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口發展現狀及趨勢調研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興安盟;疾控系統;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R4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12-0164-01
根據對2009年興安盟疾控系統調研,本文分析了全盟疾控機構的人力資源配置現況,發現全盟疾控系統普遍存在人員編制不足、年齡老化、專業技術人員素質不高、職稱偏低等主要問題,提出了以下主要建議:增加相應的機構編制;制訂疾控專業人員準入標準;分層次、分步驟地加強對專業入員的繼續教育;整合疾控現有有限資源,理順疾控體系。
1 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隊伍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衛生部長陳竺說:“現在全社會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醫療改革,現在的醫學模式如果不轉換,再富有的國家也支付不起昂貴的醫療費用,因此,關口前移、重心下沉非常重要。”隨著社會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全社會對公共衛生的關注在日益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不僅嚴重損害公眾健康,對社會、經濟也產生很大影響,突如其來的“非典”、禽流感疫情的暴發流行就是很好的例子。
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如何迅速、有效地處理,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危害減少到最低點,這是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人員的素質、能力和作風的最大挑戰和考驗。為此,營造良好的事業單位管理氛圍,建設一支思想好、作風硬、技術強的疾病預防控制隊伍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時代的要求。
2.1 調研單位:興安盟疾控中心、阿爾山市疾控中心、烏蘭浩特市疾控中心、科右前旗疾控中心、科右中旗疾控中心、扎賚特旗疾控中心、突泉縣疾控中心。
2.2 興安盟疾控中心和六個旗、縣、市疾控中心疾控隊伍結構現狀:
2.3 興安盟疾控系統的發展趨勢。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規定,轄區的市級疾控中心標準:3~5年人力配置標準服務人口100~300萬,機構編制人數應為85~95人;10年人力配置標準服務人口100~300萬,機構編制人數應為85~100人。旗縣級疾控中心編制標準:3~5年人力配置標準服務人口10~40萬,機構編制人數應為20~35人,服務人口<10萬,機構編制人數應為15~20人;10年人力配置標準服務人口10~40萬,機構編制人數應為25~40人,服務人口<10萬,機構編制人數應為15~25人。
按照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要求,盟疾控中心編制數最少需要85人;阿爾山市疾控中心編制數最少需要15人;烏蘭浩特市疾控中心編制數最少需要25~40人;科右前旗疾控中心編制數最少需要 80人;科右中旗疾控中心編制數最少需要20人;扎賚特旗疾控中心編制數最少需要20人;突泉縣疾控中心編制數最少需要20人。
3 我盟疾病預防控制隊伍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
3.1 機構編制不夠。由興安盟疾控系統的人員總數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要求來看疾控中心編制嚴重不足,目前狀況只能達到要求的50%~70%。
3.2 人員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和非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嚴重失調,尤其是各疾控中心檢驗人員缺失嚴重。
3.3 年齡老化嚴重。據調查的興安盟疾控系統,46歲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占75%以上,如果不及時對疾控隊伍進行后備力量的補充,幾年后將出現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3.4 知識層次偏低。調查結果顯示專業技術人員少,專業技術人員學歷、職稱比例失調,中、高級職稱和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人員比例偏低。
4 有關疾病預防控制隊伍建設方面的幾點建議
4.1 建議政府及編制部門為疾控中心增加相應的機構編制,以達到國家要求的相應級別疾控中心編制數。
4.2 各部門要嚴把入口關,選聘相應專業的本科及本科以上畢業生,堅決杜絕非專業人員進入疾控隊伍,提高疾控隊伍的學歷和知識層次。
4.3 加強現有人員的培訓力度,利用請進來、走出去等形式 ,學歷教育、繼續醫學教育、短期培訓等手段,提高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
4.4 充分利用資源提高工作效率,采用資源整合,互為利用,取長補短,讓優勢人員充分發揮作用。
4.5 與上級或先進疾控中心聯合,共同完成某些項目或工作,即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務,還能提高自身隊伍的綜合素質。
總之,只有保證疾控隊伍具有較高的綜合工作能力,才能做到把傳染病控制在上級部門規定的范圍之內,有效及時的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更好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爽,陶紅宇.基層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力資源現狀分析及開發的探討[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8(4).26~27
[2] 陳莉.某省疾控中心人力資源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資源2005,9(5),223~225
【關鍵詞】長壽區;小城鎮建設;綠色生態;策略建議
1、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繼續推進,小城鎮也逐步成為城市與鄉村間“人口置換”的平臺。重慶市二元經濟結構明顯,適宜城鄉統籌以發展小城鎮。2007 年,中央批準重慶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其是六試驗區中唯一以省為單位開展改革試驗的區域。
目前,小城鎮建設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發展現狀、國內外經驗總結、建設管理模式探究等方面。夏榮靜針對中國小城鎮發展的現狀進行了研究分析,并且給出了相應的策略提議。翟毅對“小城鎮”的含義與內涵進行了拓展,對現代小城鎮的規模確定、產業定位、規劃建設方面也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張偉光、劉吉雙等對英、德、美、日、韓等國家的農村城鎮化發展經驗進行總結,得出了城鎮化發展的新經驗、新趨勢。張群、秦川等則是從國外小城鎮建設的經驗實踐特征、理論研究動態和發達國家小城鎮建設的經驗三個方面,總結了實踐和理論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國小城鎮建設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現狀,提出了我國小城鎮建設的方向。然而,較少有人以具體實例探究的方式來剖析建設中遇到的問題。本文正是以實地考察的方式,重點剖析了長壽區小城鎮建設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并做出提議。
2、長壽區小城鎮發展現狀及問題
截止2010年,長壽區總人口為90.21萬,城鎮人口27.6萬,占到總人口比例的30.60%。按國際城鎮化發展的經驗和規律來看,長壽區城鎮化進程已經跨入了城鎮化加速階段。長壽下轄14個城鎮,葛蘭、云臺和長壽湖鎮為市級重點鎮,洪湖鎮為區級重點鎮,全區以此4個鎮為中心形成4大片區。工業、農業、旅游、果品加工、商貿、物資集散等正逐漸興起,長壽區的城鎮化體系已初具規模。
長壽區在經濟和城鎮化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了很多問題。為了得到第一手資料,選取了葛蘭鎮和新市鎮作為調研對象,采取問卷調查和城鎮居民訪談的形式,進行了2天實地調研,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92份。長壽區小城鎮建設遇到了以下問題,這些方面已成為阻礙城鎮建設的“瓶頸”:
2.1 城鎮配套設施建設薄弱
調研結果顯示,長壽區城鎮道路崎嶇,維修不及時;綠化管理混亂;市政管理不力,自來水管道、煤、燃氣管道網鋪設不均衡;與居民生活相關的娛樂休閑設施急缺。
2.2 人口積聚功能不強
截止到2011年,長壽區各個鄉鎮除了葛蘭鎮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了30%(達到39.23%)之外,其余各鄉鎮都不足30%。云臺鎮23.08%,八顆鎮11.40%,但渡鎮僅有4.76%。人口積聚功能不強,很難進行規模化的建設,而勞動力資源不足也是一個發展限制因素。
2.3 環境衛生條件較差
農貿市場、街道店鋪等,是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購物點。長壽區各鄉鎮的農貿市場,均有不同程度的管理混亂、垃圾堆放、亂扔亂棄雜物現象。
2.4 發展資金缺乏
城鎮的發展需要資金和人才,但現如今很多鄉鎮企業廠房建成后,由于資金不到位致使運營艱難。
3、長壽區小城鎮建設策略建議
3.1 城鎮配套服務設施實行“標準化”、“連鎖化”,城鎮“特色化”
“標準化”是指公共服務設施等基礎設施的配備根據小城鎮建設規劃和既定標準統一制定,要求能夠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連鎖化”,即在“標準化”的前提下,根據每一個建制鎮的居民人數確定各種類配套設施的數量,對已經實踐的標準化城鎮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進行推廣。城鎮“特色化”,則是要盡量避免鎮容鎮貌“千鎮一面”,因地制宜。長壽區小城鎮分為工業型、農業型和旅游型三大類型,應發揮其各自優勢,合理配置資源,打造特色小城鎮,使各類型城鎮之間協作發展,形成功能更加完善的互補城鎮體系。
3.2 優先發展示范鎮產業,形成小城鎮“增長極”
長壽區城鎮四大組團各有中心城鎮,優先發展中心鎮產業,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使中心鎮成為這一城鎮組團的核心。強化中心鎮作為農村商品生產和交換中心的職能,形成小城鎮“增長極”,對周圍城鎮進行輻射性影響。中心城鎮與周圍城鎮之間要素互補,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真正成為統一的有機體。
3.3 加強有關政府部門職能,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針對城鎮市政失修、衛生臟亂、環境污染等現象,政府要積極引導“商業進市場”,控制監管“馬路經濟”現象,引導日常商貿活動到鎮區市場成“行”成“市”經營。融資方面,韓國《小城鎮培育事業10年促進計劃》規定,行政自治部、國庫補助資金管理部門、市道政府、市郡政府對于小城鎮建設各自承擔資金比例為2:2:1:1。建設項目的 BOT,BOOT等管理模式,也可以運用到小城鎮建設中,那么企業和政府就能夠實現雙贏。
3.4 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清潔可再生資源
長壽區小城鎮建設可嘗試推廣可持續能源建筑,如,太陽能照明及熱水、地源熱泵系統等。應注重建筑的再利用,對舊建筑進行節能化改造。在建筑廢棄時,注意無害化解體和解體材料再利用。清潔可再生資源方面,西南地區雨量充足,雨水的收集及循環是值得在城鎮和鄉村實行的,尤其是用在灌溉等農業生產活動中。可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如德國的生態農村——歐豪村就采用了新型排水系統,以增加地面水流量,減少污水處理負擔,并有利于補充地下水資源。
3.5 以人為本,打造綠色生態小城鎮示范鎮,創造和諧軟環境
1898年,英國人霍華德提出了“田園城市”的理論,這一理論可以看作是現代綠色城市的開端。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充足的就業崗位,便利的交通和優美宜居的環境是宜居城鎮的重要標準。中國西南地區氣候濕潤,結合重慶山地特色,打造有山有水綠色生態小城鎮不再是人們一紙藍圖。人們認同生態文化,并以其作為生活準則,是打造綠色生態小城鎮的保障。例如,處理和回收生活廢棄物,減少空氣和噪聲污染;合理運用通風、蓄能、阻熱技術以及建筑垃圾無害化處理等手段;因地制宜制造生態景觀,優化格局等措施。創造和諧軟環境,小城鎮建設將能吸引更多的目光,人口聚集能力也會不斷增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生態小城鎮的基礎上,也許會創造一個“農村包圍城市”的生態城市建設之路。
參考文獻:
[1]夏榮靜. 當前我國小城鎮發展的研究綜述[J]. 經濟研究參考,2010(48):30-36.
[2]翟毅. 當前我國小城鎮建設的幾點思考[J]. 城市,2008,11:99-103.
[3]張偉光,劉吉雙等. 國外農村城鎮化發展新經驗、新趨勢[J]. 管理科學,2010(7):87-88.
[4]張群,秦川. 國內外小城鎮建設理論與實踐分析[J]. 建設與管理,2008(12):100-104.
[5]單德啟. 小城鎮公共建筑與住區設計[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144,156,174-175,261-262.
[6]湯銘潭,宋勁松等. 小城鎮發展與規劃概論[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208-211.
[7]曹小林,馬小均. 小城鎮建設的國際經驗借鑒及啟示[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6(2):1-5.
[8]王士蘭,陳行上,陳鋼炎. 中國小城鎮規劃新視角[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290-291.
