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供應鏈管理基礎概念范文

供應鏈管理基礎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供應鏈管理基礎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供應鏈管理基礎概念

第1篇:供應鏈管理基礎概念范文

[關鍵詞] 綠色供應鏈管理(GSCM) 石油行業 對策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石油行業通過改革與調整,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供應鏈。1998年國內石油行業進行戰略性重組和結構調整,按照上下游、內外貿和產銷一體化原則,分別按地域組建了中國石油天然氣、中國石油化工兩大集團公司和主要業務集中在上游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形成了國內的三個主要供應鏈體系。

在石油公司加強供應鏈管理、實現供應鏈整體的優化與協調、最大限度地開發供應鏈潛能的同時,卻忽略了供應鏈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如資源枯竭、生態環境破壞、環境惡化等。石油行業是一個重要的污染源。首先,石油產品(包括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石油化工產品)本身就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污染物,容易造成大氣、地下水、海洋的污染;其次,油氣勘探、開發、冶煉、運輸過程中容易對野外環境、周邊環境造成破壞;再次,整個石油供應鏈中資源的浪費比較嚴重。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在供應鏈管理運作過程中,應該同時注重環境污染問題的研究。客戶要求石油企業提供更為安全和環境友好型的產品與服務,員工要求工作對生命安全、健康與環境不造成損害,媒體與公眾對企業綠色化經營越來越多地關注、期望與監督。因此,研究在石油行業中如何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來提高企業的形象、帶來良好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強競爭優勢、實現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重要課題。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內涵及其最新發展

不同研究者提出了各自對綠色供應鏈與綠色供應鏈管理概念的認識。199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資助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MRC)進行了一項“環境負責制造(ERM)”研究,正式提出了“綠色供應鏈”概念。Steve V. Walton(1998)等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將供應商加入到企業的環境戰略中,其核心是將集成管理的思想應用到綠色供應鏈的領域中。M. H. Nagel(2000)認為綠色供應鏈的管理涉及到產品的使用、組成以及生產的全過程,并且強調在供應鏈范圍內達成一種長期穩定的戰略關系。Zsidisin和Siferd(2001)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為了環境友好地設計、采購、生產、分銷、使用及再使用等而在供應鏈內采取的管理策略、行動及所形成合作管理等。汪應洛等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將綠色供應鏈進行了系統的細分,將其分為:生產子系統、消費子系統、社會子系統及環境子系統,其構成要素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分銷者、消費者、回收商等,其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提升環境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盡管其提出的時間比較短,但已得到各個領域的關注;從研究現狀來看,現有研究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研究方法與手段主要依賴于案例研究、問卷調查等,定性的研究較多而定量的研究較少;更多的研究者關注于某一產業如何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

2.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概念層與操作層兩個層次,在上述文獻中大多數研究者均提出了自己對綠色供應鏈或者環境意識采購、環境意識供應鏈等相似概念的理解,其所提出的概念更多強調的是將環境因素加入到供應鏈管理中,而綠色供應鏈與一般供應鏈在內涵與運作上的區別沒有得到深入研究。

3.強調集成的思想來研究環境管理問題,集成管理成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支柱與手段之一,同時也是現有研究成果共識之一。

三、石油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涵及其結構模型

從產業組織的角度來看,石油產業是指勘探、開發、儲運、加工和銷售石油。石油產品的企業集合具體來說,它包括石油開采業、石油加工業及石油化工業。石油開采業是指勘探開發石油資源的企業集合,統稱為上游;石油加工業是以石油、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石油產品的企業集合,與石油及天然氣的儲運、石油銷售一起統稱為下游。隨著產業的融合,原先屬于化學工業細分類之一的石油化工業也融入了石油產業,使得石油產業鏈向前延伸了一步。所以,石油企業就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為上游,以石油天然氣的儲運、煉制、化工、銷售為下游的一條產業供應鏈,其大致可分為物資供應、油氣勘探、油氣開發、運輸、煉化、成品油銷售、客戶等環節,如圖2所示。

就供應鏈上各環節來看,石油行業供應鏈比一般的供應鏈關系更為復雜。石油行業供應鏈各企業間的關系既包括企業間的獨立法人關系,也包括企業內隸屬關系,還包括系統內的關聯關系,但整個供應鏈的協調運作還需要依靠核心企業來驅動。

從石油行業的管理體制來看,在整個石油行業供應鏈中,由于石油勘探與生產公司在石油產品的形成過程中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石油行業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本文以此為基礎,構建了石油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結構模型,如圖3所示。圖中實線部分表示物流和信息流的過程,虛線部分表示綠色供應鏈的回收全過程;油氣勘探、開發、運輸、煉化、銷售及消費過程都會產生污染和浪費,是實現回收、再利用等逆向物流的動力;社會環境系統是指社會文化、法制、倫理道德等因素,以及提供的資源、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它規范、激勵、約束和引導石油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促使對環境破壞減少,促進社會、企業、環境相容。

四、加強石油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措施及對策

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很快,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環境問題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制約著當前和未來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環境質量的提高。我國石油企業引入綠色供應鏈管理理念、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已成為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針對問題,結合我國石油企業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樹立綠色觀念,重視環保工作。石油行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業著眼于長遠利益,以整條供應鏈為出發點,要求石油企業的高層領導首先應樹立環境意識,把經濟目標、環境目標和社會目標同整個供應鏈的實施緊密聯系起來。同時還應通過學習和培訓等方式進一步強化員工的環保意識,讓全體員工都真正感受到企業對環保的重視,從而自覺參與到其中來,使“綠色”慢慢變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2.政府為綠色供應鏈的實施提供法制規范和保障。政府應在借鑒發達國家環境保護規制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國情,進一步完善法制建設,提高對污染源的懲罰標準和打擊力度,而且通過法律法規來降低傳統制造模式的報酬率,為綠色供應鏈運行提供良好的競爭環境。同時政府還應加強綠色供應鏈基礎設施建設,為綠色供應鏈構建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

3.將BPR與綠色供應鏈管理有機結合。BPR是一種新的管理思想,其核心是從本質上重新思考、設計和改變在舊的環境下形成的按職能部門進行運作和考核的機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職能部門的業務流程,變過去按職能部門劃分進行“內部橫向型任務管理”的機制,為“跨職能部門的縱向型任務流程管理”,從而提高企業的整體運行效率和核心競爭力,降低由于環保不達標而導致的供應鏈中斷或延誤的風險,減少石油企業的損失,完善綠色供應鏈管理。

4.石油企業應加強技術支撐。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供應鏈管理的水平得到空前提高,供應鏈思想的效能也得到了充分發揮。綠色供應鏈管理能夠取得優勢的基礎是有先進的技術做支撐,石油企業一直都是信息化、網絡化的先鋒,現在更要將這種優勢保持下去,繼續重視IT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供應鏈范圍內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業務流和價值流的整合,全面支持石油行業高速化、規模化的發展,贏得競爭優勢。

5.要把環境責任納入石油企業的戰略管理中來。企業只有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樹立社會形象,才能融入社會中。在綠色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這種社會責任就是環保責任。從長期看,環境壓力的刺激使石油企業在環境投資改造中不斷進行技術改造、技術(綠色)革新和管理創新,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另外,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可使企業污染物排放量減少,減輕末端處置的負荷,使污染處置設施投資及其運行費用降低,通過對污染與廢物實行源頭削減從而避免了后續的環境風險與成本,提高了生產率。

五、結論

本文主要研究了石油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涵及其以石油勘探生產為核心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結構模型,以及加強石油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措施與對策。但是由于認識和經驗不足,以及技術落后等原因,石油行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和應用還沒有深入展開,需要加強石油行業綠色供應鏈的實施模式、績效評價體系、評價方法、評價模式、決策支持系統、激勵機制的設計、綠色技術、綠色供應鏈的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來提高石油行業綠色供應鏈的整體水平,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Handfield R B. Gree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C]. Proceedings,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 USA, 1996(3): 1295~1297

[2]Walton V S, Hardfield R B, Melnyk S A. The green supply chain: integrating suppliers in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1998(4): 2~10

[3]M.H. Nagel. Environmental supply-chain management versus green procurement in the scope of a Business and Leadership Perspective[J].IEEE, 2000, 219~224

[4]Zsidisin GA, &Siferd SP. Environmental purchasing: a framework for theory development [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Supply Management, 2001(7):61~73

[5]汪應洛 王能民 孫林巖: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原則[J].中國工程科學,2003,5(11):82~87

[6]孫 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與實施[D].昆明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6.7

[7]王能民 汪應洛 楊 彤: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進展及趨勢[J].管理工程學報,2007(2):118~121

[8]李成標 吳先金:我國石油行業供應鏈管理初探[J].物流技術,2004(1):52~54

[9]張愛國 趙 濤 王茂林:我國農機企業應如何有效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J].中國農機化,2006(4):20~23

[10]王小麗:綠色供應鏈及其實施對策分析[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5(1):16~18

