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新常態的基本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國的經濟正處于向發展更加高級、結構更加合理、分工更加明確形態轉型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國民經濟隱藏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的引進,能夠指導我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常態,幫助我國經濟發展順利度過轉型這一關鍵時期,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注入更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因素。
一、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概述
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作為一種先進的經濟指導理論,深刻剖析和探索了經濟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周期性經濟現象與問題。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指出,一種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從開始到繁盛再到衰落,最后又恢復往日繁榮的一種客觀規律,這種規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社會和經濟制度都存在這樣的規律,是不可逆的。馬克思的經濟周期理論表現在他的多種著述中,但是對于經濟存在的周期并沒有做出具體的說明。經濟發展的周期會因社會結構與生產結構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并沒有具體的周期時間。因此,在使用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指導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時,要做到靈活和變化,不要明確規定出經濟周期的時間范圍,而是通過市場具體發展情況做出合理科學的預測。
二、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分析
1.經濟新常態屬于社會主義經濟周期波動的必然規程
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基本矛盾是導致經濟波動與周期性的主要原因,是一種資本主義社會下所特有的經濟現象。我國施行的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甚至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存在的基本矛盾,換言之就是我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或消除經濟波動,但是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還處于發展時期,并不是十分成熟,因此,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依然會存在經濟波動,并且是周期性的。由此可以看出,經濟周期性波動現象是一種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都會存在的經濟現象,是超越經濟制度的,并且隨著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加強,經濟周期性波動影響范圍更廣,程度更深。馬克思經濟周期論對經濟周期性做出了劃分,分為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四個時期,而經濟波動的集中體現就是經濟衰退。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長期處于一種經濟快速發展狀態,那么這個國家或地區在接下來的發展中經濟發展速度必將出現變化,發展速度會減慢,而且根據以往的經濟危機可以發現,當發生經濟波動時,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都是從百分之七以上直接跌落到百分之三,這是高速階段向中速階段的一個快速轉換。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的經濟周期波動不以意志所轉移,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且經濟發展規律證明了經濟波動的絕對性,以及高速發展平衡的相對性。因此,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證明,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轉換是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也是經濟常態存在的基本特征。
2.經濟新常態具有常態化的特征
馬克思的經濟周期論指出,經濟波動的正常周期大約為十年。在我國過去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現象主要表現為經濟嚴重短缺,受到外部供求影響很小,國內消費處于長期壓抑狀態,投資需求是這一時期國內總需求特征;而這一時期的經濟周期特點主要表現為振幅大、峰位高、平均位勢低、谷位深,經濟發展明顯不正常,經濟波動周期比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預測的長度要短很多,例如1953年到1957年之間的波動周期為5年,1963年到1968年之間的波動周期為6年,1969到1972年波動周期為4年,1982年以后到2009年之間的波動周期都為9年,預測2010年到2020年之間的波動周期為10年。從上述周期年限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后的經濟波動不同于之前,在經濟開放初期提出的全面發展戰略下,社會的投資總量呈現出急速增加的狀態,當時國家采取的經濟措施是發放大量信用貨幣,導致了通過膨脹,國家政府為了保持經濟的平穩,采取了緊縮政策對經濟進行了頻繁整頓,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經濟符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平衡,使經濟發展漸漸向正常狀態發展,經濟波動的周期也漸漸與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預測的周期長度相符合。隨著21世紀我國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我國的經濟態勢由短缺轉變為過剩,這是經濟態勢運行的實質性轉變。這一時期的經濟常態表現出和計劃經濟時期完全相反的狀態。隨著我國政府對我國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漸漸摸準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提高了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駕馭能力,使經濟波動周期與馬克思經濟周期相吻合。因此,隨著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在我國應用能力的深入,我們可以看出經濟高中速增長之間的轉化是常態化,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本特征。
三、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控制
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經濟周期波動現象產生的經濟問題的分析,需要以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作為理論依據。根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客觀現象分析可知,社會需求與生產能力之間產生更多矛盾是必然的,很多經濟問題都是由此引發的,那么一些社會與社會矛盾的產生與資本主義的運行過程生產方式的調整由直接關系,而這些矛盾產生的影響以及矛盾本身會隨著資本流動而擴大,甚至會波及到全球范圍內。那么就需要利用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分析當前社會存在的問題與矛盾,研究分析社會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平衡狀況。企業的調整政策與對社會剩余價值的判斷也要以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為依據,以實現生產與費用支出環節資本主義的全方位限制,進而保持資本持有者與生產人員的積極性。對于社會務工群體的的限制研究同樣以馬克經濟周期理論為理論依據,發現生產結構與社會務工人員薪資之間的矛盾,及時規避可能出現的危機與風險,避免社會生產力因經濟危機而受到影響,保證流通價值能夠通過社會資本而獲得更好的發揮。
四、總結
通過對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的分析,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的經濟周期波動現象是一種正常現象,源自于經濟運行中大規模固定資產的更新之后而產生的新的生產力與原有水平狀態下社會消費能力之間的矛盾。為了延長我國經濟繁榮時長,避免經濟運行下行狀況的發生,需要對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做出合理安排,使市場經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大力發展經濟的創新驅動力。同時,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縮小區域性經濟發展差距,保證國民的購買力,刺激內需,弱化國際經濟波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以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為依據,我國經濟新常態保持穩定發展需要以循序漸進為創新驅動途徑,維持需求與供給之間在經濟運行中的平衡,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李娟娟,趙景峰,湛爽.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與中國經濟新常態[J].經濟學家,2015(9):5-10.
[2]李月金.淺談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與中國經濟新常態[J].現代經濟信息,2016(4).
[3]唐劍一.淺談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與中國經濟新常態--以南寧市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6(4).
