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語文文學常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華峰班” 化工 工程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4-0005-01
石油和化學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化工園區及延伸產業鏈的發展,以及石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都需要大量化工技術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化工人才要更多地貼近石化行業。而目前的化工教學乃至專業實驗過于通識化、程序化、模型化,學生通過化工專業的學習,無法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總結了溫州大學化工專業教師近幾年來的科研方向,并對“華峰班”的3+1教學改革試點和對溫州大學化工專業的教學和實驗進行了一些創新,提出了一些比較實用的教學和實驗思路。
一 構建以知識群落為基礎的專業課程體系,切實推進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模式的變革
化工專業課程體系主要由化工熱力學、傳遞過程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分離工程、化學工藝學、化工設計六門課程組成,構成了化學工程與工藝核心專業課的主體。化工專業實驗是化工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必修的實踐性課程。它是從工程與工藝兩個角度出發,既以化工工藝生產為背景,又以解決工藝或過程開發中所遇到的共性工程問題為目的。現行的化工專業實驗過于簡單模型化,學生很難通過實驗鍛煉其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進計算機仿真技術與現行化工專業實驗結合,雖然拓寬與發展了工程實驗的內容和可操作性,但工科學生真正的實踐動手能力卻得不到鍛煉,更無從談起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法。
本次改革的嘗試從整合教師科研室、化工專業實驗室和校外實踐基地的硬件與軟件教學資源開始,逐步建立理論教學與課內外實踐教學融于一體的教學體系和平臺。具體的做法如下:
第一,把部分課堂教學移入科研室進行,面對正在運行的科研裝置進行現場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將科研中涉及的化學工程基本原理,通過設備運行、教師講解、學生操作這一過程,實現教師、設備與學生對話,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加深對化學工程原理的理性認識,并且對化學工業的科學研究前沿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將工業催化中“固體催化劑顆粒內的質量傳遞”的教學內容與反應工程中“固定床反應器”一節的部分內容進行融合,以“固定床反應器及催化劑顆粒的內、外擴散消除”為教學內容,帶學生參觀并操作正在運行的固定床反應器,現場對學生進行講解高壓固定床反應器的內擴散、外擴散的消除方法,并讓學生利用高壓固定床進行石油化工的加氫脫硫實驗研究。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真正認識到一些基本的化學工程原理。回到課堂上,再結合文獻,系統地講解教材中沒有涉及的消除內、外擴散的幾種方法。這一教學和實驗過程的統一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又使學生接觸到了科學研究的前沿內容。
第二,利用參觀見習、生產實習的良好機會,在車間裝置上進行現場教學。
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實踐。化工專業教師的部分科研設備用于專業實驗教學、課題研究內容部分納入專業實驗課教學內容,實現了科研與教學的高度融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研究性、實踐性和創造性。
二 溫州大學特色的“華峰班”化工專業教學改革
作為地方院校,溫州大學的辦學宗旨是以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為主,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提高學生在工作方面的能力,溫州大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基于企業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探討并實現了“華峰班”學生教學與上崗實踐的運行機制,深入推進了校企合作辦學,基本實現了“雙贏”和共同發展。其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在培養方案中,設置“華峰班”模塊課程。在工程專家的指導下,根據企業的需要對培養方案進行部分修改,增設華峰提出的部分課程,使得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專業理論更貼近于華峰實際的應用。在這種戰略方針下,學生在企業的環境中真正做到知識和能力之間的無縫連接,縮短了崗位過渡時間,增加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第二,豐富“華峰班”的內涵建設。明確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生產實踐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具體內容和時間安排。細化學生在每個環節、每個時間段的具體任務,明確入駐教師和企業工程師的具體任務和職責。企業專門派一位工程師作為學生的導師,兩者相互合作交流,并定期將學生的進展情況作階段性總結,明確下一階段的任務和職責,并對學生暴露出的一些問題進行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余國琮、李士雨等.“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踐[J].天津大學學報,2005(1)
[2]高璠、高鑫等.將科研項目引入化工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嘗試[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6)
[3]張林香、王俊文等.化工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討[J].實驗室科學,2007(2)
[4]段東紅、劉世斌等.化工類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革方案的探索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07(1)
常用諺語
A bad beginning makes a bad ending.
不善始者不善終。
A bad thing never dies.
遺臭萬年。
A bad workman always blames his tools.
不會撐船怪河彎。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han two in the bush.
一鳥在手勝過雙鳥在林。
A boaster and a liar are cousins-german.
吹牛與說謊本是同宗。
A bully is always a coward.
色厲內荏。
A burden of one‘s choice is not felt.
愛挑的擔子不嫌重。
A candle lights others and consumes itself.
蠟燭照亮別人,卻毀滅了自己。
A cat has 9 lives.
貓有九條命。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
人人平等。
A close mouth catches no flies.
病從口入。
A constant guest is never welcome.
常客令人厭。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事實勝于雄辯。
A good conscience is a soft pillow.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He is lifeless that is faultless.
只有死人才不犯錯誤。
He is not fit to command others that cannot command himself.
正人先正己。
He is not laughed at that laughs at himself first.
自嘲者不會讓人見笑。
He is wise that is honest.
