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安全護理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不安全因素
1.1護理人員綜合素質 醫療所發生的護理糾紛大多與護理人員素質及護理技巧有緊密的聯系[2]。由于護理人員技術水平不合格和業務素質不達標以及工作不認真,同時護理人員缺乏積極主動性,工作粗心等導致護理存在很大潛在危險。護理人員缺乏工作責任心,在工作時不細心,對患兒缺乏熱情,機械般的執行醫囑,同時由于年輕的護士工作時間短,沒有合理的計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對患兒的病情觀察不到位,很容易發生差錯。并且其的護理技術缺乏熟練,使得患兒的痛苦和恐懼增加,在操作時增加了意外情況的發生。
1.2護理文書 由于護理文書則是醫療過錯舉證的關鍵因素。因此,護理記錄的準確性顯得十分重要,同時也是醫療文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3]。在對患兒進行護理時,要將真實情況進行如實的記錄,以便醫生對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和分析,同時也醫生調整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這也是解決醫療糾紛和鑒定責任的關鍵依據。護理文書主要內容為:執行醫囑的簽名、體溫單的填寫、護理記錄等。其所存在的法律問題主要有:體溫單:由于一些護理人員工作不認真,在患兒住院時沒有進行認真的校對住院時間,同時對患兒的生命體征沒有認真填寫,對患兒的癥狀不能有效地反映,使得醫生不能準確地進行治療,耽誤患兒的治療時機。
1.3護理技術操作 如果護理技術操作出現糾紛,就先需要查看護理人員是否違反相關的操作常規,如果違反相關的操作常規就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其存在的潛在法律問題為:由于兒童患兒的用藥比較特殊,在藥物使用劑量和濃度等方面有嚴格的要求,如果護理人員在進行藥物配置時,如果出現責任心不強,不認真執行相關操作流程,使得藥物的濃度出現很大偏差,就會使得患兒得不到及時有效、安全的治療。此外,如果護理人員沒有準確的進行藥物劑量計算,進而導致藥物劑量過大,就會使得患兒出現藥物中毒現象發生。護理人員在拔針時,沒有及時地按壓患兒的穿刺部位導致患兒發生出血或者在操作時使得患兒受到意外傷害等。
護士在治療護理時未仔細核對致藥物用錯;患兒年齡小,不能正確或完全不能表達自己對疾病的認識和感受,又因小兒病情變化快,反應差,生存能力較弱等特點,而護士在觀察病情變化中不細致,只向家屬簡單了解病情,必定影響患兒的病情觀察,從而影響治療或導致病情惡化而引起護理糾紛。
2對策
要保證護理治療,預防和避免事故的發生,就需要護理人應具備良好的業務綜合素質能力,同時還要具有熟練的護理技術。隨著護理人員的工作范圍不斷擴大,同時對其的要求在逐漸提高,護理人員只有不斷的加強學習,勤練護理技巧,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使得護理工作做得更加出色。在進行護理工作時,要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對護理操作中的各項制度嚴格遵守,能夠有效地預防和避免事故的發生。要嚴格執行醫囑,在執行一些搶救任務時,只有待醫生確認無誤之后才能執行,同時在搶救結束之后,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詳細記錄。要以患兒為服務中心,加強與患兒的溝通與交流,避免護患糾紛的發生。
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法律知識以及護士條例等學習。同時開展相關的培訓課程,對出現的經典案例進行講解,從中吸取教訓,提高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強化護理人員的法制觀念,嚴格執行醫院的各項規則制度,確保醫療安全。
在進行護理文書記錄時,要做到真實、客觀、及時、準確等,同時要將護理文件和醫療文件做到同步,及時地對護理文書進行檢查,對出現的錯誤要及時糾正,對漏簽名要及時補充。
3討論
關鍵詞:不安全因素分析;相應護理措施;常規護理;新生兒
Application of Nnsafe Factor Analysis in Neonatal Nursing
LIU Wen-feng
(Lanl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Lanling 277700,Shando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unsafe factors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in the nursing of neonatal care. Methods From 2012 October to 2014 December 108 cases of newborns hospitalized, according to its parity digital metho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54 cases of neonatal.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based on routine nursing plus analysis using unsafe factor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to formulate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asures implemented in neonatal care, compared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nursing effect.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no security incidents and nursing dispute rate compare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unsafe factor analysis applied in neonatal nursing, which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unsafe events, avoid or reduce nurse patient dispute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nursing quality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work.
Key words:Unsafe factor analysis; Nursing measures;Routine nursing; Neonate
新生兒是指出生28d內的嬰兒[1],新生兒期由于胎兒剛剛脫離母體而獨立生存,其所處的環境變化較大,但嬰兒適應能力尚未完善,加之分娩過程中的感染、損傷以及先天性畸形等因素延續存在,致使新生兒期,嬰兒在生長發育與疾病方面均表現出了明顯特殊 性[2]。新生兒患病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因新生兒沒有意識與語言表達能力,并且病情復雜多樣、變化快,使新生兒臨床護理中不安全因素增多,增加了護理難度[3]。為了探討降低新生兒不安全事件有效護理方法,本文選取住院治療新生兒54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不安全因素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制定出相應護理措施實施于新生兒護理中,取得了頗為明顯護理效果,現將具體內容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4年12月住院治療新生兒108例,其中:男62例,女46例;日齡在1~28 d,平均日齡為(15.2±1.4)d。患兒疾病類型分為:消化系統疾病46例;循環系統疾病35例;呼吸系統疾病19例;其他疾病8例。將108例患兒按奇偶數字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有新生兒54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方面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相關資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①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情況,根據患兒病情給予心率、呼吸、血壓、體溫等監護。②遵醫囑給予患兒進行各項護理操作。③按時給予患兒喂奶、換尿布、更換衣服等。④保持病房內空氣新鮮、清潔、安靜、舒適。⑤加強基礎護理,以避免或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不安全因素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制定出相應護理措施實施于新生兒護理中:①不安全因素分析:?K護理人員因素:護理人員責任心差、技術操作水平低、查對失誤、交接不清等。?L技術因素:由于儀器與設備不斷更新,對護理技術操作程度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護理人員儀器與設備操作不熟練、經驗缺乏、協作能力不強等均可導致不安全事件發生。?M管理因素:管理制度缺乏系統性與針對性,使護理人員責權不清,加之護理人員編制不足,排班不合理等因素影響,致使護理工作質量較難保證。第四,患兒自身因素:由于新生兒無意識與語言表達能力,加之機體各器官功能尚未發育成熟,護理過程中稍有不慎,即可導致各種不安全事件發生。②干預措施:?K加強培訓:護士長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對病房內所出現的不安全事件進行討論,鼓勵護士共同出謀劃策,制訂出相應預防性措施,另外,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對相關規章制度與法規進行學習,以提高護理人員對不安全事件認知度及工作積極性;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技能與專業知識培訓,尤其對新儀器與新設備使用方法進行系統性訓練,以降低護理操作失誤率。?L建立健全各項管理規章制度:規范護理流程,明確護理人員職責,實行護理工作責任制;制訂科學合理排班制度,充實護理力量,加強夜班巡視;護士長采取抽查、交叉檢查等方式進行護理質量評估與監督,使制度落實到位。?M對新生兒病情采取明確告知制度:責任護士負責定時與患兒家長進行交流,采用大屏幕向患兒家長播放患兒在病房內治療情況,明確告知家長患兒治療方法及效果等,以取得患兒家長理解與支持,降低護患糾紛發生幾率。
1.3觀察指標 統計并對比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安全事件與護患糾紛發生例數。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給予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據±標準差表示,數據間對比行χ2或t檢驗,當P
2結果
兩組新生兒不安全事件及護理糾紛發生率相比較: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
3討論
護理安全是指對患兒實施護理過程中,未導致患兒出現法律與法規允許范圍外的機體、心理等方面損害,其是護理質量重要組成部分[4]。由于新生兒的特殊性,在進行臨床護理過程中,只有對其進行不安全因素分析,尋找到護理中的薄弱環節與高危因素,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性措施,才可避免或減少新生兒不安全事件發生,從而降低護患糾紛發生幾率。總之在給予新生兒護理過程中,應及時對其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并制訂出預防性措施,才可達到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雷佳.新生兒臨床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與干預措施[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1(8):581-581,582.
