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命現象的本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物教學 比較法教學 辯證唯物主義
中圖分類號:G633.7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7-0177-02
生物比較法教學,是指按照事物對立統一規律和人的認識規律,將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本質,進行分析鑒別和綜合比較的教學方法。比較法是研究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1 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進化的。
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象或規律,如說草履蟲象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
比較法是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即比較是一切邏輯思維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采用比較法,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 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列比、歷比、寡眾比和綜合比。
2.1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蘭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
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關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時運用。求大同,歸一類;找出特點,分門別類。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對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類,又是具有不同特點的二類或多類。
2.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2.3寡眾比。寡眾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在分章節復習時,也可把其中的一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同多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分別比較。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2.4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煉,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
3 運用比較法需注意的問題
3.1選準比較因子。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很廣泛,但不是任何兩個事物都可以用來作比較的。只有具有比較意義和條件的雙方,才能確立為比較對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較的基本條件:
(1)同類不同種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一種植物體與另一種植物體;一種動物體與另一種動物體;一種植物群落與另一種植物群落;一個動物類群與另一個動物類群。它們分別隸屬于同一大類中的不同小類。比較的目的:求其異同,尋其特點。
(2)非同類事物的比較。非同類事物的比較,屬于借比。如:雙子葉植物葉脈呈網狀,柵欄組織象柵欄,海綿組織似海綿等。比較的目的:借以說明某些難于想象的事物,使學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質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動物進化原因與植物進化原因;呼吸作用實質與光合作用實質等相比。
3.2貼近學生思維要求。運用比較法時需“駕輕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學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對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體還要復雜,令人費解的對象。
一、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一)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
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二)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
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進化的。
(三)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四)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
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象或規律,如說草履蟲象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象,有一個直觀形象。比較法還能加強直觀作用。如將蜥蜴的肺結構圖同青蛙的肺結構圖比較,能使學生具體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數目增多,深切地認識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夠滿足整個身體對氧氣的需要,因此適于陸地上的生活。而青蛙還需要皮膚輔助呼吸,仍然離不開潮濕的環境。
二、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列比、歷比、寡眾比和綜合比。
(一)類比
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式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藍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
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關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時運用。求大同,歸一類;找出特點,分門別類。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對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類,又是具有不同特點的二類或多類(小類)。
(二)列比
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三)歷比
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四)寡眾比
寡眾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在分章節復習時,也可把其中的一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同多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分別比較。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五)綜合比
一、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筆者的教學實踐證明: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突破這一難點。比較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筆者歸納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迅速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等。
2.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如講動物的進化規律時,把各科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進化的。
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初中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似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點,就可以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4.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如將蜥蜴的肺結構圖同青蛙的肺結構圖作比較,就能使學生具體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數目較多,真切地認識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夠滿足整個身體對氧氣的需要,因此適于陸地上的生活。而青蛙還需要皮膚輔助呼吸,所以離不開潮濕的環境。
