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鄉村治理的內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文章從鄉村旅游者的角度出發,分析游客對鄉村旅游地飲食產品感知質量的影響因素,為進一步提高游客對鄉村旅游地飲食產品的滿足度和忠誠度提供依據,增加鄉村旅游地的回頭客,并更好地促進鄉村旅游地飲食資源的開發與治理。
游客的飲食主要是由當地的特色風味和普通便餐組成,當地的民間小吃也是游客感知的重要內容。飲食產品由飲食品、服務、環境綜合體現。鄉村旅游地的飲食產品更多融入了鄉村飲食文化和體驗的因素。因此游客對鄉村旅游飲食產品的感知是一種體驗感知。
一、游客對鄉村飲食產品感知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鄉村飲食產品的技術質量、服務質量與文化內涵
鄉村飲食產品在提供給游客時從菜肴的質量、口味、生產、文化品位、服務等一系列程序中影響著游客在消費過程中對產品的感知效果。其中滲透著技術質量與服務質量。游客來品嘗鄉村飲食除了解決饑餓的需求外還有一部分是體驗以往知識積累中所了解到的目的地飲食產品及其文化內涵。
技術質量體現在原料、調味、口感等方面,對飲食產品色、香、味、形、器的感知影響著游客在消費飲食產品過程中的心理感知。另外,文化的熏陶影響著游客對飲食產品的文化性感知,產品中有關的文化背景、歷史淵源、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風土人情等都是很有吸引力的鄉村文化現象。假如感知大于預期期望,游客就會獲得高的滿足度,反之,滿足度會降低。
產品的質量除了通過有形的技術質量來呈現外,還通過服務人員的服務方式呈現。服務人員的言行、對客態度等都可以組成產品的服務質量。服務中無形因素不僅可以影響游客感知質量,還可以使環境、設備、飲食產品、員工、旅游地形象等有形的東西產生膨脹,為鄉村旅游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二)游客的個體差異
游客的感知質量源于游客個體的評價,不同個體的游客在消費時存在個體的差異。對同一件飲食產品,游客的購買心理和需求可能不同。這是因為游客的職業、所處的地理位置、收入水平、年齡、性別、個性、教導程度對產品的認知度等因素的差異而對產品及服務有不同的要求,同一產品和服務在不同游客眼中的價值是不一樣的。
一些旅行的商人對攜帶方便的各種大眾化小吃比較忠愛,小吃的味道、技法與品種、方便快捷性,產品價格成為影響他們感知質量的主要因素,滿足生理的需要占據第一位,對于就餐環境、服務質量等外部因素就不顯得那么重要了。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工薪階層人士一般具有比較高的文化水平,他們對飲食的需求不單單停留在吃上,飲食的安全衛生、綠色環保、質樸自然、原汁原味、舒適的就餐環境、熱情周到的服務、體味特色的鄉村飲食文化等因素將影響他們的感知質量。
(三)游客的預期期望
游客的預期期望是指包括游客從主要媒體、廣告、促銷人員和其他游客的口碑獲得旅游產品或服務的信息和經歷。預期質量受到諸如游客需求、他人口碑、成本價格及其企業形象、預期的風險等因素的影響。
這種期望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當消費時感知質量高于這種預期,飲食產品就會在游客心中留下較高的滿足度,當感知質量低于預期,產品對游客的滿足度就會降低,進而對游客的重復購買產生消極影響,不利于產品的口碑宣傳。
(四)游客的滿足度
游客滿足度影響感知質量主要體現在消費后的感知質量上。首先是文化差距,服務員工可能沒有完全理解不同文化的游客對服務的要求,出現了交流問題,或者是不同文化的游客沒有正確的參與服務過程等等,造成服務感知質量下降。其次是經濟發展水平,非凡是鄉村旅游地的發展的水平,不同的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服務提供能力也有所差異,使游客在日常生活中對服務產生了不同的預期,從而影響到最后的感知質量。
二、如何加強游客感知質量,提高游客對飲食產品的忠誠度
(一)提高飲食產品銷售的過程質量
游客在消費產品中,更多經歷的是一種體驗,除了產品本身特性滿足其需求外,還領悟到服務的細節,"細節決定成敗",一線服務人員除了充分了解產品的相關知識外還應具有良好的服務素質,滿足游客日益增加的個性化需求。每一個鄉村旅游經營商都是對客服務的員工,經營者應加強自己服務意識的培養,了解更多服務的技能,政府相關部門應請專家學者對鄉村旅游經營者進行培訓,提高經營者的整體素質,使其在服務過程中提高服務的過程質量,給游客帶來更加完美的體驗和經歷。
(二)通過治理游客期望提高游客的感知質量
游客過高的服務期望會抵消其體驗的感觸而降低感知質量,游客對飲食產品的期望是旅游地宣傳、以往體驗、口碑溝通、游客需求與游客價值的函數,對飲食產品宣傳過度帶來的質量治理風險是營銷治理不善造成的,而游客"以往的體驗"和"口碑溝通"兩個變量都是建立在"曾經感觸"上,游客希望即將體驗到的質量至少不能低于自己或別人"曾經感觸"到的質量,這就要求產品提供者保持不懈地保持和改善服務質量。根據飲食產品的市場定位,制定切合游客水平的期望標準,同時也應當看到游客的期望是動態變化的,今天的理想期望的服務水平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競爭的加劇,可能會轉化為游客最低可接受的適當期望。所以,經營者不僅應思索如何去超越游客期望,而且還應懂得如何去平衡游客的過高期望。
(三)進行完備的市場研究,探究游客個體心理因素,開發特色飲食產品
確認游客真正想要什么,將自己的產品特色和工作方式與特定游客群進行匹配,同時,保證服務概念和產品設計能代表當前的市場定位和發展趨勢。對于同一件餐飲產品,一個饑腸轆轆的游客,其核心產品是消除饑餓,最重要的質量維度是吃飽吃好,這屬于服務質量中的技術質量,此外,功能質量中的反應度也比較重要;假如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宴請他人,則游客追求的核心產品可能是展示其慷慨大方的個人形象,有形性就成為游客最關注的維度,他們通過餐館的裝演、檔次、服務人員的形象、飯菜的色、形等外在實體來形成對服務質量的初步判定,并通過就餐過程中的同情心、反應度、保證性等維度來進一步修正或加強對服務質量的判定,至于客人是否吃得飽,則退居次要目標,甚至根本不重要。
(四)客觀承諾產品質量
實際交付的服務質量達不到游客的期望,就會引起游客的不滿,從而影響旅游地的市場形象,甚至失去已有的市場份額。對于服務承諾要重視以下兩方面的治理:(1)經營者應通過市場調查弄清游客對飲食服務的各種服務質量屬性的看法,在促銷宣傳時強調游客最為關注的那些屬性,使游客能正確判定和認識飲食服務質量標準與服務質量水平,使其游客期望值保持在合理水平。(2)做好有形證據與價格等隱含性承諾的治理。應當力求做到有形證據和價格水平與實際提供的服務水平相符,使之能正確地向游客暗示產品的質量水平。
(五)深入挖掘鄉村飲食文化資源
旅游餐飲深度開發要保持"自然本味"的特色,以本地飲食文化資源為核心,在強化經營特色和差異性之時,突出鄉村食品的天然、純樸、綠色,以及清新的鄉村環境氛圍,以鄉村文化的自然、閑情和野趣為特色,努力展現鄉村旅游的魅力。在對鄉村旅游飲食文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時,食品制作加工工藝、食品包裝要有獨特鄉土氣息,以吸引游客有領略"異味"的沖動。如鄉村菜點的招牌菜,原料必須是地方特產,制作方法必須是地方傳統工藝,還要使用地方特色的"土"器皿。食品經營地要創造濃郁的田園環境,鄉村旅游的游客就是要這種體驗。
參考文獻
《條例》突出首都旅游特色,發揮旅游業在強化首都核心功能中的作用,重點解決三個問題。
一、強化首都核心功能,提升旅游文化內涵
二、整頓旅游市場秩序,治理非法一日游
三、按照旅游法要求,完善民宿經營管理
強化首都核心功能,提升旅游文化內涵
為充分弘揚和傳承首都的歷史文化,在條例中分別從發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世界文化遺產景區實行講解員管理制度、加強導游人文地理和歷史文化培訓等方面進行了規定。
一是規定旅游行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發掘本市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支持開發大型旅游節慶活動、文化演出和精品劇目,鼓勵利用北京文化資源優勢開發旅游產品(第十四條)。、
二是規定旅游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旅游翻譯規范化建設,進行旅游翻譯規范性評估(第十六條)。
三是規定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景區實行講解員管理制度,未經景區培訓并取得景區講解員證的人員不得在景區內為旅游團隊提供講解服務(第三十一條)。
四是規定景區應當規范講解內容,豐富文化內涵,鼓勵景區聘請專家學者擔任講解員,提升景區文化品質(第三十二條)。
五是規定導游應當參加業務知識和職業技能培訓;在其他地區取得導游資格人員申請在本市執業的,應當參加有關本市人文地理、歷史文化、旅游管理知識的崗前培訓(第二十七條)。
整頓旅游市場秩序,治理非法一日游
《條例》按照疏堵結合,管理與服務并重,擴大公共服務供給,切斷非法一日游信息傳播鏈條、服務鏈條和利益鏈條的思路,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針對非法一日游的每個主體、每個環節作出制度安排,同時設“一日游”專節,對突出的違法情形集中作出規定。