第2篇:供應鏈管理基礎概念范文

關鍵詞:低碳供應鏈;供應鏈管理;碳排放

中圖分類號:F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0-0050-02

1 引言

21世紀全球化的到來,一方面帶來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環境問題日益惡化。導致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大幅增長。因此,以低耗能、低污染和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低碳經濟”正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我國也在改善環境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減少2%左右”,控制碳排放量依然是中國下一階段經濟發展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對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碳排放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供應鏈管理也從綠色供應鏈發展到重點更為突出的低碳供應鏈。

對低碳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研究,國內外文獻不計其數,但對這些研究成果的概括總結還很少。因此,本文將對低碳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研究進行初步總結,通過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2 低碳供應鏈管理的由來

供應鏈管理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迄今為止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我國《物流術語》把供應鏈定義為:生產與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的上游和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絡結構。

有關供應鏈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對供應鏈的整體進行優化并開發其潛能,卻忽視了在供應鏈實施中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隨著資源供應日趨緊張、資源利用率日益下降以及環境問題的突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隨之應運而生。這一概念是由MRC在1996年首次提出的,他認為綠色供應鏈是環境意識、資源的有效利用和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交叉融合,即在供應鏈管理中加入環境的因素。

雖然綠色供應鏈考慮了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損害,但它并未涉及對環境、經濟、社會這三方面的協調。因而,越來越多的學者在綠色供應鏈的基礎上提出了可持續供應鏈管理這一概念。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是由Drumwright首先提出的,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學者們普遍認為,可持續供應鏈是環境、經濟和社會三者共同達到平衡的一種現代化管理模式,其評價指標和研究內容更為全面且復雜。

2010年“哥本哈根會議”后,碳排放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低碳供應鏈便是在供應鏈管理中加入低碳的要求,這相比于過去的“綠色供應鏈”、“可持續供應鏈”而言,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戰。毋庸置疑,低碳供應鏈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碳排放貫穿于任一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包括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分銷以及終端消費等各個環節。因此,對碳排放準確地測量和有效的控制,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基礎。

3 低碳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研究概述

3.1 基于低碳供應鏈績效指標的研究

楊紅娟,郭彬彬對低碳供應鏈績效進行評價時,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認為對低碳供應鏈的績效考評可設定五個一級指標,分別是財務和成本、業務運作、顧客服務、研發創新和減排環保,每個一級指標下又可分設不同的二級指標。李健等人在對集群式低碳供應鏈優化路徑的研究中,分析了集群式供應鏈主體實施低碳行為的13個影響因素,分別是:供應商、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消費者、低碳領域專業人才、上下游企業間合作、跨鏈競合現象、投入資金巨大、向標桿企業學習的機會、建立核心企業的低碳形象、法規政策不健全以及產業集群發展階段,通過模型的測算給出消除影響因素的最優路徑。生艷梅等人在低碳視角下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構建時構建了五個一級指標:財務價值、內部流程、客戶服務、創新與學習以及低碳綠色。由此,低碳供應鏈相比于傳統供應鏈,增加了低碳、減排和綠色等相關指標,實現了對環境的保護。

3.2 基于低碳供應鏈績效模型的研究

楊紅娟,郭彬彬利用傳統DEA方法對低碳供應鏈及其績效評價做出了初步探討,通過檢驗各決策單元是否為DEA有效來判斷低碳供應鏈運作效果。對于DEA無效的供應鏈,通過計算投影進而得到投入指標的調整值。謝鑫鵬,趙道致從易逝產品的碳排放量和政府的碳排放規制入手,通過建立經濟主體的主從博弈模型,得到兩個產品制造商和上游碳配額供應商之間互為反應函數的納什均衡解。趙道致,原白云,徐春明探討了由單個供應商與單個制造商組成的低碳供應鏈中縱向合作減排的優化問題構建了制造商占主導、供應商跟隨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分析了制造商和供應商的長期合作減排策略對產品碳排放量的影響。李健等人在研究消除集群式供應鏈主體實施低碳行為影響因素的最優路徑中,通過ISM模型找出了阻礙集群式供應鏈主體實施低碳行為最深層次的原因,通過NK模型得出,消除影響因素的路徑并非是從最深層到表層,而是按另一種順序進行消除。

3.3 基于低碳供應鏈的方法研究

到目前為止,在低碳供應鏈管理的研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博弈模型方法和DEA方法。比如,楊紅娟,郭彬彬認為對低碳供應鏈運作狀況的評價需要有一套相應的評價標準,并提出了五個一級指標和一級指標下屬的二級指標,虛擬了八條供應鏈,基于傳統DEA方法對各供應鏈的績效做出了評價,最后通過投影計算出產出不變的情況下,為使供應鏈達到DEA有效,投入要素的減少量。趙道致,原白云,徐春明基于微分博弈,研究單個供應商與單個制造商組成的低碳供應鏈中縱向合作減排的動態優化問題,通過假設需求是碳排放量的線性減函數,構建了制造商占主導、供應商跟隨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得到了雙方合作減排的最優反饋均衡策略及利潤最優值函數,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長期開展減排合作提供了理論依據。

4 低碳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趨勢

隨著環境污染、資源緊缺問題的日益突出,各國政府和學者越來越關注企業在生產經營各個環節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1996年,綠色供應鏈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在供應鏈的管理中融入環境保護的目標,對企業的采購、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護環境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但在實際的應用中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仍有其不足之處,比如傳統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認為產品的租賃再回收比直接出售更環保,因為前者可以更好地實現回收再制造,但Agrawal等人發現消費者在使用租賃產品時存在過度使用的情況,由此對環境造成的消極影響比直接出售所造成的影響更大。

為全面度量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學者提出低碳供應鏈的概念,這一概念要求企業在原材料采購、產品設計、生產加工方式、分銷方式以及終端消費情況等各個環節都最大限度的減少碳排放量,這就有效地解決了傳統綠色供應鏈的不足之處。相較于傳統供應鏈而言,低碳供應鏈形成了一個閉合式供應鏈,要求廢棄物得到最大限度的循環利用,以期實現最大限度的環境保護。

從最早供應鏈概念的出現到綠色供應鏈、可持續供應鏈、低碳供應鏈的提出,每一步都是對供應鏈體系內涵的補充,使之更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在供應鏈績效的評價方法上,從一開始定性的研究方法,如調查問卷法、案例研究、專家會議法等,發展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比如在研究中加入經濟模型或DEA方法,使得到的結果更客觀準確。

5 低碳供應鏈管理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低碳供應鏈管理理論的研究剛剛起步不久,加之低碳供應鏈管理在實際運營中涉及的問題較多且較復雜,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

首先,目前的研究主要從外生機制入手,研究政府政策或企業供銷各環節以及上下游企業之間縱向合作減排。但若能激發出供應鏈企業自身主動減排的需求,將實現整個供應鏈更加低碳的運營。

其次,碳排放涉及多個層面,從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對供應鏈中的“碳足跡”進行精確的估計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商品從設計、生產加工到最終銷售可能發生在不同的地區甚至國家,碳足跡來源于各種投入和產出,發生在許多不同的環節,這些都給碳排放的測量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最后,國家對于碳交易、碳稅收相關的制度還比較少且并沒有完全落實到位,企業雖然意識到低碳生產的必要性,但國家政策中對低碳運營的扶持、補貼政策還比較少,對損害環境的懲罰力度還不夠大,這就使得低碳供應鏈的實施缺乏制度保障。

6 結束語

低碳供應鏈是在傳統供應鏈中融入低碳的理念,要求對環境的破壞盡可能小并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供應鏈整體收益最大化和碳排放量最小化,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本文在概括總結低碳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指標、模型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找出其中的規律和存在的問題,以期為今后低碳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提供方向和線索。

參考文獻

[1]楊紅娟,郭彬彬.基于DEA方法的低碳供應鏈績效評價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10,(9):31-35.

[2]李健,張偉正,吳成霞.集群式低碳供應鏈優化路徑研究―基于ISM模型和NK模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1):1-5.

[3]生艷梅,孫丹,周永占,等.低碳視角下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5-27.

[4]謝鑫鵬,趙道致.低碳供應鏈生產及交易決策機制[J].控制與決策,2014,(4):651-658.

