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范文

中西醫結合的發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醫結合的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醫結合的發展

第1篇: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范文

【關鍵詞】慢乙肝;中西醫結合;循證醫學;發展

1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學研究現況

肝炎特別是病毒性肝炎在我國發病率高,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見病之一。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學目前至少可分為甲、乙、丙、丁、戊肝5型,臨床上最常見的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傳染性肝病之一【1】。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WHO)的報告,全球前10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7位,全球60億人口中, 約1/2人口生活在HBV高流行區,約20億人證明有HBV感染, 3-4億人為HBV慢性感染, 其中75%集中在亞太地區,其中25% -40%最終將死于肝硬化和肝癌。慢性乙型肝炎已成為目前人口的5%,每年有100萬人因此疾病而死亡【2】。根據我國衛生統計年鑒資料,我國是HBV高感染區, 根據全國范圍的流行病學調查,我國人群中HBV的感染率高達60%,其中約1.2億為慢性病毒攜帶者,占我國人口的10%。根據1992年全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流行率為57?6%,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率為9.75%(約1.2億人),占世界HBV感染人數的1/3左右,其中慢乙肝病人逾3000萬在社會上流動,約有10% -15%的人群存在HBV慢性感染,其中約l/4的病人最終發展為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每年因肝病死亡人數約30萬。

由于HBV可通過母嬰傳播途徑,影響下一代,故危害極大,HBV自嬰兒感染后90%以上經40年左右衍化為肝硬化,50年發展為肝癌,25%-40%的感染者因之而致命,因此乙肝是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每年的治療費用達到300-500億元人民幣【1】,對人民健康和國家衛生經濟帶來嚴重危害。雖然國家近年來已加大乙肝免疫育苗的接種和普及,但HBV感染在我國仍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3-5】。據統計,在我國未經乙肝疫苗免疫1-50歲人群中,HBsAg攜帶率平均9.72%,HBV易感者年感染率為7%,HBsAg攜帶率男性11.33%高于女性8.23%,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及工作質量【6】。可見,防治慢乙肝一直是我國衛生工作的重點之一。另外,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漫長,可持續30-50年,并多在青壯年時期發病,重型肝炎是發生率不高但病死率極高的一型肝炎。因此,慢性病毒性肝炎已經成為危及全球人類健康的幾大疾病之一。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面廣、發病率高等特點,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及工作質量,如何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是全世界學者所關注的問題,也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復雜而長期的課題。

2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醫藥和傳統中醫藥診療體系及療效的比較

西醫藥治療慢乙肝主要以藥物治療改善和恢復肝功能、免疫調節、抗肝纖維化、抗病毒治療為主。但毒副作用大,會出現重要器官病變,如嚴重心、腎疾患,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以及神經精神異常等。現代的醫療模式已經由原來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綜合的醫學模式,西醫的傳統治療主要是以針對生物疾病模式為主,其疾病的診斷原則和臨床療效的評價標準都以此模式為基線,治療時用藥大多遵循較為固定的規律和標準格式化用藥為特點,缺乏個體化治療。而大多西藥品價格較為昂貴。如干擾素(INF),作為慢性乙型肝炎治療的主力用藥,因復發率高,價格昂貴,副作用大等弊端而難以推廣,國內大多數患者均難以在經濟上承受類似的治療開支。

中醫藥治療慢性肝病有數千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診斷、治療、預防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對獨立的規范,尤其在調節人體內環境(免疫功能)、恢復肝功能、保肝降酶以及提高抗病毒藥物的靶點敏感性、降低復發率上都有較好的療效。中醫藥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機理主要在于扶正祛邪、調整陰陽平衡,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就是調整人體的免疫系統,促進免疫系統清除病毒,從而有效治療本病【7】。對于慢性病毒性肝炎來說,中醫藥治療是一種積極的手段,其原因主要是中醫治療能夠對機體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控,充分調動機體的內在能力,這是其獨特優勢所在。

隨著單純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綜合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防治疾病時必須全面考慮對患者精神、情緒、心理、工作能力、社會職能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甚至結合社會衛生經濟因素。中醫臨床治療重視“證據”的思辨方式;“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等幾大方面。中醫藥治療疾病的優勢和特色,使得在慢性乙肝臨床診療過程中,理論上突出了個體化治療的思想,用藥上體現了個體化治療的實施,在經濟成本上中藥價格低廉,便于普通百姓患者接受,加強了人性化治療的意義。辯證論治的同時又隨證加減,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癥狀體征、根據疾病發展變化的不同階段來遣方用藥,并且同時還強調了人性化的治療關懷,從生活起居、飲食習慣、心理疏導等多個方面給予患者全面而具體的整體治療,療效顯著。可見中醫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優勢是很明顯的,而且潛力巨大。

然而,中醫藥治療仍缺乏特效藥,抗病毒治療,調節免疫功能,恢復肝功能以促進患者肝臟病理改變的修復是目前治療本病的主要原則,就目前而言,僅靠藥物尚無法清除乙肝病毒,而若不能清除病毒,則病毒終究會變異而耐藥。清除病毒,必需有人體免疫應答的配合,這是十分重要的條件。充分發揮了中醫藥在調整免疫抗病毒方面的優勢,符合現代醫學對病毒性疾病抗病毒及免疫調整綜合治療(雞尾酒療法)的發展趨勢,也是對中西醫結合抗乙肝病毒治療的一種嘗試。中西醫結合在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毒方面起著協同的作用,兩者相得益彰,有利于病毒的抑制與清除,肝組織病理損傷的改善與修復,并能減少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8-12】。

同時,中醫藥治療慢乙肝仍然存在較多的困惑:如療效不肯定,重復性差,療效評價僅限于個案總結或小范圍的研究中,療效評價僅限于個案總結或小范圍的研究中,缺乏強有力的證據性,制定的標準沒有及時、廣泛的執行等。

傳統中醫藥治療慢乙肝的療效評價體系很多臨床對照試驗研究了中草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然而這些試驗的質量與療效并沒有得到全面系統評價【13】,而且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進程復雜多變,難以預測,治療的確切效果需要進行長期的隨訪觀察。中醫藥有獨特的病因概念、診斷與治療理論體系并用于臨床實踐,中醫藥治療慢乙肝的療效評價,既不能只停留在個案總結或小樣本數據的分析之上,也不能完全按照西醫過去生物醫學模式的療效評價方法和標準,從單一指標分析中醫治療的效果,要建立符合中醫自身治療理論體系的評價方式,把中醫的內涵特色科學、合理的全面反映出來,提取精華,繼承創新,使中醫藥走向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目前西醫治療也缺乏理想方法。故在傳統中醫中藥中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法,加強中西醫結合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3 傳統醫藥科學研究的局限性與現代醫學科研模式―循證醫學的優勢

中醫缺乏系統的、科學的研究和總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沒有形成一條科學合理的研究體系,社會在發展,致病源在變化,疾病譜在更新,人的體質因素也有了差異,總是以這種“不變”去“應萬變”根本難以應付,因此,臨床上出現了中藥療效不穩定,同樣的經驗方難以推廣等問題。所以,中醫藥科研擔負著把中醫經驗學總結升華成為科學理論的重任,每一項臨床研究必須科學設計,嚴格操作,得出可以信賴的結論,為大樣本,多中心研究提供依據。中醫學從臨床經驗學逐漸轉換到利用科學研究結果指導臨床實踐的軌道上來,這是一種偉大的變革,是中醫藥發展的橋梁。既往的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存在很多的誤區,我們應當參照循證醫學/臨床流行病學DME方法學的原則, 借鑒循證醫學思維探索中醫藥治療慢乙肝的臨床研究方藥和模式,通過大量的臨床研究驗證中醫藥的療效。

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證據的醫學,又稱實證醫學,其學術基礎是臨床流行病學DME方法學,其核心就是任何醫療決策的確定,包括醫生處理患者、專家制定治療方案、政府制定醫療衛生政策等,都需建立在當前最佳的科學證據基礎之上,所謂證據就是指設計合理,測量準確,結論可靠,發表在醫學專業雜志上的文獻,包括研究病因、診斷、治療及預后等方面的文章【14】。能夠借助循證醫學的方法,把中醫藥寶貴的臨床經驗變為具有科學性的客觀證據,不但可以提高中醫的自身水平,而且能夠以其客觀的證據得到世界的認同,從而更好的發展中醫學。

4 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與循證醫學進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現代化發展前景

我國是開創中西醫結合研究和首創“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的國家。中西醫結合在我國既有中醫又有西醫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既是我國醫學發展的產物,又為醫學的發展開創了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形成了我國醫藥學的優勢和特點【15】。中西醫結合醫學是我國獨創的一門新興學科,我們中西醫結合首要的是“中”,要搞好中醫藥的繼承, 向中醫學習, 又要致力于創新; 并要與世界的結合醫學工作者團結合作。經過幾代人的努力, 中西醫結合醫學一定會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巨大貢獻【16】。中西醫結合是現代醫學領域的最前沿研究,但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結合卻是醫學界存在的最大難題。因此,我們現在討論的中醫學應是現代的中醫學,這是中西醫結合的客觀前提【17】。

21世紀生命科學的迅猛發展,也為中西醫結合醫學走向世界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如何使中西醫結合醫學在新世紀里抓住機遇,取得更大發展突破,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和其他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一樣,必須依賴方法學的突破和思路的創新,循證醫學正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方法【18】。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是一個老課題,有關治療上的中、西醫新進展國內也介紹了不少,但中西醫結合治療乙肝就是西藥+中藥治療嗎?目前,對慢乙肝的治療仍采用綜合治療的方法,但缺乏可靠穩定的治療措施和滿意的療效【19】。

我們應該衷中參西,師西醫之長技,大力發揚中醫本身的特色優勢,推進中醫藥在治療慢乙肝的過程中取得更大的成績,尤其中西醫結合是創新的事業、發展的學科,在獲得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有必要通過更新觀念,掌握運用循證醫學的方法和手段,探索中醫/中西醫結合在乙肝治療中的最佳方法和有力途徑。

中醫學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歷經了數千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特別是近幾十年來,隨著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中醫學開展了多學科、多層次的從宏觀到微觀、從臨床實踐到基礎理論的系統研究。臨床流行病學的引入和發展,使中醫臨床實踐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臨床對照試驗逐漸成為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主流,臨床試驗的質量逐年提高,為臨床醫學實踐提供了大量證據。

