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教育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校藝術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處于中心環節,通過藝術學習,學生不僅學到了專業課程知識,而且通過藝術科目的靈動活躍,能夠改善學生多種學科的矛盾。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學校藝術教育教學工作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校藝術教育教學工作總結范文一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抓好中小學藝術教育工作,素質教育才能得到全面落實。近年來,我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嚴格執行《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認真貫徹落實新課程方案,著力加強藝體教育,全面提升學校體育藝術工作整體水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切實推動素質教育深入發展。
一、構建藝術教育工作管理機制
我區把中小學藝術教育作為學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目標,加強藝術教育工作。一是區教體局成立了中小學藝術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主管副局長任組長,基教股股長任副組長,基教股一名干事主抓全區中小學藝術教育;各中小學也成立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主管副校長任組長,教務處或藝體處主任任副組長,負責組織開展各校的藝術教育工作。二是區教體局先后下發了《關于印發〈寶雞市陳倉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體育、藝術2+1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轉發市教育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音美教學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嚴格按照教育部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課程設置要求,開齊開足體音美課程,通過學校組織的課內外體育、藝術教育教學和活動,讓每個學生至少學習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提高中小學生的體育素質、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全民族整體素質提高奠定良好基礎。三是教體局在開學工作檢查和平時工作督查時,把藝體課程設置及教學工作作為檢查內容之一,督查指導中小學開齊開足體音美課程,促進藝術教育工作。四是教體局印發了《關于開展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的通知》,各鎮校圍繞“在陽光下成長”這一主題,組織開展了少兒歌曲創作比賽、少兒才藝表演、少兒書畫展、藝術教育論文評選等活動。去年,開展“體育藝術2+1項目”試點工作,全面完成了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上傳工作。今年秋季開始全面推開“體育藝術2+1項目”。
中小學重視藝體教育工作,有的學校還成立了藝術教育教研組,開展藝術教育教學研究,促進學校藝術教學教研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嚴格執行藝術課程標準,加強體育藝術教學工作
課堂教學是體育藝術教育的主渠道。我們按照國家新課程標準規定開齊開足藝術課程,加強體育藝術教學工作,把藝術教學工作作為重要課程來抓。加強藝術教學工作督導檢查,定期進行藝術課的備課、上課、活動、測查等教學常規檢查,并把檢查結果與評優評先掛鉤。領導深入課堂聽課,了解藝術教師的授課情況,給予具體指導,加強藝術教學工作管理,做到“六有”:有教材、有教師、有計劃、有教案、有考核、有總結,保證藝術課程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成立藝體教研組。備課組定期開展集體備課、校本研訓,開展科組互聽互評課,做到“四有”:有時間、有地點、有主題、有中心發言人,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三、加強體育藝術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工作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作支撐,他們的教育思想、教學藝術水平以及自身的基礎素質對教育效果起著直接的作用。我區對藝術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比較重視,一是組建專業訓練隊伍。我們組建了學校“合唱隊”、“舞蹈隊”、“鼓號隊”、“美術興趣小組”,在組建、訓練過程中,做到了“六個落實”,即:隊員落實、計劃措施落實、指導教師落實、場地落實、器材落實,訓練時間落實,保證專業訓練按計劃扎扎實實進行。二是強化藝體教師的培訓學習。鼓勵藝術教師積極參加高層次的學習,并給予一定的經費保障;組織藝術教師參加省、市舉辦的各類型培訓和專業競賽,提高藝術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業務素養。三是招聘補充藝體教育教師。每年在招聘教師時,拿出一定的指標,招聘選用藝術教育教師,選聘的藝術教師一般分配到藝術教育比較薄弱的中小學工作,以推進全區中小學藝術教育工作。四是籌建全區教師樂隊,組建陳倉區少兒藝術合唱團,做好陳倉區少兒足球隊的訓練和比賽。五是組織舉辦音體美教師課堂教學培訓活動,通過業務培訓提高隊伍。音美教學以如何上好常規課為突破口,引導所有體音美教師靈活運用新課改教育理念,幫助教師掌握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促使他們自加壓力,投身教科研活動。努力創造條件選送體育藝術骨干教師輪流進行業務培訓。通過這些措施,既規范了體音美課堂教學,提升了教育教學整體水平,又培養了一批青年藝術教學骨干,其中一批藝術教育教師被評為市區級教學能手。
四、豐富藝術教育活動
1、每年分別舉行一次校園文化藝術節包括文藝演出、書畫展等活動。
周原鎮軍輝中心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成果榮獲省教育工委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二等獎。
2、開展了“我的中國夢”系列教育活動。
全區126幅優秀繪畫作品和338篇優秀征文獲獎。虢鎮小學創編的大型音畫詩《尋找香泉》代表我市參加了“陜西省教育系統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匯報演出”,成為整臺晚會的一大亮點,受到廣泛好評。
3、組織了第四屆優秀童謠征集活動。
組織各鎮校認真開展優秀童謠創作及傳唱活動。慕儀鎮中心小學等5位師生創作的優秀童謠《月兒彎彎》等5首作品入選201x年陜西省優秀童謠名錄。
4、舉行節日藝術體育展演。
5月份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9月份慶祝教師節文藝匯演,還有圍繞節日開展的各項活動, “五四”“六一”“教師節”“國慶”“元旦”等重大節日舉行大型文藝演出活動、社區藝術節、廉 潔文化進社區活動、“紅歌頌祖國”歌詠比賽等活動,這些活動給中小學生提供了展示藝術才華的平臺,豐富了他們的文娛生活,陶冶了情操。
五、加強藝術教育師資及設施建設
我區現有音樂、美術教師359人,其中音樂教師185人,缺額26人;其中美術教師174人,缺額41人。共計音美教師缺額67人。小學和職教中心音樂、美術課每周各開設2節,初中和高中音樂、美術課每周各開設1節。區內學校現有專用音樂教室82所,有專用美術教室84所。
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多方籌資87萬元進行了裝修改造,先后榮獲“省級衛生示范單位、全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一級活動場所”等殊榮,舞蹈《在小池邊》獲“全省藝術展演二等獎”。另外,青少年藝術培訓中心項目建設即將完成。
我區的藝術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有些中小學對體音美教學重視不夠,課程沒有開足;有些學校沒有專業教師,有些學校有專業教師卻沒有專用;大多數學校音樂、美術專用教室不能充分使用。在今后的藝術教育工作中,我們將以更大的熱情積極開展學校體育藝術活動,促進體育藝術教育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邁進。
一是抓好體育藝術常規教學工作,開足開齊開好課程,保證課堂質量。二是抓好體育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三是繼續抓好“體育藝術2+1項目”,抓好體音美特長生培養;四是加大對全區中小學體育藝術工作評估力度;五是抓好體育藝術各項系列活動正常開展。
學校藝術教育教學工作總結范文二一、提高認識,形成藝術特色教育氛圍。
要形成學校的特色,搞特色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在全校上下形成共識,得到社會和家長的支持。為此我們在校內外搞好學習宣傳工作。
1、加強學習,更新教師觀念。
為了更新教師的觀念,提高教師的認識,我們在教師中,進行素質教育理論和藝術教育理論的學習。
人類歷史上盡管有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離不開藝術。只要有人類的地方就有藝術,文明與藝術同時產生,不管在哪個文明和哪種文化中,藝術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沒有藝術,我們的生活就缺少色彩與光澤,藝術總是為我們提供一個多姿多彩、令人心馳神往的世界。(本文由免費提供,請注明)
為了使學生整體素質得到提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挖掘學生的各種潛力,在藝術活動中,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健全人格,成為智慧的人,達到與世界的和諧。
通過組織教師學習,在教師中宣傳藝術教學的重要意義,使教師認真領會了素質教育有關文件的精神,提高教師對藝術教學重要性的認識。
2、加強宣傳,得到社會的支持。
