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學環境概念范文

教學環境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學環境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學環境概念

第1篇:教學環境概念范文

關鍵詞 經驗誘導型 學習環 概念教學 生命系統 反饋調節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學習環,也譯為學習循環,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阿特金和卡普拉斯在科學課程改善研究中提出來的一種探究教學模式。經過研究和實踐,學習環在中小學科學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學習環模式是圍繞著“概念”開展探究教學的,注重學習者親歷探究的過程。經驗誘導型學習環包括“概念探索、概念引入介紹和概念應用”3個階段,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概念探索階段提出和其先前知識有關的因果問題,學生可依此提出假設,嘗試解釋該因果問題。筆者嘗試借助“經驗誘導型”學習環,從“細胞―個體一群體”的生命系統各層次學習穩態調節機制,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質,生命活動的本質和規律,實現知識的整合。

1 概念探索

生命系統通過信息交流和反饋調節等活動維持其自身穩定,執行其正常功能,該部分內容將對整個高中生物學習起到一個主導、貫穿的作用。生命系統穩態的維持是調節的結果,那么,是靠什么來進行調節的呢?教師提出一個描述性的因果問題:如圖2所示的甲、乙兩曲線變化過程能夠解釋什么現象。這樣引導學生根據已有學習經驗搜集,并呈現出來。學生可從中獲得:若乙表示甲狀腺激素含量變化,則甲可表示由垂體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含量變化;若乙表示甲狀腺激素含量變化,切除動物的甲狀腺,則甲所表示的物質分泌增多;若圖表示的是草原生態系統中狼和羊兩個種群的數量變化,則甲表示狼的種群變化,乙表示羊的種群變化。

在本階段,教師盡量少給學生指導,放手讓學生自發地搜索高中教材中涉及的調節過程,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在教材的指導下,教師將不同模塊的知識進行整合,并梳理反饋調節的概念層次,確定本節課的知識主線。

評析:學生經過新課內容的學習之后,仍缺乏知識的整合,對具體知識仍是“割裂”式儲存。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學生較易從個體水平的激素調節、群體水平的種群數量變化或生態水平的種群間的數量變化來談對內環境問題和生態系統問題的調節。

2 概念引介

這一環節中,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建構科學概念,學生通過解釋所學習的概念和探究過程,將經驗進行抽象化和理論化。教師通過呈現或補充具體案例,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生命系統反饋調節的具體分析,建立反饋機制模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應適時澄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概念,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科學理解。

2.1 細胞水平的反調節

生命系統最基本的結構層次是細胞,細胞穩態的維持可以通過調節化合物的合成和降解等來實現。細胞的穩態表現為細胞內葡萄糖、O2、水分、細胞代謝產物等含量的相對穩定,DNA結構的相對穩定等。細胞水平的反饋調節往往是為了避免細胞內物質和能量的浪費,保證代謝活動經濟而高效的進行。如在光合作用的生化反應中,若蔗糖合成或輸出受阻,使三碳糖磷酸大量積累于葉綠體基質中,導致光反應中合成ATP、NADPH數量下降,卡爾文循環減速。

2.2 個體水平的反饋調節

個體水平的反饋調節是生物個體維持穩態的重要機制,該水平的反饋調節在教材中能找到較多實例,如血糖調節、體溫調節、甲狀腺激素的調節等。以體溫調節為例,恒溫動物體溫的相對恒定是產熱和散熱平衡的結果。劇烈運動時,細胞代謝旺盛,引起產熱量多,體溫升高,通過反射使甲狀腺激素等分泌減少來抑制產熱,通過汗腺分泌汗液增加、血管舒張血流量增大來增加散熱量,進而使體溫下降。而當體溫下降時,又可通過增加產熱,減少散熱來使體溫回升。

2.3 群體水平的反饋調節

群體水平的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例如,在森林中,當害蟲數量增加時,食蟲鳥由于食物豐富,數量也會增多,這樣害蟲種群的增長就會受到抑制(圖6)。

那么,生態系統中的反饋調節是否只發生在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有無反饋調節?需要指出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反饋調節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火災過后,森林中的種群密度降低,但光照更充足、土壤的無機養料因大火灰燼的補充而增多,新的植株因此迅速生長。植物的生長又為動物的生長提供條件,森林中多種生物種群密度因此增加。

教師進一步提出學生存在的困惑:在自然環境中,種群密度是否會限制種群數量的增長?如何理解?這其實也是一個種群內個體的反饋調節問題。在種群數量增長的過程中,當數量的增長超過環境容納量時,種群密度就會制約種群進一步的發展,病原物和寄生物的傳播速度增大,使死亡率增加;在種群密度高的年份,鳥類可以通過領域行為使種群數量下降;嚙齒類動物在種群密度過大時,會通過內分泌調節使種群數量迅速下降。而種群數量減少時,密度制約作用又減弱,使種群數量增長。所以在種群層面上的反饋調節一般是通過密度制約因素實現的。

在分析了生命系統不同層次的反饋調節案例及模型構建后,教師繼續追問:反饋調節是否僅指負反饋調節?在細胞、個體、群體水平有無正反饋調節?通過分析,學生不難找出教材中的實例:如果一個湖泊受到了污染,魚類的數量就會因死亡而減少,死魚腐爛后又會進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魚的死亡。另外,神經纖維膜上達到閾值時Na+通道開放過程、傷口的血液凝固過程、群落的演替等都是正反饋調節。

最后聯系細胞、個體和群體三個層次,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反饋調節的概念: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的工作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方式叫做反饋調節。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反作用,使輸出信息減弱的調節是負反饋;而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同作用,使輸出信息進一步增強的調節是正反饋。

評析:在對案例的分析和構建各個層次生命系統的反饋調節模型中,學生不僅在形式上積極參與,實質上也是積極主動思考,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思維活動,建構正確概念。而由于負反饋調節在生理活動中涉及面廣,并通過不斷“糾正”控制信息來維持穩態,其重要性的確大于正反饋;而正反饋的意義在于使生理過程不斷加強,甚至完成生理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做一些補充說明,便于學生更容易理解反饋調節作用。

3 概念應用

這一環節旨在使學生通過應用深入理解概念,將所學概念拓展于新情境中,以獲得更高層次的能力提升。通過以問題為中心的活動,檢測學生對“生命系統的反饋調節”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看到科學概念在日常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中的應用與意義,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及反思。

案例1:地方性甲狀腺腫的主要病因是缺碘,該病主要多見于遠離沿海及海拔高的山區,嘗試根據反饋調節的機理解釋原因。

案例2:河流生態系統受到含大量有機物的生活污水輕度污染后又凈化過程中,水中溶解氧含量是如何變化的?

