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動物行為學理論范文

動物行為學理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動物行為學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動物行為學理論

第1篇:動物行為學理論范文

博物,也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傳統,進化論、植物學、生態學等等就是從博物學中誕生的。但是進入20世紀后,分科之學逐漸把博物學擠出各級課程表,不把它視為真正的科學、嚴肅的學問。這似乎不可思議,其實也很好理解。最近我到廣西崇左,當面聽到潘文石教授抱怨他所從事的動物行為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也被一些人斥為不夠科學!潘老師所從事的研究無疑屬于博物學傳統。博物學雖為現代性的登基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現代性追求的是效率和力量,得魚忘筌、卸磨殺驢在所難免。

古代哲學家張載曾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對照一下當代諸多哲學家經營的游戲,境界迥異。哲學被認為是時代精神,哲學家為納稅人所供養,應當對得起社會;他們應當高瞻遠矚,莫為浮云遮望眼。哲學家有責任在更大尺度上思索天人系統的命運,為了人類社會的持久生存,復興博物學成為哲學家的使命之一。亞里士多德身兼哲學家與博物學家,他的大弟子更是西方植物學之父。約翰·雷、林奈、盧梭、達爾文、華萊士、梭羅、繆爾、利奧波德、古爾德、威爾遜這些著名的博物學家也都有著強烈的哲學關懷。博物學不只是觀察和開列清單,它同時提供情懷、世界觀和人生觀。

在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倡導博物學,強調知行合一,用意主要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識,而在于培育一種新感情,重塑個體與大自然的對話方式,改進我們的精神狀態,提高生活質量。也就是說,要從存在論的角度理解博物學理論與實踐。

第2篇:動物行為學理論范文

【關鍵詞】 黨參;,,,天麻;,,,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

摘要:目的觀察和探討黨參、天麻對氟哌啶醇誘導老化大鼠抗氧化酶表達作用的影響。方法雄性Wister大鼠40只,隨機分為對照組、模型組、實驗1組、實驗2組。除對照組外,模型組、實驗組均用氟哌啶醇建立癡呆癥(Alzheimer Disease,AD)動物模型,實驗組還分別腹腔注射黨參注射液、天麻注射液。測定各組大鼠血、肝、腎、海馬、腦皮質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含量。結果與對照組、模型組比較,黨參注射液和天麻注射液均能使實驗大鼠多種組織SOD、GSHPX顯著升高,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01)。結論黨參和天麻都能增強抗氧化酶表達作用,但在升高SOD和GSHPX的表達值上,二者則無明顯差別。

關鍵詞:黨參; 天麻; 抗氧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

The Comparison Between Radix Codonopsis Pilosulae and Gastrodia elata Blume on the Expression of Antioxidase of Aging Rat Induced by Haloperidol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Radix codonopsis pilosulae and Gastrodia elata Blume on the expression of antioxidase of aging rat induced by haloperidol.Methods40 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control,model,test group 1 and 2.Rat model of Alzheimer Disease induced by haloperidol were employed. Except control group,the rats of test group 1 and 2 were injected with Radix codonopsis pilosulae injection and Gastrodia elata Blume injection respectively and meanwhile concentrations of SOD and GSHPX in serum,liver,kidney,hipocampus and cortex of the animal were detected.ResultsIn contrast with control and groups,concentrations of SOD and GSHPX obviously increase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1).ConclusionRadix codonopsis pilosulae and Gastrodia elata Blume can be in up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antioxidase.But the two herbs have similar activities of antioxidation.

Key words:Radix codonopsis pilosulae; Gastrodia elats Blume; Antioxidase; Superoxide

用于補氣、補肝腎、補血的傳統中藥,有顯著降低老年常見病如高血壓、冠心病、中風、老年性癡呆、糖尿病及腫瘤等病患的危險性。經現代醫學研究,這類藥物有極顯著的抗氧化效果,起著強化神經系統功能、改善睡眠和記憶、提高反應靈敏性、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等作用。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變是機體衰老的關鍵,尤其與代謝產生的氧自由基慢性損傷或抗氧化酶產生不足密切相關。黨參(Radix codonopsitis pilosulas)屬多年生草本桔梗科植物,藥用部分為其根,有益于治療和保鍵的化學成分主要有多糖、皂苷、甾醇類、三萜類及多種微量元素,煎劑、乙醇提取物對動物的學習記憶有改善作用[1]。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為蘭科植物的塊莖,在我國有悠久用藥歷史,最早載于《神農本草經》,并被列為傳統藥物的上品,近年來對改善動物學習記憶作用已被重視[2,3]。鑒此,本研究采用黨參注射液和天麻注射液作實驗動物腹腔注射,進行比較性研究,通過對各組動物組織SOD、GSHPX含量測定和動物行為學觀察,旨在進一步探討黨參、天麻影響抗氧化酶表達作用的效果和差異。

1 材料與方法

1.1 黨參注射液、天麻注射液制備黨參、天麻由恩施州中藥材生產GAP(質量管理規范)示范基地提供,采用水提醇沉法制成含生藥30%的注射液,瓶裝密封消毒備用。

1.2 藥品與儀器氟哌啶醇注射液,SOD、GSHPX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產),回避反應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病理生理系提供),GL20 GⅡ型高速低溫離心機,UV2450分光光度儀,水浴箱。

1.3 分組雄性Wister大鼠40只,鼠齡40~50周,體重約300~350 g,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動物中心提供。隨機分為對照組:生理鹽水10只;模型組:氟哌啶醇10只;實驗1組:氟哌啶醇+黨參注射液10只;實驗2組:氟哌啶醇+天麻注射液10只。

1.4 動物行為學訓練和測試實驗裝置是30 cm×30 cm回避反應箱,箱底為銅柵,可通刺激電流。另有一高5 cm、頂端直徑5 cm的橡膠圓臺作避電擊平臺,固定放置在箱內一角的銅柵上,供大鼠在圓臺上停留以回避電擊。實驗開始后,先將大鼠輕放于回避反應箱內,使其適應3~5 min,消除探究反應。爾后底部銅柵通電(36 V)2 s,大鼠在受電刺激中逐漸學會跳上平臺回避電擊。多數大鼠可再次或多次跳回銅柵上,受到電刺激后又重新跳上平臺,如此訓練3 min。記錄每只大鼠受電擊次數或犯錯次數,以此作為學習成績,如此持續3 d,直至每只大鼠的犯錯次數為0~1。剔除犯錯次數2次以上的大鼠,再根據學習成績均分至各實驗組。

1.5 給藥途徑及劑量實驗動物在行為學訓練及測試結束后,除對照組外,模型組和實驗組均按每克體重Bid腹腔注射0.001 mg氟哌啶醇注射液,持續3 d。爾后各實驗組在繼續注射氟哌啶醇注射液的同時,再分別按每克體重Bid腹腔注射0.003 ml黨參注射液、0.003 ml天麻注射液,持續7 d。對照組每天等量Bid腹腔注射生理鹽水,持續7 d。

1.6 組織SOD、GSHPX測定注射實驗結束后,斷頸處死各組動物。迅速取血及各種組織,血液離心取血清、組織制成10%勻漿,備用。SOD、GSHPX測定: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蛋白定量采用雙縮脲法測定。

1.7 統計學方法所有的檢測數據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在對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個別數據不符合ANOVAO比較的要求,而改用非參法進行比較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行為學測試從表1可見,模型組學習記憶能力顯著下降,實驗組與模型組比較有顯著差異,但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

表1 各種行為學測試結果比較(略)

2.2 SOD,GSHPX測試從表2~3可見,實驗組與對照組、模型組比較,黨參、天麻確有提高抗氧化酶表達作用,且在血、肝、海馬和腦皮質的表達值更突出。實驗1組與實驗2組比較,天麻除在血中升高SOD,GSHPX的作用比黨參強些外,其它方面二者無明顯差別。

表2 各組SOD結果比較(略)

實驗組分別與對照組和模型組相應組織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01);實驗1組和實驗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05),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05);n=10

表3 各組GSHPX結果比較(略)

實驗組分別與對照組和模型組相應組織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01);實驗1組和實驗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05),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05);n=10