為了得到社會、家長的支持,我們召開了家長會。在家長座談會上,學校領導作了報告,宣傳了藝術特色教育的意義和對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各方面素質的作用。又通過以班級為單位的座談,使家長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得到了家長的認可。我們還利用節日,在團總支、藝術組的組織下,與中心小學一起上街表演節目、寫對聯,為民服務,以擴大藝術教育的影響。
二、挖掘潛力,健全藝術教師隊伍
要搞藝術特色教育,必須要有一支素質比較高的教師隊伍,這是搞好藝術特色教育的關鍵。
1、建立一支專業藝術隊伍。
藝術是專業性比較高的一門學科。它包括音樂、舞蹈、書法、美術等很多方面。因此,要搞好藝術教育,必須要有一支學有專長的專業教師隊伍。我們學校在已有的三名學音樂的教師,一名美術教師,一名書法教師的基礎上,在本校挖掘師資,將音樂、美術、書法有特長的教師加入到藝術組。
2、教師以身作則。
要使學生的藝術素質得到提高,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藝術素質。為此,我們強調教師要練就一種藝術特長,要把具有一種藝術特長作為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基本功。要求教師學習一些藝術的基礎理論,讓全體教師明確具有一種特長的重要意義,使練就一種藝術特長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通過一年來的實踐,我們學校能歌善舞,能書能畫的教師越來越多。
三、形成制度,保證特色教育的實施。
人的藝術能力的形成像植物生長需要水分、空氣、陽光、土壤和特定的生態環境一樣,也需要合適的條件和環境。
學校藝術教育教學工作總結范文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抓好藝術工作,素質教育才能得到全面的落實。我校本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指導思路,把藝術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的重要工作之一,認真貫徹執行《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抓好藝術工作。下面將我校本學期的藝術工作情況做個簡單總結:
一、健全機構,加強領導。
1、成立藝術工作領導小組。
為了切實抓好藝術工作,我校健全了藝術教育工作的管理機構,成立了藝術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由一名副校長主管藝術工作,教導處、總務處、大隊部配合,藝術專職教師具體抓實施,各班主任協助工作,形成了藝術教育工作網絡體系,從組織上加強藝術工作的領導。同時,成立藝術教研組,加強藝術教學教研工作的領導,促進學校藝術教學教研工作的正常開展。
2、制訂藝術工作計劃和相關制度
一是制定《藝術工作實施方案》,從長遠制定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規劃;二是制訂相關的各種制度,使藝術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標準可評價;三是制定學期藝術工作計劃,提出本學期具體的目標要求和措施;四是把藝術教育工作列入《學校工作計劃》,提上學校的議事日程;五是定期召開藝術工作會議,討論研究藝術工作的措施和方法,確保藝術教育教學工作扎扎實實地按計劃進行。
二、加強藝術工作的管理。
1、加強藝術教學工作的管理,按國家規定開足開齊藝術課程,把藝術教學工作作為重要課程來抓,并做到“六有”:有教材、有教師、有計劃、有教案、有考核、有總結。
成立藝術科組,定期開展集體備課、校本研訓,開展科組互聽互評課,做到“四有”:有時間、有地點、有主題、有中心發言人,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2、加強藝術教學工作的督導檢查。
定期進行藝術課的備課、上課、活動、測查等教學常規檢查,并把檢查結果與評優評先掛鉤。領導深入課堂聽課,了解藝術教師的授課情況,給予具體的指導。
3、對藝術課程實施任務教學,規定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期末組織驗收檢查。
4、組建專業訓練隊伍。
本學期繼續延續“快樂拓展日活動”,組建學校“合唱隊”、“舞蹈隊”、“詩社團”、“兒童畫社”等藝術類團隊,在組建、訓練過程中,做到“六個落實”,即:隊員落實、計劃措施落實、指導教師落實、場地落實、器材落實,訓練時間落實,保證專業訓練按計劃扎扎實實進行。
5、鼓勵藝術教師積極參加高層次的學習,并給予一定的經費保障;
組織藝術教師參加市、區舉辦的各類型培訓和專業競賽,提高藝術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業務素養。
三、校園文化藝術。
我校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已經制定計劃規定每年舉辦一次校園藝術節。我們以“讓先進文化充滿校園,讓多彩校園處處體現教育”為主旨,把校園文化作為提升學校品位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載體,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之中,加強文化長廊建設。在教學大樓里,張貼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童趣盎然的詩歌,并與學生優秀的繪畫作品相對應,圖文并茂。
四、取得的成績。
1、音樂教學初見成效。
學生音樂知識水平逐步提高,學習音樂興趣濃厚,成功舉辦了“迎六一”文藝晚會,受到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2、美術教學成績喜人。
在全校宣傳、推廣下精選出五副兒童畫作品參加了上海市學生繪畫書法比賽活動。獲上海市一等獎和長寧區一等獎的好成績。同時,把學生的作品展示于各樓梯的兩側,激勵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使學生在藝術環境中得到熏陶。
3、結合區舞蹈節活動,利用每周的體鍛課時間進行集體舞普及教學活動,讓全校的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并潛心編排集體舞《童心舞動》和表演舞《愛心滿天》參加了區舞蹈節的比賽。
五、今后工作的思路。
1、不斷地完善藝術教學設施,籌措資金購置設備。
2、強化藝術教學管理,積極開展藝術教學教研活動。
3、加強教師業務培訓,加快教師專業發展步伐。
4、爭取在藝術工作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特別是專業隊伍的訓練要出成績。
一、加強學習,提高認識。
為了更新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的認識,學校利用教師集中學習的機會,向教師宣傳藝術教育對小學生成長的作用及長遠影響,提高全體教師對藝術教育的思想認識,轉變教師“唯分是從”的片面認識,為順利開展藝術教育活動打下扎實的思想基礎。
二、加強宣傳,得到社會的支持。
為了得到社會、家長的支持,我們利用家長會的機會,向家長介紹學校的藝術教育項目及學校的開展情況,宣傳早期藝術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對家長提出在家庭里要著力培養孩子學習藝術的興趣,給家長在如何培養孩子的藝術興趣方面予指導。
三、挖掘潛力,健全藝術教師隊伍。
要搞藝術特色教育,必須要有一支素質比較高、熱愛藝術的教師隊伍,這是搞好藝術特色教育的關鍵。為此,學校積極挖掘校內的師資力量,把素質好、能力強的教師安排到藝術教育崗位上。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四、強化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1)強化課堂意識,嚴格執行課程計劃。
學校每學期在開學之前都認真通讀教學計劃,把計劃中的藝術教學課程加以認真落實,在班級課表上給予明確。為檢查藝術教學課程的落實情況,學校不僅把班級課程表上教室外墻,還安排中層干部隨時進行教學巡視,檢查課程表的落實情況。對于在巡視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與相關教師進行交流,敦促教師精心備課、認真上課,牢牢把握藝術教育的主陣地——課堂,嚴防擠占挪用現象的發生。
2)建立興趣小組
為了進一步強化藝術教學,形成藝術教育的特色,我們在全體學生中挑選一些有特長的學生,建立各類藝術興趣小組。為他們配備好指導老師,定期開展活動,使他們的藝術水平不斷得到提高。
學校開設的藝術類興趣小組有:美術、書法、音樂、舞蹈
3)重視優生培養。
培養藝術特長生,就是讓部分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接受藝術啟蒙教育,從而造就一部分有一定藝術特長的優秀學生。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學生,我們要求指導老師給予重點關注重點培養,與此同時,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把學生的實際情況告知家長,爭取家長在對孩子的藝術教育方面給予更多的投入與支持,讓他們成長得更快。
4)開展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藝術才能的舞臺。
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對開展藝術教育具有極大的推動力,學校雖說人數較少,藝術尖子生不多,本著鼓勵為主、欣賞為主的原則,挑選較好的學生參與畫廊的布置、校園墻面的布置、節目的演出。在校園的畫廊中,我們時常會看到學生的書法美術作品,在去美術教室的走廊上,一幅幅經過裝裱的學生作品掛在墻上,既美化了校園,又激勵了學生。營造了濃濃的溫馨的藝術氛圍。在迎六一詩歌朗誦及課本劇表演中,學生精彩的朗誦博得了陣陣喝彩,一個個詼諧幽默的課本劇展示了學生的聰明才智。
開學以來,我對學生在假期活動的有關情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和記錄。總的說來,在近兩個月的暑假生活中,我們得到了家長、社區乃至社會各界的大力配合下,學生積極投身社會,體驗生活,主動參與了各種實踐活動,收獲頗多。
一、積極參加“爭當社區小義工,文明小手牽大手”活動,涌現出一大批“文明好少年”。
我班繼續結合三好學生的評比,以“爭當社區小義工,文明小手牽大手”為主題,提倡孩子們在假期深入社區,體驗生活,為社區居民做力所能及的事。從開學后學生上交的《暑假實踐活動反饋表》看來,62名學生,100%主動積極參加家庭服務勞動和社區活動。他們時刻牢記“社區小義工”的身份,一放假就主動到社區報到,在居委會的指導下,多次參加了義工小隊組織的宣傳、打掃、護綠和慰問等活動。
在此次活動中,我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行為文明、富有愛心的典型,在班會課上進行表揚、鼓勵!