1.對非法一日游經營行為集中列舉,震懾非法經營者,提示旅游者,為行政執法提供依據。在第五十三條集中列舉了六類非法一日游經營行為,并作出禁止性規定
2.按照旅游散客需求特點,強化旅游信息和交通服務供給,疏解旅游客源,擠壓非法一日游空間
3.加強核心環節管理,遏制虛假信息傳播,阻斷非法一日游攬客渠道
4.按照共治理念,強化旅游經營服務單位責任,切斷非法經營服務鏈條
5.加強購物商店、另行付費旅游項目和景區管理,阻斷非法一日游利益鏈
6.加強旅游市場綜合監管,改進行政執法方式。
按照旅游法要求,完善民宿經營管理
近年來,隨著自助旅游盛行和互聯網的傳播,與旅游目的地風土人情結合緊密的民宿成為旅游潮流。民宿經營以居民自有住宅作為經營場所,采取了與旅館業相同的經營方式,即向社會公眾提供住宿服務并按日計價收費。
《條例》將規范民宿發展作為重要內容,并在旅游經營一章中設“民宿”專節進行規定,對民宿管理內容進行了制度設計。
1.明確民宿概念,規定民宿是指城鄉居民利用擁有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住宅,為旅游者提供住宿服務的經營場所(第五十六條),確立住宅性質的房屋從事住宿經營的合法性。
2.明確開展民宿經營應當辦理工商登記,遵守國家和本市有關民宿管理規定(第五十七條),解決民宿市場準入問題,并與國家和本市已經出臺或將要出臺的規定做好銜接。
3.明確市區政府規范引導民宿發展和鼓勵支持鄉村民宿發展責任(第五十八條)。
4.按照“放管服”的改革要求,規定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本市實際,分別制定城區和鄉村民宿的具體管理規定;相關政府部門履行服務指導和監督管理責任(第五十九條)。
5.在“旅游規劃和促進”一章明確發展鄉村旅游的要求,為鄉村民宿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第十五條)。
條例特點
1.強化首都核心功能,提升旅游文化內涵
2.規劃促進方面的規定更加符合北京實際,突出首都特點
3.旅游公共服務專章規范,分類建設
4.針對“一日游”經營環節進行全鏈條制度設計
5.對網絡旅游經營管理進行分類規范
6.規范和引導民宿經營和發展
關鍵詞 鄉村治理 差序格局 理性化 禮治 法治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From the Battle of Etiquette to See New Rural Governance
ZHANG Siqi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A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ttern of different sequence" (Fei Xiaotong, 1947) is now becoming rational. In the villages of China, the traditional government based on clan and kinship has broken, while the contemporary one based on law cannot be set up utter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villages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social structural and government by law, depends on which, and attempts to advance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 rural governance; differential pattern; rational; etiquette; law
1 新鄉土中國的社會結構——理性化的差序格局
如今的中國鄉村,只有特別小的村仍然是熟人社會,而在行政村一級,也就是目前大多數鄉村,村民之間不是很熟悉,已然成為一種半熟人社會。在這種半熟人社會中,村民與村民之間的聯系被割斷,村莊道德沒有了結構上的支撐,村莊秩序因此變得愈加混亂(賀雪峰,2003)。
隨著傳統宗族、血緣、親緣等傳統關系的弱化,村民之間的人際關系正在向理性化發展。利益正在成為決定關系親疏的最大砝碼,原本緊緊地以血緣關系(宗族關系)為核心的差序格局正在變得多元化、理性化(賀雪峰,2003)。這種變化也被一些學者稱為“差序格局的理性化”。
盡管學者們已經注意到當前中國社會中種種行為的變化,卻始終逃不出差序格局的藩籬,只是在此基礎上修修改改。例如卜長莉在《“差序格局”的理論詮釋及現代內涵》一文中指出,隨著社會的變遷,差序格局的內涵、范圍、特點都已經發生變化,利益成為差序格局中影響人際關系親疏的重要因素,但是這一概念對于解釋當代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仍然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卜長莉,2003)。
筆者同意上述觀點,即當代中國社會并沒有脫離差序格局的總體框架,但是局部已經發生改變,因此,“理性化的差序格局”能夠更好地表述當前新鄉土中國的社會結構特點。
2 禮法之爭的原因分析
新型鄉村中,禮治逐漸喪失其效能,而法治的建立又面臨重重困難,若從根本上找原因,社會結構是首要的。以下筆者將分別從“差序格局”和“理性化”兩個方面闡述禮法之爭的矛盾及其解決辦法。
在筆者看來,差序格局與法治秩序之間存在著以下三點具體矛盾,以至于社會結構成為阻礙法治下鄉的根本原因。
第一,差序格局弱化了每個鄉村社會成員的獨立人格,而法治秩序正需要這種個體的獨立性。鄉土中國的每個成員都以“己”為中心,但這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個人主義是西方現代社會中存在的平等觀念和憲法觀念,而我們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存在于一系列的關系中,但是法治秩序需要人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保護自己法律權利,在受到威脅是真正做到“私”。
第二,差序格局中的人們對相同的事情會因為做事人的不同而有差別地對待該事件,而法律的權威性則是一種普遍要求,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差序格局的“水波紋”中,公和私是相對的,個人站在任何一圈上,圈內的即為公,圈外的即為私。這種根據與個人的交情來判斷是非的態度在法律條文中是絕對不允許的。
第三,差序格局中人們的關系網絡是可以伸縮的,即人們的判斷標準是可以討價還價的,但是法律是一種較為固定的社會規范,具有明確的規則和邊界。人們關系網絡的不確定性必然會導致是非判斷的模糊不清,而我們知道,法律條文的每一個字都是反復斟酌的結果,不容許隨意改動,具有完全的確定性。
3 折中尋求解決之道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當前中國的法律現狀。中國是一個成文法國家,主要以制定法為法律構成,現在,許多的習俗是得不到國家法律認可和保障的,很多原則性的規范使得社會許多約定俗成的習俗喪失生存空間。對于復雜的中國社會,尤其是鄉土社會來說,這樣無疑是不利于糾紛的解決的。
其次,我們應該知道法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法律本身只是一種手段,其根本目的是定紛止爭。自制是民法最根本的精髓。總而言之,“無論黑貓白貓,抓到老鼠(下轉第91頁)(上接第79頁)就是好貓”,無論禮治法治,只要真正幫助農民定紛止爭,就是最好的社會控制方式。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增強法律的靈活性,建立多元化的解決機制。
最后,在當前這個禮治逐漸削弱,法治又無法建立起來的時候,筆者建議以一種折中的方法——庭外調解制度,來解決村民糾紛,進而加強鄉村治理。庭外調解制度是一種便捷靈活的處理糾紛的方式,一旦成功,既可以提高司法效率,又可以節約訴訟成本,更重要的是,在相對較小的村子里,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村民們在糾紛解決之后還可以如往常一樣相處。但是這種方法需要專業人員的參與,他們的報酬理應政府支付,不然,農民的法律利益還沒有得到保障,經濟利益又再度受損。
參考文獻
[1] 賀雪峰.新鄉土中國.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鄉村“混混”;基層社會;宗族觀念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9-0222-02
當前,山東半島的傳統農業區較以前相比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傳統的耕作及生活方式逐步革新,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國家政策的引導讓因而產生的剩余勞動力開始向城市流動,城鄉二元化的發展結構被徹底打破,一些被稱為“吃喝賭抽、坑蒙拐騙偷”的閑雜村民在村里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他們從最初的強取豪奪、魚肉鄉民發展到現在的侵占、買賣土地,開辦地下賭場,或一夜暴富或鈴鐺入獄。他們雖然不懂地里的農活,但也并不擔心自己的生活并且對吃喝玩樂樣樣精通,我們姑且把這個特殊群體稱為鄉村“混混”。
