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范文

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

第1篇: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創意;文化創意產業;產業中的創意因素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晚期,文化、商業和社會這三者之間的互動越來越緊密,文化產業也就隨之誕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于文化產業的定義是“以無形資產和文化為核心,其產品生產是生產、創意和商業化的結合過程的產業。”

創意產業這個概念最初由英國提出的,20世紀末的1998年,時任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為了挽救國內日益衰退的經濟,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并制定了《創意產業路徑文件》和《創意產業專題報告》,后者第一次清楚的定義了創意產業: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創意產業路徑文件》則指導并推動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創意與創新、創造的區分

創意與創新、創造這三個詞意思非常相近,特別容易混淆。然而,三個概念在延伸意義上還是存在明顯的區別。創造就是把兩個以上的概念或事物結合起來從而將以前沒有的事物產生出或造出來了。創意是指對現實事物的理解所衍生出的一種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的想法。創新是指”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引進新產品;采用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的市場;實行新的組織形式等。

當出現某些語境不嚴格的情況時,人們經常會混淆這三個概念。很多所謂的專家認為應該將任何具有創意性的產業都歸類于創意產業,并且應該在表述時用“創意產業”而不是“文化創意產業”。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是一種泛化創意概念的做法,且并不利于正確熟悉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現階段若要發展和研究文化創意產業,就必須將創意與科技的創造和商務領域的創新區別開來。

三、文化創意產業界定

突出創意的文化特征,并非等同于混淆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兩者的概念。實際上是因為創意存在著巨大的潛在經濟價值,才吸引了眾多眼光、投資者等來關注文化創意產業。各個國家一般都會在發展自身文化創意產業時界定其涵蓋的范圍,再以英國為例,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就確定本國文化創意產業包括廣告業、設計業等。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職能范圍其實有著很大的重合,這使得很多人會錯誤的把文化創意產業當成是文化產業的一種新形式或是附屬。實際上文化創意產業并不屬于傳統的產業范疇,因為它產生于新技術條件之下,自身并不具備大多數傳統產業的特征,它分解重組了產業鏈并滲透于其各個環節。文化創意產業以創意為核心,只是由于文化產業中的創意活動更密集,才使得各國會將很多屬于文化產業范圍的完整產業包含在文化創意產業中。

四、文化創意產業與產業的文化創意二者的關系

文化創意因素在產業鏈中隨處可見,同時也位于價值鏈的頂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便在于利用產業中的創意元素來行之有效的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并培養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意大利為例,當“中國制造”因勞動成本低而行銷全球時,意大利制造業卻利用自身優勢摒棄了老式規模化生產,以文化創意產業為基礎,發展出了法拉利,蘭博基尼,Gucci等知名品牌,使 “意大利制造”品牌在世界市場獨樹一幟,同時有效推動了該國的經濟復興。

在當今社會,文化創意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卻依然存在很多人質疑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就是這些人未能重視產業中的創意因素-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與關鍵之處。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重要基礎,而創意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文化創意產業同時也是一個具有高滲透性的產業,可以與其他產業相互融合從而推動產業升級。文化創意產業與各種傳統產業對接可以非常有效地提升產業以及城市的競爭力,我國各城市應利用自身優勢,結合自身情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來走出產業發展困境。

參考文獻:

[1]蔡榮生,王勇,國內外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8):77-84.

第2篇: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創意;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概念

中圖分類號:F2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0-0199-02

一、創意和創新

創意源自于英文詞匯“create”,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創意”包含兩層意思:(1)有創造性的想法、構思等;(2)提出創造性的想法、構思等。學術界對“創意”進行了多個視角的界定,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創意指由于價值的非異化特性,引起生產及組織的有機的復歸。總之,創意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能引起并指導實踐活動。創意特殊就特殊在它是新穎性和原創性這兩種屬性的統一,缺少一個就不是創意。

創新與創意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創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12年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他在其著作《經濟發展概論》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它包括四種情況:引入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簡言之,創新是實踐活動,是通過已經存在的自然資源創造新東西的一種手段。可見,創意強調的是思維和想法不是行動和結果,而創新強調的是執行和實踐。所以創意是創新的開始,創新始于創意。

二、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

1.文化產業。最初出現“文化產業”這一術語是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之中。它的英語名稱為Culture Industry,可以譯為文化工業或文化產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產業的定義成: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由此可見,文化產業是由工業化生產并符合系列化、標準化、生產過程分工精細化和消費的大眾化這四個特征的產品及其相關服務。美國主要是從文化產品具有知識產權的角度進行界定的,一般只說“版權產業”。日本把凡是與文化相關聯的產業都稱之為“內容產業”。2003年9月,中國文化部制定頒發的《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文化產業是指文化部門所管理和指導的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產業”的定義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集合。根據這個標準,把文化產業分為核心層、層和相關層。盡管各國對文化產業的定義不同,但文化產業的兩個基本特征不變:第一,必須能夠生產和銷售,帶來經濟效益;第二,生產的是精神消費品,追求異質性與個性。所以,文化產業是生產、銷售與人們精神消費商品相關的產業。

2.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是作為英國的一項國家產業政策理念而誕生的。1998年,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在報告中指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是源于個體創意、技巧及才能,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增加就業潛力的行業。英國文化經濟學家約翰·霍金斯在其《創意經濟——人們如何從思想中創造金錢》一書中認為,創意產業是為其產品都在知識產權法保護范圍內的經濟部門,認為版權、專利、商標和設計這四個部門共同構建了創意產業和創意經濟。澳大利亞學者斯圖亞特·坎寧安在其論文《從文化產業到創意產業:理論、產業和政策的含義》中認為,創意產業是一個相當新的學術、政策和產業論述范疇。它可以捕捉到大量新經濟企業的動態,這是諸如藝術、媒體和文化產業等詞匯所無法做到的。

中國最早關于創意產業的權威定義,出現在《上海創意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該規劃明確“創意產業具體是指以創新思想、技巧和先進技術等知識和智力密集型要素為核心,通過一系列創造活動,引起生產和消費環節的價值增值,為社會創造財富和提供廣泛就業機會的產業,主要包括研發設計、建筑設計、文化藝術、咨詢策劃和時尚消費等幾大類。隨后,廣州、深圳、重慶、西安等城市相繼提出了自身城市的創意產業發展思路。國內一些學者如胡曉鵬在其《國內外創意產業發展經驗的解讀和思考》中認為,從更廣義的角度看,創意產業也是創新產業它在客觀上已經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標志性產業,創意產業的邊界將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富有創新度的任何產業。厲無畏在其《創意產業導論》一書中認為,凡是由創意推動的產業均屬于創意產業,把以創意為核心增長要素的產業或缺少創意就無法生存的產業稱為創意產業。尹宏在其《現代城市創意經濟發展研究》中認為,創意產業是現代城市的一種新型產業形態,是生產創意產品的企業的集合。

3.文化創意產業。在世界范圍內,中國臺灣是最先使用文化創意產業這個概念的,其在2002年制定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規劃和行動方案》中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指源自于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式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并促進整體生活提升之行業。隨后,中國香港地區沿用了這一概念,并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之一進行大力的政策扶持。中國大陸最早使用文化創意產業的是在北京市的“十一五”規劃中,文化創意產業被描述為:以創作、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意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實現和消費為交易特征,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體驗的具有內在聯系的行業集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能產權三項內容。所謂文化創意產業,就是要將抽象的文化直接轉化為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精致產業”。換言之,就是要將知識的原創性與變化性融入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之中,使它與經濟結合起來.發揮出產業的功能。顯然,這是一種使知識與智能結合創造產值的過程。