作者簡介:
關鍵詞:油菜產業;制約因素;對策分析;湖南省
中圖分類號:F31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3-6091-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3.021
Abstract: Hunan is one of the world's rape origins,moreover it’s a large province producing rape, it take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dible oil security of Hunan province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Based on discussing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rap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the status and main problems of rap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re summarized. From 3 stages before, in and after production, the factors constraining the rap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Thereby, the policy countermeasures for fostering and promoting the improved seeds, expanding production area, cultivating management main body, and increasing supportive effort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ape industry; constraint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Hunan
湖南省是世界油菜生產發源地之一,也是中國油菜核心優勢產區,理應為中國糧油安全承擔主要責任。對湖南省油菜產業進行研究,不僅對該省油菜生產實現產業化經營的個性化成長問題有所助益,也能對其他油菜主產區乃至全國油菜生產的共性化問題起到一定經驗借鑒作用,同時對解決“誰來種田”的糧食安全問題提供替代式解決思路。本研究使用數據除來源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等相關年鑒外,若無特殊說明,皆來源于調研數據。其中,主要宏觀統計數據來自相關政府部門,微觀農戶數據則獲取自國家油菜現代產業體系湖南試驗站的微觀調研數據,該數據平均歷年調查湖南省15個主產縣的270戶油菜種植農戶,實地田間調查油菜面積155.7 hm2,調研規模較大、方法嚴謹,數據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與科學性。
1 湖南省油菜產業化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1.1 承擔食用油安全責任
2010年以來,中國油菜播種面積每年超過730萬hm2,油菜子產量在1 400萬t左右,按42%的出油率[1],國內菜子油供給量約588萬t。但是,42%的出油率為理想值,國內大部分油菜子出油率僅為35%甚至更低。國產植物油僅能滿足35%左右的國內消費量,國產植物油第一大油源――菜子油占產油料作物產油量的55%左右,承擔了國內食用油安全的主要責任。湖南省是全國油菜種植面積超過1 000千hm2的三個省份之一,不僅要滿足同為人口大省的省內菜子油需求,更要承擔向省外菜子油輸出的食用油安全責任。
1.2 兼顧糧食安全問題
在確保糧食安全生產的前提下發展油菜產業,成為湖南省油菜生產的發展戰略。糧食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關系到國計民生、安全穩定。湖南省地處長江中游,為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水、光、熱資源豐富,氣候適宜種植糧油作物。目前湖南省內冬季作物除現有油菜外,僅有少量蔬菜、馬鈴薯、蠶豆等應季農作物。而湖南省油菜耕種主要有“稻-油”、“稻-稻-油”、“棉-油”等幾種模式,油菜主要是冬季作物,種植時空均不與該省主要糧食作物沖突,保證了糧食生產與供給。
1.3 構創農業收入增長極
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輪種的模式,有效解決了“誰來種糧”的問題,為潛在兼業農民解決了種糧以外的生產決策問題,也為農村勞動力無序外流的現象提供理性思考的空間。湖南省也是重要的養豬大省,2016年生豬存欄量為3 781.3萬頭,生豬產量全國第二。湖南省每年產菜餅約60萬t,粗蛋白含量24萬t,可節省各類糧食飼料如稻谷約350萬t,小麥約200萬t、玉米約260萬t。每公頃雙低油菜所產菜餅可供15頭豬的蛋白飼料,該省所產菜餅理論上可降低養豬成本3億元[2],增加油菜產業鏈附加值,也能為該省生豬產業節能增效。
1.4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從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的角度來看,“一畝油菜肥三畝田”,油菜是利用冬季閑田的典型養地作物,其根系能向土壤分泌有機酸,起到改良和增肥土壤的作用。此外,油菜根莖、果殼及落葉落花回田,每年油菜生產能為每公頃種植地帶來10.5 t以上的有機質,使農戶獲得包括節省成本在內的純增收益 7 500元/hm2。這與湖南省綜合改革試驗區的的兩型農業理念是一脈相承的,符合“生產過程環保、提升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市場效益”的“兩型農業”發展要求。
2 湖南省油菜產業發展現狀
2.1 湖南省油菜產業發展的經驗與成果
種植面積和產量增長。湖南省油菜播種面積從1995年的763.30×103 hm2到2014年的1 298.21×103 hm2,增幅70.1%。2004年開始湖南省油菜播種面積占全國總播種面積超過10%后,這一比例在2014年增長至17.1%并不斷上漲。從油菜種植在湖南省農業產業的地位來看,湖南省油菜播種面積占該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比例從1995年的9.73%上漲到2014年的14.81%。與此對應的是湖南省油菜子產量的突飛猛進,從1995年的91.32萬t到2014年的202.65萬t,20年增幅121.91%,年均增長6.01%。
生產集中度提高。油菜生產在湖南省內的區域集中度不斷提升,既是油菜主產省的特征,也是油菜生產優勢積累的經驗體現。湖南省油菜產區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及周邊地區,總計21個油菜生產重點縣,其中13個位于洞庭湖片區,其播種面積及油菜子產量均超過全省總量的50%。從湖南省縣域視角來看,2014年該省122個縣(區)中,僅2個縣(區)未見油菜種植數據,且油菜子產量過1萬t的縣(區)有57個,其中不乏桃源縣、澧縣、漢壽縣等油菜大縣,當年油菜子產量分別為10.42萬、9.10萬、7.42萬t。
新技術應用普及。良種技術方面,雙低油菜的推廣與普及實現了湖南乃至全國的油菜生產質量的轉型[3]。國家油菜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對湖南省270戶油菜種植農戶調研數據顯示(以下簡稱農戶調研數據),2015年雙低油菜覆蓋率超過95%,絕大部分農戶全面實現優質雙低油菜。改進栽培技術方面,1992年湖南省糧油生產局編制了全國首個《單低、雙低油菜栽培技術規范》標準后,湖南省農業廳于2007年編制完成了《雙低雜交油菜栽培技術規程》標準,機械化輕簡栽培技術、用地養地技術等先進生產管理技術成為趨勢,油菜種植技術不斷提高。
產業化成效顯著。截至2015年,湖南省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共計105家,年處理能力553.9萬t,同年總產值204億元,利稅9.1億元。湖南省菜子油加工重點企業主要有湖南金健米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油中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及長沙植物油總公司等。“帥牌”、“油中王”、“金健”等品牌的崛起,結束了湖南省食用油“小而不規范”的歷史。部分龍頭企業帶動能力較強,如2010年湖南盈成油脂工業有限公司與國內著名油菜育種栽培專家官春云教授發起成立盈成油菜專業合作社,建有綠色標準化基地4.3萬hm2,帶動農戶12.7萬戶,實現油菜收購3.7萬t,產值2.75億元,帶動農民增收7 511萬元。
2.2 湖南省油菜產業發展問題與增長空間
生產潛力有待繼續釋放。從播種面積來看,湖南省近年來油菜種植面積僅為恢復性上漲,實際上2008年以前該數據呈現緩慢下降趨勢;同時,湖南省油菜子單位面積產量長期接近或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始終低于鄰省湖北省。2008年湖南省油菜單產為1 328.26 kg/hm2,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及湖北省油菜子單產為1 562.41 kg/hm2和1 972.17 kg/hm2。至2014年,湖南省油菜子單產為1 560.97 kg/hm2,比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和湖北單產分別少498.457、 1 167.147 kg/hm2。
菜子油供需缺口明顯。湖南省近年來未見有對外油菜子及相關產品輸出,但2015年該省進口油菜子3.92萬t。省內菜子油消費方面,湖南省對內油菜子產能供不應求。2014年湖南省常住人口6 73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 320萬人,鄉村人口3 417萬人。按城鎮居民每人每年需食用油19.27 kg、鄉村居民每人每年需16.18 kg計算[4],湖南省內食用油年消費量為11.93億kg。當前湖南省油菜子年產量20.27億kg,按照35%的出油率計算,菜子油總產7.09億kg。湖南省優勢食用油菜子油尚不能滿足本省市場,供求缺口較大。
產業比較效益偏低。2014年政府公布的油菜子托市收購價格為5.1元/kg,但實際市場價僅在4.0元/kg左右。該年油菜子平均產量為1 560.97 kg/hm2,單位面積總產值為6 243.88元/hm2。調研數據顯示,僅單位面積主要生產物資費用一項就有約3 555元/hm2,每公頃凈收入2 688元。若另計包括家庭用工折價及雇工費用在內的人工成本5 325元/hm2,每公頃虧損高達2 636.12元/hm2。國家給予小麥生產良種補貼、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每公頃可達上千元,而油菜種植僅為固定的150元/hm2。在湖南省主要農作物中,油菜種植效益相對較低[5]。
3 湖南省油菜產業發展制約因素
3.1 產前階段
從種植意愿角度分析,近年來湖南省油菜N植農戶生產積極性有待提升。其一,較高的生產成本、農民用工與雇工的直接經濟成本與間接機會成本,極大地壓縮了農戶收益,微薄的油菜良種補貼難以起到激勵與引導農戶行為的作用[6]。其二,據2015年農戶調研數據顯示,僅25.92%的農戶對國家公布的4.4元/kg的油菜子收購價較為滿意,其他農戶對“合理”油菜子價格預估平均值為7.4元/kg。2015年6月國家取消執行了7年的油菜子托市收購政策,油菜子零售價格大幅下降,極大地挫傷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其三,油菜種植茬口矛盾突出。湖南省油菜種植多為輪種模式,油菜的播種和收獲時間與同年前期、次年后期的種植品種相互限制,尤其是種植比例較高的“稻-稻-油”模式[7]。目前能滿足該種植模式的早熟油菜品種較少,與之配套的栽培技術也有待完善[8]。綜合因素導致農戶油菜種植意愿不強烈,調研結果顯示,明確表示對種植油菜有信心并愿意繼續增加生產面積的僅49戶,占樣本總量的18.15%;意向減少種植面積甚至退出生產的農戶為23戶;持觀望態度及可能維持種植面積的農戶為198戶,分別占0.09%、73.30%。
改良升級油菜品種。針對湖南省油菜生產單位面積產量未顯示優勢的現象,應加強本土油菜優質品種提升單產的研發與應用。此外,首先應重點開發早熟油菜品種,以解決“稻-油”、“棉-油”,尤其是“稻-稻-油”耕作模式的茬口問題;其次,油菜子含油率提高3%,等同產量提高10%,提高油菜子出油率很重要;另外,提高油菜品質,將理想食用油標準,即其含量成分“油酸75%、亞油酸8%、亞麻酸8%”作為現階段目標。
4.2 科學規劃,擴大油菜種植面積
在現有油菜播種面積基礎上擴種。湖南省現有耕地4 153.22×103 hm2,冬油菜播種面積1 298.21×103 hm2,其他冬季農作物不足400×103 hm2,尚有冬閑田2 400×103 hm2。其中,適合種植油菜的至少有800×103 hm2,擴種潛力較大。針對湖南省油菜種植集中度較高的事實,還可適當向省內非油菜種植密集區域擴展,以提高冬季土地利用率。
油菜生產面積也要重視其種植質量。加快建立優質油菜雜交種子準入制度,政府及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適時公布和引導選用適合本地種植的油菜種子。繼而引導農戶成片種植、同區域統一化種植,從源頭上改善和解決不同油菜品種“混種、混收、混儲、混加工”低水平均衡、效益不良惡性循環等問題。此外,也要推進優質油菜生產基地的建設,推動油菜產業化進程。
4.3 o湊鏈接,培育產業經營主體
扶持油菜產業龍頭企業。針對產業鏈主體關系松散的問題,龍頭企業作為關鍵鏈接點應著重其力量建設。要淘汰生產規模不足1萬t、帶動能力不足的小型加工企業,同時以科研資助、產學研項目等形式,促進大型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研發新型節能增效技術、改良現有生產工藝與設備,鞏固與擴大產品品牌知名度、影響力,抓好油菜子產品精深加工,提高產業效益。
提高農戶與龍頭企業的鏈接緊密度。繼續擴大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建設,同時優化龍頭企業與農戶訂單農業的履約率,多元化雙方合作形式,如龍頭企業向農戶提供“雙低”優質油菜種子、提中技術指導,不僅可解決企業原料來源問題、油菜子品質問題、混收混加工問題等,還能降低農戶生產成本、解決技術需求問題。
大力發展中介服務組織。為便利農戶生產決策及提升農戶與龍頭企業關系穩定性,應促進湖南省油菜行業協會、合作社等中介服務組織的建立與發展。一則可促進農村土地平整、油菜種植農技推廣、基礎設施建設等;二來能促進農戶、專業技術人員、企業、科研機構之間的聯系,推進行業發展。
4.4 提升效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提高油菜種植生產效益。通過穩定農資價格、獎售優質種子、化肥等形式,降低農戶生產成本;適當引導市場提高油菜子收購價格,穩定油農生產積極性。加大油菜生產補貼的同時,采取“雙低”優質油菜種子“農業定向、政府采購、免費發放”的形式,落實良種補貼、促進良種種植的掛鉤形式。推廣油菜種植輕簡化生產技術。節省油農勞動力也能極大地降低油菜生產成本、增加效益,可以示范推廣系列油菜高產高效技術。如小型機械化設備可幫助農戶提高生產效率,推廣抗倒伏、抗裂莢、適合機械化生產的油菜品種、示范推廣免耕直播等輕簡化栽培技術等,都能起到提高勞動效率效益的作用。支持油菜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建設。從政策方面規范專業大戶與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并設立注冊等級制度,區分其與普通生產經營主體,從身份認定角度提升其生產積極性。同時,對油菜專業大戶及家庭農場加大惠農力度,如補貼其利用冬閑田、開發灘涂地,擴大播種面積,并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熊秋芳,文 靜,李興華,等.中國油菜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4(3):14-22.