[2]李磊.淺談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4,32(21):111-112.
【關鍵詞】新生兒;意外傷害;原因分析;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181-01
新生兒期系指胎兒出生后斷臍到滿28日的一段時間[1]。新生兒期,特別是生后1周內的新生兒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嬰兒死亡中的2/3是新生兒,
1 新生兒常見意外傷害及原因
1.1窒息
1.1.1新生兒沒有自主活動能力,易被物品掩住口鼻而發生窒息,甚至死亡。
1.1.2夜間躺著進行母乳喂養,母親堵塞新生兒口鼻而發生窒息。
1.1.3人工喂養,奶嘴孔過大,奶汁流速過快,嗆奶而發生窒息。
1.1.4喂藥時方法不當,發生嗆藥而引起窒息。
1.1.5新生兒取仰臥位睡眠,一旦發生嘔吐,嘔吐物易誤吸而發生窒息。
1.2燙傷
1.2.1用暖水袋保溫時,水過熱或離寶寶過近引起燙傷。
1.2.2洗澡水太熱或先倒入熱水,不小心將新生兒放人熱水中。
1.2.3喂水或奶過熱引起燙傷。
1.2.4給新生兒“灸”或“燒臍風”導致燙傷。
1.2.5其他高溫、高熱食品或物品距離新生兒過近,意外引發燙傷。
1.3外傷
1.3.1新生兒指甲過長,護理不當,導致面部抓傷。
1.3.2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擠壓導致乳腺炎;挑“馬牙”致牙齦腫脹。
1.3.3衣被、手套、鞋襪上的線頭纏繞新生兒手指、腳趾導致血流受阻,引起局部組織壞死。
1.3.4洗澡或換尿布時將新生兒跌落地上,引起摔傷。
1.3.5被貓、狗等動物咬傷。
1.4脫水
1.4.1新生兒喂養不足,導致脫水高熱。
1.4.2棉被包裹太厚、太嚴,散熱不良導致脫水高熱。
1.5中毒
1.5.1食物、藥物中毒,有的父母缺乏科學育兒知識,給新生兒喂食所謂的“清熱”食物或生病亂用藥引起中毒。
1.5.2 CO中毒,多發生在農村家庭,在居住環境內生煤火爐取暖,因廢氣排放不良引起中毒。
1.5.3有機磷農藥中毒,偶見于偏僻農村給土炕上噴灑有機磷農藥或用含有有機磷農藥的器具給小兒洗尿布致中毒。
1.6醫源性損傷
因醫務人員工作責任心不強、技術水平差或管理不當,造成新生兒意外損傷。
1.7其他意外傷害
2 新生兒意外傷害原因分析
2.1家庭因素
2.1.1家長缺乏安全育兒意識
在胡怡萍等所做的“新生兒家長兒童保健知識認知現狀及健康教育需求調查”中,只有36.4%的家長想了解小兒意外傷害的預防知識[4]。可見家長對新生兒意外傷害的防范重視不夠,特別是比較偏遠的農村家庭更為明顯。在呂連菊“新生兒意外傷害五年回顧”調查中農村家庭發生的新生兒意外高達92%[3]。
2.1.2家長缺乏安全育兒知識
在新生兒意外傷害中還時常會出現因家長擠壓新生兒導致化膿性乳腺炎;挑“馬牙”導致牙齦腫脹;傳統的蠟燭包方式導致新生兒高熱甚至窒息;喂“大清熱”食物導致新生兒食物中毒;給新生兒“灸”或“燒臍風”導致燒傷等案例,顯示家長安全育兒知識匱乏。同時父母文化程度低,安全知識及育兒知識貧乏,也是中毒及窒息發生的原因[5]。防止新生兒意外傷害的發生,急需加強安全育兒知識的宣教。
2.2醫源性損傷因素
2.2.1護士缺乏工作責任心
護士缺乏認真負責的態度,工作麻痹大意,或為了圖省事、節約時間,不按操作規程進行護理,夜間巡視病房不認真、不仔細,未能及時發現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時又缺乏對新生兒家長的安全育兒指導,導致新生兒意外事件的發生。
2.2.2護理管理者風險意識較差
護理管理者對新生兒安全管理重視不夠,缺乏必要的風險防范意識。未建立健全新生兒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和規范的操作流程;護理管理過程的執行、監督出現漏洞;不能合理有效利用護理人力資源,導致安全育兒健康教育不及時;護士職責劃分不明確,出現工作銜接不緊密或相互推諉等現象。
3 防止新生兒意外傷害的護理對策
3.1強化安全育兒意識,提高安全育兒技能
3.1.1孕期教育
將安全育兒知識宣教時間前移,在孕期健康教育中納入新生兒安全知識宣教,讓準父母提前掌握安全育兒知識。利用孕婦學校平臺,專題講解新生兒意外傷害防范知識,宣教內容包括:新生兒常見意外傷害的種類及情形,如何防范新生兒意外傷害等內容,可采取錄像、幻燈片、現場演示等方式進行講解,通過一些典型案例和慘痛的教訓,加強準父母安全育兒意識,增強其學習的自覺性。
3.1.2住院期間指導
結合孕期理論知識進行實踐指導,教會新生兒父母正確喂養知識和日常護理技能,重點指導如何防止溢奶、誤吸和窒息,教會父母如何給新生兒穿衣、換尿布、洗澡等日常護理知識。在產婦出院前發放防止新生兒意外傷害宣傳資料,彌補口頭宣傳的局限性,同時告知其聯系電話,隨時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
3.1.3出院后隨訪
產科專業護士在進行產后隨訪的同時,也應加強安全育兒知識的宣教。兒保科護士進行家庭隨訪時,應增強家庭護理安全意識,避免麻痹大意,同時對新生兒居住環境、喂養狀況及日常護理情況進行評估,特別是農村家庭,要對其潛在的危險因素進行針對性指導,將新生兒意外傷害消除在萌芽狀態。
3.2加強護士責任心
新生兒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無安全防護意識和能力。在產科病房里新生兒意外傷害是對新生兒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嚴重威脅[6]。產科護士必須樹立全心全意為新生兒服務的意識,關愛、重視新生兒健康,具備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加強無菌觀念,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程,提高專科護理技能,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3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護理管理者必須將新生兒安全放在首位,加強風險管理。健全新生兒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并進行培訓和考核;舉辦安全知識和風險防控專題講座;進行案例糾錯法教育[7],讓護士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找出問題根源,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明確各班職責,合理排班,嚴格交接班,保證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加強關鍵環節質量控制,注重安全隱患排查,發現問題,立即整改;建立意外傷害處理預案,樹立積極應對的態度,有利于問題圓滿解決[8] 。
新生兒意外傷害是可以預防的,關鍵是要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強化安全意識,加大宣傳力度,積極采取措施,盡最大努力降低新生兒意外傷害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03.第五版
[2] 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3.第七版
[3] 呂連菊.新生兒意外傷害五年回顧.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8,23:113.
[4] 胡怡萍,周瑩,張婧潔,等.新生兒家長兒童保健知識認知現狀及健康需求調查.中國優生優育,2011,17:97-99.
[5] 李選俠,李妙麗,鄭娜.新生兒意外損傷218例.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6,21:41-42.
[6] 葉雅機.產科新生兒住院期間意外傷害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當代醫學,2009,15:34.
