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鄉(xiāng)的味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杭州口味清淡,你應該少吃點啊!怎么反而吃得更多?”面對妹妹體重的暴漲,我們覺得有些匪夷所思。“哎呀,你們想錯了,杭州啥都有,火鍋、串串都一樣的,只是味道差點。我多放辣椒就是了!”香不夠,麻沒有,只要有辣,她也很快地甘之如飴,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她的味覺適應能力。
姐姐在四川家鄉(xiāng),美食天堂,自然少不了一個吃貨周末在成都大街小巷的各種品嘗,更少不了在網(wǎng)上跟妹妹分享,刺激妹妹的味蕾,估計這也是妹妹體重不減反增的原因。
入冬之后,美食誘惑更甚。火鍋自然是不必說的。經(jīng)濟下行,人們越來越節(jié)省,跟火鍋有著異曲同工的串串香、冒菜迎來了最大的美食市場。成都最火爆的“玉林串串香”自從1995年創(chuàng)立以來,便成為四川特色火鍋之一,“讓沸騰的鍋里麻辣燙變成了隨時可以提起來的麻辣燙”,一時間風靡蓉城,在全國各地開店,也在綿陽最火爆的燒烤一條街上有了很大的門店。矮木桌子、寬木板凳,古色古香的風格,有些童年老記憶的味道。傳統(tǒng)火鍋原料被一根根竹簽串起,放入火鍋,燙熟后提起來再蘸味碟,所有的麻、辣、燙都被吸收在竹簽串起的食物上,火辣辣地刺激我們的味覺。口腔刺激了,鍋下的火呼啦啦之勢,烤著我們的臉龐,再冷的天氣也不冷了。不少喜歡出汗的,即便隆冬,也會吃出一身汗來。
離家近的姐姐周末回家,免不了受些優(yōu)待,爸媽肯定是陪著吃好的。于是即便妹妹沒回來,這一家仨也要高高興興地爬山,再去吃串串香――從小吃過不少串串,口味是刁的,黃家巷、馬家巷的門店小,味道一般,每次還是去玉林串串。
論文摘要: “無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種精神境界。無為的本質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種精神境界,它與“道法自然”的價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無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價值取向的直接體現(xiàn)。無為的本質就是順應自然的變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為造作,達到“無為而無不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認為做學問要天天的增加知識,而體道則要天天削減私欲,損之又損,就達到無為、無為便可以無不為,如果不妄為,那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這是老子五千言講的主要問題。天地萬物是由道創(chuàng)生的,而道則要依法于最高的準則“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須也依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個“無為而無不為”,便是“自然”的體現(xiàn)。
在個人修煉上老子提倡自然“無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認為“無為”便是無私,不爭先,置身度外,因為無私,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無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為不居功,其功勞不會失去。“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無為”就要功成身退,這是天道。“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爭,故無憂”(《老子》八章),無為就是不爭,不爭便能取勝而又沒有禍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無為”就是知足,知止,這樣便長滿足,可以長久。“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四十九章),“無為”就是沒有自己的私心,以百姓心為心。
在治國安邦方面,老子用“無為”思想來詮釋他的政治哲學。“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老子》七十五章),老子說統(tǒng)治者為了滿足私欲而做出禍害百姓,違反天道的行為,所以使百姓饑餓,國家難治。“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老子》二十九章),是說統(tǒng)治者采取“有為”的原則去治理天下,所以只會失敗。“無為”便是指去除私欲,順著民心,順著天道去處事的原則。“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老子》三十二章),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無為,則萬物將自賓從,自化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無為”便是好靜,無事,無欲,人民便會順化,純正,富足,純撲。“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無為”便是無事,不制造逆民心,違天理的事端,無事才可以取天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無為”就是順從、輔助自然的發(fā)展,而不敢干預。
老子把“道”區(qū)分為“天之道”和“人之道”,其中含有自然法則和人類法則相比較的意味。老子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所以,老子主張“人之道”應當效法“天之道”,復歸于“不爭”“不言”,“無私”“無為”的自然本性。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同樣認為道有“天道”與“人道”之別,他明確地指出:“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這里,“無為”同樣是指天然的意思,而“有為”則是指人為的意思。莊子經(jīng)常用寓言和比喻來說明天然和人為。在他看來,牛馬生就了四只腳,這就叫做天然;而用繩索套住馬頭,拴住牛鼻子,這就叫做人為。所以他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莊子·秋水》),就是說,不要以人為去毀天然,不要以造作去滅性命,不要以有限之得去殉無窮之名。如此謹慎地持守下去而不要有所閃失,這就叫做回歸本真。《莊子·應帝王》中有一則寓言:相傳南海的大帝叫闞,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渾沌。闞和忽常常在渾沌之地相聚,渾沌非常友善地接待他們,闞與忽為了報答渾沌的恩德,見它沒有七竅,便為他鑿七竅。于是,他們每天鑿出一竅,過了七天,七竅鑿成了,而渾沌也死去了。寓言通過闞和忽出自好心而做了壞事,來強調天道自然無為,反對把人的意志強加給天地萬物。
