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方面的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E-learning 開放學習環境 成人教育 集成化
英文的題目和摘要
Title Electronic Age-Oriente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Networked Learning in Shanghai TV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coming of the Electronic age, adult higher education needs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ed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 higher education and network technology in Shanghai. Distant education in Shanghai has reached a big scale in regard of institute arrangement, student number, hardware equipment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which establishes a stable base for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open learning. Now Shanghai TV University (SHTVU) enjoys the reputation of having the largest student number among all the adul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in Shanghai. Facing the need of E-Learning,we put forward a new concept——OL (Open Learning), and give our own annotation, which will guide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networked learning. In our opinion, E stands for all kinds of electronic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more efficient electronic learner-driven network experiences. O stands for "open", which makes learning easy and convenient either online or offline at anytime anywhere. L stands for learner-centered learning and life learning in network environment. We have constructed the website of ol.com.cn to carry out our open learning mode.
Based on the need analysis of SHTVU, we have created a networked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higher efficiency according to the supporting level relationship of networked learning, including network hardware system, integrated learning platform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ources. The network hardware system includes the connection of LAN, MAN and WAN systems between the main campus and its branches. Up to now, 25 teaching-centers in the urban districts and suburban counties, connected optical fiber with STVU forming STVU’s municipal wide-band network. We have developed the integrated learning platform, the core of which is OL system, in order to realize open learning and meet the need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L system consists of on-line classroom and other learning supporting systems, which includes online signing up, online post offi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users, instruction bulletin, course learning, online discussion, learning record and evaluation, inpidual space, online exercise, virtual lab, online testing system and so on. The system is distinguished in management, integration, instruction, openness and interaction, providing a complete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 The system can reach an integration of synchronization and asynchronism on one hand, group and inpidual learning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broad-band and narrow-band network environment, which is a distributed learning platform for adults, particularly designed to match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V University. By implementing the system, we have gradually made the instruction procedures into web pages. Through the platform, we can integrate various resources mainly by employing the web pages, together with CD-ROMs which can be linked to web or can run on the web. These resources include distant learning supporting CD-ROMs, a number of web pages (over 70 online courses), instruction documents, interactive web application programs (all kinds of learning software programmed by JAVA APPLET), web-based audio-visual content (over 300 pieces of course videos).
The article finally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the OL system in Shanghai and proposes some ideas concern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ousands of learners, we have made some modification, therefore our current system is both practical and instructive, which can meet the need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Future development requires us to construct more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peer-web-peer and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cooperation and resource share with other institutes to fulfill the core objectives of networked education.