二、積極參觀革命教育基地,參加升旗儀式,感受美好生活的不易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小樹立反對戰爭,倡導和平的思想,在指導學生開展了革命影片觀影活動、教育基地參觀活動、升旗儀式活動等。有的同學在觀影心得中提到:“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依然彌漫著戰爭的硝煙,可怕的血腥味隨風飄蕩,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和平之花”。有多少美滿的家庭因戰爭而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求求你們,那些好戰的人們,請你們不要再往世界上某個角落投擲那些無情的炸彈吧!求求你們,不要再為了稱霸世界而破壞和平吧!”
通過活動,孩子們意識到在沒有戰爭的生活中,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服從父母老師的教導,長大后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積極參加家庭好孩子“四個一活動”,樹立學生尊老愛幼美德
我鼓勵學生開展家庭好孩子“四個一”活動。很多孩子都主動地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幫爸爸媽媽捶背,有的幫家人打掃房間,有的幫爺爺奶奶倒杯熱茶、有的堅持每天幫家人疊被子……讓父母感受到孩子給他們送來的濃濃暖意,也培養了孩子關心家人,孝順長輩,獨立自主的好品質和習慣。家長在活動的評價中談到:“通過一個假期,家長與孩子的磨合,孩子和社會、大自然的結合,孩子長大啦,懂事啦!”
四、尋找建國66年發展的足跡,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一、 新舊課標內容對比
二、 第一學段“綜合與實踐”內容概要
在第一學段中,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有的價值及其作用,引領學生經歷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過程,從而積累相應的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也增強了對所學知識與方法的理解與鞏固。
本學段(其他學段也如此)“綜合與實踐”這種教學形式應當體現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貫徹“少而精”的原則,針對性要強,但要保證每學期至少有一到二次的實踐活動。它的活動形式靈活多樣,可以穿插在課內,也可以課內外結合,使之常態化地落實于教學活動之中。
三、 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教學片段),逐條解讀 1. 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
從本條目標提出的要求看,“綜合與實踐”的教學方案不一定要獨立設計,可以將它“體現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也可以將其融合于各個領域的學習內容之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學習“數與代數”中“數的認識”時,學生“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后,讓學生走進生活就能感受到“萬以內的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就能感受到“萬以內的數”在生活中的作用,進而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有的價值。教師教學時可以適時設計關于“萬以內的數”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運用“萬以內的數”的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案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一課前,我認真地評價了學生課前完成的實踐性的作業(課前,每位學生做了100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20個1平方分米的方紙片),學生對完成這些“課外實踐性作業”很感興趣。
根據教學內容(面積單位之間進率)的抽象性特點和三年學生思維的直觀性特點,我組織了這節室外的數學“綜合與實踐”課。活動期間,通過交流,學生有很多想法,記錄如下:
生1:我知道了1平方米的方格里能盛下100個1平方分米方紙片。
生2:我知道了我們走廊里的大方格不是1平方米,比1平方米大一點,因為我們用100個1平方分米的方紙片擺齊后,還沒到邊,而我們做的1平方分米的紙片是比較精確的,所以我們5個人判斷這個大方格不是1平方米(可見,生2已經初步建立了1平方米的空間觀念)。
……
通過實踐活動,學生感受到了“我們走廊里的大方格不是1平方米,比1平方米大一點,因為我們用100個1平方分米的方格擺齊后,還沒到邊……”這樣的活動形式,充分體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特有價值和作用,學生從中潤物細無聲地經歷了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解決相關實際問題的全過程,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活動經驗。
2.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綜合與實踐”是以問題為載體,引領學生自主參與的一項教學活動形式。所以,本條目標要求學生在參與活動前后,都要明確問題內容及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案例:《圖形分類》
下圖所示,桌面上放一些紐扣,你能將這些紐扣進行分類嗎?思考一下:怎樣確定分類的標準?根據確定的標準可以將紐扣分為哪幾類?并用連線、列表、畫圖、文字敘述等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分類的結果記錄下來。
此項“綜合與實踐”活動中設計的幾個問題,意在引導學生首先“知道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所設計的要求在于引導學生知道并能靈活運用解決此類實際問題的策略。
3.經歷實踐操作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所學的內容。
本目標提出的要求是指讓學生經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實踐操作)的過程,在活動中積累相應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又對所學的知識與方法有進一步的理解與鞏固,起到了既提高實踐活動的能力,又加深對所學知識理解的雙重作用。
教學案例:《奇妙的剪紙》
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初步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后安排的一次實踐活動。活動的目的是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
教學片段:
師:請觀察這張剪紙的圖案(課前準備),你發現這張剪紙的圖案有什么特點?(對稱)
你能猜到老師是怎樣剪出這樣對稱的圖案嗎?(先獨立思考,再交流想法。)
(學生發表想法:折、畫、剪的過程――將正方形對折,然后在折好的圖形上用鉛筆畫出一個想剪的圖形,最后沿所畫的圖形的邊剪。)
師:同學們能用剛才所講的方法剪出一個漂亮的圖案嗎?
學生拿出一張正方形紙和剪刀,動手試一試,交流展示作品。
師:正方形還可以怎么折?能不能多折幾次再剪呢?想試一試嗎?
學生實踐。
……
學生動手嘗試,并展示作品(有的是軸對稱圖形,有的不是軸對稱圖形)。
教師引導學生發現規律:為什么同學們剪的圖形中有的是軸對稱圖形,而有的不是軸對稱圖形?
師生共同小結:凡是對折后完成的剪紙作品,都是軸對稱圖形,不對折而完成的剪紙圖形都不是軸對稱圖形。
此項實踐活動的設計讓學生經歷剪軸對稱圖形的操作過程,深化了他們對軸對稱圖形概念的理解,明晰了對折的折痕就是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折痕的兩側是完全對稱、相同的等相關知識。
四、 教學實施建議
本學段實施“綜合與實踐”教學,要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綜合與實踐”這一內容設置的目的為指導來進行合理把握。
第一,組織的實踐活動要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實踐活動不同于顯性的數學知識探究活動,更不能通過教師的直接講授替代學生的實踐操作,它是一項使學生全程自主參與的實踐性、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學生在這一實踐活動過程中,應該享有較大的發揮、發展空間。
第二,應重在實踐、重在綜合,讓學生初步獲得數學活動經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累基本的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創新意識。“綜合與實踐”活動是落實這些目標的重要載體。所以在實施活動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要注重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習慣和能力的培養。同時要重視把數學與日常生活、其他學科以及數學內部知識體系相聯系,加以綜合應用。從而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第三,要關注過程、巧設問題,鼓勵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綜合與實踐”與其他領域相比,“不僅要關注結果,也要關注過程”。它主要是以問題為載體的,教學時教師要巧設問題,讓學生在問題引領下“體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角度出發,產生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角度地獨立思考,并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思考與同伴進行討論和交流。
第四,“綜合與實踐”的實施要常態化、少而精,讓學生經常體驗到這種教學形式。“綜合與實踐”這種教學形式應當體現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貫徹“少而精”的原則,且針對性要強。它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將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
【關鍵詞】 螺旋蝸軸動脈;交感神經;酪氨酸單氧化酶;免疫組織化學;豚鼠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detailed innervation patterns of the sympathetic nerve to the cochlear blood vessels and related neurotransmitters in the guinea pig. METHODS: The spiral modiolar artery(SMA) in guinea pig cochlea was exposed by microsurgery, then the fluorogold(FG) or 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 was given around the SMA for retrograde tracing. The bilateral superior cervical ganglia(SCG) and stellate ganglia(STG) were observed to find retrogradely labeled neurons. The neurotransmitters of these sympathetic fibers around SMA were ascertained by using retrograde tracing combined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doublelabeled technique. RESULTS: Retrogradely labeled neurons with FG or HRP were found in the rostral half of the ipsilateral SCG. No labeled neur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contralateral SCG and the bilateral STG. Most of HRPlabeled neurons in SCG were THIR positive and NPYIR positive, while none of them were CGRPor SPpositiue. CONCLUSION: The THIR positive and NPYIR positive neurons in SCG send projections to the ipsilateral cochlear blood vessels. The norepinephrine and NPY may be used by sympathetic nerve to regulate cochlear blood flow.