在莊子看來,人與天地萬物都有其自然的本性,然而世人往往違背其本性,偏要人為造作,賣弄機巧聰明,迷戀繁文縟節(jié),追求浮躁虛華,不僅使物的真性喪失了,而且也使人自身所固有的自然的本性喪失殆盡。在此方面,《莊子·馬蹄》一文闡述得最為詳明。《馬蹄》一文開門見山,從馬的自然本性說起。馬蹄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風寒,吃草飲水,蹺足而躍,這就是馬的真性。等到后來出了個伯樂,他揚言:“我善于治理馬。”于是給馬燒烙印記,梳剪鬃毛,修刻蹄子,絡套馬頭,然后用繩索把它們拴在一起,用柵欄把它們編在一起,這樣一來,馬就死了十之二三。再加上餓它、渴它,急速地驅使它,沒完沒了地調治它,前面有軛頭、嚼子和韁繩的牽制,后面有皮鞭的威逼,這樣整治下來,馬就死了超過半數(shù)。伯樂治馬,陶匠治土,木匠治木,他們所治之物不同,但他們利用智慧技藝進行人為造作的結果卻相同,使得所治之物都喪失了自身的自然本性。在莊子看來,圣人、伯樂及工匠們都有各自不同的智慧和才能,而恰恰是這些智慧和才能造成了人和物自然本性的喪失。所以,莊子認為,工匠們的罪過就在于他們用機巧的手藝破壞了物的純樸本性,把物變成了器皿;伯樂的罪過就在于他用純熟的治馬術泯滅了馬的真性。而圣人的罪過就在于他毀棄了人的自然本性。從中我們可以體悟到道家一貫主張“絕圣棄智”的良苦用心。
《莊子·養(yǎng)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為梁惠王宰牛的廚師,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著音樂節(jié)拍跳舞一樣,而且游刃有余,干凈利索。梁惠王連連稱贊,不解其技藝為何如此高超。廚師講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訣只是八個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遵循事物內在的規(guī)律性。可見,道家的“無為”思想的實質在于:反對違背人的本性和違背自然法則的肆意妄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與自然的對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我們可以看到,道家主張無為,始終是在努力消除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兩種對立:一是現(xiàn)實社會中違背人性的綱常法度與人的自然本性的對立,二是憑借有限的知識妄自尊大的人與自在無為的大自然的對立。莊子主張“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莊子·大宗師》),是說不要以心智去違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為的造作去幫助自然,乃至毀滅自然。但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往往憑借那么一點點非常有限的片面的知識,仰仗著自己幾乎無法控制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便自以為是世界的主宰。人們?yōu)榱俗非笞陨淼陌l(fā)展,滿足日益膨脹的功名利祿的需要,肆無忌憚地掠奪自然,狂妄自大地揚言要征服自然,于是破壞了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造成了環(huán)境的嚴重污染,甚至直接威脅了人類自身的生存。這都是違背自然之道、不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的必然結果,它與道家的“自然無為”的思想恰恰相悖。
參考文獻
我個人認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本質就是實踐。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綜合實踐活動應該成為一個突破口。德育過程是知、情、意、行諸環(huán)節(jié)構成的,只有知識傳授,而沒有情感陶冶、意志磨煉和行為引導不是完整的德育,只注重知識傳授,忽視或輕視德育實踐活動,德育也不能完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我親自參與過的德育活動形式,既有課堂教學活動,又有課外收集積累活動;既有校內文藝匯演、主題班團會評比、征文比賽、風箏比賽、演講比賽,邀請畢業(yè)后現(xiàn)已有所作為的校友做報告,又有校外敬老院慰問、社區(qū)志愿服務、瞻仰烈士陵園、義務植樹、組織優(yōu)秀學生與問題學生一幫一春游等活動。這些活動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有較強的針對性,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極有效途徑。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一個復雜、長遠而艱巨的工程,但是它的教育效果不一定會立竿見影。從學校角度說,一些活動的開展甚至有些沖擊教學,占用學生精力和時間,影響卷面上的分數(shù),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遠些,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清華大學那位用硫酸潑熊的高才生與注重社會實踐的洪戰(zhàn)輝、徐本禹比較起來,哪些人更具有社會價值就不言而喻了。從家庭角度說,今年一月份放寒假時,我?guī)ьI部分學生與我一起家訪四十多次。家庭教育的成敗讓我們一目了然,自尊、自愛、自信、自立、自強的孩子,知曉禮儀,熱情好客;孤僻、寡言、讀死書的孩子,舉止木訥,神情冷漠,缺少常識,用學生的話說,到他家的感覺是“熱臉貼到冷屁股”。從社會角度來說,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將來是要挑社會大梁的,現(xiàn)在的情況是美國的孩子正在開發(fā)游戲軟件,日本的孩子正在銷售游戲軟件,而我們的孩子正忙著玩游戲。多么可怕的對比,未來殘酷的較量中,我們的孩子又會收拾怎樣可怕的殘局。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就重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提出以下意見:
一、學校方面。1、不要讓綜合實踐活動流于形式,求真務實,為綜合實踐活動提供方便條件,保證其順利開展。2、關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先關注教師超負荷工作和工作時間,教師身體健康狀況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愛花使者都倒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這一重大工程由誰來支撐啊!教師如果為分數(shù)從早到晚一頭扎在上課、批改作業(yè)作文、單元驗收卷和輔導學生上,哪里還有時間和精力鉆研業(yè)務,如何談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上新臺階。
