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命意義的含義范文

生命意義的含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命意義的含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命意義的含義

第1篇:生命意義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寒山;佛理詩;生命意識

中圖分類號:B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6176(2012)03—0056—05

寒山是我國唐代著名的白話詩人,寒山詩的思想內容具有“似儒非儒,非儒亦儒;似道非道,非道亦道;似僧非僧,非僧亦僧;似俗非俗,非俗亦俗”的特點,是一種典型的三教思想混合體。余嘉錫在《四庫提要辨正》中對寒山詩的特點作了評價,認為寒山詩的內容博雜,其內容“宣揚佛教、侈陳報應者,固指不勝屈,而道家之言,亦復數見不鮮。”誠然,寒山詩內容龐雜,所涉及內容有佛教、道家思想,但是,從其中有關佛教思想的詩作來看,除了有明顯的禪宗思想之外,更多地包含有佛教基本教義以及由此表現出濃重而又強烈的生命意識,在普遍認為人生苦短的前提下,寒山勸諭世人應當珍惜生命,識得本心,通過信仰佛教實現對生命的終極關懷。這些淺顯易懂而有包含佛教基本思想的佛理詩,正反映出寒山對生命意識的關注,是我們認識寒山生命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文中所引用的寒山詩,均出自項楚《寒山詩注》。

一、人生是苦。生命易逝

生命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在一個人屈指可數的數十年抑或百十年的有限時間里,生命顯得如此地短暫、易逝。正是由于生命的短暫和脆弱,才促使人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探討生命的價值。因此,無論是中國本土的儒家還是道家,在他們的思想中都表現出對如何延續生命、實現生命價值進行積極思考和探索的努力,例如儒家創始人孔子提出的“未知生,焉知死”和“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等,都表現出對現有生命的重視,對人的精神生命延續的價值判斷。道家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則表現出超越生死的生命意識。即使是從印度傳人中國的佛教也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作了自己特殊的思考,“一切皆苦”和“萬法皆空”是佛教對生命的基本認知,通過各種修行達到涅槃境界則是佛教實現生命終極價值的追求。

通過研讀寒山詩中的佛理詩,我們可以發現,寒山認為人的生命存在既脆弱而又短暫,這與寒山本人的經歷及社會閱歷有關。早年的寒山曾飽讀經書,懷著積極入世的態度參加過各種考試,但是他均遭受失敗的打擊。或許正是應試的失敗給他生活帶來巨大轉變,親朋好友的離棄使他更加認識到人間的冷暖,“吁嗟貧復病,為人絕友親。甕里長無飯,甑中屢生塵。蓬庵不免雨,漏榻劣容身。”同時,他也體驗到下層人民生活的痛苦,體驗到人間的世態炎涼,“富貴蹤親聚,只為多米錢。貧賤骨肉離,非關少兄弟。急須歸去來,招賢閣未啟。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

在經歷過世間的人隋冷暖之后,他逐漸棄儒人道、繼而由道人佛,從積極人世到消極出世,從佛教基本思想的視角作詩來表達他的思想。

寒山早年受儒家思想的熏染,后又游心于佛道,最終皈依佛門,隱居寒巖,這種有儒道思想又有佛教信仰的復雜人生經歷使他對生命有了更深刻地體悟。因此,他在詩中也常常表現出他對人生乃至其他生物生命的關注。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有情世間一切皆苦,當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也正是看到世界生命的痛苦才出家修行,最終創立佛教。“苦”是佛教基本的價值觀,佛教基本教義中認為,“苦”是人生乃至宇宙萬物總的特征,尤其是人生存在諸多苦惱,如“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百十一苦”,其中,“八苦”為世人最熟悉,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而以“生、老、病、死”等關涉人的生命的諸種痛苦,是寒山詩中表現的重要方面。他在很多的詩篇中表達了佛教認定的生命是苦的價值觀。

從自然界來講,時間總是在不停地流逝,“四時無止息,年去又年來。萬物有代謝,九天無朽摧。東明又西暗,花落復花開。唯有黃泉客,冥冥不去回。”“桃花欲經夏,風月催不待。防覓漢時人,能無一個在。朝朝花遷落,歲歲人移改。今日揚塵處,昔時為大海。”花開花落,年去年來,昔人不在,然而,人的容顏也會隨著時間的變遷逐漸變老:“玉堂掛珠簾,中有嬋娟子。其貌聲神仙,容華若桃李。東家春霧合,西舍秋風起,更過三十年,還成甘蔗滓。”“城中娥眉女,朱鞏何珊珊。鸚鵡花前弄,琵琶月下彈。長歌三日響,短舞萬人看。未必長如此,芙蓉不耐寒。”無論是嬋娟子,還是娥眉女,隨著時間的推移,嬌嫩的容顏將一天天變老。

容顏消退,生命漸漸衰老乃至死亡不可避免,寒山詩中還有表現慨嘆人生短暫、生命不能永恒而引起痛苦的詩句:“何以長惆悵,人生似朝菌。那堪數十年,親舊凋落盡。以此思自哀,哀情不可忍,奈何當奈何,讬體歸山隱。”人生短短的數十年轉眼而過,短暫的生命總會使人感到無限地惆悵,也讓人充滿了無限地悲情和無奈。又如“我見世間人,生而還復死。昨朝猶二八,壯氣胸襟士。如今七十過,力困形憔悴。恰似春日花,朝開夜落爾”。寒山將人的一生比作春日里盛開的鮮花,雖然好看,但是很快就會凋零,人的生與死也如此,生命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痛苦呢?另外,還有其他詩句表現出人生易逝、生命短暫的憂愁,如“少年何所愁,愁見鬢毛白。白更何所愁,愁見迫。移向東岱居,配守北邙齋。何忍出此言,此言傷老客”。從少年到老年,再到壽終,人生的步履總是如此匆匆,如同江水一樣終歸大海,“浩浩黃河水,東流長不息。悠悠不見清,人人壽有極。茍欲乘白云,曷由生羽翼。唯當鬢鬟時,行住需努力”。生命就這樣在不斷地流逝。

生命總是那么有限,而死亡卻是必然,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的事。寒山在“手筆大縱橫,身才極環瑋。生為有限身,死作無名鬼。自古如此多,君今爭奈何。可來自云里,教爾紫芝歌”。“可憐好丈夫,身體極棱棱。春秋未三十,才藝百般能。金羈逐俠客,玉饌集良朋。唯有一般惡,不傳無盡燈”。詩中寫到“無盡燈”乃喻佛法代代相傳。而此處以此為喻,表現出對生命不能永恒的慨嘆和感傷。