[2] USDA.Oilseeds:world markets and trade monthly circular[EB/OL].http://fasusda.gov/oilseeds/circular/current.asp,2010-05-11.
[3] 張樂平,劉德林,鄒朝暉,等.湖南油菜產業發展戰略的思考[J].湖南農業科學,2009(7):102-104.
[4] 何杰夫,張 博.中國食用植物油的供應量和消費量究竟是多少?[J].中國農村經濟,2011(4):87-92.
[5] 張 芳,程 勇,谷鐵城,等.我國油菜種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1(4):15-22.
[6] 郭燕枝,楊雅倫,孫君茂.我國油菜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農業經濟,2016(7):44-46.
[7] 唐海明,肖小平,湯文光,等.湖南稻田現代農作制特征及發展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4):627-634.
[8] 田 豐,朱飛翔,周安興.湖南油菜生產的發展趨勢與策略[J].湖南農業科學,2010(11):99-101.
團隊類型:重點團隊
實踐主題:企業實習
指導教師:陳光
隊長姓名:宋玉璽
隊長學號:201054425
隊員名單:高蘊博黎璇高星鄭斌馮夢陽崔凱麗荊干徐建文李智王志成段秋婉楊振宇宋乃佩
近年來,綠色建筑越來越受到國家和人民的關注,關于可持續發展問題已經成為全國關注的熱點。本文通過對東營市的綠色建筑的現狀進行調研,分別從東營市綠色建筑評審專家委員會、東營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獲取相關資料,并對東營市人民開展問卷的調查,基于以上幾方面獲得的資料進行處理和分析,了解了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綠色建筑;健康;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中圖分類號】S73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2)11-0001-04
引言: 隨著人類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建筑”早已從原始的遮風擋雨、御寒避暑的地方,發展成為能夠實現更多可能性的空間,完成人類夢想,使建筑的功能得以無限延展。而人類在追求建筑的功能和舒適的同時,建筑能耗也隨之增長,已與工業、交通并列,成為全球公認的能耗大戶。面對全球范圍內人口劇增、自然災害、土地沙化、溫室效應等人類生存危機,使人類不得不明白“我們只有一個地球”。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明確提出了人類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以實現人類長期發展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不僅僅是揭開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篇章,同時也帶來了人類社會各領域、各層次的深層變革。綠色、健康、節能、降耗,已成為世界對于未來建筑的共同追求。發展綠色建筑,節能降耗,必將對全社會長足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建筑”作為一個古老的行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走“綠色建筑”之路。本文將對“綠色建筑”展開分析、研究及探討。
一、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我們此次調研的主要內容是東營市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及趨勢,以及了解市民們對綠色建筑的期許。在調研過程中,我們主要采用訪談法、實地參觀法、調查問卷的方法對課題展開調研。在實地調研中,我們分別對山東金辰建設集團、東營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東營市環保局進行參考調研,并和負責人進行了一對一的訪談。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東營市知名綠色建筑——“生態谷”12號樓的相關情況及應用其中的新技術、新設備,綠色建筑的涵義、設計理念、主要思路,設計綠色建筑時常用的節能措施,綠色建筑推廣中遇到的問題。我們走訪東營市環保局,了解了過往幾年東營市綠化產業市場相關指標和相關最新優惠政策。在對東營市民調研方面,我們發放并收回300份有效調查問卷,并在發放調查問卷的同時與部分市民進行了訪談,獲知了他們對綠色建筑的了解程度和評價,收到明顯的成效。通過本次調研,我們了解市民們對于綠色建筑的期許,并且對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作出總結,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規劃展望,為綠色建筑的發展方向提供依據。
二、結果分析
1、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
(1)綠色建筑的涵義
綠色建筑是指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工作、居住、活動的空間,同時實現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它是實現“以人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諧統一”的重要途徑。
所謂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規劃、設計、施工、運行、拆除/再利用)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它是“可持續發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詞,綠色建筑也稱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與環境共生建筑等,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
綠色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將實現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所謂的“綠色建筑”的“綠色”,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代表一種概念和象征,指建筑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生態平衡條件下建筑的一種建筑,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建筑,回歸大自然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發展是人類社會永遠的主題。但面對世界范圍內人口劇增,土地嚴重沙漠化,自然災害頻發,溫室效應,淡水資源的日漸枯竭等人類生存危機,人類不得不明白“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綠色建筑是指在設計與建筑過程中,充分考慮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利用光能,風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最大限度的減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對周圍環境的污染。
綠色建筑的室內布局十分合理,盡量減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陽光節省能源,為居住者創造一種接近自然的感覺。(如圖1)
圖1堪薩斯州葛林斯堡鎮的
凱厄瓦高中(KiowaCountySchools)
以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在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環境的同時,盡可能的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充分體現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報之間的平衡。
(2)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和主要思路
綠色建筑設計的大體思路,即“綠色構造”,“綠色施工”,“綠色室內裝修”等三個層次來完成綠色建筑的內涵。
綠色構造是第一步,亦即采用對地球污染較小的構造方式來降低對環境的沖擊,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推行“鋼結構”(如圖2)和“木結構”建筑(見表1)。
其中鋼結構的輕量化,節約建材,低污染性與高回收率,是被譽為綠色構件的最大理由。現行大型建筑均以采用鋼結構,但小型住宅若采用鋼結構則會大費周折,因此積極推動“輕鋼構住宅”成為小型住宅的“綠色構造”方式。另一種綠色構木結構建筑可以存儲大量的二氧化碳,有益于緩解溫室效應,同時對環境造成最小的沖擊。(見表2)
(圖2)表1建筑物單位面積拆除廢棄物生產量
構造拆除廢棄物種類組成(主體結構建材和裝修材料)鋼材混凝土磚石類非鐵金屬玻璃木材總計鋼筋混凝土結構9213321290.71.915.51560鋼結構160470999.82.216.5757磚結構007900.70.8108.0899木結構00990.70.8445546表2某幢住宅不同形式構造CO2的排放量
木結構(比例)金屬結構 RC構造溫室氣體當量
(CO2)Kg621807645693566第二種“綠色構造”是以“高性能混凝土HPC”來減少混凝土用量的方法,是適合較高層結構的綠色建筑工法。HPC是一種改進傳統混凝土的綠色科技,它將混凝土的強度發揮到極致,同時可以節省10%左右的用鋼量與30%左右的混凝土用量,還解決了高層結構中的肥梁胖柱的問題,增加一定的建筑使用面積。而HPC中的細摻量主要為一些工業廢渣和一些工業廢水,所以hpc可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并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是一種值得鼓勵的構造。
綠色施工其內涵包括營建自動化空氣污染防治,廢棄物再利用等重點。其中最重要的是營建自動化,就是以工業的方式來營建建筑物,將建筑物的部件工業化預制化規格化,以及采用自動化來施工。許多建筑物外墻,樓梯等均可由工廠生產,再運至現場組裝,如此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建材浪費,同時減少空氣污染。綠色施工的第二個重點就是建筑空氣污染防治,其內容主要為噴灑水,防塵網等。第三個重點是“建筑廢棄物的再利用”,在建筑中,使用三至四成的再生玻璃,再生混凝土磚,再生木材等,已成為綠色建筑的必不可少的設計元素。
室內環境的污染與室內的裝修量成正比。綠色室內裝修提倡,第一步,不做無謂的裝修,盡量簡樸實用。第二是使用“綠色建材”,使用對地球環境無污染和對人體無害的建材。各國都已開始對建材使用“環保標識”。同時,盡量使用本土建材,減少長途運輸耗能。
從“構造”到“施工”再到“室內裝修”,也是從企劃,計劃到施工的一系列的措施。這是從“源頭整治”做起,而非“事后的整治”,只有這樣才會有真正的“綠色建筑”(如表3)。
表3 “事前預防”和“事后管制”的比較
事前預防綠色構造綠色施工
綠色室內裝修結果:源頭整治,
代價低事后管制不合理構造粗狂施工
過度裝修結果:污染大,
治理難 (3)東營市“生態谷”12號樓綠色建筑的相關情況及其中應用的新技術、新設備
“生態谷”項目是以中國石油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為基礎,包括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企業研發總部、院所合作基地、企業孵化社區等內容的高新科技園區。“生態谷”總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容積率1.03左右,建筑密度21.6%,綠地率36.7%,基建投資5.4億元。園區規劃合理,建筑造型優美。場地建設與選址完全符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控制項要求。室外綠化物種選擇了適宜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植物。室外地面采用綠化和鋪設植草磚等方式使室外透水地面面積比達40%以上。總體規劃秉持“自然、生態、可持續”的設計理念,為本建筑申報綠色建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2#樓坐落在“生態谷”中央,三面環水,綠色縈繞,環境優美。建筑面積為1843平方米,建筑層數3層,高度11.65m。建筑主要功能為:建筑科技論壇、建筑技術與節能技術研發和推廣。12#樓在設計過程中,延續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的理念,科學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為使用者營造出自然、舒適、環保、健康、優美、便捷的生活空間。建筑物中廳設計營造出和諧、舒適的公共空間。中廳兼做節能展示大廳、會議室等,凸現建筑主要功能,同時具備建筑物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和太陽能利用的功能。室內房間采用大空間設計,分割靈活,避免因功能改變造成二次拆建。30%的外窗開啟率可以保證各房間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外墻保溫和門窗設計嚴格執行國家現行節能標準。整棟建筑節能設計達到山東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設計要求。