Key Words E-learning open learn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adult education Integration
一、 引言
隨著E時代的到來,人類的學習手段和模式都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同時人們也在探究學校如何適應這種形式的沖擊,以實現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上海電視大學作為遠程教育的典范,在多年的遠程教育研究和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網絡環境下的開放學習環境。
二、網絡環境下的開放學習的必然性
1.成人教育和網絡技術在上海的興起。
在上海,成人教育有著巨大的需求。廣大市民需要接受進一步的教育,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知識快速更新要求。每年約有200萬左右的市民接受各級各類成人教育。上海成人教育有學歷教育,也有大量非學歷教育,終生學習、學習化城市、科教興市等名詞已深入人心。如此規模的需求需要我們找到一個超越傳統教育和培訓的道路。
作為國際性的大都市,上海的信息化建設也走在前列。上海信息產業伴隨著城市信息化進程迅速壯大。近4年來,上海信息產業以年均增長40%左右的高速度崛起,預計2005年將成為上海最大的支柱產業。今年上海將完成信息港主體工程的建設,并由此形成一個國際先進的寬帶、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網絡平臺,國際出口帶寬總容量達到1000兆以上,信息主干網傳輸和交換速率分別達到2500兆和4萬兆,形成世界上用戶量最大的有線電視網、計算機網、電信網"三網融合"的城域市場,人們能在更大范圍和更快速度上共享信息資源。隨著上海信息產業網絡經濟發展,信息港建設和互聯網走進百萬家庭,廣大市民的電腦操作水平也逐步走入普及。其中屬“上海市九十年代緊缺人才培訓工程” 項目之一的“市民計算機應用能力考核” 自1994年開考以來累計達230余萬人次,140萬人獲得了合格或優秀證書。
2.順應需求,建立網上開放學習環境
由于信息技術的逐步完善,我們可利用其便利性來完成各種教育任務,形成信息技術為基礎,教育思想為指導,教育人員高效活動的學習環境。以現代化教育技術為核心的遠程教育已成為上海成人教育的重要形式,上海市教委提出針對當前的成人教育的特點和網絡環境的支撐優勢,開展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充分應用現有遠程信息技術,加大電視、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等應用力度,輔之其他廣播、函授、音像等教育手段的應用,形成社會化、開放式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電視教學、網絡教育等開始為廣大市民所接受,越來越多的人采取這些方式來展開自己的學習。上海的開放與遠距離教育在機構設置、學生數量、硬件設備、軟件建設等方面都已達到了一定的規模。當前最具有價值的莫過于網絡環境下的開放學習形式,可以滿足多種形式的學習需求。
根據時代的要求,作為專門的遠距離教育機構上海電視大學應能適應需求,提供更好的遠程教育環境來滿足不同層次的成人學習需要,為更多的在職人員和社會青年提供了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機會。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挑戰,我們認為只有建立有效的網絡開放學習環境才能實現比普通電視大學更大規模的開放教育。
三、 E時代的OL開放學習新概念
1.E-learning的出現
在當前E時代中,不斷出現各種E事物,e-Business、e-Commerce,E-learning等等,這些“e”時代的名詞使我們感受到時代的變革。“高效”、“快捷”、“方便”成了“e”時代的象征。同時,當前的遠程教育也出現著層出不窮的新名詞,如網絡教育、在線學習等等,側重點各有不同。對于網絡教學,國內外正在把以Internet為基礎的網上學習稱作E-learning,它正在國內外一些公司和學校進行著實踐。我們可定義E-learning是使用網絡進行學習的傳送、交互的方式。網絡可以為Internet、局域網、廣域網等,學習可發生于個人或作為在線課堂的一部分。成為一種適應性強的全新學習方式,E-learning可以實現各種通訊模式的的交流和學習。
E-learning內容主要包括:
任何時間、任何地方接近媒體內容,使用各種網絡、衛星、CD-ROM。
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互,使用email、討論板、chat、虛擬教室。
學生間的小組在線合作。
評價和反饋以測定和表現個人學習路徑。
評定學習者需求的反饋。
在線指導。
教育和訓練的管理,以跟蹤個人和群體的進程和教育差距。跟蹤個人進程提供了各部門、學習者的教育可測定性。
E-learning提供了更快的學習和相對少的費用、學習的更多接近和對所有參與者在學習過程中清晰的責任。在今天的快節奏文化中,E-learning能使人們獲取最大利益,更上時代需求,實現終身學習。
2.OL開放學習——一種E-Learning模式
面對E-Learning趨勢,我們提出了適合E-Learning的“OL開放學習”新概念,給出了自己的詮釋,以指導網上開放學習環境的建設。以下是E時代中的OL理解。
E的含義:就我們的理解,E有著豐富的內涵。從媒體角度看,E代表著對各種教育資源的電子化,并最終將這些資源連接到網上。從人的角度看,E代表輕松的更有效的網上電子經歷。
O的含義:O代表開放(open)。Open是電視大學原有特色,但還做得不夠,只有在暢通無阻的網絡時代才能發揚廣大。根據對開放的理解,包括了在線(online)和離線(offline)學習的隨時隨地輕松實現。
L的含義:由于開放性學習的學生數量眾多,所以與傳統大學區別的是更多強調學而不是教,而學習必須有有力的教學媒介和新的學習模式支持。在網絡這個高效工具幫助下,我們能實現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靈活教學模式。OL開放學習可以為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中發揮重要作用。
綜合起來,我們所提出的E時代的OL開放學習模式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2 時空泛在性:任何人(anybody)可以在任何時間和任何時候(anytime, anywhere)進行網上學習,教師對學習內容的更新及師生交流也是在任何時間和任何時候。教育從有圍墻的大學擴展到社會上有網絡連接的任一角落,更加快捷和方便,可實現“泛在學習”的要求。
2 資源無限性:由于互連網絡的開放性,通過有效的超鏈接列表和搜索,我們能快速到達全世界我們需要的信息站點,并通過站點和其他Web服務如Email聯絡各類專家教師,實現靈活的學習。
2 電子促進性:OL開放學習有能力超越傳統的教育和訓練,能鼓勵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交互、合作和評價的參與。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允許學生最舒服地在什么時候和如何學習,導致最大的學習理解和持久力。
2 自我驅動性:OL開放學習決不只是一種簡單的信息傳送和管理的電子化,而且能提供一個動態和參與的學習者自我驅動的經歷,是新時代的學習機會、教學方法和思維的改變。
2 個性和協作性的結合:通過OL開放學習,既可實現個別化的自主學習,也可隨時加入網上各種實時和異時的討論組進行交流。
1.四個版本教材關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分析的優缺點比較
(1)優點方面
人教版從自然環境、城市環境以及人類活動的角度三個方面來分析,而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又從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兩個方面進行。湘教版從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個角度闡述來,包括了正負兩個方面,同時也有側重點,重點介紹了城市環境問題。魯教版分析了有利和不利影響,重點放在不利影響方面,包括了環境、資源生態和社會經濟問題等,同時也介紹了城市熱島效應,內容分析得比較全面。中圖版從環境、交通、住宅、社會問題等方面進行分析,內容較全面,同時也分析了理想城市模型,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2)缺點方面
人教版僅從圈層的角度進行分析并沒有考慮到生態環境、氣候等因素,也沒考慮到對文化觀念、人口等的影響。湘教版和人教版一樣沒有考慮到對地形、氣候等的影響。同時也沒考慮到對交通、社會秩序等方面的影響,不夠全面。魯教版僅從有利和不利影響兩個方面進行闡述,沒有考慮到對自然環境方面的影響同時缺乏人文環境方面的分析。中圖版將住宅、社會、交通單獨進行分析,并沒有放入人文環境的角度進行分析,同時對自然環境方面僅從氣候、河流等方面進行分析而沒有很系統地從圈層等角度進行分析。
2.四個版本教材關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知識體系建構