誠實者最明智。
He knows most who speaks least.
大智若愚。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
He sets the fox to keep the geese.
引狼入室。
He that climbs high falls heavily.
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He that will not work shall not eat.
不勞動者不得食。
He who does not advance loses ground.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Adversity leads to prosperity.
窮則思變。
Adversity makes a man wise, not rich.
逆境出人才。
A fair death honors the whole life.
死得其所,流芳百世。
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
知音難覓。
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塹,長一智。
A fox may grow gray, but never good.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難見真情。
A friend is easier lost than found.
得朋友難,失朋友易。
A friend is never known till a man has need.
需要之時方知友。
A friend without faults will never be found.
沒有十全十美的朋友。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
善始者善終。
A good book is a good friend.
好書如摯友。
A good book is the best of friends, the same today and forever.
一本好書,相伴一生。
名人名言
Each moment in history is a fleeting time , precious and unique .(Richard Nixon , American president )
歷史巨輪飛轉,分分秒秒的時間都十分寶貴,也獨具意義。(美國總統 尼克松. R.)
Fish and visitors smell three days .( Franklin Benjamin , American president )
魚放三天發臭,客住三天討嫌。 (美國總統 富蘭克林. B.)
I am a slow walker , 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 .(Abraham Lincoln , American president)
我走得很慢,但是我從來不會后退。 (美國總統 林肯. A.)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oday , you have to search yesterday .(Pearl Buck , American female writer )
想要懂得今天,就必須研究昨天。(美國女作家 賽珍珠)
In delay there lies no plenty , Then come kiss me , sweet and twenty , Youth’s a stuff that will not endure .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遷延蹉跎,來日無多,二十麗姝,請來吻我,衰草枯楊,青春易過。(英國劇作家 莎士比亞. W.)
Never leave that until tomorrow , which you can do today . (Benjamin Franklin , American president )
今天的事不要拖到明天。 (美國總統 富蘭克林. B. )
Ordinary people merely think how they shall spend their time ; a man of talent tries to use it . (Arthur Schopenhauer , German philosopher )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過時間,有才能的人設法利用時間。(德國哲學家 叔本華. A. )
The golden age is before us , not behind us . (Mark Twain , American writer )
黃金時代在我們面前而不在我們背后。( 美國作家 馬克•吐溫)
The time of life is short ; to spend that shortness basely, it would be too long .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
人生苦短,若虛度年華,則短暫的人生就太長了。(英國劇作家 莎士比亞. W.)
Time is money .( Benjamin Franklin , American president)
時間就是金錢。(美國總統 富蘭克林. B.)
To choose time is to save time .( Francis Bacon , British philosopher )
合理安排時間就是節約時間 。( 英國哲學家 培根. F.)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廣州 510800)
(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800,China)
摘要:大學生失業現象普遍存在,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較高的失業率表現為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造成失業的原因多樣,研究顯示,勞動力市場方面的影響不容忽視,特別是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的市場分割、信息不對稱和市場成本高的問題。構建高效的勞動力市場是降低失業的重要手段,亦須從市場的角度尋找改善途徑。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 unemployment is widespread.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high unemployment rate shows the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and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The causes of unemployment are divers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mpact of labor market can not be ignored, especially the market of labor market in China has the problems of market segmentation,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high market cost. To build efficient labor marke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reducing unemployment, and it must seek improvement ways from the market point.
關鍵詞 :勞動力市場;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
