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二氧化碳氣體的特征范文

二氧化碳氣體的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二氧化碳氣體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二氧化碳氣體的特征

第1篇:二氧化碳氣體的特征范文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24-0088-02

浙教版(2013年版)科學八年級下冊第4節《二氧化碳》中,在二氧化碳的制取活動部分,教材提供了如圖1所示的圖片讓學生選擇制取二氧化碳氣體所需要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

從教材編寫的邏輯順序上看,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氧氣的實驗室制取,所用的藥品為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催化劑),裝置如圖2所示;而學生分組實驗,在實驗室制取氧氣,用到的藥品是高錳酸鉀加熱分解制取氧氣,裝置如圖3所示。

同時,教材安排二氧化碳的制取在二氧化碳的性質之后,而且,學生已經在制取氧氣時學習了如圖1裝置選擇的要求。所以,根據制取二氧化碳用到的石灰石或大理石(反應物的狀態)為固體和反應時不需要加熱(反應條件)不難選擇出發生裝置選擇圖b;同樣,由于二氧化碳微溶于水且能與水發生化學反應,不能用排水集氣法,而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所以也較容易就能選擇裝置c。

教材提供的是一種學習資料,雖然它也讓參與學生知識的建構,但往往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更大的功能在于知識結構的完整性、邏輯結構的合理性、內容層次的適切性等針對知識結構本身,而沒有關注學生學習心理的變化、認知特征等,當然也不可能關注認知主體(學生)知覺、注意、記憶、心象(即表象)、思維和語言,也就是說,缺乏了學生對認知過程的信息加工過程。

在教師主導下的教學設計方案的實施正是體現學習主體認知過程。這種認知的過程不是僅僅只對提供內含一定科學信息的文字、圖片等的認知過程,還要認知主體從認知心理需求的角度出發,在不斷滿足認知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逐漸地建構與完善認知對象在認知主體中的知識體系。

對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時選擇的裝置,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這是已經被人類掌握的知識,而對于學生來說,這是未知的知識。學生對于未知知識探索過程的心理變化與科學家認知未知自然界現象、規律的過程是相同的。基于構建主義理論的課堂教學,正是要創設一系列情境,營造學生對認知對象的層層遞進的“心理需求”,如同科學家發現新規律般進行科學學習。基于此,對二氧化碳氣體制取的裝置構建,不是如教材圖1般直接呈現5種裝置讓學生去選擇。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氧氣的制取,知道用不同的藥品、反應條件,制取裝置也不相同。你能簡單畫出用不同藥品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圖嗎?

此環節“暴露”學生的前概念、前知識,也為后續不斷地構建搭建一個基礎,找到一種資源。

生:(獨立作圖。)

展示:先選擇一些不太規范的“作品”來展示,請其他學生進行評價,特別對不太規范的部分可以造成的后果提煉出來,進一步完善“作品”,這樣,最后展示“作品”都類似于圖2、3的情況。

建構的過程,就是根據“作品”的功能缺陷,不斷摒棄不符合“需求”的,構建比較“理想”的,而“理想”正是我們建構的目標。

師: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用塊狀的石灰石或大理石(配以藥品展示)和稀鹽酸反應。你覺得應該選擇圖1中的哪種裝置?為什么?

學生的“作品”就是圖1選擇中的一部分內容,這是為此處選擇制取二氧化碳氣體裝置服務的。而教學時不是直接呈現圖1,是通過學生回憶原有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復習對制取氣體裝置選擇的標準。

生:選擇圖1中的裝置b,因為石灰石或大理石為塊狀固體,稀鹽酸是液態,而且反應條件不需要加熱,所以選擇裝置b。

師:為什么選擇a不可以?

生:反應不需要加熱,而且稀鹽酸是液體,倒入圖a試管中會流出來的。

師:那如果我們選擇裝置a,但去掉酒精燈,而且將略向下傾斜的試管改為向上傾斜或正立,可以嗎?

生:(討論)應該可以。

師:這樣的裝置與裝置b有什么不同?

生:一個是試管,一個錐形瓶,一個沒有長頸漏斗,一個有長頸漏斗。

師:試管與錐形瓶對化學反應來說有區別嗎?改為燒杯可以嗎?

生:沒有本質區別,只有反應物容量多少的區別;不能用燒杯,因為無法密封收集氣體。

師:這樣看來,反應物的容器只要適合化學反應,可以密封收集氣體,就可以了。你覺得圖4中的實驗室玻璃儀器可以用作制取氣體的反應容器嗎?(由于學生對實驗室中的玻璃容器還不熟悉,所以改為提供圖片進行判斷。)

生:可以用來制取氣體的反應容器是C、D、E、F、G、H等,其它不可以。

師:其他不可以的原因是什么?

生:A、B、I都無法密封,氣體會逃逸的。

師:從化學反應的角度來看,你覺得是否能作為反應的容器,僅僅從“是否可密封的角度”考慮就可以了嗎?

(學生討論分析,如果有困難,提示學生從化學反應過程的安全性考慮)

當學生為了符合某種標準進行思考時,往往會忽視其他重要的內容,比如實驗的安全問題。所以引導學生全面考慮問題,特別是化學實驗的安全問題要擺在首要考慮的位置,這是非常重要的。

生:用雙氧水和催化劑二氧化錳制氧氣時,反應是放熱的,可能有一些玻璃容器要考慮是否能承受反應放熱帶來的安全性問題。

師:想得非常周到!這樣看來,如果在C、D、E、F、G、H中重新選擇,可能哪些儀器不可以作為反應的容器?

生:C、D、E、G肯定可以,因為它們本身就可以用酒精燈來加熱,而F、H不是加熱的容器,可能不行。

師:我們總結一下可以用來作為化學反應制取氣體的玻璃儀器的特征:一是可以密封氣體,二是能承受放熱反應。

通過這樣的逐步建構過程,學生形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印象:反應容器形狀并不重要,只要符合如上兩個條件就可以了。這樣,我們也可以從日常廢棄物中找到可以當反應容器的瓶子。

師:裝置中有長頸漏斗與無長頸漏斗有什么區別?

生:有長頸漏斗,倒入稀鹽酸更方便一些。

師:這樣說來,蒸餾燒瓶、圓底燒瓶、平底燒瓶、試管等分別加上長頸漏斗和橡皮塞,與圖1中的b的功能是一樣的。

師:下面我們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如何選擇收集氣體的裝置?請結合氧氣制取時的收集裝置進行思考。

生:制取氧氣時,我們用排水集氣法或向上排空氣法,這是因為氧氣不易溶于水,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略大。而二氧化碳微溶于水(1體積二氧化碳能溶于1體積水中),且能與水發生化學反應,所以不能用排水集氣法,但可用向上排空氣法,因為其密度比空氣大。所以選擇圖1中的c裝置。

師:在制取氧氣中,要收集一瓶較純凈的氧氣,一般選擇什么方法收集?

生:排水集氣法。

師:如果我們也想收集一瓶較純凈的二氧化碳,那怎么辦?

生:是否可以選擇一種二氧化碳難溶于其中又不與二氧化碳反應的液體代替水?

師:非常好的想法!但如果還是用排水集氣法的裝置收集二氧化碳,有辦法嗎?

這個問題將會把學生引導到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上,因為用排水法收集的氣體,不易溶于水,且不與水反應,而二氧化碳卻不具備這一性質。這樣巨大的矛盾會激發學生“創造性”、“發散性”思維。

生:(討論進行)

師:(在學生答案的基礎上進行引導)為了避免二氧化碳與水接觸,可將導管變長通到集氣瓶底,且為了避免二氧化碳溶于水,在水中放入一層油,油會浮在水面上阻隔二氧化碳與水接觸。

師:下面我們選擇圖1中的裝置b、c進行實驗。

(通過實驗,發現存在的問題,從而根據存在的問題進一步進行探究。)

師:現在已經收集了一瓶二氧化碳,我們有辦法使反應暫停一下嗎?

