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空山鳥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設計思想】
郭楓的《空山鳥語》既有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思考,又有詩的意境和韻味,是用詩化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古樸、淡泊、寧靜、自由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也正因為本文具有這樣的特點,學生在理解的時候是有較大難度的,特別是如何引導學生體會文中濃郁的詩意,怎樣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哲理,這是需要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著重思考的。
我在備課的時候注意從兩條線來思考,一是將文本的有關部分改寫為現代詩歌,通過分析詩歌的意象和意境,指導學生誦讀來體會本文的詩意。二是簡介作者的人生經歷,探尋作者創作的思想根源,更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的深刻哲理。
【教學目標】
1.將文章的有關部分改寫為現代詩,用分析詩歌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詩意。
2.自主研讀與合作探究相結合,體會文章的深刻哲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播放寂靜的山林中鳥鳴聲的課件,請學生閉上眼睛靜靜的聆聽,并想象此時山中的景象。
(二)請學生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剛才所聽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
空山中的鳥鳴會給我們帶來獨特的想象和思考,下面讓我們來看看臺灣作家郭楓的散文《空山鳥語》,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感受。(出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聽老師范讀課文。(師配樂朗讀)
(二)請大家思考,剛才你的腦海中浮現了哪些有意思的畫面,請用一段話描述,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1.請同學們想象一分鐘左右,然后試著描述。
2.請幾名學生試著回答,學生、老師作點評。
看來,同學們對這篇文章已經有了自己的感悟。下面,讓我們進一步深入品味文章。
三、研讀課文,探究哲理:
(一)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文題就是文章的眼睛。剛才同學們聽讀了全文,對文題有沒有疑問?
1.請同學們稍作思考,然后學生回答:
2.重點問題是:
(1)山是空的么?
(2)鳥兒說了些什么?
(二)請同學們結合文本思考,山是空的么?
1.請同學們跳讀課文,尋找有關句子作為思考的依據。
2.請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并用文中的有關文字論證自己的觀點。
3.作者為什么說是“空山”呢?
(此處,學生的理解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師適當提示)
提示:佛家云:“情不附物,物豈礙我”。意思是:人的心思不投入到這些事物上,這些事物和我有什么相干呢?
(1)從“空”的意思上看:找文中有關語句,體會文中的“空”的意思?
——“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靜靜地躺在鋪著落葉的土地上”
可以將“空”理解為環境的幽靜、心靈的安寧、純凈。
(2)從關注的對象看:找文中有關語句,體會作者迷戀的是什么呢?
——“到山上來,我最喜歡的事就是聽鳥叫。”“別動也別想,好好地聽一聽鳥叫吧!”說明作者不迷戀優美的自然美景而是神迷“鳥叫”,所以山間的其他物對作者來說似乎是不存在的。
所以“空山”是“鳥語”的環境或條件,閱讀本文的重點是體會鳥語。
(三)下面讓我們來聽聽“鳥語”。看看哪些鳥在說話,都說了些什么?
1.請同學們再次閱讀全文,劃出相關的句子。
2.請學生回答:
什么鳥在說話?——(1)有紅喙的鳥。(2)聲音像鷓鴣的鳥。
怎么說的,說的是什么?
(1)有紅喙的鳥:
1)請同學們再次閱讀全文,劃出描寫他們“說的樣子”的相關的句子,在書上批注“說”的實質內容。
2)請學生回答:(提示:尋找文中的關鍵詞體會)
“纏纏綿綿”“反反復復”“依偎”“廝磨”用疊詞、動詞寫出了兩只鳥兒感情的濃烈,像如漆似膠的戀人。
(2)聲音像鷓鴣的鳥:
1)請同學們思考聲音像鷓鴣的鳥“說”的實質內容。
(提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聞大雁、鷓鴣聲音意味著思家。)
所以在這時作者產生了怎樣的情緒?——思家。
2)因為思家,作者做了一個夢,夢中的家是怎樣的呢?
(文中的哪些文字作了描繪呢?)
我把這段文字重新編排了一下,請看屏幕——
“咕——咕——”,我回到了江南。
“咕——咕——”,我沐著淡煙疏雨。
石頭城的苔痕,更加暗綠了哪!
長檐飛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
江畔的落日更蒼涼了哪!
“咕——咕一—”,
奔馳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馬蹄聲突然隱去了。
這是夢境,呵!這是在海角孤島上奇幻的夢境。
——是的,我知道這是夢,
可是我多么喜歡重溫!
3)重新編排后,同學們感覺這是什么體裁?——一首詩。
詩歌講究意境美,同學們能說說這首詩營造的是怎樣的意境么?
——古樸、寧靜、又有些寂寥
4)下面我們就試著通過誦讀來體會這種意境
朗讀要注意語速、語調。
請同學們先試讀——請一位同學讀——學生點評。
師范讀——學生再次試讀——師生齊讀。
5)本文還有許多意境優美的文字,建議大家課后練習朗誦。
6)通過對文本的研讀應當理解到:鳥語的內容是愛情和思家。但是,大家想想:真的是鳥兒在訴說愛情和思家么?
(提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有言:“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鳥語是詩人感情的投射,心靈的訴說,所以,鳥語即作者的心語。
(四)小結:請同學們思考文章最后一節:“我想做一只鳥,在山中。”
作者想做一只鳥,為什么是山中的,而不是其他地方的呢?
(提示:不是公園里的鳥、不是鳥籠里的鳥。)
(1)從全文來看:山里有什么好呢?
環境優美寧靜、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2)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探究詩人追求的是怎樣的人生境界?