3 討論

衰老(senility)是人體一種全身性生理變化過程,各系統、器官、組織和細胞都會出現這種過程,其機制復雜,且與多種因素有關。現代醫學理論認為,氧自由基損傷對人體衰老影響最大[4,5],包括氧陰離子自由基、羥自由基、脂氧自由基、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自由基、氧化氫等。活性氧自由基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如免疫和信號傳導過程。但過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就會有破壞性,導致人體正常細胞和組織損壞,從而加速衰老過程,并引起多種疾病,如心臟病、老年癡呆癥、帕金森氏病和腫瘤等[5,6]。

SOD和GSHPX是機體重要的抗氧化酶系,普遍存在于人體各組織中,包括血液、肝臟、線粒體和細胞質,具有抗自由基損傷和清除氧自由基、降低細胞內H2O2水平,減少自由基和過氧化物蓄積作用。氧自由基被SOD轉變為H2O2后,GSHPX可繼續作用在H2O2上,使之轉變成完全無害的水和氧。因此,SOD、GSHPX表達變化已成為檢測衰老最為敏感和可靠的指標[7]。黨參和天麻是公認的保健、治療用藥,研究與SOD,GSHPX的關系,對解釋其作用機理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本實驗研究,通過氟哌啶醇誘導動物模型,探討黨參和天麻在不同組織對SOD,GSHPX活性和表達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氟哌啶醇對SOD和GSHPX有抑制作用,說明是很好的動物老化造模劑。黨參、天麻均能維持實驗大鼠學習記憶功能,并顯著提高模型大鼠血、肝、腎、海馬、腦皮質SOD,GSHPX含量,提示黨參、天麻確有提高抗氧化酶的表達作用,且屬強抗氧化藥物。但在提高SOD,GSH-PX表達量上,天麻除在血中升高SOD,GSHPX的作用比黨參強些外,其它方面無明顯差別。由此證實,黨參、天麻的抗氧化作用基本相當。可以認為,黨參、天麻作為常用的抗衰老藥物,除其它方面的功效外,與之能提升抗氧化酶表達作用更有關。

參考文獻

[1] 朱圓圓,賀慶,王崢濤,等.黨參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1,32(2):94.

[2] 孫星運.神農本草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220.

[3] 孫曉芳,王巍,巧,等.天麻及其制劑神經保護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04,29(4):292.

[4] R.kuciel and A.Mazurkiewicz Formm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J].Biochem.Educ,May 1,2004,32(3):183.

[5] Zs.-NAGY.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against Aging through the Cell Plasma Membrane:A Review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 in Animals[J]. Ann.N.Y.Acad.Sci,April 1,2002,959(1):308.

第3篇:動物行為學理論范文

從脊椎動物開始算起,進化上抑郁的“歷史”可能有3億年[1]。此外,形形的恐懼焦慮可能是從中生代(爬行動物)才開始逐漸出現的[2]。細菌等進化上較早的生物,遇到危險時,在細胞分子水平也會出現“應激(stress)”反應,但很難用心理/行為學術語來描述它們的狀態。

在激烈沖突、競爭中,失敗一方出現外顯的臣服、接受行為,同時,情緒上較為壓抑(depressed)/低落幾乎是難免的,是否達到抑郁程度?與在不同個體、不同背景下產生的強度不等的壓抑反應有關,也可能與對抑郁的定義有關。在文獻中有的作者采取了很寬范圍廣泛的抑郁定義,把單一情緒上的壓抑、低落體驗就認作為是抑郁或輕度抑郁了。我本人認同許教授的觀點,即“普通的抑郁充其量只是對一個或幾個目標的絕望,但還可以改弦更張。抑郁癥卻意味著對人生的絕望,對一切目標的絕望。”把普通的“抑郁”而不是把“抑郁癥”作為一系列防御性保護(適應)反應之一,應該是合理的。

抑郁作為適應反應,并不全是有益的。可能也存在量變到質變的規律問題。輕度抑郁可能具有進化上的適應意義,是有益的;而重癥抑郁(major depression)或發展到了臨床抑郁癥可能就不是那樣了[3]。就如適當發熱是有益的,長時間或過高發熱則是危害性的。

我們文章中所談“適應性”均為個體適應性。一個個個體適應性的增強或適應性差的個體被漸漸淘汰,從而帶來整個物種在進化上的良好適應。個體輕度的抑郁性適應反應,減少了嚴重沖突、爭斗所帶來的減員,可能在進化上幫助了種群、物種的發展。至于生物界存在的為了整個種群/物種利益的個體自我犧牲性“利他”行為(如工蟻/工蜂行為等),進化上很有意義[4]。個體抑郁是否具有利他性(為種群利益而自我犧牲?),本文沒有探討,很值得引起注意。

以應激反應、生活事件等為重要因素,逐漸造成“抑郁癥”等有關精神障礙,其個體常傾向具有“敏感、易產生負性情感體驗又執著那樣的性格特征”。而所謂的內因性抑郁癥、腦器質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后出現的抑郁癥發作等應該是另類的,其個體易感性主要體現在生物學或基因上的問題,心理事件或行為上標志(如發病前人格特點)常不明顯。我們的文章中沒有專門提出區分,可能易造成誤解,這里作補充說明。

精神是可以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的,應該具有切實的生物學基礎。抑郁情緒、抑郁癥等存在相應的神經生物學機制[5-6]。現在不僅發現藥物能通過改變某些腦內神經機制來治療抑郁癥,精神心理療法可能也通過影響某些腦區的活動而起作用[7-8]。此外,進化論已對現代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從現代哲學理論體系走向構建到對人、人類行為深層本質的認識,進化論起著基礎性指引作用[9-10]。現代哲學正在以嚴格的自然科學(包括生物學)作為其理論的一個堅實基礎。從進化/演化角度探索人類精神心理(包括抑郁及抑郁癥),僅是如瞎子摸象那樣的一個探索維度,絕不應排斥從其他方面角度的研究。通過許教授及我們的文章,愿提請大家注意這樣的一個探索維度。

參考文獻

[1]Price JS. , Comments on "Darwinian models of depression: A review of evolutionary accounts of mood and mood disorders"[J]. Prog Neuro-Psychopharm Biol Psychiatry, 2007, 31(2): 584-585.

[2]Bracha HS. , Human brain evolution and the "Neuroevolutionary Time-depth Principle:" Implications for the Reclassification of fear-circuitry-related traits in DSM-V and for studying resilience to warzone-relate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Prog Neuro-Psychopharm Biol Psychiatry, 2006, 30(5): 827-853.

[3]Nettle D.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depression: 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J].J Affect Disord, 2004, 81: 91-102.

[4]E.O.威爾遜,著.論人的天性[M].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22.

[5]Phillips ML, Drevets WC, Rauch SL, Lane Ret al. Neurobiology of emotion perception I: the neural basis of normal emotion perception[J].Biol Psychiatry, 2003, 54: 504-514.

[6]Phillips ML, Drevets WC, Rauch SL, Lane R.et al. Neurobiology of emotion perception II: implications for major psychiatry disorders[J].Biol Psychiatry 2003, 54: 515-528.

[7]Goldapple K, Segal Z, Garson C, et al. Modulation of cortical-limbic pathways in major depression (treatment-specific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Arch Gen Psychiatry, 2004, 61:34-41.

[8]Roffman JL, Marci CD, Glick DM, et al. Neuroimaging and the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psychotherapy[J].Psychol Med.2005, 35(10):1385-1398.

[9]趙敦華.哲學的“進化論轉向”-再論西方哲學的危機和出路[J].哲學研究,2003(7):58-65.