第3篇:供應鏈管理基礎概念范文

企業管理模式的變遷是與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息息相關的,在不同的環境下,企業會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總體上看,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經歷了從傳統管理模式向現代管理模式的嬗變。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之下,企業的主要出發點在于對制造資源的占有和對生產過程的直接控制。因此,傳統的管理模式之下,企業的眼光是朝內的,資源的概念也僅僅限于企業內部,為了增強競爭力,企業本著“控制”的理念,實行“縱向一體化”的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模式是與市場競爭不激烈、市場需求變化不大的環境相適應的。這種管理模式曾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生產逐漸進入了追求多元、適時生產、追求個性化和知識化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必然要發生變化。

原來的“縱向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增加了企業的投資負擔、使企業承擔了喪失市場機會的風險、迫使企業從事自己不擅長的業務活動,并使企業在每個業務領域都直接面臨眾多的競爭對手,這些都增加了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而能夠預防和規避風險,準確把握市場需求,以較低的成本、較高的質量和較快的速度滿足市場需求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勝出。因此,企業管理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在這種背景下,企業的管理模式從原來的基于單個企業的管理模式過渡到基于擴展企業的管理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為了奪回在制造業上的傳統優勢,開始向日本的企業學習精細生產方式。美國在向日本企業學習的基礎上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強調了基于互聯網的信息開放、共享和集成。

2  供應鏈管理模式的產生總體上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之前的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追求多品種、高質量的生產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追求多元、適時生產階段、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的追求個性化、知識化生產的生產階段。供應鏈管理正是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發展變化的過程中產生的,企業改變原來的基于控制理念的“縱向一體化”管理模式,不僅將企業自身的人、財、物、時間、信息當做資源,企業外部的資源也可以為企業所利用,從而轉變為“橫向一體化”的管理模式。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系也從原來純粹的供需關系、利益競爭關系轉變為密切合作的戰略伙伴關系,一個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當然,除此之外,供應鏈管理模式的產生還是信息技術發展、經濟全球化發展和物流發展的產物。首先,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市場需求千變萬化,要確保需求信息準確地沿著零售商——分銷商——制造商——供應商的方向進行傳遞就離不開信息技術和信息工具。20世紀80年代的制造資源計劃、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即時生產、20世紀90年代到世紀末的精細化生產、以及進入21世紀的快速反應供應鏈等都要求廣泛地運用信息技術,加快信息的溝通和傳遞,實現整個供應鏈上的信息共享。其次,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是供應鏈發展的背景和條件。在全球化的條件下,企業外部存在著大量的資源。企業可以在經營好自身的核心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加強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合作,實現雙方的共贏。最后,供應鏈管理的發展也離不開物流本身的發展。物流管理和物流技術是供應鏈發展的載體,沒有物流管理和物流技術的發展,供應鏈上節點企業之間的同步化運作就成為一句空話。正是物流的發展打破了企業的邊界,為實現節點企業之間的透明運作奠定基礎。

3  供應鏈管理的內涵所謂供應鏈管理,就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全面規劃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并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1]。關于供應鏈管理的界定眾說紛紜,通常情況下,對供應鏈管理的界定都與對供應鏈的界定息息相關,有了一定的對供應鏈的界定就會有相應的對供應鏈管理的界定。全球供應鏈論壇則將供應鏈管理定義為:供應鏈管理是包括從最終用戶一直到初始供應商的向顧客提供增值的產品、服務和信息的業務流程的一體化。

盡管不同的組織對供應鏈管理的界定可能存在著差別,但是各個界定都抓住了供應鏈管理的實質和精神,進行供應鏈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質量向消費者提品和服務。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就要求供應鏈鏈條上的節點企業之間加強合作與溝通,打破傳統環境下各個企業單兵作戰的狀態,彼此聯合,積極構建合作伙伴關系,實現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透明化、同步化運作,共同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因此,供應鏈管理涉及到供應鏈條上的所有節點企業,從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開始,到信息從下游到上游的傳遞,也包括物流、資金流的傳遞,這些都屬于供應鏈管理的范疇。

4 供應鏈管理的作用供應鏈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使企業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質量、更快的速度向消費者提供服務。為此,企業要打破原來的資源理念,不僅要將企業自身擁有的人、財、物作為資源,上游企業的人、財、物,下游企業的人、財、物,以及同行業企業的人、財、物也都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式為本企業所用。具體來看,供應鏈管理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第4篇:供應鏈管理基礎概念范文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速度加快,企業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始終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制定合理的戰略目標并不斷發展,是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實踐證明,軟實力將逐步成為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源泉。其中全供應鏈管理已成為越來越多企業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徑。本文擬將管理會計與企業的全供應鏈管理相結合,并對其應用進行探討,以期使其能對企業戰略決策及保持競爭優勢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 】制造業 全供應鏈管理 全供應鏈管理 管理會計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在企業帶來廣闊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較大的競爭壓力。科技進步縮短了產品的生命周期,新產品、新技術被模仿替代的時間差越來越短。因此,全供應鏈管理,尤其是基于企業管理會計理念的全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管理模式,對于保持企業競爭優勢及核心競爭力非常重要,可以為制造業企業更好的發展提供保障。

二、全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及特點

(一)全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全供應鏈管理從廣義上理解就是整合從最終使用者到最初供應商之間的各種關鍵商業活動的過程,包括為客戶及利益相關者提品、服務及信息等。而從狹義上可理解為一個包含從原材料、生產、存儲、運輸、客戶及服務的工作計劃。

(二)全供應鏈管理的特點

1、以滿足客戶的需求為首要任務,同時盡量增加客戶價值。在供應鏈管理中,客戶的需求是一切的起點,貫穿設計、生產、銷售全過程,協調鏈條上各企業間的行為。企業應在滿足客戶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客戶的支出,以達到客戶價值最大化,從而優化并提升整條供應鏈水平。

2、供應鏈管理把供應鏈中所有企業、部門看作一個整體,強調發揮整體的力量。供應鏈管理從供應鏈整體出發對鏈條的各個環節、流程進行分析、改善和協調,要求供應鏈上的各企業行為不僅要顧及自身的利益,更要以整條供應鏈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和目標。

3、強調供應鏈上各企業之間要建立一種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即與供應商、銷售商間不再是單純的競爭關系,而是一種新型的相互合作、優勢互補的合作型關系。

4、供應鏈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標,強調通過管理庫存和合作關系增強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通過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來提升整體供應鏈的實力,而不是僅僅完成一定的市場目標和實現單個企業的增長。

三、企業管理會計的概念及特點

(一)管理會計的概念

管理會計是從傳統會計中分離出來與財務會計并列的、著重為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的,將現代化管理與會計融為一體,為企業的領導和管理人員提供管理信息的會計。它是決策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會計的最終目標是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價值的最大增值,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管理會計已被很多企業廣泛使用,借以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擴大企業利潤,提升企業價值。

(二)管理會計的發展特點

1、傳統的管理會計主要以企業內部各層次的責任單位為主體,更突出以人為中心的行為管理,同時兼顧企業整體。其工作側重點主要是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獲取數據,為責任主體制訂工作目標,控制責任主體的行為,注重管理過程、結果對企業內部各方面的影響。

2、現在的管理會計不僅局限于單一企業,而是面向整條供應鏈系統,需要將供應商、銷售商、客戶及利益相關者均納入到管理會計的邊界之中;同時管理會計逐步形成包括戰略管理會計、作業成本管理及價值鏈管理會計等新的管理模式。

四、全供應鏈對管理會計的影響

(一) 可用信息的互惠性

供應鏈要求在管理會計系統中能夠檢索出高品質的數據。同時,這些數據應該是可用而互惠的,與供應鏈有關的合作伙伴有使用的權利及提供信息的義務。例如,有助于跟蹤和追查供應鏈的處理器系統,能夠評估其他合作伙伴如何連鎖經營,提供合作伙伴產品的介紹,也可以反映消費群體購買產品和回饋消費者的滿意度。因此,傳統的管理信息質量標準(精確度、完整性、及時性等)應向以互惠的可用信息作為目標和衡量標準而轉變。

(二)資產管理的全局性

在供應鏈中,不同的合作伙伴將傾向于投資供應鏈的共同目標。這種特定資產投資的發生,在不妨礙個別公司的盈利能力時,能使作為一個整體的供應鏈達到最好的盈利狀態。通常的資產代表未來現金流入的價值,以供應鏈為基礎的資產管理減少了因為分布不均或信息不共享而造成的多余的資產儲備或投資,可以在更合理的情況下再分配資源,增加應用盈余資產的透明度。

(三)管理投資組合風險的全面性

供應鏈的投資組合不僅給公司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也帶來了風險的多樣性。管理會計要求針對供應鏈的特性加強對投資組合的風險管理。不但要關注自身的投資組合風險,也要重視合作伙伴的投資動向,便于及時對各種風險進行預測及分析。

五、管理會計方法在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

(一)基于控制資金成本的全供應鏈金融管理方法

供應鏈金融管理是指整個鏈條中與貨物的運動和儲存聯系在一起的流動資金管理。供應鏈金融管理合并了所有貿易伙伴之間和他們的金融機構之間的經營和財務管理等。全供應鏈的金融管理可以幫助買家和賣家管理現金流,減少過多的現金余額,降低融資成本。

第5篇:供應鏈管理基礎概念范文

【摘要】供應鏈的出現,使商業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包括: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彼此孤立的點,而是一條條線組成的整個網絡結構;供應鏈的出現,也讓我們必須對客戶關系管理這個概念做出全新的理解和詮釋。本文以傳統意義上的客戶關系管理的局限性為切入點,并結合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內容,闡述客戶關系管理系統與供應鏈管理系統整合的必要性,以及整合的整個過程。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整合

