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藝術管理的概念范文

藝術管理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管理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藝術管理的概念

第1篇:藝術管理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高中數學 函數 解題

高中數學解題受到函數概念認知的干預,在高中數學習題解答中,函數模型的應用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要想高效解答高中函數習題,利用函數模型解答是最正確的行為。高中數學中最困擾學生的一個問題就是函數,大多數高中生對函數概念的認知程度不夠,導致函數習題解答中出現了很多困難,學生對高中數學產生畏懼心理。高中生必須具備函數概念認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函數習題中遇到的困難,減輕對函數乃至于數學的畏懼心理。

一、認識函數

1.認識重要性,提高學習動力。

學生大量接觸函數是在高中時期,函數是大多數高中生心目中比較難掌握的知識點,但是高中時期函數是數學課中很重要的知識點,要想提高高中生的數學成績,就必須解決函數這個對高中生來說很難的問題。對一般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利用函數模型解決就是函數,高中數學學習中,函數占據重要地位,并且是最難懂最難學的知識點,函數在大多數高中生心目中并沒有清晰的認知,導致函數學習中存在很多不容易解決的難題。并不是說沒有辦法提高高中生對函數概念的認知,深入了解函數模型和概念,能夠有效解決函數中的難題[1]。函數同時是高考數學科目考查的難點和重點,所以對函數概念進行深刻把握具有重要意義。

2.了解概念,破除認知障礙。

函數的概念:設在某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x、y,如果對于x在某一范圍內的每一個確定的值,y都有唯一確定的值與它對應,那么就稱y是x的函數,x叫做自變量。

在一般書籍和資料中,函數的概念就是用x和y表示一個函數模型,函數習題中經常解決的是實際存在的問題,高中學生的函數學習任務就是利用函數模型對這些實際問題進行解決。函數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學生對實際中存在的問題也不陌生,但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使用函數就不一樣了,大多數高中生利用函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常常不能靈活運用函數模型,學生對函數概念的認知障礙就是這樣形成的[2]。所以必須提高學生利用函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提高運用能力的時候首先要對函數的概念有深刻的認識。

二、函數的了解方法

1.參考資料,實地思考。

高中學生深入了解函數概念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參考相關資料,翻閱對函數模型有一定解釋的書籍,通過書籍中對函數概念的理解對函數概念有深入認識。高中函數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利用函數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所以通過相關資料和書籍對函數概念有深刻認識之后,要結合實際生活情況,把習題放進實際生活環境中解答,這樣關于函數的一切問題就會變得更加簡單化和生活化,再把和習題相關的函數模型運用到習題解答中,就能快速高效地解答函數習題。

2.結合實際,舉例分析。

枯燥的理論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往往不重要,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課堂樂趣及讓學生更信服,需要相關函數例子佐證。

案例:

題目:納稅是我國每一個公民都應該盡到的義務,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商鋪和企業必須向稅務部繳納一定的稅務。某市對于服裝業的稅收標準如下:每月銷售額在2000元以內的征稅400元,超過2000元的,前2000元收300元的稅款,超出2000元部分的稅率是3%.

問:(1)寫出該市服裝業征收的稅金y(元)和營業額x(元)的函數關系式。

(2)該市某一個服裝店7月份的營業額是50000元,這家服裝店七月份該繳納的稅金為多少?

分析:這道函數習題背景就是我國一般的納稅問題,結合實際生活中納稅的情況進行分析,根據題目中表達的情況,對稅金(y)和營業額(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進行設定,這樣不僅解決了函數習題,而且是對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解答。

高中生的數學學習受到函數概念認知的影響和干預很大,用函數習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學生對函數概念有深刻的認知,靈活地對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利用函數概念解決。

三、結語

在高中數學乃至高考數學科目中,函數占據重要地位,所以高中學生必須學好函數。利用函數模型解答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這就是數學解題受到函數概念認知干預的后果。

參考文獻:

[1]朱健忠.例析三角函數的解題技巧[J].理科考試研究(高中版),2014,21(7):14.

第2篇:藝術管理的概念范文

一、藝術管理學的學科定位

學科定位要回答的是“該學科的研究對象是什么”的問題。就藝術管理學的研究對象而言,本文認為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進行討論。

第一,藝術管理與文化產業管理的關系

按照仍然使用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分類,文化產業管理屬管理學科中公共管理類。藝術管理尚未進入學科目錄,作為一個專業方向,設在公共事業管理類下招生。

藝術管理之為藝術管理而不是文化產業管理,說明兩者必定具有本質區別,不能合二為一。換句話說,藝術管理在學科定位上必須具有不同于文化產業管理的獨特性,方能具有學科立足點。那么,藝術管理與文化產業管理到底有何本質不同呢?如何將各自的研究對象相互區分從而形成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針對于此,有研究者強調藝術的特殊性,指出藝術與文化產業的最大區別在于功利性與否。對于如何判斷功利性,本文認為或可以“是否以營利為目的”來區分“純藝術”與產業化生產中“作為商品的藝術”。

由此,將藝術管理的研究范疇,定位于對非營利性藝術組織及藝術活動的研究,可以令藝術管理更為明確地區分于文化產業管理這一層面。需要指出“非營利”并不等同于“非政府”,這有別于西方對“第三部門”總體上的理解。那些公益類的社會事業組織以公眾利益為追求的首要目標,也屬于本文所指“非營利”。因此,國有藝術院團自然也應包括在藝術管理學的研究范疇中。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是公共管理學的一個重要主題和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同時,這一定位的涵蓋面符合我們將藝術管理納入到公共事業管理下的傳統思維。

在當代學科互涉的語境下,對于一門跨學科性質的專業,相較于藝術管理歸屬藝術學還是管理學的“門戶之爭”

本文認為將藝術管理區分于文化產業管理,對于藝術管理的學科定位更具有實際意義。

第二,藝術管理還是藝術行政

管理和行政兩者之間具有本質差異。對此,陳振明在其主編的《公共管理學》導論部分明確指出了兩者的本質區另IJ—“行政”本質上包含著遵從指示和服務的含義;而“管理”首先意味著獲得結果以及管理者為獲得結果負個人責任。在實踐中,管理人員和行政人員所扮演的角色有明顯區別。管理人員需要根據現實所需訂定政策,更強調戰略與科學。行政人員在于執行已經厘定的政策,推動事務的進展直至落實。

我們還可以通過公共管理學與公共行政學的區分,來體悟管理與行政兩者之間的分界。歷史上對公共管理學和公共行政學有三種不同的理解。今天,主流的理解是將公共管理學看作一種不同于傳統的公共行政學和政策分析的一種新途徑、新范式或新的學科框架。由此可見,管理與行政兩者之間業已形成分壘,這一點在學科體系上已經做出了區分。波茲曼和斯特拉斯曼在《公共管理戰略》(1990)—書中,在說明為何使用“公共管理”而非“公共行政”的概念時,對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的區分可謂一針見血:“公共管理關心戰略問題,涉及公共組織的外部環境和它們更廣泛的使命與目標……公共管理是對組織外部環境的管理,公共行政則存在于組織的脈絡之中。”

由此“藝術管理”與“藝術行政”之間的差異是顯見的。藝術管理還是藝術行政,到底使用哪一種概念?事實上,兩種概念的使用并沒有孰優孰劣之分,但是它們明確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專業取向和學科分類。