【關鍵詞】計算機 電子政務 模式
電子政務的興起是信息化時代的必然選擇,掀起了政府管理模式的革命浪潮。近幾年來,在科學技術的影響下,電子政務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在政府部門使用電子政務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和經濟效益,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為政府信息資源的公平性、公開性提供了保障。一般情況下,基于互聯網的電子政務應用模式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分別是網站應用模式、微博應用模式和微信應用模式。
1 計算機電子政務在政府部門中的重要作用
1.1 確保政務信息資源的合理利用
中國以居民身份證為基礎,建立了能夠掌握全國人民基本信息情況的數據庫,像是各企業法人基礎信息數據庫、國有資源的信息數據庫、宏觀調控的經濟基礎數據庫等,在這些數據庫的基礎之上又建立了以政府公文和政府信息為主要內容的辦公業務資源信息庫,利用計算機對信息庫中的信息資源進行分析與整合,確保政務信息資源的合理利用[1]。
1.2 建立交Q體系的參考標準
我國政府一直非常關注互聯網的發展,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對互聯網技術進行研究,積極推動政務資源的信息化發展,建立合理的交換體系工作安排,組成電子政務標準化工作小組,專門落實與電子政務標準化相關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戰略性的意見,推動政府政務資源的信息化發展。2006年,我國政府正式出臺了與電子政務網絡建設相關的文件,對電子政務信息化的工作進行展望。近幾年來,政府一直都沒有降低對電子政務的關注程度,不斷對電子政務的發展進行研究與完善,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形成規模性的電子政務資源共享體系。
1.3 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機構
信息安全管理具有涉及方面多、覆蓋范圍廣的基本特征,所以在實施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時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之間的配合與協調,建立有效的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機構,在電子政務信息資源面對危險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并且及時的制定正確的防范措施,為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提供基本保障。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已經建立了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對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軍事建設等各個領域的發展進行協調與溝通,確保各個領域的信息資源能夠得到妥善的保障[2]。
2 計算機電子政務的應用模式研究
2.1 計算機電子政務網站應用模式分析
黨政機關的主要工作職能就是對社會進行管理,為社會活動的參與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確保社會的和諧發展與社會活動的順利進行。計算機電子政務網站作為黨政機關與社會溝通的重要工具,在黨政機關工作的過程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眾所周知,政府部門在開展業務的時候始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將建設“透明、服務、民主”的政府作為政府改革的趨勢,應這一發展要求,政府網站的應用模式也應該逐漸完善。目前,我國政府正在提升電子政務網站的三大職能,分別是政務信息公開、在線辦事和公眾參與[3]。
2.2 計算機電子政務微博應用模式分析
計算機電子政務微博應用模式主要分為四種:政務微博的信息模式、政務微博的信息詢問模式、政務微博的輿情信息搜集模式和政務微博的舉報與反腐模式。政務微博的信息模式與政務網站的信息模式相類似,但是也有一定的區別。一般政務微博的信息字數都是比較少,具有多樣化、碎片化的基本特征。政務微博的信息詢問模式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通過微博來征集廣大網友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另一種是利用微博的“微訪談”功能。政務微博的輿情信息搜集模式是指對網絡中的輿情信息進行搜集與整理,找到其中與政務信息相關的事件進行分析,通過分析信息對社會輿論的走向進行掌握。
2.3 計算機電子政務微信應用模式分析
微信已經成為現代人常用的一種社交軟件,每天人們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微信上面,政府部門也應該抓住這一特征,將電子政務與微信相結合,實現計算機電子政務微信應用模式的穩定發展。政務微信與政務微博最大的區別就是微信僅限于信息的收發,并且需要掃描二維碼的方式才能夠在計算機上登錄,其溝通方式與微博中的私信功能類似。通過對政務微信應用模式的分析,我們能夠總結出政務微信具有權威性、隱私性、標準化、互動性、低成本性、針對性等基本特征[4]。
3 結語
綜上分析可知,在科學技術的影響下,我國電子政務進行的如火如荼,傳統的政務形式也逐漸向信息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對于全面建設新常態下獨具中國特色的小康社會有著積極的意義。政府在推行電子電子政務改革的時候,應該從網站、微信、微博三個不同的角度進行應用,充分發揮出電子政務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保障政務信息的安全性,為政府部門的政務處理提供更多的便利。
參考文獻:
[1]宋辰皓.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電子政務應用模式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5.
[2]唐義飛.物聯網在電子政務中的應用模式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3.
經濟新常態下,資源分配方式,城市發展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總理提出,建設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戰略,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構建有助于打造人們的宜居環境,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實現資源配置模式的創新。本文首先分析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不利因素,然后分析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有利因素,最后提出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構建路徑。
關鍵詞:
經濟新常態;新型城鎮化;不利因素;有利因素;模式構建
2014年以來,提出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在經濟新常態下,城鎮化發展應該適應新常態,進入新型城鎮化階段,一方面進一步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實現產業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不斷優化,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新型城鎮化的“新”,是指觀念更新、體制革新、技術創新和文化復新,是新型工業化、區域城鎮化、社會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生態發育過程。“型”指轉型,包括產業經濟、城市交通、建設用地等方面的轉型,環境保護也要從未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潔生產—生態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生態政區”五同步的生態文明建設轉型。
一、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不利因素
1.深受傳統觀念束縛,觀念阻礙新型城鎮化進程。傳統城鎮化發展模式深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過度開發土地,缺乏科學有效的土地規劃,政府推進城鎮化過程中,不以人為核心,過于注重“以物為本”的開發理念,造成土地資源浪費,以及不少地方出現“空城”、“鬼城”等現象。同時由于農民深受農耕文化的影響,習慣農村生活方式,不愿意市民化,不愿意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節奏,加大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難度。
2.城鄉二元制結構影響,形成嚴重的城鎮發展路徑依賴。我國城鎮化建立的基礎為城鄉二元制結構,出現明顯的城鄉割裂現象,城鎮化發展模式形成以政府開發為主導,注重城市發展,忽視人的發展問題,已經形成嚴重的城鎮發展路徑依賴,導致城鎮化發展嚴重依賴土地開發和土地上房屋開發,不能形成持續、循環、生態的發展模式。
二、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有利因素
1.“一帶一路”戰略推動新型城鎮化。經濟新常態下,新型城鎮化迎來很多的發展機遇。“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需要沿路城市和農村區域加強合作,要實現“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建構和形成科學合理的層級分工體系,最大限度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城鄉經濟的共同繁榮和協調發展。給新型城鎮化帶來了發展機遇,能夠促進全國城鎮化布局的優化,引入文化旅游產業,引進城鄉一體化聯動機制,將區域合作、生態文明引入新型城鎮化,推動城鎮化治理水平提升。
2.智慧經濟推動智慧新型城鎮發展。隨著云計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高新技術快速,這些技術推動呈現聯動發展,推動城鎮智慧經濟的發展,城鄉已開通、電子政務云、移動APP等智慧方式形成智慧經濟,智慧經濟的發展推動新型城鎮產生,促進產業之間轉型發展,同時為城鄉轉型發展提供了很大的上升空間。
三、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構建
1.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打造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傳統城鎮化進程中,嚴重破壞了環境,影響人與社會的和諧,城鎮化進程同時也是一種對自然的破壞過程,影響城鎮經濟的健康發展,未來的人們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進行生態補償。因此,新型城鎮化應該堅持“天人合一”的理念,尊重自然,充分利用自然饋贈,巧妙地運用資源稟賦,發展新型城鎮中的自然景觀,以人為本,建設宜居的生活環境,打造全新的生態文明城鎮。
2.大力發展服務產業,實現服務主導型發展模式。人的發展經濟學注重以人的發展為核心,因此,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調節經濟發展模式,主要大量發展新興的服務產業,以發展金融與投資、教育與培訓、文化與旅游、休閑與生態、護理與老年服務、社會保障等行業為重點,關注人們的身體健康,發展健康產業;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注重發展滿足人性精神需求的服務產業,實現服務主導型發展模式,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生態人文城鎮。
3.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集約式發展目標。按照傳統城鎮化發展模式,呈現粗放狀態,在經濟新常態下,應該堅持集約式發展模式,加強城鎮規劃能力提升、注重資源合理科學開發,應該注重城鎮化發展的質量提升,注重城鎮化建設中的軟硬件建設,加強城鎮化建設內涵,切實滿足城鎮集約發展的要求。
4.充分利用智慧技術,建設智慧新型城鎮。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智慧技術的發展,新型城鎮應該實現城鄉之間交際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智慧化、互動化、協同化,城鄉聯合構建城鎮綜合運行與服務平臺,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各領域、各層次、各環節的信息化,使城市擁有完善的智慧產業技術體系,實現城鄉之間業務信息共享與協同,城鄉管理水平軟硬件設施加強建設,找準城鎮發展定位,營造智能和諧的生態城鎮,打造全新特色的智慧新城鎮。
四、結語
總之,經濟新常態下,新型城鎮化將是全面考慮城市的經濟、產業、生態、智能化、公共服務和可持續發展。新型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必須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城鎮化建設和質量水平,推動智慧型城鎮發展,打造獨特的新型城鎮,促使城鎮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
參考文獻:
[1]楊蔭凱.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基本特征[J].中國經貿導刊,2015,(04).
[2]彭明唱.經濟新常態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路徑—基于江蘇省蘇北地區典型調研[J].改革與戰略,2015.(08).