一、從CRM的發展過程看CRM的局限性

CRM起源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接觸管理”(contractmanagement,CM),即專門收集整理客戶與公司聯系的信息。90年代初演變成包括電話服務中心與客戶資料分析的客戶服務(customercare)。此后一些公司又逐漸研發了銷售自動化系統(salesforceautomation,SFA)、客戶服務系統(customerservice&support,CSS)以及銷售現場服務等典型應用,并在此基礎上逐步集成計算機電話集成(computertelephonyintegration,CTI)、呼叫中心技術。從CRM系統的形成過程由此可以看出,最初CRM只關注核心企業全面外部關系,此后由于企業認識的局限以及各功能模塊的固化將“客戶”簡單地理解為產品或服務的最終用戶。然而隨著供應鏈的出現,供應商、合作伙伴以及最終用戶更加深入地滲透到企業的“價值鏈”之中,核心企業不僅要處理來自最終用戶的信息,更要分析來自供應商、合作伙伴的信息,這些信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企業的行為和最終成效。

由此可見,傳統的CRM(見圖1)在提高企業收益,提高所在供應鏈的效率方面,已經顯得力不從心,那么如何來克服這一缺陷,如何更有效率地把CRM這個管理上的偉大成就應用到供應鏈上呢?這就需要對CRM進行改進,把服務對象由最終消費者進行向前的延伸,結合供應鏈管理,進一步拓展CRM的概念。

圖1傳統的CRM流程簡圖

二、CRM與供應鏈管理系統整合的必要性

供應鏈與客戶關系管理的結合,使供應鏈管理思想由以前的“推式”轉為以客戶需求為原動力的“拉式”供應鏈管理,也就是更加重視客戶。也就是以顧客的需求為大前提,透過供應鏈內各企業緊密合作,有效益地為顧客創造更多附加價值;對從原材料供應商、中間生產過程到銷售網絡的各個環節進行協調;對企業實體、信息及資金的雙向流動進行管理;強調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應鏈中各個企業的即時信息可見度,以提高效率。

同時兩者的結合實現了企業間相互信任,保證信息高質量、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使各企業同步協調高效率地為顧客提供具有成本優勢、差異化優勢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了顧客個性化。SCM集成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的資源優勢、技術優勢、配送優勢、響應優勢、成本優勢,通過建立與他們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保證信息流、資金流、物流、服務流安全順暢流動。供應鏈管理系統與CRM的整合實現整體優化的自動化管理系統;為關鍵顧客和合適顧客提供個性化、高價值產品和服務;獲得顧客信任與顧客建立長久穩定的關系;促進CRM成功,使顧客、企業和股東價值最大化。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二者的整合具有極大的必要性。

三、供應鏈管理與客戶關系管理整合過程

把供應鏈管理與客戶關系管理進行整合之后,得到如下的概念模型圖(見圖2)

圖2供應鏈管理系統與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整合概念圖

在實施供應鏈管理與客戶管理整合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進行營銷和供應鏈的調查。企業要了解他們客戶價值的主導者、客戶需求、客戶關系管理過程、供應鏈設施和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之間的連接點和切斷點。

(2)決定一體化管理的目標。根據企業的財政目標,企業決定一體化管理的長期和短期目標,要注意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存在的目的。

(3)分析和確認差異。這里,企業要分清分析目標和調查結果之間的差異,然后確認他們的強點和弱點。

(4)確切的闡述整合戰略。這個階段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在這個階段,企業將決定怎么接近一體化管理,即決定實行方案。企業要決定他們用什么方法來追求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的最優化。同時,也要考慮一體化帶來的效益。

(5)計劃初步一體化和培訓。根據一體化管理戰略,企業可以確定實行戰略的初步計劃。初步計劃圍繞從系統一體化到新庫存計劃系統,而且為了一體化管理初步的成功,培訓是非常關鍵的要素。

(6)決定實施順序。企業要重視初步一體化,而且要建立邏輯的初步一體化順序。

(7)設立評估指標。這個階段非常重要,因為這個過程影響到整個一體化過程。如果企業實行不合理的評估指標的話,投資將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設立評估指標是一種持續的過程,而且需要不斷地改善。

(8)跟蹤結果和修正目標。企業要按照規定的標準評價計劃實施結果。這種標準或者建立在企業一體化管理目標的基礎上或者是競爭者的績效水平或者兩者皆有。根據實行的結果,企業可以再建立自己的目標。

四、小結

供應鏈系統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融合,在很大程度實現了供應鏈以及企業的透明化。單方面來講,客戶關系管理是專注于銷售、營銷、客戶服務和支持等方面,在這方面會更全面、更進一步。同時它的運作可以完善供應鏈管理流程。CRM正是通過管理與客戶間的互動,努力減少銷售環節,降低銷售成本,從這個角度也是對供應鏈管理系統的一種提升,并實現最終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程剛.影響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實施成敗的關鍵因素分析.情報雜志,2003.39-41.

第6篇:供應鏈管理基礎概念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 供應鏈管理 信息系統 信息集成

1.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競爭國際化和IT技術的廣泛運用。市場資源組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企業逐步由單一專業化向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方向發展,龐大的供應鏈網絡正在飛速形成。供應鏈信息系統的應用是提高供應鏈競爭力與客戶服務水平的關鍵因素。信息系統在供應鏈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減少牛鞭效應產生的需求不確定性;二是為供應鏈成員企業提供決策支持,同時極大地增加了決策的正確性;三是降低了供應鏈成本。

本文在綜合分析近年來供應鏈信息系統的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依據主要內容對供應量信息系統的幾個主要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對其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和展望。

2.供應鏈及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雖然關于SCM的文章眾多,但是還沒有形成統一的針對供應鏈的定義。其中最為普遍采用的定義是,供應鏈是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顧客在內的系統,在該系統中,物流從上游(供應商)向下游(顧客)方向流動,而信息流雙向流動。其它學者將戰略性的決策作為供應鏈的特色,其中包括oilver和webber(1992),認為供應鏈應作為一個單獨的實體存在,由戰略性的決策所支配。他們強調系統集成是促使SCM成功的主要因素。Gneyrt(1996),O'Brine和head(1995)考慮到在對供應鏈進行管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政府規章制度的影響,因此將政府引人到鏈條中。

國家標準《物流術語》對供應鏈的定義是: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及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活動的上游和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結構。

關于供應鏈管理,目前也沒有統一的定義。SGSCF(Stanford Global Supply China Forum)將供應鏈管理定義為"從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到客戶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協調和集成"。

WillianC.Copacino對供應鏈管理的定義是"管理從物料供應者一直到產品消費者之間的物料和產品流動的技術"。

Harland認為,供應鏈管理是管理以下范圍的企業活動和關系:組織內部、直接供應商、第一層與第二層供應商及供應鏈上的顧客、整個供應鏈。

陳國權認為,供應鏈管理是對整個供應鏈系統進行計劃、協調、操作、控制和優化的各種活動和過程,其目標是要將顧客所需的正確的產品(RightProduct)能夠在正確的時間(Right Time)、按照正確的數量(Right Quantity)、正確的質量(RightQuality)和正確的狀態(Right Status)送到正確的地點(Right Place)---即"6R",并使總成本最小。

馬士華認為,供應鏈管理就是使供應鏈運作達到最優化,以最少的成本,使供應鏈從采購開始,到滿足最終顧客的所有過程,包括工作流、實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適的產品以合理的價格,及時準確地送到消費者手上。

3.供應鏈信息與供應鏈信息流

供應鏈信息流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種類多、流量大、流速快;二是來源多樣化;三是更新速度快;四是傳遞交時性和互動性;五是高度安全性;六是傳遞具有明確的傳輸協議和標準。

供應鏈信息是供應鏈系統內外的用于描述組織之間連接點的特性知識差。信息的傳遞形成信息流,供應鏈信息流是有一定方向的,否則將陷入混亂。M.C.Bonnty等人根據信息流的流向,將供應鏈運作方式分為推進式(Push)和牽引式(Pull)。

彭劍等(2008)認為處理供應鏈信息流必須考慮3個方面的問題,并討論了第三方信息流處理中所存在的問題。信息流是供應鏈中流動最頻繁、流量最大、變動最快的一支,也是國內外學者研究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基本對象。但是,目前絕大部分的供應鏈信息流研究側重于模型的思考,較偏重戰略層面,而對運作層面的實證研究較少;同時對信息流的具體內容和分類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4.供應鏈信息集成

供應鏈信息集成作為供應鏈信息共享的手段之一,也是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供應鏈信息集成是指將分散的各種因素或單位結合成一個更加和諧的整體,共享供應鏈內外部資源使得整個系統獲得更好績效的過程。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繼承了這一思想。

林勇和馬七華提出了基于EDI的供應鏈信息組織與集成模式;王東勃等研究了基于XML技術的供應鏈信息集成。

Mehmet和楊浩雄分別利用供應鏈集成度(DSCC)和物流信息耦合度(DLIC)方法對供應鏈信息的量級和有效性進行了度量。提供了度量供應鏈中一個企業與其成員間物流信息集成程度的通用方法,但缺乏對整個供應鏈信息集成度的度量。

C.M.Harland等通過4年多時間對4種中小型企業供應鏈不同部門進行了縱向研究,獲得中小型企業供應鏈信息集成的主要障礙是信息化平臺的孤島現象。

Anna Nagumey提出了一個通過供應鏈網絡集成從而對橫向合并的戰略優勢進行量化和評價的框架模型。

Juha-MiikkaNurmilaakso(通過對歐洲329家公司從基于EDI的電子商務框架到基于XML的電子商務框架的轉換研究,運用線性回歸和邏輯回歸模型分析了JT技術在供應鏈集成中的重要性。

