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資源的功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聯系實際談談重視思品課提升德育功能的必要性
1.初中生的心理和道德認知特點
初中生已開始占主導地位的抽象邏輯思維逐步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因為處在轉折時期,思想和行動還未脫稚氣,所以主觀愿望與客觀現實常常充滿 矛盾,很容易自以為是。 由于發現了不同于外部現實的內心世界, 所以初中時期便產生了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的 欲望和能力。他們開始較為強烈地關注自己的相貌、成就、地位等,并據此確定自己的行動 目標和方式。
2.當前初中生的普遍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道德問題越來越復雜。擔心學業失敗、人際關系不良或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 等等。 在人際關系方面,調查提示,有 22.45%的中學生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與同學、老 師、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相處不融洽,不善與人交往,與別人合作有困難;其中,有 3.8% 的中學生人際關系很差,很難與他人融洽、愉快地相處。這些學生給人的感覺缺乏熱情、缺 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歡強詞奪理,不合群、孤僻,或者愛發脾氣、罵人等等。
3.德育方法單一
長期以來,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灌輸法, 即把一些具體的相對固定的道德原則和美德灌輸給學生,并通過訓練、榜樣、懲罰、考試等方式鞏固和強化灌輸法的內容,這雖然對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簡單、生硬,易引起學生的 逆反心理而影響教學效果。 思想品德課作為一門育人課程, 如離開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思考和接受是毫無效果的。 由于思品課不受重視,所以老師不講究,不深鉆,苦口婆心、舌干唇燥地硬灌,往往卻 灌出來了學生的厭學。因為他們會感到,如坐針氈,形同受罪,有的就只好昏昏欲睡或伏案 入夢了。
4.學校重智輕德嚴重
由于目前家長“望子成龍”,學校追求升學率,社會要求高學歷。過高的“期望值”讓 學生的心理壓力太大,一些學生越來越厭煩日趨沉重的學習生活。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引導學生疏導心理障礙,提高思想品德課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面對新形勢的要求和中學德育工作的現狀,我認為要強化學校德育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氛圍,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無疑是一條非常好的途徑。校園文化建設是對青少年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更是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教師要引導學生為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出力。讓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建設中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質。
二、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德育功能的途徑
1.利用校園物質文化德育資源
傳統文化長廊,弘揚傳統美德,讓學生學會做人。其一在教學樓七、八、九三個年級所在樓層墻壁上分別精心設置“三字經”、“弟子規”和“千字文”等傳統經典教育內容。其二,以《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全文為內容,分別編寫印制七、八、九三個年級的鋼筆字帖,一則作為美術課和課余時間學生練習硬筆書法用,要求學生每天練字一張,要求學生人人熟讀背誦其內容。二則作為傳統美德教育校本教材,要求學生每天早讀課誦讀五分鐘,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其三,從《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中選擇適合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字句,組織人員對其進行解文釋義并印制成校本教材,以便班主任和相關老師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傳統美德教育并在課間操后通過校園廣播每天解讀一句,讓學生領會精髓、記在心上、落實到行動上。其四,結合七級的自律、感恩和責任教育等主題對學生進行深入文明禮儀、文明行為,盡孝心、行孝道以及增強家庭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等傳統美德教育。“狀元文化”長廊,弘揚狀元文化,激勵學生勵志成才。
2.利用校園班級文化德育資源
班級文化是指圍繞班級的教育、教學活動所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語言習慣、制度體系、班級風氣等集合體。在教室的布置上,黑板報、風采展示板、活頁板,考慮自然與人文兼顧,活潑與莊重兼顧,有序化與個性的提倡兼顧。校園班級文化建設就是從管理和自我管理角度入手,通過行為的養成教育和學生自我管理意識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不同個性特長的教師,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發展情況,構建適合自己操作形式并形成某種類型的班級建設模式。
3.利用校園實踐活動德育資源
校園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及泰寧文化的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泰寧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人杰地靈。泰寧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曾有“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之盛況,歷史上共出了2位狀元、101名進士、146位舉人。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探索研究泰寧歷史文化、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大舞臺。挖掘泰寧歷史文明禮儀傳統資源,加強中學文明禮儀教育。挖掘泰寧梅林戲、大源儺舞等民間音樂資源,培養學生的音樂情趣。挖掘泰寧節日民俗風情資源,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挖掘泰寧豐厚的文化資源,培養學生民族文化的鞒幸饈丁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旅游資源;城市更新
中圖分類號: F59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102-02
引言
自1982年起國務院先后將一批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歷史城市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11年7月,我國共批準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13座。這些城市大多完整保留了某一時代或幾個時期的歷史風貌或民族特色,映射出各個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征、文化傳承和人文理念[1],成為中華民族漫長發展歷程中的歷史縮影。
近年來,隨著旅游市場與旅游經濟的迅速發展,依托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名城成為聞名遐邇的旅游熱點城市,成為海內外游客文化旅游體驗的重要目的地。然而,隨著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加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形勢日益嚴峻,旅游發展也面臨著種種挑戰,如何協調好名城保護與旅游發展的關系,實現保護前提下的旅游業持續發展,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一、城市化推進中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針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初始思想源自梁思成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論述。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在認識不斷深化,研究范圍逐步拓寬的基礎上,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已成為城市科學研究的熱點,而且吸引了歷史學、地理學、建筑學、藝術學、人類學、文化生態等眾多相關學科參與,其研究內容也從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擴展到保護的內容、保護的方式等諸多方面[2]。研究的拓展和城市化過程中保護思維的轉變是密切相關的,固步自封的因循守舊和錯誤的“開發性保護”,都是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片面理解。
城市永遠處于發展之中,從其起源、發展到衰敗,歷經不同時期的演變過程,歷史文化名城同樣遵循這一客觀發展規律[3]。很長一段時期以來,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曾經被片面地理解為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限制,致使很多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片區成為城市發展難以逾越的“門檻”。將名城保護納入到城市發展體系中去審視和考慮,從靜態保護向保護性利用轉變,不斷創新保護與發展的結合點,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而言具有積極和深遠的意義。
從另個層面來看,城市更新與城市發展相伴相隨,往往作為城市自我調節機制存在于城市發展之中,但這種城市更新必須是有機的、循序漸進的而且是立足于歷史風貌保護和文化傳承的。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是具有特殊價值和意義的古老城市,同時又是極為脆弱和易變的歷史文化載體。一些歷史文化名城舊城的更新改造的教訓警示我們,由于歷史文化資源的獨特性和不可再生性,過度的破壞性開發,往往使經濟利益和生態利益發生沖突,甚至以經濟利益取代生態利益[4],使得許多重要歷史文化遺產逐步消失,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遭到嚴重破壞。
保護和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決不是靜態的保護,而是發展過程中的保護;發展不是無節制的發展,而是保護前提下的發展,只有實現了名城保護要求與城市發展訴求和諧統一,才能使歷史文化資源在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發揮應用的價值,成為城市發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絆腳石”。從這個意義來講,旅游業可以說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提升能夠實現相互銜接、共贏發展的“完美結合點”。
二、基于旅游鏈條的歷史文化資源利用途徑分析
歷史文化資源范疇十分廣泛,不僅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古建筑、紀念建筑物、民居、遺址遺跡等實體性的文化載體,也包括能體現區域文化特色的戲劇繪畫、工藝美術、民俗風情、節慶慶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業內涵豐富、外延寬泛,包含了“吃、住、行、游、購、娛”等,帶有產業要素“混合體”或“產業集群”的特征。歷史文化資源不等同于旅游資源,歷史文化價值也不等于是旅游價值。根據歷史文化資源的不同特征和形式,合理的引導文化旅游功能發展才是實現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的關鍵。就旅游功能開發而言,可大致分為三類,即:文化延續類、文化更新類和功能重置類。
(一)文化延續,強化游樂展示功能
傳承文化是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發展的重要內容。某些歷史文化資源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其文化功能的傳承性較強。對這類歷史文化資源,一般通過文化博物館、主題文化展列館、文化體驗館或者旅游景點開放的方式,使得游客在旅游觀光的同時,能夠得到某類文化的認知或熏陶,形成較強烈的文化體驗感受。這類歷史文化資源往往成旅游觀光的熱點區域,甚至成為區域旅游發展的名片。
(二)文化更新,提升文娛體驗功能
城市文化不斷蛻變和演進的過程。有些歷史文化資源形式上保存相對完整,但其原先承載的文化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其存在形成和濃厚文化底蘊成為吸引新文化元素的動力,諸如:文化演藝、創意文化展示等旅游產業文化娛樂與創意體驗的功能具備進入的可行性,如此一來,通過存表易里,文化資源將成為現代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載體。
(三)功能重置,完善旅游服務功能
對某些歷史文化資源,其文化功能逐漸弱化,文化價值逐漸流失,但其格局和基本構架仍然體現了其歷史的悠長,具有游客感知懷舊的獨特韻味。這類歷史文化資源在保護性改造的基礎上,可適度的導入特色餐飲、旅游住宿等現代功能,發展旅游配套服務業,成為旅游產業鏈條的特色支撐環節,有機的融入城市現代旅游產業體系。
三、基于空間的歷史文化資源旅游發展模式分析
歷史文化名城是個城市的范圍和界定。歷史文化資源的空間分布的差異決定了歷史文化名城針對不同區域的文化資源,在旅游方面的不同發展模式。本文根據歷史文化資源空間特征,對歷史文化資源旅游發展模式進行了分析,歸納出三類基本模式,即:獨立式、鑲嵌式和開放式。
(一)獨立式旅游發展
許多城市的往往分布著規模較大、空間范圍較廣的文化資源或者存在文化資源分布較集中區域,這些區域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或者標志的文化建筑,可通過與周邊區域形成游離于城市中心的獨立旅游空間,如八達嶺長城文化旅游景區。這些區域主要以旅游功能為主,與城市主要生活區互不干擾,互不阻礙,形成相對封閉但運行有序的系統。
整體而言,這類旅游資源開發,容易形成保護與發展的互動,特別是通過旅游發展對歷史風貌和建筑的保護資金提供了有利保障,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也比較高,對周邊地區旅游配套服務發展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但是,這類開發需高度警惕過度的旅游開發、以旅游之名進行圈地等,在項目的開發論證、管理運營等方面,要加強規范監管和相關制度的完善。
(二)鑲嵌式旅游發展
某些散落在城市中心區域的歷史建筑群落,具有較高文化價值,規模體量較大,文化特色比較突出,如故宮等。這些歷史文化資源相融于現代城市空間,以博物館、都市旅游景點、教育性旅游基地等形式對外開放,與周邊的現代生產生活聯系比較緊密,以其為代表的文化旅游功能已經成為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鑲嵌式的旅游發展模式在管理運營上主要以政府主導為主,文化資源轉化成旅游資源中的文物保護得到充分的重視,旅游開發發展的重點和主題更傾向于某種特色文化的展示體驗和城市獨特文化內涵的挖掘。從發展經驗來看,鑲嵌式旅游發展由于客流的集中,給城市中心城區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因此,科學合理的旅游組織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三)開放式旅游發展
對于某些歷史文化名城來說,城市的整體歷史風貌猶存,而且保留了若干體現傳統特色的歷史地段和街區,規模比較小的歷史文化遺存散點的分布于不同的空間區域。在空間上,旅游空間與城市生活空間疊錯交叉,匯集了特色旅游商業街、旅游觀光點、旅游服務點等元素,成為歷史文化遺產區、城市人文社區、旅游體驗區融合發展的開放式旅游空間,如北京中軸線區域。
該類區域涉及單體歷史建筑、特色歷史街區、整體風貌格局等點線面的保護,而且由于旅游活動、現代生活以及城市更新的多重沖擊,保護的難度比較大。因此,旅游發展更要強調整體的規劃,統籌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注重城市生活居民的訴求,協調好政府、企業、居民等相關者的利益[5],適度的進行旅游開發。
四、總結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協調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推動歷史文化名城旅游持續發展處于不斷探索階段,特別是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旅游發展如何協調,歷史文化資源如何轉化為旅游資源,旅游發展過程中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創新等問題[6],還需進一步研究。只有正確認識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將名城保護和旅游發展納入到城市整體發展體系中考慮,才能真正實現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城市旅游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魏峰群.對歷史文化名城旅游開發的探索和思考[J].旅游科學,2006,(2).