作者簡介:郭楓,生于江蘇徐州,是臺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識和傳統意識強烈的作家。1947年為南京“國軍遺族學校”所收容,后隨校赴臺。他在臺灣四十余年,目睹政治腐敗的社會現象,潔身自好,執意以教書和寫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
(3)作者的追求:沒有世事的羈絆,無須世俗的媚骨,做真正自由、幸福的人。正如詩人自己所說:“我要耕耘一片寧靜而和平的凈土”,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關鍵詞】 健康教育; 膳食干預; 糖尿病; 血糖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9-0087-02
糖尿病屬于終身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措施,僅可通過藥物控制患者血糖含量,且并發癥較多,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糖尿病患者若未及時有效控制血糖,將發生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等嚴重并發癥,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及飲食結構改變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糖尿病發病率呈現出顯著上升趨勢。選取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健康教育及膳食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41~83歲,平均(59.67±2.10)歲;病程1~19年,平均(7.84±1.35)年。采用抽簽法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99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2)患者意識清醒,可積極配合本次研究,無中途退出情況;(3)排除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時期患者;(4)排除患有精神類疾病、惡性腫瘤疾病患者;(5)患者無心臟、肝臟、腎臟等機體重要器官嚴重器質性病變;(6)患者治療依從性良好,可遵醫囑使用藥物治療;(7)患者對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權,且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
兩組糖尿病患者均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僅給予常規護理配合,如病情觀察與生命體征監測、給藥護理、并發癥預防等;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入健康教育及膳食干預內容,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1.3.1 培訓方法 (1)定期組織患者集中學習糖尿病相關知識,使其掌握膳食干預方法及健康教育內容;(2)待理論學習完成后發放相關資料及進行問卷調查,掌握患者學習情況;(3)設立咨詢處或咨詢熱線,及時解答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實施膳食干預或遵循健康教育內容中遇到的困難及問題;(4)不定期開展座談會,使患者相互交流膳食干預心得體會;(5)講解控制血糖的必要性及未及時控制血糖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提高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及實施膳食干預積極性;(6)醫護人員應定期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及膳食干預培訓,掌握國內外先進膳食干預理論并適當結合實際工作。
1.3.2 膳食干預 (1)飲食原則為低糖、低脂、限鹽、適當蛋白質及膳食纖維,保障人體每日所需熱量及營養物質;(2)指導患者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身高、體重、運動量等)計算每日進食量;(3)嚴格控制糖分及鈉鹽攝入量,戒煙酒,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食油炸、純糖、油膩食物;(4)若需加餐應遵循不加量原則,即每日飲食總量不變,可分多次食用完成[2];(5)飲食種類應豐富,選擇食物應考慮血糖負荷(指食物中血糖生成指數與糖含量乘積,此舉可將食物中糖分質量及數量相結合,從而對膳食中總血糖效應進行估價)[3];(6)適量飲水有利于體內代謝產物盡快排出體外及稀釋血糖 [4];(7)1 ml酒精可產生7 kCal熱量,且酒精中除熱量外不含其他營養物質,不利于糖尿病患者進行合理膳食,此外飲用酒精將增加肝臟負擔,空腹飲酒還易出現低血糖,提示糖尿病患者應限制飲酒甚至禁酒[5];(8)烹飪時炒制將增加食物中脂肪含量,且易破壞食物中營養成分,因此提倡糖尿病患者飲食應以煮、燉、蒸等烹飪方法為主。
1.3.3 健康教育 (1)講解糖尿病相關知識及遵醫囑治療重要性,告知未遵醫囑治療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2)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運動方案,主要運動方式包括慢跑、散步、游泳等有氧運動,運動過程中及運動后患者心率不應變化過快(較運動前上升20次/s);(4)運動前后應及時掌握血糖變化情況,若患者血糖在5.5~6.7 mmol/L狀態下進行運動基本安全,若患者處于尿酮陽性狀態則不宜運動,若患者血糖含量>7.8 mmol/L則禁止運動[6];(4)不宜空腹運動,最佳運動時間應在進餐完成后1 h,運動時應有家屬陪伴,隨身攜帶簡單救助工具及糖果,以便于運動后發生低血糖可及時處理[7];(5)每周至少安排5次運動,每次運動持續時間為30~60 min,運動時應保持身心愉快,若自覺異常情況應及時停止運動;(6)講解良好生活習慣對疾病治療的積極作用,及時糾正其以往不良生活習慣;(7)講解糖尿病治療注意事項,提高治療安全性,降低異常情況發生率;(8)指導家屬對患者進行積極的配合治療,適當增強患者戰勝疾病自信心。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變化情況(晨起空腹、早餐后2 h、晚餐后2 h、夜間)及患者對護理效果滿意度。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滿分為100分,掌握患者對本次護理內容、護理態度、護理效果滿意度,分數越高則患者滿意度越高。
1.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血糖
兩組患者護理前各時間段血糖測量值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后兩組血糖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護理滿意度
研究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93.31±3.5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44±5.3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糖尿病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時,若給予正確的飲食指導及健康教育,則有利于其盡快控制血糖[8]。本文研究可知,對照組糖尿病患者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僅給予常規護理,其血糖含量較護理前減少,但加入健康教育及飲食指導的研究組患者減少幅度更為明顯,且研究組患者對護理效果滿意度顯著提高,與胡可芹等[5]的研究結果相符。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及飲食干預注意事項:(1)若患者病程較長,則健康教育側重點在于如何防控相關并發癥;(2)指導患者計算日常飲食量可使其明白均衡飲食的意義,掌握自身調節飲食的方式方法,獲得更為有效的血糖控制效果;(3)應根據患者文化程度及實際病情選擇健康教育的側重內容;(4)部分患者與家人共同進餐,因此對飲食干預造成一定困難,應講解飲食干預重要性,若條件允許應分開進食利于控制血糖[9-12]。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常規治療與護理時,加入健康教育及膳食干預內容,可顯著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護理滿意度,有利于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值得今后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任衛東,李立楠,張志英.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及效果評價[J].山東醫藥,2011,47(19):128-129.
[2]翁建平,李延兵,許雯,等.短期持續胰島素輸注治療對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細胞功能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11(1):10-15.
[3]曹翠蓉.糖尿病患者社區服務模式的探討[J].現代醫院,2012,8(3):61-62.
[4]熊建菁,盧偉.糖尿病患者非藥物干預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4(4):382-385.
[5]胡可芹,任伶俐.健康教育對社區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2(3):116-117.
[6]林阜遠,周雪芬,陳艷華.新形勢下糖尿病社區管理模式探討[J].中華實用中醫藥雜志,2013,9(7):42-43.
[7]謝輝,王亞萍,夏和平.以家庭為單位實施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體會[J].海南醫學,2010,21(1):144-146.
[8]楊小平,李翔,許璋榮,等.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治療依從性與代謝控制關系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2,45(7):624-626.
[9]毛秀建,何春蘭,劉自安.糖尿病康復教育模式的探討[J].海南醫學,2013,22(4):137-139.
[10]黎艷,李莉,汪曉紅,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對2型糖尿病治療達標率的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8-10.
[11]姚蘭,賈竹敏,吉暉暉.淺談糖尿病臨床健康教育重要性[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148-149.