Key words: labor market;frictional unemployment;structural unemployment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19-0245-03
基金項目:本研究得到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項目《如何加強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和就業信息化建設研究》(CR140708)的資助。
作者簡介:米君龍(1987-),男,內蒙古赤峰人,碩士研究生,中級經濟師,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經濟學院,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
0 引言
失業率是反應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數據,同時也是社會穩定的主要指標,而其背后隱藏著復雜的失業現象。一份來自國家統計局(NBS)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經濟增長7.4%,這是自1990以來最慢的增長步伐。經濟的轉型升級意味著對就業貢獻最大的第三產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將逐漸提高。2014年新增就業崗位1322萬個,調查失業率為5.1%左右,而在過去的五年中,中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1%至4.3%微小區間變動。因為統計方法的局限、未登記失業人員以及隱形失業的存在,上述失業率低估了我國的真實失業率。據經濟學人信息部的估計,2014年中國的真實失業率高達6.3%。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就業群體,在不斷加劇的就業壓力下,失業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大學生失業的的影響因素很多,如:經濟發展方式、高等教育擴招以及畢業生缺乏就業競爭力等。但勞動力市場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視。
1 失業理論與勞動力市場
失業理論認為,失業可分為:周期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周期性失業由于國民經濟周期性波動,勞動力市場受到經濟周期的沖擊,人力資源供求關系受到影響,從而導致的一般性失業,因而也稱為總量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是指人力資源在市場中尋找匹配職位的過程。因為人力資源在搜尋匹配職位必然需要一定的時間,摩擦性失業屬于暫時性失業,是勞動力市場中不可避免的失業現象。結構性失業是指由于經濟結構變化導致的特定區域或行業勞動力市場中,因勞動力與崗位不匹配,出現的失業與崗位并存的現象。結構性失業的影響因素多樣,例如:畢業生的同質化、人才培養與市場所需錯位、過度教育等。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統稱為自然失業,是弗里德曼認為的勞動力市場存在的均衡失業率。而在中國的失業現象中,因為市場發育不成熟以及體制制約等因素,使得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成為主要的失業類型,同時也是影響職業穩定性的重要因素。特別對于大學生群體,這兩類失業類型尤為顯著。
勞動力市場是勞動力供求雙方進行勞動使用權轉讓和購買的場所,并在此基礎上達成一系列合約的總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力市場與其他交易市場一樣,充分發揮其在人力資源的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并且是高效的。但勞動力市場又是一個特殊的市場,受到眾多非經濟因素的干擾,使其很難達到供給與需求的自動平衡。大學生就業市場是勞動力市場的一個子市場,是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完成勞動使用權交易的主要場所,因而大學生實現就業實質上是基于該市場完成交易的過程。
2 失業的市場因素分析
2.1 勞動力市場分割 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從市場的非經濟因素出發,給出了相對合理的描述,即基于政治、社會以及經濟因素的制約,勞動力市場被劃分為相互隔絕、自成系統的不同部分,并且阻止了勞動力在不同市場間的流動。經典的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將整個市場劃分為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兩大部分,并且他們在報酬率、職業穩定性、發展前景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主要勞動力市場與次要勞動力市場相比具有較高的報酬率、工作穩定,并且享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等。我國勞動力市場呈現明顯的制度性分割特點,首先是所有制體制分割,盡管近年來,民營經濟所占比重逐漸增加,并且國家采取了很多扶持政策,但公有制企業依然在工資待遇、福利保障、職業培訓以及發展前景等方面具備足夠的優勢;其次是區域分割,由于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城鄉之間的差異而導致的分割,具體分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的省會城市形成的主要勞動市場和經濟欠發達的內地、縣級、鄉鎮等組成的次級勞動力市場。主要勞動力市場是勞動力最集中的市場,就業市場競爭激烈,而相比之下,次級勞動力市場則出現了勞動力供給小于需求的情況,特別是在吸納較高層次人才方面。
勞動力市場分割是造成摩擦性失業,特別是結構性失業的重要原因。以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為例,主要原因為:首先,勞動力市場分割降低了主次市場之間的正常流動。主次勞動力市場之間的待遇性差異被稱為“分割性收益”。高等教育是一種人力資源投資活動,畢業生就業則傾向于選擇能提供較高投資回報的主要勞動市場就業,即對“分割性收益”的追逐,進入次級勞動力市場則“分割性收益”消失;同時,畢業生一旦選擇次級勞動市場就業,則被普遍認為是缺乏競爭力的體現。其次,勞動力市場分割增加了市場成本。我國現行的戶籍、福利、社會保障制度使得選擇次級勞動力市場就業的畢業生很難再次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相反,由主要勞動力市場進入次要勞動力市場,則要在接受較低期望收益的同時承擔更大的機會成本,這種機會成本不僅僅體現在戶籍、福利、社會保障方面,更為可觀的是終身報酬,因而優質勞動力資源對低質勞動力資源的替代性較差,從而加大市場成本。再次,勞動力市場分割造成了主次市場間發展的不平衡。畢業生普遍偏好于主要勞動力市場就業,增加了東部沿海城市、發達地區就業市場的競爭,但這些市場的人才容量是有限的,畢業生的過度集中必然會導致就業市場的供求失衡,造成部分畢業生失業,而失業的畢業生不愿意在次級勞動市場就業,因而同時造成次要勞動力市場蕭條和畢業生的自愿失業現象。
2.2 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是信息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對市場的交易行為和運行效率會產生重要影響。具體到勞動力市場,勞動者和需求企業必須通過特定的渠道搜尋對方的信息,通過信息傳遞,雙方在掌握對方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匹配,最終達成勞動使用權的交易。但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由于雙方對現實存在的事實不了解,或者了解程度不夠,或者故意隱瞞或掩蓋真實信息,造成雙方在信息占有上處于不對等的地位,這就形成了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第一、交易雙方在信息獲取的地位是不對等的。第二、信息在交易雙方的分布是不對稱的。第三、交易雙方對各自在信息占有的相對地位是清楚的。
