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應急管理細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 企業財務管理 公允價值
一直以來,我國的會計準則都是在原初計劃經濟時代的框架下設立的,其中帶有諸多機械性和不合理性。進入90年代末以后,中國的民營企業及上市公司快速發展,使原有的會計準則制度出現嚴重的不適用。為此,國家于2006年開始醞釀新會計準則,并于2007年正式實施。由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三部分構成的新會計準則,順應了我國企業發展的趨勢,對企業財務管理產生了較大影響。近幾年來,新會計準則對企業財務管理及整體發展趨向產生了重要影響,這與新準則所體現的特點有密切關聯。
一、新會計財務準則之新特點
新會計準則的制定不僅以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特征為參照,同時注重從國際會計準則的具體內容吸取有益經驗。其總體特征是,更加從企業與產業經濟發展的具體階段性特征上制定相應的會計準則,為企業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和國際化提供制度基礎。具體凸顯了三方面的明顯特征:
(一)對企業成本核算及資產減值損失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規定
成本是產品定價的依據,是利潤核算的前提,成本核算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基礎。新會計準則進一步完善了成本補償制度,改進了成本核算項目和方法,對成本進行全方位的核算,對各個環節的消耗及市場的動態進行綜合評估,為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提供依據。同時,新準則要求對固定資產等及時計提資產減值,如實反映資產未來經濟利益,不高估資產價值,體現了企業強化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二)凸顯了資產負債表的核心地位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入,企業的經營模式日趨復雜化,為了應對各種不同類型企業發展的全面預算趨勢,新準則強調企業資產負債表制作的具體化和規范化,淡化利潤表的作用。相較而言,資產負債表包含了更多元的企業經營內容,而利潤表只是在盈虧層面上做出單向度的說明,難以全息反應整個企業具體的財務狀況及發展趨勢。
(三)更加關注國際化會計準則的發展趨向,力求在形式與內容上實現與國家慣性會計準則的對接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之一,需要應對國際化過程中所出現的財務對接問題。只有透過新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向,才能更好的提高中國企業在處理國際化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效率。
二、新會計準則對企業財務管理產生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上述幾個新特點,對企業財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資產負債表核心地位的確立,促使企業在進行全面預算和財務規劃時,更多的從中長期方面考慮相應的措施。因此,新準則對企業財務管理行為的規范不僅考慮中國的具體國情,同時也考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成本核算方面的影響
在當今經濟日益市場化和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成本信息不僅是生產、流通、消費、投資等諸環節需要首要考量的因素,也是我國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爭取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迎接傾銷與反傾銷挑戰的重要基礎,新會計準則按照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要求,強調成本核算信息的精確性和靈活性,無論是計算單位還是計算內容,都需要對應國外企業發展的基本取向,從而在根源上確保中國企業降低貿易摩擦的風險。新準則對企業成本核算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財務報表編制和會計信息的多元處理上。一方面,企業必須根據相應的市場環境,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規范化處理,突出其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企業要根據各類會計信息,順應經濟發展趨勢進行綜合化的數據匹配與分析,為財務管理的有序進行提供數據基礎。通過兩方面的綜合運用,將企業成本核算納入到企業運營的標準化設置中。
(二)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計量規定對企業的影響
公允價值計量是針對投資者、政府、債權人和企業管理層等不同群體的信息需求而作出的規定。其目的是為了規范企業會計確認、報告和計量行為,從根本上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向投資者提供更加價值相關的信息,大大提升會計信息的有用性。這就要求企業財務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必須成分考慮會計信息報告使用者的具體需求,對企業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和可變凈值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記錄與整合分析。因此,在公允價值計量之下所進行的財務管理需要考慮的因素大為增加,提高了企業財務管理的復雜度。
(三)新會計準則對公司財務管理概念的革新
原有的會計準則主要是針對公司財務狀況的明晰度進行規范,其目的是確保企業發展具有詳細的收支衡量標準。但隨著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加深,新會計準則在確保會計信息明晰度的基礎上,更加轉向為企業財務管理概念的革新提供制度動力。通過資產負債表的制作、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推行、對企業成本核算方法的細化,新會計準則從制度上促使企業必須根據產業及自身情況進行調整,通過整合分析,促使會計信息發揮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四)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投資理財方面的影響
除去以上三個方面外,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投資理財管理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新準則要求企業充分披露信息,從而大大提高企業會計信息透明度,有效維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知情權,體現保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利益的基本理念,促使企業在進行理財投資的過程中有更加多向及具體的選擇,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基礎。
三、結束語
總之,新會計準則作為我國現階段財務會計制度的基本參照之一,對企業的運營及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們只有在制度框架內,根據自身情況作出及時調整,充分發揮財務管理的有效作用,方能在千變萬化的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參考文獻:
[1]梅祥娣.新會計準則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及對策[J].南京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 盈余管理 可能性
一、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的辯證關系
會計準則的制定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關系密切。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紀初,我國財政部曾有16項具體的會計準則,其中只有現金流量表與中期財務報告用于規范財務報告,其他具體的會計準則均和企業會計盈余確認發生關系,包括確認收入的準則,如營業收入、貨幣易收入、債務重組收入、投資收益、建造合同收入等,以及確認費用的準則,如存貨、銷售成本、租賃成本、固定資產折舊、或有損失、無形資產攤銷等,此類會計準則均有效制約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企業會計信息及時可靠。
但在多變的現實中。會計準則僅僅是一種規范或者說是特殊協議。其無法反映出現實中全部情況,則會計信息相關性與可靠性、剛性與不完備性及現實適應性之間都極易出現矛盾沖突。出于解決相關矛盾沖突的目的,會計準則便容許企業管理者在財務報告中以適當職業判斷,選擇必要性會計方法,但這恰恰成為企業管理層蓄意操縱利潤的最好借口及工具,比如利用會計準則中職業判斷形式及會計方法選擇,隨意濫用會計職業判斷的規則,隨便編造或隱匿會計方法選擇、會計估計變更、會計政策變更的理由或證據,以此服務于盈余管理。
二、新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作用
新合并財務報表準則限制盈余管理。從范圍來看。新會計準則擴大了合并報表的范圍,母公司控制下所有子公司均將納入合并范圍,這其中有小規模公司、具有特殊業務性質的子公司及所有者權益為負數的子公司等,此規定下,有些企業難以采取縮小持股比例、分離若干子公司的做法,把經營狀況較差的企業從合并范圍內剔除。或以提高盈利的被投資單位投資比例的方式,將其劃人合并范圍中。達到控制盈余管理的目的;從會計計量基礎來看,新會計準則下,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大多把賬面價值歸人會計處理基礎,而非采取公允價值,從當前國內企業合并情況分析,多數企業實施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合并計價形式多以雙方共同確認的公允價值為基礎,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過多人為因素的干預造成公允價值的較難實現,新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規定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計價必須以賬面價值為基礎。并對國內會計信息質量的現狀及資本市場發展狀況加以全面考慮,提升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規范度與企業利潤的可信度。