[7] 周芬芬,章紅萍.糾錯法在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和效果[J].護理雜志,2013,30(8):65.
[8] 訾聃,文平,劉林敏,等.健康教育在產科護理質量及防范新生兒意外傷害中的應用.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14-11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newborn car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nd analyzes its effect. Methods: choose was born in our hospital, and no serious disease, 100 cases of newborn,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50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adopted routine nursing, the control for the possibility of risk factors for a specific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implementation.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e type and incidence of risk factor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and patients' familie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risk factors is only 2%, the control group was 36%, and the incidence of risk factors in the 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otal satisfaction was 96%, and controls the total satisfaction is only 76%,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newborn care,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possible risk factors, risk factors and to take timely prot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risk factors, improve patient care satisfactio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spute, nurses and patient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Keywords:Newborn; Risk factors; Protective; Nursing
護理安全是確保護理質量的前提,是護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新生兒缺乏溝通能力,護理工作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護理難度大。本實驗通過選取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兒,探討在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因素,提出有效的防護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與對象
選取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出生,且無嚴重疾病的新生兒100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5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出生時間4-21天,平均(13.2±2.8)天。實驗組男性25例,女性25例,出生時間3-22天,平均(14.1±3.1)歲。兩組新生兒均為健康狀態,重癥監護或出生后存在較嚴重疾病的新生兒不得入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出生天數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危險因素
1.2.1 院內感染因素
新生兒抵御外界侵害能力差,易發生感染。病房環境等外界因素都可能直接或間接危害新生兒健康,嚴重者將危及生命。
1.2.2 人員素質因素
部分護理人員專業技能不足,工作責任心不強,嚴重者出現工作失誤,導致不安全事件發生。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后沒有及時配備腕帶,或出現腕帶丟失,造成新生兒混淆。
1.2.3 人員配置因素
排班不合理,影響實際工作需要,人員設置不足,影響工作效率,護理質量下降。新生兒需要的藥物劑量、種類有個體差異,由于交接班及人員配備不足可能引起藥物錯發及漏發。
1.2.5 專業技術因素
醫護人員工作繁忙,對最新護理技術及最新儀器操作的掌握參差不齊,出現技術水平協作能力不強的發生。
1.3 防護措施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對照組針對可能發生的危險因素制定具體的防護措施并實施。
1.3.1 重視感染防治
注意新生兒床單、被褥、衣物等清潔,加強對治療器械、床欄消毒。護理人員提升洗手依從性,防止病原體交叉傳播,引起院內感染[1]。
1.3.2 加強醫患交流
護理人員及時合理地對新生兒家屬進行教育,在工作中具備認真的工作態度,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讓患者家屬積極主動地配合工作,減少醫患關系的緊張氛圍。
1.3.3 規范護理流程
制定規范化護理流程,包括入院、護理事項及出院等,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實現工作責任制,落實到個人,提高工作責任感,方便護理管理。
1.3.4 合理排班制度
根據新生兒的收治特點,制定合理化排班,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定期進行工作質量評估,提高新生兒護理質量[2]。
1.3.5 提高專業技能
在工作之余安排技術培訓,提高技術水平,適應新的護理措施,緊跟醫學護理技術的發展。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危險因素的種類及發生率,觀察兩組患者及患者家屬對護理人員服務質量的滿意度,總滿意度=非常滿意+較滿意度+滿意。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危險因素的種類及發生率的比較
對兩組患者危險因素進行觀察并比較,結果發現,實驗組出現腕帶漏帶丟失1例,危險因素發生率僅為2%;對照組出現腕帶漏帶或丟失4例,藥物錯發漏發3例,院內感染3例,護患糾紛8例,危險因素發生率達3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危險因素的種類及發生率的比較
注:*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情況