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根據麥克利蘭經典的“冰山模型”,該理論認為勞動者的個體素質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分為海面以上的裸露部分和海面以下的隱藏部分,知識、技能作為勞動者的基本信息,相對容易觀察和評價,但對勞動者優異與否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諸如:內驅力、社會動機、個性品質、自我形象、態度等,屬于潛藏于水下的隱藏信息,這部分稱為鑒別性素質,也是用人單位最關心的素質條件。于此,不難發現,用人單位很難獲取畢業生的全部信息,尤其是鑒別性素質,在實際的就業工作實踐中,既是基礎信息,因為部分畢業生的造假現象,加之校方的監管不嚴,也存在欺騙和隱瞞情況,此時用人單位處于信息上的劣勢地位。有時,用人單位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出現虛假招聘、只招不聘現象,虛假招聘是隱瞞勞動報酬、工作職位、晉升空間等信息;只招不聘則出于開發大學生市場,推銷企業形象等目的,此時,畢業生則處在信息上的劣勢地位。
通常,信息不對稱按照發生時間和內容來看可分為兩類:發生在簽訂合約之前的事前信息不對稱和發生在簽訂合約之后的事后信息不對稱,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下,信息優勢的一方會為了自身的利益在事前和時候分別隱藏信息或行動,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2.2.1 逆向選擇由是指某一市場上,劣質產品排斥優質產品的現象,其是指是市場失敗或無效率,阿克洛夫的經典舊車市場模型是逆向選擇的經典分析。具體到大學生就業市場中,根據前文分析:第一,用人單位無法獲得畢業生的全部信息;第二,較差畢業生通過隱藏信息可以達到與優秀畢業生具備同等的競爭力;第三,在假定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與保留工資(即畢業生可接受的最低工資)正相關,使得較差畢業生在保留工資上具備相對優勢,即在同等保留工資的條件上,較差畢業生更愿意受雇,進而弱化了優秀畢業生的競爭優勢,甚至將其逐出市場,進而造成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
2.2.2 道德風險是指從事經濟活動的主體,為最大限度增進自身效用而做出的不利于另一方的活動,是市場經濟活動的普遍現象。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首先,畢業生在與一家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之后,并未退出市場,在另外企業提供較為優厚的待遇時,畢業生因不用或很少承擔違約成本,因而存在道德風險;其次,如若企業不能兌現承諾待遇,畢業生可能會在短期內離職,既浪費了招聘機會和資源,同時造成畢業生的失業,特別是摩擦性失業。
2.2.3 勞動力市場成本 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是有成本的,主要包括企業成本和就業成本。企業成本即企業為選擇合適的人力資源所付出的所有費用與支出的總和,具體包括:搜尋、招聘、訂立合約、培訓及監督成本。而就業成本則指大學生實現就業過程中發生的各類費用的總和。根據威廉姆森的三維度理論:交易市場成本取決于資產的專用性、交易的不確定性和交易發生的頻率。大學生就業市場中:首先,精細的專業劃分決定了畢業生專用性較高,按照經驗不難看出,專業化程度越高的專業,畢業生越難找到相匹配的崗位,相應的畢業生所承擔的就業成本也越高昂。其次,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以及伴隨著其他偶然事件的存在,使得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不確定性高,同時,雙方在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市場成本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再次,畢業生找到匹配職位是一個頻繁交易的過程,畢業生在就業前期,需要不斷進行職位搜索;即使簽訂就業協議,因為違約成本較低,畢業生并未迅速退出就業市場,而是進行持續的搜尋,以期獲得能提供更加優厚報酬的崗位,供求雙方的頻繁交易,增加了市場成本。大學生就業市場交易成本的高低是影響摩擦性失業的重要因素,因而交易成本越高,摩擦性失業率也越大,市場成本越大使人才替代和流動阻力更大,所以容易產生人才和崗位的不匹配,造成結構性失業。
3 結論與建議
我國長期處于經濟的繁榮期,伴隨著轉型升級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增加,周期性失業不是主要的失業現象,但大學生群體一直保持較高的失業率,主要表現為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其影響原因是多方面的,勞動力市場分割、信息不對稱、市場成本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勞動力市場分割對兩種失業現象影響很大,甚至可以認為是最重要的就業市場影響因素。信息不對稱是市場機制問題,對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均產生影響。市場成本決定著人才流動和替代,成本越高將導致較高的失業率,特別摩擦性失業率。
降低大學生失業率需要以下方面的措施改善就業市場方面的影響:首先、打破就業市場分割。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特別是我國,需要經濟和制度兩個層面的努力。經濟層面需逐步縮小區域發展的不平衡,通過經濟手段縮小或消除“分割性收益”,分流發達地區就業市場過分集中的勞動力資源,進而緩解其競爭壓力。制度層面則需徹底掃除阻礙人才流動的“制度性壁壘”,減小市場阻力,逐步改革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公平的就業機制。其次、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引入更多的非市場手段對大學生就業市場進行干預,特別是政府和高校層面,雙方需協力改善就業市場的信息披露機制,提高市場的透明度,搭建高效的信息平臺,制定科學畢業生鑒定方法,規范企業招聘管理等。再次、降低就業市場成本。降低市場成本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和畢業生共同努力,其中政府作用最為關鍵。政府就業市場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傳統經濟學認為:在信息不對稱和公共物品提供不充分的情況下,將會造成市場失靈,就業市場亦是如此。
參考文獻:
[1]張建軍.基于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透視大學生就業市場[J]. 思想理論教育,2007(3).
[2]田靜.基于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二維度的職業穩定性測度[J].決策參考,2015(2).
[3]曾之光,沈士倉.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及其對策[J].人口與經濟,2003(6).
[4]任國友.基于冰山理論的大學生安全素質三角形模型[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24).
[5]胡永遠,李少斌.“逆向選擇”下的個人人力資本投資[J].人口與經濟,2001(6).
