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科技元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泰州225300)
【摘要】生源不足已成為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新常態”,在這種形勢下,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高職教育市場將會迅速分化,“好的更好,糟的更糟”。地處蘇中的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面對當前形勢,主動應對,積極開拓生源基地,立足江蘇,面向西部,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和戰略眼光來化解生源危機。
關鍵詞 生源危機;技術技能人才;高職教育
由于受適齡人口逐年下降、本科高校持續擴招、國外高校爭奪生源、放棄升學學生增多等因素的影響,生源不足已成為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新常態”。如何在日漸萎縮的生源市場上實現轉型發展,在激烈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為高職院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這種形勢下,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高職教育市場將會迅速分化,“好的更好,糟的更糟”。如果招生有了問題,生源出現枯竭,“關門大吉”將并非危言聳聽。
地處蘇中的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面對當前形勢,主動應對,積極開拓生源基地,立足江蘇,面向西部,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和戰略眼光來化解生源危機。
1廣袤的西部大地需要大量的農牧科技人才
1.1國家大力支持西部地區農牧業人力資源建設工作
農牧業是西部地區的重點產業之一,農牧業人才是農牧業發展的基礎。國家對西部地區的農牧業人力資源建設工作支持力度非常大,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西部就業,通過“西部計劃”等政策向西部地區源源不斷地輸送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農牧科技類人才。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作為培養農牧科技類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積極向西部地區開拓生源基地,并且鼓勵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西部地區就業。為西部地區培養高質量的農牧業人才,為西部地區發展貢獻力量。
1.2西部地區農牧業從業者迫切需要職業技能培訓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提供了一組令人擔憂的數據。截至2013年我國農村勞動力已達4億左右。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左右,高中文化程度占12%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約占39%左右,小學程度占48%。由于大多數農牧業從業者沒經過職業教育或技能培訓,他們不具備現代農牧業所要求的技術和才能,不能很好的勝任農牧企業急需的技術技能工作,所以他們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西部地區農牧業的發展速度。對西部地區農牧業從業者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刻不容緩。
2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在為西部地區培養農牧業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2.1學院是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始建于1958年9月,是一所隸屬于江蘇省農委的全日制公辦高校,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乃至我國南方14個省(市、自治區)唯一以培養農牧科技類技術技能人才為主的省屬公辦高職院校。2010年學院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首批國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職業院校”,2013年11月以“優秀”等級通過國家驗收。
2.2專業特色鮮明
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要求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健全專業預警、退出機制,連續兩年就業率較低的專業,除個別特殊專業外,應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建立健全招生-培養-就業多元聯動機制。該學院在專業建設工作中,牢固樹立“緊扣農牧產業辦學、緊密結合產學研育人、緊跟區域增長極發展”辦學理念,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根據現代農牧業轉型升級需要,向動物醫藥、寵物美容與護理、食品安全與檢驗等二、三產業不斷延伸,制訂了鞏固具有傳統特色的一產類專業、做強二產類專業、拓展三產類專業的專業建設戰略。學院現開設了52個專業(方向),涵蓋了農牧產業鏈相關產業,約三分之一的專業為全國高職院校中最早舉辦,四分之一專業(方向)為全省乃至全國高職院校中獨有,這是該學院吸引西部地區考生報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2.3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條件優越
該學院現有教職工1000多名,副教授以上高級職稱199名,教授等正高職稱教師52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45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南開大學校長饒子和擔任我院名譽院長,國內外20多名知名教授(6名兩院院士)擔任我院兼職教授。該學院建有江蘇現代畜牧科技園、江蘇中藥科技園等國家級實訓基地。擁有國家水禽基因庫、姜曲海豬保種場2個國家級保種與研發機構以及江蘇省獸用生物制藥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等14個省級研發中心、12個市級研發平臺。各級各類實驗室、實訓室200多個,校外實訓實習基地700多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38億元。
2.4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畢業生就業情況怎樣,既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也是影響招生工作成敗的重要因素。該學院歷來高度重視學生的就業工作,畢業生就業率與就業質量呈現“雙高”態勢。近幾年,學院畢業生“雙證書”持有率達到95%以上,就業率持續保持在99%以上,連續八年被評為“江蘇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2013年5月榮獲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學院積極聯合麥可思公司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我院畢業生起薪線最高為3213元,最低為2250元,平均達到2829元;就業對口率平均達到88.66%;從起薪線和就業對口率來看,學院畢業生就業質量較高。2013年畢業生平均第一年工作年薪在4萬元左右,部分優秀畢業生兩年后就走上了企業中層管理崗位,年薪達到十萬元以上,真正做到了讓學生成才,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
3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立足江蘇、放眼西部,化解生源危機的舉措
3.1積極開拓和鞏固西部生源基地