由容顏易老、生命易逝將會引發人們感受生命痛苦之外,人的一生中的貧富變化也會引起痛苦。寒山詩中對貧富變化作了描述:“變化計無窮,生死竟不止。三途鳥雀身,五岳龍魚己。世濁作孺,時清為驟駬。前回是富兒,今度成貧士”。貧賤本無常,“東家一老婆,富來三五年。昔時貧于我,今笑我無錢。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相笑倘不止,東邊復西邊”。

二、佛教智慧,徹照生命

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而認識不到生命的本真意義又是何其痛苦,生命正如懸崖峭壁上的樹木一樣,在凄風冷雨的吹打之下,難免會凋零。俊秀的樹木凋零、鮮活的生命消逝,只會給人留下痛苦和感傷。

寒山在經歷了世事滄桑之后,隱居寒巖尋求生命的真諦,通過他多年出家的修行生活,體悟到生命的可貴,尤其是人身難得、生命難再,因此他勸誡世人應當珍惜當下的擁有,珍惜有限的生命。依照佛教的戒律,五戒是佛教徒最基本的戒律,無論是在家居士還是出家僧人,遵守五戒是最起碼的道德準則,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不妄語和不飲酒。其中,戒殺是五戒之首,寒山詩別強調這一點,從因果報應的角度來說明戒殺的重要性。他在詩中寫道:“唝唝買魚肉,擔歸餒妻子。何須殺他命,將來活汝己。此非天堂緣,純是地獄滓”。魚有自己的生命,人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剝奪魚的生命并非是善緣,這樣做會墮入地獄。同樣的思想在“豬吃死人肉”一詩中也有反映,寒山寫道:“豬吃死人肉,人吃死豬腸。豬不嫌人臭,人反道豬香。豬死拋水內,人死掘土藏。彼此莫相啖,蓮花生沸湯”。另一首“寄語食肉漢”也包含了同樣的思想,“寄語食肉漢,食時無逗留。今生過去種,未來今日修。只取今日美,不畏來生憂。老鼠入飯甕,雖飽難出頭”。還有詩寫道:“我見東家女,年可有十八。西舍競來問,愿姻夫妻活。烹羊煮眾命,聚頭作殺。含笑樂呵呵,啼哭受殃泱”。詩中描寫了男女婚嫁時為了求得快樂,不惜宰殺動物助興。總而言之,無論是魚、豬、羊等動物還是人自身,都有難得的生命,就人而言,不能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而去捕殺魚、豬等其它動物,戕害動物的生命,人應當尊重每一個動物的生命。

有限而又短暫的人生會引起人們的痛苦,造成這種痛苦的原因在于人們不懂得佛法的真諦,然而,世間絕大多數的人們不懂生命無常和“萬法皆空”的道理,卻一味地沉浸于追名逐利的過程中,反而以追逐這些外在生命的東西為快樂之事,

與殘殺生命不同,眾生還多具有貪、嗔、癡、慢、疑等“五毒”的性格特征。例如,講到貪圖利益時,寒山寫到:“多少數般人,百計求名利。心貪覓榮華,經營圖富貴”。“貪人好聚財,恰如梟愛子。子大而食母,財多還害己。散之即福生,聚之即禍起。無財亦無禍,鼓翼青云里”。有寫關于嗔恨的詩:“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有寫關于愚癡的詩:“汝為埋頭癡兀兀,愛向無明羅剎窟。再三勸你早修行,是你癡頑心恍惚。不肯信受寒山語,轉轉倍加業汩汩。直待斬首作兩段,方知自身奴賊物”。另有“賢士不貪婪”,“眾生不可說”,等等。講到傲慢時,有詩道:“有漢姓傲慢,名貪字不廉。一身無所解,百事被他嫌。死惡黃連苦,生憐白蜜甜。吃魚猶未止,食肉更無厭”。還有“有人把椿樹,……謾他亦自謾”等。寒山還特別以一聰明士子為例,指出了貪圖富貴、財物終將導致空無所得的下場,他說:“余曾昔睹聰明士,博達英靈無比倫。一選嘉名喧宇宙,五言詩句越諸人。為官治化超先輩,直為無能繼后塵。忽然富貴貪財色,瓦解冰消不可陳”。

事實上,無論是殘殺生物,還是貪圖財物、富貴乃至名利,這都是在造惡業,終將受到因果報應的懲罰,即使墮入地獄仍將遭受諸種痛苦的懲罰,“世有多解人,愚癡徒苦辛。不求當來善,唯知造惡因。五逆十惡輩,三毒以為親。一死人地獄,長如鎮庫銀”。

生在世間的人們,為名利為財富而熙來攘往、東奔西走,不懂得珍惜生命,實現生命的價值,這恰如盆中蟲一樣,終日忙碌卻不達目的,故寒山作詩嘆道:“人生在塵蒙,恰似盆中蟲。終日行遶遶,不離其中盆”。寒山有感于人們癡迷于外物牽累而發出感嘆:“老病殘年百有余,面黃頭白好山居。布裘擁質隨緣過,豈羨人間巧樣模。心神用盡為名利,百種貪婪進己軀。浮生幻化如燈盡,塚內埋身是有無”。因此,他勸誡人們應當勤修真修,識得本心。“寄語諸仁者,復以何為懷。達道見自性,自性即如來”。

從生命的長久歷程來看,所有的生命利祿無非是一種虛假現象,是幻化而已。由于有情眾生不能夠明白生命的真諦,也不能夠依照佛法去修行,獲得解脫,結果只能在這六道中流轉,輪回不斷。“可畏三界輪,念念未曾息。才始似出頭,又卻遭沈溺”。人生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輪回,沒有一刻停息。然而,寒山已經意識到六道輪回之苦,故詩中講到:“可畏輪回苦,往復似翻塵。蟻巡環未息,六道亂紛紛。改頭換面孔,不離舊時人。速了黑暗獄,無令心性昏”。佛教中的“六道”是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如“啼哭緣何事”詩中提到“六道不干我”。世人由于不明白業報輪回的真實原因,常常抱怨輪回之苦,殊不知這一切皆是由前世造作諸種善業或惡業所致,又如詩中提到,“我見黃河水,凡經幾度清。水流如急箭,人世若浮萍。癡屬根本業,無明煩惱阬。輪回幾許劫,只為造迷盲”。因愚癡而導致無明的因緣果報是世人的悲哀。

三、皈信佛教,解脫人生

我們通過讀寒山詩就可以發現,在詩集的一開始其實就已經奠定了一種基調:寒山強調“凡讀我詩者,心中需護凈”。即勸導人們從思想上要親近佛教,從心態上要皈信佛教,要以一種虔誠佛教信仰者的態度去閱讀他的詩作。而在這種心態下去閱讀寒山詩,方可“驅遣除惡業,歸依受真性”。只有消除惡業,獲得真正的自我,人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得到了實現,從而也避免了墮入地獄,遭受地獄之苦的懲罰。

