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鄉區域發展范文

城鄉區域發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鄉區域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鄉區域發展

第1篇:城鄉區域發展范文

一、農村區域視角下的城鎮空間結構規劃

(一)轉變以城市為主導的城鎮群體研究

在以往的城鄉空間結構研究中,由于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偏倚,使得城市的空間規劃被當做唯一的重點,農村的建設規劃被忽略,造成城鄉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矛盾難以解決,城鄉發展極不平衡。為了實現新型的城鎮化發展機制,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就必須轉變過去的發展理念,從而更多地考慮農村區域的建設和發展,從而實現城市反哺農村[1]。隨著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交通體系越來越完善,使得城鄉區域一體化趨勢明顯,因而有必要整合資源優勢,合理規劃空間結構,通過城鄉間的功能互補,加強區域間的經濟聯系。

(二)以區域發展戰略取代城市發展戰略

在空間結構安排上,應站在整個區域的發展方向上,實現資源利益的分配,打破等級結構規劃的桎梏。一方面,應體現區域聚居點的梯度性,營造城鄉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在發展方案中,統籌對象應覆蓋整個區域。在保證空間連通性的同時,維護相對獨立聚居點的整體性,實現城鄉功能及優勢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對周邊腹地的引力作用,有時會出現功能較完備的組團衛星城。這些衛星城規模不大,但能夠與農村區域產生直接的影響。在組團衛星城的作用下,可為農村區域的經濟要素的流動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

二、農村區域視角下的城鄉總體空間結構規劃

(一)促進城鄉建設要素的合理流動

在城鄉空間結構的優化過程中,對建設要素的統籌既包括物質要素,如土地資源、基礎設施等,也包括非物質要素,如資本及人才流動、社會保障等等。通過對各類要素的合理調配,可實現城鄉建設要素的合理流動,實現城市對農村區域發展的支持。其中,由農村向城市流動的要素包括人口、土地及農產品等,而城市向農村流動的要素則包括資本、技術、管理等方面。為了促進要素流動的平衡,應認真考慮要素流動的相關細節。例如,在城市向農村征地的過程中,應做好安置房的建設,維護社會的和諧安定[2]。

(二)擴大城市建設指導效用,為城鄉建設指導發揮作用

在城市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其規劃指導多偏重于中心城區,因此所采用的方案內容對轄區建設缺乏適用性,指導意義不明顯。為了實現新型的城鄉空間結構設計,應將建設指導對象由中心城區轉為下級鄉鎮,在吸取城市建設指導的成熟經驗的同時,還應認識到其中不適合農村規劃的內容,從而避免編制與實際管理相脫節。應當根據鄉鎮地區的實際發展需要和優勢產業,分析其中應解決的問題,制定出科學的發展互動策略。

三、農村區域視角下的村莊規劃建設

(一)實現村莊規劃的被動性到編制自主性的轉變

在新農村的規劃建設中,村莊作為規劃的最小單位,在編制上存在明顯的被動性。由于村莊規模較小,在人才技術方面基礎較弱,因而通常由上級機構代為編制。這種編制方法由于針對性不強,因而成效大多不明顯[3]。因此應從農村視角出發,引導村民對村莊編制的積極參與,認真聽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使村民能夠從自身利益出發,在編制過程中發出自己的聲音,真正成為村莊的主人。

(二)將村莊生產生活的全面統籌作為空間結構發展重點

第2篇:城鄉區域發展范文

【關鍵詞】統籌城鄉 城鄉一體化 成都市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不僅體現了經濟水平的絕對增長,更體現了產業結構的變化,二三產業逐漸發展壯大,逐步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但是在經濟總量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凸顯出了地區間、城鄉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基于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和“三農”問題,城鄉發展一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焦點問題,如何協調城鄉共同發展便成為了重中之重。成都市作為中西部經濟金融中心,在2003年全面推行統籌城鄉工作,發展獨特的成都模式,2007年被批準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本文選取成都市進行案例分析,結合具體數據分析城鄉一體化對成都市城鎮化水平、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二、案例分析

(一)成都市統籌城鄉的主要措施

成都市作為我國西部經濟中心,區域經濟發展對整個西部地區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成都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成都市的城鄉一體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3年―2007年,第二階段在2007年之后。

從2003年起全面推開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工作,主要的重點在于政府主導,以外力推動為主的城鄉規劃、政策制度、公共服務一體化,這一階段的主要措施歸納起來就是以“六項政策”為原則,推進“三個集中”,建設“三個重點工程”:

(1)提出“六項政策”: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為重點、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和基礎、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以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為保證、以農民身份轉變為出發點與落腳點。

(2)推進“三個集中”的發展模式:即“工業向園區集中”、“耕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以實現產業集聚發展效應,土地經營規模效應,并促進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

(3)建設“三大重點工程”的內容和目標:“農業產業化工程”,實現傳統農業的市場化和產業化;“農村扶貧開發工程”,構建多元參與的農村扶貧開發機制;“農村發展環境建設工程”,推進城鄉基礎建設和社會事業均等發展。

第二階段在2007年之后,這一階段的改革著力于農村市場經濟微觀基礎的構建,選擇以農村土地產權改革為核心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主要通過確權頒證來更好的實現土地流轉,作為綜合配套實驗改革的突破點。2008年開始土地確權,在有效的體系建立后,從2010年起推進土地流轉,增加農民的收益,同時土地規模化、現代化的經營能有效提高農業生產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力推動城鎮化進程。

總的來說,成都模式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郊區的發展模式。其主要做法是對土地確權頒證,建立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市場,設立建設用地增減指標掛鉤機制。以發展較好的區域作為起步點,確立優勢產業,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集群。另外再配以農民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二)成都市統籌城鄉效果分析

成都市根據上述原則,實施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后,使得城鄉一體化進程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和顯著成效,本文接下來將對城鄉一體化目前的進展及效果進行分析。

(1)城鎮化率顯著提升,開創城鄉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首先,我們通過圖1反應的城鎮化率的結構變化來看看成都的城市化歷程,2002年的城鎮化率僅有35.5%,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而在2003年全面推進城鄉統籌后,城鎮化率有了一個顯著提升,2007年時已經迅速增長到53.56%,約是2002年的1.5倍,2007年之后進一步的土地流轉政策使2012年新型城鎮化率已經突破60%,達到60.2%。

從2002年到201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由1007.4億元增加到5731.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由59.4億元增加到410.6億元;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先后榮獲“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實現了又好又快的持續發展,根據城市化五階段論,此時標志著成都將進入成熟的城市社會,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

(2)優化城鄉產業結構布局,資源合理配置,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城市化作為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僅體現為城鄉人口結構的變化,城鎮化率的提高,它會通過促進企業和人口的集聚,形成新的市場,從而拉動工業化發展。第一,企業和人口的集聚,形成對第三產業發展的規?;枨?,成為一種拉力,帶動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所以城鎮化過程與第一產業向二、三級產業轉化的過程可以說是同步的。第二,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數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從而擴大消費。這種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釋放了大量需求,有力推動了擴大內需方針的落實。

圖3

圖2反應了2002――2012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變化,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深入,總體來看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上,遠高于2003年之前的水平。1978年,我國整體經濟水平落后,農業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此時成都市的農業人口占比接近80%,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非農人口逐漸增加,但增速比較緩慢,而自2000年左右起,非農人口占比急速上升,在2011年左右,超越農業人口,其占比最終穩定在約60%的水平(見圖3)。

