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禮儀教育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知情的決策者,使學生具有進行正確決策的知識基礎和能力。
科學教育大概念的提出
科學技術的發展顛覆性地改變了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技術與人之間的關系??茖W素質成為21世紀公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決定著一個國家民主的進程、競爭的實力和國家的安危。
由于預見到即將到來的這種巨大變化以及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在上世紀90年代,許多國家著手啟動了新一輪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1994年,十多位科學家和教育家聚集在位于巴黎的世界科學聯盟(ICSU)總部,成立了國際科學能力建設委員會(ICSU-CCBS)。成立該委員會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圍內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委員會的主席由兩位諾貝爾物理獎的獲得者——法國的夏帕克(G.Charpak)和美國的勒德曼(L.Lederman)擔任。進入21世紀以后,以這個委員會主要成員為核心,成立了世界科學院聯合組織(IAP)的探究式科學教育專家委員會(IAP-IBSE)。這個委員會致力于交流各國科學教育改革發展的經驗和研究成果、組織相關的國際會議以及發表具有指導性的有關文獻。接下來,IBSE又在各大洲建立了地區委員會,以推動探究式科學教育在各國的發展。
2009年10月,來自墨西哥、智利、中國、加拿大、美國、法國、英國的10位專家聚集在蘇格蘭的羅斯湖畔,召開了一次有關探究式科學教育的國際研討會。這10位專家主要來自IAP-IBSE專家委員會。會議在總結各國科學教育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探討了在知識爆炸性增長、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應該如何進行,特別是如何選擇學習內容等問題。作為這次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高水平會議的成果,《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一書誕生了。該書由英國科學教育專家哈倫女士(WynneHarlen)執筆,與會專家參與討論和修改過程。該書明確提出了科學教育的10項原則和基礎教育階段應該學習的14個科學大概念,其中14個科學大概念包括10個有關科學內容的大概念和4個關于科學本身的大概念。
《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一書的英文版出版之后,被譯成了包括法文、中文、西班牙文、塞爾維亞文、希臘文在內的多個版本,在國際科學教育界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歡迎。書中所論及的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得到了不同國家的科學教育研究者和標準制定者的認同。
在該書出版之后的5年里,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對科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學教育研究和實踐方面也有了新的進展。在上述背景下,2014年9月,由哈倫女士召集的同一組專家重新聚集在會議原址,研討因需求而再版該書的問題。作為第二次研討會的成果,《以大概念的理念進行科學教育》(以下簡稱《大概念》)一書出版。《大概念》一書并未對五年前出版的《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一書做原則性的改動,但是總結了近五年來科技的新進展對科學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科學教育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以及成功的實踐經驗。該書在實證性科學研究的支持下,進一步明確了科學教育改革的方向,涉及了科學教育的內容、學習方法,學生評價、對教學過程的評估以及改進教師教育與培訓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洞蟾拍睢芬粫艿铰摵蠂炭莆慕M織和IAP的強烈推薦,已有多個文字版本正式出版。該書現已譯成中文,即將問世。
學生在科學課上
筆者有幸從1994年開始就參與了上述委員會的工作,并自2001年開始在中國做了一些教改實驗,有了一些親身的體驗。因此,本文擬從實證研究的角度,就以大概念理念進行科學教育對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這一問題做一些初步的解讀。目的是以此為例,探討中國教育改革之路,也是嘗試回答“錢學森之問”。
科學大概念是有組織、有結構的科學知識和模型
《大概念》的重要特點是明確提出: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知情的決策者,使學生具有進行正確決策的知識基礎和能力。科學教育要培養學生在學校期間以及在畢業以后繼續前行的人生中,成為對自己生活方式、生涯選擇、事業發展以及對事關環境、能源、科學技術應用、科學倫理等涉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作出知情、明智抉擇的理性人?;谶@樣的目的,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的學習內容應該要少一點,但深一點,教師應該把學習組織為趨向于大概念的、連續的、有聯系的學習進程。
首先在內容上,科學教育不是給學生講授一些零碎的、不連貫的知識片段和堆積在一起的科學定律,而是需要圍繞涉及重要科學領域的有結構、有聯系的科學核心概念和模型——大概念來進行學習。科學家彭加萊曾經說過:科學是基于事實之上的,就好像房子是用磚石來砌成的一樣。但是,一些事實的堆積并不是科學,就像堆在一起的一堆磚石并不是房子一樣?!洞蟾拍睢分薪o出學生需要學習的這些科學大概念是有組織、有結構的科學知識和模型,它們能夠解釋較大范圍內的一系列相關現象。不管學生將來是否進一步學習科學,是否直接從事科技工作,這些大概念對于他們理解所觀察到的自然界以及依據科學知識參與那些影響自己和他人生活質量的決策都是十分必要的。
就學習方法而言,不單單是探究,以大概念進行科學教育還強調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學習過程是不可分割的,是趨向于整體目標不斷上升的建構過程。學生從小開始就應該學習如何從周圍的現象中抓住體現現象本質的問題進行探索,學習如何提出問題,如何找尋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就像培養優秀的圍棋運動員一樣,必須從小開始,讓他逐漸掌握難度逐層加深的棋譜;像培養鋼琴家一樣,讓他不斷挑戰難度逐步加深的琴譜。《大概念》一書依據近五年來發達國家的教育實踐,提供了不同年齡階段圍繞14個大概念的學習內容。學生從5歲開始就學習如何探究,從可能不那么正確的想法開始,逐漸建構出科學大概念。
