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果樹的嫁接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紅松堅果林;優樹嫁接方法;技術要點
1 堅果園的優樹選擇
優樹是建園的基礎,優樹的選擇應取決于培育目標,建園優樹應以提高材積生長為主要選擇指標。紅松堅果林以生產堅果為目的,優樹應以提高堅果品位與產量為主要選擇指標。兩者繁殖方式相同,均為母體分枝異體嫁接繁殖,所不同的是前者利用雜交創造新的變異,選擇培育優良后代;后者利用母本優良結實性狀擴大堅果生產。從理論上講嫁接擴繁是體細胞分裂,是非加性,所獲得后代可以保持母本的遺傳性狀。經過對天然紅松結實規律的調查研究,一般是“三年一小收,五年一大收”,間隔結實。實際紅松是連續結實性很強的樹種,在天然林里連續結實兩年以上的占72.4%,其中連續3年結實的占51%,連續4~8年結實的也并不罕見。由此可見天然紅松林連續結實性狀穩定,可作為選擇堅果優樹的林分。在采伐跡地的伐倒木上采穗,具有采穗方便,測定各種性狀準確、易行,更接近基因型選擇的性狀相關選優方法。人工紅松林都是建國后營造的,進入開花結實年限不長,結實性狀還不夠穩定,在人工紅松林中選優一定要在多次結實林分內進行選擇。我省早期營建的無性系種子園優樹基本來自天然紅松林,當時雖然沒有更多的考慮結實性能,用這種優樹建立的無性系種子園,仍然表現出較好結實性狀。
2 嫁接砧木的選擇
砧木是嫁接培育堅果林的關鍵材料,但不是嫁接成敗絕對條件。一般因選擇砧木導致培育失敗的并不多見,因本砧嫁接不存在不親合問題。雖然應用超級苗砧木嫁接較好,但是隨著砧木需求量的增加,超級苗滿足不了需求時,亦可用一般苗做砧木。據長期觀察,嫁接成活率與砧木、接穗質量、采集季節與保存方法等綜合因素有關,只要砧木根系發達,并有足夠接納接穗適宜部位的成壯苗,在砧木離皮適宜時期嫁接,接穗要在休眠期采集,且在休眠狀態嫁接。操作按“準、穩、平、快、凈、緊”六字訣進行嫁接,成活率基本都可以保證在85%以上。
3 病蟲害檢疫與防治
紅松堅果林樹種單一,全光培育易發生病蟲害,因此要及時防治。采接穗或外購接穗應注意避免皰繡病、松梢象甲、球果螟等主要病蟲害的傳入。皰繡病發生在大樹枝干上,少見苗木發生或者根本不發生;松梢象甲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初上樹危害,在前1年主梢吸食補充營養產卵,5月中旬至7月初以幼蟲危害;球果螟在幼果膨大的種子發育期侵入,以蛹在樹皮裂縫或地下枯枝落葉層越冬。在采集接穗季節兩種害蟲皆不在采穗部位或接穗上,一般不會由接穗帶入。但也應注意苗木檢疫及病蟲一旦發生要及時防治。
4 雜交育種與異砧嫁接
通常林木育種程序是選優-雜交-優良變異類型選擇,這需要經過較長時間,而又十分復雜過程才能完成。在我國紅松堅林培育剛剛起步的,當務之急是深入實際掌握紅松結實與結實相關性狀,制定堅果優樹選擇標準,選擇種性好的自然雜交優良個體,采取嫁接方法,建立優良性狀穗圃,擴大供需。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與有性繁殖相結合,開展雜交選育紅松堅果優良品種工作。紅松種間雜交是為了獲得性狀優良的新品種,在選擇雜交組合時要注意親本的選擇,如紅松與西柏利亞紅松、偃松與紅松雜交無從查考,僅是雜交育種推論,極有可能獲得有悖選擇堅果優樹優良后代的初衷。選擇雜交樹種,要從選種目標與科學態度出發,不能為主觀愿望所左右。樟子松嫁接紅松,有成功亦有失敗,導致失敗主要原因是樟子松嫁接紅松出現的流脂、大小腳、梳狀分離等異體排斥作用,在異砧嫁接5~10年后這種不親合現象表現極為明顯,嚴重的使接穗生長部分被砧木樹體擠出枯死。20世紀80年代,黑龍江提倡的樟子松嫁接紅松,建立紅松無性系種子園多數都以失敗告終。嫁接成功的植株生物量大于同期本砧嫁接植株的生物量的1至幾倍。營養生長旺盛影響繁殖生長,這也是普遍公認的事實。帶嶺在1977年應用樟子松嫁接紅松,前10年曾結過1次果,但直到現在不見再結實,而相鄰的一株在同期本砧嫁接的紅松,在結實年份無一不結實。因此,在異砧紅松嫁接許多問題沒有搞清之前不宜提倡異砧嫁接。
5 問題與討論
從理論上講,培育紅松堅果園與通常建立果樹園是一樣的,都是通過無性繁殖,獲得與母本性狀相同的后代,再經測定評比,選擇結實及種性優良的無性系。實踐上要掌握紅松群體與個體結實規律,采用豐產性狀選優方法選擇堅果優樹采穗,按針葉樹種“對接”方法嫁接,并注意以下事項,紅松堅果林就一定會會培育成功。
5.1選擇好適于嫁接的砧木 砧木可以分兩類:一類選4~6年生紅松苗砧木,采取苗床嫁接成活后翌年定植或先定植翌年緩苗后再嫁接,兩者各有利弊,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應用;另一類是用10~12年幼樹作砧木,采用林地高接換頭,嫁接成活后第2年有的即可開花掛果。
5.2按結實性標準選好堅果優樹,休眠期采穗、接穗用冰、雪(不能融化)窖藏,接前要絕對保持接穗新鮮與處休眠狀態。
5.3砧木開皮易剝時嫁接。
5.4熟練掌握嫁接技術
5.4.1選好砧木嫁接部位及適合接穗,嫁接時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要對準。
5.4.2持刀操作要穩,防止走刀。
5.4.3砧木、接穗接面凹凸不利于愈合,接面要平。
5.4.4嫁接速度要快,減少切面褐色氧化層。
關鍵詞:建筑節能;技術評價;基本原則;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TE08文獻標識碼: A
1技術評價
技術評價工作從縱的方向看,可以分為國家級技術評價和企業級技術評價兩個層次。國家級技術評價主要是從宏觀角度研究技術與經濟、社會、環境生態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正負效果它側重研究科學技術多方面的影響,預測對社會未來發展的作用,探討如何控制和引導技術向更好地為人類造福的方向發展,同時避免其可能帶來的危害。企業級技術評價更重視提高研究開發的效率,強調在較短的期限內,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顯著的研究開發效果。而建筑節能技術的選擇評價則是介于兩個層面之間的,是以技術的應用為目的的綜合評價。
技術評價的步驟包括選擇價值標準、確定評價內容、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選擇評價方法,而這四步都是由評價的目的決定的,評價的目的不同,評價的內容、方法就不同。常用的評價方法有①專家評審法、德爾非法;②技術經濟評價法:費用——效益分析法、指標公式法、投資回收期法、內部收益率法、凈現值法;③OR評價法:模擬法、線性規劃法、動態規劃法、相關樹法;④綜合評分法:AHP法、交叉影響矩陣法、網絡圖法等多種方法。對于建筑節能技術的評價,要從節能技術在技術可操作性、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投入資金等多方面的效果進行綜合評價,為建筑節能技術選擇提供可靠的判斷依據。
2建筑節能技術評價的基本原則
建筑節能技術評價是節能主體選擇合適的節能技術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制定建筑節能技術政策的基礎,更是促進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根本途徑。建筑節能技術評價不僅僅是對建筑節能技術本身的檢驗,更包含了經濟、社會、環境、能源等評價標準,應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對各種節能技術進行全面而系統的評價。因此,為了保證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和適用性,建筑節能技術評價須遵從以下基本原則:
(l)系統性原則
所謂“系統”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因素按一定規則所組成的,為實現一個共同目標而存在的有機整體。建筑節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宏觀上,它與地區的技術、文化、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微觀上,建筑節能與建筑設計方案、建筑材料、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質量要求、能源利用、氣候、環境政策法規等諸多因素相關,是一項全方位的、綜合性的系統工程。要以系統的思維來考慮建筑節能技術帶來的影響,從多個方面去推進建筑節能。
(2)動態性原則
建筑物所處的法律法規環境、國家政策環境、社會經濟及市場環境、技術發展環境等從各個方面對建筑節能技術選擇產生影響,因此建筑節能技術的選擇評價必須堅持動態性原則,隨社會發展變化,不斷地修改補充評價指標體系,以動態發展的觀點來評價選擇建筑節能技術。
(3)客觀性原則
建筑節能技術的選擇評價必須實事求是,據實比較、據理論證,評價所用的數據資料應盡可能真實可靠,評價過程中的判斷應盡可能客觀公正。
(4)技術與經濟的統一原則
正確進行技術評價,必須對建筑節能技術進行詳細的了解,掌握其技術特點及全面的技術經濟數據,為技術與經濟的統一提供科學依據。建筑節能技術的采用不應為追求先進而先進,要綜合考慮技術系統的整體效益。
3建筑節能技術評價的影響因素
建筑節能適用技術內涵豐富,種類繁多,節能主體在引進、開發和選擇建筑節能技術來達到節能目標的時候,要加強技術研究的深度,對技術所需資源、技術應用條件與過程、技術實施效果、技術應用風險等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保證技術實施的效果,降低技術風險。只有當節能技術的各項評價指標都達到預期的目標時,才會對節能技術進行選擇和推廣。建筑節能技術評價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l)技術本身
技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先進性、成熟性、配套性。節能主體在選擇新技術時,首先從項目的節能目標出發,選擇可以實現節能目標的技術。同時,這個建設目標的實現是采用舊有技術無法實現或者很難實現或者資源投入過多才能實現的,而先進技術可以以較少的資源投入而實現。此外,節能技術的應用,需要有很多的配套技術和設備,技術的選擇應盡量考慮和舊有技術的相關性,相關性越大技術使用人員掌握技術的時間就越短,技術應用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項新技術,可能存在技術效果不穩定,技術不配套、技術依托單位推廣能力不強等多種因素從而造成技術使用上的風險,而技術的使用方為了避免風險,往往會選擇一些比較成熟、風險小的技術,所以只有新技術的風險性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時,節能主體才有可能采用該技術。
(2)環境效益
環境效益是指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境質量的變化。環境效益涉及很多項內容,需要利用很多項指標才能反映出環境質量的變化,同時由于環境效益的滯后性,使得我們很難準確計量環境效益。節能是為了從根本上減少經濟活動對生存環境的影響,建筑節能技術的研究不僅僅從經濟效益角度考慮來節約能耗,要更多的考慮到環境效益。把微觀效益與宏觀效益相結合,也要處理好眼前的經濟利益與長遠環境效益的關系。
(3)社會效益
社會效益是指在項目全壽命過程中,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效果。社會效益是從社會角度來評價人類活動的成果。節能技術的社會效益是對就業率、生活水平、文化的提高程度。
4建筑節能技術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原則