三、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1.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從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看,創意產業脫胎于文化產業。雖然文化要素是創意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文化產業也成為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文化產業決不等同于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是更強調它的創造力和創新性,更重視文化的創意對其他產業的融合滲透,它比文化產業有更廣泛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創意產業是對傳統文化產業的一種超越。有數據分析表明,目前以設計服務、咨詢策劃、軟件研發等行業為代表的科技類創意產業的銷售收入占到整個創意產業銷售收入的85%左右。創意產業主要是指創意要素起核心或主導作用的產業,而文化產業主要指文化內容要素起核心或主導作用的產業。創意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根本手段,同時是文化產業的核心要素,文化內容往往是創意的結晶,以創意為特征的文化原創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

2.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事實上,許多專家往往將文化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兩個概念作為可以互相替代的概念來使用,但它與文化產業不是簡單的同義詞,更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方面,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產品與傳統文化產業中的產品存在區別,體現在其中的“創意”上,它們有與傳統文化產業聯系的地方,但不包含在其中;此外,文化創意產業處于價值鏈的上游,是對傳統文化產業價值鏈的重組,是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融通的產業概念。另一方面,“文化產業”更多地強調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提供,而文化創意產業強調對文化資源的創新開發,創意是其核心啟動力。一些經營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行業或產業,比如電影院、書店、畫店、印刷廠、大劇院、電視臺、互聯網等行業或產業,由于涉及原創的因素較少,只能歸屬于文化產業。但是,電影制片、出版、作畫、文化演出、電視節目制作、動漫制作、互動游戲軟件制作等等這些行業,具有原創性且能形成知識產權,故屬于文化創意產業。

3.創意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具備原創性質,能夠形成知識產權,從而具有創意產業的一般屬性。相對于文化創意產業強調文化價值、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意產業更為強調個人的創造力的實現。其實,文化創意產業是創意產業的子范疇,是以創意產業中以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的精神體驗為本質特征的部分。文化創意產業以創意為核心,向大眾提供文化、藝術、精神、心理、娛樂感受,賦予一般產品以差異化的精神體驗,從而獲得超出物質形態的體驗附加值、審美附加值、知識附加值等文化附加值。創意產業關注創意者本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利用具有原創性和新穎性的創意,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創造差異化的、其他產品不能提供的新體驗,包括物質體驗和精神體驗。由此可知,文化創意產業與創意產業的不同之處在于其非物質性。通過文化創意帶來的差異化的精神體驗與由科技創意帶來的差異化物質體驗相比,前者所能創造的產品價值增值的空間遠遠大于后者,因為一件產品物質體驗的價值,即使用價值是有限的,而精神體驗價值是無限的。很多具有特殊意義的商品和奢侈品價格遠離價值,產品承載的精神體驗價值遠大于產品本身的實用價值,成為身份、地位和生活品質的象征。

參考文獻:

[1] 張京成,李岱松,劉利永.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王齊國.張凌云.文化產業園區理論與實踐[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3] 蔣三庚,張杰,王曉紅.文化創意產業集群[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36.

[4] 曾磊,張楊.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淺析[J].經營管理者,2010,(5).

[5] 厲無畏.創意產業導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第3篇: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基礎理論概念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7-0155-02

在一個越來越強調國家軟實力競爭的時代大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經濟科技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必要體現。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了經濟和文化的二次發展,對于提高產業可持續的發展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具有多重的意義。由于文化創意產業是新興的產業和嶄新的研究領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其研究的理論成果都不多,研究的力度也不大。筆者認為,學術理論研究的前提是對基礎理論概念有準確的把握。本文的重點就旨在闡明相關概念的界定和劃分。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

德國的經濟思想家熊彼德早在1912年就提出了“資本和勞動力已然不是影響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如今創新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在1986年也同樣有經濟學家羅默提出“占據市場和創造財富需要的是有創新理念在其中的新產品。”但是,當代的研究成果表明,學術界還沒有達到對文化創意產業統一口徑,例如文化創意在美國被稱為版權產業,而在英國則叫創意產業,在中國、荷蘭、新加坡、日本、德國、韓國等國家被叫作文化產業。

究其根源,到底什么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文化創意產業呢?研究中國過去的文獻,不難發現文化創意產業在過去僅僅表現在理論也就是意識形態的層面,很多情況下都折射哲學及美學的概念,大多數的學者們忽略了其基本的屬性而是批評和擴大了它的商品屬性。隨著近些年來我們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越來越重視,學術界對文化產業相關概念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斷深入,過去的一些片面的觀點得到了澄清和理解,對于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研究也逐漸進入了大眾視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界定是“依靠創意人本身的智慧、天賦、技能,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對現有文化資源進行提升和創造,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以及運用,而產生高附加值的產品,具有一定創造財富能力和就業潛力的產業。”[1]文化創意產業包含了文化產品、智能產權和文化服務三項內容。

在國內,北京市統計局于2006年12月聯合頒布的《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將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為“以創作、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意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征,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體驗的具有內在聯系的行業集群。”[2]

綜合以上定義,本文所理解的文化創意產業可以簡潔概括為結合特有的區域環境,以經濟效益為最終結果導向,研發其巨大的潛能,從而改變文化產業目前的經濟發展現狀。

二、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

1.二重性。文化創意產業所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既有營利性的也有非營利性的,營利性的則具備了商品的特征,揉入了其作為商品本身的價值。之所以人們創造它,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一定的精神或者是物質的需求,這就不可避免地與人類的意識形態發生了緊密的聯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價值。然而文化創意產業本身的動力則是因為其在滿足群眾物質、精神需求的同時,也獲取了一定可觀的經濟效益[3]。

2.創造性。文化創意產業最核心的屬性就是它的創新和創意,生產出以前沒有的東西,沖破原有的陳規,為其受眾提供前所未有,獨一無二的服務和產品。文化創意產業只有具備了創造性,才能夠體現出產業本身的價值,萌發出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更多地依賴于現有的地域環境和創造者的靈感。

3.高附加值性。文化創意產業與人的意識形態領域息息相關,它與傳統的第一和第二產業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多地將人文因素以及創新思維作為推動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它服務的更多的是人們的精神領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品質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去消費文化與科技相融合的產品與服務,文化創意產業帶來的經濟價值越來越凸顯。

4.可復制性。文化創意產業的可復制性也是其區別于傳統產業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體現為文化產品的多媒體形式以及便捷的傳播方式。它的這個特性決定了好的文化產品能夠在短期內帶來巨大的經濟和人文效益,這一點是勞動力密集型或者資本密集型產業所無法比擬的。

三、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的概念

縱觀所有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的文獻可以得到,目前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還沒有得到明確的解釋和統一的定論。目前,國外研究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從軟環境上進行研究,如影響其行業的法律法規、自身市場的需求、整個產業鏈的凝聚力和國家政策支持力度以及產業價值鏈等。在我國,則主要研究其硬性環境、如生產環境、生產效率、產品效益和勞動資源等。

1.WEF和IMD的觀點。國際競爭力評價權威機構WEF(世界經濟論壇)和IMD(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學院)認為: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主要是指其生產、設計和輸出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可以搶占多少可觀的國際市場,在價格上是不是可以較其他國家更加具有優勢。

2.祁述裕的觀點。祁述裕認為文化產業競爭力從國家的角度談是一個比較概念,是指和其他國家相比自身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產出量和銷售量以及占據市場份額和獲取利潤的能力[4]。

3.花建的觀點。花建在《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內涵、結構和戰略重點》一文中指出,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對生產資料和相關產業進行合理配置,保證其穩定、持續的生產出相比其他國家或地區更多的文化產品,提供更優秀的文化服務,從而獲取相對較多財富的能力[5]。

筆者認為從競爭力的要素出發,可以這樣闡釋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

1.從競爭的主體來看。文化創意產業的主體就是特定的文化創意的產業,作為產業,其最基本的內涵就是“同類產品及其可替代的產品”,它既可以理解成一個產品的集合,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產品的生產過程,更能將兩者結合。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也就是相應的產品或者服務能否作為替代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本文是從狹義的角度進行理解。