生:(討論解決辦法,但最終毫無辦法。)

師:確實,無辦法可想,這說明我們現在的這種裝置還存在缺陷,即無法即時暫停反應的停止。這樣缺陷最大的缺點是什么?

生:浪費藥品,浪費資源。

師:這樣,我們就想改進發生裝置b。在不取出藥品的情況下,要想反應停止,有什么辦法?

生:稀鹽酸和碳酸鈣分離(不接觸)就可以不反應了。

師:怎么樣才能分離呢?

生:(討論分析,如果無法解決,教師設問并操作,用止水夾夾住橡皮導管(或帶開關的導管),錐形瓶內稀鹽酸溶液有部分向長頸漏斗上流動。但反應還在繼續進行。)

師:你能解釋觀察到的現象嗎?

生:止水夾夾住橡皮導管,發生裝置內氣體越來越多,氣壓越來越大,所以將溶液向下壓,溶液就流向長頸漏斗。

師:如果用止水夾夾住橡皮導管,溶液向長頸漏斗上流動,但還是無法停止,你覺得有辦法通過一定的改變,使碳酸鈣與稀鹽酸分離嗎?

(組織學生討論此問題,逐漸向啟普發生器的原理靠近。雖然教材中沒有認清啟普發生器原理的要求,但對于實驗裝置的設計,它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在實驗操作簡便的基礎上,要節約資源)

生:想一個辦法,將裝置b中的碳酸鈣墊高一些,這樣,當稀鹽酸流向長頸漏斗上后,它們就可以分離。

師:這個想法非常好,按照這個原理,我們可以在距離容器底部某一高度放置一個隔板,將塊狀碳酸鈣放在上面。但怎么將隔板放進錐形瓶?

(學生討論,由于錐形瓶口小底大,不好放入,只能改為大試管了)

生:用試管代替錐形瓶。

師:(展示如圖5裝置。并且用此裝置來制取二氧化碳。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后,關閉導管上的開關,反應停止。)

第2篇:二氧化碳氣體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二氧化碳;減排成本;減排技術;減排對策

一、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基本狀況分析

隨著經濟發展,溫室效應不斷加劇,已嚴重影響到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對溫室效應的作用可達66%。大部分的溫室氣體與人類活動有關,特別是進入工業化后,溫室氣體的濃度急速上升。

1.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體特征

我國能源主要是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這類能源是二氧化碳的主要能源。而且,由于我國是上升期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能源消耗大,導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大。我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對較小,在21世紀之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速緩慢。從2003年開始,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猛的增長,增長率達到了13%。在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超過了美國。

歐盟的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美國的碳排放量也一直是處于穩定的高水平狀態。中國與日本的碳排放量從1980年到2007年都出現增長,日本增量較小,中國增量較大,總體碳排放量超過了美國。發達國家,已度過了工業化初期高耗能的時期,碳排放量趨于穩定并緩慢減少。中國由于經濟的發展,碳排放量大增,減排任務極重。而且由于技術的不到位,強制性減排會造成很大的經濟代價。

2.我國不同地區及不同行業碳排放量的現狀

我國不同省區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很大的差異。2007年,絕對碳排放量最多的省份是山東,最少的省份是海南;碳排放量增長速度最快的是寧夏和內蒙古,最少的黑龍江。從分布區域看,東部地區二氧化碳排

放量占到了全國排放量的一半,而且增長最快,達到9.8%;中部地區占到26.72%,增長率分別為8.85%;西部相對最少,增長率為7.45%;從行業分布來看,工業碳排放量占到全國的70%以上,高耗能行業碳排放量增長了一倍。其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碳排放增長最快。電力碳排放系數總體呈下降趨勢。

二、溫室氣體減排成本分析

減排成本是一個關鍵制約因素,發展中國家短期內無法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減排目標,只能是通過限制、關閉高排放部門來實現,這就需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

1.減排成本的基本概述

對二氧化碳減排成本可以從不同視角、層次對二氧化碳的減排成本的定義和估算。總體來說,可以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進行界定。

從微觀角度,二氧化碳減排成本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了實現減排目標而直接投入的技術和資金。從宏觀角度,二氧化碳減排成本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了實現減排目標采取措施從而對宏觀經濟造成的影響,即通過強制性減排造成的國家GDP損失。這種損失主要是因為在短期內無法依靠技術進步而達到減排目標,只能通過限制高耗能企業的發展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樣抑制了經濟的發展,付出很大的經濟代價。本文主要從宏觀角度分析,還涉及到邊際減排成本,邊際減排成本是指每減少一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引起的GDP的減少量。

2.我國二氧化碳減排成本分析

經濟發展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的一種矛盾的關系,如何做出一個適當的權衡非常重要。通過考察中國經濟發展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的關系,運用投入產出分析及多目標規劃理論,建立了中國宏觀經濟成本估算模型。通過對模型的求解,對其結果的分析,建立了下圖。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潛在GDP之間的關系,從而對中國減排宏觀經濟成本做出粗略的計算。不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對應不同的GDP值,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大時,GDP值也最大。當GDP值為最大值35.30萬億元時,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達到最大值97.01噸。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對二氧化碳的限制將以降低GDP的增長率為代價。通過對上圖數據的計算分析得出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當二氧化碳減排的力度越大,減排的宏觀經濟代價就越大,GDP的年增長率就會越低,二氧化碳的宏觀經濟成本就越高,而且在不同的減排力度下,成本的上升幅度也不同。在

減排量在4.42億噸到7.59億噸的區間內,減排量每增加1%,宏觀經濟成本就上升0.20%;在7.59到9.84這個區間內,減排量每增加1%,宏觀經濟成本就上升0.46%。同時也可以看出,碳強度降低的彈性較小。二氧化碳減排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十分顯著,我國2010年二氧化碳減排的宏觀經濟成本約為3100―4024元/噸二氧化碳。

然而由于溫室效應的消極影響越來越大,國際對中國溫室氣體減排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目前必需節能減排,由于技術的不到位只能強制性減排,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如表2中所示為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650ppmv,550ppmv,450ppmv情景下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可以看出在450ppmv穩定情景下,發展中國家在2010年減排,會出現經濟損失。減排率越大經濟損失就越大。所以大規模的二氧化碳減排會對我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對二氧化碳濃度要求越低,我國的經濟損失就越大。如圖中所示在450ppmv情景下,2100年損失可達到4.8%,在650情景下損失就小的多;有長期準備的減排其損失要小于突然快速減排;技術是實現減排的核心。

因此,在設定限排目標時應充分考慮到二氧化碳減排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程度,根據實際的潛力和承受力確定合理目標。減排要依靠長期的技術進步,短期內碳排放強度下降的空間彈性不塌,因此不宜把目標設的太高。

參考文獻:

[1]范英.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路徑與政策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1(7):112-152

第3篇:二氧化碳氣體的特征范文

師:老師帶來兩種物質——小蘇打和白醋。大家桌上都有,等會我們要完成一項觀察和實驗任務,請看要求。第一步:觀察小蘇打和白醋,并把它們的特點月最簡單的詞語記錄下來,注意觀察時不要用嘗的方法,如果你要聞液體的氣味,請用扇聞的方法。第二步:把小蘇打和白醋混合起來,觀察它們的變化并記錄。注意混合的順序,先把小蘇打倒入集氣瓶,再把白醋倒進去,然后蓋上毛玻璃片。特別提醒的是,必須完成第一步的觀察和記錄后再進行第二步的混合觀察。我們用8分鐘左右的時間怎么樣?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師:哪一個小組先來匯報一下觀察到的小蘇打和白醋的特點?