新資產減值準則限制盈余管理。新的資產減值準則下,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在以后會計期間不予轉回。而只在處置資產時方可進行會計處理。我國上市公司大多運用計提和沖回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做法,使得企業在盈利較多時,可大幅度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并減少當年利潤、增加當年費用。如果盈利下降。企業則會以轉回方式增加利潤。新的資產減值準則一旦實施,以資產減值準備完成盈余管理行為的空間將會消失。
新存貨計價方法限制盈余管理。存貨發出計價的方法選擇影響著企業當期利潤,這從存貨價格變動情況可得以了解。若存貨價格上漲,企業便會以后進先出法。把最高價格的材料入賬,提升當其成本費用、減少當期利潤,或者采取先進先出法,把最低價格的材料入賬。下調當期成本費用、增加當期利潤。若存貨價格下降,則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即以后進先出法減少成本、增加利潤,或以先進先出法,增加成本、減少利潤。新會計準則體系下,后進先出法被取消,先進先出法被全面肯定,會計核算方法的變動將消除企業以變更存貨計價方法進行當期利潤水平調節的常用手段,這保證了企業當期存貨耗費均以實際的歷史成本計價,再無人為因素的干擾,進而促進企業經營業績分析和比較、提升會計信息使用價值。
關聯方外延的擴展限制盈余管理。在關聯方的定義上,新會計準則給出明確擴展,即對企業具備控制、共同控制及重大影響此三種類型的公司都構成關聯方,同時指出無論是否發生關聯方交易,只要存在控制關系,關聯方企業均應在報表附注中對母子公司的關系加以披露,且披露的關系層次要具體至母公司、最終控制方、對外公開提供財務報表的最低中間控股公司等。同時,新準則還對關聯方交易金額或比例披露方式的選擇等予以取消,并對企業披露交易金額提出要求,如重大交易應披露交易金額與交易額在該類總交易額中所占比例,再如對未結算項目則須披露詳細信息及金額。損益披露限制盈余管理。在新會計準則體系內,關于損益披露的要求有所增加,如債務重組的利得不僅要計人當期損益,還要在報表附注中加以披露,以促進財務報告使用者在報表附注中對公司由此產生的非經常性損益規模及其對公司整體利潤的影響做出識別,在此基礎上客觀評價公司盈利能力。完善會計披露體系,方可提高損益信息透明度,使傳統盈余管理方法難以達到原有效果。
三、新會計準則可能產生出盈余管理新空間
新會計準則可能產生的盈余管理行為會對企業利潤存在影響,大體上分為減少利潤的新準則、增加利潤的新準則以及又能增加又能減少利潤的新準則等。
減少利潤的新準則主要有股份支付準則和資產減值準則。如果企業為獲得職工及其他方提供的服務授予權益工具,企業便應通過所授予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合理計人相關成本或費用的方式,減少公司利潤;新會計準則還規定,資產減值損失得以確認時,其在以后期間不予轉回,以防止部分公司提取秘密準備。以及在以后年度突擊轉回減值準備的可能。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趨勢
一、引言
盈余管理作為國內外會計界和經濟界專家對資本市場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對會計信息有重要的影響。我國的資本市場正在急速發展,許多上市公司利用會計準則進行盈余管理,2007年元旦開始實行新的企業會計準則,新會計準則的修訂是為了進一步規范企業的會計處理行為,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江蘇的經濟一直穩定高速發展,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勢必會對江蘇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動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再加上江蘇特殊的經濟地位,非常有必要對這個地區的盈余管理進行深入研究。通過發展趨勢的分析,可以更全面更客觀反映新準則的作用。
二、新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
新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作用
(1)取消了存貨計價的后進先出法,減少了計價方式的選擇,削弱了存貨成本計價中的人為影響,縮小了盈余管理的空間,提高了會計信息的有效性。
(2)對資產減值有了新的規定,減少了利用資產減值準備調節盈余的情況,減少了人為調節所帶來的對企業盈余的影響。
(3)改變了合并報表的編制和會計處理的方法,縮小了企業盈余管理的死角,減少了關聯企業之間利用準則進行盈余管理。
新準則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的空間
(1)利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進行盈余管理。(2)利用債務重組進行盈余管理。(3)利用借款費用資本化進行盈余管理。(4)利用無形資產進行盈余管理。(5)利用固定資產進行盈余管理。
三、江蘇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發展趨勢的實證分析
(一) 研究假設
假設1: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為;
假設2:新舊會計準則下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新會計準則和舊會計準則相比降低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縮小了空間;
假設3:新會計準則實施以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呈下降的趨勢;
(二)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樣本選自滬深A股的所有江蘇地區的上市公司,研究數據主要來源是53家樣本公司的2005-2011的年度報告,所有要使用的數據均來自CSMAR金融數據庫,應用Excel和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2006年的可操縱性應計利潤均值是0.007419,是這連續的六年中絕對值最低的,說明舊的會計準則并沒有太多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創造條件。新會計準則實行以后,2007年的均值是0.076924,2008年的均值是0.061392,2009年的均值是-0.042888,說明許多上市公司調低利潤,整體上都是調高利潤的。但是真正能證明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需要對這六年的數據進行T檢驗。
從表2中可以看出,對樣本數據6年的獨立性檢驗中,只有2006年的可操縱性應計利潤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余年份均通過了顯著性水平。驗證了假設1中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為。
從表3中可以看出,配對樣本檢驗的結果說明可操縱性應計利潤在準則實施前后存在非常的顯著差異。
驗證了假設2中的新舊準則下上市公司存在顯著不同程度盈余管理。根據這些差異,說明新準則并沒有如期望的那樣限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反地,新準則為盈余管理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就可操縱性應計利潤作出柱狀圖,作出盈余管理程度趨勢圖。
四、研究結論
第一,江蘇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為。根據模型計算出的可操縱性應計利潤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表明2007年以后的數據和檢驗值0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說明了江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存在性。
第二,新舊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存在顯著不同的盈余管理,新會計準則相較于舊會計準則擴大了盈余管理程度,新會計準則沒有起到如預想中的抑制作用。
第三,新會計準則實施以來的盈余管理發展趨勢是先下降后上升的,總體是有變化的,有一定幅度的波動,沒有出現如預想的呈現一直下降的趨勢。(作者單位:常州工學院)
參考文獻
[1]肖家翔,李小鍵.盈余管理定義解讀[J].財會月刊,2011,(29).
[2]鄭和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方式及防范措施探討[J].商業會計,2011,(20).
[關鍵詞]新企業會計準則;盈余管理;規范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2-0087-1.5
一、新會計準則對企業原有盈余管理行為的限制
資產減值準備沖回受到限制。所謂資產減值,根據《企業會計準則2006第8號――資產減值》的定義,是指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這里所說的資產,除了特別規定外,包括單項資產和資產組。資產組,是指企業可以認定的最小資產組合,其產生的現金流入應當基本上獨立于其他資產或者資產組產生的現金流入。可收回金額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應當將資產的賬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減記的金額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并在當期確認為費用。因此,增加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必然增加企業的當期費用減少當期利潤,轉回時則相反。通過減值準備的計提與轉回可以將企業的全部利潤在不同會計期間進行重新分配,從而為企業利用減值準備的計提和沖回在各會計期間之間調節利潤創造了可能。基于此,《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第四章第十七條明確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盡管在目前的八項減值準備項目中,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減值準備項目仍然可以沖回,但針對于過去大量的上市公司通過大幅計提減值準備,又在以后的年份里以種種理由進行轉回以粉飾業績的行為,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將截斷了上市公司這一調節利潤的途徑,無疑使這種盈余管理的手段失效。