對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滿意度進行比較,實驗組總滿意度達96%,對照組總滿意度僅為76%,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情況
注:*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護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護理的過程中,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3]。控制好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降低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率,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4]。
新生兒無法準確表達自身感受,免疫力又低,容易發生院內感染,防止院內感染是安全管理的重點,病房要很據《新生兒病室建設與管理指南》合理布局[5]。新生兒監護室不設陪護人員,如藥物發放錯誤等潛在危險因素可能會危害新生兒健康[6],強化藥物治療中的“ 三查七對” 制度,提高用藥安全[7]。對護理人員進行安全教育,樹立“ 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觀念[8]。護理工作中很多危險隱患的發生主要在思想上認識不足[9],要加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負責的工作態度及愛崗敬業的精神。此外,護理人員業務水平的高低是確保護理安全的關鍵,要組織護理人員學習新知識、新業務、新技術,學習國內外的新知識、新觀念[10]。
新生兒科存在或潛在的護理風險因素
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法律意識淡漠:在護理過程中,因部分護理人員缺乏慎獨精神和法律知識,服務意識不強,不耐心解釋家屬提出的有關問題,也沒有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操作規程和交接班制度,因此出現疏忽大意或用藥錯誤或各種醫療儀器的使用方法不當等,也未落實醫療器械用前檢查和治療中觀察等措施。尤其在夜班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護士任意簡化操作規程,致使護理記錄不準確或不及時,從而造成護理風險的存在。
護理人員技術不熟練,知識經驗缺乏:新生兒科護理人員嚴重不足,達不到規定的床護比例要求,特別在工作繁忙之時,常造成患兒家屬長時間的等待。同時再加上一部分護士對新藥的作用和藥物配伍禁忌缺乏足夠的了解、穿刺技術不太熟練、專科知識及經驗缺乏、護理工作量較大以及護理人員工作負荷過重等原因,導致某些護理流程不盡合理,因此易引起糾紛或產生護理技術風險。
新生兒科護理風險管理對策
加強護士風險意識教育,做好風險評估:要規范護理人員的操作程序和執業范圍,認清當前形式,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轉變護理服務觀念,實施全程護理質量管理,并有計劃、有目的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與風險教育意識,以減少護理中的風險。在護理中,由于患兒家屬有權知道各項護理操作內容和應承擔風險的事宜,因此護理人員要嚴格做好疾病發展的可預見性和風險評估[2],通過識別與評價風險,認真履行告知義務。對于風險評估較低的新生兒,應做好重點監護。我科在明確護理工作具有高風險的基礎上,針對潛在的護理風險,制定了相應的風險管理制度,如新生兒沐浴、撫觸等技術的指導和護理常規等,達到了預防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的目的。
加強護理質量監控,明確風險管理職責:要加強護理人員的醫德修養,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的思想素質,切實履行護士的職責。要根據新生兒科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成立新生兒護理質量監控小組,并制定風險管理制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宣教制度,明確護理風險防范措施,使大家對各項護理工作有章可循,護理質量管理要職責分明。不斷強化對護理人員的知識培訓,定時進行護理安全管理討論,找出潛在的不安全隱患,并提出有針對性的防范和改進措施。注意加強巡視和記錄新生兒體溫、大小便次數、新生兒吸吮等情況,不斷促進新生兒科護理質量。在收送新生兒沐浴或護理操作時,應堅持逐個拆開清洗,不可同時脫掉多個新生兒的衣服,待洗完后應及時查對新生兒識別帶或手圈是否正確,在確定無誤后及時包裹好。注意沐浴期間應隨時調節水溫,工作人員更不得隨意外出,亦不可有非工作人員進入,避免導致護理風險的發生。
實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人力資源:人性化服務是強調以人為中心,在護理工作中不斷轉變護理人員的服務觀念,制定護理服務用語和護士風險防范培訓計劃,使其了解風險管理的作用與目的,明確護理人員和患者各自的權利,這不僅有助于護理服務質量的全面提高與持續改進,同時也對降低醫療護理風險具有重要的作用[3]。要根據新生兒科具體情況,制定可能發生的各項護理風險應急預案,并制作成冊,發到每位護理人員手中,要求人人掌握,從而進一步完善制度。另外要加強夜間、午間以及交接班期間的薄弱環節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資源,盡量減少患者等待時間,提高巡視次數,以減少不必要的護理風險。
討 論
新生兒科是臨床高風險科室,但由于患兒家屬對醫療或護理風險認識不足,加之病情變化較快和患兒無家屬陪護,且從住院到出院均有護理人員操作進行,所以如果稍不注意某個細微護理環節,就可出現差錯,導致潛在護理風險的存在或造成新生兒不良后果。本組通過不斷分析護理工作中存在或潛在的風險隱患以及各項措施的落實,及時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加強和健全了新生兒科護理風險管理機制,做到了持續質量改進,使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及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得到了增強,提高了護士主動查找護理安全隱患和工作中薄弱環節的積極性,都能嚴格按照護理范圍和人性化的服務理念進行護理操作,并有針對性地規避了相關風險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了護理風險的發生,收到了滿意效果。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護理模式的改變,公眾的健康意識和維權意識日益增強,患者對護理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使護理風險管理已成為一項長期性和持續性的工作。尤其作為新生兒科護理人員,只有不斷加強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和能力,健全護理管理機制,合理配備人力資源,完善各種規章制度[4],努力從制度規范、護理服務流程、人員培訓、風險評估等各個環節入手,善于觀察,總結和分析護理安全風險管理與防范措施,從而才能有效推進科學化、制度化的護理質量管理,杜絕護理風險的發生,確保新生兒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王淳德,鄭思炳,王渠江.醫療風險管理淺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3,18(7):405.
2 夏純,鄧瑛瑛,王曉艷.臨床科室的護理風險管理[J].中國醫院管理,2005,25(2):44-45.
