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治理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污染 噪聲 固體廢物 汽車尾氣酸雨 治理
中圖分類號:TE08文獻標識碼: A
城市存在的主要污染問題
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問題嚴重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 水資源短缺與需求日益增長之間的矛盾日趨突出,生活污水排放量卻迅速增長。水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使水環境惡化, 七大流域河段都形成明顯污染帶,還有一些飲用水源也受到污染。而水資源也日趨短缺,在我們北方地區今年來地下水位可以說是逐年下降,而且下降速度也是越來越快,不少地區都形成了地下漏斗區,引發不同程度的地面下沉。地下水開采過量,地面水污染嚴重,水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我們不僅要考慮留給后代充足的水,而且應該是清潔的水,這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人類依賴水而生存,水環境亦需要人類的保護而完成循環,兩個方面相互依存。保護水環境、珍惜水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二)生活垃圾未得到妥善處置
隨著城市人口的逐漸增多,每天產生的垃圾也越來越多,它對整個社會的危害也日趨嚴重。如果垃圾問題處理不好,將嚴重影響著環境衛生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及時清理和處理城市垃圾,已成為建設優美整潔的現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條件。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日常生活中和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包括一般性垃圾、人畜糞便、廚房廢物、污泥、垃圾殘渣和灰塵等固體物質。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與日俱增。
(三)以北方城市顆粒物和南方城市酸雨為特征的城市大氣污染依然比較嚴重
全國相當多的城市仍以煤炭為主要民用燃料, 大量燃煤造成煤煙型污染, 二氧化硫濃度年均值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占21%。許多城市受到酸雨侵害, 城市地面多、建筑施工現場管理不規范、渣土垃圾粗放收運使得城市空氣中顆粒物常年居高不下。在全國重點監測的338 個城市中,63.5%的城市達不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二氧化硫等致酸污染物引發的酸雨,是我國大氣污染危害的又一重要方面。酸雨是大氣污染物與空氣中水和氧之間化學反應的產物。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對人體健康、生態系統和建筑設施都有直接和潛在危害,還可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對森林、植物危害也較大,常使森林和植物樹葉枯黃,病蟲害加重,最終造成大面積死亡。
(四)大城市機動車尾氣污染越來越突出
我國已成為世界汽車第四大生產國和第三大消費國。近幾年由于機動車數量上漲很快, 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在增加。交通干線兩側一氧化碳嚴重超標, 部分城市的大氣污染類型已經由煤煙型轉變為復合型。機動車排放的污染物危害甚大,由于機動車尾氣低空排放,恰好處于人的呼吸帶范圍,對人體健康影響十分明顯。此外,汽車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在太陽的照射下會在大氣中反應,形成光化學煙霧,其污染范圍更廣,對人體健康、生態環境的危害更大。
(五)噪聲污染已成為影響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環境問題。
交通、社會生活、建筑施工是主要的噪聲污染源, 目前, 交通對城市噪
聲污染占70- 80%。在開展交通噪聲監測的214 個城市中, 31.3%的城市處
于中度或較重污染水平。在開展區域環境噪聲監測的176 個城市中, 55.6%
的城市處于中度或較重污染水平。噪聲是一種環境污染,它被認為是僅次于大氣
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它是一種致人死命的慢性毒素。
二、治理城市污染的對策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要從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整體功能出發, 運用綜合的對策來整治、保護和塑造城市環境, 以達到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采取多方面措施, 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 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以求保持生態平衡, 擴大有用自然資源的再生產, 保障人類社會的發展, 以協調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合理規劃, 完善城市功能
遵循生態規律, 從城市環境容量和資源保證能力出發, 制定和實施城市總體規劃, 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和發展方向, 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 逐步解決城市功能區混雜問題,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二)治理城市水污染
對于污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 資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
(1) 資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2) 政府的支持是后盾
城市水系污染治理涉及面很廣,需要市政府的強力支持,市政府也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沒有一個強大政府的支持,許多強制性措施就難以行得通。
(3)污染治理需要法制
法律法規是人們共同遵守的準繩,應制定保護城市水環境的地方性法律,讓水系管理部門有法可依,依法行政,這樣一些事情做起來會容易一些。
2.水資源調控措施
水資源不足是影響水質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質就會惡化。應加強水源調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節約水源又保護水環境是必須研究的課題。建設一批污水處理廠,應加強處理水的應用,處理廠與輸水管道應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將處理后的潔凈水引入河道,這樣既節約水資源又可保護水環境。
3.公眾參與措施
(三)治理城市大氣污染
提高城市清潔能源比例, 改善能源結構, 大中城市要建設高污染燃料禁燃區, 在人口稠密的市區逐步取消直接燃用原煤。加快城市供熱、供氣能力建設。禁止在城市的近郊區內新建燃煤電廠和其它嚴重污染大氣環境的企業。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鼓勵開發和使用清潔燃料車輛, 逐步提高并嚴格執行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大中城市以及城市群地區要綜合控制城市大氣污染物的相互影響。按照生態要求進行綠化、美化、硬化, 加強建筑施工及道路運輸環境管理, 有效控制城市揚塵。建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和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預報制度。
(四)治理城市垃圾污染
加快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及綜合利用、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等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垃圾分類收集、儲運和處理系統, 在優先進行垃圾、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的基礎上, 推行垃圾無害化與危險廢棄物集中安全處置。建立廢舊電池回收處理體系。
(五)治理城市噪聲污染
加強對建筑施工、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噪聲的監督管理。限制機動車、火車市區鳴笛, 對造成敏感建筑物聲環境超標的交通重負荷路段, 采取降噪措施, 控制交通噪聲污染。
(六)做好重點城市環境保護工作
綜合考慮城市規模、性質、區域分布和環境狀況等因素, 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繼續開展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活動, 提升模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綜合能力。完善公眾、社區和媒體參與城市環境管理的機制, 建立城市環境污染應急響應系統。
三、結語
