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基因組學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拼音教學的組織形式很多,在此,僅將我對拼音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介紹如下:
一、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巧用形象直觀的方法,組織拼音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維訓練無疑是十分重要的,漢語拼音教學中的思維訓練,不同于高年級的教學,它在顧及到低年級兒童心理特點與實際能力,要充分顯示并突出其思維的個性特點,低年級兒童的腦子里,感性知識較多,理性認識較少,他們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引導學生感知課文插圖的形象,把抽象的拼音符號和形象的圖畫聯系起來,以提高拼音教學效果。例如,在拼音教學的第一步,總是由圖畫入手,由形象感知到字母的音形的認識。教學單韻母“a”時,首先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上畫著什么人?(2).他們在干什么?(3).醫生叫小女孩發什么音?(4).小女孩的嘴巴張得怎么樣呢?(5).這個字母“ a”的形狀與小女孩的頭部比較一下,有哪些像的地方呢?(6).左半圓像小女孩的什么部位?(7).右豎像什么部位?然后通過引導學生感知事物的具體形象,得出“圓圓的臉蛋羊角辮,嘴巴張大aaa”,拼音字母的教學也就富有了形象性、生活性。學生既掌握了發音的口型和方法,發準字母的“音”,又比較形象得記住了字母的“形”,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又如教學聲母“m”,引導學生觀察小女孩蒙起眼睛去摸兩扇門,把“m”字母形似兩扇門與發“摸”聯系起來,教學“k”時,把小蝌蚪在水草間游動時的形狀酷像“k”與發“蝌”聯系起來,等等。教材中類似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在教學每一課拼音字母時,都要十分重視思維與感知的聯系。這樣,學生一看見字母就能想起它的發音來,拼音教學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利用先進教學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多媒體計算機聲像皆備、圖文并茂、交互性強,借助其功用,可提供豐富的信息源,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開發他們的智力,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而且便于教學反饋和調控,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1.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圖文音像并茂的情景,使枯燥的拼音教學趣味橫生,吸引學生邁進拼音門檻。如在復韻母ɑi教學時,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在動聽的音樂伴奏下,飛出單韻母ɑ,接著又神氣地飛出單韻母i,它們相互握手后,緊緊地挨在一起成為ɑi,然后問: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嗎?你能發現我和以前學過的字母有什么不同嗎?學生充滿了興趣,輕松自如地接受了復韻母的概念。隨著“誰能不用老師教,讀準我的音?”的激勵性提問,學生學習復韻母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主動參與學習,教學效果尤其顯著。
2.利用多媒體增強學習自主性
音節拼讀是拼音學習的重點,為了使學生減輕學習的壓力,又能真切體會到拼音的用處,自發學好音節拼讀方法,可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可事先把與所學音節有關的活動、環境、用品等的畫面輸入電腦,再在圖下配上音節。音節拼讀練習時,讓學生通過擊鍵使計算機顯現自己所喜歡的畫面,然后看圖拼讀音節,再運用所學音節,看圖想像說話。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想說,愿意說,并說得有聲有色,他們多層次、多角度地學習,口語表達能力、想像力、創造力同時得到鍛煉、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得到增強,個性得到張揚,學習思路不斷開拓,學習效率倍增。
三、設計多種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拼音的積極性
1.利用好奇心,激發興趣,調動思維的積極性
低年級學生自制力差、精力容易分散的缺點,但他們好奇心強,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容易產生探討愿望。所以,把激發興趣和發展思維結合起來,是低年級學生思維訓練不可忽視的又一個方面。例如我們在教學生學會單韻母和聲母“b”、“p”、“m”、“f”之后,學生注意力開始分散,有些坐不住了。這時,我們告訴學生,我們學會拼音字母之后,可以用音節代替語言,表示事物。比如說教室里第一排坐著八個小朋友的“八”,我們不用說出來,可以用拼音“ba”寫出來,在看看書上“b”和“a”寫在一起,就表示小朋友拔蘿卜的”拔”。學生感到好奇。接著拼出打靶的“ba”,爸爸的“ba”,還能寫出一支筆的“bi”,一塊墨的“mo”,斧子的“fu”,等等。
2.把游戲引入課堂,調動學生學習拼音的積極性
關鍵詞:薩滿;薩滿祭祀儀式;滿族關姓;家祭
中圖分類號:K8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0-0169-03
2009年11月19日,筆者赴黑龍江省寧安市依蘭崗滿族村進行田野考察。期間對“瓜勒佳”氏薩滿家族祭祀儀式進行了全程居住式的考察和記錄。本次家族祭祀儀式為期兩天,第一天(11月20日)進行祭餑餑神其中包括淘米、鎮米、打糕;夜晚祭星神 。第二天(11月21日)進行堂子祭,包括拜祖先畫像、朝祭、午祭、晚祭;夜晚背燈祭。
一、依蘭崗滿族村地理文化概況
依蘭崗滿族村位于黑龍江省寧安市,坐落在寧安城西五公里外的歡喜嶺下,西來的牡丹江水沿村南向東北緩緩流過,村北則是當年“寧古塔”通往吉林的驛道。“寧古塔”地區是滿洲故地,最早見于《清大事志》標明了“寧古塔”一詞啟用于1608年(明萬歷三十六年)。明萬歷年間稱女真人東海窩集部為“寧古塔路”,‘寧古’為滿語,漢譯‘六’或‘六個’,‘塔’是滿語‘特’的訛音,漢譯為‘居址’,是指當時寧古塔地區相聚而居的女真六大部落而言。
寧安原名寧古塔,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清政府設立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衙門,位于今海林市舊街鄉,巴海為首位寧古塔將軍。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在牡丹江邊另辟新址、建新城,將衙門遷到此地,所以這里又被稱之為寧古塔新城(今天的寧安)。在建城之前這里就有幾個古村落,較為有名氣的有覺羅城、牡丹和依蘭崗。依蘭崗時稱小依蘭崗,是今天的依蘭崗滿族村。
依蘭崗,是從寧安城向西第三道土崗子之意。當地的滿族老人都知道“小依蘭崗村”是因這三道崗子而得名。“依蘭”漢譯為“三”,崗是漢語。“瓜勒佳”氏當年奉旨被派往依蘭崗地區養馬、牧馬,屬寧古塔鑲藍旗滿洲。清順治年間此地為寧古塔鑲藍旗第二佐領(二牛錄)牧馬場。1652年(順治九年前后),清廷政府準許牧馬場居民開墾種田,至1663年(康熙二年),依蘭崗牧馬場逐漸變成村落。康熙十五年(1676年),其中一部分滿人隨巴海將軍返回吉林烏拉,其余留居于此編入正黃旗。
據筆者調查牡丹江地區諸多滿族中有很多姓氏都保持著他們的薩滿信仰,也舉行家祭儀式。但其中以“瓜勒佳氏”(漢姓音譯為“關”,下稱關姓)保持的最為完整,并一直以“三年小祭,五年大祭”的方式進行薩滿祭祀活動。2007年此薩滿祭祀儀式項目成功申報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關姓薩滿
有學者認為“薩滿”能“曉徹”神意、是神靈的使者、是人神的中介,由此引申為薩滿是本氏族的智者,淵博多能的文化人。薩滿只是某一氏族某一族姓的薩滿,義務的為本氏族服務。
依蘭崗關姓稱薩滿為“cama察瑪”,從稱呼上分為達察瑪、老察瑪、小察瑪或新察瑪。達察瑪可稱為察瑪達,他是全族察瑪隊伍中的領銜人,由他指揮眾察瑪完成祭祀活動,培訓年輕的小察瑪;老察瑪是察瑪隊伍中資歷老的人,在祭祀中協助達察瑪進行各種祭祀活動;小察瑪是被選中新學察瑪的人。依蘭崗關姓認為“察瑪”是侍候神的人。
(一)祭祀儀式的組織者
關姓祭祀由家族的族長、達薩滿還有幾位輩分較高且有威望的長者組成的十余人的家族委員會商討決定舉辦的日期、日程安排及對外聯絡等事宜。
族長(滿語“穆昆達”):關君泰
達薩滿(“達”為首領、長之意):關云泰
薩滿:關家山、邵燕、關君泰、安淑清、張蓮鳳
(二)祭祀的場所
依蘭崗滿族文化活動室,是關姓族人的共同財產。共有兩間房、130平方米。其中一間70平方米的房間,像“祭祀大廳”,祭祀時搞儀式,可容納近百人。
三、關姓薩滿家族祭祀儀式實錄
(一)儀式第一天下午
1.掛草把
11月20日13:30左右,關君泰將“草把”升到了桿子的頂端。“掛草把”象征著儀式已拉開序幕,隨后文化室熱鬧起來,女薩滿戴好頭花,男薩滿換上了藍色的長衫。
2、淘米、鎮米、打糕
用“打糕”祭神,祭的是農神烏忻貝勒,或稱烏忻恩都里,是家祭的第一項內容。過程包括淘米、鎮米、做糕,最后敬神。有了他的庇佑,才有禾苗茁壯、五谷豐收、牛肥馬壯、六畜興旺。
下午2點,三位頭戴粉色頭花的婦女在神龕南面的大木槽里淘洗糯米,米淘洗干凈后,在中央插上幾根麥秸叫做“鎮米”。“鎮米”的過程中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系上腰鈴,拿起神鼓學著薩滿的樣子在空地甩腰鈴打神鼓“玩耍”。此時臺鼓、響板、腰鈴、神鼓的聲音伴著鄉親們的歡聲笑語,屋內一片歡樂祥和。
下午4點多,在祭祀大廳的神龕前擺好石板,女薩滿把熱騰騰的糯米放在石板上,關云泰和關君泰用木槌捶打,女薩滿不斷的往米上用手淋水翻弄,象征著農神烏忻貝勒降賜的雨水。最終打好的糕被擺進碟里,成為貢糕。
“打糕”過程鼓和響板一直伴奏,臺鼓的節奏為或。響板節奏基本不變,主要起打節奏的作用。
3、祭星
下午5點多,天色已經完全黑了下來,族人們在院子里向夜空中的那丹烏西哈(北斗星)、蒙溫烏西哈(千星)、圖門烏西哈(萬星)等星辰行祭祀禮。星祭是對自然界宇宙現象的崇拜,表現了滿族人對“北斗星”、“北極星”的尊敬,達薩滿默默禱告祭辭,最后大聲說“星辰保佑我們關氏家族興旺發達”。
(二)儀式第二天
1、朝祭
早上8點多,男女薩滿和一些輩分較高的長輩來到套間內,將先祖尼雅哈那的畫像掛在火炕里側的墻上。在炕上擺好供桌,依次完成描香、敬酒、獻貢。女薩滿用滿語誦祭辭,眾人叩首。
“祭祀大廳”內支好“佛爺”架子蒙上金黃色幔帳后,從南向北依次擺掛:首位白衣、二位金黃衣、三位綠衣、四位真紅衣、五位黃衣、六位藍衣神偶。描香、敬酒、獻貢,一系列動作都由兩位女薩滿配合完成。臺鼓和響板一直擊奏,基本節奏不變。
一切就緒,眾族人跪拜,達薩滿誦《佛羅密》,眾族人磕頭。此時一片寂靜,只有薩滿誦唱的聲音。
薩滿跳神“甩香碟”,兩人一組,每組一男一女,共三組。雙手執“香碟”兩端,在胸前由內向外畫圈,唱“神歌”《長趟》,一步步地往后退,再一步一步前進到供桌,將“香碟”放回原位。男女輪唱,每人唱一句,臺鼓和響板伴奏,速度依薩滿演唱的情緒稍有變化。
最后全族跪拜,達薩滿禱《佛羅密》后眾族人磕頭。由北向南依次撤下六位神偶。
2、午祭
將近11點,兩位男薩滿在幔帳上由南向北依次擺掛好九位絲緞制成的神偶。一切就緒,眾族人跪拜,達薩滿誦《佛羅密》后,眾族人磕頭。
一組薩滿恭敬地站在供桌前,男薩滿為其佩戴腰鈴,女薩滿遞過神鼓。兩人左手執鼓,右手執鼓鞭,神鼓打碎點慢慢前進三步,然后再退回三步,站立。輪唱神歌《長趟》男薩滿起唱,此時只歌不舞,臺鼓和響板伴奏。唱畢,打神鼓甩動腰鈴,臺鼓和響板伴奏,神鼓每打完五個鼓點后,向前邁一步,稱“一步三搖”, 男前女后由南向北繞場一周后,薩滿再次口唱神歌《長趟》。唱畢,甩腰鈴繞場一周,前進到供桌前站立,停下腰鈴,鼓打三點,表示薩滿向神祖行大禮。放下神鼓,解下腰鈴,退在一旁。由下一對薩滿接替,重復上述程序,共三組。結束后,全族跪拜,達薩滿誦唱《佛羅密》后眾族人磕頭。
3、晚祭
約下午四點左右,把祭祀的黑豬抬到屋內神案前。
獻牲,將活豬頭朝神位,腿向北,擺在小桌上。由穆昆達往豬的右耳里倒三盅白酒,豬耳使勁扇動,并發出響亮的嘶叫聲,達薩滿用滿語說“安班烏拉袞”,族人齊答“安班烏拉袞”,漢意為“大喜了”。