從四套版本教材對“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分析的優缺點的比較可以看出,雖然各版本都嚴格按照課程標準來編排,但是仍有各自的側重點,相對來說并不完整。那對于四套教材都使用的省份(如江蘇?。瑹o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無形中加重負擔。本文基于四套版本教材中“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知識點分析,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新建構,主要從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其中有利影響從對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城市與生活以及人類改善環境,降低對環境的壓力的措施這三個角度來闡述。不利影響則是從自然地理環境、社會問題、環境問題及資源、生態問題四個角度進行闡述,自然地理環境又包括生物圈、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四大圈層。社會問題方面主要從就業,住宅,交通等角度進行闡述。環境問題方面主要是解釋了幾大污染。而資源、生態問題則是從土地的利用和地下水的開采兩個角度來進行的。
二、結論與建議
通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知識體系重新建構,能較全面系統地體現“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內容。
1.注意及時引導
對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一內容來說,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內容比較繁瑣,因此要注意引導學生使用知識建構圖,這樣可以減輕學生不必要的負擔,加深學生的理解。
2.繪制地理思維導圖,加強記憶
目前我國生態旅游業中導游的現狀
目前我國導游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取得過國家導游資格證的導游,另一種是景區內沒有資格證的導游,后者往往占了絕大多數。在目前的旅游行業中,為了安置就業,各地都有意識地吸收當地居民參加景區的經營管理和服務工作。在導游隊伍中,當地青年人也占有很大比重。還由于國內旅游發展很快,導游人才缺乏,當地青年人又熟悉情況。問題是這些青年人往往只經過簡單培訓、考核就上崗,他們都缺乏系統的生態學、自然地理等學科的專業底蘊,環境保護的意識也不強,他們在工作中,除了帶路和在介紹景點時講神話傳說外,沒有體現出生態旅游的生態性、科普性、教育性,而旅游管理部門也沒有什么專業的環境教育方面的培訓措施,這就達不到生態旅游的內在要求,使多數生態旅游活動停留在貼一“綠色標簽”的階段。
生態旅游中導游從業素質的要求
導游從業素質是指其勝任導游工作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和品質。發展生態旅游實際上對導游的從業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導游不僅要比傳統大眾化旅游具有更強的敬業精神和更強的環境責任感,由于知識性增強,教育功能的突出,還應具備更完善的知識結構,否則,生態旅游就會達不到初衷而流于形式。生態旅游倡導中的導游,首先應具備傳統觀光旅游導游所應具備的從業素質,再是特別需要充實生態學、自然地理學科方面的知識。生態旅游中的導游除具備傳統導游學科的知識外,還應掌握生態學、林學、環境保護學以及生態旅游目的地本身自然地理學科方面的知識。因為生態旅游主要是了解該區自然地域類型和山川風貌,生態旅游又特別強調知識性、教育性。生態學研究自然界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其分支學科植物生態學、森林生態學科的知識對生態旅游導游來講應該重點掌握,對植物之間、它們與所處自然環境之間關系能有科學的認識。自然地理學科方面的知識,包括地質學、植物學、動物學、氣候學等,尤其是植物、動物分類的基本知識、地質地貌的類型和演化等。特別是要學習環境保護學知識,有助于了解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發展,環境污染的類型與治理、保護途徑。這是生態旅游導游必備的從業素質。
加強導游的環保意識培訓與管理
根據環境保護與生態旅游對導游素質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拓寬生態旅游中導游培訓的內容,具體包括:生態學、林學、生物學、自然地理學、環境保護學等方面知識的培訓。這方面的培訓內容往往容易被忽視。許多景區的導游因為缺乏背景知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難以在實際導游工作中靈活運用,造成我國生態旅游導游服務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以廣東生態旅游示范點鼎湖山為例。鼎湖山是“北回歸線沙漠帶上的綠洲”,要充分理解這句話就必須有氣象學知識作基礎,否則對什么是北回歸線、為什么地球北回歸線上多沙漠、而鼎湖山為什么與眾不同等均無法理解。對于鼎湖山為什么多流泉飛瀑?鼎湖山空氣負離子含量很高,對人體保健作用極強。為什么會有這么優質的環境,如何能保持這樣優質的環境?導游作為講解員,應充當游客“老師”的角色,影響游客的“環境保護的引導員”。因此,加強對導游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培訓工作非常必要。生態旅游導游是否具備上述學科的理論底蘊,已經成為生態旅游區服務質量和競爭力高低的重要體現,有遠見的管理者應充分重視。
建議實施生態旅游導游資格認證制度
一、結合教材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環境教育
新課程改革后,高中化學新教材相較于舊教材增加了許多有關環境教育的內容以及素材,高中化學教材的許多章節也都涉及到了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也都存在一些有關環境教育方面的內容.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以教學要求以及教學重難點為核心開展教學活動外,還應當重視教材章節中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結合教材內容在進行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滲透環境教育,采用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方法將教材中的化學知識與環境知識結合起來,在讓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了解環境問題,加強對學生的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在一些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學習高中化學知識的同時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例如,教師在進行“離子反應”的教學時,教師也已由離子反應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發散到“靜電除塵”的原理,引入“利用離子反應消除水中污染物”這一情景,將教材進行延伸,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了解環境污染問題,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二、利用化學實驗強化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高中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教學是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實驗教學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占據有相當大的比重,也具有較為重要的教學地位,而且許多實驗都與環境保護有關,許多實驗問題都對應著生活實際中的一些環境污染問題.因此教師在可以利用化學實驗教學,在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將化學實驗問題與環境問題聯系起來,利用化學實驗教學延伸至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將化學實驗知識與環境保護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化學實驗知識的同時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即提高了學生對高中化學實驗知識的理解掌握,又起到了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作用,提升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具體而言可以從結合學科知識規范學生實驗操作、引導學生對實驗流程進行優化改良實驗裝置以及教導學生正確處理化學實驗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廢棄物三個方面進行環境教育.例如,教師在進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教學時,教師由實驗尾氣過量的一氧化碳的處理裝置延伸至生活實際中的環境污染問題“汽車尾氣一氧化碳的排放”,從而對學生實施環境教育,讓學生在掌握化學實驗知識的同時建立環境保護觀念.