該學院在西部地區的大部分省、市、自治區都有招生計劃。2014年,該學院開拓了西部地區新的招生省份——青海省,2015年,該學院又將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開始招生。至此,該學院的招生范圍幾乎覆蓋了整個西部地區。在開拓新的招生基地的同時,該學院還不斷地鞏固既有的生源基地,尤其是對新疆、西藏、內蒙古等西部偏遠地區加強宣傳力度,增加招生計劃,讓更多的西部考生有機會來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享受高質量的高等教育。
3.2加大對西部地區農牧業從業者的培訓和成人教育工作力度
最近幾年,高考考生數量呈逐年下降的態勢,國內本科高校持續擴招,國外高校爭奪生源,放棄升學學生增多……種種不利因素擺在高職院校面前。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面對這種形勢,果斷把成人教育和成人培訓作為重點工作來抓,而西部地區農牧業從業者正好迫切需要職業技能培訓和成人教育。該院先后舉辦了西藏拉薩市獸醫培訓班、新疆克州農林牧科技人才培訓班、新疆昭蘇縣鄉鎮場干部培訓班等,為西部地區培養了大量的專業農牧業人才,同時也化解了自身的生源危機。
3.3構建“中高職銜接”教育體系和“專、本貫通”教育體系
大膽突破體制障礙,構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上下貫通”的教育體系。即不僅構建中高職“3+3”銜接教育體系,還構建了“專本直通”的自下而上的完整職業教育體系。建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銜接和上升通道,職業教育的學分可以獲得普通教育認可,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設立具有靈活性和開放性的教育學制。2013年開始,該學院與部分普通本科院校開展“3+2”分段培養學生的工作,學生報名踴躍,深受家長歡迎。
3.4提升學校的教育質量,走特色化與差異化生存之路
近年來,社會上學生和家長對于上大學的觀念已由從前的“有學上”逐漸轉變為“上好學”,當高職教育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品牌與特色就是學生或家長選擇高職院校首要考慮的問題,也成為高職院校在競爭中生存的法寶。特色發展與錯位競爭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經驗。該學院作為農牧科技類院校,專業的特殊性將在較長時期內存在,已經具有專業上的鮮明特色。但是還要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打造更多的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
3.5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學習效果和在校生活質量
學生們參與在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改革浪潮之中,他們真正要收獲的應該是完成的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和價值觀的塑造。因此,該學院在各種教育教學改革中都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另外,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學習還有生活,學生的大學生活質量也是必須去關注和改善的關鍵問題。該學院切切實實地做好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服務工作,切切實實地關心學生的生活需求,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成長狀況并為之努力付出。
3.6面向社會和行業,切實提升學生的就業質量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就業問題事關畢業生的切身利益,事關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水平和社會認可度最終取決于畢業生的就業質量。該學院加強與行業聯系,與行業共建“雙師型”的師資隊伍,抓好就業市場的培育與運作。該學院順應社會發展潮流,于2014年10月成立了中國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校企聯盟),為畢業生高質量的就業打造了一個高效的平臺。
總之,打鐵還需自身硬,化解生源危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學校自身建設得更加有競爭力。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將繼續立足江蘇、面向西部,充分發掘自身潛力,為培養更多專業的農牧科技人才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2013高招調查報告[J].中國教育在線,2013,8.
[2]王燕,毛新華.高職院校應對生源危機的策略分析[J].科技創業月刊,2011(18).
[3]周劍.生源危機下高職院校生存之道[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11(5).
關鍵詞 水稻;硫酸銅;產量;肥效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3-0026-01
水稻在生長發育中需要大量的營養元素,也需要中微量元素配合,雖然對中微量元素需要較少,但它們在作物生長發育中的作用是大量元素無法替代的[1]。水稻缺銅,會造成新生葉失綠發黃,呈凋萎干枯狀,其他葉葉尖發白卷曲,葉緣黃白色。銅含量過高會對植物的養分吸收、生長和產量形成產生危害。本試驗是在當地推薦施肥量的基礎上配施銅肥,研究微量元素銅對水稻產量的影響,確定適宜銅用量,為更好指導農戶施肥及配方肥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選擇在平浪鎮文峰村某農戶責任田內,地塊位置:東經107°24′41″,北緯26°41′30″,海拔891 m,土壤類型斑黃泥田,土壤測試結果:有機質41.5 mg/kg、全氮2.6 g/kg、堿解氮218 mg/kg、有效磷12.7 mg/kg、緩效鉀110 mg/kg、速效鉀66 mg/kg,pH值6.3。
1.2 試驗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宜香725。供試肥料:46%尿素(赤天化生產)、16%磷肥(福泉磷肥廠生產)、60%氯化鉀(俄羅斯進口);微量元素產品形態為粉狀,硫酸銅(分析純不少于99.0%,中國天津市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3個處理,
1.5 調查內容與方法
水稻考種與測產于水稻成熟期,在各小區中隨機選取有代表性的水稻植株5蔸作為考種材料,用1/10分析天平測千粒重。并于成熟期測每小區實際產量。數據采用Excel,并利用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并進行相關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水稻植株性狀的影響
2.2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施用硫酸銅增加水稻產量,增產幅度為3.73%~5.04%。處理間差異顯著。說明施用硫酸銅可提高作物產量,增加作物的收益。
3 結論與討論
顯下降,據以往的研究表明,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銅脅迫條件下水稻吸氮能力明顯減弱,其次為氮素籽粒生產效率的下降[2]。
銅元素在水稻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起著大量元素無法替代的作用,合理施用銅肥可以有效提高糧食產量[3-4]。過量施用則會造成水稻吸氮能力下降,直接影響植株的光合生產,進而使分蘗發生和穎花形成受阻,最終導致水稻產量下降[2]。在傳統施用氮、磷、鉀肥的施肥模式上,應多注重微量元素銅對水稻生長的促進作用,平衡用肥,合理施肥,提高水稻產量[5-6]。
4 參考文獻
[1] 楊敏云,張永龍,鄧麗華,等.水稻中微量元素肥料效應試驗初報[J].吉林農業,2011(8):65-66.
[2] 徐加寬,楊連新,王志強,等.土壤銅含量對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產量的影響[J].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8(2):72-75.
[3] 劉遜忠,劉旭欽,黎國安,等.硼錳銅復合微肥對中低產田水稻產量及效益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3(8):214-215.
[4] 沈燁.銅肥對水稻生產的影響[J].上海農業科技,2013(4):118.