一、鄉村“混混”卷土重來的原因
可以明確的是,鄉村“混混”并不是我們時代的產物,在一個有幾千年剝削歷史的農業大國,鄉村“混混”的產生由來已久。但是建國后的一系列集體化改革,特別是土地的高度國有化讓這一寄生他人、不勞而獲的群體徹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如黃海老師所說的,國家力量一竿子插到底在“消滅社會”的同時也消滅了“混混”,在以往灌輸與動員的強制性權力的強力運行當中,對鄉村服務與治理的基礎性權力也隨之得以強化,這種全能主義的治理模式使得鄉村“混混”自然的失去了發展的空間[1]。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鄉村的控制開始弱化,國家供給公共產品的能力也開始弱化,鄉民參與市場的自大大加強。農村的運作方式、特別是土地的經營方式開始轉變,鄉村“混混”開始介入土地流轉的運作乃至買賣中去,鄉村“混混”在改革的洪潮中找到了生存的支撐,一種新的變相的剝削方式讓這一群體卷土重來。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當地房地產開發商雇傭“混混”對征地時產生的“釘子戶”進行恐嚇甚至毆打,這給“混混”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另外,鄉村中傳統的宗族觀念有所加強,也是“混混”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中被燒毀的祖宗牌位重新豎立起來,那些被紅色干部強行燒毀的族譜、家譜也在近幾年開始了新的續寫。絕大部分宗祠在最近十年里全面重建,宗祠里的集體活動很多也恢復舉行[2]。家族觀念的加強讓同性的“家”和“族”的聯系再次加強,人們重新認識了“自家人”的情感內涵并處處以“自家人”自居。這一方面,在困難來臨時每個人都有家族作為依靠,從而大大降低了克服困難的難度,另一方面,以家族為單位參與鄉村生活與治理可以讓家族中的每一個個體得到更多實惠與好處。當鄉村的宗族觀念空前強化時,這種以同姓為背景的族群儼然成為鄉村社會中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可以參與或干預鄉村的秩序,特別是選舉秩序以此強化自己的利益概念。而前面提到鄉村社會的價值判斷開始向金錢和權勢傾斜,這勢必會讓家族的認同感和利益取得除了靠祭祀等傳統活動維系外,也要靠硬實力加以支撐以此震懾外人,鄉村“混混”作為鄉村社會暴力的主要持有者便承擔了這一角色,家族中的“混混”靠暴力保護了家族的利益從而加深了家族成員對家族概念和自家“混混”的認同感,當家族概念和“混混”相互連結時,“混混”的生存也就略顯合理。
二、鄉村“混混”參與基層社會運作的利弊分析
鄉村“混混”參與鄉村運轉的最直接途徑便是參與鄉民的糾紛解決。鄉土秩序的相對穩定性和排外性讓司法很難在農村的糾紛解決中發揮作用。前面提到的家族基于自家利益對“混混”存在的認可和鄉土價值觀念的轉變讓傳統的農村秩序和輿論失去了對“混混”的約束與規制,當輿論的壓力不足以對抗這些“混混”時,農村的糾紛解決便給了鄉村“混混”施展自己的空間。該村村民李強(化名)承包鄰村王某家口糧田一畝作為自己紡織廠廠房建設用地,雙方簽訂合同后李強交給王某定金5萬元。但此后王某一直以錢太少為由拒絕交地,李強的兒子是鄉鎮的一個”混混”,在此地稍有名氣,他糾結十余名“混混”把王某家新房子的圍墻推倒并恐嚇王某再不交地便要拆掉他家的房子,王某聽聞后,害怕之余便把地交給李強。
筆者調研時曾問李強為什么不通過法院解決此事,他的的回答是,口糧田建廠房政府不會同意,找法院不會有用并且還可能讓自己損失更大。誠然,王某的行為已經違背了合同的誠實信用原則,但是,這種以“混混”和暴力為依托的糾紛解決方式應該受到抵制與譴責。然而村莊對于本土“混混”的抵制顯得蒼白無力,我們也聽到一些對此事持否定態度的村民對此做出的種種評價,但是大多數的村民對此事并無太大關注甚至對李家的行為表示認可和羨慕。這可以引用賀雪峰老師對鄉村公私概念的闡釋作出解釋。他認為,超出家庭層面的差序各方,在不同的鄉村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時期,卻可能會有不同的層級被作為主導的基本認同和行動單位,這個層級成為當地農民首要的認同單位,并因此成為該地農民公私觀念的地方性共識和決定該地村治特征的主導要素和決定農民行動邏輯的主導量[3]。如此看來,村民把自己家族之內的事務看成私事,除此之外的就是所謂的公事。用有些學者的說法就是,整個宗族向外是一個私,向內整個宗族都是公[4]。
鄉村“混混”參與基層社會運轉的合理性也確有存在,在前置事件本身并不公平與正義的情況下,也許“混混”能發揮主持大局、改變局勢的作用。有些村干部與商人勾結損害村莊利益,“混混”的干預雖有為自己謀利之意,但也確實保護了鄉村和鄉民的利益。“混混”的出現讓國人尤其是弱勢鄉民的“俠客“情節得到滿足,有些時候“混混”也會起到劫富濟貧的作用,這必會大大增加鄉民對“混混”存在的默許。比如,湘南水村一個為宗族利益而打架的“混混”,在他出獄時村民像英雄一樣歡迎他[2]。但是在當前建設法治社會成為社會主流發展方向的大環境下,這種有些極端的人治思想不應該得到支持,一個法治的社會也應該用秩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靠某個人或某些人的力量。并且,更多的情況是“混混”的出現對鄉村秩序多起到負面的影響,該村的“混混”馬某倚仗暴力伙同幾人與該村村干部相互勾結,把村里的山地作為自己啤酒廠的廠房用地。幾年下來,馬某成為當地的富豪,村干部也撈到了不少好處。然而該村的飲用水被啤酒廠的污水嚴重污染已無法飲用。但迫于“混混”的與暴力,沒人敢提出抗議。寫到這里,筆者對鄉村“混混”必須做出否定的評價,也不會為鄉村“混混”存在的合理性做過多的論證與解釋。
三、鄉村“混混”的限制與治理
鄉村“混混”對鄉土社會的影響不容小覷。既然政府倡導“只有農村的現代化才是中國的現代化,黃海老師也提到,沒有有力制約的鄉村“混混”會局部主導鄉村秩序[1]。如此說來,鄉村“混混”這一特殊群里必須得到限制和治理。
1.強化村民自治,恢復傳統農村秩序是治理“混混”的首要選擇。有些基層干部認為:“鄉村秩序不好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沒有權威,而政府沒有權威,歸根結底就在于政府的權力變小了,尤其是基層政府。整治秩序的根本手段就是要進一步加強政府的權威,增強政府的權力。有了更多更強的權力,就能更好地管理農村,維護社會秩序。”[5]筆者和黃海老師一樣,對此說法不敢認同。我們改革的方向就是要賦予村民更多的自治權,倘若是為了治理鄉村“混混”而回到集權的年代,那這已經否定了三十年改革的成果,也與世界保障人權的潮流背道而馳。其實,村民自治并不必然導致“混混”的發展壯大,千百年來中國“皇權不下縣”的傳統也讓農村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祥和狀態。而“混混”的出現更多的是農村市場化改革過于逐利和公民教育滯后的結果。這里的村民自治應該包含對村民的公民教育。恢復中國傳統的農村秩序就是要恢復“輿論”在鄉村中的調控作用,加強鄉村內部的關聯程度。也就是賀雪峰老師說到的“村莊社會關聯”。他認為,村莊社會關聯度高的村莊,容易形成內生秩序,達成對內合作和對外抵御;而村莊社會關聯度低的村莊,內生秩序的基礎容易喪失[6]。這種社會關聯容易形成制約“混混”發展的長期有效機制。當一個村莊的村民普遍對這些“混混”產生抵制和譴責的心理時,“混混”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2.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環境也是制約和限制“混混”的重要條件。一方面,對于現有的鄉村“混混”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我們在調研時發現,“混混”家里的妻子在金錢的利誘下往往對“混混”的不良行為持默認態度,也常常以“女人不管男人在外邊的事”作為自己默認的理由。只有讓鄉村“混混”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和正確的價值導向,他們才可能改邪歸正,走向正道。前面提到鄉村家族對“混混”的產生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只要正確引導家族的教育,讓家族中的多數人對自己家族的“混混”形成制約,那么家族也能成為制約“混混”的一道保障。而另一方面的家庭教育要切斷“混混”的上游源泉,給以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和正確的教育,不允許一個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輟學,鼓勵家長支持孩子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都是限制“混混”群體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黃海.社會變遷中的鄉村“混混”研究——基于國家治理轉型的視角[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2] 楊華.鄉村“混混”與村落、市場和國家的互動——深化理解鄉村社會性質和鄉村治理基礎的新視閾[J].青年研究,2009,(3).