Gang Li等在分析IT實施、供應鏈集成和供應鏈運作置者關系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概念結構模型,以揭示IT實施是如何通過供應鏈集成來直接或間接影響供應鏈運作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企業供應鏈信息一體化是指根據企業的目標和用戶需求,在信息集成理念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方式將包含在企業供應鏈活動流程及企業和客戶之間的各種信息流要素整合成一個有機整體,且通過博弈分析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客戶間的互補和協同作用。優化并提升企業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從而實現企業供應鏈信息管理效率與水平整體提升的過程。

5.結論與展望

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研究要在對價值鏈分析的基礎上,結合供應鏈運作過程來對供應鏈的信息流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的研究焦點包括:一是運用博弈論思想從供應鏈不同參與者角度考慮信息問題,為結合供應鏈實際應用考慮對運作層面進行深入研究;二是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以及最終用戶的信息需求;三是信息構建方法在供應鏈信息一體化中的優化作用。在日益多變的、內外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競爭環境下,企業供應鏈及時響應來自市場各方而變化的能力,包括柔性和速度,是其在激烈競爭中獲得時間上競爭優勢的關鍵。各種信息尤其來自最終用戶的需求信息對于提升企業供應鏈敏捷性和壓縮企業供應鏈各方的運作提前期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黃小原,盧震?多分銷中心供應鏈模型及其牛鞭效應的H控制[J]?中國管理科學,2003,11(1):42-47.

[2]張欽,達慶利,沈厚才?在ARIMA(0,1,1)需求下的牛鞭效應與信息共享的評價[J]?中國管理科學,2001,9(6):1-6.

[3]黃河,但斌,劉飛.供應鏈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工業工程,2001,4(1): 16-20.

[4] Simon Croo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 European J.of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2009(6):67-83.

第7篇:供應鏈管理基礎概念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要素 物流績效 相關性

一、引言

自Miller、Rayburn、Le kashman和Stolle、Flaks、Lewis等,在1969年首次提出最高管理層對流通成本(Distribution cost)的計量應給予與生產成本、市場成本計量同等關注以來,有關物流績效(Logistic performance)的研究逐漸增加,至今已經建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并提出了物流績效計量框架。這一框架明確了物流績效計量指標,主要包括成本(資源)與客戶服務(質量),指出物流成本與客戶服務的有效結合反映了一定客戶服務水平下的經濟成果,包括生產供應能力、訂貨間隔時間以及產品、服務質量。由于物流成本與客戶服務之間相互矛盾的關系,物流績效管理的目標是實現物流成本與客戶服務的均衡化管理。此后,為了更好的實現這種均衡并成功地進行物流戰略管理,物流績效計量轉向非財務化,陸續提出了如TOM(整體質量管理)、TBM(以時間為基礎的管理)、BPR(商業流程再設計)以及SCM(供應鏈管理)等概念,從分析中發現,這些概念的提出并不只是針對績效計量這一名詞的界定,而是考慮如何設計一個能夠實現供應鏈網絡結構、商業流程以及管理信息一體化的有效管理系統。如,美國物流管理委員會(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將供應鏈管理定義為“所有物流活動的計劃與管理,強調供應鏈合作各方如供應商、中介商、第三方物流公司以及客戶之間的合作與協調。從本質上講,供應鏈管理是實現公司內部以及公司之間供應與需求的一體化管理。”這些研究指出,在改進客戶服務的同時通過供應鏈管理有可能實現物流總成本的減少。Cooper等人提出供應鏈管理要素包括技術類要素以及管理類要素,其中技術類要素包括計劃與控制方法、工作流程、組織結構、信息交流以及生產流結構等要素,管理類要素則包括管理理念、權力與領導藝術、風險與獎勵制度以及文化等要素,這些要素代表著有希望成功推動流程一體化以及最終改進物流績效的管理變量。 在實踐活動中,一些管理者已經接受供應鏈管理理論并且努力實施供應鏈管理,但經過十幾年的實踐,國際上只有少數公司真正建立了一體化供應鏈網絡。我國在國際競爭中雖然擁有一定的成本優勢,但物流管理起步較晚。有研究指出,在我國有42%的被調查對象指出,其訂貨周轉時間一般都超過60天,89%的被調查對象指出物流成本高、訂貨間隔時間長(BethEnsiow&ChrlsJones,2004)。正是由于許多企業忽視了管理的靈活性,至使實現的最終利益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通過我們的問卷調查發現,有87%的被調查者指出,其供應鏈管理系統對公司的物流績效有著顯著影響,但這些都是建立在調查對象主觀理解基礎之上的,并沒有對供應鏈管理實施對公司物流績效的影響進行具體計量,也就是對于供應鏈管理因素與物流績效之間的相關性程度、不同物流績效水平的公司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是否存在差異等問題均不明確。基于這一背景,本文對以下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一是供應鏈管理要素與物流績效之間的關聯程度究竟如何;二是不同水平的物流績效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是否存在差異。筆者以調查問卷方式對企業供應鏈管理要素與物流績效的關系作了調查,并應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研究供應鏈管理要素(包括技術類管理要素和管理類管理要素)與物流績效的相關性,并在此基礎上對物流績效管理提出建議。

二、研究方法

我們以書面郵件的形式向一些企業發放調查問卷,為了降低研究的復雜性并支持有限的調查以增加問卷回收率,沒有對所有的供應鏈管理要素進行研究。調查問卷中研究變量(供應鏈管理要素)的選擇基于早期研究中出現的頻率,變量及其所屬的具體項目見(表1)。由于我國企業對物流活動的計量與管理才剛剛起步,而且有些項目的量化困難,所以我們采用抽象的評估方式。

在第一次的調查問卷中,要求調查對象在回答問卷的同時對這些項且的適切性及其改進提出建議,基于其反饋,我們對一些項目的語言表述以及說明做了調整,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第二、第三次的問卷調查。經過三次郵寄,回復率是10.2%,其中食品與飲料行業(52.4%)和化工、煤炭類行業(21.5%)占回復者的大多數,54%的回復者職位是部門經理。每一個供應鏈管理要素的統計數據與可靠性程度α系數見(表2),除兩類信息交換的可靠性程度偏低(α系數為0.64和0.63),其余要素的可靠性程度很強(α系數從0.82到0.94),但是由于α系數均高于0.6,因此是可以接受的。同時要求被調查公司對其物流成本、物流客戶服務水平以及整體物流績效分別進行評估,由于信息的保密性由企業根據其實際情況按照:很高;較高;中等;較低;很低五個等級自我界定。物流績效具體指標的有效性和信賴度見(表3),物流成本與物流服務項目的可信賴程度很強,d系數分別是0.84和0.86。在分析供應鏈管理要素與物流成本、物流服務之間的關聯性以及不同水平物流績效在供應鏈管理要素方面的差異性上,我們選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進行了分析,因為此方法對調查樣本數量和分布特征沒有要求,其中分辨系數取0.5。

三、調查研究結論

對供應鏈管理要素與物流成本、物流客戶服務問的關聯性進行測算,結果見(表4)。所有供應鏈管理要素與物流成本存在關聯關系(關聯度>0.6),靈活應對管理能力與物流成本的關聯性最大,其后依次是知識管理、信息質量、供應鏈管理認知、運行信息交流、信息技術支持以及戰略信息交流。這些管理要素與物流客戶服務間存在關聯性(關聯度>0.6),其中,供應鏈管理認知與客戶服務的關聯性最大,其后依次是信息質量、靈活的應對管理能力、知識管理、信息技術支持、運行信息交流、戰略信息交流。比較了物流績效水平較高公司與物流績效水平較低公司對供應鏈管理關注的差異性見(表5)。結果顯示具有高水平物流績效的公司在運行信息交流、信息質量、供應鏈管理認知、知識管理以及應對能力方面給予的關注比低水平績效公司突出,戰略信息交流方面的差異則不明顯。匯總調查結果見(表6),答案是大多數的供應鏈管理要素與物流績效存在強相關性(關聯度大于0.8)。對于物流績效來說明,運行信息交流要比戰略信息交流重要,而且不同水平物流績效公司給予戰略信息交流的關注沒有顯著差異。

四、物流績效管理建議

研究結果表明,公司在物流績效管理中應加強運行信息的交流,同時應分別考慮運行信息與戰略信息交流的影響。證據對信息質量以及信息技術支持與物流績效的正相關性給予了大力支持,但這兩個要素對物流成本的影響卻比對服務績效的影響要小(表4),即高質量的信息以及信息技術的投資對于改進客戶服務績效有著顯著影響,如訂貨循環加快、按時遞送比率提高。