農業科技產品的研發生產有賴于農業科學研究機構,農業學研究機構的規模數量以及研究能力對于農業科技產品開發起著重要的影響。湖南一直是我國的農業大省,擁有一批專注于農業研究生產的農業科學機構。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湖南省農業科學研究機構達到124家,較上年增長5.08%,參與農業科學研究和試驗的工作人員為3296人,較上年增長2.30%,R&D經費支出為37514萬元,較上年增長9.90%,用于農業科學研究的科研儀器和設備價值為39016,較上年增長3.02%。本數據來源于:2012-2013年《湖南省統計年鑒》數量眾多的農業科學機構為湖南省的農業科技產品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產生了大量的科技含量高,社會影響力大的農業科技產品。其中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省林業科學院、湖南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對于湖南農業科技產品發展的貢獻尤為突出。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至成立以來,現有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水稻所、作物所、園藝所、茶葉所、蔬菜所、土肥所、植保所、西甜瓜所、區劃所、農業信息與工程研究所、核農學與航天育種研究所、農業生物資源利用研究所、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生物技術中心等15個研究所、中心及基地管理中心、中南大學隆平研究生學院、等5個院直屬機構。建有雜交水稻、水稻、辣椒、柑橘、農業科學數據、生物農業、作物雜種優勢利用、無公害農產品、分子育種、種質資源、茶葉、農化、稻米及制品等國家、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科學觀測實驗站等52個,博士后流動工作站1個,野外科學試驗臺站3個,綜合試驗示范基地3個,常年專業試驗示范基地43個,專業示范點200多個。
二、湖南省農業科技產品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村對農業科技產品的吸收能力不足
湖南省農村文盲半文盲占農村總人口的11.5%,小學文化程度占39.2%,初中文化程度占42.5%。也就是說,農村人口的86%左右文化素質不高,直接影響到農業科技產品的吸收應用能力。二是湖南省大部分地區農民群眾經濟基礎較薄弱,農業科技產品的吸收應用受經濟條件影響較大。三是湖南省農村農業產業發展影響農民對科技產品的吸收應用能力。湖南省廣大農村農業生產和農業產業發展多數處于小規模經營狀態,嚴重制約著農民群眾對農業科技產品的需求,也不利于批量綜合農業科技產品的推廣應用。
2.農業科技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頻出
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產品的不斷發展和農業科技產品的大力推廣,我國在提高食物供給總量、改善食品多樣性以及改進國民營養狀況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斷發生,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威脅。如:農藥化肥大量施用的蔬菜,生長素、化肥催長的魚蝦;飼料中的一些性激素、生長激素、赤霉醇(霉玉米中含有)、興奮劑(鹽酸克倫特)殘留于動物性食品中,人體攝取后可產生致癌后果和激素樣作用,甚至引起中毒、造成死亡;高劑量重金屬微量元素制劑(如高銅、高鋅)使豬皮毛發紅發亮,這些元素在機體內蓄積超過一定量時將對動物并通過動物性食品對人產生有害作用。這都是在農業科技產品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我們不能一味追求產量、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丟掉了農業科技產品研發與推廣的初衷。
3.農業科技產品推廣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湖南省農業經濟的快發展很大程度上歸公于農業科技產品的貢獻。如雜交水稻技術、保健養豬關鍵技術、溫室養殖、塑料大棚反季節蔬菜栽培等從無到有,從小規模到大規模發展就歸功于技術的推廣。農業技術推廣是湖南省農業科技產品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環節。根據筆者調查訪問了解到,目前湖南省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運行機制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傳統的推廣方式傳遞速度慢、推廣周期長,合理高效、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運行機制尚未很好建立起來;二是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動模式與農民自主決策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業技術推廣尚未建成有效的載體,科技示范場建設剛剛起步,農村科技市場建設還不規范;三是農業技術服務對產后加工增值、市場營銷、質量標準、綠色品牌、安全生產等重視不夠,不能有效地提高農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四是區(縣)、鄉(鎮)兩級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經費和項目經費緊張,培訓、推廣、試驗難以廣泛開展,技術人員知識更新較慢,為解決經費不足,農業技術推廣單位不得不通過物化服務來創收,削弱了農業技術推廣職能。
4.農業科技產品中介機構市場化水平低
影響農業科技產品的市場化發展的因素既有市場自身的內在因素,又有市場運作和管理等外部因素。農業科技產品市場運行過程中的市場機制不健全,管理滯后,交易主體稀少,購銷不旺等問題就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產品的產業化。首先,缺乏相應的市場政策法規和配套的管理制度,使得交易行為不規范且形式單一,特別是缺少風險保障機制和風險金融投資政策。而且,在技術合同實施過程中缺少監督和約束機制,無法切實保護技術出讓方和受讓方的利益。其次,聯系購銷雙方的中介組織還不發達,促成交易的技術經紀人數量少,素質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購銷雙方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市場信息流通不暢等因素,使農民無法得到適用農業技術成果的信息,農民的需求信息也不能及時反饋。第三,農業技術市場的利益驅動對農業技術商品提出了特定的要求,只有那些可控性強、見效快的農業科技產品才適于進入市場,而限制了一批不被“技術市場”看好的科技產品,從而成為了農業科技產品發展的又一道屏障。