三、結合生活實際直觀反映目前的環境情況
在生活實際中環境污染問題隨處可見,然而許多學生往往對生活中的一些環境污染問題并沒有過于重視,因此學生往往意識不到環境污染問題的嚴重性,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化學教學中,可以將生活實際中的一些環境污染問題與圖表資料相結合,利用圖表顯示環境污染的問題的嚴重程度,讓學生對環境污染問題有一個較為直觀的概念,加強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具體而言,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時可以以資料閱讀的形式引入一些有關化學污染的歷史資料,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力度,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例如教師在講解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質的化學性質時可以引入資料“1952年倫敦霧霾天氣導致路面的可見度只有幾米,導致交通癱瘓,造成了1.2萬人死亡.”讓學生意識到二氧化硫以及一氧化碳等造成環境污染氣體大量排放后會給環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從而加強對學生的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四、通過課外活動的形式延伸環境教育理念
一、我國環境審計現狀
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已十分關注資源環境問題,為防止空氣污染、森林和土地資源破壞,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為在我國開展披露環境信息的環境審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法律理論基礎。
(一)我國環境審計的法規建設
我國環境審計理論的研究還不成熟,難以用來指導環境審計實踐,此乃為不爭之事實。而且落后于己經開展的環境審計工作。1994年9月,我國政府發表了《中國21世紀議程》,并在《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中,由國家審計署提出了4個環境審計示范工程,以此研究用于環境審計項目的程序、技術和方法,探討中國環境審計的基本框架,編寫環境審計手冊,總結環境審計案例。1995年,在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開羅會議上,中國審計署在提交的會議論文中對環境審計的作用和責任、環境審計的技術和方法,進行了具體闡述。
(二)我國環境審計實踐發展現狀
我國環境審計工作開展的比較晚,實踐的開展程度和操作水平,與發達國家相差懸殊。但是,從政府、社會和內部審計三個方面來看,我國環境審計實踐均做了大量的工作。政府審計方面,拓寬了環境審計工作范圍,如環境影響評價領域和可持續發展相關領域;在社會審計方面,社會各界對環境審計的意義認識不足,審計內容單一,環境審計的作用主要限于消極的防范,遠未起到環境審計應有的作用;在內部審計方面,目前,全國開展內部環境審計的企業很少,原因在于企業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出于追求利潤的動機,企業不可能對自身帶來的環境問題主動進行有力的審計監督。
二、我國環境審計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正處于環境審計的初步發展階段,所以在環境審計的發展中必然會存在著許多問題與不足。
(一)政府有關部門及公眾對環境審計的認識不足
隨著十幾年的環境保護的宣傳和發展,我國公民的環保意識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是很大。雖然環境審計在我國環境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還算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對我國的大部分審計組織、審計人員及社會各類企業來說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因為企業和公眾對環境審計了解的很少,從而導致了在實際環保工作中對環境審計的作用認識不足。而審計人員對環境審計的意義和發展前景也沒有更好的重視,對環境審計的目的、內容和方法缺乏更深入的研究。
(二)環境審計的理論研究滯后
我國在1995年的開羅會議以后才開始引進、宣傳并開展了環境審計的理論研究。受中國審計學會的推動,環境審計的理論研究才被逐漸的重視起來。但是審計專家、相關學者對環境審計尚無較為統一之認識,可謂是觀點不一、立論種種,而且,大部分學者著重于研究環境審計的應用性理論研究,缺少實踐上的論證。
(三)缺乏成熟的環境審計方法
從國際上來看,各國開展環境審計的一大障礙就是缺乏專門的環境審計方法,從而妨礙了環境審計的理論發展和環境審計實踐的開展。尤其是在我們國家關于環境審計方法的研究還很不成熟。因此有必要對環境審計的方法做系統的研究。
(四)環境審計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環境審計是一個綜合了多種學科的領域,其中涉及到各種環境知識,高等數學,數理統計,環境管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而我國現有的審計人員大多精通于財經方面的知識,對環境專業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在目前的情況下難以勝任環境審計方面的工作。并且大多數的審計機構還沒有開展過環境審計,審計人員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五)環境審計缺乏準則、立法的支持
我國頒布的環境保護法律和環境標準已經基本形成了我國環境保護的法律監督體系,為環境審計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但是,與發達國家比較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不少空白,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只能依據現有的會計準則做出判斷,在客觀上給審計工作造成了困難。
三、解決環境審計問題的對策
(一)加大對環境保護與環境審計的宣傳力度
加強環境保護與環境審計的宣傳,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宣傳:首先,加強對領導的宣傳,領導是工作的主要核心,要讓領導都認識到環境審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從而帶動整個環境審計工作。其次,要加強對企業的宣傳,讓企業認識到只有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是正確的,使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重視起環境保護,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最后,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宣傳,通過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提高全民環境保護意識。
(二)加強對環境審計理論研究
應該結合我國的國情,加快對環境審計方法、內容及程序的研究,以形成我國的環境審計理論體系。只有這樣,方能確保環境審計工作質量,真正發揮審計工作為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的作用。
(三)提高環境審計人員素質
環境審計涉及的領域廣泛,這就要求審計人員,不但具有扎實的審計業務知識,而且,還要求其掌握與環境有關的相關的知識,所以,對現有的審計人員進行重點培訓,在高等院校開設環境審計專業,從學校里開始培養專門的環境審計人才,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審計隊伍,為我國環境審計服務。
關鍵詞:資源;環境;城鄉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3-00-01
一、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簡介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所涉及的專業比較廣泛,對于學生的相關專業的基礎性知識要求較為全面。在新時代的強烈要求下不僅要求學生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這兩個大方面的知識有全面的掌握還要求學生對環境學和地理學等等相關知識有目的的學習。
由于本學科存在著交叉性強的特點,就要求學生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各個領域有所了解并能夠及時地掌握部分技能。由于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快,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學生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這也不可避免地使學生們提高自生的實踐能力,為更好的服務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這個領域。創新性,是適應時代快速發展不可忽視的時代要求和人們生活中的需求,本專業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創新性。
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現狀分析
由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學科交叉性強,就導致了不同大學之間存在著不同模式的辦學方法。在我國最常見的辦學模式是與測量工程學合辦,為以后在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方面的發展提供一個更為現實的基礎,代表學校是武漢大學;還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與地理學合辦,這種方法能夠更好地為學生提供理論基礎,為將來的工作做好技術支撐,代表學校是南京大學;與環境生態學合辦,主要是此專業設立于環境學院,目的是培養城市規劃性和環境保護性人才,代表學校是河海大學;與城市規劃合辦,利用知識的相互聯系性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進行整體把握,培養實踐類人才;與工程管理學合辦,作為綜合性學科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可以更好地與工程管理合辦,原因如下:工程管理也是一門管理學、經濟學和工程學的綜合性學科,管理學的知識體系在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方面同樣的適用,方法和手段也大體相同,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更好地吸取國外工程管理方面的成功案例進行分析和講解。
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存在的不足和相關問題
1.對專業的定位不明確。由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新興的專業,一些大學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是十分的明確,導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不切合。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僅需要學生對專業方面的掌握能力,還對要求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全面發展的創新性人才。沒有使學生們對自己以后工作的發展進行全面的了解,不能激發他們對知識有選擇性的具體學習,沒有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常常導致本專業的學生在畢業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用人單位在招生時找不到適合的學員。
2.泛而不專。本專業的綜合性太強和交叉性明顯的特點就使得學生們對本專業的知識有一種多而不專的感覺。一些學校為了提高就業率,加大專業知識的廣度,對與之相關的學科也開設較多的課程,使得學生們接觸的知識太廣太雜,最后導致學生畢業時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硬性能力。然后,這樣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質量不能為學生的后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石,使他們有一種迷茫感。
3.實踐能力不足。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就為嚴格,對于在學生而言,長時間的理論學習使得他們的實踐能力不足。
4.深造專業模糊。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畢業就去工作的傳統模式早已不復存在,對于知識的向往和為了得到一個更高的就業平臺,一大部分學生會繼續深造。然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沒有明確的碩士學位學科,如果學生想進一步深造,只能選擇不對口的其他專業,這就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帶來了一定的困擾,為學生的深造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麻煩。
5.社會認可度不高。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已經存在了幾年,然而一些中小型企業并不知道或者熟悉這一專業,這樣就導致了沒有社會需求引起的就業難題
四、創新立體化模式的優勢
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的更新換代,當代中國城市化的不斷深入,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立立體化的創新辦學模式是不可避免的時代潮流。創新立體化模式有著這樣的幾個優點:1.使得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培養創新性人才;2.多元化教學的應用,更好地培養綜合性人才;3.符合時代的需求,進一步加快我國的城市化建設。
結語
總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作為新時代的產物,是在資源、環境和城鄉建設等多方面存在矛盾的情況下建立的具體學科,存在著學科多元化,學生綜合性強等先天優點;再加上創新立體化模式的應用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適應城市化發展方面將會有很大的
參考文獻:
[1]胡和兵.地方本科院校專業實踐教學探討——以“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為例[J].池州學院學報,2010,24(03):131-133.