二、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初中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及其規律,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并列比、縱橫比和綜合比。
1.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新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蘭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以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
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關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時運用。求大同,歸一類;找出特點,分門歸類。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對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類,又是具有不同特點的兩類或多類(小類)。
2.并列比。并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種動物器官的比較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的道理。
3.縱橫比。縱橫比就是從空間和時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綱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4.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象的各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階段,可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等)的內容,分縱類和橫類,綜合整理,分析提煉,列出一覽圖表,使知識系統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這樣,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運用比較法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1.找準可比性。只有具有比較意義和條件的雙方,才能確立為比較對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較的基本條件:
(1)同類不同種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一種動、植物體或群落與另一種動、植物體或群落等。比較的目的:求其異同,尋其特點、規律。
(2)非同類事物的比較。如:雙子葉植物葉脈呈網狀,柵欄組織像柵欄,海綿組織似海綿等。比較的目的:借以說明某些難于想象的事物,使學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質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動物進化原因與植物進化原因;呼吸作用的實質與光合作用的實質等相比。
2.貼近學生思維要求。運用比較法時需“駕輕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學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對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體還要復雜,令人費解的對象。
“問題提出型”課堂教學是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為主的,不同于傳統的以學生解決問題為主的“問題解決型”課堂教學。《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要求培養學生“通過觀察或從現實生活中提出與生物學相關的、可以探究的問題”的能力。但在目前的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比較注重設置高質量的問題或問題串驅動學生開展探究性教學,而忽視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現在的課堂一般是教師問得精彩,學生討論得熱烈,圓滿地解決了教師提出的問題。其實,教師都明白“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題的提出是科學的起點,是知識的生長點,是學生主動求知的開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能促進學生知識的生成與建構,是培養學生核心科學素養重要內容。“問題解決型”課堂教學形成的原因在于教師不了解問題產生的途徑,不清楚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構成要素,從而影響了教師對課堂教學策略的選擇,因而難以開展“問題提出型”課堂教學。
1 問題產生的途徑
1.1 解釋自然現象過程中與已有認知圖式的矛盾
用已有的認知圖式解釋自然現象的過程中產生的矛盾是思維與現實的碰撞,容易產生問題的火花。例如,由于細胞在高滲環境中失水,在低滲環境中吸水,因此,人們一直認為水分子通過細胞膜是自由擴散的。但在后來的研究中發現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磷脂,磷脂構成了細胞膜的基本支架,而水分子與脂質不溶,理應很難通過脂溶性的磷脂雙分子層,這就造成了已有的認知圖式(脂雙層的細胞膜骨架)難以解釋自然現象(水分子易于通過細胞膜)。于是,問題產生了:“水分子究竟是如何通過細胞膜的?”這才有了阿格雷對水通道蛋白的發現。在用已有認知圖式解釋自然現象的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有理性分析的思維、實事求是的態度,敢于質疑已有觀點,否則問題會被忽視。
1.2 對自然現象與實驗實踐現象的“尋根問底”
很多科學發現都源于對自然現象的“尋根問底”。科學家對生命現象的探索往往會從三個層面上提出問題:① “是什么”,這是對生物學現象的描述,用來闡明一個生物學事實或描述一個實驗結果;② “怎么樣”,這是實驗操作階段,通過人為的改變實驗條件,預期或證實生物學現象;③ “為什么”,是生物學原理的探索階段,是對生命本質的思考,科學家通常通過提出假設來解釋生物學現象,然后用實驗論證解釋的正確與否。
例如在“生長素發現”中,科學家通過“什么是向光性”“單側光怎樣引起植物向光彎曲生長”“單側光為什么會引起植物向光彎曲生長”3個問題闡明了植物的向光性及其原理。然后再進一步通過“生長素是什么”“生長素是怎樣促進植物生長的”“為什么生長素能促進植物生長”探索了生長素的作用機理。由此可以看出,“是什么”“怎么樣”和“為什么”的3個問題在探索生命現象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往復循環,推動科學研究不斷逼近生命本質。
1.3 從科研文獻資料中獲取
1.3.1 科研文獻資料中陳述的問題
在科研文獻資料中遺留著大量未解決的問題。因此,通過閱讀前人的研究,可以知道很多未知的東西。例如艾弗里研究了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活體轉化實驗,提出了格里菲思未解決的問題――轉化因子是什么。生物學文獻資料中存在著大量的理論模型與假說,這些往往是問題的來源。
1.3.2 對科研文獻資料的歸納和分析
通過對科研文獻資料進行列表分析、知識框架圖的構建等,可以提出一些有價值的科學問題。如在學習了“自由組合定律”后,分析孟德爾的假設,學生知道,孟德爾闡述的是控制兩對相對性狀的兩對等位基因互不干擾、獨立分配時的遺傳現象,即意味著這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w上,且兩對等位基因之間不存在相互作用。據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列表分析兩對等位基因之間存在各種關系時的遺傳情況,從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表1)。
1.3.3 對科研文獻資料的質疑
科學問題來自于懷疑精神。對已有的生物學知識和觀點的質疑推動著科學不斷地在糾錯中成長完善。如在對“遺傳物質是什么”的探索過程中,在20世紀20年代,基于人們對蛋白質的認識水平,人們認為:蛋白質是遺傳物質。到了30年代,開始有少數科學家對此表示懷疑,認為DNA是遺傳物質。于是,科學家開始尋找DNA是遺傳物質的證據。
1.4 來自于人際間的知識交流
科學問題可以在人際間的知識交流中產生。通過交流,會不斷地受到啟發,從而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例如科學家在研究了常染色體上的基因的遺傳方式后,同樣可以受到啟發產生問題:“如果這對等位基因在性染色體上,會出現什么樣的遺傳現象?”