二、家庭方面。提高全民素質是國家一直提倡的口號,但是家長素質的提高,該由哪級部門來承擔?過去教師既要教育學生,又要培訓家長,超負荷工作我們沒有怨言,但是學校教育家長沒有行政約束力,缺乏行政執(zhí)行力,如離異家庭的父母都放棄了自己的孩子,不履行監(jiān)護權利和應盡的義務,這部分學生最容易輟學,流入社會成為隱患,留守兒童同樣涉及這個問題。這部分學生怎么辦?責任只能由教育部門承擔嗎?希望法院、公安局、婦聯(lián)、工會等相關部門,協(xié)助學校完成家長培訓和家長繼續(xù)教育的任務。
【關鍵詞】EVA(經(jīng)濟增加值);BSC(平衡計分卡);績效評價體系
一、EVA業(yè)績評價和BSC業(yè)績評價概述
1、EVA的概念與優(yōu)缺點分析
(1)EVA的概念
EVA是一種企業(yè)價值評估的新方法,是企業(yè)的稅后凈經(jīng)營利潤減去全部資本成本后的凈值。其中,資本成本等于企業(yè)的資本投入乘以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經(jīng)濟增加值指標是在扣除了全部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的基礎上來衡量企業(yè)價值的。
(2)EVA的優(yōu)缺點
EVA 業(yè)績評價的優(yōu)點:
①考慮了所有者權益資本成本EVA理論認為企業(yè)的權益資本不是免費獲得的,也存在成本,需要通過利潤來彌補全面考慮了資金成本。②有利于減少會計失真,不易,EVA要求對會計信息進行必要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利潤操縱的行為,從而更真實完整的評價企業(yè)的經(jīng)營業(yè)績。
EVA 業(yè)績評價的缺點:
① EVA 是根據(jù)財務數(shù)據(jù)計算得出的,是一個結果指標,具有滯后性,它只重視財務指標,對非財務指標考慮不夠,易使管理者忽視經(jīng)營過程,具有短期傾向。②EVA 只是站在股東的利益來評價企業(yè)業(yè)績,而沒有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例如債權人、供應商和顧客等。③EVA 是一個絕對值,它反映的是企業(yè)全部資本的增加額,因此不便于不同規(guī)模的企業(yè)間進行業(yè)績比較。
2、BSC的優(yōu)缺點分析
BSC業(yè)績評價的優(yōu)點:
①它實現(xiàn)了財務和非財務的平衡、結果與動因的平衡,平衡計分卡不但繼承了傳統(tǒng)的財務指標,而且包括了三個非財務指標。財務指標是最終的結構性指標,而其他三個非財務指標是過程中的驅動性指標,是為財務指標服務的。②它實現(xiàn)了短期和長期的平衡、外部和內部的平衡。平衡計分卡的績效指標將企業(yè)的長期戰(zhàn)略和短期行為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了短期與長期的平衡。同時,它不但關注內部的財務狀況,還關注外部客戶和市場等外部因素,使外部考核指標與內部指標之間達到平衡。
BSC業(yè)績評價的缺點:
①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財務指標,沒有考慮全部的資本成本。②非財務指標難以量化,同時對四個維度的權重的設置帶有主觀色彩,影響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二、EVA與BSC整合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從第一部分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EVA和BSC有著互補的特性,筆者就兩者互補的優(yōu)缺點如下:
EVA(經(jīng)濟增加值)的優(yōu)點有:充分考慮了資本成本,并減少利潤操縱,是先進的財務指標,有明確的量化公式,便于衡量;缺點有:結果指標,具有滯后性,只是站在股東角度,而沒有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僅包括財務指標,片面追求經(jīng)濟利潤最大化,很容易導致管理者的短期行為。
BSC(平衡計分卡)的優(yōu)點有:既有最終的結構性指標,又有過程中的驅動性指標,考慮了企業(yè)內外部利益相關者(股東、顧客、員工等),包括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創(chuàng)新與學習四個維度的指標,始終關注整個業(yè)務活動的發(fā)展過程,并確保企業(yè)的實際經(jīng)營業(yè)績與企業(yè)的長期戰(zhàn)略保持一致,有效避免了管理者短期行為;缺點有:傳統(tǒng)的財務指標,沒有考慮全部的資本成本,非財務指標難以量化,對四個維度的權重的設置帶有主觀色彩。
由前述分析可知,EVA的優(yōu)勢在于強調公司的基本使命,即追求價值最大化;BSC的優(yōu)勢在于其管理層將注意力置于創(chuàng)造公司價值的關鍵因果路徑上,即關注實現(xiàn)公司價值的驅動因素。二者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因此可以將二者有效整合為一個從價值驅動因素到實現(xiàn)公司價值因果關系鏈,即以BSC為載體,以EVA為導向,將BSC在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中的作用與EVA的導向作用結合起來,構建一種新的評價系統(tǒng)。
三、構建以EVA為價值導向的BSC績效評價體系
筆者以EVA為價值導向,以BSC為載體,初步試擬了兩者相互結合的績效評價體系,此體系以企業(yè)價值最大化為企業(yè)核心目標,以EVA為BSC的最終價值導向,以BSC其他三維指標為過程,形成一個有目標、有導向、有過程的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初步的思路見下圖:
上述的指標體系,包括三個層級:第一層是企業(yè)總體目標層即企業(yè)價值最大化,第二層是準則層即以BSC為框架的各個策略目標,第三層為方案層即明確企業(yè)的價值驅動因素,其中財務角度引入EVA。在第二層中,有明確的邏輯順序和目標,與以前單純的BSC有所不同。一個企業(yè)在占用一定資本的情況下,其獲利能力、資本使用效率和資本結構成為EVA 的直接價值驅動因素,銷售稅后凈營業(yè)利潤率、資本占用周轉率和加權平均成本就成為考察價值驅動因素確實可行的考核指標。
此綜合BSC評價體系的特點:①EVA處于第二層次因果鏈的最終環(huán)節(jié),作為核心財務指標,可更好的實現(xiàn)企業(yè)的戰(zhàn)略目標。EVA就像指南針,將平衡計分卡的戰(zhàn)略和所有指標都圍繞它運行,找出了所有指標的內在聯(lián)系企業(yè)價值 企業(yè)經(jīng)營發(fā)展都是為實現(xiàn)EVA增長而服務的,在此引導下,企業(yè)各部門明確了創(chuàng)造更多的EVA是永恒的目標。②綜合BSC將業(yè)績評價與激勵機制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環(huán)形管理體系,它突出“價值創(chuàng)造——戰(zhàn)略——評價——考核與激勵”的管理方針,實現(xiàn)體系的良性循環(huán)。③綜合BSC考慮了時間維度,管理者必須在各個時期做出計劃,確保提高EVA通過這種時間維度,管理者必須從更長遠的計劃抓機遇。
參考文獻:
關鍵詞:水稻 鉀肥 產(chǎn)量 品質