《大概念》一書還指出,科學教育改革要取得實效必須將內容、方法和評測視為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并認真實施下去,否則教育改革只會成為過場。
能否掌握概念和建立模型會影響決策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大概念理念進行科學教育能夠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是人類進行信息處理的一種基本能力。創新可以在不同的層次上發生,既有高水平創新,也有普通創新,前者只有極少數天才能夠達到,后者是所有人都可以具有的能力。但是無論哪一種創新,基本過程都包括找出實質性的關鍵問題,并做出解決問題的決策,這正與《大概念》中提出的科學教育的培養目標相吻合。
人是怎樣形成決策能力的呢?我們可以看看那些進行高水平創新的偉人們是怎樣描述他們的創新過程的。
愛因斯坦說:對表面現象之后隱藏的規律的感覺使我們產生直覺。彭加萊說:邏輯用于證明,直覺用于發明。丘成桐說:有很多重要的創造發明是學者在有深厚感情的潛意識中完成的。楊振寧還進一步指出:對于基本概念的理解要變成直覺。
這些話語體現了科學大師對創新思維的理解,雖然描述的語言不同,但其中都包含了創新思維的一些本質特征:
1.創新思維是一種直覺,而不是一個邏輯推理的過程。
2.創新思維過程需要特定情感的伴隨。
3.創新思維的產生需要有認知的基礎:對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要進入潛意識即直覺中。
20世紀中葉,認知科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問世,主要研究人的學習、記憶和思維過程,其中思維過程包括與創新有關的發散思維、專家思維和頓悟等。認知科學家研究人是怎樣決策的,面對同樣的問題專家為什么可以看出“門道”,能夠較快、較好地解決問題,甚至會有創新的想法,而外行卻只能看熱鬧,對解決問題摸不著頭腦,更談不上有創新思維了。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普林斯頓大學的卡訥曼(D.Kahneman),畢生從事有關人決策行為的研究。他得到這樣的結論:人有兩類決策系統,第一類是直覺決策系統,第二類是推理決策系統。
直覺決策系統又分成兩種:一種是依靠當時直接獲得的感知來形成判斷。兒童在做判斷時常常使用的是這種決策方式。比如兒童會憑借第一眼的印象,說你是壞人或你是好人;情侶“一見鐘情”作出的抉擇也常常是憑直覺。另一種是需要建立在已經獲得的概念和模型之上,也就是需要有相應領域的知識積累,然后在一種激昂的或是特別沉浸的情緒狀態下,依靠直覺來進行決策。這類決策過程是快速、平行、自動的處理過程,常常需要啟動聯想思維,而不是依靠有意識的搜尋。這個過程通常也是不明晰的。專家在判斷他熟悉的專業問題時,便會啟動這種直覺的決策過程。
創新思維常常是一種直覺的思維過程,有時也稱之為靈感。
推理決策系統是一個較慢的、串聯的、可控的、費力的、有規則可循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可以訓練的,比如我們學習概念和模型的過程就是啟動推理決策系統。
這兩類決策系統會在人們解決問題時交替出現。但是,不管是直覺決策系統還是推理判斷決策系統,掌握概念和建立模型都是決策必要的基礎。學什么概念,如何建立模型必然會影響決策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
為什么專家要比生手善于解決問題呢?
認知科學家基于實證的科學研究表明,在具有一定智力基礎上,創新能力與專家的知識結構、認知模型有關。專家之所以能看出“門道”,能解決問題,是因為他們的思維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1.專家具有他們所熟悉領域的知識,而且能夠把這些知識和周圍的實際事件相聯系,有過找出問題癥結和解決問題的訓練。
2.專家所具有的知識是有組織的,也就是說有清晰的概念和表達概念之間聯系的認知模型。
3.專家對自己的認知和決策過程能夠監測,具有反思和元認知的能力。
科學教育應該為學生提供好的、由淺入深的“棋譜”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無損腦成像技術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為我們有效地研究人腦提供了可能,神經教育學應運而生。
對人長期記憶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揭示:當人形成長期記憶時,神經元連接處的結構會發生變化。所以人的心智發展,實際上伴隨著腦中生物結構的變化。因此當你腦中存儲某個概念時,便不會輕易再改變。這個前概念會影響你的下一步學習。腦圖像研究還證明,對概念理解的直覺反應直接影響到對后繼概念的學習。這表明,依照不同年齡腦的發展規律,使用不同的學習方法來學習不同的內容十分重要。
科學家還研究了專家和非專家在解決問題時腦區的活動過程。例如,日本科學家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對一種類似象棋的棋類游戲的棋手進行了研究。他們比較了專業選手和業余人士兩類人在下棋過程中做決策時的腦激活區域,得到的結果表明,專業選手和業余選手在看棋譜以及做出下一步棋子移動抉擇時,腦激活的區域是不同的。專業選手一看到棋譜,可以做出快速決策,激活的腦區是位于邊緣系統中的基底核?;缀怂4娴挠洃浭欠顷愂鲂杂洃洠枰涍^模仿、學習和積累經驗的過程才能形成。這表明專業選手在做快速決策時依靠的是他們經過長期訓練而習得的有關棋譜的某種模型,決策的正確度和速度與經過訓練已經掌握的棋譜知識有關,也就是說他們利用的是直覺決策過程。而業余選手激活的腦區則十分分散,他們需要啟動前額皮層的工作記憶區,是否熟悉所見到的棋譜會影響他們的自信,從而影響取得的效果。這項研究對學習專業知識需要圍繞概念和模型來進行這一觀點提供了有力的實證支持。腦電的研究也證實了大腦在有意識決策啟動以前,已經先啟動了無意識的知識提取過程。東南大學朱艷梅博士的研究更加證實了科學教學方法的不同會導致學生形成科學概念的直覺反應不同,這從腦電的波形上就可以分辨出來。
1 運用學生已有經驗,做好概念教學鋪墊
所謂建構主義實質上是學生頭腦中主動地將原有經驗和新信息進行對比、分析、批判、選擇和重建知識結構的過程.可見,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原有經驗是十分重要的.這些經驗不僅包括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系統知識,它指的是學生全部生活經歷的積累,其中包括大量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這些經驗不僅構成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基礎,而且決定新知識的意義.