指標體系要充分反映節能主體在建筑節能技術選擇中的職責。在建立建筑節能技術選擇評價指標體系時,要遵守以下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指標選擇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評價質量的準確性。指標選擇要有代表性、完整性和系統性,應以生命周期評價理論和環境經濟學為基礎,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對節能技術進行深入的了解,并結合評價方法進行調整。評價指標的定義要準確、規范,防止發生歧義,定性、定量分析相結合,通過綜合考核評價,提高評價結果的可靠性。
(2)針對性
節能技術具有多樣性,技術選擇的方式有多種,每一種方式涉及到的因素互不相同,因此,指標的設計即要體現備選技術方案的共同點,也要服務于側重點不同的技術方案。
(3)綜合擇重原則
由于建筑節能技術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節能技術效果的影響因素很多,我們不可能對每一項技術進行評價并得出結論。但是,可以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評價指標體系,一方面要全面反應技術的整體性能和綜合情況,另一方面評價指標要有明確的代表性、重要性。應注意使指標體系層次結構合理、協調一致,既能反映節能的直接經濟效果,又要反映節能的間接社會效果和環境效果。
(4)可操作性原則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是為節能主體的建設項目節能技術選擇工作提供支持與幫助。由于參與評價人員技術等各方面的差異,可能會在評價過程中出現一定的誤差,造成評價的錯誤。因此指標設計既要符合理論要求,又要力求簡便、明了,計算需要的信息資料易于收集,便于利用現有的數據資料,有實際操作的可行性。
(5)可比性原則
技術選擇評價是根據系統的整體屬性和效果的比較進行排序,可比性越強,評價結果的可信度越大。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的制定要符合客觀實際,便于比較。指標間要避免顯見的包含關系,隱含的相關關系也要以適當的方法加以消除。不同量綱的指標應該按特定的規則作標準化處理,化為無量綱指標,便于整體綜合評價。指標處理中要保持同趨勢化,以保證指標間的可比性。
參考文獻:
[1張炯,葉元煦,張沈生.創新項目的技術選擇評價及其指標體系.經濟體制改革,2003
Under the unstable circumstance, it is more necessary to study clear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TV advertisements. CTR Provincial Satellite TV Advertising Investment Value & the Venture Report has succeeded in doing a good research on the audience rating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expectation and the investment venture. Therefore, advertisers and channel operators would have a guide book on the major affairs.
廣告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在競爭激烈的電視市場中,省級衛視是一支發展空間既受中央電視臺影響,又有地面頻道正面圍攻的電視隊伍。然而,省級衛視因為具有全國覆蓋的基礎條件,加之近年來定位的清晰和優秀欄目涌現,已經成為廣告主媒體選擇考慮的重點。它們的廣告投放價值如何?多年來,電視臺和廣告客戶之間都是以收視率為衡量標準進行考量的。然而,對于廣告投資者來說,當發現收視率低于投放預期的時候,造成的經濟和時間損失已經不可挽回。即便是經濟上可以通過事先約定的方式減少投資風險,而在市場競爭中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卻是無法確估并獲得補償的;相反,一個頻道的潛在價值如果沒有被發現,則很可能會喪失一次絕佳的投資機會。因此,如何評估省級衛視頻道的廣告投資風險成為許多廣告主和廣告公司共同關注的問題。CTR媒介策略研究部2008年首次推出的省級衛視廣告投資價值及風險報告正是這一困擾廣告主和電視媒體多年的問題的一種探索性的解決方案。
CTR媒介策略研究部推出的省級衛視廣告投資價值及風險報告,旨在幫助廣告主和衛視經營者們建立一套具有前瞻性的廣告投放風險評估指標,從而為廣告主和電視經營者之間對廣告投資的價值及風險程度達成可測量的預期。
報告認為,判斷電視頻道廣告投資價值及風險的關鍵因素既不僅是現在的收視率表現,也不僅是歷史的收視率變化,而是支撐這些收視率指標變化的觀眾態度和收視動機。并在此基礎上形成電視頻道廣告投資價值的預期風險指數。
收視率背后的支撐力量與廣告投資價值及風險評估
報告通過涉及全國35個中心城市,總計超過5000名電視觀眾調查結果的系統分析發現,由于幾年來不斷增長的 “急功近利”的心態,省級衛視的廣告投資風險正在從隱性向顯性轉化,一些僅通過電視劇等外部資源刺激收視率的手段而獲得收視率增長的衛視頻道,如果不能對自身頻道的品牌漏洞做重大彌補,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收視泡沫的破滅,收視率將嚴重下滑。同時,一些長期致力于頻道自主建設和欄目品質提升的衛視頻道,由于在營銷推廣、經營管理等方面著力不夠,造成與其品牌價值相比,收視不足的情況,他們極有可能會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如經歷512地震和北京奧運會后)出現驚人的躍升。廣告投資者如果不能看清不同頻道收視率背后的支撐力量,廣告投資風險將不可避免。
在收視率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撐?簡單地說,就是品牌價值。品牌價值可以通過品牌健康度來衡量,是一個頻道從觀眾認知到收看,再到形成滿意度及感受,最終成為忠誠觀眾的轉化過程。在調查的指標上看,通常包括頻道知名度、不同階段的收視率、卷入度、滿意度、期待度、推薦度等指標,這些指標經過再次計算和加權,得到頻道的品牌價值指數、廣告投資風險指數,結合收視率表現,就可以得到廣告投資價值指數。從我們的調查結果看,不同衛視頻道在品牌價值指數、廣告投資風險指數、收視率表現三項指標的排名中,位次是不完全一致的,有些頻道還有相當大的變化。這一現象呈現的是中國省級衛視頻道在現實收視率與品牌發展預期之間的落差。品牌價值指數、廣告投資風險指數和收視率表現所表征的意義分別是:電視頻道的品牌價值現狀即收視率產生的基礎、品牌價值的變化趨勢即收視率下滑的風險預期、媒體本身的收視現狀。根據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基本判斷一個衛視頻道的品牌競爭力和未來收視變化趨勢,在此基礎上可以研判其廣告投資風險和廣告投資價值。
媒體的品牌化管理與廣告投資風險的化解
廣告投資價值的提升和風險的化解是廣告主和電視媒體經營者更為關心的問題,但這一問題的解決一定要根據觀眾調查獲得的品牌健康度診斷結果,進行有針對性地改進。因為品牌健康度包含了很多診斷的指標,對于一個頻道來說,這些指標的表現一定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針對劣勢立即改善、針對優勢繼續發揚,就能夠有效地降低廣告投資風險,為廣告主營造一個高價值的、可持續的、穩定的廣告投資回報平臺。
報告認為,我們可以將復雜的品牌健康表現數據處理過程簡單地描繪成一個觀眾轉化接替模型,每個衛視的品牌指標絕對表現和觀眾的相對轉化率就能夠非常直觀地體現出來。
可以明顯地看出,以上A、B、C三個不同的電視頻道在觀眾認知、行為、態度以及情感忠誠度之間的轉化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認為,黃色箱體的面積越大,其品牌越健康,轉換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越強,反之,品牌越不健康,轉換和抗風險的能力越弱。而對于上述三個衛視,B衛視的品牌健康程度最高,觀眾的轉化能力最強,所以,收視率高且有一個穩定的預期,廣告投資風險最低;而C衛視不論從品牌健康還是觀眾轉化上看都存在問題,所以其收視率的預期是值得懷疑的,即使該頻道通過短期刺激的方式,在收視率上取得不錯的表現,但根據價值回歸的原理,該頻道的收視率一定會有很大的下滑,廣告投資風險是巨大的。
如果我們把收視率和廣告投資風險指數按照三分法形成下圖所示的一個矩陣圖就會發現,在綠色和黃色區域之間的電視臺,它們的投資價值和穩定預期要比在紅色區域和藍色區域的電視臺高。
表格中各指數既有獨立價值,又有相互關聯。在廣告主判斷媒體投放價值和風險時,需綜合考量。其中,品牌價值指數代表頻道的品牌價值基礎,支撐著頻道的收視地位的,如果收視率表現好于品牌價值表現,則代表收視有泡沫,反之則代表收視存在不足;廣告投資風險指數代表頻道的品牌價值變化方向和程度,是收視率變化方向和程度的最強有力的預示,廣告投資風險指數越低則該頻道收視下滑的風險越小,反之越大,選擇與該頻道長期合作需謹慎;廣告投資價值指數代表一個頻道投資價值的綜合指數,是頻道現在的收視水平、品牌價值和投資風險三方面的綜合表現,可以作為是否選擇該媒體進行廣告投放的基本依據,但如果選擇長期合作,還需要結合廣告投資風險指數進行判斷。
在此基礎上,報告還將頻道公信力指數和頻道品牌影響力指數作為綜合指標體系中的兩個重要維度,用以考量各電視頻道廣告投資的品質風險。
關鍵詞:人工牙石;牙周實驗教學;齦上潔治術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supragingival scaling with artificial calculu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in periodont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s 110 stud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80 students of test groups (each group had 20 students)used emulational dental model for supragingival scaling training , while 30 students of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dental model. The supragingival calculus were simulated with all kinds of cement materials coated in tooth neck of the emulational dental model. Teachers demonstrated supragingival scaling to students firstly. Then the students were required to practice on real calculus and on the emulational dental model,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exam scores of all studen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mean exam score of zinc phosphate cement group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groups students(P
Key words:Artificial calculus; Periodont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Supragingival scaling