三、小結
關鍵詞 鋅肥;玉米;作用;效果;技術;江蘇鹽城;沿海地區
中圖分類號 TQ44.5;S513.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3-0060-02
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尤其是面對著耕地面積減少、耕地質量降低的現狀,我國水稻和小麥都相繼出現種植面積減少的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下,玉米的栽培面積呈現出了持續增長。但受土地資源有限的限制,耕地面積的增長也受到了極大約束。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提高玉米種植水平和質量成為農業科技研究的重要問題。
玉米的產量和質量一直以來都是我國農業科技研究的重要課題。鋅是植物生長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一種微量元素,在玉米的生長發育過程中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對于玉米生長時光合作用的進行、葉綠素含量的穩定及玉米體內各種酶的合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2]。
1 鹽城地區玉米種植情況
鹽城市位于江淮平原的東部沿海地區,在地勢上屬于平坦的平原地區,氣候上處于亞熱帶和溫帶之間,且具備海洋性氣候溫暖濕潤的特征,同時土壤條件也比較肥沃。鹽城地區的耕地面積達到64.9萬hm2,年平均氣溫13.9~14.5 ℃,年降雨量在980~1 100 mm,各種條件都非常適合玉米的種植。鹽城地區的農業發展程度較高,向浦東經濟區和長三角經濟區這兩大市場提供眾多農副產品。作為農業大市,2 鋅在玉米生長中的作用
鋅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植物生長發育的各環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玉米在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中需要多種酶的參與,而鋅是其中多種酶的重要組成元素。鋅元素可以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玉米如果缺鋅,會造成玉米所含葉綠素和蛋白質減少,進而降低其光合作用的效率。而如果玉米內部含有的鋅超過了正常應有的水平,玉米內部的電子傳遞會受到阻礙,進而也會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鋅元素的吸收狀況,關系到玉米內部葉綠素含量是否穩定及光合作用是否正常進行。鋅除了影響玉米自身的光合作用以外,還會影響玉米的根、莖、葉等各個部分的生長發育。鋅含量過多或過少也都會對玉米的生長造成不良的影響,會降低玉米的株高和鮮重。通過試驗發現,對于玉米的生長發育造成最大影響的,不是完全不吸收鋅的情況,而是只能吸收到正常供應量的0.1%和1.0%的狀態[4]。另外,缺乏鋅元素的時候,玉米地上部分出現的影響比地下部分更為明顯,地上部分的發育對鋅元素的含量變化更為敏感。在試驗中,施用鋅肥的玉米在發育的過程中,根系更粗,抗倒伏的能力也相比沒有施加鋅肥的玉米更強,同時莖節也生長得更粗更長。這些器官的發育狀況,會影響到玉米籽粒的產量。
此外,鋅元素還可以影響到玉米吸收其他營養成分的情況。玉米在處于鋅元素缺乏的狀態下,對于氮、磷、鉀等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也出現了吸收量下降、營養成分在體內轉化率降低及合成植物發育所需要的酶的數量降低等情況。
3 應用成效
經過農業科技的研究對比發現,土壤中鋅含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農作物對鋅的吸收,影響農作物體內鋅含量的水平。具體數據見表1。在沿海地區的玉米種植中,土壤中有效鋅含量如果小于0.5 mg/kg,可以視為該土壤出現缺鋅的情況;如果處于0.5~1.0 mg/kg,那么該土壤屬于有一定缺鋅的潛在性風險[4]。土壤內鋅元素含量屬于以上2種情況的耕地,就應該要考慮施用鋅肥,來提高玉米的產量和生長質量。
經過試驗對比發現,根據玉米生長情況和土壤鋅含量水平進行合理的鋅肥施用以后,玉米的生長狀況和產量、質量都有了一定水平的提高。這在實踐上佐證了鋅元素對于玉米成長所起的作用。由表2可知,對玉米施加鋅肥以后,玉米葉的顏色呈現出更濃的綠色,表明葉綠素的增加,同時株高等數據也都相應增加。穗粒數、千粒重等玉米質量、產量數據也都有明顯的提高。
4 鋅肥施用技術
4.1 基施
4.2 拌種
拌種是把玉米種子直接和鋅肥拌在一起,提高鋅元素的吸收效率,此種施用方式按照玉米種子的數量來決定鋅肥的多少。1 kg種子需要使用硫酸鋅6~8 g,將稱好的硫酸鋅用少量46~60 ℃的熱水進行溶解,待溶解充分以后加冷水配成溶液,溶液和種子的重量配比約為1∶10。溶液配制完成后,將溶液灑到種子表面[5],注意灑溶液時一定要均勻,將種子與溶液拌勻晾干以后即可播種。
4.3 噴施
5 鋅肥施用的注意事項
在對玉米施用鋅肥時,必須要注意掌握施用的度,切忌過量。因為不僅鋅元素的缺乏會對玉米生長產生不良影響,如前文研究結果所顯示,鋅元素的含量超過正常水平同樣也會影響玉米的正常發育成長。鋅元素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微量元素,但它也僅僅只是微量元素,并非可以不加節制地施用。在施用時,要根據玉米、土壤的鋅元素含量狀況決定施用的數量,同時和其他肥料進行科學合理的搭配,保證玉米的健康成長。
6 參考文獻
[1] 李佐同,楊克軍,王玉鳳.鋅對不同基因型玉米產量及氮磷鉀鋅吸收與分配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0(16):259-261.
[2] 沈志錦,彭克勤,周浩,等.植物微量元素鋅的研究進展[J].湖南農業科學,2007(3):195-198.
[3] 韓金玲,李雁鳴,馬春英.鋅對作物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綜述)[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4(4):56-57.
[4] 李芳賢,王金林,李玉蘭,等.鋅對夏玉米生長發育及產量影響的研究[J].玉米科學,1999(1):71-72.