[關鍵詞]汽車;現代維修技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U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6-0238-01
現代汽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汽車制造工藝越來越先進,內部結構越來越復雜。為了完善汽車各個方面的功能,需要綜合利用電子技術、液壓技術乃至信息技術等最新的科技成果,綜合集成各種先進的制造工藝。現代洗車維修的發展已經突破了原來的利用眼睛、耳朵等人體器官進行故障診斷的傳統模式,汽車維修已經成為一種包含很高技術水平的職業,并且現代汽車維修的理念也在不斷更新。
一、汽車故障診斷體現行業科技進步
汽車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用于行駛的交通工具,也不是一種簡單的機械產品,而是一種包含了多種先進生產工藝、多種高級制造技術的高科技集合體。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微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現代汽車的綜合科技含量大大提升。汽車結構中形成了多個一體化功能集成的系統,比如:TCS 動力牽引系統、電子燃油噴射系統發動機(EFIE)、動力轉向系統、電子懸掛系統(ECS)、電子控制自動變速箱系統(AT)、ABR 防抱死制動系統、SRS安全氣囊系統、自動空調系統(A/C)、自動巡航系統、加速滑動調整系統(ASR)、中控門鎖及防盜系統、自我診斷系統等,這些系統已經實現了故障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診斷功能,其硬件基礎是控制這些系統的電控單元件。電控單元件具有將故障以對應代碼形式進行存儲的功能,汽車一旦發生故障,就可以利用存儲在其中的故障代碼,獲得有關故障分析、故障定位、故障診斷的幫助。
二、維修診斷檢修設備快速發展
汽車維修方式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汽車維修的工具也必然向某個方向同步發展。比如:汽車維修中保修設備的發展已經突破了原先的主要以機具類為主的常態。改革開放以來,一批批具有先進生產水平的診斷設備和檢測儀器也大量進入國門。比如:發動機分析儀、汽車專用電表、四輪定位儀、解碼器、尾氣測試儀、汽車專用示波器及電腦動平衡機等,這些重要的檢測設備已經成為現代汽車維修中必備的常用工具。因為這些檢測工具本身就包含了許多先進的科技元素,如果維修人員想熟練的操作和使用,必須首先具備一定的外語水平,然后對電腦設備和信息技術有比較好的了解,才能充分駕馭這些儀器,發揮科技進步的重要作用,完成人力所不能完成或者完成不好的事情。檢修工具的快速發展、科技水平的極大提高是現代汽車維修技術特征中的重要一面。
三、維修資訊快速傳播漸成技術常態
汽車維修訊息、先進的汽車維修技術發展訊息的快速傳播體現了現代汽車維修技術中維修資訊的基本特征。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汽車維修資訊的快速傳播提供了基本的技術平臺。汽車結構不斷變復雜、汽車功能不斷完善、汽車科技發展、汽車新品牌新市場等新的汽車概念和汽車信息每時每刻都在快速的發展和傳播,維修人員不可能僅僅依靠傳統的通訊手段就能獲得、存儲、分析這些海量的信息,同時汽車維修人員自身知識水平、技術水平、綜合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又不得不依靠對這些資訊的全面掌握,這也顯示出傳統信息獲取方式的局限性。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汽車維修行業資訊的快速傳播、汽車維修知識的快速應用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比如:利用互聯網可以進行維修信息在線綜合管理、網上查詢相關維修資料、維修專家集體會診、網上解答疑難雜癥以及網上購買汽車維修資料等,這都已經成為現代汽車維修的技術常態,充分說明了互聯網技術在現代汽車維修技術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無論從國內還是國際的汽車維修行業來看,互聯網技術在汽車維修行業中都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比如:建立大型的現代汽車維修網站,可以將歐美亞各車系汽車發動機、變速箱、汽車空調、懸掛系統、轉向系統、定速系統、安全氣囊及防盜等各系統的基本維修保養、檢修程序、相關數據、各類元件和重要零部件的位置電子線路圖、內部結構圖等實現在線咨詢、在線購物、在線人才培訓等功能。
四、維修技術人才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我國傳統汽車維修行業中維修人員的文化水平、維修理論掌握、計算機水平、外語水平等都比較低,傳統的培訓方式都是師傅帶徒弟的模式,這已經難以適應現代汽車維修行業的發展。現代汽車維修行業對維修人才的各方面的基本能力都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維修人員不僅要會基本的理論,還要有較高的實際操作水平;不僅要懂得汽車的基本結構,還要掌握先進檢修儀器的操作和使用,更要對復雜的汽車故障完成故障定位、故障診斷、故障分析等基本服務,從而以最短的時間完成汽車維修的任務。因此現代汽車維修的人才培養不僅要加強相關的技術培訓、電化教學、網上培訓,還要讓維修人員加強學習和進修,及時更新維修觀念、服務理念;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以適應快速發展的汽車生產工藝和汽車維修技術。
五、信息化在維修行業管理發揮重大作用
目前,基于計算機網絡管理的方式已經逐漸在現代汽車維修行業中推廣,并且這也是現代汽車維修管理的重要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從汽車維修企業的角度講,企業要想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就必須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就必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高效的管理方法,以便給用戶提供最優質、最完備的技術服務,使用戶獲得良好的服務體驗,提高汽車維修企業的競爭力,鞏固市場地位。采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管理就可以做到將汽車修理部門的維修業務部、汽車零件部、維修車間、收銀等諸多方面采用在線操作、綜合管理的管理模式,使日常維修經營活動清晰明確,擺脫以往相對混亂的管理局面,將企業的管理人員從日常瑣碎的業務中解放出來,提高企業辦事和決策執行的效率,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客戶認可,提高經濟效益。維修企業積極采用標準化、規范化的計算機系統來管理日常業務,可以自動的建立完整、準確、清晰的客戶維修檔案,完善汽車維修跟蹤服務和日常業務服務的功能,提高客戶對服務水平的認同程度。同時也可以消除日常工作中一些人為的管理失誤,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充分體現了現代汽車維修技術服務的科學性和完整性。
六、結語
現代汽車維修是汽車銷售、汽車維修資訊、汽車維修服務的緊密聯系和結合,總的特點是科技水平不斷提升、服務質量不斷提升、服務模式不斷改善,更加注重優質的服務、科學的管理、現代化的技術應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東亞奇跡”;東亞模式;局限性;機遇
20世紀60到90年代,東亞經濟保持了近代經濟史上難得一見的高速增長,有學者將東亞的近代化進程總結為“東亞模式”,并認為這種模式具有積極意義。而也有學者對東亞模式持否定態度,認為勞動和資本是有限的,高度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對待東亞模式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一、東亞模式的內涵與特征
東亞模式是政府主導型經濟體制下的外向型發展的經濟模式,是戰后日本首創,繼而由亞洲四小龍和東盟其他國家模仿并加以發展的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的若干基本原則和方式的總稱。基本特征總結如下。
(一)實施趕超型經濟發展戰略
東亞國家希望通過高儲蓄、高投資率的方式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目標明確、干勁十足,實現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的目標。較高的儲蓄率和投資率,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厚實的資金基礎。
(二)推行政府主導型的經濟管理體制
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是東亞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因為有了政府的作用,后起的發展中國家才能實行趕超型發展戰略,總體競爭力還處于較低水平的發展中國家才有可能發展外向型經濟。這就要求政府不斷提高決策的質量,保證大局。
(三)堅持出口導向戰略
積極促進貿易、投資和金融自由化,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這對東亞經濟的迅速增長起了推動作用。
二、東亞模式的局限性
東亞模式在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不可否認的作用,但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東亞模式也有其局限性。
(一)過分追求高增長,忽視了可持續發展
東亞模式發展到后期,某些經濟領域或部門發展過快而出現不平衡發展時產生了“泡沫經濟”,并發展到相關經濟領域或部門難以承受時開始破裂,導致經濟的某些領域出現紊亂或衰退。
(二)對外資的過度依賴,有損于經濟自主性
東亞模式過分依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少數發達國家,主要表現為:出口依賴,大力鼓勵出口,但產品較為單一,產品結構上互補性較弱,帶有明顯“依附性發展”的內在缺陷;投資依賴,對后工業國投資的依賴成了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唯一來源。
(三)外延式增長,生產力水平提高有限
東亞經濟走的是一條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工業化道路。1970年到1990年的20年間,“四小龍”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這條工業化道路已經日漸窮途。
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一)經濟增速整體下行趨勢明顯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階段整體下行趨勢明顯,具體見表1。
從歷史經驗來看,自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增速依舊保持較高態勢,即便2012年以來經濟增長出現下滑,但是外部影響因素并不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是趨勢性的,是中國內部不合理的經濟結構造成的。
(二)結構轉型發展障礙因素多
1.對“東亞模式”的路徑依賴慣性