規范和徹底的牙周基礎治療是牙周病最基本、最重要的的治療手段,齦上潔治術(supragingival scaling),齦下刮治/根面平整(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 SRP)是牙周基礎治療的主要內容。潔治術技巧是口腔醫師的基本功,尤其是應用手持器械做潔治,是每位口腔醫師必須熟練掌握的技術[1-2]。以往的牙周病學實驗,都是在離體牙石膏模型上先練習,然后同學之間相互做潔治進行訓練。在潔治操作的過程中,易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和疼痛,若操作不當,往往會導致對正常牙周組織的損傷。因此,掌握基本操作技巧和要領之前,不宜同學間相互進行操作練習,也不能直接在患者口內操作。但是,實驗室很難獲得比較理想的教學用真實牙石,所以需要尋找一種合適的人工牙石作為教學模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能很好地模擬臨床牙周炎的理想教學模型。我們通過在實驗室仿真牙列模型的仿真牙上涂布各種人工牙石,選擇最接近真實牙石的硬度和粘結強度的材料作為最終教學模型。同學們可在此模型上反復練習,以熟悉各種器械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領,可為臨床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2年~2013年度第二學期,以濱州醫學院口腔醫學院2009級口腔醫學專業四年級本科學生110人,隨機分為對照組30人和實驗組80人,對照組采用傳統的離體牙石膏模型進行潔治訓練,實驗組80人分別為氧化鋅水門汀組、磷酸鋅水門汀組、聚羧酸鋅水門汀組、玻璃離子水門汀組,每組20人。進入牙周病學前期實習時,采用人工制作的牙周炎教學模型,指導學生進行齦上潔治術的操作練習,所有學生練習學時為6學時。
1.2方法
1.2.1實習模型的制備 ①離體牙模型:選擇有真實牙石的離體牙6~8顆(包括切牙、尖牙、雙尖牙和磨牙,6個區段中每一區段至少有一顆離體牙),分別置于標準牙列陰模上的相應牙位,灌制石膏模型。待石膏模型干燥后,備用;②仿真牙列模型:由28顆仿真牙、仿真牙齦和基座三部分組成。在不同牙位的仿真牙牙頸部分別涂上調好的氧化鋅水門汀、磷酸鋅水門汀、聚羧酸鋅水門汀、玻璃離子水門汀作為人工牙石,將每種材料至少涂布兩顆牙,干燥凝固后后備用。
1.2.2練習要求 仿真牙列模型與離體牙石膏模型均安放于仿頭模上,要求學生按照齦上潔治術操作原則[3-4],進行齦上潔治練習,,實驗組先在仿真牙列模型上練習,再在離體牙上練習,對照組一直在離體牙上練習,用正確的操作手法去凈每種人工牙石及離體牙真實牙石。每一項內容開始前均由帶教教師示教,學生先進行前牙潔治練習,再進行后牙潔治練習,循序漸進、由易到難,最后進行全口潔治練習。
1.3考核評價方法 參加考核評價的教師在考核前確定10項考核要點并統一評分標準[5],其中10分,器械選擇10分,器械握持10分,支點20分,器械角度10分,器械放置10分,用力方式10分,用力方向5分,去凈牙石10分,損傷牙齦5分,滿分為100分。學生通過抽簽決定齦上潔的牙位。
學生考核均采用離體牙石膏模型,先由一名牙周病學高年資教師對隨機挑選的25名學生(每組隨機挑選5人)進行考核,其余學生由四名帶教教師進行考核評分。所有學生的考核方式、評分標準以及考核的牙位、牙數完全一致。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5醫學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以(x±s)表示,采用成組t檢驗,P
2 結果
計算由高年資教師考核的25名學生的平均分和標準差及全部學生考核成績的平均分和標準差,實驗各組考核成績均與對照組進行對比,統計方法為成組t檢驗。結果表明,在由高年資教師考核的25名學生中,磷酸鋅水門汀組考核平均分顯著高于其他組平均分,P
3 討論
齦上潔治術是牙周病治療中最基本的技術,正確、熟練地掌握手工潔治操作要點是牙周病實驗教學的重點內容。然而,目前國內各口腔醫學院校尚無供牙周病學前期教學使用的理想手工潔治練習模型,學生大多在個別離體牙上練習潔治[6]。由于離體牙的收集日益困難,且牙位較局限,多以阻生牙為主,因而不適宜學生常規練習。仿真牙列模型在牙周實驗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使得齦上潔治術的訓練更加規范。但是,因為仿真牙列模型的成本較高,且每一位學生練習后還要更換帶牙石的仿真牙,大大增加了實驗教學成本。本研究在仿真牙列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在仿真牙頸部涂上人工牙石來模擬真實牙石,每2顆仿真牙之間有牙齦相隔,而且質地較韌且有彈性,便于進行鄰面潔治操作,學生練習潔治時也可以體會如何保護牙齦。同一顆仿真牙可以反復使用,仿真牙是通過螺釘與基座連接的,如有損壞可以更換,在降低實驗成本的同時,可以保證增加學生練習的機會。
磷酸鋅水門汀與其他水門汀材料相比,其硬度較高,與仿真牙的粘結性較好,更接近真實牙石。氧化鋅水門汀的強度差,凝固時間較長,使得實驗室預備時間延長;聚羧酸鋅水門汀的強度較磷酸鋅差,雖然與牙釉質的粘結性較好,但與仿真牙的粘結性較差。玻璃離子水門汀雖然與牙體之間可以形成較好的化學和物理粘結[7],但與仿真牙的粘結也較差。齦上潔治操作考核結果表明,本次實驗60名學生成績優良,基本掌握了齦上潔治操作要點。選用磷酸鋅水門汀作為人工牙石,采用仿真牙列模型進行潔治術練習,有助于學生掌握齦上潔治術操作技能,加深對齦上潔治術要點的理解,取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孟煥新,主編.牙周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40-248.
[2]曹采方,主編.臨床牙周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51-253.
[3]王嘉德,董艷梅,主編.口腔醫學實驗教程[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44-247.
[4]Jill S,Nield-Gehrig.Fundamentals of Periodontal Instrumentation[M].4th ed.Baltimore:Lippineott Williams&Wilkins,2000:9-62.
[5]康軍,盂煥新,和璐,等.球形牙潔治模型在牙周前期實習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2003,(5):4142.
關鍵詞:DEA,標尺競爭,價格上限,X值
1 引言
電力產業鏈中,輸配電環節具有強自然壟斷的特性,加上電力需求的低價格彈性,表現出明顯的X非效率。2002年,國家電網公司(以下簡稱國網)實現利潤115.3億元,公司資產總額10802億元,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39.3萬元/人·年,資產利潤率為1.06%;2003年的資產利潤率則僅為0.49%,這一不到5‰的超低利潤率令人費解[1]。電力體制內部人享有高工資高福利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假設不存在轉移壟斷利潤之嫌,那可能的解釋就是企業運營效率太差。近幾年發電企業(我國電源結構以火電為主)受高煤價拖累,業績普遍持續下滑,有電力專家預計,五大電力公司2008全年將分別虧損達到近100億。然而,國網公司的業績卻呈現出突飛猛進之勢,2005年實現利潤143.9億元,2006年增至269.9億元,2007年再增92.3%,即便如此,根據國網公司資產為12141億元,推算出2007年的資產利潤率也僅為4.32%,仍低于6%-8%的國際平均水平,而國外發達國家甚至能達到10%以上的水平。更為重要的是,基于“木桶原理”,電力產業鏈上各環節應該高度協調一致,但事實上電力產業鏈存在冰火兩重天的現象,我們不難發現電網暴利的背后其實并非電網企業績效的真正改善,而是發電企業和電網企業利潤的重新分配。2002年以來發電環節“引入競爭機制”的改革實惠沒有傳遞到最終消費者,強自然壟斷性的輸配電環節截留了電力產業的高額利潤。從輸電網線損率上也可以看出輸配電企業的低效率運營,美國、日本和德國2000年的電網綜合線損率分別為6.0%、3.89%、4.6%,意大利EVEL2004年的綜合線損率則只有3.0%,而我國是7.5-8%,比世界先進水平高出4%[2]。另外,長期以來我國電力系統建設存在“重電源(發電)、輕電網”的傾向,電網和電源建設的投入比例不足3:7,而發達國家電網環節和發電環節價格比是5:5,背離了國際慣例。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用電需求的不斷增加,發電裝機總量雖然逐年擴大,但電網建設滯后,與電源建設不協調,“窩電”現象經常發生。2008年初突如其來的一場雪災使電網建設投資不足的這一“軟肋”也充分的暴露了出來。免費論文。
輸配電規制是電力產業規制的重點領域,其核心內容是價格規制。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輸配電價格規制的關鍵是,既要能激勵輸配電企業改善經營效率又要能促進電網投資建設發展,這無疑是中國電力規制者面臨的一大難題。
2國外激勵性價格規制模式的借鑒
隨著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化,構建輸配電價格規制模型是必然面臨的問題。目前的研究對由傳統規制轉向激勵性規制已無異議,并傾向于借鑒國外的現成模式,然而,盲目的直接引進國外模式卻不一定適合我國國情。
3 基于DEA的標尺競爭對價格規制作用的強化
DEA (Data EnvelopmentAnalysis, 數據包絡分析)是由美國運籌學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等,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以凸分析和數學規劃為工具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評價相對有效性(被稱為DEA有效)的系統分析方法,其本質是利用各個決策單元(DMU)的輸入、輸出變量來衡量同類公司或部門間的相對效率。免費論文。Bogetoft(1997,2000)把DEA模型應用于標尺競爭,構建了融合運籌學和新規制經濟學精髓的基于DEA的標尺競爭。
DEA方法能夠反映多項投入與多項產出之間的轉換關系,可以不必確定投入產出之間的生產函數關系,不需要確定投入產出變量的權重,并不受變量數據單位的影響,通過測算企業之間的相對效率,為確定標尺成本和尋找進入標尺競爭的可比企業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并進一步在保證標尺競爭的邊界條件自始至終地被嚴格滿足的情況下,通過復雜的規劃求解得到的間接業績指標,從而較為全面的體現企業的整體目標,可有效避免人追求片面業績與短期效應,防范機會主義的對策,被規制企業只有選擇最大程度地努力工作,使得標尺競爭條件下的最優委托-合同被完好地實現。另外,DEA方法還可以做敏感性分析、差異分析和效率分析,有助于企業管理層參考決策。
4 DEA方法在確定價格上限因子中X值的應用
價格上限規制的關鍵在于價格上限因子中X值的確定。合理的X值應能在保證公司合理利潤水平的前提下激勵企業改進效率,實際上生產效率反映的就是投入產出之間的關系(X值亦然),這恰為DEA方法的應用提供了場所。DEA結果和X值之間沒有直接的轉換方式,參考文獻[5]中應用兩階段的DEA結果倒算測量X值的方法,為進一步簡化分析并方便后面的算例驗證,我們不妨將兩個階段假設為兩年。
(1)在第一年(或第一階段),規制者通過衡量各公司之間的相對經營效率情況,對每個公司確定一個管制價格,關鍵是對不同企業制定不同的X值,以調節公司利潤,促進效率低的企業改進效率。免費論文。此階段確定X值的原則是:對于效率高的企業(DEA分值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空間較小,X值應該相對較低;而效率低的企業(DEA分值低)在提高管理效率和技術水平以及降低成本方面有很大潛力,應該制定比較高的X值以促使其提高經營效率。此外,在這一階段還可以利用DEA結果分析企業的非效率因素,為企業提供合理的改進建議。總起來說,第一階段規制的目標是在規制期末使各受規制企業能夠去除歷史非效率因素,即去除導致企業經營效率低下的各種因素,在一個可比的較高效率下經營。這一定程度上相當于做了標尺競爭中尋找標尺企業的工作。