關鍵詞:黃瓜;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生育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 S6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4-27-1
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是鞍山市圣霖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葉面肥料。為驗證該產品在海城市的應用效果,我們在黃瓜上安排了田間小區試驗,試驗結果如下: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點基本情況
試驗地點安排在海城市感王鎮中糧村,農戶姓名:李樹良。試驗地土質為草甸土、壤質,前茬作物為番茄,其土壤理化性狀為有機質20.35 克/公斤、全氮1.258克/公斤、有效磷76.4毫克/公斤、有效鉀182.6毫克/公斤、pH值為6.6。
1.2 供試肥料
試驗肥料名稱: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其養分含量:大量元素≥50.0%、微量元素0.2%~3.0%;其他肥料:尿素、復合肥(17-17-17)、硫酸鉀。
1.3 試驗作物品種
作物:黃瓜;品種:盛豐208。
1.4 試驗設計與方法
處理1:常規施肥。
處理2:在常規施肥基礎上,噴施與處理3等量清水。
處理3:在常規施肥基礎上,噴施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
田間設計:三個處理、重復三次、隨機排列、小區面積20平方米。
1.5 肥料施用方法
在黃瓜移栽緩苗開花后,將試驗肥料稀釋500倍液葉面噴施,10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5次。
常規施肥:底肥,有機肥4000 公斤/畝+復合肥80公斤/畝,追肥每次尿素8公斤/畝、硫酸鉀5公斤/畝,每10天追施一次。
1.6 田間管理
7月15日育苗,8月20日移栽,行距(80+40)厘米、株距35厘米,9月6日開花,9月18日采收,12月10日結束。處理3在9月5日至10月15日噴施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稀釋500倍液,連續噴施5次,每次間隔10天。處理2同期與處理3噴施等量清水,處理1常規施肥。其他病蟲害防治及田間管理各處理一致,各小區單獨計產。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對黃瓜生育性狀的影響
從表1黃瓜生育性狀調查結果看,施用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與常規施肥和等量清水相比,株高變化不大,其葉色、單果重、單株果數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施用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比常規施肥,葉色濃綠、單果重增加7.3克,單株果數增加1.1個。施用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比常規施肥+噴施清水,葉色濃綠、單果重增加5.4克,單株果數增加0.7個。從田間調查看,施用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黃瓜葉片濃綠肥厚、瓜條直,商品性好。說明施用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能促進黃瓜生長發育、改善果實品質。
表1 黃瓜生育性狀調查表
2.2 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對黃瓜產量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在黃瓜上施用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與常規施肥相比畝增產405.8公斤,增產率為7.0%。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施用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與和噴清水相比畝增產294.6公斤,增產率為5.0%。差異均達顯著水平。說明施用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對黃瓜具有明顯的增產作用。
表2 黃瓜產量調查表
3 結語
施用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能明顯改善黃瓜的生育性狀、改善品質,施用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的黃瓜表現葉片濃綠、單果重增加、單株果數增加、瓜條直,商品性好。
在黃瓜上施用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增產效果明顯,施用圣霖大量元素水溶肥比常規施肥的黃瓜畝增產405.8公斤,增產率為7.0%,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丁長秀,闞亞麗,陳書華.黃瓜噴施葉面肥效果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09,20:120.
[2] 王若冰.葉面肥及葉面施肥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2).
關鍵詞:大蒜;營養特性;施肥技術
菏澤市大蒜常年種植面積在4hm2左右,大蒜種植效益一直很好,但是通過近幾年的觀察與實踐,在大蒜施肥上還存在一些誤區。針對菏澤市實際情況,改善施肥方法與配比,能夠進一步降低物化成本,提高大蒜種植效益。現將大蒜營養特性及施肥技術總結如下。
1大蒜的營養特性