為推廣和展示節能領域的高新技術研究成果,減少建筑物對資源的消耗,將建筑物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本建筑采用了大量的節能高新技術產品及設備。現將建筑物建設過程中采用技術介紹如下:
(a)光伏太陽能發電
本建筑光伏太陽能發電系統總裝機容量為13.02kWp,可供整棟建筑的照明及部分設備用電。系統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為固定系統,設于屋頂,安裝CNPV-195M 型高效多晶硅組件40 塊,裝機容量為7.8kWp;另一部分為逐日系統,設于樓前綠地,安裝一組雙軸跟蹤支架,采用CNPV-290W 組件18 塊,裝機容量為5.22kWp。 電池方陣采用固定傾角安裝,使用三臺小型光伏并網逆變器,將直流電逆變成交流電后接入用戶側低壓電網。本項目年均發電量約1.2 萬度,年均節約標煤約6.23 噸,年均減排CO2 約22.1 噸。
(b)太陽能輻射板建筑一體化
太陽能輻射板建筑一體化技術,綜合利用太陽能、空氣能和太空低溫源及跨季節蓄能技術,采用室內一體化低溫差輻射供能系統,實現建筑物的制冷、供暖及熱水供應。輻射板技術原理的應用,改變了傳統應用太陽能的觀念。源端的太陽能輻射板系統,可根據需要設在屋頂或墻面,不改變建筑外觀,與建筑真正形成一體化;采用末端室內一體化低溫差輻射供能系統,既節省了維修、維護和更新費用,又可自行調控、舒適、免維修、增加使用空間。通過源端、末端的優化耦合方案,以經濟性和舒適性為宗旨,為建筑量身定做綠色能源復合供能系統,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對不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消耗。實現建筑的低能耗供暖和制冷。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可實現整棟建筑全年供暖制冷及生活用熱水年總耗電量低于30kWh/㎡。
(c)跨季節蓄能
跨季節蓄能技術是利用輻射板夏季收集熱量,冬季收集冷量,同時將收集的能量儲存進入地下,利用土壤恒溫層的蓄熱和保溫能力,將儲存的冷熱量跨季節交替使用,用于制冷和制熱。本技術的應用實施能有效提高能量收集效率,實現低位環境熱能的高效利用,避免地源熱泵系統出現效率衰減狀況,減少熱泵的運行,降低系統運行費用。
(d)地源熱泵系統
地源熱泵技術是將利用熱泵技術將淺層地下恒溫層的低位能源變成可供建筑物使用的高位能源,進而對建筑物進行采暖、制冷的技術。地源熱泵系統運行的關鍵在于地源熱泵的總釋放量與總吸收量基本平衡。跨季節蓄能技術的應用可很好地解決地源熱泵系統的總釋放量與總吸收量相平衡的問題,同時變地下低位能源為中高位能源,提高熱泵效率。與傳統空氣源熱泵相比采用地源熱泵技術可節能50%以上。本建筑采用了效率較高的滿液式機組一臺,地源井28口,井深120米,水泵采用變頻運行。
(e)通風熱回收技術
隨著房屋保溫措施和密封性能的改善,因建筑通風造成的能耗損失在整個建筑采暖、制冷總能耗的中所占的比例顯得尤為突出。因此,安裝具有熱回收功能的機械式通風設施變得非常必要。通風熱回收技術的原理是利用排風中的熱量和新鮮空氣進行熱交換,對新鮮空氣進行預熱預冷,使新鮮空氣接近室內溫度,從而減少對新風系統加熱或制冷的能源需求。本建筑熱回收的效率可達60以上。本建筑每層采用一臺新風熱交換機組,風量為2600立方/小時(三層),3000立方/小時(二層),3000立方/小時(一層)。
(f)中水回用
中水回用技術是通過收集建筑中的優質雜排水,并將其處理達標后,再回用到建筑中去的供水技術。中水回用可有效地減少建筑污水對環境的污染,減少建筑對水資源的依賴,實現建筑污水的再回收利用。本建筑中水源為盥洗廢水、空調冷凝水,并輔以雨水作為補充。水處理是采用高分子膜材料(MBR中水處理設備)對污水中有機物和雜質進行生化處理和膜過濾。處理后的中水用于沖廁,使建筑物非傳統水源利用率達40%。實現廢水資源化,達到節約用水,治理污染,保護環境之目的。
(g)雨水利用
城市地面硬化和地下水的應用,嚴重地破壞了地下水自我平衡能力。通過室外增置透水磚、綠地和室外滲井的做法,可有效地補充地下水,實現地下水的自我平衡。多余雨水經收集后排入景觀水系用作景觀用水和綠化用水。充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實現用水的可持續利用和自然循環。
(h)節水設備
衛生器具均采用節水型器具。坐式大便采用沖洗水箱不大于6升的大小兩檔式沖洗水箱。蹲式大便器采用感應式高效節水型延時自閉沖洗閥。公共洗手間延時自閉水龍頭。淋浴采用帶水溫調節器的節水型淋浴噴頭。本建筑洗浴用熱水全部通過屋頂太陽能裝置供給。給水管材選用PE管,具有阻力小、防腐效果好、接口嚴密,施工方便和可再生利用的優點。供水龍頭和閥門選用高性能銅質閥門,可減少水的漏損。
(i)智能監控
安裝在建筑物內的探頭會自動檢測建筑物室內的環境明暗程度,并根據時間要求和聲音來判斷是否需要開啟或關閉燈具,從而避免因人為因素造成用電浪費。用于制冷制熱和通風的探頭可感知建筑物室內溫度、CO2濃度,從而控制制冷制熱設備和通風換氣設備開閉,并根據需要量的大小合理調整設備運行,以達到節約能源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創造舒適的辦公、居住環境之目的。
(4)綠色建筑常用的節能措施
節能設計的主要措施:開窗節能設計,節能玻璃的使用,屋頂節能設計等等。(如圖3)以選好“節能玻璃”為例。選好節能玻璃是很有效的節能對策,尤其是對開窗面積大的建筑,采用節能玻璃的節能效益更突出。玻璃的節能特性主要在于“保溫性能”和“遮陽性能”。保溫性能以熱傳遞率U值表示,值越小,保溫性能越好。遮陽性能以日透射率η表示,值越小,遮陽性能越好(見表4)。
設計者在選用玻璃時,一般要遵循“北保暖,南遮陽”的規律。目前LOW —E玻璃是溫熱氣候降低空調耗能的一種不錯的玻璃。它擁有超低的日射透過率約0.32,并擁有高達66%的可見光透過率,同時還有晶瑩剔透的透明度,尤其符合采光眺望和空調節能的需要。
采用節水器材,設置雨水貯存和利用系統等。綠色建筑的節水設計,最便宜又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節水器材。衛浴廁所的用水比例約占總的生活用水的五成。
如果采用適當的耗水器材,會造成很大的用水浪費,如果換成節水的器材,勢必節省很多水。如住宿類建筑中最普遍使用的坐便器,一般使用的單段式沖水機能,使小便與大便耗用相同的沖水量,造成水資源的浪費。還有許多家庭設有兩套浴缸裝置,而實際上有九成的浴缸閑置,造成浪費。假如能在部分建筑上取消浴缸設計而改用淋浴設備,必可減少用水量。常用的省水器材有節水型水栓,省水坐便器,自動化沖洗感知系統等。
建筑CO2的減排的主要措施:結構的合理化,建筑的輕量化,使用再生建材。以結構的合理化為例來討論CO2的排放的影響。結構的合理化,即在兼顧安全與美學的原則下,以最合理,最有效的結構系統來建造建筑,以減少建材的用量以達到最低的CO2的排放量。優良的結構系統相比于不良的結構系統,在相同的安全系數條件下,最多可節約30%左右的鋼筋用量和23%的混凝土用量。由此可見,合理的結構系統設計對CO2減量有相當大的作用。
表5高層建筑優劣結構系統與用鋼量之關系
(由此可見,采用合理的節能手段,是綠色建筑生成的一個重要環節。)
(5)綠色建筑推廣中遇到的問題
綠色建筑的推廣主要遇到的問題是,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所要推廣的建筑是否真的“綠色”,包括選擇的材料(主材及輔材)、所有材料的制作過程及將來是降解是否環保,工程的施工工藝是否環保等等細節要有說服力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概念,不要因為用了某種環保概念的產品就把整個建筑冠上綠色建筑的概念,這樣做的結果,是大家對綠色建筑的懷疑,我們要做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不是概念,只有建筑的每個環節都做到綠色環保,那大眾自如會接受。
在推廣的過程中,不能一味的扣綠色環保的大帽子,應該讓老百姓和小企業真正的從中得到實惠,比既然綠色建筑已經到了推廣期,那么技術就已經不是問題了!
主要矛盾在于大眾對綠色建筑的接受和認可。現在大眾對綠色建筑還不是很了解,不清楚它的優越性。所以要深入基層,走進工廠,單位,老百姓家中進行宣傳,現在大眾的環保意識有顯著的增強,這就有助于工作的展開。如說太陽能系統對電費的節約,地熱系統對供暖費的節省等等。
綠色意識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綠色建筑從默默無聞到成為時尚,從理想到現實,發展迅速,成績顯著。但也應看到,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和遺憾,我們只有不懈的努力,“綠色世界”才能真正的實現。
2、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
(1)綠色建筑的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建筑單體本身,而是要擴展到社區、城市、乃至區域層面,換句話說,就是要從微觀到宏觀整體來考慮可持續發展問題,這是因為,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是全球性的大問題,涉及面很廣,有大氣環境的保護、物種多樣性、水污染的治理等問題,這些都不是單獨一個社區或者一棟建筑單體的建設就能實現的目標。同時社區作為構成城市的基本細胞,生態社區的發展依賴于城市的發展,如城市的功能結構、生態環境建設、交通網絡等都對社區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應該從城市空間形態、土地利用、交通體系、社區空間布局、公建配套等方面來深入研究綠色生態社區。
(2)要盡快發展綠色建筑的適應性技術。國外生態社區的建設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各國都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各國均根據各自的國情和條件采用不同的技術手段來解決資源和能源問題。我國各地氣候條件資源條件相差很大,因此因地制宜的建設生態社區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原則問題,參照國際經驗,加強綠色建筑相關的技術及規范的研究開發力度,加快推廣和普及國外先進適用的節能技術,促進綠色建筑的發展。
(3)要多種方式促進綠色建筑的建設。歐洲各國政府對生態建筑在政策上支持,在經濟上扶持,是生態社拯得到發展的重要原因。我國應實行限制性政策與鼓勵性政策并舉的方針,對達不到節能設計標準的建筑,采取禁止投入使用等強制性措施進行限制,對于達標或超標的綠色建筑,采取減免稅收、貼息貸款、財政補貼進行鼓勵。另外綠色建筑的建設要講究經濟效益,算細賬,在能源、材料、水電資源等方面與普通建筑相比究竟有多少經濟效益,從而讓開發商和居民認識到綠色建筑建設帶來的實惠。只有尋找到經濟上的支撐點,綠色生態建筑的建設才有內在的動力。
(4)要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強綠色生態建筑建設的公眾參與。國外生態社區建設的最重要一個特點就是非常強調公眾參與,許多生態社區建設都是公眾自發進行的。只有通過改變人們的思想行為習慣,養成節儉和適度消費的觀念,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讓公眾了解綠色生態建筑的內涵和重要性,人們才會自覺地從自身做起,積極參與到綠色生態建筑的建設當中。另外, 隨著公眾環境意識和對居住生活環境要求的提高,一公眾也將更加青睞綠色生態建筑,使綠色建筑更具有發展空間和市場。
3總結
本文通過對山東省東營市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實地調研,分別從東營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東營市環保局、東營市民等多個角度獲取數據和資料,綜合各方面的內容和數據加以分析和研究,并得出具體的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及趨勢。結果表明綠色建筑在東營市有了較為不錯的發展,且獲得了市民很高的滿意度,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但是,目前在綠色建筑的推廣上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當地市政府加大力度對癥下藥,將綠色建筑發展的更好。
節能、降耗、綠色、健康,已成為全世界對于未來建筑的共同追求,建筑能耗降低,將對全社會節能減排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建筑”作為一個古老的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走“綠色建筑”之路。
建筑的生態和綠色,源于我們人類對于生活方式的生態觀和綠色觀,它是一種看待生活的態度和對待生活的方式,其內涵將隨著實踐活動的增多而充實,可探索的途徑也將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而豐富。
參考文獻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綠色建筑研究中心.綠色建筑[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
[2] 夏云,夏葵,施燕.生態與可持續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 布賴恩·愛德華茲(Brian Edwards).綠色建筑[M].朱 玲,鄭志宇,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4] 趙群,周偉,劉加平.中國傳統民居中的生態建筑經驗芻議[J].新建筑,2005(4):33-34.