[2]周曉芳.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06):178-180.
一、我國開展環境審計工作的必要性
(一)開展環境審計是改善我國環境現狀的要求和必要手段。近年來,我國工業化水平步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地方政府在發展中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工業產值比重的快速增加,卻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和治理,使得我國目前已經面臨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的雙重危機,開展環境審計工作已是刻不容緩。
(二)開展環境審計是審計工作發展的自身要求,同時也是縱向經濟責任擴展的必然結果??v向經濟責任擴展,要求我們必須將過去傳統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思想,轉變為保持經濟、社會、自然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目標不僅是單純經濟性的,還必須要承擔社會和環境責任。
(三)開展環境審計是全面正確衡量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生產成本的必要條件。在現行的經濟核算辦法中,并未將環境資源列入國民生產總值的核算。實際上,環境資源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重要比重。許多企業只關心實際生產成本,并不考慮其產品的生產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導致了高昂的環境成本必須有社會和納稅人埋單。只有將環境成本一同計入其產品成本,才能促使企業自覺改善生產條件,加強環境保護。
(四)從國際方面來說,目前世界各國都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環境保護,許多國家的環境審計不但立法完善,還建立了環境審計機構、體系,并擁有環境審計方面的專門人才。自從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的經濟地位在世界上越來越得到認可,但是我國的環境問題卻并不被世界認可,為了實現我國的經濟國際化,全球化,不但經濟上要向世界看齊,環境上更要領先,所以我們也要重視,而且必須重視環境審計問題,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創造良性的自然環境。
二、我國開展環境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環境審計的理論研究薄弱,宣傳工作不足。近年來,雖然我國環境保護工作有了極大的改善,但仍存在著許多問題,起步晚、宣傳缺失等現狀,導致人們參與環保行動的熱情不高,環境常識匱乏,環保意識淡薄。這也直接導致我國環境審計的理論探索不足,開展環境審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尚未得到全社會的認可,甚至于國內審計人員也沒有深刻的認識,更談不上發揮環境審計的監督作用。
(二)相關法律法規不是很完善,嚴重制約著我國環境審計的發展。我國《審計法》規定,審計工作必須依法執行。也就是說:第一,執行的審計是經過授權的;第二,審計工作中對經濟責任進行評價時,必須以法律為準繩。就目前來講,我國環境審計僅后者相對較為完善,已經頒布了十多部環境與資源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395項環境標準,基本完善了我國環境保護的法律監管體系結構框架,為環境審計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參考依據。然而對環境審計工作的授權卻遠遠滯后于發展需要。我國對環境審計在法律規定上并未作出任何職責上的規定和授權,使環境審計在執行中陷入無法可依的尷尬境地。
(三)無明確行為規范和評價標準,環境審計的依據不足。目前我國相關標準均未對環境審計做出具體實施的指導,也缺乏環境審計的具體實施辦法和評估標準。審計人員在執行環境審計時,只能參照其他方面審計的行為準則和工作規范,這就導致審計人員在對環境效益進行評價時有難度,審計風險加大。如對環保資金的界限欠缺具體規定,就會影響環保資產、負債、成本的核算;有些環保的效果和成本難以計量,按照目前推算的數據很難作為審計依據;有些環保事項為非貨幣計量,其成果或損失在會計信息中的披露存在缺陷,因此企業無法提交出規范、完整的環境會計信息。
(四)審計人員環境相關方面專業知識匱乏。環境審計涉及領域極廣,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這就要求相關人員不但要精通財會、審計知識,又要熟悉環境知識和相關法規。我國目前的審計人員多為財會方面的人才,對環境知識知之甚少,很難保證環境審計的執行效率和準確性。
(五)環境審計起步晚,基礎薄弱。起步較早的國家,環境審計的制度和法規已經相對完善,審計范圍也已由內部審計、政府擴展到外部審計、民間審計,審計內容也已經涵蓋了從環保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環境控制系統設計與性能評價,到企業關于環保信息的披露等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而我國起步晚,涉及面窄,甚至于對于現有審計資源仍不能充分利用,難以發揮外部審計和民間審計在環境審計方面的作用。
三、針對我國開展環境審計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加強環境審計的理論研究和宣傳工作。審計人員懂得環境審計致使第一步,要順利開展工作,還必須得到社會各界的理解、重視。因此,審計人員應積極進行環境審計的基礎理論研究討論,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環境審計理論標準體系,科學指導日常實踐。與此同時,通過這種渠道廣泛地宣傳環境審計,為環境審計工作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保證環境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加強完善環境審計的相關法律、法規。隨著環境審計工作的開展,原有法律中尚未完善的條款應盡快補充,確立環境審計工作的法律權威性,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同時還應加強和完善我國環保方面相關法規,提高其作為環境審計依據的權威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快環境會計制度的建設。開展環境審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環境會計這一前提條件。所以,推進環境審計工作的開展,必須加快環境會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增加關于披露和報告環境信息的的規定。只有改變我國環境會計相對滯后于環境審計的現狀,才能更好地開展環境審計工作。
(四)加強基礎建設,促進環境審計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我國環境審計工作最突出的現狀便是基礎薄弱,要加強基礎建設,首先要立足國情,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環境審計道路;還要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學習和引進先進國家的優秀成果,為我國環境審計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內容。