前言 眾所周知,鉀不但是作物生長發(fā)育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元素之一,也是影響作物品質的“品質因子”,鉀對增進水稻代謝功能以及增加水稻抗逆性都是十分重要的。水稻對鉀肥的吸收量比氮和磷都高,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氮、磷充足的基礎上施用鉀肥,不但能夠提高農(nóng)作物的產(chǎn)量,而且能夠改進農(nóng)作物的品質。本試驗意旨在于通過不同鉀肥施用量進行比較,以確定寒地水稻鉀元素的最佳施肥比例,達到高產(chǎn)優(yōu)質的目的,為本地區(qū)建立合理的施肥模式提供理論依據(jù)。
1、試驗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點設在創(chuàng)業(yè)農(nóng)場水稻高新科技示范園區(qū),土壤類型:草甸白漿土;質地:粘土;有機質:4.7g/kg;PH:6.0;堿解氮:214.6ppm;有效磷18.7mg/kg;速效鉀223.4mg/kg。前茬作物為水稻。
1.2試驗方案與設計
1.2.1 供試品種:墾稻26
1.2.2 試驗設計:試驗采用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當?shù)爻R?guī)施肥水平下氮肥減20%用量,氮磷鉀施肥比例不變,改變鉀肥的施肥比例,設5個處理,純量氮磷鉀比例分別為A1=1:0.5:0,A2=1:0.5:0.3,A3=1:0.5:0.6,A4=1:0.5:0.9,A5為當?shù)爻R?guī)施肥量對照CK。
于4月中旬播種,旱育中苗,每盤播芽谷100-125g,5月中旬移栽。插秧規(guī)格為30cm×12cm,5-6株/穴,試驗面積為30m2,無重復。
1.3 主要栽培管理措施
本試驗將于2014年4月9日播種,5月12日插秧。育苗方式采用常規(guī)生產(chǎn)方式進行。育苗及本田要嚴格按照“三化一管理”的技術要求進行栽培管理,播種量、施肥用量及時期、防蟲滅草等均按當?shù)厣a(chǎn)現(xiàn)狀進行。氮肥施用比例按照基:蘗:調:穗=4:3:1:2;磷肥100%基施;鉀肥基施60%,穗肥40%。基肥在插秧前施入,分蘗肥在4葉后半葉施入,調節(jié)肥在倒5葉施入,穗肥在倒2葉前半葉施入,磷肥全部基施,鉀肥60%基施,40%穗施。病、蟲、草管理同大田。
1.4 氣象調查
2014年全年活動積溫為2772.8℃,比往年同期高13.9℃。插秧期5月上旬氣溫相對較低,降雨量較多,6月至8月氣溫相對較高,秧苗生長速度較快,彌補了前期低氣溫對水稻生長的影響;從降雨量來看,7月份降雨量最多,達112.6mm,此時期正是水稻抽穗期,大量的降雨對水稻的病害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致使水稻出現(xiàn)褐變穗,今年8月份降雨量減少,氣溫較高,對水稻后期生長較為有利。
2 調查項目要求
2.1 生育動態(tài)調查
通過田間生育期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處理3的各生育時期均早于其他四個處理,表現(xiàn)最晚的為不施用鉀肥的處理1,各生育期較其他處理晚3-5天。
2.2 葉面積和干物質積累量測定
試驗分別對水稻的有效分蘗末期、齊穗期和灌漿期的葉面積指數(shù)進行測定,測定結果如圖1顯示:各處理的葉面積指數(shù)在各個時期隨著鉀肥施用量的增加葉面積指數(shù)呈逐漸升高再下降的趨勢,水稻葉面積指數(shù)在齊穗期時達到最大值,除處理1和處理5以外,其他處理葉面積指數(shù)均達到5以上,即處理3葉面積指數(shù)達6.4。
鉀肥對水稻干物質的積累在水稻生育前期和后期影響均較大,由表4得知:施用鉀肥的處理干物質積累量明顯高于未施用鉀肥的處理,在水稻生育后期未施用鉀肥的處理干物質積累速率明顯減慢,而施用鉀肥的處理干物質積累速率明顯高于未施用鉀肥的處理。
2.3 進行產(chǎn)量及產(chǎn)量構成考察;
通過田間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結實率隨著施鉀量的升高,各處理呈先增高再降低的趨勢,最大值為86.9%;每穴穗數(shù)同樣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平方米穗數(shù)最高的處理為3,綜合以產(chǎn)量構成,處理3的產(chǎn)量最高,產(chǎn)量為每畝620.25kg,較對照增產(chǎn)7.8%,增產(chǎn)幅度最大。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施用鉀肥可以明顯的增加干物質積累量,其中處理3的干物質積累量最多,該處理的葉面積在營養(yǎng)生長期隨著生育進程的進行而增加直至齊穗期時單穴平均葉面積達最大值,同時增施鉀肥可提高水稻的產(chǎn)量和產(chǎn)量構成,處理3的產(chǎn)量最高,畝產(chǎn)值為620.25kg。
關鍵詞:天機清妙;道家思想;《鳥鳴澗》
唐朝繁榮的社會經(jīng)濟,寬松的文化氛圍,政治上長期統(tǒng)一,社會環(huán)境相對安定給了唐朝的文人們極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唐代疆域遼闊,國力強盛,交通發(fā)達,國內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頻繁,儒、道、釋三家的思想都十分活躍。唐代的佛文化傳承于隋代,并形成了許多宗派;唐朝王室自稱為太上老君后裔,自開國后即尊崇道教,規(guī)定道教為三教之首。由于官方正統(tǒng)的扶持,道教的文化思想深入人心,許多文人都受道家影響很深。后來,隨著“三教合一”,儒道釋三家漸漸地融合,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勢中國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王維在《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偶然提出了一個關于山水審美活動中“天機清妙”的命題:“當待春中,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1]p929如何理解“天機清妙”?我們將要從王維本身的思想和背景出發(fā)。
王維雖然被稱為“詩佛”,但當時儒道釋三家有合流的傾向,王維思想中也有很深的道家文化,“天機”一詞最早就來自于道家。《莊子?大宗師》云: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不食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莊子這段話是贊揚“真人”純任自然,無欲無憂,及其自在。道家思想中的“天”與崇尚自然,反對人為的思想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再看《莊子?逍遙游》中的一段:“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圣人”、“神人”、“至人”即為莊子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即達到“本真”,無所憑借“以游無窮”,把握天地間的大美。“天機”就存在于本真之人,在《莊子》這里,天機就是純自然的力量,順應自然就是順應天機,即“歸真”。后人對莊子的“天機”說有很大的發(fā)展,“天機”一詞可以用來闡釋自然大法、天道、天理、自然奧秘、人的天賦秉性等。陸機《文賦》中寫道:“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影滅,行猶響起。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將“天機”引入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靈感,劉勰則用“夫神思方運,萬途競萌,規(guī)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并驅矣”。“神思”在其主要的意義上也與“天機”類似。