(3)推進城鄉市場體制一體化,初步建立了城鄉統一的市場體制。為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穩妥推進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農村市場化改革,促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在城鄉自由流動、優化配置。確保了耕地總量不減少、糧食生產能力不下降,形成了用市場機制鼓勵引導農民保護耕地的內在動力。推動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組建市縣兩級現代農業發展、小城鎮建設和農業物流投資公司,成立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渠道多元、機制健全”的投融資力量;制定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辦法,引入農業擔保和保險機制,增強了農業、農戶抗風險能力和銀行參與意愿,逐步破解了融資難題。農村市場化改革,促進了城鄉統一的市場體制的形成,賦予了農民相對完整的市場主體地位,加快了土地規模化經營和農業現代化進程。

(4)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城鄉公共服務體系。成都市在近年的經濟發展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城鄉公共服務公平化為目標,努力探索實現城鄉居民享受平等的公民權利,公共服務。在統籌城鄉進程中,成都市政府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務的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活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一是不斷完善城鄉衛生服務體系,擴大衛生醫療覆蓋面積,讓居民享受公共衛生服務,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二是加強教育投資力度,尤其是提高農村教育水平,提升教師素質和管理水平,縮小城鄉差距;三是完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四是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設施體系方便居民出行,加強綠化建設,改善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5)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成都市圍繞“三次產業互動、城鄉經濟相融”,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對各區(市)縣產業發展進行規劃定位和重新布局,實行“一區一主業”,努力構建以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為核心、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現代制造業和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在全市范圍優化資源配置,統籌安排項目、資金、資源,推動產業集中集約集群發展,促進產業由主要依靠二產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消耗向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轉變。

三、當前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建議

雖然成都市在統籌城鄉進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認為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質的提高落后于量的增長。在城市化進程中,城鎮化率顯著提高,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但市民化水平依然較為落后,由于長期存在的二元機構體制的影響難以在短期內消除,所以從觀念上、社會保障制度、生活方式上來看,大量農村居民并未完全融入城市的生產生活中,依然存在城市內的二元結構。

(2)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管理比較混亂,產權界定不明晰,缺乏有效的評估辦法和監督機制,不能充分維護農民權益。同時,缺乏通暢的信息交流平臺,融資困難,土地流轉范圍窄,規模小。

(3)城鎮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加之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不高,出現人口過多,環境破壞,空氣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病”現象,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量。

(4)自然歷史文化保護不力,大力推進現代化,工業化發展,城市建設缺乏地方特色。針對以上問題,本文認為統籌城鄉,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接下來的重點首先將放在提高城市化質量,通過完善農村居民的醫療、養老保障體制,使其子女取得同等的受教育機會,提升市民化水平,使進程農民在城市中有尊嚴、有歸屬感的生活,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穩定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認真落實確權頒證工作,使產權得以清晰界定,建立完備而明確的土地流轉辦法和有效的監督機制,使農民切身利益得以維護。最后,優化空間分布結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避免城市過度擴張,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意維護自然歷史特色,保留城市文化。

參考文獻:

[1]洪銀興,陳雯.城鄉一體化的科學內涵[J].經濟研究參考,2003,(5).

[2]顧益康,紹峰.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J].中國農村經濟,2003,(1).

[3]王偉.對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趨勢概念的重新解讀[J].菏澤學院學報,2010.

第3篇:城鄉區域發展范文

一、加快普及社區老年教育進程,是一個長遠而又緊迫的課題

目前,全國已有26000多所老年大學(學校),學員約230萬人,建立了一批規模大、設備好、課程門類全、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高的示范性老年大學,成為中國老年教育的中流砥柱。但是,就老年學員的總量來看,它僅占全國老年人口的1.72%。盡管城市老年學員入學率略高于農村,但至少有95%以上的老年人沒有享受學習與教育的權利。

在城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老年人正從“單位人”(由所在工作單位管理)轉變為“社會人”(由社會保障部門及社區管理),他們聚居在杜區,既是新型社區建設的力量,又是社區服務群體中工作量最大的對象。社區不僅要多渠道滿足老年人衣食住行、醫療保健等基本要求,還要按照“積極老齡化”的理念,鼓勵老年人融入時代、參與社會、共建文明社區活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有很大發展,但人口老齡化仍超前于經濟的發展,即“未富先老”已成為中國老齡問題的基本特征和突出矛盾。要解決這些矛盾,滿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普及社區老年教育,是各級黨委、政府必須認真解決的長遠而又緊迫的課題。

二、充分挖掘社區資源,利用有利條件,揚優成勢

普及社區老年教育,實踐證明,應以政策、法規為保障,以社區為依托,以街道、社區管理部門為主導,以老年學校為主體,以社區各類資源為支撐,以社區和老年人的需求為內容,以提高社區老年人綜合素質、促進社區“三個文明”建設為目的,聯合社區各涉老團體,開展多形式的老年人的文化、教育、科技、體育的教育活動。

普及社區老年教育的優勢在于:

一是能滿足老年人就地、就近、就便入學的需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新區的建立,許多老年人因考慮交通安全、時間、精力和費用開支等因素,不得不失去到中心校區上學的機會。而到社區老年學校學習,既省時、省力、省費用,又安全方便,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是社區有較豐厚的教學場地、設備、人才等教育資源可供共享??梢詼p少政府撥專款興建或購置、或配備專職教師、管理人員的費用。

三是社區不僅有老齡工作的干部和一定的經費,更有各類老年組織、熱心老年工作的骨干和文體積極分子,為辦好社區老年學校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和工作骨干。

基于上述優勢,不僅可以少花錢甚至不花錢辦起老年學校,實施老年教育,而且對老年學員也可以做到少收費,甚至不收費入學。因此,社區辦學,既有充足的資源,又能快速提高辦校率、入學率,進而提高普及率,為解決我國老年教育發展“未富先老”、普及率低和區域不平衡等問題,找到了一條快捷發展的途徑。

三、加快普及社區老年教育進程需要拓展新思路,探索新途徑

普及社區老年學校。既可以為提高老年人素質,發揮老年人潛能,提供服務社會的平臺,又可以促進新型社區的建設。這種社區與老年教育的雙向服務,為新型社區的建設和老年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注入了新的活力。

為了實現社區老年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關注以下幾點是十分重要的:

一是因地制宜,因需施教。由于不同社區的經濟實力、物質條件和老年人品味、愛好等不同,必須從社區的實際出發,充分挖掘現有條件,利用社區一切可利用的人、財、物等資源為辦學服務。在課程設置、時間安排、教學形式和社會活動內容等方面,也要按照所在社區老年人的需要和社區的需要進行安排。只有按照雙向需要安排施教和活動,社區老年學校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二是依靠社區,建立骨干隊伍。充分調動和發揮社區管理部門的辦學積極性,是建立和辦好社區老年學校的前提。不僅在組織上,而且工作經費和活動上都要求納入社區工作計劃,成為社區工作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發現和建立熱心老年教育、在社區文體活動中有一定影響的積極分子組成的骨干隊伍,是推動社區老年學校教學活動蓬勃開展的持久的推動力。

三是加強指導,充分發揮各級示范校的輻射作用。要提高社區老年學校的管理能力、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示范性老年大學是大有作為的。示范??梢詾樯鐓^老年學校培訓管理人員、教師和專業活動骨干,組織經驗交流或通過聯合教學和舉辦文化活動等,來提高和擴大社區老年教育的教學質量和影響力。

第4篇:城鄉區域發展范文

【關鍵詞】化工廠 工程項目 分包管理 發展趨勢

近年來,化工工程項目管理出現了很大的改變,專業化分包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很多總承包方主要承擔整體的管理職責,然后由分包商來完成具體的施工任務,而且分包商也越來越朝著精細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但是化工廠工程項目分包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果無法很好解決這些問題,會給總承包方帶來很多風險、也給業主將來投產埋下禍根,造成生產停車而造成損失。同時也不利于分包市場的發展。下面筆者主要針對化工廠工程項目分包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分析,并且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及主要的發展趨勢。