四、對我國環境審計的構想
(一)審計方式應以國家審計為主導。在我國,國家審計機關擁有最高權威,能夠足夠吸收環境方面的專門人才參與到環境審計工作中,以彌補審計人員在環境保護方面基本知識的欠缺,從而提高環境審計的效率和準確度,保證環境審計的順利進行。
(二)審計模式應以聯合審計為主。進行環境審計,不但要具備財務審計的技能,懂得財務會計和財務管理,對環境相關專業知識要求也比較高,僅具備財會審計技能,卻沒有環境方面的專業知識,在環境審計工作中就無法判斷和評估被審事項的環境成本和效益,審計報告也就很難具備說服力。因此,環境審計的具體方式,可以嘗試以國家審計機關為主體,審計人員、環保法律部門和環境專家聯合審計的模式,從而提高環境審計的效率和準確性、權威性。
(三)突破傳統的審計機構設置,建立環境審計專門組織機構?,F行的審計機構設置,是按被審計對象行業性質確立的,然而環境審計的對象包含所有與環境有關的主體及各種經營管理活動,涉及多個領域、單位,具有較高程度的專業性、綜合性與系統性。因此應根據需要,適時設立環境審計專職機構,處理環境審計的相關事務,保證環境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環境 教學設計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3-139-02
21世紀以來,教育信息化浪潮風起云涌,各種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方案、產品紛紛粉墨登場,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學資源等為教學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環境。但是,如何能使得學習者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支持,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目的,其相應的方法和模式值得探究。
一、什么是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后,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是“教學是藝術”。但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即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于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行Ы虒W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
從廣義上來講,有效教學就是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于平均水準的教學。
有效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教學在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二是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和“學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
二、信息化教學媒體環境的構成
信息化的教學環境改變著教學方式。在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校園網和因特網等信息技術,作為新型教學媒體進入課堂的環境下,教師的作用不僅是向學生傳遞知識,整個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利用板書等教學手段和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促使整個教學以實踐學習活動為中心。教師扮演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擔當起一個導航者和幫助者的作用。
信息化教學媒體環境是影響教學媒體應用的一切條件的總和。所以信息化教學媒體環境的構成要素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社會環境方面的要素
信息化教學媒體環境的社會環境要素主要包括思想觀念、應用體制、人員素質以及文化氛圍等。
思想觀念是構成信息化教學媒體環境的因素之一,思想觀念因素決定了教學媒體的應用方式,決定了教學媒體的應用效率,也決定了信息化教學媒體應用的有效性,所以思想觀念是構成信息化教學媒體環境的重要因素;應用體制規范著信息化教學媒體的應用方式,制約著信息化教學媒體的應用范圍。同時也給信息化教學媒體的應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應用體制是教學媒體環境的重要組成因素;人員素質因素決定著信息化教學媒體的應用程度和水平;文化氛圍是指信息化教學媒體應用過程中有關的人文、傳統、習慣等因素。
(二)信息環境方面的因素
信息環境因素包括信息本身構成的影響因素以及信息技術。信息本身的因素是指信息化教學媒體所傳輸的信息的類型、內容和特征共同構成的對教學媒體應用的影響。信息技術因素是指包括信息壓縮技術、信息存儲技術以及信息處理技術等一系列技術在內的信息化技術。
(三)物質環境方面的因素
物質環境方面的因素是指在信息化教學媒體應用過程中對其產生影響的一系列的物質方面的集合。包括軟媒體及其技術,硬媒體及其技術。軟媒體主要是指軟盤、光盤等存儲介質,還包括紅外傳輸等。硬媒體主要是指一切硬件設備。
三、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的有效教學途徑
要做到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的有效教學,筆者以為,可以從構建合理的信息化媒體教學環境、做好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兩個方面人手。
(一)構建合理的信息化教學媒體環境
信息化教學媒體環境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這個系統對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媒體作用的發揮有著約束或者促進的作用。構建完整的媒體環境體系就要從影響和制約教學媒體的諸方面因素下手,以適應和促進教學媒體作用發揮為目的,以上述的構建原則為指導,從實際媒體應用出發建構起來的教學媒體應用環境體系。
1.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學媒體應用制度,構建信息化媒體制度環境。信息化教學媒體的制度環境是指由媒體應用制度和媒體應用規范等構成的并對信息化教學媒體的應用起到制約和規范作用的一系列因素的綜合。合理的信息化教學媒體應用制度是優化教學媒體組合、提高教學效率的基本前提。