20世紀末調查表明國內中醫臨床研究報道甚多,但真正的隨機對照試驗卻甚少,質量普遍較低,直接影響對中醫藥臨床療效的可觀評價,也是制約中醫藥走出國門的最大障礙之一。隨著循證醫學的發展,中醫藥界開始意識到隨機對照試驗的重要性,提高中醫藥臨床研究質量是中醫藥現代化的關鍵。

建立臨床RCT,CCT及診斷試驗數據庫是循證醫學實踐的核心任務之一,目的是更方便、快捷地提供循證醫學證據,更好的為臨床醫生服務,指導臨床實踐。目前國際上使用較多的臨床對照試驗數據庫是國際Cochrane協作網的Cochrane圖書館臨床對照試驗數據庫。但該數據庫中國的資料不多,尤其缺乏中西醫結合/中醫領域的臨床研究資料。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肝膽系統疾病療效研究方面的RCT文章逐年增加,從70年代初的每年10多篇到2006年的上千篇,許多肝病治療方面的臨床實踐指南也均是在Meta分析和系統綜述的基礎上產生的【20】。但是,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防治慢乙肝臨床研究方面的高質量循證研究成果較少,缺乏一定數量RCT、CCT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這些必將影響到中醫/中西醫結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臨床優勢的發揮和臨床研究的水平提高及發展。

中國循證醫學中心數據庫中中醫臨床研究數據庫于1998年建立,目前英文數據庫已收錄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數據(包括針灸)數千條,部分已向國際Cochrane協作網提交。目前尚未包括全部以中文發表的中醫/中西醫結合領域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信息量受到限制,此數據庫的建設將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目前還需不斷補充和完善,以利于將來更好地為循證實踐服務【21】。

因此,建立我國中西醫結合/中醫慢乙肝的臨床對照試驗數據庫(RCT、CCT),可以為肝病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提供科學可靠的證據,為肝病系統評價者提供數據,同時也是對我國循證醫學中心臨床試驗數據庫的一個補充,向國際Cochrane協作網提供中國中西醫結合、中醫慢乙肝臨床研究資料,使得大量的中醫/中西醫結合慢乙肝臨床研究文獻能更好、更方便的服務于包括西醫在內的廣大臨床工作者,為大家接受和采信,另一方面將有利于慢乙肝評價文獻研究的質量和國際學術交流。

參考文獻

[1]Chinese Ministry of Health,Health News。Newspaper of Health News 22/01/1999 4th edition

[2]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10-323。

[3]Seeger c, mason w,hepatitis B virus biology. Microbiol mol boil rev,2000,64:51-68

[4]Locarnono S. molecular vir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semin liver Dis,2004,24(suppl 1):3-10

[5]Villeneuve JP .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s B virus infection.J Clin Virol,2005,34(suppl 1):139-142

[6]Grosheide P.Van.Dammep.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tis B in the community Communicable Disease Series[J] Antwerp,Belgium:viral Hepatitis Prevention.Board secretariat:1996(1).

[7]李筱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醫藥治療進展,光明中醫2005.Vol 20.3:32-33

[8]楊紅,羅俊.甘利欣聯合黃芪注射液治療慢性乙型肝炎68例.實用中醫藥雜志,2003,19(6):307

[9]張曉慧,孫計田.硫普羅寧聯合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醫藥導報,2003,22(4):244

[10]張海君,朱項臨,鄺先奎.苦參素聯合西維爾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傳染病信息,2003,16(2):50

[11]張友祥,王靈臺,陳建杰.中藥補腎沖劑聯合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88例.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3,13(2):112~113

[12]王榮國,林銳金.葉下珠復方膠囊合抗乙肝特異性轉移因子治療慢性乙型肝炎40例觀察.實用中醫藥雜志,2003,19(3):121~122

[13]劉建平,秦獻魁.中草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2, 22(1): 5

[14]賈繼東,張福奎,王寶恩.循證醫學及其對肝臟病治療學的可能影響[J].新醫學, 2000, 1(7): 89

[15]李廷謙,中西醫結合循證醫學[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

[16]王寶恩,從臨床科研談中西醫結合醫學,北京中醫藥2008. 27,(1):3-5

[17]關燕婷,孫 偉,談現代中醫的發展之路,北京中醫藥2008. 27,(1):5-6

[18]李廷謙,中西醫結合循證醫學[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

[19]Lau GK,TsiangM.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1amivudine for chronichepatitisB―infected Chinese patients: a viral dynamic study[ J].Hepatology, 2000, 32(2): 394

[20]王吉耀,現代肝病診斷與治療[M],第1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6-7

[21]李廷謙,中西醫結合循證醫學[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76-84

第2篇: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范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學科特色;結合途徑

【中圖分類號】

R197.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096-01

醫學應當是無國界的,在當今世界更應當注重醫學之間的融合發展,從而更好的造福全人類,為世界醫療衛生事業做出一定的貢獻。中西醫結合學科主要就是以增強治療效果為出發點,以中醫學和西醫學的相關醫學治療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重點關注中西醫之間內在聯系,建立一種全新的臨床治療方法和手段,并在世界范圍內重塑對中醫的認識。我國一直以來都很重視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建設,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經將中西醫結合設置為醫學類的一級科目,并且不斷完善中西醫學科的理論體系,眾多醫學人才也將中西醫結合看作是未來醫學的重要發展方向,紛紛投入到中西醫研究項目中來,可以說,中西醫結合學科有著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此基礎上,要更加重視對中西醫學科內容的完善,不斷探索創新中西醫結合的途徑,提升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的實效性。

1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特色

1.1治療方法的有機統一

中西醫結合學科的一大特色就是實現了中醫學與西醫學治療方法的有機統一。我國傳統的中醫學治療方法講求辨證,對患者采取望聞問切等治療手段對疾病進行整體把握,重在疾病的外在表現與身體內部之間的關聯。西方醫學的治療方法講求實驗,即通過對患者使用先進的醫療設備進行病理檢查,明確發病原因,重在對疾病的微觀分析。這兩種治療方法都具有各自的優點,而經過中西醫結合學科的融合,能夠將這兩種方法合二為一,汲取各自的長處使之完整的用于疾病的治療,通過這種有機統一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臨床治療方法。

1.2治療理念的和而不同

中醫學和西醫學體系都有著各自的發展環境和歷史淵源,在這兩種學科長期演變的過程中,形成的醫學治療理念存在本質的區別,中醫學理念的精神內核是以人為本,西醫學理念的發展基礎來源于近代科學。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目標不是要將這兩種理念進行融合,也不是單純的尋找兩種理念中的共同點,而是要發現中醫學與西醫學之間的不同,尋找兩種理念存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中西醫結合學科不是對中醫和西醫的簡單總結,而是要通過對矛盾的轉化形成中西醫理論基礎上的新的理論認知,從而更加全面的認識疾病,拓寬疾病的治療空間。

1.3治療手段的推陳出新

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在對一些重大疾病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要想取得突破,就不可能只考慮一種治療方向,而是要轉變治療思路,實現治療手段的推陳出新。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為探索多種治療手段提供了可能,指明了發展方向,近年來很多國外的醫學專家通過對中醫理論的研究發現了很多可借鑒之處,這在促進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的同時實現了治療手段的創新,還為世界醫學作出了相應的貢獻。

2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途徑探討

2.1疾病診斷的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結合學科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就要重視對發展途徑的研究,只有找準了研究方向,才能真正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在進行疾病診斷的過程中,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能夠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在診斷階段,首先通過先進的儀器設備對病人進行科學的病例分析,獲得更為直觀的診斷依據,再通過一定得中醫理論對疾病進行整體的把握,分析患病癥狀與病人內在身體狀況之間的聯系,在獲得較為完整的認知的基礎上給予相應的治療,最終能夠達到既治標又治本的效果。

2.2臨床實驗的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結合學科要想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就要重視相應的臨床實驗,在組織臨床試驗的過程中驗證中西醫結合療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一般的臨床試驗是在動物身上進行的,在實施實驗的過程中要根據實驗目的合理的設置實驗過程,將中醫理論知識與西方醫學解剖方法結合起來,在中醫的用藥指導下,觀察實驗動物的治療效果,或者結合西醫治療理念,創新中醫的用藥方法,最終達到辨證診治和綜合治療的統一。

2.3治療手段的中西醫結合

治療手段的中西醫結合是中西醫結合學科的一大創新。傳統的中醫學對人體的經脈有著較為清晰和全面的認識,所獨創的針灸療法具備重要的醫學價值,西方醫學則通過解剖學和病理學對人體的微觀組織有著科學認知,將其與中醫針灸療法進行結合是治療手段的一大突破,在此基礎上已經產生了較為完善的針灸麻醉等的治療方法。

2.4人才培養的中西醫結合

要想實現中西醫結合學科的長遠發展,就要重視人才的作用,培養專業的中西醫結合學科人才。中西醫結合專業需要中醫和西醫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能夠綜合的運用治療方法,即能夠實現同一個醫生既能采用中醫的方法也能采用西醫的手段對患者進行治療,通過培養這種綜合型人才能夠使中西醫結合工作獲得新的發展。

第3篇: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范文

關鍵詞 裴正學 中西醫結合 十六字方針

裴正學教授提出的“西醫診斷,中醫辨證,中藥為主,西藥為輔”的十六字方針是裴老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的高度概括,已被全國中西醫界所關注,成為當前中西醫領域的重要學派。通過跟隨裴老多年的學習,將自己對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十六字方針”的體會淺析如下,與同道共勉,敬請批評指正。

中西醫結合反映了醫學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裴老在《中西醫結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一文中指出“縱觀中西醫近百年動態,雙方已各自開始了針對自身缺陷的糾偏。一切事物,但凡發展,都是以逐步糾偏、逐步完善為前提的,這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1]。”根據科學發展規律,不同學科的相互滲透產生了許多邊緣學科。在目前我國特有的歷史條件下,中醫和西醫并存,中西醫結合自然成為我國的必然產物。