因而,在物理概念教學時,充分挖掘學生已有經驗,這對學生構建物理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很好的鋪墊作用.如在進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概念教學時,教者可先通過多媒體演示流水聲、小提琴演奏聲、人說話聲……等圖片,創設良好的物理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踴躍發言,提取大腦中已有的自然界、生活中大量的與聲音有關的信息,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概念構建做好鋪墊、奠定基礎.此時,教者只需略加引導和點撥,總結其共同特征,學生就易抽出其本質,建立“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概念.
2 運用“矛盾事件”,促進學生對新概念的建構
皮亞杰認為,個體的認知圖式是通過同化和順化而不斷發展(同化是指個體對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的過程;順化是指有機體調節自己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情境的過程),以適應新的環境.一般而言,個體每當遇到新的刺激,總是試圖用原有的圖式去同化,若獲得成功,便得到暫時的平衡(平衡是指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知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一種較高平衡狀態過濾的過程);如果用原有圖式無法同化環境刺激,個體便會作出順化,即調節原有圖式或重建新圖式,直至達到認識上的新平衡.
因而,學習是觀念(概念)的發展和改變.教師的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從舊觀念向新觀念的轉變.教師的任務則是選擇有效地促進學生發生觀念轉變的教學方法.而運用“矛盾事件”創設引起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教學情境,這是促進學生在解決認知沖突過程中構建新概念的有效方法.
在進行牛頓力學中“力與運動”關系教學時,首先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易得出與亞里士多德一樣的結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此時教師適時引出伽利略實驗:讓一小車從斜面上滑下至水平面時雖沒有推力仍繼續向前運動,歷史展示伽利略的批判意識、邏輯推理能力和實驗驗證的科學作風,突出學生前概念與伽利略實驗推理的矛盾之處,指導學生進行認知順應,構建與科學觀念一致的新概念即“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實現學生觀念轉變,達到認知上的新平衡.
3 加強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對概念內涵的充分理解
由于學生的原有經驗不同,對新知識的建構方式因人而異,即使在同一學習情境中接受同樣的新信息,不同學生也會獲得不同意義或解釋.由于不同學生理解了同一內容的不同方面,因而在教學中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將促進學生對概念內涵的更全面理解.如在進行“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概念教學時,通過學生間的小組討論,讓學生充分理解概念內涵:產生力至少具備兩個物體、物體間要發生推拉提壓等作用才能產生力、產生力的兩個物體不一定要相互接觸…….
4 再次提取學生已有信息,拓展概念外延
【關鍵詞】英語消息 隱喻 翻譯 概念隱喻理論
一、概念隱喻的概念內涵和相關理論
1.概念隱喻的概念內涵。隨著可考夫和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概念隱喻這一命題,將隱喻研究推向學術界的新。自古希臘時期以來,就一直存有研究隱喻相關問題的學者,其中部分隱喻觀點被后人稱之為“對比理論”,并將這種理論局限于修辭學研究范圍中。然而,可考夫和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明確隱喻的認知功能,他們在文章中指出:隱喻的本質是通過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這也就是所謂的“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在本質上都是隱喻的”。并且還指出隱喻可以理解為從始發域向目的域的映射。由于語言與人們的認知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因而各英語和漢語也存在隱喻的密切關系。
2.概念隱喻的相關理論。根據可考夫和約翰遜的理論系統研究,人類的思維過程主要是以隱喻為特征的,那也就是人類的認知系統是由隱喻構造的。而概念隱喻就是從日常表達式中歸納出典型性的認知模式,對反映客觀事物、尤其是反映抽象客觀事物的特征和屬性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人類認知隱喻結構中,利用對兩種毫無關聯的事物進行感知交融,從而實現對兩種毫無相關的事物的認知?;谶@種概念隱喻的理論,概念隱喻是英語學習和理解的主要策略之一。
韓禮德曾經說過,語法隱喻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人際隱喻,另一種就是概念隱喻。概念隱喻主要體現在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上,及物性將人們現實世界的所見所聞通過語法進行范疇化,分為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以及存在過程。依據不同類型的隱喻,確定語言包含的信息量,在隱喻語言的翻譯依據特定的規定上進行理解和翻譯。
二、分析英語消息中隱喻翻譯的功能
1.詞語修飾功能。通常情況下,隱喻也被稱之為“暗喻”,主要是表達喻體和本體之間的關系,本身就附帶著一種修飾性的附加成分。在英語消息翻g中,通過對英語消息內容恰當的描述,再運用恰當的描述方式表現出來,讓運用隱喻潤色的英語消息,比平鋪直敘的普通文字多了積分英語語言文字的美感,讓消息表達顯得更加委婉,也能強調消息信息的重要與否,從而對人們認識和理解消息增加一定的趣味性,而這些恰恰是因為隱喻的修飾功能才能達到的效果。