[3] 賀雪峰.村治的邏輯:農民行動單位的視角[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 歐陽靜.農民公私觀念與國家觀念的南北差異——從農民對新聞聯播的態度談起[J].開發研究,2008,(2).
關鍵詞:鄉村旅游;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自20世紀八十年代,鄉村旅游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蓬勃發展起來,現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據測算,2008年全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3.85億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到573億元,農民直接就業達到495萬人,間接就業、季節性就業達到1,840萬人。然而,在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農村生態環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嬗變。為此,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已成為鄉村旅游乃至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鄉村旅游及農村生態環境
鄉村旅游是立足于農村,利用鄉村自然和人文景觀、農耕文化、農家生活、民俗民風等旅游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教育、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游經營活動。它的生命線是鄉村性,表現為鄉村性的建筑、服飾、食品、田野、果園、環境等自然物質方面和鄉村的民俗傳統、鄉風鄉貌、語言文化、制度規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態的或鄉村性的生態環境,包括鄉村性自然生態環境和鄉村性人文生態環境。鄉村旅游的產生與發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時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人們在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滿足的同時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同時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而渴望遠離喧囂的都市、回歸淳樸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對鄉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動力;二是農村謀求脫貧致富,縮小城鄉差別,由此構成了鄉村旅游強大的供給動力。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種模式,根據《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綱要》(2009~2015年)(征求意見稿),我國鄉村旅游將“形成領域寬廣、規模較大、特色突出、發展規范的大格局”,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推動實現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三大目標。由此可見,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充滿機遇,前景廣闊。
二、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互動關系分析
自鄉村旅游產生之時起,鄉村旅游與生態環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們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農村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的根基,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鄉村旅游發展就會受到制約。而作為衍生物的鄉村旅游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則是非常深遠的,是二者關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一)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互促共進
1、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鄉村性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的內核,是鄉村旅游的拉力源。鄉村旅游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就是鄉村獨有的人居環境、田園風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風和生產活動等城市所不具備的要素。大凡鄉村旅游都是在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優越、人文生態景觀豐富的地區發展起來的。如筆者所在的湖北省荊州市的桃花村鄉村旅游就是發端于曼妙嬌艷的遍野桃花;張新場村鄉村旅游則因楚國高等級貴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騰飛的翅膀。全國各地鄉村旅游發展得好的地區,也都因有良好的鄉村性生態環境,如四川郫縣友愛鄉鄉村旅游是在發展園藝、盆栽、林果的基礎上嫁接鄉村旅游;浙江省淳安縣立足于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特色民俗、節慶發展鄉村旅游;云南省根據生態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打造出鄉村旅游的多種不同發展模式。
2、鄉村旅游促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保護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的內在要求;同時,鄉村旅游發展增強了農村經濟實力,當地政府和農民有能力對旅游環境資源進行投資,提高資源環境質量。
(1)促進鄉村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鄉村自然生態環境處于鄉村生態環境系統的中心層次,也是鄉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現形式。沒有清新和美的田園風光、自然和諧的奇山秀水、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鄉村旅游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鄉村旅游應充分認識到自然生態環境不能被破壞、不能被挪作他用,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推行綠色生產、保護農田、保護野生動物、關閉土法工廠和采礦廠等,有效地保護富有價值的鄉村旅游資源。
(2)促使鄉村人文生態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和改善。鄉村人文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品位提升、內涵延伸的著力點,鄉村旅游開發主要就是對人文資源的開發。鄉村人文生態環境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比如古跡、古鎮、古建筑、飲食、語言、服飾、特產、手工藝、民俗、民風等。這些都是鄉村文化的魂寶,是深深吸引鄉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帶給旅游者極大的體驗、教育、休閑、娛樂享受。沒有開發鄉村旅游之前,這些豐富資源可能會被埋沒、不受重視、遭受人為破壞或經歷風雨摧殘而日益破敗、凋毀,其巨大價值白白閑置或流失。許多鄉村旅游地正是認識到這一點,一些傳統的、“土得掉渣”的東西被視如珍寶,有效地被保護起來,如對歷史古跡、古鎮、古建筑進行復古修繕,對當地傳統習俗、特色有意識地加以保護,對那些瀕臨淘汰的民族手工藝加以繼承和延續。通過鄉村旅游的發展,祖先遺留下來的這些寶貴財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護起來。
(3)促進村容改善。一是鄉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發展鄉村旅游就有了動力、能力和積極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動要求改水、改電、改廚、改廁,就有了村鎮整體規劃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潔、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鎮應運而生,鄉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二是交通越來越暢通。過去鄉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腸小道”、“泥濘崎嶇”、“坑坑洼洼”,“外面的進不來,里面的出不去”;開發鄉村旅游后,這種狀況得到極大改觀,鄉村旅游地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綠化走進鄉村人家。過去綠化似乎只是城市的專利,鄉村就是“土里土氣”。開發鄉村旅游后,人們在村落道路兩旁植樹,在自家庭院種花種草,美化家園,努力營造出更加清新、優美的村容村貌,綠化在鄉村愈益受到青睞。
(4)促進鄉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農民求知熱。受鄉村旅游的外來影響以及從業素質需要,學文化、學技術成了農民的自覺行動,許多村民學起了普通話,甚至外語和電腦,互聯網也已進入一些農民家庭,成為他們收集和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農民環境意識大大提高。可觀的收益使農民認識到了鄉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農民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由從前的不感興趣、不關心發生重大轉變,環境保護成了農民的自覺行動,注重衛生健康也成為農民的一種生活習慣;三是鄉村生產生活方式文明化發展。鄉村旅游的外來和示范效應明顯促進了鄉村居民思想觀念的更新和開放,農民樂意嘗試和接受新的生產方式方法,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也有意識地參照城市模式改掉陋習,養成衛生習慣,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農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生活積極性提高,樂觀熱情,熱愛家園,在旅游鄉村,人與自然顯得日益和諧。
(二)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相互制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滯后制約鄉村旅游的發展。沒有優越的鄉村性生態環境,鄉村旅游自然難以啟動。啟動了鄉村旅游后如果不對生態環境進行有力保護和建設,則鄉村旅游必定難以持續發展。鄉村生態環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缺少對生態環境的足夠重視,面對急劇膨脹的相對于未開發旅游之前的成倍數增加的人流、物流、車流所帶來的各種污染無所作為,特別是農家樂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無節制、無處理的情況。如武漢市梁子湖因湖泊周邊的旅游賓館飯店和農家樂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覽活動船舶的油類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經營活動的東側水域水質明顯較無旅游經營活動的西側水域差,這樣不僅使得人們對旅游地的環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還要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價,可能形成被動保護局面。此外,開發鄉村旅游后如果不對鄉村性生態環境進行深入挖掘、加強建設,也極易失去吸引力。特別是鄉村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如果不突出,鄉村旅游很難持續興盛。如湖北荊州市桃花村鄉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開發,只能在桃花盛開的前后若干天形勢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無幾,非常冷清。
(三)鄉村旅游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巨大沖擊。鄉村旅游往往肩負當地“以旅扶貧”、“以旅促農”的重任,在經濟增長的趕超心態下,極易短視,一味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若鄉村旅游的開發、發展未經調查研究、科學論證,忽視環境影響評價與區域規劃,缺乏科學管理、監控,將導致生態環境諸多負面效應。