中國工業化初期選擇了“東亞模式”作為階段性目標模式,并且是中國工業化歷程中一次成功的經濟結構轉型。中國加入WTO已有15年,中國的市場經濟也在發展,舊有的慣性顯然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成為阻礙經濟轉型的重要因素。
2.內外需求失衡
長期以來,我國外需偏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c:一是外貿依存度高,仍舊在50%以上,遠高于美、日等發達國家(外貿依存度在30%以下);二是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加劇通貨膨脹的壓力,弱化貨幣當局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能力,不利于央行宏觀調控目標的順利實現。同時,內需不足。主要表現為:投資需求增長迅速,消費需求不斷下降;消費支出中政府消費率偏高,居民消費率偏低。
3.人口、資源紅利減弱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相對短缺、環境相對脆弱。近年來,在開放“二胎政策”以前,我國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長,但同時勞動年齡人口比例逐漸下降,勞動力成本提高。同時,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狐妖還是依靠大量投資來驅動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說,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必將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并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4.產業升級難題
現階段,我國產業升級的方向主要為由低端制造業為主的二產業轉向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并舉的產業升級的難題。一是缺乏升級動力。二是缺乏升級環境,國內缺乏高端化的人才、技術、管理等要素支撐。三是缺乏有效的手段。對于此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政府既缺乏有效的市場預判,又不能及時的治理監管手段。
四、東亞模式對中國經濟的啟示
(一)轉變政府職能,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一個關鍵環節。東亞模式告訴我們,適當的政府干預對經濟發展是有利的,關鍵在于政府干預的力度、所干預的范圍等問題。首先,要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強化宏觀調控措施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明確政府職能和職權范圍,簡政放權,激發企業主體的活力。
(二)努力向“中國創造”轉變,發揮后發優勢
近年來,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依靠廉價勞動力發展經濟的時代已經過去,高新科技產業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要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培養科技人才,積極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擴大內需,探索內需主導、外需并重的新經濟發展模式
中國發展模式需要由依賴外資與外貿轉向依靠國內資本與國內市場,同時也要積極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保持外貿出口的穩定、健康增長。要果斷地轉向內需主導型經濟,建立以國內需求為基礎與外需相協調促進全面發展的新發展模式。
通過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和雎寧縣共7個行政村的200戶農民發放調查問卷,收集當地農戶戶主基本特征、家庭資源特征、環境認知特征、政策因素特征的實際數據,建立農戶化肥施用強度決策模型,通過對數據的回歸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農戶化肥施用強度主要受到受教育程度、家庭經營規模、勞動力規模、兼業程度、農戶間交流頻率、環保意識強度、是否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化肥價格、最低糧食收購價格等因素的影響,且不同因素有不同的影響程度和顯著性。
關鍵詞:農戶行為;化肥;施肥強度;農業面源污染
中圖分類號:S143:X59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7)04-0168-05
Study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tensity of
Households Taking Xuzhou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hen Li1,2,Qiu Lei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logy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2.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Abstract By conduct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200 farmers from 7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of Tongshan District and Juning County of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ouseholds and the properties of family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cognitive and policy factors were collected, a decision model for househol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tensity was established,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data was carried out. Data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tensity of households wa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educational level, family planting scale, labor scale, concurrent degree,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among household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tensity, applying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or not, fertilizer price and the minimum purchasing price of grain. And different factors had different influence degrees and significances.
Keywords Peasant household behavior; Chemical fertilizer;Fertilization intensity;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水環境面臨嚴重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生態損失和社會損失,其中尤以農業面源污染最為突出。農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N、P等營養物質以及農藥、畜禽糞便等其它污染物質,伴隨著降水或灌溉過程,通過地表徑流和地下滲漏等方式進入水體形成的水環境污染[1-3]。農業面源污染物以廣域、分散、微量的形式進入地表水及地下水[4],具有污染源的多樣性、輸運途徑的非特定性、排放地點的局域性等特點,表現為分散性和隱秘性、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廣泛性和不易監測性等特征,其治理難度遠大于點源污染[5]。
目前,引起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包括化肥、農藥和農膜的過量和不正當使用,畜禽養殖業帶來的糞便污染、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和農作物秸稈污染等[6,7],其中,化肥污染是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來源。全國化肥施用總量從1992年的2 590.3萬噸提高到2013年的5 911.9萬噸[8],但我國化肥利用率很低,氮肥利用率僅為30%~40%,磷肥為10%~20%,鉀肥為35%~50%,化肥利用存在施用總量大、利用效率低兩大困境。農戶在施肥時,往往會忽略農作物對養分的需求、土壤肥力狀況,也不在意施肥時間和施肥方式,導致化肥利用率低。一部分養分沒能被農作物吸收而進入土壤,造成土壤板結、肥力下降;一部分經淋溶和地表徑流進入水體,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和地下水硝酸鹽含量增加;還有一大部分通過揮發或硝酸化反應產生N2O等氣體進入大氣層中,導致溫室效應,并隨著降水再次污染水體。
綜上所述,農戶化肥投入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農戶是農業生產活動的基本單位,也是化肥施用行為決策的主體,如何引導農戶合理施肥,對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化肥利用率、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意義重大。本文試圖從施肥的微觀主體農戶的角度出發,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研究農戶化肥施用強度的影響因素,以期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議,減少因化肥投入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共創農業生產與農村環境的和諧發展。
1 理論分析