我國城市環境污染一直比較嚴重。近年增長迅速、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等綜合因素來,在各級政府和其他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的作用,城市環境保護面臨極大的壓力,改善下,城市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環境質量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國城市生態環境總體情況不容樂觀,城市水和大氣污染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垃圾處理水平低,噪聲污染較重,城市環境保護工作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環境保護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增加環保意識,將我們的城市創建成為一個環保干凈的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吳文偉 《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科學出版社2003年
2、蔡維瑾《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污染與處理現狀及其對策探討》鐵道勞動安全衛生與環保2001年
3、宗凱孫建業《城市生活垃圾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探討》 遼寧城鄉環境科技2000年
關鍵詞:城市商業銀行 公司治理 銀行治理
一、公司治理概述
法碼和詹森(fama and jRosen 1983)認為公司治理研究的問題是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前提下的“人問題”,如何降低成本是公司治理要解決的問題。科克倫(phlipl.Cochran 1988)和沃特克(Steven L.Wartick 1988)在《公司治理――文獻回顧》中提出:公司治理問題包括公司高級管理階層、股東、董事會和公司其他利益相關者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具體問題。而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Myer則將公司治理解釋是一種制度安排。
國內學者吳敬璉教授則認為:“所謂公司治理結構,是指有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執行人員及高級經理三者組成的一種組織結構,在這種結構中,三者之間形成一種制衡關系。通過這一結構,所有者將自己的資產交給公司董事會托管;公司董事會是公司的決策機構,擁有對高級經理人員的聘用、解雇及獎罰的權利;高級經理人受雇于公司董事會,組成在公司董事會領導下的執行機構,并在董事會的授權范圍內經營企業。”而李維安則認為公司治理應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去理解。狹義方面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股東對經營者的一種監督與制衡機制。即通過一種制度安排來合理地配置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權利與責任關系。廣義的公司治理則不局限于股東對經營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廣泛的利害關系,包括股東、債權人、供應商、雇員、政府和社區等與公司有利害關系的集團。公司治理是通過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內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機制來協調公司與所有利害關系者之間的關系,以保證決策的科學化,制度化,從而維護各個方面的利益。
二、城市商業銀行的歷史回顧
城市商業銀行成立和發展過程有其特殊性,是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指導下,在合并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由地方財政、企業、居民投資人股并共同發起設立的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主要是為所在城市中小企業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務。自1995年初第一家城市商業銀行一深圳城市商業銀行建立以來,作為我國商業銀行新生力量的城市商業銀行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由于先天不足,城市商業銀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諸多缺陷,如在城市商業銀行的設立初期,銀行的大部分職能是在融合地方組建過來的信用社,處理信用社時期形成的不良資產和存貸款糾紛,組織架構比較復雜,大多數城市商業銀行僅僅是按照《公司法》、《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等文件初步搭建公司治理結構框架,在具體運作和規范操作上還遠遠沒有達到公司治理結構的實質性要求。并且在成立之初,城市商業銀行面臨如何將眾多的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規章制度長短不一、人員素質高低不同且自成法人的城市信用社整合為一家商業銀行的復雜問題,大多商業銀行用了2--5年的時間才把銀行內部的人員整合、不良資產處理以及存貸款糾紛等重要問題處理完畢。與此同時,公司治理結構也在搭建中。但仍處于探索和調整過程中,這些缺陷現在已經成為制約其穩健經營和持續發展的瓶頸。
三、城市商業銀行的現狀及問題
(一)股權結構不合理,存在“一股獨大”的問題
1995年國務院要求撤并城市信用社組建城市商業銀行,允許地方財政以預算資金參股,最高比例為總股本的30%。同時,按照人民銀行的要求,單個企業入股比例不得超過總股本的10%,個人不超過2%。這一比例到目前為止發生的變化也不是很大,于是,地方政府事實上形成了“一股獨大”的地位。
(二)公司治理架構流于形式,未能真正發揮作用
各項規章制度不健全,沒有形成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支持又相互制衡的運行機制。幾乎所有的城市商業銀行,它們主要的經營層基本上都由政府直接選聘、派出。同時,很多董事會和經營班子或者法人代表和經營負責人都是合二為一的,而這樣的治理形式顯然是違反《公司法》要求的。
(三)對經營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主要表現在:1、收入分配激勵機制設計不合理,激勵約束制度不健全,缺乏對部門以及對個人科學合理的工作績效考核辦法。2、現行激勵制度下,經濟激勵落后于行政激勵,行政激勵標準又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3、過分強調股東的利益,沒有充分考慮到經營管理層、員工、存款人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導致所有者對經營管理者的監督失效和經營管理者行為短期化。
(四)關聯交易集中、貸款風險大
根據2007年銀監會對外公布,按現行銀監會的有關規定,商業銀行對單一客戶的貸款集中度不得超過其資本凈值的10%,前10家客戶的貸款額度不能高于50%。但實際上,幾乎全國所有的城市商業銀行,對單一客戶的貸款都大于10%。有30多家大于10%,有的甚至達到了30%,這意味著一個客戶出現問題,這個銀行就會面臨滅頂之災。
四、原因分析及對策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認為相當部分城市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不完善,內控制度流于形式,是造成城市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城市商業銀行內部治理結構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通過股權對于其的絕對控制。要規范和完善城市商業銀行的法人治理結構就要求城市商業銀行主動加快進行股份制改造,使得股份多元化,股份制改造是城市商業銀行法人治理結構規范和完善的基礎和關鍵。應由行政化向民營化過渡,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營管理層運作機制的逐層規范和完善,使權力基礎相應地向內轉變。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對策:
(一)設立公司治理架構,即以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等機構為主體的組織架構
股東大會是權力機構,董事會是決策機構,經理層是執行機構,監事會是監督審計機構,這幾個部門分工協作、相互制衡,保證城市商業銀行決策的正確性、經營的高效性、監督的有效性,風險得到及時的關注和控制,城市商業銀行才能夠穩健經營。
(二)調整股權結構
盡可能使股東持股比例分散化,并通過引入國際上知名的外資企業人資,以提高股東的整體層次。通過提高股東的整體層次,將有效規范和完善股東大會各項規則。
(三)制度化城市商業銀行的決策體制
城市商業銀行本質上作為金融類企業,其銀行決策體制面臨公司化和市場化。銀行決策體制的核心實際上是協調和規范城市商業銀行各利益主體之間關系的一種制度安排,使銀行內部運營優化、均衡。它包括股權結構、董事會、監事會、委托關系、授權授信行為、風險控制制度和內部管理制度等。為確保城市商業銀行董事會運行的獨立和決策科學,就必須重新調整商業銀行的組織架構和經營體系,實行扁平化管理,而不能再按照行政的構架來衡量。
(四)爭取城市商業銀行盡快上市
上市有兩個根本性目的,即建立起常態的資本補充機制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城市商業銀行上市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治理結構的有效性:銀行在建立激勵機制方面的自有所加強,城市商業銀行上市后,能夠引入現代企業制度所需要的制度框架,為進一步提高治理結構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礎。股份制改造與上市不是城市商業銀行的終極目標,只是改制轉軌實現市場化的一個工具或路徑,另外大部分城市商業銀行還是不能通過上市來規范自己的管理運作。城市商業銀行的問題絕不是經過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就能自動解決的,關鍵仍是要通過資本市場這一平臺,不管是何種途徑的股權多元化,最終達到改善城市商業銀行治理結構的目的,促使城市商業銀行改造為現代金融企業。