傅紹良先生把先秦到盛唐中國山水詩的發(fā)展隨著審美意識的嬗變分為三個階段,第三階段即唐代,他將這一階段用“歸”字來概括,一曰“歸心”,即自我回歸于真我的本然狀態(tài);一曰“歸物”,即自然回歸于本然的狀態(tài)。[2]這個“歸”字無疑與莊子所倡導的“真”不謀而合。要“歸”向何處?自然是歸向自然了。王維將“天機”運用到山水審美和文藝創(chuàng)作中,就是主體在觀照山水景物時,運用直觀,運用感性思維而非理性思維,使主客體達到高度的冥契合一,即以主體的“天機”通悟自然的“天機”,主客律動,甚至于主客界限消融,以至于達到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亦即歸真。這與西方美學家克羅齊所提倡的“直覺說”有相通之處。
王維說只有裴迪這樣的“天機清妙者”才可與他同游,他自己不也正是個天機清妙者嗎?趙殿成在《王右丞集箋注》里這樣評價王維:“右丞崛起開元、天寶之間,才華炳煥,籠罩一時;而又天機清妙,與物無競,舉人事之升沉得失,不以膠滯其中。故其為詩,真趣洋溢,脫棄凡近,麗而不失之浮,樂而不流于蕩。”[3]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其為人本真、灑脫。那么,具體來說,如何才能達到本真呢?莊子主張“心齋”、“坐忘”。“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莊子?齊物論》)坐忘的過程,正是美的關照過程,審美主體把自己的情感移向關照的對象,自己與對象不再感到有任何距離而成為主客合一的狀態(tài)。聞一多曾指出:“王維獨創(chuàng)的風格……最富于個性,不是心境極靜是寫不出來的,在靜中,使人便覺得一切東西都有了生命。”這就是內在生命和自然高度契合的無為狀態(tài)。詩人在這樣的境界中感悟到了宇宙自在的不受外力干擾的生命軌跡。“我”和“物”就在相忘中達到了“真”以及“和”。中國人講究“和”,家和萬事興,和諧等都蘊藏著中國的“和”文化。“和”與“真”實際上是相通的,只有“真”才能達到“和”,也只有“和”才能顯示“真”。
現(xiàn)在以《鳥鳴澗》為例: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是一首非常簡單的五言絕句,而在這寥寥數(shù)語之中,一個深廣的意境已經(jīng)浮現(xiàn)。意境的營造與詩中所蘊含的“真”與“和”的思想是分不開的。這首詩在三個層次上表現(xiàn)了不同層次的“和”:較低層次的形象思維上的“和”;較高層次上審美主體客體關系的“和”;最高層次上自然哲學意義上的和。
一、形象思維上的“和”
詩中的意象只有“人”“桂花”“夜”“春山”“月”“山鳥”“澗”幾個,每一句的分布十分均勻,分別是兩個,兩個,兩個,一個。這樣一種排列就給人明朗悠閑之感。且這些意象都是以“靜”為特征的,讓人不由得聯(lián)想到這樣的畫面:山谷空曠,幽澗波明,莽原草長,整個山林顯得靜謐安詳。萬籟都陶醉在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春山空曠遼闊,越發(fā)顯出了春山夜色的靜謐和空寂。這時,朦朧的月兒慢慢升起,皎潔、幽柔的清光灑向莽莽叢林之中、粼粼澗溪之上,悄無聲息地輝映著近樹遠山、清澗幽谷。月亮在叢林的婆娑中“靜”而不寂,它時而鉆進云層,時而探出腦袋,棲息的山鳥被破云而出的月光驚醒了美夢,偶爾呢喃幾聲,和著春天山澗小溪細細的水流聲,更是將這座寂靜山林的整體意境烘托在讀者眼前。
二、審美主體客體關系的“和”
首聯(lián)第一個字,“人”就出場了,審美主體在開篇提出其實是很違和的,但是緊接著,一個“閑”字又將“人”的氣息消匿了。先顯后隱,形成了一種趣味。而后視線轉向了桂花,這兩者之間的轉換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細細一想,也覺得有理。古代神話說月中有桂,所以桂往往成為月的代稱,如月魄稱桂魄。因此桂花與月是互相照應的。然而在黑夜里,詩人又何以能看見桂花落下呢?做詩人無法看見花落的推測原因有三:一是光線不足;二是桂花很小;三是花落速度快。那么“桂花落”就恰好照應了“人閑”,閑到了忘我的地步,即使“閑花落地聽無聲”,“我”的內在生命已經(jīng)達到了和外在自然生命相契合的程度。桂花自然的凋落,就像我自己的凋落一樣,清晰可感。這里的“花落”和頸聯(lián)“月出”也相關照,一落一出,就形成了一個“圓”,自然運動的軌跡就是如此圓滿。
如果說王維給“花落”是一個特寫鏡頭的話,“夜靜春山空”就是一個全景鏡頭。由近而遠,視野頓時開闊,仿佛整個宇宙自然都毫無遮蔽地展露在我們面前。一個“空”字點明了“無我之境”,然而此時的山并不空,而是審美主體的空和虛無,既有審美主體又沒有主體,是因為主體已經(jīng)消融在這個寂靜廣大的宇宙之中了,沒有地方可以找到“我”,而“我”又無處不在。這正是王國維“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體現(xiàn):“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到頸聯(lián)我們才看到“月出”,但其實月光早已滲透在花、夜、山之中了。月色溫柔又怎么會“驚”了山鳥呢?倒不如說山鳥的羽翼振動攪擾了沉睡的月光。一個“時”字說明鳥鳴的不連續(xù),更烘托了畫面的動感以及浩然宇宙的寂靜。與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寂靜之中有著永恒的生命。從“月”到“春澗”,視線由上而下,與先前的由近到遠,從視覺過渡到聽覺,從最初的靜到動又到靜,共同構成了一個大“圓”,形式上的“圓”照應了作為統(tǒng)攝的“和”的思想。
三、自然哲學意義上的“和”
關鍵詞:胃腸道間質瘤;影像學診斷;結腸間質瘤;直腸間質瘤
【中圖分類號】R735.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12-0066-01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類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的腫瘤,占消化道間葉腫瘤的大部分。胃腸道間質腫瘤直徑從1-2cm到大于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長,大多數(shù)腫瘤沒有完整的包膜,偶爾可以看到假包膜,體積大的腫瘤可以伴隨囊性變,壞死和局灶性出血,穿刺后腫瘤破裂,也可以穿透粘膜形成潰瘍,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巨大的影響,快速準確的診斷對于治療該類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1-3],為了近一步觀察影像學診斷方法在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診斷價值,本文回顧性總結了2008年8月-2012年9月期間在我院用影像學診斷方法診斷胃腸道間質瘤患者40例病例資料,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文統(tǒng)計的資料對象來自于2008年8月-2012年9月期間在我院用影像學診斷方法診斷胃腸道間質瘤患者40例病例資料,其中包括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范圍為34歲-54歲,平均年齡為40.81歲±13.98歲。所有患者入院前臨床表現(xiàn)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現(xiàn)象,部分患者的腹部出現(xiàn)包塊現(xiàn)象。其中有5例有惡心嘔吐現(xiàn)象,大便黑色現(xiàn)象者10例,身體明顯消瘦者1例。統(tǒng)計資料入選標準:所有納入統(tǒng)計的患者均為知情,并且同意參與該項調查。
