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范文

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聞傳播理論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聞傳播理論研究

第1篇: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范文

關鍵詞:新聞 歷史起點 邏輯起點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新聞理論研究多年來難有突破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在關于新聞的一些基本理論的認識方面,我們仍然擺脫不了“轉圈子”式的輪回。這就使得我們所建構的新聞理論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切性(uncertainty)。約翰?洛克將確切性(certainty)看作探討知識的目的之一。但是在我們的新聞理論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切性(uncertainty)的知識。這些不具有確切性的知識如同浮萍,隨波逐流,難以把握;它使理論的前瞻性、指導性逐漸喪失,新聞理論對于實踐的影響和作用日漸蒼白和孱弱,甚至引發了對其存在價值的懷疑。

比如,對于“新聞”這樣的基本概念,我們仍然存在著認識上的模糊。有人簡單地統計了一下,發現關于新聞的定義居然不下幾十個,而且至今也沒有一個得到廣泛認同的定義。無論是“事實報道”說還是“消息”說,或者“事實”說、“信息”說、“事實信息”說,這些觀點雖然各自有著自己的特色,但都沒能給我們帶來關于新聞本質問題的認識上的突破,新聞理論的“不確切性”也依然存在。

通過對眾多新聞理論研究的分析和思考,我們發現,這種“不確切性”的存在是和我們沒有找到穩定適當的“坐標”密切相關的。許多新聞理論在建構的過程中要么將這兩個起點選擇的標準設置得過于寬泛(有的甚至根本沒有考慮起點問題),結果往往不能滿足理論嚴謹性的要求;要么對標準的設立又過于苛刻(甚至加上很多僅僅有利于得出個人結論的限制),使得理論探討喪失了必要的靈活性和自由度。這兩種極端都不利于新聞理論的建構。因此,我們今天仍然需要重新思考新聞的邏輯起點和歷史起點問題。

“參照系”或者“坐標系”是理論研究的重要基礎條件。如果沒有恰當坐標系作參考,我們就難以準確描述對象的位置,難以充分(系統、全面)觀照對象,當然也就難以在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下分析其本質。從理論建構的方法論原則出發,這個坐標系的建立需要我們在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兩個方面做出認真、深刻的界定。邏輯起點決定著思維的方向,而歷史起點的確定則可以幫助我們劃定可靠的范疇。有了這兩個基本條件,我們就可以為新聞理論的研究建立可靠的坐標系。而這也正是多年來新聞理論研究所迫切需要的。從有利于“科學新聞理論”(童兵)建構的要求出發,這個參照系必須滿足兩點要求:1,它要能夠給理論建構提供足夠寬闊的空間(自由度);2,它同時又必須能夠給新聞現象劃分出恰當的邊界(嚴謹度)。因此,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是建構新聞理論的基本問題,也是必須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因為這兩個問題解決得好壞對于新聞理論建構的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關于新聞的邏輯起點和歷史起點問題雖然并不是一個全新的話題,但卻一直是一個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問題。翻閱新聞理論研究的文獻,這方面的探討并不豐富。這可以有兩種解讀:1,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2,這個問題已經無需多論。但從國內新聞理論研究的實際情況來看,更多的還是第一種情況。因為制約我們新聞理論建設取得突破的正是兩個起點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上個世紀的80年代,我國學界圍繞新聞的基本理論問題展開過討論。復旦大學的王中教授曾提出,“作為科學的新聞學必須回答人類社會為什么必然產生溝通信息活動的道理”的問題。為了闡明新聞的真正含義,他還提出了兩個“新聞”概念。一個是作為社會現象的新聞活動,不計傳播的方式;另一個專指通過大眾傳播工具所傳播的“新聞”。應該說,這樣的分析思路實際上已經觸及新聞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的問題。遺憾的是,這樣難得的思想觀點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深入,而是迅速被一些情緒化、功利化、教條化的認識所掩蓋。此后雖然也有零星的文章涉及這方面的內容,但只是鳳毛麟角,也沒能引起重視。這使得我們今天重新來思考新聞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問題顯得相當重要和必要。

理論總是存在于一定的條件之下,而理論的突破往往起始于對其存在條件的重新思考。要探尋事物的本來面貌,我們不得不將目光投向它的歷史源頭――它所發生、存在、發展的廣闊歷史空間中;我們需要超越現實的諸多限制,將它還原到本來的狀態中加以觀察、分析和思考;我們必須剝離覆蓋在其表面的種種修飾、限制和偽裝,迫近它的核心。

一、“新聞”的邏輯起點

邏輯起點是構建一門學科理論的基礎和前提,邏輯起點直接影響理論的進展和方向。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論體系,每一種理論體系都有自己的邏輯結構,因而也必然有一個邏輯起點。邏輯起點對于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范疇和理論體系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并起制約作用。簡單地說。邏輯起點是一門學科理論建設的根基。邏輯起點飄移不定,理論大廈必然難以穩固;邏輯起點存在偏差,理論體系必然傾斜。

黑格爾給出邏輯起點三個方面的規定性:1,邏輯起點應該是一個最簡單、最抽象的規定,它“不以任何東西為前提”、“不以任何東西為中介”。理論體系的概念推演過程,就是不斷地豐富開端的規定性的過程。2,邏輯起點應該揭示對象的最本質規定,以此作為整個體系賴以建立起來的根據、基礎,而科學理論體系的“全部發展都包含在這個萌芽中?!备拍畹倪壿嬐蒲莺驼归_,就是把蘊涵于開端中的內容充分展示發展起來。3,總的來說,邏輯的起點與對象的歷史上的最初的東西相符合?!澳窃诳茖W上最初的東西,必定會表明在歷史上也是最初的東西?!?/p>

那么“新聞”的邏輯起點是什么呢?

首先,“新聞”發生于人們的實際生活中,或者說,它首先是實踐中的產物,而不是抽象的觀念中的產物。這是我們在研究新聞理論時必須首先清楚明了的基本認識。有兩種“新聞”的概念,一種是實踐中發生的各種新聞現象,一種是我們理論觀念中的“新聞”的概念。新聞現象的產生遠遠早于新聞觀念的誕生,這是兩者的邏輯次序。社會上為什么會發生“新聞”這一現象?很顯然是出于人類的需要――包括生產、斗爭、娛樂等等各種需要。既然產生于實踐,我們就必須到實踐(歷史的和現實的)中尋找它的源頭。而不是只在大腦中進行哲學式的思辨。

其次,從宏觀的理論建構上看,“新聞”是一種社會現象,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因此,我們既要從微觀的(比如:一些具體的新聞)角度進行考察,更要從宏觀的層面(比如:社會發展需要的整體層面)加以思考;我們既要分析“新聞”的個體,更要分析“新聞”的整體――古往今來一切被歸人“新聞”范疇的那些社會現象?!靶侣劇辈皇悄硞€時期、某個時代特有的產物,而是一切時期、一切時代共有的事物。它是源于人

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信息交流行為。因此,我們要從歷史的長軸出發,從人類社會需要的橫斷面人手來確定“新聞”的方位。

第三,“新聞”是具有自我規定性的存在,“新聞”是那種可以成為“新聞”的東西。這種自我規定性是“新聞”成為“新聞”而不是其他(如信息、事實等等)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它脫離時代、價值觀等外在因素制約的重要保證。從存在狀態上看,“新聞”是由形式(符號特征)和內容(信息所指)共同組成的完整構造。至于“新聞”在交流時所使用的傳輸工具媒介),那并不屬于“新聞”自身規定性的范疇。換句話說,“新聞”和它賴以傳播的工具不是彼此不可分離的。“它不以任何東西為中介”(黑格爾)。媒介不是新聞的本質特性。用埃默里的話說,“并不是報紙創造了新聞,而是新聞創造了報紙”。

總結起來說,“新聞”是基于人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社會信息交流現象。社會上先有“新聞”現象,然后才有“新聞”的概念。而“新聞”自身有著獨特的規定性,這個規定性把它和一般的信息、事實區分開來,同時也把它與傳輸工具――媒介割離開來。這就是“新聞”的邏輯起點。

二、“新聞”的歷史起點

理論是對現象普遍特征抽象、概括的基礎上形成的,而現象則存在于其發生、發展的廣闊歷史空間中。因此,要抽象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和發展規律,我們必須深入到它所存在的歷史長河中去,追溯到它的源頭。這樣我們才能在一個完整的時間序列上把握對象的全貌,從而避免盲人摸象式的以偏概全。造成差錯或者謬誤??梢?,現象的取舍范圍對于理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這是歷史起點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所在。