生:我發現小蘇打的特點是粉末狀。

生:還是白色的。

生:摸起來涼涼的。

生:還有一點粗糙。

師:有一點粗糙的、顆粒的感覺,是不是?

生:對,而且沒有味道。

師:你剛才嘗過了嗎?沒有味道?

生:聞的,沒有味道。

師:哦,聞的那應該叫做——

生:氣味。

師:沒有氣味,不能說沒有味道。

生:白醋的特點是透明。

生:酸。

師:酸你指的是?

生:聞到的。

師:氣味酸。

生:而且它是液體。

生:它是一個稀釋的液體,就是比較稀。

師:沒聽清楚,什么意思?

生:液體呈稀的狀態,不是稠的。

師:不黏稠,對不對?

生:還有一些涼。

生:小蘇打是由很多小顆粒組成的,白醋是透明的液體,氣味不光是酸的,還有些刺鼻。

師:我覺得你前面說的兩點跟這位同學說的基本上是一致的,你加了一個它還有刺鼻的氣味,這個酸感覺很刺鼻。

生:我們發現小蘇打的特點還有可溶于水,但是溶解速度慢。

師:你剛才用水試了嗎?

生:我們用白醋試驗了。

師:可溶于水這是我們過去學到過的知識,在剛才觀察中我們是沒法觀察到的,對不對?好的,看來觀察挺仔細的。現在哪一組來匯報一下它們混合后我們看到的現象?

生:剛放進去的時候起泡沫,后來氣泡越來越少。

生:把小蘇打放到白醋里邊,它是速溶,很快小蘇打就沒有了。

師:你說的速溶,大概是小蘇打很快就不見了,是這個意思嗎?

生:是。然后再聞時更刺鼻了,酸味更重。

師:我想他至少說氣味發生了變化,對吧?

生: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現象是剛混合時它會立刻產生氣泡。

生:然后是白醋的味道變了。

師:變了?

生:混合后的液體白醋的味道變了,混合的液體非常涼。

生:我想補充一點,白醋和小蘇打混合之后,混合的液體依然是透明的。

生:我還想補充一點,小蘇打跟白醋混合以后會產生氣泡,氣泡爆裂以后會向上有一股氣流,使玻璃移動一些。

師:哦,毛玻璃片跳動了一下,你推斷這是有氣泡、有氣體冒出來,是嗎?

生:我在觀察的時候就是先把小蘇打倒人這個瓶子,然后把白醋倒人另一個瓶子,發現還沒蓋上這個毛玻璃片時,它迅速上升。

師:什么東西迅速上升?

生:白醋迅速上升,上升非常快,而且產生——

師:等一下,你回憶一下,是整個白醋全部都上升了嗎?上升的是什么?

生:就是小蘇打倒進去之后,會產生許多許多氣泡,然后再上升。

師:上升的是氣泡,對不對?

生:這個水也是往上升的,之后我一蓋上這個玻璃片,就發現這個水又迅速往下降,瓶子里蹦跳著許多白色的顆粒物。

師:這個同學強調是白醋上升了,你是不是強調這一點?

生:倒人小蘇打之后它才上升的。

師:倒人小蘇打以后,大家觀察到的現象有不一樣的嗎?上升的是什么?

生:倒人小蘇打后,白醋多少毫升是沒有變的,會產生一些泡沫,那些泡沫會迅速膨脹,然后變很多。

師:膨脹的、上升的是氣泡或者泡沫。好的,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在這么多的現象當中,哪一個現象是最顯著的?氣泡,對不對?氣泡里面含有氣體。同學們,你知道冒出的什么氣體嗎?

生:冒出來的是二氧化碳。

師:你怎么知道它是二氧化碳?

生:因為二氧化碳是在汽水里,它才會產生氣泡。

師:他有一個非常好的課外知識,汽水、雪碧在打開的時候也會冒氣泡,對不對?而且,這個冒出來的氣體確實是二氧化碳。(板書:氣體 二氧化碳)但是,今天這個集氣瓶里的氣體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我們用實驗的方法來驗證一下。既然懷疑它可能是二氧化碳,就得從二氧化碳的特點人手,同學們知道二氧化碳有什么特點嗎?

生:把這個火柴或者其他著火的東西放進去以后會立馬滅掉,人們利用這個制造了二氧化碳滅火器。

師:他知道二氧化碳氣體能夠滅火,這是二氧化碳一個很重要的特點。老師這里給大家一個小資料,一個特點是這位同學提到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還有一個特點是二氧化碳這種氣體比空氣重一些。我們先來驗證不支持燃燒這個特點,看這種氣體是否支持燃燒。如果給你們一包火柴,你覺得可以怎樣來驗證?

生:我們可以將點燃的火柴先放在瓶中,將氧氣燃燒完,再放一個下去,看它是不是能繼續燃燒。

師:請注意,我們驗證的是現在集氣瓶中的氣體是否支持燃燒。

生:我們認為,可以先把火柴點燃,然后等一會,等它快滅了的時候扔進這個瓶子里,看它會不會繼續燃燒。

師:為什么要等它快滅的時候呢?

生:我覺得應該把火柴點燃以后,放在瓶口,看它是否會滅掉。

師:不錯,老師把這位同學的方法再給大家復述一遍。如果老師這里也有一瓶跟大家一樣的氣體,把火柴點燃以后,輕輕地移開毛玻璃片,把火苗伸進瓶口,看發生什么現象。注意:不要把火柴扔進去,扔進去的話它自己就滅了,對不對?等會兒,各小組拿到火柴以后就可以做這個實驗,發現現象了就請舉手,用剩的火柴梗放在盤子里,明白了嗎?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生:火柴只要放到瓶口里面,不管多么深它都會滅。

生:火柴伸進瓶口邊,這個玻璃會產生一些霧氣。

師:那么火苗呢?

生:火苗不會熄滅。

師:不會熄滅嗎?

生:在瓶口,這一部分不會熄滅。

師:然后呢?

生:如果再往下的話它就會慢慢地減弱,然后碰到這個液體就會熄滅。

師:碰到液體才熄滅,好的,請坐,這個小組。

生:我們把火柴剛放到瓶口這個位置時,它的火力會減少很多,但是它還是不會滅,如果再往下,再延伸一點的話,它的火會迅速地滅掉。

師:剛才老師也巡視了大家做實驗的情況,大多數小組火苗伸進瓶口很快就滅了,有個別小組剛伸進瓶口時沒有滅,再往下伸就滅了。剛才一個小組說,這個火苗要碰到液體才滅,我們再來試一次怎么樣?老師也要制作一份跟大家一樣的氣體。請注意看,怎么樣?馬上就滅了,對不對?可能剛才那個小組在后來觀察氣體的過程中,這個氣體有點跑掉了,對不對?剛才我還聽到一個小組的同學輕輕地說,說不定是這個瓶口太小了,火沒有進去,自己滅掉了,我們也來試一下吧。這里有一個沒有其他氣體,只有空氣的集氣瓶,我們來試試看,是不是因為瓶口太小了,它才滅掉,好不好?(演示)滅了嗎?