1. 2 影像學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胃腸道雙對比造影檢查,影像學診斷的結果最后經(jīng)實驗室病理學檢驗和手術結果驗證。臨床影像學掃查時,根據(jù)患者的病變部位來選擇上腹部和中西腹部進行掃描。影像學檢查之前6小時內囑咐患者禁食,掃查前一刻鐘時一次性飲水1000毫升,掃描層據(jù)設置為7毫米,螺距設置為1.0。
2 結果
所有40例患者中,胃間質瘤患者18例,小腸間質瘤患者13例,結腸間質瘤患者5,直腸間質瘤者4例,腫瘤大小范圍為3厘米-20厘米,平均為7.88厘米±4.58厘米。CT影像學檢測結果表明:腫瘤形狀為圓形或者不規(guī)則形狀,密度均實者13例,有囊變壞死現(xiàn)象者14例,鈣化現(xiàn)象者8例,CT增強掃描時,腫塊均有強化現(xiàn)象(均勻強化17例,不均勻強化24例),后經(jīng)手術或者實驗室病理學證實與影像學診斷結果一致。
CT 平掃發(fā)現(xiàn)腫瘤多呈圓形或類圓形, 少數(shù)呈不規(guī)則形。良性腫瘤多小于5cm ,密度均勻,邊緣銳利,極少侵犯鄰近器官,可以有鈣化表現(xiàn)。惡性腫瘤多大于6cm,邊界不清,與鄰近器官粘連,可呈分葉狀,密度不均勻,中央極易出現(xiàn)壞死、囊變和出血, 腫瘤可出現(xiàn)高、低密度混雜, 鈣化很少見。增強CT 可見均勻等密度者多呈均勻中度或明顯強化,螺旋CT 尤以靜脈期顯示明顯。這種強化方式多見于低度惡性胃腸道間質腫瘤,壞死、囊變者常表現(xiàn)腫瘤周邊強化明顯。CT消化道三維重建對于腫瘤可協(xié)助診斷,協(xié)診GIST位置、大小、局部浸潤狀況、轉移等。
胃腸間質瘤部分影像學結果如圖1-2。
3 討論
超聲檢查因其無創(chuàng)、經(jīng)濟、靈活等特點,臨床上廣泛用于疾病的篩查。超聲可多角度、動態(tài)、連續(xù)的觀察胃腸間質瘤患者的病灶大小、邊界、外形、內部回聲、血供、與周圍組織關系及有無淋巴結和腹腔臟器轉移等,并可通過綜合上述指標對腫瘤良惡性的作出初步判斷[4]。
在臨床手術過程中,我們可通過術中超聲檢查,進一步明確腫瘤的數(shù)目、來源及與周邊組織的關系,已有研究表明術中超聲對某些消化道腫瘤檢查的陽性率達到90.8%(1cm),對手術指導意義重大。超聲檢查容易受到腸道氣體和腹部脂肪干擾(這可能與腸道間質瘤的診斷率較低有關),且與操作者經(jīng)驗、手法直接相關。因此,超聲應與其他影像學檢查聯(lián)合應用,以提高診斷正確率。
參考文獻
[1] 李曉航,張佳林,王鳳山等.術中超聲在肝臟腫瘤手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普通外科學. 2009, 24, 5: 409-412
[2] Abbas M, Farouk Y, Nasr MM,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clinical presentation, diagnosis, surgical treatment and its outcome [J]. J Egypt Soc Parasitol 2008; 38: 883-894
關鍵詞 家庭 母乳喂養(yǎng) 產(chǎn)后訪視
母乳不僅含有出生后4~6個月嬰兒生長所需的全部營養(yǎng)要素,有利于嬰兒的健康成長,還含有大量的免疫因子,有利于增強嬰兒的抗感染能力,減少疾病的發(fā)生。母乳喂養(yǎng)有利于母親子宮復原,對母親產(chǎn)后身體的恢復有促進作用,母乳喂養(yǎng)還可密切母親和子女的感情。2010年我市城區(qū)6個月嬰兒母乳喂養(yǎng)率僅68.75%,為提高嬰兒母乳喂養(yǎng)率,我所主動承擔起在市區(qū)一三甲醫(yī)院分娩的主城區(qū)產(chǎn)婦的產(chǎn)后訪視工作,借產(chǎn)后訪視服務的平臺對產(chǎn)婦及其家屬強化母乳喂養(yǎng)指導,以探討家庭母乳喂養(yǎng)強化指導對嬰兒喂養(yǎng)方式的影響,現(xiàn)將實施情況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5月~2011年10月在泰州市一三甲愛嬰醫(yī)院分娩,且在同一機構進行產(chǎn)前檢查,孕期接受相同母乳喂養(yǎng)宣教知識的主城區(qū)產(chǎn)婦,剔除母嬰患病不宜進行母乳喂養(yǎng)、雙胎等諸因素,自愿接受我所提供3次產(chǎn)后訪視服務的母嬰215對,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試驗組104對,對照組111對,兩組母親年齡、胎產(chǎn)次、家庭經(jīng)濟收入無顯著差異(P>0.05)。配合完成了嬰兒6個月喂養(yǎng)方式電話詢問的母嬰127對,其中試驗組66對,對照組61對。
方法:向居住于主城區(qū)的住院產(chǎn)婦發(fā)放產(chǎn)后訪視聯(lián)系單,對自愿接受產(chǎn)后訪視服務的產(chǎn)婦按隨機分兩組,由我所醫(yī)護人員于產(chǎn)婦出院后2天內、產(chǎn)后14天、28天分3次入戶進行產(chǎn)后訪視。對照組按《國家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規(guī)范(2011版)》規(guī)定服務項目為母嬰提供3次家訪,每次家訪過程中常規(guī)詢問、記載母乳喂養(yǎng)情況,作一般的母乳喂養(yǎng)指導。試驗組則在完成常規(guī)產(chǎn)后訪視的基礎上,幫助產(chǎn)婦分析影響母乳喂養(yǎng)的因素,有針對性對產(chǎn)婦及其家屬加以母乳喂養(yǎng)知識宣教和指導。試驗組在產(chǎn)后第1訪時著重詢問嬰兒每天的喂哺次數(shù)、大小便次數(shù)、兩次哺乳間的睡眠時間等,完整地觀察1次哺乳過程,觀察母親的抱奶和新生兒吸吮的含接姿勢等,如有不當則當場予以糾正,同時注意給予產(chǎn)婦心理支持,鼓勵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做得很好,只要略加注意便會更好,以增強其母乳喂養(yǎng)的信心。向家屬宣教母乳喂養(yǎng)的好處,指導他們合理安排產(chǎn)婦的休息時間以保證充足的睡眠,以及如何準備產(chǎn)婦的營養(yǎng)餐,為母乳喂養(yǎng)提供營養(yǎng)保證。第2訪時針對母乳喂養(yǎng)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如脹痛、皸裂、漏奶等做詳細的護理指導及擠奶的手法訓練等。第3訪時指導產(chǎn)婦介紹在休完產(chǎn)假恢復工作后如何保持用母乳喂養(yǎng)嬰兒,可在上班前盡量多擠母乳留給孩子白天吃,在工間也應定時擠出乳汁以保證再泌乳或是緩解乳脹防止漏奶。