(五)建立金融企業標準,重新塑造業務流程。調整組織機構,健全內控體系,建立制衡機制與激勵機制
以上市金融企業標準梳理現行各項制度、辦法,保證銀行在內部控制制度方面符合國家的法律規定。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信息化的提升所帶動的產品和運營提升,并且隨著產品的創新,風險也變得越來越大,利率與匯率的頻繁變動,使得財務管理的任務更加繁重。因此,建立銀行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健全內控體系,強化內部審計監督,以科學的發展觀進行崗位配置,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是保證城市商業銀行持續發展的基礎。
關鍵詞:重金屬污染;城市環境;汽車尾氣排放;工業三廢;生活垃圾
中圖分類號:X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1)28-0125-03
伴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重金屬污染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重金屬污染的主要來源是工業污染,此外還有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等,簡而言之,主要是工業“三廢”的任意排放,汽車尾氣的排放和日常生活垃圾中重金屬的污染。重金屬污染的主要影響是對大氣、土壤和水體等帶來了很嚴重的污染,危害了人的健康。針對這種污染現狀,應該減少或切斷重金屬污染源,控制土壤和水體的重金屬污染,減輕對于人體健康的危害。
一、城市重金屬污染的現狀及具體問題
(一)地面揚塵中重金屬超標,空氣質量變差
由于汽車尾氣的排放,很多重金屬顆粒進入空氣中,如鉛、汞等。此外城市土壤也受到了嚴重的重金屬污染,導致了地面揚塵直接被人們呼吸進體內。針對顆粒物來源的有關分析表明,在重慶,城區道路的地面揚塵對大氣TSP的貢獻比為5%~13%,長春空氣顆粒物的來源中土壤占到36.7%。北方地區的春季容易刮大風,每年沙塵暴天氣常常發生。相關研究發現當沙塵暴發生時,來自土壤的元素和離子的濃度會迅速增加,主要污染的重金屬元素Pb,zn,cd,cu在沙塵暴發生期問的濃度會比平時高3~12倍,而且TSP和PMl0的質量濃度相當高,顯而易見,通過這樣的數據分析,我們能夠認知到地面揚塵中的重金屬超標,導致空氣質量變差,進而通過人們的呼吸進入人體,給健康帶來了很大的隱患和威脅。
(二)土壤重金屬含量過高,城市郊區的蔬菜不合格
郊區土壤重金屬含量過高的主要源頭就是城區,城區龐大的交通量帶來的尾氣污染和大量的工廠的“三廢”排放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郊區土壤重金屬含量。郊區是城市蔬菜食品的最主要的供給點,由于郊區土壤受到了污染,蔬菜食品中的重金屬含量也會上升。一些蔬菜中某些重金屬含量甚至已經超出了上百倍,而這也是癌癥患者越累越多的原因之一。2003年烏魯木齊市蔬菜重金屬含量的調研表格,如下:
根據上表的分析得知,污染嚴重程度已經嚴重超出了國家的安全標準,對人們的生活健康帶來了很大的隱患。
(三)水體的重金屬污染,對于城市水體環境造成很大的威脅
城市水體是居民生活和生產的基礎,對于城市自身環境的調節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大量的工業用水、生活污水排入了城市水體,導致了城市水體的重金屬積累越來越多。一些專家針對長江沿岸的近水域中沉降物的污染元素含量進行研究,發現近岸水域沉降物中某些重金屬污染物的含量水平相對較高,超國家二級標準的0.7~68.3倍,此外沉降物中的沉淀物污染輕于懸浮物。其污染順序為:zn、Pb、cd、cu、Ni、As、co、V、Ti、cr、Fe、Mn,其中zn的污染最嚴重。此外一些專家針對廣州城市水體和上海濱岸的水體沉積物中的重金屬進行了相關研究,發現上海濱岸潮灘表層沉積物中cu、Pb、zn和cr的平均含量均遠高于當地和鄰近蘇州河中沉積物的各種重金屬元素的背景值,它們分別是背景值的5、2、4和3倍,這些元素中zn的污染毫無疑問是最為嚴重,同時廣州城市水體中重金屬含量也是zn的最高,然后依次為cu、cr和Pb。顯而易見,我國的大中型城市的水體重金屬含量均超標,污染現象嚴重,對城市水體環境造成很大的威脅。
二、城市重金屬污染治理的對策及具體應用
(一)嚴格控制工業“三廢”排放,減少和切斷重金屬污染源
工業“三廢”即廢水、廢氣、廢渣,它們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元素,當排入道環境后,會在人、植物和動物的體內富集,從而對環境和人的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針對廢水、廢氣和廢渣中重金屬的排放問題,工廠必須采取一定的處理方案。首先,針對于工業廢水中重金屬的處理,通常會采用中和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和鐵氧體法三種化學沉淀的方法。工廠應該積極引進這些科學的方法進行廢水的綜合治理,避免這些廢水進入城市水體中,對于城市的水體環境造成污染。其次,工業生產中排放的含Pb、As等重金屬的廢氣,工廠可以采用橢圓式噴淋吸收塔和雙塔式噴淋吸收設備,用氧化劑及堿液吸收的治理方法,在排放出去之前做一些凈化處理,分理出重金屬元素,避免排入空氣中,形成顆粒狀污染物,對城市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脅。最后,對于在工業生產中含重金屬的廢渣的處理,應該采用堿石灰、粉煤灰、活性炭和有機質對重金屬元素廢渣來進行一定的吸附,以防止工業廢渣中的重金屬元素會在土壤里擴散和遷移,給城市的土壤造成嚴重污染,特別是郊區的一些工廠,應該對于工業廢渣的處理有嚴格的流程。眾所周知,城市的蔬菜食品主要是郊區供給的,控制好重金屬對郊區農田的污染意義重大。如果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含量超標,會在蔬菜食品中富集,進而進入人體,帶來健康威脅。我國很多的工業區的環境監制工作存在很多的缺陷,對于工廠廢水、廢氣、廢渣的監管力度不夠,導致了很多工廠隨意排放,使城市的重金屬污染程度越來越嚴重。對于一些工廠的“三廢”處理設備落后和缺失的,有關部門應該強制工廠進行安裝和完善。只有嚴格控制工業“三廢”的排放,減少和切斷重金屬污染源,才能維持城市環境的良性發展,減少人們的健康威脅。
(二)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鼓勵清潔能源的應用
伴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汽車也逐年遞增,同時汽車尾氣的排放量也猛增。汽車尾氣主要的重金屬元素就是Pb,過去,車用汽油是以四乙基鉛作為防爆劑的,即含鉛汽油,在汽車行駛過程中,排放的尾氣中會含有較高濃度的鉛,給人們的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從1999年7月1日開始,國家明確規定要在全國范圍內禁止使用含鉛汽油,由含鉛量為0.013g/L以下的無鉛汽油來代替。但是隨著汽車越來越多,汽車尾氣的排放量也大大增加,重金屬元素對于空氣的污染依然嚴重。
針對汽車尾氣中重金屬元素對于空氣的污染,應該采取一定的治理途徑:第一,就是最有效和最終的途徑,即改變汽車的動力。比如說,開發代用的燃料汽車以及電動汽車等。這種途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汽車只產生很少氣體或者不產生。第二,改善現有的燃油質量和汽車動力裝置。采用改善燃燒室的內部結構、設計更加高效的發動機、提高燃油的質量、開發新能源等都能使汽車的尾氣污染程度降低。第三,也就是現在被廣泛應用的汽車尾氣的凈化技術。通過采用先進的機外凈化技術來對 汽車在行駛中產生的廢氣進行凈化來減少一定的污染,此外,在汽車的排氣系統中來安裝凈化裝置,采用物理的和化學的方法減少尾氣的重金屬污染物,主要分為催化器、熱反應器和過濾收集器等。實驗表明,甲醛樹丁醚也具有很好的抗爆性,作為汽油的摻合劑,不僅不含鉛元素,還能降低其他碳氫物的排放。在發達城市和地域,倡導和鼓勵人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從汽車數量上面來減少尾氣的排放量,防止其中的重金屬元素在空氣中形成顆粒物,污染空氣,并沉降在地面,污染土壤。
(三)生活垃圾應該分類處理,避免重金屬對土壤和水體污染
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各種垃圾,也不同程度的含有重金屬成分。比如說武漢市幾種垃圾成分中重金屬的含量,如下表:
顯而易見,電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元素zn。因此對于日常垃圾,我們應該進行相應的類處理,來防止重金屬對城市土壤和水體造成一定的污染。如果生活垃圾中的Hg、cd、cr等重金屬含量超標時,應該將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將印刷制品、電池、塑料包裝物、塵土與其他的垃圾進行分開存放。處理垃圾時,應檢查Hg、cd、cr等重金屬元素的含量是否超標,只有在標準范圍內的情況下,才可進行堆肥、填埋和焚燒處理,不然就要單獨處理。此外,政府應當制定相關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法規,明確配套的實施細則,建立完善的立法體系,創建真正意義上的仲裁機構,明確相關法律的責任,同時加大相關宣傳力度,提高公民的垃圾分類的意識。由此看來,生活垃圾應該分類處理,避免重金屬對土壤和水體污染,在收集、運輸和處理過程中,要加大相應的垃圾分類力度,確保垃圾中的重金屬成分能合理的回收和處理,降低重金屬對于城市的污染程度。
【關鍵詞】城市噪聲;城市交通;城市軌道交通