【Keywords】 spiral modiolar artery; sympathetic nerve; tyrosine 3monoorygenase; immunohistochemistry; guinea pigs
【摘要】 目的: 研究豚鼠耳蝸螺旋蝸軸動脈接受交感神經支配的具體來源情況及與該交感神經纖維調節功能相關的神經遞質. 方法: 在正常豚鼠單側耳蝸螺旋蝸軸動脈局部滴加逆行追蹤劑辣根過氧化物酶(HRP)或熒光金(FG),觀察雙側交感頸上神經節、星狀神經節內HRP或FG逆標神經元的分布;采用逆標與免疫組化相結合的雙重標記方法觀察追蹤陽性神經元是否表達酪氨酸羥化酶(TH)、神經肽Y(NPY)、鈣基因相關肽(CGRP)或P物質(SP). 結果: 同側頸上神經節內可見逆行追蹤陽性神經元胞體,對側頸上及雙側星狀神經節內卻未見陽性細胞;陽性神經元多同時呈TH, NPY陽性,但未見CGRP或SP雙標的陽性神經元. 結論: 豚鼠頸上神經節內存在TH及NPY陽性神經元支配同側耳蝸血管,去甲腎上腺素和神經肽Y可能是交感神經節后纖維調節耳蝸血流的遞質或調質.
【關鍵詞】 螺旋蝸軸動脈;交感神經;酪氨酸單氧化酶;免疫組織化學;豚鼠
0引言
耳蝸正常的血液供應對維持其生理功能及內環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已證實耳蝸微血管存在復雜的調節機制,交感神經系統、體循環血壓、局部代謝產物、藥物及血管活性肽等都會影響耳蝸血流. 現有研究觀察到哺乳動物耳蝸接受豐富的交感神經支配[1],且這些交感神經纖維大多是去甲腎上腺素能的. Wangemann等[2]在體外實驗觀察到耳蝸的主要供血動脈如: 基底動脈、小腦前下動脈及螺旋蝸軸動脈的收縮都受到交感神經的調節. 邱建華等[3]觀察到豚鼠螺旋蝸軸動脈及其放射狀動脈周圍均有不同程度的酪氨酸羥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反應陽性神經纖維的分布. 本研究旨在明確豚鼠耳蝸螺旋蝸軸動脈接受交感神經節后纖維支配的具體來源情況以及與該交感神經纖維調節功能相關的神經遞質,為進一步研究交感神經對耳蝸血流的調節作用奠定基礎.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選用健康、耳廓反射靈敏的白色豚鼠12只,由第四軍醫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體質量(280±50) g,雌雄不拘,自由攝取食水. 將豚鼠隨機分為3組: 辣根過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追蹤組;熒光金(fluorogold, FG)追蹤組和對照組. 追蹤用HRP及顯色劑四甲基聯苯胺(tetramethylbenzidine, TMB)購自德國Roche公司;免疫組織化學ABC試劑盒、兔抗神經肽Y(NPY)及P物質(SP)抗體(1∶100)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FG及兔抗TH,鈣基因相關肽(CGRP)抗體(1∶5000)均購于美國Sigma公司.
1.2方法
1.2.1動物模型制作采用20 g/L戊巴比妥鈉(40 mg/kg)肌肉注射麻醉,所有動物術前測試聽覺腦干反應(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均為正常,均選擇右耳手術. 手術采取右頸側進路,切斷莖突及其附著肌腱后打開聽泡,暴露耳蝸并拭去底轉外側壁表面黏膜,微型鉆于耳蝸底轉行骨壁開窗,直徑約1.5 mm,吸除外淋巴液,高倍顯微鏡下去除部分基底膜及骨性螺旋板,仔細暴露螺旋蝸軸動脈(spiral modiolar artery, SMA),將浸有1 μL追蹤劑(300 g/L HRP或30 g/L FG溶于生理鹽水)的明膠海綿微球置于SMA表面,術中避免追蹤劑流入中耳腔,骨水泥封閉耳蝸骨窗及聽泡開口,縫合關閉傷口,應用磺胺嘧啶鈉預防感染. 對照組使用生理鹽水代替300 g/L HRP溶液.
1.2.2取材、切片HRP追蹤組豚鼠術后存活48 h,FG追蹤組豚鼠術后存活7 d. 采用20 g/L戊巴比妥鈉(5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開胸經心臟升主動脈插管灌注生理鹽水200 mL沖出血液,繼之用低溫(4℃)含40 g/L多聚甲醛的0.1 mol/L磷酸緩沖液(pH 7.4)600 mL,緩慢灌注固定2 h. 迅速分離暴露頸交感鏈,取下雙側頸上神經節及星狀神經節,標本用新鮮40 g/L多聚甲醛緩沖液后固定6~8 h,經0.01 mol/L PBS漂洗后置入300 g/L蔗糖磷酸緩沖液(pH 7.4,4℃)至沉底. OCT膠包埋后用恒冷箱切片(CM1900, Leica, Heidelberger, Nussloch, Germany),片厚16 μm. FG追蹤組標本切片后即可在Olympus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并照相,激發光波長為323 nm.
1.2.3免疫組化實驗HRP追蹤的切片分為5組,采用鎢酸鈉加強的TMB法行HRP顯色反應,觀察顯色結果并照相. 其中4組切片繼續行TH, NPY, CGRP或SP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轉貼于
切片經0.02 mol/L的磷酸鹽緩沖液(pH 5.4)漂洗10 min,用含50 mL/L牛血清白蛋白、50 mL/L正常羊血清和4 g/L TritonX100的磷酸鹽緩沖液封閉2 h,清洗后分別加入兔抗TH, CGRP(1∶5000), NPY或SP(1∶100)多克隆抗體,4℃孵育48 h,抗體稀釋液用含10 mL/L牛血清白蛋白、10 mL/L正常羊血清和4 g/L Triton X100的磷酸鹽緩沖液配制. 生物素標記的羊抗兔IgG室溫孵育2 h,ABC復合液室溫孵育30 min,DAB顯色后,輕微脫水,透明,封片,Olympus光學顯微鏡觀察并照相,雙標染色過程中注意漂洗液pH值以避免HRP標記產物洗脫.
2結果
2.1FG逆行追蹤豚鼠耳蝸螺旋蝸軸動脈局部滴加FG后7 d,同側頸上神經節內可見FG標記神經元,在323 nm激發光下發出金黃色熒光. FG標記神經元數量約在5~16個,絕大部分位于頸上神經節頭側或中部,大小不等(圖1). 部分FG標記神經元可見到明顯的軸突及相對空白的核區. 對側頸上神經節及雙側星狀神經節未見FG標記神經元.
2.2HRP逆行追蹤耳蝸螺旋蝸軸動脈局部滴加HRP后48 h,經鎢酸鈉TMB法呈色,同側頸上神經節內可見HRP標記神經元. 標記神經元呈深藍綠色,核區明顯淡染,少數神經元可見突起,高倍鏡下可見胞漿內的藍綠色顆粒(圖2 A);手術同側頸上神經節內HRP標記神經元的數量約為4~12個,大小不等,形態各異,其分布與FG追蹤組相似,幾乎全部位于頸上神經節頭側半,對側頸上神經節及雙側星狀神經節內未見HRP標記神經元. 對照組雙側頸上神經節及星狀神經節切片經TMB法染色,均未發現標記神經元.
2.3HRP逆標與TH, NPY免疫組化染色相結合的雙重標記將部分HRP標記的切片繼續行TH或NPY的免疫組化反應. 頸上神經節內有大量的TH陽性神經元和NPY陽性神經元,多數HRP追蹤陽性神經元同時呈TH陽性,HRPTH雙標神經元胞體內可同時見到深藍綠色顆粒和棕黃染色顆粒(圖2 B,C). 多數HRP追蹤陽性神經元也呈NPY陽性(圖2 D).