第4篇:動物行為學理論范文

【導語】

寧夏吳忠2019年4月自考時間:4月13日-14日。

2019年4月寧夏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專業課程時間表

專業代碼 專業名稱 層次  4月13日(星期六)上午  4月13日(星期六)下午  4月14日(星期日)上午  4月14日(星期日)下午 公共課      12656 *思想和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00009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00031 心理學  00012 英語(一)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6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0015 英語(二)  02199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4729 大學語文    00420 物理(工)    00020 高等數學(一)    02198 線性代數    00022 高等數學(工專)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23 高等數學(工本) 英語頂替課    00318  公共政策    00031 心理學  08046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 20203 會計 專  00067 財務管理學  00146中國稅制  00155 中級財務會計  00144 企業管理概論  00157 管理會計(一)  00065 國民經濟統計概論  00156 成本會計  00043 經濟法概論      00041 基礎會計學           20207 市場營銷* 專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178 市場調查與預測  00177 消費心理學  00043 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00065 國民經濟統計概論  00181 廣告學(一)  00144 企業管理概論      00182 公共關系學        00041基礎會計   30112 法律* 專  05679 憲法學  00245 刑法學  00260 刑事訴訟法學  05677 法理學  00242 民法學  00223 中國法制史  00243 民事訴訟法  00244 經濟法概論  00247 國際法  00261 行政法學     40101 學前教育* 專  12340 學前兒童發展  30002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  09277 教師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   50114 漢語言文學 專  00535 現代漢語  00536 古代漢語  00534 外國文學作品選  00533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二)  00529 文學概論(一)  00530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  00506 寫作(一)  00532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      00531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   50207 英語* 專  00596 英語閱讀(二)  00831 英語語法  00522 英語國家概況  00795 綜合英語(二)  00595 英語閱讀(一)  00794 綜合英語(一)  00597 英語寫作基礎   50212 阿拉伯語 專  06755 阿拉伯語綜合技能(二)  06756 阿拉伯語語法  06758 阿拉伯語閱讀  06761 阿拉伯文化概況 100701 護理學 專  02997 護理學基礎  03179 生物化學(三)  02998 內科護理學(一)  03001 外科護理學(一)  02901 病理學  02996 護理*學  02864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  03002 婦產科護理學(一)  00488 健康教育學  03000 營養學  02113 醫學心理學  02899 生理學    02903 藥理學(一)    03003 兒科護理學(一) 90110 葡萄與葡萄酒* 專  02731 釀酒微生物  02735 葡萄酒工程學  02738 葡萄植物保護學  02736 葡萄酒工藝學 20115 經濟學* 本  00139 西方經濟學  00141 發展經濟學     20204 會計 本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160 審計學  00158 資產評估  00162 會計制度設計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159 高級財務會計  00161 財務報表分析(一) 20210 旅游管理 本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198 旅游企業投資與管理  00191 旅行社經營與管理  00152 組織行為學        00053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20218 人力資源管理 本  06089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  06091 薪酬管理  05969 人力資源戰略與規劃  11760 人力資源政策與法規      00937 政府、政策與經濟學   30106 法律 本  00230 合同法  00246 國際經濟法概論  05680 婚姻家庭法  00228 環境與資源保*  00249 國際私法  00262 法律文書寫作  00167 勞動法  00226 知識產權法      00258 保險法  00233 稅法 30302 行政管理學 本  00318 公共政策  00315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01848 公務員制度  00034 社會學概論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40102 學前教育 本  00398 學前教育原理  00385 學前衛生學  00402 學前教育史    00401 學前比較教育    00387 幼兒園組織與管理        00882 學前教育心理學   60102 歷史教育 本 00774 史學理論與方法       40112 小學教育* 本  00464 中外教育簡史  00465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467 課程與教學論 50105 漢語言文學 本  00037 美學    00538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0537 中國現代文學史  00540 外國文學史    0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80702 計算機及應用 本  02324 離散數學  02326 操作系統  04737 C++程序設計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4747 Java語言序設計(一)  04735 數據庫系統原理      02331 數據結構       82218 電子政務 本    00315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90115 園林* 本  02662 植物生理學  07894 園林植物遺傳育種  07427 園林生態學  07899 園林建筑設計 90202 林學* 本      04215 觀賞樹木學  04216 森林規劃與設計 100702 護理學 本  03006 護理管理學  03200 預防醫學(二)  03201 護理學導論  03004 社區護理學(一)  03203 外科護理學(二)  03009 精神障礙護理學    03007 急救護理學  03202 內科護理學(二)  03008 護理學研究     100805 藥學 本  05522 有機化學  03023 藥物化學  03034 藥事管理學  02173 無機化學      03031 藥物分析  03050 藥理學(三) 80307 機電一體化工程* 本  02194 工程經濟  02240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  02202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        02200 現代設計方法   20208 市場營銷 本  00185 商品流通概論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184 市場營銷策劃  00183 消費經濟學  00186 國際商務談判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055 企業會計學  00098 國際市場營銷學 20202 工商企業管理* 本  00067 財務管理學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152 組織行為學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80806 建筑工程* 本      02448 建筑結構實驗  02447 建筑經濟與企業管理 50201 英語* 本  00087 英語翻譯      00604 英美文學選讀 50408 音樂教育* 本  00730 中外音樂史  00732 簡明配器法     90403 畜牧禽醫* 本  02678 農業推廣學  02794 動物遺傳育種學  06698 牛生產學  05945 禽生產學  說明:帶*號專業為寧夏高職高專在校生銜接自考本科、中職中專在校生銜接自考專科課程而開的,不接受社會生報考。 帶的專業助學組織必須嚴格按照限定的報考條件招收新生。 ??

第5篇:動物行為學理論范文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055X(2016)06-0014-06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6.06.003

一、引言

在國內諸多對旅游本質研究的學者中,謝彥君可謂是旅游體驗愉悅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愉悅體驗論也為國內大眾旅游的迅速壯大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理論支撐。但隨著社會思潮的發展,各種各樣旅游現象的產生,愉悅體驗論也越來越受到挑戰,龍江智(2008)很早就針對學界的旅游體驗論提出質疑:如果旅游目的是體驗,那體驗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體驗對于人的意義又在哪里?[1]遺憾的是,他對該問題的解答――旅游是旨在滿足各種心理欲求所進行的短暫休閑體驗活動,并未完全觸及旅游的本質。同時,在哲學領域如存在主義看來,旅游是詩意的棲居[2],是趨向更好的生存狀態,而非獲取簡單的愉悅;在新理性精神的內涵[3]看來,旅游可謂是人類往返于物質豐裕和精神充實之間,助力建構人類新理性的有效渠道。鑒于此,旅游愉悅體驗論能否繼續經得起考驗,值得討論。

本文就謝彥君關于旅游本質的主要觀點,通過兩個特殊反例,論證其現實困境和邏輯困境,同時基于哲學和行為學的理論觀點嘗試探討旅游本質的內涵。

二、謝彥君對旅游本質的探討

謝彥君作為旅游愉悅體驗論的學術大家,十幾年來見證了中國旅游的發展變化,其關于旅游本質的愉悅體驗論為大眾旅游時代的旅游本質解釋做出了十分重要的學術貢獻。本文根據時間脈絡對其關于旅游本質的觀點進行了梳理,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愉悅”和“體驗”兩大要素是謝彥君十多年來始終堅持的主要觀點,如其所述:“如果用關鍵詞加以概括,足以凸現出旅游的共性:體驗(美好的印象和愉悅的感受),異地(總是到離開常住地的地方)。”[6]

如謝彥君所言,旅游的本質從根本上說是由旅游的目的決定的[7]52-98,然而,旅游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不是愉悅?愉悅是休閑體驗的主要方面嗎?休閑體驗可以解釋旅游的核心問題嗎?

三、對愉悅體驗論的質疑

波普爾提出證偽理論,認為科學理論的表達一般為全稱判斷,而不能用證實理論和實證主義,如果用經驗來證實理論,意味著少數的特殊性來論證一般的、普遍的理論,實證主義指導下的理論一旦出現相悖,則不成立。[8]28-32因此,盡管如張凌云所說旅游學科體系的核心定律允許“反例”存在[9],但如果反例足夠強烈,則需要對定律的可信度和有用性提出懷疑和再研究。因此,本文對謝彥君教授的旅游本質論提出三個疑問:

(1)愉悅是否是旅游的根本目的?

(2)體驗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感知和獲得,能否解釋旅游者的情感傳遞和表達?

(3)休閑是一種生活狀態,愉悅是否是休閑的主要方面?