[關鍵詞] 二胡藝術;劉天華;演奏技法
【中圖分類號】 J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3-229-3
劉天華一生創作和發表了十首著名的二胡曲。這十首二胡曲在藝術上各具特色,是他在繼承我國民間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借鑒西洋的技法而創作的,在民族器樂曲的創作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無論使用中國的傳統手法還是借鑒西洋的創作技巧,劉天華都能恰如其分地把自己的情感溶化在作品當中,相當真實、充分、生動而深刻地表現出“五四”時期不滿于現狀而又懷抱光明理想的知識分子仿徨、苦悶、掙扎、探索以及他們熱愛生活、寄希望于未來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風貌。如何準確把握劉天華二胡作品中演奏技法的運用和表現,是每個演奏者必須認真面對和思考的。
一、相同符號在不同樂曲、不同情緒中的變化奏法
劉天華的十首二胡曲中,各種弓指法符號及表情術語的標記都非常清楚明了,無論演奏哪一首樂曲,都應以樂譜中的各種標記為依據進行“再創造”,才能真正符合作者的創作意圖。每一種符號代表一種特定的演奏方法,這是二胡演奏的基本原則,然而相同符號在不同樂曲及不同情緒中應以變化的方式出現,這也是二胡演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這里,前者指的是基礎技巧即各種弓指法符號的基本奏法,而后者則指應用技巧即各種弓指法的具體變化。基礎技巧是應用技巧的依據,應用技巧是基礎技巧的變化。這兩種技巧在演奏中相輔相成,最終完成對樂曲的“再創造”。因此,樂譜中的連弓、分弓、頓弓、顫音、滑音、裝飾音及顫弓等符號都應根據不同內容和不同的情緒變化演奏,這樣才符合音樂的要求,才能完美而準確地表現樂曲的內容。再完善的記譜法也不能替代各種技巧的細微變化,因為它們是活的藝術、是一切基礎技巧的升華。在劉天華的二胡曲中,除了一般的弓指法之外,顫音和上下行的滑音(即綽與注)也是比較重要的表現手段,其中《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悲歌》、《良宵》、《閑居吟》、《空山鳥語》和《燭影搖紅》等八首樂曲中使用了顫音技巧,《病中吟》、《月夜》、《悲歌》及《空山鳥語》中使用了上下行的滑音,《病中吟》和《悲歌》中還使用了大滑音,此外,在《閑居吟》和《光明行》中使用了泛音、《空山鳥語》和《燭影搖紅》中使用了裝飾音,《光明行》中還使用了分頓弓、連頓弓和顫弓的技巧。我們在演奏中運用這些技巧時,一定要認真研究它們的分寸,比如顫音的輕重快慢、滑音的不同方式及不同音程、泛音的濃淡輕重的分寸、裝飾音的時值長短、頓弓以及顫弓的雙手配合分寸、左指觸弦面的大小、右手著力重心的位置變化等,使相同技巧在不同樂曲及不同情緒中合理地變化應用,恰如其分地表現好音樂內容。
二、演奏中虛實、動靜、濃淡和剛柔的對比與變化
這里所指的“虛實”、“動靜”、“濃淡”和“剛柔”包括了演奏中的聲音效果和技巧手段。這兩個方面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是因果關系,更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
(一)虛實。“虛實”指發音的狀態。在音響上“虛”的效果空泛朦朧、“實,的聲音堅實凝重,在技術方面體現在弓毛與琴弦的摩擦角度和狀態、左右手的用力程度及著力重心位置的變化。比如《月夜》第二段第9小節以后的一段旋律要求堅實而凝重的音響,因此在演奏中宜于擴大弓毛與琴弦的摩擦面、擦弦角度也宜偏斜下方(靠近琴碼一方),雙手的著力重心位置稍偏向大臂方向,以較為堅實有力的運弓和按弦奏出凝重而明朗的旋律;與此相反,在《月夜》第三段第7小節以后的旋律要求柔美飄逸的音響,所以演奏中弓毛擦弦點不宜太偏向下,應稍平些向外擦弦,左右手的著力重心位置也應適當移向手指,以輕松的運弓、按弦和左指的滑動換把奏出朦朧而柔美的聲音。此外,在演奏泛音時,一般也宜結合這樣的技巧分寸,以雙手的巧妙配合獲得空泛與朦朧的音響。再如《空山鳥語》的引子一段,可將虛與實的不同奏法結合運用,以達到空山幽谷和鳥鳴春澗的音響對比效果。
(二)動靜。“動靜”指演奏中的動作分寸。在音響上,“動”指流動、“靜”指凝滯,技術上包括了揉弦的頻率和幅度變化、顫音的快慢變化、不揉弦與揉弦以及弓速的快慢對比等。比如《病中吟》第一段旋律的開頭與第二段開頭旋律的靜與動的對比,第一段的開頭由于要看重表現安靜凝思和低吟慢訴的音樂形象,因此演奏中要非常精細的安排揉弦與不揉弦的音、揉弦的幅度頻率變化及和壓揉技巧結合的分寸、弓速與弓力的配合等,做到以靜為主、靜中寓動,而第二段開頭的旋律雖然是慢起漸快,但憤慈的、以動為主的旋律進行趨勢勢不可擋,快頻率大幅度的揉弦配合有力而較快速的運弓在此時能造成一種激烈動蕩的音響效果。再如《病中吟》最后兩小節的三個顫音,前兩個顫音要表現出絕望而痛苦掙扎的動態形象,因此要奏得較重較快并且要有明確的音頭,最后一個顫音則要求表現出悵惘空虛、無力的效果,因此演奏顫音時要慢起漸快后再逐漸放慢,弱起稍漸強后再逐漸減弱。這樣,通過三個顫音的變化對比奏法,動與靜、掙扎與無力的音響效果和音樂形象就能比較生動地表現出來。
(三)濃淡。“濃淡”指聲音的厚度對比。它的變化是由雙手在演奏中著力重心位置的變化以及左指觸弦面的變化形成的。當弓毛擦弦左右運行時,右手的著力重心位置靠上則聲音較為渾厚濃重,靠下時則聲音顯得清晰淡泊。同時,左指按音時觸弦面偏大則聲音顯得寬厚一些,反之觸弦面偏小則聲音相對薄和窄一些,另外,揉弦與換把的變化在“濃”與“淡”的音色對比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大幅度的揉弦和首尾方式的滑指換把能使聲音的效果變.濃.,反之小幅度的揉弦和無滑音痕跡的換把能使旋律音的效果清晰淡泊。如《獨弦操》第一段旋律的開頭和第三段旋律的開頭,“濃”與“淡”的聲音對比就比較鮮明而有說服力。第一段開頭的情緒妥求聲音濃郁些,演奏時右手的著力重心要偏上,左指的按音觸弦面要較大并使用連續的首滑指換把方式,加上大幅度、較慢頻率的揉弦,憂思郁悶的傾訴效果就能表現得較為準確,而第三段的旋律開頭,由于樂曲的情緒暫時變得明快,因此演奏時一定要注意著力重心偏下、左指按音的觸弦面要小、揉弦的幅度也要小而頻率稍快,同時注意換把要干凈、要盡量減小手指滑動的痕跡。這樣奏出的聲音不但清晰而淡泊,而且也可以較生動地表現歡悅輕快的情緒。
(四)剛柔。“剛柔”指演奏中由于不同的用力方式和用力狀態所產生的不同聲音效果。“剛”指剛健、“柔”指柔美。一般使用爆發力的奏法和有棱角的換弓容易產生“剛”的音響,使用弱力的奏法和圓滑換弓的方式則易產生“柔”的效果。比如《光明行》這首剛健有力、雄偉豪邁的樂曲,從一開始就要求表現出挺拔矯健的音樂形象,尤其第一段的旋律充滿了向上的自信心和勇往直前的氣概。因此,演奏時一定要做到雙手嚴密配合,著力重心應以肩為軸、以有力的運弓、有棱角的換弓以及左指較大幅度和較快頻率的揉弦相配合,奏出挺拔剛健、朝氣蓬勃的音響效果。在《月夜》、《良宵》和《閑居吟》中,“柔”的聲音效果表現得比較充分。樂曲中那些充滿柔情的優美旋律大多要求以歌吟的方式來表現,因此演奏中一定要注意使用圓滑的換弓、連貫的換把和適當而不過分的揉弦,雙手的著力重心要適當向下,以松弛自如的演奏方法表現出恬淡如歌、陶然自樂的情趣。在演奏中無論使用“剛”的奏法還是“柔”的技巧,要做到剛而不噪、柔而不媚,恰如其分地表現好音樂內容。
三、認真研究揉弦與換把技巧的應用
揉弦與換把技巧,在演奏中的各種應用方式與分寸,是表現細膩的感情變化及再現準確音樂風格的重要手段。由于這兩種技巧一般無法準確標記,因此在演奏中要依靠我們對樂曲的確切理解以及每個演奏者個人的音樂修養和藝術趣味對其進行具體的安排與應用。這就要求我們演奏每一首樂曲時仔細研究和推敲這兩種技巧,并從樂曲處理的宏觀及微觀兩個方面合理地安排應用。