存貨管理變革,取消后進先出法。新準則取消了發出存貨計價的后進先出法,使企業的存貨流轉得以真實地反映,所有企業的當期存貨費用,都以客觀的歷史成本反映,加強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消除了人為調節因素。如果采用后進先出法,由于存貨價格前高后低,從而發出存貨成本相對較低,導致當期利潤偏高;同時期末存貨以最早的較高的單價確定,又可使當期資產虛增;而偏高的利潤又最終虛增所有者權益。這種利用后進先出法來粉飾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行為,將隨著新會計準則的逐步推廣而失效。
對企業通過合并和合并報表實現盈余管理的抑制。合并對價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賬面價值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將企業合并區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兩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合并方在企業合并中取得的資產和負債,應當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賬面價值計量,放棄使用公允價值,這就避免了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中個別企業濫用公允價值和合并日進行調節利潤和所有者權益的行為。目前中國企業的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合并對價形式是按雙方確認的公允價值確認。盡管公允價值要經過中介機構評估確認,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人為操縱因素過多地干擾了公允價值的實現,因此,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通過合并重組一夜之間實現扭虧為盈。按照新會計準則的標準,這種狀況將得以改善。
擴大了合并報表范圍。新準則對合并報表范圍的確定更關注實質性控制,規定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納入合并報表范圍,而不以股權比例作為衡量標準。同時,新準則還規定合并財務報表的種類不僅包括原有的合并資產負債表、合并利潤表和合并利潤分配表,還包括合并現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權益增減變動表和附注三個部分。合并報表范圍的擴大將使一些隱藏的或有負債顯現,壓縮了企業通過關聯交易調節利潤的空間,從而使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構成的集團公司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信息得到真實的反映。
二、新會計準則開放的企業盈余管理空間
全面引入公允價值,企業盈余管理彈性增強。公允價值的全面引入是會計準則的一大亮點,這也是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的重要標志。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易這兩個會計準則的修訂則集中體現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應用。按公允價值確認債務重組收益。債務重組中以現金或非現金資產或債轉股等方式償還債務,其原債務的賬面價值與實際支付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當期損益,而不再是作為資本公積直接進入所有者權益。同時,債務人轉出的非現金資產也要按公允價值確認資產處置收益。對于無力清償債務的公司,一旦獲得全部或部分豁免,其重組收益將會直接反映在利潤表中。因此,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很可能會在公司出現虧損的情況下,或者出于維持公司業績,或者出于配股的需要,通過債務重組確認重組收益,來改變上市公司的當期損益。
按公允價值確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收益。新準則規定,符合商業性質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可以以公允價值計價,將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收益,從而進入利潤表。與原準則非貨幣交易收益只能計入資本公積相比,新會計準則下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將直接產生利潤。盡管準則限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條件,但公允價值是否真實公允,商業實質在多大程度依賴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等問題的存在都將為企業的盈余管理提供新的空間。
無形資產研發費用資本化與無形資產攤銷方法的選擇。新準則條件下,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的費用分為研究階段與開發階段兩個階段分別處理。研究階段的支出,于發生當期計入損益,進入開發程序后,只要符合準則規定的相關條件就可以予以資本化。因此,企業可以通過對研究與開發兩個階段劃分時點的把握來擴大或縮小資本化或費用化的金額。另外,無形資產的攤銷方法不再僅僅局限于直線法,攤銷年限也不再固定,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應攤銷。
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擴大。《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第四條規定“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是指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才能達到預定可使用或者可銷售狀態的固定資產、投資性房地產和存貨等資產。”新會計準則增加了允許為生產周期比較長的產品,比如大型機械設備、船舶等資產所借入的款項所發生的利息資本化,計入存貨價值,而不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借款費用資本化范圍擴大,使企業完全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使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計入存貨價值的要求,從而計入資產負債表內,達到提高年末業績的目的。
固定資產折舊政策和估計變更。《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第十九條規定“企業至少應當于每年年度終了,對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進行復核”并且調整的方法采用未來適用法,不用追溯調整。這樣企業如果想調節當年的利潤情況,只要找到理由認為固定資產使用壽命預計數與原先估計數有差異或者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預期實現方式有重大改變時就可以進行會計估計變更,從而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對企業過度盈余管理行為的遏制
完善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實施工作。與舊準則相比,新會計準則技術上的先進性是勿庸置疑的,在結構和內容上也更完整更全面。只要嚴格的實施新準則,許多過去慣用的利潤操縱伎倆將不再有用武之地。同時,要加快制定新的具體準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公允價值的全面引入需要有關部門制定詳細的公允價值取得的技術規范,在資本市場不完善的條件下,考慮使用合理有效的估值技術,增強其可靠性。
加強對企業的外部會計監管。外部監督主要是指外部審計,對于我國中介機構公信度較低的情況,必須加強對審計的監督:證監會和中國注協對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的審查應形成制度;借鑒海外經驗,盡快建立注冊會計師的懲戒制大力提高注冊會計師的風險意識及職業道德,促使其嚴格遵守獨立審計的最新準則和其他執業標準。同時,采用加大違法成本的辦法來阻止企業的違法行為,增加操縱成本,加大處罰力度。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現代企業制度的組織特點之一就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兩權分離必然導致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健全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通過各方面的相互牽制和監督,從源頭和制度上防范會計風險,既能保障所有者的經濟利益安全完整,又能使經營者的受托責任順利履行,并最終保證會計信息資料的真實可靠。
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將使一些傳統的盈余管理手段失效,同時又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操縱空間。因此,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不可能被消滅,只能最大限度得到遏制。同時,相信隨著新準則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中推廣與實行,它將在實踐中不斷得以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王宇峰,石真強.淺議新會計準則對企業盈余管理的影響及規范[J].時代金融,2006(6):134-135.