近年來,隨著對城市工業污染源的綜合整治,城市噪聲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著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人身健康。城市噪聲主要是指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其中交通噪聲是一種非穩態、不連續的流動聲源,影響范圍廣,時間長,危害程度大。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條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機動車輛迅速增長。從1992年起車流量每年平均以16%的速度增長。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一、城市交通噪聲污染的分類
(一)城市道路交通噪聲
城市道路交通環境污染已成為各國城市發展的共性問題,城市道路交通環境污染主要有大氣污染和噪聲污染。據測定,汽車在行駛中的噪聲為80~90,在城市快速道路上高速行駛的車流噪聲接近100。
道路交通噪聲計算,要根據交通量、平均行車速度、重車百分比、道路坡度和道路路面材料等因素得到一個基本的噪聲計算值,然后計算由于傳播、反射、吸收和屏障等影響所產生的修正,最終得到交通噪聲評價值。現在還用一種叫機動車噪聲污染分析處理系統的。該系統包括系統機動車噪聲源強分析模塊、路段噪聲分析模塊、交叉口噪聲分析模塊、環境噪聲預測模塊、環境噪聲評價模塊。其功能是:根據交通信號控制系統提供的交通信息數據,分別處理路段兩側和交叉口周圍的噪聲強度等級,綜合背景值,做出噪聲預測。根據環境質量標準,做出換環境污染指標(噪聲污染指數)。將處理結果進行儲存和更新。
(二)城市軌道交通噪聲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口日益增多,目前的交通狀況已不能滿足要求,發展軌道交通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已進入一個新階段,軌道交通由于其運量大速度快、乘坐舒適、安全、穩定、占地少及空氣污染小等諸多優點,在城市交通建設中獨占鰲頭。
城市軌道交通地下主要有地鐵,地面包括有軌電車、高架輕軌、城市鐵路等形式。城市軌道車輛由于運行在城市中,其運行速度較低,一般情況下不允許鳴笛、且新的鋼軌一般用焊接長鋼軌,所以城市中的軌道交通噪聲主要是以下四種:輪軌滾動噪聲、牽引電機噪聲、齒輪轉動噪聲及空壓機噪聲。地鐵交通除列車運行噪聲外,還有風亭及冷卻塔噪聲。高架輕軌噪聲除輪軌噪聲、車體輻射噪聲、動車組牽引電機噪聲外,還有橋梁結構噪聲,與地面軌道交通相比,其噪聲輻射面大,影響范圍廣。
(三)城市公路交通噪聲
城市中對外公路交通噪聲是指汽車在公路上行駛時所產生的噪聲,交通噪聲在現代生活中是很普遍的、最難避免的噪聲源,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交通噪聲污染的防治越來越受到道路設計者和使用者的重視。
汽車在公路上行駛時,輪胎與路面之間的摩擦碰撞、汽車自身零部件的運轉(如發動機、排氣管等)以及偶發的駕駛員行為(如鳴笛、剎車等)都是產生噪聲的原因。交通噪聲是寬頻帶的,即含所有可聽范圍頻帶的能量。交通噪聲分析應考慮車輛產生最大噪聲的交通條件,和最干擾公路兩側居民的交通條件,通常選用晝高峰和夜高峰兩個時段來分析交通噪聲的影響。
二、城市交通噪聲防治措施
城市交通噪聲的防治措施針對交通噪聲的聲源、傳播及受聲點3個關鍵環節,有多種措施可降低交通噪聲對受聲點的影響,在此我們稱之為降噪措施。
(一)針對聲源的降噪措施
選用低噪聲路面。一般來說,汽車行駛在瀝青混凝土路面比行駛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噪聲要低1~3。近年來歐洲許多國家相繼開展了對低噪聲路面的試驗研究,外露集料表面的低噪聲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降噪特性可與傳統的瀝青路面相媲美,而疏水瀝青混凝土路面的降噪效果更為明顯,可降噪2~8。因此,使用低噪聲路面可有效的降低公路交通噪聲污染。運用交通管制措施禁止鳴笛,某時段內禁止大型車輛在敏感路段通行,調整交通信號使交通流順暢因而車輛不需經常停頓等交通管制手段對城市道路的降噪效果較為明顯,也易于采用,但這些措施不宜于野外公路,以免明顯降低車輛速度和道路使用的方便性而影響野外公路的使用。
(二)針對噪聲傳播途徑的降噪措施
在公路與受聲點之間設置聲屏障。聲屏障是一個降低公路噪聲的重要設施,也是道路設計者經常采用的降噪措施,對距公路200范圍內的受聲點有非常好的降噪效果。聲屏障是一個明顯干涉聲波傳播的阻擋物或部分阻擋物,它可以阻擋聲的傳播而形成一個聲影區,其降噪效果隨聲程路程差的增大而增加。聲屏障的形狀和材料種類多種多樣,可以用土、磚、混凝土、木材、金屬和其它材料來構筑,修建聲屏障除考慮其降噪作用外,還要注意其經濟實用,并與其所處環境相協調做到視覺滿意。
(三)針對噪聲受聲點的降噪措施
在公路受聲點之間種植綠化林帶。有關資料表明,非常稠密的樹林(在聲源與受聲點之間
沒有清楚的視線),且樹林高度高過視線4.5以上時,樹林深入30可降噪5,如樹林深入60可降噪10,樹林的最大降噪值是10。種植林帶除具有降噪作用外,還兼有綠化美化環境的功能,但會大幅度提高公路用地范圍,當公路經過荒山丘陵地區時,該方法較為實用,由于我國耕地緊張,所以當公路途經耕地時,該措施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增大公路與受聲點之間的距離。在公路選線時,應充分考慮公路交通噪聲污染問題,尤其對《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范》中規定執行《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中2類標準的學校教室、醫院病房、療養院住房和特殊賓館等噪聲敏感點,應先估算其噪聲聲級,如通過設置聲屏障無法解決噪聲污染問題,就需考慮調整線位,增大線位與敏感點之間的距離,降低敏感點的噪聲聲級。
(四)針對城市軌道交通的噪聲
城市軌道交通的噪聲防治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主要應從聲源降噪和傳播途徑降噪兩方面考慮,特殊情況下對受聲點加以防護。噪聲防治應從降低噪聲源開始,盡可能降低列車動力系統噪聲。首先從車輛構造設計上加強防振、吸聲措施,采用阻尼車輪及盤式制動,車輛踏面整修和車輛兩側架設防聲裙等。其次,在軌道及橋梁結構上采取減振降噪措施,如用超長無縫鋼軌代替標準鋼軌,以減少車輪對鋼軌的撞擊引起的噪聲和振動,可降噪23;在承臺上設置彈性聚合物砂漿墊層和配有彈性扣件的整體道床,以利吸收振動波,該整體道床與普通整體道床相比可減振降噪10;定期打磨鋼軌,增加鋼軌的平順度,降低車輪與鋼軌的摩擦、沖擊、不均勻磨耗引起的輪軌振動與噪聲,可降噪35。
三、解決方案
以上我們了解了幾種城市交通噪聲,雖然各自都有解決的方案,綜合來說,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對噪聲嚴重超標的車輛應限期治理,車輛的年檢應增加噪聲檢測項目。嚴格執行國家《汽車報廢標準》,對達不到要求的車輛,該報廢的必須報廢,不得延用,加快舊車淘汰;
2.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環境噪聲污染的控制管理,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合理布置臨街建筑物,可采用設置吸聲墻面、隔聲門、窗,實行立體綠化,或使臨街建筑物為商店、樓亭等,盡可能減少交通噪聲對居民的影響;
4.建設現代化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要對交通設施建設和城市建設提出嚴格要求,明確規定城市規劃部門在確定建設布局時應當根據國家噪聲環境質量標準和民用建筑隔聲屏障設計規范,合理劃定建筑物與交通干線的防噪聲距離。與此同時,提出相應的規劃設計要求,有可能造成環境噪聲污染的,應當設置聲屏障或采取其他有效的控制環境噪聲污染的措施;
5.增加城市綠化面積,降低空氣污染度為使城市居民遠離交通噪聲,要致力于在道路兩側修建斜坡,加寬沿街住宅的緩沖綠化帶,并利用有限地帶開發立體綠化,增加植被面積,充分發揮綠色植物在降噪和凈化空氣污染物中的作用。
關鍵詞:城市;大氣環境;治理;創新模式;治理方法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很大改善,城市中存在的空氣污染問題引起人們以及國家越來越多的重視。當前我國城市大氣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尤其處在取暖季節的北方城市,霧霾以及顆粒物等空氣污染物質使得能見度大大降低,不但威脅道路交通安全,而且對人體健康也會產生很大損害,極易引發一些呼吸道以及皮膚類疾病。然而,目前我國的城市大氣環境治理仍然存在數據分析不客觀以及預測性低等缺陷,所以非常有必要對城市大氣環境治理模式以及方法進行創新改革,從而使我國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1城市大氣環境治理的創新模式分析
對城市大氣環境治理的模式進行創新,環境管理方法的創新是關鍵。國家政府的環境管理行為能夠對環境治理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而方法得當且有效的環境治理能夠使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更加平緩,說明在經濟增長同樣的條件下,環境治理手段的實施能夠使環境代價有效減少。在當前霧霾等大氣污染問題頻繁爆發的情況下,人們的生命健康以及社會的安定和諧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促使有關專家學者和媒體以及人民群眾等社會力量利用微博、微信等平臺來推動相關人員對大氣污染問題給予關注,國家環保部門也陸續出臺了很多城市大氣治理技術性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同時,還對全國PM2.5監測時間表以及濃度限制等給出明確規定,從而為城市大氣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全面和有效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近幾年,國家政府以及環保部門對相關工作做出了重大改革,多項大氣污染防治政策以及法律規定等陸續出臺,各個地區也做出快速回應,制定了適合本省的大氣治理方案以及計劃等,而管理-經濟-環境系統循環結構是當前城市大氣環境治理的主要創新模式。
2城市大氣環境治理的創新方法
2.1綜合利用城市大氣監測技術
