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媒體融合的定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挑戰新媒體時代,當我們切身融入其中時,讓人不由得想起了老人與海的故事,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講述了老漁夫圣地亞哥在海上的捕魚經歷:老人在海上一無所獲地漂泊了84天后,終于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然而這條巨大無比的大馬林很難制服。當老人制服大馬林魚后,在返航途中又同鯊魚進行驚險的搏斗。當老人駕著小船終于回到陸地上的時候,大馬林魚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海明威要告訴我們的是,人要敢于挑戰自我,挑戰極限,只有這樣才能在驚濤駭浪中捕到大魚。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很強的象征意蘊,他用大馬林魚象征人生的理想和人類作為生命本身所不可避免的欲望,用鯊魚象征無法擺脫的悲劇命運,用大海象征變化無常的人類社會,而獅子則是勇武健壯、仇視邪惡、能創造奇跡的象征,圣地亞哥則是人類中的勇士與強大勢力搏斗的“硬漢子”代表。“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著云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新媒體時代來勢洶洶,我們也許不久就會倒下,然而正如老人與海的故事一樣,從大魚到魚骨,不是一種失去,不是一種失敗,而是一種波瀾壯闊的人生過程,也是從應有盡有的有形財富,最終走向應無盡無的無形財富的人生境界。
接受變革,融入變革,做新媒體時代的弄潮兒,是每一個紙媒掌舵者面對宏闊現實的不二選擇。選擇了大海,就選擇了驚濤駭浪;選擇了挑戰,就選擇了錚錚鐵骨。“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戰爭年代也好,和平建設時期也罷,我們都需要這樣的弄潮兒,新媒體時代更需要這樣的勇于探索者。
勇立潮頭,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理想是目標和方向,是每一個紙媒掌舵者人生設計和向上向前的動力,詩人流沙河在詩里寫到:“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載著你出海遠行。”如果說完美地融入新媒體是美好未來的理想,那么現在新媒體出現帶來的挑戰只會讓我們更加倔強地尋求再發展之道。如何融入,如何變革?不是蠻干,不是迎合,而是有策略地前進。
挑戰新媒體時代,需要有科學發展的眼光,這眼光是洞察的智慧,是協調的能力,是創新的思維,是與時俱進的知識結構,尤其是在這種挑戰中去經歷風雨的實踐與錘煉。
一.NGN體系結構方面的研究
1.NGN的基本特性
NGN的功能和特點在Y.NGN–Overview草案中已經做了一個綜述,該草案給出了NGN的定義和基本特點,描述了NGN的能力和預計達到的目標,并重點描述了NGN的研究領域。草案主要對的形態和特征進行了描述。
NGN的基本特征包括:基于分組技術傳輸;在承載層面、會話∕呼叫、應用∕業務之間實現控制功能的分離;業務提供和傳送層面分離,基于開放接口提供業務;支持多種類型的業務(實時、流媒體、非實時、多媒體等);寬帶能力,具有端到端的服務質量;通過開放接口實現和傳統網絡的互通;具有移動性,用戶可以無限制地接入不同的業務提供商;多樣化的標識機制;對于用戶來說,同樣的業務具有統一的業務特征;在固網乂移動網絡之間實現融合;上層業務功能與低層傳輸技術獨立,支持多種接入技術;適應各種調整要求,例如緊急通信、安全、隱私保護等。
2.NGN通用參考模型
NGN的基本原則和參考模型在Y.NGN–GRM草案中已經做出了描述,該草案是在Y.100、Y.110和X200等建議的基礎上提出的,它將NGN垂直劃分為業務層和傳輸層。業務層包括各種會話型和非會話型業務,如語音、數據、視頻等多媒體業務;傳輸層用于通信實體間的信息傳輸,實現對NGN業務的支持。同時,該建議草案又將業務層和傳輸層水平劃分為用戶平面、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在NGN的參考模型中還提出了廣播與電信的融合、多媒體業務支持、用戶和終端的標識與定位、應急通信、與非NGN互通、安全以及QoS方面的基本要求。
3.NGN的功能要求及其體系框架
Y.NGN–FRM草案提出了NGN的功能框架模型,內容涉及的參考模型、功能實體定義和功能參考點定義等多個方面。該建議草案以Y.NGN–FRM提出的參考模型為基礎,細化定義了NGN業務層和傳送層的一些功能實體,并將這些功能實體與用戶平面、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相對應,如業務層的控制平面中有接入控制、定位、與分組互通、與PSTN/ISDN互通和媒體資源控制等功能實體;業務層管理平面中有、網絡及網元管理、業務管理等功能實體;傳送層的管理平面中有代琿、網絡及網元管理等功能實體。該建議草案還對業務體系提出了總體要求。
4.可管理的NGN網絡
Y.NGN–MAN草案的名字改為Customer Manageable IP Network,主要關注從用戶角度出發的可管理IP網的業務定義、業務需求、參考模型和功能要求。可管理IP網的業務是向用戶提供網絡資源控制和管理。可管理IP網應具有用戶分組及業務分集、信息接入控制和安全、移動控制和管理、帶寬分配和SLA協商、端到端QoS配置和優先權配置等多種能力。
5.融合的NGN
Y.NGN–CONV草案初步分析了NGN和Pre–NGN的網絡,并計劃分析多種融合示例,如接入部分融合、核心部分融合、終端部分融合、移動性部分融合、業務部分融合和內容部分融和;并對應NGN的業務和傳輸分離的特點,將其分為業務和網絡兩個管理域。此建議草案還處于一個初期研究階段。
二.NGN業務要求和移動性方面的研究
1.NGN的業務要求
Y.NGN–SRQ建議草案提出了NGN 的業務總體技術要求和網絡要求的框架,內容涉及的通用要求NGN的業務要求(包括對數據平面、VPN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的要求)和的網絡要求(包括對數據平面、操作維護QoS、流量管理、安全和認證、移動性、互通、計費、網絡演進、控制平面等的要求)。
2.NGN的移動性管理
Y.NGN–MOB草案描述了NGN中的移動性管理要求及其體系結構,將的移動性分為網間移動、網內移動和接入網內移動3種情況,并從通用、用戶和網絡3個方面提出了對移動性管理的要求,提出了NGN移動性管理的功能體系結構。
三.FGNGN在體系結構方面的進展
在FGNGN成立后,JRG–NGN的相關工作轉入到FGNGN中來進行,其中總體框架結構將是NGN研究的重點和起點。在本次會議上,廠商和運營商從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新的構思,如朗訊公司提出的“軟”路由器概念。隨著數據網纟各逐步模塊化和標準化,1P網絡也在協議和特性上逐漸復雜化,進而影響了網絡的可擴展性。“軟”路由器將路由器的控制平面和轉發平面分離,實現了兩者之間的退耦,從而允許各自演進和擴展。
在FGNGN會議上,包括朗訊、英國電信在內的成員提出將3GPP和3GPP2提出的IP 多媒體子系統(IMS)作為NGN核心網中的會話管理候選方式。IMS是針對移動環境設計的,目前已經完成了UMTS和cdma2000環境下的設計,而NGN要支持多種接入方式,必須要制定新的規范,從而使IMS的實現以及業務提供與用戶接入方式相互獨立。目前IMS是FGNGN研究工作的重要起點之一。
關鍵詞 信息技術;函數單調性教學;多媒體設備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34-0055-02