所謂歷史起點,簡單地說,就是該事物何時開始出現的問題。歷史起點的選擇為研究該事物提供事實選擇的范疇。在理論研究過程中,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是兩個聯系非常緊密的問題。歷史起點的選擇并不純粹或者簡單的是一個時間劃分的問題,它實際上也反映了研究者對對象在研究的基本邏輯取向上的抉擇?;蛘吒M一步說,邏輯起點的選擇制約著歷史起點的選擇。

那么,新聞的歷史起點在哪里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一點:歷史起點問題并不是對新聞的某種定性。這里所說的“起點”是純粹從技術層面上的一種思考,也就是說,我們關注的是“新聞”這種現象發生在什么樣的歷史時段,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段表現出結構性的變化。這樣做的目的要為理論研究提供取材的方便,而不是為理論建構設立某種基調。

傳統的理論研究更多地從新聞起源的角度進行思考,由此產生了不少的說法。比如,有的從人的本能――好奇和知曉欲――出發來回答,代表人物有德國的Groch、美國的約斯特、日本的衫村廣太郎、中國的任白濤;有的從人的本能出發,提出新聞起源的“本能說”(或者“本性說”);也有從人的起源思考起,進而提出勞動起源說。

有兩個因素導致關于新聞起源問題的研究一直眾說紛紜,爭議頗多。一是關于新聞起源的探討因為缺乏直接的一手證據而往往更多的是以邏輯推想的方式進行,尤其是對于史前景象的描繪,由于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撐,往往顯得浪漫有余,力量不足。二是上述觀點因為過多地和意識形態分歧糾纏在一起而難以避免受到爭議的牽連??偟恼f來,很多研究者在這個問題上容易陷入觀念先行的研究思路,這對研究的走向和結果會產生很多干擾,使得理論在深入研究之前就先被打上某種傾向的印記――盡管研究者可能并非有意為之。

本文認為,在理論建構之初就進行定性,這種做法的技術風險是很高的。一旦差錯,它將會引領研究者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因此,我們決定放棄這種做法,轉而采取一種更為穩健的研究思路。我始終主張,我們應該給與理論研究應有的自由(當然也應該有度),這才是獲得真知的正確做法。接近事物本質的辦法絕對不是給它加上一層層外衣,相反。我們要做的是不斷簡化它的外在包裝,使它的真實面貌袒露出來。

要實現這一點,需要我們在研究策略上加以調整――我們不妨先跳出關于新聞起源問題的爭論,拋除先驗的傾向性。實際上,新聞起源問題并不是新聞的邏輯起點或歷史起點的問鏨,而是之后的問題。如果我們換用一種更為客觀、中立方式來思考,也許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鶕延械牟牧?,我們可以把“新聞”現象的發生和發展大致分為三種狀況:原始形態的新聞、日常狀態的新聞和制度化,媒介化的新聞。這樣,我們就可以把視線集中在新聞現象本身而不是其他。我相信,這對于我們確定“新聞”的歷史起點工作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所謂原始狀態的新聞。指的是在“新聞”概念或者“新聞”形成之前的新聞。我們完全可以設想,在新聞的概念出現之前,新聞現象就已經出現了。這個判斷是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原始人之間的信息交流,當中就參雜著“新聞”一類的東西。但是在那個時候,人們對這一類現象也許不稱之為“新聞”,或者甚至根本沒有一個名稱。在這個時期,新聞和其他信息交流活動往往混雜在一起,難以區分,而社會的需求也沒有發展到專門化的階段。因此,究竟是新聞還是別的什么,對于那個時期的人類來說并不是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是,對于理論研究者來說,這個階段非常重要,因為它是新聞“包裝”最少的時期,因此也是最接近本質的時期。但是這個階段的研究困難也最大,因為幾乎無法進行直接的研究,只能進行間接地研究。

日常狀態的新聞是區別于專門機構采制、傳播的媒介新聞而一直普遍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新聞交流現象。新聞的單獨出現或者獨立存在首先是人類傳播的豐富性和需求的多樣性導致的。從一堆分不清眉目的信息當中辨認出一部分屬于新聞,這反映了人類需求的細化,也反映了信息交流的進步。即便在大眾媒介如此發達的今天,日常新聞仍然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而它之所以能夠一直存在下去,無疑是人類的需要使然。我們可以從大量文獻材料中發現這一點,同時,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也時刻具備著體現這種日常新聞的機會。這是我們研究新聞本質以及其基本規律的一個重要的源泉,我們不應加以忽視。

我把那種借由今天意義上的大眾傳媒的傳播進行交流的新聞稱為“制度化新聞”。這是因為,大眾傳媒的新聞傳播現象帶有自身的特點,是在一定的操作制度下完成的作業。比如: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采制和傳播;有相對穩定的傳播(出版或播放)周期規律;有一定的技術條件支撐(印刷、錄制、播放等);等等。這和前兩個階段的新聞活動相比,至少顯示出兩點不同:一是專業,新聞已經成為一門職業,不再是早期那種相對隨意的行為;二是高效――能夠在瞬間將新聞傳播給廣大空間的廣大人群。為此,現代大眾傳媒具有巨大的影響力,這也是媒介甚至超越新聞本身而被格外重視的原因之一。

這樣,如何選擇“新聞”的歷史起點就變成選擇何種狀態的“新聞”的問題。換言之,在建構新聞理論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你所說的“新聞”究竟是哪一種“新聞”。

第2篇: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范文

[關鍵詞]傳播學理論體系創新

Abstract:ThebooktitledJournalism&Communicationisonecreativeworksincommunicationtheorystudyfield.Itslogicalstructurereflectstheauthor''''sinstructiveattempttosystemizethecommunicationtheory.

KeyWords:CommunicationTheoreticalsystemCreation

郭慶光教授新著《傳播學教程》已于去年年底面世。讀后,深感這是作者多年來深入、系統地研究傳播學基礎理論的一本力作,是一本在傳播理論研究上有所創新之作。它雖然是一本面向大學生的教材,但仍處處顯示理論著作獨特的豐采和作者分析思辨的深厚功力。

一、首先,值得重視的是本書的框架與布局,它是經作者精心考慮后所作的周密安排。全書以橫向論述為主,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部分,從而形成了一個較為嚴密的邏輯框架結構。

1.以“社會傳播的系統結構”為指導思想重新整合相關內容

眾所周知,把不同的傳播方式劃分為自我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網絡傳播等,在中外很多同類的書中都曾有過,但作者沒有簡單地重復這些內容,而是以社會傳播的系統結構為依據,予以重新組合,使之更臻合理。書中,作者較為詳細地論述了動物傳播,并把人內傳播(即自我傳播)與人際傳播、群體傳播與組織傳播分別歸為一類,深入探討了這些內容。“兩個個體系統相互連接組成的新的信息傳播系統”,正因為二者之間聯系如此緊密,才把它們當成一類;又如群體傳播與組織傳播,作者認為它們在本質上并無根本的差異,因而也把兩者歸為一類。因而,這不是一般的歸納整理,而是使理論研究系統化的一種體現。

2.從探討傳播制度入手,帶出對傳播過程相關因素的分析

以探討傳播制度牽頭,再引出傳播媒介、受眾與傳播效果等的研究,這也是作者力圖使傳播理論系統化的表現。并且為了突出備受關注的熱點課題,本書還加入了“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和“傳播學研究史和主要學派”兩章,最后以研究方法結尾。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傳播效果研究”這一章(第11章)。作者在詳細分析戈爾丁等所劃分的傳播效果類型之后,并沒有拘泥于前人見解,而是很有見地地提出了傳播效果研究的五個課題,即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訊息載體、傳播技巧和傳播對象等視角探求它們和傳播效果的關系。作者清楚地表明,傳播效果不是孤立的研究客體,而應當從不同的理論視角予以剖析。這些理論視角,實際上就是傳播效果研究的不同方向。

以上這種對傳播理論研究的邏輯歸納,反映了作者試圖使傳播理論體系化的有益嘗試。這種帶有原創性的學術見解,明顯不同于一般教材的論述,說明了作者在著力探求傳播效果研究的新架構與新方向。