一、大眾化教育下的就業現狀
1973年美國學者馬丁·特羅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他根據一個國家的高等學校能夠容納適齡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發展劃為英才教育、大眾化憝育、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普及教育三個階段。姑且不論特羅的理論是否真的適合中國教育的發展實際,但我國高等教育迅猛發展已是不爭的事實,大學生就業問題是高校和社會面臨的大問題。
90年代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定了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新思路,到2003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達到33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接近l5%,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步邁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中國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就業。因為全世界的發達國家加起來所有的就業崗位是4.3億個。中國現在所提供的就業崗位是7.4億個。很快就要達到7.5億個。等于說,中國用7.5億個就業崗位提供的是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10%都不到。但是,西方發達國家僅用4.3億個崗位就可以擁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60%,甚至70%。從這個反差中看出:我國現在要么是充分就業。但是平均從業人員的收入肯定不會太多,而且有可能出現高學歷向下積壓;要么不就業,不就業使收入差距過大。”
我國這幾年教育的大發展,人才的存量資源大大增加,使得大學生人力資源的稀缺程度在下降,產生了崗位和人才學歷的不對等,用人單位呈現出人才“高消費”趨勢。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教育大眾化下的人才浪費,從整體上說高校畢業生就業處于“買方市場”。
二、就業市場化的選擇
有的學者提出“教育市場觀”的觀點。認為教育市場觀是調節教育內部分配和教育資源配置的一種有用的觀點,是一種激發教育活動效率的有效思路,它包括教育在市場中、教育成為市場、教育遵循市場規律。
就業是學生從入學到完成學業的學校教育的最后階段。在學生從學校生活進入社會勞動生活,開始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和社會化的過程中.無論是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還是畢業生的就業標準,亦或是雙向選擇的就業方式.其市場化趨勢愈發明顯。
(一)畢業生就業由政府行為過渡為市場行為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高校畢業生就業由過去的政府行為過渡為市場行為。市場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市場的主導作用。收入期望在調節畢業生就業流向、就業觀念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大學生發展報告之就業專題調查(2002—2003)》指出,大學生擇業的首要標準是經濟收入。“大學生期望最低月收入平均約3200元。與2000年的調查相比,提高了700元。’’“很多大學生寧愿到收入高但隨時可能下崗的單位(占84.9%)。”西南師范大學團委專門成立了大學生就業問題調研組。調查顯示大學生對經濟收人的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其對收入的要求與社會實際情況相比,期望值偏高,大學生群體對于最低收入的期望差別較大。
二是雙向選擇成為畢業生實現就業最主要的方式。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就業市場化即大學畢業生全部進人人才“市場”.企業和大學生的雙向選擇是必經之路。各類人才要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場”的規律,立足于選擇最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實現自我價值的崗位,要應對市場的變化而擇業,而不要盲目追求高工資、大單位,擁擠在大城市、大企業里。
三是部分高校學生一畢業即待業成為可能。部分同學成為就業大軍的“校漂族”,部分人無業可就,部分人則有業不就。這也是市場調節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杠桿。面對市場.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經受嚴峻的考驗。校方也在為就業率的高低而努力,因為這關系到學校的社會效益,關系到學校下一年的生源。這就是市場規則.這就是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在主導高校畢業生就業.主導高等教育的發展。
四是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直接進人個人創業階段。
(二)就業市場化過程中要注意處理的幾個矛盾
(1)就業市場化與人事制度改革之間的矛盾。現行的人事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尚不能與畢業生市場化的擇業機制相協調,畢業生落戶、檔案劃轉等方面還約束著畢業生就業.社會養老金、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最低生活保障費等社會保障措施尚不完善.這些都制約了畢業生的流動。
(2)就業市場化與大學專業設置之間的矛盾。當前,大學生進入就業市場,實現了就業市場化,但大學的專業設置、培養模式缺乏前瞻性,沒有與就業市場化實現互動。專業設置上必須適應市場的需要,但是如何適應市場需求還沒有準確把握,盲目設置專業,一擁而上脫離市場的現象十分嚴重。
(3)就業市場化與大學生就業觀念之間的矛盾。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社會、高校及學生在很多方面不能適應就業市場的形勢,主要是就業觀念落后。用人單位、學校、家長和學生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仍然存在著“等、靠、要”的思維模式,缺乏就業主動性。
(4)就業市場化與人才信息不暢之間的矛盾。就業市場化需要良好的就業信息流通.但就業市場總體上還存在著信息不暢,供需溝通渠道不暢、社會用人制度相對滯后等諸多問題,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用人單位不知何處覓人才,畢業生不知哪里找工作”。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基本以區域就業為主,還是圍繞著接收大學教育的區域打轉。
三、市場化就業的對策思考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面對就業環境的變化,大學生應充分認識市場化的就業環境中各種就業因素的影響,多次就業,自謀職業,更為重要的是畢業生應轉變就業心態,積極就業、謀業,以我為主,并努力完成從擇業、就業到創業的轉變。
(一)正確認識市場化,增強就業意識是前提
正確認識大學生就業壓力突增的各種因素.而這些因素的解決是我國社會發展長期面臨的大問題。(1)國際就業形勢與中國“人世”的影響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同時,“人世”對中國的勞動力市場造成短期沖擊。