5 DEA算例
表1 各輸配電公司(DMU)兩個連續年度的投入產出原始數據表[3]
表2 DEA計算結果
圖1 數據包絡圖
如圖1,C和E形成效率邊界,將效率低的企業都包絡在里面,并對非效率企業提供了效率參照基準,其中A、D企業距離效率前沿面最近,而B企業距離最遠,業績最差。
在第二年(階段),由于B公司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方面具有較大潛力,應予以單獨定價規制,并制定比較高的X值(根據國際的經驗,X值一般在2%-8%之間,效率最高的往往為負值)。A、C、D和E則公司進入標尺競爭,確定一個共同的X值。
表3 DEA技術在確定價格上限因子中X值的應用
6 基于我國國情的輸配電激勵性價格規制模型的構建
通過上述分析,直接引進國外的價格上限和標尺競爭規制模式存在應用上的困難,但在DEA技術下,可有助于強化標尺競爭在價格規制的作用,并且又可以解決價格上限因子中X值確定的難題,從而可以應用到我國的輸配電價格規制之中。投資回報率規制簡單易行,有利于刺激投資,在當前我國電網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選取作為我國輸配電價格規制的基礎模式。為彌補投資回報率規制的弱激勵缺陷,我們認為可以考慮融入基于DEA的標尺競爭和價格上限因子,構建一個混合的價格規制模型:
參考文獻:
[1] 梁志宏,基于數據包絡分析及Malmquist指標法的供電價格激勵監管模型研究,[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7.12
[2] 王成文等,適合我國輸配電價的激勵管制模型, [J],中國電力,2008.2
[3] 李志,基于DEA的標尺競爭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5.12
[4] 段登偉等,基于標尺競爭模式的配電側電力市場綜述, [J],電網技術,2005.4
[5] 趙會茹等,基于DEA技術的輸配電價格管制的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10
[2] 張安華,中國電力工業能效問題分析,[J],中國能源,2006.07
[3]數據參考中國電力統計年鑒。
關鍵詞:錨桿靜壓樁、地基、不均勻沉降、加固
一、引言
錨桿靜壓樁加固法是將錨桿和靜力壓樁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種施工方法。即先在建筑物開鑿壓樁孔和錨桿孔,用結構膠種植錨桿,然后安裝反力架,利用建筑物基礎提供的反力,用千斤頂將鋼樁或預制樁逐段壓入土中。當壓樁力、壓入深度達到設計要求后,將樁與基礎連結在一起,用以承擔一部分上部結構荷載,達到提高地基承載力和控制建筑物沉降的目的。
錨桿靜壓樁多用于粉土、粘土、人工填土、淤泥質土等地基土的新建(采用逆作法施工)或已建多層建筑物、中小型構筑物的地基加固、糾偏工程中。錨桿靜壓樁與其它基礎加固糾偏技術相比又具有施工時無振動、無噪音、設備簡單、操作方便、移動靈活、施工所需空間小的特點。成為一種即方便、合理、又經濟、有效的加固方法。我們充分利用其特點,將其應用到鋼結構倉庫的加固中,整個施工過程歷時3個月,最終恢復正常使用功能。
二、工程概況
某港口鋼結構倉庫,由于堆載過大,地基產生較大沉降變形,造成建筑物出現不均勻沉降而產生傾斜。此鋼結構倉庫為單層,長168m,寬60m,占地面積10080,高8.5m,跨度為30m,采用柱下獨立基礎,中柱基礎尺寸為4m×4m,間距16 m,兩排邊柱基礎尺寸為3.2m×2.5m,間距8m。地基土為軟弱地基土,設計采用強夯地基處理。
該倉庫于2007年年底建成,2008年初開始投入使用,堆貨三個多月后發現倉庫東側南部墻體出現大小兩道裂縫,北側西部墻體出現一道倒“八”字形裂縫,北側墻體內側1.0m左右處混凝土地面產生一條從東到西的通長裂縫,裂縫最大寬度達10mm,經測量柱基的最大沉降量為480mm,最小沉降量為120mm,上部結構的最大傾斜值達42mm。基礎產生的不均勻沉降造成建筑物整體向南傾斜。沉降不穩定,差異沉降還在繼續加大,沉降已遠遠超過規范規定的地基沉降變形的允許值20mm。
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分析,該場地淺部分布的31灰色淤泥質粉質粘土(-5.0~-14.0m),具有高含水量、高壓縮性、中靈敏度軟土的特性,工程地質性質差,屬不良地基土層。該場地地基土層及其物理參數描述如下表1:
三、傾斜、變形原因分析
根據現場情況結合沉降、傾斜觀測數據、工程勘察資料、基礎圖、強夯地基檢測試驗報告等進行分析和研究認為,造成此鋼結構倉庫產生較大不均勻沉降和傾斜變形的原因為:
1、實際堆載遠超設計堆載。 設計地基按4t/m2的堆載進行強夯處理,檢測報告顯示經強夯處理后的地基滿足設計承載力要求。投產使用中由于局部實際堆載達到設計堆載的1倍,造成局部地基承擔的實際荷載比設計的荷載增加2倍,加快了具有高壓縮性軟弱地基土的固結速率,促使地基在短期內產生較大的不均勻沉降。堆積荷載過大,是造成較大不均勻沉降及變形的最主要因素。
2、現場堆載速率過快。倉庫內較大的實際堆積荷載是在短期內連續完成加載的。相對于高壓縮性土體較長的固結時間而言,實際堆積荷載可近似看作為一次加載;相對于設計荷載而言,局部實際荷載又為設計荷載的2倍,因而加速了局部土體的固結沉降,使地基在短期內產生較大沉降變形,從而引起鋼結構的傾斜及變形。
3、基礎整體剛度差。該倉庫采取鋼筋混凝土柱下獨立基礎,由沉降觀測數據顯示,中柱基礎沉降偏大,因中柱的柱基之間沒有相應的條基與地基圈梁連系,加之較大的實際堆載,使基礎的整體剛度變差,缺乏調整基礎不均勻沉降的能力。
四、加固方案的選擇與設計計算
1、加固方案的選擇
基礎加固是一種被動的工程補救措施,目標往往正在運行中,受場地及客觀條件的限制,可供選擇的方案很少,而對此鋼結構倉庫而言,倉庫內80%地方已堆上荷載,并且倉庫每天都處于施工使用中,因而方案的選擇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應盡量減少對地基土體的擾動;二是應嚴格控制施工產生的附加沉降,使對上部結構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經過幾個方案對比,最終采用錨桿靜壓樁技術對此鋼結構倉庫進行加固。
采用錨桿靜壓樁技術:一是能明顯減小軟土的施工附加沉降;二是施工過程中無振動、無噪音,可在場地和空間狹窄的條件下操作,對基礎周圍的堆貨和倉庫在施工過程中的使用影響不大;三是傳遞過程和受力性能明確,能得到每根樁的實際承載力,施工質量可靠;四是樁壓入后與土體形成復合地基,使樁-同作用,能夠有效地改善軟土地基承載力,從而達到控制沉降變形的目的。
2、錨桿靜壓樁的設計計算
錨桿靜壓樁是擠土型樁,截面過大勢必導致排土擠土效應過大,對周邊樁、建筑物和管線造成擠壓位移;考慮到施工空間和操作方便的要求,樁截面不宜過大、樁段不宜過長,壓樁數量及長度根據此鋼結構倉庫基礎類型,上部結構剛度,荷載特性,地基土的物理、力學性能等確定。鑒于上述因素,并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本工程錨桿樁設計為摩擦型樁,采用截面為250mm×250mm的鋼筋混凝土預制方樁,樁段長為2m,主筋為4¢12,箍筋為¢6.5,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設計樁長為15m,樁壓入持力層(32灰色砂質粉土)約1.0m,錨桿采用M24光面直桿墩粗螺栓,錨桿的錨固深度一般取10~12倍螺栓直徑,采用硫磺膠泥作為粘結劑。
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計算公式:Ra = qpa Ap + up ∑ qsia li
qpa, qsia--樁端端阻力、樁側阻力特征值;Ap--樁底端橫截面面積;
up--樁身周邊長度; li--第i層巖土的厚度
錨桿靜壓樁設計最終壓樁力按下式計算:
Pp(L)=Kp•Pa
式中:Kp壓樁力系數.在觸變性粘土中,當樁長小于20m時,Kp一般取1.5;非觸變性粘土(如填土),Kp取2.0;
L--樁最終入土深度(m); Pa--設計單樁豎向承載力;
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提供的數據資料和已有的工程經驗,經上述公式計算后,取最終設計壓樁力為420KN。由于邊柱荷載較小,中柱荷載較大,又因加固樁一般采用對稱布置,故本工程采取中柱獨立基礎下布6根樁,邊柱獨立基礎下布4根樁的平面布置方案(見圖1)。設計壓樁數共計248根。中柱基礎平面布置圖與剖面見圖2。
五、加固方案的實施與注意事項
1、錨桿靜壓樁的施工工藝流程:
清除基礎混凝土樁孔定位放線樁孔取芯、修孔鉆取錨固孔硫磺膠泥埋設錨桿錨桿養護固定壓樁架和千斤頂運樁、壓樁硫磺膠泥接樁壓樁至壓樁力及設計深度為止灌漿料封樁。施工過程中需記錄每節樁的壓樁時間、壓樁力及最終壓樁深度。
2、主要施工工藝要求及施工注意事項:
①本工程采用兩套錨桿壓樁設備同時工作的方法,嚴格按照施工圖的樁位平面布置,采取先中柱,后邊柱;中柱承臺中先中間樁,后兩側樁;同一軸線上兩套設備同時從中間向兩側的施工順序施工。采用以最終壓樁力控制為主、以樁長控制為輔的雙控原則。
②樁位孔和錨桿孔的開鑿,采用混凝土鉆孔取芯機開孔,用鑿巖機修孔,開鑿空洞不宜過大,壓樁孔逐個鑿完后逐個壓樁。鑿成的壓樁孔應上大下小,以利于基礎承臺受沖剪。
③壓樁應連續作業,中途不宜停歇。錨桿靜壓樁利用壓樁時的擠土效應,在樁周一定范圍內出現重塑區,土的粘結力被破壞,土中超孔隙水壓力增大,土的抗剪強度降低,使樁側摩阻力大幅度下降,從而可以利用較小的壓力完成壓樁作業。否則因中途停歇時間過長(超過24小時),土中超孔隙水壓力逐漸消散,土的結構強度得到恢復,抗剪強度隨之提高,樁側摩阻力隨之增大,將會造成壓樁阻力增大,難以繼續施工。
④壓樁過程中必須是千斤頂與樁段的軸線保持垂直,將樁壓入土中1m左右時停止壓樁,調整兩個方向垂直度,第一節樁的垂直是樁身質量的關鍵。千斤頂與樁頂間應設置硬木墊塊。
⑤同一承臺下的樁應連續壓入,壓樁速率應保持一致,壓力差不宜超過10KN。
⑥接樁一般用硫磺膠泥接樁,當下節樁壓到漏出地面0.2m~0.4m時,應接上節樁。上下樁相接時必須使錨固筋與錨固孔重合,套上硫磺膠泥夾箍后,保證夾箍與樁面結合,接樁要上下樁面充分粘結對齊,防止樁面錯位,澆筑時間應控制在2min以內;新澆筑的硫磺膠泥接頭,應有一定時間進行冷卻,一般應大于7min。
⑦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附加沉降。在中柱施工過程中,利用水準儀對沉降較大的柱基進行沉降觀測。根據觀測數據,本工程采取控制壓樁速率控制沉降變形,防止樁周超孔隙水壓力和樁端阻力過大,避免樁周土體強度下降過多以及樁端以下土層產生較大的變形。
⑧若樁頂接近地面,而樁壓力值未達到規定時,可用送樁器將樁壓入基礎下面。
⑨樁與基礎的錨固即封樁。樁和承臺及混凝土底板能否連接牢固,承載力是否達到要求,聯結節點形式是否合理,都是封樁后樁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 為保證封樁的質量,將樁頭孔壁及樁面鑿毛處理,并將孔內雜物清理干凈。本工程采用無收縮自密實灌漿料封孔,灌漿料的強度等級為C40。在澆注灌漿料時,樁孔表面應潮濕,無積水,以確保孔壁與封樁灌漿料有良好的結合。
六、加固效果分析
為了檢驗錨桿靜壓樁對地基的加固效果,在倉庫東西方向的三條軸線上設置15個固定沉降觀測點,其分別位于鋼柱根部。觀測點布置如圖3。之后平均每周觀測一次,連續觀測三個月后發現沉降已基本趨于穩定,現將工程竣工驗收后及竣工驗收三個月后的沉降觀測數據整理如下表。
由以上觀測數據分析,經過錨桿靜壓樁技術加固處理后的倉庫基礎,其沉降變形已有效的控制在規范規定的允許范圍之內。表2中,沉降較大的中柱承臺加固施工后,其沉降量為10~20 mm,加固三個月后,其沉降量為12~21 mm,沉降已基本趨于穩定。由相鄰兩測點間的差異沉降形成的相對傾斜值也滿足規范規定的允許值要求,該處理方案達到了預期效果。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率與社會效率,在已有建筑基礎加固中能夠廣泛應用。