【關鍵詞】養老院;庭園;微氣候
中國早在1999年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65歲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1.2億,占人口8.9%,按照專家的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進入到重度老齡化的階段。到這個階段以后,單純依靠家庭來養老是不現實的,養老社會化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家庭結構和思想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老人選擇養老院為養老居所。因此,養老院的建設,是我們不能忽視的社會發展中重要的一環。聯合國有兩個重要的社會養老的基本原則,一是“照顧原則”,二是“尊嚴原則”[2]。由于老年人普遍身體狀況弱于中年人,在空間設計上需要更加充分細致的考慮其身心需求。目前,我國的養老院的制度相對完善,服務較為人性化,且建筑的質量與硬件設施有很大提升,但戶外環境單一、空間舒適性不足這些方面仍然還有不足[3]。養老院的庭園是老人開展戶外活動的最重要的空間。李樹華等人的研究表明:養老院的庭園能為老年人創造放松身心、開展社交、獲得獨立性和自尊的場所;庭園在促進健康、延緩衰退的作用上明顯強于建筑室內[4]。然而,由于老人對戶外環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阻擋了老人選擇庭園活動的意愿。因此,營造適老、舒適的庭園微氣候是吸引老人進入庭園、開展戶外活動的第一步。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還沒有關于養老院戶外庭園微氣候適老性營造的研究報道。植物是改善周邊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庭園中的植物景觀不僅可以調節庭園微氣候,還可以進一步影響和改善人們的心理狀態。因此,植物景觀是提升環境舒適性,豐富空間和滿足老年人雙重需求的關鍵一步。然而,國內現有的養老院的植物景觀研究主要針對植物景觀美學和心理療效,對庭園微氣候的營造還未曾涉及。目前,成都市65歲及以上人口為136.43萬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增長52.47%,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也由2000年的7.96%上升到9.71%[5]。據最新統計,成都市現有養老院共196家。筆者在全面踏查的前提下選定7個主城區內的8家養老院(四家公辦,四家民辦)進行研究。通過對其庭園四季微氣候因子(空氣溫度和相對濕度)的研究,以期獲得現有成都市養老院庭園的微氣候營造的基本水平和特點,并嘗試通過尋找庭園圍合方式、綠地覆蓋率與微氣候的關系,為成都市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養老院庭園營造良好的微氣候提供依據。
1研究區域概況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平原面積占36.4%,丘陵面積占30.4%,山區面積占33.2%。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6.7℃。年平均日照時數1071h,年平均降雨量945.6mm[6]。
2調查內容與方法
2.1調查內容與范圍
在綜合考慮養老院性質、位置、整體規模、庭園規模和植物景觀成熟度后,課題組在成都市主城區中,各選取了4所公立和私立養老院進行全面踏查(圖1)。養老院分散在成都的各個區域,保證了數據的普遍性,具體規模見表1。此外,空氣溫度和相對濕度是影響人體舒適度最重要兩個微氣候指標,也是老人感覺最敏感的兩個指標。因此,本文選擇溫度和濕度其作為養老院庭園微氣候研究的重要考量對象。
2.2調研方法
為了突出對比庭園對養老院戶外微氣候的調節作用,調研時間需要選擇一天中的沖突點,如選用一天中老人活動時間區間中溫度最高的13:0015:00;冬季選用一天中老人活動區間里最冷的8:0010:00;春秋季是冬夏的過渡,因為成都為內陸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多濕,所以將調研時間定位14:0016:00,與夏季延續對比。使用進口Kestrel4000測量空氣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使用GARMINEtrex20測量養老院庭園面積、綠地面積,隨后計算各區域綠地率。實測的養老院基本數據見表2。根據問卷調查以及行為記錄,總結老人的主要行為活動與趨向位置。其主要行為活動有散步、曬太陽發呆、閑聊、打麻將等;通過趨向位置決定出四個主要測量地點:休憩空間、中庭、運動場所和主要人行道路。將所有的測量位置與養老院結合,確保測量地點貫通整個場地。分別在位置中心取陽光與陰涼點同時測量,重復三次,每次數據采集的時間間隔3min。第一天測量的各項微氣候的三組數據先求平均值,然后再與第二天的平均數據平均,最后利用多次測量的平均值進行分析。利用表格工具Excel對原始數據進行歸納整理。所有的數據收集、整理及分析工作,均使用表格工具Excel和數學分析軟件Origin8.0進行分析并制作圖表。
3結果與分析
3.1成都市養老院庭園微氣候現狀研究
3.1.1養老院四季微氣候變化現狀特點測量數據表明:成都市養老院的夏季均溫度為27.125℃,相對濕度具體數值是63.008%,基本高于60%,使體表皮膚汗液蒸發受阻礙,顯得悶熱;冬季養老院均溫為11.4℃,相對濕度為73.378%,均高于72%,春秋的溫度是21℃。通過查閱資料,老人的最適溫度區間為24~26℃最佳,不宜低于16℃或高于33℃;相對濕度45%~65%最佳,30%~70%體溫易維持。比較得出目前成都市養老院庭園冬季溫度較低,相對濕度較高,其他季節溫度與相對濕度基本處于這個區間較為適宜。將每個養老院四季的微氣候變化作比較,數據顯示,養老院庭院在四季都能實現降低溫度與增加相對濕度的效應。其中春秋兩季溫度調節作用較為明顯,最高可降低2.33℃,春冬兩季濕度調節作用較為明顯,最高可增加7.56%,反而夏季的溫度與相對濕度調節作用于其他季節相比都不夠突出(圖2)。3.1.2養老院不同功能分區的四季微氣候變化特點運動空間、休憩空間、行道樹下與中庭從四季趨勢上比較,春秋二季四個功能分區差距不大,但是夏季與冬季成了明顯的分水嶺,功能分區之間的差異較為顯著。總體上,運動空間夏季溫度最高,相對濕度最低;中庭夏季溫度最低,相對濕度最高;冬季人行道樹下溫度最高,相對濕度最低;運動空間溫度最低,相對濕度最高。夏季中庭相對濕度雖高,但是只有稻麥院養老院與銀發老年公寓相對濕度超過了70%,其他養老院基本處于55%65%之間,是最適宜老年人停留的室外空間。冬季行道樹下相對濕度基本保持于80%下,溫度基本保持9.911℃,是養老院溫度最高的地方,適合老齡人散步。不同種類的功能分區的植物配置不同,每個季節顯出的調節作用各不相同。(1)人行道。人行道一般培植高大喬木,行道樹下適量種植灌木與草本植物。除第二社會福利院外,其他養老院行道樹下的灌草數量相對較少。行道樹下全年溫度高,濕度低。很多情況下行道樹下陰涼處比光照處溫度更高,在冬季這種情況最為明顯,保溫差值平均值為0.7℃,起到了保溫的作用,適合老人散步。(2)休憩區。休憩區主要為植物與庭院小品的結合,有些結合水池布置,植物種類豐富,形式多樣。因為形式復雜,休憩空間的整體數據離散性很大,最大值與最小值基本存在在這個功能區里,不能單一而論。(3)運動區。運動區一般植物較少,兩旁有高大喬木遮陰,有些條件較好的養老院會配置灌木。因為植物數量較少,運動區對于整體區域的微氣候調節差值較小,沒有其他區域強烈,甚至夏季還出現了增溫減濕的效果。由于運動空間夏季溫度最高,相對濕度最低;冬季溫度最低,相對濕度最高,并不適宜老人們運動。(4)中庭區。中庭主要為圍合型庭院,周圍有房屋圍繞,以灌木、草本植物為主,間植高大喬木點綴。四合院型的養老院房屋低矮,反而以種植高大喬木為主形成一定氣候。中庭區夏季平均溫度最低,相對濕度基本處于55%65%,適合老人休息談天。中庭區冬季的保溫性比較明顯,植物下的保溫差值達到了0.4,比人行道稍次,但是相對濕度相對較高,平均值為77.2%,是冬季的第二選擇。3.1.3庭園微氣候影響因素分析(1)庭園基底。長濟醫院養老部、荷塘花邨養老院與銀發老年公寓都是庭院內部有較大水景。特別是荷塘花邨養老院內部有一塊面積為1666m2的荷花池。三個養老院每個季節溫度按高低排序都在前五名,由此可以推測水域對養老院主要起到保溫作用,這點應與成都本身多雨潮濕的氣候有關。同時相對濕度從高到低排列中,三個養老院均屬于底部,使養老院相對濕度維持在宜人的范圍,這一點在春秋兩季更為明顯。(2)庭園布局。將養老院通過建筑空間布局對比,稻麥院養老院、頤樂村養老院與武侯區壽而康老年中心都是四合院圍合封閉形式(圖3),而其他養老院則是庭院圍合建筑形式。夏季時三個養老院溫度按高低排序均為末尾;冬季時頤樂村養老院與武侯區壽而康老年中心溫度按高低排序為前兩名。由此可以看出建筑空間布局對于養老院的溫度調節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同時,三個養老每個季節院陽光處的溫度與陰涼處的溫度差值按高低排序基本處于前列,可以推測封閉形式的建筑空間布局對于植物的溫度調節有加強作用。(3)綠化率。養老院綠化覆蓋率只有壽而康頤養院與稻麥園養老院達到50%,荷塘花邨養老院28.49%,其余都在10%20%徘徊。通過數據對比,養老院綠化覆蓋率超過25%的三個養老院是壽而康頤養院、荷塘花邨養老院和稻麥院養老院,微氣候調節差值同時也是前三名。但是這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將養老院綠化率與庭院綠化率相減,得出一個普遍規律:二者相差值越大,庭院微氣候調節能力越差;二者相差值越小,庭院微氣候調節能力越強。這一點從頤樂村養老院可以明顯看出,雖然頤樂村養老院庭院綠化率高達98%,但是養老院綠化率只有18%,相差80%,是所有的養老院中相差值最大的。溫度微氣候平均調節值0.24℃,濕度微氣候平均調節值1.29%,二者都是養老院中最低的。
4討論與建議
根據問卷分析,老人幸福度感受高的功能分區為休憩區,同時在各養老院中幸福感受最高的為荷塘花邨養老院與成都第二社會福利院。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老人更喜歡植物種類繁多、顏色層次豐富的區域。根據此次調研與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植物調節作用是一種相對作用,不是單純的減小溫度、增加濕度這么簡單,不能以此為借口減少植物的數量與豐富度。所以在營造庭院景觀應該將當地的氣候、庭院的基地、庭院的布局以及養老院綠化率與庭院綠化率的差值考慮在內,結合老人的心理需求營造出適合老人生理與心理的庭院。
參考文獻
[1]李毅.基于960943家政服務網絡平臺的“虛擬養老院”運營模式研究[D].蘭州大學,2013.
[2]徐立楹.養老院建筑及環境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0.
[3]劉博新,黃越,李樹華.庭園使用及其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以杭州四家養老院為例[J].中國園林,2015,31(4):85-90.
[4]王耀梁.城鎮化背景下新農村社區養老居住空間環境設計探究———以成都地區為例[D].西南交通大學,2016.