2.增加認知的功能。英語消息類型眾多,在對英語消息進行翻譯時,為了保持元消息的隱喻特征,使翻譯后的本體和喻體切合元消息的本體和喻體,增加消息的簡潔、生動和形象性,更便于人們對元消息的理解。就需要借助隱喻增加人們的認知功能,使人們更好的理解和認識元消息,也讓元消息描述的信息或者事件更符合事實。從這方面說,隱喻在英語消息翻譯中的理解是百科全書式的,也是互動式的,不是由一方語言獨自完成的,必須是源于人們對原有語言的認知基礎上,在作用于對另一種語言的認知。
3.增加社會影響的功能。當下,人們正處于一個信息萬變、快速發展的時代,來源于外界的消息豐富多樣。如果一種消息只是簡單對信息進行傳播,選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進行事件的描述,那么消息的實際作用和吸引人群就比較少。但是,如果消息中增加了隱喻元素,就會增加消息的語言魅力,即便是在消息翻譯后也不失光彩,能明顯提升人們對消息的感興趣程度,從而加深消息對人人們認知方式和認知思維的影響作用,也能相應的擴大英語消息的傳播范圍。
三、概念隱喻應用于英語消息翻譯的特點
1.直譯法。英語消息翻譯中,直譯是常見的翻譯方式,主要是指在英語翻譯過程中按照文本的詞句排列,逐詞逐句的進行一對一的翻譯。直譯法能原原本本的傳達英語文本的愿意,也是比較能體現作者風格的主要翻譯風格,直到現在,直譯法都是英語翻譯最重要的翻譯方法。
舉例來說,以“Low wages are the country's trump card at this stage of itseconomic development.” 為例,采用直譯翻譯以后就是“低工資是這個國家在其經濟發展階段的一張王牌?!边@樣的翻譯結果是將“trump card”的詞語直接翻譯成“王牌”,在消息翻譯之后,也能言簡意賅、明明白白的表達英語文本的愿意。達到這種效果的最重要原因是“trump card”不論是在中文還是在英語中都是有文化根源可追溯的,是被中英兩種文化所兼容的,將“trump card”直接翻譯成“王牌”,任意一個中國人能準確認知和理解,也不會造成中西方認知障礙,充分保留了元語言的魅力和特色,也是被人廣泛認可的語言隱喻概念。
2.意譯法。中西方文化受環境、傳統以及社會背景、歷史變遷等各方面的影響,文化表現方式和思維認可也會存在隱喻差異,因此,在進行英語消息翻譯時,為了保證翻譯后不會出現異形意異的狀況,就會根據中西方文化差異將中方文化的喻體代替元消息的喻體,讓元消息的隱喻在中方文化中也得以體現,利用這種文化異同電,讓譯文語言變得更加接地氣,也能增強意會作用。
舉例來說,以“The 40-plus summiteers are a mixed bag from Europe,Africa…”這句英語為例,翻譯成中文以后句子為“法國國家首腦會議是個大雜燴,有來自歐洲,非洲…… ”,元消息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參加法國國家首腦會議的國家很多,但元消息使用的“the 40-plns summiteers”直譯成中文意思是“一個混雜的包”,邏輯和詞義上明顯說不通,也不符合中文表達習慣,但又為了表達元消息的隱喻特色,于是譯者就將“the 40-plns summiteers”意譯為“大雜燴”,這樣一來,中方比較容易理解元消息意思,也能感受到元消息表達的隱喻特色,使得元消息和譯文都能達到喻體和指向吻合,確保翻譯前后都是傳遞同一個隱喻。
3.轉換法。轉換法也是中英文翻譯中常用的翻譯辦法,主要是指翻譯過程中為了使譯文符合目標語的表述方式習慣而對原句中的句型和語態等進行轉換。通過這種句型和語態的轉換,讓元消息的隱喻和隱喻效果更加明顯,也能讓雙方欣然接受。這是隱喻翻譯中極其有效的翻譯方法。
舉例而言,以“The floodrose mountain high…”,學習英語時,都會認識到英語在進行句意表達時“主謂賓謂狀補”等都是可以在一定的語法基礎上調換的,在@則英語消息中,始發域是mountain,目的域是flood,為了方便其他人讀到句子的理解,應用了隱喻,將洪水涌動的迅猛之勢比作成了山,雖然元消息是為了讓讀者意識到洪水肆虐的嚴重程度,但受到英語語法和中文語法的俄不同,采用直譯法或者意譯法,都無法將元消息的確切意思準確翻譯出來,因此將句子中的詞語順序做一定調整,再加上中文隱喻常用的“像”這個詞,翻譯成“洪水涌的像山一樣高”不僅保留了隱喻的最優關聯性,將元消息意思完整準確的表達出來,更讓中方易于接受這種隱喻景象的表達方式。
四、概念隱喻應用于英語消息翻譯的翻譯策略
1.轉變英語喻體。在英語消息翻譯中,轉變英語喻體主要是指譯者在英語消息翻譯時,為了避免直接按照元消息翻譯容易造成的誤會和尷尬,就從漢語中尋找到一個和英語隱喻喻體就基本一致的喻體。特別是當元消息中涉及的喻體在雙方文化差異較大時,就一定要轉換英語喻體,然后在進行翻譯。譯者從英語元消息的跨文化交際的角度設定了英語譯文語境,舍棄了元消息原有的隱喻形象,將原隱喻文化喻體意象進行轉換,并在在譯文中準確傳達。最簡單的就是“lucky dog”(幸運兒)這個詞。
2.擴展英語隱喻,適當補充寓意。擴展英語隱喻主要是說譯者在英語消息翻譯時,首先要對英語陰雨進行擴展,適當的補充元消息的喻體,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翻譯。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很多詞匯、語法甚至句子類型都存在不同,各種語言的隱喻都存在明顯差異,有時同一個喻體在英語和漢語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聯想,很多詞匯隱喻意思可能千差萬別,也有個別隱喻是比較特殊的,如果譯者看到消息,未加思索,就進行直譯或者意譯,就很容易讓翻譯后的漢語無法完全凸顯元消息的隱喻意義。這就需要對特殊隱喻的消息進行翻譯時,進行適當的擴展或者及時補充寓意,更好的讓其他人理解。
3.直譯英語喻體,增加隱喻的釋義。英語消息滲透的隱喻使抽象的事物更加具體化,當譯者在翻譯英語消息時,將英語喻體直接翻譯成漢語,存在不清楚或者無法完整表達意思時,就需要填補一些釋義進行彌補。簡單理解,就是英語消息中的A解釋B解釋的并不完整時,就可以增加一些B的釋義,處理好隱喻翻譯的意象轉換。這也是英語消息翻譯中最重要的地方,很多時候都存在著英語翻譯成漢語以后,仍然存在著因文化不同帶來的理解差異,這就需要根據理解偏差的原因,做好隱喻的釋義。
五、結語
隱喻在語文文化中的廣泛應用引起了語言文化譯者的一致關注,通過隱喻應用,使人們用熟知、具體的事物去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從而能幫助人類拓展思維。應用在消息中,能美化語言,讓枯燥的文字敘述變得生動形象,也能增強消息的實用性。但同時,這也凸顯了隱喻的正確翻譯的重要性,研究消息隱喻的正確翻譯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通過概念隱喻這一視角,為消息隱喻翻譯打開大門,并為更深層次的研究隱喻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徐知媛,王小潞.中國英語學習者的隱喻理解策略及理解模型建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01:98-110+159-160.