七、結語
(1)本工程實踐表明,由于錨桿靜壓樁采用了靜壓方式,避免了沖擊應力,對樁周土體的隆起及水平擠壓較小,從而降低了對建筑物結構和周圍環境的不良影響,又可以在短期內達到控制沉降變形的目的。
(2)該工藝采用的施工機具簡單,對施工現場條件要求不高,對于一些地基是經過強夯處理后的地基層,且建筑又處于投產使用中,其設計壓樁力相對較小,為了保證壓樁的完整率,可先引孔,后壓樁。
(3)錨桿靜壓樁壓完后便實施封樁,立即分擔原基礎部分荷載,并把它傳遞到深層較好的持力層中,起到壓力擴散作用,從而有效地避免沉降較大部位產生附加沉降。在壓樁施工中由于擠土作用,在樁周一定范圍內出現重塑區,土的粘聚力被破壞,土中超孔隙水壓力增大,土的抗剪強度降低,因此,樁側摩阻力明顯減少。錨桿靜壓樁即利用此特性,用較小的壓樁力將樁壓至較深的土層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超孔隙水壓力也逐漸消散,土的結構強度得到恢復,抗剪強度也隨之逐漸提高。
(4)又好又快的封樁,可促使樁周和樁端下一定范圍內的土體建立起預加壓力。預加壓力的作用是:一是預加壓力能與上部荷載平衡;二是建立預加壓力后,可使基礎有微量回彈,從而減少上部土層基底壓力,將上部荷載通過樁傳遞至下部較好的持力層;三是對倉庫產生的不均勻沉降進行調整。
(5)建筑物的加固過程是建筑物上部結構,基礎和地基中應力和位移的調整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應加強現場監測,以便隨時根據監測結果修改或調整指導加固的設計與方案。
關鍵詞 情境教學;過程性評價;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09-00091-02
本文主要以小學三年級學生為教學對象,在學習工具箱中各種常用工具的基礎上,教會學生掌握如何用畫圖軟件改變畫紙的顏色,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兩種選取工具,實現圖形的移動、復制、粘貼和改變大小等操作。
1 引入情境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已成為新教學模式的一個亮點,它能夠使知識融入情境之中,顯示出活力和美感,從而讓課堂變得生動,讓學生變得主動,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信息技術教學中只有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才能更好地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探究和應用知識。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從學生年齡特點、興趣以及大多數學生對海底世界非常喜愛的實際情況出發,巧妙地把本課各個知識點和教學任務有機融入“美麗的海底世界”這一網絡情境和任務中,設計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任務與任務之間過渡自然緊湊,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整節課興趣盎然、情緒高漲,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1]。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放手讓學生去主動探索和研究,合作中探究,邊玩邊學中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環保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入“海底世界”這一情境,讓學生觀看海底世界的視頻,進而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在看到美麗的海底世界后作何感想?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對本課程的興趣,進而產生畫出美麗的海底世界的欲望。
畫紙的顏色改變了,一條小魚和海草畫完了,接著可以設置第二個問題:小魚在海底中是不是靜止不動的?通過這一問題引入“選定和移動”內容的教學。
在學生學習了選定和移動而意猶未盡時,設置第三個問題:一條可愛的小魚能在海底中自由自在地游動了,可是偌大的海底中只有一條小魚是不是太冷清了?通過課件給學生展示大小不同的小魚,然后引導學生掌握“復制粘貼”“改變圖形大小”的技巧。
最后讓學生綜合應用本節課所學知識,進一步美化心目中的海底世界。
2 滲透過程性評價,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過程性評價,能夠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反饋。
給予學生合理的評價 在教學中,學生每回答或者交流一個問題,都要及時給予合理的評價,使學生始終處于自信和積極的學習狀態。同時培養、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善于自評和互評,在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或聽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中學會傾聽、學會分享、學會尊重他人,從而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技能,學會在合作中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如這節課在學生起來交流改變畫紙的顏色時,及時表揚大膽演示交流的學生:“你真勇敢,不僅操作規范,而且講解也很到位,希望同學們起來交流時都能這樣做,好嗎?”既鼓勵和表揚了交流的學生,同時也是給其他學生提出良好的交流演示要求,使學生都能形成良好的課堂交流和學習習慣。再如:“你總結得真好,讓我們掌聲鼓勵一下。”在學生演示復制粘貼時及時鼓勵:“這些方法你是怎么知道的?哦,老師猜想你一定是提前預習了,對嗎?你的這個學習習慣真好,老師喜歡你。”在學生說出課本之外的復制方法時,教師進一步表揚:“這個同學的好方法讓我們大家共享了,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他一下?來,one,two,three(擊掌):‘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使交流的學生增強自信心、自豪感,同時也為其他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大膽合作交流提供了榜樣,活躍了課堂氣氛。
平時注意對學生課堂的評價和鼓勵 信息技術課上學生興趣高漲,往往專注于忙活自己的,而忽視了課堂上的傾聽。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常常善于運用評價手段教育學生學會傾聽、善于傾聽,如:傾聽是分享成功,享受快樂的好方法,看××同學正在分享大家的快樂,老師相信他已經有了很多收獲;傾聽既是虛心學習的表現,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現呀。運用鼓勵學生大膽自信的語言,如:別急,再想想,老師和同學們相信你。贊揚××同學操作得非常到位:你能大膽地邊操作邊講解么?還有對學生課堂學習行為中及時評價的過程性評價語言,如:你的信息技術知識懂得真多,都可以成為我的老師了;真是棒極了,你真不愧是咱們班的電腦小高手;真了不起,大家都為班級里有你這么棒的同學而感到驕傲;等等。通過這些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
緩解課堂緊張氛圍 本課作為山東省優質課,聽課的教師很多,坐滿了整個微機教室,學生可能會有些緊張。上課之前,為了緩解學生有些緊張的氣氛,同時為了新課準備,通過問題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如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去過海底世界嗎?你們看到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樣子的?請同學們相互交流一下。”讓學生簡單交流看到的海底世界,趁著他們興致萬分的時候及時引導:“你們眼中的海底世界真美麗。現在,老師想帶領大家再一次去游覽海底世界,你們愿意嗎?”接著用課件演示海底世界視頻片斷。學生觀看海底世界視頻,在他們意猶未盡的回味中提出另一個問題:“同學們,看到這么美麗的海底世界,你想說點兒什么或者做點兒什么呢?”結合學生回答,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描繪這美麗的海底世界。具體過程如下。
1)改變畫紙的顏色,初步畫出海底中的一條小魚和海草。此環節設計的目的是營造和創設美好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學生易于感知的色彩艷麗的海底世界形象、熱衷于對海底世界向往的心理趨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快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使學生在情境中積極、主動地接受任務[2]。
在這里讓學生自己畫出一條小魚和海草,為后面的選定、移動、復制等做準備。同時讓學生自己畫這些素材,不演示,不提統一要求,學生的小魚和海草等才是他們心里最真實的想象和表現,手中的作品各有特點。
本來以為學生畫魚和水草等能有一定的難度,會畫得較慢,可是低估了他們的水平,他們的小魚都畫得又快又好。他們畫的小魚各不相同,有圓形的、橢圓形的,有三角形的熱帶魚,還有鯨魚,等等。在青島市優質課觀摩時,其中一位學生畫的鯨魚又快又美,受到聽課教師的贊揚,大家不約而同地站起來看那個學生的作品。
根據學生畫的小魚和海草,接著設計進入第二個環節的學習:選定和移動。這個過程讓學生自己探究實踐,遇到問題學生之間相互幫助,或者向課本等請教,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然后師生共同交流總結。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的感受是最真切的,所以讓他們自主總結自己的收獲,更能提升他們的成就感,讓他們印象深刻。
2)復制和改變大小。選定和移動學生掌握了,再一個學習內容就是復制和改變圖形大小。在學生意猶未盡時,接著設計問題,引出另一個任務――復制粘貼和改變圖形大小。學生是興奮的,很想知道這種快速復制的方法。由于學生家里都有電腦,畫圖是他們熟悉和喜歡的軟件,有一部分學生對這種方法是會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可能在Word中也接觸過復制,讓會的學生給大家當“小老師”來演示方法。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及時給予學生評價和鼓勵,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增強自信心和對信息技術的喜愛之情,始終情緒高昂地參與到學習中來[3]。
在這個過程中為了給予學生發散思維的空間,進一步拓展學習,又讓學生自己小組探究了其他復制的方法,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石惠芬.常規課課堂提問與觀察[J].新課程研究,
2006(3):46-47.
[2]任滿琴.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提問的設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9(5):30-31.