關鍵詞:投資銀行;資本市場;證券市場;資產證券化;競爭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3-0-03
一、引言
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雖然在特定歷史時期,計劃經濟可以迅速、有效地集聚起全國的經濟力量,為大規模經濟建設創造條件。但其自身固有的缺陷,無法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必然會被市場經濟體制所代替。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了市場在經濟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多年來重生產、輕流通;重計劃、輕市場的思想觀念。使多年被抑制的資本市場重新煥發生機,一切可以創造財富的生產要素得以充分調動,我國經濟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戰略機遇期。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逐漸放開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各地區的證券公司和各類金融服務機構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成立。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更是為證券市場深入發展揭開了新的序幕。自此,越來越多的企業與個體投資者為了規避風險、獲取利潤積極參與到資本市場的各類投資領域中,無論是上市公司的數目,還是上市股票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數額與相關基金的規模都在近些年明顯發展,不斷上升。所以,資本市場上積聚的巨額資本也必須能夠進一步合理配置,滿足資金供給者和資金需求者的多樣化要求,拓寬投融資渠道、提高資本周轉率,為我國經濟穩定、持續、快速發展創造條件。基于此,我們必須大力發展國內真正意義上的投資銀行,使投資銀行在資本市場中發揮溝通資金供求、構造證券市場以及優化資源配置等重要作用。
二、投資銀行在我國發展的現狀
我國資本市場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了一些從事證券承銷、交易、私募、發行等業務的券商,可以說是我國投資銀行發展的起點。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我國投資銀行的起步,在時間上足足晚了一個多世紀。但這并不影響投資銀行將在我國經濟發展與促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溝通資金供求、構造證券市場以及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作用的發揮。更不會動搖其在資本市場上已經確立的核心地位。
眾所周知,我國投資銀行是從滿足證券發行與交易的需要不斷發展起來的。雖經過幾十年的艱辛努力與探索,在一些經營模式、管理理念等重要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其業務和整個行業體系還稍顯稚嫩。嚴格來說,在我國,投資銀行只能作為證券公司的代名詞我國還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投資銀行。一方面說明我國在該領域發展水平較低,亟待發展;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的市場潛力巨大,投資銀行的發展還有廣闊的空間。
因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起步較晚,經驗匱乏,相關法律法規也較為滯后,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投資銀行屬于資本市場的范疇,是資本市場的核心,問題更加突出。我們必須立足本國國情,借鑒西方國家投資銀行發展成功經驗,振興本土投資銀行,提高資本市場競爭水平,保障資本順暢流通,穩定國內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的資本獨立,更具世界經濟發言權。就我國目前106家證券公司的經營情況而言,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業務范圍狹窄,缺乏創新觀念
投資銀行起源于18世紀的歐洲商人銀行,其傳統業務種類包括:證券承銷(一級市場)、證券經紀交易(二級市場)、證券私募發行等。在我國,投資銀行是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建立和完善不斷發展起來的,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產物。因此,目前我國投資銀行依然偏愛于傳統業務,對企業兼并與收購、項目融資、公司理財、基金管理、財務顧問與投資咨詢、資產證券化等新型業務鮮有涉及。即使有機會踏入其業務范圍,只因準備不充分、經驗不足等仍很難創造出有效的規模效益。另外,創新觀念匱乏、進取動力不足。不善于把握市場動態,尋求投資時機,分析相關信息為客戶差異性“量身定做”效用最大化,收益最優化的投融資方案。以2010年全國106家證券公司中資產規模居首的中信證券來看,在2010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78億元,實現凈利潤113億元,均同比增長26%。但公司收入結構中經紀業務傭金收入,股票交易傭金收入和自營業務三分天下的局面未有改觀。投資銀行業務實現收入僅有29億元,在營業收入中也僅占10%。因此,投資銀行業務水平與規模亟待提高,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難,機構投資者與個體投資者資本無處投等問題的解決尋找突破口。
(二)資產規模小
從2010年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全國106家證券公司中,僅有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兩家總資產規模超過千億元。而總資產規模最小的長江保薦、海際大和以及財富里昂三家證券公司,總資產規模分別僅為2.2億,4.3億,5.5億。相比之下,僅美國一家投資銀行高盛就具有9370億美元的總資產規模,按目前匯率折算,大約相當于中國所有證券公司總資產規模總和的五倍之多。不得不承認我國投資銀行資產規模在大型投資銀行面前相形見絀。而要想投資銀行在資本市場上充分發揮作用,靈活面對國內和國際各種風險,提高一國經濟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增強對一國經濟抗風險水平,為國民經濟良性發展貢獻力量,其資產規模的大小是基礎。只有一定數量的資本儲備,才能開展更多更好的業務服務,具有資本市場上權威的發言權。同時,我們也看到與較小資本與資產規模相應的是,我國投資銀行數量眾多、資本分散、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發展投資銀行的“瓶頸”。若無法很好解決,將嚴重制約投資銀行規范化、規模化、大型化和專業化發展,更不利于資本市場的體制改革和創新。
(三)經營業務領域趨同,行業呈現壟斷市場結構,不具有競爭優勢
產業組織理論認為,市場集中度是市場結構分析的基礎。投資銀行在我國發展的30多年里,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投資銀行數目也在不斷增長,市場集中度不斷降低。利用貝恩指數,通過數量經濟學分析原理,深入研究我國投資銀行業的集中水平。
貝恩指數一般以產業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強的n個企業的有關指標(占整個市場或行業的份額計算得來的,反映的是該產業市場集中程度。具體價算方法如下:
設整個市場總額為X,第i個企業的市場額為,市場份額為,又設為行業中資產規模最大的n個投資銀行所占市場份額之和,則有:
通過對我國投資銀行證券承銷業務、推薦上市業務和托管業務、證券經紀業務、資本規模等方面集中度的分析和貝恩指數的顯示,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國投資銀行業并不具備高壟斷或寡占壟斷的市場結構,而是基本上呈現出一種中等(上)或中等(下)的市場結構。因為集中或壟斷的形態并不顯著,從理論上來看我國投資銀行應該只能獲得社會平均水平利潤。而根據分析,投資銀行業存在高額利潤或超額利潤。因此,一定來源于人為壟斷,表現為政府“非市場化”的行政干預和不合理的計劃。在由政府行政主導的情況下,不利于調動各投資銀行的競爭積極性,勢必會影響投資銀行的發展進程。
(四)相關人力資源匱乏,盈利模式有待改變
造成我國投資銀行發展滯后,發展動力不足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相關人力資源儲備嚴重缺乏。同時,由于投資銀行的生產過程和產品業務都是無形的,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產業。因此,人才的培養與需求具有更為重要的戰略意義。自投資銀行在我國出現以來,人才匱乏的問題始終是討論的焦點。但是,幾十年時間過去,該問題仍未得到很好解決。目前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人,基本上都不是科班出身,半路出家后邊學邊干,缺乏嚴格和系統的專業訓練,更缺乏應對風險,富于挑戰、敢于創新的可貴品質。根本無法適應紛繁復雜、變幻莫測的資本市場節奏,甚至無法勝任投資銀行業務的需要。另外,我國投資銀行的盈利模式也有待改變。分析國內相關投資銀行的利潤表可以清楚地發現:大多數投資銀行是通過充當證券發行承銷中介,以獲取中介費用取得收益,而投資銀行業務的營業收入所占比例過少,即依然是傳統業務為主的粗放式盈利模式。這將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更不能形成規模效益。所以,我國投資銀行應努力尋求市場契機,拓寬利潤來源,盡快改變盈利模式,使自身更具有競爭力。
三、解決我國投資銀行發展問題的對策
針對本文以上列舉的我國投資銀行現階段發展進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根據相關經濟政策和理論知識提出以下解決方法:
(一)拓寬業務范圍,深度挖掘潛在優勢,增強創新理念
我國資本市場不斷發展,日趨繁榮。一方面,股票交易額已由2000年的6500多億美元猛增到2008年的46000多億美元。另一方面,無論是民間資本,還是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控制資本的數量都具有相當規模,大量資本都期許著合適的投資渠道。根據我國經濟統計年鑒相關數據可以明顯看出我國上市公司數逐年上升,股票交易周轉率、上市公司總市值與股票交易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等相關指標,雖有反復和曲折,但整體仍為上升趨勢。
這為我國投資銀行發展提供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因此,投資銀行應找準市場動向,深入資本市場調查研究,拓寬業務范圍。增強創新理念,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提高理論創新能力,營造良好創新氛圍,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滿足資本市場上的多樣化需求。同時,我國具有充裕的外匯儲備,貿易順差也已持續多年,加之前些年,我國貨幣政策較為寬松,M2已由2002年的185007億元人民幣增長到了2009年的606225億元人民幣,其規模翻了兩番。這么龐大的貨幣量,必然引起資本市場的投資熱潮,應深度挖掘我國殷實的資本儲備優勢,高效利用各類資本創造更多財富,培育市場,完善體系,促進資本市場的理性繁榮。
(二)多種方式吸取資本金,加大相關行業的投入力度
有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底,全國106家證券公司總資產20287億元、凈資產4840億元、凈資本382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0%、35%、32%;全行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053億元、凈利潤93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4%、94%。雖然近些年在資產總額上有較大上升,但與西方發達國家投資銀行同期資產規模差距還是非常大的。應拓展業務范圍,增強創新觀念,以全球視角綜合分析問題,采用多渠道、多方式吸納資本金,擴充自身資產規模、追求規模效益、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另外,我們必須提出一些對投資銀行發展的有利政策,加大財政對投資銀行及其相關行業的投入力度,靈活運用貨幣、財政等相關宏觀經濟政策,積極支持、鼓勵與引導投資銀行在資本市場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
(三)找準目標市場,開展個性化服務,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我國目前投資銀行業務趨同,業務交叉現象突出,導致資本市場資源浪費,市場細分和目標客戶群不清晰,市場占有率低,難以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因此,應找準目標市場,著力開發個性化、多元化服務,開展不同領域范圍內的業務,充分發揮各自的人力資源、捕捉信息等方面優勢,促進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良性發展局面的形成。同時,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投資銀行發展的先進經驗,涉足各自熟悉的業務領域、在相關專業領域內深入研究,廣泛調研,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專業化水平。我們應清醒的認識到,個性化服務一方面將為其爭取相當規模和較為穩定的客戶群體,另一方面也會深化整個行業的分工,積累較為豐富的專業經驗,有利于投資銀行業體制改革與創新,必將對我國投資銀行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筆者認為,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市場占有率,取得較高競爭利潤,活躍市場,提高行業的整體競爭水平。
(四)利用多種人才培養模式,擴大人才儲備數量,提供充足后備軍
我國擁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應將龐大的人口優勢轉變為富于生產力的人才優勢,對于我國投資銀行業的發展也不例外。行業的振興與進步,人才是關鍵。充裕的人才儲備,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后備力量。我們應培育和完善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制定相關獎懲措施和績效激勵機制。提供更多走出國門、接受西方國家先進理念教育的機會。同時,應加強校企聯合、校產聯合,利用高校平臺,通過先進的考核機制,挖掘優秀的綜合性人才。同時,制定嚴格完善的專業培養計劃,提供更多實習機會,營造與高校學子平等對話、相互了解的良好氛圍,搭建僅僅學習理論知識的在校學生接觸社會、深入實踐、不斷提高業務能力的舞臺。
參考文獻:
[1]羅小青.我國投資銀行的現狀及發展探析[J].甘肅科技,2009,(03).
[2]姬新龍.陸丹:我國投資銀行的發展現狀及其現實選擇[J].甘肅科技縱橫,2006,(05).