生:沒有。

師:剛才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說明這種氣體——

生:不支持燃燒。

師:實驗證明這種氣體不支持燃燒。(板書:不支持燃燒)還有同學剛才說這種氣體就是二氧化碳,你覺得我們可以確定了嗎?說說理由。

生:有可能有很多氣體都會使火滅掉,我們應該再驗證一下二氧化碳的第二個特點。

師:很有道理!盡管我們已經驗證這種氣體不支持燃燒,它還不一定就是二氧化碳,對不對?我們來試試二氧化碳的第二個特點。這個實驗有點難,老師給大家提供一種方法。大家要思考,用這種方法后,接下來的現象應該是怎么樣的?老師點燃一根蠟燭,像剛才一樣,制作一瓶氣體,我們已經驗證了這瓶氣體是不支持燃燒的。我把這瓶氣體放到蠟燭火苗的上方,注意是上方,然后,輕輕地移開玻璃片,如果這個氣體比空氣重,會怎么樣?不比空氣重又會怎么樣?

生:如果比空氣重的話,火苗會很快滅了。

師:為什么?

生:因為這樣氣體會沉下去,這種氣體是不支持燃燒的,所以火就會滅掉。如果比空氣輕的話,它就在上方,無法下沉,這樣蠟燭就不會滅掉。

師:我們親眼來看一看。老師這里再制作一份這樣的氣體,然后倒入白醋,蓋上毛玻璃片,點燃蠟燭,注意看哦,我們來見證。(教師演示實驗)怎么樣?我們發現什么?說明什么?

生:我們發現移開玻璃片時,火苗迅速滅掉了。

師:它是怎么滅掉的呢?

生:當我把毛玻璃片移開時,這火苗好像被壓了一樣,然后直接滅掉了。

師:這說明什么?

生:它里面的氣體比空氣重。

師:這氣體比空氣重,大家同意嗎?現在我們通過實驗又驗證了一條,它比空氣重。(板書:比空氣重)同學們,現在我們可以確定它就是二氧化碳了嗎?

生:可以。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我覺得不可以,雖然這兩個條件都符合,但是還有其他氣體也符合這兩個條件的。

師:說不定還有氣體這兩條都符合,有沒有這種可能呢?大家都覺得有啊,老師給大家提供一份資料,看看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氣體,發現了請舉手。

(學生閱讀資料。)

生:我發現氙氣與二氧化碳的性質是一樣的。

師:哪些是一樣的?

生:比空氣重和不支持燃燒。

師:她發現了一個氙氣,還有別的嗎?

生:我發現氬氣也比空氣重,也不支持燃燒。

師:剛才這幾位同學的思維是非常嚴密的。同學們,當我們已經驗證了這種氣體不支持燃燒、比空氣重時,還是不能確定它是二氧化碳,對不對?看來科學研究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是不能夠輕易下結論的。你想不想知道這個氣體到底是什么氣體?如果我們在課堂上再通過實驗來最終確定它是什么氣體,還需要做很多實驗,好在科學家已經通過大量的研究,證實這種氣體就是二氧化碳,所以這里老師必須要寫上通過科學家大量研究,才能證實它就是二氧化碳。(板書:大量研究)小蘇打和白醋混合,產生了二氧化碳這種新的氣體,老師這里再問一個問題,現在集氣瓶當中的液體還是原來的白醋嗎?你能用一個非常簡單的理由,用我們剛才對白醋觀察到的特點來說明嗎?

生:我們通過觀察證明,現在這個液體不是白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白醋的特點有一點是酸。

師:氣味。

生:白醋的特點是氣味酸,但是瓶中的液體我們聞了一下,發現并不酸。

師:它的氣味已經發生了變化,就憑這一點就可以肯定這種液體已經不是原來的白醋了。那大家知道它是什么液體嗎?不知道吧,暫且把它叫做新的液體。(板書:新的液體)小蘇打和白醋反應產生了新的氣體二氧化碳,產生了新的液體。新的液體、新的氣體都是新的物質,像這樣的變化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板書:化學變化)我們一起讀一下好嗎?

生:化學變化。

師:以后同學們還會學到別的很多的變化,盡管有各種各樣的現象,如果不產生新的物質,就不能叫做化學變化,明白了嗎?在課即將結束的時候,老師還要提醒大家非常重要的一點,今天我們在研究集氣瓶里面氣體的時候,用了一種方法,用點燃的火柴去試它是否支持燃燒。但是大家要注意,以后大家研究氣體,除非是老師告訴你這種氣體是非常安全的,你才能用這樣的方法,不然的話千萬不要用火去試,因為有一些氣體一碰到火就可能會怎么樣?

生:爆炸。

師:回憶一下,這節課學下來,你覺得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呀?

生:我知道了二氧化碳的一些特征,還明白了科學實驗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沒有足夠證據之前不能下結論。

生:我還知道了可以用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得到二氧化碳,我還認識了二氧化碳這個新的氣體,它不支持燃燒,比空氣重。

生:我知道了消防員用二氧化碳滅火的原因。

師:原因是什么呀?

生:原因是二氧化碳比空氣重。

師:而且它?

生:不支持燃燒。

師:老師發現有幾位同學一直用一個詞語在說小蘇打和白醋混合的現象,他們說的是“溶解”,說小蘇打溶解在白醋里、溶化在白醋里,我們四年級確實學習過小蘇打能夠溶解在水里面。如果是小蘇打溶解在水里面,那么這個溶液當中的小蘇打還在嗎?還在的,對不對?現在我們把小蘇打放到白醋里,小蘇打還在嗎?還有沒有小蘇打?你能用一種非常簡單的辦法來驗證一下嗎?

生:如果瓶中還有小蘇打的話,我們可以用火把這瓶液體燒干,看看它會不會留下像小蘇打一樣的粉末。

師:好辦法,但可能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一些,能用更簡單的辦法嗎?就用剛才的實驗,誰想到了?

生:因為我們剛才知道白醋加小蘇打會起泡沫,所以在里面再加一些白醋看起不起泡沫,就可以知道有沒有小蘇打了。

師:這個方法簡單明了,我們試試看好不好?看它會不會像剛才一樣起大量的泡沫,(演示)它里面還有小蘇打嗎?

生:沒有。

師:所以我們不能說是小蘇打溶解在白醋里,小蘇打和白醋發生了反應,產生了什么變化?

生:化學變化。

師:還產生了?

生:二氧化碳和新液體。

師:好的,今天我們就學到這里。等會請小組長把記錄單交給我,記錄員請把所有實驗器材送到這一桌,下課!

第4篇:二氧化碳氣體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濕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6-0121-05

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 Cycle in the Wetland Ecosystem

Liu Zhaowe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246011,China)

Abstract:Wetland ecosystem is one important carbon stock 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In this paper,there was a detailed summarization of influence on carbon cycle in wetland ecosystems on those factors,such as the climate,hydrology,biological communities and human behaviors.Meanwhile,existing research methods of carbon cycle in the wetland ecosystem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an outlook of carbon cycle in wetland ecosystem was also given here.