案例3:根據種群密度的反饋調節機制,若僅通過器械捕殺、藥物毒殺等措施對鼠等有害動物的防治,會帶來什么現象?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這一問題?

評析:這個環節中,學生將已建構的生命系統的反饋調節概念擴展到新的情境中,運用于生活之中,如疾病的分析、生態問題的解決,并獲得更多的信息和更高層次的技巧。此環節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善于正確使用剛獲得的概念“生命系統的反饋調節”,那些還沒有真正掌握概念的學生經過此過程,他們對此會有更深的理解。另外,值得討論的是:下一個學習環的課題是什么?兩者之間有什么聯接點?比如,在案例3的分析中,學生將聯系“環境容納量”這一概念進行分析,這又為新一輪的學習環教學提供素材。

參考文獻:

[1] 姚寶駿,戴鳴等.美國學習環教學要點、優點和難點[J].生物學通報,2009,44(3):51-53.

[2] 李家濤,孫啟宗.試析“反饋調節與生命系統的穩態”[J].中學生物教學,2008,C1:40-42.

[3] 吳相鈺,劉恩山.生物學必修3?穩態與環境[M].杭州:浙江科W技術出版社,80.

[4] 吳相鈺,劉恩山.生物學必修3?穩態與環境[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16.

第2篇:教學環境概念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理念內容環境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G642.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2-0022-02

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已經多年,但筆者發現目前的公共英語教學培養的學生仍然不能有效地應用英語[1],其根本原因是這種教學并非從根本上堅持職業教育理念,體現其職業教育的特點,而這一特點則是由高職高專院校本身的特點決定的。

所謂高等職業教育理念是指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教育思想,是一種觀念,更是一種境界[2]。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要堅持“職業教育理念”,首先得改革目前的授課內容,以下是筆者就教學內容改變的一些思考。

1 變語言知識的講解為學生綜合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進入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的英語水平越來越低。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連簡單的英語也表達不準確,如“My family has three people”和“I like with he out play”之類的英語表達經常出現,于是,很多老師認為:既然學生的英語差,那就趁此機會給他們補補。于是大講特講英語語言知識,一節課下來,老師講得筋疲力盡,學生聽得昏昏欲睡,這樣的教學大大偏離了高職高專英語的教學目標: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注重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英語的能力[3]。英語是用以交流的工具,而聽說則是其實際應用的最直接的體現。高職學生是未來“應用型”人才最直接的代表,是高職教育的主體,他們的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必須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得以培養。

2 在大量的一般詞匯教學中增加與未來職業相關詞匯的學習

有人曾把英語比作高樓大廈,英語單詞比作磚塊,所以對于重點詞匯,教師從不放過。然而在現行的高職高專英語教材中,絕大部分的重點單詞實際上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重點學過,所以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對高中英語教學的否定和對時間的浪費,而且這些單詞與高職高專學生未來職業或工作崗位沒有太大的聯系。教師可以適當補充與學生所學專業、行業或職場相關的詞匯,引導學生學習,再現英語教學的職業性,凸顯高職高專英語課程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基礎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

3 由日常生活中的口語交際內容的學習轉為職場英語口語操練

現行的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材上的口語部分,以日常生活如介紹、問候、感謝、致歉、愛好和指路等話題為主(現行初高中教材已經涉及討論過),略帶一些職場英語, 但這遠遠滿足不了高職高專學生未來的工作需求。教師可以根據行業、企業的需求,編寫適合高職高專學生的、以職場或行業為模塊的口語手冊或講義,并將其內容引入英語課堂,指導學生進行操練。

4 由對一般文章或段落的讀寫譯轉向對未來職業相關材料的讀寫譯

長期以來,很多高職院校要求學生在校要過級,甚至有些院校還將過級與畢業證掛鉤。因此,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不可避免地會為過級服務。所以在讀方面,側重于對社會、文化、日常生活等材料的短文閱讀,在譯方面側重于對上下文的理解或對正確通順的漢語譯文的鑒別能力,在寫方面側重于短文或某些簡單應用文的寫作或表格的填寫。現行的高職高專教材如《新編實用英語》和《新視野英語讀寫教程》在讀和譯方面并未涉及到與職業相關的合同、科技文摘、維護與使用說明、技術專利、合同、意向書、本專業書籍的前言、序言和正文節選、產品與廠家介紹等材料,在寫方面為涉及合同、招、投標書、簡短產品維護及使用說明、業務表單[4]等內容。因此,教師應當以職業教育理念重新安排涉及這些內容,在實踐中更好地為學生專業服務。

5 由應試轉向對學生素質和學習策略的培養

在我國,由于人口和教育資源的比例失調,升學的壓力大,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與之對立的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迎接國際競爭的迫切需要、是社會的需求和教育領域自身的要求[5]。高等職業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素質教育,強化職業道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6]。

學習策略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用來保證有效學習的規則、方法、技巧及其調控措施。俗話說“師傅引進門,修行靠自己”。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改變教育理念,樹立職業教育觀念,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打造既注重素質教育又注重學習策略的現代化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