[2]劉治蘭.新會計準則下公司利潤調節空間的變形及應對策略[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7(4):58-61.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的新會計準則已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施行。新會計準則的施行給企業報告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產生何種及多大程度的影響成為廣大投資者、理論界、實務界、準則制定機構和監管部門非常關注的問題。自從新會計準則頒布以來,許多學者撰文比較了新舊會計準則,并探討了新準則的影響。這些文獻往往采用演繹法進行規范分析,對新會計準則的影響做出了“應然”解答,而沒有運用統計數據分析新會計準則的具體影響。本文擬運用上市公司2006年年報數據對新準則的具體影響做出“實然”回答。
2006年11月27日中國證監會下發了《關于做好與新會計準則相關財務會計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證監發[2006]136號。以下簡稱“證監會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在按照現行會計準則(即2006年末仍在執行的會計準則及會計制度規范體系,以下簡稱“舊準則”)編制和披露2006年報的同時,結合新會計準則的規定及自身業務特點,在2006年報的“管理層討論與分析”部分詳細分析并披露執行新會計準則后可能發生的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及其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同時,還應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38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在年度財務報告的“補充資料”部分以列表形式披露經注冊會計師審閱的新舊會計準則股東權益差異調節表(以下簡稱“股東權益調節表”)。股東權益調節表詳細說明了按舊準則確認、計量、記錄和列報的股東權益是如何變化到按新準則對2006年相同的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處理后的股東權益的過程,其中包括“長期股權投資差額”、“投資性房地產”等13個新舊準則主要差異項目。上市公司根據證監會的上述規定披露的股東權益調節表及其他數據為研究新會計準則的具體影響提供了資料。并且,股東權益是一個綜合指標,其本身就是反映財務狀況的關鍵數據,同時也反映了經營成果的直接影響,因此,可以從股東權益的變化評價新準則對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
截至2007年4月30日,上市公司2006年報披露工作已結束。我們從wind資訊獲取了截至該日上海、深圳兩個證券市場已披露年報的1450家上市公司股東權益調節表的統計數據,對該數據進行了認真校驗。另外,通過逐個閱讀公司年報中的“管理層討論與分析”收集管理層對新準則影響的評估數據,歸納總結了管理層對新準則具體影響的評估結果。
二、股東權益影響的統計分析
(一)總體分析 首先,對按舊準則編報的股東權益和按新準則編報的股東,益之間的差異進行總體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1。通過統計可以發現:29家公司的股東權益沒有變化,占公司總數的2%,1314家公司的股東權益增加,占公司總數的90.6%,107家公司下降,占7.4%。按舊準則報告的全部上市公司股東權益(合并報表,下同)為34355億元,按新準則報告的股東權益合計數為37650億元,新準則導致股東權益增加了3295億元,總體增加幅度為9.59%;增長幅度最大的達7317.48%,下降幅度最大為207.04%。
在導致新舊準則下披露的股東權益發生變化的因素中,“少數股東權益”是一個特殊因素。其他因素通過影響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從而影響列報,而該因素僅僅因為列報規則的變化而影響股東權益,在舊準則下作為獨立于負債和股東權益的項目下列示,而在新準則下作為股東權益的一部分列示。因此,為了考察因新準則引起的(狹義上的)會計政策變更帶來的真實影響,本文還統計分析了扣除該因素后的股東權益差異。結果表明,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共有1370家(94.5%的)上市公司的股東權益真正因為執行新準則發生了變化,其中,1054家公司的股東權益增加,占公司總數的72.7%,316家公司下降,占21.8%;80家公司沒有變化,占5?5%。表1顯示,新準則的真實影響是使股東權益增加了413億元,幅度為1.2%,變化幅度的中位數只有0.46%,遠小于扣除少數股東權益前的上升幅度。
為了獲得新準則影響的統計證據,筆者還在上述描述性統計的基礎上進行了假設檢驗。首先計算了除少數股東權益外的股東權益的變化率(即差異率的絕對值),然后進行z檢驗。均值為0時z檢驗的p值為0.0131;均值為5%時z檢驗的p值為0.1183:均值為10%時z檢驗的p值為0.4435。由于股東權益是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綜合指標,從上述統計結果可知,執行新會計準則總體上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了影響,但影響很小。
(二)分項目分析 證監會通知中給出了股東權益調節表的格式,其中列出了新舊會計處理變化較大(如長期股權投資)或新的會計準則(如投資性房地產)等預計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重大影響的14個項目(見表2)。從中可以看出:所得稅會計政策變更對公司的影響最廣泛,89.32%的公司報告了該項目引起的股東權益差異,位列第二、第三位的分別是少數股東權益的列報變化和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方法變更。資產棄置費用一項由于以前會計準則沒有明確提出,也未規定其會計處理,而沒有一家公司報告該項目影響其股東權益。另外,投資性房地產、股份支付、符合預計負債確認條件的重組義務、交易性金融負債、金融工具分拆增加的權益的影響范圍也都非常有限。
從表2可知,舊準則對投資類金融資產按成本法或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量,而新準則把投資類金融資產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持有至到期日金融資產,前兩者按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新舊準則的上述變化導致股東權益增加了827億,是貢獻最大的項目,這是因為我國股市近年來漲幅巨大、導致公司持有的投資類金融資產的市價大幅上升所致。但同時也應看到,長期股權投資會計處理的變化導致新準則下的股東權益比舊準則減少了182億元。另外,所得稅會計政策變更雖然影響范圍廣泛,但影響程度不大,對股東權益的合計影響僅約8億元。
(三)分行業分析 筆者采用證監會的分類標準對股東權益差異進行了分行業的統計分析,結果見表3。表3分別報告了包括少數股東權益和除少數股東權益外的股東權益差異,兩個口徑的統計結果存在很大差異,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如按包括少數股東權益口徑計算的結果顯示新準則對信息技術業的相對影響最大,使股東權益增長了27.85%,而按除少數股東權益外口徑計算的結果顯示新準則對信息技術業的相對影響位列第三,反而使股東權益減少了4.22%。因此,除少數股東權益外的股東權益差異真正反映了新準則的影響。
表3顯示,執行新會計準則只對農、林、牧、漁業,交通運輸、倉儲業,信息技術業,傳播與文化產業四個行業產生負面影響,其股東權益減少,其他行業的股東權益均增加;從絕對金額來看,執行新準則對金融、保險業的影響最大,使股東權益增加了約257億
元,對其他行業的影響小得多,這可能是因為該行業有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人壽和平安保險等,凈資產規模龐大。為了剔除公司,行業規模的差異,筆者還從相對比率進行了統計。從差異率來看,執行新準則對制造業中的其他制造業影響最大,其次是制造業一紡織、服裝、皮毛。
此外,還對新會計準則對各行業的影響是否存在顯著差異進行了方差分析。從統計結果來看,絕對額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這主要是因為各行業以股東權益為表征的公司規模存在顯著差異所致(各行業新、舊準則下的股東權益方差分析的p值均等于0.0000),但差異率的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三、管理層評估執行新會計準則的影響分析
表4報告了按會計準則項目對管理層評估執行新會計準則具體影響的統計結果。從中可以看出,對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影響的主要準則按其影響范圍排序從大到小依次為:第18號、第2號、第33號、第17號、第6號、第16號、第22號、第9號,超過20%的公司管理層認為這8項準則將對公司產生影響,其中認為第18號準則――所得稅將產生影響的公司數占公司總數的82.62%,其次為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和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這一結果與表2報告的分項目的廣度分析的統計結果相似。
另外,本文還對上述8個具體準則進行分行業統計。表5分行業報告了管理層認為受到影響的具體準則的公司數及其占所在行業公司數量的比例,為了辨別這些準則的影響在行業之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還報告了方差分析結果。從表5可以看出,一些新準則(如長期股權投資)方差分析的結果統計上不顯著,表明這些準則施行后將影響所有行業,不存在行業傾向性;而無形資產、職工薪酬、借款費用等準則方差分析的結果統計上顯著,表明這些準則的影響在行業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如無形資產新會計準則的施行會影響專利技術、研究開發支出較多的信息技術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40.2%的公司管理層在評估新準則的影響時提及了該準則;而沒有一家金融、保險業的公司管理層認為該準則的施行會產生影響。