[2]卜佑娟.英語學術語篇中概念隱喻的翻譯策略[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123-128.
[3]武寧.概念隱喻在古漢詩英譯中的轉換[J].安順學院學報,2013,01:35-37.
[4]劉文宇,張勖茹.語境對隱喻理解影響研究文獻的可視化分析[J].外語研究,2013,04:17-26.
[5]周榕,徐麗欣.概念隱喻對并列中英雙語者隱喻表達理解的效應研究[J].現代外語,2012,03:261-269+329.
關鍵詞:概念語法隱喻;漢英翻譯;教學
作者簡介:賈竑(1979-),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佳木斯大學公共外語教研部,講師,齊齊哈爾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6)。(黑龍江?佳木斯?15400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佳木斯市社科聯項目“大學英語教學中英漢隱喻的跨文化對比及翻譯課堂的實效性研究”(項目編號:11172)、2010年佳木斯人文社科研究項目“英漢隱喻的跨文化對比及翻譯研究”(項目編號:W2010-195)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6-0156-02
現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全面發展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與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進行有效的口頭和書面交流,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見,對于當前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英漢互譯能力是衡量非英語專業學生綜合語言技能的一項重要指標。在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以補全句子形式出現的漢譯英試題是一項重要的考核內容,而這僅占卷面總成績5%的5個漢譯英句子卻成為眾多考生的薄弱環節,甚至攸關整場考試的成敗。學生之所以在翻譯題目上失分,部分原因是由于此題被安排在整套試題的最后,學生對考試時間統籌不合理,導致沒有時間去作答;此外,更重要的是因為即使勉強作答,多數學生的“漢語式英語”現象過于嚴重,譯文很難得到高分。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學生漢譯英水平成為許多大學英語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圖將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概念語法隱喻理論融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分析指導翻譯實踐,并希望通過此嘗試逐步培養中國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及語言表達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漢英互譯水平。
一、語法隱喻概述
1985年系統功能語言學派創始人Halliday在其著作《功能語法入門》一書中正式提出了“語法隱喻”的理論概念,這一提法超越了傳統的詞匯隱喻研究。具體來講,“語法隱喻”不是單純地用一個詞去代替另一個詞,而是用一種語法結構去代替另一種語法結構的語言表達形式。而且,這兩種語法結構分別展現了同一概念含義的不同表述方式,即一致式(congruent)和隱喻式(metaphorical)。隨后,Halliday又把語法隱喻分為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并強調名詞化是實現語法隱喻的最有力手段。名詞化把小句變成名詞或名詞詞組,使原本表示過程的動詞和表示屬性的形容詞具有了名詞特征。
在一致式概念表述里,按照我們的傳統表述經驗,動詞表示動作、過程,名詞表示行為參與者,形容詞表示特征性質等。這種方式貼近我們的直覺感應,多用于日常英語表達。而在隱喻式表述概念中,人們通常根據語言的實際應用需要,變化原有的語法關系,即動詞、形容詞常被轉化為名詞,句子轉化為詞組等。這種用名詞表示動作,或用動詞表示某些概念的表述方式,在功能語法中被稱為語法隱喻。通過大量的語料比較分析可知:在日常英語里,人們通常較多使用一致式的感性表達方式;而在書面英語或比較正式的文體中,隱喻式表達的使用則更多,這種經過名詞化所產生的大量語言表達具有簡練、凝重之特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英語表達的客觀效果。例如,要用英語表達“這幾年西歐的經濟和工業不景氣。”這一意義,可以說:
(1)An economic industrial depression took place in Western Europe in the last few years.
(2)The last few years have witnessed an economic industrial depression in Western Europe.
比較可得:(1)句表達是事物狀態描述的常用手段,語義鮮明直接,措辭力度與事物狀況性質較為一致,因此是“一致式”表述。然而(2)句表達與事物狀態描述的常用手段差異較大,是與人類直覺感性表達不一致的理性思維體現,常用于英文書面文體,因此是“隱喻式”表述。
已有研究統計:無論是英語語篇還是漢語語篇,書面文體的隱喻程度高于口語文體,科技文體的隱喻程度高于其他文體。同時,英漢兩種語言在隱喻程度上也存在較大差異,英語語篇的隱喻程度明顯高于漢語語篇。因此,當我們處理漢英互譯時,就要有意識地運用語法隱喻手段將漢語語篇進行英譯,這樣翻譯出來的譯文才更加地道,符合英語的邏輯思維及語言表達習慣。
二、翻譯教學實證研究
1.研究目的及意義
筆者擬通過對受試對象的課堂翻譯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研究,試圖證明語法隱喻的掌握程度與漢英翻譯能力之間存在正相關,旨在提出將語法隱喻理論引入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翻譯教學實踐,逐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實現提高漢英翻譯水平的目的。
2.研究設計及受試對象
筆者選取所教班級學生進行一課時(45分鐘)的翻譯筆答測試,要求學生獨立作答完成一張包含15個漢語句子的漢譯英翻譯試卷。受試對象為佳木斯大學2009級非英語專業大二學生30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6人,英語均已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六級考試。受試對象之前均沒有接受過任何有關概念語法隱喻的知識培訓,只是在開始測試前教師給予適當鼓勵,希望受試基于個人理解盡可能翻譯出純正、地道的英語句子。選擇這樣的測試對象是因為:通過了全國大學英語六級考試的非英語專業學生已具備一定水平的英文表達和漢英互譯能力,使得測試結果更能客觀說明語法隱喻掌握程度與漢英翻譯水平之間的關聯性。
一、分析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確定為高中數學教材中關鍵的數學概念,以及那些學生在理解和接受過程中感到困難的數學概念.首先從教學的角度羅列并分析這些概念的特點,學生在學習和認知過程中會產生怎樣的困難及為什么產生這樣的困難; 然后思考并探索這些概念的教學策略; 再分階段在高一、高二進行教學實驗; 最后通過考試分析、與學生交流、對照試驗,反饋并分析教學效果,總結相應的教學方法.