6 加大西方文化教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世界貿易的加速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溝通已經是當代社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背景下,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社會和宗教等環境的不同,導致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總是習慣于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因而作出了不準確的推論,以致產生誤解和曲解,影響交際效果。因此要培養高職高專學生在涉外交際活動中的英語應用能力,教學必須進行西方文化教學。在現行的教材中,教師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某些教材內容,增設了一些西方文化教學,但要滿足將來的涉外交際,還遠遠不夠。

總之,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要以“服務專業,服務學生成長”,將技能、素質和策略等內容進行“多元整合”,以“就業為導向”,突出應用能力培養,與之相適應的,必須改變英語教學環境:

構建主義認為知識的建構受時間、空間和環境的影響,知識離開了時間、空間和環境就失去真實性,對于學習者來說也失去意義[7]。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有案例基礎的學習環境。同時課堂教學還應當考慮到學生用外語進行交際的需求。構建主義還提出了支架式教學的教學思想,其含義是

(下轉24頁)

(上接22頁)

通過支架(即教師的幫助),把管理學習的任務逐漸有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學包括預熱(即把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探索(即教師引導學生去嘗試)和獨立探索(教師放手讓學生獨立地去探索)三個環節[8]。根據構建主義思想,語言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搭建“腳手架”,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運用語言的環境。怎樣創造語言情境呢?最理想的做法是建立模擬實訓場所,或者利用實物等多種手段或媒體(投影、圖片、錄像、聲音模擬等)來創設情景,形象直觀、生動活潑,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英語知識,并靈活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有了這種逼真的環境,學生不出校門,就可體念真實的語言環境,“真刀真槍”地開展業務,實現與將來從事職業的無縫對接,使學生一走上工作崗位就能勝任工作要求。

總之,高職高專英語教師必須樹立職業教育理念,并以此為指導,改變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真正體現公共英語為專業服務,實現高職英語教學目標,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出高技能的專門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馬俊波.基于職業教育理念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

[2]盧紅學.論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和人才理念[J].職業技術教育,2004.

[3][4]教育部.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韋鈺.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6]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第3篇:教學環境概念范文

1.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全面分析概念

生物學概念的內涵反映了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本質特征,而其外延是指內涵所適用的范圍和條件。在生物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分析概念,讓學生理解關鍵詞,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樣的概念教學在提高了教學效果的同時,也適時地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如:“顯性性狀”概念是“具有相對性狀的兩個純合體親本雜交,在子一代中顯現出的那個親本性狀”。其內涵是“在子一代中顯現出的那個親本性狀”,外延是“具有相對性狀的兩個純合體親本雜交”。

總之,通過理解概念中的關鍵詞,學生能更好掌握一個生物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并把它正確重組到原有的概念體系中去。

2.分析概念的構成要素,解剖概念

一個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幾個要素構成,引導學生找出概念的要素,從而理解、掌握概念。怎樣準確找出概念的要素呢?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有些詞語是反映了事物最本質的特征。

例如:“環境容納量”的概念──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其中有三大要素:環境條件不受破壞、一定空間、種群的最大數量。并通過問題:“如果環境遭到破壞了,這個種群的K值變不變呢?”來進一步鞏固這個概念,使學生容易掌握并理解環境容納量的概念。

3.運用生活實例,構建生物科學概念

概念既然是事物本質特征的抽象概括,當然理解起來就會有一定的難度。有經驗的老師總是善于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舉出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例,把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和具體的實例聯系起來,逐步引入概念。學生在通過實例獲得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后,要及時引導他們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以便形成科學概念。因此,教師講授概念,經常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直接觀察具體事物的機會,或者可以提醒學生動用已有的感性經驗,以此增強概念教學的直觀性,促進學生思維過程從個別現象向一般規律發展。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進行生物學概念教學實例如下:

例如:“反饋調節: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的工作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方式叫做反饋調節,包括正反饋調節和負反饋調節。”課本上描述的概念,學生很難理解。這里我是借助學生經常碰到的現象來解釋的。比如:甲同學考試考的很好,看到自己的努力沒白費,他更加努力了,考的更好了──正反饋調節;乙同學考試考的很好,覺得自己很聰明,驕傲了,考差了──負反饋調節。

4.展開對比,區分易混淆的概念

在生物學中有很多相似的名詞、術語和概念,學生往往存在模糊不清的印象。這些概念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生極易失分的誤區之一。比較是概念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使學生在理解和運用概念時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

比如:異化作用,呼吸作用,需氧型和厭氧型這四個概念,它們的共同特征都是新陳代謝的一個方面,但它們又有區別。異化作用是共性的,呼吸作用是異化作用的具體表現,需氧型和厭氧型是異化作用的個性表現。再如:生長素與生長激素,在進行這一組概念教學時,可從它們產生的部位、化學本質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進行比較,從而使這兩個概念的區別一目了然。

5.利用概念圖,構建知識網絡

我國學者裴新寧提出:“概念圖作為學與教的工具,其強大的功能正日益顯現出來。”編制概念圖,可以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構建成一個知識網絡,對知識進行全面鞏固。教師運用概念圖進行教學,能更好地組織和呈現教學內容,能更有效地監控自己的教學過程和自身概念的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通過構建以內環境組成為中心的概念圖,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內環境的組成成分以及成分間的相互關系,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以及內環境穩態的理化特性等。讀圖分析、自我構建都有利于學生加強感性認識,使知識概念經驗化、直觀化,有助于學生記憶和理解,還可以反饋學生對內環境概念的認識。

6.在運用中強化所學概念

概念的運用既是學習概念的目的,也是檢驗概念掌握的標志。在生物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聯系生產、學生生活實際,設置概念應用的問題情境,適當地進行概念應用的模擬練習,學生在運用中強化所學概念。