[2] 李燕,司徒尚紀.近年來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研究的進展[J].人文地理,2001,(5).
[3] 陽建強.基于城市發展機制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J].城市發展研究,2009,(11).
[4] 仇保興.城市化過程中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J].現代城市研究,2006,(11).
關鍵詞: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數字資源整合;信息組織方式
中圖分類號:G250.7;G2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22
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是將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中相對分散的數字文化資源,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融合、類聚和重組,使其集成到一個統一的平臺上,為公眾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務。自20世紀90年代,歐美等發達國家就開始了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整合。近年來,我國的大陸與臺灣、香港地區也相繼啟動了若干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
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可以采用不同的信息組織方式,而不同的信息組織方式也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對信息組織方式的研究實質上是為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尋求更有效的資源優化重組方法,這也是資源整合項目建設的關鍵性問題。本文將對我國大陸和臺灣、香港地區有代表性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的信息組織方式進行調查,分析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并為進一步提升信息組織質量提出優化建議。
1.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以我國大陸和港臺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為對象。其中,“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我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的標志性工程。由于“共享工程”主站與地方分站在資源平臺設計中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只將“國家數字文化網”(“共享工程”主站)作為該項目的代表性成果列為本次調查對象。此外,大陸和港臺一些文化記憶工程,如“廣州記憶”“香港記憶”“臺灣記憶”等也體現了資源整合思想,本調查對這些項目的信息組織方式也進行了調查(調查對象見表1)。調查數據主要從項目的官方網站和相關文獻中獲取。
2.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中的資源組織方式
大陸和港臺地區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收集了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中能展現我國歷史文化特色的數字文化資源,并通過信息的多維導航、關鍵詞檢索、可視化信息查找、專題信息門戶等4種方式進行資源的融合重組,從而實現異構資源的“一站式”查找。
2.1多維信息導航
2.1.1多維信息導航的應用情況
多維信息導航系統是引導用戶瀏覽、選擇和搜尋數字文化資源的信息組織方式。它將我國各個歷史時期、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資源組織成一個多層次的信息集合體,從而滿足用戶多角度地進行文化資源的查找。從國內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中多維導航方式應用現狀的調查結果(見表2)可以看出,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普遍采用了多維導航的信息組織方式,在導航方式的選擇中主要采用了分類導航、熱門資源導航、縮略圖導航三種方式,主題導航、標題字順導航、時間導航、機構和資源類型導航則運用的較少。
(1)分類導航。分類導航在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中應用較為廣泛。除了“中國記憶”項目是以縮略圖瀏覽的方式進行信息組織外,其它項目都根據自身資源組織的需要設計了各自網站的分類體系。
“國家數字文化網”的分類導航系統是參考《文化共享工程分類體系》而設立的。《文化共享工程分類體系》設置了三級類目,一級類目由知識講座、舞臺藝術、農業專題片、電影、文化專題片、電視劇、動漫、其它8個大類組成。該分類體系適應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地方特色資源、紅色歷史資源、多媒體資源、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和“進村入戶”專項資源為主的公共文化資源分類需求。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合推動的“香港記憶”項目系統收集了香港的博物館、檔案處、新聞傳媒公司的歷史和文化資料。“香港記憶”項目所收藏的資源以公共數字文化領域中的香港歷史和文化遺產資源為主,它將這些資源按照歷史與社會、地理與環境、藝術與文化、傳播與媒體4個大類進行劃分。4個大類下的特藏資源和圖片展覽資源都以專題名稱加以標識。
“廣州記憶”由廣州市檔案局主持建設。它系統收集了能反映和代表嶺南歷史文化記憶的文本、地圖、照片、影像等資料。“廣州記憶”項目設計了適應本站資源組織的二級類目體系。一級類目包含城市變遷、重大事件、歷史名人、廣府文化、名勝古跡、歷史典故、影像記憶等7個大類。在一級類目下又設置了二級類目,如名勝古跡大類下又進一步劃分為學府書院、宗教建筑、歷史文物、古代遺跡、著名景點等5個子類。清晰明了的類目結構和類名讓用戶能夠快速找到感興趣的廣州歷史文化資源。
“臺灣記憶”項目系統收集了關于臺灣歷史文化的80余萬條圖書文獻、史料、圖像、新聞影音及歷史人物數據。“臺灣記憶”網站通過分類體系對臺灣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有序地梳理和呈現。如“臺灣記憶”項目在“日治時期臺灣圖像寫真”和“臺北市老照片”兩個欄目的資源組織中,為了能夠將大量的圖片資源進行有效組織,設立了兩級分類體系。一級類目由通論、臺灣歷史、地理山川、人文地理和文化風土、經濟產業、名勝古跡與旅游指南、人物文獻、其它等8個大類組成。在每個類目下又根據資源劃分需要設置了若干個二級類目。如地理山川大類下細分了河川湖泊、山與丘陵、平原和盆地、輿圖、動植物、聚落等6個類目。
從以上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的分類導航方式的調查發現,由于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資源建設規模較小,在資源分類目錄體系的設計時主要根據本項目的資源收藏范圍進行類目劃分,并沒有參考已有的文獻分類法將資源按照學科分類體系進行歸類。這些資源整合項目的分類體系雖然體現了較強的實用性,但是在標準化和分類的整體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2)縮略圖導航。縮略圖導航是選取能夠代表數字對象內容的標志性圖片,通過引導用戶瀏覽圖片來實現信息查找的資源導航方式。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平臺中,縮略圖導航通常以滾動條或靜態圖片列表的形式出現。
“中國記憶”項目試驗網站記錄了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它主要以動態縮略圖變換和縮略圖列表的形式向用戶展示已建成的專題資源門戶。用戶從縮略圖中可直觀地了解每個專題的主題內容,從而根據個人信息需求進行深層次的信息利用。“香港記憶”項目首頁主要以縮略圖滾動條和縮略圖表格的形式展示了關于香港歷史的特藏資源和精選資源。“廣州記憶”網站首頁的“名勝古跡”、“影像記憶”和“廣府文化”欄目也采用滾動條和縮略圖列表的形式展示嶺南文化歷史資源。“臺灣記憶”資源平臺首頁的“特展館”欄目同樣以縮略圖變換滾動播出的形式展現其建成的14個專題知識門戶,用戶點擊圖片便可進入相應的資源門戶了解更詳細的信息。
對項目調查可以發現,大陸和港臺地區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平臺普遍應用了縮略圖導航方式。縮略圖導航方式相較于傳統的以文字形式表達的分類導航、主題導航等方式而言具有更加動態和直觀的特征。當用戶沒有明確的資源查找目標時,往往會被縮略圖中的內容所吸引,進而以圖片為線索查找到相應的數字資源。因此,資源整合項目應對縮略圖的質量進行嚴格把關,使縮略圖導航方式在資源查找和發現中發揮更大作用。
(3)熱門資源導航。熱門資源導航是對一定時期內用戶點擊率較高或最新的資源進行匯總并推薦給其它用戶使用的參考系統。國家數字文化網為了傳播人民群眾最喜聞樂見的文化資源以及全國各地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廣電、教育、科技等部門最優秀的數字文化資源,專門設置了本周推薦、每月一薦、點擊榜、新上資源榜、熱門標簽、精品資源庫等熱門資源導航欄,為用戶在信息資源的選擇和查找中提供參考。“廣州記憶”項目的熱門資源導航并沒有在網站首頁出現,而是安排在了檢索結果頁面。當用戶完成了相關數字資源的閱讀后,需要重新查找其它的數字對象目標,熱門資源導航便可向用戶推薦目前最受歡迎的數字資源。“廣州記憶”項目設置了熱點文章、熱門視頻、熱門圖片的資源導航,用戶可根據不同的資源類型偏好來選擇合適的導航方式。
熱門資源導航是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瀏覽方式中一種補充性的資源導航方式。當用戶沒有明確的資源查找偏好時,用戶就可以根據熱門資源導航來查看當前熱門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適應了普通社會公眾以娛樂消遣為目的的文化需求。
2.1.2多維信息導航應用中的不足
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平臺的信息組織中,多維信息導航不僅能夠多維度展示歷史文化資源建設成果,同時也能滿足用戶在沒有明確的信息查找目標時進行信息的瀏覽和漫游,在大陸和港臺地區資源整合項目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但是目前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的信息導航系統以分類導航、縮略圖和熱門資源導航三種導航方式為主,導航維度比較有限,難以滿足用戶根據資源的主題、時間、地點、語種、資源類型特征進行資源的多途徑查找。在分類體系的設計中,“國家數字文化網”“香港記憶”“廣州記憶”“臺灣記憶”項目都主要根據本項目的資源收藏范圍和用戶使用習慣來設計分類體系,較少參考目前已有的標準化的分類工具。分類系統雖然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但在類目體系的完整性、類名的規范化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在將來得到進一步完善。
2.2關鍵詞檢索
2.2.1關鍵詞檢索系統的設計
關鍵詞檢索是與多維導航方式優勢互補的一種信息組織方式,也是人們進行海量信息篩選的有效方法。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為了滿足用戶對來自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海量信息資源進行精確查找開發了信息檢索系統。