在達薩滿的指揮下,尖刀插入豬喉嚨鮮血立刻噴向下面的盆子里,在殺豬的過程鼓、響板、神鼓一直擊奏。屋子里鼓聲、豬的嘶叫聲交織在一起,節奏急促熱烈,人們極度緊張、興奮。
豬毛退凈抬回屋內的供桌,豬頭朝向神位,由達薩滿指揮把整豬按部件卸成11件后端到廚房用清水煮。豬血灌進腸子里同肉一起煮至七、八成熟之后,按趴臥的樣子擺在托盤里,豬血腸掛在豬頭上,此過程成為“擺件(腱)”。把“擺件豬”抬到神案前意為用整豬再次敬獻給神祖,然后描香、敬酒。臺鼓和響板一直擊奏。
三對男女薩滿分別“甩腰鈴”唱神歌《長趟》配“豬神祭”的祭辭,舞步與午祭基本相同,此過程薩滿更加興奮,腰鈴甩的刷刷作響,歌唱的聲音也更加激動,速度較之前稍快。之后,全族跪拜,達薩滿誦《佛羅密》后眾族人磕頭。
4、背燈祭
“背燈”是薩滿祭祀活動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項, “背燈”指熄滅一切燈火,等待神靈降臨。據薩滿講在“背燈”過程中,神靈會降臨。
晚上六點,由女薩滿敬米酒兩盅、白酒一盅,放在“全豬”的背上。眾族人跪拜,薩滿禱《佛羅密》,磕頭起立,族眾退到后面。
男女薩滿兩人一組并排坐在神位前的凳子上,男薩滿坐南側,女薩滿坐北側,三排共六人。第一排男薩滿手持腰鈴,女薩滿手持神鈴。打臺鼓的人坐在東北角上,他身旁一邊一人打響板。
一切就緒后燈一盞盞地熄滅,屋內一片漆黑。黑暗停止了一切噪音,出現了一種光明時所沒有的肅穆神秘氣氛。薩滿在腿上撞擊腰鈴和神鈴,臺鼓和響板擊奏。左側打響板的人摸黑走到供桌前,把尖刀刃向里插在豬右腮上。
第一組每人一句輪唱《背燈》神歌。唱畢,將手中的腰鈴和神鈴傳給第二組,打臺鼓的人打三通鼓,喊三聲“額諾”。第二組、第三組薩滿重復上述程序。歌畢、鼓停,左側打響板的人摸黑到供桌前,把插在豬頭上的尖刀拔下,刀把向里放在供桌上,退回原位。
點燃燈火,“背燈”結束,描香、換酒。族人跪拜,達薩滿誦唱《佛羅密》后眾人磕頭。撤下貢品,供全族享用。
廚房和大廳里熱鬧非凡,參加祭祀儀式的所有族眾按輩分分桌坐好,穆昆達和達薩滿及家族有威望的長者坐在第一桌,其他人男女同桌。食肉葆福,稱為吃“喜肉”,滿語為“阿姆孫(amsun)”肉,闔族歡聚,祭祀結束。
四、“關姓家祭”儀式音樂的形態特征分析
神歌《佛羅密》譜例:
關云泰演唱,劉天怡記譜
《佛羅密》祭詞:
我林爺恩都索,表昏爺我春所,
發昆德飛里開,當朱里德不開。
安啊吉順二扎波,恩都里敬那莫。
索力德敬那莫,素力德白米科。
……
神歌《長趟》譜例:
關云泰演唱,劉天怡記譜
《長趟》祭詞:
八人爺波羅里,奔合皮子八哈波。
我和一娘幾大辟,三人一娘孫朱克。
刷榮烏巴威力開,奔合木和嘎朱開。
射人西撇布朱開,樹春恩德出齊撇。
夫昆我夫威里開,發恩德夫愛大撇。
關姓的薩滿神歌用滿語演唱旋律建立在三音列、四音列基礎之上以五聲性宮調式為主,曲調平穩、流暢。薩滿在唱神歌中常常帶有一些裝飾音,以前倚音、后倚音、顫音居多,增加了神歌的生動性,同時也是評判薩滿演唱水平的一個標準。曲式方面,多以單一樂句的自由反復體為主,大多用一種腔調來念誦或吟唱一部長篇祭詞。節拍都為四二,打擊樂的節奏相對簡單、固定,多重復性。樂器配置主要有:兩面神鼓(單面鼓)、兩副響板、一個臺鼓、兩副腰鈴、一支神鈴(晃鈴)。
筆者將依蘭崗關姓薩滿神歌按“語言性――音樂性”分為誦唱和歌唱兩類。誦:本意為抑揚頓挫地出聲背誦,誦唱為帶有一定音高節奏的唱聲,關姓薩滿認為是“說著唱,唱著說。”唱腔特征上,主要是有節奏的誦唱及歌唱。唱腔旋律屬于典型的五聲性結構,腔調起伏不大。演唱形式多為一人唱和二人輪唱形式。祭詞多為七字句。
五、結語
祭祀儀式是隨時間進程而延展的一個過程,在過程中展現的一個流動的結構序列,如維克多?特納所說,是“時間中模式化了的過程”(patterned process in time)(Turner,1967:45)。
滿族家祭儀式的基本儀程在清乾隆時頒發的《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中得以規范,并沿襲至今。關姓家族針對祭祀神靈的行為順序遵循著“請神――祭神(娛神)――送神”的程序。其中各環節以若干個固定儀式程序為結構單元連綴而成,構成“多段體”程序(由多個意義完整的儀項段落依次連接的儀式程序)。
筆者認為儀式第一天下午開始的“淘米、鎮米、打糕”等過程可以視為家祭儀式的“序奏”, 以血緣為基礎的關姓族人們歡聚在活動室,一同為第二天的祭祀做“貢糕”,分享著濃濃的親情和喜慶的氣氛。在“鎮米”過程中人們可以隨意進入場內打神鼓、甩腰鈴。用薩滿的話說,這就是玩。很多族人都充分利用這個機會體驗當薩滿的感覺,他們在薩滿的親自指導下,學著“甩腰鈴”和“打神鼓”。族人所表現出的快樂和滿足充分的流露在他們那不太協調的舞姿和喜悅的表情中。
儀式第二天堂子祭,包括朝、午、晚、背燈幾項儀程。老薩滿關玉林講:“這一系列的順序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是不許更改的。”這些固定的儀式程序可以稱之為儀式音樂中的固定因素,儀式中固定因素之外的可變性細節為非固定因素。薩滿誦、唱神歌時偶爾會增加或刪減一些祭詞,或者稍加改變曲調的旋律、節奏等這些可視為非固定因素,薩滿的增刪并未影響整體儀式的結構。一曲多詞,一曲多儀等重復變奏手法是相對的固定因素,在實際儀式過程中每次所產生的音響效果卻又是不固定的……
參考文獻:
[1]秋浦.薩滿教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意愿;阻礙因素;激勵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47 文章編號:1672-3309(2011)11-105-03
一、問題提出及文獻回顧
目前國內外大學生創業的意愿并不強烈,而我國大學畢業生創業比例不到1%,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0%左右的大學生創業比例。嚴建雯等(2009)的調查也說明了這一點:當代大學生創業準備不足,由此導致創業意識、意愿薄弱。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大學生選擇或是放棄創業呢?
多數研究者發現,大學生創業意愿和個性特征、創業態度有顯著關系。陳美君(2009)認為,主動性人格與大學生創業意愿正相關。賀丹(2006)的研究同樣表明,學生的創業態度對創業意愿有影響。
此外,也有學者就人口統計因素對大學生創業意愿造成的差異性進行了調查。葉映華(2009)發現:接受過創業課程的學生在各因素上得分顯著高于未接受過創業課程的學生;有過創業經歷的學生在各因素上得分顯著高于沒有創業經歷的學生。韓力爭(2005)的研究還發現,在我國大學生中,男生的創業動機高于女生;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創業動機高于來自城鎮的大學生。國外也有類似的研究結果:不同群體大學生的創業意愿之間確有差異,態度、價值觀和心理因素等個性特征都是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因素。
由此可知,關于大學生創業意愿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對于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的激勵和阻礙因素卻至今沒有系統的、具體的分析。本文希望能進一步找出阻礙和激勵因素的解釋源,以期能夠在了解大學生創業意愿的總體特點、影響創業意愿的激勵和阻礙因素的分類和結構的基礎上深度研究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的根源。
二、問卷設計與研究方法
(一)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激勵和阻礙因素項目設計
通過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發現,對于影響創業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個人成就需要、冒險傾向、創新性、在家族企業中成長的經歷、創業相關課程的學習、過去創業的經歷、資金支持等。
在征求了一些在高校教學或教學管理一線工作的領導、教師和心理學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并結合先前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分析后,得到了包括風險大、自己害怕失敗、擔心債務等18個代表阻礙創業意愿的題項和包括自己當老板、實現夢想和掙更多錢等18個激發大學生創業的因素。
(二)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激勵和阻礙因素問卷設計
本文的調查問卷題項選取李克特(Likert)式五級評分法評分,阻礙/激勵因素問卷:1分:不算阻礙/激勵,2分:阻礙/激勵一般,3分:不清楚,4分:阻礙/激勵較大,5分:阻礙/激勵很大。全部為正問題,得分越高表示阻礙/激勵指數越高。
三、研究分析和研究結果
本次調查一共選取了重慶的5所高校(重慶大學,重慶工商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21份。為確保試卷的有效度,對被調查對象的性別、年級、學科等基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被統計對象的男女生比率、年級比率、學科比率均和5所高校全校總體水平相差不大,具有較好的代表性。結果顯示:樣本對象的創業意愿均值2.9186>2.5,創業可能性的均值3.15205>2.5,說明重慶市大學生普遍的創業可能性較高,創業意愿比較強烈。
(一)大學生創業意愿激勵和阻礙問卷項目分析
量表項目分析,目的是了解題項的區分度。本研究采取的方法是通過計算被試者在題項上的得分與測驗總分的相關系數進行分析。經計算,分別得出阻礙因素和激勵因素的18個題項與總分的相關系數(表1和表2)如下:阻礙問卷中除第6題、第12題和第17題外,激勵問卷中除第15題和第18題外,其他題項與總分的相關系數都大于0.3,即均具有較好的區分度。
(二)大學生創業意愿激勵和阻礙維度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1.阻礙因素問卷的結構分析
阻礙因素問卷的KMO值達到了0.704,Bartlett球度檢驗得出的概率結果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1,因此,拒絕Bartlett球度檢驗的零假設,認為阻礙因素問卷數據適合于因子分析。對剩余的項目進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因素,求得初始負荷矩陣。
通過因子分析,共提取了5個因子,共解釋了方差的77.95%。按照Michael Tracey等人的做法,對于多維指標,要求指標項在一個維度中的載荷值高于0.5,而且在其他維度中的載荷值不超過0.4,否則予以剔除。根據這個原則阻礙問卷中的18個題項全部保留,無刪除項。
經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可以根據得到的5個因子所包含的內容總結出5個影響大學生創業的阻礙源,其中缺乏毅力原本屬于DE3消極心理預期維度,但根據經驗判斷這一因素應該與心理特質有關,故將其微調至個性特質因素,最終形成的阻礙因素量表見表3。
2.激勵因素問卷的結構分析
激勵因素量表的KMO和Bartlett檢驗結果顯示激勵問卷數據同樣適合于因子分析。
激勵因素結構問卷共提取7個因子,共解釋了方差的69.089%,其中社會認可、挑戰自我本來分別被劃歸到DM1創業條件、DM5經濟利益維度,但根據經驗判斷這一因素應該與自我成就感、自我滿足感有關,故將其微調至DM2、DM4,最終形成的激勵因素量表(見表4),激勵大學生創業的重要因素是具備創業條件,而其中的自身優勢又是最重要的條件。
(三)問卷量表效度檢驗
結果顯示,阻礙因素題項的各因素之間呈中等偏低的相關(0.02-0.073),而各因素與量表總分的相關基本上都達到中等偏高的相關且達到顯著水平(0.314-0.422)。激勵因素題項各因素之間呈中等偏低的相關(0.02-0.076),因素與量表總分的相關基本上也都達到中等偏高的相關且達到顯著水平(0.314-0.412),說明因素之間有一定的獨立性,說明各個因素較好地反映了量表所要測量的內容,說明量表的構念效度較好。
(四)差異性分析
差異性分析用來分析不同的變量在某方面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常用的方法是t檢驗和方差分析。本節運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中的多變量單因素分析,研究大學生創業意愿在性別、年級、學科、在校成績、家庭所在地、家庭背景、家人是否有創業者、親朋好友是否有創業經歷等因素的差異。結果發現:大學生創業意愿在性別、年級等人口統計變量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但在創業先例方面存在顯著性差別。親朋好友是否是創業者和創業意愿的獨立樣本檢驗的結果顯示,方差齊次性的F檢驗通過(顯著性概率0.638>0.05),均值的t假設檢驗不通過(0.019