中醫學要在當代存在和發展,就要利用和吸納現代科學技術,要和西醫學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裴老從中醫和西醫兩種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入手,認識到西醫注重疾病的微觀發現,中醫注重疾病的宏觀表現;西醫注重疾病的局部表現,中醫側重疾病的整體表現;西醫注重疾病的致病性,中醫側重機體的反應性;西醫采用的是實驗研究的方法,中醫則采用的是邏輯推理的方法。中西醫結合正是建立在中、西醫學之不相同但彼此又有密切聯系的不可分離關系及互補關系基礎上的“和而不同”。在中醫理論整體觀念的指導下不斷完善西醫片面和孤立的認識,在微觀物質和理論相對清楚的基礎上回到對機體的宏觀把握上來;對于中醫藥,則可以認識和補充其微觀方面的不足,明確其深層次的物質基礎,拓展其應用領域。因此,裴老反復強調,“把宏觀辨證推向微觀辨證是當前中醫學術發展的當務之急”。重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逐步在明確西醫診斷的前提下,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臨床實踐為基礎,并注意引進生命科學前沿領域以及其他現代科學的理論與技術,運用多學科手段進行跨學科協作研究去揭示人體生命活動的整體規律和整體調節,逐步達到“西醫診斷,中醫辨證”創新層次的中西醫結合水平。

病證結合是中西醫結合發展的重要模式

裴老提出的“西醫診斷,中醫辨證,中藥為主,西藥為輔”的中西醫結合模式,實際上反映了病證結合的臨床診療思想。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對醫護人員有了更高的要求,醫療糾紛“舉證倒置”就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點。因此單純根據中醫的診斷和辨證來診療疾病就顯得不夠了。中醫大多是根據病人的主癥來命名疾病(中醫),不同疾病(現代醫學)的中醫病名和辨證可以完全相同,而同一種疾病(現代醫學)的中醫病名和辨證也可以完全不同,許多中醫疾病和辨證與預后并無太多直接的關系。如中醫的胃脘痛(或上腹部不適),它可能包括了現代醫學的急、慢性胃炎,胃痙攣,消化道潰瘍,胃癌,冠心病,甚至肝癌等疾病,上述疾病的預后是完全不同的,它們之間沒有任何可比性,有些疾病并不需要經過特殊治療,癥狀即可緩解,而像肝癌等病,一旦延誤診斷,患者就有生命之虞。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對自身健康狀況也有了更高的預期,如果仍然使用一些無法定性、量化的中醫概念去解釋、說明人的健康狀況已經難以令人滿意。病癥結合的診療模式一方面很好地體現了中醫的特色和優勢,另一方面,又能采用現代醫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客觀準確地反映人們的身體狀況,減少診療過程中的模糊地帶,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的健康需求。裴老在臨床工作當中反復強調,“西醫的研究水平有多高,中醫的發展水平就有多高”,充分說明了病癥結合的重要意義。

建立完善的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是中西醫結合發展的關鍵

中西醫結合就是用現代科學的知識、技術、方法來整理研究中醫的理、法、方、藥,取兩種不同體系學術的優點與精華,將兩種醫學融匯或整合,形成一個更完善的醫學體系,提高臨床療效。

中西醫結合醫學體系形成的主要標志是其臨床地位的確定。通過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的雙重診斷,使我們對疾病的認識和對療效的評價都更加全面。可以說是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發揚了中醫藥的精華、豐富了現代醫學的內涵。促進中西醫結合體系形成的關鍵是教育, 要進一步加強人才的培養。應該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包括人才培養、研究項目、理論研究、臨床研究、藥物開發都應該有一個符合我國國情的可行性的規劃[2]。將中醫的宏觀概念與西醫的微觀概念相結合,會形成一門很好的、很系統的理論。這需要我們廣大中西醫結合醫務工作者加強研究,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完善。

借鑒循證醫學的方法,促進中西醫結合發展

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與其他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一樣,必須進行方法學的突破和思路的創新,循證醫學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方法。現代醫學模式是在經驗醫學基礎上強調循證醫學。因此,重視并應用以國際評估標準進行科研設計和評估方法的規范化,使研究成果更加科學可信,并不斷在獲得已有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臨床及科研水平并與國際接軌。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是任何醫療決策的確定,即醫生處理患者、專家制定治療措施、政府制定醫療衛生政策等,都應根據現有客觀的、最可靠的科學依據進行。強調任何醫療決策的制定都應遵循和應用科學證據。這就要求臨床醫生應具有高素質和掌握優良的醫學技能,以及具有臨床流行病學的基礎、理念和方法,掌握現代化醫療設施,以最佳證據作出醫療決策。由于環境污染,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及疾病譜的變化,化學藥品、藥源性疾病、醫源性疾病日益增多,現代醫學模式正在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人類疾病的防治及健康的維護需要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循證醫學為此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方法[3]。因此,借鑒循證醫學的方法,使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成果更加科學可信,并不斷在獲得已有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臨床及科研水平并與國際接軌。

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是對中醫的促進和發展

當前無論中醫、西醫都存在缺陷和不足,都不足以完全代表現代以及未來醫學發展的模式,因而將兩者的合理內涵有機地結合,吸取兩種醫學的理論精華,將現代醫學體系的解剖概念、生理學、生物化學以及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等與中醫的整體觀、系統論相結合,這就是中西醫結合。也可以用“與時俱進”四個字來概括,即緊跟時代的步伐,采取一切科學的、有效的研究方法,發掘和研究我國傳統醫藥。①中醫藥是醫學寶庫的寶貴財富,有著豐富的內涵和不可估量的珍貴價值;②由于中醫學是經驗醫學,缺乏科學理論基礎,在現代醫學高速發展的今天,需要運用現代化的研究手段,用“科學”去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因此,中西醫結合是對中醫藥的繼承與發展,不是簡單的中醫和西醫的疊加,更不是中醫西化。裴老提出中西醫結合的十六字方針好就好在以“中藥為主,西藥為輔”來進一步發展中醫。裴老曾說:“只有大膽的把中醫學術伸展到微觀,中醫才能既保住自己的特色,又能加入到現代技術的相互交錯、相互滲透的網絡系統中去。只有這樣,中醫才能和現代科學技術同步前進。”

參考文獻

1 裴正學.裴正學醫學經驗集[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7.

第4篇: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范文

1、中西醫比較研究。中西醫結合是一門新的綜合性學科,有許多問題還正在探索。正因為在探索的過程中,才有可能創造。中西醫結合這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在目前有許多不成熟的方面,兩套體系在理論上具有不可通約性,那么,中西醫比較應該是中西醫結合的重要內容。要從兩種醫學不同的文化背景,兩種醫學的源頭及各自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尤其是兩種醫學的當代形態及其發展趨勢,進行多方位的比較;還要從兩種醫學的不同認知方式和臨床思維進行方法論的比較等等。這種比較有助于對兩種醫學體系特質作深刻的把握,有助于從他者觀點更好地理解自己,從而突出自身優勢以更有效地進行優勢互補和融合,中西醫的比較同時也有助于擴展人們的視野,以推進醫學科學的多元化發展。進行這樣的比較是參與和更新人類生命科學建構的重要途徑。中西醫結合是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崛起的,全球化給中西醫結合事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中西醫的比較肩負著中西醫兩套理論體系的對話、溝通的使命,它不僅能在這種對話、溝通過程中啟發人們的思考,努力探索中西醫結合的途徑,探尋中西醫結合的具體運作方式,同時也將對中醫理論的創新和西醫科技發展中的困惑提供不可或缺的借鑒。比較方法已經不再是普通研究中的比較手段,它是全球化時代的一種思維方式用于學術研究的產物。比較學科已成為當代學術研究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它在眾多學科中正在迅速成長為一門“顯學”。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們就有效地開展了一系列中西醫比較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我們主編和參編了全國高校統編教材《中西醫學史》以及《醫學科技發展與社會》等,對本科生、研究生分別開設了不同層次的《中西醫比較》選修課。為了進一步廣泛深入地開展中西醫比較研究,目前,我們正在著手編撰《中西醫結合導論》教程。

2、利用多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探索中西醫的結合點。我校是一所融匯西醫、中醫、理工及人文社科于一體的綜合性醫科大學,充分利用多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探索中西醫的結合點,是我們的突出特色和顯著優勢。我們擁有各項配套的設施,積極地利用現代生物醫學科技,促進了中西醫結合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我校的許多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和重點課題就都是圍繞中西醫結合創新這一目標展開的,并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當前,分子生物學已廣泛地滲透到醫學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學科分化越來越細,新的分支學科不斷產生;隨著研究在深度和廣度的發展,各學科廣泛交叉、滲透,新的邊緣學科和交叉科學不斷形成。這些都使人們有可能進一步向細胞、分子以及更深的層次發展,在微觀上日益深入地認識各種疾病以及生命現象的本質。同時,人們認識現象本質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每一個較大的問題都涉及到若干以至許多方面和領域,特別是現在人們需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因此利用多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探索中西醫的結合點,將有可能成為醫學科學發展突破口,又可以成為新學科的生長點。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理論和方法與醫學的結合使醫學獲得日趨細微、高效、快速、精密和簡便的手段和技術,從而極大地提高了醫學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現代生物醫學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必將揭示中西醫結合防治疾病的作用規律和療效機理,從而推動中西結合在理論上的創新與突破。我們積極利用現代生物醫學科技,充分吸收中醫、西醫兩種醫學特長、發掘、整理研究、闡釋中醫藥學的經驗真知和理論精華,以提高臨床療效和學術水平為核心,以中西醫結合基地建設為基礎,以人才培養為重點,以研究中西醫結合點為主線,積極探索,開拓創新,促進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理論和學科內涵建設不斷向縱深發展。