遷安市第二中學是省級示范高中,有優越的多媒體設備,學生數學基礎較好,有強烈求知欲,具備一定分析觀察等能力。但動手操作與合作學習方面,發展卻不均衡。新課標提倡用信息技術呈現以往教學中難呈現的課程內容,多媒體可以構建多元聯系、靈活可變、蘊涵數學內容、有交互性的學習平臺,與數學教學的創新融合,能夠實現魅力數學課堂。
1 融合意義
1.1 知識動態化
多媒體與函數單調性教學創新融合,有助于學生多角度觀察圖形惟妙惟肖,有助于函數單調性知識獲取保持,有助于在形數結合中感知數學內在美,在圖形語言、文字語言、符號語言的轉化中感知數學嚴謹美。
1.2 學法興趣化
多媒體與函數單調性教學的創新融合,有助于激發學生情感培養興趣,有助于拓展學生探究式學習空間,有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自主協作式學習達成,有助于提高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1.3 教法新穎化
多媒體與函數單調性教學的創新融合,有助于學生手、腦、眼、耳并用,有助于喚發學生新穎感、驚奇感、獨特感、直觀感,有助于制定教學方案籌謀設計,有助于學生認識數學本質。
1.4 資源共享化
多媒體與函數單調性教學的創新融合,有助于促成師生與生生互動思維啟迪,有助于總結經驗交流成果,有助于師生情緒、交流和目標達成和諧統一,有助于學習資源師生快樂成長共享。
2 融合時機
2.1 準確作圖時
學生對函數單調性難以感性領悟,課前設計好的Flash課件演示作圖,畫龍點睛,探究函數單調性動態變化規律,落實課堂動態高效。
2.2 多元聯系時
從形上判斷函數單調性,從數上理解單調性概念,借助信息技術多元聯系的學習平臺,將變化過程通過圖形、數據、圖象、運動等方式一起呈現,加深學生對數學實質領悟。
2.3 互動實踐時
小組互動交流討論,歸納抽象出單調增函數概念,類比出減函數定義,借助投影、Flash課件展示探究結果,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與合作學習能力。
3 融合方式
3.1 學習內容的融合
高一數學開始觸及抽象函數符號語言、圖形語言,從常量數學思想過渡到變量數學,用運動、變化、發展、統一的觀點進行學習,學生初高中容易銜接不好,上課易存在思維障礙,跟不上教師思維,從而產生學習障礙,影響學數學興趣。
在函數的單調性新授課教學時,筆者以課本教材、課程標準對本節課要求、學生認知水平為起點,結合學生實際,采用“創設情境引入課題、歸納探究形成概念、定義應用知識遷移、歸納小結知識整合、課后反思回顧感悟”五環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Flash課件演示,投放重點知識、思想方法、溫馨提示,增加課堂容量,增強數學的可視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為突出重點,以教師為導演,以學生為主體,利用設計好的Flash課件,讓學生體驗認知結構升華發現過程,巧妙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為突破難點,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體會圖像直觀性,感受函數值隨自變量變化的趨勢,用任意x1和x2大小關系來判斷f(x1)和f(x2)大小關系,得到函數單調性的整體性質,使學生理解并給出單調性定義,深化用數形結合思想、轉化思想研究函數問題的方法,體驗如何用局部點的任意性推演到函數的整體單調性的方法。同時,用Flash課件演示例題解答過程,教會學生清晰思維、嚴謹推理,規范書寫表達,實現推理論證能力培養和良好思維習慣養成。
3.2 學習方式的融合
高三數學一輪復習時,筆者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將多媒體巧妙運用于教學實踐中,重基礎,抓落實,提能力,構建數學思想方法體系。
在函數的單調性復習課教學中,筆者先認真分析考綱、考試說明和近五年有關省市高考題,結合學情考情,以低起點小臺階高落點,采用“問題導入、知識索引、典例點撥、方法重組、思想展聯”五環節教學法:
課前設置好學案,用投影展示學生出現的問題,針對疑問導入新課;解疑中索引出增函數、減函數、單調性概念,用Flash課件展示本節課學習目標;選取教材中的典型例題,學生獨立思考,互動梳理單調性相關知識,用Flash課件展示解題過程,一題多解方法,點撥解題的通性通法;變式例題,目標檢測,小組討論,師生合作,探究函數單調性的判斷法(定義法、圖像法、導數法等基本方法);小組長將討論結果歸納總結,理解函數單調性的實質,會用函數單調性解決相關問題,形成函數單調性知識網絡,構建函數思想、數形結合、轉化思想方法體系,用Flash課件快捷呈現知識網絡結構圖,對主要內容進行概括,理出線索,展示聯系,強調重點與難點,使復習課緊湊有序,簡捷明了。
為突破難點,在學習方式融合中,課前預設學生熟悉的教學和學習情景,課間還穿插讓學生運行畫函數圖象的程序,動手操作畫函數圖象方法步驟引入概念,對照分析定義,概括出證明方法及步驟:“取量定大小,作差定符號,判斷得結論。”體驗解題過程的規范性與嚴謹性。激發用電腦如何畫出函數圖象的好奇心,演示和剖析函數的單調性實質,感受到用計算機程序解決問題的魅力和思想,巧妙化解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學數學的樂趣。
3.3 教學方式的融合
據學生的思維特點,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設疑激趣,化靜為動,增大課容量,親歷知識形成過程,虛擬現實,把知識還原于生活實際。發揮多媒體直觀、形象、化靜為動的優勢,為學生提供想象力的介質,創造寬松、和藹的學習氛圍,架設起思維的橋梁,實現師生教學相長。
課前,筆者先在電腦上拷貝課前設計好的Flash課件,投影儀展臺調試好,以備課上適時合理利用多媒體。課上動靜結合,節約空間時間,強化學生感知,突破視覺的限制,多角度觀察對象,精講講練,培養發展思維和想象能力。課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提出問題的各種思路和方法,并能選出最佳方案;學會用運動變化觀點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創新意識,體會到數學的簡捷美、和諧美。
4 融合說明
以“知識、思想、方法、能力”四大體系為重點,以研究考試說明、把握高考方向、落實高考為切入點,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對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把握運用時機,讓學生在多彩信息世界里構建體系,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平臺。
4.1 內容適合
多媒體教學并非對高中數學教學內容都適合,必須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合理選用,所學內容應該難度適宜,有挑戰性、探索性,并且以教師制作課件、學生觀察為主。
4.2 重點突出
多媒體教學中,要避免插入過多動畫或視頻文件,否則會分散學生注意力,使學生被動地接受授課內容。缺乏思維的過程重點不突出,關鍵抓不住,難點沒突破。
4.3 恰到好處
課前周密思考,教材中難以用言語表達,學生缺少感性認識而難以領悟,而現場演示條件不足時,利用多媒體演示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不能成為播音員和解說員,注意該用時才用,掌控好課堂教學,用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張勁松.普通高中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互動與整合[J].課程·教材·教法,2004(9):32-36.