從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信息檢索系統的簡單檢索與高級檢索功能的調查結果(見表3)看出,除了正處于試用階段的“中國記憶”網站尚未開通關鍵詞檢索功能外,其它資源整合平臺均提供了簡單檢索與高級檢索兩種檢索方式。
“國家數字文化網”開發了關鍵詞的簡單檢索和高級檢索功能,其中高級檢索功能提供了搜索字段和搜索資源的時間范圍兩種方式的限定檢索。“香港記憶”項目為了提高用戶的信息檢索效率,將網站藏資源和口述歷史兩個欄目的類目體系與關鍵詞檢索系統相結合,實現了類目指引下的資源快速搜索。“廣州記憶”項目的高級檢索功能與“香港記憶”相類似,提供了題名、關鍵字、時間三個字段的限定檢索,同時也借助“廣州記憶”網站本身的資源分類體系設計了特定資源類別下的關鍵詞檢索功能。
與大陸的資源整合項目比較,“臺灣記憶”的檢索功能設計得更為細致,它提供了簡單檢索、進階檢索和延伸檢索三種檢索方式。為了提高檢索結果的全面性,“臺灣記憶”項目設計了同義詞、同音詞、近義詞等相關檢索功能。同義詞檢索是在同義詞庫的幫助下實現檢索詞和其對應的同義詞的擴展檢索。如輸入“AIDS”進行檢索,系統除了返回含有“AIDS”字符串的數據外,其它含有如“艾滋病”“愛死病”“后天免疫不全癥后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等同義詞的數字對象會一并被查詢出來。同音查詢功能實現了檢索詞的同音及多音字的合并檢索,如在檢索含有“蔡”的數字資源時可同時查出含“藥”字的數字資源。模糊查詢則是將檢索詞以近似詞的方式進行擴展檢索。系統將通過相鄰與加權的計算,檢索出所有可能相關的數據,如當用戶檢索“電子圖書館”時,相關字段中含有“電子化圖書館”或“計算機化圖書館”等近義詞的資源會同時出現在檢索結果列表中。“臺灣記憶”項目的進階檢索功能則是在簡單檢索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布爾邏輯組配檢索、資源類目限定檢索、資源年代限定檢索的功能。延伸檢索是在實現對“臺灣記憶”網站中資源檢索的基礎上實現資料庫和網頁資源的延伸查詢。
在設計檢索結果處理方式(見表4)上,只有“國家數字文化網”和“香港記憶”兩個項目開發了檢索結果排序功能。在檢索結果精煉方面,只有“香港記憶”項目設置了分類、主題、時間、地點、資源類型的篩選功能。其它資源整合項目均不支持對檢索結果的再處理。
2.4.2文化專題信息門戶應用中的優勢與不足
專題信息門戶從本質上說是通過對一次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二次開發,將不同文化機構收藏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使用戶能夠從歷史文化“專題信息超市”中獲得豐富的專題文化資源。用戶在專題信息門戶內進行資源查找時所獲取的資源質量更好,相關度也更高。但是目前我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在建設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文化專題的劃分較為粗糙,在一些重要的歷史文化專題下并未劃分子專題,模糊了資源組織中的層級界限。這說明目前資源整合項目的專題信息門戶的資源組織和挖掘的深度仍有待提高。
3.我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中的信息組織方式優化策略
針對目前我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平臺的信息組織方式的應用情況,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優化策略,以期為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平臺的信息組織工作提供參考。
3.1多維導航系統的完善
在目前以傳統的信息組織方式為主的網絡環境下,多維信息導航系統仍是重要的信息組織方式。在目前我國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中,多維導航系統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也存在導航維度不夠多樣化,分類導航體系建設不夠完善的問題。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首先應該不斷豐富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內容,擴大可獲取的數字資源的規模,為構建層級分明的多維導航系統奠定基礎。此外,為了減少分類、主題、時空、語種等導航維度在類目劃分中的隨意性,應該在受控詞表的幫助下建立更加系統性和標準化的數字文化資源導航系統,提高資源導航的質量和用戶在資源層級瀏覽中的信息查找體驗。
3.2信息檢索功能的拓展
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平臺中,信息檢索能夠滿足用戶對數字文化資源的全面和快速查找,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資源組織方法。在目前已建成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中,高級檢索和檢索結果處理功能雖然得到了初步應用,但是檢索功能還不夠健全。未來資源整合項目除了要完善基本的檢索功能外,還應該積極應用新的技術成果。如引入基于內容的圖像檢索(CBIR)技術來實現對多媒體資源的精確查找:通過跨語言檢索技術實現多語種資源的快速查詢:或是通過開發嵌入式的瀏覽器檢索軟件來提高用戶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平臺的使用頻度,通過拓展檢索系統的功能來提高檢索系統資源查找效率和用戶適應性。
3.3文化專題知識的深入挖掘
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項目通過建設文化專題信息門戶將專題資源進行了系統地組織。但是目前專題信息門戶的建設還存在一些不足。從專題信息門戶的資源組織層次上來說,歷史文化專題的劃分還較為粗糙,應該通過在一些大專題中下設子專題的形式來加深資源組織的層次。此外,專題資源的組織應努力實現從傳統的信息組織向專題知識挖掘的方向轉變。通過對數字文化信息進行深加工,更好地實現專題知識的抽取和揭示,從而給予用戶“所得即所要”的信息資源。
(1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 2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財務處 湖北 武漢 430074)
摘 要:湖北省溫泉旅游發展經過10年快速發展后,進入了同質化困境,必須走差異化的發展道路,創新開發模式,對空間布局、 功能分區以及溫泉旅游產品進行系統化的創新,從而促進湖北溫泉旅游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 :湖北省;溫泉旅游;開發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13
收稿日期:2015-03-20
湖北省溫泉旅游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涌現出了數十家溫泉景區,溫泉旅游也成為湖北市場上的強勢產品。但隨著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游客需求的個體差異進一步增加,同質化問題成為湖北溫泉旅游持續健康發展亟待破除的壁壘。學界、業界對于差異化發展的呼聲此起彼伏。就湖北省溫泉旅游的差異化發展,首先強調的是開發模式。開發模式是集中對資源條件、配套設施、區域旅游發展水平、潛在客源市場等進行綜合評價后,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頂層設計。
1 溫泉旅游的空間布局創新
湖北省溫泉資源的地理分布呈現出沿兩圈(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散點分布、個體差距較大等特點。因此,眾多溫泉資源在開發時,多是各自為戰,造成了湖北溫泉旅游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并造成多數溫泉企業利潤率不高的惡果。
為了促進湖北溫泉旅游的有序發展,體現特色,對于眾多溫泉資源需要進行整合,形成風格迥異的旅游景區,優勢互補。
因此,有必要對溫泉旅游進行空間布局整合,以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優勢,促進產業發展。通過前述對湖北溫泉資源的評價,結合湖北旅游發展的總體布局,湖北溫泉旅游的空間布局為:“一城一帶三區”(見圖1)。
1.1 一城領先
“一城”指咸寧國際溫泉城。咸寧溫泉資源蘊藏豐富,開發利用歷史久遠,知名度高,已被中國礦業聯合會授予“中國溫泉之鄉”的稱號。圍繞咸寧溫泉一號橋,分布著溫泉谷、溫泉國際、瑤池溫泉、三江森林溫泉、太乙溫泉、碧桂園鳳凰溫泉等眾多現代化的溫泉企業,是省內開發歷史最為悠久,溫泉景區最為密集的地區。“一城領先”即依托咸寧豐富的溫泉資源和良好的區位條件,以國際化、生態化、高端化為目標,將咸寧國際溫泉城打造成為湖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溫泉旅游勝地,成為以高品質和特色化為主的時尚健康溫泉勝地。
1.2 一帶聯動
“一帶”指環武漢溫泉休閑游憩帶。包括孝感、京山、英山、羅田、蘄春、黃梅、赤壁、洪湖、崇陽、武穴、通城、通山等地。環武漢溫泉休閑游憩帶內溫泉資源豐富,區位優越,但普遍資源優勢不足,因此需要大力整合,并與其他旅游資源發揮聯動效應。同時,還應結合本帶深厚的文化底蘊,充分發揮紅色革命文化、宗教文化、醫藥文化、孝文化,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溫泉休閑度假帶。
1.3 三區鼎立
“三區”指鄂中荊楚文化溫泉旅游區、鄂西土苗風情溫泉旅游區、鄂西北生態養生溫泉旅游區。
鄂中荊楚文化溫泉旅游區主要包括荊州、襄陽、隨州等地,深度挖掘炎帝文化、楚文化、三國文化、明文化的特色,發展具有厚重文化內涵的綜合溫泉旅游區。
鄂西土苗風情溫泉旅游區主要包括宜昌、恩施等地,即結合鄂西地區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打造具有典型少數民族特色的綜合溫泉旅游度假區。
鄂西北生態養生溫泉旅游區主要包括房縣、鄖縣、保康等地,以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結合道教文化、野人現象、帝王流放地等元素,打造以養生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溫泉旅游區。
2 溫泉旅游的產品創新
2.1 溫泉功能體系
國內眾多知名學者曾經對溫泉旅游產品進行了多項研究,歸納和總結了溫泉旅游產品的功能體系(見圖2)。
按照圖2,溫泉旅游產品的功能體系分為核心功能、支撐功能和擴展功能。核心功能是建立在溫泉洗浴與療養的最基礎功能上的,將溫泉的醫療功能進行展開,事實證明獲得了成功。如果說多種洗浴是“靜”,則支撐功能就是“動”,通過開展各種水上運動來滿足洗浴參與性不強的弊端。從目前湖北溫泉旅游的發展來看,絕大多數集中在核心功能和支撐功能方面,即“靜+動”,對于擴展功能涉及不多。
2.2 溫泉旅游產品的創新
如前所述,按照溫泉旅游產品的功能體系,創新應集中在對溫泉擴展功能的研究。湖北眾多的溫泉企業,前期已經深入研究和分析了溫泉旅游產品的核心功能與支撐功能,做了一些創新,也獲得了一些成功。如:山湖溫泉推出的死海泥浴,玉龍溫泉推出的火山灰浴,以及眾多溫泉景區設置的人造海浪池等。
就現階段,溫泉旅游產品的創新應從擴展功能入手,提升溫泉旅游的品質,深度融合特色文化、緊緊圍繞游客體驗來進行。即“溫泉+N”模式。通過深入挖掘溫泉的核心功能和支撐功能,推動溫泉與多種產業融合,打造立體化的溫泉產業,有效破解溫泉旅游季節性明顯等問題,如:夏天是溫泉旅游的淡季,可以考慮利用溫泉的養生保健功能,推出“冬病夏治”等專項產品。
結合溫泉旅游的發展趨勢,“N”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1)突出全面養生。現代人生活節奏原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身體存在著眾多隱患。突出全面養生,即以溫泉泡浴為基礎,積極引入中醫推拿、藥物香薰等項目,打造溫泉養生中心,通過現代化的保健手段和傳統中醫技藝,將溫泉的醫療功能進一步深化,在傳統的療養、健身的基礎上,引入美容、康復、健康管理等功能,形成高端養生產品,將溫泉旅游打造成為健康之旅。