Key words:Wetland ecosystem;Carbon cycle;Research progress

引言

濕地生態系統的碳循環是指由濕地生態系統所吸收的碳量及所制造和排放的碳量,其主要體現在二氧化碳、甲烷、土壤有機碳含量、可溶性有機碳含量等方面。濕地生態擁有強大的碳庫存儲能力并且因此成為碳循環的重點研究對象。通常來說,濕地生態系統由于較低的有機質分解速率和較高的生產力成為了重要的碳匯。但是在對其進行大尺度評估的過程中卻存在著顯著的不確定性。濕地生態系統當中的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可吸收外界二氧化碳變為自身能量,而通過調節氣孔行為,植物可實現與大氣環境的氣體交換,從而影響周邊環境的水分及碳循環。甲烷主要來源于濕地,不同研究報道中所的濕地生態系統中CH4的釋放量存在顯著的差異,導致這一差異的原因就是在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類型的濕地對于CH4的排放有著很大的影響。濕地甲烷的釋放量主要取決于水體或是土壤的溶氧量,且環境含氧量越高,甲烷的釋放量越少。濕地土壤的有機碳含量較高,極大地影響了全球大氣碳循環,同時巨大的有機碳匯量也會對溫室氣體的排放產生影響。此外,可溶性有機碳也是濕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當前氣候變化、水文條件改變的情況下,其對濕地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有著什么影響?要研究這一問題就需要對濕地碳循環的特點、濕地水文過程與碳的輸入輸出,濕地碳循環及其影響因素以及濕地碳收支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1 濕地碳循環

1.1 濕地類型 濕地生態系統復雜多樣,濕地碳循環特征的描述很難統一[1-4]。濕地碳循環示意圖如圖1,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5]。濕地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重要碳匯[6-7]。濕地面積雖然只占據全球陸地面積的4%~6%,但是其卻包含著全球30%左右的碳[8],是全球最大的碳庫[9]。泥炭地是濕地當中最常見的地型,也是當前研究較多的濕地類型。泥炭型濕地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其面積約為全球濕地的50%~70%,總面積超過4×106km2,其碳儲備占全球土壤碳儲備的33%左右。北半球泥炭型濕地的碳積累約為每年20g/m2,低于其他類型濕地。但因泥炭型濕地擁有巨大的碳儲備,若氣候條件發生改變,其可能會成為大氣環境碳的主要來源[10]。按照國際上的《濕地公約》分類,濕地一般分為海岸/海洋濕地、內陸濕地、人工濕地三大類,其碳循環情況如表1所示。

海岸/海洋濕地一般分布在海陸相交區域,在不同氣候帶,因溫度、降水、蒸發、風等因素不同,風化作用的表現有所差異,進而影響到海岸你的發育演化,并使海岸發育具有一定的地帶性;內陸濕地分布范圍較廣,像高山與平原,大陸與島嶼,濕潤區與干旱區等,其因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存在較大差異。淡水水體濕地是另一種重要濕地類型。通常來說,淡水水體濕地有湖泊、池塘、河流沿岸、水庫等。據較早研究表明,湖泊屬凈碳匯,而據近些年研究發現,湖泊也屬碳源。據相關研究表明,湖泊所貯存的有機碳大概為每年0.036Gt,全球湖泊所沉積的有機碳大概為0.051Gt,其中有0.035Gt源于大氣二氧化碳[11];人工濕地分布范圍也比較廣,其氣候溫和,一般適宜人居和人工養殖等。

第5篇:二氧化碳氣體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探究式教學;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118-02

現代化學教學觀認為,化學教學不僅應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探索化學知識的過程和學習方法的訓練,以此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形成求學所必需的質疑態度和批判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新的化學課程標準強調所有學生應提高探究和研究能力,以科學探究成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倡體驗探究過程,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通過"做科學"的探究實踐培養探究能力。

1.把握好將探究實驗運用于教學中的時機

學生升入九年級后,如何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對化學課感興趣,真正地走入化學課堂,我們覺得更應該從化學學科的特點--實驗出發,通過實驗探究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發揮實驗探究教學的魅力。在實驗分組時,可讓學困生在一組,每組有明確的分工,每次實驗的設計與操作,實驗的觀察與記錄,對實驗現象和結果的討論,作為小組成員,每人都要輪流盡自己責任。這樣避免學困生總被好學生的光環籠罩,有了他們自己表現的機會。

案例:在實驗課"儀器認識與使用"的教學中,突然聽到一組同學說"試管裂了",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請大家分組討論分析一下試管破裂的可能原因,先請學困生小組的同學先說出他們認為試管可能破裂的原因,然后請那位同學說一下試管損壞時的情形,最后其它小組的同學補充。雖然學困生小組分析的原因不全面,但是,從他們躍躍欲試中看到了他們的信心。課堂因為意外而精彩,通過這一發生的小事故,正好將試管破裂的可能原因通過討論,將事實探究出來了。同時,通過這件事也使學生對實驗室的安全操作有了親身的體驗。

2.以課堂為教學陣地,以實際出發開展探究實驗

教學中要立足教材,在課堂上進行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動。如教師可提出教學實驗的問題,然后指導學生小組合作設計初步方案,集中在課堂上進行分組實驗,交流介紹設計實驗的原理、方法、步驟,由學生評定優劣,共同探討實驗成敗的原因。

案例: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在研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操作:

活動一: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首先給出稀鹽酸、稀硫酸、碳酸鈉、碳酸鈣和碳酸鉀這些常用藥品和若干試管(多給碳酸鹽的目的是為后面學習碳酸鹽的知識打下基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操作、探究,選出自己認為理想的原料。這樣既讓學生認識到對比觀察的科學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體驗學習。教師再加以指導,讓學生知道化學反應速度的快慢與物質狀態的關系以及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和碳酸鈣制二氧化碳的原因,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同時讓學生明白實驗室在選擇藥品制取氣體時應注意的事項。由此確立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意識。

活動二: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并驗證。

(1)提出問題:A.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裝置由哪幾部分組成?B.確定氣體發生裝置時應考慮哪些因素?C.收集氣體一般有哪兩種方法?D.確定氣體收集裝置時應考慮哪些因素?

(2)動手試試看:在每個實驗臺上放置相同的可以組裝不同的裝置的儀器(具體如書),分組討論組裝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之間相互討論各裝置的優缺點,然后每組選擇一套最佳裝置來制取二氧化碳,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活動三:經驗總結。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再提出問題: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在選擇藥品和儀器時需要考慮哪些方面的問題呢?師生經過回顧剛才實驗,歸納總結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這樣的教學,使學生自己通過實驗探究掌握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學生學得有趣、主動。

3.要避免重"探究過程 ",輕"試驗操作"

案例: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探究教學中,教師設計如下問題:

(1)大家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氣呢?請列舉你所知道的方法。

(2)制取氧氣要如何選擇裝置呢?

(3)用什么方法檢驗一瓶無色無味氣體是否是氧氣?

然后學生分組進行試驗。然而恰恰是在分組試驗過程中,教師并沒有過多的指導,多數學生在試驗中顧此失彼,亂了陣腳,并不時出現各種錯誤操作,導致試驗成功率不高,一節課后在亂哄哄的場面中結束,學生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也遭受到了打擊。在試驗操作階段出現這么大的問題,其原因就在于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設計的重點只是放在了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上,而忽視了對科學探究的重要載體--實驗操作的指導和訓練。這也是目前實驗探究教學中存在的比較大的問題,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科學探究方法的學習,科學精神和價值觀的培養,而忽視了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的培養和訓練。

對策:在化學實驗探究教學中,過分地強調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或者過分強調實驗技能的熟練化都是不可取的。應當將實驗技能的訓練與培養置于具體的實驗探究活動之中,使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對于上述案例存在的問題,教師可針對實驗操作復雜而且教材上對操作細節的介紹又較少的情況,在學生動手做探究實驗前,全面考慮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疑問和學生容易忽視的細節,寫出全面,細致的問題及引導內容,以書面形式發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進行嚴謹細則的操作。在氧氣的實驗操作前可設計問題如下:

(1)如何將高錳酸鉀裝入大試管?管口應放什么?

(2)如何連接制取裝置?

(3)要收集幾瓶氣體?操作中應注意什么問題?

第6篇:二氧化碳氣體的特征范文

知識:使學生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色、態、味、密度、熔點、沸點、水溶性等);使學生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碳、硫、磷、鐵在氧氣中燃燒)。

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使他們學習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

思想教育: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逐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其現象的描述。

教學方法講授法(實驗演示)。

教學用具儀器:集氣瓶、燃燒匙、酒精燈等。

藥品:木炭、硫粉、紅磷、紅鐵絲、石灰水、氧氣。

其它:火柴。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問題引入】空氣的成分按體積算,最多的是(),其次是(),還有()和()等,我們是怎樣用實驗來證明空氣的成分的?為什么一定要通過實驗才能知道空氣中存在著氧氣?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氣是無色、沒有氣味的氣體,這是氧氣的什么性質?