廣義地說,二胡演奏中使用的揉弦技巧大致可以分為滾揉、壓揉、摳揉、滑揉及不揉弦幾種,其中每一種揉弦在頻率的快慢及幅度的大小兩個方面又分為若干細致的組合方式與變化。在一般情況下,滾揉宜表現輕松愉悅的情緒和演奏連貫流暢的歌唱性旋律;壓揉適合表現凝重悲苦的內在情感及演奏富于民間風格的旋律;摳揉與不揉弦密切結合應用更適合表現古樸典雅的韻味,滑揉則偏重于表現詼諧風趣的情趣及演奏河南、內蒙等地方風格較強的旋律。其中不揉弦的技巧做為一種表現手段不但能結合揉弦方式表現出靜與動的對比效果,表現凝思沉寂、木然呆滯等情緒,而且更能體現我們民族音樂中“靜、遠、淡、虛”的審美傳統,表現“吟”的效果,增強樂曲的韻味及感染力。此外,“遲到”揉弦與“早退”揉弦的技巧手段在二胡演奏中也能起到深化表情、增強余韻的重要作用。由于二胡是沒有指板的弓弦樂器,因此滾揉與壓揉兩種方法雖然在動作方式及音波變化的原理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具體演奏中往往是相互補充、協調應用的,這同時也形成了二胡自身區別于其它有指板弓弦樂器的揉弦特點。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地練習和掌握好每一種具體的揉弦方法以及變化方式,繼而有分寸而得心應手地在演奏中加以應用。通觀上述各種揉弦法,我們可以在演奏劉天華二胡曲時,根據不同樂曲中的不同情緒予以準確得體地應用。如《病中吟》,由于它集中表現了“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細膩的情感變化,因此在揉弦的安排上不但要使用表現沉思凝重情緒的以壓揉為主、壓揉與滾揉相結合的手法,而且要適當安排不揉弦的手法以突出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作者充滿矛盾的心境;同時在樂曲的快板和激憤處要運用大幅度和快頻率的滾揉方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樂曲的深刻內涵。在全曲結尾處,運用斷續壓揉的奏法也能更生動地表現出作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的真摯情懷。又比如在《月夜》中,以均勻流暢的滾揉為主的揉弦方法能更準確、更生動地表現樂曲中月白風清的意境與柔美的歌唱性旋律,同時結合適當的不揉弦手法也能造成樂曲所要表現的寧靜氣氛,同時,在音樂的起伏處,輔以較快頻率的滾揉與適當的壓揉,也能更好地表現作者內心深處的不平靜,以及時而閃耀的激動之情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再比如在《光明行》中,較大幅度較快頻率的滾揉自引子開始貫穿全曲,那流暢渾厚的音響充分表現了一往無前的奮斗精神和樂觀向上的音樂形象。在第四段舒緩而優美的旋律中,有時要求適度頻率與幅度的揉弦,大反復以后又要求較大幅度和較快頻率的滾揉做為主要的揉弦方式結束全曲。演奏這首樂曲時切勿使用以壓揉為主的揉弦方式,因為這樣會破壞旋律的連貫與流暢,在音響上給人以沉悶壓抑的感覺。
換把作為一種特定的演奏方式不但是旋律的音域擴張的連接手段,而且也是音樂表情的重要表現形式。在一般情況下換把的方法分為滑指換把、交替指換把和媒介音換把,這三種換把一般以樂譜中的指法標記為依據進行演奏。具體應用時又分為首滑指、尾滑指與無痕跡三種換把方式,其中首、尾滑指的方式一宜于演奏舒緩如歌的慢速旋律,無痕跡換把則多用在較快速度的旋律連接中。這三種換把方式在樂譜中無任何明確的符號標記,需演奏者根據樂曲的情緒、旋律的內涵和音樂的風格在演奏中自行安排。《獨弦操》、《月夜》、《悲歌》及《病中吟》的慢板部分宜結合使用首、尾滑指的方式進行換把,以細膩的旋律連接手段更深刻地表現音樂內容。在《空山鳥語》、《燭影搖紅》、《光明行》和《病中吟》的快板部分,則更適合運用無痕跡的換把方式,使旋律的連接干凈而洗煉。《空山鳥語》尾聲的琶音部分,如不使用無痕跡的換把方式或換把中拖泥帶水、音的銜接不干凈,則演奏的效果會遜色得多。綜上所述,揉弦與換把技巧在二胡演奏中是一門艱深的學問,它們不但在旋律的連接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也是表現音樂內涵至關重要的技巧手段。
四、慎用滑音與裝飾音
劉天華在其十首二胡曲中非常謹慎地使用了滑音和裝飾音的技巧,其中《空山鳥語》一曲為更充分地表現空山的幽靜迥響和模擬鳥的鳴叫,所以較多地使用了滑音與裝飾音。在《病中吟》中,以“綽”和“注”的手法為主的小滑音以及七度八度音程的大滑音也充分表現了作者郁悶的心境、悲苦的傾訴以及憤怒抗爭的形象。樂曲最后那十二度音程的短促而有力的大下滑音以孤注一擲的氣勢、失落而無助的音樂形象,預示了斗爭的夭折和前途的渺茫。在《悲歌》中雖然只使用了一個滑音,但這對全曲的音樂表現至關重要。這是一個八度音程的大下滑音,它猶如強弩之末,使掙扎上升的旋律變成了較弱的烯噓悲嘆,在全曲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除《空山鳥語》外,裝飾音使用較多的是《月夜》。為了表現委婉曲折的優美旋律和細膩變化的情感,十一次裝飾音的出現不同于一般裝飾音的奏法,大多是結合滑指換把進行,使人聽來有如細微的滑音生動而美妙。此外,裝飾音只在《苦悶之謳》和 《燭影搖紅》中出現了三次,在《良宵》中出現了一次,其余幾首樂曲中均未出現。這些裝飾音根據樂曲的需要在應用中緊緊圍繞著音樂的內容,在旋律的連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滑音和裝飾音都屬于色彩性的演奏手法,它們的作用都是突出和圍繞旋律音,在樂曲的旋律連接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因此除表現特殊的情緒、特定的地方音樂風格和演奏風格性較強的旋律時可以適當地使用外,在一般情況下一定要謹慎使用與合理安排。否則習慣性地在演奏中使用滑音和裝飾音或不符合音樂內容,過多地使用這兩種技巧,不但會喧賓奪主、沖淡音樂的旋律,而且容易給人造成油滑、繁瑣和不樸實感,從而減弱乃至破壞了音樂的感染力。
五、其它演奏表現
就思想內容和藝術情趣而言,劉天華的十首二胡曲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以《病中吟》為代表的,包括《苦悶之謳》、《悲歌》和《獨弦操》,表現知識分子內心苦悶仿徨、憤懣與掙扎,充滿矛盾心理的作品。演奏這一類作品,技術上要非常嚴格,表現手法上要非常準確,揉弦及換把方式的變化要豐富、細膩。在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的對比幅度也要適當加大以表現作者內心復雜的心境和情緒變化、增強樂曲的感染力。
第二種類型是以《光明行》為代表的另一種精神境界的作品,它的旋律剛健有力、感憤而向上,表現了作者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對光明前途充滿信心的美好情感。在演奏這首作品時,要注意剛健順暢的運弓和均勻有力的揉弦,同時對分頓弓、連頓弓和顫弓等也要巧妙得體地予以應用。《良宵》、《空山鳥語》和《燭影搖紅》屬于輕松愉悅的樂曲。這類作品或優美流暢、或描繪百鳥啼喉的美好自然、或表現歌舞升平的絢麗色彩,情調基本上是明快而清新的。演奏這類作品要做到換弓連貫松弛,揉弦流暢均勻,力度與速度的對比幅度不宜過大,左指按音要輕松而有彈性。尤其在演奏《空山鳥語》時,左右手的快速配合要敏銳而有分寸。
第三種類型的樂曲包括《月夜》和《閑居吟》,它們在情調上介乎前兩種類型樂曲之間。通過借景抒情和以情喻意的表現手法,以優美曲折的旋律、徐緩自由而富于變化的節奏律動,表現作者熱愛生活和內心渴望獲得慰藉的不平靜。演奏這兩首樂曲要特別注意表現音樂旋律的內在美和樸實美,充分體現作者“抱樸含真、陶然自樂”的純真精神,在演奏如歌的旋律時,要注意揉弦技巧的韻律變化及旋律律動的自然展開和有機銜接。在運弓的小范圍弱奏時,要注意弓毛觸弦的敏銳變化及力度分寸。由于這十首樂曲在藝術上各具特色,因此演奏時應因曲而異,把握好諸如揉弦的變化、換把的方式、弓指法的安排以及音準的控制和音色的變化等技術環節,自然而合理地調節演奏中力度和速度的變化,做到虛實結合、動靜和諧、濃淡適宜、剛柔相濟,以準確、巧妙和精微的對比技巧,生動準確地表現好每一首樂曲。