(一)反例:黑色旅游(DarkTourism)引發旅游目的的新爭議

1.黑色旅游的目的

1996年,列農和弗勒提出“黑色旅游(darktourism)”[10],自此,這一新的研究領域從歐美地區迅速擴散到到中東和亞太地區。黑色旅游的迅速發展帶來了人們對于旅游的再次審視。何景明(2012)指出當前我們正處于一種“失控的世界”的時代,黑色旅游中的災難能讓游客在精神、情緒的刺激和釋放中感悟自然和生命,游客通過對災難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的理性分析,能夠使不同種族、不同價值和宗教信仰的人痛定思痛,歸一到追尋人類和諧共存[11],同時他也認為對一些戰爭遺跡如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參觀,是黑色旅游對正義的闡釋,而一些重大人為社會災難形成的遺產,則拷問著旅游者對道德和制度的反思。

基于此,我們得以回答問題(1):在黑色旅游活動的時空進行中,旅游更多是一種死亡觀照,愉悅情感幾無存在,遑論是黑色旅游的目的。

2.黑色旅游的本質核心

黃文(2012)在研究黑色旅游時,認同TomSelwyn的觀點,后者視黑色旅游為一種帶有圖騰意味的象征中心(symboliccenter),旅游者通過置身其中,感受自然和歷史的流逝,生死的轉換以及天人合一的超越[12],并指出黑色旅游的核心是肯定人的生存權利的重要性以及普世認同的人文價值,人們是通過這種旅游體驗活動來達到尊重生命的教育與反思。[13]據此我們可以說在黑色旅游過程中,旅行活動實際上包含著旅游者的情感釋放和情感傳遞,這種釋放和傳遞也正是為了尋找認同、共鳴。

如此,對于前文問題(2),我們可以得出答案:體驗論只是強調了觀感的單向傳遞和接收,在“傳遞”的更高層次――和諧、升華、統一層面,即在回歸價值判斷的滿足上,并未給出總結。黑色旅游體驗實際上是尋求更廣大群體的價值判斷和行為認知的一致,游客之間可能在游覽場景結束后會為群體情感的和諧一致與認同共鳴而感到愉悅,但誰又據此忽略對生存價值的詢問和觀照,反而認為愉悅是此行的目的?

3.美學觀照并非主要方面,是審美超越,愉悅則仍未擺脫自我

如謝彥君最新所言:人類歷史上對死亡主題歷久不衰的眷顧,除了具有某種宗教或哲學的意義之外,還是一種美學觀照。借助于這一觀照形式或途徑,人們獲得了某種心理壓力的釋放,并從而展現為一種愉悅體驗的性質。[14]但當分析這句話時,謝彥君教授實際上避開了前一個主旨,而將微不足道的“美學觀照”指向了“愉悅體驗”,按照Wittgenstein的理論:“倫理和美學是同一個東西。”[15]美學觀照意味著超越審美,指向倫理構建,遠超“愉悅”這一情感詞的內涵。因此,如果繼續拷問黑色旅游具有“借助死亡主題的追求,建構倫理、擔負歷史興衰或者文明傳承責任”的話題,愉悅體驗論作為旅游本質,則更是難以自圓其說。

(二)反例:靈性旅游(SpiritualTourism)誘發旅游者參與旅游終極指向的爭議

1.SpiritualTourism的本義

Braine(1992)將Spirituality定義為一個人如何表達自己作為人的精神表達[16]。Dysonetal.(1997)認為Spirituality也可以理解為“尋求自我與其他因素(包括其他人、動物、地球、自然)和超力量的和諧統一”。[17]Schultz(2005)指出Spirituality是旅游者通過感應、描述和行為,對一種自我內核與其他人、外部世界或者超力量之間重要聯系的體驗。[18]

2.SpiritualTourism的觸發

Marques(2006)說有一些觸發因素激勵旅游者開始或繼續個人對于人生意義和生活目的的“spiritual追求”[19],這樣的觸發因素來源實際上有很多種情況,國內學者主要從需求和動機方面,對旅游者所處的內外部環境等做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如這些影響因素有對死亡的恐懼、對疾病的困擾、對友誼失敗的困惑、對現實的不滿足和無法擺脫宿命的無奈,正是這些因素使人們傾向于脫離近身的“娑婆世界”,從內心深處,甚至從人性,從哲學角度垂問人的存在問題,并向自然尋求解答。根據McGraw(2008)的“決定命運的七個瞬間”理論[20],七個瞬間的體驗經歷動搖著我們的人生依賴,塑造了我們的身份。VanNess(1996)指出人們面臨著挑戰,經歷著自我意識和時間消亡,在1999和2001年他又進一步指出人們試圖超越自己,努力尋找并構建生活意義和目的,因為他們都知道終將死亡。[21]因此,旅游的進行,是人們尋求這種目的的動機所在,并嘗試在旅游中獲取答案。

3.SpiritualTourism的目的

GregoryB.Willson(2013)從現象學的角度,對旅游者郵件、電話訪談,旅游者照片、旅游隨筆和日記分析,認為“spiritual維數”可以從人們如何主動地通過旅行的方式尋求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和在旅行中所表現的對人生意義和超越體驗、交往的需求去得到答案。[22]因此,同樣得以回答問題(1):愉悅并非旅游的根本目的,無法解釋SpiritualTourism。

(三)愉悅是“閑暇時間內需求滿足”(休閑成立)的后續反應

休閑是一種在閑暇時間身心得以歇憩、休養的生活狀態。在西方社會往往是有閑階級的享受、娛樂體驗,且閑暇的時間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休閑成為生活狀態。

人的需要和欲望是否滿足,是衡量是否休閑的關鍵。旅游產品所傳達的要素如刺激、愉悅、身心享受,滿足,人際關系的調整,家庭的美滿,新的認知收獲等,是人們需求多樣化的形式表現,大多數游客追求的正是這樣的滿足。愉悅作為內心滿足的后續反應,既非滿足的主要方面,也非滿足的根本。據此,我們得以回答問題(3):愉悅并非休閑的主要方面。

四、旅游愉悅體驗論的現實和邏輯困境模型及解析

通過上文兩個范例和三個問題的論述,我們可以構建旅游愉悅體驗論的現實和邏輯困境模型,如圖1所示。

(一)“體驗論“的含義邏輯問題

“體驗”一詞本身意味著“嘗試、經歷和體會、驗證”。反觀所有旅游活動,單純為“體驗”而“體驗”的旅游者并不存在,因為“去體驗”首先意味著接受了一個先在的信息(比如對某項事物的描繪和解釋以及承諾等)或者是被建構好的“刻板印象”[23],這是符號主義者的典型觀點,卻廣受旅游社會學理論――旅游真實的批判。

從旅游目的角度看,在通常的旅游活動整個過程,即開始前、過程中、結束后三個階段,旅游者往往是因為好奇或者營銷的誘惑、許諾而做出選擇,在這種情況下,“體驗”也就成了“經歷”“嘗試”等行為表現的同義詞,只能解釋旅游者在旅游全過程前兩個階段的旅游行為,割裂了完整的游覽體系。因此,“體驗論”在邏輯上是無法講通的。

(二)旅游愉悅并非旅游主要情感

旅游者體驗(或者叫旅游活動開展)的目的則是獲取旅游項目傳遞的感覺和實現信息的真實,而這些信息才是關乎旅游核心決策和旅游目的根本。在實現這樣的“信息”真實即旅游活動展開中,愉悅(即歡樂、喜悅、身心放松)作為一種情緒反應和心理感覺的確是會經常出現的。但“愉悅”往往是短暫的,大量的愉悅復制導致“審美疲勞”,且常常由于旅游期望和滿意度的不協調體驗帶來的旅游后悔、旅游投訴往往甚于愉悅。

(三)旅游目的的“非愉悅性”

成功的旅游項目經營往往可以“滿足”游客,因為“滿足”則意味著“滿意于一項欲望、渴念、需要或者要求的實現”。“愉悅”在這個語境下便成了其中一個要素;對于純粹“為旅行而旅行”的沒有旅游目的游客來說,“體驗”只是游客本人言語解釋概念的“一段段經歷”,游客在他本人的旅行未終止前,永遠是“不知道下一段行程會是什么”的心態,而這“未知感”也正是“為旅行而旅行”的魅力所在,由此也導致了大量“非旅游者”的存在,否認自己是“旅游者”。

(四)旅游愉悅過度導致的非理性狂歡

從人的精神追求來看,現代社會造就了大量的物質實踐者,人是現實社會的奴隸,逃避、刺激、厭世、頹廢、諷刺等消極思潮興起,這既是人們失去信仰,也是人們追求解釋自我存在的表現[24]。愉悅體驗論似乎為這樣的人們提供了暫時的解脫之路,但伴隨著各種非理性形態的旅游狂歡出現,引發了社會學、倫理學和生態學界的強烈批評和排斥。同時,對于低收入階層,特別是就當前中國的旅游現實來看,愉悅論盛行其道,但主要原因是經濟層次決定了人們的需要還處于一個相對低的階段,可以講,信仰體系的崩潰和社會現實的多矛盾性,造就了中國情境下的西方式旅游狂歡,旅游理性和倫理的呼吁,也正反襯了對旅游感性愉悅帶來的人的危機的批評。