丹恩馬汀在《藝術管理這一行》的推薦序中寫道:“今天,第一流的管理者不但要懂得讓表演搬上舞臺或是讓展覽能夠順利進行的各項事宜,他們還得了解管理程序的各項理論與實務、外在于內部的環境挑戰、組織文化對運營的效應、不斷變動的挑戰,以及策略性抉擇的契機與現實(還有不作抉擇所可能產生的后果)。這些要求,特別是后者,是埋頭苦干無法解決的。藝術管理者必須有超越感覺、超越經驗、不斷反思批判的能力。從這一角度而言,藝術管理顯然更符合這一行業的時代需求。

我們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并不清晰,或者說對這兩個問題的討論與辨析有所忽視。由此導致的問題,是我們無法以明晰確定的語言來表述“藝術管理是什么”,“藝術管理要干什么”,以及“藝術管理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應該是什么”等關鍵性問題。

本文認為,以上問題的根源在于藝術管理學科意識淡薄。對于學科意識,有學者曾對“學科體系意識”提出批判,認為應以“問題取向”來替代“體系意識”。這是否說明“學科體系意識”此種思維方式在學科建設中應該被拋棄呢?回答是否定的。事實上,學科意識與問題取向兩者之間并不矛盾。學科意識本身就包含了問題取向,問題取向的關鍵在于我們對問題的認識能力,我們是否能提出一個合適的問題。問題需要考察與辨析,問題的性質需要明智的判斷??疾?、辨析、判斷,這一系列動作本身就是學科體系意識的反映。

關于藝術管理的學科意識,有一點很值得我們去思考:為什么藝術管理教育存在于大學。對此,在2010年9月中旬召開的第五屆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年會上,來自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人文學院藝術管理系的一位教授的主題發言,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意見。對于“為什么藝術管理教育在大學展開”這一點,這位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以供思考。如果藝術管理的技能僅僅局限于操作層面,藝術管理教學還有必要存在于大學嗎?大學能夠提供,而技術訓練或者學徒式訓練所不能提供的是什么?對于最后一個問題,她的回答包括了幾個方面:歷史與全球性的視野;藝術管理中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環境的以及其他影響因素;理論、方法、思維;藝術的社會價值;美學理論;藝術的作用,藝術家的作用,以及藝術管理人的作用等等。這一回答在表述上也許過于零碎,但具有意義,從學科層面上回答了藝術管理學所應具有的內涵。

二、藝術管理學科意識的建立

目前,藝術管理專業教師主體基本上都是跨專業而來的,少數人在歐美接受了藝術管理研究生層次的教育。或是對藝術管理實踐經驗的缺乏,或是對現實環境認知的不足,或是對行業需求判斷的不準確,都有可能產生問題。事實證明,必須強調學科意識來推動專業建設。

1.建立學科邊界

對于一個新學科而言,建立學科邊界的目的是明確學科定位。藝術管理作為一門跨學科的學科,學科邊界比較模糊。我們必須承認藝術管理學與管理學之間的聯系,在此前提下去反思和更新藝術管理學的核心,這將是一個界定的過程。應確認哪些問題可以交給藝術管理學去研究,哪些問題則應該留給其他學科。

將藝術管理的學科定位于對非營利性藝術組織及藝術活動的研究,這不僅僅是一個工作劃分,還關涉到對“藝術管理”的理解。在藝術管理活動中,藝術和管理的關系總是以藝術為先。藝術管理的目標是要把藝術送達到更多的人面前,而不是把“商品賣出去”。

應在確定的學科邊界下,逐步形成相關的概念框架以及藝術管理學這個領域特有的問題群。清晰的概念是進一步討論的前提,為知識增長所必須。由于各種藝術組織性質上的差異以及面對的環境及資源的差異,它們所面對的問題會有不同的偏向。因此,在藝術管理的中心問題下,還需要進一步確認各種問題群。

2.有行動科學加入的實踐教學

“藝術管理主要還在于實踐”這一認識是從實務層面對藝術管理的概括。其中,也有對本科生就業實際需求的考量,實際操作能力往往是用人單位選擇的關鍵因素。但是,當動手能力得以解決,對工作流程都熟悉以后,個體對環境的認知及相應的決策判斷能力,往往成為職業發展上的關鍵因素。

這樣一種以實踐經驗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當然有其意義和價值。然而,這一教學模式存在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方面,盡管每一位成功的管理者們都確實有其獨到的“管理藝術”而這些“管理藝術”更多體現為經驗。作為知識“管理藝術”尚未經過系統的整合與分類,顯得籠統而含糊不清。另一方面,市場始終處于變化中,這種變化越來越快,當原有的“對策”不管用時,更多的藝術組織都會有研發的需要,這都是“管理藝術”所無法傳達的。

事實上,管理具有科學、藝術、實務、思想等多重屬性。對于藝術管理而言,強調科學與思想亦是必須,而不應僅僅是依靠經驗。每項具體的操作中,都可以歸納出科學規律來,從而為實施科學管理提供基礎。

實踐教學主要強調“管理藝術”的一面,重視實踐經驗,重視組織和個體的獨特性,而忽略了“管理科學”所強調的科學的,帶有普遍性的技術和方法。過于看重經驗的實踐教學,往往將管理水平的好壞簡單歸咎于能力差異和經驗的多寡,而看不到管理背后的思維方式與理念問題所帶來的影響。

藝術管理絕不僅僅是實戰經驗的累積,更需要一種行動科學的加入。就藝術管理的專業教學而言,除了強調實踐,提升管理技藝的同時,還需要強調在實踐中超越直覺式的判斷和技巧,提升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界定問題的能力,從而引發“和情境進行放映性對話”的能力。藝術管理專業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要培養熟悉工作流程,具有操作能力的職業工作者,還需要指導職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由此,針對藝術管理的實踐教學,應該倡導有行動科學加入的實踐教學,發展“行動中反映”為基本理念的實踐知識論。

3.倡導對專業知識的探索

根據科技理性的傳統,專業是科學與社會之間的中介,它將科學研究轉換成社會進步。由此,專業建設過程中偏重于任何一方(或科學研究或社會實踐),而不及其余都是不可取的。社會分工需要往往是一門新興專業誕生的前提,然而專業的發展不僅僅依賴于社會分工,還需要科學研究的參與。業界需要也并不等同于社會分工需要。業界需要往往是急功近利的,必須意識到業界對藝術管理工作的體認也存在盲點。因此,專業建設僅僅以滿足業界即時的需要為己任,最終未必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更不利于專業的發展。大學對社會的服務不應該是提供“社會需要什么就給什么”這樣簡單的服務站式的服務,而是基于扎實的學術研究而提供的服務。專業意味著研究與實踐的交流,這是專業之為“專業”而非“職業”的根本,也是職業工作者希望更為專業的原因。盡管我們都承認專業在現代社會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今天社會對專業的信心危機確實在不斷加劇。危機來自于一些專家誤用了他們的專業權力謀取利益,也來自于一些專業行動的明顯失誤。

在僅僅關心問題解決的專業知識之中,問題框定顯得毫無立足之處。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專業知識了,存在的僅僅是經驗與能力。藝術管理在強調管理實踐的基調下,大學專業教學貢獻究竟能夠體現在哪里?有什么是職場無法提供的?事實上,專業知識不僅僅是解決問題,還在于提供有效工具去發現正確的問題“什么是專業知識”顯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但是,對它進行思考將有助于彌合研究與實踐、思想與行動之間的裂痕。