如一切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一樣,每首二胡樂曲的演奏也都是在表現一個過程,一個充滿矛盾變化的、表現具體事物的或思維的過程。如《病中吟》再現了“五四”時期知識分子仿徨苦悶和他們奮斗掙扎的過程;《光明行》再現了作者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憬的過程;《空山鳥語》則描述了空山幽谷中百鳥啼哄、歡樂爭鳴的自然景觀及其過程,表現了作者熱愛大白然、熱愛美好生活的真實愿望和渴望自由的精神寄托。我們的演奏一定要在“變化”和“過程”的思想指導下,并以第一人稱為主、述說式的方法完成演奏。在描繪自然景色的樂曲中,要做到主客觀的結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地生動再現音樂內容,揭示作者的內心世界。這里有一個“進”和“出”的問題,“進”即鉆進去,鉆到樂曲中去,鉆到作者的內心,鉆到要表現的那個時代,鉆到他的情感中,然后再客觀地走到現實中來,做到“鉆進去,走出來”,用現實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用我們現在人的眼光去分析,去重新體驗樂曲的內涵,表現樂曲的情感。只有這樣的演奏才是真實的,有感染力、有說服力的。
參考文獻:
[1]劉育和.劉天華創作曲集[M].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1954.
[2]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家評傳(上)[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
[3]周暢.中國現當代音樂家與作品[M].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4]陳偉二胡藝術史[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5]趙寒陽.二胡技法與名曲演奏提示[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4.
[6]中央音樂出版社編輯部,華樂出版社編輯部編.怎樣提高二胡的演奏水平[M].華樂出版社,2003.
[7]呼延梅文.劉天華二胡學派與中國近現代二胡藝術的傳承和發展[J].西安音樂學院校報,1994,(02).
[8]龍玉蘭.劉天華與二胡藝術[J].韶關學院學報,2003,(04).
關鍵詞 音樂教學 高效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0124-02
為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讓初中學生的音樂素質在新課程的教學下明顯提高,我們要做到“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造意識;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的教學理念。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呢?以下是一些淺見:
一、根據中學生的特點,采取恰當的教學措施
大多中學生對文化抱有厭倦的心理,但對音體美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因此,我們認真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如,我在給學生上欣賞課――劉天華的二胡曲《空山鳥語》前,并沒有給學生講解作者簡介、創作背景、作品分析,而是先將學生拉到了沂河畔、樹林間、田野中,讓他們親身去體驗來自大自然的花香鳥語、空山鳥鳴。在這里,他們可以在暢游大自然的同時,展開海闊天空的暢想,與自然對話。之后,再來欣賞這首《空山鳥語》,這其中的意境,不是來得比教師講解更迷人、更真實嗎?再如,教唱《七色光》這首歌。的確,那跳躍動感的旋律、真實流暢的歌詞真的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如何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歌曲中那種活潑歡快的情緒、生活在溫暖陽光下的幸福感呢?教唱完這首歌曲,我并沒有告訴學生或讓學生去干巴巴地體會、回答這首歌曲的情緒、思想內涵,而是為歌曲編排了幾個律動動作,并教給學生。然后,將學生拉到操場,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大的圓圈,邊唱著歌曲,邊向正反方向交替轉圈,并做學會的幾個律動動作。大家轉呀!跳呀!唱呀!笑呀!我也與學生們一起,融入了歡樂的海洋。這樣的一節課下來,我想,根本就不需要再作什么歌曲情緒、思想內涵的總結了;而且,還融洽了師生之間的感情。
二、恰當分析發聲的關鍵之處,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
無論是初學者,還是經過一段時間訓練的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口形、喉嚨、呼吸、情緒以及共鳴控制不當的問題,因此,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口型對發聲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新生,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此前沒有進行過比較正規的訓練,也沒有進行過比較系統的學習。而急于求成的學生在演唱時,往往是盲目模仿“明星范兒”,片面地追求數量而不注重質量,幾首甚至是一首高音歌唱下來便會臉紅脖子粗。教師很容易聽出來,這些聲音在學生的口腔里是散的,嚴重缺少共鳴,但是對于剛入學的新生來說卻很難聽出來。為此,我將學生的聲音通過麥克風放大后,讓他們感受自己的聲音,幫助學生找出問題的所在,之后便采取“弱聲訓練法”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將口腔打開而不發音,讓聲音從鼻子發出。在這個環節,著重進行口形控制和共鳴訓練。尤其要糾正“喇叭狀”口形和發聲位置過于靠前或靠后的情況。在訓練中,讓學生體會唱高音、中音和低音時,分別采用什么共鳴,怎樣才能獲得這樣的共鳴。讓學生通過實踐和切身體驗總結出:唱高音時主要要強化頭腔共鳴,唱中音時要強化口腔共鳴,唱低音時要強化胸腔共鳴。當然,與此同時分別要輔以其他的共鳴。這樣的共鳴,才能在換聲區不留痕跡,才能使高音高亢明亮,中音圓潤流暢,低音低沉雄渾。
三、重視創造的作用
音樂作為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在人的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最大優勢是培養人的創造精神。為此,音樂課程標準設置了“活動與創編”學習領域。課程標準鮮明地提出:“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掘創造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音樂創造包括兩類學習內容,其一是與音樂有關的發掘學生潛能的即興創造活動;其二是運用音樂材料創作音樂,這種創作與音樂創作有關,但區別于專業創作。如在《音樂鑒賞》――生活之音一課,要求學生在欣賞譚盾的“水樂”中找尋靈感,結合生活中最常見、常用的紙來創造“紙樂”。在《絢麗的世界音樂――樂器篇》中,能夠設計出心目中的樂器。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要認真領會課改理念,分析學生的愛好心理。為完成大綱的要求,真實實現教學目的。我們老師應該讓學生自己多實踐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夠自己欣賞作品并能夠評價作品。老師在其中只不過起著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立平.音樂欣賞的心理感知及其培養[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05).