在這里,為什么我們要對本書的結構詳加分析呢?主要是因為傳播學具有多學科集納而成的邊緣學科的特點,它影響(不是妨礙)著自身理論架構的形成。一方面,它有著很強的開放性,幾乎所有社會學科和部分人文學科都可以介入傳播研究,因而傳播理論豐富多采,不斷翻新,短短半個多世紀就從零散的理論觀點變成一門顯學;另一方面,傳播理論畢竟顯得枝多葉蔓,頭緒紛繁,怎樣才能使之形成既開放又相對穩定的體系,至今仍無定論。施拉姆有志于此久矣,但這位受到尊重的集大成者終其一生仍然未能達此目的??梢姡瑐鞑ダ碚擉w系化是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邏輯框架就是傳播理論的體系,是研究中“排兵布陣”所必需,唯綱舉才能目張之。如果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理論架構,不僅令初學者茫茫然毫無頭緒,而且對研究者來說,也難以做到“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所以,我們要在這里談到這個問題。當然,我們還不能說郭慶光已經完成了這一目的,但這種力圖使之體系化的努力,至少會給同行們帶來不少啟迪。

二、其次,作者還在書中提供了許多傳播理論研究的新視角。作者學有素養,且負笈東瀛,浸日本學術多年,因而在傳播理論探討中會給讀者在研讀中帶來了新鮮感和滿足感。

日本學者有很好的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傳統,從松本君平到小野秀雄,都對我國新聞學研究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松本君平于1899年問世的《新聞學》,1903年即被譯成中文出版,這也是我國最早推介的外國新聞學專著,它“介紹了歐美新聞事業及新聞事業與社會的關系”;被認為“標志著西方新聞學在中國的傳播,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①。二戰以后,日本學者又很快接受了傳播理論,加入了環太平洋地區以美國為首的傳播學主流學派——經驗學派。日本人研究學術歷來有其傳統。他們往往先大量引進,予以“克隆”(翻譯)或模仿,然后再逐漸消化、創新并為我所用。對傳播學、大眾傳播社會學的研究也不例外。郭慶光在書中對日本學者的創新、拓展之處做了許多詳細的介紹與分析。應當看到,這種介紹與分析,同樣是取其精華和結合我國國情的科研成果。況且,作者不限于此,他的視野還偏及歐美的最新研究趨向,并能時時把握住的科研指針。

大體上說,本書的創新之處主要有:

1.深入剖析傳播學基本概念,闡發因此而起的研究導向

如在第一章中,對“傳播”和“傳播學”這一對耳熟能詳的概念,作者使之聯成一氣,展開了學術式的長篇探討。他沒有限于對概念作一般的描述和分類,而是從分析庫利、皮爾士提出的傳播概念入手,認為他們開創了界定這一概念的兩個傳統(社會學傳統和符號學或語義學傳統),并根據這兩個傳統的融合,指出傳播“實質上是一種社會互動行為”。接著,又引向概念對傳播概念的影響,并且把這種論述進一步和傳播學概念的闡釋結合起來,在肯定“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的前提下,詳細討論了社會傳播學的系統性、社會信息系統的特點及其運行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這種從傳播概念到傳播學概念、并把傳播學納入信息論和社會系統理論的論述,既一氣呵成,揮灑自如,又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又如在第七章中,對“大眾傳播”這個比較容易解釋的定義,作者在分析前人的不同理解之后,對大眾傳播的特點及其社會功能作了深入的剖析,使有關章節顯得相當豐滿。其中,認為“大眾傳播是一種制度化的社會傳播”的新見解,頗有現實意義。作者論證說,既然大眾傳播是從事信息大量生產和傳播的信息產業,并且大眾傳播的內容與社會觀念、價值和行為規范有直接關系,加上它的巨大影響力,所以,任何國家“都會把它納入社會制度的軌道”。目前,在我國,人們對媒介產業化的議題仍有爭論,而作者的這一見解雖然沒有直接觸及這一爭議,但卻根據其基本概念提出了中肯的看法。反過來說,既然大眾傳播是一種制度化的社會傳播,我們就應當自覺地研究和探索它的產業化進程。否則,便會無助于我國已經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也無助于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明天。與此同時,在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中,作者關注到施拉姆提出傳播的“經濟功能”,認為這種功能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服務,而是作為知識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分析,也是和上述見解互相呼應的。

[page_break]

2.宏觀著眼,中觀剖析,微觀入手

在寫得相當精彩的第十章中,作者對大眾社會理論的分析,就屬于從宏觀角度觀察信息接受者這一涉及全局的問題。關于大眾社會理論,臺灣學者陳世敏曾經指出,美國傳播學者德福勒在《大眾傳播學諸論》一書中,以心理學的刺激反應理論來說明大眾社會的特質,“自是別具懷抱”。然而,他的論述僅限于對德福勒觀點的介紹,并沒有予以展開和延伸②。而郭慶光的研究則進了一步,他上溯19世紀有關的早期貴族主義觀點,中轉20世紀30年代后社會學家對法西斯極權主義的批判,下接美國的大眾社會理論與日本學者的新解,并提出了結論式的意見。這樣步步深入地厘清大眾社會理論的演變和實質,努力把問題說得明明白白,就使讀者開闊了視野,看清大眾社會理論與傳播學的必然聯系。

如果說大眾社會理論是一種宏觀探討的話,那么,受眾觀的闡述就屬于一種中觀的剖析。過去一般都僅限于把受眾理解為信息接受或傳播對象。但問題的實質應當是研究受眾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和在傳播過程中所擔任的角色。這樣,才能深入了解受眾的地位是否舉足輕重,受眾的角色是否可有可無。對此,作者先是以社會學觀點提出“作為社會群體成員的受眾”;接著,從市場學的經濟角度提出“作為‘市場’的受眾”;然后,又以法學的觀點提出“作為權利主體的受眾”。這種對受眾多側面的分析確有獨到之處,因為這已經從概念的微觀認知提升到了中觀剖析的高度。

為了說明受眾與大眾的區別,作者對“大眾”這一概念的詳細分析,便屬于微觀認知的范圍。作者從社會的角度出發,逐一分析了大眾既不同于初級群體或小群體,也不同于群集,又不同于公眾,而是“一種新的未組織化的社會群體”。作者還認為,受眾和少數權力精英同處于現代社會之中,“誰掌握了大眾,誰就掌握了一切”。這種條分縷析的細微之處,很能體現出作者的洞察力與治學精神。

在傳播理論研究中,掌握宏觀、中觀和微觀分析很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是社會學的中觀理論(MIDDLERANGE,又稱“中程”理論、“中間范圍”理論)研究的倡導者。關于中觀理論的思想,是默頓和他的老師帕森斯論戰時提出的。當時(20世紀40年代),帕森斯的研究目光對準綜合性的一般理論,企圖建立一種包羅萬象的模式,來解釋一切社會現象和社會行動。默頓反對這樣做,他認為,在社會學中尋找一般社會行為的規律是徒勞的。社會學研究應當避免兩種極端:無事實的概括和無理論的事實。要努力找出扎根于研究或觀察并切合實際地限定其應用的解釋。這種解釋,處于對日常事件的觀察與包羅萬象的統一理論之間,即中觀研究理論。他說:“我們有理由去設想,社會學將會在這個程度上提升:它主要關注的是,要和中間環節的發展中理論聯系在一起;而如果它把注意力集中到泛泛的理論上,那它就將會受挫。我相信,今天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去發展應用的、特殊的理論以限定理論——數據的范圍。——社會科學家排他地投入于高度抽象化的探索,便會冒上風險。就像現代的舞臺布置一樣,在他的心目中,家具將會是缺少的、沒有裝飾的和不舒適的:所謂一般理論和特殊理論都需要的說法,是‘正確’而陳腐的③?!彼f,“如果特殊的探索在于找出這些行為方式之間的理論聯系,那就可能發展出一種屬于中間環節的理論。這種理論不是強化就是分離經驗與假設的一致性④?!蹦D以中觀理論研究作為指向,提出了功能分析方法并應用于社會學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離軌行為的“失范”理論及其考察方法,并且引導美國社會學者把注意力投向家庭社會學、城市社會學、教育社會學等一系列富有成果的學術研究。傳播學“議題設置功能”理論的提出者麥康姆斯很贊同默頓的見解,認為傳播學除宏觀水平和微觀水平這兩類理論研究外,同樣存在著處于中間范圍的中觀理論研究。宏觀研究著重于建立總體或最高理論,如桑德拉·鮑爾——洛斯奇提出的媒介關系依賴論;微觀研究則注重實證主義方法或以實證為依據的若干變量的集合,如霍夫蘭關于態度改變的研究。而麥康姆斯認為他和唐納德·肖的議題設置功能理論、還有把關人理論、新聞社會學、“沉默的螺旋”傳播模式等,都屬于中觀研究的理論成果⑤。筆者認為,中觀理論已應用于社會學和經濟學,而麥康姆斯的分析有助于傳播學理論的開拓。無論在傳播學研究和教學中,我們不必貪大求全去急于建立宏觀理論,以免勞而無功;而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著力于研究和探索傳播學的中觀理論和微觀理論。再積以時日,聚沙成塔,把各種相關理論整合成一種或幾種更完整、更高層次的宏觀理論。