隨著對農業面源污染研究的不斷深入,從源頭著手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有效治理成為統一共識。農戶是人類發展步入農業社會以來最基本的經濟組織單元,還是當前農業面源污染產生以及治理的關鍵主體[9]。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嘗試從農戶視角,對具體的農戶行為與農業面源污染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Kurkalova等[10]對農戶是否采納保護性耕作決策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保護性耕作的補貼金數量對農戶意愿的影響重大。Jennifer等[11]采用 Logit模型定量分析了農戶預期收益、是否施用有機肥、農戶年齡、地區等因素對美國 Missouri 和 Iowa 地區農戶有機肥施用意愿的影響,結果表明,以上因素均對農戶有機肥的選擇產生顯著影響。馬驥等[12]對農戶降低氮肥施用量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影響農戶降低氮肥施用量意愿的因素除了家庭收入、農業勞動力文化程度等基本特征變量外,還有農戶對化肥施用是否過量和化肥施用是否有污染的認識、是否接受過農業推廣站提供的施肥指導、是否施用有機肥以及對待風險的態度等。鞏前文[13]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農戶戶主的基本特征、農戶的家庭特征、主要農業生產的中間消耗、農戶的市場優勢、農戶擁有的土地特征等因素對農戶施肥效率影響顯著。茹敬賢[14]通過對河南新鄉縣的實證研究發現,農戶從事農業生產年限、風險類型、家庭總收入、以及勞力與非農比例情況與農戶施肥量呈正向相關;戶主的教育程度、農戶對于化肥的認知情況、信息渠道、施肥方式、是否施用有機肥、農戶對于化肥利用率的認知以及農戶對于污染認知程度等因素與農戶施肥量呈負向相關。楊慧[15]研究認為影響農戶化肥投入的因素包括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宏觀因素包括土地產權、經濟政策和農業政策,微觀因素則包括農戶家庭特征、土地資源稟賦和風險變量。沈文杰[16]從農民對于化肥的投入意愿角度分析了浙江省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對策,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農戶對于減少化肥使用量的意愿越強烈,且農戶更加傾向于國家采取先進技術措施來改善農業面源污染情況。
2 數據來源及模型構建
2.1 數據來源
問卷發放時間是2015年1月、2月,發放地區為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潭家村、馬山村、利國村、西李村,雎寧縣祥安村、龍西村、龍集村,共2個縣(區)7個行政村村。問卷調查主要通過當地小學生交由其家長填寫、隨機選取村名訪談等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200份,剔除無效問卷,得到有效問卷182份,問卷有效率91%。調查問卷主要涉及到農戶戶主基本特征、家庭資源特征、農戶環境認知特征、政策因素特征等方面的內容。數據主要反映的是2014年內該地區農戶各種生產、消費情況。
2.2 回歸模型構建
為了分析影響農戶化肥施用行為的因素以及當前農戶施肥強度決策的狀態,將單位面積(666.7m2,下同)化肥施用量作為衡量農業面源污染的指標,采用回歸模型分析。模型如下:
Y=αX+ε 。
式中,Y表示666.7m2化肥施用強度(kg),X表示影響農戶施肥行為的自變量,ε表示隨機干擾項。根據實地調查結果,將影響農戶施肥行為的自變量分為四大類13個變量,變量的含義、描述性統計分析和對被解釋變量的預期方向如表1所示。農業部2015年公布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長行動方案》顯示,2013年我國農作物666.7m2化肥施用量21.9 kg,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8 kg,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而本調查區域的農戶666.7m2平均化肥施用量達到34.87 kg,高于我國平均化肥施用量,化肥過量施用嚴重。
3 回歸結果分析
通過SPSS 22.0計量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回歸結果顯示:R2=0.636,表明擬合度良好。各影響因子與農戶化肥使用強度的回歸結果詳情見表2。
根據模型回歸結果,對農戶化肥施用強度的影響因素及其顯著性和影響程度分析如下。
3.1 戶主基本特征
戶主年齡對農戶化肥施用強度的影響不顯著,但其系數為正。表明,隨著戶主年齡的增加,偏向于增加化肥施用量。
戶主受教育年限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負,與預期的影響方向一致。可能原因是:隨著農戶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對化肥使用危害的認識越深,傾向降低化肥施用強度。
戶主是否為村干部影響不顯著,其系數為正。理論上來說,村干部更加了解政策信息和過量施肥的危害,會更傾向降低施肥強度,而本文的回歸結果與理論分析不符。可能原因是:村干部所占比重太小,導致回歸系數不能反映實際情況。
3.2 家庭資源特征
家庭經營規模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其系數為負。說明,隨著農戶家庭經營規模的擴大,化肥施用強度會降低。可能原因是:農戶家庭經營規模的增加使種植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增加,農戶更加主動地學習科學施肥技術,降低施肥成本的同時提高糧食產量。
農戶兼業程度通過了10%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其系數為正。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戶兼業程度越高,非農收入越多,化肥施用強度越大。當地工礦企業較多,農戶有較多的機會從事收益更高的非r就業活動,農業勞動力投入相對減少。為維持原有的農作物產量和保證既有的農業收入利益,農戶會選擇更多的化肥投入來替代勞動力投入。
勞動力規模變量在10%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其系數為正,與預期設想不一致。可能原因是:勞動力規模越大,就越希望得到更高的收入,于是農戶會從事收益更高的非農業生產,這就導致農戶的兼業水平提高,化肥施用強度上升。
耕地塊數與農戶化肥施用強度正相關,但其影響不顯著。表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耕地塊數越多,其化肥施用量越大,污染也越嚴重。由于的實行,政府對農村土地采取均衡分配,農戶擁有的耕地面積較小,且分布零散,不方便農戶統一管理,降低了生產效率。農戶為了保證收入和謀求穩定,過量施用化肥等農業生產要素。
復種指數影響不顯著,其系數為正。表明,同等條件下,農田的復種指數越高,則化肥施用強度越大。被調查區域農戶大多采用水稻-小麥、玉米-小麥耕作方式,農戶根據種植作物的不同施用不同的化肥,復種指數提高,對化肥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
3.3 農戶環境認知特征
是否與其他農戶經常交流也在1%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其系數為負。可能原因是:農戶經常與其他農戶交流,可以了解到更多化肥施用信息,更快地掌握先進的施肥技術,有利于降低化肥施用量。
知道過量施用化肥會對水資源造成污染在1%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負。表明,農戶在親眼見到湖水的變化以及魚蝦的減少之后,認識到了化肥施用行為對水資源存在污染,從而愿意減少化肥的施用量。
知道氮肥過量施用會使土壤板結降低產量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主要原因為:過量施用化肥使土壤板結并進一步降低產量是一個相對長久的過程,農戶還沒有切身體會,因而在進行化肥施用決策時較少地考慮到該因素。
在生產中是否會考慮化肥對環境的影響通過了5%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負。表明,農戶在生產決策中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就會適當減少化肥的施用強度。
農戶對環境保護關注程度影響不顯著,其系數為負。表明,在同等條件下,農戶對環境保護關注度越高,對減少污染的行為認可度也就越高,越傾向于減少化肥施用量。可見,提高農戶環保意識,讓農戶從思想上認識到化肥污染對環境破壞的嚴重性,繼而讓這種思想轉化為實際行動,可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產生。
3.4 政策因素
農戶是否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對施肥強度的影響通過了5%水平的顯著性檢驗,系數為負。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采用該項技術可以減少農戶化肥的投入,而且效果顯著,所以應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用以替代傳統污染嚴重的施肥手段和技術。
技術培訓與化肥施用強度呈負相關關系,與預期方向一致。表明,農戶參加農業技術培訓對規范農戶施肥行為、減少化肥施用強度有一定影響。
補貼對農戶施肥強度的影響不顯著,且其系數為正,這與預期結果有出入。可能原因是:農戶對于傳統化肥替代品的了解較少,不愿意選擇施用有機肥;補貼力度不夠,缺乏吸引力。
化肥價格上升對減少化肥施用量的影響通過了5%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且其系數為負。表明,化肥價格的上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農戶的化肥施用量。由于降低化肥投入所帶來的產量變化具有延遲性和不確定性,農戶在購買化肥時會選擇適當減少購買量以降低投入成本。
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對降低化肥施用量的影響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其系數為正。表明,提高糧食收購價格會使得農戶通過施用更多的化肥來提高產量,進而提高收入。
4 結論與建議
實證研究表明,農戶化肥施用強度主要受到受教育程度、家庭經營規模、勞動力規模、兼業程度、農戶間交流頻率、環保意識強度、是否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化肥價格、最低糧食收購價格等因素的影響,且不同因素有不同的影響程度和顯著性。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加大農村地區教育投入,提升農戶素質,不僅可以提高農戶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掌握能力,而且可以加強農戶環境保護意識,進而引導農戶降低施肥強度。(2)實施規模化生產模式,將零散的土地集中收集起來租給農戶規模化經營,對種植大戶進行技術指導,建設配套的污染處理設施,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程度。(3)選取學習能力強、威望較高的農戶作為榜樣,組織新知識、新技能、新思想的培訓,提高農戶間信息傳遞效果。(4)適當征收化肥稅并著重推廣測土配方技術,降低配方肥的價格,將測土配方技術推廣常態化。
參 考 文 獻:
[1]
吳巖, 杜立宇, 高明和,等. 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其防治措施[J]. 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28(1):64-67.