寒山作為一位多年隱居寒巖的虔誠佛教徒,他對佛教懷有深厚的宗教感情,為了能夠使世人明白生命的真諦,依照佛法去解除煩惱,避免輪回之苦,就要歸依佛教,只有通過信仰佛教,依照佛法修行,才能夠真正實現生命價值的提升,因此,他在詩歌中表現出勸諭世人信仰佛教的思想,他說:“眾生不可說,何意許顛邪。面上兩惡鳥,心中三毒她。是渠作障礙,使你事煩孥。舉手高彈指,南無佛陀耶。”眾生由于愚癡,多有邪見而增生煩惱,這些煩惱在你虔誠信仰佛教的時候可以得到消解。

然而,世人愚癡,顛倒認識,無法盡說,他們總是盡自己最大努力去追求外在的物質滿足,卻忽視了自己本真生命的重要性,這是世人的悲哀,“我見凡愚人,多蓄資財谷。飲酒食生命,謂言我富足。莫知地獄深,唯求上天福。罪業如毗富,豈得免災毒。財主忽然死,爭共當頭哭。供僧讀文疏,空是鬼神祿。福田一個無,虛設一群禿。不如早覺悟,莫作黑暗獄。狂風不動樹,心真無罪福。寄語兀兀人,叮嚀再三讀”。因此,寒山勸誡這些癡迷之人應當早日明白他們所追求的無非是虛幻不實的東西,應當依照佛教基本教義去修行,斷除煩惱,獲得心靈的解脫。

首先,寒山勸導人們信佛要真心,切不可口是心非,“我見人轉經,依他言語會,口轉心不轉,心口相違背。心真無委屈,不作諸纏蓋。但且自省躬,莫覓他替代。可中作得主,是知無內外”。盡管寒山苦口婆心地勸戒世人信佛、學佛,但是世人卻不懂得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不明因果報應的真實性,“天高高不窮,地厚厚無極。動物在其中,憑茲造化力。爭頭覓飽暖,作計相瞰食。因果都未詳,盲兒問乳色”。

正因為不懂得因果報應,故多有不相信因果報應之事發生,“田舍多桑園”就表現了這主題,于是詩人在詩中勸誡世人應當行善積福,切不可隨意行惡,否則終究會遭致惡果報應。正如有人因此而評價當時學佛者存在的弊端:“呵世癡福人,常行僑奢,恣打不善,一朝福力盡,禍害聚日,百計亦不可救,是畢竟不知因果。”

如果說世俗之人不懂佛法,不能真正發起信仰佛法的信心,去真正的修行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事,那么,作為身在佛門的出家人就不應該無視佛教的基本教義,忽略真正的佛教信仰。但是,世間確實存在這樣的出家人,這些出家人形式上已然出家,而實際上并未達到真正出家人的境界。“我見出家人,不入出家學。欲知真出家,心凈無繩索。澄澄決玄妙,如如無倚訖。三界任縱橫,四生不可泊。無為無事人,逍遙實快樂”。寒山抨擊了這種佛門中的不正常現象,指出,只有真正地心無掛礙,放下世間的功名利祿,熄滅了心中的貪嗔癡等諸多障礙,才可以達到不受到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的限制、擺脫了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和化生)的束縛,超越了生死輪回的生命境界。

第2篇:生命意義的含義范文

我談到工業化經濟與信息化經濟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強調分工創造財富,而后者強調融合創造財富。其中融合創造財富的數學表述,是隨交易范圍擴大,邊際成本遞減。學員首先問的是這里“交易范圍”的含義。

他問:這里的交易范圍是指地理,交易種類還是交易量?如果是指地理范圍的話,現代流通業大發展已經使運輸成本大大降低了,運輸的量越大,成本應該越低呀?

我說的交易范圍,實際對應的是斯密說的“市場范圍”(the extent of the market)。斯密認為,分工創造財富,而市場范圍限制分工。這被稱為斯密定理。原話是說: “交換能力引起勞動分工,而分工的范圍必然總是受到交換能力的限制,換言之,即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這是對古希臘色諾芬同樣思想的發揮。

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對什么是市場范圍,理解不盡相同。多數人的理解,是市場規模。即市場上各種產品的交易數量很大。但是,還有另一種重要理解,市場范圍是指市場上產品的種類很多,這里的范圍應該具有與范圍經濟之中的“范圍”(scope)相同的意思,如錢德勒的用法。而對于克曼格曼等的空間經濟學和國際貿易理論來說,市場范圍還真是指地理,涉及運輸成本(“冰山”運輸成本,源自薩繆爾森“冰山交易”成本概念)。這位IBM高管的水平真是了得,從問題就可以看出思考的深度來。只不過這里發生了誤會,他說的成本是指平均成本,而沒聽清我講的是邊際成本。

更細致的表述應該是:工業化經濟的特點是,初始固定投入低,邊際投入高,邊際成本遞增,邊際報酬遞減;信息化經濟的特點是,初始固定投入高,邊際投入低,邊際成本遞減,邊際報酬遞增。

這又隱含著在課上由于時間限制沒有展開的一個要點:報酬遞減與報酬遞增。這是區分兩大學派――新古典經濟學派與新經濟增長學派――的分水嶺。如果仔細看就可以發現,二者的生產條件是不同的。前者沒有利用網絡效應,執著于節點型的資本專用性,因此是報酬遞減的;而后者可以利用網絡效應,因為當初始固定資本投入,伸延到指對網絡型的社會資本投入時,就會產生報酬遞增的網絡效應。如阿里巴巴對商業生態系統的投入。

這涉及學員后面提到了一個問題,關于什么是“云”的理解。是指全新的生產方式,還是傳統意義上的節約成本。

我認為現在關于云計算的各種理解,過于偏重生產技術(人與自然關系),而忽視了生產關系(人與人關系)。從人(生產關系)這個角度看,云計算是一種新的所有制關系,這就是前面所說作為報酬遞增的條件的網絡型的社會資本所有制。社會資本與資本正好相反,一個是網絡型資本(分享型資本,如關系和信任、網絡基礎設施),一個是節點型資本(專用型資本,如不具共同消費性的有形資本)。正是由于生產關系不同,它們所適合、解放的生產力具有本質區別。

將IT定位于節約成本,更是我批評的一種運營理念(這種批評只是針對先進企業的引領策略而不是針對一般企業的)。在課上我曾區分出惠而浦成本領先的卓越運營理念,與新一代“成本增值”分離的卓越運營理念的不同。指出將IT定位為以大規模生產節約成本,頂多導向“中國制造”的價格戰,在完全競爭條件下,沒有利潤可言;而新卓越運營理念,要求服務差異化、品種多樣化,從大規模制造發展為大規模定制,從而在節約成本基礎上解決增值,即成本加成問題。

學員接著問到成本加成問題。他說:我理解的加成定價實質上是指產品的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潤,這里可以認為由IT平臺支撐的交易的成本為零,但要不要加上相關的物流成本呢?要不要加上相關的服務成本呢?