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學媒體應用制度,構建信息化媒體制度環境是信息化教學媒體環境的重要組成要素。合理的信息化教學媒體應用制度涵蓋面比較廣,進行信息化教學媒體制度環境的構建必須明確這些應用制度的內容和作用范圍。由于信息化教學媒體自身的特點,合理的應用制度體系應該包括教學媒體應用規范方面的制度、教學媒體技術規范方面的制度、資源建設原則方面的制度、信息安全性方面的制度、評價策略和規范等等。這些制度目前都已經零零散散的制訂了。構建信息化媒體制度環境的方法就是根據信息化教學媒體的特點和教學的需求重新組合這些零零散散的制度,從教學媒體的選擇到教學媒體的評價都具有開放性的制度約束。這樣,信息化教學媒體的應用就會日趨規范化,而且這種規范化對信息化教學媒體的應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2.更新使用人員的信息化媒體應用觀念,構建信息化媒體主觀環境。信息化教學媒體使用人員包括教師和學生以及信息化教學保障管理人員。使用人員對信息化教學媒體的應用觀念直接影響到信息化教學媒體的應用效率。構建信息化媒體主觀環境是信息化教學媒體環境中的人的因素。這也是信息化教學媒體環境構建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直接影響到教學媒體的最終應用效果。
進行信息化媒體主觀環境的構建主要應該從教師、學生、以及教學保障和管理人員人手,還包括教學媒體制作人員。向他們傳輸媒體價值、使用方法、媒體的作用等等。通過引導和培訓,使得使用人員能夠建立媒體優化組合意識、媒體服務于教學意識、媒體價值觀念等。這樣的教學媒體主觀環境就具有了初步的信息化教學媒體應用的人員隊伍模型。
3.優化教學媒體應用平臺的軟硬件設施,構建信息化媒體客觀環境。信息化教學媒體的應用平臺是支撐教學媒體發揮作用的物理空間,
屬于媒體環境中的客觀范疇,同時也是信息化教學媒體環境的核心部分。為信息化教學媒體應用構建合理的媒體環境的關鍵部分是構建合理高效的軟硬件環境,包括操作系統的選擇、開發平臺的選擇、技術保障以及相關的硬件設施。
構建信息化教學媒體的軟硬件環境要本著上述原則特別是實用、高效、經濟的原則,從客觀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當前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教學媒體的軟件技術與開發平臺、硬件設施與媒體功能的有效整合,從而為信息化教學媒體提供基礎支撐。比如構建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平臺.有效整合多種媒體的優化組合,構建開放性的網絡課程平臺,構建虛擬實驗室,構建多媒體積件庫等。從軟件開發和硬件配套設施的建設都為信息化媒體環境的客觀軟硬件環境提供實踐支持。
4.完善信息化教學媒體環境的評價體系,建立媒體環境作用監督機制。信息化教學媒體環境的評價體系,是指從教學媒體優化組合的效果角度,對已構建的信息化教學媒體環境的理論研究、實踐探索、技術手段等方面進行衡量和評價,從而為信息化媒體環境的構建提供實踐效果方面的反饋,使得系統不斷完善。
(二)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其目的就在于幫助全體教師在自己的日常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學業成就。做好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明確教學與學習任務以及問題的設計。教師要設計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任務和問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借助豐富多彩的信息化手段將知識的學習和知識的應用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為知識的學習提供必要的“真實的”應用情景,并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通過網絡化手段查找學習資源。信息化教學設計特別強調教師要掌握在互聯網上獲取信息的能力。能夠在網絡上找到相關的網址,這樣便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從教師提供的網址出發去網絡學習。
3.積極傳播學生電子作品。教師要模仿學生。利用學??梢蕴峁┑馁Y源和辦學條件,創作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的成果(如研究報告)。并且學會如何傳播自己的電子作品。
自1990年以來,國內開展了一系列公眾環境素質評價的研究。代表性的觀點主要包括:
1.環境知識、基本價值觀念、環境保護態度和環境保護行為為一體的環境意識評價體系2003年的全國綜合社會調查將環境素質分為四部分:環境知識、價值判斷、環境態度和環保行為的三級評價模式。其中,環境知識包括環保知識、環境問題、全球性環境問題和環境問題的了解渠道;價值判斷包括對政府環境保護工作的看法、目前中國社會應該優先考慮的目標、對環境問題的主觀感受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環境態度包括對損壞環境行為的態度和對環境稅費征收問題的態度;環保行為包括遭受環境危害后的行動和環保參與情況等。在如上二級指標的基礎上,衍生出18個三級指標。
2.環保意識、環保行為和環保反思(態度)的公眾環保民生指數中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調查。公眾民生指數包括三個部分:環保意識、環保行為和環保滿意度的三級評價指標體系。其中環保意識包括環保知識和環保態度;環保行為包括環保宣傳行為和環保參與行為;環保滿意度包括對環境的滿意度和對環保行為的滿意度。在此框架下提出了18個三級指標。
3.面向學生群體的環境意識評價體系針對學生群體的特點,圍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空間,以環境科學知識、環境態度和觀念、對環境的觀察與評價、環境預期行為和對環境教育課的看法為一級指標的兩級指標體系。
二、當前指標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和尚待完善之處
自“環境素質”的概念提出開始,各個國家開始研究環境素質內涵并構建評價體系。從最初意識層面的環境素質(環境意識)發展到包含環境行為能力的環境素質,環境素質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內涵也越來越深刻。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環境知識、環境意識、環境態度和環境行為。當前的指標體系還存在以下問題:
1.環境素質概念在指標體系中的體現還不夠深入、全面環境素質最初提出時,公眾對這一概念是模糊的、不確定的,調查得出的公眾環境意識也較薄弱。隨著時代的發展,工業大發展,環境污染不斷加重,生活環境日益惡劣,公眾對環境問題愈加關注,環境保護工作才逐漸進入公眾的視野,促進了公眾環境素質的豐富發展。
2.公眾環境素質整體偏低,尤其是環境行為能力素質,在評價體系中沒有充分體現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公民的環境意識方面,包括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得分比較高,而在環境行為能力方面得分較低,這說明我國公民在環境知識、態度、方法、政策等落實能力上比較薄弱[13],公民的環境公共參與能力較弱,并且在環境問題、糾紛等環境問題解決能力上偏差,這不僅反映了公民參與環境公共事務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同時提示相關部門應加大力度研究提高公民環境參與能力的手段和途徑,以使我國公民在提高環境素質能力的同時,提高公民的整體素質,從而使我國的綜合國力整體提升。
3.公民環境科學知識和方法的學習在指標體系中缺乏必要的體現目前,公民對于環境科學知識和方法的學習僅僅是通過一些教科書中提到的有關環境方面的內容及學校里授課老師的傳授才獲得的。進入社會以后,通過諸多的環境宣傳標語、環保行為倡導用語、環境保護措施及環境政策的廣泛宣傳,公眾的環境意識得以不斷提高,并有條件地落實到行動上。