誠然,筆者以為,《傳播學教程》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如第一章在闡述“信息”概念時,未能突出信息足以消除某一事物的不確定性這一基本內涵。在第三章中,未能指出傳播學劃分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是一種簡單化的認識。因為“非語言符號”只是一種模糊的界定,反映了傳播學者對非語言符號的忽視,它離符號學對符號種類的科學劃分相去甚遠。還有,作者把符號分為信號和象征符兩大類進行解釋,確實是簡單了一些。因為還有另一類重要的肖像或具像符號(icon)是不應當省略的。第十二章中,作者把議程設置功能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培養理論和知(識)溝理論都歸之為大眾傳播的宏觀社會效果,這同該理論之一的提出者麥康姆斯認為那是中觀理論研究的見解并不一致。第十三章討論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因內容較新而導致敘多論少;其中“文化帝國主義”的課題最具理論色彩,但又缺乏詳細的歷史分析。第十四章中提到信息論、控制論對傳播學的貢獻,但不知何故略去了系統論對傳播學的重要影響。事實上,本書作者研究傳播理論也恰恰受惠于此。

此外,本書作者對符號的理解恐怕也有值得商榷之處。如認為“符號是意義的攜帶者,任何一種符號都有其特定的意義”(第48頁),但又認為“所謂意義,——是人類以符號形式傳遞和交流的精神內容”(第47頁);“信息是符號和意義的統一體,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而意義則是信息的精神內容”(第42頁)??梢姇星昂笳f法并不一致。在這里,作者本意可能是企圖用信息去“統一”符號和意義,但卻人為地把符號和意義割裂開來,并把符號僅僅看作是形式,這就違反了索緒爾提出符號是所指與能指相結合的這一科學論斷。實際上,任何意義都必須存在于符號之中而不可能存在于符號之外。至于信息和符號的區分,這是不同學科(信息論與符號學)各自表述的基本概念,是不能相提并論的。信息只能區別于物質和能量。如果一定要聯系起來討論的話,那就只能說信息論中的信息可以理解為符號學中的符號?;蛘哒f,任何信息都必須使之符號化,才能產生、編制、提取、傳遞和接收。

總之,以上提到本書的一些不足和有特商榷之處,僅是筆者個人的見解,不一定正確,也原意和作者與同行們共同研討。而應當重申的是,本書的理論成就是主要的。郭慶光教授治學嚴謹,厚積薄發,在傳播學領域默默耕耘長達十余年,終于完成這一佳作。我們熱切地期盼他今后能有更多的新作問世。

注釋:

①徐培汀、裘正義:《中國新聞傳播學說史》第284頁,重慶出版社1994年版。

②陳世敏:《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第53頁,臺北三民書局1983年版。

③羅件特·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英文版導言第9頁,紐約,1968年版。

第3篇: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范文

校園媒體是一個動態概念,它既包括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櫥窗等,也涵蓋新興媒體,如網絡、手機等。目前,校報、廣播、有線電視和新聞網,被公認為校園四大主流媒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大學校園的日益開放,平面看板、空中飛艇、服裝等新型媒體也正走進人們的視野。概言之,存在于高校校園內,具有完備的新聞媒體形態特征,服務于高校自身發展的媒體形式都可以稱為校園媒體。

從媒介構成上看,校園媒體與大眾大體相同,既有報紙、期刊、海報等紙質媒體,也有電視臺、廣播臺、LED顯示屏等聲訊視頻媒體,同時也有移動飛信、QQ群、BBS等網絡傳播交流工具;從傳播的內容看,校園媒體全面展示了校園生活,包括會議信息、校園活動、校園熱點話題等關于學習、娛樂、工作和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從傳播范圍上看,校園媒體服務的人群主要是在校大學生或教職工,受眾相對穩定、目標相對明確,與此同時。校園媒體正日益突破校園局限,其影響正向社區、社會和學生家長輻射。從傳播效果上看,宣傳內容通常都可以比較精確地到達目標受眾,但是大學生對校園媒體的宣傳總體上處于被動地位,很少主動關心其報道動態,往往是一個單向度的傳播過程,缺乏反饋和互動。

校園媒體植根于校園里,生長于師生中,具有輿論導向、新聞傳播、宣傳教育、服務指引等諸多功能,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學校中心工作、教書育人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具體而言,它包括:進行思想觀念引導,優化校園德育工作;引領校園文化發展方向,促進和諧校園建設;服務高校教學、科研中心工作,服務人才培養根本任務;搭建溝通橋梁,密切師生關系;宣傳先進事跡,創建優良學風;培養自主自立意識,完善健康人格等??梢哉f,校園媒體在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推動高校建設優良學風、和諧校園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而且,隨著信息的豐富和流動的加速,它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影響著學生的方方面面。

高校校園媒體是新聞媒體研究中較新的領域,而對校園媒體實踐和效能的關注度則相對較低,尚處于初級階段。目前,隨著校園事件的頻發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突出,高校校園媒體研究已經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并產生了一批論著。就論文而言,相關研究成果70%發表于學報,其它的則發表于新聞專業類刊物,個別發表在綜合類刊物上。

以文獻標題為檢索項,分別以校園媒體或媒介、高校媒體或媒介為檢索詞,以文史哲、教育與社會科學綜合為查詢范圍,對中國學術期刊網從1997年到2008年收錄的相關論文,經和整理后統計,可得列表如下:

以文獻標題為檢索項,分別以下表中的媒體項為檢索詞,以文史哲、教育與社會科學綜合為查詢范圍,對中國學術期刊網從1997年到2008年收錄的相關論文,經和整理后統計,可得列表如下:

(一)從媒體工具上看,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全面,覆蓋了包括手機短信、平面看板在內的眾多形式。但校園媒體研究仍以校報為主,互聯網普及后,網絡(含BBS)已成為研究的絕對熱點。其它的只是零星提起。

(二)從媒體效能上看,著重于網絡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學以及校園媒體對校園文化的塑造等方面的作用。以說理為主,內容過于空泛,重復性較高。

(三)從效能策略上看,通常都是根據文章所述的媒介效果、功用等提出對策和建議,但多數泛泛而談,點到即止,實操性不強。

(四)從論文作者上看,現有研究人員來源過于狹窄。90%以上來自高校校報、學報編輯部,少數來自專業教師,另有一小部分是報社,雜志社的編輯和記者,個別是在讀的研究生,很少有高水平專家對此關注。

(五)從現有成果上看,該課題的研究尚缺乏系統性,理論實踐水平偏低,主要強調高校校園媒體的重要性,至于怎樣具體推動實施,鮮有研究者給出綜合性指導意見。

每一種校園媒體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專門的受眾,在不同時段、不同范圍處于相對優勢地位。與此同時,由于學生數量的增加、傳播內容的不同以及信息編輯風格的差異等,沒有一種媒介能滿足所有的需求,所謂“眾口難調”。因此,校園媒體應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信息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實現優勢互補,發揮整體作用。具體而言:

(一)建立新聞中心,進行資源整合。當前,許多校園媒體通常都是各行其是,獨立發展,缺乏明確的分工,嚴重浪費了資源。而新聞中心的建立,借助網絡傳播快捷、設計隨意的優勢,實現了校報、校園廣播、有線電視與網絡的有機融合,大大拓展了傳統媒體的宣傳和育人功能,體現了媒體整合、資源共享的發展趨勢,將校園媒體建設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學校新聞中心在布置新聞宣傳報道任務時應充分考慮各校園媒體的特點,報道時各有側重,充分發揮出各自的媒體特色。例如,在報道內容的編排上,校園廣播記者采寫的新聞稿件或節目主持稿可以刊登在校報上或到網絡上。校報可以刊登校園廣播、電視的節目設置與內容摘要,引導更多的同學關注這些節目。校園電視因具有“圖像”這個其它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可以提供更直接的信息,從而使校報、廣播“電視化”。而網絡因不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豐富的資訊又成了校報、廣播的信息來源。溫馨的手機祝福出現在校報或廣播里會更具親和力。而校園手機網絡將校園廣播電視與聽眾拉得更近。增強了校園廣播電視的互動性。各種媒體相互借鑒補充,將使得傳播過程更加生活化,傳播效果也會得到整體改觀。