這與我的理解就不同了。我說的成本加成中的成本,已將所有成本包括產品和服務的成本都包括在內,怎么會在產品成本之外,另算物流成本和服務成本呢?這都不是主要的,關鍵是如何理解加成。完全競爭中的成本加成,是以生產者為中心、基于資本回報要求的固定加成。它造成了宏觀上的流動性陷阱現象。我說的成本加成,則是特指壟斷競爭中的成本加成(在張伯侖理論中表現為雙需求曲線),為的是說明產品差異化的原理。所以要加的不是服務成本,而是服務差異化帶來的增值。在實踐中對應的是新卓越運營理念。

學員問到“做活(生命化)的數學含義”說:我理解做活是指電子商務的盈虧平衡點,即作為基于Intelnet的電子商務,初期一定會有大量投入,即最初賠錢,然后做大“規模”而非僅僅是“交易量”,然后電子商務的優勢才顯現出來,不知理解是否正確?

這又回到對范圍的理解上來。這已涉及當前的學術最新沿。事實上,報酬遞增有兩種,常見的是規模報酬遞增,非常罕見的是范圍報酬遞增。學員說的情況,是規模報酬遞增,已經很正確地區分出了交易量與規模的不同。不過,我說的生命化,正好是指范圍報酬遞增。

做活不是指盈虧平衡點,而是指報酬遞增曲線的斜率,是指生產方式。這里就要在斯密“市場范圍”這個概念上重新發揮了。論及做活(生命化),僅是報酬遞增(正反饋),已不足以區別于非生命化的規模經濟,必將“市場范圍”一分為二:將其中市場規模的含義除去,專指品種(即學員所說“交易種類”)。 這樣一來,范圍就專指系統的多樣性了。生物多樣性,是生命作為復雜系統的關鍵特征。企業做活,是指機械組織向有機組織轉型的過程,生命化是有機組織的狀態。它一方面具有報酬遞增(正反饋)的特征,另一方面更具多樣性(品種多樣性)的特征。二者缺一不可。意思是,生命化在于環境越復雜,要素越異質化(品種是異質性的區分單位)、多樣化,系統越具正反饋性質。

第3篇:生命意義的含義范文

很多事情,似乎都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我想我也希望在這樣一種環境里面,去尋找一些更不一樣的東西。哪怕是一些更廣闊的自由,一些現在看起來,完全用不到的東西。

我都希望,他們能夠有朝一日,內化到我的生命離去。

即便是有一條,我們的生活終于以及變成了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但是那個時候,我們依舊覺得自己其實很簡單,沒有他們想象的那么偉大。其實說的是真心話,他們也會以為是謙虛。

只是因為,他們不曾那樣努力,也不曾那樣幸運。

所以,很多事情都決定了最后的結果,而我們卻始終都不能真正的去理解,這些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又有著一種怎樣深刻的含義。

第4篇:生命意義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 電影片名 “三維”轉換

一、引言

電影是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隨著國際交流的發展,許多漢語影片走向國際市場,同時大量的歐美影片也不斷涌入國內市場。人們在欣賞影片的同時也是在學習該國的語言和文化。電影片名是電影內容的高度濃縮,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外國影片對本國觀眾的吸引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部電影片名的翻譯成功與否。生態翻譯學是近年由國內學者胡庚申(2008)提出的全新翻譯理論,它是“一種生態學途徑的翻譯研究抑或生態學視角的翻譯研究”。該理論強調了翻譯生態環境和多維轉換活動,給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本文試從生態翻譯學視角來探討英語電影片名漢譯,檢驗其是否實現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探討生態翻譯學視角下電影片名翻譯應該注意的問題及翻譯方法,最終用來指導翻譯實踐。

二、生態翻譯學

翻譯是一種“譯者適應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胡庚申,2004:39)。“翻譯生態環境”指的是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譯者適應選擇強調了譯者為中心的地位,譯者不僅要適應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而且以譯者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要實施對譯文的選擇。翻譯的過程是“譯者適應和譯者選擇的交替循環過程”。譯者進行翻譯時,要進行“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在這一原則指導下,相對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三維”轉換。因此,從生態翻譯學視角研究翻譯活動視野更為廣闊,也更為合理。

三、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英文電影片名漢譯

生態翻譯學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至少要實現“三維”轉換,即“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進行語言層面的轉換,而且要關注文化的傳達和交際意圖的傳遞。電影片名的翻譯同樣要盡可能實現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做到能既突顯影片的主要內容,又能傳遞影片的文化內涵;既能提供審美愉悅吸引觀眾,又能增加票房收入。

(一)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指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譯者對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進行的。”包惠南指出,影視片名的翻譯“既要符合語言規范,又要富有藝術魅力,既要忠實于原片中的內容,又要體現原名的語言特色,力求達到藝術的再創造”(包惠南,2001:92)。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具體表現為詞匯方面的選擇調整以及語言形式的適當轉換等。在影片翻譯過程中,有的片名不帶有濃郁的異域文化色彩,不會導致異域觀眾在理解和接受上的難度,因此可以采用直譯法,如《云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s、《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音樂之聲》Sound of Music、《真實的謊言》True Lies等。有的影片是由名著改編而來,“改編成電影后,借助名著本身的藝術魅力和轟動效應,創作人員保留了原著原名(馮慶華,2005:9)”。由名著改編的影片名稱也大多采用直譯法,已為異域讀者和觀眾所接受,如《百萬英鎊》A Million Pounds Bank Note、《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等。有的根據需要適當增詞,如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生死時速》Speed、《斷箭行動》Broken Arrow等,有的則是根據故事情節、感情、人物或觀點進行選擇轉換,如《亡命天涯》Fugitive、《古畫之謎》Uncovered、《情暖童心》Tender Mercies、《勇闖奪命島》《石破天驚》The Rock、《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等。上述電影片名漢譯時大多采用了四字格結構,因為四字結構是漢語中常用的習慣表達,言簡意賅,生動形象,易為中國觀眾接受。而且原片名中的名詞(或名詞詞組)等經過適應性選擇轉換譯為相應的動詞詞組,如《情暖童心》Tender Mercies、《勇闖奪命島》《石破天驚》The Rock等,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則被譯為相應的動詞詞組或名詞詞組等,如《亡命天涯》Fugitive、《古畫之謎》Uncovered等。這些適應性選擇轉換既傳遞了影片的主要信息,又滿足了中國觀眾的心理需求和審美期待;既體現了原片名的語言特色,又能吸引觀眾,激發觀眾的觀賞欲望。