2.從競爭的對象來看,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在原料也就是資源上的競爭;另一個是在受眾,即市場占有率的競爭。只有在這兩個方面都占有競爭的優勢,才能更好地提高產業的產出率,使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在競爭中占有優勢。

3.從競爭能力來看。競爭能力在兩者的比較中才能顯現出來,在現實的產業競爭中,很多因素都影響著競爭能力的強弱,比如說創新軟實力,產品的受歡迎程度,營銷的策略和方式,產業的集聚規模等等,競爭力的強弱是衡量產業發展好壞最直接的指標。

4.從競爭結果來看,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最終體現在了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盈利水平兩個方面,市場占有率和盈利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產業的影響力,從側面又制約和影響著競爭力的提高[6]。

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把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定義為:某國(或某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憑借高于他國(或其他地區)的生產率水平,生產出了比他國(或其他地區)具有競爭優勢的文化創意產品,這些產品能夠在國際(或國內)市場上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創造了價值,擴大了某國的文化影響力。

四、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的構成要素

通過查閱文獻我們得知,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要素在學術界還沒有得到一個統一的標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以市場需求為主要目的進行生產開發創新產品的創新能力、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可提高的產業可競爭力、完善的產業鏈及每一環節的配合、基于追求更大經濟價值的產業空間集聚能力、高新技術的研發和用于實踐的能力和影響產業競爭能力的外部大環境等等。國內對這個問題研究的成果比較少,大多數學者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的主要構成要素有以下幾點:產業的創新能力、產業的生產力、產業的效益、產業的資源、產業的結構和產業的環境等。雖說國內外學術界對這個問題有自己不同的研究體系和理論成果,但是其中的一點已經達成了共識,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各種因素構成的系統產生的系統化的功能性力量,各種因素在構成系統時的空間、時間、質量、數量的不同組合形式決定了競爭力的強度和影響力。

筆者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有多種表現形式。從投入與產出兩個方面來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生產效率的角度,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的高低表現為在一定投入的情況下是否實現了產出的最大化;從文化創意產業系統內部要素構成的維度出發,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的高低表現為了各要素的整合能力,各要素的優化組合是否可以帶來整體能力的最大化;從對大眾精神層次滿足的角度來看,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則表現為一個國家可以滿足民眾精神文化需求和創造特色文化產品的能力。在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各要素之間關系的同時,我們不僅要關注其顯性因素,還要深度挖掘影響產業競爭力,造成競爭力差距的深層次因素,綜合分析顯性因素和隱形因素對競爭力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東華.產業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M].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剛,秦紅玲.綜合評價方法及探討[J].節能,2004,10(267):1-15

[3]穆榮平.高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方法初步研究[J]科研管理,2000(1).

[4]祈述裕.創意產業增加國家軟實力[J].創意世界,2008,(7):45-46

第4篇: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創意產業;互動關系;城市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2)10-0055-03

作者簡介:趙瑞霞(1978-),女,河北保定人,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教師,碩士;胡黎明(1978-),男,湖南衡陽人,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教師,碩士。

隨著創意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創意經濟日益受到廣泛關注。而當前作為制造業大國,我國很多城市在產業發展中的創意環節遇到困境與瓶頸,處于瓶頸階段。產業升級迫切需要研發、設計、商業運營模式等創意環節的支持。但是,創意產業與城市發展之間究竟存在何種關系,作為城市經濟發展主體之一的地方政府,在發展城市經濟時需采取怎樣的政策來促進創意產業的發展,對此本文將進行相關分析。

一、創意產業的內涵與特征

(一)創意產業的內涵

英國創意產業工作組在1998年11月第一次提出創意產業概念后,又基于國家政策層面把創意產業界定為:源于個人創造性、技能與才干,通過開發和運用知識產權,具有創造財富和增加就業潛力的產業。R·Caves從文化經濟學的角度,基于微觀決策層將創意產業界定為:提供具有廣義文化、藝術或僅僅是娛樂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的產業。Scott以微觀學理論研究為基礎,簡化了創意產業的定義:在現代資本體系下,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娛樂、修飾、自我等需要而產生的蘊含著審美和符號意義的產品的經濟部門,這些產品是和功利主義相關的,具有高度的象征價值。J·Howkins則從知識產權的角度,基于產業研究層面擴展了創意產業的范疇:版權、專利、商標和設計,知識產權法的每一部分相對應的產業,所有這些產業的總合就組成了創意產業。當前,國內學者對創意產業概念的界定也大致上可分為這四類觀點。

(二)創意產業的特征

1.文化是創意產業的基礎。人的創造性思維是創意產業最重要的資源,而人的思想的產生與社會文化發展息息相關,兩者之間合理互動才會產生創意。創意產業按照其性質和應用的不同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消費性創意產業,其通過賦予歷史文化某種新的內涵,使產品或服務具有某種藝術想像力;二是生產性創意產業,主要包括通過探索適合本土文化需求而進行的產品設計創新或企業經濟體制、管理模式等創新。

2.創新是創意產業的根本。創新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們為了發展的需要,運用已知信息,不斷突破常規,發現或產生某種新穎、獨特的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新事物和新思想的活動。創新是創意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對創意的深入策劃、細化并操作實施,是一個將創意變為現實成果的復雜過程。

3.創意產業的核心資產是知識產權。創意產業從其產生的根源可以看作是一個智力密集型產業,同時創意知識在轉移中又不具有排他性,所以必須在知識產權的保護下創意產業才能創造財富。創意產業受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是創意產業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來構筑技術或信息壁壘,從而保護了創意的回報;二是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立合理的收益率,從而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使資源主動尋求創意;三是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鼓勵創意有償擴散,從而擴大了創意的應用范圍。

4.創意產業處在價值鏈的高端。通過分析創意產業相關概念可知,創意產業已經超越一般文化產業,同時更加強調文化產業與其他三大產業的融合和滲透。創意產業的根本觀點是通過“越界”促成跨領域、跨行業的重塑與組合,它是一個全新的產業概念。因此,創意活動是通過重新塑造傳統產業結構來實現其價值的,處于價值鏈的高端。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將創意產業定義為:以文化為基礎、以創新為根本、以知識產權為核心資產、以生產并分配具有社會及文化意義的產品和服務為目標的處于價值鏈高端的產業業態。

二、創意產業與城市發展的關系

(一)創意產業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后,創意產業在一些國際性大都市中迅速發展起來,逐漸成為各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競爭點,對城市各方面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創意產業對城市的產業結構具有重塑作用。在創意產業不斷擴張時,通過融入相關產業價值鏈環節,可明顯影響傳統產業的相關內容,也可以影響三大產業的縱向產業格局,這種產業縱向整合使產業升級路徑有了新的選擇。在創意產業發展的同時,相關環節上的參與者結合起來,形成了一條在不同產業和企業之間合作的價值鏈條,鏈條上的各個環節同時又涵蓋各類產業,從而對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推動作用。

2.創意產業對城市形象具有提升作用。城市形象是人們對城市的看法、觀念和印象的總和。創意產品的消費一般帶有一定的文化體驗,消費者與城市之間的文化距離也在消費時縮小,這種體驗還增強了城市的親切感,在無形中令城市品牌得到了大范圍的更深度的推廣,促使產品與城市的品牌價值都得到良性的互動增值。

3.創意產業對城市的就業具有拉動作用。創意產業作為價值鏈高端產業,間接制造出的工作機會大大超出了其產業本身。據預測,未來20年城市創意產業的就業人口將占世界城市總就業人口的25%,成為最重要的就業部門之一。

4.創意產業引導城市治理制度的全面創新。城市品牌化是一種對未來城市發展前景的描述,主要強調工業城市向以文化、知識等為主要內容的創意型城市轉化的過程。面對全球競爭,城市要想發展,就必須在相應的社會制度等方面提供更具優勢的條件,從而促進城市由原來的依靠生產成本競爭轉化為以質量和創新取勝。