2.4HRP逆標與SP, CGRP免疫組化染色相結合的雙重標記將部分HRP追蹤的切片行SP及CGRP免疫組化反應. 頸上神經節內可見CGRP陽性神經元,數量明顯少于TH, NPY陽性神經元;頸上神經節內偶可見到SP陽性細胞,但SP陽性終末比較密集,未見HRPSP或HRPCGRP雙標神經元.
3討論
耳蝸的供血主要來自椎-基底動脈系統的小腦前下動脈分出的迷路動脈、耳蝸總動脈、耳蝸主動脈及前庭耳蝸動脈[4]. 耳蝸主動脈沿蝸底向蝸頂呈螺旋樣走行,形成螺旋蝸軸動脈,其在不同位置發出的各級動脈和放射狀動脈提供了包括蝸軸在內3/4的耳蝸血流. 已有研究證實,耳蝸螺旋蝸軸動脈和骨螺旋板周圍存在酪氨酸羥化酶及多巴胺β羥化酶陽性纖維分布,分布于血管周圍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纖維可能參與耳蝸微循環的調節.
本研究觀察到豚鼠耳蝸螺旋蝸軸動脈周圍給予神經逆行追蹤劑后,同側頸上神經節內可見逆行標記神經元,而對側頸上神經節及雙側星狀神經節未見逆行標記神經元. 可見分布于耳蝸血管周圍的交感神經節后纖維主要來源于同側頸上神經節,這與GilLoyzaga等[5]報導的切除大鼠頸上神經節后同側耳蝸內去甲腎上腺素濃度下降82%相符合. 也有研究報道星狀神經節對耳蝸血流的調節起主要作用,但本研究未能在雙側星狀神經節內觀察到逆標神經元,這種現象可能與追蹤劑敏感性和動物存活時間有關,也可能因為星狀神經節發出的節后纖維主要分布于椎-基底動脈系統的較大分支來行使其調節功能,而位于蝸軸內的交感神經纖維則主要來源于同側頸上神經節.
同時我們還通過對逆標神經元行TH, NPY, CGRP及SP的免疫組化染色觀察到,這些分布于螺旋蝸軸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節后纖維來源于同側頸上神經節內的TH陽性神經元,并且大多同時呈NYP陽性. 這也提示了交感神經節后纖維及其相關遞質對耳蝸微循環起重要的調節作用,這種調節作用可能是通過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及神經肽類等多種神經遞質協同完成,也可能受到SP, CGRP陽性的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的上位調控. 目前認為耳蝸微血管系統對機體灌注壓的改變存在顯著的自身調節反應,以保持耳蝸微循環的相對穩定. Watanabe等[6]觀察到貓單側頸上神經節切除后同側耳蝸側壁血管紋處微血管明顯擴張,結合我們的研究結果可以推測交感頸上神經節對耳蝸微血管的神經支配參與了維持內耳微循環穩定的復雜的調控網絡,其具體調節機制以及失交感神經支配后耳蝸聽覺生理和血流的變化情況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Lyon MJ, Payman RN. Comparison of the vascular innervation of the rat cochlea and vestibular system [J]. Hear Res, 2000,141(12):189-198.
[2] Wangemann P, Wonneberger K. Neurogenic regulation of cochlear blood flow occurs along the basilar artery, the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nd at branch points of the spiral modiolar artery [J]. Hear Res, 2005,209(12):91-96.
[3] 邱建華,喬莉,劉順利. 耳蝸血管交感及感覺神經雙重調節的形態學證據[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4,12(2):96-97.
[4] Nakashima T, Naganawa S, Sone M, et al. Disorders of cochlear blood flow [Review][J]. Brain Res, 2003,43(1):17-28.
關鍵詞: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研究報告;問題及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40-05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8-0233-03
一、問題的提出
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藝術教育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學校美育實施的效果。加強學校藝術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素質教育的實施為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藝術教育正面臨著建國以來難得的機遇。
學校藝術教育與學校其他方面教育相比較,有著自身的特點與規律。它是一種實踐性、參與性、感染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因此,學校藝術教育無論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實施途徑上,都包括三個主要方面,一是藝術課程教學,二是課外、校外藝術教育活動,三是校園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著顯性和隱性的育人作用。
中國85%左右的學校在農村,75%的學生在農村,農村藝術教育的發展直接影響整個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幾年,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校的開課率大幅提高;教學改革不斷深入;藝術教師隊伍建設發展較快;藝術教育投入有所增加,辦學條件有所改變。但從整體上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仍然是整個學校教育中最薄弱環節,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不夠明確,造成一些學校只重視少數尖子、忽視面向全體;重視比賽、忽視教學。僅僅把藝術教育的外顯成果作為響應素質教育的舉措。二是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給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任務、提供了新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對藝術教師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使部分藝術教師原有學歷的知識結構及教育教學思想嚴重落后于時代的要求。另外,農村藝術教育基本條件建設相對薄弱,教學、科研和管理還相對落后的問題也普遍存在。以上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明確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提高對藝術教育性質、作用的認識,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藝術教師隊伍,進而探索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是當前藝術教育面臨的首要任務。
二、實驗的設計
1.實驗目標。結合農村學校現狀,擬著重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現狀、問題的調查研究;(2)藝術教育在農村學校教育中的作用;(3)藝術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4)藝術教育內容三個方面的關系;(5)農村學校藝術教育資源共享研究。
上述問題的解決,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為“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現狀、問題和對策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為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健康順利發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2.實驗時間。計劃從2004年4月至2005年7月完成,實際完成從2004年4月至2008年12月。由于最初估計不足,在課題實驗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對于課題研究中涉及的每一個問題研究解決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時間過于倉促,課題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失去了我們研究此課題的實際意義。因此,從課題研究的實際出發,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和科學負責的精神,決定延時結題,求得更加真實有推廣價值的實驗研究結果。
3.實驗研究對象。以課題組成員為核心,在教育局體衛藝科和教研室藝術教研組的指導下,調動全縣藝術教師廣泛參與,以藝術課程教學,課外、校外藝術教育活動,校園文化建設三個方面為切入點,研究對象涵蓋全縣所有中小學校。
4.實驗研究的內容與方法。實驗研究的主要內容:(1)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現狀、問題的調查研究;(2)藝術教育在農村學校教育中的作用;(3)藝術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4)藝術教育內容三個方面的關系;(5)農村學校藝術教育資源共享研究。
實驗研究的方法:(1)分析研討法:搜集國內外有關藝術教育的理論文獻,結合中國有關藝術教育的法規和規程,進行研討、分析,借以提高對藝術教育的認識;(2)追蹤調查法:將理論研究與藝術教育實踐相結合,深入學校、深入課堂,結合實際調查研究,探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的途徑與方法;(3)實驗總結法: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農村學校藝術教育開展有針對性地變革研究,分析其發展軌跡和特征,并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使之上升為具有普遍規律的理論,使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改革超越經驗的局限性,步入科學化的軌道。
5.實驗研究原則。(1)實踐性原則:課題研究的著力點要立足現有條件實際,立足學校、教師、學生實際需要;結合實際工作去研究探討。(2)統一性原則:課題研究要以課程改革理念為指針,所有研究務必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3)可操作性原則:農村藝術教育積賬很多,我們的研究既要有超前意識,更要立足實際,避免海市蜃樓似的虛無縹緲,要符合實際。(4)開放性原則:圍繞課題研究的中心問題所展開的各個問題的研究要互相結合,互相作用,不要割裂開來;另外除了課題組成員外,還要廣泛調動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形成邊研究、邊促進的良好局面。
三、實驗研究的程序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建立機構:建立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制訂課題研究計劃,做好課題開題的宣傳與發動,明確課題組成員的任務與行動計劃。