(2)引入會展產業。會展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而會議已經成為一項產業,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各種會議紛紛舉辦。以溫泉旅游地作為會議地,能使與會者在緊張的會議之余,通過溫泉泡浴來恢復精力,從而更好地投入會議的討論中。目前,除了少數區位不佳、交通相對不便的溫泉景區之外,會議已成為溫泉景區多種經營的重要載體。
(3)開發景觀地產。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持續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購置第二套住房,或者購置產權式酒店。溫泉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尤其是對于寒冷地帶的居民。因此,可以適度的開發溫泉公寓或溫泉產權式酒店,以滿足高端人群的需要。
(4)發展運動游樂。健康觀念已深入人心,運動健身已成為潮流。如前所述,溫泉最核心的功能是療養,人們最早利用的也是療養功能。發展運動游樂也是對溫泉療養功能的補充。
(5)推廣溫泉農業。早在唐代,古人們就創造性的利用溫泉探索瓜果蔬菜早熟技術,并獲得成功。同樣,今天我們可以利用溫泉余熱發展包括溫室大棚、熱帶魚養殖等為核心內容的農業產業,進而形成高端農家樂和特色養殖業。如:應城湯池溫泉很早就開始了溫泉甲魚養殖的探索,并獲農業部無公害產品、無公害產地認證,成為省內高星級酒店的特供品。
3 結語
長期以來的同質化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湖北溫泉旅游的發展。溫泉旅游產品伴隨著全省旅游業轉型升級的步伐,開始逐漸走向生命周期的終端。為了推動溫泉旅游持續健康發展,從理念、戰略、區域資源整合、產品體系構建方面進行深度創新,才能賦予溫泉資源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毛易南,盤毅.基于SWOT分析下城鎮溫泉產業開發對策的探索——以儋州市蘭洋鎮藍洋溫泉為例[J].中國商貿,2014(22)
2 金花,李磊.吉林省溫泉旅游的開發現狀及對策分析[J].才智,2014(24)
3 何櫻.重慶溫泉旅游項目開發模式的初步研究[J].中國外資,2014(12)
4 吳安平,李磊.關于開發吉林省溫泉旅游的思考[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4)
5 郭斌,鐘鑫.遼寧溫泉旅游開發模式研究--以大連安波旅游經濟區為例[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30)
關鍵詞:城市邊緣 功能定位 空間組織
1、片區概況
老頂山片區位于長治市區東部,距市區約3公里。區域范圍,東到老頂山國家森林公園山腳沿線,西至長西鐵路專用線,南到石子河南岸的壺口村,北至老頂山鎮嶂頭村南界,片區南北長約4.5―6.0km,東西長約2.3-4.0km,總面積約13km2。區內人文、自然旅游資源豐富。
2、旅游功能定位分析
2.1 宏觀視角分析
從宏觀層面審視規劃區旅游職能,就是了解長治市的旅游資源優勢以及開發潛力、旅游產業發展方向、所處的宏觀環境。規劃區作為長治市主城區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長治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部分,其旅游職能定位必須與作為母體的長治市主城區旅游的整體職能密切結合,與長治市的旅游發展方向相一致才能完善規劃區城市功能,整合城市資源。因此,只有弄清長治主城區的旅游職能與發展方向才能為規劃區的發展確立“坐標”。
長治主城區內除老頂山森林公園、漳澤水上公園外,還有城區的八一廣場、上黨門、蓮花池、人民公園、太行公園、城隍廟、金橋、喇嘛塔、游嶺清真寺、李家莊村石刻群、義陽王李抱真德政碑、太行太岳烈士陵園、上黨戰役北關戰斗舊址、塔嶺山等;郊區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觀音堂、二賢莊、炎帝廟、玄帝閣、崇教寺、靜樂宮等,名勝古跡有革命勝地有龍泉山、八路軍總部故縣舊址,上黨戰役指揮部等。這些資源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形成了長治市主城區發展旅游業的資源優勢。
山西省旅游規劃將長治市域的旅游景區劃分為長治旅游區和靈空山旅游區,為全省旅游開發重點。上一輪長治總規在此基礎上具體劃分為6個旅游小區。并進行了結構布局。
規劃區所處的長治市區(含城郊兩區)旅游小區,不僅是長治市旅游客源的發生地,還是旅游客源集散中心,在長治市域處于中心旅游城市的地位,同時,也是“炎帝文化?魅力長治”文化旅游精品線路的所在區域。長治市主城區(含城郊兩區)“十一五”發展規劃劃都把旅游業列入發展重點,旅游業將形成主城區經濟增長的后續支撐力。為此,規劃區應抓好交通、電信、餐飲、購物等城市功能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形象的品牌建設,承擔中心旅游城市的部分職能,提高長治市主城區的旅游產業化程度。
2.2 中觀視角分析
從城市空間格局上講,老頂山片區是長治市“東山西水”中“東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水大綠”城市建設中,擔負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從規劃區自身區位看,規劃區附近的旅游資源密集,名勝古跡眾多,是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俗風情及現代都市文化的薈萃之地,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使規劃區具有成片開發的“天然”優勢。同時,規劃區內擁有較豐富的旅游資源,對完善長治市的城市旅游功能,做強、做大旅游產業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此,規劃區旅游功能應以實現與長治市旅游產業的互補,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達到功能補位為定位,在規劃區可以炎帝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為骨架,深入開發深厚的炎帝文化旅游資源和都市農業,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建設一批富有娛樂性、知識性、參與性和體驗功能的綜合性旅游項目,建成以保護和展示炎帝文化為特色,結合生態農業以旅游度假休閑娛樂服務為主導。集商貿、會展、科教、居住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發展新片區,促進全市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2.3 微觀視角分析
基于微觀視角的功能定位,是指規劃區內部的功能組織,即旅游業中各產業以及相關產業的空間布局。旅游業是門類眾多的綜合性產業,吃、住、行、游、購、娛六大門類產業必須保持適當的比例,同時各產業在空間布局上應協調搭配,相互支撐。現代城市的開發,那種“攤大餅”式的雜亂無章的布局造成了許多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新片區的開發不是原有城區的簡單復制,不是“攤大餅”式的空間蔓延,規劃區的建設必須打破這種定式,將過去“攤大餅”式鋪攤子的低水平推進方式轉變為多中心推進態勢下組團式的空間形態錯落有致的推進方式。為實現全面發展,避免重復建設,必須將老頂山片區劃分成各具特色的功能區,采用組團式布局,實現功能區發展上的相互支撐。每個功能區以核心功能為特色而與其它功能區相區別,這也是地域分工的需要。
3、旅游功能導向
根據以上分析,規劃區的旅游功能定位應以炎帝文化積淀為依托,現有遺存為切入點,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保護,恢復創建,建成集文化教育、觀光度假、休閑娛樂、美食購物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邊緣旅游新區,城市居民休閑娛樂的后花園,長治市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點區域。具體應滿足以下幾方面的功能要求:
(1)文化傳播功能。如建立炎帝文化博物館、炎帝文化廣場等,向人們展示炎帝神農氏在此嘗百草、制未耜,教民農耕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弘揚其偉大的業績:
(2)休息休閑功能。以綠地、建筑小品等塑造優美的環境,創造良好的近水空間,滿足城市居民休息休閑的需要:
(3)購物商貿功能。建設具有炎帝文化特色的街市景象,既滿足游客購物的需要,又滿足其追憶歷史的心理需求。
(4)游樂功能。通過一些參與性旅游項目的開發,使游客在參與中獲得樂趣。
4、旅游空間組織
根據開發現狀及其區位特征、周邊環境,規劃提出“一帶兩核四區”的旅游空間布局結構。
(1)一帶。文化休閑旅游發展帶是沿老頂山西邊緣由東大街,經長治樂園、炎帝苑,一直向北延伸到北二環路。這條發展帶貫穿規劃區東部南北,并串聯所有重要的旅游景點。
(2)兩核。據老頂山片區旅游的發展現狀和建設前景,確定該片區旅游發展主要有兩個核心,即炎帝文化核心、服務核心。
(3)四區。四區即以炎帝文化、生態景觀為景觀特征,以文化旅游、觀光游覽為主要功能的炎帝苑景區;以湖面風光、生態景觀為景觀特征,以水上活動、觀光游覽、科普教育為主要功能的湖泊型長治樂園景區;依托城市,建設植物園、畜禽養殖園、果園等農業園區的田園風光景區;以山體、植被資源為依托,開發以森林浴、日光浴、藥浴、野營為主的休閑度假村、森林療養院和營地,形成度假療養景區。
關鍵詞:水資源承載力;鄱陽湖;GRACE數據;生態服務價值;水量反演
中圖分類號:X8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1683(2014)06-0012-06
1 基本思想
水資源承載力研究是可持續發展和水資源安全戰略研究中的基礎性課題之一,也是當前水資源科學中研究的重點和熱點[1-3]。考慮到水資源是人類文明的源泉,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經濟資源[4-7]與人類的生存、發展和一切生活、經濟活動密切相關[8-11],本文在前人對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水資源承載力新理論,認為水資源承載水平是在一定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下,區域水資源系統承載的人類發展水平,而水資源承載力是水資源承載水平的穩定最大值,即一定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下,區域水資源系統能穩定承載的人類最大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區別在于水資源承載力是一個具有一定條件限定下的最值。而人類發展水平則應包括經濟、文化、生態的全方面發展,因此對水資源承載水平及水資源承載力的量化可由式(1)、式(2)實現[12]。
式中:WRCL表示水資源承載水平;WRCC表示水資源承載力;EC、CU、EL分別表示經濟水平、文化水平及生態服務功能水平;T、M、E分別表示技術、管理及環境;T0、M0、E0表示評價時間與區域內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及客觀環境水平;max[TX-]表示水資源承載水平的穩定最大值。
在上述水資源承載力新理論的基礎上,本文以鄱陽湖區11個縣市為例,利用GRACE數據反演水量及生態服務評估方法,計算2010年水資源承載水平與水資源承載力,以此探討湖區11個縣的水資源承載情況。
2 研究區概況
鄱陽湖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長江中游,是與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五大河流(即“五河”)尾閭相接的似盆狀天然凹地,受長江和五河水位約束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連河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3-14]。鄱陽湖汛期與枯水期洪枯水位面積相差10多倍。