四、結論分析和政策建議
(一)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
重慶市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意愿較高,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對提高大學生創業意愿相當重要。整體上講,研究對象的自我創業意愿均值達到2.91,高于均值水平,且未來的創業可能性期望高于當前,說明學校在創業教育上還有很大空間需要提升,由于創業意愿的形成不僅來自于學生的主觀意愿,同時,還受到周圍親戚、朋友尤其是父母的創業態度。因此,學校的創業教育不僅要包括對學生的教育培養,同時不定期與家長進行溝通,改變父母傳統的擇業價值觀也是相當重要的。
(二)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積累有待提升
阻礙大學生創業的因素主要有創業能力積累不足、個性特質等,其中創業能力積累不足是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缺少市場知識;激勵大學生創業的因素主要有創業條件、自我成就感等,從為學生創造接觸市場條件和培養其挖掘市場機遇入手,大學生在校園中對創業相關能力的培養和創業經歷的積累都是有限的,這也成為阻礙大學生創業的關鍵因素。
(三)培養大學生的獨立和對個人成就的追求是關鍵
外在激勵固然會對創業意愿產生作用,但內在動機才是產生創業意愿的主要原因。外在激勵只有在不損害內在動機的情況下才是積極的。個人成就可以通過設立“特殊事件”讓學生在事件中感受到取得成就所帶來的積極效應;獨立以及自我想法的檢測可以通過“問題情景”方式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同時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想法得到檢驗。
參考文獻:
[1] 王亞棟.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低于發達國家[N].人民日報,2010-09-10.
[2]嚴建雯、葉賢.大學生創業意向的現狀調查[J].心理科學,2009,(06):1471-1474.
[3]陳美君.主動性價格與大學生創業意向的關系研究[D].暨南大學,2009.
[4]賀丹.大學生創業傾向的影響因素分析[D].浙江大學,2006.
[5]葉映華.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09,(04):73-77.
[6]韓力爭.大學生創業動機水平調查與思考[J].江蘇高教,2005,(02):103-105.
[7] Douglas EJ,Shepherd DA. Entrepreneurship as a utility maximizing respons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03):231-252.
[8] Gelderen, M.V.Explain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y means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Presented on Internationaliz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8 Conference, 17-20 Julio 2008.
[9]Zhao H,Seibert S E,Hills G E.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90,(06):1265-1272.
[10]Van Auken H,Fry F L,Stephens P. The influence of role models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06,11,(02):157-167.
[11]Bhandari N C.Intention for entrepreneurship among students in India[J].Jounal of Entrepreneurship,2006,15,(02):169-179.
[12]Mass,G. &Herrington,M(2006)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South Africa report.省略/document.aspx(June 6,2008).
關鍵詞: 英語語音 音位習得 大理白族
1.引言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是語言的外部形式。語言中任何詞和語法形式都是依靠語音這種物質材料而存在的。然而,索緒爾也說過,“一個詞中最重要的東西不是語音本身,而是語音差別。語音差別能使一個詞區別于所有其他的詞,因為正是這些差別傳遞了意義”(伊?克拉姆斯基,1993)[1]。正如Ellis所說,每一種語言獨特的語音系統使得任何人在習得一門外語的語音系統時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族語發音習慣的影響或干擾。這些影響和干擾所帶來的問題就有意或無意地削減了語言本身固有的語言美,甚至改變或扭曲說話者的表達原意。因此,作為自然話語中切分出來的能夠區別意義的最小的語音單位,“音位”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們在語音教學過程中所必須關注的話題。
2.研究背景
白語,是我國少數民族白族的族語。白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與文化的民族,自稱“白子”或“白尼”。因居住地的不同,也有“民家”、“那馬”、“七姓民”之稱。較其他民族,白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無論是教育水平還是民族的文明程度都相對較高的民族之一。從外語教育方面看,由于民族語言的特殊性,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就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而言,尤其是縣以下的鄉鎮白族聚居區的,一般都以白語作為其日常交際的工具(《白族簡史》編寫組,1987)[2]。但是由于土生土長的白族孩子出生后接觸的第一語言是他們的日常語白語,直到上幼兒園后才開始學習第二語漢語(并在帶有濃重白語特點的漢語教師的教授下),后到了中學一年級開始學習英語(楊紅艷,2003)[3]。也就是說,對于白族學生來講,白語和漢語都是在他們的日常環境中無意識間同期習得的語言,而英語則是后期通過學校的正規教育而習得的。
白語的書面語,即文字符號形式稱之為“白文”,是建國后新研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形體的拼字白語的拼音文字,也可以說是一種漢字混合記錄白語的音及漢意的文字符號(侯沖,2000)[4]。
3.英、白語語音音位對比
從語音的一些基本概念來看,英語、白語,甚至漢語三語都存在著一些共性特征:三種語言都有音位和音節之分;音位都可以分為元音(子音)和輔音(母音)兩大類;形成音位區別性特征,也有類似之處。但從語音的社會屬性方面觀察,三種語言也有很多由其民族性特征導致的不同點。
3.1英、白語元音音位對比
從音位分析和歸類上也有所不同,英語把音段音位(一般稱為音素),分為元音(Vowels)和輔音(Consonants)兩大類。白語則和漢語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兩種語言在理論上本來都可以像英語這樣分類,但傳統的漢語音韻學里,卻有它根據漢語特點的不同的分析法。音韻學的分析以漢字(代表一個音節)為單位,通常把它切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面的稱為聲母,后面的稱為韻母。但是聲母并不等于輔音,除了零聲母如在“安”an,“愛”ai,聲母都是加符號只有位于字首的輔音才叫聲母,位于韻尾的輔音(如[n]和[?耷]),就不叫聲母;韻母也不一定等于元音。如表1所示。
由上表得知,英、白元音音位存在異同。較英、漢、白三種語言,在音位系統命名上,白、漢語有更多的相似點,英、白因語系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異。
(1)英、白、漢三語的相似點
通過元音音位的比較,單元音[i]、[u]、[a]是英、白、漢三種語言共有的元音音位(從書面看)。但從發音部位看,三者在三種語言中的發音部位有所區別,漢語中的[i]是屬于齊齒呼,舌面、前、高、不圓唇元音,發音時,唇形呈扁平狀,舌頭前伸使舌尖抵往下齒背(黃伯榮:60)[5]。而英語里的[i]發音時舌尖抵下齒背,舌的前中部抬高,牙床半合,約開三分之一,即屬于舌面前,高,不圓唇元音(克魯特登:34)[6]。而在白語中,元音[i]出現在舌尖音ts、ts’、s后時,讀舌尖元音[?尢],如:[tsi┫]“街”讀成[ts?尢]等。正如李霽野在《英漢對比語言學》中說到的[i]這個音位在法語、漢語、英語等大多語言中都沒有很大的區別。而且忽略這些細小的區別,讀出來的音,不會對理解造成困難,[u]和[a]英、漢、白語中都有,而且發音部位都很相似,不同的是白語中在發元音時需在前面略帶部分喉塞音[?],? ?“鴨”讀成[?? ?],[]“什么”讀成[]等(徐林,1984)[7],同樣的,白語中的[u]也無法在漢語找到完全的對等音位。
(2)英、白二語元音音位的差異
除了以上對比之外,需要我們關注更多的是英語、白語元音音位存在的差異。
①單數差別:白語中的元音音位有31個,而英語中只有20個。
②二語都很難在彼此音位系統中找到完全對等的音位。只有相似或近似的語音音位,如:[ao]和[au],[a]、[Λ]和[a:]、[?藜:]和[?奕]、[e]和[?蘚]等有很大的相似點,在英語音位中,因為發音個體的不同,形成了同個音位的不同變體。所以我們只能說在英語中可以找到與白語相似的音位,或部分英語元音的音位變體。如[ao]和[au],雖然我們分別在二語中找到了相似的音,但據史料考究,白語雙元音[ao]原本是沒有的,是專用來拼寫近代漢語借詞的。所以,由于白語發音的特殊性(正如以上所述),出現了白、英兩語中的語音音位,看似相似卻有著很大差別的發音。因此,在對比英、白元音音位時,可通過英、漢二語音位對比,并加上白語的發音方法后得出結論。
其次,如表所示,白語中的鼻化元音是英語元音音位中沒有的。但如果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看,即把這些音位放在英語單詞里,也就可以很輕松地找出兩種語言差異中存在的相似點。如在英語lamb中的元音[a]具有后面的鼻音的若干特性,我們稱之為鼻化。這時,國際音標表中的一套附加符號可以來標注同音變體之間的細微變化,也就成了[?](胡壯麟,p38)[7]。所以我們說,白語中的所有鼻化元音只是在英語元音音位中沒有,而不是說在英語中沒有。這其實說明了一個問題,白語中獨有的鼻化元音可以對我們操白語的英語習得者學習英語鼻化音產生正遷移。
再次,英語“長短”和白語的“松緊”之別。英語單元音中的長短元音具有區別性特征,如:ship/?蘩ip/和sheep/?蘩i:p/等;漢語和白語中的元音長短的區別只有松緊之別。這不僅給我們操漢語者習得英語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經常在朗讀和聽音辨音時無法區分,同時也是白族學生在學習英語語音音位時最容易混淆的地方。
3.2英、白語輔音音位對比
老一輩的英國語音學家,瓊斯(D.Jones)認為英語含有52個音位,其中28個是輔音。之后,美國當代的語音學家,杰姆遜(Gimson)加以精簡認為英語中只有44個音位,其中24個是音音位。而白語中只有21個聲母,而且都是單輔音。
輔音比較:
(1)相同點表現在:從英語的音位系統,我們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到,英語濁音數比漢語、白語都多。而且英語中清濁音大多是成對出現如[p]、[p’]、[k]、[k’]、[t]、[t’]等,構成相對立的音位。這些音位的對立可區別詞義,這樣不僅易于區別性習得語音,還可以在詞義區別上發揮作用,如tie,die等。如漢語中的“帕”[p’a]和“罷”[pa],白語中的[p ?塾]奶、[p ?塾]鬧等。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差異因對比而清晰、放大。正如呂叔湘先生在《中國文法要略》說過,“只有比較,才能看出各種語文表現法的共同之點和特殊之點”。英語、白語在輔音音位的不同表現在:
①二語數量上的不同:英語中有24個輔音音位,而白語中只有21個。
②從發音部位來看,白語的輔音有雙唇音、唇齒音、舌尖音、舌面音和舌根音五種;英語中有雙唇音、唇齒音、齒齦、齒齦音、后齒齦音、卷舌音、腭音、軟腭音、小舌音、咽音、聲門音等(胡壯麟:30)[8]。
③通過對比,英、白語共有的輔音音位有[p]、[p’]、[k]、[k’]、[t]、[t’]、[?耷]、[m]、[f]、[v][s]、[n]、[l]、[j],是白族學生相對容易習得的音位。而英語中的如[?夼]、[?奩]、[?]、[?蘚]、[t?蘩]、[?蘩]、[h]、[r]是白語中無法找到的對等音位,是白族學生習得時較難的音位,也是造成他們學習英語語音出現障礙的直接原因;當然,也是漢族學生習得語音時遇到的最頭疼問題。白語中的[?掮]和[x]是英語中沒有的輔音音位。雖然從發音部位來看,英語中[h]和白語中的[x]很相似,但[h]發音部位比[x]更靠后一些。[x]在白語中是舌根擦音,在鼻化元音前讀成喉擦音[h],如x? “天”讀[hē┑]等。
3.3英語中的語調和漢語、白語中的聲調
英語屬于語調語言,漢語、白語屬于聲調語言。在此,三語也有相對的異同。
(1)相同點
①英語在口語中以音高的起伏變化區別說話者的感彩、態度、意圖等,以此將語調分為聲調和降調兩種基本語調。正如羅奇所說,在大部分語言中,語調可以決定一個詞或一句話的意思(P.Roach:136)[9]。如:I like this film.是一種陳述的語氣,很平淡地表達說話者的意愿。而在“I like this film.”在英語口語表達中,說話者的語調升降就可以使受話者理解其感彩。
②重位上的相同點:通過音強的不同來表達不同的意義,這種通過音強的不同起區別意義作用的音位叫做重位(P.Roach:97)。如英語中可以通過重讀和非重讀音節來區別系統詞形的不同意義(?absolutely完全地,?abso?lutely一定),又比如說一些復合詞:greenhouse和green house因重音的不同產生不同的意思,greenhouse[?grin:nhause]是指溫室,而green house[grin:n?hause]可翻譯為綠色的房子,等等。漢語中的重音主要表現在輕聲上,如老子中的“子”,東西中的“西”等。東西(?dōng?xī)指東邊和西邊,而東西(?dōngxi)泛指各種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或特指人或物等。白語中也有m拔(草)不加任何符號,在單字中主要是為了區別于其他七個音調。
(2)不同點
①英語可以通過元音的發音長短來區別意義,這種音位叫做時位①。時位是指通過音長的不同起區別意義作用的音位。如英語中的“腳跟”heel[hi:l],“小山”hill[hil];“打擊”beat[bi:t],“少許”bit[bit]。而白、漢語中沒有長短音現象,也就沒有時位之說了。
②白語、漢民族共同語是聲調語言,讀音完全相同的兩個詞,由于聲調不同,意義也就不相同。由于聲調的不同造成不同意義的聲調音位叫做調位。也就是說白、漢與英語不同之處在于調位的劃分上,白語和漢民族共同語都有調位而英語沒有。但是白語和漢語也有所不同。漢民族共同語的調位共有四種,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其調值也為55、35、214、51(黃伯榮、廖序東,2000)[10]。而白語有五種調位,分別是陰、陽、上、去、入聲,調值分別是33、42、31、55、35、44、21、55,這是根據白族讀漢語時的聲調按順序排列的,再加上白語的另外兩個聲調排列而成。在白語中,音節發音有松、緊的區別,表現在元音和聲調上如pa(33)泡沫,pa(42)奶,pa(31)鬧,p’a(55)松,pa(35)八[哥鳥],pa(44)倒,p?(21)蹄,pa(55)水壩等(徐琳,1984)[11]。漢語中有媽mā,麻má,馬mǎ,罵mà,而英語里book這個詞,不論是念成平調的[būk]、升調的[búk]、降升調的[bǔk]還是降調的[bù],詞義都沒有發生變化,而只是因個體差異或地區差異造成的不同的口音罷了。
3.4歸屬的不同
正如以上所說的,英語和白語的語系歸屬不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而白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彝語之系。英語屬于拼寫文字,白語屬于寄生于漢語的意音文字(吳安其,2000)[12]。漢語和白語兩語都屬聲調語言及文字語言,英語屬語調語言及拼寫語言。
針對以上英、白、漢異同分析,我們不禁要思考一個問題,操白語的英語習得者在習得過程中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我們將通過什么樣的有效途徑促使和提高學習者的語音學習效率,以從整體上提高白族人群的英語習得水平和質量,同時為我國英語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從局部作出必要的貢獻。對此,我有針對性地作了相關調查,調查對象是操白語的白族同學,大多來自云南大理,都是不同專業的研究生,得出了相關數據和信息,由于篇幅有限,我將在姐妹篇中進一步闡述。
4.結語
外語語音教學,隨著跨文化交際的進一步深入,變得絲毫不可懈怠,特別是在我國這樣一個多少數民族的國家。就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們都在不斷強調口語語音的重要性,但也是在教學過程中被忽略得最多的部分。學習他語文化,從口語語音音位開始。有了語音,語言才能更好地為人們所感知,語言才能更多地發揮交際工具的作用。反之,習得一種語言不習得語音,就獲得不了聽說的能力,語言對學習者而言也就成了啞巴語言。作為語言的開門磚,語音在教學中應該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在一定可能上提出新的教學理念,徹底改變這種滯后的語言習得的教學方法。
注釋:
①http://ws.zscas.省略/jpkc/yyxgl/jxnrty.htm.
參考文獻:
[1]伊?克拉姆斯基.音位學概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2]徐琳.白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2-37.
[3]楊紅艷.白族學生英語習得的有關問題與對策.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1,VOL20,(6):116-118.
[4]侯沖.白族白文新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VOL27:117-121.
[5]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0.
[6][英]克魯特登.吉姆森貢語語音教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2001:34.
[7]吳安其.藏緬語的分類和白語的歸屬.民族語文,2000,(1):1-12.
[8]胡壯麟.語言學教程(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8/30.
[9]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6:1942/1982,(上卷初版例言).
[10][英]羅奇(Roach,P.).英語語音學和音系學教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36.
藥物基因組學是伴隨人類基因組學研究的迅猛發展而開辟的藥物遺傳學研究的新領域,主要闡明藥物代謝、藥物轉運和藥物靶分子的基因多態性及藥物作用包括療效和毒副作用之間關系的學科。
基因多態性是藥物基因組學的研究基礎。藥物效應基因所編碼的酶、受體、離子通道作為藥物作用的靶,是藥物基因組學研究的關鍵所在。基因多態性可通過藥物代謝動力學和藥物效應動力學改變來影響物的作用。
基因多態性對藥代動力學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相應編碼的藥物代謝酶及藥物轉運蛋白等的改變而影響藥物的吸收、分布、轉運、代謝和生物轉化等方面。與物代謝有關的酶有很多,其中對細胞色素-P450家族與丁酰膽堿酯酶的研究較多。基因多態性對藥效動力學的影響主要是受體蛋白編碼基因的多態性使個體對藥物敏感性發生差異。
苯二氮卓類藥與基因多態性:咪唑安定由CYP3A代謝,不同個體對咪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異。地西泮是由CYP2C19和CYP2D6代謝,基因的差異在臨床上可表現為用藥后鎮靜時間的延長。
吸入與基因多態性:RYR1基因變異與MH密切相關,現在已知至少有23種不同的RYR1基因多態性與MH有關。氟烷性肝炎可能源于機體對在CYP2E1作用下產生的氟烷代謝產物的一種免疫反應。
神經肌肉阻滯藥與基因多態性:丁酰膽堿酯酶是水解琥珀酰膽堿和美維庫銨的酶,已發現該酶超過40種的基因多態性,其中最常見的是被稱為非典型的(A)變異體,與用藥后長時間窒息有關。
鎮痛藥物與基因多態性:μ-阿片受體是阿片類藥的主要作用部位,常見的基因多態性是A118G和G2172T。可待因和曲馬多通過CYP2D6代謝。此外,美沙酮的代謝還受CYP3A4的作用。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COMT)基因與痛覺的產生有關。
局部與基因多態性:羅哌卡因主要由CYP1A2和CYP3A4代謝。CYP1A2的基因多態性主要是C734T和G2964A,可能影響藥物代謝速度。
一直以來麻醉科醫生較其它專業的醫療人員更能意識到不同個體對藥物的反應存在差異。的藥物基因組學研究將不僅更加合理的解釋藥效與不良反應的個體差異,更重要的是在用藥前就可以根據病人的遺傳特征選擇最有效而副作用最小的藥物種類和劑型,達到真正的個體化用藥。
能夠準確預測病人對麻醉及鎮痛藥物的反應,一直是廣大麻醉科醫生追求的目標之一。若能了解藥物基因組學的基本原理,掌握用藥的個體化原則,就有可能根據病人的不同基因組學特性合理用藥,達到提高藥效,降低毒性,防止不良反應的目的。本文對藥物基因組學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藥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一、概述
二十世紀60年代對臨床麻醉過程中應用琥珀酰膽堿后長時間窒息、硫噴妥鈉誘發卟啉癥及惡性高熱等的研究促進了藥物遺傳學(Pharmacogenetics)的形成和發展,可以說這門學科最早的研究就是從麻醉學開始的。
藥物基因組學(Phamacogenomics)是伴隨人類基因組學研究的迅猛發展而開辟的藥物遺傳學研究的新領域,主要闡明藥物代謝、藥物轉運和藥物靶分子的基因多態性及藥物作用包括療效和毒副作用之間的關系。它是以提高藥物的療效及安全性為目標,研究影響藥物吸收、轉運、代謝、消除等個體差異的基因特性,以及基因變異所致的不同病人對藥物的不同反應,并由此開發新的藥物和用藥方法的科學。
1959年Vogel提出了“藥物遺傳學”,1997年Marshall提出“藥物基因組學”。藥物基因組學是藥物遺傳學的延伸和發展,兩者的研究方法和范疇有頗多相似之處,都是研究基因的遺傳變異與藥物反應關系的學科。但藥物遺傳學主要集中于研究單基因變異,特別是藥物代謝酶基因變異對藥物作用的影響;而藥物基因組學除覆蓋藥物遺傳學研究范疇外,還包括與藥物反應有關的所有遺傳學標志,藥物代謝靶受體或疾病發生鏈上諸多環節,所以研究領域更為廣泛[1,2,3]。
二、基本概念
1.分子生物學基本概念
基因是一個遺傳密碼單位,由位于一條染色體(即一條長DNA分子和與其相關的蛋白)上特定位置的一段DNA序列組成。等位基因是位于染色體單一基因座位上的、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形式基因中的一種。人類基因或等位基因變異最常見的類型是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目前為止,已經鑒定出13000000多種SNPs。突變和多態性常可互換使用,但一般來說,突變是指低于1%的群體發生的變異,而多態性是高于1%的群體發生的變異。
2.基因多態性的命名法:
(1)數字前面的字母代表該基因座上最常見的核苷酸(即野生型),而數字后的字母則代表突變的核苷酸。例如:μ阿片受體基因A118G指的是在118堿基對上的腺嘌呤核苷酸(A)被鳥嘌呤核苷酸(G)取代,也可寫成118A/G或118A>G。