【關鍵詞】新生兒;護理;不安全因素;對策
新生兒自身免疫力弱,容易感染肺炎、破傷風、細菌性敗血癥等疾病,再加上新生兒有無任何語言和意識支配能力,使得新生兒護理中存在一般護理外的其他不安全因素。因此,對其護理的要求更為嚴格。要做好新生兒的護理工作,就必須要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充分熟識,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保障住院新生兒的有效護理[1]。本文對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到我院分娩的120名采用新型有效護理的新生兒與120名采用一般護理的新生兒進行對比觀察。并作統計分析,以此探討采用了不同護理方法對新生兒進行護理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我院分娩的240名新生兒,平均分成兩組,一組作為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另一組作為研究組采取新型有效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兩組新生兒在出生時的健康狀況、年齡、性別、體重等一般資料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新生兒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的120名新生兒采用一般臨床護理模式,護理方法為記錄新生兒體重、體溫、皮膚和呼吸有無異常、皮膚和鞏膜有無黃染,當發現新生兒患病后會給予病情觀察、給藥護理、生命體征監測等常規護理;新型有效護理針對新生兒自身的不安全因素進行舒適護理,主要的內容有①針對新生兒免疫低下額外做好胃腸道和呼吸道的感染預防工作;②嚴格執行各種注射、接種、吸痰過程的無菌操作;③加強新生兒監護室的巡視,避免異常情況發生;④嚴格執行并落實護理制度內容;⑤加強與新生兒家屬的住院安全知識溝通。同時針對護理人員、醫院及家屬在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時可能出現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關制度及應對措施[2],如加強病房管理、舒適環境、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強大醫療設備的投入、加強護理人員與患兒家屬溝通,加強護理人員與患兒家屬溝通等。對于兩組出現的不安全事件進行統計分析并比較兩組的差異,不安全事件:①細菌感染,發生膿皰瘡、癤子;②新生兒體溫、脈搏異常;③新生兒溢奶、嘔吐現象;④錯抱、燙傷等過失性損傷[3]。
1.3 數據統計與分析方法
采用Excel進行前期數據統計,采用SPSS 10.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新型護理組與對照組新生兒經不同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后,進行安全護理的研究組新生兒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為6人次,其中新生兒上呼吸道感染1例,體溫異常3例,溢奶2例。總的不安全事故發生率為5.0%,而進行一般護理的對照組不安全事件共有16人次,其中胃腸道感染4例,上呼吸道感染為5例,發生膿皰瘡、癤子2例,溢奶、嘔吐3例,錯抱、燙傷各1例。總不安全事件發生率為13.30%,安全護理組不安全事件率明顯降低一般護理組,且兩組新生兒護理結果存在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3.1 新生兒護理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新生兒自身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護理人員導致的不安全因素,醫院的不安全因素。根據本組研究資料顯示:采取一般的護理方式中,造成主要的不安全事件為新生兒的感染現象,主要體現在上呼吸道和胃腸道上,其分別為4例和5例。而采取了安全護理的組別中,雖然也有6人次的不安全事件發生,但是卻無一例感染的事例,這說明新生兒的感染事件是可以通過護理方式的改變和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進行控制的。尤其是是在采取了安全護理方式之后,其實驗組中不安全的事件較對照組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這都說明了,造成不新生兒不安全因素中,護理人員的人員因素為主要因素。
3.2 護理對策
3.2.1 新生兒的生理護理 了解新生兒心理,生理狀況,根據實際狀況選擇適宜的包扎,訓練方法,促進身體健康發展。 保持新生兒居室通風,對母親進行實時檢查,若乳母患呼吸道感染需與新生兒隔離和暫停哺乳;對探視者嚴格限制,呼吸道感染者嚴禁探視;對使用的器械嚴格消毒,特別是接生時使用的斷臍剪刀和結扎線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以這些算途徑來預防肺炎、細菌性敗血癥、破傷風等疾病。對先天性代謝缺陷病進行篩查,做到早診斷,早治療[4]。
3.2.2 對護理人員的要求 護理人員要保持病房的清潔衛生,加強空氣和物體表層的消毒工作。新生兒使用的奶瓶要高溫消毒、床單、布類等用品每天需要更換清洗。新生兒的洗具用品等必須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對于患病的新生兒,應當進行隔離治療,既不能與不患病新生兒同放置在一個病房內,也不能將患不同疾病的新生兒放置在一個病房內。在查看病房時,要注意觀察新生兒面色和呼吸、體溫、心率、有無驚厥,以及大、小便的性狀、次數[5]。護理人員需要多與家屬溝通,用通俗易懂的話給家屬講解相關知識,增進家屬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了解,同時,也增進對醫院護理工作的理解。
3.2.3 對醫院的要求 加大醫院的醫療設施投入,淘汰過時老舊的醫療設備,采用先進成熟的安全設備,特別是搶救治療儀器是醫院的必備設備,如暖箱、光療箱、遠紅外搶救臺、監護儀、推注泵、呼吸機、除顫器等。同時,還要鼓勵護理人員學習和運用新型的急救技術,并且創造條件讓他們有機會和條件去學習這些新型有效的醫療技術,如新設備的使用、新輸液扎針氣管插管、動脈穿刺、深靜脈置管方法等。 醫院領導要注重以人為本,重視護理人員心理壓力問題。為每個病房配備充足的護理人員,疏導護理人員的心理,減緩護理人員的壓力,從而使護理人員更好的完成護理工作[6]。對新上崗護士除了對其綜合實力、理論知識、技術操作、規范服務等方面進行考核,還應指定高年資護士進行一對一帶教, 以減輕低年資護士的心理壓力。
3.2.4 對家屬的要求 對新生兒家長進行新生兒知識教育是減少護理不安全因素的重要一環。護理人員需耐心仔細地對家長進行新生兒護理指導,包括抱姿、喂奶姿勢,嘔吐的預防與處理,還有新生兒易發病的預防等,如出生3天內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病;出生6個月內接種乙肝疫苗,防止感染乙肝。以及母乳喂養的好處、哺乳的規律、時間等都在護理指導之列; 要求新生兒身邊必須有家屬時刻陪伴,不能讓新生兒一人單獨在病房。加強醫院和家屬間的溝通,使醫院、醫護人員和家屬密切配合,時刻關注新生兒的生理情況及需求,同時確保新生兒的安全。
4 結語
由于新生兒是特殊的群體,護理工作比成人更加仔細,需要的護理知識也和成人護理有所不同。護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隱患,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素質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醫院的有效管理與家長的配合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將護理人員、醫院及家長三者密切聯系起來,才能將護理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出來,才能將護理的不安全因素排除到最小,使新生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徐潤華主編:《現代兒科護理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年第5版。