紅磷能在氧氣中燃燒,這又是氧氣的什么性質?

回答:(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

思考得出結論:氧氣是看不見的。

回答: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激發興趣,創設問題情境。

【確認目標】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氧氣的性質。要求:記住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

指明重點

【問題討論】出示一瓶氧氣①請學生觀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質。②想一想,氧氣有味嗎?③氧氣溶于水嗎?

提問:魚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氣來自哪里?

由此可推知氧氣的溶解性如何?回答:①無色、氣體,②無味,③可溶(不溶)兩種答案均可能出現。

回答:靠腮呼吸。氧氣來自水中。

氧氣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培養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

【板書】一、物理性質:1.無色、無味的氣體。2.密度比空氣大(同一條件下)。3.不易溶于水。4.液態、固態均為淡藍色。

看書、劃重點(或記筆記。)

強化記憶

【投影】課堂練習一(見附1)。

指導學生做練習一。

做課堂練習一

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問題討論】氧氣有哪些化學性質

提問:什么叫化學性質?

既然化學性質要在化學變化中方可表現出來,我們就來進行如下實驗。

回答: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復習有關概念

【板書】二、化學性質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演示實驗】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1.將木炭放在燃燒匙中伸入氧氣瓶中。(為什么沒有有變化?)

2.將木炭加熱至紅,放入氧氣瓶中。

提問:為什么加熱后可劇烈反應,不加熱時沒有變化呢?

3.在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蕩。

提問: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瓶中產生了什么氣體?

提問:碳在氧氣中燃燒需要什么條件?生成什么新物質?

結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觀察、思考。

描述現象:1.無

變化思考。

2.劇烈燃燒、發白光

回答:木炭與氧氣反應是有條件原。

3.石灰水變渾濁。

回答:二氧化碳

回答:點燃,生成二氧化碳。

設疑

初步學氧化碳的檢驗方法。使學生學習由現象得出結論。

【板書】1.碳+氧氣二氧化碳記筆記鞏固文字表達式

【演示實驗】硫在氧氣中燃燒

1.將硫粉放在燃燒匙中加熱至燃燒。

2.將燃著的硫粉伸入氧氣瓶中。

這種帶刺激性氣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對空氣會造成嚴重污染。煙花、爆竹中的火藥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質組成的,為什么北京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結論: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請學生寫出此反應的表達式。

觀察并描述現象

1.發出淡藍色火焰。

2.劇烈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產生一種帶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回答:防止硫燃燒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氣。

總結反應表達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硫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現象的比較。

進行環保教育。

【板書】2.硫+氧氣二氧化硫記筆記

【演示實驗】磷在氧氣中燃燒

將紅磷在燃燒中點燃伸入氧氣瓶中。

生成的物質叫五氧化二磷。

煙是由固體小顆粒形成的,請描述五氧化二磷的顏色、形態。

結論: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

請同學寫出此反應的表達式。觀察并描述現象

劇烈燃燒,產生濃厚的白煙。

回答:白色、固體

總結反應表達式。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敘述能力。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板書】3.磷+氧氣五氧化二磷記筆記

【演示實驗】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觀察這瓶氧氣與前幾瓶有何不同?

將鐵絲加熱至紅伸入氧氣瓶中。

提問:為何集氣瓶底要放少量水。

生成黑色固體的溫度很高,掉到集氣瓶底會怎樣?

瓶底放少量水(或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此黑色固體的名稱是四氧化三鐵。

結論: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

請同學寫出此反應的表達式。

觀察:瓶底有少量水。

描述實驗現象:劇

烈燃燒、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體。

討論:會引起集氣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氣瓶炸裂。

總結反應表達式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板書】4.鐵+氧氣四氧化三鐵記筆記

【投影】課堂練(見附2)做練習強化訓練

【問題討論】通過上述實驗,我們可知,物質在較純的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得()。

由此可見: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

思考并回答:

(更劇烈)(活潑)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演示實驗】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氧氣瓶中。

為什么殘存火星的木條會再次燃燒起來?

觀察現象:木條燃燒起來了。

思考并回答:因為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它可助燃。

學生氧氣的檢驗方法。

【問題討論】如何證明一集氣瓶中裝的是氧氣?

回答:將帶火星的木條抻入氣體中,若木條燃燒真情為,則證明此氣體為氧氣。

及時復習科學知識。

【投影】隨堂檢測(見附4)

獨立做檢測題

及時反饋

附1:課堂練習一

1.對氧氣的物理性質,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極易溶于水(B)在標準狀況下密度比空氣大

(C)在變成無色液體(D)在變成白色固體

2.下列變化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A)磷在氧氣中燃燒(B)鎂條在空氣中燃燒

(C)氧氣由氣態變成液態(D)鐵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銹

附2:課堂練

3.下列物質在氧氣中燃燒時,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的是()

(A)鎂帶(B)紅磷(C)硫粉(D)鐵絲

4.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生成物是()

(A)氧化鐵(B)三氧化二鐵(C)四氧化三鐵(D)氧化亞鐵

5.下列物質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是()

(A)硫粉(B)鐵絲(C)木炭(D)鎂帶

6.檢驗氧氣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點燃(B)用帶火星的木條去檢驗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聞氧氣的氣味

7.做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操作或現象不正確的是()

(A)先在酒精燈上加熱細鐵絲(B)盛氧氣的集氣瓶底沒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為黑色固體(D)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

8.要測定空氣中氧氣占的體積,最好在空氣中燃燒()

(A)碳(B)硫(C)蠟燭(D)磷

9.如何鑒別二氧化碳、氧氣、空氣?(簡述操作過程)

附3:課堂練習答案

1.B2.C3.C4.C5.A6.B7.B8.D9.略

附4:隨堂檢測題

1.下列關于氧氣的物理性質敘述正確的是()

(A)難溶于水(B)密度比空氣大

(C)液態氧氣為無色(D)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2.下列反應的特征現象分別是: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磷在氧氣中燃燒(),

碳在氧氣中燃燒(),硫在氧氣中燃燒()。

(A)發紅光(B)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C)火星四射

(D)產生大量白煙(E)發出淡藍色火焰(F)發白光

3.下列對氧氣性質的說法,正確的是()

(A)有可燃性(B)能支持燃燒(C)不溶于水(D)密度比空氣小

4.檢驗氧氣的方法是()

第7篇:二氧化碳氣體的特征范文

從學生的知識儲備上來看,學生已經了解了很多有關CO2的現象和知識。從學生心理特征上來看,初三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外界事物及現象充滿了好奇心。他們對化學的興趣逐步由直覺興趣——操作興趣——具有因果關系的興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認知興趣遷移。往往通過自主探究來了解一類物質的規律知識,甚至為此要求進行一些創造性的實驗和觀察活動。從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方面看,什么叫實驗探究、如何實施實驗探究是學生不熟悉的。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方法和意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說出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用二氧化碳的性質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再次練習固體、液體藥品取用等基本操作。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二氧化碳的性質、用途等有關知識的探究學習,使學生體會獲得知識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產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從而產生學習化學的強烈愿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從生活視角觀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從社會視角分析其使用,體會化學與社會的關系;在探究活動中,感受合作學習、研討、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創設學術氛圍、滲透科研方法,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方法觀。通過對溫室氣體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紹,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并且有意識辯證地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與難點