(2)對于單個基因密碼子導致氨基酸轉換的多態性編碼也可以用相互轉換的氨基酸的來標記。例如:丁酰膽堿酯酶基因多態性Asp70Gly是指此蛋白質中第70個氨基酸-甘氨酸被天冬氨酸取代。
三、藥物基因組學的研究內容
基因多態性是藥物基因組學的研究基礎。藥物效應基因所編碼的酶、受體、離子通道及基因本身作為藥物作用的靶,是藥物基因組學研究的關鍵所在。這些基因編碼蛋白大致可分為三大類:藥物代謝酶、藥物作用靶點、藥物轉運蛋白等。其中研究最為深入的是物與藥物代謝酶CYP45O酶系基因多態性的相關性[1,2,3]。
基因多態性可通過藥物代謝動力學和藥物效應動力學改變來影響藥物作用,對于臨床較常用的、治療劑量范圍較窄的、替代藥物較少的物尤其需引起臨床重視。
(一)基因多態性對藥物代謝動力學的影響
基因多態性對藥物代謝動力學
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相應編碼的藥物代謝酶及藥物轉運蛋白等的改變而影響藥物的吸收、分布、轉運、代謝和生物轉化等方面[3,4,5,6]。
1、藥物代謝酶
與物代謝有關的酶有很多,其中對細胞色素-P450家族與丁酰膽堿酯酶的研究較多。
(1)細胞色素P-450(CYP45O)
物絕大部分在肝臟進行生物轉化,參與反應的主要酶類是由一個龐大基因家族編碼控制的細胞色素P450的氧化酶系統,其主要成分是細胞色素P-450(CYP45O)。CYP45O組成復雜,受基因多態性影響,稱為CYP45O基因超家族。1993年Nelson等制定出能反應CYP45O基因超家族內的進化關系的統一命名法:凡CYP45O基因表達的P450酶系的氨基酸同源性大于40%的視為同一家族(Family),以CYP后標阿拉伯數字表示,如CYP2;氨基酸同源性大于55%為同一亞族(Subfamily),在家族表達后面加一大寫字母,如CYP2D;每一亞族中的單個變化則在表達式后加上一個阿拉伯數字,如CYP2D6。
(2)丁酰膽堿酯酶
麻醉過程中常用短效肌松劑美維庫銨和琥珀酰膽堿,其作用時限依賴于水解速度。血漿中丁酰膽堿酯酶(假性膽堿酯酶)是水解這兩種藥物的酶,它的基因變異會使肌肉麻痹持續時間在個體間出現顯著差異。
2、藥物轉運蛋白的多態性
轉運蛋白控制藥物的攝取、分布和排除。P-糖蛋白參與很多藥物的能量依賴性跨膜轉運,包括一些止吐藥、鎮痛藥和抗心律失常藥等。P-糖蛋白由多藥耐藥基因(MDR1)編碼。不同個體間P-糖蛋白的表達差別明顯,MDR1基因的數種SNPs已經被證實,但其對臨床麻醉的意義還不清楚。
(二)基因多態性對藥物效應動力學的影響
物的受體(藥物靶點)蛋白編碼基因的多態性有可能引起個體對許多藥物敏感性的差異,產生不同的藥物效應和毒性反應[7,8]。
1、藍尼定受體-1(Ryanodinereceptor-1,RYR1)
藍尼定受體-1是一種骨骼肌的鈣離子通道蛋白,參與骨骼肌的收縮過程。惡性高熱(malignanthyperthermia,MH)是一種具有家族遺傳性的、由于RYR1基因異常而導致RYR1存在缺陷的亞臨床肌肉病,在揮發性吸入和琥珀酰膽堿的觸發下可以出現骨骼肌異常高代謝狀態,以至導致患者死亡。
2、阿片受體
μ-阿片受體由OPRM1基因編碼,是臨床使用的大部分阿片類藥物的主要作用位點。OPRM1基因的多態性在啟動子、內含子和編碼區均有發生,可引起受體蛋白的改變。嗎啡和其它阿片類藥物與μ-受體結合而產生鎮痛、鎮靜及呼吸抑制。不同個體之間μ-阿片受體基因的表達水平有差異,對疼痛刺激的反應也有差異,對阿片藥物的反應也不同。
3、GABAA和NMDA受體
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體是遞質門控離子通道,能夠調節多種物的效應。GABAA受體的亞單位(α、β、γ、δ、ε和θ)的編碼基因存在多態性(尤其α和β),可能與孤獨癥、酒精依賴、癲癇及精神分裂癥有關,但尚未見與物敏感性有關的報道。N-甲基-D-天門冬氨酸(NMDA)受體的多態性也有報道,但尚未發現與之相關的疾病。
(三)基因多態性對其它調節因子的影響
有些蛋白既不是藥物作用的直接靶點,也不影響藥代和藥效動力學,但其編碼基因的多態性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會改變個體對藥物的反應。例如,載脂蛋白E基因的遺傳多態性可以影響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他汀類藥物)的治療反應。鮮紅色頭發的出現幾乎都是黑皮質素-1受體(MC1R)基因突變的結果。MC1R基因敲除的老鼠對的需求量增加。先天紅發婦女對地氟醚的需要量增加,熱痛敏上升而局麻效力減弱。
四、苯二氮卓類藥與基因多態性
大多數苯二氮卓類藥經肝臟CYP45O代謝形成極性代謝物,由膽汁或尿液排出。常用的苯二氮卓類藥物咪唑安定就是由CYP3A代謝,其代謝產物主要是1-羥基咪唑安定,其次是4-羥基咪唑安定。在體實驗顯示不同個體咪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異。
地西泮是另一種常用的苯二氮卓類鎮靜藥,由CYP2C19和CYP2D6代謝。細胞色素CYP2C19的G681A多態性中A等位基因純合子個體與正常等位基因G純合子個體相比,地西泮的半衰期延長4倍,可能是CYP2C19的代謝活性明顯降低的原因。A等位基因雜合子個體對地西泮代謝的半衰期介于兩者之間。這些基因的差異在臨床上表現為地西泮用藥后鎮靜或意識消失的時間延長[9,10]。
五、吸入與基因多態性
到目前為止,吸入的藥物基因組學研究主要集中于尋找引起藥物副反應的遺傳方面的原因,其中研究最多的是MH。藥物基因組學研究發現RYR1基因變異與MH密切相關,現在已知至少有23種不同的RYR1基因多態性與MH有關。
與MH不同,氟烷性肝炎可能源于機體對在CYP2E1作用下產生的氟烷代謝產物的一種免疫反應,但其發生機制還不十分清楚[7,11]。
六、神經肌肉阻滯藥與基因多態性
神經肌肉阻滯藥如琥珀酰膽堿和美維庫銨的作用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血漿中丁酰膽堿酯酶(假性膽堿酯酶)是一種水解這兩種藥物的酶,已發現該酶超過40種的基因多態性,其中最常見的是被稱為非典型的(A)變異體,其第70位發生點突變而導致一個氨基酸的改變,與應用肌松劑后長時間窒息有關。如果丁酰膽堿酯酶Asp70Gly多態性雜合子(單個等位基因)表達,會導致膽堿酯酶活性降低,藥物作用時間通常會延長3~8倍;而丁酰膽堿酯酶Asp70Gly多態性的純合子(2個等位基因)表達則更加延長其恢復時間,比正常人增加60倍。法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應用多聚酶鏈反應(PCR)方法,16例發生過窒息延長的病人中13例被檢測為A變異體陽性。預先了解丁酰膽堿酯酶基因型的改變,避免這些藥物的應用可以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和降低醫療費用[6,12]。
七、鎮痛藥物與基因多態性
μ-阿片受體是臨床應用的阿片類藥的主要作用部位。5%~10%的高加索人存在兩種常見μ-阿片受體基因變異,即A118G和G2172T。A118G變異型使阿片藥物的鎮痛效力減弱。另一種阿片相關效應—瞳孔縮小,在118G攜帶者明顯減弱。多態性還可影響阿片類藥物
代謝。
阿片類藥物的重要的代謝酶是CYP2D6。可待因通過CYP2D6轉化為它的活性代謝產物-嗎啡,從而發揮鎮痛作用。對33名曾使用過曲馬多的死者進行尸檢發現,CYP2D6等位基因表達的數量與曲馬多和O-和N-去甲基曲馬多的血漿濃度比值密切相關,說明其代謝速度受CYP2D6多態性的影響。除CYP2D6外,美沙酮的代謝還受CYP3A4的作用。已證實CYP3A4在其它阿片類藥如芬太尼、阿芬太尼和蘇芬太尼的代謝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
有報道顯示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COMT)基因與痛覺的產生有關。COMT是兒茶酚胺代謝的重要介質,也是痛覺傳導通路上腎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神經的調控因子。研究證實Val158MetCOMT基因多態性可以使該酶的活性下降3~4倍。Zubieta等報道,G1947A多態性個體對實驗性疼痛的耐受性較差,μ-阿片受體密度增加,內源性腦啡肽水平降低[13~16]。
八、局部與基因多態性
羅哌卡因是一種新型的酰胺類局麻藥,有特有的S-(-)-S對應體,主要經肝臟代謝消除。羅哌卡因代謝產物3-OH-羅哌卡因由CYP1A2代謝生成,而4-OH-羅哌卡因、2-OH-羅哌卡因和2-6-pipecoloxylidide(PPX)則主要由CYP3A4代謝生成。CYP1A2的基因多態性主要是C734T和G2964A。Mendoza等對159例墨西哥人的DNA進行檢測,發現CYP1A2基因的突變率為43%。Murayama等發現日本人中CYP1A2基因存在6種導致氨基酸替換的SNPs。這些發現可能對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個體化用藥具有重要意義[17,18,19]。
九、總結與展望
[關鍵詞] 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突變基因;胃癌;微小RNA;miR-181a
[中圖分類號] R73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5(c)-0024-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microRNA (miRNA)-181a (miR-181a) and its target gene ATM in gastric carcinoma tissues. Methods Tissues of gastric carcinoma and adjacent non-tumorous were collected respectively from 9 patients given surgical operation in Guang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from April 2009 to December 2011. The total RNA and protein were extracted routinely, the miR-181a was detected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TM protein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The expression of miR-181a and ATM protein between gastric carcinoma and adjacent non-tumorous were compar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iR-181a and ATM protein levels in gastric carcinoma was analyzed. Results In gastric carcinoma tissues, the expression of miR-181a and ATM protein were (1.981±1.800), (0.2539±0.0046) respectively, whereas in the adjacent non-tumorous tissues, the expression of miR-181a and ATM protein were (0.394±0.093), (0.5525±0.0660)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miR-181a and ATM protein in these two tissu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iR-181a and ATM protein levels (r=-0.539, P < 0.01). Conclusion The expression of miR-181a i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gastric carcinoma tissues, whereas the ATM protein is markedly decreased. miR-181a may inhibit ATM expression by 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to restrain gastric carcinoma occurrence and progress.