鄱陽湖的水域、湖灘洲地,分別隸屬于沿湖11個縣市:永修、南昌、德安、新建、都昌、進賢、湖口、余干、星子、鄱陽,及九江市的市區(圖1)。區域交通運輸、旱澇災害、水文、氣候等受鄱陽湖水體的影響較為直接,具有自然資源和自然狀況及社會經濟狀況的相似性。因此,鄱陽湖區為此11個縣市行政疆域的總稱,總面積19 761.5 km2[15]。地理坐標東經115°31′-117°06′、北緯28°11′-29°51′。鄱陽湖區人口密度高于流域人口密度,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絕對數量劇增等問題給鄱陽湖生態系統帶來巨大的壓力。
3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3.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2003年和2010年江西省統計年鑒、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以及GRACE衛星反演數據,來源于Helmholtz Center實時更新的GRACE衛星數據(http://isdc.gfz-potsdam.de/)。
3.2 生態服務功能評估
對于生態服務功能的評估,Costanza[16]等的研究從科學意義上明確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估算的原理方法[5],并對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了分類和評估。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可歸納為17類,以貨幣形式按16類生物群系核算價值,依據各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單價和面積計算總價值,這是一種“存量”估算方法,即估算整個生態系統提供的總價值量。但Costanza的研究中針對的是全球平均情況,對具體的地區某些計算存在著較大偏差。謝高地等[6]在Costanza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參考中國實情制定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其中,生態服務支撐功能(SU)包括食物生產和原材料,生態服務同化功能(AS)包括廢物處理、氣體調節、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和土壤形成與保護,水對文化水平(CU)的貢獻可通過水生態系統的娛樂文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兩項來表征。本文采用謝高地的生態服務價表及Costanza的ESV計算公式(式3)來計算生態服務價值。
式中:ESVf為單項(CU、SU、AS)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元/a);Ak為研究區第k種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hm2);VCfk為單項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系數(元/(hm2?a))。
3.3 水資源承載力量化
式中:k1、k2、k3、k4是系數,其值根據人類社會的發展對經濟水平、文化水平、生態服務支撐功能與生態服務同化功能的需求比例確定,且k1+k2+k3+k4=4。在技術、管理和環境一定的情況下,k1、k2、k3、k4是固定的常數,各項平均單位用水量所產生的價值Eec、Ecu、Esu、Eas亦是固定的常數。經濟用水(包括生活用水)Qec和生態環境用水Qel之和等于水資源量,即Q=Qec+Qel。在水資源承載力式中,Qec=Qnew,Qnew為水資源天然可更新量。
水資源承載力的值按式(6)計算。
在技術、管理和環境一定的情況下,Eec、Ecu、Esu、Eas比較容易求得,而根據人類社會的需要確定最佳的k1、k2、k3、k4是關鍵。Q量綱為m3,E量綱為元/m3,因此,WRCC和WRCL量綱均為元。
4 結果計算與討論
4.1 相關參數計算
4.1.1 EC、CU、AU、AS的計算
利用2010年江西省土地利用類型數據,計算得到鄱陽湖區各縣市的三項生態服務價值,其中經濟水平用GDP量化,計算結果見表1。
4.1.2 k1、k2、k3、k4的估算
k1、k2、k3、k4的比例是根據人類社會的發展對經濟水平、文化水平、生態服務支撐功能與生態服務同化功能的需求比例而確定的。
社會經濟需求與生態服務同化功能需求之間的關系可通過社會經濟用水與需要生態服務同化的廢水的關系確定,因此,k1/k4=用水總量/廢污水排放量。
社會經濟需求與文化娛樂需要的比例根據工作日與休息日的比例確定:k1/k2=5/2=2.5。
生態服務支撐功能需求與社會經濟生活需求的關系可根據社會經濟生活中提供原材料的與水有關的生態服務支撐功能的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來確定。根據江西省統計年鑒分類,這些產業包括第一產業及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造紙機紙制品業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經計算得江西省k3/k1=0.16。
由k1+k2+k3+k4=4求得鄱陽湖區各區縣的值(表2)。
4.2 水資源承載力與水資源承載水平計算
4.2.1 水資源量計算
采用GRACE衛星數據反演水量,計算2010年相對于2003年水資源量的年均變化(單位m)及相對于2003年的年[CM(25*2/3]均水資源,計算2010年水資源量最高與最低時的水位差。[CM)]
由于GRACE數據的精度在20 km以上,本文計算了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水資源量,用ACRGIS進行插值求得各縣區的水資源水位平均高度,將水位乘以面積獲得其2010年水資源量與2010年年水資源更新量。根據GRACE數據反演得到的水資源量及水資源更新量見表3。
結果顯示:九江市市區用水總量大于其水資源總量,其他縣用水總量均遠小于其水資源總量;鄱陽縣用水總量基本等于年可更新水資源量;永修、德安、星子、都昌四縣用水總量超過年可更新水資源量的值相對其他縣較小(見圖2)。九江市市區的異常數據表明其搶占周邊縣區的水資源量的可能性大。
4.2.2 水資源承載水平與水資源承載力計算
九江市市區用水總量大于其水資源總量,可知九江市市區的用水總量從鄱陽湖或長江引水獲得,因此將九江市市區水資源總量全部算作生態需水,計算其生態服務價值。即九江市市區經濟水平用水為11.230 5億m3,生態服務功能水平用水為5.433 6億m3,其他各縣市生態服務功能水平用水為水資源總量扣除用水總量。根據經濟用水(包括生活用水)和生態環境用水與經濟水平、文化水平、生態服務支撐功能與生態服務同化功能四項總價值計算各項的單位用水量產生價值Eec、Ecu、Esu、Eas。根據公式(4)、公式(6)計算得到鄱陽湖區水資源承載水平及水資源承載力(見表4)。
4.3 結果分析
4.3.1 水資源承載水平與水資源承載力的關系
從表4可以看出,鄱陽湖區水資源承載力較高的縣市有鄱陽縣、南昌縣和進賢縣,較低的有德安縣、星子縣和湖口縣;九江市市區水資源承載水平最高,南昌縣、新建縣和進賢縣水資源承載水平較高,德安縣和星子縣及其他縣水資源承載水平較低。水資源承載水平高出水資源承載力的差距相對較小的縣有永修、德安、星子、都昌四縣,與用水總量超過年可更新水資源量的趨勢一致;水資源承載水平等于水資源承載力的為鄱陽縣,與其用水總量基本等于年可更新水資源量的趨勢一致(見圖3)。因此,水資源承載水平與水資源承載力的關系能反映用水總量與年水資源更新量的關系。
4.3.2 人均水資源承載水平
人均水資源承載水平是該區域居民平均每人所享有的由水資源承載的人類發展水平。人均水資源承載水平較高的縣市有永修縣、德安縣和星子縣;較低的有九江市市區、都昌縣和余干縣;其他縣居中(見圖4),這是由于人均水資源年更新量的優勢差距造成的。
九江市市區人均水資源承載水平最高;都昌縣、余干縣、鄱陽縣人均水資源承載水平較低;其他縣居中;由于人均用水總量多少的差距為九江市市區最多,都昌縣、余干縣、鄱陽縣最少,其他縣居中(見圖4)。
雖然鄱陽縣水資源承載水平高,但人均水資源承載水平不高,說明鄱陽縣水資源可承載的綜合發展水平高是由于其土地面積大,水資源可更新量大引起的,人均所有的可更新水資源量低。相反,德安縣和星子縣水資源承載水平低,人均水資源承載水平高,這是因為其總可更新的水資源量盡管不大,但人均水平較高。九江市市區水資源承載水平和人均水資源承載水平都很高,說明九江市市區通過歷年儲水或搶占臨縣區的水資源,實際承載的人均貢獻發展水平和總量均高。
永修、德安、星子和湖口四縣的人均水資源承載水平和人均水資源承載力在整個鄱陽湖區的位置相對其水資源承載水平總量和水資源承載力總量的位置偏高,說明其水資源可承載的與實際承載的人均貢獻發展水平高。圖3、圖4反映了該地區單位勞動者在同樣的水資源條件下,能夠且已經獲得更高的人類綜合發展水平,即因為這四縣的技術、管理和環境因子比其他縣市好。這種不同地區水資源承載水平與人均水資源承載水平的不一致,反映了地區之間技術和管理因子及環境因子的差距。
4.3.3 單位水資源承載水平
單位水資源承載水平是單位水資源,即每立方米水資源所承載的人類發展水平。鄱陽湖區單位水資源承載經濟水平情況,以九江市市區比較突出,南昌、新建、進賢基本一致,略微高于剩余的7個基本一致的縣;對于單位水資源承載文化水平,九江市區、星子縣、湖口縣和南昌縣最高,德安、鄱陽縣最低;對于單位水資源承載生態服務支撐功能情況,德安和湖口高于其他9個基本一致的區縣;對于單位水資源承載生態服務同化功能,除新建縣最低,其他的趨勢同單位水資源承載生態服務支撐功能一致(見圖5)。綜合經濟水平、文化水平、生態服務支撐功能與生態服務同化功能四種因素,鄱陽湖區11個縣市中九江市市區、南昌縣、星子縣和湖口縣的單位水資源承載水平高于其他縣,其中九江市市區單位水資源承載水平最高。反映了九江市市區、南昌縣、星子縣和湖口縣,在同樣的水資源條件下,能夠獲得更高的人類綜合發展水平(見圖6)。
綜上,在相同的水資源條件下,星子和湖口總體和人均綜合發展水平高;永修和德安人均高,總體不高;九江市市區和南昌縣總體高,人均不高。其中人均綜合發展水平與圖7一致。
對于鄱陽湖區人均單位水資源承載經濟水平和生態服務支撐功能情況,九江市市區、永修、德安、星子和湖口較高;對于人均單位水資源承載文化水平和生態服務同化功能情況,星子和湖口最高,九江市市區、永修、德安、南昌縣次之(見圖7)。
4.3.4 總超負荷分析
采用自然分類法,對各縣市的總超負荷進行分類,總超負荷各縣市從大到小為:九江市、南昌縣、湖口縣、新建縣、進賢縣、都昌縣、星子縣、永修縣、余干縣、德安縣、鄱陽縣(見圖8)。
利用同樣的方法,對各縣市的人均超負荷進行分類,人均超負荷各縣市從大到小為:九江市、湖口縣、南昌縣、德安縣、星子縣、永修縣、新建縣、進賢縣、都昌縣、余干縣、鄱陽縣(見圖9)。
4.3.5 水資源承載水平均衡分析
為了對鄱陽湖區各縣市水資源承載水平里的經濟水平、文化水平、生態服務支撐功能與生態服務同化功能各部分的均衡情況進行研究,本文對比分析了EC/CU與k1/k2、EC/SU與k1/k3、EC/AS與k1/k4的關系(表5)。由于社會經濟生活中,原材料來自與水有關的生態服務支撐功能的產業增加值也包括了與水無關的價值,如造紙機紙制品業和紡織業中涉及鋼鐵器材、化學合成物質等,所以EC/SU相對于k1/k3必然偏大。因此,本文不比較EC/SU的均衡度。
從表5可以看出,經濟功能偏強、文化功能偏弱的(即EC/CU>k1/k2)的縣市有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九江市區、德安縣、湖口縣,娛樂文化生態功能不足,但城市到郊區旅游娛樂很平常,因此生態文化功能的地域不均衡性是允許的;經濟功能偏弱,文化功能偏強的有永修縣、星子縣、都昌縣、余干縣和鄱陽縣;經濟功能偏強,生態同化功能偏弱的(即經濟水平/生態服務同化功能>k1/k4)的縣市有新建縣、九江市區;經濟功能偏弱、生態同化功能偏強的有南昌縣、永修縣、進賢縣、德安縣、湖口縣、星子縣、都昌縣、余干縣和鄱陽縣,而新建和九江市市區生態系統對污染的同化功能差。
5 結論
(1)由于年可更新水資源量的優勢不同,各縣市的水資源承載力存在明顯差異,鄱陽縣、南昌縣和進賢縣較高,德安縣、星子縣和湖口縣較低;關于人均水資源承載水平,永修縣、德安縣和星子縣較高,九江市市區、都昌縣和余干縣較低。
(2)因為用水總量的差距,九江市市區水資源承載水平最高,南昌縣、新建縣和進賢縣也較高,德安縣和星子縣及其他縣較低;而對于人均水資源承載水平,九江市市區最高,都昌縣、余干縣、鄱陽縣較低。
(3)永修、德安、星子和湖口四縣人均水資源承載水平和人均水資源承載力在整個鄱陽湖區的位置相對其水資源承載水平總量和水資源承載力總量的位置偏高,與其一致的是四縣人均單位水資源承載經濟水平、文化水平、生態服務支撐功能與生態服務同化功能,在鄱陽湖區11個縣市中均偏高,即該地區單位勞動者,在同樣的水資源條件下能夠且已經獲得更高的人類綜合發展水平。