二、分析結果與建議
1.演繹建構教學
高中數學中有不少概念之間有著密切的邏輯關系,例如:函數與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三角函數、數列,就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對數函數與指數函數通過反函數聯系起來.此時,概念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同化”或“順應”的過程.概念間邏輯聯系的確定不僅能幫助高中學生建立一種較牢固的知識結構,也幫助學生體會一般到特殊,或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所以對于那些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概念有邏輯關系的概念,我們可以通過邏輯演繹過程,幫助學生主動建構概念.
僅以數列通項公式為例,因為教材中數列的通項公式是通過觀察規律引出的,很多學生甚至老師僅僅把它看作是數列的一種表達方式,根本未意識到數列的通項公式是一類特殊的函數(離散函數),所以后面在學習利用它研究單調性和求最值時,效果就打了折扣.其實我們可以通過利用研究函數概念的思想方法加深對數列通項的理解,一切顯得順理成章,只不過定義域變成正整數集而已.這樣處理對學生來說,數列不再是孤立的知識,而是函數體系中一個特殊的內容而已.樣題:已知數列{an}的前n項和為Sn=n2-7n,n∈[WTHZ]N[WTBX]*.問{an}的前幾項和最???解:將Sn看作二次函數,其對稱軸為x=[SX(]7[]2[SX)],所以(Sn)min=S3=S4=-12.
2.類比建構教學
把類比方法用在兩個平行(或者說并列)的概念上有較好的學習效果.在高中教學中,指數與對數;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平面角與二面角;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排列與組合;橢圓、雙曲線與拋物線等概念,我們都可以將其看作有特殊關系的并列概念.
例如:指數運算與對數運算其實是逆運算的關系,我們完全可以提示學生通過指數運算的性質來主動尋找對數運算相應的性質;在學生完全掌握橢圓的概念和性質后,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認識橢圓概念的方法和規律自己研究雙曲線和拋物線,學生通過自己主動的思維活動得到的結果,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平面角和二面角其實是二維平面和三維空間的不同表示形式,我們可以借助二維平面上角的概念來幫助學生理解三維空間角的度量的有關概念.上述過程,教師都只須充當一個引導者就行了.
3.模型建構教學
多數抽象的數學概念,我們可以為其找到具體的模型.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對具體模型的學習和認識來幫助學生掌握抽象概念的性質及特點,這樣有助于學生對其產生形象的認識,促進學生對概念的主動建構.
例如:等差數列性質的學習,我們可以先選擇一個具體的等差數列,如{an}:1,3,5,7,…來考察它的特點,再推廣到一般的性質.又如:數學歸納法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其中體現出來的遞推原理及有限與無限思想很難理解.我們可以不斷演示“多米諾骨牌”實驗,讓學生在其中體會“要使骨牌全部倒下,只需滿足兩個條件:(1)第一塊倒下;(2)前一塊倒下能使后一塊也倒下,就足夠了.”通過建立模型讓學生從直觀上對數學歸納法的思想有感性的認識,學生再利用這一思想去解決問題.課后反饋練習表明,超過九成的學生能理解數學歸納法的思想.這比不建立模型,而是單純進行理論分析的教學方式的學生超出一成左右.
4.活動建構教學
高中數學中有一些概念,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很少有與之關聯的內容,概念本身也顯得較為獨立.例如計數問題中的排列與組合概念,概率統計中的概率等概念.雖然高中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和形式運算能力,但要在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建構這些概念僅靠思維運算是不夠的,至少效率不高.教師切忌用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學生,認為這些概念簡單,學生很容易理解.
例如:為幫助學生建構排列的概念,我們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羅列某個排列的各種可能,讓學生在羅列的過程中去體驗什么是排列,什么叫一個排列,什么叫排列數;還可以引導學生反思乘法原理,促進學生對排列知識的主動建構.再如:為幫助學生理解概率的概念,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扔硬幣拋圖釘,在活動中體驗概率與頻率的關系,體會計算概率方法的合理性,引導學生主動建構概率的有關概念.
5.反思建構教學
對于很多抽象程度高又完全陌生的數學概念,學生即使能找到它與原有某個知識點的聯系,也常常會因為對概念本身理解程度淺顯而使這種聯系很快消失,建構起來的概念也特別容易遺忘.對于這類型概念,我們不僅要增加學生對概念本身的操作和體驗,更應幫助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對自己的思維活動進行反思.
例如:對數的概念,雖然我們知道對數運算是指數運算的逆運算,但往往很多學生在剛開始接觸時,卻很難說出log39究竟是一個什么數.我們從數學概念的二重性(2)理論出發,因為對數既可以被看作一個過程,又可以被看作一個對象,而學生對這種概念的理解往往是從過程開始的,逐漸上升為一個對象.這種質變依靠反思更容易獲得.因此,我們可以從解諸如3x=9這些方程出發,指出x=log39既可以看作一個運算(過程),又可以看作一個結果(對象),幫助學生反思這種運算過程,從中主動建構對對數概念本身的認識.在反函數的教學中也有類似情況,很多學生僅知道如何求一個函數的反函數,而認識不到反函數首先是一個函數.而對這個問題反思的結果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反函數概念的理解,也加深了對函數概念的理解.