(五)“超越”學說和非旅游者的旅游行為解析

根據馬斯洛的“Z理論”(超個人心理學),認為以宇宙為中心,而不只注意人性需求或興趣而已,它超越人性、自我及自我實現等觀念……而超越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拋開“自我存在”的意識概念,走向“他我”,即“大愛”的境界。現在越來越多的社會觀察家、學者和藝術追求者的旅游活動往往呈現這樣的態勢,他們把旅游當做手段,從旅游回到自我,回到社會、世界,是旅行者而非“旅游者”[25]1,他們的旅游活動也遠離了“體驗”解釋和愉悅解釋。

五、關于旅游本質解析的思考

首先,存在主義哲學認為旅游是一種“存在先于本質”的活動,旅游不斷趨向于更好的生活狀態。

目前旅游的種種屬性和特征,如經濟性、社會性等,是“后天的人類”(經過內外環境從未間斷的塑造)根據自己當前對旅游的認知來界定的(當前對于旅游的界定仍然是對旅游業的描述)。

存在主義認為旅游一旦開始,旅游者便進入了一種被激活的生命狀態。[26]因此,我們可以理解人們旅游活動的開端在其踏上旅途之前,而在目的地游覽中,已經存在了互動,這種互動決不僅僅是單方面接受環境的給予。人們在互動過程中可以得到很多享受(初步淺層次的滿足),同時也在形成新的價值判斷,而這種新的價值判斷實際上就是人的一種“表達”,天人合一和情感傳遞很好解釋了這種互動,即所謂的人與環境的共同再塑造。[27]旅游活動的不斷進行,也說明了人們在新的不滿足基礎上,在臆想中繼續追尋,是趨向未來的。

其次,行為學理論認為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同時還是為自己本身而存在著的存在物,人們既在本體的存在中,也在意識認知中確證并表現自己是類的存在物。[28]

選擇旅游不再僅僅是表現自己存在,同時還要表現自己是人的存在,正是因為人們表現自己作為人的存在如此困難,旅游活動才不斷地在不同目的地進行。曹國新(2005)提出了本我的“”,認為社會存在導致“自我”的片面化,片面化反而又“刺激”謀求超我,當“逸”即的沖動表現為在地理方向上對日常人生的暫時出離時,旅游活動便發生了。[29]“逸”本質上包含著人從“本我”出發,超越“自我”,尋求與超我的統一,即人的完美。

再次,依照事物的根本性質由事物的主要矛盾決定這一哲學原理,作為旅游活動主體的旅游者,所追求的決不是經濟利益的增加,而是文化理念認知和精神價值判斷方面的滿足(非享受)。[30]

在后現代主義思潮下,年輕的旅游消費者更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以個性、感知、閑散、精神主義、微觀視角和體驗等特征出現在游客結構中。具有“致敬傳統”的后現代主義旅游,將中國旅游和世界旅游活動區別開來,加之現代社會由于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的影響,城市居民表現出的宗親疏離、傳統文化傳承的斷裂以及傳統信仰與西方價值理念的沖突[31]等因素,都促使國人更多尋求“回歸”“歸一”。這是國內社會學界和旅游學界的新的態勢,由此帶來對旅游愉悅論的新挑戰。

六、結論

厄里曾指出:“對社會科學家來說,要從理論上搞清楚‘樂趣、愉悅和娛樂’已被證實是個艱巨任務。”[32]“好玩”的心理訴求,并不代表旅游者一定會獲得愉悅體驗,其中的干擾因素復雜多變且無法預計。[33]

第6篇:動物行為學理論范文

關鍵詞:實驗動物學;教學;學習興趣

為了探究生命現象、生命活動的本質,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實驗動物在醫學、藥學、農林學、化學、生物材料科學、醫療器械、國防軍事科學等許多科學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歷史上人類的許多疾病研究均是通過動物實驗獲得突破的。據統計,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動物實驗的課題占到60%以上。100多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研究成果有67.5%是使用實驗動物獲得的[1]。因此,上世紀五十年代,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下誕生了實驗動物學這門學科。實驗動物學是以實驗動物為對象,對其進行質量控制,并將培育的實驗動物應用于生命科學研究的一門綜合性學科[2]。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是生物科學、醫學和工程學交叉融合的一個專業,具有理、工、醫交叉學科特色。本專業要求學生具有較全面的知識結構,因此,在本科生教學環節開設了實驗動物學這門課程。實驗動物學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簡單說,實驗動物學是專門研究實驗動物的標準化和動物實驗的,它涉及到生物學和醫學的各個領域。一方面,隨著實驗動物學的發展,實驗動物品種逐漸標準化和多樣化;另一方面,生物醫學的發展對實驗動物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實驗動物學不斷發展和提高。目前,實驗動物被稱為“最精密的科學儀器”,在生物(醫學)和臨床醫學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了能夠讓學生們更加深入的認識實驗動物的重要性,需要實時思考實驗動物學課程教學方式,建立符合自身條件和要求的教學體系。

1. 教學過程中引入“3R”原則

在實驗動物學課程中,動物福利和實驗設計中,為了保護實驗動物,《動物福利法》提出了“3R”原則,3R是指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減少)和Refinement(優化),“3R”原則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其他手段代替實驗動物,盡量減少實驗動物用量,用其它實驗材料如生物醫用材料、細胞等代替實驗動物進行科學研究或教學,設法改良實驗方法減少動物疼痛和不安。

國際上普遍認同將“3R”原則引入到“實驗動物學”教學中[3]。因此,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下列幾種方式:1)替代。利用多種教學方式代替單一模式教學。課堂上,可以通過展示圖片、播放錄像或影片、展示科研論文、互動討論等方式與理論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們認識實驗動物的不同飼養環境、實驗動物操作的技術要點、如何進行實驗動物認知實驗等。這樣就可以代替實驗動物,同時減少了實驗動物使用數量。2)減少。在理論課和實驗課教授時,可以適當的減少理論課的學時,把理論知識進行整合、調整,有重點的針對本學科的特點進行講授。3)優化。在考核方面,減少筆試在考核中的比重,加大學生們平時的實際操作能力訓練和考核比重,優化實驗動物學課程設計和教學評價體系。

2. 擴充實驗課課時安排

由于本課程是我院新安排的課程,目前對本課程安排的課時相對較少,僅有理論課時,而缺少一些動物實驗課時。實驗動物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實際動手操作,讓學生們認識實驗動物,懂得如何才能培養出標準的實驗動物,怎樣利用他們進行科學研究,通過動物實驗為人類的健康帶來福音。因此,需要在教學的同時進行相應的實驗課或實踐課,讓學生們在實驗課上認識不同的實驗動物,與理論課相呼應,通過實際觀察驗證理論課上的科學理論。另外,讓同學們能夠進行相應的實際動手操作,如實驗動物抓握、固定、標記等簡單的操作,必要的時候可以安排動物解剖、測定分析相應的生物學指標,使學生們切身感受到動物實驗的重要性,真正學到一些實驗技術,達到教學目的。

3. 將科學研究過程融入教學過程之中

王生存等[4]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對實驗動物學實驗課感興趣的學生能達到82.5%,無謂心理的學生只有10.8%,其他的學生是因為害怕、恐懼實驗動物而產生畏懼心理,并不是沒有興趣,只要幫助他們克服了心理障礙,他們同樣會對實驗動物產生興趣。

基于此,我們可以把動物實驗科學研究融入到實驗動物學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老師平時進行的科學研究過程和成果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同時在實驗條件允許、經費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安排設計實驗動物的行為學研究,如大鼠迷宮實驗、位置偏愛實驗、條件反射實驗等等一系列有趣的實驗方法和測定技術,提高學生們對實驗動物的認識。加強動物實驗的實驗設計課程,讓本課程教學實踐與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相結合,確定不同的實驗目的,由學生們自行選擇合適的實驗動物,進行分組、材料和試劑的準備、實驗期間對動物的觀察、記錄等相關注意事項、實驗結束時實驗動物的處死、生物樣本的采集、保存,結果的測定和分析,書寫實驗報告等。這樣,學生們在實驗和科研過程中就會更加意識到實驗動物和人類一樣也是一種具有行為、認知和神經反應能力的一種動物,具有寵物的一些共性,我們應該倍加的保護、愛護他們,讓他們更好的為人類服務。

