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培養兒童健康心理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良好的師生情緒氛圍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前提
師生的情緒氛圍是指師生之間的態度和感受。它是通過語言和人際氛圍形成的。這種氛圍直接影響著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心理,尤其對兒童個性品格的形成特別有意義。如有的班級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處于和諧、融洽、團結一致、互相合作的關系,使兒童學會了互助、互愛、合作等良好的態度,孩子的思維、意志、能力等也得到了和諧的發展,而且從中獲得了安全感,有利于形成樂于接受教育的自覺性。相反,如果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如同陌路人,教師高高在上,不尊重學生,批評不講究藝術;學生處事自私,互相折磨、拆臺,班級猶如精神監獄,這樣班級的兒童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的,甚至是畸形的。他們對事情冷漠,把一種偏激的精神折磨遷移到別人身上發泄以求心理平衡。這樣的孩子容易犯罪、鬧事,難于受教。由此可見,建立良好的班級氛圍是兒童成長和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前提條件之一。因此,教師要以人為本,倡導個人美德,正確處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關系,形成良好的氛圍。
二、教師良好的修養是兒童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
教育是在人與人之間發生的,教師要達成有效的教育,就要實現師生之間的真實、良好的心靈溝通。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理解是教育的一個平臺,是取得教育效果的必經之路。只有這樣,教育才算真正地開始。教師是孩子的良師益友,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教師的修養、態度和教育方法會直接地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故然是教師教育的結果,但兒童個性的缺陷和不良的行為習慣也有部分是教師教育時不注重方法所造成的。由此可見,教師的修養在教育行為中極為重要,它主要體現在教師的人格上。教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健全的人格是培養兒童良好心理素質的基石。
三、創設良好的班級環境,健全兒童的心理素質
音樂教學學前教育有效結合促進作用一、音樂教學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價值
在音樂教學中,通過對具體音樂作品的欣賞,使學齡前兒童體驗和領悟音樂美,在美的形象與情感熏陶下,在身心愉悅的享受中,使孩子們的審美情感得到培養和發展,進一步促進他們健康趣味的提高,為高尚道德觀的形成提供了動力和條件,獲得一種精神人格的凈化和升華。學習音樂使孩子終身受益,音樂是一首與人生相伴的贊歌,音樂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這種音樂藝術上的天賦,只有我們這些偉大的人類才有資格與之共享。它是孩子們享受快樂人生的源泉,它又是我們每個人走向成熟的翅膀。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以音樂教學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非常艱巨、復雜的實踐活動。在人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影響因素很多,又因為心理的內在性,其健康與不健康的表現不是那么容易判斷,心理健康的維護、預防和治療工作都有一些特殊的困難。音樂教學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途徑,目的是使孩子們在音樂中輕松緩解心理壓力,從而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新世紀的音樂教學責無旁貸地分擔這一重任,在培養音樂能力的同時進行有效地滲透,以充分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兒童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為塑造品格健全的新世紀接班人做貢獻。所以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對孩子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能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思想覺悟,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有利于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在提高兒童的審美修養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并為將來的心理素質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讓孩子們感知生活的美,體驗生活的快樂。音樂教學活動正是這樣通過它獨特的表現方式,藝術地將各學科領域整合起來,達到對幼兒情感的培養與能力的提升。
二、發揮音樂教學對兒童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顯示出它對提高心理素質的重要作用。眾多音樂教師通過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深深地體會到,音樂不僅是情感的藝術,而且對兒童智力的開發和道德情操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兒童審美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與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音樂教育有利于兒童健康情趣的培養,音樂可以促進個體心理健康,緩解他們的各種負面情緒,已經得到了很多心理學研究的證實。音樂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在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過程中有著其他形式無法比擬的優勢。專家認為,年幼的兒童很難通過語言識別和表達同時存在的兩種情感,而這種情感在諸如父母離婚等情景中是普遍存在的。對于父母離婚,兒童既會感到悲傷,也會覺得是一種解脫(大多數離婚的家庭之前就存在很多沖突和矛盾)。對于兒童無法通過語言來表達的這種情感,音樂可以很好的幫助他們釋放。對于兒童,由于語言的匱乏和個性原因,非言語的治療方式往往比“談話療法”更有效。 音樂教教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音樂教育和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為學生全面素質的形成和一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根據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從內涵來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使個體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能適應社會,正常地成長、發展。從性質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則包括補救性和預防性兩項任務。補救性教育主要是對在心理素質或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問題的孩子進行專門的幫助、輔導、咨詢、治療,使之得以克服,是矯正性的;預防性任務,側重預防不健康、不正常狀況的出現,增強其“免疫力”,重在“防患于未然”。在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預防性和矯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結合的。