如:人類手的慣用性遺傳圖解如下(圖略)。教師展示了人類手的慣用性遺傳圖解,要求學生寫出部分遺傳學基本概念實例: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性狀分離、等位基因、顯性基因、隱性基因、純合體、雜合體。學生根據對相關生物學概念的理解,迅速作出了正確回答,在聯系人自身運用中強化了所學概念。

7.比較分析概念間內在聯系

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概念之間存在著這種或那種聯系。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指導學生對一些相關概念進行對比、歸類,揭示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出本質區別,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統化。比較的方法多種,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可以靈活選用。日常教學中多用的是表格法和圖解法(包括概念圖)。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它可以促進學習者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可以改變學習者的認知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為了提高效果和學生的自學能力,概念圖的繪制最好讓學生自己動手,教師只進行必要的指導和點評。

第4篇:教學環境概念范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122-01

對地理事物屬性的抽象概括叫做地理概念。初中地理課本中出現的地理概念非常多,這些地理概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點,將地理概念講得通俗易懂是教學的難點。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種教學地理概念的方法。

一、圖示法

(一)地圖法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門面”,學生通過觀察地圖,能夠形成地理表象,然后結合地理知識進行分析、概括,從而理解地理概念。

例如,在講解“中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借助地圖(如圖1),分別講解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這4個地理概念。從圖1我們可以看到,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由于受到地勢和地形因素的影響,可以將青藏地區與其他三個地區區分開來。根據是否受到夏季季風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將西北地區與北方地區區分開來。從地圖上看,我們對各個地區的劃分范圍及各地區所包含的主要省區就一目了然了。

(二)概念地圖法

概念地圖法是通過連線來表述地理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學生在識別了與某一主題有關的地理概念后,先對這些地理概念進行層次歸納,在制作概念地圖時,沿著等級層次來創建網絡模式,使學生能夠識別地理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提供與知識點有關的知識背景,以便學生加強新舊地理概念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形成一定的認知結構,完善概念圖。例如,自然環境包括水環境、大氣環境、地質環境等,其中水環境又包括陸地水環境、海洋水環境,陸地水環境包含了地下水、地表水,而沼澤、湖泊、冰川等屬于地表水(如圖2)。這個概念地圖將自然環境中各種地理概念及其相互關系,以層次結構的形式進行整合排列,由上而下,由總到分,與人腦存儲知識的方式相類似,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自然環境這個地理概念。

二、比較法

學生對某一個地理概念的理解程度體現學生對此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假如學生能夠利用地理概念的正反例證進行識別和歸類,或者明確區分相似地理概念之間的異同點,則說明基本掌握了這個地理概念。例如,教學地形、地貌、地勢這3個地理概念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采用比較法學習,地形是指陸地表面各種各樣的形態,按形態可分為丘陵、平原、高原、山地和盆地;地勢是指地表形態起伏的高低與險峻的態勢,包括坡度的陡緩程度或地表形態的相對高差和絕對高度;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平原、沙丘、山地等,海底的大陸坡、大陸架、海底山脈等。地形和地貌都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態,地形是指大范圍的宏觀的地表形態,而地貌是指小范圍微觀的地表形態,地形側重于根據地面的形態來分類,而地貌側重于從成因上來劃分。利用比較法學習,可以明確二者在地表形態的范圍和分類上的區別。此外,地勢強調的是一個地區的高低起伏,地形和地貌指地面的形狀,地勢指地面的高低,前二者與后者的屬性存在差異。

三、聯系實際法

掌握了地理概念就要將其運用到生產和生活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地理概念應用到實踐活動中。例如,教師在教學“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社會調查的形式,提出能源節約、環境保護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提倡學生從身邊做起,為“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蘊含的意義。

第5篇:教學環境概念范文

關鍵詞:BlueJ; 面向對象; Java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14-3479-02

BlueJ in Java Object-oriented Teaching Application

LIU Shu-lun, CHENG Ya-wei

Abstract: Java object-oriented high vocational computer related specialized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s, teaching in Java object-oriented introducing BlueJ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can let students intuitive feel of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ideas.

Key words: BlueJ; object-oriented; Java

該文討論了對初學計算機編程學生講授Java面向對象課程出現的主要問題及原因。討論了Java面向對象語言的商業集成開發環境對Java面向對象教學的不適應性,本文以專為教學而設計的集成開發環境BlueJ為例,分析了如何利用這個工具開展Java面向對象教學。

1 傳統的Java面向對象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 淡化了Java面向對象中類和對象的概念[1],先入為主,著手于細節,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什么是面向對象。面向對象的概念和理論體系引入的時間越晚,學生的理解就越難,特別是以前學習過面向過程程序設計語言的學生,會自動的用面向過程的編程思想去套用面向對象的概念,非常難以接受和理解。

2) 傳統的Java面向對象教學模式強化的是不同語言之間的語法細則的不同,而不是強化理解面向對象的思想和概念。

3) Java語言面向對象分析問題的方式不僅要求人們要了解解決問題過程,更重要的要對解決問題涉及的對象的辨析,對對象特征、行為及對象相互關系的認識,在這分析基礎上進一步抽象出類、接口、包等更高層次的概念。

2 傳統的面向對象語言集成開發環境存在的問題

目前軟件開發領域上普遍使用的Java面向對象集成開發環境有:Eclipse、Netbeans、JBuilder等,高職院校在Java面向對象教學中一般也選擇使用這些集成開發環境,即使對初學者也是如此。這些集成開發環境用于教學存在下列主要問題:

1) 商業集成開發環境不是面向對象的

商業的Java面向對象集成開發環境并不是一個面向對象的集成開發環境[1],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需要學生編寫出完整的代碼,而且是編寫出正確的代碼。然后可以正確的編譯和執行之后,出現的正確的結果,才能給學生演示出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特性。而這樣的程序設計的前提,其實是建立在學生已經理解了面向對象的概念,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編寫出面向對象的程序,這正是顛倒了我們學習的順序。同時,我們要先教會學生可以使用面向對象的教學語言例如Java語言來編寫程序,這樣必然將學生注意力由理解面向對象轉移到了學習語言的語法上面,弱化了面向對象這個教學的重點。

2) 商業集成開發環境功能太多,使用起來太復雜,學生掌握起來很不容易。并且集成開發環境集中于用戶接口。

3 BlueJ集成開發環境簡介與特點

BlueJ是由南丹麥大學、澳大利亞迪金大學以及位于英國坎特伯雷的肯特大學開發和維護的一個Java開發環境,是一個為入門級教學設計的Java集成開發環境。與其他環境相比,它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1) 用戶界面很簡單。給初學者介紹20分鐘,他就能學會BlueJ的基本用法。然后,教師就可以重點講解面向對象和Java中的重要概念,而不需要再浪費時間來討論環境、文件系統、類的路徑、DOS命令或是DLL沖突。

2) 主窗口顯示出它的UML類圖,用戶可以直接和類、對象交互。當一個類構造對象時,構造的對象被放置在主窗口的底部,一旦對象被創建了,點擊對象、在出現的方法菜單中選擇對象的public方法,它將被調用執行。

3) 支持其他環境所沒有的教學工具。其中之一就是類結構的可視化表達。BlueJ自動顯示一個類似UML的圖來表達工程中的類和類之間的關系。可視化可以極大地幫助教師和學生雙方。如果在屏幕上只看見代碼行就很難掌握對象的概念。為了適應初學者,圖的標注就是UML的子集,因此非常易于理解,而且又能夠在后續課程中方便地轉移到UML。

4 運用BlueJ集成開發環境改變Java面向對象教學的方法

BlueJ是針對當前的Java商業集成開發環境不適應面向對象教學而專門開發的Java面向對象開發環境[2]。這個環境使得對Java面向對象設計的討論更容易,有助于體現類、對象的基本概念。BlueJ集成開發環境特別適合Java面向對象教學和介紹。它支持完整的圖形化的類構建;文本和圖形編輯器;虛擬機和debug等。它由簡單易用的界面,由適合初學者的交互式對象構建和調用等等,BlueJ集成開發環境最重要的優勢是用戶可以直接創建任何類的對象,然后與它們的方法交互。學生幾乎可以“感覺”到創建對象、調用方法、傳遞參數或接收返回值的意義。寫好一個方法立刻就可以驗證它,不再需要寫測試驅動程序。這個功能對于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語言細節是很有價值的。

選擇BlueJ集成開發環境的理由是它讓學生可以真正地先解決最重要的概念。以前學習Java語言前需要先學量的語法和細節,然后才能體驗到Java的面向對象特性。有了BlueJ,學生一開始就可以創建對象、調用方法。因為用戶可以直接創建對象并與對象交互,諸如類、對象、方法和參數這樣的概念在接觸Java語法之前就可以以很具體的方式討論。不用在這里解釋更多。

利用面向教學的BlueJ集成開發環境,明顯不同于傳統商業集成開發環境。其中的一個特點是“對象優先”:學生開始看待對象的相互作用作為第一件事件,甚至在熟悉Java語法和源代碼之前。“對象為先”在引入面向對象的教學中是非常流行的。但是有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是完成第一步對象所需的語法需求。除語法問題外,也需要一些Java代碼所表露出來的一些概念,如主方法、數組、參數、對象的創建、變量的聲明和一些方法所需的解釋。

5 結束語

BlueJ集成開發環境通過它的對象互動的便利,改變教學過程中內容引入的次序。Java對象的相互作用可以首先被介紹,從而在需要處理源代碼之前,詳細的討論面向對象的主要概念。學生能夠把對象的相互作用作為他們的第一個任務。幫助學生輕松、直觀的學習了解Java面向對象的思想和應用。

參考文獻:

第6篇:教學環境概念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教學妹體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學資源,教學操體的分類,選擇教學探體的方法和原則,設計依據等內容。

教學媒體,所謂教學媒體是以傳遞教學信息為最終目的的媒體,教學媒體用于教學信息從信息源到學習者之間的傳遞,具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教學資源:指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學的物質條件、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教學媒體是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資源的概念可大可小,教學設計只關心可以人工設計的資源。有時區分資源和工具。

1教學資源包括人類資源和非人類資源

(1)人類資源是教師,輔導者,學習小組(學習伙伴)。非人類資源有兩種。一種是教學材料,另一種是教學環境。教學材料包括教育信息資源(網上資源,電子出版物和印刷品等)和教育教學軟件(傳統教學媒體、幻燈投影教材、音像教材、多媒體課件,以及學科專題網站等)。

(2)教學環境有兩種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包括教育資源環境(圖書館、學習資源中心、電子閱覽室、校園網及Internet)和教學傳遞環境(多媒體環境、網絡環境、閉路電視系統,以及各種教室、實驗室)。軟環境指的是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有基于“教”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和基于“學”的教學模式。

(3)教學煤體在教學中有很大的作用。教學媒體有以下幾種類型:①非投影視覺媒體:印刷材料、靜止圖畫、圖示材料、實物教具和模。②投影視覺煤體:幻燈機、投影機等,以及相應的教學軟件。③聽覺媒體:錄音機、收音機、電唱機、激光唱機(CD機)等,以及相應的教學軟件。④視聽覺媒體:電影放映機、電視機、錄像機(VCD, DVl)機)等,以及相應的教學軟件。⑤綜合媒體:多煤體計算機、計算機網絡等,以及相應的教學軟件。