1、鄉村自然環境壓力增大。主要表現為:(1)環境承載力超標。每個旅游地具有明顯的游覽時間集中性,每個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環境承載力。外來人數增加,意味著環境承載量擴大,對環境產生負影響,環境效益逐漸減少。當旅游人數的增長超過環境承載力時,旅游環境將遭到破壞甚至嚴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產生。鄉村旅游帶來陡增的人流、物流,產生大量的污染物,嚴重污染水體、土壤、植被、大氣。一是固體廢棄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類塑料制品及包裝物(塑料袋飲料瓶、快餐飯盒等),還有爐渣、煤灰、廢紙、口香糖等;旅游區內的飯店、旅館產生的有機垃圾,包括剩茶剩飯、瓜果皮核、菜根菜葉、人畜禽糞便、動物尸體等,這些廢棄物如果未經處理而隨意堆放,則對水體、土壤、植被等都將產生嚴重污染;二是廢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沒有處理設備的情況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圍,直接污染水體、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資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費現象。大量客流、車流的進入,旅游地水、電、燃料、日用品、糧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處于無節制狀態,生活資源壓力大,有悖于節約型社會建設精神。
2、環境退化和生態破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飯店、賓館和旅游設施工程建設會導致旅游區的自然景觀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環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災頻發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生態遭受重創,建設過程中過多使用推土機、挖掘機,有的干脆先將現狀夷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種樹鋪草、亭臺樓閣一應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園林綠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檔次、大投入,或南轅北轍,北方地區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區模仿蒙古牧區景觀,對現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進行大肆破壞。旅游者過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環境,對自然生態也是一種嚴重摧殘,如在旅游地過分踐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隨意拍照、喂食和參觀野生動物會極大地改變動物的生活習性。
三、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思考
鄉村旅游與鄉村生態環境的互動關系中,互促共進是我們的根本目標,要求我們必須正確有效地規避二者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關鍵的是要保護和建設好鄉村生態環境,減少鄉村旅游對鄉村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這需要鄉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為前提,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及協調發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強宏觀管理。鄉村旅游與鄉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必須擔負起統領者的重任,發揮好管理協調作用。首先,要做好鄉村生態環境和鄉村旅游之間的協調發展規劃。二者的協調,要求規劃先行,并在其指導下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政府部門要充分調查和研究,對交通優勢、資源優勢、環境承載力和市場潛力進行科學論證,做好鄉村旅游環保評估,突出環境效益,加強土地資源、水資源、動植物資源保護和水土保持,準確進行鄉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產品開發。第二,各地要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健全鄉村旅游發展的環保法規體系,對鄉村旅游發展進行指導和監管,以保證鄉村旅游發展的正確方向和鄉村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第三,要加強鄉村旅游的有序引導和扶持。要嚴格項目審批、環評、環保治理等制度,強化動態監督管理;加大生態環保的宣傳和教育;推進環保節能,支持節能節水減排,倡導低碳旅游方式;對鄉村旅游環保投入給予必要扶持,重點是環境管理體系建設和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支持;構建行之有效的協調和監督機制,可成立鄉村旅游發展專門工作組,形成鄉村旅游環保工作合力。
(二)鄉村旅游地必須堅持綠色環保、內涵型經營。各鄉村旅游地經營者(包括企業、農村社區和農民)的作為直接影響和作用于鄉村生態環境,他們是鄉村旅游生態環保措施的身體力行者,肩負著旅游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任。因此,鄉村旅游經營者要堅持生態環保經營理念,不斷提升自身環保意識和素質,積極配合當地鄉村旅游整體發展規劃和環保要求,不亂排亂放廢棄物,節約用水、節約能源,積極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廣泛運用節能節水減排技術,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創建綠色環保鄉村游;要以身作則,引導和監督游客行為,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點及設施邊緣等重要場所樹立醒目警示標牌,適時恰當地提醒游客保護生態環境。同時,鄉村旅游地應密切關注景區游客容量,協調好游客集中期間的各項工作,使游覽活動處于環境承載力允許的范圍之內。此外,鄉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環境要效益,我們必須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以豐富深厚的文化生態提升鄉村游的魅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鄉村游客應加強環保自律。游客作為鄉村旅游的消費者,其行為方式同樣直接影響和作用于鄉村生態環境,是外來的重要影響因子。因此,鄉村旅游發展和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更要靠廣大旅客支持,游客應該提高意識,遵守社會公德和旅游地規章制度,自覺保護生態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旅游局就“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綱要”公開征求意見.2009.7.2.
自20世紀八十年代,鄉村旅游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蓬勃發展起來,現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據測算,2008年全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3.85億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到573億元,農民直接就業達到495萬人,間接就業、季節性就業達到1,840萬人。然而,在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農村生態環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嬗變。為此,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已成為鄉村旅游乃至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鄉村旅游及農村生態環境
鄉村旅游是立足于農村,利用鄉村自然和人文景觀、農耕文化、農家生活、民俗民風等旅游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教育、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游經營活動。它的生命線是鄉村性,表現為鄉村性的建筑、服飾、食品、田野、果園、環境等自然物質方面和鄉村的民俗傳統、鄉風鄉貌、語言文化、制度規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態的或鄉村性的生態環境,包括鄉村性自然生態環境和鄉村性人文生態環境。
鄉村旅游的產生與發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時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人們在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滿足的同時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同時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而渴望遠離喧囂的都市、回歸淳樸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對鄉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動力;二是農村謀求脫貧致富,縮小城鄉差別,由此構成了鄉村旅游強大的供給動力。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種模式,根據《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綱要》(2009~2015年)(征求意見稿),我國鄉村旅游將“形成領域寬廣、規模較大、特色突出、發展規范的大格局”,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推動實現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三大目標。由此可見,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充滿機遇,前景廣闊。
二、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互動關系分析自鄉村旅游產生之時起,鄉村旅游與生態環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們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農村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的根基,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鄉村旅游發展就會受到制約。而作為衍生物的鄉村旅游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則是非常深遠的,是二者關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一)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互促共進
1、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鄉村性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的內核,是鄉村旅游的拉力源。鄉村旅游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就是鄉村獨有的人居環境、田園風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風和生產活動等城市所不具備的要素。大凡鄉村旅游都是在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優越、人文生態景觀豐富的地區發展起來的。如筆者所在的湖北省荊州市的桃花村鄉村旅游就是發端于曼妙嬌艷的遍野桃花;張新場村鄉村旅游則因楚國高等級貴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騰飛的翅膀。全國各地鄉村旅游發展得好的地區,也都因有良好的鄉村性生態環境,如四川郫縣友愛鄉鄉村旅游是在發展園藝、盆栽、林果的基礎上嫁接鄉村旅游;浙江省淳安縣立足于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特色民俗、節慶發展鄉村旅游;云南省根據生態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打造出鄉村旅游的多種不同發展模式。
2、鄉村旅游促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保護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的內在要求;同時,鄉村旅游發展增強了農村經濟實力,當地政府和農民有能力對旅游環境資源進行投資,提高資源環境質量。
(1)促進鄉村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鄉村自然生態環境處于鄉村生態環境系統的中心層次,也是鄉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現形式。沒有清新和美的田園風光、自然和諧的奇山秀水、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鄉村旅游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鄉村旅游應充分認識到自然生態環境不能被破壞、不能被挪作他用,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推行綠色生產、保護農田、保護野生動物、關閉土法工廠和采礦廠等,有效地保護富有價值的鄉村旅游資源。