第3篇:藝術管理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初中;班級管理;柔性

引言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的關鍵階段,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年紀小,對世界的認知不太成熟,需要班主任教師的合理引導。對于初中班主任而言,在進行班級管理的時候,往往會碰到諸多困難,特別在管理叛逆心理較強的學生時遇到的難度更大。很多初中班主任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越管理越不聽”的情況,這時就需要柔性管理,以此提升管理水平,使得管理起來更加順暢。

1.柔性管理的基本概念

班主任作為班級的領導者和管理者,不管是對班級整體的發展,還是對學生個人發展的影響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如果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的時候,管理方式運用的好,將會對良好班級班風的形成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促進班級的發展和學生個人的進步。那么,班主任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如何運用好管理方式呢?柔性管理值得借鑒。何為柔性管理?所謂柔性管理指的是在班級內部藝術性的開展學生的管理活動,從而創造出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1]。對于班主任來講,柔性管理的實施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水平,激發學生對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柔性管理的基本特征

(1)柔性管理具有人性性特征。在傳統的班級管理中,剛性化非常明顯,這種管理班級管理方式在新課改不斷深入推進的背景下顯得越來越突兀。柔性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管理模式[2]。

(2)柔性管理具有情感性特征。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性格要強,情緒不夠穩定,特別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傳統的班級管理中,由于教師以自己為中心,在管理學生的時候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叛逆心理。柔性管理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掌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使得學生從內心感到溫暖。

(3)柔性管理具有層次性特征。受到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個性特點等影響,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表現,呈現一定的差異。傳統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統一對學生進行管理。柔性管理下,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做到具體學生具體分析,管理更具層次性。

3.初中班主任柔性管理的策略

3.1轉變管理觀念,樹立柔性管理理念

實施證明,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教學的目標標。初中班主任要想實現柔性管理的目的,就必須從觀念上著手,轉變觀念觀念,樹立新的柔性管理理念,營造出平等、和諧的管理分為,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對于有困難的學生要積極主動的問候學生,了解困難學生的內心需求,幫助困難學生解決困難。在課外活動時,班主任要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活動當中,和學生打成一片,和學生共同完成活動的目標。班主任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各個層面出發,樹立柔性管理理念,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和藹和親,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為學生樹立好榜樣。

3.2在班級活動中實現柔性管理

首先,在進行柔性管理的時候,需要選舉出得力的班干部,班干部作為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對于柔性管理作用巨大。班主任在選舉班干部的時候,一定要謹慎選擇,定期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具體班干部的選舉過程中,一定要民主選舉,選舉結果符合民意,讓全班學生能夠從心底服從安排和管理。其次,班主任要引導學生自我管理。除了要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之外,還需要給予學生自我管理的外部環境,對學生保持足夠的自信和耐心,相信學生有能力處理好某些事務,使得學生能夠實現自我評價和自我管理。

3.3在情感激勵中實現柔性管理

柔性班級管理要堅持“一切為了學生”,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表現,更要關心學生的情感需求,關系學生的喜怒哀樂,通過深層次的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達到柔性管理的目的[3]。前文筆者已經提到過,初中生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鼓勵,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诖耍踔邪嘀魅稳嵝怨芾頃r一定要主動地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了解學生的真實感受,幫助學生解決情感上的困惑,用真誠打動學生,感染學生。

3.4家校合作的柔性管理

初中班主任柔性管理的實現,除了要自身的努力和學生的配合之外,還需要學生家長的配合。家長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就要求初中班主任一定要及時和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在家時的心理狀況和行為表現,從而對下一步的管理進行規劃。

4.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生處于青春期,由于個性特點、認知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剛性管理對于他們而言往往適得其反,柔性管理的提出和實踐,解決了剛性管理存在的問題,是一種更加先進、更加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對學生、對教師而言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趙金龍.柔性管理在初中班主任管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校外教育,2014,12(07):125-126.

第4篇:藝術管理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設計管理藝術設計轉化最大化

設計管理,是用設計的原理和方法管理設計。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設計和被設計的時代,各種藝術設計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而作為一個設計者,都希望自己的設計能夠有著很強的生命力,但只有藝術本身似乎不能完成這個目標。藝術具有感性層面的特征,直覺的、經驗的、非線性的,而藝術需要用理性去指導感性,設計管理恰具有理性層面的特征,量化、分析、控制。設計管理通過對人、組織、項目、市場的分析和有效的程序調控,把各項資源轉化為有利于創新的資源,控制著藝術發展的脈絡與方向,從而讓大眾更好的接近與了解藝術,實現藝術的最大化傳播。

人類社會經歷了形體和信號時代、語言階段時代、文字時代、印刷時代、電子時代、網絡傳播六個時代。而在每一個時期,藝術設計都呈現著某一種趨勢,從早期的洞穴壁畫到今天高科技下的數字新媒體設計,藝術實現了從單一到全息形式的發展,而互動和大眾化正是這個全息時代所關注的話題。隨著我們信息技術的發展,地球變得越來越小,我們身邊的各類藝術形式層出不窮,我們的經歷和我們身邊的藝術逐漸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模式。我們的行為。甚至我們的語言。所以設計管理者必須在不限制創造力發揮的前提下,發揮其指導作用,與社會進行不斷的交流,以實現其自身的可持續化發展。

馬修·巴尼的作品《懸絲》系列,有效地運用設計管理來進行資源的轉化,從而實現了藝術作品的最大化傳播。

馬修·巴尼是美國九十年代后期走紅的新一代藝術家。在他的作品中,混合了多種語言形式,表演、攝影、錄像、裝置和電影等,這些視覺符號的混搭塑造了這位幻想與捏造大師。他的作品一般以極其漂亮、時髦的視覺構圖和色調為風格,是繼安迪·沃霍爾、杰夫·昆斯之后又一位使用新潮視覺的天才。在他眾多的作品中,無不體現著設計管理的思想,將各種資源整合到作品中,同時將設計理念始終如一地貫徹到各種傳播媒介中去,成功地傳達作品。馬修·巴尼的作品中廣泛使用了各種藝術媒介手段,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從九四年開始拍攝的電影短片系列《懸絲》。這個電影短片系列每集半小時左右,沒有完整的故事和對話,只有一些怪誕的情節片斷、意象、聲音和臆想的化妝、道具、場景和人物的造型。所以?!稇医z》從膠片的角度說是一部前衛電影,但從當代藝術概念說是一部用膠片作為手段的觀念藝術作品。這種前衛短片代表當今前衛藝術的最高水平。應是被當作作品收藏的。因為這種前衛藝術與大眾的理解水平相差甚遠,所以很難在社會流通。也很難走進大眾的生活與記憶之中,大眾的感覺是他們主動去接近藝術的前提,沒有這個作為基礎,就無法實現藝術的最大化傳播。正如我們所購買的一種產品,我們所觀注的一片景象。甚至我們所選擇的一個盛水的杯子,這些行為都始于感覺,我們親近于某種事物,也同樣和我們的經歷與記憶有密切關系。藝術的首要目標就是使觀眾形成感覺,隨后才會有對藝術作品的體驗。因此,設計管理的目標就是確保組織機構有效地使用設計資源來達到這個目標。馬修·巴尼運用了一系列的設計策略來解決前衛藝術創作和流通之間矛盾,將各種資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實現藝術作品的轉換與再生長。