根據供應鏈管理要素與物流績效的相關性分析,我們對物流績效管理提出以下建議:第一,以作業活動為基礎。績效評估管理機制的建立、考核應以管理者與具體操作者的作業活動為基礎,切實通過物流績效評估管理機制監督并改進物流作業活動。第二,以客戶為核心。績效管理必須以市場、客戶為核心,明確客戶是誰、價值取向和期望值,而且對內部客戶與外部客戶應給予同等關注。第三,建立動態的考核機制,不斷更新管理技術。隨著競爭環境的日趨激烈,要求物流績效管理必須配備相應的適時的新機制與新技術,以確保企業占有競爭優勢。第四,加強員工教育與培訓。由于供應鏈的運行對信息交流質量的依賴性很大,這也意味著參與各方的合作方式與密切程度影響著供應鏈的運行,而各方人員的合作取決于其知識、理解與信任,必須通過持續的教育與培訓不斷提高員工知識水平、理解能力,進而提高信息交流的質量。第五,參與發展。管理者、執行者、負責人以及專家間的相互信任與積極參與能夠確保績效管理機制的貫徹實施,這些掌握知識經驗、具有競爭力以及相互信任的成員所組成的團隊通過個人力量的均衡與聯合能夠共同克服個人的弱點,從而成功的解決物流計劃與運行中存在的復雜問題,最終實現更高水平的績效。第六,其他應具備的特性。績效管理機制的基本特性還必須具備一致性、可理解性、易計算、可信賴、及時性、易歸集數據、細化明確化等。

本項研究的局限在于只驗證部分供應鏈管理要素與物流績效關系的證據;在前文也指出無論是供應鏈管理還是物流績效管理系統都集中于一體化,但本文僅分析了供應鏈管理要素與物流績效的關聯性,并未驗證供應鏈管理要素與供應鏈一體化以及一體化與物流績效問的關系,可以說我們的研究是建立在供應鏈管理、物流績效與供應鏈一體化存在關聯性這一假設基礎上的。另外,沒有驗證技術類管理要素與管理類管理要素問的相互依賴程度。我們希望今后的研究應用更有力的技術與工具,如軌跡分析,能更好地驗證其他管理因素與物流績效的關系以及各管理要素間的關系,驗證供應鏈管理要素與公司一體化以及一體化與物流績效間的關系,進而解釋更多的物流績效變量,以進一步推動供應鏈管理在實踐中的應用與發展。

作者簡介:

代坤(1973-),女,天津市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獲2005年山東省教育廳課題資助,課題號:J05x51

參考文獻:

[1]代坤:《西方物流績效綜合測度指標研究述評》,《財會研究》2005年第7期。

[2]Abrahamsson M.,Aronsson H.Measuring Logistics Stru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Reaearch and Applications,1999.

[3]cooper,Martha c.,Douglas M.Lambert,Janus D.Pagh.Supply chain Management:More Than a New Name for Logistics.TheInternational Joum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7.

[4]Enslow B..Jones C.Managlng and Improving--China supply chains.CILTWorld issue11:20.

[5]Hilvad T.,Salling K.M.Assessment of Logistic Effects From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2004.

[6]John T.Mentzer,Brenda Ponsdord Konrad.An Emciency/Effectiveness Approach to Logistics Pefformance Analysis.Journal ofBuslness Logistics,1991.

[7]M.Barad,D.Evens Sapir.Flexibilityin Logistics Systems--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Internatl Jonal Jotimal of ProductionEconomles,2003.

第8篇:供應鏈管理基礎概念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五鏈合一電子商務

1供應鏈概念的延伸

人們通常對供應鏈的理解為:供應鏈指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整個過程中各個環節所組成的鏈形結構與方式,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消費者活動全過程的上、下游企業所構成的網絡。這主要基于一個行業的供應鏈理念,而中國目前的國情是行業之間產業延續、交叉明顯,供應鏈的理念應延伸至行業之間、產業之間、制造業之間、市場采購與分銷之間,進而組成完整的供應鏈體系。

企業從原材料采購開始到將其進行加工,直到產品最終送到顧客手中為止的這一過程,都被看成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而其中的主要活動被視為鏈條上的節點。傳統供應鏈的基本原理構成如圖1所示。

1傳統供應鏈基本原理圖

本文在傳統供應鏈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對供應鏈的概念進行了延伸,提出供應鏈由產業結構鏈、制造加工鏈、物流服務鏈、采購分銷鏈和系統增值鏈五部分組成,各鏈之間環環相扣,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如圖2、3所示。

2供應鏈管理與現代物流服務

供應鏈管理針對供應鏈的五個子鏈:產業結構鏈、制造加工鏈、物流服務鏈、采購分銷鏈、系統增值鏈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其目標是提高整個供應鏈運行速度、效益和附加值,為整個供應鏈上的聯盟伙伴帶來最大經濟效益。

現代物流被認為是供應鏈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強調運輸、倉儲、裝卸搬運、流通加工、包裝、配送、信息、結算等方面的有機結合,強調供應鏈系統的管理思想。

2供應鏈系統

3供應鏈系統結構模型

合作與協調是供應鏈管理的重點,如沒有現代物流服務的無縫連接,運輸的貨物逾期未到,顧客的需要不能及時得到滿足,采購的物資常常在途受阻等,會導致供應鏈的合作打折扣。因此,無縫連接的現代物流系統是保障供應鏈能協調運作的前提條件。靈活多樣的現代物流服務,提高了用戶的滿意度。通過制造商和物流公司的及時信息交換,把用戶關于運輸、包裝和裝卸等方面的要求反饋給相關部門,提高供應鏈管理系統對用戶需求的響應能力。

供應鏈管理思想為現代物流的實時、快速、準確服務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和時效操作平臺。

供應鏈的五個子鏈中,物流服務鏈和系統增值鏈貫穿于產業結構鏈、制造加工鏈、采購分銷鏈的始終,系統增值是目標,物流服務是手段。而實施物流服務是為了盡可能降低物流成本,優化各條鏈的結構,實現鏈上各環節的增值,最終達到總成本最低和系統增值的目的,并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1)物流服務優化產業結構鏈

一個產品的生產,從其原材料的供應,到產品的形成和銷售,并成為下一個產品的原料或零配件(或到消費者手中)。在整個過程中,可以牽涉到幾個產業,形成一條完整的包含上中下游的產業供需結構鏈。如農業部門為工業部門提供各種原材料,而工業部門又為農業部門提供農用機械、化肥、農藥等;就工業內部而言,電力部門向鋼鐵部門提供電力,鋼鐵部門又向機械部門提供鋼材,而機械部門又向電力部門提供發電機械設備等,各部門在提品的同時還要提供相應的服務,環環相扣,帶動整個產業或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

一般來說,產業結構鏈的鏈系較長,組成產業結構鏈的各環節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一個產業的運轉需要其他產業產品和服務的投入,同時,其自身又為其他產業提品和服務,即一方產出的產品將成為另一方的投入資料,各個部門既是消耗產品(即投入)的單位,又是生產產品(即產出)的單位,每個部門同時具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它既產出產品,按社會需要分配,供其他部門和領域消費,又是消費其他產品的部門。這樣就形成了相關產業相互間的依存和支持,反映了產業間內在聯系的因果關系,體現了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引導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全球制造業基地的形成,國際上一些大企業摒棄了過去統包設計、制造、銷售的經營模式,轉而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與供應和銷售建立最佳的合作伙伴關系,相互形成一種長期的戰略聯盟,結成利益共同體。在運作形式上,構成了一條從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到最終用戶的供應鏈體系。

一條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結構鏈涉及運輸、儲存、裝卸搬運、信息、配送等一系列物流活動。因此,物流功能決定產業結構鏈的聯動,影響產業結構鏈的演進和優化。物流服務不僅要協調企業內部物流,還要跨越企業,從整個產業結構鏈的角度出發,協調、整合每個鏈節點上的物流作業,理順產業結構鏈中的原材料、零部件、加工制造以及產品流向等一系列上—中—下游的各個環節,使鏈系結構的組合達到最優化。

(2)物流服務提升制造加工鏈制造加工鏈中涉及的物流活動主要是生產物流。

制造加工企業內部的物流活動主要有:

(1)企業內部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配件從生產企業內的供應倉庫或者上游企業直接供應到生產線的物流活動,或者是不同車間之間、工位之間的物流活動;

(2)生產過程中的半成品從上一道工序(或車間)到下一道工序(車間)的物流活動;

(3)生產出的成品或最終產品,從生產線到產成品倉庫或者直接到下游企業的物流活動;

(4)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丟棄或再生所發生的物流活動等。

物流推動生產發展的典型例子就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開創的流水線生產方式以及在這種生產方式基礎之上所建立的科學管理,即著名的“福特制”。這種方法,使福特公司的T型汽車生產能力大大提高,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汽車的裝配時間減少到原來時間的十分之一。福特制改變的并不是產品的結構、性能,也不是什么機械加工技術和方法,改變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生產領域中的物流方式。這種物流方式的變革開創了新的歷史。

一條傳送帶的作用,把獨立的操作變成了一個系統,減少甚至根除反復不斷出現的搬運、裝卸等環節,通過順暢連貫的物流,把生產變成了順暢連貫的系統。證實了物流系統對提升制造加工業的價值所在。

(3)采購分銷鏈與物流服務

采購與分銷是供應鏈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環節,而物流提供的保障使得采購與分銷過程順暢。現代企業需要采購速度、效率和成本的統一;需要分銷鏈上各環節的有機整合,以確保在第一時間將新產品推上市場,迎合消費者對產品日益精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強化庫存控制及補貨能力,以加快商品周轉,提高資金周轉利用率……所有這些都依賴于物流活動而運行。