1 當前化工廠工程項目分包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并沒有形成有效的專業化市場,分包管理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當前很多化工廠的分包專業化市場并未完全建立,選擇分包單位的時候,由于專業分包的工程技術復雜,只重視資質滿足要求,往往工程工期緊張,而具體施工能力考察不細致。同時分包工程一些單位搞資質掛靠,導致總包管理比較混亂,這樣會大大增加經營風險,同時工程施工質量難以控制。

1.2 分包商采用的材料質量不過關,施工工期延遲

很多分包商為了盡可能減少施工成本,常常會在材料上動手腳,采用的材料質量不合格,想要以次充好,這樣會直接影響到整個項目工程的施工質量水平,使工程項目施工質量無法達到相應的規范標準,最終會使總承包方承擔巨大的經濟損失,在名譽上也會有很大的損失。同時,有的分包商因為資金、自身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原因。

1.3 分包合同條款內容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導致合同管理較為混亂

化工廠工程項目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內容,特別是一些大規模的工程項目會有很多單位工程,這樣也就很難準確的劃分專業工程分包過程的范圍,導致分包合同工程內容和分包結算工程內容存在很大出入。同時,在簽訂分包合同的過程中,隨意定價,主要的經濟條款非常不準確,而且分包合同的計價標準和計價依據并沒有和總包合同保持一致。其次,化工廠既沒有安排專人負責分包工程合同,也沒有建立合同管理臺帳,常常會出現超撥款以及重復計價等問題。

2 進一步完善化工廠工程項目分包管理的對策

2.1 建立健全的分包管理機制

化工廠應該建立一套長效的分包管理機制,提高企業管理的規范性,這樣有利于降低化工廠的經營風險以及項目工程的分包成本。首先應該對化工廠工程項目的分包管理工作進行市場化處理,建立科學的公開招標運作機制。同時,應該制定規范、標準、科學的分包工程招標方法以及完善的操作流程,以防選擇分包單位的過程中會出現漏洞,也可以避免其他人為因素的干擾。其次,應該制定嚴格的分包工程管理辦法,并且制定科學、完善的分包工程項目管理系統。為了避免出現分包結算漏洞,有必要制定規范、科學、完善的工作效能考核機制,并且進一步完善對外分包結算審計制度。

2.2 把好材料質量關卡,做好工程項目的進度管理

分包合同中應該具體規定分包商采購的設備、材料等技術參數、規格、品牌及質量等要求,盡可能使分包商采購的材料、設備和相應的設計規定保持一致,如果設備、材料沒有達到相應的設計要求、質量要求,就嚴禁進場。實施工程項目的過程中,總承包方質檢人員一定要嚴格控制分包商的過程質量,如果施工工序沒有達到相應的質量要求拒絕簽收,并且督促分包商進行整改。如果分包商屢教不改,總承包商有權利將合同終止,而且可以在總承包方的備選名單中永遠剔除。為了有效解決分包商工期延遲的問題,總承包方應該根據具體的工程項目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總進度計劃,并且對各分包商的計劃工期進行嚴格控制,而且應該在合同中提出明確的要求。各分包商應該合理預測可能會對工程項目工期有所影響的相關因素,并且提前制定好相應的解決方案,確保實際施工進度和事先預測的計劃進度保持一致。

2.3 完善分包合同條款內容,提高合同管理的規范化

首先應該規范化工廠工程項目分包合同的條款及格式,分包合同中不僅要統一制式,也應該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還應該明確具體的承包方式,以及分包方的工程實施范圍、主要工作內容。其次,應該明確規定分包方文明施工、安全生產、施工工期、施工質量等各方面管理目標,制定具體的資金撥付以及材料驗收等要求。同時,應該統一分包項目的計價原則以及計量依據,使分包合同以及總包合同的計價標準以及計價依據保持相同,這樣也有利于項目計價控制以及成本控制。其次,應該制定嚴格的分包結算審核審批程序,根據每項分包項目完成情況進行審核,以防重復計價或者漏項。另外,應該嚴格根據分包合同中提出的工程結算辦法驗收、計價分包方完成的合格工程量。只有完成簽字審批手續后才可以撥款,不可以補辦手續。

3 化工廠工程項目分包管理的發展趨勢

未來化工廠工程項目分包管理應該朝著專業化更高的方向發展,具體而言總包方應該朝著管理方向發展,而分包商應該朝著專業施工方向發展??偝邪綍⒏嗟氖┕と蝿战唤o分包商完成,分包商也會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核心競爭力,而分包商會外包一些重要性不是很強的輔工作,讓專業性更高的分包商完成。同時,未來化工廠工程項目分包管理組織的靈活性會越來越高,組織界限也會越來越模糊,總分包更多的會根據具體的任務組建臨時性團隊小組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分包商會越來越多的參與到總承包項目團隊中。其次,工程項目分包管理的規范化程度會越來越高,合同管理的地位也會越來越突出,分包商的授權度也會逐漸提高,相應的也會賦予分包商更大的權力,總承包商的服務也會越來越周到、細致。

4 結語

綜上所述,化工廠工程項目管理工作中應該高度重視分包管理工作,合理利用分包方式充分利用有效的資源,使總承包方以及分包方實現雙贏,促進分包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第5篇:城鄉區域發展范文

關鍵詞:金融發展;城鎮化;回歸分析;實證檢驗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03

1前言

當前,經濟發展仍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城鎮化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國城鎮化發展速度超過了同期世界城鎮化平均速度的兩倍,但與其它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相比,我國的城鎮化還處于滯后狀態,發展空間較大。我國的金融體系經過多年的改革,已經建立起以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各種金融機構組成的較為完善和健全的金融體系,但在資源配置效率方面仍不高。研究金融發展與城鎮化水平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對于我國有著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目前提倡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金融發展對城鎮化的支持程度和城鎮化建設為金融體系創造出來的需求,這些都將影響到未來的發展方向。

2城鎮化相關理念

城鎮化的概念,是人口、地域、社會經濟組織形式和生產生活方式由原本傳統的鄉村模式轉化為城鎮模式的一種過程,是社會經濟形式由單一的農村個體轉化為城鎮中的交流合作統一的過程。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城鎮化,其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和社會城鎮化,其中經濟城鎮化是城鎮化的基礎,只有在經濟發展下經濟在各行業間交流合作下才可實現城鎮化。

城鎮化的重大意義在于促進居民間經濟往來,實行經濟集中化和人口集中化,擴大整體經濟規模。城鎮化過程中主要的表現是基礎設施的優化,公共服務的擴大發展和人民整體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

3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發展

金融部門如果弱化在農村的服務,將使得小城鎮和鄉鎮的發展缺乏資金支持主體,也會增加城鎮化發展的難度。金融業在支持農村城鎮化的發展中起著政策導向的作用。

金融業的發展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城鎮化道路的發展,金融業的發展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擴充農村中小型企業規模,促進城鎮化進程。因此,我們認為城鎮化進程可能與金融業發展程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4變量的選取

(1)城鎮化率:用市人口和鎮駐地聚集區人口占全部人口(人口數據均用常住人口而非戶籍人口)的百分比來表示,從而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過程和聚集程度。我們選取該變量為因變量Y。

(2)金融相關比率(FIR):某一時點上地區金融資產總量/地區GDP。我們選取該變量為解釋變量X1,作為研究的變量。

(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我們選取該變量為解釋變量X2。

(4)金融發展效率指標(FE):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我們選取該變量為解釋變量X3。