[2] 李秀芬, 朱金兆, 顧曉君,等. 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防治進展[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4):81-84.
[3] 崔鍵, 馬友華, 趙艷萍,等. 農業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對策[J]. 中國農學通報, 2006, 22(1):335-340.
[4] 賀陽, 王印亮, 張國興. 我國非點源污染的現狀及其治理前景淺析[J]. 山西建筑, 2010, 36(36):348-349.
[5] 柴世偉, 裴曉梅, 張亞雷,等. 農業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術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 2006, 20(6):192-195.
[6] 周廣翠. 農戶參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意愿的實證研究――以江西省南昌縣為例[D]. 南昌:江西農業大學, 2012.
[7] 陳杰, 雍毅, 葉宏,等. 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控制與管理研究[J]. 四川h境, 2014, 33(6):110-114.
[8] 洪燕婷, 仇蕾, 李康康. 基于農戶行為的農民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用行為研究[J]. 山東農業科學, 2015,47(6):148-152.
[9] 劉鴻淵, 閆泓. 農業面源污染形成機理的實證研究――以四川省1982~2006年統計數據為例[J]. 農村經濟, 2010(5):98-101.
[10]Kurkalova L, Kling C, Zhao J H. Green subsidies in agriculture: estimating the adoption cost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from observed behavior.[J].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6, 54(2):247-267.
[11]Jennifer T,Laura M. Crop farmers’ willingness to use manure[R]. G.American A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ating,Denver,Colorado,2004.
[12]馬驥, 蔡曉羽. 農戶降低氮肥施用量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華北平原為例[J]. 中國農村經濟, 2007(9):9-16.
[13]鞏前文. 農用化肥使用效率與農戶施肥行為研究 ――以湖北省為例[D]. 武漢: 華中農業大學,2007.
[14]茹敬賢. 農戶施肥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以河南新鄉縣為例[D]. 杭州: 浙江大學,2008.
關鍵詞:小學思品課;貼近生活;回歸常態
當前小學生很多不喜歡思想品德課,都說思品課枯燥、乏味,說教意味濃,從心底非常抵觸,導致《思品》課教師很是頭疼。一方面,學校要求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學生在考試中考得一塌糊涂。我認為導致這一尷尬局面的根源在于我們的課堂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從而使思品教育缺乏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一場“課堂回歸自然,回歸常態化”的話題,在品德教師隊伍中開始熱議。我認為:課堂應該回歸“常態”。因為常態課是一種平日教學中常見的課,是一種原生態的自然課,也是一種最講究實效的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生活課堂、體驗活動、課堂資源、課堂評價等方面展開常態的教學活動,這樣才能真正觸動學生的心靈,才能感受到智慧靈動的課堂。筆者根據多年的思品課教學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貼近學生生活體驗,讓“生活課堂”常態化,“回歸生活”是德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品德教育的靈魂,也是新課程的生成點。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品德課堂,應力求讓初中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其回歸生活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品德教師潛意識里有“生活課堂”的理念,把“生活”引進課堂,把課堂還原成“生活”。生活是課程的本源,學生的常態生活更是教學的主要資源,只有走進學生生活常態,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構建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培養良好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品質。因此,課堂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要以學生現實生活為基礎,而不能是書本的簡單講解,更不能回歸成人的生活。只要以實際生活為基礎,關注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常態生活,讓課堂源于生活,課堂教學才有生命力。
二、結合社會實踐活動,讓“社會課堂”常態化活動性是品德課程的基本特征,活動是品德教學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教師要努力創設適宜活動的環境和條件,組織開展活動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活動去體驗、感悟、發現、探究,從而獲得認識、情感和行為各方面的發展。如在教學《消費者權益》一課時,老師事先安排好學生做好課前調查和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同學們走進超市,有的購買學習用品,有的購買生活日用品,有的購買蔬菜等。在課堂上,同學們將自己購物的經歷和經驗進行交流和分享。有的同學說,我在購物時注意到盡量購經濟適用的物品,有的同學還介紹了購物時還要注意食品的營養。當老師提問到:購物時還要注意什么?“安全”――不購“三無產品”。老師緊接著問:“什么叫‘三無產品’?”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無產品名稱及生產廠家的廠名和廠址,無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的,無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的就是‘三無產品’。”同學們通過走進超市,把教學內容和要求融進了實踐活動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品德教學中,創設學生喜歡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參與欲,真實體驗,回到自然生活,感悟常態生活,真正感覺學習的快樂。
三、善于捕捉課堂資源,讓“真實課堂”常態化《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課程承擔著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任務,課程資源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要使學生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就必須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以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上好常態課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但也不能重用教材,照本宣讀,一節課書不離手。應該挖掘生活資源、學生資源,捕捉生活中的“源頭活水”。因此,教師及時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源頭活水”,就會讓品德教學煥發生活的氣息、生命的活力。
四、善于評價學生表現,“發展課堂”常態化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評價就是要變“淘汰性課程評價”為“發展性課程評價”。課標中明確指出:“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但有的課堂,老師評價的聲音“虛”而“淺”。甚至學生間相互評價也很“少”,有的評價過于形式化。還有的課堂不管學生做得多么漂亮,說得多么精彩,老師送給孩子的只是“好”“不錯”“你真棒”的評價,沒有啟迪和激勵的話語。這樣有失常態課的要求,更無法激活課堂的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如,教《男生女生》一課,其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找一找自己的優點。有個男生找了四個優點,教師一邊高興地說:“祝賀你找到這么多優點,我真為你高興!”一邊伸出雙手與學生熱情相握,學生此時相當激動,很鄭重地與老師握手。不知不覺中,一個課堂就這樣生成了。
關鍵詞:居民消費;跨期選擇;不確定性;制度轉型;預防性儲蓄;流動性約束
中圖分類號:F01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6)05―0012―04
近幾十年來,消費函數理論一直是經濟學家長久關注的領域。自凱恩斯首次將不確定性引入其宏觀經濟分析并創立消費函數理論后,有關消費函數的實證研究一直被置于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地位。莫迪里安尼、弗里德曼將消費函數引入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力圖為宏觀消費理論奠定相應的微觀基礎;霍爾的隨機游走假說和預防性儲蓄理論,將不確定性引入消費函數,實現了從確定性分析到不確定性分析的拓展。
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對居民消費行為研究的演進過程基于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大體可劃分為兩大時期:前一時期是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以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杜森貝里的相對收入假說和弗里德曼、莫迪利安尼的永久性收入假說和生命周期假說為代表;后一時期是從70年代后期開始,以霍爾的隨機游走假說、預防性儲蓄假說和流動性約束假說為代表的相關經驗理論與實證研究。
一、跨期選擇與西方宏觀消費理論
眾所周知,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基本上是建立在市場的完全信息和個體的理性預期等假設基礎之上的。理性選擇是新古典經濟學最基本的假設之一,即每個個體都是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決策者,他們在追逐其目標時總能做到前后一致;即使面臨不確定性事件,他們仍能通過確定其客觀概率或主觀概率而計算出這些期望值。