花香鳥語,蝴蝶飄舞。
飄動的絲綢,顯出雍容與華貴,貌美如花的女子躲在綢子中,仍能看出體態的豐滿。玄宗似乎沉浸在歌舞中,笑聲溢滿了整個御花園。
血紅的地毯,響鼓震天。
刀起刀落,一顆人頭滾上紅地毯,唏噓一片,一切都終結了,原來宰相與忠臣亦如此,玄宗想砍誰就錯不了。可恨的女人,可悲的皇室,一顆長滿邪惡的心正在成長,愈來愈大,愈長愈昏暗。都是享樂惹的禍,女人可以為了享樂,不顧一切,心被狠毒漸漸吞噬,日益肥碩。
二
花香鳥語,蝴蝶隕落。
白色衣裙,像一道寂寞的弧線,飄落在地,瞬間一切都碎了。縱使多么惡毒的心,邪惡裝多了,便有破碎的時候,貴妃亦如此。
血色殘陽,烏鵲南飛。
城隍廟里,燃燒著的香火騰放出紫色的煙霧,祈禱聲此起彼伏。也許只有貴妃的死才能換得心的安寧,那顆肥碩的惡毒之心,注定被毒素所吞噬。倘使她不是讓那個心日益肥大,而是日益減小,放下心中的猜忌與享樂,又怎會落得如此下場。
若放下心靈的包袱,給心靈一個減負的機會,別用太多的邪惡來喂食心靈,就不會長出邪惡的果子,多好!
三
馬隗坡前,雨燕翩飛。
西川棧道,雨搭金陵。一點一滴,一滴一點一聲聲,聲聲和愁應。雨燕經過磨練,除去繁贅的肉,飛翔在霖雨的天空。世人都說女人是禍水。“春宵苦短日高照,君王從此不早朝。”你玄宗就沒有錯嗎?你的心就沒有長滿雜草,就沒有充滿享樂嗎?人間悔藥何處尋,一慟空山寂。
“空”,有“空自”“徒然地”之意,常用來表達某種情態,或悲憤、或失落、或無奈、或郁悶、或孤獨寂寞、或壯志難酬。
“空”出遺憾或失落之感。“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空”字用得極為精練傳神。黃鶯隔葉,婉轉鳴啼,空有好音――因詩人無心傾聽。一個“空”字襯托出了祠堂的荒涼冷落,并暗含了詩人對英雄事業未竟的同情和遺憾并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失落。“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李華《春行即興》)春行一路,山花爛漫,鳥語宛轉而無人聽賞。“空啼”二字,以樂寫哀,以鬧襯寂,充分顯示了山路的荒寞。寫出了詩人面對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與此同樣的還有李商隱的“空聞遷賈誼,不待相孫弘”(《哭劉司戶》),劉長卿的“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餞別王十一南游》),陸游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示兒》)等。
“空”出無可奈何的情緒。“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一“空”字,則將詩人登樓遠眺所引起的愁緒牽扯得綿綿長長,直到天的盡頭,但卻又無可奈何,只能無限惆悵。“年年花落無人見,空逐春泉出御溝”(司馬扎《宮怨》)一個“空”字則將宮女在幽禁的宮中虛耗青春卻又無可奈何的哀怨之情淋漓盡致地流露了出來。又如“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云高”(李頎《送陳章甫》),“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李頎《送魏萬之京》),“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杜甫《詠懷古跡》)等。
“空”出感懷身世國事的悲憤之情。“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書憤》)一個“空”字表達了詩人胸懷報國之志卻無用武之地,壯志未酬卻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年華老去的悲憤之情!“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李商隱《馬嵬》)“空”表達了作者對當朝統治者既悲又憤甚至是痛斥的情感。“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李頎《古從軍行》)“空”則表達了對漢家天子窮兵黷武,致力于邊庭戰事的不滿和痛恨之情。類似的還有岳飛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滿江紅》),杜甫的“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等。
“空”又有“空遠、空寂、空蒙”之意,常用來創設某種情境或意境,或空遠浩渺,或空蒙靈動,或空蕩冷清。
關鍵詞:禪宗 境界 人生 哲理
人生無常,人生如戲,有喜有悲;人生如夢,有真有幻;人生如棋,有輸有贏;人生如水,有清有濁;人生如茶,有濃有淡;人生如花,有開有榭;人生如天氣,有風有雨……在紛繁復雜的漫漫人生道路上,有幾人能體悟到其中的真諦呢?在美侖美奐的中國古典詩歌中,就蘊涵著豐富精美的人生禪宗哲理。“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一境界;“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此二境界;“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哪復計東西”此三境界。三境界的詩句分別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唐代王維的《鹿柴》、宋代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此精辟地道出了人生從覺而未悟,棄世絕俗到悟而未透,返虛入明,最后到達通透圓融,已臻化境的禪宗境界,此乃人生禪宗三境界。
一、覺而未悟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一首詩人柳宗元政治失意,被放逐永州(今湖南零陵),借歌詠隱居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孤傲,抒發失意苦悶的好詩。全篇詩歌寥寥二十字寄托著詩人孤寂、幽遠的心境,也寄托著中唐那一代人的心境、意緒,整幅畫面,動靜結合、物我兩忘、充滿禪味。詩歌首二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紛紛揚揚、飄飄灑灑、靜寂無聲的雪把一切都簡化了,不見鴻爪,不見人際,天地間一層不染,萬籟無聲,只有清靜和寂寥,陪伴著一條小船上的漁翁,在漫天寧靜,一江白雪中垂釣。詩歌后二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極寫天地的廣大寥廓,為了凸現主要描寫對象――小船上的漁翁,這很像電影的“大全景”,景別越大,中心人物越小,卻越突出、越抽象,自然成為視覺或心理的一個點。詩人正是以這種“全景式”的點,以這種“簡化”,凸現了垂釣者的峭潔清遠、寧靜淡泊。在這寒冷寂靜的環境里,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寒,忘掉一切,專心釣魚,形體孤獨,性格清傲,這被幻化了的漁翁,實際正是詩人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
此乃人生禪宗的第一境界――覺而未悟、棄世絕俗。其中的哲理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第一,“永貞革新案”后,詩人一去瀟湘十年,又去南桂數載,多少豪情壯志,多少睿智精思都付與有了青山綠水,此時的詩人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只得創造出一個如《桃花源記》里一樣虛無縹緲的幻想境界。正所謂“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1]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處事的一種高級原則,面對無道的政治統治,知識分子只能通過歸隱來求得內心的暫時寧靜,來求得內心的“超然物外”。第二,這一歸隱的過程,正說明詩人已經覺悟到了人與自然的交流和心靈的對話,可以解除內心的不快和郁悶,將內心的不悅寄托在寂靜的青山綠水當中,然后通過漁翁這個中介來具體表達。第三,烘托出了寬闊的禪境:廣大與具像對應;寂靜與動態相協;心與物;有與無;瞬間的恬淡與永恒的妙悟……一切都是無痕的的,卻又是有痕的;一切都是永駐的,卻又是瞬間的;一切都是靜止的,卻又是流動的。一個人的內心無聲、無色、無欲,自然也就無所求了。第四,詩人無論風吹雨打,卻“獨釣寒江雪”,體現出的在逆境中的倔強的態度、寧靜超脫的心境、孤傲狷介的個性,幾乎成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園。詩人雖然已經體悟到人生中的禪理,但還未大徹大悟,達通大境。