(4)選擇教學媒體的依據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

美國傳播學家施拉姆(Wilber Schramm)提出的決定媒體選擇幾率的公式,是選擇媒體的最優決策的依據。媒體選擇的幾率(p)-媒體的功效(V)/需付出的代價(C)。在確定知識點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首先確定媒體使用目標。選擇媒體類型;確定媒體內容。

2媒體設計的心理學依據有注意。知覺,記憶,概念形成

(1)媒體設計的心理學依據一一注意。認知心理學上表明:人對于學習的過程,是從人本身的學習動機和心理來對知識產生注意開始的,而不是從外界的事物來施加一定的壓力來開始。所以,學習首先是要對學習知識產生注意,這樣才能使得自己開始學。這種心理學上的“注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選擇性注意,新異性注意,簡潔性注意,適中性注意,期望性注意等幾種口選擇性注意:即人在接受知識的時候都是本身有選擇性的,所以授課應有重點的講解;新異性注意,即事物的特征,不同于其他的特征,往往在人的學習中會引起注意,所以授課應有突出性的講解;簡潔性注意,即事物的表現越簡單,越容易被人記住,所以授課應言簡意賅;適中性注意,即難易適中的知識問題,一般能使大多數人引起注意,所以授課應分清主次;期望性注意,即每個人都有求知的欲望,所以授課前應該將本課的教學內容以及重點先提供給大家。

(2)媒體設計的心理學依據一一知覺。認知心理學表明,人的知覺和教學的相關媒體都有一定的聯系,特征表現如下:整體性,相對性,對比性。所謂整體性是知覺的一個重要的基木特征,雖然知覺的對象是由很多的個體組成的,但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往往學生不會把這些堪稱一個個的個體,而是將其統一整體化。任何沒有表述的知識都是不會被學習者所加深印象,所以,必須對知識進行一個邏輯關系,因果關系的處理,從而使之聯系成為一個獨立的整體,這樣學習者再學習起來才會輕松易懂,這也是將復雜轉化為簡單的一個常用模式。相對性,知覺不會對其某一個物質做一個簡單的判斷,而且要通過其它事物的比較呈現,才可以有一個大概的認識。但是在畫面上如把集成有上百萬個門電路的半導體芯片放在手指上呈現,則可以使人們對芯片的集成度大小留下深刻印象。對運動的判斷是相對的:畫面上,一輛汽車在靜止背景上移動或汽車不動而變換背景的位置,均可以被感知為動態。在亮度的呈現上也是相對的:如果一個紅色的實物放在太陽光下則會閃爍出晶瑩透亮的紅色,但是在夜晚的燈光下,則會暗淡許多。對比性:當兩種事物的屬性誰以區分時,應將它們放在一起呈現,而不是分開。并在畫面上用不同的顏色、字體或符號標出它們的不同點;或是將細微的差別加以放大,這些均有利于知覺的對比,從而能幫助學習者更好地辨。

第7篇:教學環境概念范文

一、概念圖的基本要素

概念圖是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工具,它包括眾多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關系。生物概念圖是由寫在圓圈或方框中的概念和連接它們的關聯詞構成的,連線表示概念間的意義關系,關聯詞是放在連線上的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聯系詞,即概念圖的三要素:概念、連線、關聯詞。

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通常是將有關某一主題不同級別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圓圈中,再以各種連線將相關的概念連接,形成關于該主題的概念網絡。如圖1。

圖1 細胞的分類與結構概念圖

通過概念圖達到利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概念,將隱形知識顯性化,便于學生的思考、交流、表達,有著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概念圖教學的實施環節

概念圖制作屬于程序性知識,而程序性知識獲得,需要給學生范例,讓學生加以揣摩、領悟和模仿,高中生物教師在呈現概念圖時要采取分步教學,由局部到整體,逐步展示,這樣概念層次清晰,關系簡潔,有利于學生理解復雜的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第一要選取一個熟悉的知識領域,確定主題,找出幾個與主題相關的概念,列舉出來,在繪制概念圖的時候根據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放在適當位置。第二要確定關鍵概念和概念等級,將列出來的概念排序,含義最廣、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圖的頂層,將其余的概念逐層地排放。第三要初步擬定概念圖縱向分層和橫向分支,用連線把概念連接起來,概念間的連線可以是單向、雙向或無方向的。第四要建立概念之間的連接,用關聯詞注明,能說明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第五要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修改和完善。“我們要認識一個事物,只研究其當前的情況是不夠的,要研究其歷史的發展變化”。

高中生物概念圖繪制的具體實施過程包括:

1.初涉領域

概念圖的結構取決于學生的知識掌握情境,在學習繪制概念圖的過程中,要從一個熟悉的知識領域開始,繪制第一張概念圖,知識領域不要選擇太寬。如圖2。

圖2 細胞的基本結構概念圖

在學習“細胞的基本結構”時,可以引導學生繪制一張概念圖,采用填空式,向學生介紹概念圖的含義、要素、特點等。

2.層級增加

學生初步掌握概念圖的基本繪制方法之后,可以由淺入深,逐漸增加概念圖的層次。如講授細胞的物質輸入與輸出的方式時,通過物質跨膜運輸概念圖(圖3)這一層級結構概念圖的展示,學生對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的概念就一目了然。

圖3 物質跨膜運輸概念圖

3.小結鞏固

在學生對概念圖已基本掌握之后,章或專題的小結可以采用概念圖歸納的形式,以使知識系統化。如學習“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一節后,通過人體內環境穩態概念圖(見圖4)學生比較容易掌握高中生物必修Ⅲ《穩態與環境》第一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內容。

圖4 人體內環境穩態概念圖

4.反思完善

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所獲知識將越來越多,高中生物概念圖也可逐步擴充并適當進行修正,從而使概念圖更加完善。