4. 結合課程內容使教學過程系統化

實驗動物學是一門系統的課程,包括與實驗動物相關的遺傳學、營養學、生態學、環境學、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人類疾病、法律法規等多方面的知識,近年發展的轉基因動物和克隆動物將分子生物學知識也引入了實驗動物學教學過程中,使得實驗動物學涉及的知識面更寬、更全。其實,不論是環境學、營養學,還是生態學、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等等都是緊緊圍繞著實驗動物的生產和動物實驗的需求展開的[5]。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這些內容聯系貫穿起來,以使學生們在上課期間不覺得本門課程知識點多、散、亂,讓學生們充分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激發他們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對實驗動物的愛心,使他們愛上實驗動物,愛上這門課程。

在講授理論內容時,課程設計緊緊圍繞實驗動物的標準化為主線,緊緊圍繞著生產和繁殖出合格的實驗動物,分別講授如何控制實驗動物的環境設施、營養、遺傳等方面,實施動物質量控制,并據此制定的相應的法規和標準。在進行實驗課教學時,課程設計圍繞保護動物福利的原則,實行實驗動物的抓取、固定、給藥方法、麻醉及處死等方面的技術操作時,要從內心真正關愛實驗動物,保護實驗動物,盡量減少和減輕他們的疼痛感和痛苦感。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科特點深入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滿足學科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創建一攬子計劃來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的學習興趣,以使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

[參考文獻]

[1]中國實驗動物學會. 加快我國實驗動物科學發展迫在眉睫. 2010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建議匯編[C]. 2010.

[2]鄒移海, 徐志偉,蘇鋼強. 實驗動物學[M]. 科學出版社. 北京

[3]梅志強, 王瓊, 鄧莉. 動物福利在研究生實驗動物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 中國比較醫學雜志. 2012,22(3):76-78.

[4]王生存, 邵義祥. 實驗動物學課程實驗課教學法初探[J]. 實驗動物與比較醫學. 2008,28(1):49-50.

[5]葉明霞, 孔利佳. 關于我校開展醫學實驗動物學教學現狀的思考[J]. 實驗動物與比較醫學. 2012,32(1):25-27.

第7篇:動物行為學理論范文

關鍵詞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以學生為中心 傳統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與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合稱為心理學上的三大勢力。人本主義反對把人看作是動物或機器的同時,批評只重視人類的認知結構的認知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要對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完整的人進行全面描述,特別關注學習者的個人知覺、情感、信念和意圖。在教學中強調要以學生為中心來構建學習情景,學生在教育中應具有主體地位。

青少年正值人們世界觀、認識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了解學生心理,關注他們的本性、尊嚴、理想和興趣,以促進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即自我實現也就變得至關重要。“以學生為中心”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教育理念。在此篇文章中,筆者將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主要思想的指導下,反思中國傳統課堂的教學問題,對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中小學課堂提出自己的思考看法。

1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1.1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要義

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有先后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的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其中自我實現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高層次需要,是一種成長需要,它是指人發揮自身潛力的需要。只有當人的潛力充分發揮并表現出來時,人們才會感到最大的滿足。人本來就有發展的潛能,而教育的作用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發展。

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羅杰斯。他把人看作是完整的人,強調人的整體性和自主性,關注個人成長、精神治療和身心經驗。“以人為中心”是該理論的基礎。一方面,它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中心,學校和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本性,爭取學生的潛能的最大發揮。另一方面,人本主義堅持以自由為基礎、以人為中心、以過程為定向的學習方式,認為學習者要遵守相關的規則。最后,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重視學習中的價值、態度、情感等因素的作用。它認為在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價值觀和態度體系,從而使學習者能夠自己教育自己,最終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

1.2 人本主義的教育觀

人本主義在教學理論上,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達到自我實現。它強調學生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因此,教育與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都應該是成長中的人,是獨一無二的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應切實地將他們看作是教育過程的平等參與者、合作者、教育與自我教育的主體,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給予他們機會管理自己,也必須明白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生。

1.3 人本主義的學習觀

人本主義認為沒有感受的學習算不上是人的學習,它強調學生在學習中具有的體驗性和參與性。學習者追求的是個人潛能的充分發展,是人格的發展,是自我的發展。學習不是刺激與反應的機械聯結,而是一個有意義的心理過程。這種意義學習是以個體的參與和投入為特征,是從自我實現的傾向中產生的一種學習。學習者可以自主、自覺地學習,成為一個有價值、情感完整的人,最終自由地實現自己的潛能,求得自己更充分的發展。

2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我國傳統課堂教學的啟示

我國傳統的教育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弊端,其中一大問題便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填鴨式,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立足于培養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也不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特點,不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更是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和尊嚴。相反,我們的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保持和產生好奇心, 應使學生獲得價值感,應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挖掘其潛能,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既學習了知識又獲得了自身的全面發展,更為今后的人生打好了基礎。

那么,如何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呢?我們應該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努力做到以下五點:

2.1 改變傳統教育觀念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下,教師把學生看作知識的吸納器,學生只能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青少年學生的學習潛能需要給予最大限度的開發,但倘若一切以教師為中心,長久下去,學習潛能不能被挖掘,甚至而會受到抑制或者被抹殺,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興趣熱情就會消失。所以,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我們必須改變教育觀念。首先教師要轉變其在教學中的角色。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和合作伙伴,成為學生的學習成長的促進者、引導者、合作者、幫助者、鼓勵者和傾聽者,而非規定和發號施令的權威者。第二,學生的觀念也要改變。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中心,首先應該知道“我是誰”。教師可以從動作、與別人的關系和內在的自我這三個方面幫助學生認識“我是誰”,幫助學生理解并發展自己。

2.2 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立的個性,學生的興趣、愛好存在差異。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個性,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們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就必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人本主義理論下的教育理念是以“完整的人”的發展為最基本的原則。羅杰斯堅持認為教學應對整個人產生影響,教學在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培養和塑造學生的各種能力以及健康的人格。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學生個性,也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選擇,在教學環節上注重學生的選擇性,在學習內容和方法上給學生更大的自由選擇空間。

2.3 創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課堂氣氛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應該是一種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課堂。良好的課堂環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上追求創新,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壓抑學習氛圍下的學習只會變成學生的負擔。因此, 教師要放下“架子”,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輕松愉快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過程當中去。

2.4 尊重學生的情感的需求

以學生為中心必須要把學生看作是學生是情感和認知的主體,必須尊重學生的情感的需求。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關注的是人的整體發展,尤其是人的“內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發展。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習者的情感和意見,關心他們的方方面面,接受個體的學習者的價值觀念和情感要求。其次,教師了解學習者,了解他們的學習過程,要為學生著想,盡可能地理解學生,讓學生在自信與輕松的精神狀態下學習。只有消除了師生間的心理隔閡,學生才有可能自發主動地、積極地投入到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最終達到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

2.5 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與學是一對矛盾,教師和學生作為矛盾的雙方做到和諧融洽地相處,對完成教學目的相當重要。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心理容易產生變化,所以教師去了解學生的內心,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也就變得更加重要。教師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幫助學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批評要以愛護為出發點,不可傷及學生的自尊心,不可侮辱學生人格,讓學習者從內心接受教師的批評,并在以后的學習活動中自愿地去改正。總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權威關系,而是雙向溝通的關系。我們要以人本主義崇尚的人的尊嚴、民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為指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3 結語

傳統教育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在教育實際中主張廢除教師中心,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原則,對傳統的教育理論造成了沖擊,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運用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來指導進行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會更加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充分發揮學習者的潛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當然,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與不足,如片面強調教育的內在價值,輕視教育的外在價值;片面夸大學生的自主性,忽視了社會環境、社會需求對人的作用等等。但無論如何,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育的啟示作用是無法抹滅的。

參考文獻

[1] 左斌.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2):37.

[2] 樂眉云.應用語言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9.