[Key words] ATM; Gastric cancer, micro-RNA; miR-181a
微小RNA(microRNA)是一類非編碼小分子 RNA,存在于真核生物中,長度約為22個核苷酸,有高度的進化保守性,以堿基互補配對原則與靶基因mRNA結合,從而引起靶基因mRNA的降解或抑制靶基因mRNA的翻譯,進而在轉錄后完成對基因表達的調控,在多種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作為一類潛在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發揮作用[1-2]。作為miR-181家族新成員,miR-181a是近期才發現的一個micro-RNA,它在胸腺細胞中表達上調,而在人白血病K562細胞及神經膠質瘤中表達下調,在許多疾病中,如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非小細胞肺癌和惡性膠質瘤等諸多疾病的研究方面較多且較為深入,但在胃癌研究方面的報道甚少。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癥突變基因(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 gene,ATM)被認為是一種抑癌基因[3-5],ATM的基因突變增加癌癥患者的易感風險,最初的研究在乳腺癌和胃癌[4,6-7]和ATM蛋白能抑制人類乳腺上皮細胞的惡性轉化[8]。ATM和P53都是參與細胞周期檢查點調節的癌癥易感基因[9-10],在DNA損傷反應時,這個350 kD的蛋白激酶在G1、S、G2期至關重要[7,11]。此基因產物被認為參與并加強了P53在基因轉錄、調亡和DNA損傷修復方面的功能[4,12]。ATM功能缺失損害其維持DNA穩定性的功能,從而導致癌變,這可能由于ATM基因突變,啟動子甲基化,激酶失活造成[5-6,8]。磷酸化的ATM(活性形式)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下調[5],而大多數人的正常組織(包括胃)包含ATM的非磷酸化形式[13]。盡管目前研究觀察到在胃癌組織中有ATM基因的表達下降,但其隱含的深層次的作用機制仍不明了。本研究觀察了miR-181a與ATM蛋白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情況,為研究miR-181a與其靶基因ATM存在的深層次的調控關系提供了充分的實驗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09年4月1日~2011年12月1日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外科手術切除的胃癌標本9例,同時選取其癌旁非癌組織標本作為對照。通過病理專家確定所選胃癌標本均為中晚期胃癌,且入選患者術前均未行放、化療等治療。配對的癌旁非癌組織取其距胃癌癌灶邊緣5 cm以上,術后經液氮速凍保存在-80℃冰箱。本研究經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靶基因的預測
運用3個生物信息學預測軟件,預測miR-181a的靶基因。MiRanda、PicTar及TargetScan。
1.3 引物設計及合成
在miRNA Base數據庫和GeneBank數據庫中基因序列的查找,引物設計采用Primer express 2.0軟件。內參照U6及miR-181a由丹麥生物工程公司Exiqon設計、合成。
1.4 檢測miR-181a
采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qRT-PCR)技術。用Trizol提取總RNA,95 μL RNase-free ddH2O加總RNA 5 μL(總RNA可稀釋20倍),應用紫外分光光度計,選擇RNA為測定參數,稀釋倍數設為20倍,調零校正用比色皿中加100 μL RNase-free ddH2O,稀釋后的總RNA在比色皿中實施定量檢測,樣本OD260/OD280的比值可同時檢測。若OD260/OD280=1.9~2.1則提示純度很好;OD260/OD2802.1提示有部分標本降解。總RNA完整性的檢測:用凝膠成像系統觀察總RNA的28、18 s和5 s 3個條帶,總RNA抽提較完整則3個條帶完整。第一鏈互補DNA(cDNA)的合成:qRT-PCR采用MJ Research系列qRT-PCR儀,Opticon Monitor 2為操作系統,按照miRNA逆轉錄試劑盒(EXIQON公司)的操作說明,qRT-PCR試劑購自EXIQON公司(丹麥),采用標準曲線法。根據反應體系中得到的Ct值,分別計算出9例胃癌組織和配對的癌旁非癌組織中的miRNAs的相對拷貝數(2-ΔΔCt),相對值=癌組織的校正值/非癌組織的校正值,校正值=目的基因定量結果/內參U6定量結果。
1.5 ATM蛋白檢測
應用免疫印跡(Western blot)方檢測法ATM蛋白,具體方法:稱取100 mg組織標本,放置于高壓滅菌后的研缽上,液氮研磨成組織勻漿,后加1 mL蛋白提取液,經超聲破碎5 min,4 ℃,12 0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總蛋白。測定蛋白濃度:取總蛋白50 μg,加凝膠上樣緩沖液,100℃加熱5 min使蛋白完全變性。分離蛋白并原位電轉印至PVDF膜,5%脫脂奶粉封閉處理該膜后,分別與ATM一抗及二抗[Rabbit Anti-Mouse IgG (H+L),稀釋倍數:1∶4000]和GAPDH優質內參(HRP標記)孵育。最后顯影。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Spearman相關系數進行相關性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胃癌組織中miR-181a的表達量為(1.981±1.800),在鄰近非癌組織中miR-181a的表達量為(0.394±0.093)(圖1);ATM蛋白在癌組織中的灰度值為(0.2539±0.0046),癌旁非癌組織灰度值為(0.5525±0.066)(圖2)。miR-181a、ATM蛋白在癌及非癌組織中的表達量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均P < 0.01)(圖3)。miR-181a與靶基因ATM蛋白的表達呈負相關(r=-0.539,P0.01)(圖4) 。
3 討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實驗研究表明,miRNA在人類多種惡性腫瘤性疾病中多有異常表達[14-16]。然而對胃癌組織中miRNA的異常表達及作用機制,目前還不甚清楚。為更深入了解在腫瘤性疾病發病中miRNA發揮的作用,尋找腫瘤特異性較高的miRNA及它們對應的靶基因,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可為惡性腫瘤的治療提供新的方法[14,17]。
本研究組前期實驗中通過應用miRNA的基因芯片技術及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技術,已經發現了許多在胃癌組織中表達異常的miRNA,miR-181a為其中之一。此前已有兩項研究報道在胃癌組織顯中miR-181a的高表達[18-19],然而在胃癌發病中miR-181a的作用仍未闡明。有研究顯示miR-181a在以下疾病中是下調的:人類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1,20]、慢淋白血病[21]、急髓白血病[22-23]、非小細胞肺癌[24]和口腔鱗狀細胞癌[25],同時認為miR-181a充當癌癥抑制基因,可與K-ras[25]、BCL-2[26-27]、PLAG1[22]結合,而發揮其抑癌效應。在乳腺癌[28]、肝細胞癌[2]、多發性骨髓瘤[29]、甲狀腺狀癌[30]中發現miR-181a高表達,同時作為致癌,與靶基因如OPN[31]、CDX2、GATA6、NLK[2]、RASSF1A、TIMP3[32]、PCAF[29]、THRB[30]和uPA[33]結合而發揮作用。在胃癌組織中,與其配對的癌旁非癌組織比較,miR-181a表達顯著上調,提示在胃癌發病過程中miR-181a可能作為一個重要的癌基因而參與其中。之前本研究在人胃癌細胞株SGC-7901細胞中,用miR-181a Inhibitor(抑制質粒)和陰性對照質粒,進行了沉默表達miR-181a的研究。通過進行細胞凋亡、細胞增殖、克隆形成、流式細胞、細胞遷移和侵襲等實驗研究,結果提示沉默miR-181a的表達可顯著抑制SGC-7901細胞的增殖活性,也可明顯抑制SGC-7901細胞的遷移及侵襲能力,同時可促進SGC-7901細胞的凋亡,但與細胞周期無關。鑒于miR-181a在胃癌組織及胃癌細胞株(SGC-7901細胞)中表達均有上調,本研究推斷miR-181a表達的下調可抑制胃癌細胞的惡性表型。
ATM基因被廣泛認為是一種與P53相提并論的重要的抑癌基因[3-5],ATM的基因突變增加癌癥患者的易感風險。此基因產物被認為參與并加強了P53在基因轉錄、調亡和DNA損傷修復方面的功能[4,12]。ATM功能缺失損害其維持DNA穩定性的功能,從而導致癌變,這可能由于ATM基因突變、啟動子甲基化,激酶失活造成[5-6,8]。磷酸化的ATM(活性形式)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下調[5],而大多數人的正常組織(包括胃)包含ATM的非磷酸化形式[13]。盡管目前在胃癌組織中ATM基因的研究較多,但其下調的機制仍無統一的共識,而通過本研究發現了miR-181的表達上調,并在轉錄后水平抑制ATM基因的表達可能是其作用機制之一。
本研究發現miR-181a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上調,而ATM基因在胃癌組織中表達下調。miR-181a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和ATM基因的表達呈負相關,miR-181a通過對ATM基因的負性調控,使其對胃癌細胞增殖和轉移潛能產生影響。基于這些結論,結合是個研究組前期的研究成果,聯系了miR-181a與胃癌增殖及轉移潛在的相關性及ATM基因與miR-181a表達水平之間的負性相關。本研究認為:在胃癌發病復雜的過程中,先有miR-181a的高表達(相當于癌基因激活)引起了ATM蛋白的表達下調(相當于抑癌基因失活),從而影響了胃癌細胞功能變化,如遷移、侵襲、增殖和凋亡等(基因沉默),從某種程度上導致了胃癌的發生及發展,由此推斷出在胃癌發病過程中miR-181a起致癌基因作用,其和靶基因ATM基因的鑒定,對了解胃癌發生及發展的分子機制有很大的幫助,從而為人類治療胃癌提供一個理想的靶標。
[參考文獻]
[1] Ciafre SA,Galardi S,Mangiola A,et al. Extensive modulation of a set of microRNAs in primary glioblastoma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5,334(4):1351-1358.
[2] Ji J,Yamashita T,Budhu A,et al. Identification of microRNA-181 by genome-wide screening as a critical player in EpCAM-positive hepatic cancer stem cells [J]. Hepatology,2009,50(2):472-480.
[3] Smith GC,D'Adda dFF,Lakin ND,et al. Cleavage and inactivation of ATM during apoptosis [J]. Mol Cell Biol,1999, 19(9):6076-6084.
[4] Herzog KH,Chong MJ,Kapsetaki M,et al. Requirement for Atm in ionizing radiation-induced cell death in the developingcentral nervous system [J]. Science,1998,280(5366):1089-1091.
[5] Kang B,Guo RF,Tan XH,et al. Expression status of ataxia-telangiectasia-mutated gene correlated with prognosis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J]. Mutat Res,2008,638(1-2):17-25.
[6] Thompson D,Duedal S,Kirner J,et al. Cancer risks and mortality in heterozygous ATM mutation carriers [J]. J Natl Cancer Inst,2005,97(11):813-822.
[7] Derheimer FA,Kastan MB. Multiple roles of ATM in monitoring and maintaining DNA integrity [J]. FEBS Lett,2010, 584(17):3675-3681.
[8] Mandriota SJ,Buser R,Lesne L,et al. 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ATM)inhibition transforms human mammary glandepithelial cells [J]. J Biol Chem,2010,285(17):13092-13106.
[9] Meyn MS. Ataxia-telangiectasia and cellular responses to DNA damage [J]. Cancer Res,1995,55(24):5991-6001.
[10] Morgan SE,Kastan MB. p53 and ATM:cell cycle,cell death,and cancer [J]. Adv Cancer Res,1997,71:1-25.
[11] Lavin MF,Kozlov S. ATM activation and DNA damage response [J]. Cell Cycle,2007,6(8):931-942.
[12] Canman CE,Lim DS,Cimprich KA,et al. Activation of the ATM kinase by ionizing radiation and phosphorylation of p53 [J]. Science,1998,281(5383):1677-1679.
[13] Livak KJ,Schmittgen TD. Analysis of relative gene expression data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d the 2(-Delta Delta C(T)) method [J]. Methods,2001,25(4):402-408.
[14] Volinia S,Calin GA,Liu CG,et al. A microRNA expression signature of human solid tumors defines cancer genetargets [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06,103(7):2257-2261.
[15] He L,Thomson JM,Hemann MT,et al. A microRNA polycistron as a potential human oncogene [J]. Nature,2005, 435(7043):828-833.
[16] O'Donnell KA,Wentzel EA,Zeller KI,et al. c-Myc-regulated microRNAs modulate E2F1 expression [J]. Nature,2005,435(7043):839-843.
[17] Lu J,Getz G,Miska EA,et al. MicroRNA expression profiles classify human cancers [J]. Nature,2005,435(7043):834-838.
[18] Yao Y,Suo AL,Li ZF,et al. MicroRNA profiling of human gastric cancer [J]. Mol Med Report,2009,2(6):963-970.
19] Ueda T,Volinia S,Okumura H,et al. Relation between microRNA expression and progression and prognosis of gastriccancer:a microRNA expression analysis [J]. Lancet Oncol,2010,11(2):136-146.
[20] Shi L,Cheng Z,Zhang J,et al. hsa-mir-181a and hsa-mir-181b function as tumor suppressors in human gliomacells [J]. Brain Res,2008,1236:185-193.
[21] Pallasch CP,Patz M,Park YJ,et al. miRNA deregulation by epigenetic silencing disrupts suppression of the oncogene PLAG1 i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J]. Blood,2009,114(15):3255-3264.
[22] Marcucci G,Radmacher MD,Maharry K,et al. MicroRNA expression in cytogenetically normal acute myeloid leukemia [J]. N Engl J Med,2008,358(18):1919-1928.