(2)促使鄉村人文生態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和改善。鄉村人文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品位提升、內涵延伸的著力點,鄉村旅游開發主要就是對人文資源的開發。鄉村人文生態環境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比如古跡、古鎮、古建筑、飲食、語言、服飾、特產、手工藝、民俗、民風等。這些都是鄉村文化的魂寶,是深深吸引鄉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帶給旅游者極大的體驗、教育、休閑、娛樂享受。沒有開發鄉村旅游之前,這些豐富資源可能會被埋沒、不受重視、遭受人為破壞或經歷風雨摧殘而日益破敗、凋毀,其巨大價值白白閑置或流失。許多鄉村旅游地正是認識到這一點,一些傳統的、“土得掉渣”的東西被視如珍寶,有效地被保護起來,如對歷史古跡、古鎮、古建筑進行復古修繕,對當地傳統習俗、特色有意識地加以保護,對那些瀕臨淘汰的民族手工藝加以繼承和延續。通過鄉村旅游的發展,祖先遺留下來的這些寶貴財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護起來。
(3)促進村容改善。一是鄉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發展鄉村旅游就有了動力、能力和積極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動要求改水、改電、改廚、改廁,就有了村鎮整體規劃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潔、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鎮應運而生,鄉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二是交通越來越暢通。過去鄉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腸小道”、“泥濘崎嶇”、“坑坑洼洼”,“外面的進不來,里面的出不去”;開發鄉村旅游后,這種狀況得到極大改觀,鄉村旅游地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綠化走進鄉村人家。過去綠化似乎只是城市的專利,鄉村就是“土里土氣”。開發鄉村旅游后,人們在村落道路兩旁植樹,在自家庭院種花種草,美化家園,努力營造出更加清新、優美的村容村貌,綠化在鄉村愈益受到青睞。
(4)促進鄉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農民求知熱。受鄉村旅游的外來影響以及從業素質需要,學文化、學技術成了農民的自覺行動,許多村民學起了普通話,甚至外語和電腦,互聯網也已進入一些農民家庭,成為他們收集和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農民環境意識大大提高。可觀的收益使農民認識到了鄉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農民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由從前的不感興趣、不關心發生重大轉變,環境保護成了農民的自覺行動,注重衛生健康也成為農民的一種生活習慣;三是鄉村生產生活方式文明化發展。鄉村旅游的外來和示范效應明顯促進了鄉村居民思想觀念的更新和開放,農民樂意嘗試和接受新的生產方式方法,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也有意識地參照城市模式改掉陋習,養成衛生習慣,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農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生活積極性提高,樂觀熱情,熱愛家園,在旅游鄉村,人與自然顯得日益和諧。
(二)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相互制約。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滯后制約鄉村旅游的發展。沒有優越的鄉村性生態環境,鄉村旅游自然難以啟動。啟動了鄉村旅游后如果不對生態環境進行有力保護和建設,則鄉村旅游必定難以持續發展。鄉村生態環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缺少對生態環境的足夠重視,面對急劇膨脹的相對于未開發旅游之前的成倍數增加的人流、物流、車流所帶來的各種污染無所作為,特別是農家樂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無節制、無處理的情況。如武漢市
梁子湖因湖泊周邊的旅游賓館飯店和農家樂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覽活動船舶的油類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經營活動的東側水域水質明顯較無旅游經營活動的西側水域差,這樣不僅使得人們對旅游地的環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還要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價,可能形成被動保護局面。此外,開發鄉村旅游后如果不對鄉村性生態環境進行深入挖掘、加強建設,也極易失去吸引力。特別是鄉村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如果不突出,鄉村旅游很難持續興盛。如湖北荊州市桃花村鄉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開發,只能在桃花盛開的前后若干天形勢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無幾,非常冷清。
(三)鄉村旅游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巨大沖擊。鄉村旅游往往肩負當地“以旅扶貧”“、以旅促農”的重任,在經濟增長的趕超心態下,極易短視,一味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若鄉村旅游的開發、發展未經調查研究、科學論證,忽視環境影響評價與區域規劃,缺乏科學管理、監控,將導致生態環境諸多負面效應。
1、鄉村自然環境壓力增大。主要表現為:(1)環境承載力超標。每個旅游地具有明顯的游覽時間集中性,每個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環境承載力。外來人數增加,意味著環境承載量擴大,對環境產生負影響,環境效益逐漸減少。當旅游人數的增長超過環境承載力時,旅游環境將遭到破壞甚至嚴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產生。鄉村旅游帶來陡增的人流、物流,產生大量的污染物,嚴重污染水體、土壤、植被、大氣。一是固體廢棄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類塑料制品及包裝物(塑料袋飲料瓶、快餐飯盒等),還有爐渣、煤灰、廢紙、口香糖等;旅游區內的飯店、旅館產生的有機垃圾,包括剩茶剩飯、瓜果皮核、菜根菜葉、人畜禽糞便、動物尸體等,這些廢棄物如果未經處理而隨意堆放,則對水體、土壤、植被等都將產生嚴重污染;二是廢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沒有處理設備的情況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圍,直接污染水體、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資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費現象。大量客流、車流的進入,旅游地水、電、燃料、日用品、糧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處于無節制狀態,生活資源壓力大,有悖于節約型社會建設精神。
2、環境退化和生態破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飯店、賓館和旅游設施工程建設會導致旅游區的自然景觀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環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災頻發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生態遭受重創,建設過程中過多使用推土機、挖掘機,有的干脆先將現狀夷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種樹鋪草、亭臺樓閣一應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園林綠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檔次、大投入,或南轅北轍,北方地區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區模仿蒙古牧區景觀,對現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進行大肆破壞。旅游者過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環境,對自然生態也是一種嚴重摧殘,如在旅游地過分踐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隨意拍照、喂食和參觀野生動物會極大地改變動物的生活習性。
三、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思考鄉村旅游與鄉村生態環境的互動關系中,互促共進是我們的根本目標,要求我們必須正確有效地規避二者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關鍵的是要保護和建設好鄉村生態環境,減少鄉村旅游對鄉村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這需要鄉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為前提,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及協調發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強宏觀管理。鄉村旅游與鄉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必須擔負起統領者的重任,發揮好管理協調作用。首先,要做好鄉村生態環境和鄉村旅游之間的協調發展規劃。二者的協調,要求規劃先行,并在其指導下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政府部門要充分調查和研究,對交通優勢、資源優勢、環境承載力和市場潛力進行科學論證,做好鄉村旅游環保評估,突出環境效益,加強土地資源、水資源、動植物資源保護和水土保持,準確進行鄉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產品開發。第二,各地要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健全鄉村旅游發展的環保法規體系,對鄉村旅游發展進行指導和監管,以保證鄉村旅游發展的正確方向和鄉村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第三,要加強鄉村旅游的有序引導和扶持。要嚴格項目審批、環評、環保治理等制度,強化動態監督管理;加大生態環保的宣傳和教育;推進環保節能,支持節能節水減排,倡導低碳旅游方式;對鄉村旅游環保投入給予必要扶持,重點是環境管理體系建設和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支持;構建行之有效的協調和監督機制,可成立鄉村旅游發展專門工作組,形成鄉村旅游環保工作合力。
(二)鄉村旅游地必須堅持綠色環保、內涵型經營。各鄉村旅游地經營者(包括企業、農村社區和農民)的作為直接影響和作用于鄉村生態環境,他們是鄉村旅游生態環保措施的身體力行者,肩負著旅游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任。
因此,鄉村旅游經營者要堅持生態環保經營理念,不斷提升自身環保意識和素質,積極配合當地鄉村旅游整體發展規劃和環保要求,不亂排亂放廢棄物,節約用水、節約能源,積極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廣泛運用節能節水減排技術,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創建綠色環保鄉村游;要以身作則,引導和監督游客行為,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點及設施邊緣等重要場所樹立醒目警示標牌,適時恰當地提醒游客保護生態環境。同時,鄉村旅游地應密切關注景區游客容量,協調好游客集中期間的各項工作,使游覽活動處于環境承載力允許的范圍之內。此外,鄉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環境要效益,我們必須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以豐富深厚的文化生態提升鄉村游的魅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鄉村游客應加強環保自律。游客作為鄉村旅游的消費者,其行為方式同樣直接影響和作用于鄉村生態環境,是外來的重要影響因子。因此,鄉村旅游發展和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更要靠廣大旅客支持,游客應該提高意識,遵守社會公德和旅游地規章制度,自覺保護生態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旅游局就“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綱要”公開征求意見.2009.7.2.