他首先將數小時長的電影在公共電影院放映,然后把電影中的圖像制作成大眾熟悉的藝術表現形式,即裝置、物體、攝影和素描,并將其在美術館和畫廊展出,同時,出版包括電影圖片的書籍。那些只能在影片中看到的鏡頭。畫面,變成了一件件真實的藝術作品,他用觀眾們熟悉的傳播媒介及語言表達方式,特別是利用觀眾的記憶來重新詮釋他的《懸絲》作品,觀眾看到這些真實的藝術作品,切實的感覺到這種高水平的前衛藝術就在身旁,觸手可及。從而使這種高級藝術真正地走進了大眾的生活,這便增強了觀眾對他的作品的感覺與記憶,同時也增加了藝術作品無形的價值,即在作品和觀眾之間建立起情感聯系。那些隨著時間的積累而出現的經驗,新穎的展出方式。信息傳達,材料以及結構和最后的處理。加工等都會影響觀眾對藝術作品的看法,而這些看法又會進而影響人們對藝術作品的熟悉和喜愛程度。這些在設計管理指導下所形成的傳播策略。較好地實現了藝術作品的最大化傳播。就像信息被轉達成產品形態,色彩,質感和人機互動方式語言一樣。正因為如此,此次展覽在當時的歐洲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馬修·巴尼一舉成為世界現代藝術的寵兒。所以,設計管理就是要設計管理者必須創造出一個環境氛圍,在這個環境中,讓目標來推動工作進程的集中、有效和高效。一個創造性思維的關鍵就是在早期開發階段保留所有的判斷,并允許考慮所有的想法、概念的產生,使得整個藝術作品產生一種漣漪效應,

第5篇:藝術管理的概念范文

作 者:[美] 約瑟夫·馬洽列洛等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 價:52.00元

【 智囊推薦 】

本書圍繞德魯克的創見——管理是一支道德力量而不是服務于非道德的市場的工具,為處于道德困境中的現代組織提供轉型藍圖和升華指南,精確地界定了德魯克沒有來得及界定的作為人文學科的管理概念,在有效管理和人文精神之間建立起清晰的關聯。本書提出了一種新的管理哲學,這一哲學建立在古今中外的領導者賴以有效地管理自我、經濟和社會的基本原則。

兩年前,如果有人問——誰是“德魯克迷”?我會毫不猶豫地高高舉起我的雙手!

對于德魯克的崇拜,我毫不隱諱,以至于多年來,我被很多朋友笑稱為:言必稱“德魯克”!記得2009年,彼得·德魯克先生誕辰100年的時候,《新智囊》雜志與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分社決定聯合出版《智囊悅讀——德魯克專輯》,紀念這位管理學學科開創者、“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學之父”。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又開始了“重讀大師”的旅程,系統化地重新閱讀、體悟他的著作。然而,這個“重讀”的過程,卻是不同以往的漫長(在圈內,我快速閱讀的能力是被公認的),而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我依然會感到無比的興奮、惆悵、慚愧,甚至脊背發涼……

但正是這個過程,又讓我體悟到了另外一種感覺,一種從“堅信”到“疑惑”,一種從“明確”到“模糊”,一種從“擁有”到“失落”……而這種感覺讓我極不舒服!于是,我開始在“重讀德魯克”的同時,也找來其他“研究德魯克”的書一同參詳,《失落的管理藝術:德魯克論現代管理與人文精神》便是我近期讀到的一本。而我不得不向讀者們坦言,我讀完這本書后的第一感受依然是——從“堅信”到“失落”!

《失落的管理藝術》這本書圍繞德魯克的創見——“管理是一支道德力量而不是服務于非道德的市場的工具”展開探討!在作者自己看來,本書為處于道德困境中的現代組織提供轉型藍圖和升華指南,精確地界定了德魯克沒有來得及界定的作為人文學科的管理概念,在有效管理和人文精神之間建立起清晰的關聯。

本書認為,管理者必須關注政治學、歷史學、經濟學和許多其他人文學科的根本概念,比如社會價值和標準、權力的使用和濫用、個體性格成長、創新和技術、善與惡的本質、經理人在健康社會里的作用等。本書的作者希望提出一種新的管理哲學,這一哲學建立在古今中外的領導者賴以有效地管理自我、經濟和社會的基本原則。本書呼吁所有的管理者,不管是職業經理人還是企業家,放棄利潤高于一切這一狹隘的商業觀念(因為這樣的觀念將來不會讓任何一個人得益和得意),倡導管理者擁抱那些有助于建立好管理、好商業和好社會的不朽真諦,號召我們對今天的管理實踐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在一切還來得及之前讓改變發生,并為此提供了各種有益的創意、概念和實用建議。

對于該書作者的初衷,我完全贊同,所謂“做好企業”,不僅僅是“做好——企業”,也包含著“做——好企業”的深刻內涵!但是否需要把德魯克關于管理的定義完全引導到——“管理是一支道德力量而不是服務于非道德的市場的工具”這個立論上時,我還是有些“疑惑”!

德魯克自己曾經說過——我對管理有興趣不是因為我對經商感興趣,而是因為“我對人,社區和社會感興趣”。顯然,要想真正理解德魯克的管理思想,就少不了從人文社會的角度研讀德魯克。但我們的目標是研究德魯克管理思想呢,還是沿著德魯克的思想成就繼續探究“管理的本質”呢?

老實說,讀德魯克總有一點讀《論語》是感覺。管理那些事兒,該說的他老人家似乎都說到了,從《公司的概念》到《管理的實踐》,從《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到《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從《巨變時代的管理》到《管理未來》,從《新社會》到《下一個社會的管理》,從《旁觀者》到《21世紀的管理挑戰》……

但也許正是這種博大精深,引來很多后來者不斷地給予德魯克管理思想更多思考和注釋,就像在中國歷代的儒學大師們都會給《論語》做注一樣。我想,除學術研究之外,歷代的大師們,也想從經典中找到對不斷發展、變化事物的一種解讀吧——

我們都知道,德魯克的管理思想起源于20世紀中期,20世紀以來,管理使工作內容和生產力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那么,進入21世紀“新經濟”時代,管理是否還能繼續發揮巨大的作用呢?對于許多人而言,“新經濟”最令人憧憬的一面就是它有希望擺脫管理和傳統的組織架構。根據這種觀點,“自我組織”以及“社會化企業”的工作團隊將取代管理的各個層級,領導將是每個人的責任,自由組織將成為規范。雖然上述場景頗具誘惑力,但是只要這個世界繼續變得錯綜復雜,管理不僅仍然有用,而且將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只不過,此一種新的管理模式正在形成。但即便如此,管理的本質是否也隨之發生變化了呢?

本書的作者中,有一位叫約瑟夫·馬洽列洛(Joseph A. Maciariello),是德魯克研究院研究主任兼學術主任,德魯克管理學院的霍頓教席管理學教授,據說他與德魯克共事26年,當德魯克減少教學任務時接替德魯克講課。他與德魯克合著了《德魯克日志》和《行動中的有效管理者》兩本書。而另一位作者是凱倫·E·林克萊特(Karen E.Linkletter),是位歷史學家,克萊蒙特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和博士,她是德魯克研究院的第一個檔案學家和人文學科方面的德魯克學者,還曾經有過金融服務業的經驗。

從這兩位作者的資歷看,他們對德魯克思想的研究和解讀恐怕無人能及了,但恰恰他們試圖探尋德魯克關于“管理是一門人文學科”這一論斷究竟意味著什么?