關鍵詞 現代教育理念;醫學院校;數學建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22-0111-02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Colleges under Guidance of Modern Education Ideas//QI Dequan, ZHANG
Ruodong
Abstract Modern educational ideas, such as inter-subjectivity concept,
quality education concept, and individualization concept and syste-
matize concept, transcend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idea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dern education ideas,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
ching of medical colleges should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rea-sonably retu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udents’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imple-
menting hierarchic and sub-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 streng-thening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of the college.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 ideas; medical colleges; mathematical modeling
1 引言
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一個優秀的醫務工作者不僅要掌握淵博的知識、精湛的醫術,更要具備創新能力。創新能力能夠在臨床治療、新藥品開發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等領域發揮重大作用,促進醫學的進步。數學建模是運用數學化的語言和方法來表述現實生活中研究對象的內在規律,引導學生將求解到的數學結論返回到實際對象的問題中的過程[1],它是提高醫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在傳統教育理念影響下,現有高等醫學院校數學建模課程的教學實效性不強。因此,迫切需要轉變教學理念,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改革高等醫學院校的數學建模課程教學模式。
2 現代教育理念對傳統教育理念的超越
理念的轉變是教學改革的先導?,F代教育理念是對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精髓和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精神的提煉和整合,它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超越,為高等醫學院校數學建模教學改革指引了方向。比較重要的現代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主體間性理念、素質教育理念、個性化理念和系統性理念。
主體間性理念 傳統教育理念對教育主體的認識經歷了由“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轉變的軌跡。這兩種觀點在理論上各存偏頗,都根本否認了教育^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關系?,F代教育理念則認為由于教育活動是教與學的統一,因此教育主體呈現出“一體兩面”的性質。作為教育活動基本要素的教師和學生都是教育主體,雙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主體性活動,體現了“主體間性”。
素質教育理念 傳統教育理念過于重視知識的講授與傳遞,忽視受教育者實踐和操作能力的培養,結果導致只關注學生考試分數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弊端。現代教育理念則主張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和訓練,認為能力與素質是比知識更重要、更穩定、更持久的要素。它特別注重教育過程中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工作以及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旨在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
個性化理念 傳統教育理念過于強調教育形式的統一性。在個體培養目標方面,與總體教育目的整齊劃一。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傳統教育通過統一的教學計劃、統一的課程與教學大綱、統一的課表與同步的教育進程及標準化的教育管理塑造不同的學生[2]。現代教育理念則尊重學生的個性,認為每個學生由于其遺傳因素、成長的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的不同,必然導致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現代教育理念主張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
系統性理念 傳統教育理念提出“三中心論”,即書本中心、教師中心和課堂中心,主要關注學校的課堂教育這一構成要素。現代教育理念則主張把教育活動看作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過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就家庭、學校、社會各自而言,又分別構成一個子系統。
3 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的高等醫學院校數學建模教學改革致效方略
合理歸位教師和學生的地位 現代教育理念中的主體間性理論主張教育活動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一,矯正了傳統教育理念中“重教輕學”和“重學輕教”的教學價值觀的褊狹。在現代教育理念中的主體間性理念指導下,高等醫學院校的數學建模教學應當對教師和學生的地位進行合理歸位,以“主體間性的師生觀”消解“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兩極對立觀。
以現代教育理念中的主體間性理論為指導,高等醫學院校的數學建模教學活動應加強數學建模指導教師與醫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作為指導教師,不是簡單地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灌輸,而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參與式教學、啟發式與提問式教學、討論式教學、辯論式教學等一系列方法相結合,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要通過舉辦學術講座、建設數學建模課程學校網站等形式,積極拓展和構建課堂外的師生平臺。
注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現代教育理念中的素質教育理念強調知識、能力、素質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有機統一,更重視教育過程中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工作以及內化為學生的自身素質。數學建模的過程,本身就是理論知識運用和實踐操作過程相結合的過程。數學建模教育,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高等醫學院校的數學建模教學,不應僅僅進行理論知識的講授,更應注重實現理論知識講授與實踐操作能力培養的統一。為強化醫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高等醫學院??山M織醫學生組建數學建模社團,積極鼓勵醫學生參加各個級別的數學建模競賽,在各種活動和競賽中鍛煉提高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在數學建模活動和數學建模競賽過程中,教會醫學生如何運用書籍、網絡等工具查閱相關資料,如何運用統計方法整理數據,如何運用SPSS、MATLAB等數學軟件分析數據,如何撰寫論文。通過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鍛煉醫學生的毅力和耐力,提高醫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自學能力、對科技新成果的使用能力以及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實行分專業、分層次的教學模式 現代教育理念中的個性化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個性意味著差異性。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必須正視醫學生存在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不僅體現在醫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更體現在醫學生與其他專業大學生之間的差異,以及不同醫學專業之間的差異。因此,要提高高等醫學院校數學建模教學的實效性,可在尊重這種差異性的基礎上,提出分層次、分專業的教學模式。比如在數學建模案例庫的建設過程中,可根據不同年級和不同醫學專業的特點選擇或編寫案例。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則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合不同專業的數學建模教學案例。例如:針對臨床醫學專業,可選用“艾滋病的療法評價與療效預測模型”;針對預防醫學專業,可選用“傳染病模型”;針對藥學專業,可選用“藥物動力學模型”;針對生物醫學工程R擔可選用“DAN序列分類模型”;針對口腔醫學專業,可選用“牙弓生長模型”;等等。