[關鍵詞]教學管理 思想道德行為 高校
[作者簡介]張俊杰(1982- ),男,廣東佛山人,梧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廣西 梧州5430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廣西高等學校立項科研項目“教學管理與大學生思想道德行為引導研究”(項目編號:201204LX388)的階段性成果、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TQM理論下提高廣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質量研究”(項目編號:2013C08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5-0067-02
目前,高校教學管理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的引導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學隊伍“育人”意識淡薄、課程教學缺少必要的行為引導、管理制度缺乏教育引導等。為達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對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要求,高校必須提高教學管理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引導的實效性。
一、加強思想教育
(一)加強教學管理隊伍思想教育
教學管理隊伍指學校分管教學的領導、教務處教師等專職教學管理人員、院(系、部)分管教學工作的院長(主任)、教學秘書等。教學管理隊伍經(jīng)常與學生接觸,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的引導具有優(yōu)勢。加強教學管理隊伍思想教育,能加深其對自身工作崗位的認識,明白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者,能使其充分發(fā)揮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的引導作用。
(二)加強教師思想教育
教師作為學校教學主體,其言行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產(chǎn)生直接影響。教師不僅僅做知識的“搬運工”,而且還肩負培養(yǎng)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責任。教師品德的高尚、治學的嚴謹,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引導具有“隱性教育”的作用。正如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一個優(yōu)秀大學教師的教育魅力,首先緣于他做人楷模,如果教師本身素養(yǎng)不高,就很難在學生心目中播下師表的種子。”①因此,必須加強教師思想教育,防止其只“教書”不“育人”。
二、加強制度引導
教學管理制度是為規(guī)范各種教學活動和行為、凈化教學環(huán)境、規(guī)范教學秩序、確保教學目標順利完成而專門制定的。制度的建立為教學管理提供依據(jù),能使學生自律,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有很好的規(guī)范作用。
(一)引入和創(chuàng)新德育學分制
德育學分制是全新的管理制度,用學分衡量學生在校的道德狀況。與專業(yè)學分制相似,德育學分制將學生思想道德行為各方面的表現(xiàn)納入評價之中,學生必須獲得相應德育學分才能升往更高的年級。
1.德育學分制的教育優(yōu)勢。首先,可以避免傳統(tǒng)評價的片面性。傳統(tǒng)評價多以教師的評語為主,對學生優(yōu)缺點的點評具有片面性。德育學分制用學分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進行定性評分,不再依靠“評語鑒定者”的喜好評價學生。其次,評價更具體。傳統(tǒng)評價中極好和極差的學生不多,大部分學生都處于中間水平,中間水平這一概念較模糊,評價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每個中間水平的學生其評價內容基本一致,學生不知從何改變。德育學分制通過德育指標來衡量學生行為,并且參照指標得出測評分數(shù)。通過分數(shù)對比,學生可以了解差距和改進方向,從而易于改善自身思想道德行為。
2.創(chuàng)新德育學分制。我國部分學校已引入德育學分制來引導學生思想道德行為。例如:湛江師院德育學分指標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志愿服務能力、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身心健康素質、文化藝術素質、社會工作能力、出勤情況等,正向行為則加分,負向行為則減分。既然德育學分制能約束并引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因此,應著力研究并創(chuàng)新德育學分制,使德育與智育兩者的學分相聯(lián)系,德育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相聯(lián)系,形成一面學科間相互交織的網(wǎng)。例如:學生考英語作弊,學生除課程重修,相對應德育學分被扣除外,其在一年級所學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實踐學分被扣除,因為理論與實踐不統(tǒng)一。或可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實踐學分在畢業(yè)前認定,只要學生在校期間無違紀行為,學分即可認定。由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公共必修課,其學分不能用其他課程學分替代,這樣便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有較大約束和引導作用。
(二)完善本科導師制
導師制發(fā)源于牛津大學,任何人進入牛津大學讀書,必須同時得到某個學院和大學的同意。新生入學后,學院給學生安排一名導師,導師是學生所選科目領域內的學者,主要負責學生的學業(yè)和品行②。浙江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教授費鞏曾提及英國牛津和劍橋導師制的優(yōu)點,“此種教法,重博覽群書,不重捧住一本課本或幾篇講義,重思想見解,不重強記呆誦,足以盡啟迪誘掖之功,養(yǎng)成有氣勢抱負之學者。因材施教,尤足使聰明才智不為愚劣庸陋所牽累。導師與二三學子,時常相聚一堂,或坐斗室相對論學,或集諸子茶點小飲與導師之家,剖析疑難而外,并得指示學生修養(yǎng)執(zhí)法,解答學生個人問題。導師視門人如子弟,門人視導師如良師益友,從學之期雖暫,而締交終身,受其潛移默化,不覺品德與學問俱進也。”從費教授評價中,可知導師制的優(yōu)勢在于能使學生做到“品德與學問俱進也”。本科導師制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的引導還不夠,需要加強制度管理。