我想,讀完這本書的朋友們一定會想起“管理是科學還是藝術?”那個既經典又令人崩潰的爭論。于是,我們知道德魯克超越了這個爭論,在他看來,管理的本質是實踐,其目標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就是說,管理天生就和“價值”與“效率”有關,只不過,在相當長的階段中,人們對于“價值”與“效率”的解讀,與兩個既冷酷無情又現實、并便于衡量的數字有關——金錢與時間!這恐怕也是當今有不少人對于把“管理”與“人文”聯系在一起感到“不解”和“失落”有關!

當然,德魯克先生還提出過“管理的核心是人”,但就以此斷言:“管理是一門人文學科”的話,是否同樣如把“價值”與“效率”解讀為“金錢”與“時間”那么武斷和片面呢?

毫無疑問,大多數的中國企業管理,現在仍然停留在“做事”的水平,而今后管理的重點是否需要轉移到“管人+理事”上來呢?我想“管理=管人+理事”這句話說出了管理的真正含義,管理就是做人的工作,它的主要內容是以研究人的心理、生理、社會環境影響為中心,激勵職工的行為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而這恰恰是“人文學科”關注的部分!在人文社會知識方面,中國的企業管理者是十分欠缺的。很多管理者尚未意識到,人是有情感、有思想的生命體,他們既不是機器也不是動物,而是人。如何認識人是企業管理者亟需補上的一課。《失落的管理藝術》恰恰為我們系統地講述人性特點方面的知識。

但我再次強調,“管人、理事”還不是管理的目標,讓人更有效率地做事,才是管理的價值!因此,無論是對德魯克的研究還是對管理的理解,都不能“非此即彼”,否則會在“堅信”一部分有價值的思想的同時,“失落”一部分同樣有價值的東西,從而把我們的實踐引向歧途。

縱觀近年來的企業發展更是如此。那些試圖掌握管理規律的人會發現,他們面臨著多么大的困難。正如一位管理學家所說的:“50歲的律師完全可以坐下來沉迷于他所擁有的基礎知識,但管理者卻不能享受這樣的奢侈。50歲的管理者也可以回顧、沉湎于過去的知識,但如果這樣做的話,他會很快發現,他將失去工作”。于是,時刻關注管理的本質,也許是管理者不會迷失的根本所在!

因此,在我看來,德魯克的那些關于“管理本質”的敘述才是最有價值的——我們的事業是什么?誰是我們的客戶?客戶的認知價值是什么?全世界的幾代經理人都在問著同樣的問題。也只有明確能組織的目的之后,組織才能有績效;利潤不是組織的目的而是結果;客戶不是在購買某一種“產品”,而是購買需求的滿意度;“新經濟”的挑戰——如何提高知識工作的生產力等等……

第6篇:藝術管理的概念范文

國際設計管理教育的發端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英國人首先提出設計管理的概念。當時被眾多設計管理研究者當作經典定義的是Farr刊登在英國工業設計雜志的“DesignManagement”,文中將設計管理定義為“界定設計的問題,尋找合適的設計師,且盡可能地使設計師在既定的時間和預算內解決設計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第一所設計管理學院在美國成立,而作為美國最高學府之一的哈佛大學商學院將設計管理規劃為企業發展中的重點研究課題之一。自此,設計管理課程正式進入高等學府。隨后,芬蘭、日本等國家也把設計管理的課程引入到高等教育體系之中。然而,由于我國受到社會、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影響,設計管理教育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70年代,還局限于結構設計及外觀美化兩大方面。隨著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推進,設計教育發展為工科學院及藝術學校兩種辦學模式。進入20世紀90年代,設計教育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而快速成長。然而,隨著市場的設計競爭日趨激烈,人們對于如何進行有效的設計管理、整合優化設計等方面卻缺乏系統的了解與認識。

二、國內高校設計管理教育的現狀

在我國,工業設計產業相對發達的地區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和北京。近年來,國內企業對產品設計方面的投入不斷加大,但由于經濟、文化、科技水平乃至從業人員素質等方面的限制,許多企業仍缺乏科學的設計管理,在運用設計管理來完善企業結構、配置企業資源、提高企業綜合實力和效益等方面也缺少較為有效的方法。國內設計管理教育的理念,基本上還停留在人事管理和設計流程管理的階段,而對設計事物的管理也基本上停留在單個產品設計概念的發生和甄選上。簡而言之,目前國內高校的設計管理教育,還是源于企業一般管理的教育理論。

三、對國內高校設計管理教育的分析

要分析國內高校的設計管理教育,還得從國內的工業設計教育現狀著手。在整體的知識結構上,國內的工業設計教育一直以來秉承著技術加藝術的結構模式。在師資的配備上,專業基礎以美術專業課程為主,而專業課程則以企業管理相關專業人員為主。國內大多數工業設計院系又與機械學院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或是脫胎于機械學院相關院系,或是被直接設置在機械院系之中,而且相當一部分的專業教師是來自于機械設計院系。由此帶來了三個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國內設計管理教育的現狀。首先,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的脫節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其導致的結果是要么過分地關注造型設計,要么執著于功能設計。其次,在專業課教育中人文內容的相對匱乏。一直以來,包豪斯的基礎理論在國內高校設計教育中一家獨大,功能主義的設計思維與后現代時代的現實需求已形成一個巨大的反差。這集中體現在以人文主義為內核的工業設計缺乏由符號學、語義學和語用學構成的設計語言體系的基礎理論。再者,一直以來技術與藝術結合的設計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忽視了商業的因素,而單純地從人的個性化需求去談論設計概念。雖然商業設計從消費市場獲得設計評價近乎唯一的標準,但是商業競爭中企業品牌與產品形象差別化的考慮則被忽視了。而形象差別化的實現,有賴于形態設計語言體系基礎理論的建立。由于不具備這個條件,設計管理教育只能回到不完整的設計理論與傳統的企業管理理論相結合的路子上。但是,這種簡單的學科聯姻似乎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對差別化品牌的成功構建問題。

四、國內高校設計管理教育的發展

設計管理作為工業設計課程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已經在國內部分高校陸續開展和建立起來。但作為新興的課程體系,它在國內的高校課程結構中還是相當不完善的。

1.開設設計管理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作為一門融合市場、品牌、戰略、價值、用戶及組織管理、工業設計等內容的學科,設計管理既代表了現階段設計學科與其他學科融合的潮流,又是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關鍵。因此,設計管理課程的開設尤為必要。其次,隨著企業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的設計已經不能局限于設計本身,而應該整合企業管理模式、定位、品牌策略等一系列因素。因此,單純關于設計的知識結構已不適用于企業的開發模式,這對設計師個人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除設計知識外,設計師還應掌握復合型知識,這正是設計管理教育的優勢所在。設計管理將各個學科的精髓與設計的核心理念整合,從而使各學科實現交叉互動。