負責人:孫伯旭
成員:王衛欣 王東霞 劉秀云 劉艷紅 劉強
張志文 趙紅 趙江漢 張娟 邱文紅
李春燕 張淑艷 李提姍 王紅艷 馮敏
張文杰 魏巍
2.學習調研:發動課題組成員查找有關藝術教育理論資料,搜集當前對藝術教育論述的最新信息;組織課題組人員進行座談,明確各自所負責研究的內容;對各自所研究的內容進行交流,通過相互溝通明確目標,形成共識,使研究達到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分工合作。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1.圍繞: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現狀、問題的調查研究;藝術教育在農村學校教育中的作用;藝術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藝術教育內容三個方面的關系;農村學校藝術教育資源共享研究等內容,成立五個研究小組,課題組人員任組長,吸收部分青年骨干教師參與研究。
2.各研究小組針對各自的研究內容,通過調研、座談、問卷等形式,了解廣大校長、教師、學生對藝術教育的看法、感受和需要。
3.通過實踐為理論提供依據,開展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及課外藝術活動,結合所研究內容進行總結,為課題研究尋找支點,提供依據。
4.適時組織各種交流、比賽,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成果以論文、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分析、教學實錄等形式加以檢驗,傾聽各方意見和建議,進而增加研究人員的自信心,也使研究成果得以推廣。
5.定期交流,總結修正。每學期至少二次組織課題組成員匯報會,對研究進程與成果、內容進行調整和分析,對實驗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加以解決,研究布置下階段的研究行動計劃。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1.總結歸整。通過對五個方面內容研究的分析、總結、提煉,完成《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的實驗報告及相關材料的總結工作。
2.歸納研究過程中形成的相關成果,以論文集、音視頻實錄等形式整理匯編。
3.召開研討會,通過交流、觀摩等形式對研究成果進行宣傳、推廣,以檢驗成果的科學性、可行性、整體性、發展性、可操作性,使之更加完善。
4.歸納整理,申請鑒定。對需要評審的相關課題資料匯總,提請專家評審組對報告及相關成果進行學術鑒定,并呈送上一級課題領導機構審批。
四、實驗研究的成果
(一)深化了藝術教師對藝術教育的認識
1.缺失藝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缺乏藝術素養的學生不是全面發展的學生。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藝術教育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學校美育實施的效果。加強學校藝術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要求。缺失藝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沒有接受藝術教育的人是不完全的人。
2.讓每個農村學生成為藝術教育的受益者。藝術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平等地接受藝術教育是每個學生應有的權利,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藝術教育的受益者是公平教育的要求和體現。如果農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能學同樣的數理化,卻不能享受同樣的藝術教育,那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3.讓每個農村孩子的眼睛亮起來。藝術教育具有實踐性、參與性的特點,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營造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實踐證明,每一個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樣,都具有感受美、表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天賦和潛能。學校藝術教育就是要發現、激發、調動、激勵、培養、發展農村學生的這種天賦和潛能,讓每一個農村學生成為德智體美等諸方面全面發展的人。
4.藝術教育對于全面提升國民藝術素養具有的基礎性作用。藝術教育是“人本”教育,不是“文本”教育;藝術教育是“藝術”教育,不是“技術”教育。意識決定行為,對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性質和作用的認識,使藝術教師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改變就技術教技術,改變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解決了藝術教師原有學歷的知識結構及教育教學思想嚴重落后于時代要求的問題。在藝術教育實施中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開啟心智,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明確了藝術教育三個方面的關系
認識的提高為很好的處理藝術教育三個方面的關系奠定了基礎。明確了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使藝術教育工作能夠高效率的進行。在2007年和2008年的藝術工作中,廣大教師根據全年的工作安排,結合自己的實際,協調安排好課堂教學和課外、校外藝術活動的關系,改變了有藝術活動就停開藝術課的現象。體現了廣大教師對藝術教育三方面內容的把握意識和協調能力。
(三)促進了藝術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通過參與研究,使廣大教師明確了當前形勢下如何強化自身素質,解決了藝術教師原有學歷的知識結構及教育教學思想嚴重落后于時代要求的問題,形成一支業務素質過硬的、能夠滿足學校藝術教育需要的藝術教師隊伍。為了達到以研究促提高的目的,我們在2007年舉辦了“寧河縣藝術教師基本功比賽”,既促進了藝術教師素質的提高,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四)加強了藝術教育資源的共享
課題研究大大強化了藝術教師相互之間的交流,為全縣藝術資料和設備資源、人力資源等藝術教育資源的共享創造了條件。2005年,我們對全縣藝術教育設備、資料等進行了統計,除了大件設備外,所有物質材料形成全縣流通,相互支援的政策,將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同時材料的交流進一步促進了教師之間的交往,改變了過去各自為戰、信息閉塞的局面。
(五)提高了藝術教師對教育科研的認識
課題研究使我們有機會把藝術教師從各校的“角落”里拉出來,給他們提供交流、展示的舞臺,使他們意識到教育科研在我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新了教師們的教育觀念、教學理念,大大提高了自身素養。最近幾年,在全國及市、縣組織的論文評比,教師基本功大賽及各種藝術教育獲得中,課題組成員獲得了許多優異的成績,證明了課題實驗對于提升藝術教師的綜合素質具有顯著的作用。
(六)形成了良好的藝術教師研討交流的運行機制
經過幾年的研究,使我們形成了一個很好的藝術教育研究氛圍,在教育局體衛藝科和教研室的支持下,我們形成了每年搞不少于四次的研討會,每年搞一次教師基本功比賽,徹底改變了藝術教師在學校“形單影只”的局面,給他們營造一個溫馨充實的“家”;隨時更新全縣藝術教育資源配置統計,充分發揮資料的利用效率,達到資源共享。
實踐證明,只有解決了認識問題,才能保證藝術教育的方向正確;只有形成一支高素質的藝術教師隊伍,藝術教育的開展才有保障,只有相互合作,達到藝術教育資源共享,才能使藝術教育工作形成合力,高效率的開展。
五、對課題實驗研究的認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我們在研究中經常會有困惑,“應試教育”、功利思想、領導對藝術教育的認識等等問題,總使我們有被擠壓、被邊緣化的感覺。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感覺我們的研究工作總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徘徊,總是有一種想突破但又不能的感覺。我們在反問,我們所確立的研究目標是不是出現了問題?但得到的回答是:我們的研究方向還是科學合理的,也是當前農村藝術教育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那是什么在隱約地制約著我們呢?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制約我們發展的恰恰是當前藝術教育管理機制的不科學。當前以校為單位的藝術教師管理模式,使藝術教師的工作受到很多環節的制約,這些制約就像很多座大山,阻隔在廣大藝術教師之間,這樣的管理模式也使所有藝術教育工作在落實的過程中層層衰減;另外,我們在“藝術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的研究中發現,不論是以校為單位的藝術教師管理模式,還是從要求學生全面接受藝術教育的角度,都要求藝術教師必須具備綜合的素質,尤其是綜合藝術素質,但又有多少教師能夠真正達到這個標準呢,這樣的要求符合客觀現實嗎?
所有問題的提出使我們發現,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之所以會有困惑,恰恰是因為我們的研究是在當前的管理機制下進行的,大前提決定了事物的結果。包括全國的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如果不在藝術教育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就談不上藝術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幾年的研究使我們深深地感到,我們的研究夯實了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基礎,但改變現有的藝術教育管理機制,是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科學、健康發展的保障。可以說這是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的兩個輪子。
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藝術教育管理機制研究的加強與深入,具有科學性、可行性、整體性、發展性和可操作性的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的途徑與方法將更加完善,將更加有力地推動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健康順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萬麗君.走向公平的藝術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42.