4.公民環境科學行為的具體實踐應在環境素質評價上突出體現我國公民在當前中國大力宣傳環保工作的環境下,積累了實用的環保知識,科學的環境方法,環境意識也得到相應提高。目前環境狀況惡劣尤其是空氣污染嚴重,環保工作得到了廣大公眾的認可,有利于公民環境意識的提高。然而在公民環境知識、方法和意識都已具備的同時,環境行為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只有落實到行動上,環境素質才有意義。總體來講,建立公民環境科學素質評價指標體系,要能夠為監測我國公民的環境科學素質的基本情況和動態變化提供依據,為環保科普工作在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中的開展提供方向性指導。
三、公民環境科學素質指標體系框架的構建
在對國內外有關公民素質指標體系研究和調研結果的基礎上,從公民的素質構成的基本元素出發,歸納出關于公民在環境科學方面的科學素質指標構成。
(一)環境科學素質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我國公民環境科學素質測評指標體系建設是創新型國家建設背景下我國公民環境科學素質建設重要的一環。結合國內外調查研究經驗,指標體系構建要遵循以下原則:
1.以提高我國生態文明水平、探索我國環境保護新道路為統領,以中國國情為基礎,以考察公民環境科學素質為出發點;
2.以面向未來為價值取向,本指標體系在反映目前現狀的同時,力求發現提升我國公民環境科學素質的途徑與方法;
3.以前期調研成果為基本參照,以具備可操作性和歷史連續性為前提條件;
4.以國家戰略決策支持為目標,以服務于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決策支持作為直接目標。
(二)環境科學素質指標體系的構成要素
環境科學素質是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素質中的軟素質,是精神素質的重要內容。環境科學素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環境科學知識與方法,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能力,如圖1所示。
1.環境知識與方法。環境知識是公民環境素質的基礎,環境知識應包括正規教育階段所傳授的環境知識及在工作、生活中普及的環境知識,另外,環境相關新聞、環境法律知識也是考察的重要內容。一個人在追求能力提高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吸收新知識,只有在知識上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才能有效指導環境行為。環境方法是環境知識實施的重要手段。具備了一定的環境知識,就要思考如何應用。根據現實情況來選擇方向和權衡利弊的過程,就是環境方法選擇的過程。在環境素質的考察中,方法是重要內容之一,體現了公民應用環境知識的能力。
2.環境意識。環境意識是環境行為的重要前提。具備了正確的環境意識,才能在實踐環境行為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環境價值觀、環境態度和處理環境污染問題的原則,并指導環境行為,促進環境公眾參與。
3.環境行為能力。環境行為能力是公民環境素質提升的最終目標。主要是指環境科學技術解決環境問題和參與環境保護公共事務的能力(以下簡稱“兩項能力”)。在環境知識與方法、意識及行為中,環境行為處于最頂層,也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環境知識、科學的環境方法及正確的環境意識才有可能落實為低碳的環境行為。具備環境知識、環境方法、環境意識的基礎上,應有效轉化為兩項能力,同時兩項能力的提高引領環境知識、方法與意識的全面提升。
(三)環境科學素質指標體系的框架結構
本研究以尊重國際通行的社會調查結構和突出我國本土化問題與需求為前提,結合本次公民環境科學素質的研究內容,通過分析國內外與公民環境科學素質方面相關的調研內容,確定了公民環境科學素質的內涵和指標體系。調查問卷的設計綜合考慮了公民所屬地域、職業、文化程度、經濟水平等背景因素的特征,體現出不同層次的公民對環境科學的認知、態度和環??破展ぷ鞯钠谕阌谧罱K進行科學、系統、準確的數據分析,如表1所示。
1.環境科學知識和方法環境科學知識和方法主要指公眾了解、知道或掌握的環境科學方面的常識、術語、概念、基本原理、規律,相關的新聞、政策、法規、條例,以及應用環境科學知識的途徑和方法等。在傳統社會中,知識是經驗的總結、實踐的積累和科學的探索,后人獲得知識技能主要以繼承為主,這種繼承的方式主要是記憶和傳授。但在現代社會靠傳統的教育學習方法,不能滿足時代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必須掌握一套獲取知識的方法,要從記憶學習轉變為探究學習。這種學習方法不僅是學生和學校的專利,而應該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是終身學習的要求。只有這樣,公民才能適應未來、適應社會、適應生活,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掌握并使用科學的環境方法是知識轉化為行動最關鍵的一個環節。環境科學方法不是簡單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種科學的處事能力和處事方法,它不是從書本教育或是人際傳播中直接獲得的,而是需要長期的科學熏陶、伴隨社會經驗的豐富而不斷提高,是個長期、隱性的科學素質標志。
2.環境科學意識環境科學意識是指在環境保護中,公眾對環境的認識水平,包括環境價值和環境態度,如表1所示。環境價值是指公民對生態自然及與人類關系等問題的價值取向;環境態度是指公民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對環境宣傳、環境政策及在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有的基本立場、態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傾向。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環境價值取向具有實踐品格,其突出作用是直接影響、決定、支配態度、判斷、決策和行為的選擇。環境意識是考察公民是否具備環境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環境意識,才能產生積極的環境行為。在公民環境科學素質指標體系中,主要從環境價值和環境態度兩方面考察公民的環境意識。
3.環境行為能力環境行為能力是指具備解決環境實際問題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在環境知識、環境方法和環境意識方面都得到充分考評的基礎上,需要落實到行為的考察上,因而設置了環境行為的考評,分別從個人環境行為能力和社會環境行為能力兩方面進行考察。主要包括公民應用環境科學知識、環境科學方法、環境價值和環境態度參與社會環境公共事務的決策、管理和監督的能力。一名具備基本公共參與能力的公民,應該知道和了解國家和地區的環境政策、法律法規,應能夠針對國家和地方的環境政策法規提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對重大決策對環境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價值做出合理的判斷,并對國家出臺的積極的環境政策給予支持和倡導踐行。具備一定環境科學素質的公民有能力規范自身的公共行為,有能力參與環境保護、環??破盏裙嫘陨鐣顒?。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