(4)綜合經濟水平、文化水平、生態服務支撐功能與生態服務同化功能四種因素,鄱陽湖區11個縣市中九江市市區、南昌縣、星子縣和湖口縣的單位水資源承載水平高于其他縣,其中九江市市區單位水資源承載水平最高。
(5)鄱陽湖區各縣市的總超負荷由大到小為:九江市市區>南昌縣、湖口縣>新建縣、進賢縣>都昌縣、星子縣、永修縣、余干縣>德安縣、鄱陽縣;鄱陽湖區各縣市的人均超負荷由大到小為:九江市市區>湖口縣、南昌縣>德安縣、星子縣、永修縣、新建縣、進賢縣>都昌縣、余干縣>鄱陽縣。
(6)根據研究結果,新建縣和九江市市區需加強生態系統對經濟發展產生污染的同化功能;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九江市區、德安縣、湖口縣等6個縣市可加強生態文化娛樂功能。鄱陽縣水資源承載的人類發展水平較好,而永修、德安、星子、都昌四個縣需加強經濟發展與生態服務功能的均衡。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Rijsberman M A,Van De Ven F H M.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of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s[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0,20(3):333-345.
[2] 王紅瑞,錢龍霞,許新宜,等.基于模糊概率的水資源短缺風險評價模型及其應用[J].水利學報,2009,40(7):813-821.(WANG Hong-rui,QIAN Long-xia,XU Xin-yi,et al.Model for evaluating water shortage risk based on fuzzy probability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9,40(7):813-821.(in Chinese))
[3] 左其亭.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理論?方法?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ZUO Qi-ting.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city:theory method application[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5.(in Chinese))
[4] 高媛媛,王紅瑞,韓魯杰,等.北京市水危機意識與水資源管理機制創新[J].資源科學,2010,32(2):274-281.(GAO Yuan-yuan,WANG Hong-rui,HAN Lu-jie,et al.Consciousness of water resources crisis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in Beijing[J].Resources Science,2010,32(2):274-281.(in Chinese))
[5] 張士鋒,陳俊旭.華北地區缺水風險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9(7):1192-1199.(ZHANG Shi-feng,CHEN Jun-xu.Research on the risk of water resources shortage in North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9,24(7):1192-1199.(in Chinese))
[6] 王占永.城市水資源承載力評價預測模型及軟件開發[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WANG Zhan-yong.Study on evaluation & prediction medel of urba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D].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10.(in Chinese))
[7] 賈紹鳳,何希吾,夏軍.中國水資源安全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4,19(5):347-351.(JIA Shao-feng,HE Xiwu,XIA Jun.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of China[J].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4,19(5):347-351.(in Chinese))
[8] 劉昌明,王紅瑞.淺析水資源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環境的關系[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05):635-644.(LIU Chang-ming,WANG Hong-rui.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resources and population-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3,18(05):635-644.(in Chinese))
[9] 高媛媛,王紅瑞,許新宜,等.水資源安全評價模型構建與應用――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2,27(2):204-214.(GAO Yuan-yuan,WANG Hong-rui,XU Xin-yi,et al.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Case of Quanzhou City in Fujian Province[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2,27(2):204-214.(in Chinese))
[10] 王會肖,王紅瑞.中國水環境水生態的若干問題及其對策[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6(1):21-26.(WANG Hui-xiao,WANG Hong-rui.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environment and water ecology in China[J].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2006(1):21-26.(in Chinese))
[11] 龍騰銳,姜文超,何強.水資源承載力內涵的新認識[J].水利學報,2004,1(1):38-45 (LONG Teng-rui,JIANG Wen-chao,HE Qiang.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new perspectives based on eco-economic analysi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4,1(1):38-45.(in Chinese))
[12] 劉曉,陳雋,范琳琳,崔勝玉.水資源承載力研究進展與新方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312-318.(LIU Xiao,CHEN Jun,FAN Lin-lin,et al.Progress and a review of new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 capacity research[J].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14,3:312-318.(in Chinese))
[13] 《鄱陽湖研究》編委會.鄱陽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Study on Poyang Lake Area of Editorial Committee.Study on Poyang Lake Area[M].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88.(in Chinese))
[14] 席海燕,王圣瑞,鄭丙輝,等.流域人類活動對鄱陽湖生態安全演變的驅動[J].環境科學研究,2014,27(4):398-405.(XI Hai-yan,WANG Sheng-rui,ZHENG Bing-hui,et al.Ecological security evolvement in Poyang Lake influenced by basin human activity[J].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4,27(4):398-405.(in Chinese))
[15] 金斌松,聶明,李琴,等.鄱陽湖流域基本特征、面臨挑戰和關鍵科學問題[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1(3):268-275.(JIN Bin-song,NIE Ming,LI Qin,et al.Basic characteristics,challenges and key scientific questions of the Poyang Lake basin[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12,21(3):268-275.(in Chinese))
1、獨立學院館藏資源及利用現狀,要求要從文化管理層面上提升館藏功能
獨立院校學生的培養方向是掌握某一特定技能的高層次實用性技術人才,教學上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重,以強化實踐教學為核心。作為與之相匹配的校園教輔設施圖書館,雖然館藏內容比較豐富,卻很難滿足重實踐的教學模式的需求,降低了藏書質量和利用率。
從文化管理層面來分析,其核心就在于尊重人、激勵人、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使人得到全面發展。不論是對教職工還是學生,都要通過文化的傳播,施以潛在的、無形的塑造,施以理性的關懷、價值觀的引領和精神的鍛造,達到轉變生存觀念、提升人文境界、培育現代素養的目的,這就要求圖書館的館藏功能達到這個“人本管理”的目標。所以,圖書館的館藏決不能為“藏”而“藏”,必須挖掘它的深層次的功能,為文化育人發揮最大的效用。
2、信息化的時代要求提出了圖書館“虛”、“實”館藏的新理念
現代化的圖書館已經集采訪、編目、典藏、流通、信息咨詢、檢索及辦公自動化于一身,已經具備了讀者咨詢、讀者信息反饋等交互功能。這一圖書館功能系統,大都通過信息化建設得以實現。圖書館中的讀者不僅要閱看書籍、刊物,還要看影像資料、光碟,并且要上網,要在電子閱覽室獲取想要得到的信息。網絡環境下的圖書館,館藏已經出現了“文件方式”、“數據庫方式”、“多媒體方式”等多種方式,館藏已經“虛”、“實”結合,成為紙質文獻與網絡資源的共同體。因此,館藏功能的發揮。已經不是圖書文獻資料借閱那么簡單,它必須發揮新的服務功能,才能使圖書館的文化育人職能得到充分地展現。
我們之所以強調圖書館要發揮文化育人功能,是因為圖書館通過“虛”、“實”館藏的功能發揮,使師生能通過信息資源的利用。變成一種內驅力,從而出積極性、出工作業績。這種通過信息資源形成的文化力,一方面在價值和精神層面上調節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培育、激發人的內在信念、情感和理性的文化能量。使人們獲得源源不斷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進而轉化成物質力量,使人在所從事的工作崗位上獲得成功,獲得佳績。
3、提升館藏功能的措施及文化育人的要求
3.1 對館藏資源要優化選擇
館藏信息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是圖書館信息資源管理的基本目標,獨立學院圖書館在考慮自身已形成的館藏格局的同時,還要弄清現有文獻資源被利用程度和讀者需求滿足程度,合理配置資源,構建圖書館信息資源科學體系并進行組織管理。對公共課、素質教育、文化娛樂、綜合性圖書及大型工具書要由圖書館負責選購。圖書館應通過教師與學生對這類圖書的反饋意見,依據現有館藏資源狀況,科學合理地補充選購。