(二)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由于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往往存在著差異,為了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曲解原文,譯者不僅需要注重源語的語言轉換,還需要適應該語言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并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 (胡庚申,2004:136)。影片內容通常反映的是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等,電影片名常常負載著豐富的源語文化信息。馮慶華(2005:8)認為:“電影名稱隱含著本國的文化,本國觀眾容易接受,而在翻譯給異國觀眾時,必須采用異國各個文化層次都能接受的形式。”翻譯電影片名時要在理解整部影片情節的基礎上盡可能體現該影片的文化背景和主要內容,如《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埃及艷后》Cleopatra等。影片《亂世佳人》是美國電影Gone with the Wind的中文譯名,根據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 (Margaret Mitchell) 的同名小說改編。《亂世佳人》是美國電影史上一部經典作品,曾經在1939年的奧斯卡獎中奪得八項金像獎,轟動了美國影壇。據說該影片在美國首映后不久就引入中國,在中國影壇也引起過很大的反響。譯名《亂世佳人》既概括了影片的主要內容,又反映了影片的時代背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同時突出了主人公(斯佳麗)的形象,增加了影片的懸念,激起了觀眾的興趣和強烈的觀賞欲望。又如以人名命名的影片Cleopatra被譯為《埃及艷后》,既交代了影片中故事發生的地點和人物的身份,又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Cleopatra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法老,人們通常認為她為保護國家免受羅馬帝國吞并,曾經過凱撒大帝及他的手下馬克·安東尼。如果采用通常的音譯法將之譯為克利歐佩特拉,大多數觀眾由于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可能因為名字冗長拗口,會失去觀看的興趣。所以,在電影片名翻譯過程中只有充分考慮到中國觀眾的語言習慣與文化接受能力,用最自然貼切的語言進行翻譯,才能使譯名完全被觀眾所理解和接受。

(三)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指的是“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轉換之外,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胡庚申,2004:138)。電影是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電影片名的翻譯要關注源語的交際意圖,并且在譯文中體現原文的交際意圖,充分考慮到譯語環境中不同層次觀眾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譯名既要言簡意賅,又要生動形象;既要能夠概括影片的主要內容,對整部電影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又要能夠滿足觀眾的審美期待,激發觀眾的觀賞欲望。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盡可能選擇自然貼切、生動形象的語言,再現源語影片的主要內容,傳達原語影片的交際意圖,例如影片 《網上情緣》《電子情書》 You’ve Got Mail、《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返老還童》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等。影片You’ve Got Mail講述的是網絡時代的愛情故事,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通過網絡聊天(電子郵件)愛上了對方,于是約定在咖啡廳見面,結果發現對方竟然是現實生活中的競爭對手。譯名《網上情緣》既傳達了原文主要內容,又富有浪漫氣息,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從而有效地實現了原語交際意圖的傳遞。影片The Legend of 1900講述的是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的傳奇一生。主人公“1900”從出生到死亡從來沒有離開過遠洋客輪,但是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是與普通鋼琴大師不同的是,“1900”在海上度過了他傳奇的一生。譯名“海上鋼琴師”既體現了主人公的身份(鋼琴師),又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海上),主人公的一生都是在海上度過。譯名《海上鋼琴師》給觀眾造成極大的懸念:“這位鋼琴師是誰?為什么會在海上(度過一生)?”從而引發了觀眾強烈的興趣和觀賞欲望。影片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講述的是一個名叫Benjamin Button的主人公,出生時是一個老頭,幾十年后越活越年輕,最終又變成一個嬰兒在襁褓中死去這樣一個奇異的故事。譯名《返老還童》言簡意賅,生動地再現了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和傳奇經歷,因而深受中國讀者喜愛。

四、結語

電影是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電影片名是電影內容的高度濃縮,是影片的靈魂。本文從生態翻譯學視角來探討英語電影片名漢譯,列舉了大量事例,從“三維”轉換角度將譯文與原文進行分析比較,認為大多數片名翻譯實現了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考慮到源語的語言形式、文化內涵和交際意圖,又照顧到中國觀眾的語言表達習慣、文化接受心理和審美趣味,語言簡潔,形象生動,能夠引起觀眾興趣并產生強烈的觀賞欲望。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影片譯名都能為異域觀眾所接受,因此,無論是中國影片走出去,想占有更多的國外市場,還是想引入更多的歐美影片,在影片翻譯尤其在電影片名的翻譯過程中都要充分考慮到翻譯生態環境,盡可能實現多維度適應性選擇轉換,至少是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從而有效地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馮慶華主編.文體翻譯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第5篇:生命意義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 生命意義;自我效能;主觀幸福感;青少年

分類號 B844.2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12.005

1 引言

雖然家庭、學校和社會為青少年的學習和成長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但是青少年仍然會面臨一系列的挑戰,許多不利因素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學業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還會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諸多心理問題,甚至導致自殺行為(冉媛, 李光友, 李佩珍, 2014)。近年來,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普遍認為,對個體心理健康的評定與維護應當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著手,而不能局限于傳統的精神病理學范疇(Suldo & Shaffer, 2008)。積極心理學尤其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著重強調研究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其中主觀幸福感就是最為核心的部分(李金珍, 王文忠, 施建農, 2003)。主觀幸福感是個體依據其主觀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整體感受和判斷,具有主觀性、穩定性和整體性等特性(Deiner, Suh, Lucas, & Smith, 1999),由對生活的滿意、積極情感的體驗和消極情感的缺乏所構成,對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越高,體驗到的積極情感愈多消極情感愈少,則個體的幸福感體驗愈強烈,它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現有研究發現,主觀幸福感的提升對于保護個體免受不利因素的侵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張姝h, 林艷, 黃婷, 2013)。因此,探討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這也一直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問題。