新會計準則是在新經濟形勢下針對會計事務工作制定并執行的新的、更加規范的會計工作相關性準則,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日常財務管理工作、企業財務報表以及其他相關業務內容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分析企業財務管理受到新會計準則的影響,有助于企業根據新會計準則企業財務管理工作進行規劃,提高企業對我國會計行業發展趨勢的認識,促進企業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管理水平,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
一、新會計準則的主要特點分析
新會計準則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正朝著國際化的水平和方向加速前進,與過去執行的會計準則相比,新會計準則主要表現出三個明顯的主要特征。首先,在會計事務重點方面,由過去的重視企業利潤表轉變為對企業資產負債表的高度重視,資產負債表作為反應企業財務實際狀況的重要標志被提升到較高的地位。其次,新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勢明顯,在會計具體工作準則規定方面都是依據和參考了國際會計的準則結合我國的經濟實際制定的,如會計計算原則、計量屬性等方面的內容規定都體現了新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勢。最后,在企業資產損失計算和成本核算辦法方面與過去相比有了重大突破,這深刻的影響著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
隨著新會計準則的應用實施,各個領域的相關管理人員對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二、新會計準則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分析
(一)新會計準則對企業目前財務管理的影響
1.對企業現有財務管理制度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的許多內容與企業正在執行的經濟財務管理政策有許多不協調的地方,企業財務管理部門需要對現有的財務管理制度進行改進和創新,以便更好地開展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例如,新會計準則在企業資金劃分原則和方法與過去有著很大的區別,新會計準則下的企業資金劃分給與企業足夠的權限,并通過企業資產減值等手段提高了企業管理的有效性和靈活性,但是靈活性也為別有用心的管理人員制定損害企業利益的隱形行為提供了便利,因此,企業需要根據新會計準則對企業現有的財務管理制度進行創新和改進。
2.對企業現有財務管理決策方面的影響
首先,結合經濟發展的勢,新會計準則對過去重視利潤表的做法進行了改變,將企業資產負債提高較高的位置,讓企業風險完全呈現出來,企業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就必須從企業資產負債的角度出發制定企業財務管理決策,企業管理者要立足于企業長期發展的角度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決策水平,對企業風險進行調整。其次,新會計準則也在企業資本成本管理方面對企業現有的財務管理決策產生影響,新會計準則能夠有效的降低企業編制報表和基本會計信息等方面存在的錯誤,有利于增強企業會計計算的真實性和精確性。另外,新會計準則有利于強化會計標準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力,通過解決會計信息紕漏的各種辦法讓企業真正掌握目前發展階段內企業實際資本成本情況。
3.對企業財務管理問題判斷標準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也會對企業現有的財務問題價值判斷標準產生影響。首先,在企業財務負債現象方面,在新會計準則下企業負債信息的地位得到提升,這樣有利于企業對現有的財務管理漏洞進行改進,采取措施確保企業財務收入與支出之間的平衡關系,有利于建立企業財務管理的長效機制。其次,在新會計準則企業取消了過去的會計事務中的配比原則,促使企業會計工作理念由過去的利潤目標導向轉變為企業資產負債觀念導向,促進企業收益信息表的信息完善,進一步增強企業財務管理工作。
(二)新會計準則對企業財務動態管理方面產生的影響
1.對存貨利潤產生影響
在過去的會計準則下,當存貨價格處在上升時期企業將會用最高的價格對存貨進行入賬,使得當期成本的費用上升,減少當前存貨的利潤,而當存貨價格處在下降期時用下降基準價格入賬,降低了企業的利潤。在新會計準則下,用當前的最低價格代替過去的最高價格,在存貨期末計價上采用先進先出的方法,當存貨的價格出現下降趨勢的時候,運用后進先出的辦法將相對較低的價格入賬,盡量的減少當期的成本,從而增加企業當期的利潤。
2.對企業流動性資金變化方面的影響
首先,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流動性資金利用方式產生一定的影響,流動資金的使用安排要按照企業管理和相關業務開展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而不是想過去那樣憑借經驗隨意進行安排,增加了企業在資產控制方面的科學性。其次,新會計準則下,企業流動資金的使用要根據企業的負債率、資金周轉量以及企業收支情況等實際財務狀況進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財務狀況要更加精確、更加具體。
3.對企業盈利表現方面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下,企業盈利表現的重點不再是利潤率,而是通過企業潛在利益和企業損失兩個主要對企業是否盈利進行考量,并且將基于企業流動資產的潛在利益也計入到企業的總資產中,豐富了企業利潤的內涵。這樣不僅增加了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而且能夠拓寬了企業獲得利潤的空間。
關鍵詞:建筑設計; 合理; 原則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伴隨著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設計,人們不僅關注建筑的優劣程度,還要對其能夠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提出要求。建筑設計是一項復雜的綜合系統工程,在其不同的工作階段,無論是建筑的前期策劃、建筑方案設計和建筑技術設計的深化階段都始終貫穿著合理性這一理念。工業社會以來,建筑發展構成了社會經濟進步的重要動因。但在發展過程中對社會資源的消耗,又使之成為當代能源危機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建筑發展的可持續性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1.建筑設計合理性的原則
建筑設計合理性除了建筑空間組織、結構設置、能源與資源利用、技術組織跟建筑循環再利用外,還要改善建筑體形系數、降低層高、改進建筑材料保溫性能和氣密性等節能降耗措施等方面進行合理性的原則和方法。注重合理性的建筑設計包含著非常廣泛的內容。
1.1建筑設計師在建設實踐中應注意立體地開發用地空間,發掘城市地上及地下空間的利用效益;結合舊城改造,拆舊建新,提高城市容量;在建筑空間的構筑中,還應積極采用輕、薄的新型節能建筑材料,以少占建筑空間。建筑設計中還應注意結合廢水凈化、雨水收集,設置循環用水和分質用水系統,并積極采用各類節水設施、設備,有效地控制用水量。現在城市、建筑發展與土地資源總體供求矛盾已經是當今環境危機的突出問題之一。
1.2在建筑設計理念中建筑設計與自然氣候、地形、地貌、地質等因素相結合,經常會使方案的建構達到更好的效果,還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物耗。當前多種技術體系并存的現實首先是與地域經濟差異相對應的。另外技術設置要做到切實可行、經濟有效,就必須從地域經濟的客觀條件出發,與人們的實際消費需求相適宜。如今,“設計結合自然”、“設計結合氣候”已成為建筑設計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1.3建筑的循環利用原則包括再利用、再循環兩個方面。再利用是指將各種建筑產品以初始形式多次加以使用。主要表現為對早期建筑的改造利用以及對結構構件、照明設施、管道設施、各類設備以及磚石構件的重復利用。再循環是指建筑產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經過一定加工處理使之變成可再次利用的資源。這表現在對舊建筑中可再生材料的重新加工、合成和利用。從人類發展的長遠利益著眼,將建筑的循環再利用與添建、新建相結合,形成建筑發展的動態循環機制,這不僅有利于環境的維護,對于提高建筑的合理性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合理進行建筑結構設計
在建筑設計中,建筑結構的合理性主要取決于結構的均勻性,而高層建筑主體抗側力結構的均勻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2.1中央核心與周邊結構的剛度協調均勻
建筑主體抗側力結構的中央核心與周邊結構的剛度協調均勻能保證主體結構的剛度協調均勻,保證主體結構具有較好的抗扭剛度,以避免高層建筑在地震或風的扭矩作用下產生過大的扭轉變形,從而引起結構或非結構構件的破壞。
2.2沿豎向斷面、構成變化均勻
主體結構的層剪切剛度不要突變,這種均勻的高層建筑結構可以避免因薄弱層的破壞而引起的結構整體破壞,尤以強震區的高層建筑結構需特別注意。
2.3同一主軸方向各片抗側力結構剛度均勻
保證同一主軸方向各片抗側力結構剛度的均勻能有效避免在主體結構的布置中設置一、二片剛度特別大而延性較差的結構,如長窄的實體剪力墻。此時,即使結構仍滿足對稱性和剛度的要求,但由于這個別結構剛度巨大,地震發生時,將首先吸收極大的能量,應力特別集中,容易首先招致破壞,從而引起整體結構的破壞。同一主軸方向的各片抗側力結構剛度均勻,水平荷載作用下應力分布將比較均勻,有利于結構抗震延性的實現。
2.4兩個主軸方向的剛度、變形特性比較相近
實際中,高層建筑結構都是三維的,實際的地震作用、風荷載具有任意的方向性,高層建筑主體抗側力結構兩個主軸方向的剛度比較均勻,就能具有比較良好的抗震、抗風性。
3.建筑設計經濟合理性的影響因素
建筑設計合理性是在“適用、經濟,安全、美觀”的原則要求下,用較少的投入獲取盡可能多的經濟利益,或在相同勞動消耗下,獲取最佳使用效果。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使建筑設計達到適用性、經濟型、藝術性的協調統一。自從人類開始進行建筑活動以來,經濟條件就表現出強烈的制約作用,無論是任何一種建筑都離不開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而這兩項資源又離不開經濟條件的制約,因此建筑也不得不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從建筑設計工作實踐來看,影響建筑設計經濟合理性的原因有幾個方面:
3.1設計思想陳舊設計中的錯、漏、補,使工程造價出現“三超”現象,即概算超估算,預算超概算,決算超預算。這主要是由于有些建筑設計師知識更新慢,不了解飛速發展的建筑科技的最新趨勢,設計理念落后,對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更是缺乏認識。選用過時的材料和設備。有的則是設計中的錯誤在施工過程中才暴露出來,只能進行變更、修改、補充設計,有的甚至發生事故,造成返工或產生更嚴重的后果。
3.2華而不實的建筑創作,忽視適用、經濟、美觀的原則 現在某些建筑設計師在設計中只是一味貪大求洋,片面追求新、奇、特與豪華高檔,而不考慮建筑的適用與經濟。一時間,模仿國外的“歐陸風情”等建筑以及“符號”、“架子”、“銳角”、“玻璃幕墻”等標志成為一種時尚。“適用、經濟、美觀”的設計原則在崇洋的風氣中已經被漸漸忽視了,甚至國內的設計師們已經不敢理直氣壯地宣揚“適用、經濟、美觀”。
3.3工程技術與經濟觀念相分離 有些建筑設計師的技術水平、工作能力并不差。但是他們缺乏經濟觀念,導致設計思想保守,認為降低投資成本是業主的事,是財務人員的職責,與己無關。有的不進行方案比較和優化.拿單一方案一畫了事。有的雖作比較也只是注重立面造型而不注重經濟方面的分析比較。這樣以來。建筑設計的經濟合理性就很難做到。
3.4閉門造車的設計過程 現在很多工程中,建筑設計師對工程前期的研究工作不夠重視,沒有建筑策劃的概念,缺乏可行性研究,埋頭專注于方案設計,使得設計中的一些問題直到施工階段才暴露出來。
3.5相關政府部門對設計的審查、監督不到位 有關主管部門對設計圖紙審查,大都注重技術性而忽視經濟合理性,甚至個別地方領導不聽取專家意見,僅憑一張效果圖和個人的喜好就決定,造成好多工程建成后既不適用又不經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誤導作用。
4.結束語
建筑設計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在不同的工作階段,無論是建筑的前期策劃、方案構思、還是方案設計以及技術深化的階段,始終都貫穿著合理性的理念。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師必須從當今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出發,建立宏觀的合理性理念,合理地確定各種條件下的建筑設計標準,總結各項合理性措施,在達到建筑建設要求的基礎上,利用有限的資源獲得盡可能多的效益,使建筑達到合理性與藝術性的統。
參考文獻:
[1]吳珂:談建筑設計過程中的合理性體現[J].現代商業,2008,(23):2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2.006
1引言
2016年11月3日,普華永道兩年一度的全球家族企業調研報告,其中對家族企業經濟影響的調研顯示,85.4%的中國內地私營企業是家族企業,所吸納就業人數占社會就業總人數的65%,對中國的GDP貢獻超過60%。同樣,早在福布斯2015年中國家族企業調查報告中顯示,中國民營上市家族企業共884家,占全部A股民營上市企業的49.5%,從這些數據中可以明顯看出現存的家族企業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盈余管理逐步走入絕大部分企業的視野之中,企業內部管理層出于自身或企業目的,在不違背會計準則的情況下,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以及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借此使得企業管理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因此,本文結合家族企業以及盈余管理的相關理論,簡單的探討家族企業盈余管理的選擇及其動機。
2文獻回顧
盈余管理指企業管理層在不違背會計準則情況下,對企業會計政策進行自主選擇以及對外財務報告信息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使得自身或企業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就盈余管理的主體以及動機而言,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企業盈余管理與企業高管的報酬形式有關Nagar(2003)。同樣,Warfield(2005)則認為企業CEO、CFO往往會為了自身薪酬、前途或聲望等切身利益進而對企業進行特定的盈余管理,并在企業所有者、債券人等不知情的情況下侵害其權益。馬暢(2010)認為盈余管理主要源于三個方面,即契約動機、資本動機以及監管動機。就盈余管理的模式而言,Roychowdhury(2006)認為企業通常以兩種手段來進行盈余管理活動:其一是通過會計應計項目,其二則是憑借真實交易來進行盈余管理。劉小麗(2011)同樣認為企業盈余管理活動往往基于報表層次以及交易層次,即通過會計政策等的選擇亦或真實存在的交易來進行。對于家族企業盈余管理而言,許靜靜(2011)認為家族企業由于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結合,往往由家族成員承擔企業管理職能,所以家族企業會較少的由于薪酬等個人私利動機進行盈余管理。同樣,就算家族企業聘請外部人員擔任企業高管,由于家族企業往往由企業建立之初便開始參與經營管理,因此相對而言可以較為有效的識別企業高管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操控了財務報告chen(2005)。不僅如此,盈余活動一旦被發現,不僅會使該企業的形象在市場一落千丈,并會在一定程度給家族其他產業帶來消極影響,因此家族企業有可能拒絕盈余管理(Federica等,2013)。相反,外國學者Prencipe(2008)認為現存的家族企業由于較大部分是家族成員控股,因此會與隨后進入的小股東產生一定的沖突行為。由于中小股東的存在,家族企業為了維護確保自身利益,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盈余管理活動(王俊秋,2008)。對于家族企業盈余管理方式的選擇來看,Mizik(2010)提出交易層次盈余管理即通過安排真實的交易事項來改變企業利潤以及現金流,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損企業價值。林永堅(2013)同樣認為交易層次盈余管理往往會由于企業當期報表的美化而損害企業未來的市場價值,一般企業高管可能由于私利或當期企業籌資等需要而選擇該盈余管理模式,但是家族企業的終極目標是使企業持續在市場上獲利,因此可能較少的選擇交易層次模式,而是偏向于報表層次的盈余管理。
3家族企業盈余管理動機分析
一般而言,公司進行盈余管理主要源于契約動機、資本動機、迎合監管以及其他動機。其中,契約動機主要由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契約關系以及企業與相關金融機構的債務關系所引發;資本動機則包括企業IPO目的以及配股目的;迎合監管主要包括避免停牌以及平滑利潤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關注;其他動機則主要源于規避稅務、降低企業各方面成本等。但就家族企業而言,所有權與經營權較為集中,管理結構模式的不同也會造成盈余管理動機和模式的不同。
3.1契約動機
一般而言,企業實行兩權分離制度,企業所有者會聘請專業人士來進行企業管理,與此同時,也會以企業經營業績為指標來衡量管理者的工作能力以及薪酬水平。因此,企業高管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盈余管理來達到個人私利的目的;與此同時,企業作為最重要的市場主體,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進行各類企業活動以支撐企業的發展,而這些資金大部分來自于外部融資。作為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的管理水平以及經營水平則理所當然的成為了衡量還款能力以及是否續貸的標準,因此,企業也可能由于外部融資壓力進行適當的盈余管理,更有學者研究表明,企業貸款比例以及還款壓力與盈余管理意愿呈顯著正相關。作為家族企業,兩權分離水平較低,往往由家族成員(企業所有者)占據企業管理者的職位,因此其往往以家族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進行盈余管理。所以,相對于一般企業而言,家族企業通過各種手段粉飾財報進行盈余管理往往是源于以獲得外部資金為目的的債務契約動機而非經營者與所有者的契約動機。
3.2資本動機
當企業在市場上具有一定規模,發展遭遇瓶頸時,上市往往是最好的選擇,企業上市往往能迅速吸收社會資本,擴大企業規模及市場影響力。但是,IPO條件的苛刻以及上市后的信息披露往往對企業而言較為不利,就我國目前而言,除了嚴苛的流程審核以外,企業需達到一定規模并滿足三年持續盈利且凈利潤及現金凈流量達到一定數額等條件方能獲準上市,因此對企業而言,適當的盈余管理調增利潤則成為順利獲取募股資格的有效手段。對于家族企業而言,雖然上市可能作為盈余管理的動機之一,但是一旦上市又會失去對于企業的部分控制權,市場上其他股東的進入往往也會對家族成員的權力進行稀釋與分解,因此,上市之后與小股東之間的利益角力也成了其盈余管理的有效動機。不僅如此,當企業上市之后,家族成員出于家族整體利益考慮,一般不會出售自己的所持股份,因而無法因為股價上漲而獲取利潤。因此,適度調整企業對外財報,獲取較大部分的現金分紅也逐步發展成了部分家族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
3.3迎合監管
對于已上市的家族企業而言,據目前上市公司的相關規定,證交所會對財務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進行特殊處理。一般而言,企業如若最近兩年連續虧損,其股票交易將會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等特殊處理,其證券簡稱前會被冠以ST字樣,導致市場投資者對其失去正常預期,造成公司股價下跌。不僅如此,倘若下一年度其財務狀況并未好轉且連續虧損,證交所則會暫停其股票交易并向證監會提出停止其股票上市的建議,借此來進一步保護市場投資者。因此,上市公司可能會在經營狀況較差的年度借助盈余管理等手段來維持公司的股票交易,使企業對外財報符合監管要求。除此之外,上市公司作為資本市場核心,理所當然會得到更多的關注與監管,特別是對于在某些年度有明顯的巨額盈利或虧損的上市公司而言,從市場上的社會公眾到政府監管部門,都會對企業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調查,從而使得企業引起不必要的關注。所以對于家族企業而言,在某一年度高額獲利時,適當的進行盈余管理來平滑利潤不僅沒有降低真實收益,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稅款以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關注或監管。