(2)我國就業壓力的影響。首先,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城市勞動力就業:其次。企業下崗人員再就業、機構改革分流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找工作.使得城市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焦點,就業形勢日趨嚴峻。(3)高校連續擴招,國內就業結構總體不平衡。一是地域不平衡性。這決定著我國的就業形勢在不同地區的差異性.人才需求也因而顯出一定的地區差異。二是結構性矛盾突出,買方市場形成,長短線的矛盾一時難以根本解決。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就業樂觀度差異明顯。
(二)多樣化就業、就業重心下移是方向
教育的“大眾化”使很多學生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從“精英化”教育轉為“大眾化”教育的同時也使“精英化”就業轉為“大眾化”就業。這就需要轉變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用大眾化的觀念來對待就業。要逐步讓人們認識到接受高等教育只是提高其素質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必然和所謂的“高尚職業”聯系在一起的。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畢業生平晾長仍然希望到傳統受尊重的崗位就業,如政府機關、高等院校、事業單位等。而現實的狀況是這些傳統的接收高校畢業生的主要渠道隨著改革的深入其接收能力在不斷減弱;傳統觀念中所謂的“好工作”、“好崗位”越來越少,也正是這樣的觀念使他們白白喪失了許多就業機會。但是。當我們用一種新的視角看待這個社會時就會發現.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新技術的廣泛采用,以及加入WTO后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許多新的職業甚至新的行業在不斷涌現出來.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甚至創業的可能。
(三)積極謀業、甚至多次就業是選擇
大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要樹立就業意識。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高等教育長期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模式,從招生到就業,國家“統、包、管”一條龍服務;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就業實行擇優錄用、雙向選擇,因此要認清形勢,樹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有意培養自己的就業意識。大學生可以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爭取機會多接觸社會,主動了解我國現行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政策、我國大學生就業的發展趨勢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增強對社會、市場的適應性。特別是要培養主動推銷自己的意識,“尋找適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打破“一次擇業,終生就業”的觀念束縛.增強創業信心與能力。畢業生要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樹立自信心,客觀地認識、評價自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主動適應市場的變化及社會的選擇。
(四)從擇業、就業到創業的轉變是趨勢
現在的教育模式將從職業培養人才轉向創業培養人才。傳統的高等教育只強調按照現有的職業崗位需要進行培養,而沒有看到社會發展對職業變化的需要。在未來,創業教育將成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創業教育的凸現,成為高等教育的新任務。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未來人才就業的主導方式將不再延續傳統的就業模式,即不再是先由社會出現一個職業位置的空缺,然后個體去應聘.而是轉變為人才自己預見到社會發展需求.然后組織成一種適應未來需要的知識模式和能力模式,并由此形成一種新的工作模式,從而創造出一種職業模式來。這種對社會發展的預見能力和自己的知識技能以及高超的組織能力結合在一起的能力就是一種創造能力。未來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進行這種創業教育,創業教育也將成為現代大學制度構建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超級秘書網
(五)培養目標的再確認、反思大學教育是延續
早上好!
很高興應邀參加今天的會議,有機會和大家相聚一堂,向大家表達敬意和問候!
福建省語文學會成立以來,在編撰語文教材、推進語文改革、開展語文宣傳、探討語文教育、總結教學經驗、推動兩岸交流等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這與當下一些陷入名利困惑的人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語文學會的同志們表現m來的職業堅守及其使命感和擔當精神,是令人感佩的!
語文教學具有認知價值、審美價值和心理功能。其認知價值是在充當思維工具的過程中發揮出來,并體現在思想交流中;其審美價值在于能喚起人的情感活動,喚起創造性的想象空間;而作為一種心理能量的載體,對郁積的心理還會起到一種發散疏導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學必然涉及最為基本的社會價值關系,從大的來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小的來說,人與他人、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語文教學如何面對這些問題,構成了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并體現了語文教學在精神維度上的指向和追求。
關鍵詞:蒙語授課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3(2013)01-0146-02
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體來說,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大學生日常管理和第二課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由以輔導員為主體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組織實施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蒙語授課大學生是內蒙古地區未來發展的建設者和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是內蒙古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人力資源。增強蒙語授課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非常重要的,是因為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直接影響著內蒙古的社會經濟以及蒙古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一、蒙語授課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現狀