(二)城市發展對創意產業的影響

城市的發展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這些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意,當然,城市的發展也會推動創意產業不斷發展。所以,從根本上講,創意產業也是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1.城市的創意氛圍有利于創意產業的發展。一般來講,創意階層都擁有較高的個人收入,他們更加注重工作的靈活性和生活的穩定性,更加重視城市生活的舒適性和便利性。因此,干凈衛生的城市環境、方便快捷的交通設施、穩定安全的社會環境、優良的基礎設施,成為城市吸引創意人才的重要基礎。

2.城市先進的媒體平臺有利于創意產業的發展。由創意產業的特征可知,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快速、準確、全面地收集和擴散信息。另外,由于其處于價值鏈的高端,與其他經濟部門的信息交流較多,在擁有發達媒介的城市里,基礎媒介可以吸收和傳播創意信息,通過相互結合也能產生新型媒介。而新型媒介的產生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創意信息流動的質量和數量,也支持了創意產業的發展。

3.城市較高水平的制造業有利于創意產業的發展。一般來講,創意價值的實現,要以相關的工業制造產品作為依托或基礎,創意產業在發展過程中能夠不斷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并且促使制造業獲取更多的超額利潤,同時創意產業也得到有效發展。另外,在制造業升級過程中不斷產生的中產階級,對高附加值消費存在巨大需求,為創意產業的崛起提供一定的拉動力。

4.城市充裕的人力資本存量有利于創意產業的發展。由于創意是產生于人的思維過程中的,而人才又是創意思維的來源,所以充裕的、高素質的人才資源是創意實現的必備條件。人才的教育、制度及科技和管理人才所占的比例等方面的情況決定了未來創意產業的發展前景。

綜上,創意產業與城市發展之間存在既相互促進,同時又相互制約的互動關系。

三、政策建議

聯合國貿易發展組織認為,創意產業對于發展中國家實現跨越式“蛙跳”,是具有優勢的產業部門。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僅使城市成為國家范圍內高度依賴于內生增長路徑的核心地區,同時也使其成為拉動新一輪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

當然,城市的發展水平也會影響創意產業的發展,由于區域經濟不平衡使各城市發展存在差別,這就要求各城市必須從自身情況出發確立創意產業發展思路。若城市發展水平高,那么創意產業就應被確立為主導產業,其基本定位也應該放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層面;若城市發展水平較高,那么創意產業就應該定位在推動地區信息化和提高科技水平的層面上;若城市發展水平較低,那么創意產業就應該以本地歷史文化的產業化為基本發展方向,將重點放在對傳統、落后產業的改造層面上。

結合創意產業的性質及與城市發展的互動關系,城市發展創意產業應著重考慮以下幾方面:

1.培育城市文化生態,構建完整的創意產業鏈。創意產業以文化為基礎,城市要發展創意產業就必須培育適合創意生成的文化生態環境。發展創意產業的前提是致力于構建適于創意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即通過搭建中介平臺將文化創意轉化為資本,將文化資源、文化積累產品化,實現其市場價值。創意產業能夠創造巨大財富的關鍵是產業鏈的形成。

2.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形成合理的城市創新體系。創意產業以知識產權為核心資產,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對城市發展創意產業意義重大。創意產業以創新為根本,城市發展創意產業的關鍵點在于建立合理的城市創新體系,對其加大R&D資金投入。

3.完善城市軟硬件設施,集聚創意人才。人才是創意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創意人才一般屬于高收入階層,更加關注城市的音樂、藝術等人文環境和氣候、地理景觀、生態等自然環境,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強的城市將成為創意經濟發展的優勢區位。

4.發揮比較優勢,找準產業突破口。創意產業處于價值鏈的高端,所涉及的行業眾多,而各行業在各城市的發展又相對不平衡。因此,各城市應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來確定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并采取多種措施予以扶持,力求形成自己的優勢行業。

[參考文獻]

[1]劉友金,胡黎明,趙瑞霞.創意產業與城市發展的互動關系及其耦合演化過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1):151-158.

[2]劉友金,胡黎明,趙瑞霞.湖南“兩型社會”建設與創意產業發展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5-88.

[3]胡曉鵬.基于資本屬性的文化創意產業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12):5-12.

[4]王志成,謝佩洪,陳繼祥.城市發展創意產業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7(8):49-57.

[5]厲無畏.創意產業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6]劉芳.城市發展的本質特征及其決定因素分析——以新經濟地理學視角[J].上海經濟研究,2008(6):21-26.

[7]任雪飛.創造階級的崛起與城市發展的便利性——評《創造階級的興起》[J].城市規劃學刊,2005(1).

[8]胡彬.創意產業促進城市發展的內容與途徑[J].城市問題,2007(7):2-5.

第5篇: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范文

20世紀末,英國知名學者在《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創意產業”這一概念,同時系統地將“創意產業”劃分為傳統的廣告、設計、電影、藝術及古董市場、工藝品、錄像、音樂、電視廣播、表演、以及新興的時尚設計、互動休閑軟件游戲等,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學界一般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指通過一些創意自然人的創造性的智慧生態、技能方法和天賦來進行生產,適當地借助現代高端技術能力,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創造和高度提升,最后經過知識產權等一些制度或規范軟件的應用和開發,生產出高附加值的新產品,創造出具有創造經濟能力和就業市場的產業[2]。筆者認為,作為新時代的事物,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為傳統民間藝術向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支撐。

首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必要性是由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內涵決定的。顧名思義,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概念包含“文化”“創意”“產業”三個層面。其中,核心是創意,精神導向是文化,支撐力量是科技創新。具體而言,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文化創意產業的最終成果是文化產品,它和藝術繪畫作品的表達不一樣。文化創意產品的產生遠比一般產品復雜得多,因而其在風格特色上具有更多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因此,文化創意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明顯高于普通產品和服務模式[3]。文化不發展,城市就失去了靈魂。向廣大民眾提供以文化、藝術、精神娛樂為主的消費商品,可以提升大眾的文化品味和鑒賞能力。創意在文化創意產業中起到核心要素作用。文化創意產業的從業者和發展者都是具有一定創意行為的自然人,他們以創意為前提[4]。單純地將傳統文化形式進行簡單的拼湊與組合并不是創意,創意的重點是對文化資源要素進行創新和整合,創造新的文化形態。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民眾對“創意”的呼喚從未像今天這樣迫切,創意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就是創新理念、創新思維和創新活動的全過程。創意是整個文化產業鏈的起點和核心,是一種全新意義上的精神文化的創新,更具備時代特征。

其次,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代表著新的城市經濟發展模式。產業一詞本是經濟用語,文化產業與普通經濟產業的差別之一便是生態化的機動就業形式。由于消費與生產的全民性特征,創意產業存在巨大的就業潛力和空間。從就業形勢的大方向上來分析,傳統產業的工作人員與文化創意產業人員的就業形態有著本質區別。脫離了傳統形勢的工業化就業模式,文化創意人才實行分散式就業,不以某發達區域為就業核心,形成了一種新的、生態化的就業新局面。文化創意產業中的不確定因素是由于在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大前提下和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各種風險性所決定的。其中就決定了文化創意產業風險高、受益高的特點,這與高科技產業類似。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附加值、高利潤空間中必定存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也因此,文化創意產業這種不確定性給自身增添了無窮魅力。

在經濟發展形式日益多元化的當代社會,文化娛樂生活及其相關消費在人們生活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越來越多以文化、藝術相互結合而開發出來的創意商品逐漸走出地區范圍,成為走出國界、走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新興創意產品,甚至發展成為產業集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文化創意產業是目前快速發展的一種新興產業。伴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爆發點和提高綜合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在文化創意產業下對鳳陽鳳畫的發展

在經濟、技術與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將藝術與經濟密切結合的創意產業的發展,符合國家大的產業發展需求和發展趨勢。鳳陽鳳畫作為一種極有潛力的文化資源,應該探索出自己的產業化發展道路。筆者對鳳陽鳳畫的保護和開發提出如下幾點設想,以便為鳳陽地方的經濟發展服務。