【關鍵詞】城鎮化;進程比較;六盤水市
十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新型“四化”描繪了今后改革的重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部署2013年經濟工作的時候將“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作為一大主要工作任務提及,提出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一時間“城鎮化”成為一個亮點被媒體熱捧并放大化,從高層的屢屢提及,到業界的熱議,再到資本市場的反映,城鎮化儼然成為了拉動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頭號種子選手”。城鎮化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通常以城鎮常住人口占該地區常住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六盤水自1978年建市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進入“十二五”時期,城鎮建設步伐加快,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城市集聚能力顯著增強,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但六盤水市由于城鎮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在對六盤水市城鎮化水平進行了調研的基礎上,分析其城鎮化進程現狀及制約因素,并提出其對策。
一、六盤水市人口及城鎮化發展現狀
2012年末六盤水市常住人口數為285.9萬人,較2011年末增加0.9萬人,增長0.31%。其中:六枝為49.46萬人,盤縣為103.73萬人,水城為70.43萬人,鐘山區為62.28萬人,分別較上年增加0.10萬人、0.26萬人、0.14萬人和0.40萬人,增速分別為0.20%、0.25%、0.20%和0.64%。城鎮新增就業8.64萬人。六盤水市農村人口轉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離土不離鄉”,即城市擴建或就地辦企業吸引農村人口進企業工作,這在城市邊緣的郊區比較明顯;二是“離鄉不離土”,即外出打工或辦企業搞經營,這在地處偏僻、二三產業不發達的鄉鎮特征明顯。2002―2012年是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發展較快的時期,在這十年中,許多重大項目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等加速了經濟社會發展,在土地的征用、房屋拆遷中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和中心城區轉移流動。從六盤水市農村人口轉移的總量、規模和趨勢來分析,轉移人口規模逐年增大,速度呈現加速態勢。2002年,農村向城鎮轉移就業人口15600人,十年來農村向城鎮轉移人口的總數達45.3萬人,平均每年增速達23%, 比2002年增長231.9%。
(一)從縱向發展看,六盤水市城鎮化進程逐步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近年來,隨著六盤水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全市城鎮化水平逐年提高。2012年六盤水市城鎮人口達117.22萬人,城鎮化率為41%;同2000年城鎮人口60.44萬人、城鎮化率21%相比,十二年增加56.78萬人,城鎮化率增加20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67個百分點。
3013年4月10日,六盤水市時代城市綜合體、城市綜合體、明硐城市綜合體、荷城城市綜合體、盤縣西鋪(紅果濕地)城市綜合體、六枝人民路城市綜合體等6個項目方案均取得專家組充分肯定,全部同意列入“省100個”城市綜合體名單。加上2012年底通過省專家組審查通過的鳳凰山城市綜合體、體育中心城市綜合體、紅橋城市綜合體3項目,六盤水市共有9個城市綜合體通過審查列入“省100個”城市綜合體名單。六盤水市各縣區也積極打造城市綜合體,比如盤縣擬申報建設東湖濕地公園城市綜合體、黔錦花園酒店城市綜合體、蛾螂鋪城市綜合體、劉官溫泉度假城市綜合體、南湖酒店城市綜合體和干溝橋城市綜合體。其中,東湖濕地公園城市綜合體已申報為省級城市綜合體,黔錦花園酒店城市綜合體已申報為市級城市綜合體,其余四個正在做申報市級城市綜合體的前期工作。因此,六盤水市2012年城鎮化率達41%,比上年的38%增長3個百分點,比前面提及的十二年城鎮化平均增速高1.33個百分點,“十二五”城鎮化進程步入快車道。
(二)從橫向對比看,全市城鎮化水平整體上仍不夠高
1、與全國、全省發展水平比。由于貴州省在我國屬于經濟欠發展地區,多年來,我省城鎮化速度始終沒有超過全國城鎮化發展水平。進入21世紀以來,六盤水市城鎮化水平雖然逐年有所提高,但除了2011年和2012年比全省發展水平分別高3.04個、4.5個百分點外,從2007年到2010年,六盤水市城鎮化率均低于全省城鎮化發展水平,發展相對滯后。
2、從六盤水市轄區縣發展水平看。2012年鐘山區的城鎮化率達80%以上,盤縣的城鎮化率為34.5%,六枝的城鎮化率為46.8%,水城的城鎮化率為35%,市內各地的城鎮化水平差異較大。
(三)六盤水市城鎮化進程所處的階段
根據發達國家城鎮化發展的歷史經驗,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城鎮化呈現出“S”型的變動軌跡,其全過程可粗略劃分為三個階段:低速增長階段(城鎮化水平低于30%)、高速增長階段(城鎮化水平在30%―60%之間)和成熟的城鎮化社會(城鎮化水平高于60%)(見下圖)。
圖:城鎮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六盤水市2012年的城鎮化率為41%,據此標準,目前六盤水市的城鎮化水平和進程處于高速增長階段。
二、六盤水市城鎮化進程中的制約因素
雖然目前六盤水市正處于城鎮化高速增長時期,但粗放型增長的特征仍然比較明顯,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水平都較低的城中村及小城鎮充當了城鎮化的主體,極大地限制了城鎮化質量的提高。
(一)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
工業化和城鎮化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推進的聯動發展過程。工業化意味著各種生產要素資源在空間上的高度聚集,客觀上要求作為載體的城鎮發展與此要相適應。從理論上來講,由于六盤水市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城鎮化水平應當伴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兩者是相適應的。2012年六盤水市的工業化水平為55.85%,城鎮化率為41%,城鎮化與工業化之比為0.73,均低于國際公認的1.4―1.5的合理水平,城鎮化相對滯后,工業化相對超前。
(二)城市缺乏核心帶動力
經濟學家認為,城市人口規模(也可以是經濟規模)越大,它與周圍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就越大。因此,在一定的范圍內,城市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越大,其規模效應就越明顯,對周圍地區的勞動力、資金、資源的吸引力就越強大。當區域內生產要素向城市集中時,城市能夠對其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從而使整個區域經濟水平得以提高。當城市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達到一定水平時,城市又能夠通過擴散效應來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由于六盤水市建市(1978年)時間較晚且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城市發展基礎薄,城鎮發展規模小,中心城市應有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得以充分顯現,帶動區域整體發展的作用發揮不夠。
(三)城鎮化質量較低
由于六盤水市的城鎮基本為工礦型城鎮,因廠設城,因礦設鎮,城鎮功能缺失、承載能力低下。城市基礎設施欠賬多,城鎮框架小且開發步伐慢,這些因素都影響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
三、提升六盤水市城鎮化水平的對策
十報告中指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中,城鎮化水平目標值為60%,而六盤水市2012年只有41%,距離目標值還有19個百分點,要完成這一目標需加倍努力。因此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迫在眉睫。
(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動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協調發展。
傳統理論認為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動力,第三產業是城鎮化發展的后續動力。工業化推動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化能夠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反過來,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會增強城鎮的吸納能力,加速城鎮化的進程,為工業化發展提供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城鎮化與第三產業的發展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2012年六盤水市第三產業發展明顯不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33.01%。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新興第三產業,有利于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還能夠切實有效地吸納更多的勞動力進城就業,促進城鎮化進程。
(二)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
六盤水市2012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員的比重為42.56%,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為24.56%,一產高于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18個百分點,就業人員比重過大。通過農業生產專業化,農業產品商品化,加工銷售集約化等途徑,推進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將富余人員轉移到二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中,增強第三產業就業吸納能力,也是提升新型城鎮化水平的一條有利途徑。
(三)擴大城市規模,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高城鎮人口的吸納能力。
六盤水市各縣區要增加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大城市改造力度,完善和提高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創造優良的就業環境和較充分的就業機會,進一步健全教育、交通、生活、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以增強城鎮安置人口和吸納就業的能力。
(四)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生態文明城市。
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帶來環境的污染,這就要求加大對環境污染的整治力度。2012年六盤水市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361.11億元,比上年增長33.2%,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加快利用先進技術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堅決淘汰落后的生產力,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同時各縣區要樹立保住綠水青山也是政績的理念,把產業結構調整與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逐步改變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六盤水市政府工作報告(2013年2月).
[2]《經濟參考》2001年第38期.
繼續教育在我國也有一定的定義,我國法律法規認為其主要指對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再教育,這些人群多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或者具有中級以上職稱。通常來說,繼續教育這種再教育對象指大學后在職人群教育,主要為了促進受教育者智能結構的改善和專業能力的增強,與此同時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也是其主要目的。這種目的尤其表現在對受教育者潛創造力的開發與受教育者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上,以期使這些已經從教學環境中走出的人群能夠始終與科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相適應。
二、我國繼續教育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我國各級各類教育近年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我國各級各類教育在近十年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我國教育歷史中,可謂發展最快的時期。從九年義務教育提出以來,1998年我國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73%,到2010年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已經達到100%。在教育毛入學率上,初中階段1998年為87.3%,到2010年已經增長到100.1%;高中階段1998年數據顯示為40.7%,到2013年增加到85%;高等教育階段,1998年數據顯示為9.8%,到2013年增加到34.5%。各類教育毛入學率中初中增長幅度為12.8%,高中增長幅度為44.3%,高等教育階段增長幅度為24.7%。在高等教育的構成中,主要包括兩部分,其一為普通高等教育,其二為成人高等教育。隨著普通高等教育的日益擴招和發展,成人高等教育則逐漸呈現緩慢下滑趨勢。1998年成人高等教育發展勢頭甚至超過普通高等教育,二者在招生規模與在校生規模上不相上下。而截至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數已經遠遠超出成人高等教育,是其三倍多。
(二)我國繼續教育的人才結構整體層次不高,自身建設亟待加強
在成人教育整體緩慢下滑趨勢下,我國繼續教育逆勢發展,相關統計數據表明,當前我國在普通高校接受正規繼續教育的人數每年保持在10萬余人,全國各種類型繼續教育的接受者人數則在100萬左右。雖然接受繼續教育的人數每年都在增加,但從整體上看我國繼續教育的人才結構整體層次普遍不高。在繼續教育每千人中,日本、美國、中歐、亞洲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分別為4.7人、3.8人、2.1人、1人,但我國卻只有0.4人。在企業研究和開發人員在繼續教育中所占比例方面,美國、日本、韓國、英國分別為75%、65%、55%和69%,而我國卻只有33%左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在高校不斷推進擴招計劃的大環境下,能夠對繼續教育從心里接受的人數越來越多,但我國繼續教育當前無論在內部層次構建還是管理考核等方面都仍然處在自我摸索階段,自身建設亟待加強。