(二)鞏固校報地位,發揮網絡優勢。作為高校校園內占主導地位的媒體,擔負著在高校引導輿論、交流信息、弘揚新風、培育新人、維護穩定和繁榮文化、傳承文明的重要使命。網絡出現后。以其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互動性強等特點,一舉成為校園里涵蓋范圍最廣、最受歡迎的主流媒體。報紙的時效性顯然不能和網絡、廣播等媒體抗衡,因此,校報的主導地位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而報網結合,卻能大大彌補這一缺點。在鞏固校報傳統地位的同時,應重點做好報紙網絡化的工作。目前,高校報網結合基本可以分為四種形式。一是報紙電子版。將每期報紙內容直接搬到網上,增加了文章檢索查詢等簡單的功能;二是報紙網絡版。除了刊登每期報紙內容外,還增加了雙向互動、網上投稿、內外鏈接等功能,擴充了服務范圍;三是校園網首頁的新聞板塊。多數高校由新聞中心主辦,有的高校由網絡信息中心或校辦主辦,定期更換報紙刊登的新聞或不定期刊登最近的新聞;四是獨立的校園新聞網。由學校新聞中心主辦。不但刊登每期的報紙新聞,還隨時刊登當日的新聞。這將是今后高校校報網融合發展的趨勢,也是校報生存發展的必然之舉。(三)加強理論研究,充實新聞隊伍。理論研究是校園媒體發展壯大的保障,而加強理論研究首先要提高媒體編輯水平和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目前,人少事多和低投入是高校媒體部門的普遍現狀,這嚴重制約了新聞隊伍的建設,理論研究和理論創新也就無從談起。另外,作為新聞部門重要組成部分的記者,通常由缺乏寫作經驗和社會積累的學生擔任,往往加以簡單培訓就匆匆上崗,質量難以保證。因此,要在理論研究方面有所建樹,必須要打造一支政治覺悟高、思想品質好、業務精良的編采人員隊伍。要根據不同校園媒體的特點和出版(播出)周期,定編定崗,徹底改變目前校園媒體兼職人員過多的局面,并建立和完善新聞工作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注意隊伍的梯隊建設,注重穩定性與流動性的合理結合,適當吸納新聞專業、網絡工程和電視節目制作等專業的畢業生加盟到校園媒體的工作中來。同時,加強業務培訓,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學生通訊員隊伍。除了教授基本的寫作知識和新聞規范外,可以邀請電臺、報社人員進行專項培訓或派學生到校外進行學習、交流,加強諸如在采訪、編輯、播發、發行等各環節的訓練。這樣,在機制上實現專業編輯隊伍與學生記者隊伍的合理配置。

(四)增強媒體互動,注重輿論引導。校園媒體只是傳播的介質,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傳播者和受眾的影響。傳播者的理念、意識、成長環境、傳播方法、傳播技術等等,都會影響到傳播效果。而大學生作為特殊的受眾,具有知識面廣、信息量大、熱情高漲、積極主動、自我選擇和價值認同高的特點。因此,這種影響是雙方的。在媒體互動成為新聞傳播趨勢的形勢下,互動信箱、熱線電話、短信平臺等是目前媒體廣泛采用的互動方式,而在網絡時代,讓受眾直接參與到傳播活動中來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開辟網上論壇。在網絡媒體論壇里,受眾可以及時上傳報料甚至是原創稿件,媒體則可以在論壇上發貼就某一熱點事件引導受眾進行討論,討論的精華部分經整理后即可在傳統媒體上刊(播)出。對于反饋回的信息,要加強輿論引導,特別是網絡BBS上的評論,更要有理有力。借助網絡媒體論壇良好的交互性能,網友之間、網友與媒體網站之間,甚至網友與某個問題專家、權威之間輕松實現溝通,使專業新聞機構更好地觀察自己所要引導的輿論方向與現實的民意之間是否存在差異,也可以進一步判斷自己的輿論導向或者說是議程設置是否合理,以及需要做哪些調整、如何調整等。

探討校園媒體的實踐和效能策略,主要是實現媒體資源整合,并在此基礎上強化媒體實踐,加強策略研究。媒體資源的整合,既要遵循新聞報道工作的一般規律,同時也要把新聞媒體的共性和高校校園媒體的個性很好地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發揮各自的傳播特點,擴大協同效應使媒體資源用途多樣化,將采集的信息通過不同的形式轉換成適合不同媒體需要的內容,資源共享,才能相得益彰,使媒體之間相互支援、相互造勢而增值。

第4篇: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范文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爆發。面對曠世巨災,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國家各大媒體迅速啟動災難應急機制,紛紛在第一時間派出記者奔赴重災區進行深入報道,及時準確、全面真實地向社會公布抗震救災情況,正確引導了輿論導向,有效安撫了社會恐慌情緒。一直以來,由于災難事件本身所固有的極強新聞價值與傳播意義,災難報道一直是新聞學與傳播學重要的研究課題,“5·12”汶川特大地震過后,面對如何構建完善的災難報道傳播機制,如何從傳播學角度完善災難新聞傳播的理論學科體系構建以更好地指導實踐等一系列問題,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趙志立研究員和他的研究生們開始了對于災難傳播學的研究,同時編寫了《災難傳播學》一書,這是我國新聞傳播學領域第一部研究災難傳播學的專著。

該書基于新聞學與傳播學基本原理,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將本世紀以來發生在國際和國內的具有重大影響的災難事件報道的方法、策略進行了比較研究,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理論觀點與見解,深化和拓展了傳統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理論內涵和外延。該書在研究思路上采取“災難一災難管理一災難傳播一災難報道”的邏輯結構,共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是以災難傳播學基礎理論研究為主,圍繞災難、災難事件、災難管理和災難傳播等基本內容進行闡釋,對于災難管理與災難傳播的聯系與區別、災難傳播機理、傳播方式、傳播模式進行深入探討,對新聞傳媒在災難傳播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運行機制等問題進行詳細研究。下篇主要針對災難報道研究,從新聞傳播工作的性質、功能和任務出發,研究災難報道對象、方式、流程,分析災難報道應掌握的基本原則、方法、策略和藝術,結合案例對災難新聞的傳播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對災難新聞傳播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具有自身獨有的學科特點。首先,研究災難事件報道機制中危機應急管理與信息公開機制相結合。從人類災難史的發展歷程對災難傳播機制進行研究,用學科專業的角度、整個人類的視野,不僅豐富了傳播學的內容,更拓展了傳播學的學科范圍。其次,研究各類災難傳播案例探尋新學科基本規律與原則。從地震災難事件的報道引申到各類災難事件的報道,介紹了國內外災難新聞傳播案例,總結各種災難報道形式,既遵循一般新聞報道傳播的規律,又集合應急機制的原則與要求,形成了災難新聞報道獨有的特點和原則要求。最后,突出強調新聞工作者的媒介素養研究。在災難事件發生后,新聞工作者如何通過新聞報道的形式將災情及時、全面、準確、真實的報道給公眾,起到引導輿論安撫民心的作用?如何將抗震救災中,國家政府、社會各界以及志愿者等各方力量有效展現,以樹立公眾戰勝災難的信心與勇氣。

當然,作為我國災難傳播學第一部專著,本書對于學科的構建和理論的深度雖還需進一步的完善和挖掘,但它的問世無疑對豐富和拓展傳播學范圍,深化傳播學實踐意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5篇: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范文

同學們,你們的到來為這所八十年歷史的新聞教育機構注入了新鮮血液,你們是她生生不息的未來和希望;老師們,因為和這群清新靈動的同學們在一起,你們身上也始終勃發著青春的活力。在新的學年開始之際,我謹向你們致以問候并表達最美好的祝愿。

按慣例,院長要在新學年開始之際,同大家做一次交流。我很認真地思考過,該同大家談些什么?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參加今天這個典禮的沒有大學新生,因為所謂新聞學院的本科新生其實已經在復旦學院度過了一年,而研究生們都曾經有過大學就讀的經歷。所以,關于大學生活的意義、對大學生的普遍要求我想已經不用多談,但在座的很有一部分是剛剛開始接觸新聞學院,有的已在新聞學院學習了一些時間,我們的老師更是長時期在學院工作,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從與時俱進的角度看,不能不思索這樣的問題:新聞學院到底有什么特點,新聞學院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我們作為具有八十年悠久歷史的中國一流新聞學院,在新形勢下的發展戰略是什么,我想,這是可以同大家做個交流,談談我的看法的。

大學是個高揚理想主義旗幟的地方,大學也是個以腳踏實地務實精神獲取知識、研究問題的所在,相對于中文、哲學、歷史等學科,新聞傳播學科更側重于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和研究、對未來發展的關注和研究。因此,今天我想跟大家談的內容,結合了對新聞學院教學和新聞傳播產業發展現狀的思考,結合了對新聞傳播理論研究和新聞學院人才培養目標的思考,簡單而言,想同大家談談三個方面的思考,或者說三個方面的憂慮。

這三個方面的思考或者說憂慮分別是:

一、隨著全國各地高校新聞專業的遍地開花,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學生畢業后也并非都能從事與專業對口的工作,尤其是新聞專業的學生,有相當比例的未能進入新聞媒體,成為新聞工作者,那么,新聞學院的在校學習應該學什么?