(5)公共服務支出占比:用于公共服務的地方財政支出/地方總財政支出,我們選取該變量為解釋變量X4。

5數據的收集和選取

由于我們沒有找到合適數據,此數據參考于其他文獻,選取了2013年31省市的城鎮化率和其他解釋變量的數據表。

6.7DW檢驗

將所得到的雙對數模型進行DW檢驗,在n=31,k=4的情況下查表,dL=1.160,dU=1.735,而我們的對數模型中dw=1.587,因此處于不能判斷是否存在自相關的情況。

7結論

根據以上數據進項各種分析,發現城鎮化水平和金融發展程度并沒有嚴格的線性相關。但我們認為,這可能是由于每個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經濟基礎不同,才導致在回歸中該變量沒有相關,若對同一城市進行時間截面的回歸該結果可能有改善,因此我們不能排除金融l展對城鎮化進程的影響。

除此以外,我們發現人均GDP和公共服務支出比率對城鎮化進程有正相關的影響,但是也不能排除是由于城鎮化率高導致人均GDP高且增加對公共服務支出這一現象,對于因果關系需要進一步調查論述。

8政策及建議

8.1推進經濟金融化與城鎮化的協調發展

經濟金融化與城鎮化是不沖突的概念,經濟金融化的同時應當加快城鎮化的進程,如此一來城鎮化的速率才能跟得上經濟金融化的進程,在經濟金融化的同時要擴大社會服務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此達到二者的協調統一。

8.2創新金融服務機制,抑制金融投機

進行金融服務機制的革新,改善目前產能過剩及供需不合理的關系,對中小型企業開放更加寬松的金融政策,以此幫助其發展,同時完善金融體系服務的審核及監管模式,防止投機倒把行為的出現,規避由于短期投資和投機心理影響金融整體形勢,通過完善政策促進第二及第三產業的發展及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的發展,以此加大城鎮化進程。

8.3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構建與城鎮化相協調的金融體系

新型城鎮化在表面上是“人”的城鎮化,實際上是金融市場的城鎮化,由于各行各業的差異性,應當構建差異性的金融市場體制,根據不同的行業構建并完善不同的體制,且金融市場化改革要深入城市中各行各業方方面面,且滲入各行業的各個流程中,如在生產,加工銷售渠道都應深入,且應放寬對生產銷售企業的貸款,以此擴大制造與銷售,從整體上擴大市場,加快城鎮化的步伐,穩步發展經濟,構成與城鎮化相適應的金融體系。

8.4建立金融風險防范機制

金融市場在擴張的同時,金融風險的概率也相應的增大,且在城市中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可能造成一系列經濟問題,該問題在人口越多經濟規模越大的城市影響更大,因此要加強金融市場的監管,完善金融市場的監管體系,才能避免金融風險。使金融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城鎮化建設:一是要通過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加強金融監管模式;二是要完善信用結構,健全信用關系;三是要在城鎮化進程中,增強地方政府的信用意識。

參考文獻

[1]李寶禮,胡雪萍.金融集聚對中國城鎮化的影響[J].城市問題,2015,(10):5562.

[2]鄭長德.中國的金融中介發展與城鎮化關系的實證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07,(03):1218.

[3]王士偉.農村城鎮化進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1,(07):6063,74.

第6篇:城鄉區域發展范文

【關鍵詞】社區教育,城鄉一體化,定位分析,機制保障

社區教育是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基礎。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健康成熟的社區教育,將全面促進教育社會化、社區學習化、學習終身化的實現,更好地保障個人終身學習權利,提升公民素質,促進文化繁榮,增強社會凝聚,推動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社區教育在全球范圍內變得日益重要,我國正由實驗區向全國穩步推進。社區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目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提出“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中又強調提出:“推動城鄉普遍開展社區教育”。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城鎮化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變革。在此發展期間,要破除城鄉二元化的困境,同時也要正視城鄉二元化積年存在的現實,那么,將社區教育納入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進行合理的政策架構與理論、實踐探索,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城鄉一體化社區教育定位分析

(一)服務性與受償性。社區教育是受眾最廣泛、最能體現民生的教育類型,其主要性質是公共服務性。社區教育的普及,將促使教育價值發生極大的轉變,使城鄉社區各類群體獲得更多的平等的學習機會,并在服務社區民眾、維護社區穩定、促進社區發展等方面大有作用。社區教育學院等新型教育機構,將作為主力承擔起城鄉社區教育本土化、大眾化、普及化、終身化的任務。社區教育應以服務社區為最高宗旨。

社區教育在國外發達國家已趨成熟,在美國被稱為“社區教育”,北歐稱之為“民眾教育”,日本稱作“社會教育”,但其性質都以公共服務性為主,其教育內容與教育目的大體一致,即為地區內民眾提供教育學習的機會,特別是以教養教育為目的,展開各類學習活動。

我國的城鄉一體化社區教育,也應秉承以公共服務為主要理念,制定政策體系,加強社區教育設施建設,堅持為社區民眾教育服務的方向,并設定相應教育內容。社區教育機構一定要在自身生存發展空間與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聯動格局內謀求發展,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服務性,強調公民平等權利,不能誤入教育產業化格局中去。要在每個社區建立起社區民眾學習參與體驗中心,示范、學習、研討、交流,提供學習者認可的全面基礎、優質多樣的教育服務。在公共服務性前提下,為實現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社區教育機構開展的一些專業提高類培訓可以有一定受償性。

(二)基礎性與提高性。我國社會正處于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快速發展中,特別是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城市社區建設日新月異,新農村建設蓬勃開展,城鎮化發展勢不可擋。社會大變革時代,多數民眾都面臨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要求其思維習慣、價值觀念、法律意識、道德素養、文化素養等方面的適應與提高。因此,廣大民眾對終身教育特別是身邊社區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城鎮居民、鄉村居民、城鎮化進程中的新市民以及大量流動人口等,都渴求能在身邊生活地接受到便捷有效的社區教育服務。社區教育必然要承擔起道德教化、生活指導、職業實訓、文化提升等基礎性教育,需要實施面向城鄉社區生活的教育,變革與生活脫節的教育。在動態的、面向城鄉民眾的社區教育中,提供入腦、入心、實用的生活教育。

同時,社區教育應能兼顧提高性原則,利用強大的系統及網絡平臺,進行一定比例的學歷教育和專業培訓,使其成為傳統學校的有益補充。

(三)傳統性與現代性。一個民族的根在傳統文化。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只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才不會喪失掉民族和個體的身份認定。社區民眾相較學校學子,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多,接受更易。同時,五千年優秀中華文化,本身就具有強大而成熟的社區教育經典內容與內涵,挖掘、整理、傳播傳統文化,是社區教育的重要構成?,F代性是不可阻止的潮流。社區教育概念源自國外,已擁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成功探索與實踐。我們可以借鑒其先進理念與成熟做法,結合自身國情、社情,打造中國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中的社區教育,促進和諧社區、文明社區的建立。

(四)多元性與本土性。城鄉一體化發展,使得人員更快捷、順暢地相向流動。人員的多元與文化的多元,使社區教育具有為社區多元服務的功能,社區教育內容必然要有綜合化和適時、適地原則。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如何保留區域特點,營造區域個性風貌,是一個大課題。社區教育有必要引導本土文化的建立,并謀求城鄉社區教育差異化發展,以更好地建設宜居城市和美麗鄉村。

二、城鄉一體化社區教育的發展對策

(一)建立完善社區教育保障機制

社區教育經過近幾年在我國不同地區的集中實驗,顯現出其成長的旺盛性、可貴性,也顯現出某些不足。作為以公共服務性為主的城鄉一體化社區教育,多數地方政府還存在著制度設計欠缺、政策欠缺、經費欠缺、基本場地設施欠缺、教育機構欠缺等問題。因此,要建立并完善社區教育保障機制,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與財力支持。將社區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疇,進行全面合理規劃。