3.4其他動機
除了契約動機、資本動機以及迎合監管外,企業進行盈余管理還有規避稅務、減少政治成本、獲取優惠政策等其他動機。對于我國目前稅法而言,由于考慮到不同企業的不同現實情況,因而給予了企業相應的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部分自主選擇變更權,加上各種稅率優惠政策的實施,而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有機會利用稅法體系現存的漏洞,通過對于企業盈余的調整來影響企業應納稅所得額,使得企業對外公布的利潤總額處于稅率臨界點以內,以此來規避企業稅務。尤其對于非上市家族企業而言,由于監管等方面并不嚴苛,所以更有可能其利用盈余管理來規避稅務,降低企業成本。除此之外,一般而言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對于某些行業或企業所給予的相應優惠政策有著明確的實體規模亦或財務規模上的限制,企業如果超過既定范圍,可能就會失去一定政策所給予的優惠甚至可能會面臨相應的制約,進而會對企業下階段的生產經營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對于家族企業而言更是如此。因此,企業也有動機通過一定程度上的盈余管理,使得對外公布的財報信息處于對企業有利的臨界點,既減少了相應的政治成本,又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相應的政策優惠。
4家族企業盈余管理模式選擇分析
一般而言,盈余管理分為報表層次盈余管理以及交易層次盈余管理,前者是通過對會計應計項目以及對會計政策等的改變來進行盈余調節,后者則是通過安排真實的交易來進行盈余調節。
對于報表層次而言,企業會利用提前或遞延確認收入、提前或遞延確認費用等會計政策的變更,以及調整資產折舊方法折舊年限等會計估計變更等方式來對本期利潤進行操縱。企業通過對收入確定時點以及費用確認時點的調整,將以后期間的收入人為提前到本期確認,將本期所發生的費用在下一會計年度進行確認;同時,對企業所擁有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折舊率或折舊年限以及殘值進行調整,對企業應收賬款的減值損失,壞賬準備的計提與轉回,都是在報表層次來調節企業盈余的常見模式。而對于交易層次而言,企業則會通過操控生產和銷售、通過關聯方的轉讓收購以及租賃等方式操控盈余來誤導企業股東或其他報表使用者。就操控生產銷售而言,企業不僅通過加大生產量,降低產品的固定成本,使得分攤在每一單位商品上的固定成本降低,以此欺詐性的提高企業毛利率,美化財務報表,也會在期末等時間段放松其銷售政策,信用政策,以此在短期內大量提升企業銷售收入,通過犧牲以后年度收益來美化本年利潤;就關聯方交易而言,雙方通過協商擬定相應的交易價格,對企業的固定資產、存貨等進行明顯偏離市價的轉讓,以此來調節企業的營業收入。
對于家族企業而言,報表層次盈余管理并不影響其現金流量,但正因為如此,也會使得企業所產生的現金流量與企業的成本利潤存在大量不對等,進而會導致上市的家族企業財報容易被社會公眾以及有關部門發現,進而影響企業整體在資本市場的信譽以及影響
力,所以一般而言上市的家族企業會較少使用報表層
次盈余管理而更多的通過安排真實的交易來操控盈余。就交易層次的盈余管理而言,雖然該模式相對而言更有隱蔽性,家族企業也可以通過對關聯交易等真實的交易活動進行盈余調節而不易被外部察覺,但是其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交易模式以及交易結構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對增加交易成本,不利于企業長遠的發展。如通過安排加大生產量來降低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雖然報表上會使得企業毛利率有所提高,但從長遠來看,則會使得企業存貨大量積壓,各種因存貨增多而產生的管理費倉儲費逐步偏高,同時在期末進行減值測量時可能會產生比往年更高的減值準備。因此,對于非上市家族企業而言,考慮到企業未來長遠的持續健康發展,且其會計信息也無需對外公布的情況下,可能會選擇報表層次的盈余管理模式。總體而言,盈余管理或多或少會多企業價值產生一定的損害,對于家族企業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家族企業更會在權衡利弊得失的情況下對于盈余管理的模式進行一定的選擇。
【摘要】
目的: 研究選擇性輸卵管造影及輸卵管阻塞介入治療不孕癥并討論其臨床意義. 方法: 女性不孕癥患者290例,年齡23~38歲,確診為兩側或單側輸卵管的狹窄、粘連或閉塞,采用同軸導管系統,利用微導絲的物理機械作用和再通液的消炎、抗粘連等作用,疏通和治療輸卵管的狹窄、阻塞或粘連病變. 術后抗炎及定期輸卵管通液治療. 結果: 插管成功率為92%,再通成功率為89.6%,無嚴重并發癥. 術后1 a隨訪懷孕138例(47.5%). 結論: 選擇性輸卵管造影及再通術是診治輸卵管性不孕的一種微創有效的介入治療技術.
【關鍵詞】 輸卵管阻塞;再通術;不育,女(雌)性
【Abstract】 AIM: To study the selective salpingography an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obstruction of fallopian tube in infertilitas feminis and discuss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290 patients with fallopian tube obstruction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eir ages ranged from 23 to 38 years old. Selective salpingography were performed using catheter combined with antiinflammation agents. After operation,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antibiotic treatment and periodical fallopian tube affusion. RESULTS: The rate of properly performed catheter and recanalization was 92% and 89.6% respectively. During one year of the followup, 138 cases (138/290, 47.5%) were pregnant. CONCLUSION: Selective salpingography and fallopian tube recanalization is an effectiv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method to treat tubal infertility.
【Keywords】 fallopian tube, obstruction; recanalization; infertility female
0引言
女性不孕的原因很多,有生殖器官先天性發育異常,排卵障礙,免疫和輸卵管因素等. 在諸多因素中,輸卵管阻塞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輸卵管因素所致的不孕已上升為女性不孕的首位,在美國約占女性不孕癥的30%~50%[1]. 輸卵管阻塞占所有病因的25%[2],而且由于多種因素,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輸卵管性不孕的診斷和治療是不孕癥常見的診治難題. 由于輸卵管痙攣、粘液栓阻塞等原因,常規子宮輸卵管造影有高達30%~40%的假陽性. 雖然腹腔鏡、剖腹探查術有助于確定輸卵管是否真正阻塞,但其技術復雜,創傷大,不宜廣泛應用. 我們采用選擇性輸卵管造影及再通的介入方法診治輸卵管性不孕,為臨床更好的開展微創有效的介入治療技術提供依據.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選擇婚后1~7 a不孕患者290例,其中原發性不孕120例,繼發性不孕170例,年齡23~38(平均30)歲,不孕年限2~7(平均4) a. 采用意大利MECALL公司生產的SUPERIX 164型65 KW數字胃腸機,再通器具由同軸導管及導絲組成. 選用8F,5F,3F同軸導管及0.018“J”形導絲,頂端柔軟,不會對輸卵管內膜造成損傷. 術前準備: 施術病例需月經干凈后3~7 d, 白帶化驗正常者,會備皮, 碘過敏試驗, 選擇合適的抗生素、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 生理鹽水等. 術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術中盡量避免患者過于緊張,以消除輸卵管痙攣.
1.2方法造影及治療可一次進行. 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取膀胱截石位. 常規消毒手術區并鋪無菌巾. 擴陰器顯示宮頸后以20 mL/L碘酒,750 mL/L乙醇消毒,鉗夾宮頸下唇或上唇,牽拉固定. 探測子宮腔深度及子宮方位,然后將中心操作桿,用8F,5F和3F導管同軸配套插入宮頸口,透視下將5F導管置于宮腔內,由5F導管向宮腔內灌注10 g/L利多卡因10 mL,并施加一定壓力維持2 min;隨之行常規造影檢查,根據患者碘過敏試驗結果,選擇合適造影劑,緩慢推注造影劑,顯示子宮角的位置、形態,輸卵管阻塞的部位及程度. 發現輸卵管有梗阻,即將5F導管頭插至子宮角輸卵管開口處,注入造影劑3 mL行輸卵管造影檢查. 如造影劑能順利從傘端彌散至盆腔內,則說明該側輸卵管已疏通,不必再行再通術. 為了保障通暢,先向該輸卵管內加壓注入生理鹽水10 mL,然后再灌注治療藥液(含慶大霉素12萬u,糜蛋白酶4000~8000 u,地塞米松5 mg)10 mL. 如行輸卵管造影檢查后見造影劑滯留在輸卵管內,且患者感到同側下腹痛,說明該側輸卵管梗阻較重,須行再通術治療. 先將3F導管及0.018“J”形導絲插入峽部近端,在阻塞部位將導絲輕柔緩慢地推進,通過阻塞部位時常有輕微突破感,如遇阻力很大時則不必強行再通,以免引起輸卵管穿孔,退出導絲,向3F導管內注入20 g/L利多卡因2 mL并維持2 min,待患者腹痛減輕后,再次行輸卵管造影檢查. 如造影劑能彌散至盆腔內說明疏通成功,即按以上治療程序進行. 如第二次輸卵管造影檢查后造影劑仍不能順利進入盆腔內,則將0.018“J”形導絲緩慢捻轉插向輸卵管遠端,微導絲沿輸卵管緩慢推送、抽拉導絲幾次, 直至導絲頭受阻不能前進為止. 退出導絲,注入造影劑3 mL,行輸卵管造影,觀察輸卵管通暢情況. 對遠端輸卵管阻塞,先在局部注入20 g/L利多卡因2 mL,然后加壓注入等滲氯化鈉注射液,使輸卵管通暢. 術后抗感染治療2 wk,再通術后,每側輸卵管用慶大霉素8萬u,糜蛋白酶5 mg溶于等滲鹽水40 mL進行維持通液. 通液治療持續3 mo經周期,2次/mo.