(一)創建以政府為主導的協調機制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朝陽產業,也是一種風險產業,它需要政府主導為文化創意產業和鳳陽鳳畫的發展創造一個合理穩定、良好勢態的積極空間。文化創意產業的直接動力就是良好的政策。因此,政策扶持是它能夠實現良好發展的前提。政府需要發揮不同的引導、服務和協調作用,充分認識鳳畫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與創造力,從戰略高度上重視文化創意產業與鳳陽鳳畫的協調作用。由政府引領相關社會力量和企業,通過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的結構,不斷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設置文化創意產業與鳳畫的互聯機構,對資源進行整合,對推進鳳陽鳳畫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發展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還可以組織創意鳳畫協會和促進中心等來扶持鳳畫的發展。

(二)鼓勵發展多種鳳畫產業形式,注重人才培養和創新鼓勵鳳畫形態的多樣發展,對于產業結構的優化能起到積極作用,對于民間傳統文化附加值的提高以及發展也是有利的。近年來鳳畫產品雖有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還需進一步擴大其知名度。我們應在此基礎上加大鳳畫與文化創意的鏈接,打破傳統模式,將民間藝術與現代文化相結合。依托鳳陽地區資源,打造新穎且有文化底蘊的產品。建立相關的中介機構,提供展示及交易的平臺,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優勢。創新能力在文化創意產業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吸引文化創意產業的高端經濟人加入到鳳畫產業中來,并且與鳳畫的傳承人緊密結合,走出一條適應市場經濟的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三)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推動鳳陽鳳畫產業的發展,應瞄準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必須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緊緊抓住機遇,提供適銷的、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又不失民間藝術特色的鳳畫產品。強化區域互動的調節能力,不斷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能力和溝通能力,不斷開展有一定品牌價值的活動,在國內乃至國際形成影響力。構建部分有學術背景的機構來搭建交流平臺,促進繁榮。舉辦以“鳳畫”為主題的博覽會、文化節和設計比賽等,不斷提高鳳畫的影響力。

第6篇: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數字化時代;威客模式;文化產業

數字化時代下,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從而保證文化產業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時代性,從而更好地被人們所接受。在這一發展環境下,威客模式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威客模式更加注重對創意的應用,注重堅持與時俱進的發展模式,從而尋求文化創意的新發展點,使文化產業發展更能夠體現出時代性。基于這一環境,如何把握威客模式與文化產業的內在關聯,利用威客模式,更好地實現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成為當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議題。

一、威客模式及文化產業概述

(一)威客模式分析

威客的英文為“Witkey”,其中wit代表了智慧,key代表了鑰匙的意思。威客主要是指在互聯網時代,利用自己的創意和智慧獲取報酬的人。威客平臺在應用過程中,實質上是一個在線服務和創意成過交易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將創意和智慧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效益[1]。威客平臺在發展過程中,與文化產業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借助新的創意更好地促進文化產業的進步;其次,文化創意需要一對一的輔導,這也為威客模式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主要是指利用知識獲取報酬的一種商品產業發展模式,這一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具有較高的知識和技術含量。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要想使其保持較好的發展活力,必須保證其“創新性”,能夠更好地滿足時展需要[2]。文化產業是一種“智力商品”,與普通商品相比,其有著自身的獨特性。

二、威客模式與文化產業的內在聯系

通過上文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威客模式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主要是基于文化產業自身發展特點而言。威客模式在應用過程中,能夠實現對文化產業一對一的輔導,從而更好地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和進步。關于威客模式與文化產業的內在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文化產業表現出較強的“創意性”

隨著威客模式的應用,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其“創意性”特點得到了有效突出,并且基于這一發展模式,文化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能夠與當下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保持緊密的聯系。威客模式在應用于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對文化產業的幾個關鍵性問題進行了有效解決。例如消費者、生產者、貨幣支付之間的限制因素,隨著威客模式的到來,統統消失。關于文化產業“創意性”這一新的發展特征,我們可以從下面分析中看出:第一,威客模式不具備門檻,它可以使更多的人參與到文化創意中。人們在購買文化創意時,只需要經過相關程序,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3]。第二,威客模式對文化創意的評價有著明確的標準,這一標準主要表現為文化創意者不得對他人的知識產權進行抄襲,必須保證創意是原創的。這樣一來,文化創意在發展過程中,受眾范圍不斷擴大,人們在閑暇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創作,從而使自身的作品參與到競標當中。第三,項目經費由威客平臺進行支付,這就保證人們在提交創意,創意被采納后,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報酬,從而有效地鼓勵了人們的創作意識。文化產業具有較高的“創意性”,有效地實現了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從而保證文化產業具有較強的發展能力。

(二)文化產業成本降低

威客模式與文化產業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文化產業本身,具有周期性發展特點,具有較強的實時性發展特征。創意作品在威客平臺進行交易時,會根據實際需要,對產品進行交換。威客模式突破了時空限制,使交易信息公開化,能夠實現公平競爭。其次,在進行文化產品交易過程中,交易雙方實現了有效溝通,從而保證相關創意工作的環境變得更加輕松和方便,有效地節約了創作成本。最后,在進行創意購買過程中,主要根據項目進行計酬,從而實現了資源的分配,也完成了成本控制。威客模式實現了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和成本降低,文化產業自身的發展需要,也反作用于威客模式的發展。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實現了雙方的共贏[4]。同時,威客模式在發展過程中,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產業進行轉型升級,使之能夠更好地把握現階段文化產業發展特征,增強自身的競爭實力,以實現長足發展和進步的目標。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在威客模式下,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注重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配置。因為數字化時代下,信息技術高度發達,人們獲取的信息渠道得到了有效拓展,人們的知識信息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一來,文化產業的變化類型顯著增多,文化創意工作也具有更大的復雜性和專業性。這些新的發展模式決定,文化產業在日后的發展過程中,將朝著多元化發展方向邁進,并且更加注重合作式的發展模式應用,提升文化產業的更新換代速度,使之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參考文獻:

[1]莫凡.網絡威客的社會影響力[J].新聞愛好者,2011,08:27-28.

[2]周錦,吳建軍.我國文化產業的創新模式分析――以傳媒類文化產業為例[J].閱江學刊,2014,05:62-68+106.

第7篇: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中國與加拿大 文化創意產業 發展研究

近些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創新的驅動,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現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新興行業之一,推動著許多國家經濟發展,孕育了無數就業機會。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有新的發展思路來迎合形勢發展,從而更好的融入到創意產業,實現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加拿大是文化產業大國,2017年1月份,加拿大文化部長喬美蘭(Mélanie?Joly)訪問中國時,特意提出要與中國加強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加強中加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創意產業的由來

對創意產業這一概念進行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地點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那個時候的英國雖然涉獵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某些方面,但在當時還沒有那種意識,也沒有把它看成是一種產業。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經濟學家羅默(P. Romer)提出一種理念,即創意是推動國家經濟的原動力。從此創意產業才被引起重視,并被許多國家和地區所采用。

二、創意產業的特征

作為全球最有活力的新興行業之一,創意產業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與其它產業相互融合

所謂的創意,就是將信息、文化以及技術這些因素融合到一起,將創意與制造業等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產品。由于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相互交融,所以很難與其他產業完全分離出來。

(二)從業人員素質較高

由于創意產業對于個人創造力的要求非常高,許多時候一個好的創意,往往來自于個人靈感的迸發,而這些都需要高素質知識型人才的支撐,也使得他們的工作存在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

(三)產品特點比較鮮明

對于創意產品來說,由于基本都是基于某種創意的靈感,結合其他技術,最終所產生出來的物化形式。這種產品一般都會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特點,同時大多都會兼具藝術化的特性,相比流水線加工出來的產品,創意產品的附加值一般較高,可以產生較大的利潤。