[2]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巴班斯基.中學教學方法選擇[M].張定璋,高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4]高校藝術院校.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關鍵詞:農村學校;課外藝術教育活動;開展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9-0020-01
課外活動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創造性人才有著積極作用。作為課外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課外藝術教育活動,在許多發達地區已經有序地開展了起來。但對于我們廣大的西部農村學校來說,由于受到了許多方面條件的制約,導致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問題。課外藝術教育仍舊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盲點",其發展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農村學校課外藝術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現在許多農村學校仍然把音樂課、美術課為主的藝術課看成是"雜課",對課外藝術教育活動根本不重視或重視程度不夠。作者對許多農村學校進行了調查,親眼目睹了農村學校在藝術課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是學校辦學的理念上,現在許多學校還未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他們仍然還是以升學為目的,課外活動的開展也圍繞著升學考試的科目進行,無視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對藝術的需求;另外,學校對藝術教育課外活動的管理也很不完善,對活動的實施沒有一個整體的規劃,對學生的發展認識不夠,研究不夠,注重走過場,沒有實效性;即使開展課外藝術教育活動,也只注重對少數藝術尖子的培養和訓練,忽視大多數學生的藝術需求。
其次學校受到本身條件的限制,有的學校連專職的藝術教師也沒有,連音樂課、美術課都不能正常開展,更別說開展課外藝術教育活動;還有就是學校的硬件設施不完善,學校沒有專門的音樂教室和美術教室,沒有配齊基本的藝術教育設備。
再其次就是藝術教師專業程度不夠,許多藝術教師受本身素質的限制,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藝術教育活動輔導。有的輔導教師對活動沒有計劃,輔導時隨意性大。或在課外活動中只注重少數藝術尖子的訓練,通過學生參加一些比賽獲獎,從而使教師自己借此在同行中得以出名。
2.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及危害
為什么我們在實施農村課外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會有這么多的問題呢?究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傳統的教育觀和評價觀的束縛。許多學校、家長對藝術教育有偏見,認為搞藝術是"不務正業",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高一級學校選拔學生只注重語、數等學科的成績,忽視了學生藝術方面的整體素質。所以許多學校對課外藝術教育活動不重視。其次是學校的機制不健全,沒有專門的領導和組織機構,對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聽之任之,沒有納入學校的統籌安排。最后一點就是學校在藝術教育的硬件設施上沒有投入,專業教師的本身素質沒有提高,使得在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學校感到"有心無力"。
"藝術是人類心靈的偉大創造,是許多高尚心靈的展示"。課外藝術教育是"融美于心靈"的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體現。學生由于沒有受到良好的課外藝術教育,整天成為一臺學習的機器,身心受到了相當大的傷害,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被束縛了。錢學森說,他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夫人,因為他的夫人是藝術家,對他的幫助很大。錢學森認為,只注意邏輯思維,埋頭于細節,易犯機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體的有機聯系的認識。40多年來,他的夫人給他介紹了音樂藝術,正因為受到了藝術方面的熏陶,才使他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錢學森不是藝術家,而是科學家,但他非常重視形象思維。他認為形象思維對一個科學家來說太重要了。所以一個缺乏藝術教育的人,其人格是不健全的,其思維是不全面的,其感情是不豐富的。特別是我們的學生,如果缺乏了課外藝術教育的熏陶,即使學習成績再好,其發展也是不全面的,也不可能成為一個高素質的人才。
3.課外藝術教育活動開展之我見
3.1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的決定》以及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明確了農村教育在整個教育事業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提出了一系列加強農村藝術教育的措施,學校領導和教師要擺脫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從思想上認識農村課外藝術教育活動對學生的重要性。明確課外藝術教育活動是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可以更好的健全學生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可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激發其對美的愛好與追求;促使其全面和諧的發展,以達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質的目的。
3.2加強管理,健全體制。學校在充分認識了課外藝術教育活動開展的重要性后,要轉變現有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農村藝術教育活動開展的運行機制:
首先是學校對課外藝術教育活動過程的組織和管理:學校要建立健全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機構。可以建立"行政、教師、學生"三為一體的"三級"管理模式,校長要親自掛帥,擔任課外藝術教育活動領導小組的組長,并由分管副校長具體負責,教學處制定活動開展的具體方案和實施計劃。輔導教師要做到活動前有教案,活動過程有記錄,活動后有小記。教師對于課外活動的開展情況要定期做總結,不斷根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調整自己指導的方法和手段。學校教學處要定期對課外活動的開展情況進行檢查,對各種課外藝術教育活動小組進行分類指導,以幫助教師提高課外藝術教育的質量。
其次是要建立健全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檔案資料。學校要加強課外活動過程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對課外藝術教育活動過程的計劃性資料、過程性資料和總結性資料,作為學校主管教學的單位--教學處,要建立專門的檔案,分類裝檔,以便于以后對活動開展情況的總結和查閱。同進要幫助教師建立學生課外藝術教育活動中的個人檔案,為學校考核學生在課外藝術教育中的成績提供準確的依據。
再其次是要建立和完善對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評價體系:對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評價不能單從結果去進行評價。而應該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對本校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情況進行全面的評價。整個評價的體系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指導思想的評價、活動過程的評價、組織管理的評價、師資隊伍的評價、藝術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評價、學校保障機制的評價、活動效果的評價等。另外還要建立健全激勵和獎懲機制。學校每年對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要預算一筆專項資金,用于活動的開展和對輔導教師以及學生的獎勵。教導處對教師的備課、輔導、總結要制定詳細的獎懲方案,對藝術教師的課外輔導情況進行考核;對在課外活動中表現好的學生要給予適當的獎勵,并將學生課外藝術教育的成績按一定比例納入學生期末成績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過程有信心、有動力。
3.3挖掘資源,完善設施。學校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區的現有資源,與本地區的特點和特色相結合,弘揚傳統的民族文化藝術。譬如:可以根據我們縣的特色,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開展農民版畫的創作和川劇的學習;另外,要充分利用學校周邊地區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讓學生回歸大自然,感受鄉土氣息和鄉土人情,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熱情,充分調動學生的藝術細胞和藝術激情,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外藝術教育活動中來。學校要不斷的完善藝術類硬件設施的建設,給藝術教師一個寬松的教學和輔導環境,充分調動教師組織學生參加課外藝術教育活動。另一方面,學校要注重對藝術教師的培養工作,對教師的學習要求要充分的考慮和給予大力的支持,使其在課外藝術教育活動中對學生的指導能更加游刃有余。
3.4分類輔導,體現差異。在課外藝術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對于開展項目的設置要切合學生的實際,結合本地區的特點,體現學校的地方特色。教師要對自己的學生進行認真的分析,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相應的指導方法。教師要找準學生興趣的不同點,在活動的過程中對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獲。教師要根據學生參加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活動計劃。要根據每次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情況,寫出課后小結,分析在課外活動實施過程中的得與失,并提出整改的措施,作好學生個人檔案的記載。在課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可以采取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以激發學生對藝術的向往。譬如:學生自主創新與教師指導相結合的形式,學生、教師共同探討學習的形式,小組比賽的形式,學校組織藝術節的形式,參加社會性的藝術活動的形式等等。
總之,農村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思想教育要先行,管理制度要先訂,各種設備要先配。只要我們領導重視,責任落實,措施得力,把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情況納入到對學校、教師、學生的考核之中。在課外藝術教育活動中遵循"發展人人,人人發展"原則,我們相信,農村課外藝術教育活動必將結出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決定》 2005-3-15
關鍵詞:藝術類高校 教學管理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76
藝術類高校在我國高校中的地位與角色比較特殊,因為藝術教育是一種美的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必須接受反復的實際檢驗,因此,其教學方式與培養方式,也與普通學科不太一樣。在藝術教學中,應當做到教學與實際的結合、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教員與學生的結合,方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藝術人才。
1 教學與實際結合
所謂教學與實際結合,指的是在藝術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強調實踐性,教學的方式必須是實踐性的,而不是純粹而空洞的理論講授。在部分藝術高校的教學中,實施了項目化的教學方式,我們認為這種方式值得推廣。項目化的教學方式,通常將一個班級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分別由不同的教師帶領,依托某個具體的創作項目,展開藝術創作。當然,這種創作項目可以是課堂模擬的,不發生任何經濟行為;也可以與校內外的一些單位或機構聯合實施,項目組對合作單位負責,合作單位則對項目組展開的藝術創作有監督的。這種教學方式,在設計、美術、影視制作等專業中運用相對較多,也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普遍反映在項目組的實際操作中,得到了課堂上無法傳授的實戰經驗,同時也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與藝術創作能力。顯然,教學與實際的結合,不僅有利于藝術教學的最終效果,也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當然,這種項目化的實踐教學方式,必須在實施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應當公平地分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項工作,爭取做到每個同學都能有實踐任務,避免顧此失彼,導致學生的不滿情緒。第二,必須從制度上處理好與課堂教學的關系。因為涉及到實踐性的教學內容,有的時候必須將課堂移到校外,如何處理好與課堂教學的對接,是實踐教學能夠順利實施的基本保障。第三,項目化教學結束之后,應當要求學生撰寫實踐心得,總結實踐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以理論總結的方式反思實踐教學,以提高教學與實際的結合度,這也是提升實踐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
2 理論與實踐結合
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首先是對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的要求。如果教師本身缺少扎實的社會實踐,僅從幾本參考教材中找到講授的依據與內容,那么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必定會成為空談。
在藝術教學中,理論作為前人的經驗總結,往往是高度凝縮以后的一些原則與方法。而很多藝術教材中所提供的講解案例,雖然能夠說明其對應的理論問題,卻由于其與當下的學生之間不可避免的隔膜,而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放棄對那些陳舊落后的案例的照本宣科,從現時的活生生的藝術實踐中去找尋。以藝術類高校中最普遍的《藝術概論》課為例,很多課本上的案例已經非常老套,教師在講授時都難有激情,又如何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呢?