1.明確本科導師制的定位與導師職責。明確定位導師的崗位職責,必須處理好其與學分制和導師制的關系,不能將導師與班主任和輔導員的工作混淆。筆者認為現(xiàn)階段導師制應是學分制的補充,目標在于彌補學分制在學生人格發(fā)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導師的職責,不可能做到大部分人所希望的那樣對學生各方面進行引導,導師職責的泛化將導致其什么事都做不了。筆者認為現(xiàn)階段導師引導的重點應放在專業(yè)上,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導師淵博的專業(yè)知識、愛崗敬業(yè)和以誠待人的品質都將深深地影響學生,發(fā)揮“隱性教育”的重要作用。
2.完善配套制度。與導師制相關的配套制度包括導師的選拔制度、崗前培訓制度、考核制度和激勵制度,這些都是導師制實施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制度。完善選拔制,能讓學校選出政治覺悟高、人品好、能力強的教師擔任導師。完善崗前培訓制度,能讓導師進一步加強“教書育人”的意識,使其成為導師后仍不忘“育人”的重要性。完善考核制度目的在于,對導師實施引導的過程和結果進行監(jiān)控,對不合格的導師及時予以教育引導。建立激勵制度是能讓導師全身心地投入到引導學生的工作中;導師從眾多教師中選,在完成日常教師工作外還要履行導師的職責,其工作壓力非常大;缺乏必要的激勵制度,無法體現(xiàn)工作多和工作少的區(qū)別對待。
3.創(chuàng)新導師制模式。我國本科導師制模式尚處起步階段,目前因各校實際情況不同產(chǎn)生了眾多導師制模式,如:全程導師制、高年級導師制、精英生導師制、專業(yè)導師制、特長生導師制、雙導師制和德育導師制等。研究認為,根據(jù)學生實際成長需要,可采取分階段式導師制。學生在校的四年時間共分為三個階段,一年級、二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年級學生對大學比較懵懂,此階段實行全員導師制能對學生四年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二三年級依托學科競賽載體,將競賽指導教師作為“臨時導師”。雖然沒有參加比賽的學生沒有導師,但是能讓學生從學校開始感受競爭的激烈,從而努力學習。四年級將畢業(yè)論文指導教師作為導師。通過實行階段式導師制能降低師生比,提高引導的有效性。如梧州學院高校本科生9120人,專任教師541人,師生比117。實施分階段式導師制,一年級 2270人的師生比為14,四年級2242人的師生比為14。擔任導師的教師不一定是專任教師,可根據(jù)學科的需要選擇。例如:行政管理專業(yè)學生可在學校機關中選擇符合條件的人作為導師,從而再次降低師生比。
(三)加強載體引導
1.加強課程載體引導。加強課程載體引導,首要的是豐富選課內容。首先應加大選修課學分比例。要求學生在公選課總學分中選擇并獲取與德育相關的學分不低于某一分值,從而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的引導。其次應加大選修課數(shù)量。在教學中,經(jīng)常聽學生抱怨感興趣的可選課程不多,而且很容易爆滿。由于各種原因,部分教師不太愿意開設公選課,使得選修課數(shù)量不夠。學校應通過各種制度鼓勵教師多開公選課,選修課的內容可靈活多樣,可將自身科研作為一門課程,上課過程中也可獲取相當數(shù)據(jù),也能在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中得到新的啟發(fā)。但上課講義應在課程開設前經(jīng)學校教務處審批,以免教師因錯誤言論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產(chǎn)生不良影響。最后應對課程名稱進行一定的包裝。增加學分和課程數(shù)量目的是加大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引導的機會,但往往過于“原生態(tài)”的課程名稱讓學生“望而卻步”。
加強課程載體引導,還得豐富授課方式。傳統(tǒng)“課本型”的授課方式比較單調,學生對此不感興趣,因而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引導的效果也不高。如老師可提煉課本精華,以專題講座的形式授課。一門課也可由多位老師上,每個老師都能發(fā)揮自己的強項。如上心理素質課,涉及心理健康、溝通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內容,可將每部分內容分別安排給不同老師,從而豐富授課方式,提高引導的實效性。在豐富授課方式時可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手段。如德國課堂采取研究性教學法,老師通過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研究的情景與方式,圍繞某一主題,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制訂方案、解決問題的能力。
2.加強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的形成離不開實踐,思想道德的構成因素包括知、情、意、行,只有當這四個因素充分發(fā)展時,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才得以最終形成。③學生學習思想道德知識,掌握了理論,然后用理論指導行為,然后由行為養(yǎng)成習慣,習慣最終上升為理念,此時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才真正扎根在學生的靈魂中。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離不開社會實踐,只有經(jīng)過實踐學生才能真正體驗到道德的力量。因此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引導必不可少。
3.豐富教學管理平臺。當代大學生特別是“90后”大學生,他們是在信息、經(jīng)濟和科技全球化快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的思想行為和價值理念等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他們求知欲望強,認真努力學習;思想活躍,心態(tài)開放。但合作意識比較薄弱,個人中心主義思想較重,功利化傾向明顯等。④針對學生特點,在學分制和導師制基礎上,為能更好地提高教學管理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引導的實效性,還必須豐富教學管理平臺,以平臺為依托創(chuàng)新引導手段。
[注釋]
①王筱雯.談大學教師素質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J].杭州應用工程技術學院學報,2000(1):45.
②唐黎麗.本科導師制: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J].文教資料,2008(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