物流為企業源源不斷地輸送生產原材料、零配件,為企業產品進入市場架橋鋪路。實行采購、分銷與物流一體化運作,形成一個共進的競爭勢態,才能成為一個有效的、具有競爭力的鏈結構,為企業實現戰略目標、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提供強勁的支撐。只有通暢而敏捷的物流系統,企業的采購與分銷才能達到優化,庫存得以有效控制,企業可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在供應鏈中,現代物流使資源配置得以優化,使采購分銷鏈得以順暢,供應物流和銷售物流溶入供應鏈的發展中。采購、分銷、庫存控制已不再是單個企業的行為,而是和供應鏈中的其他成員密切配合,市場競爭已由企業之間的競爭變成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將整個供應鏈上所有環節的市場、采購活動、制造過程和分銷網絡聯系起來,實現高水平服務與低成本運作,以贏取客戶,獲得競爭優勢。因此采購分銷鏈必須與物流服務鏈整合在一起,成為供應鏈家族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4)系統增值是最終目標

供應鏈的解決方案是降低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系統增值,使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戰略、戰術信息和操作過程的協調配合達到最佳化,推動每個節點的上下游企業——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客戶的客戶達到商業過程和商業價值的最優化。

供應鏈過程形成與過程的連結與循環(商流與資金流亦如此),應滿足客戶的需要,實現各部分、各環節銜接最佳化。這不僅提升了供應鏈上各戰略伙伴之間的信任與合作,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同擔,而且改變了企業與客戶間的互動方式,由過去企業主導型的“推式”轉變為客戶主導型的“拉式”,其目的是“將正確的產品,在正確的時間,按正確的數量、保正確的質量、以正確的狀態,抵正確的地點,并使總成本最小”(簡稱6R),確保運轉過程的順暢和時效,快速實現資本的循環與增值。

須強調的是系統整體的增值,而不是某一環節的增值,當某一環節的增值與另一環節的增值發生矛盾時,就要權衡各方面因素決定采用哪一種方案,以使系統整體最優,追求供應鏈總體效益和總體效率的最佳,最終實現系統增值的目的。

4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

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是市場需求與經濟發展趨勢,通過利用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把一個企業和它的供應商、承運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顧客方便地聯系起來,進行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如圖4所示。

4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模式

電子商務彌補了傳統供應鏈的不足,不僅使供應鏈上各成員間更緊密地連接、合作與交流,而且把供應鏈的概念延伸到了供應商的供應商和客戶的客戶,建立了一種跨企業的協作,覆蓋了從需求預測、產品設計、外協和外購、儲運、制造、分銷、客戶服務等全過程,為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技術支持和廣闊的活動舞臺,特別是B2B電子商務不僅使供應鏈上各結點企業之間的信息更易共享、聯系更加緊密,而且供應鏈的整體運作也更為高效。

電子商務下供應鏈管理的優勢在于通過網絡技術可以方便迅速地收集和處理大量的信息,使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能得到及時、準確的數據,制定切實可行的需求、生產和供貨計劃,以利供應鏈的組織和協調運作。采用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可及時處理信息、跟蹤客戶訂單執行、進行有效的采購管理、存貨控制以及物流配送等系統服務,促進供應鏈向動態的、柔性的、虛擬的、全球網絡化的方向發展,提高供應鏈的持續競爭優勢。

5電子商務下供應鏈管理系統的體系結構

Internet技術和面向對象技術的發展使企業信息系統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兩層結構的客戶機/服務器(Client/Server,C/S)模式已難以滿足日趨復雜的應用系統業務的處理要求,因而又提出了三層結構的瀏覽器/服務器(Browser/Server,B/s)模式,把整個信息系統分為用戶層、應用層和數據層三部分。

通過采用WebService接口技術構建企業間商務集成平臺,不僅實現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三層體系結構,而且方便地將原有企業內部的ERP系統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集成到商務平臺上。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體系框架結構如圖5所示。

5供應鏈管理體系框架結構

第9篇:供應鏈管理基礎概念范文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現狀;績效評價;研究趨勢

一、引言

21世紀,經濟增長與資源、生態環境的協調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國際社會“綠色化”運動普遍展開,而傳統供應鏈管理的環境管理標準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無法達到環保的真正目的。為此,以集成的思想整合整個供應鏈環境管理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應運而生。眾多國內外大型公司與企業或多或少地將某種形式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應用于企業的管理實踐中,并獲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現代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在企業改善環境績效、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最終達到企業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統一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其必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新的戰略模式。

由于涉及領域廣泛及研究的復雜性,在大量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本文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相關理論進行跟蹤研究,總結國內外研究成果,從綠色供應鏈管理概念入手,探討其發展過程,詳實闡述目前對其研究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等。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及內涵

供應鏈管理是對供應鏈中物流、能流、信息流、資金流以及工作流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及控制。它是以顧客需求為中心,將供應鏈各個環節(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和用戶)聯系起來的全過程集成化管理。供應鏈管理的重點是管理和協調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強調節點企業的核心業務和核心競爭力。它僅僅局限于供應鏈內部資源的充分利用,而忽視了其相關行為對環境引起的危害。

進入21世紀,人類生存環境的實際狀況越來越引起社會、公眾及各國公共部門的關注,提高“綠色”意識、加強環境管理、改善人類居住和生活環境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供應鏈各個環節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利用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產品從原料獲取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注重對資源投入的減少和環境的保護,從而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因此,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當今時代的迫切要求。美國兩大汽車制造商大眾和福特已于去年宣布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要求它們所有的供應商和協作商于2003年7月(大眾)和2002年12月(福特)獲得ISO14001認證。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個內涵非常廣的術語,它的發展起源于制造業中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在供應鏈管理中增加環境因素的思想最早是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當時只是作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個次要方面提出的。較有意識的研究綠色物流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目前,對綠色供應鏈管理國內外還沒有公認、權威的概念。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制造研究協會(MRC)基于對這一領域的探索,于1996年首次提出并定義。Steve V. Walton 等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將供應商加入到企業的環境戰略中,其核心是將集成管理的思想應用到綠色供應鏈的領域中。M. H. Nagel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涉及到產品的使用、組成以及生產的全過程,并強調供應鏈內戰略合作關系的長期穩定。Sean Gilber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重視長期的合作關系基礎上,采取管理策略、行動,將環境管理戰略納入各個環節(設計、采購、生產、分銷、使用及再使用)中。Zsidisin和Siferd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指供應鏈節點企業在設計、采購、制造、分銷、使用及再使用個環節中注重實施環境友好實踐,而采取的行動及合作關系等。Jeremy Hall的觀點更進一步完善,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出發,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進行環境友好設計,建立戰略聯盟,樹立供應鏈成員環保意識,為整條鏈營造一種綠色氛圍,最終實現協調優化。但斌指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環境制造理論與供應鏈管理的集成,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內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王能民、汪應洛等人著重從分析、比較前人研究成果和綠色供應鏈與一般供應鏈的區別入手給與定義,指出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的目標是資源的最配置、增進福利以及實現與環境相容,將其劃分為四個子系統(生產子系統、銷售子系統、環境子系統和社會子系統),指出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知識流是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強調了知識流的重要性。

三、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現狀

(一)綠色供應鏈管理運作的影響因素

1、內部因素。綠色供應鏈管理中重要的內部環境影響因素是多維的,這些不同的因素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主要包括:(1)產品生命周期(PL),包括產品開發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階段,這幾個階段能夠充分顯示供應鏈管理的綠色化水平。(2)運作生命周期或價值鏈(OL),主要有采購過程、生產工序、配送及傳輸運作網絡、逆向物流、包裝等五個環節。(3)企業環保實踐(EN),通常被稱為“4R+D”原則:減量化(reduce)是通過提高產品生產過程中資源利用率、延長生命周期、控制廢棄物的發生,實現建立循環型經濟的發展模式;再利用(reuse)是指促使廢舊產品的回收利用;再制造(remanufacture)則需圍繞一個中心來分解和取代一部分組件;循環再生(recycle)是指促使企業回收廢舊產品,并通過處理實施循環利用;廢棄物處理(disposal)系統對企業具有長遠意義,若不徹底治理廢料會經常困擾企業。(4)企業績效標準(PE),包括成本(C)、質量(Q)、時間(T)、柔性(F)四個方面。這些動態績效因素是綠色供應鏈管理有效運行的有力支持,通過績效評價可以改進供應鏈環境管理標準,改善整體環境管理質量。

