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創意文化產業策劃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國大學 行政化 歷史原因 改革
《廣告策劃與實務》課程是依據會展企業崗位工作,以企業廣告策劃與品牌宣傳工作內容為基礎,將知識和廣告策劃工作中涉及到的各環節有機聯系,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作為課程設計的中心,并參照廣告師職業資格標準為依據設計。
1.《廣告策劃與實務》課程設置目標
依據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的主要任職崗位需求,充分分析《廣告策劃與實務》課程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與分布情況,進一步提煉構建以崗位核心能力為核心的課程內容體系。針對職業院校學生多數具有較強的形象思維智能,能較快地獲取經驗性和策略性的知識,懂得“如何做”和“如何做得更好”的特點,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現有認知水平選取教學內容,充分發掘學生的價值與潛能,發展學生其個性,創設有利于學生展示不同才能的學習情境。
《廣告策劃與實務》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學生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掌握廣告策劃的基本理論與技術操作,培養學生的策劃思維、創意思維,熟悉廣告策劃的基本流程,對廣告策劃的各環節、各因素的構成、特點、作用有基本把握,能夠聚小組之力完成一個產品的廣告策劃案,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1.1知識性目標
了解廣告策劃的基本概念與內涵,熟練掌握市場調查的方法,掌握廣告策劃系統性的工作流程,嘗試制定廣告活動的總體戰略及策略,初步掌握廣告策劃案的寫作方法。
通過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建立策劃性思維,并可以根據市場狀況,為企業或機構發現現階段所存在的問題;同時能初步建立起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滿足企業企劃部、廣告公司策劃部的崗位工作要求。
1.2技能性目標
能夠掌握市場調查的方式與方法,能夠進行初步的數據分析,具備分解廣告策劃方案的能力,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
通過對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夠利用excel做簡要的數據分析,能夠以小組為單位撰寫廣告策劃案,滿足企業企劃部、廣告公司策劃部的崗位工作要求。
1.3成長性目標
初步具備思辨能力,具有實事求是和創新意識,增強職業道德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對市場環境的分析、討論,養成主動觀察、積極思考、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理論知識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合作,激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踴躍參與教學活動,加強自主創新的意識。鼓勵學生主動演講商品知識,展示自我,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2. 對《廣告策劃與實務》課程的認知與教學效果比較
我院從2010年開始在《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課程設置了《廣告策劃與實務》課程,經過3年的實踐教學,通過比較分析反映出不同時段、不同的群體、不同的類型得出不同的效果。
2.1對《廣告策劃與實務》課程的認知
通過對我院2010級、2011級、2012級《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學生采用問卷調查、組織師生座談會了解,學生集中反映的問題如下:
對《廣告策劃與實務》課程的認知,缺乏真正的了解,認為會展專業與廣告關聯性不大。原因在于學生普遍感覺會展專業的面太大,專業性不強,對會展行業發展前景的顧慮;很多學生對會展專業具體的職業技能還未深入了解,對專業技能的了解程度不深,沒理順專業的規律性,希望能因材施教,對專業技能及細節等有系統的了解;部分學生缺乏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學習較為迷惘;專業課程內容銜接性不強,感覺缺部分課并不影響繼續學習,造成學生有曠課心理;部分老師上課照本宣科,課堂較為枯燥,希望教學中引入“專題式”教學,促進課堂活躍程度;希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訓課多組織校外實踐,在外出參觀的過程中,能有老師講解和引導;希望學校能在學生技能競賽和大學生創業方面給予更多的幫助。
2.2對《廣告策劃與實務》的教學效果比較
態度決定一切,認知度高,態度端正,學習成績好,適應社會能力強;反之,認知度低,沒有學習態度,麻木直至,無法適應社會需求。為加深學生對《廣告策劃與實務》課程的認知度,通過對學生的認知度培養,在實踐教學中逐步提升對《廣告策劃與實務》課程的認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對《廣告策劃與實務》的教學效果前后作一比較分析,如下表:(1-2)
提高認知培養前統計數據表1
提高認知培養前統計數據表2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主體,采用案例教學,啟發學生能夠善于觀察、自主思考,從而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使學生在觀察、思維、推理與判斷、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明顯的提高,對于實務的處理能夠利用所學理論與技法舉一反三正確、靈活的運用,體現注重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目標。通過《廣告策劃與實務》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廣告策劃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方法,掌握處理服務建議書、市場調查報告、廣告策劃書的方法和技巧,能夠增強其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和創新能力,并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