本人在內蒙古地區的6所蒙語授課大學的高校全日制在校生中發放了800多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821份,回收率達到了97.5%。調查中發現:當前蒙語授課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有以下幾種特點:一是蒙語授課大學生思想政治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不少同學的分析能力和識別能力較弱,不能及時糾正認識上的偏差,出現了不關心政治、政治意識淡薄、重視個人利益、功利色彩較突出等問題。二是蒙語授課大學生的價值趨向具有雙重選擇、人生態度和追求積極向上、具有社會責任感等特點。但是一小部分學生在人生價值取向上出現利己主義傾向。三是蒙語授課大學生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非常關心本民族權益的維護,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對民族問題,民族關系上過于敏感,有時無關緊要的一些“小事情”他們確認為權益的不尊重,然后出現情緒大波動,甚至會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四是對宗教問題上有含混不清的認識。五是蒙語授課大學生的大部分學生學習目的比較明確,有正確的學習觀,但是一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意識淡化的現象。六是蒙語授課大學生對就業問題表現出擔憂,蒙語授課大學生所承擔的就業壓力要比漢語授課學生大得多。那么使蒙語授課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通過系統的培養與教育,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緊密的結合起來,提高蒙語授課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至關重
要的。
二、蒙語授課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面臨的困境
近年來,蒙語授課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載體、方法、管理上不斷豐富和完善。因此,蒙語授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總體上呈現穩定健康的趨勢。但是由于蒙語授課大學生自有的特點,造成了蒙語授課大學生價值觀念、為人處事等的復雜性。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歷史性遺留問題
一是蒙古族是一個游牧民族,崇尚安逸、自然,生活節奏一向緩慢,而當今社會是一個快節奏和激烈競爭的社會。而蒙語授課大學生時間觀念和競爭意識跟不上社會的潮流。二是應試教育留下的后遺癥。我國是一個應試教育由來已久的國家。基礎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考上大學。千辛萬苦考上了大學便有了動力缺失和目標迷茫的現象。
(二)學校教育忽視蒙語授課大學生自有的特點,教育內容單一,針對性不強
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忽視蒙語授課大學生的一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說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個人閱歷、內在需要的差異性等。盲目的去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去研究蒙語授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特殊性。導致學生信心慢慢消失、自卑心加重等現象。
(三)蒙語授課大學生擇業難、就業難
蒙語授課大學生由于受本民族的語言以及所學專業的限制,就業范圍受到限制,再同漢語授課學生的競爭,大部分蒙語授課學生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生成了就業擇業的弱勢群體。而學校對就業擇業弱勢群體基本上都沒有進行 “一對一”指導,盲目的進行就業指導工作。從而缺乏針對性和協調性。大多數蒙語授課高校注重把大學生推向社會,但對大學生如何在社會上擇業就業等缺乏指導。從而導致蒙語授課大學就業信心不足,甚至造成就業亞歷山大。
三、蒙語授課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對策
(一)加強蒙語授課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
首先要實行“知行合一”的教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兩個重要方面。其中前者是解決“知”的問題,后者是解決“行”的問題。“知行合一”才能使蒙語授課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真正的提高。所以要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要求,著眼于蒙語授課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發展的需要創新和完善蒙語授課大學生行為規范的內容體現針對性和操作性。其次引導蒙語授課大學生堅持“自律”。使學生嚴格要求自己,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要讓他們養成無人監管也能做到好的行為
規范。
(二)蒙語授課高校要用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氛圍影響學生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蒙語授課高校應該營造積極的文化氛圍,讓蒙語授課學生在校園文化的氛圍中去感受和領悟。基本實行學校一種氛圍,體現一種精神。這樣學生在多種氛圍中學到多種知識,可以豐富同學們的業余生活,也可以培養同學們的發明創新精神。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種實踐中得到的知識又是很難讓人忘記的。
(三)蒙語授課高校應建立就業課程體系,設立和完善就業指導機構
蒙語授課高校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現實條件以及社會的需求考慮科學的選擇教育教學內容。把就業指導課納入學生的必修課程里,而且就業指導課的內容要全面,要有針對性,如職業的性質、就業的難易程度、專業和學科的發展等。在就業觀念方面,從二三年級就以就業觀念引導、就業心理素質、綜合能力培養等教育為主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蒙語授課高校也應與勞動人事部門、用人單位之間加強聯系,為蒙語授課畢業學生提供專業化的就業指導服務。
蒙語授課大學生是蒙古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希望和未來,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正確了解蒙語授課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他們進行正確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蒙語授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需要,也是發展蒙古族地區經濟,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苗麗芬.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01、124.
[2] 陳江.新形勢下蒙古語授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15-27.