二、悟而未透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明代詩人李夢陽曰“王維詩高者似禪”[2],這首正是詩人王維后期,通過山水描寫,從而悟出一種云開霧散,光明洞徹的禪宗境界的好詩。詩作描繪了鹿柴(輞川地名)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陽返照下的幽靜景色。首句“空山不見人”,寫空山的寂寥靜謐,“空”在佛教教義中乃虛幻不實,空寂明靜之意。山之所以“空”,是因為杳無人跡,“不見人”三字將“空”具體化,然而又未必真空,次句的“但聞人語響”,境界頓出,萬籟俱寂,卻并非死寂,啾啾鳥語、唧唧蟲聲、瑟瑟風響、潺潺水鳴,相互交織,大自然的聲音其實非常豐富,然而“但聞”二字將這一切聲響統統排除,只有偶爾傳來的幾聲“人語”似乎打破了寂靜,空谷傳音,愈見空谷之空;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人語過后,空山卻復歸萬籟俱寂的境界,空寂更加突出。三、四兩句,由上聯的“聲”而入下聯的“色”。“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用夕陽返照反襯出深林的幽深清靜。按理,描寫幽暗的境界應該回避光亮,詩人卻偏寫“返景入深林”,乍一看,這一抹微弱的斜暉,似乎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了一絲光亮,其實恰恰相反,當“返景”的余暉透過斑駁的樹影,照在青苔上時,那一小塊光亮,與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深更加突出。一抹余輝轉瞬逝去,接踵而來的便是更加悠長的幽暗和沉寂。
自然的美是豐富多彩的,姹紫嫣紅、熱烈光明是一種美;秋水寒山,寂靜幽暗,又何嘗不是一種美,這種美正好表達了人生禪宗的第二境界――悟而未透,返虛入明。這種境界亦包含了多重禪理。第一,王維則認為人與天的結構相同,自然界使人們享受到一種自由自在的快樂,對自然的回歸,也就意味著對人生自由的回歸,對本真的回歸,亦老子所謂的“復歸于無物”[3]的境界。第二,晚年的王維常常在山林溪鶴之中,凝神關注著大自然中萬物的動、靜、生、息,沉潛到自然的幽深之處,感悟著某種不可言喻的內在生命的存在,他的許多山水田園詩幽靜之極,又生趣盎然,一切都是動的,一切都是永恒的寧靜,色即是空,動就是靜,實也是虛,虛虛實實皆為人生……第三,詩人將沉著的內心與空寂的深林合為一體,空山之中即包含人對自然的體悟;人語之中,即反襯自然的和諧;深林青苔之中即說透內心的幽靜,在瞬刻的直覺中獲得永恒……第四,詩人在靜觀自然中獲得了內心的沉寂,這種沉寂是一種經歷了人生大悲大痛、起起落落后的沉寂,是一種較“獨釣寒江雪”更為平靜,更為深摯的沉寂。詩人雖然能將虛幻空靜的禪宗之理,通過實實在在的自然景物來巧妙表達,但從詩歌本身和現實生活兩方面來看,詩人好似悟道而透理,未達至大徹大悟之大道。
三、亦臻化境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哪復計東西……
這首是詩人蘇軾因出仕與弟弟蘇轍分別后,和弟弟蘇轍送給自己《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而作的好詩(此處節用前四句)。詩歌開篇用平實的語言發表議論,突兀而起,對于漂泊人生發出提問,起筆超拔,有高屋建瓴之勢,頓時緊扣讀者心弦。就一個人而言,或為功名;或為利祿;或為謀生;或為讀書,東奔西走,隨處漂泊,這象什么呢?詩人用了一個新穎的比喻作答,表達對了對人生征途的深沉思考和理念的升華,猶如飛鴻駐足雪泥印下指爪之痕,此等比喻可謂神奇浪漫,詩心慧靈。那為什么漂泊的人生似“飛鴻踏雪泥”呢?頷聯就進一步描寫和闡釋,飛鴻來來去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指爪痕跡,轉眼就奮翅高飛了,渺然不知去向,至于留下的痕跡,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飛鴻無暇顧及這往日的舊跡,不復記慮前程的迢遙。此后,“雪泥鴻爪”流行成語。
短短二十余字,道出了人生禪宗的最高境界。第一,人生猶如飛鴻行止,東奔西走,飄忽不定,為了什么?說不清,道不明,短暫而難以預測,既然如此,對待成敗、得失又何必太過斤斤計較呢?第二,飛鴻駐足雪泥,留下指爪,但旋即泯滅,然而飛鴻不復計較這些,依然奮起高飛,搏擊長空,志在千里。這告知我們人生雖然無常,但不應該放棄努力;事物雖多具有偶然性,但不應該放棄對必然性的尋求,只要如飛鴻一般,曾經留下足印,曾經奮斗過,曾經拼搏過,有過精彩的人生經歷,至于結果,已經不太重要了。第三,詩歌中還包含了詩人超脫通達的精神,面對困難,面對挫折,面對打擊,哪怕風吹雨打;哪怕電閃雷鳴,無論是寵還是辱,詩人始終樂觀,始終自信,始終超然,始終以一種平常的心態去對待萬事萬物,這是一種 “一蓑煙雨任平生” [4]的超高禪宗境界。
如果說柳宗元的《江雪》是將人間的痛苦通過與自然的對話,表達出一種孤界,一種不愿隨波逐流的精神;而王維的《鹿柴》是將人世的品味與永恒美麗的自然同一,表達出返樸歸真,追求內心的幽靜與禪宗空境的精神;那么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則是以虛無飄渺的“雪泥鴻爪”比喻人生,表達出一種內心本自無欲無求,隨緣自處,“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5]的通透圓融,已臻化境的最高禪宗境界。
現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我們這些自稱為空前先進的現代人,整日面對太多的誘惑和壓力,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感情的糾纏讓人殫心竭慮,讓人倍感疲憊。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人們好似泥沼深陷,無法自拔。在此時,也許我們應該透過有些遙遠地時空,去觸摸久違了的中國古代詩歌中帶有禪宗意境的華美篇章,去尋覓靈魂的避風港。柳宗元的《江雪》、王維的《鹿柴》、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正好讓我們在面對人生困苦、失意、分離時,擁有或不愿隨波逐流,孤芳自賞,寧靜超脫的品格;或“復歸于樸”,寄情于山水,獲得內心幽靜的品性;或“無論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樂觀超然的品界,三重境界,妙悟人生,細細品味,蕩滌心靈,啟迪靈魂。
注釋:
[1]引自《論語?微子》篇。
[2]引自《空同子》。
[3]引自《老子》第十四章。
[4]引自蘇軾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4]引自明代陳眉公的《幽窗小記》。
[5]引自《老子》第二十八章。
參考文獻:
[1]程千帆等撰,《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版,931――933頁;
[2]袁行霈主編,《歷代名篇賞析集成?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361――364頁;
[3]周嘯天著,《詩詞精品鑒賞》[M],成都,國際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543――544頁;
一套新上市的夢幻服裝,是由一頂湛藍的帽子,一套可以變幻的連衣裙,一雙最天然的水晶做成的鞋子制作而成。
那海水般湛藍的帽子,會根據穿戴人的心情而變顏色,生氣時會想雞冠花一樣紅,悲傷時是一種難以形容的灰色,憂愁時會有一種滄桑的墨綠,快樂時則會變得星星一般閃爍,看到的人都會以為真的有一顆閃爍的星星。
那套連衣裙更神奇。衣服是用世上最柔軟的絲綢做的,摸上去就像一件輕紗。中間有一個用白珍珠圍成的愛心,愛心里是一幅水粉畫上的春天圖:一湖清澈的湖水,一只只燕子比翼聯翩,一棵高大的柳樹的枝條嫩葉隨風飄動,迎接春天的到來。在白天,這件衣服會像彩虹一般夢幻,在晚上就像月亮一般皎潔,愛心中的圖案會變幻著,春天時就閃出春天的圖畫,夏天時也就閃現出夏天的美麗了,就像播放幻燈片一樣。下面的短裙總是一閃一閃的,變幻著顏色,交織著,輝映著。