3、積極探索中醫藥復雜性系統科學研究方法,促進中西醫結合。復雜系統的研究是當代科學的前沿。科學界普遍認為,復雜系統研究目前急需在具體研究領域里取得突破,科學工作者必須在具體的復雜科學問題的研究中應用和發展復雜系統科學的方法論,總結復雜系統運動的一般性規律。復雜系統科學問題與生命科學中大量的關鍵科學問題密切相關。生物,特別是人體,是公認的復雜系統。在現代生物醫學研究中,還原論方法的局限性也已經暴露出來,整體觀的重要性開始被科學界重新認識。而中醫藥理論體系與復雜系統論的思維方式非常相似。人們發現把復雜事物分解為基本組成單元,再用實驗加上分析和推理的方法已經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以“還原論”為基礎的西方醫學界由于在解決許多復雜疾病方面一再受到挫折,逐漸出現了循證醫學、系統生物學、系統醫學等新興學科。西方的科學和醫學也開始探求整體論,從而與注重傳統平衡的中醫之間開辟了很多可以對話的渠道。中醫強調整體論,西醫則強調還原論,多年來許多學者認為兩者格格不入,但事實證明,到了系統生物學時代,我們完全有可能找到共同語言。中醫和現代醫學在系統生物學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將為醫學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如果能抓住這樣一個趨勢,就有可能創造出一個全新的以認識人體機理為基礎的預防科學體系。所以我們認為,中醫藥與系統生物學結合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系統生物醫學,將是一個極富創造性并可能引領中醫藥現代化的重要之舉。在大量的中西醫結合科研實踐中,使我們深刻認識到: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應立足于中醫學基本理論如“證”、“藏象及病機”等整體論,以及中藥復方的多層次、多靶點治療的協同性和“方證”對應性,探索循證中醫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可行性途徑,嘗試用“現代語言”詮釋中醫理論的科學性,開展以中醫方劑為載體的“方證相關”內在規律、臨床療效及其作用機制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力求在中醫藥基礎和臨床研究的思路與方法上有所創新,在中醫“病-證-方相關性”的基礎研究方面形成特色與優勢,推動現代醫學向預測、預防和個體化的模式轉化并為其提供新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學,走出一條中西醫結合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新路。目前,我們正在著手進行以下幾項工作:一是重視整合和整體性的研究,采用多學科交叉從細胞水平、動物模型、臨床研究等多個層面上開展工作,并要善于將不同層面的研究結果進行整合;二是采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生物技術進行研究,其中代謝組學由于更能整體性地反映研究對象的病理和生理狀態而將成為一種主要研究手段;三是注重生物信息學,因為數據的整合和整體性、系統性的研究和評價都要借助于生物信息學的應用,中醫生物信息學將在中醫藥現代化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四是應積極開展人體微生態包括腸道菌群的代謝和變化的研究,這個領域將在中醫藥現代化研究中成為一個熱點;五是注重中醫理論指導下的復方中藥研究,中藥的研究重點將從單味藥、單體、單個活性部位逐漸轉到復方和合理配伍的活性部位群上來,中藥藥效和臨床療效的評價將出現更能反映整體調控和平衡的新方法和新標準。

4、加強中西醫結合科普創作,拓寬中西醫結合工作的廣度。近年來,我校專家、學者創作了不少中西醫結合的科普作品,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這些作品使廣大群眾初步了解了中西醫結合工作的意義、內容、性質以及中西醫結合的方向和未來。這些作品通俗易懂,切合實用,從中西醫結合角度普及了人類健康衛生和防病治病的科學知識,受到社會大眾熱烈的歡迎。它不僅是中西醫結合工作在面上的擴張,同時也是研究視角多樣化的體現,表征了中西醫結合醫學強大的生命力。

第5篇: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范文

【關鍵詞】 中醫內科學;教學模式;改革

中西醫臨床專業的培養多以“兩個基礎-一個橋梁-一個臨床”的“A字型”模式,即中醫學基礎、西醫學基礎;中西醫結合導論;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實習。在此教育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中,中醫內科學承擔了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內科理論與實踐技能等教學任務,占有主導地位,起關鍵性作用。詮釋中醫內科學在中西醫臨床學科的教學任務中包含了中醫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的雙重教學工作即“兩個橋梁”與“一個臨床”。如果中醫內科學課程的教學目的與目標不明確,甚至不注重處理好“兩個橋梁”與“一個臨床”的相互關系,勢必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筆者在臨床理論與實踐教學過程中強調發揮其中醫內科學的兩個橋梁作用,并指導臨床實踐教學,從而將中西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教學有機結合進行教學管理,對于中西醫結合的教與學具有現實意義。

1 中醫內科學的兩個橋梁作用

中醫內科學課程教學計劃是承接兩個基礎(中醫、西醫)課程率先進入臨床教學,開始中醫內科理論與臨床實踐教學,因此具有中醫基礎與臨床銜接的橋梁課程,將中醫基礎理論融入中醫臨床實踐診治疾病,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教會學生掌握中醫內科課程的普遍規律(病因病機、基本證型、辨證規律)、各系統疾病的辨證規律(各系統常見的發病特點、臨床表現等)、各病證的特點(各病證的特點及辨治的重點難點)、診治特點(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在從事理論與實踐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教會學生以中醫精髓(辨證論治、整體觀)分析處理臨床疾病,起到中醫學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橋梁作用,視為臨床課之首。此教學段用一學期的教學時間完成,學生應具備一個中醫師診治疾病的能力,樹立中醫專業思想。中醫內科學科的第二個橋梁作用是中西醫結合臨床診治疾病能力的橋梁作用,學生掌握中醫內科臨床診治疾病的能力,在西醫基礎課程的基礎上完成西醫診斷學,進入西醫內科學的學習,中醫、西醫內科課程同步進行,正是引導學生進入中西醫結合方法與手段認識、分析與診治疾病的大好時機,逐漸學會中西醫結合思維模式,引導學生深層次地認識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學與科學研究,理解中西醫結合的真正含義在于應用現代醫學的先進科學研究手段將祖國醫學發揚光大。在此,中醫內科學具有的第二個橋梁作用更具深遠意義,此教學任務是永恒的,貫穿臨床教學的全過程,是中醫內科臨床教學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

2 中醫內科學在“一個臨床”的重要任務

“一個臨床”即”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教學”,包含中醫內科學課間見習、臨床實習,占據學生的三年臨床學習時間,近年由于學生數量增加,基礎教學的實踐見習隨著教學模具研制的不斷增多,模擬教學不斷完善,多數院校的基礎課程見習教學多在實驗室完成,大多數學生對臨床實踐的實質是空白的,學醫兩年“患者”概念是模糊的,臨床見習實習中醫、西醫查體手法、順序不規范、定位不準確、把脈手法錯誤以及匯報病史不流利等不在少數。所以,中醫內科學臨床實踐見習課程首先是重復與強化中醫診斷學的臨床見習教學內容,教會學生臨床診視病情、搜集病史及其查體、病歷書寫規范等基本技能,在此基礎上再進入中醫內科課程的見習教學任務,進一步教會學生如何運用中西醫基礎理論認識、思考、分析臨床上紛繁復雜的各種案例,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完成中醫內科學見習教學任務,這是中醫內科學需要完成的“一個臨床”的一部分。其次是中西醫結合臨床帶教,這部分臨床技能培養中醫臨床內科的教學任務占據主導地位,是本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中醫內科學》課程的理論與臨床實踐教學定位于本專業的橋梁課程,具備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學科的橋梁課程,又是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理論與臨床學科的橋梁課程,具有傳授中西醫結合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教學、科研能力培養等教學工作的責任和義務。縱觀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學進度,中醫內科教學與臨床實踐課程,占據本專業教學近2年半時間,對學生完成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專業課程,系統掌握中、西醫兩套理論的結合方法和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科研創新思維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培養意義。

3 如何處理好中醫內科學課程的雙重橋梁作用

3.1 強化中醫內科理論教學 中醫內科學理論課程是中醫學的主干課程,上好中醫內科學課程是培養中西醫結合臨床與科研人才的前提,中醫內科學教學內容涵蓋七大系統,有60個專業示范病種,內容多,教學任務重。如果就書講書、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講課,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難懂,抓不住重點、難點,更不會舉一反三,真正學懂并掌握辨證論治的精髓。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注重強調內科疾病病因病機的基本規律,如情志致病、飲食所傷、感受外邪等病因在內科各論中是最多見的,掌握其病因導致疾病的演變規律,基本的臨床表現,結合疾病的基本特點進行分析歸納,舉一反三,靈活變通。辨證論治強調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經辨證的重要性,結合傷寒、溫病、金匱等經典著作條文講述,治法方藥注重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為基本點,強調方與證合一的內在聯系規律,講述共性;各種疾病的臨床表現是特點,講述其個性,譬如具備面色淡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食少納差,舌淡,脈細弱等癥屬于心脾兩虛(氣血虧虛),歸脾湯證的定義,即可用此方治療,在中醫內科疾病中,既有39個疾病選用本方(心悸、不寐、眩暈、郁證、血證、癲證、癡呆等),但在藥物加減中則以各病癥的特點選用相應的藥物,如郁證則加用郁金、香附、柴胡等。病因病機亦是如此,情志致病的病因與病機見于36個病癥,同時又有郁證專篇講述,但發生的病癥卻不一樣,如不寐、癲證、狂證、郁證等都與情志致病有密切關系,而且女性為多,分析病因與先天稟賦(遺傳基因)、性格暴躁有關,病機落實到氣機郁滯,治療除了解郁疏肝理氣,還要注重移情易性,心理治療。

3.2 增加臨床實踐教學是保障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臨床學科教學離不開實踐教學,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課堂教學是從疾病的病名定義開始講述,由此展開其病因病機、因臨床表現、診斷要點、鑒別診斷、證型分類及治療等的討論;實踐教學則是針對病人的臨床癥狀、體征、輔助檢查資料齊備后再進行分析診斷,再確定治療方案。因臨床表現與書本知識存在偏差,且學生臨床經歷太少,出現只會按圖索驥,刻舟求劍的現象,這在臨床上并不少見。譬如一次考試病案水腫病機分析,證屬脾腎陽虛,水濕內停,但教材對水腫分型為脾陽虛、腎陽虛而無脾腎陽(氣)虛,有不少學生就提出教材上沒有此證型,應如何診斷,再如心脾兩虛與氣血虧虛二者的聯系,心脾兩虛是主要矛盾,在此基礎上導致氣血生化乏源所致,屬因果關系,治療應補益心脾,健脾益氣恢復氣血生化之源以達治療目的。如果學生臨床實踐見習機會多了,臨床思維開闊了,則可逐漸適應臨床診治疾病的規律與特點,縮短臨床與理論的差距。應對增加實踐教學的途徑和機會可利用課外輔導、導師制管理、班科固定的帶教、科技興趣小組等多種形式實現多臨床、早臨床的目的,給學生更多的實踐見習、技能操作與訓練的機會, 對鞏固理論知識大有好處。

3.3 強化中西醫結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的教育 中西醫結合學科以“診斷和療效評價的規范化,醫藥并重和相關理論的深入研究相結合”的模式涉及臨床醫學各學科領域,國內外著名的中西醫結合專家陳可冀、沈自尹、吳咸中等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教授的針刺鎮痛原理研究、陳竺教授等對中藥砒霜治療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胡之璧教授中藥生物工程研究、黎磊石教授治療腎病研究、肖培根教授的中藥研究及劉耕陶教授的中藥研究等。中西醫結合已引起世界醫學界的重視,在美國、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紛紛成立中醫學院及其各種團體,所以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已逐漸形成世界潮流。