[2]鄭修霞主編:《婦產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左月燃:《對加強護理安全管理的認識和思考》,《中華護理雜志》,2004年第3期。
[4]崔淼主編:《兒科護理學》,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年第1版。
關鍵詞:新生兒病房;護理安全;風險管理
由于新生兒病房里患兒均為初生兒至出生28 d以內的患兒,在患病后其代償能力較差,病情復雜變化快,需要通過護理人員密切的觀察才能發現細微的病情變化;加之近年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先天畸形、早產、感染、窒息、產傷等情況較為多見,促使人們對新生兒護理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使護理風險相對增加。針對新生兒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對存在隱患因素的認真分析,并制定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加強護理安全隱患的干預能力與預見能力,建立長效防范管理機制,持續整改,防患于未然,杜絕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發生。比較2013年1月~12月分上、下半年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進行比較,及臨床的護理上存在的隱患進行探討,現將分析結果總結如下。
1新生兒科安全隱患原因分析
1.1護士慎獨精神缺乏,由于新生兒病房的工作極為特殊,對護理人員的要求較高,但是目前護理人員趨向年輕化,這些年輕的護理人員存在著經驗不足、技術水平低、對工作流程不熟悉等情況,而且大量的工作致使其過度疲勞、情緒化,并且有個別的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缺乏慎獨精神、過于自信等,甚至有個別護理人員在工作中任意簡化操作規程,致使護理記錄不準確或不及時,這些原因均可增加護理風險。尤其病情巡視不及時、輸注刺激性藥液過程中藥液滲出、針頭脫出等情況未能及時發現或延遲處理,可能會給患兒造成皮膚壞死或死亡。
1.2本科室的人力資源無法滿足患者需要,病區設置床位20張,配備護士12人,每年平均收治患兒450例左右,危重患者數占40%,對無陪護而病情變化大的患兒,工作量大,護理難度高,任務重,稍有疏忽,容易延誤搶救時機,危及患兒的生命。從而導致很多護士工作嚴重超負荷,長期在這種工作強度下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質量下降。
1.3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方面,尤其低年資護士,比較年輕,可能會有個別護士素質不高,經驗不足,情緒波動大,安全意識淡薄,缺乏和患者進行有效溝通能力,有安全隱患風險。
1.4護理人員專科知識缺乏,護理技術掌握不夠,加上工作經驗不足,缺乏醫護團結協作意識,應變能力較弱等,也就大大的增加護理者的工作風險,甚至在護理工作中,一些技術問題的解決不能按照規程操作,導致存在安全風險,影響到了對患兒護理的安全[1]。
1.5儀器設備因素如未按儀器使用標準程序操作的、籃光箱的濕度和溫度不標準、各種儀器設備沒有定期檢修、不會處理臨時故障等等均均可有安全隱患的發生,給患兒帶來傷害。
1.6醫院感染方面,新生兒病房是醫院感染的重點監控區,每個月進行各項標本采樣檢測,及時反饋結果,防止發生新生兒院感事件,堅持各項操作和洗手人人過關,有醫務人員感染者,調離新生兒室。
2護理安全措施
2.1加強護理人員慎獨精神和職業道德教育,無陪護的新生兒病房護士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慎獨精神,樹立"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觀念,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用審慎、慎獨精神約束自己的行為。
2.2合理利用人力資源的配置,保證患者安全,按衛生部三甲醫院的要求合理配置新生兒科護士,護士長對本科護士年資、業務水平、工作能力、綜合素質要充分了解,合理調配。合理排班,執行三班制交接班,每班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包括病情,治療,靜脈輸液情況,皮膚狀況,認真落實患兒"十知道"并責任到人[2]。
2.3我們要求新生兒病房的護理人員不但要有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基礎操作,而且必須對專科知識、專科理論、專科操作達到精通,以使新生兒科護理質量不斷提高。故而我們必須要加大對護理人員的培訓力度,有計劃地對其專業知識技能進行培訓并考核,另外還需對護理人員的業務能力進行培訓,通過多途徑、多形式學習有關知識和操作技能,以使護理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得以提高。并進行護理糾紛的個案分析會,及時通報其它醫院有關安全的信息等[3]。
2.4每個班都有專人對所有的物品、儀器和搶救物品進行嚴格查對交接。根據物品的使用頻率合理的設計物品擺放位置,如將輻射臺保暖床、心電監護儀、輸液泵、氧氣裝置構成一個床單元,方便操作。如將不常用的呼吸機放在靠里面固定的位置,對每臺儀器進行編號。搶救物品在用后都會有專人及時補充,平日搶救儀器要求定點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定期檢查維修,定量供應,始終保持備用狀態。搶救器械不可擅自外借,對于外借的物品要有登記,明確去向。分管的護士每周對各自所管理的物品、儀器進行總查對、保養并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責任到人,加強醫療設備的管理,每一臺設備設施均建立檔案資料,并制定相關制度。
2.5加強新生兒病房感染管理 控制流動人員,手是傳播疾病的關鍵,洗手是切斷傳染途徑的重要措施,在為患兒治療時,嚴格執行標準洗手制度,對探視陪護人員、醫務人員手衛生進行現場過程觀查,要求探視陪護人員在每次探視前,進行認真徹底有效地洗手,可有效地切斷醫源叉感染。加強細菌微生物的檢測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要求科室每月定期對空氣、物體表面、醫護人員的手、消毒液、無菌物品進行采樣檢測,不合格者馬上重新消毒,確保嬰兒的生命健康。
2.6加強護士長一日五查,護士長要把安全工作放在管理的重要位置上來抓,認真落實"五查"制度,對違反制度、出現工作缺陷的人和事,嚴格批評教育,按獎罰條例處罰,加大對各環節監控和檢查,使護理安全質量管理在良性循環中發展、提高。
3結果
通過新生兒科2013年和2014年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χ2=34.489,P
4結論
通過總結2013年上半年科室護理安全方面存在的隱患問題,進行持續有效的整改,結果下半年科室成員自覺遵守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勤巡視,細觀察的良好習慣是安全護理的保障。護理管理者能抓住護理質量的重點,清楚哪些是不安全的環節,從這些環節抓好各項制度的落實,增強護理安全意識,預防為主,降低護理安全風險,保障了患兒安全。我們認真分析,采取各種措施及時排查、識別潛在的和客觀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及時采取相應對策,使護理安全風險防范于未然,減少了醫療糾紛,杜絕了護理事故的發生,保證了患兒的安全。
參考文獻:
[1]董愛珠.護理人員對安全管理認識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194-196.
[2]朱晶.醫院護理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外醫療,2010,26(19):32.