第6篇:生命意義的含義范文

當我走進五柳風景區,遠遠看見裹滿紅布的枯水柳,一種似曾相識的經驗被喚醒:它與我在喬遷的效果圖上看見的情景很相似。近百株枯死的水柳,被紅布包裹起來,場面十分壯觀。就實現了設計效果來說,喬遷至少完成了他的創作意圖。衡量一件作品是否成功,我們可以看它的社會反響,審美效果,藝術目的,但是這些指標多半是外在的。內在的指標,是看藝術家的意圖和目標,是否實現。換句話說,是看作品的“完成度”。這個內在指標,對于大規模的裝置和大地藝術來說,尤其重要。至于一些藝術家,將失敗視為作品的效果,也實屬無奈之舉,免不了有些油腔滑調。

我忍不住第一個沖進了柳樹林。在樹林里行走,與在照片上觀看,感受完全不同。成片枯死的水柳,給我們的沖擊,不僅是視覺上的,還有嗅覺、聽覺的和觸覺上的。這片枯死的柳樹,給我們的感覺沖擊,是全身的。而裹上的紅布,又給我們一種強烈的祭奠儀式感。喬遷在創作過程中,在“鮮紅”后面加上了“樹祭”,一定是感受到了這種儀式感。紅布的介入,給死寂的枯樹林帶來了強烈的干預。一種巨大的不和諧感和沖擊力,在樹林中蔓延。我瞬間有種幻覺,感到自己如同幽靈。

紅布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復雜的含義,既象征喜慶,也象征危險,還象征革命。對于后時代的中國人來說,紅布的意義就要簡單得多,他們很難為一塊紅布去瘋狂。因此,當喬遷最初用紅布包裹樹木的時候,我更多地是從政治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他的作品,認為作品的意義在于喚起一個時代的人們的集體記憶。喬遷之所以用紅布去包裹綠樹,而不是青石頭,或者灰房子,我想更多地是出于策略考慮,比如紅綠搭配,可能在顏色上更有戲劇性。包裹樹木也沒有包裹建筑那么困難。當然,也許更多的是偶然機緣,讓喬遷找到了用紅布包裹綠樹的靈感。總之,在喬遷的作品“鮮紅”中,我更關注的是紅布,而不是綠樹。就像朱青生的“漆山”和谷文達的“天堂紅燈”一樣,最突出的元素是紅,是紅所象征的革命意義,是紅所積淀的集體記憶。

但是,當我看到一些黑色的枯樹梢從紅布的包裹中倔強地探出頭來,我在紅與黑之間看到了一種平衡和張力。喬遷這次包裹枯柳的作品,比2008年包裹槐樹的那件作品,要深刻許多。它不僅是喚起我們的集體記憶,更重要的是引起了我們對環境的反思。喬遷將中國當代藝術中的一個老話題,巧妙地嫁接到國際當代藝術的一個新話題上來,將革命意識與環保意識連接起來。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革命可能沒有環保重要。全球變暖、氣候異常、空氣污染、食品安全、以及許多看不見的危機,就潛伏在我們周圍,隨時都有可能致人死命。成片枯死的水柳,就是這種危機的一個見證。在我們的經驗中,沒有比柳樹更容易成活的植物了。常言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拋開這句話所蘊含的機緣巧合的含義之外,它也表明柳樹這種植物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就是這種無心栽插都能成蔭的植物,在今天都遭遇成片枯死的厄運,由此可見今天的環境已經惡劣到何等的程度!成片枯死的樹木,經過喬遷的紅布包裹之后,顯得更加觸目驚心,我們的生態危機意識由此得到了強化。

但我更看重的,是喬遷作品中所蘊含的生命意思。盡管喬遷這次仍然是用紅布包裹樹木,但顏色對比不是紅與綠,而是紅與黑。黑色在這里象征死亡,紅色相應地象征對生命的挽歌。死亡終結了生命的所有意義,因而也突出了生命的唯一意義。生命的唯一意義,就是活著。正如維特根斯坦所告誡的那樣,好好活著,比所有的哲學問題都重要。當喬遷用紅布耐心地包裹干枯的樹干,其中表達的也許就有對死亡的敬畏。

第7篇:生命意義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生命意識 生命本位 生命教育

汶川地震震撼人心,多少條生命瞬間毀滅,但就是這短暫的生命瞬間激發出人類無限的潛能,綻放出多少撼人心魄的生命之歌。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死死護住講臺下十幾名學生的畫面就此定格;廢墟中求生者頑強守住最后一道生命之線,等待救援,最終重獲新生。

此情此景,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扼腕興嘆,心靈震動。新課程理念確立了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是人的教育,以人為本,塑造學生完善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基。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在塑造一代新人的事業中語文教師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語文的天空是寬廣的,語文的園地是五彩斑斕的,在種種語文現象背后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對生命意識的關注,對生命思想的謳歌。語文教師應是富有生命激情的人,他(她)是一顆火種,承擔著點燃學生生命火花的神圣責任。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將人的生活意義、生命價值、人的主動發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使學生認識到應該如何正視生命、關注生命、關愛生命、善待生命、如何發展生命、放飛生命……

一、對生命意識的思考

對生命的理解及其態度,便形成了生命意識。萬物都有生命,只有人類才具有生命意識。只有樹立起正確的生命觀,才能豎起學生人生發展的標桿,才能實現生命教育的真正價值。

1.樹立生命本位的思想。當代中學生受商品經濟和成人世界的熏染,把追求物質財富和享受作為人生的幸福,這樣只會離幸福越來越遠。這種把生命的手段當作生命本位的本末倒置的做法,會使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和生命危機之中,長期下去,就會懷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甚至輕視或放棄生命。

法國哲學家蒙田認為,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賜,它是優越無比的。自然經過多少億年的時間才哺育出生命,生命又經過多少億年的進化才出現人類,所以,我們對生命應有一種感恩的態度,應樹立生命本位的思想。離開了人的生命,什么都無從企及。從這個意義上說,是人的生命制造了一切藝術和文明,離開生命談藝術和文明是一句空話。如果當年貝多芬不堪各種壓力,沒能扼住生命的咽喉,那么何談《第九交響樂》給人的震撼呢?如果張海迪因為自己不能自由奔跑就自暴自棄,沉郁痛苦,那么何談令我們自立自強的可貴精神呢?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忠孝禮義等道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離開了生命談愛國愛民,孝敬父母,只能是一句空話。沒有生命就沒有一切!

2.理解生命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學生認為,生命屬于個人,處于高于一切的地位,人的生命價值在于為己。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生命,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不能把所謂“生命意識”與維護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對立起來,甚至不論善惡、不分美丑、不講原則。我們所說的生命意識是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前提的,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這既是我們的偉大民族精神,也是我們的時代精神。

語文教學應該張揚這種精神。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馮友蘭的《人生的境界》,冰心的《談生命》等文章都是極好的素材,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圣哲們告訴了我們同一個道理,那就是人活著應該為民族、社會、國家、人類作出貢獻,這是人的生命的全部意義和內涵。作為語文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讓他們深入體會到自身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尊重他人生命,也爭取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快樂、更精彩!