城市大氣環境污染主要是由高濃度的空氣污染物引發,所以必須對這些空氣污染物質進行監測。按照監測方法來劃分,大氣監測可分為化學監測和物理監測以及生物監測等監測方法。其中,化學監測所采用的方法為實驗,通過實驗來對污染物質進行定性以及定量等會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但是其監測結果往往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真實性。物理監測主要是通過儀器設備等進行污染物質的監測,此方法不需要準備化學實驗藥品等,操作簡便、監測效率高,可以在城市大氣監測中大范圍使用。生物監測主要利用動植物與城市大氣污染物接觸的狀態來判斷大氣環境質量,此方法具有較高的環保效益。
2.1.1氣態物質監測技術
對于城市大氣環境污染來說,氣態污染物質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所以氣態物質監測技術是當前城市大氣監測的主要技術方法。針對不同的污染物質來說,其監測方式不盡相同。例如,城市大氣中的氮氧化物需要利用化學實驗以及相關儀器設備來進行監測,SO2物質的監測則可以利用紫外熒光分光光度法進行監測。
2.1.2固體顆粒物質監測技術
目前,國內一些較為發達的地區已經開始對固體顆粒物質自動監測技術進行研究,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有關部門應采取合理的措施來促進固體顆粒物質監測技術不斷向前發展,并加強離散型顆粒物濃度監測等方法的利用,從實現對固體顆粒物質的有效監測。
2.2建立污染源和治理預警機制
首先,大氣環境治理部門應充分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來建立大氣污染源以及應急治理預警機制并將其完善,并且有關科研機構還應對常規治理技術進行創新和改進,改善城市大氣環境治理現狀。其次,大氣環境治理部門應加強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利用視頻等實現對可吸入顆粒物質以及氣態污染物等物質的實時監控和監測,從而使城市大氣環境監測向自動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促進城市大氣環境污染治理的有效進行。
[關鍵詞]城市 互聯網 信息差距 治理
[分類號]G203
1 引言
國內研究主要分析我國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信息差距及其社會影響。而新近的調查發現,我國互聯網的普及率差距超過信息差距的總水平…,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體間存在顯著的互聯網信息差距,而且還呈現出加劇的傾向。需要從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需求與認知能力出發,結合我國的互聯網發展模式與特征,探討治理差距的對策職稱論文。
本文首先區分互聯網信息差距的不同層次。在此基礎上,具體闡述我國城市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狀況與成因,以促進就業與社會和諧發展為目標,明確治理差距的政策思路,基于我國城鄉二元分割的具體情境,提出分階段的治理措施。
2 互聯網信息差距的三個層次
雖然已有文獻尚未明確劃分其過程的層次性,但可以從中發現,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涉及接入、使用、獲益能力差距三個層次。
2.1 第一層次——接入差距
以歐盟的互聯網調查和美國商務部的系列調查為代表,許多研究根據創新傳播理論分析了互聯網接入的發展過程。研究發現一國的不同社會群體開始接入互聯網的時刻、飽和率水平都有顯著差異,可以用圖1所示的分層模型來表述:
群體A屬于信息富有者,是一國最先接入互聯網的群體,該群體中的個體接入比例最高;群體C是信息貧弱群體,開始接入互聯網的起始時刻最晚、群體中僅有較低比例接入互聯網之后就不再有新增的采用者。
2.2 第二層次——使用能力差距
不同群體的互聯網使用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使用能力包括基礎性技能、結構性技能兩個層面。基礎性技能即對網上文獻的閱讀理解能力,包括英文水平,主要是通過基礎教育取得的;結構性技能是使用互聯網收集信息、加工數據等方面的能力,包括使用超文本以及各類軟件等工具的能力,建立在基礎性技能之上,主要通過信息技術培訓與學習取得。參與網絡游戲、瀏覽網頁與設計圖文、開展網上交易之間的技能差別是顯著的。基礎性技能具有相對穩定性,而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著結構性技能持續變化。
2.3 第三層次——獲益能力差距
互聯網使用能力在經濟資本、社會資本的輔助下,形成獲益能力,即運用互聯網支持工作、改善個人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是在信息社會中生存的一種戰略性能力。綜合已有研究,本文認為互聯網使用能力、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和獲益能力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獲益能力差距最難以縮減。由于掌握的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差異,即便在使用能力等同的條件下,圖1中的群體C從互聯網使用中獲得的收益也低于群體A和B:
3 我國城市互聯網領域的信息差距現狀
3.1 我國互聯網發展模式與信息傳播特征
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的互聯網發展建立在政府推進和外來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政府一信息服務組織一用戶”自上而下的信息服務體系。自2005年后,我國互聯網快速普及,正處在快速擴張初期,開始向農村滲透。2009年普及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12月已有網民3.84億,成為人口最多的網民國家。區別于發達國家的一個關鍵性變化,是產生了多樣化的互聯網應用方式創新。除電腦之外,手機、游戲機、電視機等,都已具備網絡接人能力,手機和電腦共為互聯網信息服務的重要基礎設施,互聯網隨身化、便攜化趨勢日益明顯。持續更新的互聯網媒介,推動了我國信息傳播向分眾化、個人化方向發展。
3.2 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
我國城市信息貧弱群體主要包括城市戶籍的無業與失業人員、在業低收入人員等以及農民工兩類。
3.2.1 城市互聯網接入差距
根據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關于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2008~2010三年中,我國總體互聯網接入率在持續增加,網民城鄉結構對比基本沒有變化;而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接入率遠低于平均普及率,其中農民工的接入率明顯低于城市戶籍信息貧弱群體的接入水平,幾乎沒有提高,如表1所示:
3.2.2 城市互聯網使用差距在以上海、廣州和北京為代表的大城市及其周邊城市中,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體之間存在明顯的互聯網使用差距。以互聯網發展全國領先的北京市為例,包括流動人口、郊區農民在內的各群體的信息化水平可分為高端、中端、低端三個層次,所占人口比例分別是9%、37.6%、53.4%。各群體之間在收入水平、電腦擁有率、互聯網接入、上網時間長度、網絡應用方式等方面差距較大。高端群體網絡接人率近100%,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廣泛使用電腦和網絡,平均每周上網時間超過30小時,網絡應用水平高;中端群體電腦擁有率超過五成,網絡接入率近50%,平均每周上網時間13小時;低端群體電腦擁有率低,幾乎不能上網、沒有郵箱。占人口半數以上的低端群體包括城郊農民、下崗與無業人員、殘疾人、家庭婦女以及農民工,傳統媒體仍是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雖然缺乏國家層面的量化數據,北京市的互聯網應用結構作為一個參考,部分反映了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數量以及該群體與其他群體間的互聯網使用差距。
3.2.3 城市互聯網獲益差距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網絡應用產生的價值很有限。在我國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制度環境缺乏穩定性、組織機構快速變遷、個體流動性大幅提升,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服務需求主要涉及就業、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生活服務等方面,而利用互聯網提供上述服務,在我國仍處于初始階段。第24次CNNIC互聯網調查指出,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等群體因回避社會現實而上網的傾向,超出主動的互聯網應用,而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者、企業管理人員等則與之相反;農民工與辦公室職員在網上教育、網絡銀行、電子商務等應用的普及率上有巨大差距。第25次CNNIC互聯網調查發現,與我國整體網民相比,手機網民中農民工和城市無業、失業人員所占比例更高;而手機上網中使用率最高的應用是聊天,達到71.5%,信息貧弱群體從互聯網應用中獲得的利益十分有限。
4 我國城市互聯網差距成因與治理
4.1 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成因