目前,中西醫結合研究學術動態已經形成以流行病學的調查、“證”實質的深入研究、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三方面;形成辨病與辨證論治相結合、疾病的分期分型辨證論治與微觀辨證論治相結合、同病異證異治、異病同證同治等的”病證結合”治療模式。研究成果:(1)活血化瘀理論:活血化瘀療法的基礎、臨床與藥物實驗研究內容廣泛涉及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等方面。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疾病;(2)清熱解毒學說:清熱解毒藥物具有解毒、抗炎、調節機體免疫功能、調節交感神經、腎上腺功能,保護實質器官功能的作用已被廣泛應用于中西醫結合各科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臨床治療;(3)補益藥物的研究:注重脾虛-腎虛-脾腎兩虛的研究,根據“腎主骨、藏精、生髓”、“血為精所化、精足則旺血,精虧則血虧”的理論,診治各種虛弱性疾病研究取得顯著成績。將中醫科學化、現代化,建立一種適應中國國情的、新型的民族醫學。因此,中西醫理論教學必須將這些成果灌輸給學生,了解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和科學性、可行性,開設中西醫結合內科課程,講述中西醫結合治療經典案例、科研成果、診治特色優勢,強化中西醫結合治療技能、樹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專業思想。

第6篇: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范文

【關鍵詞】 膽結石癥;中西醫結合;診治

中西醫結合是當今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中醫和西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但兩者的研究對象都是對人和病,在治療疾病中又能達到同樣的效果[1]。隨著實驗醫學、應用醫學的發展,中西醫將形成中西醫結合之一獨特形式為主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醫學理論體系。

中國醫藥學有數子年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西醫學是隨著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這兩種醫學理論體系各自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二者都應一分為二,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筆者在臨床醫療實踐中深深體會到,有此中醫的所長是西醫的所短,有此西醫的所長是中醫的所短。這樣就提供了結合的基礎,于是中西醫結合應按照各自的特點和理論取長補短相互補充,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結合[2]。

膽囊、膽管結石是常見的病,多發病、病變復雜,有的診斷與治療比較容易,有此則較困難,運用中西醫結合診治,對“病和病人”的認識則更正確,更全面、更客觀、以能達到診治,療效高、見效快、花錢少、痛苦小的目的。現就如何提高膽結石癥的中西結合診治問題談個人體會和看法。

1 西醫“辨病”和中醫“辨病”相結合

西醫一般根據病史、癥狀、體征和臨床檢查(如X線、膽囊造影、顯像超聲等)及各種化驗即可作出診斷。對膽石癥可根據結石的部位分肝內膽管,膽總管和膽囊結石的大小、形態、數量多與少均能作出;較詳細的診斷,這對后來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起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醫則對病變不能作出確切診斷,認識疾病基本是從“證”人手。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在發生病變時,由于病人的個體差異和病變的輕重及發展階段不同、可表現為中醫的不同:“證”,如西醫診斷為膽囊結石,臨床表現多以脘脅脹滿,時痛為主;膽管結石則以脅痛表現黃疸為主。但中醫僅能憑感觀去認識病變和粗略的分為“肝郁氣滯”,“肝膽濕熱,內蘊”等型[3]。中醫不能全面完善的認識病變。這是中醫受歷史條件限制的。

由此可見,只有走中西醫結合道路,才能提高對膽結石癥的診斷水平。

2 中西醫治療原則的結合

西醫多針對病和病原體進行治療,而中醫則著眼于整體觀念,既重視“邪”(即致病因素)又重視“正”(人體自身的抗病力)二者各有優缺點,中西醫結合則既重視病,又重視對病人整體的治療,即“辨病論治”與“辨論論證”相結合。發揮兩個優勢、心將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這是中西醫結合特有的獨到之處。近此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膽石癥的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對膽石癥的治療有很大的選擇性。筆者認為:若結石過大(直徑超過1.0厘米以上)量較多、身體狀況好者宜手術取石;若結石少、特別是呈泥沙樣或細顆粒狀或不宜藥物治療者,用中藥溶石、排石、清熱利膽等法為主,效果較佳。特別對預防術后結合復發和病人體質康復用中醫鞏固治療確比單用西醫好,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例如“筆者遇到一位中年女性患膽石癥多年,中醫診治均以脅痛“肝郁氣滯”和“胃脘痛”等辨癥進行治療、但癥狀時輕時重,常反復發作,后來以西醫檢查確診為膽囊結石(量較多,結石在2.0厘米以上)用手術取石治療后,再用中醫辨證論治,很快恢復健康。病人連聲稱“中西醫結合太好了,終于把我的病根治了。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膽石癥真正達到了‘治病必求其本”的目的。

中西醫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的結合,應以辨病論治為主,先辨病,后辨證。采用最有效的辦法為原則,充分發揮二者優勢,否則無論彩用何方法治療,病未辨清以前,任何治療都有他的盲目性,臨床常遇到一些中醫,完全以西醫診斷為主,脫離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如西醫診為膽石癥一律采用中藥為排石,到頭來總是事與愿違,很難完全達到理想滿意效果。甚至有的病人患膽石癥后用中醫保守治療連服幾個月中藥,不但未見效,結石反而增大,增多。所以筆者認為,只要確診為膽石癥后,一定要根據結石的大小,數量的多少,結石的部位和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治療。若單講辨病而不講辨證的運用中藥、一律采用對號入座不強調其特殊性完全用西醫診斷病,而從中藥中去選一些藥(即什么病用什么藥)忽視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對待,這只能是“接近”的結合,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4]。

綜上所述,只有努力鉆研中西醫的理論,把西醫辨病論治配中醫辨證論治很好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中西結合的特點。這對提高膽石癥的診斷與治療水平,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邱樹升,魏元明,孫克堅,等.膽石癥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7,16(7):11-13.

[2]王琦,王志國.針藥配合治療膽結石癥112例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0,21(10):22-23

第7篇: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范文

從醫數十載,

在探索中煉就中西醫結合理念

魯衛星教授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為大力發展冠脈介入和中西醫結合,不久前的2010年8月,調入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出任該院心血管內科主任。

魯衛星教授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已經有二十余年,而實際上,他是學西醫出身的,對后來為何走上了中西醫結合的道路,魯衛星教授解釋說:“我大學學的是西醫,但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有些病癥單純用西醫無法解決,就想從中醫方面找到一些方法,因此攻讀了中西醫結合的研究生,走上了中西醫結合的道路。”

后來,在近30年的從醫生涯中,魯衛星發現,過去,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我國中西醫結合的治療優勢相對強一些。近些年來,隨著介入和其他治療方式的發展,藥物的干預度相對弱化了一些。現在,隨著冠心病血運重建術的成熟,對疾病的治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樣藥物優勢就不太明顯了。那么,中西醫結合的優勢究竟在哪里呢,魯衛星教授介紹說:“介入治療解決了冠脈大血管的問題,但是小血管病變還沒有辦法解決,因為最小的支架是2.2 mm,如果有再小的血管,介入就不能發揮作用了;而相比之下,中西醫結合可能更有優勢,尤其在促進血管再生、側支循環再建立、改善小血管供血這三方面,是中西醫結合將來有作為的研究領域。介入治療大血管,藥物治療小血管,預防冠脈術后再狹窄問題,從而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

魯衛星教授接著說:“大家習慣上認為中藥見效慢,但事實上,中藥中速效制劑見效相對比較快,比如速效救心丸。總體來講,中醫藥在治療冠心病方面,通過改善小血管供血,改善血液流變性,通過多靶點能夠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患者長遠獲益更好,現在有些中藥也在做大的長期的研究,可能在3 ~ 5年就能見到成效。因此,要發揮中醫藥的優勢,還需要更新理念,不斷進行探索和研究。”

腦心同治,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新理念

據魯衛星教授介紹,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正在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已經呈現顯著增高的趨勢。據專家預測,21世紀我國可能出現心腦血管疾病大流行。目前,在中老年人群中,冠心病是第一位致死原因,腦卒中是第一位致殘原因。心腦血管疾病是人類健康的大敵,對其防治更是當前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之一。

魯衛星繼續介紹說,冠心病主要以心悸、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為主,腦卒中以癡呆、偏癱、失認、失語、眩暈等臨床表現為主。二者臨床表現不同,在中醫則分屬不同的疾病范疇。在中醫治療方面,二者雖為異病,其治則相同,即“腦心同治”。“腦心同治”理論是由趙步長教授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心腦血管疾病有著共同的發病機制,心腦血管疾病的共同防治是十分必要的。

魯衛星教授認為:“祖國醫學對心腦生理關系的認識是‘腦心同治’的理論基石,近代醫家總結前人經驗,提出心腦共主神明,為‘腦心同治’奠定了基礎。”全身的血液依賴心臟的搏動而輸送到全身,發揮其濡養作用。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與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正因為心具有主血脈的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魯衛星教授說:“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老化現象隨之出現,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動脈硬化,而動脈硬化是引發腦卒中和冠心病的共同原因,是‘腦心同治’的共同病理基礎。”從中醫角度講,正虛、痰瘀是心腦血管病的共同主要病理因素,目前很多理論研究、實驗觀察及臨床驗證,都說明了痰濁在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等各個環節均為重要致病因素。治療針對正虛、痰瘀的病理變化,異病同治,則可達到“腦心同治”的效果。這一理念對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具有深遠意義。

多方位研究,探尋中醫藥優勢

據記者了解,中醫藥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主要是針對慢性病的治療,雖然起效慢,但副作用小。就心律失常而言,目前抗心律失常的西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近年來,雖然不斷有新型抗心律失常藥問世,然而其毒副作用仍同樣困擾著臨床醫務工作者。隨著對傳統中藥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關注和認可天然藥物在心血管系統的藥理優勢。對此,魯衛星教授說:“目前,臨床醫生可選擇的抗心律失常藥物不多,有些抗心律失常藥物如胺碘酮效果很好,但副作用大,所以臨床醫生應用時有所顧忌。”由于抗心律失常西藥有潛在的致心律失常副作用,所以給中藥治療心律失常提供了空間。“雖然目前抗心律失常的中藥不多,療效相對西藥而言,還存在差距,但是,中藥不僅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而且副作用較小,安全性高,使其成為房早、室早等非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優選藥物,取得了很好的療效,這也是中醫藥在治療心律失常方面可發揮的空間。”魯衛星教授說。