第一,教師參與。館藏的建設離不開學院各系的學科帶頭人和一線的任課教師及教學研究人員的支持。圖書館要和他們建立一種互動關系,定期征求他們對圖書館資源建設的意見與建議,鼓勵他們向圖書館推薦書目,供圖書館工作人員參考使用。
第二,加大學生參與的力度。召開讀者座談會、利用讀者留言系統和校園網,廣泛征求意見,讓學生直接參與并推薦他們在學習中急需的信息資源,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隨時根據學生的借閱情況對館內資源做好更新和補充。
第三,要對新專業、新課程積極扶持。眾所周知,獨立學院培養的學生是傾向于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實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圖書館應根據專業設置的不斷變化,購入相關的專業文獻。圖書館對專業文獻資源的投人要立足專業系統性,要將重點放在新專業新課程的扶持上。
第四,實現館藏資源的特色化。獨立學院圖書館必須以本院的專業設置、辦學特色、學科優勢、科研規劃為依據,由一個或幾個專業長期重點收藏形成一個或幾個特色文獻。構建出自己的館藏特色文獻。要根據學院的發展目標,發展與之相適應的專業特色文獻,確保系統性和完整性,能基本滿足該領域的讀者的需要。
3.2 加快復合圖書館的館藏建設
從表1可知,清河旅游資源空間上具有分布廣泛且又相對集中的特點。在6鄉鎮中,葛仙莊鎮旅游資源單體數量最多,豐富的旅游資源為其成為清河旅游發展核心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是壩營鎮、謝爐鎮和連莊鎮,合計共41個單體,占總數的82%,這也是旅游開發較成熟的地區。油坊鎮旅游資源單體數量最少,為3個,僅占總量的6%。總之,清河旅游資源分布廣泛而又相對集中的特點既有利于全縣旅游業的共同繁榮,又有利于區域重點開發。
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類型空間結構
全縣有人文旅游資源單體50個,占旅游資源總量的97.2%,涵蓋了4大主類、12個亞類和37個基本類型。與自然旅游資源相比,人文旅游資源地位更加突出: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分布廣。它們相對均勻地分布于6個鄉鎮。
(一)遺址遺跡類該類旅游資源單體共13個,分屬1個亞類(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跡EB)和5個基本類型(EBA、EBB、EBE、EBF、EBG),集中于葛仙莊、壩營和謝爐鎮,集中度為76.9%,是遺址類旅游資源大區;連莊、王官莊和油坊鎮比較少。除葛仙莊遺址類資源最多外,壩營、謝爐遺址類資源數量僅次于建筑與設施類。豐富的遺址類資源,確立了清河歷史文化旅游形象。
(二)建筑與設施類
建筑與設施類資源的數量最多,共有24個,分屬于5個亞類(綜合人文旅游地FA、單體活動場館FB、景觀建筑與附屬建筑FC、歸葬地FE、、水工建筑等FG)和13個基本類型(FAA、FAB、FAD、FAE、FAG、FBA、FBB、FCE、FCI、FEC、FGA、FGC、FGD)。從全縣來看,在各個鄉鎮,該類資源都比較豐富而且分布比較均勻;最少的是油坊鎮,也占全縣總數的9%。
(三)旅游商品類
旅游商品類旅游資源單體數量較少,共有6個,占清河縣旅游資源單體總量的12%,屬于地方旅游商品亞類GA中的GAA、GAF基本類型,其中,以GAA類資源單體數量最多,為5個,顯示出清河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
(四)人文活動類
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單體數量為7個,占清河旅游資源總數的14%,分屬于2個亞類(人事記錄HA、現代節慶HD)和5個基本類型(HAA、HAB、HDA、HDB、HDC),人文活動類資源集中分布于葛仙莊,集中度為42.9%。清河人杰地靈,在這塊土地上發生過很多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這座歷史文化古城在政治、軍事、文化和科學等領域的重大變化和成就,都可以從這些旅游資源中反映出來,而且其歷史文化內涵的展示離不開對這些人物、事件、習俗類資源的開發。
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狀態的空間結構
由圖2可知,6個鄉鎮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相差懸殊,開發率從高到低分別是葛仙莊鎮78%、謝爐鎮52%、壩營鎮40%、連莊鎮39%、王官莊鎮26%、油坊鎮24%。從類型來看,建筑與設施類旅游資源的開發率最高,其次是遺址遺跡類。然而,建筑與設施類中的文化活動場所類資源開發率很低,僅為5.5%;人文活動類和旅游商品類資源開發率普遍低,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屬于非物質性旅游資源,多為人物、事件、地方風俗和節慶之類資源;旅游商品類資源開發率最低,清河的特色旅游商品、風味小吃種類繁多,但目前的旅游利用率不高。因此,清河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潛力巨大。
討論
旅游區是一個復雜的巨大系統,系統功能的優劣不僅取決于旅游資源個體本身,而且還應包括資源的數量及其空間組合狀況和開發利用程度。對于特點區域而言,旅游資源的評價是對區域旅游資源系統的評價,除對資源個體價值評價外,還要分析研究區域旅游資源要素在研究地域內的類型組合、地域組合和級別配置關系,在通過效應評估來衡量旅游開發的物理容量的基礎上,考慮區域旅游開發中的均衡性、多樣性和互補性等在發展戰略中的應用,以實現區域旅游資源的整體功能,提高旅游資源的綜合效益。
摘要:文章從國外公共數字文化的發展現狀出發,對當前國外公共數字文化的發展特點和形態加以分析,并對不同的發展類型進行比較,以期為我國公共數字文化的發展提供借鑒。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6)04-0124-03
公共服務是每個國家都十分關注的基本問題,關乎公民的生活狀態和基本權利,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逐步豐富和數字化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公共服務提供了更多的產品類型和服務力度,提高了公眾的滿意度。國外公共數字文化的發展,依附于國家的財力支持和政策鼓勵,為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提供了更多硬件和軟件支持。
數字化技術融入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提高了公共文化機構的工作效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至關重要,可以將不同的文化機構進行細分和重組,提高資源共享的水平,達到文化互通的效果,為社會公眾提供高水準的“一站式”服務。
1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發展現狀
1.1圖書館發展占主導
國外的公共文化機構合作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表現出以圖書館為主導的發展態勢,特別是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在公眾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隨著數字化的不斷發展和網絡環境的快速變化,文化共享和資源交流變得愈加重要,圖書館的功能逐步完善,彼此間的合作和互動成為發展過程中常見的模式和類型。以圖書館為主導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拓寬了圖書館的服務范圍,完善了圖書館的服務功能,踐行了公共服務理念和服務精神,成為社會公共服務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國外以圖書館為主導的公共文化建設,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切實滿足了公眾的文化需求,必將隨著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網絡時代的更新得到更有力的發展。
1.2合作形式多元化
國外公共文化機構的合作類型呈現出明顯的多樣化,對于合作沒有硬性要求,合作形式沒有束縛和限制,整個社會中公共文化機構的合作涉及的范圍廣、涉足的領域多。從橫向角度來看,公共文化機構在社會中的地位,成為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踐行者和引導者,但是離不開國家和政府的支持和鼓勵,此外,一些大型的企業和一些公益性的組織也會對公共文化數字建設提供必要的幫助。從縱向的角度來看,國外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不再局限于一國的范圍,而是將眼光投向國際,積極尋求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和互助,國內的區域也在積極拓寬與周邊區域的聯系與合作,提高了公共數字文化的建設水平。
1.3合作服務對象同級化
縱觀國外公共文化機構的合作,突破了國家和區域的限制,但是合作的方式和對象主要以同級化為主,合作的內容和類型還是依據某一個專項計劃和項目類型來進行。這是與文化合作的特點密不可分的。公共文化機構的合作,同級化的合作對象會使得資源對接和共享更為便利,提高服務水平的空間更大,發展更好。依據某一個項目類型進行的合作,更有合作的深度和服務的力度,今后公共服務水平更高。合作服務對象的同級化,是由服務產業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決定的,也是國外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顯著特點。
1.4合作服務內容的趨同化
國外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合作形式雖然是多樣的,但是合作的內容逐步趨同化。雖然在國外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之初,對于合作服務的內容并沒有嚴格的要求和限制,對于數字資源的共享和整合、保存沒有嚴格的制度要求,但是實踐證明,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合作,“一站式”的合作模式引導的是趨同化的數字資源類型,豐富多彩的數字資源由于合作項目和合作形式的影響,趨同化表現得越來越明顯,也成為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重要特點和發展趨勢。同級化的合作對象,專一化的合作內容,使得公共數字文化機構合作的重點和重心相差不大,內容層面上逐步靠近,穩定了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發展。
2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主流模式及其比較分析
2.1學習教育資源整合
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中,逐步形成不同的合作類型和模式。最顯著的就是學習類的文化資源整合。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主要以公共文化機構為主,這些公共文化服務都是社會文化服務的重要支柱力量,有效地滿足了社會公眾的文化需求。公共圖書館作為公眾學習的窗口,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整合學習教育資源,為不同層次讀者和不同的家庭提供了更多的社會教育,提高了公共文化機構建設,開拓了公共文化的服務功能,為社會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內容,拓寬了學習視野,通過合作和交流,以統一平臺的形式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避免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美國國會圖書館啟動的國家數字圖書館項目“美國記憶”,是學習類資源整合的代表,這一數字圖書館整合項目由美國政策和國家支持和資助,進行相關的學習類教育組織和資源整合,不同學習類資源和不同層次的教育學習內容都以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方式加以整合,并在公共平臺上,呈現給公眾,極大地方便了學生、教師的學習需求,吸引了公眾的參與,真正滿足了公眾的學習需求。目前,“美國記憶”項目資源擁有量極為豐富,超過900萬條數字資源儲備,專題類學習資源已經超過100個。此外,公眾可以通過網上資源搜索和線下資源提取達到真正的學習目的,通過查看地圖、資料照片等,提高公共服務機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2.2歷史文化遺產整合