2.完善設計管理的相關理論

國內很多學者開始越來越重視設計管理,并不斷地完善相應的教育理論。近十年來,不少專家學者不斷為設計管理教育理論的完善做出貢獻。例如,《設計管理——產品設計的組織、溝通與運用》和《設計策略——產品設計的管理工具與競爭利器》的作者——臺灣學者鄧成連先生,在兩文中都為設計管理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考路徑??v然存在研發與探討的不足,其仍能夠提出關于產品與層級組織結構方面的思考。臺灣學者劉瑞芬博士繼承了鄧成連先生的理念,在其著作《設計程序與設計管理》中,她對中國設計管理的實踐進行了充分的分析,并就管理者與組織設計、設計稽核、設計溝通、設計策略等各方面進行了系統的論述。上海交通大學的劉國余教授編寫的《設計管理》一書,則以設計與管理的關系、設計的最大價值的實現為出發點進行論述,并側重于實踐,為設計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實踐教材。為此,該著作也被列入2006年教育部研究生推薦教材、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但是,與其他傳統專業相比,比較系統的設計管理理論和相關教材還是欠缺的。所以,加快完善設計管理的相關理論,進而在完善該理論的過程中,培育出一支優秀的設計管理教育的教師隊伍,是目前我們進行設計管理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7篇:藝術管理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會計; 歷史; 學派; 本質

《史記?夏本紀》記載:“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固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痹瓉斫裉斓恼憬h,卻因“會計”而得名的。不過,當時的禹會諸侯,論計其功,與今天的會計卻有天壤之別了。

《周禮?天官》記述周王朝設置的“司會”(掌管中央與地方政府財物收支的官員)職掌時寫道:“凡在書契版圖者之貳,以逆群吏之治,而聽其會計?!奔矗核緯霉?、賬冊、戶籍、大量地圖等副本,考核官吏們的政績并檢查他們經手的財物收支?!皶嬕病?;“計,會也?!薄皶焙汀坝嫛笔强梢酝ㄓ玫?。“會計”之命名起源于西周。

經典著作“四書”中的《孟子》,是最早記載“會計”一詞的古籍:“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孟子?萬章下》)。感謝《孟子》,它記錄了孔子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有記錄的第一個會計。

清代學者焦循在《孟子正義》一書中,針對西周時的會計講:“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即: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歲終的總合核算,通過日積、月累到歲終的核算,達到正確考核王朝財政經濟收支的目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中說:“過程越是按社會的規模進行,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作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的簿記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記對資本主義生產,比對手工業和農民的分散生產更為必要,對公有生產,比對資本主義生產更為必要?!保≒152)“觀念總結”是指運用觀念的貨幣即貨幣形式,全面、綜合地反映再生產活動及其成果?!斑^程的控制”是指在反映的基礎上,即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對生產過程進行控制(監督)。

“會計核算”這個概念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從前蘇聯的“經濟核算”中引進過來的,“經濟核算”原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會計核算、統計核算、業務核算。前蘇聯《會計核算原理》:“在社會主義經濟中,會計核算是對國民經濟統一體系的各個環節的活動進行監督和領導的最重要的工具。”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會計核算之主體不是獨立核算的企業,而是依靠指令性計劃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國家。“會計”一詞本來就有綜合核算的意思,沒有必要再稱“會計核算”。“會計核算”一詞已經成為歷史產物。

財務會計≠財務+會計。財務會計(Financial Accounting),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對外報告會計。財務會計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是傳統會計的繼承和發展,接受“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它繼承了傳統會計的主要特征(會計確認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會計計量基本遵循歷史成本原則;會計記錄主要運用復式記賬;會計報告主要通過三個基本報表反映)以及兩個基本精神:穩健性與可靠性。

Bookkeeping與Accounting。

Bookkeeping:“簿記”,book具有賬冊之含義,keeping具有保存、管理之含義;會計中關于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結出賬簿的發生額和余額、編制試算表等工作的總稱;是會計的初級階段,主要包括記賬和結賬。有單式簿記與復式簿記、中式簿記與西式簿記。Accounting:“會計”,包括財務會計(估價)與管理會計(決策)。

會計工具論學派:“管理工具論”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現代會計之父盧卡?帕喬利和他的《簿記論》。他把簿記看作管理的工具,認為它是為公司經營管理工作服務的。這一思想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影響深刻。1955年我國出版了由馬卡洛夫和別洛烏索夫合著的《會計核算原理》:會計核算是在完成國民經濟計劃的各個部門中反映和監督經濟活動的方法。在社會主義經濟中,會計核算是對國民經濟統一體系的各個環節的活動進行監督和領導的最重要的工具。1958年上海財經學院編寫《會計核算原理》:會計核算是經濟核算的一種,是反映經濟過程中各個經濟事實或經濟現象的一種工具。

會計藝術(技術)論學派:1941年美國會計師協會(AIA)所屬會計名詞委員會的《會計名詞公報》第一號《復查與提要》(Review and Resume)指出:“會計是一種技術(Art),是關于誠實有效和以貨幣形式記錄、分類、匯總具有財務性質的經濟業務與會計事項,以及說明其經營成果的技術。”20世紀80年代,《美國百科全書》:“會計是分析和說明經濟數據的技術(Art)。”同期,《大英百科全書》:“會計是記錄、分類和匯總企業交易與說明其成果的技術(Art)。”對會計來說,它的“藝術”性就在于強調會計人員運用自己對會計規律的理解和認識,在解決特定的問題時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創造性的技巧和能力。雖然會計這門學科里,有的內容可用數學公式或邏輯法則表現出來,但是在對會計信息進行記錄、組合、加工以及編報等活動中,人為的因素影響則太大太多。在公認會計原則的允許范圍內,最后獲得的會計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師個人的偏好,亦即不同的會計師,在確定同一個目標時,可能因對會計方法的選擇不同而最后得出不同的結果。從這種意義上說,會計是一種藝術(Art)。

會計信息系統論學派:20世紀30年代至60、70年代,“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出現,為會計信息系統論的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1966年美國會計學會《會計基本理論說明書》:“從本質上講,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1970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所屬“會計原則委員會”(APB)在第四號公報中指出:“會計是一種服務活動。它的功能是提供有關經濟事項的定量信息。該類信息主要是財務性的,而且是對經濟決策有用的。”余緒纓在1980年《要從發展的觀點看會計學的科學屬性》一文中,首次提出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什么是會計呢?根據當前的現實及其以后的發展,應把會計看作是一個信息系統,它主要是通過客觀而科學的信息,為管理提供咨詢服務。”葛家澍在1983年《關于會計定義的探討》一文中指出:“會計是旨在提高企業和各單位活動的經濟效益,加強經濟管理而建立的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1994年,臺灣《會計研究月刊》稱他為“大陸會計學界的翹楚”。

會計管理活動論學派: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由簿記階段向會計階段的演進,會計已成為公司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國學者亨利?法約爾1916年在《一般管理與工業管理》中指出:公司的經營與管理是兩個不同概念,經營由技術活動、營業活動、財務活動、安全活動、會計活動與管理活動六個部分組成,其中管理活動包括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五大要素。財務活動的目的在于資本的籌措與應用,而會計活動則是包括成本在內的系統核算,而且這兩項活動均與管理密切相關。美國學者泰羅1911年在《科學管理原理》中提出了“現代成本制度”,“標準成本”、“差異分析”、“預算控制”的精神與具體計量方法,對其后的成本控制理論與實務,以及管理會計的產生具有重要影響。“管理經濟學”誕生中,簿記、會計與財務發揮了巨大作用?!肮芾頃媽W”的誕生,是會計學界、工程技術界、科學家、經濟學家在管理認識方面的一次趨同。20世紀50年代,美國相應地出現了“管理經濟會計學派”,把會計管理與經濟管理從理論上、實踐上統一起來。1982年8月31日楊紀琬、閻達五教授在《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刊物上發表了題為《論“會計管理”》的文章,正式提出“會計這一社會現象屬于管理范疇,是人的一種管理活動。會計的功能總是通過會計工作者從事的多種形式的管理活動實現的?!睘榇怂麄兲岢鲈谥袊褂谩皶嫻芾怼边@一概念。1983年2月28日,閻達五教授在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所寫的文章中指出:“會計管理的內容是價值運動,會計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經濟效果,會計管理的基本職能是計劃和控制。”