大蒜是需肥較多而且較耐肥的蔬菜,一般每生產1000kg大蒜需氮4.5~5.0kg、磷1.1~1.3kg、鉀4.1~4.7kg,其比例為3∶1∶3。大蒜對養分的吸收隨植株生長量的增加而增加。從播種至初生葉伸出地面為大蒜的發芽期,這一時期生長量小,生長期短,消耗的養分也少,所需的各種養分由種蒜提供;此期根系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分。從初生葉展開至鱗芽及花芽開始分化為幼苗期,隨著幼苗的生長,種瓣中貯藏的養分逐漸耗盡,蒜母開始干縮。此期大蒜的生長完全靠土壤營養供應,吸肥量明顯增加,如果土壤養分不足,易出現葉片干尖。此時應施用速效肥料,以保證幼苗的生長和培育壯苗。幼苗期結束后,進入鱗芽、花芽分化期。這一時期是大蒜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根系生長增強,加速了對土壤養分的吸收利用。從花芽分化結束至蒜薹采收是大蒜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時期,蒜薹迅速伸長的同時,鱗莖也逐漸形成和膨大,生長量大,需肥需水量也最多,此時根系生長和吸肥能力達到高峰,是大蒜肥水管理的關鍵時期。蒜薹收獲后,是鱗莖膨大盛期,此時根系開始衰老,吸肥量不大,鱗莖膨大所需要的養分,大多數來自于自身營養的再分配。大蒜除了吸收氮、磷、鉀以外,對鈣、鎂、硫的需求也相對較大,尤其是硫,適當應用硫肥可使蒜頭和蒜薹增大增重,并可減少畸形蒜薹和裂球[1,2]。
2大蒜施肥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偏施氮肥、磷肥,忽視鉀肥。氮、磷、鉀是大蒜正常生長所必需的三大營養元素,只有根據大蒜的需肥規律配合施用,才能有效發揮肥料的增產作用,如果忽視了其中任何一種養分,另外2種養分再充足也達不到增產的效果。氮肥過多,鉀肥不足,會引起冬前蒜苗生長過旺,易受凍害,后期則表現為莖葉旺長、蒜頭小。因此,氮肥施用過量必然造成大蒜的減產,只有適量適時地供給氮素養分才能確保大蒜高產穩產。足量的鉀肥能顯著提高大蒜抗病、抗旱及抗凍能力。大蒜生長過程中如果缺鉀素養分,最明顯的表現是葉尖葉緣變黃,根系發育不良,蒜頭小,莖桿較軟,造成嚴重減產。許多農民只注重施用尿素、二銨,忽視含鉀復混肥的施用,結果是投資不小,產量不高。二是底肥不足,追肥單一。大蒜的生長期長,約270d,施足底肥是大蒜生長的基礎,其需肥高峰在抽薹前,在需肥高峰期適當追施氮鉀肥是豐產的保證。許多農民種大蒜時選擇的肥料養分配比不科學,甚至只用單一化肥作底肥,而且追肥時只用氮素化肥,往往因肥料沒有后勁,養分單一,后期出現脫肥早衰,嚴重影響產量。三是忽視中微量元素的施用。中量元素鈣、鎂、硫及微量元素鋅、鐵、硼等對大蒜的正常生長發育都有重要的作用,缺少某種微量元素都對大蒜的產量造成影響。因此,全面提高中微量元素是提高大蒜產量最經濟有效的方法[3]。
3大蒜施肥技術
一是施好基肥。大蒜根系淺,根毛少,吸肥能力差,因此對基肥的質量要求較高,一般以腐熟的有機肥為好,施用75~90t/hm2,復合肥750~1500kg/hm2。通常在基肥中配施一些鈣、鎂、硫肥。大蒜出口量大,盡量選用綠色環保肥料,既要保證出口質量,更要保護土地免受污染[4]。二是適時追肥。大蒜屬耐肥作物,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一般進行4次追肥,分別為:①催苗肥。一般于出苗后15d左右進行,可以施高氮復合肥75~120kg/hm2,肥力較高、底肥較足的田塊,可以不施催苗肥。②返青肥。一般在春季氣溫回升、大蒜的心葉和根系開始生長時施用,即在春分左右施用,用量以高氮復合肥120~150kg/hm2為宜。③抽薹肥。一般應在鱗芽和花芽分化完成、蒜薹露纓時進行。此時進入生長旺盛期,是氮肥最大效率期,所以催薹肥是一次關鍵性的追肥,重施復合肥375~450kg/hm2。④催頭肥。一般于抽薹肥施后25~30d進行,以氮肥為主、配合施磷鉀肥,施用高氮復合肥225~300kg/hm2為宜,滿足蒜薹采收和蒜頭膨大時對養分的需要。大蒜追肥一般采用條施、隨水施或埋施。追施有機肥時,常順行開溝,進行條施;化肥一般采用開溝撒施,施后覆土。苗期追肥后,注意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和墑情,減少養分的損失,加快根系對養分的吸收利用。三是加大葉面追肥,及時補充微量元素。在作物普遍高產的情況下,因為很少輪作和休耕,微量元素缺乏,已經成為影響作物產量和質量的制約性因素,應噴施全營養葉面肥。
4參考文獻
[1]范厚明.大蒜高產的科學施肥技術[J].農家科技,2008(9):13.
[2]龐建新.大蒜不同種植方式的合理施肥技術[J].河北農業科技,2008(4):40.
白沙鎮有8000畝小水果基地,楊梅就是其中重點種植的水果產品。到了白沙鎮可根據指示牌去不同的水果基地采摘。這里所有的楊梅皆采用游客自采的銷售模式。
大圍山擁有獨特的生態氣候,早晚溫差大,利于水果糖分的積累,且大圍山土壤富含微量元素,附近沒有工業企業,因此大圍山的水果以口感獨特、天然健康著稱。
百果園生態農莊占地1100畝,以賞花、嘗果、品茶、垂釣為主題的農業觀光休閑園,園區內現在楊梅樹上也是果實累累。
關鍵詞 水稻;“3414”;肥料效應;生物學性狀;產量;肥料利用率;安徽宿松
中圖分類號 S511;S14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3-0080-02
水稻是宿松縣九姑鄉大田主栽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在666.67~800.00 hm2。多年來,農民憑經驗施肥,盲目性大,影響了水稻種植效益。通過“3414”試驗,研究水稻生產中氮、磷、鉀三元素的合理施用量,摸索水稻栽培氮、磷、鉀三元素的肥料效應參數,以及水稻肥料效應的最佳施肥量等,為農民科學施肥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田概況
試驗設在九姑鄉單嶺村葉屋組一農戶的承包地中,一年一熟制,土類為水稻土―黃泥田。耕層深度20 cm,最低地下水位約4 m,最高地下水位約2 m,通常地下水位3 m。試驗地肥力狀況:有機質21.6 g/kg,全氮1.16 g/kg,速效磷13.0 mg/kg,速效鉀54 mg/kg,pH值5.2,有效鐵120 mg/kg,有效錳1.2 mg/kg,有效銅1.8 mg/kg,有效鋅0.23 mg/kg,有效硼0.68 mg/kg。
1.2 供試材料
供試作物為水稻,品種為豐兩優香1號,常年產量為480 kg/667 m2。供試肥料:氮肥為安慶尿素(含N 46%);磷肥為九華山牌磷肥(含P2O5 12%);鉀肥為俄羅斯氯化鉀(含K2O 60%)。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最優回歸設計,按照3因素4水平14個處理設置[1-3],不設重復,小區面積20 m2(6.7 m×3.0 m),試驗因素及水平編碼見表1。30%氮肥、50%鉀肥及100%磷肥作基肥施用,于移栽前深施;20%氮肥作返青分蘗肥;40%氮肥、50%鉀肥作第2次分蘗追肥;10%氮肥作穗肥施用。