論文關鍵詞:軟交換,h.248協議,MGC,MGW
軟交換作為下一代網絡的核心技術倍受業界關注。軟交換的核心思想是呼叫與承載分離、業務與控制分離,就是將傳統交換機的媒體流承載、呼叫控制、業務提供等功能分散到不同的網絡構件中。傳統的網關既要支持媒體變換又要支持媒體控制和信令,功能過于復雜,對于IP電話系統的大規模部署有很大的制約。于是人們提出了網關分離的思想,即把原來集媒體和信令轉換功能的網關分離為媒體網關和信令網關,兩者通過媒體網關控制器聯系,結構見圖1。
圖1. 網關分離功能模型
其中MGW(Media Gateway)負責媒體格式的轉換及PSTN和IP兩側通路的連接;SGW(SignallingGateway)負責信令的底層轉換,即從TDM 電路傳送轉變為IP網絡中的傳送方式,從應用層的角度看,SGW 對于信令仍是透明的;MGC(Media Gate—way Controller),又稱SoftSwitch或Call Agent,負責根據收到的信令控制MG 的連接建立和釋放。MGC對信令消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并進行應用層的互通變換。不同類型的網關可以支持不同類型的終端。
1 H.248協議概述
1.1 連接模型
H.248協議的連接模型由關聯域(Context)和終端(Termination)組成,終端指媒體網關上發起或終結一個或多個媒體流的邏輯實體,關聯域用來描述終端之間的連通關系,只有存在于同一關聯域的終端之間才可通信。
1.2協議消息
H.248協議定義了8 個命令,分別為:(1)僅由MGC端發起的命令:Add為MGC指示MG 向指定的關聯域中加入終端;Subtract為MGC指示MG從關聯域中去除終端;Move為MGG指示MG把終端從一個關聯域移到另一個關聯域;Modify為MGC指示MG修改終端的屬性、事件或信號等;AuditValue為MGC請求MG返回終端的屬性、事件、信號和統計特性的當前值;AuditCapabilities為MGC請求MG返回反映網關處理能力的終端的屬性、事件、信號和統計特性的所有可能值。(2)僅由MG端發起的命令有:Notify為MG向MGC報告其檢測或發生的事件。(3)MGC端和MG端都可發起的命令有:ServiceChange為MG 向MGC通知終端將要退出服務或恢復正常的服務,MGC也可用此命令向MG指示相關終端退出服務或恢復正常的服務。用于對協議連接模型中的邏輯實體(關聯和終端)進行操作和管理,命令提供了實現對關聯和終端進行完全控制的機制。
1.3 事務和消息
每個事務(transaction)賦予一個事務標識,用以關聯事務請求和事務響應。事務分別為事務請求、事務進展和事務響應。事務請求由事務發送者調用,用于發送命令;事務進展由事務接收者調用,表示事務還在處理中;事務響應由事務接收者調用,用于回送命令執行結果。一個或多個事務級聯組合后形成消息(message)。消息有一個頭部,其中包含消息發送者的標識。消息中包含的各個事務獨立處理,沒有順序規定。
1.4 協議編碼和傳輸
H.248協議消息可以采用ASN.1和文本兩種方式進行編碼。在IP網絡上,傳輸層可使用TCP或UDP協議,推薦使用UDP協議傳送。由于UDP是無連接的協議,所以H.248協議采用了定時重發機制,保證了消息的正確傳送。
2. H.248協議的實現
2.1解碼模塊的總體設計方案
H.248協議解碼采用模塊化的設計思想整個解碼軟件分為:消息預解碼模塊、事務預解碼模塊和動作解碼模塊。
消息預解碼:判斷消息長度是否合法,如果是,執行下一步,否則退出對消息頭解碼對事務類型及事務ID解碼,搜索事務字符串,將事務字符串分發給相應的事務預解碼單元。
事務預解碼:對動作的上下文ID解碼搜索動作字符串并將動作字符串分發給相應的動作解碼單元。
動作解碼:對動作字符串解碼,生成h.248的內部消息。完成對h.248消息的解碼。
因此在對h.248消息解碼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參數是:
Message_Id: (Domain Address/domain name/Device/name). a string of chars
Transaction_Id: 32bit int.
Transcaction_type: Enum values (Request, Reply, Pending, ResponseAck)
Context_Id:32bit. NULL=0, CHOOSE=0xfffffffe, ALL=0xffffffff
Termination_Id: a string of chars.
Command_Id:Enum values {Add, Modify, Subtract, Move, AuditValue,
AuditCap, Notify, ServiceChg)
…
2.2基本類的定義
模塊化的設計思想,H.248協議的解碼功能實現采用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方法,對外僅提供相應的解碼接口函數。在該方案中我們主要定義以下幾個基本類:H248Mesg,H248Transaction ,H248Context ,H248Command。
class H248Mesg
{
protected:
Uint8 *pData;
Uint32 dataLen;
//Message ID
Istring msgId
Uint32 megacoVersion;
//Message Encode Type
Uint8encodeType;
//Reconstruction Info
ReconstructNode *reconNode;
//H248 transactionList.