在個體層面,低教育程度、職業狀況、收入水平以及對互聯網的有限認知是我國城市互聯網接人與使用差距的四個主要成因,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對產生互聯網獲益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CNNIC歷次調查發現,個人不上網的兩個主要原因依次為:缺乏上網所需的技能、不具備上網條件。國家統計局的《2009年農民工監察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外出農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比重占6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5%,以從事低收入的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為主。月平均收入為1417元,幾乎沒有在崗位上獲得信息技術培訓,制約著該群體對互聯網的使用。我國市場化定價的互聯網接入費用每戶平均77元/月,網吧上網費用平均44.8元/月(第22次CNNIC互聯網調查),網絡接入價格占收入水平較高。城市戶籍的信息貧弱群體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略高于農民工,但是也難以支付市場化的信息技術培訓和網絡接入費用。信息貧弱者獲取信息的途徑以先賦性社會關系為主,鏈合關系短缺,導致其社會支持系統薄弱,難以通過使用網絡獲得利益。
在社會層面,農村互聯網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城市公共信息設施的難以獲得性,是造成農民工、城郊農民這兩個細分群體低接入率的兩大外部主因。信息資源供給存在制度性缺失,是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獲益少的主要原因。信息貧弱群體對信息服務的類型和定價決策以及信息內容和傳播形式沒有實質性影響,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對符合信息貧弱群體需求的信息資源整合不足,未能支持這一群體的就業、學習、生活事務。
4.2 治理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政策視角
城市信息化的本質是建立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動,改善城市交通、教育、安全與公共衛生、社區服務等,促進城市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公眾的深度參與。我國城市信息貧弱群體數量龐大,與其他群體間存在較大的互聯網信息差距,城市信息化進程缺少堅實的社會基礎。在缺乏外部干預的情況下,現存差距將會加速擴大,互聯網差距會與既有的多種社會分化相互滲透,導致信息貧弱群體難以參與信息技術手段支持的社會活動,加劇這一群體在社會、經濟等多個方面的劣勢。
已有研究發現,僅采用技術性思路,例如改善互聯網基礎設施、降低互聯網接入費用、提供網絡技能培訓等技術性措施,不足以縮小群體間的互聯網信息差距。自2000年以后,相關政策設計開始轉向社會性視角,在采用技術性政策措施的同時,從信息貧弱群體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發展障礙出發,通過社會政策,向這一群體賦權,使之形成自我發展能力。治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涉及教育、就業政策與信息化政策等多個領域,需要提高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使用能力和職業技能,增加其社會資本,完善公共服務,使這一群體獲得更多利益。一個有效的途徑是通過公私部門、非政府組織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合作,共同治理互聯網信息差距。
5 治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思路
需要根據《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建立一個社會矯正機制,縮小我國城市群體間的互聯網信息差距,改善信息貧弱群體的就業與生活狀況,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5.1 治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戰略目標
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信息化發展的社會基礎還較為薄弱。本文認為,我國治理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目標應具有階段性,以提高接入率為基礎,設定近期和長期目標,見表2。
5.2 治理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對策
5.2.1 近期的治理措施
·改善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可獲得性。應加強城市公共網絡端口建設,將學校、圖書館、社區學習中心等接入互聯網,使信息貧弱群體能夠接觸網絡。建議以民政部門的社區信息化建設、各地區的社區學習中心為依托,通過社區、居委會統一管理,借助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向各類信息貧弱者提供廉租或捐獻電腦、免費或低收費網絡服務;各地區應探索將城市公共網絡資源向農民工開放的模式,改善他們對網絡的獲得。應融合網絡與傳統媒體,整合從中央到地方的已有信息資源和服務,向信息貧弱群體提供多樣化的信息渠道。
·提高互聯網使用技能與收益。目前面向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化培訓存在多方投入、多頭管理、缺乏整體規劃等問題,應鼓勵信息技術培訓機構、用工企業和非政府組織,以及開展就業支持計劃(例如國務院扶貧辦的“雨露計劃”)的政府部門進行合作,結合就業需求(無論是正式或者非正式就業)設計教學內容,使信息貧弱群體通過培訓提高信息使用能力,增強這一群體在就業市場上的靈活性。
5.2.2 長期的治理措施
·強化信息化的社會基礎。應推進競爭政策和普遍服務政策,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降低互聯網接入費用;根據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把握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趨勢,為本土產業技術創新形成包容性空間,繼續推進信息無障礙標準,增強縮減信息差距的技術基礎;借鑒國外經驗,重視全民信息技術教育,避免信息差距的代際傳遞。
·提高信息服務質量。采取措施促使各類信息服務主體承擔社會責任,要求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中文網絡等媒體對信息內容加強自律管理,創建符合信息貧弱群體需要與認知能力的信息內容。重點是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提高公共信息服務的用戶導向性,使城市信息貧弱群體能夠獲得關鍵性的公共信息服務。
·形成長效信息培訓運行機制。信息技術培訓需要進行平臺建設,吸引地方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的長期投入,對培訓項目進行科學的評估和改進。在實踐中,一些跨國公司聯合公益性、非營利性組織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建立了面向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社區學習中心,項目設計和管理的規范性高,重視培訓師資和當地的骨干力量,產生了規模效應,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社區學習模式。
·增強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社會參與能力。我國在較長時期內不會改變以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中高級藍領短缺的就業市場狀況會延續。城市信息貧弱群體就業以藍領職業為主,而當前的教育體系和就業選擇、社會資源分配不利于藍領。國家應提高職業教育的成效,創建更為多元的文化環境,使藍領在社會參與、經濟與文化資源分配中獲得更為公平的機會,提高收入和職業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張新紅,中國數字鴻溝報告2008,電子政務,2008(11):25-43
[2] Empirlca Work Research Centre (Ireland) , University of Bath.Thematic Study to Analyze Policy Measures to Promote Avcess to ICT as a Means of" Combating Social Exclusion. Luxembourg: Eu-ropean Union, 2006:33-42.
[3] Steyaert J. Inequality and the digital pide: Myths and realities//Hick S, McNutt J. Advocacy, activism and the lntemet. Chicago:Lyceum Press, 2002 : 199-211
[4]Bonfadelli H. The Interact and knowledge gaps: A theoretical andempirical investig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2, 17(I): 65-84
[5]邱林川,信息社會:理論、現實、模式、反思,傳播與社會學刊2008,5:71-99
[6]Cartier C, Castells M, Qiu J L. The Infomaation have - less: Inequali-ty, mobility, and translocal networks in Chinese cities. Studies in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at, 2005, 40(2) : 9-34