1.4 試驗實施
2011年5月28日播種;6月15日整地并施基肥;6月20日移栽,移栽密度9 863株/667 m2;分蘗肥分別于7月3日和7月15日施用;穗肥于8月5日施用。10月6日取樣考種,10月7日收割。各處理除施肥水平不相同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一致。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物學性狀
從表2可以看出,各施肥處理株高、單株有效穗數、穗實粒數等均比處理1(不施肥)有所增加。處理11(高氮區)單株有效穗較高,但結實率、穗實粒數和千粒重均較低,且貪青遲熟,易發生病蟲害,產量不高。處理1和處理2較其他處理提早成熟5 d,處理11較其他處理推遲成熟3 d。
2.2 經濟效益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處理6(N2P2K2)產量最高,其經濟效益和產投比均最高。
2.3 肥料效應函數方程
2.3.1 三元二次方程。根據表2試驗數據得到三元二次方程:
Y=347.4+13.62 N+7.50 P+3.44 K+0.65 NP+0.33 NK+
1.08 PK-0.77 N2-1.89 P 2-0.64 K2
回歸方程檢驗F值為14.16,達顯著水平。相關系數R為0.98。該結果說明本例水稻產量與氮、磷、鉀肥施用量之間具有顯著的回歸關系。
2.3.2 一元二次方程。根據表2試驗數據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其中氮肥的一元二次方程為:Y=-0.82 N2+22.17 N+356.76,R=0.97;磷肥的一元二次方程為:Y=-2.45 P 2+33.24 P+402.19,R=0.98;鉀肥的一元二次方程為:Y=-0.94 K2+19.77 K+413.51,R=0.99。
2.3.3 最佳最大施肥量及產量。根據所得效應方程,求得最佳施肥量及產量、最大施肥量及產量,具體見表4。
2.4 養分平衡分析
對部分處理水稻植株及稻谷全氮、全磷、全鉀含量的測試結果見表5。通過取樣分析可知:處理6每生產100 kg稻谷共產出秸稈124 kg,共需純氮2.22 kg、五氧化二磷1.20 kg、氧化鉀3.12 kg;處理2每生產100 kg稻谷共產出秸稈108 kg,共需純氮1.95 kg;處理4每生產100 kg稻谷共產出秸稈118 kg,則共需五氧化二磷1.11 kg;處理8每生產100 kg稻谷共產出秸稈110 kg,則共需氧化鉀2.68 kg。
2.4.1 目標產量。目標產量=(1+遞增率)×前3年平均單產,該地塊目標產量定為530 kg/667 m2。
2.4.2 作物需肥量。作物目標產量所需養分量(kg/667 m2)=目標產量(kg/667 m2)×100 k量所需養分量(kg)÷100。該地塊單產530 kg/667 m2水稻的需肥量純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分別為11.77、6.36、16.54 kg/667 m2。
2.4.3 土壤供肥量。土壤供肥量(kg/667 m2)=不施養分區農作物產量(kg/667 m2)×100 k量所需養分量(kg)÷100。該地塊的供肥量純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分別為7.08、4.51、11.16 kg/667 m2。
校正系數(%)=缺素區作物地上部分吸收該元素量(kg/667 m2)÷該元素土壤測定值(mg/kg)÷0.15。通過計算,氮、磷、鉀元素的校正系數分別為0.61、1.01、1.14。
2.4.4 肥料利用率。肥料利用率(%)=[施肥區農作物吸收養分量(kg/667 m2)-缺素區農作物吸收養分量(kg/667 m2)]÷[肥料施用量(kg/667 m2)×肥料中養分含量(%)]×100。得出處理6氮肥、磷肥、鉀肥的利用率分別為32.9%、27.9%、52.7%。
2.4.5 作物施肥量。施肥總量(實物量kg/667 m2)=(作物單位產量養分吸收量×目標產量)-(土壤測試值×0.15×有效養分校正系數)÷(肥料中養分含量×肥料利用率)。產量530 kg/667 m2水稻施氮量(以N計)、施磷量(以P2O5計)、施鉀量(以K2O計)分別為14.2、6.6、10.2 kg/667 m2。
2.5 推薦施肥量
根據函數效應法、養分平衡法[4-5],結合當地實際推薦施肥水平,得出純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施用量分別為13.5、6.0、10.0 kg/667 m2。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各施肥處理較空白不施肥處理表現為株高、有效穗數和千粒重等均增加。N2P2K2組合即施純氮14 kg/667 m2、五氧化二磷6.50 kg/667 m2、氧化鉀10 kg/667m2處理產量最高,比空白不施肥處理增產稻谷178.4 kg/667 m2,增收281.2元/667 m2,其經濟效益和產投比均最高,其肥料利用率分別為氮肥32.9%、磷肥27.9%、鉀肥52.7%。
根據試驗結果獲得肥料效應函數方程,由此數學模型得出氮、磷、鉀肥理論最佳施肥量[6-7],其中根據三元二次方程得出的最佳施肥量為:純氮12.39 kg/667 m2、五氧化二磷6.25 kg/667 m2、氧化鉀9.04 kg/667 m2,最佳產量達到498.55 kg/667 m2;根據一元二次方程得出的最佳施肥量為:純氮12.54 kg/667 m2、最佳產量達到506.35 kg/667 m2,五氧化二磷6.42 kg/667 m2、最佳產量達到514.55 kg/667 m2;氧化鉀
9.16 kg/667 m2、最佳產量達到516.16 kg/667 m2。結合當地生產實際,氮、磷、鉀肥建議施用量分別為純氮13.5 kg/667 m2、五氧化二磷6.0 kg/667 m2、氧化鉀10.0 kg/667 m2。
4 參考文獻
[1] 謝劍昭,閭世根,黃光忠,等.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模式“3414”試驗初探[J].四川農業科技,2011(6):16-17.
[2] 謝良清,葉斌斌,林采舜,等.雜交水稻甬優9號“3414”肥效試驗初報[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3):49-50,53.