決策有效性學派:決策有效性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羅伯特?N?安東尼、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等人。美國會計學會(AAA)、美國財務會計標準委員會(FASB)也是決策有效性學派的主要倡導者,其主要代表文獻有:美國會計學會于1966年發表的《基本會計理論》和財務會計標準委員會的概念公告第一號“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以及澳大利亞會計研究基金會發表的《會計目標和基本概念》等。主要觀點:(1)會計的目標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經濟決策的數量化的信息,會計信息是經營決策的基礎。(2)強調會計人員與會計信息使用者之間的關系,而不過分強調信息使用者與公司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3)從信息使用者的立場出發,強調財務報表本身的有用性,而不是編制財務報表所依據的會計準則和會計系統整體的有用性,研究和制定會計準則只不過是為了對會計行為加以約束和限制,使其提供信息對決策有用。(4)由于決策類型不同,決策者的偏好不同,與決策有關的信息就不可能一成不變。(5)相關性是與決策相關的特性,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中,更加強調相關性。(6)強調多種計量屬性和模式的運用。(7)會計信息對決策是否有用并沒有嚴格的標準,并且,現實中的大多數決策都屬于不確定性決策和風險決策,因而對會計信息的精確性沒有嚴格的要求。

會計控制論學派:1992年楊時展教授提出:“現代會計是一個以認定受托責任(Accountability)為目的,以決策為手段,對一個實體的經濟事項按貨幣計量及公認原則與標準,進行分類、記錄、匯總、傳達的控制系統?!?999年郭道揚教授指出:“現代會計是會計管理者通過會計信息系統與會計控制系統的協同性運作,實現對市場經濟中的產權關系及價值運動過程及其結果系統控制的一種具有社會性意義的控制活動。”

早期的人們認為會計是一門經驗,對經驗的積累形成藝術;中期的人們傾向于將會計與科學聯系起來。會計徘徊在藝術與科學之間。藝術需要靈感,而靈感更多來自先天,靠后天習得的只是熟練與技巧,充其量算作“工匠”。對會計職業的履行需要“職業判斷”,而恰當的“職業判斷”來自平時大量的經驗積累。科學包含一些最為基本的公理和原則,將這些公理和原則提煉出來,形成一些“科學化”程序,對這些科學化程序的執行,將會產生“科學”的結果。經審計的企業財務報告應該是唯一的、科學的產物。會計最初確實是作為一門技藝發展起來,到20世紀初,會計師們普遍認為會計是一門藝術。盧卡?帕喬利在他的《簿記論》中指出,復式簿記是商人們成功經商所必需的一項或技巧;歌德說,復式簿記是人類智慧的絕妙創造,以至每一個精明的商人都必須在自己的經營事業中利用它。學術界一直提倡和鼓吹會計是一門科學。斯普瑞格(Sprague)在1901年積極促使紐約大學正式設立商業、會計和財務學院;美國最早取得大學會計教授頭銜的哈特菲爾德(Henry Hatfield)在1923年美國大學會計教員協會(美國會計學會前身)的演講中,大聲疾呼重視會計科學。至今,眾多會計學人和會計學術團體仍在為“會計科學”奔走呼號、搖旗吶喊。葛家澍老師2004年還在說:“會計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边z憾的是:現實把會計作為了一個學科對待,一個二級學科。

【主要參考文獻】

[1] 葛家澍,林志軍.現代西方會計理論(第三版)[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第8篇:藝術管理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設計管理;概念范圍;方法

0引言

日本《設計管理》一書中對設計管理的定義是:“設計管理是為圖謀設計部門活動的效率化而將設計部門的業務進行體系化、組織化、制度化等方面的管理”。[1]

通俗來說,管理就是管轄和處理,即管人與理事。表現為對共同活動的協調、組織、控制、指揮等的綜合作用;管理的對象既包括物、也包括人。有效的管理應該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時盡其效;其目的主要是通過協調他人的活動來收到預期效果。

1設計管理的起源

1.1中國古代的設計管理

在我國,古人在實踐中運用設計管理思想的例子不勝枚舉。在古人成功的實踐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設計管理思想。

古代岷江水源旺盛,岷江洪水無法控制,流域各縣更是深受其害。戰國初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率領民眾基本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都江堰的三大主體工程和120個附屬渠堰工程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結的有機體。“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分洪排水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相輔相成,獲得了任何一項單獨工程都不可能取得的效應。盡管都江堰工程是在兩千多年前實現的,但它的規劃、設計和施工的科學水平和創見,和今天的設計管理思想來比也毫不遜色。

1.2英國的設計管理

1960年,Dorothy Goslett撰寫的《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Design》是英國第一部對設計活動管理進行較為系統闡述的專著。書中對如何搭建、注冊和經營設計事務所,如何報價和計算設計費,以及如何與客戶溝通等進行了闡述。為英國設計管理理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965年,英國政府首次頒發了設計管理大獎(Presidential Awards for Design Management)。由此,設計管理(Design Management)這個名稱被正式提出。

1966年,Michael farr在《設計管理》一書中提到“設計管理的功能是界定設計問題、尋找最適合的設計師、創造一種環境并使他們在既定的時間和預算內解決問題”。Farr的設計管理基本點在設計項目的具體操作過程上,代表了當時流行的以設計為導向的設計管理觀點。

1.3日本及其他國家的設計管理

在亞洲,為參與國際大市場的競爭,1957年,日本能率協會同20家企業的設計部門主管,歷經2年編寫了《設計管理》一書。日本設計管理屬于效率型,注重的是整體過程的有效性。此后,美國、芬蘭、澳大利亞等國和我國臺灣地區也相繼開始了設計管理實踐與理論研究。美國設計管理屬于創新型,注重的是設計價值的最大化;臺灣設計管理屬于實務型,注重的是低成本。

2設計管理的功能

設計管理是指對藝術設計活動過程中的相關資源(人員、資金、政策)進行合理轉化和整體控制。是“一個事物的標準或特征行為,尤真是系統、機關或動植物的某一部分的行為”,或是“在工作或行動中需要的特殊任務?!痹O計管理在組織設計行為中起了核心作用,因為設計管理能有效地保證公司設計足夠的配置;調節公司各設計領域;提高設計方法,技術和綜合設計資源;培訓設計人員,以保證他們在生產發展中全力地參與。下圖列舉了設計管理的功能。

3設計管理的含義

設計管理是以設計活動為對象,進行整體和系統的資源轉化與調控的過程。藝術設計活動是設計者根據設計標的物的結構和功能要求,提供一種系統的預想方案和實施方案的動態過程。設計管理是實現設計的藝術、文化、社會、商業價值的工具。