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以Twitter、Facebook、Myspace等社交網站、視頻共享網站、微博客網站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日益突破社交、娛樂功能邊界,參與突發性事件甚至是政治性事件的信息傳播和評價,未來的世界,似乎“人人都能充當記者”,那么,新聞工作者需要通過新聞教學培養的價值在什么地方?

三、有部分新聞單位領導評價,新聞專業的學生通常上手快,架勢像,但略顯后勁不足、特色不明顯,尤其是隨著媒體分眾化、專業化、精細化的發展,有更強專業知識背景的非新聞專業學生在某些專業性領域的新聞報道似乎更顯優勢,那么,新聞學院培養出來的所謂科班出身的新聞工作者,優勢在哪里?

開學之初,不談憧憬、不談美好的理想、不談進入復旦新聞學院讀書的自豪,大家可能覺得有點煞風景,但我想,這三個方面的思考或者說憂慮其實是同在座各位都有密切關系的,這些問題不能很好地解答,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到我們的新聞教學和教育,影響到新聞學院學生未來的發展,作為新聞學院的學生、老師,以及我本人作為院長,都必須認真面對這三個問題,所以,我想借今天借這個機會,同大家交流一下我對這三個問題的一些思考,可能還不夠完善和成熟,供大家批評。

一、立足于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強化專業特色的同時,夯實全面發展的基礎。

新聞學院的在校學習應該學什么?這第一層思考,我聽到的主要是來自新聞學院學生自身。目前新聞學院有新聞、廣電、傳播、廣告四個專業,從近幾年就業狀況來看,有相當比例的學生第一份工作未必與專業對口,尤其是新聞系和廣電系,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并未能像求學時所向往的,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這一方面是新聞單位體制改革帶來的人力成本控制觀念在產生作用,不能盲目多招,另一方面,很多都市類媒體傾向于招收“熟練工”,不愿意招收要從頭培養的應屆畢業生。這種情況下,不少本科學生,甚至是研究生,畢業后走向了公司企業或者是非新聞類的事業單位,從事公關、市場策劃乃至于行政、文書等工作。

這種就業狀況同傳媒業發展的態勢以及全國新聞院校開設數量都有關系,在短時期內不一定能有很大的改變。這就要求,我們的在校學習,必須要立足于綜合素質的提高,要在強化復旦新聞學院專業優勢的同時,夯實全面發展的基礎。

這個綜合素質基礎,不是簡單的知識面的問題,也不僅僅是知識結構的全面性、學科基礎的綜合性問題,它還包括了一個優秀人才的全面要求,比如眼界、修養、胸襟、氣度,待人接物的態度,分析事物的方法,學習習慣的養成等等。

――這就要求我們的同學,不要簡單地以追求學分為目標來進行科目選擇,有些同學可以很經濟地計算出投入產出比,會衡量哪些科目分值高,哪些科目好通過,這就把積攢學分求得畢業作為了大學學習的目標,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如果你大學幾年僅僅是在為如何順利地離開這個學校而努力,那么當初又何必勤奮努力地考進來呢?

我強調綜合性素質的培養,絕不僅僅只是為了解決就業方向的問題。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往往決定了其專業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即便是從事非專業的工作,能夠取得多大成就,也是與其綜合素質的高低密切關聯的。

――這就要求我們的同學,要盡量爭取多一些非功利性目的的學習,充分利用在復旦這所綜合性名校學習的機會。復旦新聞學院有許多名師,復旦大學更有很多名師、名學科。我有這樣的體會:不同學科的學習,會有不同的收獲。文學是滋潤、理論是深刻、歷史是廣博、經濟是實際、法律是嚴謹、新聞是敏銳、政治則會讓你收獲什么叫大局。因此,我在新生寄語中說,“植根復旦綜合性大學的深厚土壤,不拘學科之限,博采諸家之長”,多做一些跨專業的學習,開闊眼界,充實心靈,從而實現“塑人格、求知識、厚學養、廣識見”的綜合性素質培養目標。

我們的大學生活,其實是在深入掌握一門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有著厚實的學養基礎、科學頭腦、開闊眼界、不凡氣度、博懷的具有綜合人文素養的優秀人才的一個過程,不管你未來是成為新聞工作者,還是帶著新聞學院傳授的知識走向其他崗位,這份綜合素質的培養都將是至關重要的。

二、進一步加強新聞傳播理論研究和學習,從理論制高點認識和推動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

新聞工作者需要通過新聞教學培養的價值在什么地方?被業界譽為“互聯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的美國人克萊•舍基在《未來是濕的》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表述:“職業記者?職業編輯?職業攝影師?請別再用這落伍的稱謂!當出版不再是一種稀缺資源,當媒體不再掌控機構特權,當大規模業余化的旗幟被高高舉起,當社會性工具清除了公眾表達舊的障礙,當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任何事情,這就是一個‘人人皆記’的時代?!钡珜嶋H的回答是“No”。

在新媒體乃至于“自媒體時代”,越是信息發達,越是傳播手段便捷,人們就越需要整合、分析和引導,我們可以說“人人都可能成為傳者”,但并非“人人都可能成為記者”。記者,廣義上是指新聞工作者,是一種專業工作者的稱謂,他不僅僅意味著能傳遞信息,更意味著能掌握信息傳播的特性、規律,能更深入地采集、更精準地分析、更生動地表達、更獨到地評價,從而十分自覺地從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會、有益于國家的角度,最終實現對信息的整合,對輿論的傳播。

因此,新媒體的發展其實是更加凸顯了“專業”的重要性。所謂“術業有專攻”,但專攻就得有專攻的水準和優勢,就得體現出與業余的不同。

――這首先就要求我們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特點還要進一步增強,教學專業標準要進一步提高,我們要切實加大對新聞傳播理論的研究,要十分重視對歷史的分析研究,十分重視對現實的分析研究,更要重視面向未來的理論研究、理論探討和理論教學。我們的碩士生、博士生要充分借助高??蒲袃瀯?積極跟蹤和研究新聞傳播行業世界范圍內最前端的動態,充分研究分析各類媒體形態的發展,首先從理論的制高點上認識它、掌握它進而能夠駕馭它。新聞學院培養的人才,不僅是要成為新聞傳播行業的實踐者,更要成為新聞傳播行業的引領者和推動者。

同樣,理論學習和研究對于本科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理論素養,如果只是簡單地掌握技能,那么專科培養已經足夠。

――在重視新聞傳播專業理論研究和學習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要進一步加強對采、寫、編、評等新聞實務的學習,不斷提高分析、整合、統籌、組織能力,加強對新聞媒介管理的學習。新聞學院所培養的不僅僅是新聞記者、編輯,我們還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新聞行業的領軍人物,從名記者、名編輯,到總編輯乃至高級領導干部。從黨委機關報領導,到新媒體網站的CEO,乃至民營傳播機構的創始人,新聞學院所輸送的人才,在新聞傳播的各個相關領域和相關層面,都有非常出色表現。

如同我在新生寄語中所說,復旦新聞學子“當練就倚馬可待、力當千軍的妙筆,更要錘煉出穿透表象、洞察本質的思想力,領會和掌握新聞觀;要練就一葉知秋的敏銳眼光,更要培養出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和胸襟。為社會進步、人民幸福、國家富強而發奮學習。傳播技術革命撲面而來,復旦新聞學子,當向潮頭立。”

注意了以上幾點,新聞學院教學培養的價值所在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堅定新聞觀,堅持好學力行的傳統,進一步增強復旦新聞教學的品牌優勢。

新聞學院培養出來的所謂科班出身的新聞工作者,優勢在哪里?是否真如有些新聞單位領導所評價的那樣后勁不足,或在某些專業領域內的新聞報道不如相關學科背景的記者。這第三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已經蘊含在前兩個問題的答案之中,但也還有幾點可加以闡釋。

――在我看來,新聞學院所培養的人才優勢,首先在于對新聞有切實的、正確的認識,對新聞價值有清晰、準確的判斷,他們是新聞真實性和新聞品質的最自覺、堅定的捍衛者??傊?他們應該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新聞,有正確的新聞價值觀。紙餡包子之類,編造的不是新聞;嘩眾取寵,不負責任的也不是新聞。