1.5 來自于社會、生活的需求
科學的發現與研究離不開社會的需要,知識是在解決現實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過程中產生與生長的。例如屠呦呦對瘧疾的研究;對酶的研究最初也起源于19世紀50年代法國葡萄酒變酸的問題。
2 影響學生“提出問題”的因素
2.1 學生的動力因素
興趣和求知欲是學習的心理動機,支配著學生不斷提出問題、探索新知、探索真理。高中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發展大致有四個層面:
① 直覺興趣,他們對呈現出來的生命現象或生物學實驗現象(包括演示實驗、模擬實驗)充滿好奇;
② 操作興趣,他們會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動手操作,用以驗證或探究,大部分學生一上實驗課就情緒高漲;
③ 因果認識的興趣,他們不僅僅滿足于實驗操作,而傾向于對生命現象原因或機理的探索,渴望理解生命本質;
④ 概括認識的興趣,受個別生命現象的因果聯系的啟發,去探索其他的生命現象,總結歸納包容性更大的一般性規律。
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興趣發展的層次來設計教學。首先,教師要從從學生的直接興趣入手,從認識生命現象本身的興趣開始,創設真實的生物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然后,讓學生動手操作來體驗生物學現象的形成過程,即調動學生的操作興趣,?T導學生產生探究生命現象形成原因的欲望,也就是因果認識的興趣;最終,使學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能夠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并探求問題的解決。
2.2 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結構
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結構主要包括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技能與思維策略三方面。學生的知識結構是“提出問題”的前提。這里的知識結構包括學生已掌握的生物學知識(包括生物學概念、原理、生物學實驗知識、生產生活實踐知識等)與其他的學科知識。問題來源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與生命現象之間的矛盾,驅動著學生由已知知識向未知知識的探究。豐富的知識能引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生命現象,有利于問題的提出。例如“水通道蛋白”的發現中,如果學生利用化學學科相關的知識,分析水分子進出細胞膜的生命現象,就能提出“水分子是如何通過細胞膜”的問題。
認知技能包括觀察技能、實驗操作技能。生命科學是實驗科學,生命本質的探索離不開實驗與觀察。因此,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實驗觀察是提出問題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種途徑。觀察和實驗技能是最基本的認知技能。
思維策略是對信息進行加工的思維方法,可促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具體的生物學情境,檢索并提取已有的知識結構,選擇一定的思維方法去思考問題。例如,學生在學完以DNA作為遺傳物質的生物體內的遺傳信息的傳遞后,通過列表分析,選擇類比的思維,提出“在以RNA作為遺傳物質的生物體內遺傳信息是如何傳遞”的問題(表2)。
2.3 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科學源于生產、生活實踐,又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這要求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愛他人。只有這樣,學生才具有使命感、社會責任感,才會關注社會生活中的生活學問題。只有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學生才會實事求是,勇于質疑。通過關注困撓人類的瘧疾,才有了青蒿素的發現與提取;關注“惡苗病”,才有了赤霉素的發現。
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能通過學習活動中培養起來的。因此,教師的課堂組織策略、教學設計、教學策略的選擇,及對學生所提問題的評價等都會影響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的發展。具體關系總結如圖1所示。
3 構建“問題提出型”課堂教學的策略
3.1 創設和諧教學氛圍,精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美國心理學家羅克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在課堂教學的組織策略上,教師必須要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敢于展現自我。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好奇心才會被點燃。例如將雙縮脲試劑放入蛋白質溶液中呈現紫色,學生會好奇:為什么會呈現紫色?