西方新古典消費理論關于居民消費的分析是基于消費者跨時決策理論在消費領域的不同應用展開的,特別20世紀后半期的消費理論研究,都是以消費者跨時選擇為基礎,研究現時消費和未來消費之間交替關系的跨時選擇。跨時最優選擇理論的眾多基本觀點都包含在無風險、跨時偏好隨時間可加且可分離的狀況中,其效用函數表示為:
U=v1(c1)+v2(c2…+vT
然而,生命周期模型和永久性收入模型認為,在跨期最優模型中行為人可以準確預期未來的收入水平,
題的考慮,在跨時最優的分析框架內對隨機游走假說進行修正,使得模型更符合實際。不確定性作用于消費的一個途徑是產生預防性儲蓄,在不確定性條件下未來某期的消費量將高于本期消費量,即本期消費產生低谷,未來產生高峰;另一個途徑是加強了消費者的流動性約束。預防性儲蓄是指風險厭惡的消費者為預防未來不確定性導致的消費水平下降而進行儲蓄。根據預防性儲蓄假說,與確定性情況相比,居民在未來收入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一般都會增加儲蓄,居民所增加的這部分儲蓄被稱為預防性儲蓄。預防性儲蓄理論通過引入不確定性及消費者跨時優化選擇行為,認為消費者儲蓄不僅僅只是將收入均等分配于整個生命周期,其理論意義在于放棄了二次型效用假設,從而把預防性動機容納進來,使不確定性真正成為消費函數的組成部分。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既可以來自未來個人情況的不確定,也可以來自未來整個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對于消費來說,信貸市場的不完全性形成流動性約束。而流動性約束假說認為,流動性約束不論何時發生,都會使一個人的消費比他想得到的要少,即使是發生于未來也會減少當期消費。生命周期理論和永久性收入假說認為,只要個人能夠用未來收入作擔保就可以在相同利率水平上借錢消費,這種假設與現實不符。因為現實中人們并非任何時候都可以滿足融資需要,消費可能不遵循隨機游走假說的一個原因是消費者可能面臨流動性約束。如果消費者無法實施借貸且當期收入低于永久性收入,則消費者的預防性儲蓄動機將進一步加強。
三、制度轉型與我國居民消費行為的不確定性
任何系統都會受到各種不確定性因素擾動的影響,現實經濟活動中的經濟行為都是在相應制度框架中進行的,制度處處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由于不確定性作用的增強,制度變遷的路徑和均衡點并不是惟一的。因此,制度變遷的結果并不一定就是有效率的穩定均衡。事實上,不確定性事件對于制度變遷的影響,很多時候是累積性的,制度變遷對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主要在于增強了消費者的不確定性,強化了消費者的風險預期。由于制度變遷是一個牽涉到利益格局調整的復雜過程,制度變遷主體多樣化的偏好和選擇,使制度變遷過程充滿了時滯和不確定性。處于制度變遷過程中的消費者,對新制度何時能建立起來以及新制度到底能帶來多少潛在收益缺乏充分的信息,因而無法形成穩定的預期,于是傾向于增加儲蓄,使消費盡可能保持平滑。
不確定性是轉型經濟中的一個基本特征,這些不確定性集中表現為:制度的不確定性、個體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備性等。我國推行的是漸進式的市場化改革,由于決策者的有限理性和改革的非帕累托性質,而不可避免地給人們帶來制度的不確定性預期。從宏觀層面來看,主要表現在目標的體制模式由于受到轉型的初始條件與路徑等因素的影響而表現出不確定性;從微觀
層面來看,由于經濟中的微觀個體難以預料未來的體制走向,從而難以對將來可能發生的收支狀況做出準確的判斷。在不確定性環境中,消費者的不確定性預期越大,消費者的風險均攤的動機就越強烈。要增加當期消費,必須盡可能降低消費者不確定性預期,以增加消費者抵御風險的能力。應該說,在轉型時期的中國,經濟制度變遷成為一種常態,因而,由此帶來的不確定性預期也是不可避免的。
中國市場導向的經濟轉型的不可逆轉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模式的確立,從根本上奠定了居民消費行為的制度基礎。與此相伴隨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福利制度的逐步解體,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得到強化。相應地,該階段消費者行為的主要特征是:消費者的選擇性增強,消費者行為的內生模式逐步確立;消費的跨時均衡機制開始初步形成;居民的制度變遷預期長期化,預防性儲蓄動機上升;金融市場的發展和財富的增加,使消費者流動性約束弱化。對于現實的社會經濟來說,要達到持續穩定發展的目標,最根本的是要減少不確定性,促進居民對未來社會經濟及其制度發展的穩定預期的形成。
四、若干思考
居民是一國經濟活動的重要微觀主體,其行為特別是消費選擇行為對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與實施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居民的消費和儲蓄行為包括消費與儲蓄決策、金融資產組合選擇和消費結構選擇。居民的消費結構選擇影響經濟結構變化,從而影響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而研究宏觀經濟問題的微觀基礎,是當代宏觀經濟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從西方宏觀消費函數理論的微觀基礎來看,主要是對消費者行為選擇的研究。由于凱恩斯消費理論的一個明顯的缺陷在于該理論是建立在對消費心理的主觀判斷上,因而也就缺乏微觀經濟基礎。正是以生命周期假說和永久性收入假說為代表在微觀基礎上進一步對消費理論的改造和完善打破了凱恩斯宏觀消費理論的統治地位,推動了西方宏觀消費理論在不確定性分析范式下的拓展,并對以IS-LM模型為基本分析框架的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發起了挑戰。
一、海綿城市的基本認知
傳統城市建設是鋼筋混凝土的產物,平面硬化直接減少了城市綠地面積,阻斷了雨水補給地下水的途徑,使城市地下水水位難以回升,從而進一步造成了城市的干旱缺水以及地面沉降等問題。雨水降落到建筑物頂層、路面、廣場等下墊面上,沖刷大量的污染物質,暴雨還會造成污水倒灌,進入城市排水系統,排入受納水體,給城市生態系統造成嚴重污染。此外,城市地面硬化還加劇了城市的“熱島效應”,加重環境污染。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因此被稱為“水彈性城市”,國際上的通用術語則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2015)75號文)指出,“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當今中國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水危機:水資源短缺,水質污染,洪水、城市內澇,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棲息地喪失等,問題非常嚴重。這些水問題的綜合癥帶來的水危機并不是水利部門或者某一部門管理下發生的問題,而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的問題,我們亟需一個更為綜合、全面的解決方案。‘海綿城市’理論的提出正是立足于我國的水情特征和水問題基礎上。”
本質――改變傳統城市建設理念。傳統城市習慣于戰勝自然、改造自然的建設模式,其結果造成了嚴重的“城市病”和生態危機;海綿城市則是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響發展模式。在城市排水系統上,傳統的建設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建設理念;“海綿城市”則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建設理念,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功能――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海綿城市遵循“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從而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三大功能。
途徑――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低影響開發。首先,針對生態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如水系、山地、林地等,進行最大限度地保護,維持自然的水文特征;其次,針對已經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采用生態手段進行修復;最后,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以低影響開發理念為主導,減少硬化面積,提高城市滯蓄、滲透、凈化雨水的能力。
二、溫嶺東部新區海綿城市建設路徑
溫嶺東部新區的前身為經海涂圍墾而成的東海塘,面積36.9平方公里,是溫嶺東部產業集聚區的核心區域,也是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省級經濟開發區。如何在一張白紙上描繪最新最美的圖畫?如果沿用傳統的發展模式,東部新區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功能單一、低效、低質量開發的陷阱。因此,開發之初東部新區就以新型城市化的標準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在高質量完成《溫嶺東部新區總體規劃》、《東部新區中區城市設計》、《東部新區水系綜合規劃》的基礎上,探索“生態化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路徑,力主闖出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數。
東部新區的海綿城市建設將“低影響開發、生態網絡、生態補償”等理論融入城市規劃,有效探索水徑流控制、水資源利用、水污染防控、水景觀營造和水生態保護,設計了科學合理完整的使雨水“停一停、流一流、滲一滲”,能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規劃,使“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體現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每一個環節,讓“綠色發展”的理念在東部新區完美呈現,讓投資者感受到優質的生產生活環境,讓居住者擁有“天藍地綠水清”的理想家園,實現城市、產業、環境協調發展,相互促進、良性互動。
(一)清潔產業
為避免低層次和重復擴張,東部新區瞄準產業轉型升級這一關鍵環節,實施嚴格的項目評估機制,嚴格審查引進項目,通過創立產業準入評估體系,將環保設施的檢查列為與安全生產同等重要的內容,嚴格同時檢查同時整改,生產工藝、流程必須達到低碳、節能、環保、綠色要求;嚴格落實項目建設之初的合同約定條款;項目竣工嚴格對照“環評”報告,實施“三同時”驗收。
(二)生態排水
東部新區規劃的生態化排水系統引入新西蘭和美國的LID低影響開發理念,達到城市雨洪防治、雨水初期污染控制和水環境生態保護等多重目標。東部新區對全區的主干道路實施生態化排水設計,路面上看不到窨井蓋,綠化隔離帶設計成“下凹式”綠地和植草希雨水全部進入低于路面的植草溝,使道路中間和兩側綠地具有滲水、滯水、凈水的三重功能。按照《溫嶺市東部新區北區生態化排水方案》和《溫嶺東部新區生態化排水設計、施工及維護指南》的規范要求,新開工道路全部按照“海綿”道路的標準實施;按照“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完成已建的港灣大道、松航中路、中小企業孵化園一期生態化排水改造和管委會庭院生態化排水示范項目建設。