[23] Schwind S,Maharry K,Radmacher MD,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expression of a single microRNA,miR-181a,incytogenetically normal acute myeloid leukemia:a cancer and leukemia group B study [J]. J Clin Oncol,2010,28(36):5257-5264.
[24] Gao W,Yu Y,Cao H,et al. Deregulated expression of miR-21,miR-143 and miR-181a in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is related to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r patient prognosis [J]. Biomed Pharmacother,2010,64(6):399-408.
[25] Shin KH,Bae SD,Hong HS,et al. miR-181a shows tumor suppressive effect against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ells by downregulating K-ras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11,404(4):896-902.
[26] Zhu W,Shan X,Wang T,et al. miR-181b modulates multidrug resistance by targeting BCL2 in human cancer celllines [J]. Int J Cancer,2010,127(11):2520-2529.
[27] Neilson JR,Zheng GX,Burge CB,et al. Dynamic regulation of miRNA expression in ordered stages of cellular development [J]. Genes Dev,2007,21(5):578-589.
[28] Wang Y,Yu Y,Tsuyada A,et al.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regulates the sphere-initiating stem cell-likefeature in breast cancer through miRNA-181 and ATM [J]. Oncogene,2011,30(12):1470-1480.
[29] Pichiorri F,Suh SS,Ladetto M,et al. MicroRNAs regulate critical genes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myeloma pathogenesis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8,105(35):12885-12890.
[30] Jazdzewski K,Boguslawska J,Jendrzejewski J,et al.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beta (THRB) is a major target gene for microRNAsderegulated in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 [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1,96(3):E546-E553.
[31] Bhattacharya SD,Garrison J,Guo H,et al. Micro-RNA-181a regulates osteopontin-dependent metastatic function inhepatocellular cancer cell lines [J]. Surgery,2010,148(2):291-297.
[32] Meng F,Glaser SS,Francis H,et al. Functional analysis of microRNAs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ncer stem cells [J]. J Cell Mol Med,2012,16(1):160-173.
其實,這么說并不準確。因為對大多數人類遺傳學來說,便于消費者使用的測試很難解釋DNA變異的意義。在我把試管寄出幾周后,收到了一封郵件,通知我檢測結果已經在23andMe公司的網頁上了。盡管點擊查看我的血統報告很有意思,但我對影響自己健康的遺傳性狀分析卻不那么有興趣。
我的報告里最大的疾病風險是什么?我有5.2%的可能在以后會患有不寧腿綜合征,比一股人的風險要高24%。我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比平均值略低,患有肥胖癥的風險則屬一股水平。然而,這些結論并不是特別有意義。新的研究也許會發現我的基因組攜帶一個老年癡呆癥高風險的變異。而對肥胖癥來說,遺傳的影響可以被生活方式抵消。
不過,測試結果確實也包含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我的基因組帶有的一些標記表明我對普通血液抗凝劑的敏感度比一股人的平均值要高。目前我還不需要這種藥物。但如果情況有變,比如我突發心臟病,那么這個信息對幫助醫生開出劑量合適的、也許可以救命的藥物就很重要。我還找到了改喝脫咖啡因咖啡的動力,我的報告說我是一個代謝咖啡因緩慢的人,這和一天喝幾杯咖啡的人(比如我)的心臟病發作風險存在相關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的運氣不錯,因為報告中沒有什么扎眼的結果。“大約40%到50%的客戶和你拿到的結果差不多一他們沒有什么指標特別顯眼,”23andMe公司的高級研究主任喬安娜?芒亭說。但對很多人來說,這些結果可能會更有意義。她表示“以黃斑變性為例,(報告中指出的)風險范圍在0.1%到74%之間,心臟病的風險范圍也很大:在10%到50%之間。”
但是大部分人很難理解這些范圍的意義。而且目前醫學界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這種測試并起到幫助還不得而知。休斯頓貝勒醫學院的遺傳學家和內科學專家莎朗皮隆(Sharon Plon)說:“我的病人曾把這些報告給我看,但我沒有花很多時間看報告結果。因為這不是我開具的檢測,”現在缺乏證據證明這些測試可以提示并改進對病人的護理,她說: “除非這類測試成為循證醫學的一部分,醫生將會回避使用它們。”
像23andMe這樣的個性化遺傳公司一股會在每個顧客基因組中那些已知人類會發生變異的位點上確定DNA堿基對,隨后向顧客解釋科學研究的結果。測試會以至少幾百美元的價格直接賣給顧客,沒有任何醫護人員參與其中。2010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發信警告了幾家公司,認為它們的產品屬于醫學設備,需要遵守相關的管理規定,不過目前仍沒有穩固建立的具體監管措施。同一年,美國的政府問責局向四家公司寄送樣本,得到了矛盾的結果。
因為對這些結果的解釋很不確定,而且遺傳學和疾病風險之間的聯系有時本身就很弱,所以一些批評者反對直接向消費者直接出售這樣的測試。而這類銷售在某些國家(比如法國)和美國少數幾個州(包括紐約州和馬里蘭州)受到了限制。美國醫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協會的執行董事邁克爾沃特森(Michael Watson)表示,協會的立場是:這種類型的測試應該在專家的指導下完成。指導專家要能夠評估結果的正確性并解釋對某個結果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每周都有關于DNA和疾病或藥物反應關系的新研究發表。這些研究中有一些建立了之前未知的聯系,還有一些可能讓已知的相關性更加確定。但還有一些研究可能證否了之前被認為是有意義的研究,或與之產生了矛盾。“很多這種類型測試的結果非常復雜,”皮隆說。
但對很多人來說,這種“家長掌握一切”的態度很討厭。人們當然有權獲得自己的數據,無論結果是多么的復雜和模糊。“用任何理由對某人說你無權獲得自己的生物學信息是純粹的家長式作風,”杜克大學基因科學與政策研究所的助理教授米莎安格里斯特說。更何況大多數家庭醫生,甚至很多專科醫生對遺傳測試并不熟悉,那些已離開醫學院很久的人可能根本沒接受過基因組學的訓練。這些情況最好要告訴消費者。
斯克里普斯轉化科學研究所的主任埃里克托波爾說:“我認為我們沒有給予消費者足夠的尊重,”托波爾正被那些阻止向消費者出售遺傳測試的行為所困擾。他認為,病人將是把基因組學帶入醫學最好的支持者。“我們應該處于DNA民主化的年代,”他說。“我認為如果我們阻止消費者直接獲得DNA信息,那真是巨大的不幸,因為這些消費者最終會推動事情的走向。而如果我們將這些信息對消費者開放最終會迫使醫生們也跟上來。”
2011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了托波爾和他的同事的一項調查。調查對象是遺傳公司Navlgenlcs的2000多名顧客。調查詢問這些顧客對Navigenics公司提供的信息能理解多少,以及在被告知自己未來可能會出現健康上的兇險狀況后是否會產生心理創傷。“結果發現,人們能很好地消化這些信息,而且也沒有證據顯示會出現心理障礙,人們的確領會了這些信息。”托波爾說。
關鍵詞:遺傳學;教學改革;課程群;
隨著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遺傳學已成為21世紀生命科學領域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是生命科學中各門學科的核心,它的分支幾乎擴展到生命科學的各個研究領域.目前,在生物學各專業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知識老化,課程體系陳舊,如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基因工程、基因組學、分子遺傳學等課程之間存在著部分內容重復等一系列問題.顯然,當前的課程體系已不適應高等學校生命科學教育的要求.如何突出遺傳學主干課程,實現課程體系的整合、優化,不同課程間知識的融通和銜接,以此組建口徑寬、方向靈活的課程群,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增強學生的適應性和競爭力,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能力特長以及繼續學習的能力,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是擺在我們面前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從遺傳學課程入手,對遺傳學課程群進行了初步的思考,重新設置和實踐,目的是實現課程體系的整合、優化,培養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
1遺傳學課程群內課程設置的基本思路
遺傳學課程群內課程設置的基本思路就是圍繞“一個中心,三個方向”的原則,以普通遺傳學為核心課程,兼顧三個方面的內容.基本框架如圖1.
“一個中心”就是以普通遺傳學為核心課程.遺傳學是一門生命科學所有專業的重要基礎課,要求全面系統地介紹遺傳學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及現代遺傳學發展的最新成就.在教學中,要始終貫穿遺傳物質的本質、遺傳物質的傳遞和變異、遺傳信息的表達與調控這一主線,使學生在群體水平、個體水平、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不同層次上對遺傳學有比較全面、系統的認識,并能應用其基本原理分析遺傳學數據,解釋遺傳學現象,并對遺傳學各分支學科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三個方向”是以遺傳學分支學科、反映現代遺傳學發展的學科及遺傳學普及性學科為遺傳學內容細化、深化和普及的三個層面,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遺傳學分支學科的內容,主要包括《群體遺傳學》、《微生物遺傳學》、《細胞遺傳學》等課程,以專業選修課的形式開出,主要目的是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深入學習遺傳學各個分支學科的知識.如《群體遺傳學》是研究在自然選擇、基因漂變、突變以及遷移四種進化動力的影響下,等位基因的分布和改變.它是在群體水平上研究種群的分類、空間結構等,并試圖解釋諸如適應和物種形成現象的理論.《微生物遺傳學》是以病毒、細菌、小型真菌以及單細胞動植物等為研究對象的遺傳學分支學科.《細胞遺傳學》是遺傳學與細胞學相結合的一個遺傳學分支學科,主要是在細胞和染色體水平上研究.
二是反映現代遺傳學發展的學科,如《基因工程》、《分子遺傳學》、《基因組學》.這三門課程都是在普通遺傳學基礎上開設的專業選修課程,目的是與現代遺傳學的發展接軌.如《分子遺傳學》(moleculargenetics)的主要內容為基因的結構、復制和轉錄以及轉錄后調控、翻譯,基因突變,DNA的復制、修復,原核與真核生物的基因表達調控,是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的研究.此課程為生命科學各專業本科生的學科基礎課,也可作為研究生的專業選修課.《基因工程》(geneengineering)主要介紹基因操作的主要技術原理,基因操作的工具酶,克隆載體,目的基因的分離方法,重組體的構建及導入,克隆基因的表達與檢測,基因工程研究進展,存在問題及新策略等內容,使學生具備基因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掌握其操作技術.《基因組學》(genomics)是對所有基因進行基因組作圖,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分析的一門科學.主要講述生物基因組的基本結構和組成、基因組內基因的表達和調控、遺傳圖譜與物理圖譜、基因組測序、基因組序列解讀、染色體的結構與基因表達調控、基因組的復制、基因組進化的分子基礎、基因組進化的模式、分子系統發生學等內容,并講述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全過程以及由此引發的道德倫理和法律問題,系統向學生講授基因組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及相關進展.通過該課程學習,使學生了解結構基因組學和功能基因組學的重要研究領域、熱點問題與發展趨勢,以及國內外研究現狀與進展.
三是遺傳學普及性的內容,此類課程為遺傳學的平行課程,以公選課的形式開出,主要目的是普及遺傳學知識,提高人口質量和全民素質.我們針對非生物專業的學生開設了《人類遺傳學》和《遺傳與優生》兩門課程.《人類遺傳學》主要講述人類在形態、結構、生理、生化、免疫、行為等各種性狀的遺傳上的相似和差別,人類群體的遺傳規律以及人類遺傳性疾病的發生機理、傳遞規律和如何預防等內容,使學生掌握人類遺傳學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方法.《遺傳與優生》主要講述什么是遺傳病,遺傳病對人類的危害,人類的染色體和染色體病、基因和基因病、腫瘤與遺傳、人類代謝和發育中的遺傳學問題、優生學的基本概念、影響優生的因素,優生的措施等.這兩門課程都注重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從剖析青年學生關注的問題入手去介紹人類遺傳與優生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使學生能夠在輕松、順暢且饒有興趣的學習過程中獲益.對于醫療保健事業和人群遺傳素質的改進具有重要意義.