Tlist transactioinList;
//SU syntax error indicator
Ibool suSyntaxErrFlag;
virtual void parse(Ibool digitflag) = 0;
…
}
*pData為數據指針,dataLength是協議數據單元在內存中的長度,我們根據這兩個變量確定一個h.248協議數據在內存中的確切位置.以及MegID,版本號等。
對于text模式我們將定義: H248TextMsg,H248TextTransaction,H248TextContext,H248TextCommand。他們之間的關系見圖2。
圖2 h.248類圖
3 消息解碼的應用
通過解碼模塊的應用可以將消息解碼的信息提供給網絡管理系統,網絡管理系統可以將這些信息進行組合形成呼叫合成如圖3所示,CDR等管理信息。
圖3 呼叫合成
4 結束語
關鍵詞:媒介融合;融合新聞;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10-0016-02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也得到了相應發展,在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媒介行業也發生了彼此相互融合的局面。因為媒介的融合,數字技術的加入,導致了信息處理、傳播等技術和形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這些變化,人們對新聞傳播的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所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出現了融合新聞的現象。在本文中,會針對媒介融合,融合新聞以及融合新聞的傳播進行簡單的分析。
1媒介融合的相關內容
1.1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的相關定義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都是一些學者對其進行相關的論述,一般存在兩種說法,即廣義說和狹義說。從廣義方面來說,媒介融合就是將所有相關的媒介進行融合,并且將相關的運行要素也一并進行融合。從狹義方面來說,媒介融合就是將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媒介彼此結合在一塊,呈現出一種新的媒介形態。無論是廣義中的概念還是狹義中的概念,媒介融合都指出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合作,彼此滲透的特點,這種結合,不僅僅是指傳播技術,傳播形式,傳播工具的相互融合,更是指彼此之間的運行機制,信息生產理念等相關的規定也要進行相應的融合。
1.2媒介融合呈現出的特點
首先,媒介融合后的媒介內容呈多媒體化。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以及廣播技術等相關技術的相互融合,為信息的生產提供了高科技的保障,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相互融合下,信息的內容就呈現了新的姿態,在對信息生產的過程中,利用技術對信息進行圖片,聲音,文字,視頻等多種呈現和傳播方式進行創造。然后,經過上一條的簡單分析,就會很容易的發現,媒介融合后無論是生產信息還是傳播信息,都利用了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數字技術,這就說明媒介融合后呈現出了技術化的特點。最后,媒介融合后的媒介世界呈現出更加系統化的特點。因為各種媒介進行相互融合,融合后的結果肯定是彼此之間取長補短,進行優勢互補,所以說融合后的媒體會更加的具有系統性。
2融合新聞的相關內容
2.1融合新聞的概念
融合新聞與媒介一樣也沒有具體的概念或者定義,只是存在形象化的概念。對于融合新聞,有時候也會被人們稱為多樣化新聞,它主要是指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從事新聞職業的工作者,他們利用多媒體進行相關新聞信息的傳播活動。它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相互融合的產物,它是由各種不同的媒體利用各自的優勢和特點針對新聞的搜集,生成,傳播等程序進行操作的結果。
2.2融合新聞具有的特點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聞信息的相關工作都是利用多種特色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而且在此基礎上,觀眾也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對自己所關心的新聞信息內容進行相關的設定。綜上所述,融合新聞具有以下特點:首先,融合新聞是一份具有多樣化特點的產品;其次,因為多種媒介的參與,所以融合新聞會進行全介質的傳播;最后,因為個人可以進行新聞內容的相關設置,所以它又具有私人化需求的特點。
3融合新聞的傳播效應
3.1融合新聞內容的傳播效應
在融合新聞內容方面的傳播效應具有兩個:一是,長尾效應,它是指融合新聞的內容涉及的方面或者領域比較的全面或者多,所以它容易為新聞行業帶來可觀的效益;二是,疊加效應,它是指融合新聞內容由于各種媒介的相互融合,導致融合新聞所傳播出的新聞內容具有更加功效的特點,絕對是大于各個媒介獨自產出的效果的簡單的相加。
3.2融合新聞報道方式的相關傳播效應
首先,面對著多種媒介的傳播,融合新聞的報道方式也就變得各式各樣,由于新聞都是由某個窗口彈出來的,所以說融合新聞報道方式具有“窗口效應”。其次,因為媒介融合后,新聞的內容也將是相互參考的內容所以,只要某一個媒介生產出某個信息,其他的媒介也將會得到相應的相關內容,根據物理現象中的水波能產生共振的特點,所以就將融合新聞的這種現象稱為“波紋效應”。
4促進融合新聞傳播的相關策略
由于各個媒介都會存在著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所以要想將融合新聞的內容進行完美地生產,就要進行以下的策略。首先,利用各個媒介的特點進行分工合作,將不同的工作分給不同的媒體,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也就是要將單一化的內容生產模式演變成利用全媒體進行生產的模式。其次,融合新聞相關的內容制作工作和工作等,也都要利用彼此合作的方式進行。
5結束語
社會的發展,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各個媒介就在時代背景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為了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進行了相互融合,同時又促進了新聞行業的發展,推出了融合新聞這一新產物,為了能夠保證融合新聞的健康發展,對融合新聞進行詳細的了解有著非常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杜琳.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傳播效應與策略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4.