在我國社區公共服務領域相關需求調查中,社區民眾對社區文體活動包括社區教育的需求相對較高。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與公共產品供應嚴重不足存在著深刻的矛盾。社區教育既是公共服務產品,能夠滿足民眾直接的公共需求,特別是大變革時代的精神需求和成長需求;同時,社區教育又能夠再生公共產品,起到化解需求與供應矛盾的作用。

1、納入城鄉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國家的房地產政策和民眾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促使全國城鄉高樓群落一個個拔地而起。尤其在城鎮化大力發展之際,鄉村百姓從自然村落移居進高樓,活動空間和交往空間驟然狹小,心靈空間必然受到擠壓。社區教育基礎設施場地,同時也將成為社區民眾活動及交往場地。各個社區的教育場地規劃和建設,有必要納入城鄉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中,尤其在新建小區,可以采取政府劃撥一部分、開發商讓利一部分等形式,為城鄉社區教育預留足夠的基礎設施發展空間,建設能同時容納小區人口30%左右、功能分區合理的室內公共學習及活動空間。

2.納入城鄉社區發展經費規劃。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內一項重要公共服務的社區教育,其發展的資金主要來源是財政。各地政府應將其納入公共投入預算。國外及我國先行試驗區多采用無特定用途的人均撥款形式即按人頭撥款方式,發揮了公共財政導向作用,也保證了社區教育的基本運行。此外,社區學院還可采取自籌、接受贊助及收取少量學員學費的經費籌集方式,在完善政策體系支撐下獲取良性發展。

3.規劃建立以社區教育學院為龍頭的區校合作模式。我國多地進行的社區教育實驗中,大量是以社會活動為主,也有后來居上的系統化辦學機構。社區教育今后應將社區教育與社會活動兩者有機結合,構建由社區教育機構為龍頭核心、與社區組織機構合力進行的開放性大教育,廣泛建立社區教育基地,進行社區教育服務活動,舉行如上課、自習、講座、演出、展覽、交流等學習教育活動。

4.進行補償性、實踐性學歷教育政策規劃。如義務教育中的最后一年即初三年級,大量不想升入高中學習的,可適當分化,進入遠程開放性的社區教育學院,進行一年直接對接就業的義務教育,為走向社會做知識和實踐方面的充分準備。社區學院開設大專學歷教育,在減少一定基礎專業課之外,增加符合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的實用選修課程。

(二)建立完善社區教育運行機制

1.分解、健全社區教育層次目標。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社區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方向,區分教育對象目標,分解、健全社區教育層次,預測并規劃本社區的資源、產業結構、職業結構、勞動力文化技術構成以及人才流向趨勢等,注重體現區域文化教育特色,研究開發本土化特色教育課程,研究、制作全面的基礎性教育產品和提高性教育產品??鬃犹岢?“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社區教育就要構建城鄉社區民眾需要的從出生到終老、從職場到家庭的人生教育和培訓。

2.加快社區教育三大基本建設。網絡開放平臺建設、網絡教學與管理隊伍建設、網絡基礎與精品課程建設,是當前社區教育的三大基本建設。各地廣播電視大學社區教育學院,利用已有的成熟遠程開放教育優勢,在社區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要開發、建設、整合、推廣優質社區教育資源,還必須激活其它顯性、隱性教育資源,整合縱向與橫向各種資源,使數字化遠程開放教育資源通過核心網絡教育平臺為城鄉社區充分共享。要多建設適合網絡學習的微課程,及時推廣社區教育成果,讓社區民眾走進社區學習參與體驗中心,在生活中進行體驗式快樂學習。遠程教育網絡系統是現代社區教育的重要平臺,但深入系統、多層面的社區教育資源建立更為重要,穩定而高素養的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也十分緊迫。

3.建立聯動支撐體系。社區教育的廣泛性,注定不是一、兩個機構所能承擔的。這就必須依靠各級黨委、政府及其各相關部門,諸如宣傳、教育、財政、民政、文化、體育等部門通力協作,建立協調機制,攜手扶助,共同推進社區教育工作。同時,社區教育要加強社區內人力資源的挖掘、調配,加強志愿者的征集、培訓與鼓勵,建立長效穩定的志愿者隊伍。

4.建立對應城鄉不同對象的學習成果的有效認可和獎勵。要制定、完善有關法規,研究認可城鄉不同對象學習成果的相關程序和辦法,授權或委托客觀、公正、超脫的組織機構(如考試院)辦理認可工作;要建立一套客觀、公正、公平的評估考量制度,凡學校以外學習成果的認可,屬于知識方面的可采取學分、學歷的方式認可;屬于技能方面的,可采取鑒定方式給予相應等級的證明,一旦認可應等同于學校內的學習成果。社會各階層、各單位均應同等看待,不得歧視。根據國際經驗,一些先進國家通過立法由財政部門撥款返還教育培訓機構,用以支付社區教育培訓經費的80%(20%個人支付),成績優異者全額支付,以資獎勵。對優秀社區教育單位和個人也應予以表彰獎勵。

參考文獻:

[1]郝克明,季明明.建設學習型社會是全面小康的重大戰略決策[EB/OL].人民網,2013―01―11.

[2]楊進.社區教育本質探討. 2012社區教育國際論壇[EB/OL].2012―11―29 .

[3]任曉明,朱春曉.城鄉一體化治理的國際經驗[J]. 蘇州黨校,2012,(2).

[4]鄔志輝.城鄉教育一體化:問題形態與制度突破[J].教育研究,2012,(8).

[5]楊衛安.我國城鄉教育關系的制度變遷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6]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周雄英.我國社區教育發展研究 [D] .長沙:湖南大學,2010.

[8]葛海燕.社區教育志愿者的參與動機和參與效果研究 [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9]蔣逸民.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研究 [J].開放教育研究,2010,(1).

第7篇:城鄉區域發展范文

[關鍵詞]城鄉統籌 職業教育 黃河三角洲地區

[作者簡介]朱玉業(1970- ),女,山東濱州人,山東濱州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技術、職業教育。(山東 濱州 256624)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0年度“黃河三角洲大開發”科研計劃立項項目“城鄉統籌視野下職業教育服務‘三農’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0xyh10)和山東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科研“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課題“黃河三角洲城鄉統籌職業教育一體化研究”(課題編號:2009zcj09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32-0010-03

與中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一樣,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存在二元結構。所謂城鄉統籌,是指城鄉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中,統一籌劃,互動發展,協調發展,以形成雙贏的發展格局。隨著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駛入了快車道,職業教育的發展也面臨機遇。在這樣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應該科學規劃、統籌城鄉、統籌區域,不能人為造成新的城鄉不平衡。

一、城鄉統籌職業教育提出的背景

1.國家戰略構想。黨的十六屆二中全會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構想,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職業教育方面,提出了健全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絡,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廣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加強繼續教育、遠程教育,及時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并逐步實行免費等相關舉措。城鄉統籌發展是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更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治本之策。

2.教育發展規劃?!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對城鄉統籌職業教育發展有明確舉措:把加強職業教育作為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統籌,促進農科教結合;逐步實施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免費勞動預備制培訓。”并對職業教育的論述分四個部分展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各級政府在發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務必“統籌城鄉”,各級職業院校也應該自覺承擔起歷史賦予的服務“三農”的重任。