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對其進行整合和數字文化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歷史進程中文化遺產的保存,旨在對人類發展歷史進程中出現的文獻資源、歷史圖片、文化遺產等資源類型進行保存,是國家文化建設的硬性指令。歷史文化遺產的資源整合,常見于圖書館和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作為文化遺產的保存主體,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大使命。奧地利維也納為了有效保存音樂文化資源,建立了音樂珍藏項目和音樂遺產保存團隊,項目收錄有直播、錄音、訪談、錄像等資源信息,特別是維也納音樂鼎盛時期的優秀音樂作品,向社會公眾提供了更多的音樂信息分享和音樂文化傳遞,達到資源傳承和文化傳播的目的。奧地利維也納音樂珍藏項目的數字文化建設,保護了音樂文化遺產,促進了音樂文化傳承。當前,國外以遺產保存為主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仍然存在著一些束縛和限制,文化遺產數量少、規模有限、殘缺破損嚴重,資源整合速度受阻。地域和空間的限制,較高的數字資源整合要求,給數字文化建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2.3整合文化機構已有倉儲資源
整合文化機構已有的倉儲資源,主要對文化機構內部的資源進行整合和共享,常見于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為公眾搜索相關資料提供了便捷的檢索條件。文化機構擁有豐富多樣,形式各異的文化資源,加強數字化建設能夠促進文化的傳播和學習的交流。整合已有文化資源,盡可能地將館藏內的所有數字資源做一個歸類和整理,形成條理清晰的目錄,并以統一平臺的形式傳遞給大家,讓公眾通過平臺界面的入口和搜索框,通過搜索查找到自己想要的資源和結果,為公眾尋找相關資源信息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提高了數字資源的利用效率。
2.4多元化信息資源整合
整合多元化信息資源,主要是將多種文化類型和形式加以整合。國外很多公共文化機構,近年來致力于文化和資源的共享交流,以促進彼此間的文化提升,擴大文化傳播,提高文化傳承。多元化信息資源的整合,涉及眾多的文化機構,這些機構的規模比較大,資源儲備豐富,面對的群體比較多,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加拿大國家圖書檔案館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多元化信息資源的共享和交流,涉及圖片、媒體、文字等多種類型的文化內容,擴展至藝術、繪畫、電影、文學等多個文化領域,還會涉及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大型文化機構的合作,旨在盡可能地將文化資源整合起來,并實現最大程度的資源共享和文化傳承,致力于實現加拿大文化和科學資源的資料共享,并形成了統一的公共組織――加拿大圖書檔案館。在資源的數量、內容質量、資料來源等方面,加拿大圖書檔案館一直以全面豐富為主要特點,收入了加拿大大量的文獻遺產,為文化提供了完整的獲取、保存、傳遞知識鏈,推動了資源的有效共享和交流,更讓公共文化機構如虎添翼,為文化的流傳提供了更為肥沃的發展土壤。
3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的發展趨勢
3.1尋求新的合作機會,擴大可用資源范圍
當前,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仍然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合作理念,仍然在尋找新的合作機構和合作機會,以擴大資源整合的范圍和力度,提高資源整合數量和規模。目前的很多合作模式,仍面臨著資源整合疏漏百出、資源整理不到位的情況,資源內容不充足、可用資源有殘損等問題,阻礙了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發展。
3.2多樣化數字資源整合,豐富公眾文化服務交流
多樣化的數字資源整合,豐富公眾文化服務交流,是今后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的必然趨勢。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和網絡時代的快速發展,為數字資源的整合提供了更多的形式選擇。文化資源獲取的方式多樣,依據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存儲特點,采取有力的文化機構合作方式,以公平公正的合作理念,促進知識和文化的傳播,達到資源共享的最終目的。數字文化建設,為公共數字資源存儲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多樣的存儲形式和存儲空間,要以文化傳播為目標,以用戶體驗為第一要義,提高公眾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互助。
3.3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寬資源整合平臺功能
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中,功能性是提高用戶體驗的根本,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資源整合平臺功能性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不同層次的用戶,有不同的文化需求和信息渴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逐步完善平臺功能性,讓用戶可以在一個平臺上檢索不同的信息資源。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便捷了各國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也面臨著不可避免的語言問題,在進行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時候,逐步加強語言翻譯功能,成為國外數字文化建設的必然趨勢。與此同時,過多的資源儲備也給用戶檢索帶來了一定的阻礙,讓用戶不能第一時間搜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未來數字文化建設,要強化資源篩選功能,提高信息準確匹配度,讓客戶操作更便捷,檢索更精準,提高用戶體驗。
3.4借力網絡資源平臺,促進共享交流合作
網絡時代的到來和數字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為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和發展環境。公共文化機構合作過程中,充分利用了網絡資源平臺優勢,讓社會公眾可以在統一的檢索平臺即可搜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提高了信息利用的便捷性,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與此同時,公眾也可以將自己的信息上傳分享,公開化、透明化的數字文化潮流,促進了信息傳播和資源共享。但是,國外很多大型文化機構在文化資源整合和合作的過程中,還存在網絡資源應用不到位、網絡平臺利用率低等情況,影響了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快速發展。在今后的發展進程中,國外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必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平臺,全面推進信息網絡的發展和應用,在大型文化機構檢索平臺巧妙融入網絡數據庫和其他的信息儲備資源,例如:blog的融入,聯合了普通大眾和眾多網民的力量,加強了彼此的互動,提高了信息的公開化和智能化,推動了數字化建設的空前發展。社會公眾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平臺,不僅能夠在短時間內檢索到所需信息,還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提交文化資源信息,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實現公共數字資源整合的發展目標。
4結語
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是國外社會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社會數字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國外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公共服務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數字化水平和網絡環境的不斷發展,將為公共數字文化產業提供更強的發展動力。國外公共數字文化產業發展較久,其合作方式和發展模式對我國數字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可借鑒性。從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發展現狀出發,分析合作模式和發展特點,預估今后的發展態勢,可以讓我國公共數字化的發展少走彎路,提高效率,節省資源,減少浪費,更好地推動我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整合效率和公共服務產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金芮,肖希明.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管理體制模式及其適用性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3):26-34.
[2]肖希明,田蓉.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4(5):48-56.
[3]劉燕權,韓志萍.美國記憶:美國歷史資源數字圖書館[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9(7):66-70.
[4]宋琳琳,李海濤.大型文獻數字化項目信息組織的主體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3(4):86-92.
[5]梁蕙瑋,薩蕾.國家數字文化資源統一揭示與服務平臺的資源整合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2):61-64.
[6]余波,姚明,劉孟.加拿大國家圖書檔案館發展模式研究[J].蘭臺世界,2014(14):16-17.
[7]唐義.我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需求的調查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5(1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