【關鍵詞】信息;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20世紀科學技術發展最重大,最輝煌的成就之一,也是內容最為豐富、發展最為迅速、應用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方興未艾,前景廣闊。在21世紀,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人類逐步進入信息社會的新天地。因此,學習信息知識,掌握和應用信息技術成為現代人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一、信息及信息技術的定義
“信息”一詞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是“information”,我國香港與臺灣則為“資訊”……作為科學術語的“信息”最早出現有哈特萊(R.V.Shannon)給出了信息的明確定義。此后許多研究者從各自不同的學科出發,給出了不同的定義。現將具有代表性的定義羅列如下:
1.信息論奠基人香農認為“信息是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這一定義著重于從信息的接受教師為看信息的定義,被人們看作是經典性的定義。
2.控制論創始人維納(Norbert Wiener)認為“信息是人們在適應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和外稱”。這一定義是從客觀對象與認識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的,這是基于控制論知識背景對信息下的定義。
3.經濟管理學家認為信息是為管理者提供決策的有效數據。
4.物理學家認為信息就是負熵。“熵“在物理學中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混亂程度,而信息是系統組織性與有序性的量度。
5.電子學家、計算機科學家認為信息是電子線路中傳輸的信號。
6.哲學家則把住處概念抽象地概括為:“信息是客觀世界中各種事物的運動狀態和變化的反映,是客觀事物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現的是客觀事物運動狀態和變化的實質內容。
7.美國住處管理專家霍頓(F.W.Hor-
ton)認為,信息是按照用戶決策的需要經過加工處理的數據。簡單地說,信息是經過加工的數據,信息是數據處理的結果。
如果從信息技術的角度來定義信息,我們則更傾向于霍頓的觀點。我們所理解的信息應該是:信息(information)意味著數據(data)已經被構造成為對人類有用的形式。
信息技術是關于信息的產生、發送、傳輸、接收、變換、識別和控制等應用技術的總稱,是在信息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導下擴展人類信息得理功能的技術。信息技術是一個新興的技術群,具體包括信息基礎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信息應用技術和信息安全技術等。
二、發展歷程
信息自古有之,它的產生與發展大約經歷了5個階段。
第一階段,人類語言的產生及發展。由于人類有了語言信息的交流,有助于人類思想情感的交流,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進而提高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第二階段,文字和印刷術的發明。公元前21世紀產生象形文字。繼而向表音和表意方向發展。印尉術的發明使文字的作用擴大,使文字信息超越時空限制得以,并且難以損耗。
第三階段,電訊的發明。1844年莫爾斯研制第一臺電報機,并且用于長途通信成功。繼之,貝爾發明電話機,馬克尼、波波夫等人發明無線電,現今又有微波通信、激光通信、電報、廣播、電視、傳真和衛星通信相繼同世,使信息開發利用趨向全球化、多樣化、綜合化。
第四階段,電腦的發明。2O世紀4O年代電腦同世。5O年代末,第一代電子管電腦應用于軍事科研過程的信息處理;60年代中期第二代晶體管電腦向民用企業轉移,6O年代末,集成電路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電腦接廈而至。至此,人類奔向信息時代的序幕業已揭開。
第五階段,前四個階段都只有局部意義,影響也有限。6O年代末在美國出現了第一個用于軍事目的計算機網絡。9O年代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推廣、擴大。只在這一階段,才把電信、電話、電視、計算機、互聯網絡連接起來(多媒體傳輸)。目前為止,幾乎每個國家都與國際互聯網有聯接:從電子郵件到互聯網的全部功能。信息技術在這一階段的飛速發展開始深刻地影響著全世界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
三、信息技術的研究內容
信息技術的研究包括科學,技術,工程以及管理等學科,這些學科在信息的管理,傳遞和處理中的應用,相關的軟件和設備及其相互作用。
四、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
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的顯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國致力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驅使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信息技術各個領域的發展都呈現階段新的趨勢,醞釀著重大的技術突破:以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中心,從典型的技術驅動發展模式向技術驅動與應用驅動相結合的模式轉變。
微電子技術和軟件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核心。軟件技術已經從以計算機為中心向以網絡為中心轉變。軟件與集成電路設計的相互滲透使得芯片變成“固化的軟件”,進一步鞏固了軟件的核心地位。軟件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功能通過軟件來實現,“硬件軟化”成為趨勢,出現了“軟件無線電”“軟交換”等技術領域。嵌入式軟件的發展使軟件走出了傳統的計算機領域,促使多種工業產品和民用產品的智能化。軟件技術已成為推進信息化的核心技術。
三網融合和寬帶化是網絡技術發展的大方向。電話網、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網的三網融合是指它們都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在網絡技術上走向一致,在業務內容上相互覆蓋。電話網和電視網在技術上都要向互聯網技術看齊,其基本特征是采用IP協議和分組交換技術;在業務上要從現在的話音為主或單向傳輸發展成交互式的多媒體數據業務為主。三網融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把三個網合成一個網,但它的確打破了原有的行業界限,將引起產業的重組與政策的調整。隨著互聯網上數據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別是多媒體信息的增加,對網絡帶寬的要求日益提高。無線寬帶接入技術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之上的移動互聯網技術,正向信息個人化的目標前進。
互聯網的應用開發也是一個持續的熱點。一方面電視機、手機、個人數字助理(PDA)等家用電器和個人信息設備都向網絡終端設備的方向發展,形成了網絡終端設備的多樣性和個性化,打破了計算機上網一統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程教育、電子媒體、網上娛樂技術日趨成熟,不斷降低對使用者的專業知識要求和經濟投入要求;互聯網數據中心(IDC),網門服務等技術的提出和服務體系的形成,構成了對使用互聯網日益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使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進入社會生產、生活各個領域,從而促進了網絡經濟的形成。
概括起來,從信息技術總體的發展來看,呈現出如下主要趨勢:
1.數字化
信息一旦具有數字形式就更容易加工處理、存貯、傳遞和使用,有模擬電子技術所不具備的優勢。數字技術有如下優點:一是抗干擾和再生能力強。二是數字信息傳輸速率高。三是數字信息能進行大幅度的壓縮,這樣在存貯空間一定的情況下可記錄更多的高質量信息,也可以傳輸容量不變的情況下傳送出更多的內容。四是數字信息容易進行加密處理,具有較高的保密性,這一點對于通信來說尤其重要。五是數字信息便于加工處理。六是數字化是實現多媒體的關鍵。七是數字化能使通信系統走向網絡化、智能化和個人化,并且能降低硬件設備的成本。八是數字信息易于使處理設備通用化、標準化、集成化,從而提高信息得理的速度和質量。
2.綜合化
所謂信息技術的綜合,是指各種信息技術的綜合、各種信息業務的綜合和各種信息網絡的綜合。各種信息技術在發展過程中實現綜合,如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綜合。就通信技術而言,無論傳輸、交換,還是通信處理的功能都采用數字技術,以實現網絡技術一體化。
3.網絡化
信息的快速傳遞和廣泛共享依賴于發達的通信系統,通信線路的數字化、網絡化是近年來一直進行的工作。
4.智能化
智能化是信息技術的又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智能分為生物智能、人工智能和計算智能。人工智能和計算智能的典型代表有智能網絡、智能機器人、專家系統、智能計算機、智能終端。
5.多媒體化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以計算機為核心,集圖、文、聲、像多種媒體的處理、傳輸、顯示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性技術,它是計算機、通信和大眾傳媒日益緊密結合的必然產物。多媒體化的主要表現是計算機的多媒體化、通信業務的多媒體化以及各種多媒體應用的誕生和普及。
6.集成化
高新技術的效益來自創新,對于信息技術來說,進行創新的途徑有兩條:一是物理上、技術上的突破帶來創新,新技術取代陳舊的技術,如半導體取代真空管,光纜取代電纜;二是技術融合和系統集成帶來創新,它通過電路、系統、網絡以及軟件和相關技術的集成,帶來綜合性能和效益的大幅度改善。
7.并行化
并行化主要針對住處處理而言。并行化包括并行化的計算機、并行化的信息網絡結構、并行化的信息數據傳輸模式、并行化的住處網絡訪問模式、并行化的住處存貯組織結構等。并行處理和并行計算是信息處理和計算機技術的前沿技術。
五、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是一個滲透力強、應用廣泛、發展迅速的新興技術群,信息技術的發展方興未艾。
參考文獻:
[1]吳柏林編著.信息技術及其應用[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7.