2遺傳學課程群內課程內容整合的思路
為解決遺傳學的迅速發展及新知識、新技術不斷出現與遺傳學教學時數減少這一矛盾,我們通過建立遺傳學課程群體系,協調課程群內各門課程的關系,盡量減少重復內容,對于學習遺傳學的有關基礎知識,如核酸的結構和特征在先修課程《生物化學》中介紹,染色體的結構,細胞周期等在細胞生物學課程中介紹,概率和統計學知識在生物統計學課程中介紹.而對于遺傳學各分支學科的深入討論,將在細胞遺傳學、群體及數量遺傳學、分子遺傳學、基因組學、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學等課程中介紹.
3遺傳學課程群內實驗課程整合的思路
遺傳學課程群內主要設置了遺傳學實驗和分子遺傳學大實驗,遺傳學實驗是為了配合遺傳學的教學而開設的一門實驗課程,其設計思想是:1)配合遺傳學的教學,鞏固和加深對遺傳學知識的理解;2)適應現代遺傳學的發展,讓學生掌握現代遺傳學研究所必需的基本實驗技術;3)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鼓勵學生自己動腦筋設計、完成實驗.目前已形成具有基礎性實驗、提高性實驗和具有綜合性、研究創新性、開放性實驗的不同層次的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體系.鼓勵學生自己動腦筋設計、完成實驗,實驗室已對學生部分開放,并實施了自選實驗考試法[1].學生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科研訓練,部分學生在本科階段就寫作并發表了論文,充分體現了遺傳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特色.例如,結合本科畢業設計,我們編制了“遺傳學試驗的計算機模擬”軟件[2],增強了學生對遺傳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而且也增加了學生對計算機應用于生命科學研究的興趣.我們開發設計了“遺傳學實驗顯微圖像演示系統”[3],建立了遺傳學實驗圖像庫,學生在實驗前可以方便地檢索觀察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圖像,大大提高了實驗效率.通過遺傳學實驗的培訓,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設計和綜合創新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進入分子遺傳學大實驗的學習.而分子遺傳學大實驗的設計整合了分子遺傳學和基因工程兩門課程的實驗內容,既涵蓋了分子遺傳學的基本實驗技術,也體現了現代分子遺傳學發展的新方法、新技術.實驗通過DNA提取、擴增、檢測,到目的基因的獲取、重組、轉化、分子雜交等系列性實驗,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現代生物學分析技術,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設計實驗的能力,更實現了理論類課程與實踐訓練類課程的有序銜接,同時完善了學生從認知實踐到科研實踐的創新精神培養體系.
4遺傳學課程群實踐基地的建設
僅有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遺傳學課程群內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專業知識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綜合性教學是實踐教學環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為此,我們通過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等手段加強課程知識的掌握.利用地域優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徐州分院、江蘇省藥用植物重點實驗室、江蘇維維集團等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如,我們在講解“三系配套”時就帶領學生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徐州分院參觀學習、實地學習如何進行“三系配套”的操作,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通過專業實踐,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開拓創新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5遺傳學課程群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之思考
生命科學是21世紀的前沿學科,隨著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的完成,人類更壯觀的生命科學時代已向我們走來。針灸學是生命科學的分支學科之一,針灸學研究不僅是針灸學的,更是生命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所有適合生命科學研究的理論、技術與方法,都同樣適合針灸學研究。
1 生命科學與針灸學
針灸通過調整臟腑的陰陽氣血、虛實正邪等達到治療作用。它將疾病的病理過程作為一個整體,根據機體不同狀況,選用不同穴位和不同針刺手法,影響多靶點和疾病過程的多個環節,激發機體自身內在的調整能力達到治療目的[2]。其整合作用不僅表現在影響疾病的病理過程,對體質改善也有作用,在解決疾病易感性方面優勢明顯。當前,人類的疾病已由以感染和營養失調為主的單因素疾病轉向以機體自身代謝和調控失常為主的多因素疾病[3],以多環節、多靶點的整合調節為特點的針灸學,具有發展的獨特優勢。 現代生命科學對生命層次的整體性認識及各層次間的功能網絡聯系理解,與中醫整體觀是不謀而合的,在思維模式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不同的是表述方式和研究層次的差異。引入生命科學技術研究針灸既不會脫離中醫整體觀念等基礎理論,而且還會使針灸研究更加客觀化、定量化,使針灸的抽象思維建立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之上。針灸學的任務是應用針灸的方法探索生命科學并在臨床上應用其成果。利用多學科交叉的理論與技術優勢研究針灸學,必將為解決當代生命科學重大問題做出突破性貢獻。
針灸作用涉及到神經、內分泌、免疫等多種調節系統的相互作用,不同針刺條件可能會產生不同療效,傳統方法無法同時了解不同系統間動態作用,針灸的研究總是難以深入發展[4]。針灸刺激可以引起人體各系統生理、生化水平上的多項指標的同步變化,失去了它治療某種疾病機制上的相對特異性,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針灸對某些基因表達具有一定調控作用,但針灸的調控無靶基因,且不清楚針灸對結構基因的功能有無調控;某些研究結果不能很好的指導臨床。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突破,成為分子水平上理解機體器官以及分析與操縱分子DNA的又一里程碑,與之相發展并衍生一系列現代生物技術前沿:基因組學技術、生物芯片技術、蛋白質組學技術和生物信息技術[5]。生命科學的發展從形態分類到細胞生物、分子生物。從研究方法途徑來說,解剖學、細胞學、分子生物學互相滲透結合在一起,如果針灸不在細胞層次、分子層次、結構與功能關系層次、信號傳遞與效應層次、基因型與表現型層次上進行學科交叉,吸收最新觀念、方法、技術,就會被淘汰。
2 生命科學技術的應用與針灸學研究
針灸研究吸收、借鑒現代生命科學的新成果,可使針灸療法更加科學化,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為針灸現代化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針灸臨床和基礎研究的成果已經并將繼續為充實生命科學提供客觀資料,為進一步探索生命科學開辟新的思路。經絡現象、腧穴功能、經穴-臟腑相關、針灸調節作用及機制、針刺麻醉和針刺鎮痛原理等研究結果,涉及到不少目前尚未能被生命科學解釋的問題。
基因組學從分子水平辯證地研究整體的功能和聯系,它從細胞超微結構及分子相互作用闡述了生命的物質基礎,再經綜合分析,用現代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和協調論等學說,把“孤立”的物質與組成整體的所有器官聯系在一起,把局部的作用和整體的健康狀況聯系在一起。基因組學研究充分認識到基因之間相互聯系的復雜性,反映出基因組學與中醫(針灸)學在思維方法學上的趨近性,顯示出研究思路與方法相互滲透的可能性。許多學者著手于研究針刺對早期基因家族、神經肽、神經遞質、激素及其相關受體的影響及基因技術在針灸基礎研究中的應用,發現針灸可能對某些疾病或病理現象具有一些基因水平的調節作用。我們應當從調控基因的功能著手治療疾病,進行針灸的多環節、多靶點的調節作用研究[6]。
生物芯片技術的發展不僅為生命科學的諸多領域研究帶來一場革命,而且給我國新藥的研究和開發以及中醫藥現代化帶來了一次新的契機。基因芯片中的DNA微陣列可同時對大量基因的表達水平、突變和多態性進行快速準確的檢測,觀察針灸作用后大量基因表達改變的情況,不僅使我們能夠了解到各種基因表達的變化情況,而且能夠對基因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和調控的渠道有初步的了解,有利于研究針灸這種全方位、多靶點作用的整體治療方法及治療過程中復雜的基因表達調控機制。抑制削減雜交技術是通過自身前后所提取的cDNA雜交,抑制并扣除其表達相同的非目的基因,而顯示出兩者表達有差異的目的基因。對于研究針灸這類作用靶點廣泛,涉及大量未知基因表達的研究特別有用,對研究針灸的分子療效及基因表達調控機制有重要意義。
蛋白質組學是對機體或組織或細胞的全部蛋白質的表達和功能模式進行研究,能清楚地表述細胞或組織或機體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上表達的所有蛋白質。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主要是人體整體功能的失調,證候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機概括。證候既然是有規律的病理表現,就必然有其物質基礎支配機制。中醫證的本質是細胞內基因誘生性表達的細胞因子,證的基本發病機制是由于細胞因子網絡功能紊亂的結果[7-8]。細胞因子的本質是多肽,即蛋白質組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從蛋白質水平可以反映細胞或組織特異性表型和表達模式,與臨床癥狀和體征有必然內在聯系。針灸作用突出的是多層次、多臟器、多水平調理過程,與整體和全局為出發點的蛋白質組學有著天然的親和性。雙向電泳、色譜、蛋白質芯片及質譜分析等技術為蛋白質組學研究針灸提供支持。生物體在生長、發育和適應環境的過程中蛋白質始終處于動態的變化過程,采用對基因組的表達產物-全套蛋白質的研究對于針灸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針灸發揮作用的基本環節是效應物質與生命分子之間的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針灸效應必然會引起從遺傳信息到整體功能實現中的分子、細胞、器官、整體多個層面的結構與功能狀態的改變。雖然決定這些結構與功能的基礎是基因,但其直接的決定因素主要是基因翻譯后的蛋白質。以蛋白質表達為指標,采用蛋白質組相關分析技術,以蛋白質調控改變和功能修飾為研究方向,比較分析針灸前后組織、細胞的蛋白質組,進行針灸效應的多環節、多靶點調整作用的研究,使我們能在分子水平了解針灸的作用靶點及方式、代謝途徑,有可能對針灸作用機理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針灸對蛋白質表達譜的影響,依據針灸經典處方中不同穴位對應基因及蛋白表達點以及表達量,與穴位配伍及刺激參數相關聯,分析處方組成中各穴位間的密切關系,闡明針灸處方的組成原理;確定針灸不同經脈對應基因及蛋白表達靶點,并根據表達量的多少與對應臟腑相關聯,同時分析不同經脈對應基因及蛋白靶點之間的相互作用,探討經脈-臟腑相關。
生物信息學是在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中面對巨大且具有高度復雜性的生物數據的管理和分析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9]。以生物信息學的有關理論與方法作為橋梁,將生命科學中最前沿、最熱點的研究與中醫針灸聯系起來,以信息、系統的觀點切入針灸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以整體觀、辨證論治、辨經論治為核心的針灸療法。將診斷、辨證和治療的各種數據集中起來,借鑒當代生物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國內外現有的文獻信息資源,建立各專業及相關的數據庫,可逐步達到文獻和信息的數字化。通過對數據進行整理、完善和提高,以及與國際相關數據庫信息網的連接,高效地獲得大量有用的信息,從多層次信息中發掘中醫針灸的科學內涵。
3 結語
21世紀是信息時代,以生物信息技術為橋梁的綜合研究很可能是針灸現代化研究的突破口。基因組和蛋白質組研究與生物信息學技術互相推動,并行發展。近年來,強調整體思維模式的中醫學正逐漸受到世界醫學界的重新認識和再評價,高通量、大規模平行性研究方法如生物芯片、大規模篩查系統和生物信息學等,為研究中醫藥基本理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充分運用基因組、蛋白質組、生物信息學等現代先進科技手段來分析針灸效應,以“國際通用的醫學語言”闡明針灸效應及作用原理對針灸現代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盡管我國在針灸臨床研究上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但由于方法學上存在著某些不夠規范的地方,限制了世界醫學科學界對它的進一步認同,對生命科學技術在針灸學研究中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非常必要。
參考文獻
[1] 楊永清,陳漢平.針灸學與生命科學[J].上海針灸雜志,1996,15(5):36.
[2] 洪 凈.中醫藥防治疾病的優勢與學術發展切入點的探討[J].中醫雜志, 2000,41(12):751.
[3] 李 揚.流行病學模式的轉變[J].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1998,15(3):97.
[4] 陳漢平.關于針灸學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的若干認識[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2,36(2):4.
[5] 陶勇光,曹 亞.現代生物技術前沿與創新藥物研究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2002,23(12):8.
[6] 沈自尹.基因科學和21世紀中醫藥學的走向[J].上海針灸雜志,2002, 21(2):44.
[7] 申維璽,孫 燕.論中醫證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和肽及證本質的分子標準[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9(1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