(四)產業發展趨向高端

近年來,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等高新技術方面的創新層出不窮,發展突飛猛進,并且已經廣泛應用到創意產業方面,并且可以說給創意產業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在這些因素的驅動下,創意產業的發展正在向數字化、可視化等高趨勢發展。

(五)組織日益集群化

近年來,隨著創意產業的快速進步,以往那種依靠設計師或藝術家個人的靈感突發,來推動進步已經不適合產業的發展了,必須依靠社會運作方式來進行創新,將許多從事創意產業的小型企業聚集到一起,形成聚集效應。雖然可能單個企業規模較小,但由于基本都是創意設計的人員,依然會起到一個主導或者是帶動作用。

(六)管理手段現代化

由于創意產業比較推崇設計者本身的創造能力,比較依靠的是個人的靈光一現,而這種往往是不穩定、不系統的,因此,從事創意產業的企業往往需要借助信息化技術,通過現代化的管理手段,來對這些靈感加以整合和集成,才能更好地制造出市場需要的產品,從而為企業創造出更大的效益來。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創意產業還具備其他幾個方面的特征:第一,創意產業比較倚重設計者的個人創造力;第二,創意如果無法被產業化則不能稱為創意產業;第三,創意產業的本質要體現文化內涵;第四,創意產業離不開科技和創新,否則就會失去生命力。

三、中加之間開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

(一)兩國的共同推動

除了今年1月份加拿大文化部長訪華提出的與中國加強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對于加拿大政府來說,他們自身也非常重視創意產業的發展,大力鼓勵本國的企業家和設計者,積極參與文化創意領域內的國際化競爭。而中國作為目前加拿大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對于這項工作也是大力支持。從兩國文化方面交流內容來看,我們能深刻的感受到,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加拿大,創意產業都在目前的經濟社會中占有越來越重的比例,前景普遍受人看好。

(二)巨大的市場需求

最近幾年,隨著許多創意產業項目的成功落地,人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這一產業所能帶來的豐碩成果。雖然創意產業的概念比較抽象,但已逐漸被人們所接受。放眼全球,創意產業正推動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比如歐盟、美國、加拿大和印度等,成為這些國家新的經濟發展引擎之一。行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孕育了無數的就業機會,比如加拿大的多倫多創意產業擁有超過13萬的工作機會,美國紐約則擁有超過30萬的直接就業機會,如此眾多的就業良機說明當前市場需求巨大。

(三)良好的示范效應

隨著中加兩國對于文化創意領域的共同推動,以及近些年文化創意產業自身的蓬勃發展,目前社會對于創意產業的專業類人才需求及其巨大,當然相應的要求也非常高。許多有識之士已經注意到這一商機,比如羅斯德公學推出的文創藝術類全球高中項目,就是通過多維度綜合教育體系,讓學生除了在中國學習基礎的高中課程之外,還有機會能夠提前學到加拿大知名高校的數字設計、影視制作等專業類藝術課程。項目完成之后,學生可以同時獲得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高中畢業文憑,并且有機會直接升入加拿大、美等國家的知名高校,從而為將來的繼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也能為將來的職業發展做好充分準備,這種模式今后將會對于教育發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中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

(一)制定優惠政策、加大財政支持

任何產業在培育發展階段,都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但我國對于文化創意產業至今沒有一個具有可操作性、實用性的產業扶持政策。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財政支持力度,安排專項資金扶持重點項目,增強產業集群效應,帶動民間資本對于中加文化創意產業的投資和開發,加快其發展步伐。

(二)遵循市場規律,注重品牌經營

文化創意產業,從本質來說還是屬于經濟產業,我們都知道,市場是一切經濟產業發展的基礎,因此中加文化創意產業要想更好的發展,必須遵循市場規律辦事。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已有產業品牌的發展,要發揮羅斯德公學等品牌在打造中加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示范帶頭作用,引領創意產業在中加兩國快速、健康發展。

(三)強化人才支撐,加強創意教育

對于任何一種產業來說,人才都在其中起到關鍵性的支撐作用,創意產業作為新近崛起的產業,對專業型人才的需求量可想而知,這就需要教育的及時跟進。因此,在推進中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加大對各類院校中設立相關專業的支持力度,建立產學研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基地。通過制定各類優惠政策,吸引和留住文化創意產業的高端人才,形成整個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劉偉,伍進.基于體驗經濟的桂林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0,(10):9-11.

[2]魏曉霞.文化創意產業開拓旅游新空間[N].中國旅游報.2005- 05-31(4).

第8篇: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文化旅游;特征;作用;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6-0121-02

文化旅游泛指以鑒賞異地異國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跡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游活動。它涵蓋范圍廣泛,包括與歷史遺跡、建筑、民族藝術、宗教等有關的旅游活動。文化旅游產業關聯性高、涉及面廣、輻射性強、帶動性強,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在新世紀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很強的活力。

一、文化旅游產業的特征

根據我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實踐,可以歸納其基本特征如下:

1.超綜合性。旅游產業本身的綜合性就極強,而文化旅游產業又將文化這一因素置于旅游產業的鏈條上,使其綜合性更為明顯。比如,從產業關聯的角度看,文化旅游產業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它集文化產業、旅游產業、休閑娛樂產業、藝術產業等為一體,產業體系龐大,產業邊界模糊。

2.延展性。延展性指的是以一項文化旅游產品為核心,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其他產品。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一般來說,文化旅游產業的文化含量較高,通過一些深度的開發與創新,可以挖掘和衍生出一系列的新產品,從而帶動文化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其二,旅游產品還具有一定的內涵方面的延展功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講解中,導游可以適當地引入一些詩詞歌賦、精彩的傳說、故事、典故,從而有效提升游覽的層次,增加旅游產業的附加值。

3.載體性。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必須以一定的歷史文化景點、文化藝術場所等為基礎和載體。一般來說,這些歷史文化景點、文化藝術場所的品質高低與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程度密切相關。而現階段隨著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其載體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文化旅游產業的載體是文化旅游產業鏈以及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因素。

4.體驗性。與傳統的旅游方式強調“靜態觀賞”不同,現代文化旅游倡導“文化體驗與文化參與”。無論是從當代人對文化旅游體驗與參與的要求,還是以中青年人群和老年人群為主的文化旅游市場主體,都在不同程度上從主觀與客觀兩個角度要求文化旅游更具體驗性,這也將成為文化旅游的本質要求以及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5.創意性。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不僅是與歷史古跡相聯系著的,更多時候也要通過文化創意的實現來達到吸引人的目的。舉辦各種大型的選秀活動、博覽會等也能夠帶來巨大的產業聯動效應,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比如,在旅游資源相對匱乏的迪拜和阿布扎比,就通過一些全新的理念設計出了超豪華的購物中心、七星級的金帆船酒店,還有豪華的文化廣場,豪華的清真寺等創意產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客。

6.精品性。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文化旅游產品是人類歷史的結晶,是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積淀下來的精神與物質行為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品位,對其進行深入的挖掘與傳揚,大量吸收前人遺留下來的優秀文明成果,做到為現代所用,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必須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將這種優秀文化繼承和發揚下去。

7.民族性和國際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旅游的景點一方面是民族的,是一個民族優秀文化的代表,另一方面也是世界的,具有國際性。每個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當所有的民族文化匯聚到一起,就具有了國際性。可以說,文化旅游產業所反映的文化內涵是民族性和國際性的統一。

二、文化旅游產業的作用

1.有利于促進我國旅游產業新格局的形成。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旅游產業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旅游產業的發展進入新的調整和提升階段勢在必行。可以說,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結合暫時解決了現階段單獨的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它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增強了其發展的活力。總之,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將會有利于促進旅游產業新格局的形成,使其結構得到優化與整合。