3.2 強調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提問動機
通過對科學家“提出問題”的歷史事件進行教學編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始于問題,問題的提出促成了知識的生成與建構,從而使學生樹立問題意識,明確提出問題的重要性。例如,科學家在利用噬菌體作為實驗材料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后,美國學者庫蘭特對RNA病毒的遺傳物質產生了疑問,最終利用煙草花葉病毒的重建實驗證明了在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的論點。又如科學家在揭示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后,切赫和奧特曼產生了疑問:“是不是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質?”最終通過實驗完善了對酶的化學本質的定義。
3.3 關注知識結構的開放性,促使學生問題的生成
“提出問題”的能力與知識結構的合理建構有關。教師習慣于向學生展示封閉式的知識結構體系,這不利于學生問題的生成。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將知識系統化和概括化,特別應指導學生建構起有序而開放的知識結構,促使學生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了“生物體中的遺傳信息流,克里克歸納出了中心法則,并對其進行了補充”這些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完善知識結構,如在中心法則的基礎上,補充DNA、RNA、蛋白質等的功能,并借鑒克里克對中心法則的補充引導學生提出下列問題:① DNA和RNA均能復制,蛋白質在某些情況下能不能復制?② 蛋白質能調控DNA的復制、RNA的轉錄和翻譯,那么RNA能否調控DNA的復制、RNA的轉錄與翻譯?③ 有些蛋白質和RNA能作為催化劑,有些DNA是否也能起催化作用?這樣從而建立起開放型的中心法則的知識結構(圖2)。
3.4 注重思維方法的教學,使學生善于“提出問題”
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強烈的提問動機與有序開放的知識結構后,學生可能仍然提不出問題,仍然無法從已知走向未知,究其原因是沒有掌握“提出問題”的思維方法。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滲透“提出問題”的思維方法是極其重要的。“提出問題”的思維方法有很多:逆向思維法、類比聯想法、追因索果法、條件改變法、比較歸納法等等。下面就在“提出問題”過程中最普遍的重要思維方法作簡單介紹。
3.4.1 逆向思維法
從生物學問題的相反方面進行思考與探索,從而提出問題的一種質疑方法。例如孟德爾研究“分離定律”,研究的是“顆粒遺傳”,提出了體細胞中存在的兩個等位基因是各自獨立、互不混雜的。學完“分離定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解釋自然界中的生命現象:紅花與白花雜交,其后代開出粉紅色的花。從而誘導學生從分離定律的對立面思考,進而提出問題:如果這對等位基因是相互作用的,可不可以解釋這種遺傳現象?
3.4.2 類比聯想法
通過類比聯想也是生物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提出問題”的思維方法。它是根據兩種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性,作出相似的假設。例如受“植物是由細胞構成”的啟發提出“動物是不是也由細胞構成”的問題;根據噬菌體(D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提出“煙草花葉病毒(R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不是RNA”的問題。
3.4.3 追因索果法
教師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對生命現象進行“是什么”“怎么樣”和“為什么”的提問,從而不斷促進學生對生命本質的思考,使學生不斷生成和建構認知結構。例如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科學家是緊緊圍繞著以下問題展開研究的: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物質是什么,從哪里來?如果沒有光,植物的生長將會怎么樣?為什么植物的生長需要光照?……
3.5 合理評價,激勵學生提出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
教師需要“善待”學生提出的問題,應該對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及時給以肯定,強化他們的提問動機。評價問題的三個標準:① 問題提出的知識結構的綜合性(單一知識、單一學科知識?多學科知識?);② 問題的深刻性(屬于感知水平?操作水平?指向生命機理?知識或技能應用水平?);③ 問題表述的明確性與具體性。當然,學生提出問題時采用的思維方法也可以用于評價問題的價值。再讓學生對照評價標準進行自評、他評等,使學生學會提出“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
4 總結
一、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1、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2、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進化的。
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4、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可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象或規律,比如說草履蟲象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就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象有了一個直觀形象。比較法還能加強直觀作用。
如將蜥蜴的肺結構圖同青蛙的肺結構圖比較,能使學生具體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數目增多,深切地認識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夠滿足整個身體對氧氣的需要,因此適于陸地上的生活;而青蛙還需要皮膚輔助呼吸,仍然離不開潮濕的環境。
5、比較法是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即比較是一切邏輯思維的前提,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采用比較法,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學生必須用比較法,從邏輯上找出對比之項——作用場所、作用條件、反應物、生成物、能量轉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對立面和統一面,得出答案,并從中看出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1、類比。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蘭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
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關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時運用。要求大同,歸一類,找出特點,分門別類,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對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類,又是具有不同特點的二類或多類(小類)。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這樣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3、歷比。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的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一、溫故知新
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深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二、知識網絡化
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網絡化。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
三、理解深入化
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四、知識直觀化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一般的比較法有類型或類別比較、生命各階段的階段比、差異比和綜合比。
1、類型或類別比較。根據被對比知識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
2、生命各階段的階段比。即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3、差異比。差異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在分章節復習時,也可把其中的一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同多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分別比較。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4、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煉,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網絡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
三、運用比較法需注意的問題