[3] 曹忠泉,吳建民.仙居縣白塔鎮早秈稻氮磷鉀肥料效應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11):67-68.
[4] 朱桂玉,區惠平,何佳,等.免耕水稻在“3414”試驗方案中氮磷鉀配施的肥料效應研究[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1(5):48-52.
[5] 毛新華,王華,肖麗霞.水稻“3414”完全肥效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20):58,63.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需要技術創新,在農業中的農作物栽培方面同樣需要技術創新,只有先進的、更加符合農作物生長條件的技術措施,才能更有效地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培育出優質高效的農產品,為社會提供更加健康豐富的營養食品。
關鍵詞:
農作物;栽培管理
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的標志,是一個行業前進的風向標,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業作為人類生存的基礎,其成敗關系到人類的存亡,因此,大力發展農業、推動農業的不斷進步,是保證人類社會能夠繼續生存發展的基礎。實施農業科技創新,是新時代對農業提出的要求,只有實施農業科技化,才能生產出優質高產的農產品,滿足人類不斷發展中對食物的需求。因此,在農作物的生長培育方面實施科學管理、科技創新是時不我待、亟需發展的主題。在現代農業的要求下,必須用現代科技農業代替傳統農業,用現代科技栽培技術代替傳統種植方式,實現農產品優質高產。
1種子、播種區及貯藏方面應該做好科學實施
1.1精選優質種子,科學進行種子處理
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很大一部分病害的發生都和種子的選擇及處理有關。如果栽種了帶有病菌的不良種子,那么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這種病菌就會引起農作物病害。因此,在栽種之前,一定要使用化學和物理方法對種子進行殺菌處理,確保種子的健康,以防農作物病害的發生。
1.2播種區的選擇
從需要培植的植株中選取無病植株,創建無病種苗田,選擇無病區或斷絕區播種,保留種子和無病繁殖質料,可以相對地減輕病害的產生。
1.3合理的貯藏條件
科學合理的貯藏條件是保證農作物種子健康的基礎。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貯藏時期還可以繼續生長,對來年病害有加重影響。因此,做好正確的貯藏非常重要,一定要控制好貯藏的環境條件。
2在農作物生長期田間管理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定要根據作物的田間長勢及當地的農藝性狀進行科學的管理。在作物生長的進程中,水肥管理與作物生長密切相關,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為和諧作物的生長,在施肥進程中,增加磷肥的用量,采取氮、磷、鉀共同利用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麥銹病的產生。如在小麥種植進程中,增加銨態氮肥的施用量,可以降低小麥全蝕病的發病率。增加鉀肥的用量,反而使小麥全蝕病的發病率提高,小麥對胡麻斑病的抗性得到加強。應根據田間測土環境,從而減少作物的病害,針對水稻的氮肥施用,可減少稻白葉枯病、稻瘟病的加重產生。但氮肥施用量又不宜太少,應恰當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硝態氮肥的施用量,以免加重稻胡麻斑病的產生。在肥料施用的時期和要領方面,如果基肥過多且未腐熟,或基肥不夠而追施過晚,都會造成后期氮肥過多而加重稻瘟病的產生。如出現缺水時,小麥赤霉病、馬鈴薯晚疫病、煙草黑脛病等容易產生,田間葉斑病、胡麻斑病會不斷加重。在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塊,由于田間溫度高,水分對作物病蟲害產生明顯影響[1]。
3農作物栽培在激素和繁殖控制技術方面的應用
3.1植物激素的應用
在農作物栽培中,應充分利用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比如實時抑制農作物的頂端優勢,還有無子果實的培育、乙烯催熟的作用以及生長素除草的作用等。
3.2農作物繁殖控制技術的應用
常見的原理是利用嫁接扦插等營養生殖法來繁育農作物后代,發揮農作物繁殖控制技能在農作物種植中的應用,以使得親本的精良性狀連結下去。例如,果樹和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作育無病植物方面,充實利用的是制作構造作育技能[2]。
4農作物的田間生長期
要實施科學管理在農作物的田間生長期,一定要給農作物提供最適宜的生長條件。無論是光照條件還是水肥調配,都要在講求科學的前提下實施,尤其是水肥的施用,要求檢測土壤,分析土壤中的各種水肥含量,做到水肥施用有的放矢。
4.1合理的水分供給
水分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貫穿始終,是農作物生長必需的原料。在農作物的整個生長過程中,水分要為農作物的呼吸及光合作用提供動力,只有有了水分,農作物的呼吸及光合作用才能正常運轉。同時,水分是農作物體內的運輸機,礦質養料的吸收全靠水分的運動輸送到農作物體內的各個部位。因此,合理的水分供給對農作物的生長至關重要,適時的水分測試和合理的水分保證,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3]。
4.2合理的肥料搭配及供給
農作物的整個生長期,不僅需要充足的水分,還需要各種不同的礦質元素,但是不同的農作物對礦質元素在各個生長期所需要的量是不同的,同一種農作物在不同的生長期所需要的礦質元素的量也是不同的。這就要求針對不同的農作物,必須制定不同的肥分供給方案,同一種農作物在不同的生長期也要適時監測,制定不同的施用量。在肥分的施用上,一定要適時監測、合理搭配,對土壤的各種養分進行分析,確保合理施肥。
5小結
農作物的栽培管理,從種子開始,就要進行科學的管理措施,只有進行適時的科學監測和管理,才能盡可能地保證符合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條件。縱觀農作物的整個生長過程,從種植、生長、田間管理到成熟收獲,都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實施方案,而這些方案的制定,都需要先進的農業科技來支撐,因此,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推動農業發展,是保證國民經濟健康、穩定、和諧、進步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余連香.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提升側率[J].農業與科技,2013,33(7):143.
[2]申智,王方青.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