關鍵詞:節約集約用地;國家試點;雙向約束;制度創新
中圖分類號:F2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92(2011)05-0064-06
A Study on Innovation of Land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Constraintsof Urban Land Intensification―A Case of Hefei
LI Xue-ming, SHI Lei
(Management Schoo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radiction of land supply and demand,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were used in this paper. ‘Two-way constraint mechanism’ which used in urban land intensive and conservation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empirical findings, the new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for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se of urban land.
Key words:intensive and conservation use; national experiment unit; two-way constraint mechanism; policy innovation
1 引言
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銳已成為地方政府在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障礙。2007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8.27億畝,按照到2020年18億畝耕地不可減少的“紅線”估算,每年可供占用的土地面積僅為200萬畝,不足建設用地需求面積的1/6。此外,土地利用方面還存在著土地資源短缺、城市土地低效利用和區域生態空間破碎化并存的現象。現實的壓力決定了土地利用不能再走粗放式的老路,尋求在節約集約利用約束條件下的土地發展新模式,對于解決當前中國土地利用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2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內涵
西方學界很早就意識到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有益于提高土地的經濟效益,并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對這一問題予以闡述。1867年,馬克思注意到農村集約耕作中存在著報酬遞增的規律性,“所謂耕作集約化,無非是指資本集中于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連的土地上”[1];而級差地租的存在,則促使土地利用者在空間上尋找最合理的節約集約用地方式,“地價昂貴的第一個后果便是,使人們不得不高度集約使用土地”[2];伴隨著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經濟學家開始從土地產權配置的角度來研究此問題[3];20世紀70年代以來,城市規劃學則進一步分析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與經濟效益間更加復雜的內在聯系:Arnott和Lewis從微觀行為理論出發,研究了影響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發現在城市用地擴展中,投資密度(土地集約水平的重要指標)與資本的利率成反比,與地租的預期變化方向成正比[4];Brueckner利用居民效用最大化理論,擴展了城鎮土地利用結構的均衡模型,證明土地集約程度的重要指標―建筑物層高從中心城市的CBD向遞減,且大城市的土地集約利用程度高于小城市[5];Stern從城市發展的歷史路徑依賴特征出發,對不同形式的城市人口密度函數進行了估計,發現距離中心城市的遠近是解釋人口密度的重要因素[6];西方學界在研究過程中逐漸出現了田園城市、衛星城鎮、帶型城市、現代城市等多種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模式,并最終形成了較為成熟和完整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理論―“精明增長(Smart Growth)”。
以這些理論為基礎,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學者結合中國實踐經驗,以地理科學、土地科學、城市科學等為基礎,進一步探討了在中國情境下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問題。曹建海認為: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是一個相對性概念,相對于中國傳統的粗放用地模式,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中國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土地利用集約度,因此,不應尋找最高的土地利用強度,而應尋找最優集約度,使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7];毛蔣興認為: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應當引入“土地有效利用”的概念,原因在于土地利用效率在經濟學中有一定的計量標準,達不到或者超過這個標準,都會導致土地利用效率的損失[8];部分學者從不同空間尺度出發,認為中國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應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3個層次[9]。可以發現,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擴大。
雖然迄今為止,學術界關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概念和內涵尚未達成共識[10],不難發現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基本內涵應當是:對有限的土地資源,依靠科學的規劃、先進的管理,通過集中投入有效的資源、勞動和技術(設備),以環境消耗最小化為原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綜合效益最大化;其中,節約用地強調用地效果,主要是從保護土地資源出發,通過政策、措施或技術手段,減少經濟社會發展對具有自然價值的土地造成不可逆的消耗;集約用地則強調用地方式,主要通過增加生產要素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或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等措施,從而使土地利用強度和效率達到一個合理的水平。一般而言,集約用地必然導致節約用地,集約用地是節約用地的主要手段。
3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實踐
中國政府自改革開放以后,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模式。1984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率先開展了土地利用類型的研究,并完成了全國1∶100萬土地利用現狀圖的編制工作;1986年8月1日,國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但當時的法律法規嚴重滯后,沒有相應的體制、機制和法制作保證,對規劃引導用地的要求只是一紙空文,集約用地的思想,只能依賴與當時生產方式相對應的建設用地定額指標體系進行管理;1998年以后,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及其后續的規定,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保護、建設用地管理以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本規范;2008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通知》要求:建立節約集約用地的長效機制,走出一條建設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國國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此后,國土資源部專門召開研討會,研究全國范圍內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問題,確定長沙黎托片、合肥市和廣東省為全國的區域、城市和省級層面的節約集約試點單位,并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開發區土地節約和集約用地評價工作。
在2008年確定的節約集約試點單位中,合肥市是唯一的國家試點市。作為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率快速提升的省會城市,合肥市土地供求差距不斷擴大。為此,探索節約集約用地對于合肥市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兩年多較為系統的探索與實踐中,合肥市在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模式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總結了大量的經驗,為全國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4 合肥節約集約用地試點市的制度創新及成效
4.1 合肥市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依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統計,合肥市行政轄區總面積7055平方公里,現有耕地562萬畝,按照戶籍人口計算,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2畝,嚴格保護耕地等農用地資源和節約集約利用土地非常必要。
合肥市城鎮市轄區面積838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416平方公里。2007年,合肥市開展閑置土地清理,當年清理土地1600畝;2009年,再次清理閑置土地6700余畝,批而未用土地7000余畝;2010年,合肥市開展工業用地潛力調查,其中某國家級開發區工業用地總面積12.21平方公里,平均投資強度為220.22萬元/畝,閑置面積713.81畝;低效面積3911.17畝,占總量的25%。另外,合肥全市共有城中村358個,總占地7.9萬畝,除去30%的安置用地,還有約5.5萬畝潛力。由此,節約集約利用城鎮存量建設用地,非常重要。