摘 要:該文基于國內外農村社區和宜居社區等相關文獻研究及建設實踐,提出并明確了我國村鎮宜居社區的內涵界定:我國村鎮宜居社區主要包括農村宜居社區和小城鎮宜居社區。即強調以人為本、以滿足居民的需求為目標和方向的農村社區或小城鎮社區。
關鍵詞:農村社區 宜居社區 村鎮宜居社區 小城鎮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9(c)-0050-02
隨著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社區和小城鎮社區建設的深入發展,村鎮宜居社區建設已經被提上了我國新農村社區建設的日程,但是目前國內外對于“村鎮宜居社區”尚無明確的概念,更罔論進一步研究,因此該文基于農村社區和宜居社區等相關文獻研究和建設實踐,提出了我國“村鎮宜居社區”的概念,并明確界定了其內涵,為后續相關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具有一定的理論前沿性和實踐指導性。
1 相關研究
“村鎮宜居社區”,顧名思義,“社區”是其本質,“宜居”是其基本特征,“村鎮”是其地域范圍。簡單來說,村鎮宜居社區就是在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精神指導下、在“新四化”①和“美麗鄉村”建設協調推進的大背景下,我國村鎮社區化、宜居化發展的結果(如圖1所示)。即村鎮社區是我國村鎮社區化的發展結果,而村鎮宜居社區又是村鎮社區宜居化的發展結果。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城鄉一體化視野下的宜居社區是我國村鎮宜居社區的總體發展方向和未來。總之,從村鎮到宜居社區會經過社區化、宜居化和城鎮化3個發展階段,順序不同,發展道路亦會不同,但是殊途同歸,起點都是村鎮,終點都是宜居社區。而村鎮宜居社區就是其中比較高級的發展階段。
盡管人們對于“社區”及共同體仍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但大都將其視為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基于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較強認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一定的地域”“共同的紐帶”“社會交往”以及“認同意識”是作為社區或共同體的最基本的要素和特征[1]。
“宜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宜居”指適宜居住,廣義的“宜居”除了適宜居住以外,還包括適宜就業、出行以及教育、醫療、文化資源充足等內容。其實宜居社區涵義廣泛,覆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宜居性包括適合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社會、經濟和人文生態環境條件,但核心的內容包括住房建設、住區環境、社會空間三大方面。宜居社區的評價標準是動態的,與當代經濟、文化背景和知識背景等密切相關,但核心理念永恒不變,即以人為本。
村鎮在國外統稱為鄉村,而在中國就有所區別。中國農村工作大辭典把“村鎮”定義為 “各類村莊和集鎮的總稱”。其中的 “村莊”指農村村民居住和從事各種生產的聚居點;“集鎮”指鄉、民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經縣級人民政府確認由集市發展而成的作為農村一定區域經濟、文化和生活服罩行牡姆墻ㄖ普頡6相關文獻研究表明:鄉村,是相對于城市的、包括村莊和集鎮等各種規模不同的居民點的一個總的社會區域概念,又統稱為農村。由此可見,國內以往研究中的“村鎮”和 “農村(或鄉村)”的概念一致。該文認為上述是狹義村鎮的概念,廣義的村鎮除了包含上述鄉村,還包括小城鎮(如圖2所示)。
2 結語
由村鎮的內涵可知,村鎮社區就是包括各類村莊和集鎮的“農村(或鄉村)社區[1]”以及小城鎮社區[2]的統稱。相應的,村鎮宜居社區包括農村宜居社區和小城鎮宜居社區。相關文獻中出現的“農村新型社區”或“新型農村社區”與農村宜居社區的內涵一致,是“村鎮宜居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簡而言之,村鎮宜居社區就是宜居的村鎮社區,即強調以人為本、以滿足居民的需求為目標和方向的農村社區或小城鎮社區。
參考文獻
[1] 滕玉成,牟維偉.農村社區建設和治理研究述評[J].東南學術,2010(6):86-95.
[2] 甘信奎.中國當代新農村社區建設的現實條件及路徑選擇[J].理論學刊,2007(1):57-59.
一、旅游者的鄉村出游需求特征
1.旅游產品的選擇
游客在選擇旅游產品時,最喜歡的是露天野營地、溫泉理療和鄉村俱樂部,其次是樹屋體驗區養生度假館和寄宿農莊,最后是滑翔運動館、租賃農場和鄉村博物館。可見游客在鄉村旅游時比較偏重的還是新型的鄉村旅游產品,喜歡有鄉村原汁原味的特色項目。所以鄉村旅游產品開發應選擇野營地、溫泉度假、俱樂部等新形式,彌補目前的鄉村旅游市場存在的旅游產品品質低端,形式單一等問題。
2.旅游住宿的選擇
游客選擇在鄉村旅游住宿時最喜歡的是有特色的民舍,其它依次是普通農舍、度假村、標準酒店和自助式農?。因為有特色的民舍更能體現濃厚鄉村風情,所以應重點發展鄉村民居,和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3.旅游活動的選擇
大多數游客去鄉村旅游是為了換一種生活方式,更好地放松身心,緩解城市生活的壓力,感受與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與朋友和家人一起進行鄉村休閑度假。所以體驗型的參與活動,像采摘蔬菜,垂釣,捉螃蟹等,可以使游客在鄉間活動時放松心情,釋放壓力,還可以重溫童年趣事。現代時尚旅游活動正蓬勃興起,一些時尚娛樂活動,如燒烤,露營,射擊等都受到游客歡迎。
二、旅游者鄉村旅游消費特征
1.出游方式的選擇
在旅游出行方式的選擇上,近一半的游客側重于選擇自駕游和自助游。這些旅游群體以杭州本地和杭州周邊省份,如上海,江蘇等地的游客居多。在車程長短的選擇上,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最長能接受2小時的車程。因為去鄉村旅行時游客主要是為了通過體驗鄉村生活,來舒緩情緒,放松身心,長途跋涉的去路程較遠的地方,對他們吸引力不強。在結伴方式上,大多數鄉村旅游者最喜歡和朋友一起出行,其次是和家人。一個人自助游和跟團出游的比例都較小。大都數的成年游客表示都喜歡帶自己的小孩一起旅行,這主要是為了讓孩子更多的體驗鄉村田園生活,開拓視野,學習更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所以鄉村旅游經營者可以在旅游產品的開發與選擇上可以更多地側重于兒童的趣味性和知識性。
2.出游時間的選擇
在出游時間的選擇上,杭州鄉村旅游者主要偏重在周末或休假期間出行,而法定節假日和平時的出游率則相對較低,觀光旅游更受歡迎。但隨著法定節假日的增多,游客的出游愿望將會增強,出游范圍也會擴大,鄉村旅游將會成為旅游市場上有力的競爭主體。在停留時間上,占主體地位的是二日游游客,一日游即當日往返的游客占近一半,而選擇在鄉村旅游目的地停留5-6天的旅游者為極少數。鄉村旅游者在鄉村停留天數較短的主要原因是,鄉村的住宿環境和配套服務設施差。所以要想游客延長停留時間,就必須大力改善鄉村旅游的住宿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
3. 消費水平
大多數游客在旅游中的消費大約是100-1000元,這說明鄉村旅游目的地對游客還是有很強的吸引力。但從消費水平上看,杭州鄉村旅游者的消費水平還處于中低檔次,這與客源的中高收入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在今后的發展中,要想提高的游客消費水平,經營者還需要開發高質量的旅游產品和內容豐富的娛樂活動。以質優價廉的旅游產品來吸引更多的游客。
4.信息獲取渠道