――新聞學院的優勢還在于,我們所培養的人才不僅有一定的操作能力,還有相當的理論素養。新聞學院的學生接受過系統的新聞觀的教育,這對于今后在復雜情況下把握正確方向,堅持正確立場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對于今后始終保持那么一股底氣,保證自身不斷地持續發展,極其重要。

――此外,在我看來,復旦新聞學院學生最重要的優勢還在于秉承“好學力行”這一優良傳統所形成的既重學問又重實干、動手能力強這一鮮明的特點?!昂脤W力行”作為一種精神的倡導,已經融入了復旦新聞學子的血液,成為一種文化基因,無論是從事新聞實踐,還是從事新聞傳播理論研究,在“好學力行”傳統指引下的復旦新聞人,具有更強的學習精神,更好的學習習慣,更出色的學習能力;在好學力行傳統指引下的復旦新聞人,更加注重貼近時展,關心國計民生,關注世界變化,關切人民期盼,也如我在新生寄語中所表達的“既具孜孜以求之鉆研精神,又懷中流擊水之雄心壯志。立足上海,放眼世界;鐘情傳統,更緊貼時代、勇于探索?!?/p>

在新學年開學之際,我同大家交流了對以上三方面問題的思考或者說憂慮,本意是想在一片繁華盛世之下,提倡一種危機感,提倡一種自我加壓。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著名的“西南聯大現象”,西南聯大曾經培養了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錢偉長、何炳棣、王瑤等大批優秀的自然科學家和人文學家,成功的原因固然有很多,而我有個看法:他們的求學時期恰恰正是中華民族最危機的時刻,內憂外患,民生艱難,為民族的獨立而讀書,為祖國的富強而讀書,時代危機下產生的強大動力,時代危機下樹立的宏大目標,成就了一代學子。

成長在今天的各位,尤其是在復旦新聞學院這一百年名校的名牌專業院系求學的各位,無疑已占據了種種優勢,堪稱為時代驕子。在上海這座國際性大都市,在文化大建設、大繁榮的中國,更蘊含著無限機遇。但我相信適度的危機感,將使我們保持更高的敏感度,更強的進取心,講這些問題,以提示大家在校求學以及未來的人生之路上能看得更遠,能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

第6篇: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范文

周明偉在致辭中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增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和文化軟實力的要求更加緊迫。如何向世界說明—個快速發展、復雜多元的中國,塑造和傳播真實的中國形象,是廣大對外傳播工作者要面對的長期挑戰。

他指出,清華大學擁有我國高水準的研究隊伍和學術資源,外文局在對外出版、國際輿情和傳播實踐研究方面具有優勢。此次戰略合作是雙方有效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一次強強聯合,也是對外傳播實踐工作部門與高校教學科研機構密切合作的有益嘗試。

他希望雙方以此次合作為契機,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著力研究當前國際傳播體系和文化軟實力建設中面臨的戰略性、基礎性問題,聯合打造凝聚各方優質資源、優秀成果和高端人才的國家級專業智庫,努力為中國對外傳播事業的科學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姜加林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分別代表雙方簽署中國外文局與清華大學結成“對外傳播研究戰略合作伙伴”框架協議。

按照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互聘對方的研究人員擔任特聘研究員,合作開展對外傳播案例研究和課題研究,合作出版對外傳播相關專著和教材,聯合舉辦學術研討會,合作編輯《對外傳播》雜志,并將該雜志打造為我國新聞傳播學核心期刊。

此外,雙方還將聯合設立“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基金”,用于資助及獎勵清華大學青年學者、碩士博士研究生開展對外傳播相關研究。

清華大學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致力于外傳播、全球傳播、國際新聞、跨文化傳播、公共外交、危機傳播、新聞制度和國家品牌行銷等前沿學科的研究工作,承擔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課題、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等研究項目,與國務院新聞辦等部門合作開展新聞發言人和外宣人才的培訓工作,同時著手進行愛潑斯坦新聞思想和實踐的研究及相關圖書文獻的編纂整理等工作。

第7篇: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范文

1.1傳播理論研究

主要包括傳播學基礎理論、傳播思想、傳播體制研究、傳播效果研究、危機傳播管理研究等領域。

1.2新媒體研究

主要包括新媒體研究,以“全媒體、大傳播”理念開展教學與科研活動,使學科建設不斷適應傳播形態的變化和媒介技術的發展。

1.3視覺傳播研究

主要包括電視傳播和攝影傳播。

2傳播學實驗室體系的建設

為了適應現代化教學、更好地開展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實驗室體系建設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2.1根據專業課程開設的要求

要結合專業課程的要求開設傳播學、新聞采訪、廣播電視新聞、廣播電視節目主持、播音基礎與播音創作、新聞攝影攝像、節目編輯制作、電視藝術、網絡新聞、音響基礎、節目策劃與編導,以及廣告等實驗課程的開設于建設,專供學生實驗實習,培養學生文字基本功及文學修養,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這也是當代新聞工作者所必需的素養。

2.2根據學生實踐的需要

根據學生實踐的需要制定實驗室建設規劃。實驗室建設規劃的總體目標是經過三到五年的努力,把實驗室建設成符合專業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管理科學、體制規范、手段先進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基地。根據專業開設情況,建設用于學生專業實習實踐的播音室、平面媒體編輯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實驗室、語音訓練室、聲音合成實驗室、網絡新聞編輯實驗室、攝影棚等,以滿足課程教學實驗的需要。

2.3硬件設施的擴充和更新

傳播學實驗室需要為實驗實訓所用,電腦、打印機等儀器設備是實驗室的基礎設備,方便教師及學生的創意采圖,電腦作業,新聞/廣告等影視學習,相關硬件設備的好壞既體現了現代實驗室建設的功能性、先進性和完備性,又體現高科技化、便捷化和人性化等特性,硬件對于信息的流暢及索求更是非常重要。

3結束語

第8篇: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范文

新聞評論為何要拒絕“娛樂化”

根據丁法章先生在2002年出版的《新聞評論教程》中給出的定義,新聞評論,是媒體編輯部或作者對最新發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和有普遍意義的緊迫問題發議論、講道理,有著鮮明的針對性和引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是現代新聞傳播工具經常采用的社論、評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編者按、專欄評論、述評等的總稱,屬于論說文的范疇。①而新聞評論的主要特點就是:鮮明的政治性、強烈的新聞性、廣泛的群眾性和嚴格的科學性。②

關于娛樂化的問題,近幾年來學者的表述并不統一,筆者以為,所謂新聞評論的娛樂化,是指對新聞進行評論的時候,忽視理性思辨,過于夸大新聞中軟性的部分,過于講求趣味性、刺激性,甚至通過文字游戲的方式來獲得受眾眼球。

雖然說,新聞評論不應該排斥多元化的表達,特別是輕松、自然、詼諧的表述方式更加容易為觀眾所接受。但有一點必須明確,新聞評論是以理性思考社會問題為生命的,對于新聞評論邊緣性、變異性的探索或嘗試,不能突破這一點。新聞評論從業者(主要是指作者與編輯)倘若利用市民文化批評能力較弱,利用當下浮躁的社會文化心態,以“貼近民眾”為借口而嘩眾取寵,將娛樂化“化”得越來越離譜,置剛剛重新起步的新聞評論發展方向于不顧,則是缺乏社會責任感之舉。

新聞評論因何難以拒絕“娛樂化”

凡是寫過或者做過評論的人,都會感慨做評論之“難”:既要最大程度發揮評論以思考、分析、批評等方式,通過思想“干預”社會的功能,又要考慮到轉型時期復雜敏感的社會環境,還要琢磨受眾是否樂于閱讀,是否能夠接受。在這種復雜的環境中,一些媒體無法做到每天都有新觀點、新視角,為了避免可能引發的諸多麻煩,便主動地逃避監督批評,開始以趣味性、刺激性作為取向,并在撰寫形式上強調“五花八門”,越來越多地開始走“文學創作”的道路,也就不是十分難以理解了。此為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由于轉型社會必然存在的現實問題,不正常、不公平甚至令人憤恨的事情的確很多,于是,一些文章空以一腔道德義憤,夸張地放縱嘲諷。沒有觀察、沒有思考、沒有分析、沒有追問,只有簡單的言語霸道。這似乎很“解氣”,也在短時間里能夠與讀者形成很好的情緒情感的共鳴,卻因為沒有思辨而彌漫著浮躁的情緒,造成了評論娛樂化取向的扭曲。比如,在今年爭論較多的打破水、電等行業壟斷的問題上,業內人士提出“行業內也有差異、要區別對待壟斷行業的高收入問題”的說法,這原本沒有錯,但說這話的官員卻被套上了個人道德有問題的大帽子,甚至有的評論文章對其做出了人格上的污辱,迎合了一些讀者的不滿情緒,但就實質而言,卻是在毫無建設性的基礎上,放大了社會對立情緒。