合肥市農村居民點布局松散,土地浪費現象嚴重。全市特別是三縣農村居民點宏觀上布局松散,微觀上缺乏統一規劃,空隙地多,人均用地規模偏高。2009年末,全市農村居民點人均用地面積達231平方米,遠高于《村鎮規劃標準》中相應的最高人均用地標準(120~150平方米/人)。據統計,合肥市農村現有70.74萬個住戶,農村宅基地占地96萬畝,人均0.4畝,戶均1.35畝,其中約70萬人(約合21.4萬個住戶)已經有1年以上不在農村居住。按照農村居民平均每戶擁有住宅面積128平方米計算,實際農村空置住房面積達2739萬平方米,浪費嚴重。如果按照人均綜合占地100平方米規劃,全市可退宅還耕60多萬畝。由此,節約集約利用農村建設用地,非常必要。
伴隨著合肥經濟和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人多地少的矛盾還會進一步加劇。在市區增量土地的供應方面,也存在著制約因素。從供給數量上看,城市建設用地增長潛力有限。難以作為城市建設用地的面積占市轄區增量土地總面積的68.9%。不考慮基本農田的保護要求,可以作為城市建設用地的農用地、居民點與工礦用地、閑置的荒草地與裸土地和其他可用于城市建設的土地面積只占市轄區增量土地總面積的31.1%。從布局上看,西北部分布有飲用水源―董鋪水庫和大房郢水庫,可利用的土地需要作為生態環保用地;東部分布大型鐵路編組站,受其分割,土地難以成片開發使用;西南部土地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增量土地資源較少,僅占6%,尚要在較高的土地利用水平基礎上挖掘利用潛力。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是保障合肥市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建設的必由途徑。
4.2 合肥市節約集約用地的制度創新
合肥市在具體工作實踐中,主要通過建立“雙向約束”機制、調整城鎮體系布局、集約建設開發園區、集中改造城中村、規模推進土地整理和緊湊開發濱湖新區等創新手段,實現節約集約用地目標。
4.2.1 建立“雙向約束”機制
“雙向約束”機制是合肥市在土地節約集約用地探索過程中所實施的一種全新機制。它的核心內容是在建設用地審批、管理和使用的全過程以合同方式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從而實現建設項目用地長效管理和過程管理。在以往土地的使用過程中,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問題上存在著博弈支付,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在土地利用上也存在著博弈支付,項目用地之間在排他性產權未界定情況下在土地利用上同樣存在著博弈支付,在排他性產權尚未建立的條件下,地方政府和企業以較低成本掠奪土地等生產要素,增加了土地利用的社會邊際成本,使得土地利用的綜合效益降低。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和一個希望賺取穩定效用的企業可以通過建立“雙向約束”機制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11]。
在市場經濟體系下,經濟主體間的關系基于對雙方都有約束力的契約與合同上,主體的經濟行為受嚴格的市場法規的約束與調節,可有效地降低交易費用,形成代價最小的規范性的經濟行為方式。契約與合同以責、權、利三者清晰的劃定為內涵,經濟主體既受法律保護,也受法律約束,從某種意義上講,回歸到公共意志中去,最終保護的是公眾的利益。“雙向約束”機制體現了現代政府以效率和公平為基本目標的治理理念,強調現代政府服務理念和現代企業節約集約用地的社會責任。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更平等地面對社會其他主體,充分顯示了政府與投資者之間的公開平等的契約關系,展現了現代服務型政府與土地利用者和諧的委托關系,為實現雙方互利共羸奠定了堅實基礎。“雙向約束”的具體措施包括:
對政府和項目建設單位雙方都制定約束制度,平等共羸。“雙向約束”機制最核心的是“約束的雙向性”。對建設項目設立投資強度、產出額度、上繳稅收、就業規模等指標,明確項目建設周期和具體方式,建立建設履約保證金、驗收考核、項目退出等約束制度。對政府部門實行并聯審批、缺席默認、限時辦結等一系列的約束機制,對重大項目,實行集中調度制和行政領銜督辦制。
政府負責凈地陽光供應、降低成本。為真正落實“雙向約束”機制,合肥市所有待供土地均為“凈地”,凡不是“凈地”的,不予上市供應。各類用地均在市場上實行陽光供應,工業項目的業主可以就用地規模和用地方式等與土地管理委員會直接進行面對面溝通。既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原土地使用者的利益,又給投資者吃了“定心丸”,使他們能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對一些大型用地項目實行“統一規劃、分塊供應”。這其中,土地管理委員會集體決策機制的實施,在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實施上,發揮了有效的“源頭”控制作用。
建立全方位跟蹤服務與監管控制。在每一個項目前期招商階段,多個部門即介入服務。在土地上市之初,就以文字及要約的方式將土地的供應條件寫進土地供應文件內,包括約束項目單位的產業類型、建設工期、投資強度、用地規模和稅收等及約束政府部門的服務質量、服務效率、供地方式等;在依法依程序完成相關手續后,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過程中,嚴格按照土地供應文件的要求起草合同,并將“雙向約束”的內容寫進合同里,作為合同履行的必要義務,同時,也將違約責任寫進合同,這樣就使得“雙向約束”的內容通過合同形式受法律約束和保護;在項目的每一階段及項目全部完成后,對于雙方不能按照合同約定事宜執行雙向約束要求的,都有一定的舉措作為罰則。若用地方不能履行約定義務,供地方可以采取提高土地成本、行政罰款直至收回土地的強力措施;若供地方不能履行約定義務,用地方可以采取向上級投訴及人民法院的多種有效方法。
4.2.2 調整城鎮體系布局
改變以往中心城區單中心和城鎮分散無序粗放的發展模式。以城市公共交通和產業布局為發展軸,促進設施共享、要素集聚、用地節約集約,構建多中心、組團式、緊湊型融合協調的發展模式,實現主城區、新區、組團、重點鎮協調緊湊發展的目標。
4.2.3 集約建設開發園區
嚴格禁止開發區內項目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無序蔓延,逐步釋放開發區的“發展空間”;通過完善用地指標項目管理制度、實施用地評估控制、改革計劃分配等手段,使開發區內土地利用的效益大幅提高。
4.2.4 集中改造城中村
以城市規劃為依據,以空間形態改造為重點,突破零散的土地使用權限制,對城中村集中連片改造。在改造過程中堅持統一規劃、陽光操作、綜合改造,配套建設,為城市提供了大量基礎設施用地,并為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奠定基礎。
4.2.5 規模推進農村土地整理
將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新村鎮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四位一體”結合起來,科學謀劃土地整理工作程序,整合支農項目資金,統一實施,規模經營,從而促進整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4.2.6 緊湊式開發濱湖新區
在濱湖新區建設上,在區位優勢較好的區域實行緊湊式開發,并引入了六大節約集約用地模式:方格網道路方式,利用方格網道路體系通達性強,土地利用率高的特點,相對其他自由式路網結構節省土地5%~15%;綜合交通節地方式,按照公交都市理念,建立以BRT、軌道交通系統為骨干的快速公交系統,有效降低小汽車占用城市道路資源;立體城市開發方式,采用立體交通、人車分流,實現交通組織的平面布置向立體布置的轉變,節約道路用地面積;CBD節地方式,鼓勵辦公、酒店、酒店式公寓等多種功能混合的綜合開發項目及功能豐富的街區營造;社區中心節地方式,把社區服務單元和城市行政管理單元合二為一,采用社區中心模式,既提升設施的綜合服務能力,又實現節約集約用地;基礎設施走廊與城市綜合管溝節地方式,結合高速公路、鐵路用地形成的城市對外通道,建設城市基礎設施走廊,形成綜合管廊骨干網絡。
4.3 主要成效
通過實施“雙向約束”機制,既保證了項目又好又快建設,又切實維護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實現了政府和投資者的“雙贏”。以“濱湖世紀城”項目為例,通過與土地受讓人簽訂“雙向約束”合同,項目提前近5個月開工建設,提前一年半竣工使用,項目單位用兩年時間完成了近460萬平方米的開發總量(約相當于合肥市環城公園內的建筑總量),并且建筑質量優秀,人居環境良好。濱湖世紀城項目區也成為合肥市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最好的區域之一。再如總建筑面積60余萬平方米的萬達廣場項目一年內建成,成為合肥房地產市場名列前茅的利稅大戶、品牌大戶和就業大戶。“雙向約束”機制還把一些土地投機者拒之門外,使得寶貴的土地資源免被圈占和浪費。
通過調整城鎮布局,工業項目容積率由過去的不足0.4提高到1.0以上,節地面積超過25%;居住項目由過去多層建筑為主,轉變為以高層建筑為主,容積率由過去的1.3提高到2.5以上,節地面積超過30%。大型商辦設施由過去的不足2.0提高到4.0以上,節地面積超過30%。
通過集約建設開發園區,工業項目容積率由過去平均不足0.4提高到0.7以上,新增工業項目容積率達到1.0以上,單位工業用地產出提高30%,節約工業用地25%,投資強度提高50%,畝均稅收提高50%。現在,合肥市工業項目投資強度要求達到400萬元/畝,稅收要求達到30萬元/畝以上。
通過城中村的改建工程,為合肥市提供了5700畝的基礎設施用地,增加建筑面積4200萬平方米,相當于節地面積21平方公里。
通過實施若干“規模推進”的土地整理項目,每年新增耕地約9000畝,其中村莊整治新增耕地5244畝,新增耕地率為12.54%。整理后的土地實現產業化經營和社區化管理,推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這種以土地整理科學化規范化為特色的土地整理方式被譽為“合肥模式”。
通過緊湊式開發濱湖新區,共節約用地29.16平方公里,節地率23.1%。其中,居住用地由人均24平方米減少到18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積達到30平方米。承載人口由126萬人增加到170萬人,可增加44萬人,相當于節約居住用地10.56平方公里。
從總體上看,合肥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在全市范圍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統計,2009年合肥市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總量的1%,用地量僅占全國用地量的0.002%,同時,開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以來,合肥市固定資產投資以40%比例遞增,而用地量卻以10%比例遞減。這兩組數據充分顯示了土地利用效率的不斷提高。合肥市成為全國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典范,為全國土地管理創造了新鮮的經驗。
5 結論及政策建議