(一)誠信守諾千古傳唱———延陵季子長眠于此。在眾多歷史名人中,筆者認為最能代表江陰歷史文化的正是被稱為“第一位開發江陰的歷史名人”季子。季子原名季札,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德者、賢者,春秋時期吳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其一生有三件事被廣為傳誦:三讓王位、出使列國、徐墓掛劍,體現了至德、禮讓、誠信和睿智。在傳統的儒家觀念中,泰伯、仲雍以及延陵的季札同為至德之表率,被稱為“至德第三人”,為后人仰慕典范。孔子聞季子之德,曾為他篆刻過碑文。如今,季子墓保存完好,立于江陰申港申浦河西畔,“季札掛劍”以誠信禮儀譽滿天下的故事流傳至今。(二)百折不屈追夢一生———游圣徐霞客起航地。明朝徐霞客為了探尋長江源頭,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以一腔愛國熱情踏上了屬于他的征途。一路歷經艱險,歷經三十幾年,游遍了祖國各地。在那個以當官、為國赴死、忠君愛國為正途的朝代里,他拋棄世俗觀念,選擇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祖國,把自己對祖國的愛都落實在了自己的行動上。對山水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這在今天看來無疑也是一種愛國精神。其著作《徐霞客游記》被稱為“世間真文字、奇文字、大文字”。徐霞客身上有我們中華民族最樸素的思想,他矢志不渝,從未放棄對理想的追求、真理的探索。即使在生命遇到危險的那一刻,也未停止過對事業的追求。(三)誓死抗清成就忠義之邦。江陰被稱為“忠義之邦”源于明朝末年抗清的守城之戰。面對清兵“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人”的蠻橫告示,江陰人民振臂高呼“頭可斷,發不可剃”,閻應元、程明遇帶領江陰的百姓守城抗清,整整堅持了八十一天,清朝軍隊損兵折將七萬余人。江陰城破之后,閻、陳二人慷慨赴死,全城百姓壯烈犧牲,僅存男女老少五十三人。江陰人以血染的風采光耀史冊,忠烈之氣與天地共存。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感于江陰百姓的忠肝義膽,欽命篆刻“忠義之邦”四個大字,鑲嵌于江陰南門的門額上。(四)中國民樂之鄉、英杰輩出———劉氏三兄弟。20世紀初,中國政治舞臺風云變幻,波瀾壯闊,文化藝術領域也是星光燦爛,英杰輩出。其中江陰的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三兄弟在中荷戟前行,頗多建樹,為白話文、新詩、語音學、考古、攝影、民族器樂演奏與制作創新、民族音樂創作等進行了大量的開創性、奠基性的探索,被海內外譽為“劉氏三杰”。劉氏三兄弟在各自的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建樹,并且為了自己的愛好、理想窮其一生。(五)明清設學政衙署,人文薈萃、底蘊豐厚。江陰自古為泰伯化育之邦、季子躬耕之邑、英才薈萃之地。明清更是設立學署,重教崇文之氣愈濃。自宋至清,先后出文進士415名,武進士14名。宋代,江陰青陽葛氏一門祖孫五世連第進士13名,皆有著述。近現代江陰更是人才輩出,胡山源、吳文藻、蔣新松皆出自江陰。這些優秀歷史文化就在大學生的身邊,沒有疏離感和陌生感,更容易激發大學生的探究沖動,并成為效仿的榜樣,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其人文素養。
二、江陰歷史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
(一)豐富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江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史稱馬家浜文化。在江陰還發現了高城墩文化遺址、佘城文化遺址,它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距今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下游的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吳文化。境內名勝古跡保護完好,文物藏品豐富。季子墓、徐霞客故居、劉氏兄弟故居供人瞻仰緬懷,出土的陶器、漆器、銅器、玉器、金銀器、書法畫作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勞動人民的高超技藝和智慧,這些極大地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豐富了文化知識。(二)學習霞客精神,完善自身人格。徐霞客拋棄功名利祿,不畏艱險,踏遍千山萬水,窮其一生探尋長江源頭,考察祖國地質地貌,在他身上體現了科學精神、愛國精神、創新精神、務實精神。這些精神無論是從國家對大學生的期望,還是大學生自身成長成才來說都是迫切需要的。徐霞客為青年學生樹立了榜樣,他的經歷鼓勵大學生不要墨守成規,要大膽創新,終會有一分收獲。在他身上,大學生可以學到重實踐的精神,不迷信固有結論,通過實踐大膽求證,這也是時代所需要的品格。他身上所體現的一種愛國情懷更值得大學生學習,他不畏千辛萬苦,用腳丈量祖國的山山水水,把對祖國的熱愛切實落到實際行動中。(三)欣賞劉氏杰作,豐富藝術涵養。江陰人士劉天華是中國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鳥語》《歌舞引》《飛花點翠》等。劉天華一生創作了10首二胡曲,嘗試“中西調和”音樂風格,他的作品立足于傳統、兼容并蓄,具有開拓精神。他的音樂對后來民族音樂的發展產生了長遠的影響。他的《空山鳥語》《光明行》等五首曲子的音樂風格就是劉天華“中西調和”的新音樂風格的代表作。大學生通過對其藝術作品的欣賞可以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四)學“忠義之氣”,立“愛國愛家”之志。江陰千百年來不乏忠義之士,為捍衛正義不惜犧牲生命。明末清初,因全城百姓同仇敵愾抗清又獲“忠義之邦”之稱。從“東林后七君子”廖昌其和李應升的拼死諫奏,到抗清守城之戰的八十一天,無不是江陰老百姓津津樂道的故事。在重新認識江陰的歷史之后,“愛國愛家”有了現實可尋的人物事件支撐,對當代大學生樹立“愛國愛家”之志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五)學“季禮掛劍”,樹“守誠守信”之德。季禮掛劍的故事是:“延陵季子出使晉國,佩帶寶劍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國國君觀賞季子的寶劍,透露出想要寶劍的意思。延陵季子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把寶劍獻給徐國國君,但是他心里已經答應給他了。季子在晉國完成了出使任務,返還,可是徐國國君卻已經死在楚國。于是,季子解下寶劍送給繼位的徐國國君。隨從人員阻止他說:‘這是吳國的寶物,不是用來作贈禮的。’陵季子說:‘上次我經過這里,徐國國君想要這把寶劍,我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獻給他。雖是這樣,在我心里已經答應給他了。’于是解下寶劍送給了繼位的徐國國君。但繼位的徐國國君不肯接受,于是,季子把寶劍掛在了徐國國君墳墓邊的樹上就走了。”守誠是真實不虛妄、誠實不作假,是誠信的基礎。守信是言而有信、遵守諾言,是誠信的本質。季子一不失信于亡故之人,二不失信于心中之諾。季禮掛劍將“守誠守信”的真諦演繹得淋漓盡致。今天,誠信的品德是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通過季子掛劍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誠信品德的寶貴,樹立對誠信的價值認同,并在學習生活中踐行,讓中華美德得以發揚傳承。
作者:戚環宇 傅益文 單位:江陰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