心衰是臨床上常見的重癥,也是心血管疾病常見的死亡原因,因此對心衰的治療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魯衛星教授說:“就心血管疾病而言,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是在心力衰竭方面。器械治療如起搏器的植入等,可能對心衰治療有幫助,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這樣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就能夠發揮它的優勢。”近年來對心衰的治療有了進一步拓展,包括一些老藥的新用,中藥、合并用藥及輔助療法等。心衰病程反復遷延難愈,病情錯綜復雜,單獨使用西藥往往很難奏效。臨床發現,通過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心衰,較之單獨應用西藥或是中藥治療能產生良好的遠期療效。

中藥和西藥相比,它的優勢就在于“治未病”。因為作為預防性用藥,要想被患者和社會接受,首要考慮的就是安全性問題。在長期使用過程中,西藥的副作用難以避免,而且需嚴密監測。相比而言,中藥不僅對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預防和治療作用,還可緩解伴隨癥狀,不良事件發生率較低,患者依從性好。而且,中醫強調全局觀念,以患者整體為對象,通過整體調理發揮多系統作用,而西藥的靶點作用比較明確,因此中藥有助于彌補多數西藥單靶點作用的不足,達到更全面和理想的治療效果,因而得到了廣大臨床醫生和患者的認可。但魯衛星教授還認為:“我們不得不承認,中藥一般來說起效較緩慢,因此除部分中藥注射劑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急救外,多數在臨床上是作為心血管疾病穩定期的輔助用藥使用的。而且,中藥成分復雜,很多單味藥的作用機制和藥代動力學尚未搞清,更增加了復方成藥的研究難度。盡管如此,我們仍舊做了很多基礎研究領域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此外,進行中成藥的臨床研究難度也很大,尤其對于器質性心臟病引發的心律失常患者,很難設立安慰劑對照,因此也制約了臨床療效研究的步伐。但是,有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依然令人鼓舞。”

魯衛星教授繼續說:“中藥注射劑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藥物制劑技術與傳統中醫藥相結合的產物,是基于長期臨床驗證的傳統中藥的一個創新劑型,臨床療效確切,應用廣泛。盡管目前對中藥注射劑的研究還不那么令人滿意,但其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否定。目前,中藥注射劑安全性再評價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于中藥注射劑適應證多集中在急、重癥,特別是某些注射劑適應證均屬于危重癥,在試驗過程中實施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等試驗方法存在一定的操作難度,獲得患者知情認可也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針對這類中藥注射液應該采取更為適宜的研究方法,選擇更具公信力和可行性的觀察指標。”

魯衛星教授最后說:“無論中醫還是西醫,二者共同追求的目標都是緩解患者病痛。西醫不能解決的問題,用中藥來彌補;兩者相輔相成,治療疾病才是最終要達到的目的。”

第8篇: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范文

[關鍵詞]中西醫;胃潰瘍;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73.1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胃潰瘍是指胃黏膜局限性損傷穿透到黏膜肌層的常見消化性潰瘍疾病之一,包括胃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常由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引發,臨床常以胃脘部位疼痛為主要癥狀。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胃潰瘍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該病的復發率較高(甚至一年內可達50%)[1]。另外,胃潰瘍往往能夠導致患者出現胃穿孔、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因此加強對胃潰瘍的臨床研究就顯得至關重要,所以我們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60例符合《中西醫臨床消化病學》胃潰瘍診斷標準[2]的患者,同時排除存在有心、腦、肺、肝、腎等器官嚴重疾病以及血液疾病和因言語障礙、智能障礙而無法溝通交流者。另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然后將入選的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基本資料見表1所示。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西醫治療(抗HP、胃黏膜保護和抗酸治療的三聯療法),即克拉霉素片0.5g和阿莫西林膠囊1.0g、每日兩次、飯后服用,同時服用奧美拉唑膠囊20mg,以上藥物連用一周;另外,還需服用雷尼替丁0.1g、每日兩次、共用八周。

中西醫結合組則在上述基礎上加用中醫藥治療,即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對基礎方進行加減(海螵蛸20g、黨參20g、茯苓15g、白術10g、砂仁10g、沙參20g、重樓10g、烏梅肉15g、三七10g、貝母15g、白芍15g、元胡15g、木香15g、莪術10g、甘草6g),例如對于虛寒型的患者則可加用黃芪15g、桂枝15g,而對于氣滯型的患者來說則可加用柴胡15g、香附10g等,若患者為食積型者可加用保和丸等。以上中藥給予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連用八周。

1.3療效評價標準 療效標準[3]參考衛生部《消化系統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評定,分為臨床治愈、顯效和無效。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與分析。

2 結果

2.1 療效結果見表2所示。

2.2 不良反應及隨訪結果見表3所示。

3討論

西醫認為胃潰瘍的發病機理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襲作用和胃黏膜的保護作用之間的平衡失調,所以根據此種理論,西醫則以抗酸和抗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為主的三聯療法為原則采取相應治療,但是臨床觀察發現西醫治療的近期效果較為滿意,而遠期則易復發(從表3中對患者的隨訪情況也可看出)。因此若在西醫基礎上加用中醫療法,那么臨床效果就會大大提高、而且復發率也會降低(從表2及表3中可以看出)。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是:胃潰瘍屬于中醫“胃脘痛”、“痞滿”、“腹痛”范疇,其機理主要為飲食不潔、七情內傷及身體虛弱等致使患者脾胃損傷、氣虛無力、則運化失常、進而氣血不暢、氣滯血瘀,而瘀則傷陰;若患者飲食不節、則生濕熱、而熱郁則血瘀。故而根據此種中醫理論,我們辨證施治,方中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沙參益胃生津,莪術、三七活血化瘀通絡,元胡解痙止痛,海螵蛸中和胃酸、止痛與收斂、促進潰瘍面愈合,而烏梅肉則能抑制幽門螺桿菌的繁殖與生長。所以通過以上中西醫結合的有效治療,患者的臨床療效與復發率均較單純西醫組患者好(p

綜上所述,在西醫常規干預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治療能夠標本兼治,不僅可以提高臨床療效、還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周天羽,周學文.中西醫結合治療胃潰瘍的臨床應用[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3(11):675.

第9篇: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范文

關鍵詞:胃腸病;中西醫結合;研究進展;展望

中圖分類號:R2-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0)01-0031-05

The Status Quo and Futur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Gastroenterology

WEI Muxin,WANG Ping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

Abstract: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including the organic and functional diseases of esophageal,stomach,intestines,liver,gall bladder,pancreas and other organs,particularly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are very common in clinical.The features of these diseases are longer course,difficult therapy and even carcinogenesis.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satisfactory results just rely on Western Medicine 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refore,gastroenter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In recent years,gastroenterology has get a remark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The present paper summarizes the status quo of gastroenterology i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including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gastroenterology therapeutic standards i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research progress of common gastroenterology,the research of common Chinese herbs used on the digestive,as well as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 based on gastroenterology.The present paper prospect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taking immedicable digestive diseases in clinical as breakthrough point,concerning the import of high-tech in life sciences,paying attention to nurture outstanding tal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gastroenterology can strength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oenterology,and benefit to the mankind.

Key words:digestive diseases;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advanced research;prospect

消化系統疾病包括食管、胃、腸、肝、膽、胰等器官的器質性和功能性疾病,尤其是胃腸病,臨床十分常見,患病人數眾多,且病程較長,治療困難,病情反復,甚至還會發生癌變,單純依靠西醫或傳統醫學往往不能達到滿意效果。因此,胃腸病學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該領域的中西醫結合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中西醫結合胃腸病學的發展可以融合中國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長處,促進消化病學的發展,造福于人類。

1 中西醫結合胃腸病學發展的現狀

1.1常見胃腸病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標準的建立[1]

隨著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和科研工作的不斷深入,建立國家級常見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標準或診療方案越顯重要。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中西醫結合專業委員會經過5年的努力相繼建立了潰瘍病、慢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等的中西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這些標準的建立,對“九五”和“十五”期間中西醫結合科研工作的開展起到了較大的指導作用。十多年來,許多專家對上述標準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使其進一步完善。尤其是2001年貴陽會議,由危北海等教授牽頭,對其進行了反復的討論、修改,增加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兩個疾病的診治方案和胃腸疾病中醫證侯評分表。這些診治方案與20世紀90年代制定的草案相比,內容更加豐富,標準更加科學嚴謹,必將對今后中西醫結合消化領域學術研究起到更好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1.2常見胃腸病中西醫結合研究進展

1.2.1慢性胃炎的研究

慢性胃炎居胃病發病率的首位,包括慢性淺表性胃炎(CSG)和慢性萎縮性胃炎(CAG),后者可出現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IM)或異型增生(Dys),具有一定癌變傾向,所以國內外對此病都很重視,而腺體萎縮、IM和Dys的逆轉則成為醫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現代醫學對胃酸分泌的調節、膽汁反流的控制、胃蛋白酶抑制、幽門螺桿菌(Hp)的清除和炎細胞浸潤的減輕都有較好治療方法,對腺體萎縮、IM和Dys的逆轉卻沒有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筆者在臨床診療中,運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方法施治,口服中藥3個療程后,33%的患者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得到逆轉[2]。通過大量臨床實踐和實驗探索,將治療方法總結為:①清熱解毒、活血涼血藥物抑制Hp、促進胃黏膜急性炎癥消退或恢復;②健脾益氣、理氣化瘀解毒法促使黏膜萎縮、IM和Dys的逆轉;③采用健脾益氣、酸甘化陰或甘寒養陰法促進胃酸分泌和增強胃黏膜屏障功能。

1.2.2胃 十二指腸潰瘍病

20世紀70年代H2受體拮抗劑的問世,80年代質子泵抑制劑的臨床應用,使消化性潰瘍(PU)的治療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983年幽門螺桿菌(Hp)的發現,開辟了PU治療的新方法,使理論認識和臨床治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近年來,廣大中西醫結合消化專業工作者已總結出了一套治療PU 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 ①抑制胃酸、胃蛋白酶、促胃液素,現已發現部分中藥有上述藥理作用;②控制Hp感染,目前有標準三聯或四聯方法,丹參、川連、烏梅等單味中藥和復方制劑對Hp均有較好的殺滅作用;③活血化瘀、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環;④保護胃黏膜功能。中西醫結合專業委員會危北海、姚希賢、李家邦等教授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研制的四黃調胃湯、健胃愈瘍顆粒等在臨床上均取得滿意療效[3-4]。目前PU的近期治愈率可達90%左右,近期復發率降至5%以下。