3.區域發展背景。2009年12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范圍包括山東省的東營市、濱州市,濰坊市的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樂陵市、慶云縣,淄博市的高青縣和煙臺市的萊州市,共19個縣(市、區)。隨著“黃三角”建設步伐加快,區域內職業教育面臨技能型專門人才結構性短缺和區域經濟大發展帶動人才需求高漲的雙重機遇,特別是高效生態農業、環境友好型工業、現代服務業所需人才的供求矛盾將更加突出。規劃中也明確提出:推動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傾斜,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整合職業教育資源,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讀、頂崗實習培養模式,擴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鼓勵發展集約化、規?;穆殬I教育集團,提升職業教育實訓能力。

二、黃河三角洲地區城鄉統籌職業教育發展的必要性和意義

1.黃河三角洲地區基本情況決定了城鄉統籌職業教育的必要性。(1)人口情況。截至2009年底,黃河三角洲地區人口達989.9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19.52萬人,城鎮人口370.41萬人,城鎮化率平均為33.5%。黃河三角洲地區總體上是一個以農業為主,農村人口占多數的地區。區域內城鎮化率差異較大,最高的東營市達57.8%,而最低的慶云縣則只有17.1%,各縣市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大。規劃中確定的目標是城鎮化水平2015年達到54%,2020年達到60%,即從現在到2015年需要提高城鎮化率20.5%,以現有人口數計算農業人口轉為城鎮人口數將達到202.94萬人。到2020達到60%時,要在10年由農業轉為城鎮人口262.33萬人。巨大的人口轉移壓力,決定了需要重點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2)職教情況。區域內的高職院校有5所(濱州職業學院、東營職業學院、山東勝利職業學院、山東大王職業學院、濰坊科技學院),中職及技校38所,總計在校生近15萬人。各個學校的發展不平衡,城市職教較好,縣級的職教中心很多名存實亡。這種不平衡的狀況,需要城鄉院校之間合作交流,促進共同發展。(3)產業情況。區域內已形成糧棉、畜

牧、水產、蔬菜、林果、食用菌、桑蠶、花卉農業支柱產業和化工、紡織、機械、食品、造紙等主導工業產業。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將構建以綠色種植業、生態畜牧業、生態漁業等高效生態農業為基礎,以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輕紡工業等環境友好型工業為重點,以現代物流業、生態旅游業、金融保險業、商務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高效生態產業體系。產業的調整升級為城鄉統籌的職業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2.黃河三角洲地區城鄉統籌職業教育發展的意義。(1)促進不同層次人才培養。黃河三角洲地區高技能人才供求比例為1∶8左右,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根據黃河三角洲地區各地市人才需求規劃,高技能人才需求總量達40萬人。僅濱州一地,與六大產業相關聯的行業企業,就急需高技能人才8萬人,其中高級技工以上人員占30%以上,技師和高級技師占10%以上。不同層次的人員需求呼喚高質量的職業教育。(2)服務農民就業轉移需求。城鎮化過程中勞動力轉移需要在當地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這些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據2009年濱州統計數據,223萬農村勞動力中,初中文化程度122萬人(54.72%),高中及中專、技校人數為17.9萬人(8.01%),大專以上1.5萬人(0.67%)。在新農村建設中需要全面提升基層管理者和農民素質。在現有情況下,職業院校有優勢也有條件去承擔這一歷史職責。(3)完善社會終身教育體系。職業教育越來越需要開放辦學,必將在黃河三角洲地區終身教育體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滿足在職企業員工、基層管理人員、中職畢業生等對繼續教育的需求。(4)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統籌城鄉職業教育可以促進區域內職業學校之間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使職業教育體系內在師資、教育經驗、教育技能、教育理念、教育設施等方面合理流動,加大對農村和發展薄弱地區的支援力度。

三、黃河三角洲地區城鄉統籌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1.已做的探索。黃河三角洲地區各市分別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等系列文件,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都在20%以上。初步搭建了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職教中心、技校等公辦、民辦共同發展的職教體系,形成了“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各縣市探索了“三教統籌”的模式方法,開展了“農村勞動轉移培訓計劃”“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各校也探索了“農科教”結合的形式及途徑,大批教師走向田間地頭和企業廠房,通過“三下鄉”、企業社會實踐等活動,推廣科技知識。

2.存在的問題。(1)區劃困境。黃河三角洲地區城鄉統籌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區劃困境,區域涉及6個市,在規劃框架下各市之間既有合作也存在激烈競爭,要實現職業教育的區域統籌與城鄉統籌,急需建立各縣市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并由政府進行推進。(2)資源稀缺。由于黃河三角洲地區長期沒有得到開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相應的導致職業教育的優質資源稀缺。在“雙師型”素質教師、實習實訓條件等方面,條件較好的高職也未能得到滿足,縣鄉的職業教育更為欠缺,城鄉統籌過程中需要繼續處理好重點建設與面上發展的矛盾。(3)職教困惑。區域以高職教育為龍頭的職教體系雖然初步搭建,但是事實上并不存在一個統一管理的職教體系,高職與中職、高職與技校、公辦與民辦等分屬于不同的管理體系,這給管理和統籌規劃帶來困難,學生升學渠道不暢通,終身教育的“立交橋”還沒有建立。(4)資源浪費。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及行業培訓各自為政,相互溝通機制不健全,在進行職業教育投資與建設的過程中,存在重復建設的現象,造成了職教資源的浪費。

四、黃河三角洲地區城鄉統籌職業教育發展對策

1.加強城鄉統籌職教的體制建設。在區域規劃框架下促進政府層面城鄉統籌發展職業教育的制度建設是解決問題的源頭,各市應各有側重,互相補充,互相借鑒,共同發展。政府應在區域規劃框架下從城鄉聯動、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的視角設計和完善公共教育財政制度,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擴大公共服務覆蓋范圍。公共財政應該更多地支持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切實解決農民職業教育問題。利用大開發的人才需求機遇,改善農村就業環境,健全學生資助制度,通過公共經費資助幫助弱勢群體接受適當的職業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質量。

2.完善以高職為龍頭的職教體系。進一步優化、梳理面向農村的職教網絡,整合資源,完善機制,理順關系,把現有教育資源的潛力發揮出來。政府主導,依托高職院校,聯合區域內高職、中職、技工院校等各類學校,成立校校教育集團,促進資源共享,推動區域內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聯合黃河三角洲區域內高職院校、行業協會、骨干企業、研究機構等企事業單位,成立校企職教集團,交流信息,拓展空間,互利共贏。

3.啟動城鄉統籌職教的系列工程。區域內職業教育面臨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結構性短缺和區域經濟大發展帶動人才需求高漲的雙重機遇,區域內必將發揮職業教育資源優勢,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實施系列培訓工程,如“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工程”等;積極發揮各級各類職業院校人才“智庫”優勢,為政府、社會、企業提供決策咨詢、技術開發等服務,繼續搞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提供農業新技術培訓、送醫送藥下鄉、農村支教等惠農服務;繼續實施“農科教”“產學研”結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及應用技術轉化,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同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開展多種形式技術合作,支持教師與企業一道進行應用技術研發、推廣。

4.疏通城鄉統籌職教的信息渠道。成立黃河三角洲職業教育協會,搭建交流平臺。建設黃河三角洲網上職教平臺,展示和宣傳區域內各學校,形成集中職、高職、技工學校、培訓學校等為一體的信息資源庫。由于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規劃涉及不同的行政區,要統籌該區域職業教育發展,可行的方法是在協會基礎上進行,實施跨行政區優質教育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構建四級協調聯動機制。黃河三角洲職業教育協會:引導和推動區域內達成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愿景,為區域內各縣市制定積極的職教政策提供參考,宏觀協調各縣市的職業教育發展;市級教育信息建設主管部門:制定推動職教信息建設的各項政策,為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提供保障條件;各縣教育信息建設主管部門:立足各自實際條件,在上級部門引導下開展區域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科學規劃,開發和建設自身特色資源;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將資源建設與教學應用相結合,構建以實用為導向的教育信息資源應用環境,促進資源共建與有效應用。