設計管理是一個非常復雜而又廣泛的概念。一般來說,包括兩個層次,即戰略性的設計管理和功能性的設計管理。戰略性的設計管理是指在戰略的高度上,將設計作為企業運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企業的各項活動貫注相應的企業設計理念,并進行相應的指導。功能性的設計管理是確保企業具有一個運轉良好的設計部門,作為企業在設計方面的智囊,并實施具體的設計任務。

4設計管理的范圍和內容

1984年,Topalian將設計管理分成:設計項目管理(較低層次,帶來短期行為)、設計策略管理(較高層次,帶來長期行為)。1989年,Chung提出三個層次:操作層次的設計項目管理、戰術層次的設計組織管理、策略層次的設計創新管理。美國設計管理高級教程把設計管理分為:設計策略管理、設計項目管理、設計執行進程的管理。

近幾年,計劃、組織、監督及控制這4個管理的功能己被廣泛地接受了。然而,根據管理水平的不同,每個功能的重要性會與其他的不同。舉例來說,計劃是高級管理的主要工作,組織其次,監督及控制在最后,因為它們提供了全方位的組織工作,長期的計劃在這個管理水平上是最基本的;相反,監督和控制在較低水平的管理中是重點,因為它們主要是一些特殊的工作,在這個水平上,計劃是短期的,只需少數工人且影響范圍有限,組織則不太重要了。設計管理過程如下圖所示:

第9篇:藝術管理的概念范文

摘 要 鑒于目前管理學迅速發展的趨勢,各種不同管理知識相互交融,同時又相互區別,故而本文希望通過對管理學的簡單梳理,對其發展性質能有個清晰地認識,對其脈絡體系及影響因素能有個基本的思考。

關鍵詞 管理學 文化 科學

管理活動自有人群出現便有之,與此同時管理思想也就逐步產生。生產力的進步和人類管理實踐活動的深入推動著管理思想發展,大量的、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經過整理,形成了能夠知道管理實踐的管理理論。人類在管理理論的指導喜愛,又進一步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推動著管理升級和管理再造活動的展開。

一、管理與管理學定義及理解

所謂管理,就是為了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利用專門的知識技術和方法對組織活動進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與創新過的程。關于這個概念的定義是經過前人廣泛的定義之后給定的一個綜合的貫穿管理理論與實踐始終的整體意義的概念。

管理學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管理學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管理學是一門很深奧的知識,任何組織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持,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是在某一特定組織進行并為該組織服務的。

二、對管理學一些性質的認識

1.“管理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的認識

談到這里,難免不提及到管理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這一觀點上來。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反映到實際工作中應該是與理論和實踐相對應的。

管理的科學性,管理是一門科學,是有大量學者和實業家在總結管理工作的客觀規律基礎上,借用許多科學家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論體系,它為指導管理實踐提供了原理,原則、方法和技術。管理源自實踐但又高于實踐,它是很多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大師的經驗總結,從而使我們后人能夠盡快的學會前人栽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這使我們少走很多彎路,省去了很多時間。

管理的藝術性,正是這門科學的魅力所在之處。理論應用于實踐,能充分體現一個管理者的決策組織領導能力。這種能力將決定一個人是否可以擔任管理者,無論他是基層領導,還是高層領導。因為同樣的管理理論在不同的管理者手中能起到完全不同的管理效果。這就意味著兩個管理者在擁有相同的資源的時候,在達到或者實現組織的目標上的程度不同。

管理不僅是一種知識,也是一種實踐;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

2.生產力的進步既推動著人們對管理科學性的把握,但它又讓人們發現管理越來越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

時代的變遷往往是由重大技術的突破為其動力支撐的,從人類開始改進耕地種田、制造武器及改進紡織機械開始,技術一直是在不斷發展的。從蒸汽機的出現、電的發明、計算機的誕生到今天網絡社會的形成,都在不斷地促進人們對管理科學性的認識,一方面技術進步的成果作為人們認識管理科學性的工具,使得原本力所不能及的管理問題得到了深刻把握;另一方面,技術進步又使得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結合程度不斷提高,人類對與賴以生存的自然界的關系的認識也在發生變化,從懷有“征服自然”的野心開始,后來演變為改造自然,到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與自然界共生(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歸宿。

3.管理研究的對象不能局限在對特定組織內的管理職能性的研究視野,應當充分考慮與組織外部環境的關系

雖然普遍承認管理是一種社會現象,但很長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卻往往把管理研究的視野置身于組織這個“黑匣子”,甚至有學者把組織與其外部關系的研究界定為“經營”而非“管理”的研究范圍。羅納德•科斯在其經典之作《企業的性質》中指出,“經營意味著預測與通過簽訂新契約,利用價格機制進行操作。管理則僅僅意味著對價格變化作出反應,并在其控制之下安排生產要素。

三、深化管理學內容體系時可以重點研究的課題

1.就研究的基本單位而言,管理學與經濟學是不是完全表現為兩個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許多學者認為,經濟學研究的最小單位是“組織”,研究方向是探討組織與外部市場環境的關系,而管理學的研究的最大單位是“組織”,其研究方向是探索組織內部的高效運營。一般地說,經濟學更關注市場價格,重點研究如何通過市場進行資源配置以實現利潤最大化;而管理學更關注組織內部的人,重點研究如何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實現高效率和高效益。

2.全球化背景對管理學研究的影響。這一方面,國內管理學者比國外管理學者研究顯得更為狹窄,包括近年來國內出版的管理學教材也并沒有以較大篇幅來進行論述,而象斯蒂芬P•羅賓斯、詹姆斯•斯通納、加雷思•瓊斯等學者的最新管理學著作中都特別重視研究全球化對傳統管理職能、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深刻影響。21世紀的管理者必須把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的位置,而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國界去考慮如何造就競爭優勢。

3.信息化時代對管理產生的影響。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傳統的時空概念正在發生改變,“地球村”成為一種趨勢。雖然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但他們都發現,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系統為有效的管理提供了必備的信息。信息時代的到來,業務流程的再造(BPR)、電子商務(EC)已經成為一種被社會廣泛采用的管理創新模式,而且,我們還發現,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對傳統的計劃模式、組織結構設計、領導方法、控制手段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4.文化因素對管理范式的影響。相對于信息技術所產生的“硬性”管理而言,一種“軟性”管理因素越來越受到管理學界的注意。組織文化是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某種思想觀念、價值體系、行為準則和行為范式。這種組織文化可以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被傳授給未來的組織成員,從而成為人們感覺、思考、理解相應問題的模式。沿著組織文化這一線索展開的管理學研究熱點包括:文化多元化、管理倫理等。

參考文獻:

[1]周三多,陳傳明.管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2]哈羅德•孔茨,海因茨•韋里奇.管理學(第9版).經濟科學出版社.1993.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投稿咨询
亚洲成av在线免费不卡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96avv| 亚洲人成色777777老人头| 美女亚洲一区| 538在线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久草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 伊人久久久艹| www.91久久| 少妇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中国丰满人妻videoshd|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东京热加勒比一区四区| 777午夜福利理论电影网| 国产成人AV免费网址|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_ | 白丝乳交内射一二三区|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中文在线中文资源| 一区二区在线亚洲av蜜桃|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 先锋影音xfyy5566男人资源| 亚洲色欲Aⅴ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视频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午夜久久久久九九|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射精| 国产偷2018在线观看午夜| 99在线无码精品秘 人口| 国产免费又爽又色又粗视频| 国产18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