[3] 張大權.對蒙語授課大學生思想現狀的調查與對策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S2).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校園網站;輔助傳播體系
“人文素質教育”,是旨在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實現個人與社會價值的教育。教育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個人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其實質是人性教育,核心是培養人文精神。從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網絡輔助傳播體系建設現狀來看,對于該傳播體系的可行性缺乏深度理解和科學認識,應從教育教學實踐中擬定有效建設方案,充分發揮陣地作用,切實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一、人文素質教育校園網站建設現狀
通過瀏覽高職院校的校園網站發現,目前欄目建設大體以學院概況、組織機構、新聞中心、教學科研、招生就業、黨建思政、校園文化、合作交流等為主。內容以校為本,重客觀性介紹,對了解校園動態提供了有效信息。校園網站,很大程度上是院校介紹基本情況、體現發展動態、新聞公告的媒介和通道,很好地利用了網絡平臺的信息功能,而對校園網站能夠對學生進行課堂之外的輔教育功能,則認識不足或是認識到了尚未能進行很好的建設。總體運行水平不高,缺乏深層的文化內涵與教育功能,沒有充分利用網絡開放性、分享性、互動性、虛擬性的特點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未能有效利用這一教育平臺和宣傳陣地。雖有些院校涉及,但相關網頁設計趨于簡單,形式單一,內容長期不更新,更新速度較慢,對學生沒有形成很強的吸引力。而校園網站有的放矢、有目的性地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可有效輔助課堂教學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動,豐富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人文精神,實現育人目標,其作用不可小視。
二、人文素質教育校園網站建構的可行性
信息時代,以網絡為載體,大力開展校園網站人文素質教育活動,應該成為高職院校進一步加強研究的課題之一。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實用性職業技能型人才的同時,主要通過大學語文等課堂教學,以及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園活動,如組織學生觀看歷史題材電影、古詩詞朗誦比賽、演講歌詠比賽、書畫比賽等,通過板報、宣傳欄、校園廣播等方式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雖存在個體差異,但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整體不高。人文學科基礎文化知識較差,缺乏一定的藝術文化底蘊,人文素養有待提高。個人理想信念、奉獻精神和社會價值淡化,社會責任感不強。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除了應提高人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活動之外,不妨利用網絡這一載體,憑借其優勢特征,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校園網站的傳播,對課堂教學及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動作一有效補充,與傳統人文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以其輔地位促動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傳統人文素質教育基本上是教師主導型的模式,學生存在厭學現象,往往流于應付人文課程的學習,達不到預定目標。網絡改變了教育主客體的關系,變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育為雙向平等互動式教育,使學生自主參與到校園網站設置的人文教育過程和情境之中,富有人文色彩、藝術氣息和鮮活生動的網頁設計和內容呈現,能夠激發學習動機,自主鎖定學習內容,自覺接受信息資源,內化知識,進而提高學習效果,改善認知結構。人文共同課教學面向全校學生,對提高人文素質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大班教學對個體的針對性和關注度存在著客觀弱化因素,這主要是由現實環境所造成。而人文選修課的開設會受時間、空間等條件限制,學生往往不能按個人意愿進行自由選擇。鑒于此,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直接引導、服務性強的特點,通過網上人文素質教育,增強對全體學生、不同個體的開發和服務。又據網絡時間、空間無限性特點,學生能夠隨時隨地自由分享網上的人文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網絡虛擬性的特點,使得學生可以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流露真情實感,借以較為準確地把握情緒波動和思想特點。通過互動、交流和引導,幫助學生學會處理多種社會關系。網絡自身的優勢特征決定了高職院校建構人文素質教育網絡輔助傳播體系有著一定的可行性。切實將這一教育形式真正運用到教育工作當中,把人文知識和人文文化所蘊含的豐富情感、深邃智慧、崇高理想通過鮮活的校園網站進行傳播,并與傳統人文教育形成優勢互補,努力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水平。
三、人文素質教育校園網站建設方案
推進網上人文素質教育,必須有針對性地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知識結構,掌握較為全面的人文素質教育基本知識。同時,要加強計算機網絡知識培訓,掌握使用常識,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和網頁設計能力,努力以豐富鮮活的網絡人文情境浸染學生。建構人文素質教育網絡輔助傳播體系,要尊重學生個體,注意個性化要求,吸引注意力,提高受關注度。內容盡量涉獵廣泛。本文擬想應從常識知識、文學欣賞、中外歷史、哲理漫談、藝術長廊等大的板塊入手,呈現豐富的人文內容:
1.常識知識。綜合推出各人文學科常識性、基礎性知識。因現高職學生人文常識知識偏弱,不能正確說出中國古代各朝展順序,對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不能準確說出,對其源起、發展、傳播更是知之甚少。通過常識知識板塊的設立,努力改變人文文化基礎知識缺乏、知識面較為狹窄的現狀。
2.文學欣賞。定期推介不同風格、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通過靜心品讀,釋解內涵,讓學生懂得崇尚與摒棄,崇高與卑微,珍視與堅持。于欣賞中愉悅心情,陶冶情操,浸染內心世界。
3.中外歷史。應包括政治制度史、民族史、地方史、思想史、文化史、文物考古等各個方面。介紹方式切忌枯燥和簡單疊加,采取多元化形式,文字結合圖片,輔以聲像材料,便于接受和理解。
4.哲理漫談。介紹中外哲學著作、哲學思想,把哲學問題通過淺顯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學生心智寬廣,思想精深。
5.藝術長廊。展播中國民族樂器、西洋樂器及經典曲目,展示古今書畫名作,呈現京劇、歌劇藝術和地方曲藝,選播中外經典影視等等。創造藝術氛圍,在不斷的藝術熏陶中提高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運行過程中,內容要及時更新,但因面向的是全校學生,其更新周期不宜過快。應增加機房設置,提供更多上網場所,適當延長上網時間,以人為本,實施人性化管理。應附設電子信箱,學生可以提出疑問,暢談感悟,傾訴情感。對此,教師應細心聆聽,用心解決。總之,對高職學生通過校園網站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有待研究和發展的一個課題。高職院校應認真實踐,努力建構融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人文素質教育網絡輔助傳播體系,并逐步合理化、科學化,充分發揮校園網站的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朱建童,王珊珊.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狀況的調查研究J].浙年專修學院學報,2004,(2).
[2]宋修波.高職人文教育構建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6,(12).
[3]張曉峰.論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