原因之三,新聞評論理論支撐的缺乏。坦率地講,新聞評論的娛樂化傾向,作為一種相對性的理念和操作方式,是客觀存在的,在某些時候,也有一定的探索空間,稍有嘗試、謹慎探索未嘗不可。但堅守的底線在哪里?“化”的最低限度在哪里?怎樣的探索才不會背離評論的本質?在這些問題上,都缺乏業務理論研究的成果作為支撐。

原因之四,新聞評論的娛樂化有強烈的社會背景,因為當前我們整個社會都在泛起一股強勁的娛樂化傾向。反映到媒體上,文娛娛樂化、體育娛樂化、社會新聞娛樂化、國際新聞娛樂化,甚至時政新聞也有了這種傾向。這些表象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新聞評論的操作思維。

新聞評論娛樂化傾向的社會對策

1、 首先需要明確地認識到這股“娛樂化”潮流發展的終極方向

對于這個社會的娛樂化傾向,很多人的態度是悲觀的,認為這股勢頭將“不可逆轉”,筆者倒不這樣認為。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民眾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受眾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總是以庸俗化、膚淺化來迎合受眾,最終也會被受眾所唾棄,這是必然的走向。

很多人以為,今天的讀者不喜歡嚴肅的東西,看不進去理性的思考,這是嚴重的偏見。以《華商報》的“華商時評”欄目為例,自從開辦以來,不少人曾提出疑問,“沒有視覺沖擊的大圖片,“沒有醒目的大標題,干巴巴的全是緊湊的文字,你們再不迎合讀者情緒,經常跳出來‘罵一罵’,會有讀者嗎?”盡管沒有固定的版位安排、沒有固定的版面大小,版面忽大忽小,忽前忽后,但操作一段時間以后,報社的各項數據調查表明,閱讀率、精度率都“出人意料”地高,讀者的反饋、來電來稿來信也很多。這讓很多人意外,卻也表明讀者并非都是愛看娛樂化的東西,隨著思辨能力的提高,他們具有強烈的“消費觀點”的需求。整天對雞毛蒜皮的小事情,搞一些不痛不癢的小議論,讀者是會厭倦、逆反的。這也是這股來勢兇猛的“評論娛樂化”之風最終必將歸于沉寂的群眾基礎――用葛優的臺詞來說,“要相信群眾”。

2、必須從觀念上無條件地堅持四大基本規律

近來的新聞評論有一些非常錯誤的傾向:對于沒有明確的新聞作義正言辭的批評,當新聞明確了之后卻又沉默不語;評論文章常常建構在“假想觀點”的批駁之上,以某個網民某句及其特例的話為靶子;只要有人愛聽,不講邏輯起點、推理方式……這些都是損害新聞評論生命的行為。

新聞評論從本質上說是新聞傳播的一種,所以必須無條件堅持新聞的傳播規律:真實性、準確性、權威性、可信性。在泛濫的新聞娛樂化大潮中,無論哪一種類型的新聞方式,哪一種類型的娛樂化取向,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視這四大基本規律。

3、加強新聞評論理論的實務研究

對于新聞評論的理論問題,學院派研究過多地注重評論的結構、寫作的方式等表象化的東西,常常缺乏對現實操作的個案研究。廓清必要的概念界限,為評論的整體操作設置好“淪落”的底線,這是新聞理論研究者責無旁貸的義務。

從一名新聞評論實際操作者的角度來看,筆者以為下面這些議題似乎需要做出明確的理論回答:新聞評論的娛樂化傾向有哪些分類?哪些是可以做的探討、哪些是絕對的誤區?最近興起的電視讀報對于報紙的評論文章有哪些引導與誤導?電視評論與報紙評論無法做到的同質化有哪些?時事評論與雜文的相通之處與最大界限又在哪里?等等問題都有待理論界作出更加明確的應答。

4、傳媒工作者需要做好自律

面對新聞娛樂化與評論娛樂化,在新聞界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政策和法律對其作出規范之前,作為新聞把關人的新聞從業者,需要先給自己的價值取向“把好關”,對自己這艘航船找好準確的方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在以娛樂的筆法游走時,不能忘記道義的重擔。

注釋:

第9篇: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范文

傳播學研究的方向很多,涉及到人與社會的各個方面,其培養的人才主要以科教影視傳播為特色,以計算機網絡媒體和電視為傳播手段,以人文精神和傳播現代科學技術為宗旨,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與信息化社會要求,熟悉人文科學和自然社會科學,能夠駕馭現代媒體技術的技藝結合、文理交叉的中高級綜合型傳播人才。要求學生具備現代媒體傳播基礎理論、基礎知識,掌握現代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與網絡多媒體傳播的基本技能,勝任影視傳播、網絡傳播、新聞傳播、媒介及廣告經營管理等領域的各項工作??偨Y起來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1傳播理論研究

主要包括傳播學基礎理論、傳播思想、傳播體制研究、傳播效果研究、危機傳播管理研究等領域。

1.2新媒體研究

主要包括新媒體研究,以“全媒體、大傳播”理念開展教學與科研活動,使學科建設不斷適應傳播形態的變化和媒介技術的發展。

1.3視覺傳播研究

主要包括電視傳播和攝影傳播。

1.4策略傳播研究

策略傳播主要是傳播學科的國際前沿地帶,也是西方應用傳播近年興起的重要分支,研究方向包括了廣告、公關、營銷傳播、品牌構建等多個具體學科領域。傳播學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厚實的理論功底、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的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畢業生能夠勝任公共關系、廣告、新聞宣傳、傳媒管理、教學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

2傳播學實驗室體系的建設

為了適應現代化教學、更好地開展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實驗室體系建設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2.1實驗室建設規劃的理念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辦學規律,迎接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及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全球化趨勢對技術開發、科學研究帶來的新挑戰,把握傳播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教育、文化領域的發展動向,緊緊圍繞教學中心任務,加快實驗室改革和建設步伐,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動手和創新能力,適應專業結構和學生知識結構調整的需要,加強創新型、設計型、綜合型、探索型實驗,在不斷改善現有實驗條件的基礎上,創新實驗室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加強管理,形成規范、創建科學的實驗室管理模式。

2.2根據專業課程開設的要求

要結合專業課程的要求開設傳播學、新聞采訪、廣播電視新聞、廣播電視節目主持、播音基礎與播音創作、新聞攝影攝像、節目編輯制作、電視藝術、網絡新聞、音響基礎、節目策劃與編導,以及廣告等實驗課程的開設于建設,專供學生實驗實習,培養學生文字基本功及文學修養,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這也是當代新聞工作者所必需的素養。

2.3根據學生實踐的需要

根據學生實踐的需要制定實驗室建設規劃。實驗室建設規劃的總體目標是經過三到五年的努力,把實驗室建設成符合專業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管理科學、體制規范、手段先進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基地。根據專業開設情況,建設用于學生專業實習實踐的播音室、平面媒體編輯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實驗室、語音訓練室、聲音合成實驗室、網絡新聞編輯實驗室、攝影棚等,以滿足課程教學實驗的需要。

2.4硬件設施的擴充和更新

傳播學實驗室需要為實驗實訓所用,電腦、打印機等儀器設備是實驗室的基礎設備,方便教師及學生的創意采圖,電腦作業,新聞/廣告等影視學習,相關硬件設備的好壞既體現了現代實驗室建設的功能性、先進性和完備性,又體現高科技化、便捷化和人性化等特性,硬件對于信息的流暢及索求更是非常重要。

3結束語

超碰观看|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爱| 亚洲色中文字幕无码av|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婷婷丁香五月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有码无码人妻av蜜桃| 女人喷潮完整视频| 亚洲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av污污污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高潮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欧美精品网站|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囯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九九热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 91啪在线| 午夜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91福利免费视频| 色婷婷av久久久久久久| 午夜无码区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yy111111少妇无码理论片| 少妇裸交aa大片| 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丰满熟妇bbb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区|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 | 人妻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 国产网站在线看|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视观看| 蜜桃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乱偷无码av先锋| 无码无套少妇毛多18p|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 无码丰满熟妇juliaann与黑人 | 伊在人天堂亚洲香蕉精品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