因此,在藝術教學中,應當力求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必須講授,但必須將理論融入到鮮活的藝術創作的實際案例中去。甚至有的時候不妨先讓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實踐,當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遇到困難,發現問題后主動找到教師來求助、請教,這時再因勢利導,將理論性的內容傳達給學生,學生對理論的接受度將大大提高。當然,在具體的教學中,必須處理好實踐內容與理論講授之間的課時分配、先后次序等邏輯關系,以符合藝術教育的規律。例如影視制作類的課程,由于課程本身的實踐性要求,教師必須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事實上,很多問題也必須要在實踐中發生、發現并予以解決,才能真正讓學生明白如何處理影視制作中各種突發狀況和疑難問題。當這些問題出現并解決后,教師再引用理論知識加以總結,就會有較強的理論說服力,學生也能更好地接受與消化。
假如能夠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那么藝術教學中的其他問題通常也都能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再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綜合運用其他教學方法,注意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心理出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就真正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 教師與學生的結合
藝術類高校與普通高校的一個很大的不同是,班主任和專業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異常緊密的。在普通高校里,學生一個學期都見不到班主任幾次,專業課老師也通常是上課進教室,下課不見人,與學生之間很少有交流與溝通。這種師生關系,在藝術類高校里是無法想象的。由于藝術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人格教育,教師的人格魅力、專業水平、實踐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素養,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在很多專業領域,譬如繪畫、書法、音樂、影視表演等,一個教師極有可能會在大學四年里持續深入地影響到一批學生的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教育中確實帶有某種師徒制的意味。因此,作為藝術高校的教師,應當深刻認識自己這個角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故此,我們提出教師與學生的結合,也就是說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生活乃至情感上做學生的榜樣和領路人。藝術高校的教師,必須要把自己的學生當成家人、朋友一樣,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情感,尊重、理解并信賴他們。因為從事藝術專業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有比較強烈的自主意識,也比較感性化,因此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經常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去感受他們的心聲。當然,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必須做到不縱容、不姑息、不放任,要有批評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總體上說,藝術高校的教師對學生的感情應該既理性又感性,不僅要理解學生的得失和苦樂,更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與未來發展。
綜上所述,注重教學與實際、理論與實踐、教師與學生的結合,是藝術教育的特殊性所決定的,也是當前藝術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方向。在藝術教育中必須堅持這三個方面的結合,才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一
《“院團結合”音樂舞蹈人才培養新模式研究》一文首先正本清源地介紹了“院團結合”項目研究背景。“兩團一校”的歷史或年輕或悠久,但作為廣州市的重要文藝院團他們的共同點是培育或滋養了大批藝術人才,“具有豐厚優質的音樂舞蹈教育資源”。如何整合優質資源,“集創作、表演、教學、科研、交流、培訓、藝術實踐等為一體,更好地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符合時代要求的藝術人才”,正是“院團結合”項目的目標。
該文從五大方面總結了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辦法:一是兩團人員到學院任教;二是將兩團建設為音樂舞蹈學院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基地,為在校的音樂、舞蹈專業學生的專業實踐創造了更多的機會,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三是院團資源互補;四是以課題組形式推進“院團結合”工作的順利開展;五是以藝術實踐課程作為“院團結合”項目實施的主要載體。該文對于“院團結合”的研究未流于表面,從這些主要內容部分可以發其視角并非羅列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在項目研究方面采取的全部具體措施,也非泛泛而談“院團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之處,而是從項目研究內容以及取得的實踐效果立足從而鋪展開來。
在闡述以上的“院團結合”實施方法后,該文立足實踐而又高于實踐地總結了“院團結合”的理論依據與特色,指出了“院團結合”培養模式的核心與精髓之所在,即“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理念為依據建立起‘產學研’合作系統”。 作者總結了“院團結合”在廣州大學的實踐經驗與特色:1、“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學校和社會共同培養人才的一種教育形式”,“兩團一校不僅提供實踐基地,也提供師資力量,它不僅是協助,而且是直接參與到學院的專業教育中來”。2、“院團結合”辦學模式實現學院與“兩團一校”“ 更加有效的合作,共創雙贏”。3、“教育教學面臨著新的課題”,必須:“進行更廣泛、更深層次的改革”。
對于仍存在的問題,作者沒有諱莫如深或閃爍其詞,而是開誠布公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希望能夠通過院校的努力解決問題。作者樸實誠摯的文風、實事求是的學術精神也是值得稱道的。
二
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成立于2005年7月,由廣州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音樂、舞蹈專業獨立出來。從其成立之初,“院團結合”培養方式的研究就伴隨著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的發展壯大。如今廣州大學音樂舞蹈系設有音樂學專業和舞蹈編導專業兩個本科專業。2010 年開始招收課程與教學論專業音樂教育方向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并獲獲一級學科藝術學碩士點。目前,音樂舞蹈學院《“院團結合”應用性創新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獲廣州大學2010年教學成果重點培育建設項目;同時《“院團結合”創新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獲廣州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院團結合”音樂舞蹈人才培養新模式研究》一文正是多年來實踐經驗與理論成果的總結。相較于其他相關學術論文,該文特點鮮明,有幾點讓筆者感觸較深。
(一)
此項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部分多次指出人才培養的實踐中,藝術專業學生不但加強了專業技能,更領悟到了情感、藝術表現力、職業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識。例如,在兩團人員到學院任教,“除了技能性的教學外,他們會將重點放在讓學生感受進而表現藝術作品內容的教學上,以自己以往活生生的舞臺演出實踐作為案例,讓學生從中體驗、分析、研究舞臺藝術實踐活動的規律”。在實踐基地的建設方面,學生有了更好的實踐機會和條件,“不僅鍛煉了專業技能,而且對音樂、舞蹈表演藝術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認識到在面對觀眾的舞臺表演中,演員只能是充滿感情的表演,才能感動觀眾;認識到舞臺表演藝術在排練全過程中各個流程的協作關系,了解了舞臺表演個流程的操作以及舞美的設計等;還感受、學習到演員們在排練、演出時認真負責、不畏辛苦的敬業精神”。這些都反映出了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對學生在藝術實踐中培養良好綜合素質的重視,反映出該文作者對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的綜合素質構成要求的深思,反映出對人才綜合素質培養實際效果的關注。這種綜合素質的培養成果,不是一堆堆數字可以羅列出來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反映在人才的后續發展上。對于藝術專業的學生,技巧的培養與藝術感染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二)
在對于“院團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總結上,該文作者不僅考慮到院校學生的成長,也關注學院教師及兩團成員的職業生涯發展,這又是一新的獨到視角。需知培養人才不僅是院校的功能,工作中的錘煉對于人才的養成也是大有裨益的。學院教師和兩團成員一方面是院校學生的指導者,另一方面又是藝術實踐的主體、藝術人才培養的對象。文中指出“院團結合”可達到“院團資源互補”的效果,“專業優秀的演員在退役后可以進入學院的教師隊伍,專業優秀的學院學生畢業后可以競聘兩團演員;藝術學校的中專學生畢業后可以到我院本科專業學習;兩團演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需要到我院深造”。這是“一種雙贏的合作策略”。文中還指出協助藝術實踐課程教學的青年教師“可以學習主講教師的教學方法等,這對發展自身的教師教育能力、提高業務水平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培養學生的同時,專業演員與專業教師的能力也得到了發展,這是一石三鳥之效果。今后可能一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多種學習方式、扮演不同的藝術工作者角色,這無疑是藝術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是對藝術人才職業生涯發展的促進。從人員角度而言,這使得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與“兩團一校”更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三)
對于任何一種新的教學改革,往往有許多學者表示出極大關注并進行多方探究,然而大量研究結果都停留在對培養模式、具體實施方法、改革效果的研究總結上,甚至是對數據的羅列總結,而對于教育理論方面的深層次的認識有所欠缺。理論與實踐是相互作用的,理論對于實踐有指導意義,而實踐是理論的基礎,是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實踐的開展對于理論的證實與發展也是具有推動作用的。因此,從主觀上尋求“院團結合”的理論依據凸顯了該文的獨到之處。這使得作者的視角更為廣泛,立足點更高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