關鍵詞:
NGN即下一代網絡,它是從傳統的以電路交換為主的PSTN網絡中逐漸邁向以分組交換為主,它承載了原有PSTN網絡的所有業務,把大量的數據傳輸卸載到IP網絡中以減輕PSTN網絡的重荷,又以IP技術的新特性增加和增強了許多新老業務。從這個意義上講,NGN是基于TDM的PSTN語音網絡和基于IP/ATM的分組網絡融合的產物,它使得在新一代網絡上語音、視頻、數據等綜合業務成為了可能。
在NGN的通信系統中,控制是通過協商解決的,相應的就須有協議。在其體系結構中,軟交換作為控制中心,正是通過支持MGCP、H.248/MEGACO、SIP、SCTP等多種協議實現的。其周邊設備如中繼媒體網關(TG)、信令網關(SG)、接入網關(AG)、綜合接入設備(IAD)等都是使用以上幾種協議。下面對幾個主要協議做個分析:
1. H.248/MEGACO
H.248和MEGACO協議均稱為媒體網關控制協議,應用在媒體網關和H.248/MEGACO與軟交換設備之間。兩個協議的內容基本相同,只是H.248是由ITU提出來的,而MEGACO是由IEFT提出來的,且是雙方共同推薦的協議。它們引入了Termination(終端)和Context(關聯)兩個抽象概念。在Termination(終端)中,封裝了媒體流的參數、MODEM和承載能力參數,而Context(關聯)則表明了在一些Termination(終端)之間的相互連接關系。H.248/MEGACO通過Add、Modify、Subtract、Move、audit value、audit capabilities、notify、service change8個命令完成對Termination(終端)和Context(關聯)之間的操作,從而完成了呼叫的建立和釋放。其典型呼叫過程如下:
主叫摘機,mg檢測到后通過notify命令將事件(off-hook)報告給mgc;
mgc通過add命令讓mg將主叫端口加入一個context,并向主叫送撥號音;
用戶撥號,mg將收到的號碼通過notify命令報告給mgc;
mgc分析被叫號碼,找出被叫端口,命令mg將被叫端口加入一個context;
mgc命令mg向主叫送回鈴音,向被叫送振鈴音;
被叫摘機,mgc命令mg連接主被叫;
主/被叫掛機,mgc命令mg釋放主被叫連接,將主/被叫端口放空context。
2.媒體網關控制協議(MGCP)
MGCP是由IETF的MEGACO工作組較早定義的媒體網關控制協議。在軟交換系統中,MGCP主要用于從功能的角度定義軟交換和媒體網關或軟交換與MGCP終端之間的行為,軟交換通過此協議控制媒體網關/MGCP終端上的媒體/控制流的連接、建立和釋放。它的實現比較簡單,沒有H.248那樣對包和屬性的詳細定義,事件交互的機制也比較簡單。因此,MGCP具有實現簡單等特點,但其互通性和支持業務的能力受到限制。
3.SIP
SIP協議是一種基于UDP/IP技術的應用層協議。在RFC2543協議文本上僅對SIP作了應用層的描述,規定了SIP協議可以承載在UDP/IP上,對具體的底層實現技術完全不必理睬。SIP是完全基于文本的明文協議,一切的控制包無須專門的、昂貴的解碼儀表即能人工肉眼看懂。SIP協議非常簡單,僅有6條命令(INVITE-發起呼叫、ACK-響應應答、BYE-終止呼叫、CANCEL-取消呼叫、OPTION-能力詢問、REGISTER-用戶登記),返回代碼和HTTP協議基本一樣。SIP最大的特點是僅需利用已定義的消息頭字段,對其進行簡單必要的擴充就能很方便地支持各項新業務和智能業務,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擴充性。
其基本請求消息結構如下所示:
INVITE sip:pgn@example.Se SIP/2.0
Via:SIP/20/UDP science.fiction.Com
From:Fingal
To:Patrik
Call-ID:1234567890@science.fiction.Com
CSeq:1 INVITE
Subject:lunch at La Empenada?
Content-Type:application/sdp
Content-Length:...
V=0
0=ffl 53655765 23536837 IN IP4 123.4.5.6
S=Chorizo
C=IN IP4 science.fiction.Com
【關鍵字】教育技術學;教學設計;思考建議
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是教學資源和教學過程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以及評價,而怎樣系統化的設計教學資源和教學過程就成了教育技術學中的重要問題。教學設計就是把教育技術學中的理論進行實踐,而教育技術學的很多成果又融合了教學設計的思想,自從我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把教育設計理念引入到教育過程以后,教學設計馬上就成為教育技術學專業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教學設計的概念和發展歷程
1.教學設計的概念
教學設計是什么?它研究的對象和概念又包涵了哪些?羅伯特·加涅在自己出版的《教學設計原理》(1988)中提到:"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學習的安排。任何組織機構,如果其目的旨在開發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學系統中。"從加涅對教學設計的定義可以看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是通過資源和程序的整合來進行學習的優化。有的學者是這樣定義的:"建立在教學科學這一堅實基礎上的技術,因而教學設計也可被認為是科學型的技術。教學的目的是學習獲得知識和技能,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創設和開發促進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技能的學習經驗和學習環境"(梅里爾,1996)。從梅里爾教授提出的觀點上我們可以知道,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習者學到知識和技能,而且施教者還要考慮學習者學習后進行的跟蹤活動,觀察學習者是否掌握了知識技能所應用的學習環境和經驗。
2. 教學設計的發展歷程
教學設計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部分:教學設計的起源,形成,發展。(1)教學設計的起源教學設計的重要根源是教育心理學和系統工程學。上世紀50年代,很多科學家傾向利用科學的方法融入到社會學科中,其中有大批的教育心理學家嘗試利用系統的方法來解決教學問題,其中包括加涅,梅里爾,布里格斯等,他們把教學過程看成一套完整的系統,并且試圖開發一系列創新,其中包括對目標的分析,工具的開發和過程的評價。(2)教學設計的形成進過將近十年的孕育,教學設計在上世紀70年代初,終于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其中加涅等科學家對教學設計起到了非常關鍵的推動作用。(3)教學設計的發展教學設計的正式發展期是在上世紀70年代,很多教育機構為了改善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它們都大量的引用教學設計里面的理論,很多大學教學計劃也開始把教學設計列為重要課程。
二教學設計和教育技術學的關系
1從定義角度看教學設計和教育技術學的關系