3.尊重生命的倫理。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史懷哲認為,任何一種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理由,他們都沒有高等與低等、有價值的和沒有價值的分別,我們應該寬容和尊重他們的存在,并將那些有發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價值的地位,這是形成良善和博愛品德的基礎。

受封建等級思想和功利觀念的影響,當代部分中學生的思想行為出現了偏差,他們歧視那些出身卑微、家境貧寒、成績一般、有生理缺陷的學生,在實際行動中甚至輕視、摧殘這些人的生命,尤其令人感到可怕的是,許許多多的學生成了旁觀者,他們對這種恃強凌弱的行為保持著冷漠和欣賞的態度。針對這一現狀,浸潤著豐富人文情懷的語文文本為我們提供了進行尊重生命倫理教育的無限契機。

二、對生命教育的實踐

1.全面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構造人文關懷。首先,教師要尊重和欣賞學生生命個體。教師要改變對學生的認識,把學生看作一個個特殊的生命體,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認識到他們都有極大的潛能,是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個體。承認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善于發現他們的個性,幫助其發展個性,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個性的研究,在教學中關注并努力適應學生的學習風格,使教學具有人性化。其次,語文課堂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所應有的權利、尊嚴、思維方式和自身發展方向。新時期的語文教學不能只關注傳授多少知識,而應該著眼于發現、發展學生的潛能,著力于學生的個性的張揚,使語文學習成為學生構建精神生活的過程。一句話,就是語文教學要給學生以“人文關懷”。

2.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加強生命意識的滲透,學會完善生命。中學語文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極好教材。語文教師要充分運用文本,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學會珍惜生命,懂得尊重生命,以及如何面對生命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

《紫藤蘿瀑布》中有一句話:“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是的,人如花開,劫難總要被幸福戰勝,時代的洪流總會沖走不快。只要加快腳步,鼓足生命的勇氣前進,你便會是那燦爛瀑布中的一朵浪花。

詩人普希金遭流放,處在不幸的逆境之中,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并用詩歌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

語文文本就是人生教科書,人生啟示錄。我們應該教育學生認識到生命是珍貴而又短暫的,“酸甜苦辣都有營養,成功失敗都有收獲。”教育學生要有樂觀向上的精神,在生命的長河中勇敢地藐視困難、直面人生,關注自身的生存價值,充實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3.加強作文教學中生命意識的滲透,學會善待生命。生命問題是一個廣泛的題材,它可以是自己的生命狀態,也可以是周圍的生存環境,還可以是自然界的那些小生命的生命過程。自然生命的形態雖然各異,但是生命的權利是平等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雖是草木,誰說無情,人類善待自然生命,人類生命才能豐富多彩。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光要關注自己,更要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從中獲得生命的體驗,積累人生的感悟,并通過寫作的渠道盡情地抒寫,放飛思想,表達真情。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的生命為前提,尊重他們的情緒、意愿和來自生活的各種體驗,讓學生真正地成為習作的主人,真誠地袒露心跡,熱誠地擁抱人生。

第8篇:生命意義的含義范文

一、關注生命,提供一些生命的參照,引導學生思考生命

高中生充滿生命的張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生命意識淡薄等諸多心理問題。為此,在學習一些富有生命意識的課文時,要充分利用這些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作為參照,引導學生關注生命,思考人生。

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中的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和外公相依為命。雖然有外公無微不至的照顧,但翠翠的內心卻無比孤獨,因為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為一個青春少女的情懷。因此,可以借翠翠的形象引導學生對自身生命的關注,思考自己的人生。《藥》中的兩個人物夏瑜和華小栓,一個為了“天下是我們大家的天下”的人生理念,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一個因迷信“人血饅頭”的功效而命喪黃泉。可以通過這兩個人物的對比,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價值,關注生命的價值取舍。

在我們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教育作用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哲理散文對學生生命意義的關注。趙鑫珊的《人是什么》,馮友蘭的《人生的境界》,都在倡導理性化地關注生命,思考人生。通過學習,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在不斷地工作,人必須把握好現時。鮑鵬山的《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則含蓄地告訴人們: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應該看看莊子,學學莊子。因為莊子代表了人們無路可走時的一種外冷內熱、心智極高的人生形象,從而引導學生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灰心喪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思考生命,借助一些生命的參照,引導學生善待生命

青春少年處在人生的花季,也處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也有煩惱;在學習和社會生活中,他們也有困惑,甚至會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學中,要通過一些具有生命意識的課文,借助一些生命的參照,幫助學生堅定信念,樹立信心,使他們有理想,有追求,為他們的生命確立一個支點,引導學生善待生命。

史鐵生在生命最燦爛的季節,雙腿殘疾,是命運給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當成功就要到來的時刻,他的母親卻永遠離他而去了,他是多么的不幸啊!他思考生死,思考生命。他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人生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活,“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寫作是史鐵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是他生命存在的理想的明證。史鐵生讓充滿劫難的生命活得輝煌燦爛。司馬遷遭受宮刑,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情況下,隱忍茍活,忍辱負重,終于寫出了被魯迅贊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巨著《史記》。讀完《報任安書》,學生就會明白,完成《史記》是司馬遷善待生命的最好回報。

三、善待生命,借助好的典型,引導學生珍愛生命

語文教材中,無論是作品中塑造的一些成功的典型人物,還是作者自身,他們都是最好的學習典型。

魯迅的小說《祝福》中的祥林嫂,勤勞質樸,但在封建禮教等落后思想及各種勢力的逼迫下,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以祥林嫂為參照,反省自身,學生就會懂得更應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讓生命煥發出光彩。《一碗陽春面》中的母子三人,面對厄運,三人合吃一碗陽春面,“頭碰頭”,合力抗掙,終于迎來命運的轉機。海倫•凱勒身有殘疾,但她并不因此而抱怨命運,厭棄生命。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凱勒以感人的、富有詩意的情懷表達了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珍惜,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超越苦難的精神。在文中,作者處處拿自己跟健全的人作對比,具有規勸世人的意味。