1.2.3功能性胃腸病

功能性胃腸病是指一組具有消化道系統癥狀,而應用生化、影像學和內鏡等檢查并未發現有器質性病因的疾病,囊括常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胃食管反流病( GERD)、腸易激綜合征(IBS)等20多種疾病。其研究涉及到胃腸生理學、神經生理學、行為醫學、心理醫學和社會醫學等多種學科,但其病理生理機制還不十分清楚,尚無生物學診斷標準,臨床治療也只是經驗性或對癥治療。近年來,中西醫結合專家對此類疾病進行了積極的探討,根據對胃腸功能的影響,將中藥分為3類:促進胃腸運動中藥、抑制胃腸運動和雙向調節胃腸運動中藥。通過在體、離體及在體結合離體實驗研究顯示,活血理氣中藥多具有促胃動力作用[5],潤腸通便和消食導滯中藥有促進腸道運動作用,通腑攻下藥物有增強胃腸道收縮和蠕動的功能,理氣行滯藥可降低消化道平滑肌的緊縮性并能解痙止痛,健脾益氣藥對胃腸平滑肌活動具有雙向調節作用。還有研究表明[6-8],中藥對胃腸運動的作用機制包括胃腸神經調節和腦腸肽調節,神經調節包括興奮膽堿能受體和抑制腎上腺素能受體;腦腸肽調節包括對胃動素、血管活性肽、P物質、生長抑素及前列腺素的作用。目前,六君子湯、半夏瀉心湯、旋覆代赭湯、藿香正氣散等著名古方的胃腸動力機制研究均進入到分子免疫、胃腸激素和神經網絡調節水平。魏睦新運用疏肝理脾法,以痛瀉要方加減治療腸易激綜合癥,獲得了很好的臨床治愈率[9]。

1.2.4 炎癥性腸病的研究

炎癥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目前研究比較深入的是UC。該病是易感基因、環境因素和免疫系統之間復雜的交互反應所致,最終導致非特異性炎癥細胞激活,炎性細胞因子及炎性遞質產生造成結腸黏膜損傷。西醫藥治療首選氨基水楊酸藥,其次是皮質激素或配合免疫抑制劑,但其復發率甚高。近年來,中西醫結合專家對該病治療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陳治水[10]等提出“脾胃虛弱、免疫功能失調”是UC主要發病機制的觀點,在治療上提出了“健脾益氣”治本,“澀腸止瀉、緩急止痛、清腸解毒”治標,標本兼治的法則,臨床采用口服與保留灌腸相結合的方案,經臨床多中心、大樣本、平行對照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治愈率比單純西藥組高30%以上,復發率降低40%以上,并從分子免疫、分子藥理水平和病理組織微觀變化等方面闡明了中醫藥治療UC的部分機制。王新月[11]教授等觀察了潰結飲對UC模型大鼠前炎性細胞因子表達的影響,發現清熱利濕、解毒化瘀中藥能降低模型大鼠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8(IL-8)的水平,也能降低結腸黏膜中TNF-α表達陽性顆粒的密度,進一步從分子免疫水平探討了中藥治療UC的作用原理。

1.2.5 消化道腫瘤的研究

現代醫學治療腫瘤的主要手段包括手術、化療、放療和生物治療等。很多腫瘤發現時已是晚期失去了最佳手術機會,放、化療過程中出現多種不良反應以及治療過程中出現耐藥性仍是世界性的難題。中西醫結合治療晚期消化道腫瘤,在降低放、化療的不良反應,增加抗腫瘤藥物的抗癌效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江蘇省中醫院沈洪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運用中藥黃芪莪術防治胃癌,從基因調控和誘導細胞凋亡層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很大進展[12]。周阿高[13]探討了應用扶正祛邪法解決胃癌患者胃動力低下的的中醫中藥對策。吳孟超院士認為:中醫藥可以參與肝癌防治的全過程,中醫藥的積極參與是提高肝癌綜合療效的主要途徑。王冠庭[14]教授應用扶正抗癌沖劑與化療方案結合治療249例Ⅲ~Ⅳ期胃癌,治療后1、2、3年生存率分別為73.3%、53.3%及23.3%,中位生存期延長13.44個月;而單純化療組1、2、3年生存率僅為40.6%、23.3%、3.3%,中位生存期為6.12個月,中西醫結合組明顯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顯著延長了生存期。魏品康[15]教授用金龍蛇口服液合華蟾素注射液、黃芪注射液治療Ⅳ期胃癌30例,結果患者生存質量及NK細胞活性升高,CD3、CD4亦升高,CD8下降,且治療前后白細胞無明顯下降。

1.3 消化病常用中藥的研究

1.3.1 胃腸動力中藥

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中醫辨證多屬“痞證”的范疇,病位在脾胃,多由脾胃升降失常,氣郁壅塞,胃氣上逆所致,故理氣法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16]。近年來,促胃腸動力中藥已受到重視并進行了一些研究,但成分中藥的研究較少,未篩選分離出有確切促胃腸運動的中藥成分,而從中藥探尋并開發促胃腸動力藥物是當前醫學界的研究熱點和今后的發展趨勢之一。西醫藥中的胃腸動力藥種類多樣,按其作用機制有多巴胺受體阻斷劑、5-HT4受體激動劑、胃動素受體激動劑、生長抑素及類似物、GABA-b受體激動劑、CCK受體阻斷劑、阿片肽κ受體阻斷劑、NO活酶抑制劑等,但多年的臨床應用表明,這些藥物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副反應,目前尚缺乏能全面調節臨床癥狀且副作用小的動力藥。本課題組的動物實驗研究發現[17-19]:檳榔可通過促進胃平滑肌收縮幅度而增強胃運動,加快運動頻率,是一種較強的胃腸動力中藥,可用于FD及其他胃腸動力障礙性病證的治療。祛風藥防風也具有類似作用。同時,筆者對腦腸肽的消化運動調節機制進行了初步探索,對具有胃腸動力活性的中藥進行了篩選,對檳榔、莪術、白芍等胃腸動力中藥及其相關成分白芍總苷、檳榔堿的胃腸動力作用進行了藥理研究。首先在器官水平篩選中藥,選擇相關中藥及其成分,進一步對在體胃運動、胃電活動、離體胃腸平滑肌條進行了效應觀察。應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技術探討了檳榔堿對結腸平滑肌細胞的鈣離子通道的調節效應,并應用免疫組化、神經及離子通道阻斷劑的手段進行了部分機制的探討[20]。首次建立起胃腸平滑肌活性中藥的篩選研究實驗體系,為篩選中藥的活性成分建立了多層面的高效、科學、可靠的實驗方法。同時,研究發現包括理氣、破氣、消導和清熱在內的多種中藥都能夠促進胃腸道平滑肌收縮,其中檳榔的活性最強,具有促進平滑肌收縮與激活細胞內鈣釋放和胞外鈣內流。但是進一步的調節機制研究尚缺乏。研究還發現,促進胃腸動力中藥不僅對胃腸動力障礙疾病本身,而且對于急性胰腺炎等消化道重癥也有重要意義[21]。

1.3.2 抗腫瘤中藥

目前,腫瘤治療方法以手術治療、放化療為主,副作用大,毒性高。從中草藥中提取有效成分,尋找毒副作用小,療效獨特的防癌抗癌藥物成為當今腫瘤研究的熱點之一。從天花粉中提取的核糖體失活蛋白天花粉蛋白(EFG),主要作用于細胞G期,具有抑制胃癌細胞MKN-45增殖和誘導細胞凋亡的作用,可以指導對胃癌的治療。黃芪、莪術等益氣活血中藥對cox-2及其上下游基因有明顯調控作用,并通過基因間的信號通路擴大其作用。白首烏總苷對人大腸癌細胞 (Hce-8693)、人前列腺癌細胞(PC3)、人宮頸癌細胞(Hela)和人肺癌細胞(PAA)4 種實體瘤細胞均有較強的體外細胞毒作用,且呈濃度依賴性。人參總皂苷能夠使肝癌細株Hep-G2細胞的胞漿中某些表型逆轉,向正常細胞的方向誘導分化。川芎嗪對人胃癌低分化腺癌( MKN-45)有直接殺傷作用,與化療藥物合用時有明顯增效作用。另外,還有許多抗癌中草藥已被提純并在臨床廣泛應用,如從紫杉樹皮中提取的紫杉醇,長春花中提出了長春新堿,薏苡仁中提取的薏苡仁油,斑蝥中提取的斑蝥素,蟾酥中提取的華蟾素等。中藥復方犀黃丸含藥血清對肝癌細胞株Bel 7402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血清濃度與抑制率呈直線相關。還有研究表明,健脾理氣中藥對體外培養的人肝癌細胞株SMMC-7721端粒酶活性有抑制作用,H22肝癌荷瘤小鼠在服用健脾理氣中藥后,腫瘤端粒酶活性明顯低于對照組。益氣活血清熱方可以通過調節胃癌細胞株P53、VEGF的表達,促進細胞凋亡,減少腫瘤的增殖和轉移,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清熱消積方含藥血清對人胃癌細胞SGC-7901細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低、中、高劑量組含藥血清的抑制率分別為7.4%、8.6%和16.3%,與對照組比較均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且其抑制作用隨劑量增加而遞增[22]。

1.4 胃腸病中醫證候基礎的研究

中醫臨床治療理論的核心是辨證論治,而辨證論治首先要從證的研究著手,證的研究可以說是中醫邁向現代化的起點或切入點。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大的中醫和中西醫結合人員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腎虛證、脾虛證、血瘀證以及陰虛和陽虛證的研究,應用現代科學的各種技術方法,從多學科、多途徑和多層次著手,已在整體水平、器官水平和細胞水平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初步復制了模擬中醫證型的多種實驗動物模型,觀察了各種反映機體內在變化的微觀的實驗指標,驗證了一系列證效結合的方藥療效。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劉平教授領導的團隊,在肝病病理模型研究方面居于國內領先地位,創造性的運用了“中西醫病-證(方)-效結合的研究模式,部分解決了長期以來動物模型難于判斷中醫證型的問題,對其他病證的動物模型的建立也有啟迪作用[23]。在中醫癥候客觀病理改變方面[24-26],魏睦新等對脾陰虛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了脾陰虛證的診斷標準,發現脾陰虛證患者存在消化功能低下,免疫調節異常和細胞內第二信使環核苷酸異常等一些列病理改變。在臨床研究的基礎上,該課題組還探索了大鼠脾陰虛證病理模型的建立。湯一新等對脾陰虛證也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一系列臨床成果,并且出版專著。現在,很多教科書開始把脾陰虛證納入脾虛章節,這對繼承和發展中醫臟腑理論,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2 中西醫結合胃腸病學的展望