2.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也可以通過旅游業來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載體,從而使旅游從單一的游覽觀光型向文化體驗型轉變,實現旅游產業由量到質的轉變,推動旅游經濟的全面發展。

3.有利于旅游產業功能的完善。傳統的旅游產業過分強調其經濟方面的功能,而對其他功能視而不見,而現代旅游業功能更加多元,比如可以解決勞動者的就業問題,可以帶動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人們身心的健康、知識的增加、境界的提升等等。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使得公益目的、教育目的、文化傳播目的更加凸顯。

4.有利于提升我國旅游產業的綜合實力與國際競爭力。在當今世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在知識和文化的競爭上。文化旅游產業是知識和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擴大旅游中的文化含量,使旅游業更好的承載文化,積極打造屬于本國的有特色的文化產品與品牌,增強本國文化旅游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并以此樹立本國良好的國際形象。

三、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對策

1.加強文化創意。文化創意要求我們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對原始文物遺存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一番創新和再造,增加文化的附加值,特別是要積極弘揚傳統文化中向上的陽光的文化層次,把它作為文化旅游產業的核心內容來抓。加強文化創意的目標不僅是要復活歷史,更要推動歷史的發展。

2.強化營銷的文化內涵。在旅游文化的營銷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其文化內涵的營銷,要針對不同類型的文化采取不同的文化內涵的說明與宣傳。首先可以加大立體廣告的宣傳力度,并增加廣告的文化含量;其次,可以選擇一些經濟發達地區進行文化旅游的推廣活動,對旅游項目的文化內涵進行一番詳細而又通俗的說明。

四、結語

本文主要從文化旅游這一新型的旅游方式出發,探討了其特征、作用以及發展對策三個方面的問題,從而對文化旅游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化旅游產業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與作用,必須進行很好的引導與鼓勵支持,以促進其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邵金萍.再論文化旅游產業的特征、作用及發展對策[J].福建論壇·文社會科學版,2011,5(8):29-32.

[2]許金如.揚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12,1(64):33-34.

[3]蘇卉.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及政府規制改革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2,1(11):1044-1045.

[4]莉.現代城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2,2(4):156-159.

第9篇: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 文化產業集群 動因 評述

在當代社會,至少是在高收入國家,在經濟和文化之間有一個明顯的收斂趨勢,也就是經濟與文化的融合(Scott,2005)。現代經濟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內容,文化本身也在以各種形式和服務被公司生產和市場交換以創造價值,這種趨勢可以被描述成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當代人類社會新的財富創造形態,文化產業可以創造大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日益擴大的文化市場,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而且還可以利用大量的文化智力資源,為制造業和服務業增加可觀的附加值,并在國際市場上傳播自己的價值觀,爭取廣泛的國際認同和合作。在全球范圍內,文化經濟和文化貿易的發展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經濟形態,對世界市場格局、經濟發展趨勢和可持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培育創新能力、增強地區、國家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現代文化產業的主要部分集中在像洛杉磯、紐約、巴黎、米蘭或者東京的國際化城市(Scott)。發達國家全球文化產業的核心領域,如影視業、出版業、印刷業、業、網絡業等,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群。比如美國以洛杉磯為代表的西部城集中了全國電影業生產能力的70%;日本的東京都城市群,集中了全國電業的60%、出版產業的35%、印刷產業的40%。由于地理靠近可以獲得一系列優勢,波特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集群是國家競爭優勢的源泉。

目前我國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持積極態度,而且文化產業集群在我國仍處于萌芽時期,所以各級政府、地區都了與產業集群相關的政策和規劃并積極建立建設文化產業區,其中北京、青島和湖南等地的一批文化創意產業區已經初具規模。但從目前的對產業集群的研究現狀看,多數研究多側重于一般制造業的集群,對文化產業集群的研究較少。總體上看,交易成本、規模經濟、競爭知識溢出等是傳統產業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而關于文化產業集群,是不是樣存在這樣的規律呢?文化產業集群的形成機制是和傳統產業集群一樣嗎?如果一樣,政府在這方面的主導政策是不是也是一樣的呢?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作者擬將研究文化產業集群的理論成果進行整理,分析和探討文化產業集群形成機制,從而為建設我國的文化產業園區和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并以此促進國內學術界的重視和加強對此問題的研究。

一、文化產業與地理的相關關系

很多學者注意到了文化產業和地理位置的相關關系,都強調了地理層面對分析文化產業的重要性。Scott認為特定地理位置具有提高文化產業集群內創意行為的功能,并指出現代文化產業的主要部分集中在像洛杉磯、紐約、巴黎、米蘭或者東京這樣的國際化城市。這些城市的鮮明特點就是城市的形象和文化生產是共生的關系,也就是城市是文化產品的信譽保證。Justin O'connor也認為在圍繞文化產業的討論中,地方層面是十分重要的。Graham Drake則分析了中小企業內部個人創意與地理位置的關系,認為區位的特殊屬性能夠給創意過程提供靈感。

Andy C. Pratt對什么是文化產業集群進行了界定,并認為集群不是一個分析文化產業的有力的工具,因為集群概念會把文化產業集群歸屬到一般集群研究的理論框架中,也就是說會過多關注集群內單個公司的表現,而忽視對非經濟、位置(短期的和空間上)變量的分析,缺乏對參與者和相關規則制定者的特殊性的關注。因此集群不是一個好的分析文化產業的理論框架,而提出了創意產業生產體系的分析框架。

二、國外文化產業集群的經驗描述

斯科特是對文化產業集群進行研究較早也較為深入的學者。斯科特認為文化產業的生產具有五個鮮明的特點:一是,文化產業的技術和勞動分工過程使得文化產業需要大量的能靈活操作計算機的技術工人。二是,文化產品的生產往往是有相互依賴的中小企業組成的網絡來組織的。三是,這樣密集的網絡組成的多面的產業綜合體對本地勞動力市場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并對勞動技術具有多樣化的需求。四是,這樣的產業綜合體產生了巨大的外部效應。五是,這樣的綜合體也依賴于網絡間的信息交流、技術交流和生產商之間的信任和合作。作為強大的相互合作和外部經濟的結果,集聚的趨勢十分強烈,所以文化產品的生產往往被發現在地理空間上是集聚的,而且往往集聚在城市中心。此外,他測算了影視業、多媒體等在洛杉磯的集聚度,認為洛杉磯和紐約是美國文化產業的集聚區。分析了多個大城市的文化經濟,特別對洛杉磯和巴黎的影視業進行了對比。斯科特在許多方面討論了集群中學習、創意和創新等經濟行為。他指出文化產業能夠從當地社會團體的特征風格、敏感性和論壇中受益。而對于文化產品的發行,斯科特認為當地的中小企業網絡往往是根植于全球發行網絡的,而全球發行網絡又由幾個大的文化和媒體巨頭所主導。所以,文化產業橫跨全球和地方。文化產品的生產越來越具有集聚的傾向,而發行和消費則是面向全球市場。

Lilach Nachum和David Keeble分析了倫敦的文化產業集群,也分析了跨國公司子公司與本土公司在倫敦文化產業集群中的異同表現,包括跨國公司子公司與本土公司進入集群的原因的異同,和對集群的根植性等。使用的仍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而且多是通過訪談和問卷得出統計數據進行分析。Galina Gornostaeva,Paul Cheshire通過計算歐洲各國大都市文化產業的區位商來判定歐洲各國文化產業的集聚趨勢,此外,他們還測算了文化產業子產業的集聚程度和集群在倫敦的地理分布,并認為文化產業公司間的地理接近是受外部經濟的驅動。而一旦集群成立,則會產生積累效應,從而會吸引更多的公司進入,集中在一起的公司所形成的某些特征會吸引同部門的其他公司。他們認為文化產業中主要的外部經濟包括勞動市場的互動、外部供應商及時供應、分包安排、顧客的互動、公司網絡、合作和競爭、集體學習和創新。