合肥市作為全國首個土地節約集約使用試點城市,兩年來的諸多探索為其他城市的土地節約集約使用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為深入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結合合肥市的工作經驗,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進一步推廣和完善“雙向約束”機制,加強對土地開發中的操作流程管理。以精細化管理為主要措施,完善土地審批、使用、管理全過程的“雙向約束”。第一,改進和完善國家土地出讓制式合同,強化節約集約用地的控制。保障優質項目早落地、早投產、早見效。第二,在經批準的規劃總平圖上應標注每幢主體工程的開工建設時序,逐步實現“一張圖”管理。第三,針對具體項目設置容積率、綠地率等其他指標及開工建設要求。根據項目開工建設時序,統一規劃,分期供地。細化雙向約束的內容和管理體制,在計劃申請階段,即需提交用地計劃預申請表、標有具置的衛星遙感圖、項目分布圖等材料和畝均投資強度、畝均產出等指標,增加“雙向約束”的科學性。第四,重點加強對政府的約束,提高行政效能。將節約集約用地納入各級政府考核體系,堅持投資有強度,配套有限度,建設有進度,建筑有高度,監管有力度的項目管理原則。年度用地計劃指標安排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相掛鉤,做到有獎有罰,獎罰分明。建立“3+X” 并聯會審模式(3為規劃部門、發改委、經信委,X為針對具體項目涉及相關參會單位,主要為國稅局、地稅局等),合理核定用地規模,并重點對開發園區管委會和其他用地單位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與用地指標掛鉤。
(2)在城鎮體系建設和開發園區建設中建立新的節約集約用地指標體系,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因地制宜,將用地由規劃計劃管理向規劃計劃和項目并重管理轉變。分類(如交通、水利、電力、教育等)建立節約集約用地指標體系,對于重點開發園區要分區域設定投資強度、產業政策、稅收額度、就業崗位等綜合控制指標。我國現行的工業項目用地指標(如投資強度、容積率等)國家標準明顯偏低,應逐步提高。可通過科學的指標體系,引導用地向高效率、高附加值項目傾斜。
(3)在農村土地整理工作中開展土地發展權交易,統籌城鄉發展。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開展“土地發展權交易”,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土地發展權交易”不僅能優化土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社會總收益。還能通過市場化的指標交易,節省政府進行耕地保護、土地管理和土地開發的成本。此外,還可以使廣大農村獲得寶貴的農業發展資金,促進城鄉之間財力的轉移,也有助于鄉村農業比較優勢的充分發揮,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保證廣大農民真正享受土地制度創新的成果。
(4)科學制定規劃,指導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利用規劃必須基于對所在區域未來經濟社會與土地利用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對各類土地利用優化配置,從而實現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為提高規劃實施的可操作性,應將土地規劃、城市規劃、主導功能區規劃和節約集約用地規劃融為一起,在具體制定規劃時,需要以土地產權為基礎,編制節約集約用地標準分幅規劃圖。在農村比例尺應統一為1∶2000左右;在城市密集區,比例尺應為1∶500左右。大比例尺的規劃圖有助于制作精細化的開發計劃。在規劃依法履行公示、審查和審批環節后,公告實施,接受社會的監督。在土地管理中,嚴格按規劃用地和管地,依據規劃管理項目。
(4)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中積極探索生態閾值控制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土地利用必須堅持整體性原則和生態平衡原則,要著重體現下列要求:土地開發利用的環境容量是否允許;環境資源及生物多樣性是否得到保護;人口增長是否超越了土地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是否能有效避免局部地區的過度開發等等。分區、分片確定土地開發程度和模式,檢驗包括生態指標在內的綜合成效。嘗試開展以節約集約用地為目標,以項目為載體的土地生態設計。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60.
[2]理查得•T•伊利,愛德華•W•莫爾豪斯.土地經濟學[M].騰維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56.
[3]科斯,哈特,等著.拉斯•沃因,漢斯•韋坎德編.契約經濟學[M].李鳳圣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1-35.
[4]Arnott R J, Lewis F D. The transition of land to urban use[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 87(1): 161-169.
[5]Brueckner J K. The structure of urban equilibria: a unified treatment of the muth-mills model[M].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1987.
[6]Stern P C, Aronson, Elliot. The effectiveness of incentives for residential energy-conservation[J]. Evaluation Review, 1986, 10
: 147-176.
[7]曹建海.我國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基本思路[J].中國土地,2005,(10):19-21.
[8]毛蔣興,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述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6):48-52,57.
[9]謝正峰.淺議土地的集約利用和可持續利用[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2,(4):31-32.
關鍵詞:多層樞架結構,房屋設計,問題
鋼筋混凝土多層框架房屋,結構設計看似簡單,但如果設計不當,將會給建設單位帶來浪費或不安全的種種問題。本文就鋼筋混凝土多層框架房屋結構實際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作了簡要的分析探討。
1.關于多層框架基礎類型的選擇問題
多層框架類型多層框架基礎類型的選擇,取決于地質條件,上部結構荷載的大小。上部結構對地基不均勻沉降及傾斜的敏感度及施工條件等因不。設計時應做技術經濟比較,綜合考慮后確定。對于框架結構的受力分析和輔助設計。可借助PKPM進行,其主要步驟:厚度:雙向板為1/40板跨,單向板為1/35板跨。然后進行撓度和裂縫計算。最后確定板厚及配筋。柱截面:At=N/arc,a為軸壓比,fc凝土壓強度設計值。受荷面各及經驗系數確定。初選梁截面:粱高為跨度的l/lO一1/15,粱寬通常為1/2—/3梁高。輸入荷載:樓面荷載,梁上荷載,柱節點荷載,風載及地震信息。用PKPM中的SATWE內力分析程序進行計算。框架柱首先要滿足軸壓比限制,對超筋和構造配筋的梁柱進行調整,直至配筋,截面大小適中為止。另檢查結構的自振周期,以名產生共振。基礎選型:常用的基礎型式有柱下獨立基礎。柱下條基,柱下筏板及柱基。
2.關于多層框架結構的參數選取問題
《抗震規范》中指出,所有的計算機計算結果,應經分析判斷確認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設計。論文大全。通常情況下,計算機的計算結果主要是結構的自振周期、樓層地震剪力系數、樓層彈性層間位移(包括最大位移與平均位移)和彈塑性變形驗算時樓層的彈塑性層間位移、樓層的側向剛度比、振型參與質量系數、墻和柱的軸壓比及墻、柱、梁和板的配筋、底層墻和柱底部截面的內力設計值、框架——抗震墻結構抗震墻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與總地震傾覆力矩的比值。超筋超限信息等等。
為了分析判斷計算機計算結果是否合理。結構設計計算時,除了有合理的結構方案、正確的結構計算簡圖外。正確填寫抗震設防烈度和場地類別。合理選取電算程序總信息中的其他各項參數也是十分重要的。
多層框架結構房屋有時也設置地下室。由于隔墻少,常采用筏板式基礎。在電算時,應將地下室層數和上部結構一起輸入,并在總信息中按實際的地下室層數填寫。這樣,計算地基和基礎底板的豎向荷載可以一次形成,并且在抗震計算時,程序會自動對框架底層柱底截面的彎矩設計值乘以增大系數。同時通過對層側移剛度比的分析比較,還可以正確判斷和調整房屋的嵌固位置,并采取相應的抗震構造措施。保證樓板有必要的厚度和最筋率等等;當結構表現為豎向不規則時。不僅要驗算薄弱層,而且還要對薄弱層的地震剪力乘以1.15的增大系數。如果在結構總體計算時。論文大全。總信息中填寫的地下室層散少于實際輸入的層數,彎矩設計值增大系數將會乘錯位置,從而在發生地震時,會使極易發生震害的底層柱底部位因抗震能力降低而破壞。
3.關于框架計算簡圖的問題
無地下室的鋼筋混凝土多層框架房屋,獨立基礎埋置較深,在一0.05m左右設有基礎拉梁時,應將基礎拉梁按層1輸入。以某學生宿舍樓為例,該項目為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丙類建筑,建筑場地為II類;層高3.3m,基礎埋深4.Om基礎高度0.8m,室內外高差0.45m。根據《抗震規范》第6.1.2條,在8度地震區該工程框架結構的抗震等級為二級。設計者按3層框架房屋計算,首層層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一0.05m處的基礎拉梁頂面:基礎拉梁的斷面和配筋按構造設計:基礎按中心受壓計算。顯然,選取這樣的計算簡圖是不妥當的。因為,第一,按構造設計的拉梁無法平衡柱腳彎矩;第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2002)第7.3.11條規定,框架結構底柱的高度應取基礎頂面至首層樓蓋頂面的高度。工程設計經驗表明,這樣的框架結構宜按4層進行整體分析計算,即將基礎拉梁層按層1輸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載,應將荷載一并輸入。論文大全。這樣,計算剪力的首層層高為Hl=4—0. 05=3.95m,層2層高為3.35m,層3、4層高為.3m。根據《抗震規范》第6.2.3條,框架柱底層柱腳彎矩設計值應乘以增大系數1.25。當設拉梁層時,一般情況下,要比較底層柱的配筋是由基礎頂面處的截面控制還是由基礎拉梁頂面處的截面控制。考慮到地基土的約束作用,對這樣的計算簡圖,在電算程序總信息輸入中,可填寫地下室層數為1,并復算一次,按兩次計算結果的包絡圖進行框架結構底層柱的配筋。
綜上所述,以上的幾個問題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中經常遇到,也經常被忽略。所以,我們設計工作者應按規范和相應的構造要求,嚴格執行,從根本上消除設計隱患,確保設計質量。
【參考文獻】
[1]林岳峰對多層框架房屋結構設計相關問題的分析 [J],廣東科技2006(10).
[2]苑大欣.于鎮.多層框架房屋結構設計中的幾點思考[J] ,房材與應用,2006,34(4).
[3]李強.鋼筋混凝土多層框架房屋結構設計中常見問題分析[J] ,開封大學學報2006,20(2).
[4]林同炎.S.D.思多臺斯伯利,結構概念和體系[M],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