、師生規范同步行。學生的行為規范的形成是以他接觸的人或大眾傳播媒介中所出現的形象作為榜樣并進行模仿,逐步形成的行為定勢。由于教師在學生心目殊的地位,所以教師成了學生最經常、最直接、最信賴的模仿對象。因此,我們在抓學生的行為規范時,以“為人師表”為核心,抓教師的行為規范教育。制定了教師的行為規范制度,明確提出,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教師首先不做。教師要用自己正確的言行去影響學生,給學生以楷模和示范。對教師的行為規范,由學校領導組成的考核小組分項考核。如:要求學生課前兩分鐘按時進教室,同樣要求教師按時在教室門口站好;要求學生認真作業,寫清日期。教師的批改要求與學生的作業要求相同;要求學生升旗儀式穿學校服、排列整齊,全校教師也同樣,要排成一列,站在學生的后面。要求行為規范指導隊的學生提前半小時到校,值周的教師也同等要求,等等。教師以自己良好的行為規范熏陶著學生。猶如春雨,隨風潛入,潤物無聲。同時,學生的行為規范也影響著教師,因此,師生規范同步進行,起到了教學相長的作用。
三、培植優良校風。促進習慣養成
校風是學校成員所處的精神環境。良好的校風是經過學校成員的共同努力、長期教育、培養逐步形成的。良好的校風一旦形成,就成為無聲的命令、無形的法規,成為一種樂觀的氛圍和強有力的輿論,對學校的每個成員的思想、品德、學習、生活、行為方式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巨大的約束力量。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具有同化和促進的作用。我們對校風的培養主要從三個方面人手:
1、還學生自利,培養主人翁責任感。學生習慣的養成是在社會集體的生活和實踐中逐步產生、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因而,要還學生自、塑造學生的群體意識,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我校,學生有五大“管理權”:(1)班級干部的選舉權,學生以演講、考查的方式,競聘上崗;(2)目標規范的制定權,我校班班有目標規范,但每個班級的內容又各有千秋,都是班級學生根據所在班級的現狀自己制定的;(3)班級常務的安排權,集會、排隊、布置任務和每日總結由學生自己進行;(4)人際關系的處理權,處理同學之間的糾紛、協調各方的人際關系等,盡量讓學生自己處理。學生的群體意識增強了,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養成良好習慣的長效性就有了保證。
2、豐富校園活動,營造積極健康的氛圍。我們通過開展各種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課內外活動,陶冶情操,樹立典型,為學生營造一片愉悅的晴空。
第一、常規活動有創新。學校注意從常規人手,抓好學生的校風建設。如:利用櫥窗,充分展示學生的美術和寫作佳作;利用紅領巾廣播站、班級的“單筒望遠鏡”宣傳好人好事、校內外大事、學生習慣進步的自我介紹;利用心理咨詢室解決心理疑難;利用晨會、班會、展開德育大討論;利用升旗儀式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正面引導和激勵,使學生健康、愉悅地成長。
第二、特色活動有實效。首先,校園活動豐富多彩。根據不同的時間、年段開展了各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組織全校師生向家庭困難的學生捐贈學習用品,向西部捐書、為貴州六盤水捐衣、捐物的活動,等等。并將活動與語文課相結合,讓學生記日記、寫感想,使活動的效果內化為每個學生的需要。
為發揮品德優秀學生的榜樣作用,除了將這些學生確定為行為示范指導隊學生外,我校還充分利用升旗儀式的有利時機,使他們成為光榮的升旗手,并邀請家長與孩子一道參加升旗儀式。當國旗冉冉升起之時,學生與家長的自信心與自豪感也一同被升起。而這一教育形式將會促動更多的學生自覺地融入到教育的主流之中。
其次,社會實踐有聲有色。學校開展了走進步行街、敬老院、社區的社會實踐活動。僅參加步行街“愛綠護綠”活動的學生就有400多名。他們中有的被評為“大連市文明小市民”、有的被評為“環保小標兵”……愉快而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使孩子們深受教育。他們在體會中寫到:“通過這項活動我深刻感受到什么是“修養”。其實,在那些人隨手將廢紙丟棄、隨口將痰吐出之時,他們的人格修養已被人打了不及格。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不僅要有廣博的學識,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習慣。”同時,與社區廣泛聯系,每當周末或假日的時候,許多學生們都會被社區教師組織起來,做好事,聽講座,到敬老院慰問老人,為他們帶去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學生們還在社區老師的帶領下,清掃社區周圍的垃圾。敬老愛幼、自覺維護秩序的良好習慣,在活動中逐漸形成。
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反復強化、持之以恒地堅持的,是需要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共同奮斗,共同去戰勝困難的,是需要為師者和風細雨的澆灌、細致入微的指導和率先垂范的引導;更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和自覺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