作品教育人,作品的作者,同樣也是教育學生珍愛生命的最好教材。《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就是如此。借助海倫•凱勒的人生作為一個典型,不能不給學生以強烈的震撼與啟迪。三天,在作者眼里等同于全部生命。三天對于正常人不是很平常嗎?健全的人還會讓平常的日子總是平淡嗎?《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護,慘遭奇恥大辱,身廢名敗。但是他忍辱負重,執著于信念,終于著就信史照耀塵寰,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獻、精彩的文學經典――《史記》。魯迅贊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僅是贊頌作品,更是褒揚作者司馬遷。學習出自《史記》的《鴻門宴》和《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兩篇課文時,作者司馬遷對項羽的贊頌,對藺相如榮辱觀的評價,是司馬遷對生命最有價值的詮釋,其本人就是值得學習的典型。還有編著《詩經》的孔子,因身處困厄之境而寫成《春秋》;遭遇不信任而被流放、寫就千古名篇《離騷》的屈原,高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面對逆境,善待生命,成就一番事業的詩人、作家,不勝枚舉,他們自身就是很好的學習楷模。

如果說一般的正常人很難體會到海倫•凱勒的生活感受,那么請看當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羅蘭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在《我為何而生》一文中,這位偉人的自我結論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單純而又無比強烈的感情支配著我的一生。”西方現代主義的一些文學作品也富有生命意識,如《變形記》表現了人的異化,《等待戈多》表現了生命的虛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這些課文,就能更加透徹地理解人生的含義,從而更加珍愛自己的生命。

第9篇:生命意義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中職語文;語文味;語言應用能力;生命意識;審美趣味

在中職學校,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大多沒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也不重視語文課。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背景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許多新教法、新理念都依樣畫葫蘆搬進了職高的語文課堂,語文的課堂似乎熱鬧了。 但是,在熱鬧的背后,我們應該思考:學生的語文知識是否有了鞏固,語文素養是否有了提升,這是否是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

語文味應包含“學以致用”和“精神濡養”的作用。筆者將從應用能力、生命意識、審美趣味來敘述語文味的內涵。

一、中職語文課堂應注重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

工具性是中職語文的突出特點,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對中職語文教學來說,尤為重要。

1.培養閱讀能力是提升語文綜合能力的基礎

首先,閱讀的內容可以是課外的學生感興趣的書籍,包括報紙、童話、漫畫等(但思想不健康的讀物除外),久而久之,閱讀的習慣也就養成了。其次,開展一系列與閱讀有關的課外活動。比如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培養口頭表達能力:知識競賽,在閱讀的同時,收獲知識的積累;劇本創編秀,讓學生小說、童話等進行劇本改編、并進行角色扮演,更加提高閱讀的積極性。

2.培養口語交際能力是提升語文綜合能力的關鍵

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通過朗誦會、故事會、辯論會、演講會、模擬招聘會等方式落實學生的口頭訓練,加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剛開始時可以不拘內容,鼓勵學生樹立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有勇氣主動和別人交談。訓練一輪后再做內容和方式上的要求,讓口語訓練達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對學生的朗讀、背誦、自我介紹、即興說話等進行分項測試,然后作綜合評價。通過這些嘗試,大部分學生都能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有條理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培養寫作能力是語文綜合能力提升的集中表現

在平時的教學中,督促學生多思考多動筆,既可以記錄自己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心得感悟也可以結合對課文的學習,或仿寫語段或改寫開頭、結尾。同時,我嘗試讓學生利用網絡微博發自己的文章,大家共同探討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養成寫作的習慣。

二、中職的語文課堂應注重生命意識的凸顯

對生命的理解及其態度,就構成了生命意識。語文教學中關注生命意識指的就是在文本中深刻地理解人生命的頑強和魅力、努力地探求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1.挖掘教材內涵,樹立積極生命觀、培養優質職業素養

語文教師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優秀范文,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生命觀,構建堅定的人生信仰,學會怎樣做人,怎樣做事。

2.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學會善待自然、強化生命教育

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討論、思考、體驗中,把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內化到學生的思想觀念中去。

3.喚醒生命意識,引發學生思想共鳴,抒寫人生感悟

《詩?大序》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引導學生把對生命的感悟,訴諸筆端,既激發寫作興趣,又升華生命意識。

我們的語文課堂,在教授語言文字的同時,更要為學生傳生命之道、解人生之惑,這不僅是教育的本質,也是語文教學的內涵和意義。

三、中職的語文課堂應注重審美趣味的培養

中職語文教育中的素質教育就是要提高學生語文素質,語文素質也包括培養和提升審美趣味。培養語文課堂上的審美趣味,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把握、領會優秀讀物的“秒處”,“秒處”即稱之為“美”。

1.朗讀文本,感受音韻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聲情并茂的朗誦,是使學生直覺到美的方法之一。

教師可以靈活地使用各種朗讀方法,如:領讀、范讀、自由讀、分角色讀、配樂讀,讓學生興趣盎然,在瑯瑯讀書聲中感悟文本,讀有所獲。

2.品味詞句,感知形象美

培養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抓住精要,欣賞出文學作品中的語言美、意境美。比如自居易的《琵琶行》成為千古名篇,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就與其精湛的音樂描寫密不可分。詩人以驟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節;以小女兒親柔的“私雨”比喻細弦的細碎綿密;以大珠小珠灑落玉盤比喻樂聲的高低音調和清脆悅耳。這一連串比喻來寫飄忽易逝的無形音樂,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與想象。結尾“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從側面來寫聽者如夢初醒的意態,更加烘托琵琶彈奏的妙絕入神。

3.創設情境,感悟情感美

生動的畫面,也能激起學生的審美直覺,幫助學生進入文本中的意境。

又如我在上《故都的秋》這篇課文的時候,課文中描述了秋景中的五幅圖。我創設情境,帶學生走進這無邊的秋色之中,運用多媒體的手段,讓學生運用專業課的知識勾勒出秋景五幅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含義。

文學作品的美,美在音韻、美在形象、美在情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表情朗讀、生動描述、精辟剖析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方式,引導學生 “披文人情,沿波討源”,進入美的境界,提升審美趣味。

綜上所述,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僅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還幫助學生

強化生命意識,提升審美趣味,這就是對語文味的最好闡釋,讓我們立足語文,立足學生,使語文味在課堂中氤氳四溢,成為最美的奇葩.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2]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 ,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久久|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青草| 2018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福利片91| 高潮迭起av乳颜射后入|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蜜桃| 青青草原精品99久久精品66| 加勒比日本东京热1区| 成人毛片100免费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久九九久视频精品网站| 永久无码天堂网小说区| 色婷婷色99国产综合精品|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第一页| 日韩欧美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第一幕|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导航| 久久国语对白| 97超级碰碰人妻中文字幕| 97久久久精品综合88久久| 韩国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 |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最新|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精品丝袜国产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av片永久免费| 国产熟人av一二三区| 欧美老人巨大xxxx做受| 妓院一钑片免看黄大片| 国产亚洲精品福利在线| 国产女人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大陆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不打码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成人品| 日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