1、確定比較標準。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很廣泛,但不是任何兩個事物都可以用來作比較的。只有具有比較意義和條件的雙方,才能確立為比較對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較的基本條件:
(1)同類不同種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一種植物體與另一種植物體;一種動物體與另一種動物體;一種植物群落與另一種植物群落;一個動物類群與另一個動物類群。它們分別隸屬于同一大類中的不同小類。比較的目的:求其異同,尋其特點。
(2)非同類事物的比較。非同類事物的比較,屬于借比。如:雙子葉植物葉脈呈網狀,柵欄組織象柵欄,海綿組織似海綿等。比較的目的:借以說明某些難于想象的事物,使學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關鍵詞:初中生物;比較法;教學;應用
一、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1、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2、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進化的。
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4、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可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象或規律,比如說草履蟲象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就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象有了一個直觀形象。比較法還能加強直觀作用。
如將蜥蜴的肺結構圖同青蛙的肺結構圖比較,能使學生具體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數目增多,深切地認識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夠滿足整個身體對氧氣的需要,因此適于陸地上的生活;而青蛙還需要皮膚輔助呼吸,仍然離不開潮濕的環境。
5、比較法是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即比較是一切邏輯思維的前提,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采用比較法,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學生必須用比較法,從邏輯上找出對比之項——作用場所、作用條件、反應物、生成物、能量轉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對立面和統一面,得出答案,并從中看出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1、類比。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蘭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
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關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時運用。要求大同,歸一類,找出特點,分門別類,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對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類,又是具有不同特點的二類或多類(小類)。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這樣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3、歷比。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的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4、寡眾比。寡眾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在分章節復習時,也可把其中的一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同多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分別比較,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5、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練,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
參考文獻:
[1]步天芹.初中生物比較法教學探索.《華章》,2010,17.
本文著重探討如何運用哲學中的唯物辯證法來分析教學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化難為易,使基礎知識不斷深化,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以矛盾的觀點看待生命現象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做矛盾,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矛盾推動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事物之間的對立,也要看到事物之間的統一;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即“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從矛盾雙方對立與統一的關系中分析問題。比如,在物種的繁衍過程中,就存在著遺傳和變異這樣一對矛盾,遺傳和變異這對矛盾的運動始終貫穿于物種繁衍的全過程。在一定條件下,遺傳的過程和變異的過程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轉化。生物的遺傳變異與環境變化也是一對矛盾,兩者之間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再比如,細胞的癌變過程,其與生命體也是矛盾統一體,癌變的發生發展離不開機體的免疫力、抵抗力的發生發展,人體的自我保護系統能抵抗癌的生長和侵襲轉移。所以,癌變的發生既作用于機體,又受機體的制約,表現出機體與癌變的對立統一。
將對立統一規律應用于中學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學中指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生命過程,可以更深刻地把握生命現象的發生、發展規律。
二、以聯系的觀點分析生命現象
聯系是指事物內部矛盾的雙方和事物之間相互聯結、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關系。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多種多樣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任何事物、任何事物內部的各個要素間都處于相互聯系之中,和其他事物或要素不相聯系的事物或要素是不存在的。世界是萬事萬物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比如,動物是由許多器官構成的,但各個器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動物機體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表現出局部和整體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并相互影響。如果動物要完成某個動作,除了需要運動系統的參與外,還需要其他的系統,比如神經系統的支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及其他系統的輔助。再比如,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生物離不開環境為他們提供的溫度、水分、陽光、土壤和生存空間等生存的基本條件,同時,生物的活動也會對環境產生很多影響。
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將整體與局部、形態結構與功能的變化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生命各種復雜多變的獨特規律。
三、用運動發展的觀點指導生物學教學
生物學作為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教學過程中始終離不開發展的觀點。生命具有一個極其復雜的發展過程,同任何事物一樣,生命也是作為過程而存在的,即任何生命體都有其產生、發展、變化乃至滅亡的過程。同一生物體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生理變化,因此要用運動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在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頭腦中一定要有“動態”的概念,不斷更新教學手段及對生命現象的把握。比如,在學習“細胞的生命歷程”時,應將細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聯系起來,這四種生命現象經常是相繼連續發展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分析這四種生命現象之間的辯證關系,動態把握生命發展的過程。生命系統是開放系統,它們與外界環境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交流、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這就決定了生命系統時刻處于動態變化的過程中,這一復雜過程無一不體現了運動和發展的規律。
高中蛋白質類激素有胰島素、胰高血糖素、促甲狀腺激素、促腎上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生長激素、催乳素等;而且脂質類激素也就是其化學本質是脂類的激素。
蛋白質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機體所有重要的組成部分都需要有蛋白質的參與;一般說,蛋白質約占人體全部質量的18%,最重要的還是其與生命現象有關。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