【關鍵詞】 新生兒; 高膽紅素血癥; 藍光治療; 風險管理
新生兒由于其消化系統等的發育尚不完善,其所產生的膽紅素可以在體內蓄積而出現高膽紅素血癥,并隨著膽紅素的不斷蓄積,患兒可以出現黃疸,表現為皮膚及身體器官的黃染。本病是新生兒科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足月兒與早產兒均可發病,而早產兒的發病率更高。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患兒大多預后良好,但是如果出現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其預后極差[1]。因此及時診斷和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對改善患兒的預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藍光照射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2],但是由于新生兒容易哭鬧等原因,在藍光照射治療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皮膚受損意外事件的風險[3]。為了盡可能保護患兒的安全,提高藍光照射治療的臨床療效,本科自2011年1月實施了風險管理。本組研究通過觀察風險管理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照射治療的影響,以探討保護患兒安全,提高護理質量的措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09年11月-2012年2月在本院接受藍光治療的高膽紅素血癥的新生兒14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6例,女84例,孕周37~40周,平均(38.19±1.21)周,日齡2~7 d,平均(4.09±1.18)d,體質量2.46~3.97 kg,平均(3.17±0.43)kg,藍光照射治療的時間24~48 h,平均藍光照射治療時間為(29.54±6.93) h。按照收治時間的不同將以上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62例,為本院自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觀察組78例,為本院自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兩組性別組成、孕周、日齡、體質量及接受藍光照射治療的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研究方法 本院自2011年1月開始對新生兒科的藍光照射治療采取風險管理評價措施,通過對接受藍光照射治療的患兒可能產生的意外事件進行分析,總結出藍光照射治療過程中較為多見的意外事件,并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意外事件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并對風險管理效果進行評估。
1.3 觀察指標 對比在采取藍光照射治療風險管理評價措施前后,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出現意外事件的概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兒在接受藍光照射治療過程中發生意外事件的種類 通過對本院新生兒科對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進行藍光照射治療的經驗總結,其治療過程中發生的意外事件主要有眼罩脫落,臉、胸前區及外踝的皮膚損傷,紅臀及由于光療箱的溫度過高而引起患兒發熱。
2.2 兩組治療過程中意外事件發生率的對比 對兩組治療過程中意外事件的發生率進行對比,觀察組眼罩脫落及皮膚受損的發生率分別為0以及2.5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58%及22.5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意外事件的發生率相當,見表2。
3 討論
黃疸是一種臨床癥狀,新生兒期約有60%的新生兒會出現黃疸,多數黃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但是少數新生兒會出現較為嚴重的黃疸,黃疸的發生主要是血清中膽紅素的升高所致,當新生兒發生嚴重的高膽紅素時通過血腦屏障會引起腦神經損傷,引起聽力障礙、智力發育異常等后遺癥,因此早期治療對于減少核黃疸損害具有重要意義。膽紅素在血清中主要以ucb、結合膽紅素(cb)、游離膽紅素、delta膽紅素4種形式存在,其中游離膽紅素與delta膽紅素濃度較低,血清中主要是以ucb為主[4-7]。高膽紅素血癥在新生兒中的發病率很高,早期發現并進行有效的干預對促進患兒血中
紅素的下降,控制病情,預防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改善患兒的預后有重要的作用。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方法中,藍光照射治療是一種簡便易行,安全性高,無創性的輔助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8-10]。然而,由于新生兒難以主動配合治療,容易哭鬧等原因,在進行藍光治療的過程中,也容易產生各種意外事件。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意外事件的發生,將會對藍光治療的臨床療效甚至患兒的安全造成嚴重的影響。本組研究通過對本院多年進行藍光治療的經驗總結以及對相關文獻研究的檢索,總結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事件種類,并有針對性地實施了風險管理,以期有效降低治療過程中的意外事件[11-13]。
在藍光照射治療過程中,常見的意外事件種類有光療箱內溫度不恒定、患兒眼罩脫落、患兒皮膚損傷、劇烈哭鬧、丟失水分、出現嘔吐、感染以及損傷等。通過有效的風險護理措施,防止上述事件的發生[14]。
患兒在光療箱中治療,要注意維持其內有良好的通風,避免被過于猛烈的陽光照射,同時注意調節室內的溫度,維持光療箱的溫度在30~32 ℃,濕度維持在60%左右[15-17],同時注意燈管亮度及其有效期,并注意除塵。
由于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會活動身體,容易造成眼罩的脫落,可能會導致其視網膜受到傷害。為了避免眼罩脫落,我科采用棉制的黑色不透光的眼罩,配合網狀具有彈性的帶子固定眼罩,有效避免了眼罩的脫落,避免患者眼睛在治療過程中意外損傷[18]。 療箱中,可能會由于其雙手的搔抓或者雙腳與箱壁的摩擦而出現皮膚的損傷。針對這一情況,在治療之前要用手套套住患兒雙手,防止其抓傷皮膚。同時在箱子周圍,患兒雙腳可能摩擦到的位置用墊子圍住,避免對患兒雙腳造成損傷。此外,紅臀在新生兒中較為常見。在新生兒大便后,要用溫度適宜的水清潔患兒,并用鞣酸軟膏外涂以防止紅臀發生[19]。
新生兒接受藍光治療需要脫去全身衣物,暴露身體皮膚。由于患兒離開了父母的懷抱,其往往會因為安全感的缺乏而出現劇烈哭鬧。因此,患兒父母可以通過語言、身體接觸等方法進行撫慰,以緩解其不安情緒,爭取治療的順利進行。
患兒治療過程中,其隱形失水增多,要注意適當增加水分攝入,可以在兩次哺乳之間補充5%葡萄糖溶液20 ml左右以補充水分,促進尿液排出。
由于新生兒的胃部較成年人更接近與水平位置,如果患者哭鬧,容易出現嘔吐,甚至可能因為嘔吐物的誤吸而造成窒息等嚴重的后果[6]。因此,在護理措施上,要注意給新生兒喂食時,速度宜緩且要適當抬高其上身,有助于減少嘔吐的發生。
由于新生兒的免疫系統的發育還不完善,在藍光治療過程中,如果護理措施不當,容易發生感染。因此,患兒所用的鋪單等用物應該進行高壓蒸汽滅菌處理并注意更換。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過程中,要注意戴口罩以及手衛生。對新生兒臍部、口腔等容易發生感染的部位要注意規范護理,同時對光療箱以及治療室內進行正規消毒,減少感染發生的機會[7]。
藍光的直接照射會損傷患兒的,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對其采取保護措施,可以采用新生兒紙尿褲遮蓋患兒,這樣既可以保護免受損傷,又可以盡量暴露皮膚,保證藍光治療效果。在本組研究中,對比了實施風險管理前后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意外事件的發生率,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藍光治療是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有效方法,但是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意外事故,通過風險管理,能夠有效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提高其臨床療效,降低意外事故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郭志學,馬曉勇,李鴻萱,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2,9(26):23-24,26.
[2]陳敬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早期干預方法的探討[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14):1765-1766.
[3]王盛枝.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照射治療依從性的護理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7):662-663.
[4]劉映輝,李春鳳,鄒運芬,等.舒適護理在藍光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2):78-79.
[5]高永寧,孫敏.淺析藍光治療導致新生兒臀紅的護理[j].醫藥前沿,201
12,2(5):384.
[6]馬紅.風險管理方法在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藍光治療護理中的運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0,5(6):181-182.
[7]盧杰云,張新華.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干預研究[j].護理研究,2011,25(17):1552-1553.
[8]董曉紅,王秀紅. 撫觸對新生兒影響的護理[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0,13( 9) : 1379.
[9] moerschel s k, cianciarusol l b, tracy l r.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neonatal jaundice[j]. am fam physician,2010,77(9) : 1255-1262.
[10]葉海燕,閆軍.監測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心肌酶的臨床意義[j].重慶醫學,2009,38(24):3191-3192.