創新是學術發展的靈魂。科學的發展,歸根結底有賴于創新能力和思維觀念的不斷提高。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學的發展方向應該是開放性、多態性、可持續發展的科學體系。在時代的延續與變遷中,不斷進行學術體系重構、蛻變和新生,才能具有充沛的生命力。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學要取得突破性進展,要特別重視抓好以下幾個問題。

2.1以難治性消化系疾病為切入點 進行臨床治療領域的中西醫結合

療效是生命,療效是基礎。中醫如果失去療效,所有的研究都將失去光輝。尤其是西醫難治性疾病,如果中醫能夠一一攻克,將有力地證實中醫的價值。對于CAG的治療,雖然目前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有一定療效,但其確切效果仍需進一步擴大驗證,其重點應放在癌前病變防治上。對于PU的臨床診療,西醫的各種抗酸、解痙、抑菌藥物與H2受體阻滯劑的療效大致相似,但復發率很高。因此,提高和鞏固療效,防止復發是中西醫結合治療PU的發展方向。對Hp相關疾病的治療,應提高中藥或中西藥結合對Hp的根除率,并闡明其作用機制,如能總結出一套簡便、高效的措施,則具有更大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胃腸動力疾病(DGIM)和功能性胃腸病( FGIDs)臨床治療非常棘手,尤其是FGIDs,不僅臨床發病率很高,癥狀繁多,反復遷延,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一般西藥治療效果并不滿意,從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可能通過發揮辨證論治的長處,也就是結合患者的社會心理、體質、生物和環境等諸多影響因素,加強針對性、個體化和綜合性治療,每每取得突出效果,這正反映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和特色,是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課題,也較容易收到明顯的效果。加強對消化系統癌癥,尤其是胃腸道的癌前病變、出血性壞死性腸炎以及偽膜性腸炎等難治性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研究,亦應作為重點研究的內容。要千方百計地提高臨床療效,并爭取在理論創新上有所突破。

2.2生命科學的高新技術的導入

當代生命科學的高新技術,是以信息系統和分子生物學為代表方向,而兩者又是緊密結合和相互聯系的。中醫藥學側重于從整體宏觀上認識人體的生命現象和疾病狀態,主張提高和調整人體的自控和潛在的能力,從而維護健康水平和修復疾病狀態。現代醫學則側重于從微觀上揭示生命的真諦,尤其以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和X射線衍射蛋白空間結構的測定,奠定了分子生物學的基礎。分子生物學全面地改變了生物學,包括現代醫學的面貌,并涉及生命和疾病的最本質的內涵。要實現中醫現代化和在深層次上進行中西醫結合,就要把中醫藥學和生命科學中最先進和現代化的分子生物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應用分子生物學和生物信息系統理論來探討消化病證候的發病機制,這才是最捷徑和最有發展前途的研究途徑和思維方法。

2.3創造中西醫結合新消化病學

創新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一大趨勢,傳統醫學也不能例外,只有順應這一發展方向,才能激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中西醫結合醫學既蘊含和保存著自遠古至近代的傳統醫學的精華,又融匯了現代科學的內涵,根據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兩者必然會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在臨床診治實踐和學術領域里達到融會貫通,這是大勢所趨。在世界醫學之林中,中西醫結合醫學具有代表中華民族醫學獨創的優勢和特色,正在不斷產生和形成新的多元動態的醫學體系,我們不僅要繼承它,更重要的是去發揚和創新它,使之隨著時代的潮流走向新的里程,這就是中兩醫結合的目標和歷史任務。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胃腸內窺鏡檢查的廣泛應用,胃腸道免疫學、胃腸道動力學、胃腸道激素、胃腸道屏障以及胃腸道微循環和血液流變學等理論研究日益深入,胃腸道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在祖國醫藥方面,從 《內經》至明清,歷代著名醫家對胃腸疾病多有系統而全面的闡述和極其豐富的臨床診治經驗,形成了一個系統的理論聯系實踐的完整的理論學說―脾胃學說。因此,歷史發展到今天,作為現階段從事消化系統疾病研究防治工作的醫務工作人員,應當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把現代醫學與祖國醫學的理論知識和診治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各取所長,融會貫通,逐步發展成為中西醫結合新消化病學。

2.4 培養優秀中西醫結合人才

21世紀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一個學科要保持長久的領先地位,關鍵是要有強大且有后勁的人才隊伍。培養優秀的中西醫結合人才,是中西醫結合事業不斷進步的重要保障。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陳可冀認為,中西醫結合人才是多模式、多學科的高級人才。

中西醫結合人才應該如何培養,一直存在爭議。目前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主要包括科研型和臨床型兩種。科研型人才主要是用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按照國際標準對中醫藥進行分析研究,使之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臨床型人才主要憑借積累中醫、西醫知識,根據病人臨床上的具體病情需要,選擇中藥或者西藥的處方。但這主要是針對研究生教育的。筆者認為[27],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應從本科階段抓起,尤其應注意以下兩點。首先,合理安排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的時間。理論的學習最終要在實踐中檢驗并得到升華,因此建議將見習與理論穿行,從而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同時,可適當延長學生的實習時間,增加臨床積累。理論課程設置也應安排好中醫、西醫的比例,不可偏廢任何一方,真正做到全面掌握中醫、西醫知識。其次,要加強科研創新課程的設置,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素質。中西醫結合高等教育目前的市場有高低兩端。低端面向醫院以及社會未來發展的各種健康產業。高端是為學生今后的深造打下基礎。因此,除了完善優化必修課程的設置外,還可開設《中醫科研設計與統計方法》以及《中醫機能實驗學》等創新性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的是以開拓學生創新思維為目的,以新的科學思路啟迪學生,為其將來能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中西醫結合研究奠定基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展示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的新思路、新進展、新方法,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宗旨。

參考文獻

[1] 陳治水,危北海,張萬岱,等.“十五”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學的發展概況與“十一五”學科發展的展望[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5(1):67-68.

[2] 吳燕敏,馬國花,魏睦新.香砂六君子湯加味治療腸上皮化生50例[J].中國中醫急癥,2008,17(2):246

[3] 危北海,王芳,劉晉生,等.四黃調胃湯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臨床及實驗研究[C].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消化系統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2000:31-33.

[4] 凌江紅,李家邦,申定珠,等.健胃愈瘍顆粒對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C].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十八次全國消化系統疾病學術會議暨2006年全國中西醫結合消化系統疾病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2006:133-136.

[5] 田琳,魏睦新.調氣中藥對豚鼠體外胃平滑肌運動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7,15(5):301-303.

[6] 魏睦新,魏蘭福,鄒百倉.莪術對大鼠胃動力及腦腸肽調節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8,16(5):292-298.

[7] 楊小軍,李建軍,魏睦新,等.白芍總苷對豚鼠結腸平滑肌M受體作用的研究[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02,22 (1):22-24.

[8] 楊穎麗,鄭天珍,瞿頌義,等.青皮和陳皮對大鼠小腸縱行肌條運動的影響[J].蘭州大學學報,2001,37(5):94-97.

[9] 黃沁,許尊賢,魏睦新.痛瀉要方加味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50例[J].江蘇中醫藥,2008,40(1):47-48.

[10] 李春雷,陳治水.陳治水教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經驗[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8,16(2)112-1130

[11] 王新月,楊莉莉,王雪茜,等.潰結飲不同給藥途徑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前炎性細胞因子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6,14(6):351-354.

[12] 駱殊,沈洪,朱學軍,等.黃芪、莪術配伍對胃癌MKN- 45細胞COX-1、COX-2、NF-κB、VEGF、MMP-2表達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4):351-353.

[13] 周阿高.胃癌與胃動力障礙[J].江蘇中醫藥,2007,39(3):3.

[14] 王冠庭,朱金水,徐文玉,等.扶正抗癌沖劑結合化療治療晚期胃癌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華人消化雜志,1998,6(3):214-218.

[15] 許玲,陳亞琳,魏品康,等.金龍蛇口服液合華蟾素注射液、黃芪注射液治療 Ⅳ胃癌的臨床觀察[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1):7-9.

[16] 田琳,衣蘭娟,魏睦新.大腹皮等七味中藥對豚鼠離體胃縱行肌條的作用影響[J].江蘇醫藥,2006,32(11):1063-1065.

[17] 鄒百倉,魏蘭福,魏睦新.檳榔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運動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3,11(1):6-8.

[18] 劉振清,魏睦新.防風對大鼠結腸平滑肌收縮的抑制作用及其機制[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16(26):2946-2951.

[19] 魏睦新, 魏蘭福,鄒百倉.莪術對大鼠胃動力及腦腸肽調節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8,16(5):292-298.

[20] 梁寧霞,衣蘭娟,田琳,等.檳榔堿促結腸平滑肌細胞收縮及對胞內鈣離子濃度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6,14(7):676-681.

[21] 魏睦新,李建軍,汪幼學,等.急性胰腺炎大鼠清胰湯治療的腸動力作用機制[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4,12(6):1369-1372.

[22] 陳培豐,丁志山,黃仁寶.清熱消積方含藥血清對人胃癌細胞SGC2-7901及牛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和遷移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1):9-11.

[23] 慕永平,劉平,龍愛華,等.CCl4大鼠肝硬化成型階段中醫方證病機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26(4):344-347.

[24] 管學忠,魏睦新,貝叔英.脾陰虛證治的臨床探討[J].廣西中醫藥,1989,12(1):18-19.

[25] 陳德珍, 魏睦新.大鼠脾陰虛證病理模型的建立[J].新消化病學雜志,1997,5 (1):8-10.

a级毛片在线免费| 色妺妺av爽爽影院| 欧美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又粗又大又爽又舒服日产| 婷婷五月综合色视频| 熟女无套内射线观56| 秋霞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熟女少妇免费久久|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被多人伦好爽|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中文字幕|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久无码| www国产精品内射老师| 免费看成人啪啪| 亚洲区欧美区|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午夜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视频www| 国精产品推荐视频|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影院| 亚洲AV永久久久久久久浪潮| 日本一区二区在免费观看喷水| 偷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国产999精品成人网站| 色婷婷五月综合亚洲小说|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爽爽爽视频| AV无码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国产| 国产精品多p对白交换绿帽|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老司机|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成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高清视频www| 天堂√在线中文官网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看| 一级二级三一片内射视频在线| 免费不卡视频| 波多野结衣av在线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