5.促進城鄉職教資源的合理配置。(1)全面、優化配置。在城鄉統籌的實際操作中往往注重硬件的建設,而忽視軟件的配套。相比硬件建設,目前縣級及以下的職業教育,更加缺乏的是職教理念、管理經驗、技術資源等。資源配置中的“優化”是教育資源配置的核心問題,也是城鄉統籌過程中必須注意的關鍵問題。要制定配套管理措施,促進重點建設的運動場、實訓基地、課程資源等在相近院校共享;要建立監督檢查機制,改變“重建設輕使用”的狀況,對資源配置的后續使用工作加強監控,切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2)多種形式配置資源。資源配置的方法要多樣化,注重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激勵作用。各校要通過項目競爭提升理念,通過項目實施提升辦學水平;要注重對農民、城市打工人員等弱勢人群的扶持力度;要通過農村支教或志愿者活動等方式,開展對區域內農村職教的對口支援;要實行跨行政區聯合辦學,組織職教集團,增強發展能力。

6.構建城鄉統籌職教的保障機制。(1)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職業教育是發展的一個方面,沒有經濟社會的綜合發展單獨談城鄉統籌的職業教育沒有意義,只有搶抓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開發機遇,注重引進農村發展項目,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才能推進新農村建設。城鄉之間差距縮小了,城鄉職業教育的和諧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2)政府重視是根本保障。要把城鄉統籌的職業教育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列為地方黨委的重要工作任務。重點扶持一批辦學規模大、辦學實力強、辦學水平高、辦學效益好的骨干學校,使之成為城鄉統籌職業教育的示范基地。(3)績效考核促城鄉統籌。實施目標管理,將城鄉統籌職業教育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把推進城鄉職業教育發展作為各級黨委、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相應的考核和問責制度。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的通知(發改地區[2009]3027號)[Z].2009-12-02.

[2]馬建富.新農村建設視野下的農村職業教育定位[J].教育與職業,2009(29).

[3]胡小勇,劉琳,胡鐵生.跨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協同共建與有效應用的機制與途徑[J].中國電化教育,2010(278).

[4]蕫仁忠.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J].職教論壇,2009(11).

[5]姜作培,馬亮.職業教育與城鄉統籌發展的良性互動[J].職業技術教育,2010(16).

第8篇:城鄉區域發展范文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 教育教學

一、提升專業精神,享受教育幸福

專業化精神不是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對專業的價值觀與態度,是內在的精神動力。它是專業化的核心。理清認為,工作價值等于個人能力和專業化程度的乘積,專業化程度與工作價值與正比,即:工作價值=個人能力×專業化的程度。如果一個人有100分的能力,而專業化的程度只有50%,那么其工作價值顯然只發揮了一半;如果一個人的專業化程度很高,那么能力、價值就能夠得到充分、穩定的發揮,而且是逐步上升的。

1.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創新精神是衡量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而要培養出適應高科技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所特需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首先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創新精神。教師應該意識到創新精神和自身專業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牢固樹立只有創新才能發展的意識,并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積極嘗試,探索新方法,尋求新思維,切實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從而帶動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使我們的教育成為具有創造學內涵和創造性精神的教育。

2.反思精神。教師是有缺憾的存在,學生是有缺憾的存在,教育也必然是充滿缺憾的藝術,關鍵是我們以何種心態面對缺憾。注重反思,教師的精神生命才會有實現的可能。教師要學會在觀察中反思,讓微小的瑕疵轉化為寶貴的教育資源;學會在讀書中反思,讓書籍成為自身精神生長的支點;學會在科研中反思,讓教學與科研成為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點。直面缺憾、學會反思還意味著要正確面對各種評價尤其是批評性評價,并根據反思重新制訂發展目標,促使自己在不斷的反思中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并將其轉化為促進學生和學校共同發展的創造力。

3.未來精神。全球化時代、信息化時代已初見端倪,學校教育已經慢慢呈現出全球性的特點和趨向。教師應對未來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把握,而不能閉門造車、關起門來“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必須是一個未來學者,要具有“未來設計者”的角色意識,更要有深刻的教育預見能力。

二、掌握專業技能,提高自身的品質

1.理解和教育學生的技能。教師要理解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方式及影響因素,熟悉中學生建構知識和獲得技能的過程;了解中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過程,了解中學生交往的特點,理解同伴交往對中學生發展的影響;掌握觀察、談話、傾聽、作品分析等方法,理解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等。另外,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或活動目標;熟悉任教學科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學會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和發展興趣設計教育活動;掌握教師所必需的語言技能、溝通與合作技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技能;可以設計與指導課外、校外活動等等。

2.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技能。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長期是統一標準、材、統一考試,高度的統一性使廣大教師僅僅是課程的被動接受者、實施者,影響了教師創造性的發揮。新課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開放性,拓展課程的空間,開發課程資源,成為教師的一個新的課題。一方面,要求教師在國家既有課程基礎上,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二次開發”,實現對課程內容的加工整合;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在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下,研制開發適應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3.教學研究技能。長期以來,廣大基礎教育教師主要都是充當一個“教書匠”的角色,“傳道、授業、解惑”是他們的基本職責。事實上,教學是一種創新性的勞動,必須以研究為依托才能不斷深化和提高,學習指導、課程開發、學習評價、教學反思等行為都離不開教學研究。

4.自我發展技能。傳統教學中強調學科本位、教材中心,教師的任務就是把學科知識講清,把教材內容講透。這要求教師有更強的自我發展技能,必須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我,在教學中學習,在學習中教學。

三、樹立新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9篇:城鄉區域發展范文

網絡英語詞匯構成發展趨勢影響一、引言

21世紀是信息時代,網絡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深刻變革。正如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所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整個世界。”伴隨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英語詞匯緊跟時代步伐,以目不暇接的速度從虛擬的網絡走進我們的現實生活,形成不同于傳統英語模式的新詞匯,這些獨具特色富有時代氣息的新詞促使現代英語詞匯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推動了英語語言飛速發展。因此,從網絡英語詞匯的構成出發探究其發展趨勢以及對現代英語發展的影響,有著積極而現實的意義。

二、網絡英語詞匯構成形式

網絡英語詞匯是指計算機網絡使用的術語,還有網絡涉及的所有詞匯,包括網頁上的話語、言論、技術語言、電子公告牌和聊天室里的對話。這些詞匯除繼承傳統的構詞方法外,還充分利用網絡空間自由的特點,運用獨特新穎的想象力,衍生出構思巧妙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詞匯。

1.傳統構詞法衍生新詞

信息化時代我們可以隨意閱讀網絡雜志webzine,看網絡電視webTV,進行在線購物online shopping,甚至可以在聊天室結交各國朋友cyber-friend。由此,描述這些新事物的詞匯在網絡中產生并廣泛應用。常用構詞法:派生法:如e-money電子貨幣,server服務器;復合法:如online chat在線聊天;拼綴法:如network+citizen構成netizen網民;類推法:如brain drain人才外流推出brain gain人才流入等。

2.縮略構詞

在網絡交際中,網民們為了節約交談空間和時間,減少敲擊鍵盤次數,在最短時間內傳遞出最大信息量,而使用自行創造并認可的英語縮略詞。這些詞匯造詞簡練,使用簡便,備受廣大網民的青睞。常用構詞法:首字母縮合,如BTW(By the way),assp(as soon as possible);截短縮略,如sec(second)cause(because);諧音縮略,如u(you),2moro(tomorrow);數字縮略,如3W(萬維網,World Wide Web)等。