2、外部因素。從各國環境保護的狀況來看,與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直接相關的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有:政府、制度、社會準則、市場、信息和技術。(1)政府在保持自身命令――控制體系主導地位的同時直接提供或經營環境“服務”,更加注重利用市場經濟手段來引導企業和公眾的綠色生產和消費行為以及社會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對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政策體系給與支持。已有研究表明,政府通過運用規章制度、經濟激勵等手段在產品設計綠色化、消費者需求轉變、產品鏈關閉三方面對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發揮推動作用。(2)風險管理是為了規避因制度規則等因素所導致的供應鏈管理中斷的奉獻、市場優勝劣汰的風險、環境風險等。(3)社會準則,即通過社會準則的建立來規范經濟行為主體的行為,典型的社會準則理論的代表者為斯蒂格利茨的黃金律及黃有光的良心效應。(4)市場是綠色供應鏈管理運行的重要的激勵因素。消費者逐漸顯示對環境友好公司的偏好以及核心企業對環境管理的要求,充分表明市場的環境壓力。(5)環境信息傳達不暢通直接導致企業與顧客溝通的沖突,同時企業具有競爭優勢的知識、技術創新與商業機密存在曝光的危險。保障綠色化技術創新和知識的更新,加強供應鏈組織的綠色文化,達到增強綠色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柔性。另外,對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高效率運作,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與核心企業的示范作用更加關鍵。Richard指出供應商評價、精益供應鏈以及在供應鏈內建立合作戰略等有利于改進整個綠色供應鏈條的活動與環境相容的程度;Steve Lippman說明了有效實施綠色化供應鏈的關鍵因素包括:最高領導層的參與、多功能團隊的集成、有效的交流與溝通、合作創新等;Ken Green認為,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和合作方式是推動、激勵與強迫各企業運營活動與環境相容的關鍵因素;Jeremy Hall通過案例分析研究指出:整個供應商的行業領導者在供應鏈渠道中占有主導地位有利于綠色供應鏈的運作;HAW同樣指出合作研發等供應商之間環境方面的合作方式是激勵綠色供應量管理有效實施的因素。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運作決策問題

綠色供應鏈管理運作中的決策問題是一個典型復雜的新問題,屬于多目標決策問題。王能民、汪應洛等對此曾給出相關研究: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2000)在基于對綠色供應鏈管理中成本降低和環境質量提高的探討中,提出了四個步驟的決策框架(成本識別,機會確定,計算收益,決策、執行和監管);Joseph Sarkis(2002)發展了ANP(網絡層次分析法),基于ANP技術建立了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決策框架模型;Anna Nagumey(2003)的研究側重了綠色供應鏈成員企業的決策行為,在參考博弈論基礎上,運用網絡模型建立多目標決策模型。

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決策涉及面廣,是一個典型的多目標決策問題。其中,供應商選擇問題的研究相對比較集中。目前,大部分研究側重于供應商選擇的因素/標準以及評價工具。Noci給出的定量評價標準:綠色能力、環境管理效率、聲譽、全生命周期成本,并將層次分析法作為供應商選擇的評價工具。Walton基于對美國制造商的調研,分析了在綠色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供應商選擇的影響因素和標準。朱慶華等比較了中美不同環境下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中供應商選擇問題。Anna Nagurne研究了制造商、一級分銷商、顧客三個層次中主體的決策行為。Sarkis J.發展了決策技術層次網絡分析,并指出影響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決策的因素主要有:產品的生命周期階段、企業在價值鏈所處活動、環境意識活動、組織績效要求、可選擇的系統/方案等。王能民等提出了綠色制造模式下平價供應商的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結合模糊決策的方法給出了評價模型。

(三)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的技術工具

Steve V. Walton(1998)指出從選擇與環境相容材料、改進產品設計過程、改善供應商過程、有效的供應商評價和改善制造商內部的供應鏈五個方面來改進供應鏈運營;Guide V.(2000)在研究基于再制造的供應鏈管理問題中,指出信息系統、新產品計劃和控制技術資源和產品的回收具有可控性;EPA(2000)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管理決策四步驟模型、產品評價矩陣等;Stefan A.(2001)重點研究綠色供應鏈管理中運營成本管理問題;Jens Brobech Legarh(2001)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基于信息技術進行環境意識采購的框架;綠色供應鏈的構建是其運營的一個關鍵問題。Geoffrey(2002)利用生命周期評價研究了綠色供應鏈構建問題,將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分為遵循戰略、過程戰略和市場戰略三類。利用LCA設計了供應鏈結構,指出不同綠色供應鏈戰略類型需要相應的LCA、信息與數據。同時,利用LCA對供應鏈的環境影響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聯盟復雜程度與成員間聯系緊密程度兩個維度將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結構分為圓桌會議結構、分散結構、多中心簡單結構及多中心網絡結構;Sarkis J.(2003)指出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使用環境管理、有效的逆向庫存管理系統以及建立專家信息系統、使用仿真系統的重要性。

(四)綠色供應鏈管理特定產業運營現狀

目前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及實踐在幾個特定產業中的運營,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例如房地產業、電子行業、食品行業等。王能民等通過肯德基“蘇丹紅事件”和美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等案例研究,闡述了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的障礙分析及運營環境。2000年,瑞典、荷蘭、美國分別由針對電子行業、食品行業等研究項目;Remko I.(2001)從技術與運營兩個角度研究了汽車產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問題;Giannis T.Tsoulfas(2002)研究了廢舊電池回收問題;U.Sonesson(2003)分析了牛奶供應鏈,認為在牛奶供應鏈中對環境影響最關鍵的因素是產品的包裝材料、運輸及廢棄物的管理方法。Qinghua Zhu(2004)研究了中國一家制糖廠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

四、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評價

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的領域是績效評價問題。通過真實、準確、全面的績效評價可以有助于我們把握綠色供應鏈及節點企業的運行軌跡和存在的不足,為實施相關流程的改進提供依據,也有助于政府制定相應的管理政策。

Jacquelin(1995)在原有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基礎上探討了綠色供應鏈的績效評價問題,同時提出評價時需要利用生命周期分析等工具;Fiksel,Joseph(1995)支出供應商可以通過一些公認的標準(如ISO14000體系的認證)來表現其環境管理水平與績效;Benita M.Beamon(1999)提出了一個評價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的方法。申成霖等人(2004)利用標桿管理的思想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評價問題進行了討論;王能民等(2005)給出基于經濟、顧客和環境三維目標的綠色供應鏈運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目前,國內有關學者、專家運用層次分析法、專家調查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建立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模型。

五、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趨勢

隨著理論發展和實踐檢驗,綠色供應鏈管理從提出至今,內涵不斷被擴大,涉及領域廣,其不確定性因素多,研究的復雜性較明顯。已有研究成果顯示,綠色供應鏈管理尚待新的理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來支撐,很多領域等待開發。

(一)對綠色供應鏈管理進一步研究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1、各學科理論與方法的融合。綠色供應鏈管理作為前沿理論,需要包括現代化手段與方法、環境管理技術等成果,特別是針對其產業特征的工程技術知識應引起重視。

2、科學問題的提煉。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增強對綠色供應鏈管理技術的探究,由操作層面向提煉科學問題前進。

3、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結合。在基礎性理論研究基礎上,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應用性研究加強力度。

(二)有待深入研究的領域或方向

1、集成管理的運用。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主要戰略目標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集成。由于其主體的多樣性與目標多元化及其手段方法、理論、技術的綜合應用,國內外眾多學者從各個角度對集成管理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的運用展開研究。

2、協調機制與控制系統。鑒于以上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復雜性,對綠色供應鏈成員間的合作機制與控制系統應給與相應的進一步研究。

3、市場機制與制度。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有效運營必須得到市場機制與政府制度的保證。目前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限,為解決外部性問題及綠色產品的市場地位,需要對市場和制度進行深入研究。

六、小結

環境問題的突顯使得綠色供應鏈管理迅速引起國內外理論界和學術界的關注。本文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相關理論進行跟蹤研究,總結國內外研究成果,從綠色供應鏈管理概念入手,探討其發展過程,詳實闡述目前對其研究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等。

參考文獻:

1、王能民,孫林巖,汪應洛.綠色供應鏈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申亮,王玉燕.綠色供應鏈研究述評[J].山東經濟,2007(2).

3、王能民,汪應洛,楊彤.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進展及趨勢[J].管理工程學報,2007(2).

4、朱慶華,趙清華.綠色供應鏈管理及績效評價研究述評[J].科研管理,2005(4).

相關熱門標簽
少妇性荡欲视频| 国产95在线 | 欧美| 色哟哟av网站在线观看| 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一区| 亚洲GV天堂GV无码男同在线观...| 国产精品九九热|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视频| 精品乱码卡1卡2卡3免费开放 | 女人被男人爽到呻吟的视频 | 内射合集对白在线| 中文在线中文资源|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 国产一级免费黄片无码AV| 精品久久亚洲一级α| 欧美另类videosbestsex日本| 午夜tv视频免费国产区4|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日韩精品久久久肉伦网站| 免费网站观看www在线观看 | 亚洲av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做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 欧美成人一级|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久久久| 亚洲乱亚洲乱妇小说网| 蜜桃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丝袜无码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丝袜美腿视频一区| 天堂8在线天堂资源bt| 成人网站免费观看入口| 天堂网国产| 久久99精品这里精品动漫6|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 2021国产最新在线视频一区 | 国产高清不卡无码视频| 久久国产精99精产国高潮| 中文字幕亚洲乱亚洲乱妇| 欧洲美女黑人粗性暴交视频| 99精品偷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