第8篇:動物行為學理論范文

現代園林景觀發端于1925年的巴黎“國際現代工藝美術展”,20世紀30年代末,由羅斯(J.Rose)、凱利(D.Kiley)、愛克勃(C.Eckbo)等人發起的“哈佛革命”,它強有力地推動了現代園林的發展,并使之朝著適合時代精神的方向前進。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現代景觀設計大師大量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活動,使現代園林的內涵與外延都得到了極大的深化與擴展,并日趨多元化。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在經歷了以觀賞性為重的不厭其煩的裝飾到純粹功能主義之后,開始呈現出更為冷靜的生態化景觀趨勢。

在現今城市急劇膨脹和環境日益惡化的背景下,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具有時代意義,正如我國著名景觀設計師俞孔堅教授在《走向新景觀》一文中所闡述的:“它不僅提高了景觀設計在城市中的地位,而且在發展關于生態問題,基礎設施和土地利用的思想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

隨著園林景觀的發展與變革,現代城市景觀經歷了傳統與現代關系的對立,再到以華麗、奢侈的語言進行的設計,時至今日,現代城市景觀設計開始在不斷的思考中趨向于自然、簡潔的“無為而治”的生態設計。

二、現代園林景觀的“無設計”趨向

不難看出,現代園林景觀無關中西,無論是強調師法自然,還是高于自然,其設計實質都是強調對“自然”的生態藝術處理。與其說“藝術”設計,不如說是“仿生”的極簡主義表達。其審美的意趣不斷地趨向于“無設計亦是好設計”的理念。

也就是說,“無設計”是將人的審美觀點所產生的設計與改造無限的弱化,凸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設計,是一種在裝飾層面極簡的關懷人性的設計。

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引發出各種不同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在沿襲古典園林設計的觀賞性的同時,開始從環境心理學、行為學理論等科學的角度進行設計,為現代園林設計進行了重新定位。于是,生態化設計與人性化設計成為了今天園林景觀設計的主題詞。這在當代各國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作品中屢見不鮮。

由美國景觀設計大師彼得•沃克PeterWalker)設計的慕尼黑機場凱賓斯基酒店花園(GardenofKempinskiHotel),將模紋花壇這一傳統西方園林要素進行重新組合演繹,創造出一個綠色的、令人愉悅的場地如(圖1)。

簡單、不修邊幅的大塊朵樹籬,一眼平川似的的草坪,看似隨手栽植的植被星星點點,沒有精心雕琢的奇花異草,雕廊畫柱,噴泉跌水,但一切確是如此措手可及,人們可以輕易的徜徉于任何一片綠浪之中,沒有任何阻隔與障礙。在這里,自然與人便是設計的手法與最終結果。

德國薩爾布呂肯市港口島公園(BürgparkHafeninsel,1989年建成,設計)就是一個建在被炸毀的碼頭之上的“大地藝術”景觀,設計師PeterLatz將原有的廢墟瓦礫再利用,在公園中構建出港口島公園的骨架,并于荒草叢生中用碎石瓦礫堆放簡單幾何圖形的干石墻,一切“設計”意在保護景園中的再生植被及野生動物,有如荒野的“無設計”景觀中的僅有設計均透露出設計師追求自然恢復的生態平衡觀。(圖2、3)

日本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枯山水園林一直占有較重要的藝術地位。作為日本的一種園林景觀藝術,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用極少的構成要素達到極大的意韻效果是其主要特點之一。顧名思義,枯山水即沒有水,屬于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觀,在某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內甚至沒有草木。它的主要特點,是以山石和白砂為主,象征自然界的各種景觀(圖4、5)。此外,在枯山水景觀藝術的表現形式上值得一提的是,枯山水中極少見任何開花植物,不好于鮮艷的植物色彩,究其原因,在日本這個民族看來,美總是轉瞬即逝的,正如櫻花,花開花落是最令人傷懷,稍縱即逝的美總是難以琢磨和把握的,容易給人造成一種“短暫易逝的無常感”。如果一切凝固,豈不溫暖!可見,枯山水景觀藝術是以極其簡單的抽象設計語言凝固下了人性的關懷,看似了然無痕的表現技法,卻蘊含著無窮的人文生機。

有著園林藝術悠久傳統的我國,現代景觀設計的起步則較晚,但發展速度確實驚人,其中景觀設計師俞孔堅教授有著突出的貢獻。其設計與規劃作品無不帶領著中國現代景觀設計的生態化趨向。正如他在《回到土地》一書中將“景觀”的概念定義為:“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地域綜合體,它是復雜的自然過程,人文過程和人類的價值觀在大地上的投射。”從他所設計的沈陽建筑大學校園景觀作品中大面積的東北水稻種植景觀(圖6),到波士頓中國城鋼架框中的茅草竹叢(圖7),再到秦皇島湯河公園的“綠蔭中的紅飄帶”(圖8),無不對中國生態環境的發展極為關注,它喚起了人們對足下鄉土文化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審美。與此同時,他將“沒有設計師的設計”歸納為創造現代景觀的重要意義之一,這與本文中提及的“無設計”概念異曲同工。

生態主義的浪潮促使我們開始重新審視現代景觀設計,設計師們也開始將自己的設計與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緊密聯系。在景觀設計行業較為發達的一些國家,生態主義已經成為景觀設計內在的和本質的考慮。尊重自然發展的規律,倡導人文關懷和保護場地的自我維持,發展可持續等思想貫穿于現代景觀設計的整個過程。在設計中對生態的追求已經占據設計的首要位置。生態學的引入使景觀設計的思想和方法發生了極其重大的轉變,也大大影響甚至改變了現代景觀所呈現的形象。[2]以最簡練的設計措施達到對環境的改造和保護維持,近乎白話的尋常景觀卻表達出最具美感和生態價值的人文景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從景觀設計的視覺觀賞上,大多數的景觀或多或少地體現了綠色,但必須糾正的是,“綠色的不一定是生態的”,須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才能形成和保持的景觀效果,無法稱之為生態意義上的“綠色”。冗繁的設計程序、復雜的設計語言,易使設計師沉浸于創造奇特景觀以求一鳴驚人的設計追求中無法自拔,而無法將設計真正從普通人的角度體現人文關懷。所謂“生態設計”應是多運用鄉土的植物,尊重場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遵循自然的演變和更新的規律去將生態思想在景觀設計中做出一些視覺化的表達。#p#分頁標題#e#

結語

綜觀以上景觀作品,我們不難體會到設計師無限弱化設計與改造,不斷關注生態自然與人文關懷的“無設計”已經成為現代景觀設計的主要發展趨向,其主要特征與表現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1、重視環境中人的存在。將人文關懷滲入生態化的設計語言中,甚至作為現代景觀設計的初衷來把握設計的過程與結果。

第9篇:動物行為學理論范文

【關鍵詞】組織文化 計量成本 教師激勵

【中圖分類號】G40-0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3-0055-02

【Abstract】Because the higher metering cost of teacher’ performance restricts matter inspiring and teacher has an especial fondness for professional nature, school culture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motivation for teacher, which includes equitable rewards, sharing responsibility, forming a frendly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realization of personal value.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Culture Metering Problem Motivation of Teacher

一、績效度量成本和教師激勵

激勵,是一種員工與組織利益分享的機制。在這種機制下,員工具有采取行動以實現組織目標的動力。合理的物質激勵必須通過對績效的有效度量來實現。在員工“努力――績效――物質報酬”的激勵傳達機制中,績效的度量是努力和物質報酬有效聯結的中間環節。只有對績效的有效度量,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物質激勵機制;反之,如果對績效的度量偏差明顯,那么努力和物質報酬的聯結就不可能緊密。因此,績效度量的完全和精確,是物質激勵合理的前提條件。

績效度量是存在成本的。在現代組織中,普遍采用的是“團隊生產”[2]的作業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產品是多個參與成員合作的結果,但是成員對產品的邊際貢獻(即績效)是不能直接觀察到的,而是需要付出一定的的投入,包括監督、測算和比較,這就構成了績效度量成本。教師工作的主要“產品”就是學生以技能為主的素質的提高,這些技能是多種復合知識的融合和積累。因此,學生這種特殊的產品,也是教師“團隊生產”的結晶。但是,這種“產品”的生產模式和性質決定了教師比一般的企業員工需要更高的績效度量成本。

1.學生的素質體現在多個維度

一個產品的價值源自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但是,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衡量其價值的維度能與人類相提并論。價值的多維度,決定了度量其價值的復雜性,也決定了需要更多的投入才能獲得準確的信息。衡量一個學生素質的維度越多,度量成本也就越高。

2.學生的異質性

人是一個具有高智商和情感的活體,與物體和動物具有本質的區別。有效的教學,必須講究“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手段,以達到不同的目標。教師作為目標制定者、過程實施者以及監督者,第三者是很難觀察教師的努力和貢獻,只有學生自己才能真正反饋教師的教學質量。但是學生的異質性,也決定了對教師評價的非一致性。加總、分析這些不同的評價,費時耗力,造成對教師績效衡量度量的成本加大。