探究二氧化碳與水反應,使學生認識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和掌握相關反應方程式。

教具學具

實驗用品:燒杯、集氣瓶、鐵架臺、試管、礦泉水瓶、噴壺、紙花、蠟燭、階梯、毛玻璃片、火柴;鹽酸、石灰石、水、石蕊試液

教學媒體的準備及使用環境

媒體的準備:幻燈片的制作,上網查找干冰升華、人工降雨視頻

媒體使用環境:多媒體教室

本節課提供了大量實驗平臺,讓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化學知識的學習,但有的實驗在現有條件下無法完成,例如,干冰極不易保存,所以干冰升華、人工降雨實驗在課上完成起來有困難。本節課我利用網絡資源,找到干冰升華、人工降雨的視頻,在課上播放,不但節省時間,而且效果非常好。多媒體展示自然、生動,使學習者易于接受,有利于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實現由感性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學生通過對多媒體提供的大量信息進行認真觀察、思考,感知教材,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實現了化學教學的整體優化。因此,通過多媒體資源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化學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猜謎語:農民伯伯說我是莊稼的糧食;消防隊員說我是滅火先鋒;環境學家說我是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謎底:二氧化碳。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設問:你還知道其他有關二氧化碳的事情嗎?

教師首先通過圖片展示二氧化碳循環圖,介紹固態二氧化碳——干冰,然后通過視頻播放干冰升華、人工降雨的過程,講解人工降雨的原理。

設計意圖:滲透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

環節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學生通過肉眼無法觀察到密度和溶解性,于是教師演示紙天平實驗,并指導學生親手做二氧化碳溶于水實驗,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能力。

環節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呢?教師通過實驗總結化學變化的判斷標準;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反應物是否減少。

設計意圖:總結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使學生形成階段性總結的意識,拓展思維。

引導學生探究實驗:取少量瓶中液體于試管中,滴加石蕊試劑,石蕊變紅。是什么使石蕊變紅的?分析瓶中液體的成分:水、二氧化碳、新物質。

結論1: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一種酸——碳酸:

H2O+CO2==H2CO3 。

演示實驗:加熱變紅的小花又變回紫色。

結論2:碳酸不穩定,受熱立刻分解,變成了二氧化碳和水:H2CO3== H2O+CO2。

設計意圖:學生在探究二氧化碳的過程中,體驗了一次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學生在明確了化學實驗探究過程的同時,也提升了實驗探究的能力。

演示實驗:檢驗碳酸飲料中的二氧化碳,現象:石灰水變渾濁了。

結論3 : 二氧化碳能與石灰水反應:

Ca(OH)2+CO2=CaCO3+H2O。

教師在此時提醒學生碳酸飲料會腐蝕牙齒;飲料中的磷酸影響鈣和鐵的吸收,造成缺鈣和貧血。

設計意圖:滲透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

講述和設疑: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這個反應可以用來檢驗二氧化碳氣體。那么如何驗滿呢?

學生回答:用燃著的小木條,小木條熄滅。

結論4:一般情況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

設計意圖:用學生已經熟悉的知識引出本節課新知識,過渡自然,學生易于接受。

教師播放視頻:檢驗久未開啟的菜窖是否能下去;進山洞用火把照明更安全。在久未開啟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處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過高而危及生命。怎樣測試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過高?

演示實驗:傾倒二氧化碳滅蠟燭實驗

設計意圖: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拓展視野,將課本上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滲透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環節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總結二氧化碳的用途。

設計意圖:傳遞化學理念: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用途反映物質的性質。

環節四:了解溫室效應

CO2具有很多用途,那么在空氣中是否越多越好呢?展示溫室效應圖片,讓學生感受溫室效應的危害。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的思維,辯證地看待二氧化碳氣體的利與弊,增強環保意識。

環節五:小結

教學反思

1.縱觀本節課,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有效結合,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深度理解和靈活運用,促進學生解決問題以及創造能力的發展。同時培養了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對信息內容的理解與批判能力以及處理并運用信息的能力。

2.以實驗為載體,以問題為導向,巧設化學情境,設疑啟思,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創造力。教學實踐充分證明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能生惑。因此,本節課,從猜謎語引入開始,我的每個環節都從問題開始,利用設計的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以解決問題結束,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和不斷探究思考的過程中,培養其創造力。同時,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后帶來的快樂與成就感,為創新性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第8篇:二氧化碳氣體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牽引變電所;預防性試驗;綜合分析

一、前言

牽引變電所電氣設備的預防性試驗是判斷設備能否繼續投入運行及系統能否安全運行的重要依據。在預防性試驗中每一項試驗項目對反映不同絕緣介質的各種缺陷特點及靈敏度各不相同。通過試驗,掌握設備的絕緣狀況,及時發現設備隱患,避免設備絕緣在長期運行中老化或是系統因過電壓的作用被擊穿而造成大面積的停電事故。為了防止設備在運行中發生事故,應定期對牽引變電所電氣設備進行預防性試驗。

二、電氣設備預防性試驗簡介

(一)預防性試驗分類。牽引變電所電氣設備的預防性試驗可分為絕緣試驗和特性試驗。絕緣試驗又可分為:破壞性試驗和非破壞性試驗兩類。

1.破壞性試驗(耐壓試驗)

這類試驗對設備絕緣的考驗是十分嚴格的,它能夠暴露出那些危險性較大的集中性的缺陷,并可以保證設備的絕緣有一定的水平和裕度。其缺點是有可能在測試時給設備的絕緣帶來一定的損傷。

2.非破壞性試驗

這類試驗是指在較低的電壓下或是采用其它不會損傷設備絕緣性能的辦法來測試設備絕緣的各種特性,從而判別絕緣的內部的缺陷,例如測量絕緣電阻和泄漏電流、測量絕緣的介質損耗角正切值tgδ(%)、絕緣油的物化特性、絕緣油氣相色譜分析等。非破壞性絕緣試驗對于檢查牽引變電所電氣設備絕緣缺陷的有效性比較表,如表1所示:

由于變壓器內的油和固體絕緣材料在電或高溫的作用下裂解產生各種氣體,進行絕緣油氣相色譜分析試驗分析這些氣體各種成分,有助于判斷運行設備的狀態。對判斷故障有價值的氣體有甲烷、乙烷、乙烯、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正常運行的老化過程產生的氣體主要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油質絕緣中存在局部放電時,油裂解產生的氣體主要是氫和甲烷。在故障溫度高于正常運行溫度不多時,產生的氣體主要是甲烷。隨著故障溫度的升高,乙烯和乙烷逐漸成為主要特征。在溫度高于1000℃時,油裂解產生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乙炔。如果故障涉及到固體絕緣材料時,會產生較多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根據絕緣油中溶解的氣體的組分和濃度含量,可以判斷變壓器內部可能存在的潛伏性故障。在實際中,根據烴類氣體、氫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這幾種氣體特征來判斷故障性質。如表2所示:

絕緣特性以外的試驗統稱為特性試驗。這類試驗主要是表現設備的電氣或機械的某些特性。例如變壓器線圈直流電阻試驗、變比試驗、連接組別試驗以及斷路器的接觸電阻、跳合閘試驗等。牽引變電所直流電阻的測量是判斷變壓器分接開關接觸不良、焊接不良、套管的導電桿和繞組連接處接觸不良的重要依據。對于斷路器導電回路的接觸電阻主要決定于每相動、靜觸頭間的接觸電阻,其大小直接影響通過工作電流時發熱,以及通過短路電流時的開斷性能。

三、試驗數據的分析判斷

在分析判斷試驗結果時,現行標準中有規定值的設備,應按照規定來判斷。無明確規定的設備,與同一設備相比較、與歷年試驗數據或出廠值相比較,與同型號設備相比較,最后依據變化進行分析判斷。