(三)我國繼續教育整體規劃還比較缺乏,仍需繼續努力
根據發達國家繼續教育發展經驗來看,我國繼續教育在未來十年間將會達到發展的高峰期,全面的統籌規劃是我國政府當前對繼續教育應有的重視和姿態。早在1991年,美國就已經根據當時繼續教育特點對2000年的美國繼續教育進行了規劃,在規劃中將終身教育作為主導思想,要求全體美國成年人都能夠繼續進入學校再次學習,使美國能夠成為終身學習國家,隨后很多國家都對繼續教育給予相對重視并進行了整體規劃。我國雖然目前對繼續教育也很重視,但在比較明確的遠期整體規劃上仍然比較缺乏。政府部門之前在繼續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也仍然需要進一步協調。
(四)未來非學歷教育將占繼續教育主導,合作辦學將成繼續教育大趨勢
為了更加貼合市場競爭需要,繼續教育服務領域將會持續擴大,涉及領域也將會越來越多。尤其是我國繼續教育對象比較廣泛,對繼續教育的規格、層次、形式自然有更多要求。可以預見未來非學歷教育將占繼續教育主導地位,學習型社會建設與發展必然會對非學歷教育培訓的大力發展有所要求。作為我國開展繼續教育的主要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等在當前的發展中已經開始朝著合作方向發展,為了使繼續教育發展更好更快,未來合作辦學必定會成為繼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
三、新形勢下我國繼續教育的戰略性發展建議
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從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也對我國繼續教育產生了極大影響,這些影響促使我國必須重新審視繼續教育,從當前繼續教育形勢出發,立足戰略性角度促進繼續教育的新發展。
(一)緊跟時展變化解放思想,對繼續教育理念積極創新
繼續教育的發展應立足時代現實與當前發展現狀,緊跟時展變化解放思想,對繼續教育理念積極創新。繼續教育應對三位一體理念加以樹立,即發展、人才、教育培訓戰略。繼續教育必須明白發展是未來趨勢,關鍵在于人才,基礎在于教育。在一切事業發展中,都離不開人才這一重要資本和資源,人的運作是資金運作、資源開發的基礎,人的才能在生產發展過程中主導作用將會越來越重要,促進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源轉化,是繼續教育的主要任務。繼續教育還應對競爭能力來源的理念進行樹立。以人才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當今世界各國間主要競爭內容,人才、競爭、學習等方面的競爭說到底是經濟緊張的本質。而繼續教育對個人來說,能夠促進人才競爭優勢原動力的增強。繼續教育還應對“教育是有效的生產資本投入理念”加以樹立,在人才培養中使繼續教育成為重要手段,為我國整體性人力資源開發做出貢獻,對人的潛能進行開發。繼續教育還應對知識內容不斷更新與重新組合,為國家培養更多時代與社會所需人才。
(二)在繼續教育的投入力度上繼續加大,重視網絡教育的發展
與傳統教育一樣,在持續發展方面繼續教育也需要建立在人力、財力和物力的基礎保障上。所以,我國要想進一步發展繼續教育,就必須提高對其發展的投入力度。繼續教育在教育資源建設上可對重點大學的學科與專業優勢充分利用,通過政策和經濟手段使遠程教育資源建設能夠吸引到更多的名師與骨干教師加入其中。在繼續教育的經費上政府應加大投入,為教育公益性提供保障。對國家長遠發展來說,教育投入屬于基礎性、戰略性投資,也是繼續教育事業發展的支撐和物質基礎。我國應建立以政府和用人單位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經費的體制,通過引導和宣傳促使繼續教育投入的增加,還可通過對政府主導下“社會服務補償經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增加對繼續教育的投入,調動成人終身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促進繼續教育的發展。另外,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國繼續教育應認清教育資源短缺現狀,在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等繼續教育中,對網絡教育大力發展。物聯網、3G技術等都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產物,也都可應用在繼續教育中。繼續教育對移動學習的特點應充分關注,對移動學習比較適用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積極探索應用,使繼續教育能夠應對“移動學習和智慧學習”時代的來臨。這種網絡遠程繼續教育方式,打破了傳統繼續教育的時空限制,給學習者提供了更多方便,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拓寬繼續教育服務思路和途徑,在教育培訓主導下促進繼續教育品牌打造
在我國發展的大戰略、大思路中,三農問題與中西部發展是當前重中之重,對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有重要影響。繼續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式,應從全國發展戰略出發對繼續教育服務思路和途徑進行拓寬。在我國國民經濟中,農業一直以來都是基礎產業。繼續教育在發展中將“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做貢獻”作為支撐點,圍繞農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等的提高,對農業生產科技人才加強培養。繼續教育在發展中還可將“為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戰略服務”作為著力點之一,為中西部經濟發展做出更多貢獻。繼續教育可對東部發達地區教育優勢充分發揮,大力開展中西部繼續教育,通過其紐帶與橋梁作用,為中西部地區培養和輸入更多各個領域的人才,如生態環境保護、荒漠化治理等都是繼續教育可以開展的領域。繼續教育除了拓寬自身服務思路與途徑,還應以教育培訓為主導,對繼續教育品牌和精品加以打造。品牌與精品化是繼續教育未來發展的一大要求。繼續教育課通過對編制繼續教育科目指南工作的推動,對繼續教育精品工程進行打造。在這一過程中,繼續教育應結合國家創新工程,立足各行業各部門的發展戰略實際情況來推行,通過與其緊密結合,對行業世界先進技術水平及時追蹤,在對行業發展大趨勢加以把握的基礎上,對繼續教育科目指南進行編制,使其科學技術水平始終能夠體現出最新性。在對科目指南編制的過程中,應對培訓教育項目進行確定,對影響面和覆蓋面大的教育培訓內容不斷深化,通過對繼續教育高級研修班等的舉辦,促進繼續教育品牌的形成。
(四)構建繼續教育合作平臺,推進各個繼續教育機構的合作
關鍵詞:銅山山區;經濟林;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策略
銅山縣位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和淮海經濟區中心,環抱歷史文化名城徐州,是一個城郊型大縣。地處北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為14.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850mm,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414h。無霜期較長,年平均無霜期205d,土壤以粘壤土、山紅土為主,土層深厚,pH值<7.0,中性或微酸性,適宜多種作物生長。全縣總面積1877km2,其中低山丘陵面積4.80萬hm2,可耕地面積2.73萬hm2,涉及14個鎮31.42萬人,占全縣總面積及總人口的1/4,占全市丘陵山區面積及可耕地面積的1/3[1]。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省、市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銅山縣山區經濟林產業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
1銅山山區經濟林發展現狀
1.1面積、產量、產值快速增長
“十五”以來,銅山縣年均新增山區經濟林面積1000hm2左右。到2009年3月,全縣山區經濟林總面積已逾6666.7hm2,其中桃2416.3hm2、杏949.5hm2、石榴917.9hm2、棗1564.0hm2,其他如蘋果、柿、板栗、李、山楂、櫻桃、花椒等樹種973.9hm2。投產面積占總面積的66.3%,年總產量4.46萬t,總產值8915萬元。
1.2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名特優新品種數量快速增加
銅山山區經濟林樹種品種繁多[2],其中主栽樹種10個、主栽品種40多個,如二銅皮、大青皮、大馬牙、三白、泰山紅等石榴品種;白鳳、早鳳王、加納巖、新川中島、中華圣桃、萊山蜜、春雪、金童系黃桃等桃品種;凱特杏、金太陽、金福杏、麥黃杏、玉杏、梅杏等杏品種;沾化冬棗、圓鈴棗、金絲4號、梨棗等棗品種;大金星、小金星、大棉球、敞口等山楂品種;富士、美國八號、藤木一號、嘎啦等蘋果品種;另外還有柿子、李、板栗、櫻桃、核桃、花椒等樹種品種。目前,已呈現大眾品種比重下降,名特優新經濟林品種,特別是干果比重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名特優新品種面積已占總面積的90%,設施栽培面積也逐步擴大,目前已33.3hm2有余。
1.3財政資金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銅山縣“十五”以來,逐年增加資金投入,僅農業開發資金就投入800多萬元,其他財政資金500萬元,開發丘陵山區逾1333.3hm2,建成了一批優質林果、花卉苗木等農產品生產基地。項目的實施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4初具產業化規模
近年來,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銅山經濟林產業化發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涌現出一批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民建立一定利益聯系的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10多個;二是建設了一批特色突出的專業化基地,即以三堡、房村徐莊、大許、柳新等鎮為主的黃冠梨生產基地;以劉集、漢王、柳泉、利國等鎮為主的優質桃生產基地;以大彭、漢王、張集、茅村等鎮為主的葡萄生產基地;以柳泉、茅村、伊莊等鎮為主的棗生產基地;以大彭、漢王、柳泉等鎮為主的石榴生產基地;三是開發了一批名優新產品,如在省內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黃冠梨”、“二銅皮石榴”、“徐香蜜葡萄”;四是帶動了一批農戶致富,全縣以不同形式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戶增收戶均超過千元。縣鎮兩級政府進行規范引導和技術指導,為農戶提供科技推廣、市場信息、物資供應和產品銷售服務。
2銅山山區經濟林產業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管理粗放,產品單產和優質果品率低
主要表現為生產管理沒有嚴格按標準化要求進行,重造輕管,單產低而不穩甚至絕收。一些主產區使用化肥和農藥控制不嚴,使一些經濟林果品的農藥殘留量嚴重超標,品質下降。目前,山區優質果品率不到果品總量的70%[3]。
2.2產業化程度低,
二、三產業滯后
丘陵山區開發僅僅局限在生產基地建設上,在種養業初級產品的提供上,農民增收主要途徑是種、養殖業。同時生產仍偏重于一家一戶式的分散經營,組織化程度低,社會化、信息化服務體系不完善,產后商品化處理率低,特別在產品貯藏、加工方面還剛剛起步,附加值低。
2.3配套基礎設施較差
銅山縣丘陵山區面積大,經濟基礎條件差,發展緩慢,資金投入少,治理規模小,地形地貌復雜多樣,給治水、改土和交通增加了難度,特別是水資源缺乏、基礎設施嚴重不配套,發展速度遠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3發展山區經濟林的應對策略
3.1依靠科技,提高效益
多年來的丘陵山區建設證明,科技投入是見效最快、效益最好的投入[4]。丘陵山區要走發展高效、外向農業的道路,必須以技術成果為支撐,依靠科技進步,進一步提高綜合效益。一是加快名特優新品種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大力培育適合當地氣候、土壤等資源條件的優質品種,并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品種推廣應用機制。二是大力推動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把丘陵山區科技示范園區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載體,作為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示范和農民技術培訓的基地。進一步發揮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帶動作用,通過以點帶面,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三是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以示范園區為載體,以產品生產、銷售為紐帶,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讓技術進村入戶。培養一批農民科技帶頭人,帶動丘陵山區廣大農民學習技術、掌握技術,提高栽培技術水平。
3.2培植龍頭企業,提高產業化建設水平
堅持多種類型和所有制并舉,改、擴、建相結合,在相對集中的主產區發展一大批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貯藏保鮮、加工、流通型龍頭企業,提高產業化建設水平。積極引導經濟林主產區率先成立產銷協會、合作社等行業中介組織,加強技術信息服務。各類中介組織定期舉辦新技術培訓,開展市場調研、信息。大幅度增加經濟林
二、三產業比重,培植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產品保鮮、加工、流通型的龍頭企業。
3.3加大投入力度,實行多元化投入
通過多種渠道,加大對丘陵山區設施農業的資金投入力度。一是要拓寬融資渠道,推動多元投入。丘陵山區所需的投資量較大,要發揮開發優勢,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原則,吸引信貸資金、民間資本、工商資本以及外商資本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丘陵山區資金投入格局。二是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不斷探索多樣化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方式,鼓勵各種形式的經濟組織和個人打破地域、行業界限,采取多種形式,加速土地、資金、技術、勞力等生產要素向經濟林產業合理流動。三是充分保護、調動和發揮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大力扶持和引導丘陵山區的廣大農民群眾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進行自主開發、自主創業,讓廣大丘陵山區農民群眾成為最大受益者。
3.4加強科學規劃,實現持續發展
一是堅持因地制宜。以規劃為指導,立足本地資源特點和產業優勢,堅持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牧則牧。二是突出重點,在區域上,要將開發較為滯后、開發效益突顯的崗坡地作為“十一五”丘陵山區的主要對象和開發重點;在內容上,要以開發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為重點,揚長避短,努力把資源潛力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三是適度規模。圍繞發展規模高效農業,集中資金,集中連片,滾動開發,力求發展一片,建成一片,見效一片。四是依靠科技進步,加快名特優新品種的引進、開發和推廣,大力培育適合當地資源條件的優質品種,提高丘陵山區經濟林產業的科技含量。
4參考文獻
[1]錢桂芝,李士均.銅山縣林農復合經營初探[J].林業科技開發,1994(1):35-36.
[2]蘇振武,朱紹輝,吳雪梅,等.銅山縣丘陵山區森林旅游資源開發芻議[J].現代農業科技,2009(15):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