3.以培養學生潛力為主

在企業中,通過衡量最終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是度量員工績效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學生素質的提高多少,短期內卻難以下定論。因為學校培養學生的是一種潛力,而不是能力。這種潛力得到機會的配合和經驗的積累才會變成能力。因此,這種素質的提高不是通過學校畢業時的成績可以完全衡量的。

學生素質的多維度性、異質性和成長以潛力為主,決定了對教師績效的衡量,既不能通過監督者對教師工作量的衡量,也難以通過學生成績的衡量或者學生的反饋信息來衡量,因此教師的績效衡量具有較高的度量成本。

物質激勵手段包括工資、獎金、股權激勵、延遲報酬等,都是通過對績效的有效度量,并且給予相對應的報酬,從而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但是教師績效度量成本的高昂,決定了績效度量的非準確性,建立績效基礎上的報酬自然也難以與付出相匹配。這種努力和物質報酬之間松散的聯系留下的“空隙”必然會讓教師偷懶,這為組織文化發揮對教師的激勵作用留下了空間。

在一個人力資源可以自由流動的市場中,教師的職業選擇也面臨“參與約束”的問題,即教師獲得了效用不能低于從其它行業獲得的“保留效用”水平。那么,在物質激勵效果受限的條件下,是什么吸引了教師投身教育事業?教書育人作為教師的天職,得到了普遍的尊重;教師作為學生們的“園丁”,受到普遍的愛戴;正是對其職業的認可,彌補了教師物質激勵的不足。學校組織文化倡導尊師重教,這種價值觀與教師對職業的認可相吻合。教師對學校組織文化的認可度高,說明他越虔誠,那么配置到虔誠上的時間邊際效用高,他也會配置較多的時間來消費這種虔誠。[7]因此,對學校組織文化的這種虔誠消費帶來的效用,彌補了物質激勵的不足。這也說明了學校組織文化對于教師的激勵作用要比一般的組織重要。

二、學校組織文化的特征

學校組織文化和組織文化一樣,不同的學者給予不同的定義。但學者一致認同的是,組織文化的核心就是共享的價值觀,以及以此為核心生成的行為規范、組織傳統、習慣等。[6]本文中,學校組織文化是指學校在自己的長期經營中所形成的共同的價值觀念以及行為方式的總和,其核心是共享的價值觀念,這種觀念判別是非輕重,是教師和學生行為的價值導向。價值觀念的外化就是受其影響的環境、儀式、習慣、和規章制度、行為等。

學校組織文化的培育必須服從于學校的目標。學校專職傳播知識、創造知識,學校的組織文化也必須服務于這個目的。因此,學校組織文化不同于一般的企業文化,其獨特的個性體現在:

1.教育性

學校組織文化的教育性指學校文化中對教育價值的重視。教師以創造、傳播知識為榮,學生以提高自身素質為傲。教育性是由學校的功能和目標所決定的,是學校組織文化的本質特征。學校物質環境建設、教師的言行舉止都要體現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2.客觀評價

公平、公正是良好社會風氣的基本要求,這在學校中顯得異常的重要。學校培養下一代,必須給予正確的觀念,這是對未來美好期待的基礎。一方面,老師要給予學生公平的學習機會、表現機會;另一方面,學校也對于老師的付出予以公正的評價,包括學生對老師的認可以及老師之間的評價。

3.尊重知識,尊重教師。

學校是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的地方,教師是知識傳播和技能培養的主體。尊重知識和尊重教師與學校的目標是內在一致的,也體現了學校組織文化的價值導向。對知識的熱愛,對傳播知識主體的尊重是一個具有良好文化氛圍學校的必備特征。

三、學校組織文化對教師的激勵作用

在一個強文化中,學校組織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得到廣泛和深刻的認同,其獨特的特征也愈發彰顯。沐浴其中的教師也必然受其影響,改變行為,朝著與價值觀相吻合的組織目標行進。學校組織文化對老師付出的激勵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公平的機會

斯達西•亞當斯的公平理論表明,激勵不僅受到絕對報酬的影響,也受到相對報酬的影響。[4]如果教師覺得自己同樣的付出,得到的卻比別人少,雖然他本人對報酬滿意,但是這種收入不公的待遇會降低他的努力水平。在一個倡導公平、公正的學校組織文化中,教師的付出得到客觀的評價和積極的反饋,這有助于教師朝著學校的目標前進

2.增加責任感

在強文化中,教師對于學校期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十分清楚,教師與學校之間的目標保持著高度的統一。也就是說,在強文化中,教師擁有高度的責任感,主動地思考學校的目標,自覺地完成教學任務。愛德溫•洛克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提出,員工明確的目標,本身就是一種內在推動力。這種內在推動力可以帶來更高的績效,而且如果目標具有挑戰性和給予參與者積極的回饋,則績效會更高。[3]

3.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

在麥克萊蘭的需要理論中,員工都有歸屬需要,期待建立友好而親密的人際關系。[5]員工喜歡合作性而非競爭性的環境,渴望理解和關注。在強文化中,核心價值得到了廣泛而深刻的認同,這種共享的價值觀造就了內聚力、忠誠感和組織承諾。每個教師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學校變成協調一致的整體。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中,容易形成互助、友好的人際關系,并且這種人際關系是建立在共同的目標和價值取向之上,持久而穩固。

4.價值實現

這一點對教師的激勵顯得格外重要。組織文化通過判斷組織內勞動分工、收入分配和現行制度的合理性來降低成員之間的分工摩擦,提高合作的效率,降低組織內部的管理成本。顯然,一個與學校目標相一致的組織文化有利于提高學校的績效。因此,學校組織文化利于提高學校的績效與教師投身教育事業的熱情是一致的,從而使教師的職業價值得到體現。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外部物質因素的激勵不會影響內部本身的動機。但是,有證據表明,當組織采用外部激勵作為良好工作績效的回報時則內部動機可能就會降低。[1]雖然這個觀點還存在爭議,但至少可以說明,外部激勵的作用是有限制的。這個觀點強調:在中國目前以物質激勵為導向的教師績效改革中,更應該強化學校組織文化的建設。

四、學校組織文化建設的建議

1.學校需要教育家來辦學

教師對教書育人職業的價值認可和學校組織文化的定位重合,是激勵作用發揮的前提。教育家辦學,才能保證學校功能的單純性,從而維護組織文化的特征。目前,學校行政化趨勢在一些地方還比較嚴重,模糊了學校的功能,限制了學校組織文化的激勵作用。

2.完善學校的規章制度

學校正式的規章制度與學校組織文化雖然二者在功能上有重疊之處,但是不能忽視任何一方獨特的作用。只有二者的統一,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激勵、約束機制。厚此薄彼,只會導致事倍功半。

3.學校組織文化培養需要長時間的沉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鑄就的。

學校組織文化是由一系列的歷史故事、儀式和行為方式組成的,內容復雜,交互作用,具有強大的傳承能力,在短期內是難以改變的。價值觀的改變需要設計、碰撞、認可、吸收和歷史的沉淀。目前,學校組織文化建設存在急功近利的行為,靠打標語、喊口號,這種做法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毫無所獲。

參考文獻

1 R.de Charms.Personal Causation: The Internal Effetive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68

2 A.A.阿爾欽、H.德姆塞茨.生產、信息費用與經濟組織.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斯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 斯蒂芬•P•羅賓斯、大衛•A•德森佐.管理學原理[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5 黃鳴奮.需要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米奇亚洲国产精品思久久| 欧美人和黑人牲交网站上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亚洲人成网站18男男| 暖暖视频日本|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欧美| 国产a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男人的天堂无码动漫av| 亚洲一二三四五区中文字幕| 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 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不卡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 婷婷六月在线| 日本极品少妇xxxx| 亚洲人妻无缓冲av不卡| 一区在线播放| 狠狠的干性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 99久久国产精品免费高潮| 97在线观看播放| 风流少妇又紧又爽又丰满| 日韩精品成人无码AV片| 91免费片| 中文字幕少妇人妻视频| 亚洲欧美变态另类综合 | 日本岛国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中文字幕无码视频专区| 在线看片无码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网站|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视频女同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大片免费视频观看| 久久99精品波多结衣一区| 国精产品自偷自偷综合下载| 老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