三、高中生物概念圖的常見類型

1.填空建構式

在概念圖中空出概念、關聯詞,讓學生填空建構概念圖的方式稱為填空建構式。

如學習糖類的分類時,要求學生完成糖類的分類概念圖(見圖5)。學生通過揣摩、領悟和模仿,初步了解如何畫概念圖。

圖5 糖類的分類概念圖

2.群概念建構式

學生學習了必修3《穩態與環境》第2章《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后,要求學生畫一個概念圖,將免疫、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細胞免疫、體液免疫這5個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表示清楚。這種利用給出的、有內在聯系的若干個概念建構概念圖的方式稱為群概念建構式(如圖6)。通過群概念建構概念圖,有助于學生理解核心概念,初步學會如何畫概念圖。

圖6 免疫類型概念圖

3.核心概念建構式

學習了有關通過細胞增殖方式與減數分裂后,要求學生以概念圖的形式總結細胞分裂的類型(圖7)。這種根據給出的核心概念,聯系出若干相關的層次概念,從而建構概念圖的方式稱為核心概念建構式。通過核心概念建構概念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促進認知發展,激發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圖7 細胞分裂概念圖

概念圖是一種創作的工具,提供后續知識與學習的初始概念架構,能評估學生對學習動機、概念與概念間關系的理解程度,增進有意義的學習。

四、概念圖教學注意事項

1.繪制生物概念圖時,要注意以下這些問題

概念圖中每個概念只出現一次,連接兩個概念間的關聯詞應盡可能選用意義表達明確的詞。概念名詞要用方框和圓圈圈起來,連接概念的直線可以交錯,但向上或向兩側聯系時需加箭頭。要根據概念漸進的層次,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把這些概念放入知識結構的相應位置上,通過比較可以理解概念之間的關系及其層次。

2.生物概念圖教學時要注意以下這些問題

演示繪制實例,給學生練習機會,鼓勵學生創造性地構建概念圖,并正確對待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和錯誤。在根據概念圖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考慮學習的先后順序,基礎的課程內容應先教,使學生易學,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利用概念的前后聯系進行新概念的教學,形成搭建知識體系的基礎。每一章教學內容結束后,高中生物教師要利用概念圖將本章的重點進行回顧,以幫助學生理解整合概念。教學過程中要將概念圖延伸或拓展,對于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概念圖可以很好地反映教學效果的差異。

第8篇:教學環境概念范文

關鍵詞:小學英語;浸潤;語用教學;應用

一、浸潤式語用教學的概念

概念一:浸潤

浸潤,即浸染熏陶,逐漸滲透,沾濡滋潤。在英語教學中,“浸潤”是指盡可能地給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力求讓學生輕松學英語、輕松用英語。將圖片、音頻、視頻浸潤整合于一體,將浸潤知識技能拓展到情感態度價值觀,將浸潤融于課內外,全方位、多渠道地讓學生“浸泡”在英語學習的環境中。浸潤,意味著創造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浸潤,意味著體驗生活,讓學生學以致用;浸潤,意味著提供資源,讓學生自主提升。

概念二:語用教學

語用學是研究分析語言在特殊語境中的意義的一門科學領域,目的是研究如何在不同語境中恰當地理解和運用語言,側重研究語言的“恰當性”,涉及文化、語境等內容。因此,語用教學要求教師創設合乎教學內容的語境,運用多種資源,引導學生在語境中揣摩、感悟、體驗、探討、習得并運用知識(包括口語與書面語、口頭交際和筆頭寫作),達成交際目的的素養和技能。

概念三:小學英語浸潤式語用教學

在浸潤式語用教學模式中,學生是主體,而教師、教學環境以及學習氛圍是客體。浸潤式語用教學是指通過這些外在因素來發揮作用,使學生像一塊干燥的海綿一樣,“浸泡”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充分汲取各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最終使學生可以快樂自由地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

二、浸潤式語用教學的優越性

1.全方位英語學習環境

浸潤式語用教學的目標是全方位、盡可能地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力求讓學生輕松學英語、輕松用英語。因此,浸潤式語用教學理念,意味著整合多方資源,讓學生“浸潤”在母語化的英語學習環境中;意味著滲透中外文化認知和跨文化溝通,讓學生“浸潤”在英語文化中;意味著課堂提問設計,讓學生“浸潤”在英語思維中;意味著互聯網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浸潤”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中。可見,在浸潤式語用教學理念的引領下,英語學習環境是多渠道、全方位、全過程的,學生的英語素養也能因此有效提高。

2.輕松習得英語

浸潤式語用教學意味著打造全方位的英語學習環境。學生“浸泡”在全方位的英語學習氛圍中,有地道的英語學習資源,多種教學手段,多樣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不僅能學得快,學得好,更學得快樂;使學生不僅習得知識、技能,更感受文化,根植品格,學生的綜合語用運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浸潤式語用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開發浸潤式語用教學環境

浸潤式語用教學首先要求語用教學環境的開發。要求從不同的角度,多渠道、全方面地研究浸潤環境:如打造校園英語文化、營造班級英語氛圍,創設課堂英語情境,建設家庭英語氣氛;浸潤地道的英語歌曲,欣賞西方真實的視聽資源,感受西方真實文化,滲透英語思維;體驗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例如:在新授五上Unit 8“At Christmas”時,課前,教師與學生一起裝扮教室,讓同學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圣誕節;在課上,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適時地讓學生欣賞地道的歌曲Jingle bells,視頻Father Christmas is coming等,學生不僅學得快、學得好,更學得快樂。

2.打造浸潤式語用教學課堂

在浸式語用教學理念的引領下,浸潤式語用教學課堂將孕育而出:即研究如何整合多種資源,創設真實、自然的英語環境,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采取多種學習方式,與環境相互作用,幫助學生在綠色生態的學習系統中更好地習得知識,提高語用能力,實現知識、技能、價值觀的和諧統一。例如:在新授六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第二課時時,筆者在課前在黑板上張貼了一個地球,在新授過程中將實物、視頻、音頻等資源加以整合,或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并將手工、美術等有效融合于教學,邊教邊運用邊將實物貼于地球,最后的成果讓師生深感震撼,課堂氛圍一度達到了。