教育技術學是多學科交叉的產物,其中包括心理學理論,傳播學理論,教育學理論等等。目前學術界普遍對教育技術認同的定義是由美國學者西爾斯和里齊提出的,它也被稱為AECT'94定義:"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的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從AECT'94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教育技術研究主要是五個方面,而這其中對教育過程和教育資源的設計是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基礎。從宏觀上看,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特征及其規律性,信息技術條件下學與教的研究,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應用,因此教學設計作為教育技術學學科的一個核心理論,對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2從理論角度看教學設計和教育技術學的關系
教育技術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依托教育資源運用系統的方法進行教學過程和資源的設計和開發的。教育技術學的基本理論分為四種:系統理論和方法理論;基于媒體的課程和教學理論;基于媒體的學習理論;教育傳播理論。其中系統理論和方法理論又必須融合了其它三個理論。所以系統理論和方法理論屬于教育技術的關鍵理論,而教學設計的誕生和發展離不開系統方法的引入。所以系統方法論是教育技術學和教學設計的共同理論基礎。
3從實踐角度看教學設計和教育技術學的關系
教育技術分廣義和狹義上的,廣義的"教育技術"主要是指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總結自身探索,發現和創造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所使用的方法,手段和途徑的實踐經驗的物化和智能形態;狹義的教育技術僅僅是指教育活動借助于獨立教育之外,可以促進教育科學化發展的科學方法,手段的技術。教育技術學的主要技術基礎包括:教育人工智能技術;多媒體技術;數據庫技術;通訊技術。教育技術學在實踐方面側重的不但有對這些技術的利用,還側重的是這些技術的開發。而教學設計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的側重點是對教育技術學中的教學媒體進行的選擇和利用。
三在教學設計方面的一些思考
做為一個教學設計者應該明白的是在教育領域中,技術是作為達到教育目標的手段而存在的,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的發展,而在促進人的發展方面,技術卻并不具有決定性的力量。技術的合適運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但是它卻不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學習質量的提高關鍵還是依賴于學生的自主,而學生的自主很大一部分都是周遭環境所決定的,考慮學習學習者的學習情境和學習以后的跟蹤活動都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所以學習者能否完成教學目標,達到理想的學習狀態,關鍵的還是教學設計者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科學的教學,激發學習者興趣,正確的使用教學媒體,課后進行鞏固訓練,最后進行教學評價,這些都是影響教學質量的決定性因素。所以不管是教育技術還是教學設計都不能過分的依賴于技術,更應該把學習者,學習情境和教育資源的有效融合放在首位。
參考文獻
[1]何克抗,鄭永柏等.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Powerpoint;計算機;課件;技巧;輔助教學
中圖分類號:TP317.4
隨著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項目的大力建設與應用,多媒體計算機信息整合逐步深入到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中,計算機課件輔助教學成為現代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課件的輔助,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輕松突破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快速完成語文課堂教學任務,高效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從而實現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終極目標―筆者做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積極學習Powerpoint課件制作技術,在語文教學課堂中靈活地進行計算機課件輔助教學應用,生成有趣、高效、人文、互動的生成性語文課堂,收獲著語文教學質量成功的喜悅。在Powerpoint課件學習、開發、應用中,筆者積累了一些淺顯經驗,以初中語文教師的視角非專業性地談論一下Powerpoint課件發制作開發技巧。
1 Powerpoint課件優勢顯著,是語文課件制作軟件的首選
Powerpoint是初中語文課件開發的重要軟件平臺,也是目前應用最多、最廣的課件制作軟件。相對比其它的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如Authorware、flash、director、swishmax等,Powerpoint是最簡單易學、并且功能強大的課件制作軟件,大部分老師對它情有獨鐘,可快捷地制作出內容豐富、交互功能強的語文教學課件,并且好用、適用、夠用,靈活地滿足日常教學應用,是語文課件制作軟件的首選。
(1)對于非計算機專業出身的老師來說,Powerpoint簡單易學,制作修改周期短,靈活性高,兼容性好,共享性強。
(2)在Windows操作環境下,Powerpoint功能強大,可整合各種流行的媒體素材,可在演示文稿的幻燈片中地插入藝術字、表格、圖片、圖表、聲音、視頻、對象等多媒體語文課件資源,很容易“拼湊”一個優秀幻燈片課件。
(3)Powerpoint交互功能強大,可結合VBA和觸發器、超鏈接、動作設置等選項設置,完全可以設計出互動性強悍的語文課件作品。
(4)Powerpoint母版、版式靈活多變,拓展性強,可快捷應用網絡優秀的免費PPT模版,實現不同風格的語文課件作品。
(5)Powerpoint自定義動畫、幻燈片切換等功能有效彌補了靜態課件元素的不足,可呈現豐富多彩的動態課件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難點。自定義動畫是Powerpoint特色功能,通過簡單操作即可實現所謂的“動畫”,這也是一些初級課件制作者的最愛,有很多Powerpoint課件特效就是巧妙應用自定義動畫功能實現的。
(6)Powerpoint課件完全滿足輔助教學應用,是首選的第一個語文課件開發工具軟件。如果在掌握Powerpoint課件的基礎上,再計劃提高課件制作技術,建議學習矢量動畫課件制作軟件flash,這可以有效彌補Powerpoint自身動畫功能薄弱這一功能。
2 應用Powerpoint功能,流程式完成課件制作開發
初中語文教師要掌握Powerpoint的各種功能,熟練各種素材應用技巧,了解Powerpoint的各種開發、應用模式,嚴格按著規范化的開發流程完成Powerpoint課件設計、開發、測試、應用、分享流程。
以初中語文《皇帝的新裝》為例:
(1)分析《皇帝的新裝》課件輔助教學目標。所設計的Powerpoint課件要根據人教版教材特點和中學生心理、生理特點,以及《皇帝的新裝》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初步確定Powerpoint課件框架和技術表現方法、技術實現難度,形成設計草案。
(2)撰寫《皇帝的新裝》課件腳本。這個Powerpoint課件腳本設計沒有統一格式,只是筆者按著Powerpoint幻燈片頁數順序寫的一個具體內容列表和實現細節,只要是表述出Powerpoint課件的設計藍圖,必要時畫出Powerpoint課件相關框架圖,可細化到課件某個環節的具體表現方法和內容。
(3)整理《皇帝的新裝》課件相關媒體素材。本節《皇帝的新裝》Powerpoint課件,需要一些圖片、欣賞視頻和朗讀視頻,還有相關文字材料等,前期的音視頻媒體素材收集、整理、分類、加工處理是一項繁雜工作,有時,圖片素材也要加工處理,多網上下載的不一定能完全適用。
(4)整合Powerpoint功能設計《皇帝的新裝》課件。根據Powerpoint課件框架,結合課件腳本設計的引導,充分整合Powerpoint各種功能,融合各種媒體素材,靈活設計出符合最終目標的多媒體《皇帝的新裝》課件,這個環節是最考驗教師Powerpoint功力時期,如果操作能力強,開發周期少效果好,否則就是頭腦想法美好,鼠標卻不知道如何操作……。
(5)反復測試Powerpoint《皇帝的新裝》課件。Powerpoint課件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就是音視頻播放、插入flash、VBA編程、超鏈接等,所以一定經過嚴格的測試修改,才能交付使用。尤其是換臺“純凈”的電腦進行測試,按設計腳本和功能目標進行查錯、糾錯,并實時試運行檢驗,記錄修改細節。另外,還要在《皇帝的新裝》教學實踐中,驗證這個課件是否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實現應用的最優化。
(6)成品《皇帝的新裝》課件“打包”。Powerpoint課件終于制作完成,根據不同應用環境,進行生成“打包”,生成一個安全穩定使用的獨立課件。當然,還要求教師要掌握Powerpoint課件操作技巧,備課的同時,還要備課件內容、備課件操作。
(7)《皇帝的新裝》課件分享、共享。制作好的Powerpoint課件由于修改便利,使得其拓展性、開放性、應用率大大高于其它課件作品。可上傳學校內部的課件資源平臺與其它語文老師共享,也可上傳百度文庫之類的網絡資源云平臺,只有本著分享的精神提供自己的課件資源,才能收獲更多的免費Powerpoint課件資源。
3 掌握Powerpoint課件設計框架,提高課件設計效率
初中語文教師可在Powerpoint課件設計前,利用WORD軟件的組織結構圖功能畫出一個課件框架結構草圖,以此為參考規劃整體Powerpoint幻燈片頁的關系、鏈接層次和交互層次,這樣,就可以有效進行幻燈片多頁面管理和鏈接跳轉,高效地完成Powerpoint課件開發,提高設計效率。
Powerpoint就是所謂的幻燈片,以頁為單位,把一節課所要呈現信息展示出來,主要以一種線性結構為主,一頁頁的課件內容進行鼠標點擊控制播放。這其中個別的素材有不同展示效果和控制選項,以及通過幻燈片自定義動畫選項和切換效果等豐富Powerpoint課件展示效果。
嚴格地規范Powerpoint設計框架,可包括:片頭、片尾、封面、導航結構、內容頁、控制按鈕組等框架結構。
例如,在設計初中語文《鄉愁》課件時,總共設計了50多張幻燈片頁面。根據教學需利用自定義動畫設計了一個簡單片頭,直接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接著就呈現封面:精美的背景上顯示教材的版本信息、課程標題、相關動態教程內容、單位作者信息等。可通過封面了解《鄉愁》課件內容和課程的概要信息。這時配有優美的背景音樂,帶入學生進入淡淡鄉愁的意境,為教學打下良好鋪墊。為更好輔助教學,相對于各個教學環節的內容頁設計了合理、條理的導航結構,按著導入、新授、小結等教學流程把幻燈片內容頁分成六部分:一是猜想鄉愁、二是走近鄉愁、三是傾聽鄉愁、四是品味鄉愁、五是感悟鄉愁、六是回顧鄉愁。每一部分都通過超鏈接聯結,可靈活地控制跳轉和返回。具體的每一頁內容都結合呈現的文字、圖片、視頻、聲音等不同類型素材,處理好顏色、位置、控制、搭配、深度疊加等問題,讓教學內容有效地展現出來,摒棄無用信息,不炫耀技術,真正輔助教學,為本節課《鄉愁》教學目標服務。最后一頁幻燈片,只顯示了再見字樣,當然也可在Powerpoint課件播放結束時,表達謝意,或顯示版權信息,或顯示一段有意義的話語,或直接顯示課件結束字樣。
4 靈活各種素材處理軟件,為Powerpoint課件增添色彩
Powerpoint只是一個整合加工廠,可高效融合各種相關語文素材資源,但這些素材的加工、處理還需要配套的第三方軟件完成。例如,PPT圖片工具箱里有個透明工具,但效果有限,想要生成一個背景完全透明的圖片素材無能為力,這時只能求助photoshop等專業的圖形圖像處理軟件來實現。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靈活掌握各種素材處理,為Powerpoint課件增添色彩。
4.1 要養成百度搜索、資源下載、靈活利用的能力。網絡上有很多優秀的語文課件素材可免費共享,但如何從網海中查詢、下載、并應用,這是個技術難題,猶如“大海撈針”,所以,語文教師要提高網絡資源搜索下載能力,讓海量的免費共享資源為我所用。
4.2 音視頻處理軟件,如繪聲繪影軟件;圖形圖像處理軟件,如photoshop、美圖秀秀等,這是PPT課件最需要掌握的課件制作基本功。不論語文教師學習什么樣的課件制作軟件,這都是必須要掌握基本技能,不可馬虎、懈怠。
4.3 Powerpoint動畫功能有限,僅實現一些簡單的自定義動畫、轉場效果,如需要二維或三維動畫,就需通過flash或3D MAX等軟件來實現。二維和三維動畫是一門很復雜的動畫軟件,但初級入門基礎知識很容易掌握,通過短期學習完全可以制作出所需要的課件素材。
4.4 多積累、掌握一些功能單一實用性強大的小工具軟件,例如,各種多媒體素材轉換軟件:格式工廠;可實現屏幕縮放、自由板演的小軟件:ZOOM IT;下載FLV視頻軟件:維棠、碩鼠;flash課件轉換、解析、資源提取軟件:閃客碩思;學科類輔助教學軟件:幾何畫板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只有多掌握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軟件,才能提高Powerpoint課件制作效率,事半功倍。
經過多年Powerpoint課件制作開發實踐,筆者逐漸認識到:只有提高課件設計開發的綜合能力,不局限于Powerpoint功能本身,才能為Powerpoint課件增添色彩,設計開發出創新性強、功能性強、推廣性強的優秀課件作品。
綜上所述,課件制作已成為新時代教師必備的一項教育技術操作能力,做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緊隨教育現代化建設發展步伐,通過不斷應用探索,為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學習提高Powerpoint課件制作技術,成長為一名Powerpoint課件高手的同時,努力提升信息融合效率,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效率提升。
參考文獻:
[1]劉丹萍.淺談PPT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成功(教育),2012(01).
[2]劉躍軍.PowerPoint課件制作與優化[J].中華文化論壇,2008(S1).
[3]王茜.淺淡PPT課件制作技巧[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