3.杜撰新詞

杜撰新詞是構成網絡英語詞匯一種不容忽視的方法。這類單詞所占比例較小,但涵蓋了各個領域,尤其科技經濟領域詞匯居多。例如:prozac抗沮喪劑,ekistics城市與區域計劃學,vaccine抗電腦病毒軟件,easy meat易變的事等。

4.舊詞新義

舊詞衍生新義是推動網絡英語詞匯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指在原有詞義的基礎上進行詞義拓展,或通過借代、比喻等修辭方法加以形象化引申,而獲得新詞義。常用方法:詞義擴大,如cherry-pick原指摘櫻桃,現指挑選最好的東西;詞義縮小,如administrator原指任何管理人,現專職法庭指定的破產公司管理人;詞義轉化,如slaughter原指殺死,現比喻為嚴厲批評;詞義楊升,如awesome原義“使人敬畏的”(dreadful),現楊升為“好極啦”(marvelous, great);詞義貶降,如attitude原指任何態度,現指高傲的態度(arrogance)。

三、網絡英語詞匯發展趨勢

從網絡英語詞匯構成不難看出,隨著全球網絡高速發展,靈活實用的網絡英語詞匯逐漸發展并日趨成熟,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交流習慣、社會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

1.來源多樣化

網絡提供了很多創造語言的靈感,網絡英語詞匯的創造是充分利用鍵盤的符號系統和拼音輸入法的結果。當人們用漢字、數字、符號、字母盡情組合、改造詞匯,甚至用諧音、怪字、錯字、別字來玩語言游戲的時候,享受到一種創造語言的快樂。正是這種快樂締造了詞源眾多,傳播途徑和形式多樣化的網絡英語詞匯,使它能夠滿足不同群體對網絡的需求和使用。例如,UFO不僅指“飛碟”,還指ugly, foolish, old;d u wnt 2 go out 2nite相當于Do you want to go out tonight等。

2.形式簡潔化

現代社會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網蟲們為適應網絡聊天即時表達的需求,挖空心思,創造出簡短、直白、超口語化且便于輸入的網絡英語詞匯,除用字節儉外,還盡量突破原有書寫符號的局限,創制了新的實用的形音義結合體。如用3Q代替thank you;用pros and cons表示贊成者和反對者。隨著英語與網絡更進一步結合,網絡英語詞匯朝著形式簡潔化的方向發展。

3.表達規范化

網絡英語詞匯的存在與消亡,取決于社會選擇的結果,有生命力的走出網絡,融入社會,被規范后成為現代英語語言系統的一部分。如pharming出現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pharmaceutical和farming拼合而成,指基因轉變術,而如今指網址嫁接;antivirus program原為生物學中的抗病毒素,現指計算機技術中一種反病毒程序;從語言發展角度看,網絡英語詞匯表達規范化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必然理由和意義,如果給予合理引導,適當規范,它的發展趨勢和應用價值是不可抗拒的。

4.發展時代化

網絡語言的一大特點是發展時效性,它能反映時代變化的最強音,領先主流社會,發覺甚至發明新事物新現象。網絡英語詞匯毫無疑問是這種“新事物”的最佳和最先進載體。它演繹時代變化的迅速性,使它最終成為語言思維下的產物,促使傳統詞匯對自身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變。這也證明了語言的可塑性和時代性。例如:表示計算機網絡的“cyber”成為一個活躍的前綴,構成cybercafe網吧、cybersurfer網上沖浪者、cyberspace網絡空間等五十多個詞匯。

四、網絡英語詞匯對現代英語發展的影響

網絡英語詞匯的產生、演變及發展對現代英語的影響不可小覷。這些影響有兩個方面:

1.積極影響

(2)應用與促進英語發展

據報道,“全球網絡語言中,90%是英語,5%是法語,另5%是其他語種?!庇⒄Z借助網絡語言的快速傳播對其他語言進行解構和同化,在網絡世界已占據主導地位,成為網絡通用語言。五彩繽紛的網絡英語詞匯極大地豐富了現代英語詞匯體系,給現代英語注入了新鮮血液,拓展英語詞匯學的視野,促進英語語言的飛速發展。

(2)變革與提升英語語言

在追求個性解放時代,網絡英語詞匯“推陳出新”是對傳統詞匯的變革與推動,使其更適應信息時展需求。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說過:“除了不再發展的原始語言,世界上并沒有一種自給自足的語言,沒有一種絕對的純潔的語言?!本W絡英語詞匯在發展過程中與其它語言進行了完美結合,使其朝雙語化方向發展。如:吃飯ing,正在吃飯;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網絡語言是混合口語化表達方式,“弱化語法”和“重應用化”為網民們提供了無比廣闊的虛擬空間,他們擺脫傳統規范,標新立異,變革且提升語言。如:有事給我發E-mail,可說成“有事E me”等。

(3)關注與研究英語發展

2006年8月16日,教育部了《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報告總結出171條年度新詞匯,其中網絡上常用的MP3、QQ、MSN、PK、Fans、Blog等英語詞匯的使用均高居榜首。由此可見,網絡英語詞匯已不知不覺由虛擬網絡走進我們的現實生活,日益彰顯強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網絡英語詞匯的產生和高度發展,引發人們對應用語言學的關注和研究,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2000年就在著名的《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門嶄新的語言學科――網絡語言學》,使網絡語言學引起國際學術界關注。這些將促進網絡英語發展,為英語詞匯帶來新突破,使其在可行性和實際操作上有更大的提高。

2.消極影響

Every coin has its two sides(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網絡英語詞匯對現代英語自身的發展所產生的消極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其一,有些網絡英語詞匯使用不規范,文字結構不嚴謹,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這些對英語語言文字體系會造成某種消極影響,使其出現混亂,妨礙英語學習者掌握英語精髓,不利于把純正地道的英語傳承光大。其二,網絡語言在不斷追求個性創新中,也隨處可見粗俗、輕佻、不文明的詞匯。青少年占網民絕大多數,如果長期接觸,下意識地接受,就會形成慣性而經常說粗俗的網絡語言,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

五、結語

筆者認為,網絡英語詞匯必將隨著網絡和英語的進一步發展以不可遏制之勢繼續發展繁榮,日趨成熟完善。人們從最初的不屑一顧到今天的探討研究,這一過程體現了現代人生存和思維狀態的質變,它的出現具有網絡時代人們心理需求的必然性,在英語語言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由于網絡興起的時間還很短,我們對待網絡英語詞匯應該像對待小樹一樣,不要急于對它進行修剪,更不應當鏟除,而應用發展眼光,寬容態度,積極引導,適當規范,使其健康發展。我們關注和研究網絡英語詞匯有助于增強對英語語言的認識和理解,從更廣闊的視角全面解讀英語發展變化的趨勢和走向,其學術價值、現實意義和未來前景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少妇做爰免费视频网站| 色视频国产|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网| 91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激情午夜婷婷| 在线 无码 中文字幕 强 乱|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8精品| 亚洲AV乱码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成人福利视频网| 伊人依成久久人综合网| 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久久aaaa片一区二区| 日韩熟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人妻少妇精品免费无码专区v | 婷婷六月综合| 2020国产精品视频| 免费jjzz在线播放国产| 久久久久久久一线毛片|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久久久久久 | 二级毛片免费完版|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国产| 无码人中文字幕|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丰满老熟女重口对白|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色婷婷色99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不卡 | 欧美性色黄大片手机版| 完整在线视频免费黄片| 3344在线观看无码|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区| 精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不卡福利| 久久夜精品综合缴情五月 |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