2結果
290例患者中,雙側輸卵管阻塞260例(89.6%),其中180例伴傘端積水;單側輸卵管阻塞21例(0.7%),其中14例傘端擴張積水,輸卵管通而不暢9例. 對290例共559條輸卵管進行插管,534條插管成功(92%). 插管失敗的原因多是因為子宮腔有嚴重粘連或宮腔變形所致(圖1). 有5條輸卵管原常規子宮輸卵管造影提示輸卵管阻塞,但行選擇性輸卵管造影證實輸卵管通暢,對539條間質部及峽部阻塞的輸卵管進行再通術,483條再通成功(89.6%). 290例559條輸卵管均使用導絲和加大液壓后使499條輸卵管通暢成功,特別是輸卵管傘端輕度積水者可加大液壓使輸卵管盲端破裂而使之通暢,術后隨訪未發現陰道大量出血,但陰道少量出血8例、輕度盆腔炎2例,術后有腹痛、惡心或嘔吐15例,經休息后癥狀消失,無其他并發癥. 13例術后隔日再來作輸卵管再通術,暢通良好. 術后1 a通過電話、信函隨訪,統計妊娠者及未妊娠者290例中,宮內受孕138例(47.5%),宮外孕5例(1.7%);再通成功的499條輸卵管中有9條再次阻塞,另有3條原近端阻塞,復查顯示傘端積水(圖2). 對于未妊娠者一般1 a后復查輸卵管造影,并與術前結果比較,了解管腔再阻塞的情況.
3討論
3.1診斷效果首先,應用選擇性輸卵管造影即將導管經宮頸直接插入輸卵管開口處注入造影劑,可有效地克服肌肉痙攣的阻力,消除了普通子宮輸卵管造影出現的高達30%~40%的假陽性率. 其次,選擇性輸卵管造影能使造影劑充分均勻地充盈輸卵管管腔,清晰準確顯示阻塞細節,為進一步治療提供指導.
3.2治療效果輸卵管梗阻的病變包括輸卵管腔纖維性閉塞,輸卵管慢性炎性改變、結節性輸卵管峽炎、輸卵管子宮內膜異位癥,還有一部分輸卵管內粘液性栓等. 選擇性輸卵管造影,由于造影劑對管腔的沖洗,使粘液崩解、膜狀粘連分開. 此外,注射的再通液對輸卵管起治療作用. 如上述措施不能再通,說明粘連較重,可用導絲或氣囊分解粘連,使輸卵管恢復通暢. 結果顯示成功率為85%~92%,術后6~12 mo妊娠率為47.5%.
3.3影響因素提高輸卵管再通率、糾正輸卵管功能障礙、恢復管腔完全通暢是提高療效和妊娠率的關鍵. 由于輸卵管各段結構及粗細差異很大,間質部及峽部近端短而直,肌壁較厚. 因此,梗阻位于近側端,導絲路徑短易于操作,成功率高. 而位于峽部遠端的輸卵管迂曲、柔軟、動度大,導絲不易通過,加之該處肌層薄弱,操作不當易造成穿孔,成功率隨之降低.
3.4并發癥疼痛性并發癥:由手法操作引起,采用不同類型的導管所引起疼痛感不同. 輕度盆腔疼痛與宮頸操作和注射造影劑后的子宮與輸卵管擴張有關. 炎癥性并發癥:輸卵管阻塞的介入治療時炎癥并發癥較少見,本組病例中2例有盆區隱痛. Thurmond[3]報道在366例中僅出現1例(0.3%),表現為盆區疼痛和發熱,感染的發生是原有病變的再活動,近端阻塞輸卵管的再通,可能會使一個有潛在感染的輸卵管段得到開放. 因此,做介入治療前應常規檢查并治療盆腔感染. 輸卵管妊娠:再通術后的發生率約為1.7%. 有研究再通術后宮外孕,發現輸卵管妊娠均在壺腹部,遠離再通部位,提示除輸卵管近端梗阻外其遠端也有病變,從而導致了輸卵管妊娠的發生;再次梗阻:妊娠多發生于術后6~12 mo,若12 mo后仍未懷孕,應考慮再次梗阻.
輸卵管阻塞介入治療的再通率隨著設備與插管技術的改進而逐步提高, Thurmond[3]報道的200例患者術后觀察未見明顯的并發癥,再通率為76%~95%,術后1 a宮內妊娠率超過50%;448例患者術后再通率為91.07%,術后半年時間以上妊娠率為30.69%,均為正常宮內妊娠[4]. 本組宮內受孕47.5%(138/290),與文獻報道30.69%~50%相符. 有統計結果顯示,輸卵管阻塞顯微外科術后發生異位妊娠的危險性變化很大,波動在3%~20%[3]. Pinto等 [5]報道再通成功后的31次妊娠中,5次為異位妊娠,均位于輸卵管壺腹部,遠離插管的部位,系因輸卵管遠端病變,而不是近端插管部位損傷的結果. 而輸卵管顯微外科手術重建或子宮輸卵管再植入術后患者的妊娠率為35.9%~50.6%[6]. 由此可見,輸卵管阻塞的介入治療與顯微外科術后的妊娠率相仿. Capitanio等[7]認為對于大多數患者,輸卵管阻塞的介入治療不亞于甚至優于腹腔鏡及顯微外科. 介入治療時選擇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藥物配伍經導管灌注中藥治療輸卵管阻塞,療效有所提高. 本組病例未妊娠的原因可能是原發不孕、再阻塞、以及有除輸卵管阻塞以外的不孕癥原因. 經陰道宮頸插管治療輸卵管阻塞是目前國際上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的最先進方法[6],認為透視導向下輸卵管阻塞的介入治療技術比腹腔鏡、輸卵管顯微外科術及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花費少而且并發癥發生率低[3].
選擇性輸卵管造影及再通術操作簡單,診斷準確率,再通率高,患者易接受治療,一般醫院可以開展,是一項值得推廣的介入治療技術. 如將此技術用于非手術性節育方面,將有更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賴盡忠,李榮秀,陳路寧,等. 改制同軸法微導管選擇性輸卵管再通術[J]. 四川醫學, 2006,27(9):960-961. [2] 李紅,李志英. 輸卵管再通術聯合腹腔手術治療中遠端輸卵管阻塞[J].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04,39(1):48-49.
[3] Thurmond AS. Selective salpingography and fallopian tube recanalization[J]. AJR, 1991,156(1):33.
[4] Thurmond AS, Rosch J. Nonsurgical fallopian tube recanalization for treatment of infertility[J]. Radiology, 1990,174(2):371.
[5] Pinto AB, Hovsepian DM, wattanakamtorukuls, et al. Pregnanag outcomes after fallopian tabe recunalization: oilbased versus watersoluble contrast agents[J]. Vasc Interv Radiol, 2003, 14(1):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