[7]北京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北京市數字鴻溝研究報告(2005)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8] Van Dijk J, Hacker L. The digital pide a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henomenon. Information Society, 2003, 19:315-326
[9]刁松齡,城市化進程中外來農民工信息服務研究——以珠三角為例,圖書情報工作,2009。53(4):136-139
[10]李曙光,我國信息服務體系構建現狀與對策,國家圖書館學刊,2009,68(2):67-70
[11] McClure R, Jaeger P.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olicy research: Im-portance, approacbes, anti realiti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i-ence Research, 2008, 30(4): 257-264
[12]周宏仁,國家信息化優先領域和推進策略,中國信息界,2009.1:36-43
關鍵詞:交通擁擠;一城一交;城市布局
中圖分類號:U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心區域交通需求旺盛,交通發達,從而產生的交通擁擠問題也隨即顯現出來,特別是在北京等特大城市,城市交通擁擠問題已經成為困擾群眾出行的大難題。為了解決城市交通擁擠問題,文章從“一城一交”的中心城市大交通管理模式的構建、完善城市交通法律體系、合理布局城市住房等三個方面展開研究,致力于解決城市交通擁擠問題。
1“一城一交”的中心城市大交通管理模式的構建
所謂的中心城市指的是我國的四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以及深圳、青島、大連、廈門等東部沿海較為發達的城市,這些城市或因為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或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到了國家及各個省份的大力支持,經濟發展迅速,規模龐大,城市交通也越發的顯得擁擠。我國汪玉林提出了“一城一交”的中心城市大交通管理模式。
所謂的“一城一交”的含義是每個中心城市的交通由某一特定的部門來進行統籌管理,打破了我國大多數城市采用的市政、城管、交通、城建、公安等多個部門交叉管理的模式,交叉管理模式給交通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諸如分工不明、責任不清、應急反映低下、城市交通規劃不力、交通管理不暢等,而“一城一交”的大交通管理模式則很好的避免了這些現象,能夠將交通管理的時效性發揮到最佳。目前我國部分城市已經實行“一城一交”的管理模式,如:北京、成都、重慶、深圳及廣州。
“一城一交”的大交通管理模式的構建,首先需要建立新的城市交通管理單位,將原城管單位、原交通管理單位、原城市交通規劃單位、城建單位中的交通部門等統統劃歸于新的城市交通管理單位進行統一管理,這樣一來,有利于管理組織的統一、交通管理職能的統一、交通網絡建設的統一、交通運輸管理的統一,從而有效的對城市交通進行統一管理,理順了各部門的職責,避免了交叉管理帶來的混亂,而且加強了各部門之間的聯系與配合。其次需要實現決策、執行與服務的分離,決策部門從宏觀上對城市交通的管理進行統籌規劃,制定宏觀決策,同時對各個部門的工作進行協調管理;執行部門則依據宏觀決策進行具體工作的實施,包含交通綜合執法、安全監管與建設質量的控制、公共運輸管理以及基礎設施的管理等;而服務部門則在城市交通管理單位的統一協調下,為交通部門的管理系統,信息采集等提供服務。最后理清規劃部門及交通部門的具體職責,兩者分工負責各自工作,同時又相互制約,共同為交通規劃及城市規劃的協調創造良好的基礎。
以深圳交通委員會的機構設置為例,簡單的介紹“一城一交”的中心城市大交通管理模式的構建部門:決策層為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深圳市港務局),下設13個直屬單位,3個直屬機構,8個派出機構,六個直屬事業單位,以及13個社會團體。其中13個直屬單位分別為空港處、港行管理處、智能交通處、公共交通處、物流發展處、安全管理處、建設管理處、發展技術處、規劃設計處、綜合法規處、財務審計處、人事處、秘書處(辦);3個直屬機構為市交通運輸行政執法支隊、市交通公用設施管理處、市軌道交通建設辦公室;8個派出機構為應急指揮中心、客運交通管理局、龍崗交通運輸局、坪山交通運輸局、光明交通運輸局、寶安交通運輸局、西部交通運輸局、東部交通運輸局;6個直屬事業單位為深圳港引航站、市交通運輸規費征收總站、市智能交通中心、市交通信息咨詢服務中心、市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市交通公用設施建設中心;13個社會團體為公共道路協會、集裝箱拖車運輸協會、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協會、航空運輸業協會、機動車駕駛員培訓行業協會、汽車摩托車維修行業協會、國際貨運協會、出租車汽車協會、船舶協會、道路運輸協會、港口設施保安協會、港口協會、海運協會。深圳市的“一城一交”大交通管理模式可以作為其他中心城市改革的借鑒。
2合理布局城市住房緩解城市交通擁擠
城市住房和交通兩者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交通的擁擠,商業圈、醫院、學校等過分的集中于城市中心,而居民住房則大都分布在城市周邊,如此的布局造成了上班時期集中入城,下班時期集中出城,這就成了上班難走下班亦難走的現象。所以需要重新考慮城市住房的合理布局。其實城市住房的布局可以借鑒“單位群居式”布局,即以單位為中心,衍射其單位職工的住房,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布局大多如此,這中上班近下班也近的居住模式,能夠從很大程度上減少居民出行的次數與距離,對于緩解城市擁擠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當然,這種居住布局只是理想化的,隨著我國房屋價格的居高不下,居民選擇住房的因素以不單單是上班距離的問題,是一個夾雜著房價、工作、子女上學等一系列因素的集合體,同時許多單位也沒有能力為職工提供足夠的住房,所以這種單位式的城市住房格局的形成有著較大的難度。但隨著城市長期的發展與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在日后的城市住房布局規劃中如能滲透著單位式的群居思想,對于緩解我國城市的交通擁擠還是有著一定幫助的。
3城市交通法律體系的完善
中心城市的城市交通法律不應單單的依靠《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還應當制定更為詳細的一系列的法律體系,從而避免城市交通執法過程中出現的、雜亂無章、亂收費、亂罰款等一系列現象。加快城市交通的執法效率,加大城市交通的執法力度,避免由于交通執法不暢所帶來的人為擁堵。同時在完善城市交通法律體系的同時,要加大交通法規的宣傳力度,執法目的不在于處罰,而在于督促市民更好的遵守交通法規,提高全民素質,共同緩解城市交通擁擠。總而言之,要緩解交通擁擠的問題,就需要完善城市交通法律體系,在各項法律法規的保障支持下,在廣大人民的支持和贊同下,才能使治理交通擁擠的各項舉措依法有序實行,徹底實現對城市交通擁擠的治理。
4結語
中心城市交通擁擠問題以及嚴重影響著居民的出行以及社會的和諧與發展,而緩解城市交通擁擠問題的主要途徑在于采用“一城一交”的中心城市大交通管理模式的構建,同時構建與完善城市交通法律體系,此外還需合理的城市住房布局。從上述三個方面著手解決中心城市的交通擁擠問題,可以得到良好的緩解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組織.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 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60-271.
[2]陸化普,袁虹,于建偉.北京交通擁擠對策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6): 87-92.
[3]陳來榮.城市道路擁擠收費關鍵問題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4]范冠峰.如何破解中國大城市交通擁堵的困境[J].理論界,2009(2): 196.
[5]張天培.關;F優化交通資源配置的思考[J].綜合運輸,2006(12): 15.
1有害生物的現狀
號稱松樹“癌癥”的松材線蟲在廣東、江蘇、浙江、安徽、山東等地每天都有新的疫點發生,其蔓延之勢已覆蓋了我國5億多畝森林。
危害100多種植物的美國白蛾在遼寧、山東、河北、天津等地并未“撲滅”,而且新疫點頻頻出現,現對北京已成包圍之勢,正在敲響北京的大門。
國槐的蛀干害蟲銹色粒肩天牛,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一直以河南、山東南部為根據地,局部為害國槐、欒樹,九十年代中期向東、西、北三個方向出擊,成為蛀干害蟲的優勢種,如今已成為北京市樹“國槐”新的重要蛀蟲。
從未過長江的北方蛀蟲臭椿溝眶象,在本世紀初,跟隨寄主千頭椿大舉入侵上海市,形成嚴重危害。
日本松干蚧是一種毀滅性害蟲,遍及華東各省,如今又向東北擴散,吉林省1994年首次發現受其侵害,至2002年發生面積已達27萬畝,成災面積13.5萬畝,4萬畝松林在蟲口下瀕死或枯死。
杉樹、柏樹的重要蛀干害蟲雙條杉天牛向北已蔓延到沈陽,大有向東北擴散之勢。
光肩星天牛的危害面積已達50萬公頃。
青楊虎天牛在黑龍江哈爾濱周邊地區再度暴發成災。
蔗扁蛾是我國新發現的一種鱗翅目鉆蛀性害蟲,危害香蕉、甘蔗等經濟作物,防治難度較大,如今已遍及華東、華中、華北、西南、東北等各地城市園林,危害植物達22科之多,除巴西木、發財樹、綠蘿、一品紅、棕竹、鵝掌柴外,全國各地尤其是城市園林許多木本、草本花卉被其侵害。
楊樹爛皮病1999年春在東北全部及華北、內蒙古部分地區流行,被害致死柳、楊等綠化樹木近15萬株。
松枯梢病在山西、陜西、遼寧大發生,大連沿海地區的大片黑松患病死亡。
銀杏大蠶蛾僅在陜西就發生2萬公頃,東亞飛蝗在西北、華北再度暴發成災。
2003年春,長春市因凍害死亡楊、柳樹2萬余株,由凍害引發病害,嚴重染病的樹木3萬多株。