下面以神朔線陰塔牽引變電所2#主變壓器歷年來的試驗數據為例,對高壓絕緣試驗來進行綜合分析。

表3:高壓絕緣試驗數據統計(換算至同一溫度)

由于溫度、濕度、外電場、磁場、試驗儀器、試驗電源等多種外界因素的作用,對試驗值的影響較大,造成試驗數據的誤差和波動。將歷年春檢中的試驗數值換算至同一溫度,從表3可以看出,雖然各項試驗數據在規定范圍內,但通過比較可以發現,2007年度,該變壓器的高壓對低壓、高壓對地、低壓對地和高壓對低壓線圈間的絕緣電阻及吸收比突然下降。其直流泄漏電流增大,而變壓器高、低壓線圈的介質損耗tgδ值無明顯變化,且符合規定。由此可初步判斷線圈絕緣存在較嚴重的集中缺陷,但僅依據常規的絕緣試驗,并不能足以說明變壓器內部有異常,通過絕緣油氣相色譜分析數據,見表5。

由以上分析甲烷、乙烯、乙炔、氫氣、總烴含量均超過注意值數倍。判斷故障類型為高溫過熱故障。委托牽引變壓器生產廠家開箱檢查故障原因是:c相器身下部的鐵軛下夾件的拉緊螺桿絕緣損壞,拉緊螺桿穿過鐵窗形成短路匝,在夾件和螺桿之間起弧放電造成拉緊螺桿燒損。經維修后,通過各項試驗和絕緣油氣相色譜分析,各項數據均合格。

第9篇:二氧化碳氣體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化學教學;科學素質;科學精神;科學能力

在當代高度發達的社會,基本的科學素質是每個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每個公民都應該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擁有一定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作為未來支柱的初中生來說,這樣的素質更加應該具備,而且是越早具備越好,因此在初中的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摒棄以往以成績為宗旨的教學理念,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一些,為學生們的未來做打算,而不是僅僅看重眼前的成績。下面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對提高學生們的科學素質提出以下幾個觀點:

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學興趣

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要建立在科學興趣的基礎之上,提高學生們的科學興趣,繼而將學生們的科學能力加以提高,最終達到學生們科學精神的全面形成。優化教學方式,提升學習興趣。

1.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化學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活動是極具誘惑力的,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鞏固化學知識,也可以在課余的時間進行一些課外活動,如:“化學知識競賽”、“化學猜謎”等,也可以講一些化學家的成才之路,以激勵學生。

2.課堂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更直觀地去理解、接受化學知識。這無疑也是提高興趣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3.作業類型的多樣化,是鞏固學習興趣的好途徑,俗話說得好:創業難,守業更難。在作業的設置上要具有吸引學生的作用,以便更好地讓學生鞏固知識,如設置“實踐作業”、“實驗作業”、“閱讀作業”等等。

4.與生活接軌,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更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初三的化學教學中,很多知識都是跟生活有十分密切聯系的,例如在講常見金屬的時候,生活中金屬的種類非常之多,應用也是異常之廣,鐵的使用、銅的使用以及金銀等貴重金屬的使用都是學生們耳熟能詳的,讓學生自主地去發掘生活中金屬的應用與金屬自身性質之間的關系,形象化地將常見金屬的知識印入學生們的腦海,增強學生們的知識掌握程度,這些都會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們樂于動腦思考,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來提高學生們的科學興趣。

二、豐富實驗課設計,提高學生科學能力

實驗課對于初中化學教學來說是十分有意義的,實驗課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能夠加強學生們的知識應用能力,最為關鍵的就是學生們的科學能力也能夠隨之提高。例如我們在講二氧化碳這個章節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實驗以驗證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在講二氧化碳性質的時候,我們可以將問題拋給學生:列舉出幾種能夠產生二氧化碳的方法并進行驗證。

給出幾種實驗物品:蠟燭、木炭、石灰石、鹽酸、小蘇打、食用醋

自行設計實驗步驟,制取和收集并驗證二氧化碳。

實驗的方法可以是蠟燭或者是木炭的燃燒。收集氣體的時候要用玻璃罩將燃燒的物體罩住,待其自然熄滅然后將玻璃罩內的氣體整體收集,將內部氣體沖入石灰水看是否出現渾濁現象。將石灰石與鹽酸混合放入密閉容器,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制取的氣體,將收集的氣體沖入石灰水,看是否出現渾濁現象。

小蘇打放入食用醋中,液體表面會有氣泡產生,同樣用向上排空氣的方法收集,并用同樣的方法進行驗證。

在做完實驗的同時,教師可以將這樣的問題拋給學生:二氧化碳的性質都有哪些用途,這些用途利弊都是什么?

很多同學會想到第一和第二個反應,二氧化碳有熄滅燃燒的作用,這是二氧化碳的一個很重要的應用,滅火器,同時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證明其密度大于空氣,如果數量巨大會在空氣底部形成一個二氧化碳層,進而引出學生對于溫室效應的思考。

實驗課的設計能夠將所學知識一一涵蓋,并且能夠讓學生們對于所學的知識產生較為深刻的印象,知其然而且能夠知其所以然。對于學生們知識的消化和理解都有十分重要的幫助。諸如上述的實驗,還能夠引發學生們對于所學知識的深入思考,在培養學生們動手實驗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們的科學能力,將學生們得思考范圍不僅僅局限于課本以內,培養其發散性思維。

三、善用信息,學會交流

信息交流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加油站。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傳授好課本知識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學會自主學習,學會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學會向高層次發展,而這一過程的實現,必須要重視教學過程中的信息交流。

1.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這個搜集過程不要求多,而在于學生的用心,讓學生敢于用自己的資料與大家交流。把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匯總,這個過程必然能引導學生逐漸學會搜集資料、篩選內容、學會歸納。

2.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剖析信息,培養質疑精神,敢于通過自己的實驗等方式驗證自己的觀點,對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

四、加強各學科聯系,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化學不僅是一門與實際生活有著異常緊密聯系的學科,同時也是與初中其他學科聯系非常緊的學科。例如化學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化學上的計算離不開學生扎實的數學基礎;物理與化學之間也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例如物理的升華、汽化、液化以及凝固都與化學變化聯系緊密;化學與生物之間的聯系是最多的也是最復雜的,學生可以通過橫向思維,將化學中的知識運用到生物的學習中去,例如在講有機物的時候,其中與生物方面的聯系就異常的緊密,蛋白質是生物的基本組成部分,人體的各種生理反應以及生命特征的維持都是無數個化學反應的支持。通過這種簡單的學科之間的滲透,來培養學生們的橫向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們的科學精神。

總而言之,在初中的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教學眼光放得更加長遠一些,不要僅僅局限于提高學生當下的化學成績,而要將提高學生的化學能力以及更深一層的可續素質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通過我們的教學努力使學生未來的學習之路更寬更廣。

參考文獻:

[1]王修信.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B).

欧洲少妇性喷潮| 内射国产内射夫妻免费频道| 韩国三级在线观看久|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99p|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网站| 激情内射亚州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 黄页网站视频免费大全| 粗了大了 整进去好爽视频| av怡红院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成亚洲第一网站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四虎 | 国产91九色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婷婷综合色| 北条麻妃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v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不卡|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综合色区久久精品天堂| 免费观看交性大片| 成 人 在 线 免费观看| 国产成社区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a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日本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制服丝袜另类专区制服|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国产成人美女AV|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女人在线观看毛片| 996久久国产精品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亚洲| 高清无h码动漫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95在线 | 国产喷白浆精品一区二区| 人妻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