Nachum和Keeble深入研究了倫敦中心區的媒體集群,他們發現了地方化集群學習過程作為媒體集群創新和活力主要源泉的有力證據。Harald Bathelt分析了德國萊比錫文化產業集群的再次興起。首先他對文化產業集群進行了界定,并建立一個包括五個維度(水平關系、垂直關系、制度維度、外部集群維度和權力關系)的分析框架,并在對萊比錫發展歷史的描述和經驗數據的基礎上,認為萊比錫文化集群是作為一個獨立現象出現的,不是政府政策的結果,也不僅僅是商業慣例的持續,而是萊比錫的文化公司自發形成的。他提供的證據證明萊比錫的文化產業集群表現出和洛杉磯、舊金山和多倫多等其他多媒體和文化產業集群類似的趨勢和特征。Harald Bathelt則分析了萊比錫文化產業的經濟關系,認為對文化產業集群的分析不能僅僅集中在對內部關系的考察,還要分析文化產業集群與外界的關系。通過分析,他認為萊比錫的文化產業由幾個較大的當地公司所控制,雖然還是與外界保持著松散的聯系,但還是存在過渡根植的缺陷,這對集群的發展是不利的。

Lisa Mills和Shauna G Brail分析了多倫多多媒體集群在全球化時代的轉變,指出了集群發展的優勢和劣勢,并提供了應對全球化的政策建議。Pim den Hertog,Erik Brouwer和Sven Maltha對荷蘭的多媒體集群基本特征、集群動力機制和創新體系,以及績效進行了分析。Pedro Costa在分析經驗數據的基礎上分析了葡萄牙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趨勢和前景,指出了文化產業集群對葡萄牙文化經濟發展的重要性。No Mossig以科隆文化產業集群中的電視節目制作的生產網絡為例子,深入分析地方化的網絡如何出現,以及它們是如何運行的,并著重分析了地方網絡中的決策結構,得出了網絡中各企業擁有不平衡的決策能力的結論。

三、對我國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研究

在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有很多學者對文化產業集聚進行了初步研究。陳倩倩、王緝慈以音樂產業為例討論了創意產業及其集群的發展環境;劉麗、張煥波對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王樹雄、于正東初步探討了湖南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模式;張斯龍、沈惠云、何小軍、邵菊芳描述了長三角報刊產業集群的現狀;李蕾蕾、張曉東、胡靈玲以深圳為例討論了城市廣告業集群分布模式;厲無畏、于雪梅對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發展進行了思考;周靈雁、褚勁風、李萍萍從地理學角度對上海創意產業的空間集聚現象進行探討,根據行業類型的不同對上海的創意產業集聚區進行分類,認為上海的創意產業中設計類行業空間集聚最明顯。

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中國一些學者開始關注影響文化產業集聚或集群形成的因素。張純、王敬甯、陳平、王緝慈、呂斌以北京南鑼鼓巷的案例,展示了自發形成的地方創意環境和實體空間對城市文化創意活動的影響,并認為能否吸引具有創意潛質的人才,將其有機地組織并提升集體創造力,進而促進創意活動更密集地發生才是關鍵;周冰以西安曲江新區文化產業集群為例,認為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決定了文化產業的投資特點,應遵循文化產業自身的內在規律;羅佳從經濟學角度對文化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進行了探討,分析了文化產業集群形成的四大要素和影響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內在機制和外在動力,還運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對浙江省11個地級市發展文化產業集群的要素進行了綜合分析和評價;符韶英、徐碧祥分析創意產業的要素條件,指出中小型創意企業存在的發展障礙,初步探討了創意產業的集群化;康小明、向勇討論了產業集群與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的相關關系;王偉年運用地理學、文化學、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對城市文化產業的區位因素地域文化因素、資本因素、制度因素、人力資源因素、技術因素、市場因素進行了系統分析,并探討了城市文化產業的地域組織問題;劉蔚認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越來越全球化和產業集聚并存的兩種趨勢。在此過程中,文化產業跨國公司起到了橋梁的作用。文化產業跨國公司通過總部模式、衛星平臺模式和價值鏈外包模式將生產的各個環節根據各個地區的不同特點配置到不同文化產業集群中,從而使產業集群被納入到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中,同時,跨國公司從產業集群中獲得柔性生產優勢、社會關系網絡優勢和區域創新優勢;陳祝萍、黃艷麟應用產業競爭模型、產業創新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證明:創意產業集聚區之所以形成,除了因為它具有外部性規模經濟的優勢外,還因為它促進內部的競爭,推動創新和節約交易成本,并認為競爭、創新和節約也是創意產業集聚區形成的3個重要機理;劉蔚應用有關產業集群的理論系統分析了文化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重點分析了文化產業的集聚格局、文化產業集群的生產組織網絡、社會網絡,以及跨國公司與文化產業集群的互動關系;劉蔚、郭萍認為集群政策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力工具,因此需要針對文化產業的特征和我國文化產業集群政策的實際,設計系統的文化產業集群政策。

四、評述與啟示

從目前國內外對文化產業集群的研究現狀看,大多數學者的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對某一城市或地區文化產業集群的案例分析和實證,從中可以總結出文化產業集群形成的動因:首先是與自然區位相關的原因,這是跟其他產業集群形成動因類似的方面,由于文化本身的特點,歷史方面的原因往往成為主導;其次就是文化產業中外部經濟的作用對于文化產業集群形成至關重要,包括勞動市場的互動、外部供應商及時供應、分包安排、顧客的互動、公司網絡、合作和競爭、集體學習和創新。此外,政策驅動和跨國公司的推動被認為是文化產業集群形成中頗具影響的動因。

但整體來看,學者并沒有對文化產業集聚的動因進行系統性研究。而從國內外學者對產業集群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現狀來看,理論成果十分豐富,包括文化產業集群推動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及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等。由此可見,研究文化產業集聚的動因是當前相當迫切的理論需求,同時國內外環境迥異,因此結合我國國情研究文化產業集聚動因是一個富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

參考文獻:

[1]Scott.A.J.The Craft Fashion and 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of Los Angeles:Competitive Dynamics and Policy Dilemmas In a Multisectoral Image-Producing Complex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American Geographers,1996,86(2):306~323

[2]Scott.A.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Blackwell Publishers,1997

[3]Scott.A.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Par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0:24(3)

[4]Scott.A.J.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Global Context Urban.fairs Review ,2004,39(4)

[5]Nachum,Lilach&Keeble,David.Foreign and Indigenous Firms In The Media Cluster of Central London.ESRC Centre For Business Research,University of Cambridge Working

[6]Mills, Lisa&Brail, Shauna G.,New Media In The New Millennium: The Toronto Cluster In Transition,Working Paper

[7]Bassett ,Keith,Ron Griffiths&Ian Smith(2002),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City: 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Geoforum 33 Pp65~177

[8]羅 佳:文化產業機群的發展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浙江:浙江大學,2006

[9]符韶英 徐碧祥:創意產業集群化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6(5):54~56

[10]康小明 向 勇:產業集群與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提升[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16~19

[11]王偉年:城市文化產業區位因素及地域組織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7

[12]劉 蔚:跨國公司與文化產業集群的互動模式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8(3):66~70

[13]陳祝萍 黃艷麟:創意產業聚集區的形成機理[J].國際商務研究,2006(4):1~6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瑜伽裤|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专区| 午夜精品区|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国产精品呻吟一区二区三区 | 三男一女吃奶添下面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AⅤ樱花无码| 少妇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水蜜桃av无码| 国产做a爰片久久毛片a片美国 |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在线日亚州9|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影院|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精品27页| 无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国产产无码乱码精品久久鸭|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国产精品人人妻人人爽|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久久人妻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日韩国产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 免费午夜爽爽爽www视频十八禁| 精品在免费线中文字幕久久| 日韩加勒比一本无码精品| 成人在线亚洲|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a片| 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97精品人人a片免费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精品午夜波多野结衣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