原產南美的水葫蘆,學名鳳眼蓮,作為畜禽飼料、觀賞和凈化水質的植物被引入并推廣種植,后逸為野生,以極快的無性繁殖,形成單一的優勢群落。在云南已成“喧客奪主”的心腹之患,占據了滇池10平方公里的水域,破壞當地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堵塞交通,給漁業和旅游業造成重大損失,嚴重地破壞了生物間生態平衡。
2問題分析
2.1綠化格局的調整改變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結構
園林植物是城市建筑物、道路之間互相聯系并使之成為一體的紐帶。國外園林風格不斷傳入我國,植物配置和種植方式更加多變,如疏林草地、規則綠化等,打破了我國傳統園林格局。園林植物種類、數量以及綠化面積大幅度增加,改變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種類、結構和危害。如今,蛀干害蟲、“五小害蟲”(蚜、螨、蚧、粉虱、薊馬)和生態性植干病害成為城市園林植物的主要病蟲害。
2.2綠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為病蟲害的發生提供了先決條件
害蟲與寄主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協同進化關系,可以說植物一栽下去就決定了病蟲害的發生程度,不合理的種植結構是病蟲害嚴重發生的源頭。
2.3城市生態惡化為病蟲害的發生開啟了方便之門
城市環境是由人工建造起來的特殊生態系統,地上部分往往是空氣污染嚴重、光照條件不佳、人為破壞頻發;地下部分往往是土壤堅實、透氣性差、土質低劣、缺肥少水、生長空間狹窄,這些直接導致了有害生物的大發生。當某種生態因子達到災變程度,而養護管理又長期相當不力時,生態平衡將被打破,園林植物病蟲害就暴發成災,發展成為自然生物災害。
2.4園林植物檢疫環節薄弱,外來病蟲猖獗
隨著國際間植物交流的頻繁,侵入型害蟲不斷傳入我國,而我們當地天敵尚不能馬上跟蹤適應,這些自然控制因素的喪失使侵入型害蟲比我國本地害蟲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嚴重危害100余種花卉植物的毀滅性食葉害蟲美洲斑潛蠅和前面提到的蔗扁蛾就是近年從國外傳入的,并在短短兩年時間就遍及我國22個省區。
2.5氣候異常促使城市園林病蟲害大發生
在城市惡劣的生態環境下,園林植物生長勢極弱,這時氣候方面的因素則變成決定性影響因子。
1999年柳樹爛皮病大發生,國家林業局專家組確定為災變性氣候引起。2003年春長春大量樹木死亡也是由災變性氣候引起。
3對策:
3.1加強抗性植物品種的選育及應用
植物材料的選擇應以植物區系分布規律為理論基礎,以鄉土樹種為重點,以適應城市生態環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實,抗污染,抗凍害,抗病蟲,耐粗放管理等7個方面為樹種選擇的首要標準。
3.2從規劃設計著手,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
從尊重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出發進行園林規劃設計,遵循生物共生、循環、競爭的原則,以喬木為主,實行喬、灌、藤、花、草多種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蔭型綠化,造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園林植物群落,形成一個多品種、多層次、互促共存、遮陰效果好的復層種植結構。
北方冬季景觀隨季節的更替而發生變化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大可不必一味追求完美的綠色,去與自然規律進行無謂的抗爭。
3.3加強養護管理,減少有害生物的發生
加強養護管理就是人為地調整適合目的植物生長,而不適合有害生物生長的環境條件,使目的植物能健康、茁壯地生長,有害生物很難侵入,也不能大量繁殖,對目的植物構成威脅。從根本上解決植物衰退病這一難題。
【關鍵詞】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研究
1.前言
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生產需要都離不開水源的正常供應,因此水源水質的高低就會嚴重制約人類的生活質量。作為城市文明繁榮載體的河流在重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卻成為制約人類發展一大因素,為確保人類生活質量的高低,以及經濟的發展需求,應該重視城市水源污染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綜合防范。河流綜合治理的進行不僅能夠提高河道排水、防洪、排污工作開展的高效性,還能重新規劃城市的建設,美化城市的生活環境。
在進行城市河流的綜合治理時會涉及到很多的內容,比如環境科學、城市交通、河流景觀、生物化學、水利工程等。因此在開展此項工程時一定要遵從經濟發展的需要,人文、生態發展的需要,社會效應發展的需要等可持續性的發展角度出發,進行河道污染的綜合治理。
2.河道的發展現狀
在早期的河道治理工作中雖然已經開展相應的內容,但在一些實質性的問題上還存在很大的缺陷,具體的內容如下所示。
2.1河道的護岸工程不完善
在河道的護岸工作中往往采取的措施只考慮到河道所具有的防洪性能以及相應的穩定性,因此通常采取的措施是混凝土護岸、漿砌護岸、預制的混凝土塊護岸、干砌塊石護岸等措施,在開展這些護岸工程的建設時經常忽略河道周邊的生態、環境因素[1]。對于河岸開展硬化工作便將水土的關系割裂,影響整個水體的自我凈化能力。河道周邊的景觀環境也沒有進行利用,割裂人類生活和河道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
2.2河道防洪性能不足
從實地勘察的結果和相應資料的查閱中,城市的部分河道的堤身較為單薄,因此河道具有的防洪能力較低;一些河道的河岸上根本就沒有開展任何的護堤防范措施,另一些河道由于較長一段時間內沒有進行過較為大型的檢修工作,因此河道的淤泥較多、河堤的殘缺癥狀也比較嚴重。所以一到雨量充足的季節,就會面臨較為嚴重的防洪問題,脆弱的河道很難承受雨水的沖刷和洪水的沖擊[2]。
2.3污染問題嚴重
從大多數的城市建設問題中,城市水源的污染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一項重大問題,此現象的出現不僅會制約城市的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會影響經濟的發展。這個現象出現原因是城市生產的污水總量超出城市河道污水治理的能力,而另一些城市的污水治理體系又相對不足,致使水源不斷被污染,而且越來越嚴重。
3.城市河道治理的綜合手段
3.1增強河岸的綠化建設
開展河道的綠化工作不僅能夠有效改善城市的自然景觀,還能增進城市居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在河岸綠化工程的開展中也應將河岸的護岸工作考慮到其中,保證河岸的防洪質量。加固河道的堤岸,避免在雨水充足期造成水土的流失致使河道堤岸變薄,降低其防洪能力。在目前的河岸綠化建設中常用的方式,在河岸上種植草坪、楊柳、小喬木、開花的灌木叢等,建設親水平臺或者設立階式的駁岸等。在河岸的周圍還可建設利于市民休閑活動場地,將河岸工程的維護和管理以及氣候因素考慮在內,再進行建設。河岸旁的景觀設計一定要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人文精神后,再開展河岸生態建設。開展此項建設不僅能夠美化河岸的景觀,還能滿足市民的休閑精神需要。
3.2加強河道的污染治理
河道的污染治理可以定期對河道進行淤泥的清理工作,此項工作的進行不僅能夠促使沉積在河道中的淤泥進行順暢的排泄,擴還能增整個河道的蓄水泄水量,從而提升河道水源的自凈能力,避免過多的污染物停留在河道到中,在河道蓄水的縱向深度上得到較好的控制,增強防洪的能力[3]。截留是河道治理的另一套有效的工序,主要是對污染源進行切斷工作,將在城市中進行生產的所有工廠產生的污水進行囤積,避免其在未經過污水治理之前就排入河道,加重河道的水源污染。此外還可向市民宣傳相應的河道防污知識,提高市民最城市污水治理的認識程度。污水的治理工作的開展還能從對雨水的分流中實現。
3.3應用生態技術進行河道的整體修復
構建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才能有效的提升河道的自我修復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因為較好的河道生態系統就能擁有較好的自我恢復能力、自我生產能力以及良好的生態多樣性等[4]。生態河道建立的主要內容有:
(1)對河道增設生物濾床,生物濾床的制作可以應用人工填充的材料或者河床上附著的水藻等水生物來開展污染物的過濾和降解工作。
(2)在河道的附近增設人工湖,將污染物流入河道中的數量減少。還可增設人工濕地,應用微生物和水生物的影響來開展水源的凈化工作。
4.進行河道綜合治理的意義
河道治理工作的有序開展不僅能夠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便利,還能為自然生態中的防洪排澇工作做好防控準備,確保城市居民的居住安全,此外河道的整個生態系統還能為城市居民的休閑生活營造較好的活動場所,提高居民的居住質量。在進行河道的綜合治理后還能增加額外的經濟收益,綜合治理中在河道的附近增設灘涂,進行相應作物的經濟種植,便能實現一定的經濟效益。
4.結語
在城市的規劃中開展城市的河道基礎建設,便能夠改善城市的整體生態質量,為市民的生活提供相應的便利,還能改善整個城市的景觀,而且河道自身所具有的防洪排澇功能也能得到提升。治理工作的有序進行可以將河道在市民心中臟、亂、差的形象徹底顛覆。在進行河道的治理時一定要聯系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進行,盡可能保持河道原有的人文環境、地理環境、生態環境的基礎,實現城市居民與河道的和諧相處、經濟與環保的共同進行。通過對河道的綜合治理,為市民營造出一個更好的人文生態環境,確保市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國培、楚萬強、張玉昶.城市河道綜合治理措施分析[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4(03):69-70.
[2]趙德金.現代城市河道綜合治理——生態景觀型河道的建設[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37(05):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