[11]吳惠晴.新生兒黃疸的藥物治療現狀[j].兒科藥學雜志,2012,18(3):56-58.
[12]毛英.新生兒黃疸的治療現狀與進展[j].醫學綜述,2011,17(5):723-726.
[13]劉麗娟,樸梅花,李松. 血清游離膽紅素的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9,224(1):11-14.
[14]姜敏,羅潔,邵芳,等. 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臨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9,24(1):18-21.
[15]李青霞. 新生兒黃疸223例病因分析[j].安徽醫學,2009,30(5):563-564.
[16]馮天行. 新生兒黃疸的病因及中西醫治療[j].中國醫藥導刊,2010,12(3):400-402.
[17]余楠. 血清非結合膽紅素白蛋白比值對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預測價值[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0,11(4):556-557.
關鍵詞:QCC;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發生率
靜脈輸液是臨床治療的常見方法,然而新生兒由于血管較細,活潑好動,自控力差,在輸液過程中常常出現液體外滲的顯現[1]。再一次穿刺不僅加大了患兒的痛苦,也增加了操作人員的心理壓力,稍有不慎便會引起護患矛盾。為了降低靜脈輸液外滲的發生率,提高輸液安全性,我院在新生兒靜脈輸液管理中引入QCC模式,對預防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的出現起到了顯著的效果,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隨機抽取我院2014年9月1日―2014年12月1日進行靜脈輸液的新生兒836例為對照組,年齡8―27d,平均年齡(15±1.2)d,其中男500例,女336例。2015年剛開始,我院便對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并應用QCC,同時在2015年1月1日―2015年4月1日隨機抽取進行靜脈輸液的新生兒803例為研究組,年齡9―28d,平均年齡(16±0.8)d,其中男475例,女328例。兩組患兒均采取常規外周靜脈輸液方式,同時兩組一般資料逐項對比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小組
我院新生兒科自發組成6名護理人員的品管圈小組,其中2名護師和4名護士,小組成員均接受了品管圈培訓活動。按照學歷和經驗推選出1名輔導員和1名圈長。品管圈成員對新生兒靜脈輸液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按照品管圈活動可行性、醫院管理有關政策和護理規范組織開展“降低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的發生率”主題活動。
1.2.2查找跌倒原因
針頭、血管條件、藥物、環境、患兒等是導致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的重要因素,其中患兒因素28.8%,藥物因素27.3%,護士因素20.3%,血管因素12.8%,針頭6.31%,其他4.49%。統計出患兒、藥物、護士、血管四種因素為改善的重點,其比例高達89.2%。
1.2.3制定并實施整改方案
①加強護士的專業知識培訓:每季度定期開展全院護理人員靜脈輸液規范化操作培訓活動,安排資質高、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進行現場指導,并對護理人員技能水平進行考核, 將考核結果與績效管理相結合。②健康教育指導:由責任護理人員選取恰當時間與方式,詳細向患兒及家長介紹靜脈輸液的臨床運用優勢及可能引起的并發癥,指導患兒家長明白針頭側肢體擺放、活動區域、保護方式及注意事項等等,從而提高患兒家長對患兒的保護意識。③制定完善的管理流程:按照有關制定進一步健全輸液流程,對出現液體外滲的情況,需要制定處理流程,并詳細記載;科室高度重視護理人力資源管理,保證醫療安全。采取有效的護理處理措施增強了醫療安全,提升了醫療服務質量,構建了相互信任的護患關系,實現了預期目標,并激發了兒科護理人員工作熱情,養成了“預防為主,及時補救”的原則。各班護理人員需要實施各個環節的宣教工作,從護理人員、家長、到患兒全部投入到預防輸液外滲工作中,確保患兒順利完成輸液。④制定患兒靜脈輸液外滲風險動態評估指引:這一指引中明確規定了哭鬧、疼痛、亂動等可能引起輸液外滲的主要因素[2]。患兒新增輸液藥物時、增加輸液藥物種類和劑量時,護理人員必須盡快評估外滲風險,護理組長在1d內經過層級查房進行指導和質控。該指引制定完成后,護士長組織全科護理人員進行全面培訓,培訓完成后沿革考核每一名操作護士。⑤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對于質控不到位的問題,品管圈成員制定了新生兒靜脈輸液交接本,針對高危外滲患兒實施針對性預防措施進行書面交接,由責任護理人員指導并落實,護士長每天都必須質控和檢查預防措施,評估護理人員實施預防外滲護理措施的具體情況,品管圈小組成員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措施。同時,把預防跌倒措施實施情況納入到護理人員崗位管理績效重點評價標準。
1.3.統計學方法
本次選擇SPSS17.0統計軟件完成對相關數據的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通過t檢驗,并通過卡方檢驗相關計數資料。當P
2 結果
QCC活動開展10周后,對兩組患者靜脈輸液外滲情況進行調查分析,調查結果顯示:研究組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發生率為6.48%,對照組為12.08%,這說明了通過QCC活動后,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發生率不斷降低。詳見表1。
表1: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兩組新生兒靜輸液外滲發生率對比 [n/%]
3討論
QCC稱為品管圈,是指同一個工作或工作現場的人員組建品質管理活動小組,并對質量進行持續改進的運行方式[3]。近年來,品管圈活動已經成為了臨床管理的主要方式,對醫療服務質量女的提高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三級醫院等級評選活動中,善于利用品管圈體現了一個醫院管理與質量水平,因此品管圈活動成為了臨床質量控制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運用品管圈提高了品管圈小組成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茫然不知所措到信息十足、從無從下手到熟練運用品管圈,小組成員間的團結協作精神、質控水平、溝通能力不斷提高,護理不良事件和患者跌倒事件越來越少。同時,品管圈小組成員能夠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分析護理工作問題及原因,并針對原因制定出相對應的措施,這一活動使得品管圈小組成員迅速成長可視護理質控的主力軍和骨干,為護理隊伍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后備管理人才。
為了提高護理質量,降低患兒疼痛,我院自發運用品管圈,并組織開展了“降低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發生率”為主題的品管圈活動,經過長達1個月的品管圈運用活動,新生兒靜脈外滲發生率從實施品管圈管理模式前的12.08%降至實施后的6.48%,臨床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品管圈活動使得每一位小組成員都能夠成為決策者,充分展現自我,不僅提高了小組成員的自信心,更是激發了小組成員的改進積極性,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因此,在新生兒靜脈輸液中科學合理應用QCC,能夠有效預防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的發生,更能夠提高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能,臨床推廣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張小紅,沈曉琴,夏苑鶯. 品管圈活動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壓發生率中的應用[J]. 護理學報,2012,19(0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