(三)雨水花園
借鑒東部新區企業雨水收集利用方面的成功案例,全面落實《東部新區工業企業設計、建設和管理準則》,將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作為與所有新入區企業簽訂土地出讓合同的內容之一,落實對企業實施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施工圖設計、工程建設獎勵措施,全面推進所有工業廠區和政府公用設施生態化集水系統和“雨水花園”建設,實現雨洪管理的“凈、蓄、用”功能。在此僅舉一例。東部新區的浙江金鴻食品機械有限公司的廠房有一處占地3畝的露天雨水池,系企業雨水花園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廠房屋頂的雨水被收集到蓄水池后經活性炭吸附處理,廠內場地雨水通過綠化和土壤過濾后排放到雨水池,消除了大量的污染物質和泥沙,有效減緩了市政雨水管道堵塞,減輕了河道污染。而當強降雨發生時,蓄水池和雨水池則可以發揮調蓄作用,延緩河道的行洪壓力。
(四)生態濕地
濕地是典型的城市“海綿”,它既能調節城市雨洪,又能凈化河湖水質,具有強大的生態修復和雨洪吸納能力,是不可多得的多功能的“城市之腎”。東部新區在規劃之初就把一批洼地、海溝、濕地劃入保護范圍,并將雨洪管理、濕地保護、慢行系統等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必備要素,通過建設人工濕地、修復生態濕地,提高新區水體的自我修復能力,保護好水環境,儲備好水資源,利用好水資源,進一步提高了新區水體的自我修復能力。
三、海綿城市:將大自然的恩澤惠及人類
海綿城市的提出和實施是我國城市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式轉型的重要標志。作為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城鎮化綠色發展的重要方式、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和城市建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海綿城市建設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通過海綿城市建設,保護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生態敏感區,結合綠色建筑、低影響開發建設(LID)以及綠色基礎設施建設(GI),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調節雨水徑流,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土壤、微生物凈化水質,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當前,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政府的職責需要重新定位,除了經濟責任、政治責任、法律責任和行政責任之外,生態責任被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政府的生態責任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政府對自然的生態責任。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價值,統籌兼顧人與自然的關系,最大限度保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解決人類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協調關系問題,這個重要職責理應由政府承擔。二是政府對市場的生態責任。市場是整個生態鏈條中的關鍵環節,政府對市場的生態責任主要在于如何規范、引導微觀主體的經濟行為。比如,責令企業履行其生態環境的恢復責任,支付其占用資源環境容量的費用,賠償其相應的損失;改變企業無償使用資源生態的觀念,減少對資源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占用;鼓勵產品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建立各個層級的生態經濟指標體系;淘汰落后的高污染產業等等。三是政府對社會的生態責任。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要求處理好代內需求和代際公平之間的關系,要求既要注意代內需求,更要關注代際公平。這個重任毫無疑問是政府十分重要的社會和生態責任。
(二)海綿城市建設是城鎮化綠色發展的重要方式
城鎮化是個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也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雖然從國內外的視角來看,城鎮化是一個老問題,但是對當前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又是一個新問題。這一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要科學分析新常態下新型城鎮化有哪些趨勢性變化,如此才能更好地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二是我國新型城鎮化所處的時代特色明顯,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綠色化”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旋律,能否突破發展瓶頸,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有機統一,決定著新型城鎮化的成敗;三是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可以保障城市生態空間,涵養水源,凈化水|,調節城市小氣候,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同時也為生物特別是水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恢復城市生物的多樣性,營造生態優美的景觀環境。
(三)海綿城市建設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
循環經濟是相對于傳統的線性經濟而言。它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循環經濟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效益、生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融為一體,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旨在促進物質循環流動,減少資源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從物質流動的方向看,傳統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廢物”單向流動,以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為特征的線性經濟。在這種經濟活動中,人類高強度地提取自然界的物質和能源,然后又大量排放污染和廢物,對資源的利用完全是單純索取、粗放和一次性的。這里,正如法國著名學者克羅齊耶所指出的:“19世紀與20世紀的一切發展,都是以對環境的損害為代價的。諸種錯誤造就的結果終由環境來承擔。然而,我們已不再能夠承擔得起犯這類錯誤的代價了。”
循環經濟要求按照自然生態系統模式,將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流動的閉路過程,其所強調的是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共處。循環經濟強調“生態價值”的理性回歸,主張生產和消費領域向生態化轉型,承認“生態本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的權利。在這個范式中,人類不再是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享用者、維護者和管理者,人與自然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體,賦予人類維護、管理自然的神圣使命。海綿城市把人類的生產活動納入到自然循環中,維護自然的生態平衡,是建立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基礎上的新型城市建設模式。
(四)海綿城市建設是城市建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載體
從宏觀層面分析,經濟總量分為總供給和總需求。總供給指的是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有效供給和利用;總需求則包括投資、消費和出口。其中,投資、消費是內需,出口是外需。中央高瞻遠矚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因為供給側發生了問題。城市是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載體,也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由供給決定的,有什么樣的供給就會有什么樣的載體。傳統城市建設過分倚重鋼筋混凝土所帶來的“熱島效應”,正使人類難以承受其重。而海綿城市的設計從起點開始就規劃了人居環境的未來景觀,是城市建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載體。
四、結語
黨的十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生態文明建設”從此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綠色成為發展的新常態和主旋律。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綠色”成為發展的新常態和主旋律,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性變革,海綿城市則是“綠色發展”的底色。海綿城市的提出和實施是我國城市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式轉型的重要標志。如何讓城市新區建設走出功能單一、低效、低質量開發陷阱,避免重蹈傳統城市建設的覆轍?溫嶺東部新區的海綿城市建設實踐在一張白紙上繪就了最新最美的圖畫,達到了城市雨洪防治、雨水污染控制、水環境生態保護的多重目標,實現了雨水資源化,成為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典范。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等.“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J].城市規劃,2015,(06).
[2] 柳文岳,江倩倩,陳舒丹.海的能量,催生產業新高地――東部新區發展實體經濟紀實[N].溫嶺日報,201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