三、在音樂教學中實施道德修養教育
利用音樂教學手段,將德育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形式之中。結合教材中的多元文化,通過講音樂故事,將古今中外音樂家傳記,名人與音樂,趣聞軼事,作品珍聞等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講,在學生細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結合教材做音樂游戲。游戲是兒童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它使兒童的個性得到充分表現,有助于培養兒童堅毅的性格及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品質。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數”等游戲,不僅使孩子們感受到愉快的音樂氣氛,而且還從游戲中受到啟迪。結合教材做律動、歌表演,這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特別受幼兒小班同學的喜愛。它通過形體動作表現音樂,加深了對音樂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樂用這個民族典型的舞蹈動作來表現,加深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和熱愛。而集體舞表演更是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從音樂的印象中去感受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憑聽覺直接感受音樂說表達的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喜悅、歡樂、悲傷、憤怒、吶喊、幽默等人類所具有的真善美的情感,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從情感上、精神上理解音樂的能力與創造性思維的能力。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達到的。我們只要在音樂教學時候,充份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與健康心理因素,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培養孩子們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不僅要讓兒童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使他們具有感受、表現、欣賞音樂的能力,通過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等,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幼兒高尚的道德品質與健康的心理,最終達到音樂教育的社會效果。
四、在音樂教學中發揮審美教育功能
在音樂教學中充份發揮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雷默在《音樂教育的哲學》中指出:“當藝術被看作藝術,而不是社會或政治評說,不是一樁買賣,不是為了任何非藝術的目的時,那么它就首先是作為一種審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雖然藝術也為非藝術的目的服務,但審美教育首先關心的應當是藝術的審美作用。”雷默明確指出藝術教育首先應發揮其審美功能,至于其它非藝術的目的只是審美功能的附庸。由此可見,音樂的審美功能應放在其育人功能的首要位置。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于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應緊緊抓旋律、節奏、音色、拍子、曲式、和聲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兒童進入歌(樂)曲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孩子們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教大班孩子們學唱《國歌》時,除了讓學生了解它的歌詞意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號角式的呼喊,再三強調的“前進”,后半起的急切吶喊及三連音的運用等音樂本身的特點,既準確地表現了歌曲,又激起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進而樹立時代責任感。在幼兒園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演唱時嚴肅、自豪、情感真摯,可謂是情不自禁,真正做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五、音樂可以開拓兒童的想象空間
音樂教育是學生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跨世紀合格人才的切實有效措施。音樂可以豐富孩子的頭腦,擴大想象的空間。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音樂使兒童在沒有壓力、天性舒展的狀況下,給想象力以無限馳騁的自由空間,使創造力得以迸發、顯現。一段音樂,一個動人的故事!想象是將積累的表象加以改造。因此,必須開拓想象的空間,讓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能在一個廣闊的天地里翱翔。音樂可以在拓展想象空間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藝術活動直觀具體,易于被學生接受,藝術活動又有非常大的自由,能通過活動的過程把想象現實化,可以為其他創造性的活動建立起模式。在音樂活動中,孩子們的音樂聽覺感受力、音樂控制力、音樂情感、音樂記憶和想象力才得到鍛煉和發展,良好的素質轉化為創造能力,而且可以讓他們自由自在的想象創造。想象力是創造的源泉和前提,我們應讓孩子乘著歌聲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間自由翱翔。
六、結束語
音樂是一門藝術,也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在學前教育中應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科整合這一特點,利用音樂教學啟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兒童在欣賞音樂作品時,能看到“畫外之景”,在音樂鑒賞教學中,也要注意與其他學科的配合,從孩子們自身條件出發,引發創造性思維,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綜合能力。作為幼兒園音樂教師,應充分利用音樂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音樂的藝術形象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活潑健康、樂觀向上的的情緒,促進智能、情感和意向和諧發展,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需要,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時敏,于惠敏.音樂活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中國學校衛生[J].2000,21(4):29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3]陳鶴琴.音樂在兒童生活中的重要性.陳鶴琴教育文集(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