3.開創浸潤式語用教學的成果表現形式

基于浸潤式語用教學的理念,開發、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例如:舉行校園英語節,開展英語戲劇社團,舉行英語課本劇表演,舉行英語演講比賽等。隨著英語活動的頻繁開展,學生的英語素養得到了有效提升。

通過開發浸潤式語用教學環境,打造浸潤式語用教學課堂,開創浸潤式語用教學的成果表現形式,學校的英語課堂呈現了新的面貌,學生能夠在自然狀態下輕松、快樂地習得、運用知識,學生的語用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第9篇:教學環境概念范文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學生 地理事物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已施多年了,我們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樣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呢?因此我們地址老師要認真領會新課改精神,把握教材,探索教學方法,要在探索中不斷提高。

高中地理綜合性強、涉及面廣,課本中出現的概念多,特別是地理術語和地理名詞多,學生學習難度大。尤其是高一新生,剛進入新一階段的學習,欣喜之時卻迎來當頭一棒,第一堂課就進入浩瀚的宇宙,很多同學還停留在初中階段的地理認識,不過是了解世界各地的位置及風土民情上。針對這種現象,我在地理教學中總結了一些心得體會:

一、理解與記憶相結合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有地球與地圖、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與能量交換(巖石圈、大氣運動與天氣氣候、水循環與洋流)、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等,這部分內容偏重于理解。特別是在地球宇宙環境中,地方時區時的計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及應用、晝夜長短的變化、大氣的運動、洋流、等值線圖等內容尤其需要理解,需要運用邏輯思維。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規律,才能在解題過程中靈活運用。同時,需要多做練習,重視解題過程、解題思路,加深理解所學知識。

二、教會學生抓關鍵詞

表達地理事物本質特征的往往只有幾個詞語。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分析疑難點。如高中地理必修第一章:天體“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這一概念,學生對“物質”并不難理解,“宇宙間”卻難以確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間,是天體。但是,在地球大氣圈以內的物質只能說是地球上物質,不能說是天體。地球大氣頂部是宇宙空間與地球的界線。教師只要講清這一界線,學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衛星、彗星 、星際物質、運行中的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等都是天體。而停在發射架上的人造衛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體殘骸即殞星就不是天體了。

三、注重地圖的閱讀和使用

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地圖是地理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突出特點。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學習的根本。“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教學時需要將地圖和知識點相結合,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的讀圖習慣。

四、教會學生觀察身邊地理事物

有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帶領學生到室外實地考察,先觀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綜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形成概念的內涵。例如在學習陸地自然帶時,遵義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為了解這一知識,讓學生觀察校園里的樟樹、茶樹、廣玉蘭樹等,樹木的葉子革質、有光澤、呈橢園形,并且終年常綠。“常綠闊葉”為它們共同特有屬性。它們都是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由這些樹木構成的森林即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再對比分析梧桐樹、楓樹、馬尾松是不是常綠闊葉樹?學生馬上會回答:梧桐樹、楓樹是落葉闊葉樹;馬尾松常綠而不是闊葉。這樣,學生對常綠闊葉林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

五、教會學生對地理概念進行類比

①近似概念:例如天氣和氣候,國土和國土資源,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水資源、水力資源和水利資源等都屬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從本質特征即內涵上區分,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才能確定適用范圍。

②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寒流與暖流,重工業與輕工業等。這類概念也必須從內涵入手,找出差異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確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確區分。如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是一對矛盾概念。可再生資源是在人類歷史時期內不斷更新生長、繁殖的資源;在人類歷史時期內不能重新出現的即是非可再生資源。兩者的差異便是“人類歷史時期內能否重新出現”這一時間尺度,也是導致外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據這一標準分析,礦產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等 都是可再生資源。

③包含關系的概念:地理環境、社會環境、城市環境三個概念,都表示人類生存的環境。但地理環境是以人類為中心的環境; 社會環境是人類在自然環境基礎上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創造的人工環境;城市環境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干預最強烈的地區,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擁擠是最大的特點。可見三個概念中,內涵最豐富的是城市環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環境。

六、教會學生使用幽默語言

(1)、課堂中應用體態語言以增加學生興趣。比如講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時,用地球是低著頭(冬至日)和抬著頭(夏至日),及頭側面(春秋分)對太陽的體態語言來描述,可以很形象地讓學生理解了這一知識點,彌補了教師口頭傳授、文字板書等方面的不足,融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和直觀性為一體,將死板的圖形動感化等效果從而喧染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妙趣橫生,富有生機和活力。

(2)、課堂中運用古人、名人和民間俗語等來說明地理事物,比如 “天無三日晴, 地無三尺平”――指貴州地區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氣特色,云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的地形狀況;“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季風;“巴山夜雨”――谷地、盆地的大氣熱力環流等。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讓我們的地理教學迎來更嶄新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梅桃源.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激情综合五月网| 99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 国产精华av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一| 国产视频嗯啊啊啊|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传媒在线视频| 高清偷自拍第1页| 无码av无码天堂资源网| 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av不卡顿|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后入|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www | 中国精品18videosex性中国|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婷婷五月 |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软件| 亚洲精品国产aⅴ成拍色拍| av少妇偷窃癖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片在线观看| 天天干夜夜躁| 国产精品亚洲A∨无码遮挡| 在线视频观看免费视频18|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播放| 亚洲欧美国产双大乳头|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久久国语露脸国产精品电影| 伊人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日本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小嫩妇好紧好爽再快视频| 97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99| 真实国产乱人伦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一级淫片免费大片| 18禁黄久久久aaa片| 8090成人午夜精品|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狠狠|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大片健| 全黄h全肉边做边吃奶视频| 亚洲av情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