鄉村旅游的游客獲取旅游信息的渠道呈多樣化。通過親朋好友的介紹來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相關信息的占首位,可見旅游目的地的對游客留下的影響和游客的口碑,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和宣傳有很大影響。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變化,大眾媒體和廣告宣傳對游客的信息導向也有很重要的影響。超過半數的受訪問者表示是通過電視廣告,雜志廣告,報紙廣告、和流動媒體得到旅游信息,還有45.2%的游客是通過網絡來獲取相關信息的,各大旅游綜合網站如攜程網,去哪兒網,同程旅游網等都深受游客的青睞。現在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微博,微信,在人們的選擇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鄉村旅游的發展對策
1.創新管理體制,完善鄉村旅游保障體系
(1)要建立鄉村旅游的評價標準和管理體系,對旅游項目進行整體規劃和規范建設,要對環境治理標準和旅游安全標準加強監督并明確工作要求和責任。(2)強化政府的調控作用。我國政府在鄉村旅游開發中應起主導作用,通過直接投資、財政補貼、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建立專項基金等對鄉村旅游發展給予資金支持;旅游主管部門要加強培訓基地的建設,將培訓制度化、經常化,并制定鼓勵較高層次的旅游管理人才到農村就業的政策,確保鄉村旅游發展對人才的需求。(3)建立健全規范的鄉村旅游接待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規范農戶家庭的接待設施、安全保障、接待條件、衛生狀況、接待能力等接待服務標準,為旅游者提供愉悅、安全的旅游環境。
2.加強產品開發,深化鄉村旅游發展
(1)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只有將這種文化內涵挖掘出來,設計開發具有鄉村特色的產品,才能增強鄉村旅游產品的吸引力的,提高市場競爭力,進而使杭州鄉村旅游向深層次的文化體驗發展,彰顯其獨特的文化魅力。(2)構建主題文化村。杭州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所以杭州在發展鄉村旅游時要將內涵豐富的吳越文化場景化、主體化,為游客提供一種真實可見,可參與的體驗空間,大力發展古鎮古村、主題文化村,鄉村博物館,使杭州的鄉村成為體驗吳越文化的大觀園。(3)創新傳統節慶活動。要充分利用民俗節慶文化開展多種多樣的鄉村旅游品種。盡量挖掘其文化淵源、傳統慶祝活動和飲食,在此基礎上與本地實際情況、時代特點和節日主題相結合,推動旅游產品開發創新。
――摘自龍湖村顧問姜東陽《龍溪賦》
大連市旅順口區龍頭街道龍湖村有條清澈的景觀河――龍溪。山風徐來,流水潺潺。龍溪的水,滋養著這片土地和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龍湖村人說,綠水青山就是他們的“金山銀山”,他們要給自然留下更多的可修復空間,給農業發展留下更多的可耕種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龍溪”今昔兩重天
2014年7月,旅順口區河道水環境治理重點工程項目――龍湖村中心河道治理主體工程順利竣工。
龍湖村人管這條中心河道叫“龍溪”。
龍溪位于旅順口區飲用水源地和大連市應急水源小孤山水庫上游,是一條季節性河流。過去,由于年久失修,河道兩側雜草叢生,垃圾成堆。每逢雨季,生活垃圾便順河而下,直接流入小孤山水庫,嚴重影響了全區人民的飲水安全。
村民劉淑玉說,“原來河道破破爛爛,里面什么都沒有,石頭瓦塊爛泥、垃圾什么都往河里扔 。”
2011年,王德富開始擔任龍湖村村委會主任。上任后,他一直堅持走集體產業發展道路,并想方設法重點圍繞鄉村旅游、苗木花卉、中草藥等三個方面努力發展王家村集體經濟。
發展鄉村旅游,就要有好的生態環境,他帶領村民清理河道內堆積的淤泥和垃圾,并對周邊的山體、植被進行集中治理。“我們總共設計了7道攔壩,用這種方法把地表的水截住。老百姓看到河道修得那么漂亮,就不可能再往里排垃圾排污水了。”王德富說。
在治理河道的同時,王德富聽說“人造濕地”能夠通過生物分解的方式凈化水源,于是特地聘請專家進行了科學規劃,嘗試將龍溪入小孤山水庫的河口改造成了“人工濕地”。
水利專家姜東陽介紹說,上游的河流免不了要有一點生活用水,包括自然界洪水沖刷的污染,這些水生植物能大量吸收有機物,這樣就可以保證飲用水的質量。
有水,才有生命;有水,才有豐收的希望。為徹底改變龍溪水質,并將其建設成為一條能夠常年“見水、近水、親水”的生態河和景觀河,經街道和區市有關部門批準,龍湖村從2012年開始,累計籌資近2000萬元,分期對龍溪河道進行大規模的升級改造。他們綠化河道兩側土地320畝,其中山體綠化260畝,河邊種植草皮2.7萬平方米,砌筑基礎用料5萬余立方米,鋪設鵝卵石2.6萬噸,混凝土1200立方米,栽種熏衣草花田20畝,并建成了一座大風車。整個項目以龍溪為軸心,輻射兩岸,延伸下游,形成沿河綠化帶。并在龍溪河下游入庫處,恢復并擴大了80多畝的濕地,有效保障了下游水域的潔凈。
景觀河道修建前后的真實對比就是龍湖村生態建設的最好說明。王德富指著正在建設的河道景觀帶說,“圍繞龍溪,我們將來要開發休閑旅游項目,游客可以在這里垂釣、游玩,這里還有農家樂、旅館、商品一條街等,村民承包經營,增加收入。”
如今的龍溪,急流、淺灘、濕地等錯落有致,河邊標本林、景觀樹、睡蓮池等遙相呼應。龍溪變美了,生活在這里的村民也都紛紛行動起來,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更讓他們感到高興的是,龍溪生態河將于2015年10月完工,龍溪公園整體項目將于2016年6月竣工。到那時候,龍溪一定會更加迷人。
青山片片化財源
龍湖村不僅有“上善之水”,更有“綠波蕩漾”。走進村辦大連潤億珍稀苗木生產基地,一片片綠油油的苗木映入眼簾,有紅豆杉、如意松、科羅拉多藍衫等等。這些珍稀樹木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拉動了苗木產業的快速發展,增加了群眾的收入。
龍湖村風光秀麗,旅游資源豐富,交通十分便利。東臨小孤山水庫,東山國營林場;南面有大孤山,東雞冠山古戰場;西與區委和區政府相毗鄰;北隔旅順中長鐵路線,貼近旅順中路。近年來,龍湖村結合本村地緣優勢,以建設“森林村”為目標,不斷加大綠化工程的資金投入,綠化成效顯著。
一位負責綠化工作的村干部告訴記者,“花卉苗木區”和“山林風景區”是龍湖村建設“森林村”的兩大載體。近年來,村里先后投資1700多萬元,綠化面積2000多畝,栽植各種花卉苗木200多萬株,使全村森林覆蓋率已達66%,處于省市領先水平。先后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花卉苗木區”,新造苗木用地2000余畝,建設溫室大棚100棟,已成功培育如意松1000余株,培育科羅拉多藍衫、紅豆杉、美國紅橡、紅楓、法國薰衣草等苗木600多萬株;投資600多萬元建“山林風景區”,已開發林地面積兩平方公里建設藥王谷森林生態園,主要種植人參、天麻、刺五加等林下經濟作物。龍湖村通過建設“森林村”,已為村民提供400多個就業崗位,促進花卉苗木產業和林下中草藥產業快速發展。預計八年后,龍湖村林業產值將達10億元左右,將成為村民的“綠色銀行”。
綠化創造了財富,改變了環境,同時也為發展旅游產業打下了生態基礎。眼下,龍湖村的“藥王谷森林公園”已經通過國家審批開始建設,未來將打造成一個集“知識、休閑、中醫、養生、娛樂”為一體的生態旅游項目。屆時,游客能在“藥王廟”和“草藥博物館”瞻仰中國古代名醫的風采,找到各種有效的民間藥方。目前,“藥王谷森林公園”已經初具規模,谷中生長著大約三四十萬株人參,還有龍葵、玉竹、貫眾等200余種草藥,游客在觀光賞玩之際,還能親身體驗到采摘、泡制草藥的無窮樂趣,同時還可以進行蜂療養生。在開發藥王谷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4000多年前古人生活的遺址,龍湖村將在原址上打造具有濃郁的東方遠古文化特色的古文化部落。通過靜態展示、動態表演、情景模式、互動娛樂、居住體驗等項目向游客展示一座四千年前活生生的文化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