切實加強學校各部門的協調和配合 現代教育理念中的系統性理念主張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是教育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子系統。因此,要增強醫學院校數學建模課程的教學實效性,首先要發揮高等醫學院校數學建模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強數學建模的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指導教師的隊伍建設。同時,還應上下齊動,加強醫學院校系統內部各個部門和各環節的協調運作,取得黨政管理部門、教學輔助部門、學生管理部門的積極配合與支持。
4 結語
現代教育理念中的主體間性理念、素質教育理念、個性化理念和系統性理念為高等醫學院校數學建模教學改革指引了方向。在現代教育理念指引下,應當合理歸位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注重對醫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實行分專業、分層次的教學模式,切實加強學校各部門協調和配合,從而提高高等醫學院校數學建模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許萬銀.數學建模方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
關鍵詞:物理概念;重要性;特點;形成途徑
在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們在分析物理現象或處理物理問題時,常常出現錯誤的判斷或者束手無策,也有的學生對概念倒背如流,但一用就錯。究其原因,其重要的一條是沒有正確理解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既然重要,那么,什么叫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有哪些特點?掌握基本物理概念的過程及如何進行物理概念教學等等,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
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的一種抽象。某一物理概念,就是某一事物、現象的本質在人的大腦中的反映,它是在大量觀察、實驗,獲得感覺、知覺,形成觀念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想象,區別出個別與一般、現象與本質,把一些事物的本質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建立的。一切概念都要通過詞語來表現,定義是對概念內涵(物理意義)的揭示,條件是對概念外延(適用范圍)的限制。
本文根據物理概念的特點,結合平時課堂教學實踐,就加強概念教學談談自己的切身體會。
一、物理概念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不僅是物理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構成物理規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論的基礎和前提。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認識是教學要達到的目標之一,也是教學的出發點。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物理過程本質屬性的一種抽象,是在大量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質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又使人們在紛繁復雜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成為物理思維的有力工具。所以,如何突破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是物理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二、物理概念的特點
1.物理概念是觀察、實驗與科學思維的產物
例如,我們觀察到下列一些現象:月亮會升起,汽車會前進,機器在工作,人在行走等等。盡管這些現象的具體形象不同,但是我們可以撇開它的具體形象,從它們的共性去考慮時,就會發現其共同的特征,即一個物體相對另一個物體的位置隨時間變化。于是,我們把這個從一系列具體現象中提煉出來,又反映著這一系列具體現象本質特征的抽象,叫做機械運動。機械運動就是一個物理概念。
總之,任何一個物理概念,都是觀察、實驗與科學思維相結合的產物。
2.定量的物理概念,是可以用數學和測量聯系起來的
許多物理概念,如力、質量、速度、溫度……都具有定量的表示,如某個力是100牛頓,某物體的質量是1千克,……然而,也有許多物理概念,表面看來,是不定量的。實際上,它們也具有定量的含義。如“平衡”的概念,其定量含義是:如果研究對象是質點,則意味著質點的加速度等于零,故其平衡條件為合外力等于零,即F合=0。
3.物理概念還具有各自的特征
中學物理涉及的概念約四百余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是反映物質屬性的。如:運動、慣性、質量、能量、電、磁、波粒二象性等,這類概念的特點是:其含義深刻,富有哲理性,很難從其表面定義上獲得深入理解。只有隨著知識學習的積累和發展才能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第二類是反映物質及其性質的。如:速度、加速度、密度、電場強度、電勢、電動勢、電阻、電容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用兩個或幾個物理量的比值來表示它們的定義。
第三類是反映物質間相互作用關系的。如:力、壓強、沖量、功、熱量。這些概念的特點是:與物質間相互作用密切關聯,對于單個物質是毫無意義的。
第四類是一些描述物理現象的名稱。如:勻速直線運動、圓周運動、簡諧運動、反射、折射、干涉、靜電感應、電磁感應、反射性、核反應、質量虧損等。這類概念的特點是:就其概念本身而言,并不難理解,難理解的是這些物理現象產生的原因、條件、及規律。
能否使學生真正地理解概念直接影響到某一章乃至整個物理學的學習,下面就討論一下掌握物理概念的途徑。
三、形成物理概念的途徑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物理過程本質屬性的一種抽象。教學設計時必須通過感知活動、觀察實驗、科學抽象、歸納總結、理解運用等一系列實踐活動,才能獲得研究物理問題的感性材料,在這個基礎上,經過認識加工,思維整理,從而突破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1.通過感知活動,為概念的形成提供認識基礎。概念的形成是極為復雜的認識過程,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身邊的物理問題勤觀察,勤記錄,勤比較,以收集豐富的感性材料,形成具體的感性認識。通過大量的現象和事例,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對感知事物或現象經思維加工,剔除次要的、非本質的因素,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以形成概念。
2.通過觀察實驗,為概念的形成提供科學依據
物理知識來源于實踐,特別來源于觀察和實驗,物理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意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伽利略就是通過比薩斜塔上著名的自由落體運動實驗,來推翻亞里士多德關于重的物體下落快,輕的物體下落慢的錯誤結論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概念形成的需要,有計劃、有目的地精心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揭示隱含的不易察覺的規律,從而形成穩固的概念。例如,用兩張相同的紙片,一張攤開,一張揉成團,在同一高度同時釋放,讓它們自由下落,結果同樣重的紙片下落也有快慢之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瞬間就被質疑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瞬間就被調動起來了。
3.通過科學抽象,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使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這是學生形成概念的關鍵
物理概念是人腦對物理現象和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的產物。教學中,在介紹或學生已獲取的有關感性材料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等抽象思維的方法,參與“科學抽象”活動,概括總結得出結論,而不是一字不漏地背誦課文的定義。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分析,才能糾正一些錯誤認識。 轉貼于
4.通過討論歸納,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物理概念的內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物理現象的本質屬性,是該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特征。例如,在“電勢”教學時,必須讓學生明白電勢是描述靜電場能的性質的物理量,電場中某點的電勢用置于該點的檢驗電荷所具有的電勢能與檢驗電荷電量的比值來度量,電場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電勢,它決定于電場本身的性質,但與置于電場中的檢驗電荷q無關。電勢同電勢能、電場強度的概念不同,電勢能是用來描述電荷在電場中所具有的勢能,其大小既與電場有關,又與引入電場中的電荷有關。電場強度反映靜電場力的性質的物理量,電場強度的大小也只與電場本身有關,而與檢驗電荷無關。電勢和電場強度都是從不同角度描述電場性質的物理量,它反映了電場與其它事物的本質區別。
物理概念的外延則是指所反映的物理現象本質屬性的對象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如電勢的概念只適用于靜電場,而不適用于交變電場。
5.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使學生著重理解概念的物理意義
第一,對于所得到的結論,要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文字或數學式子來表達。一般先用語言文字表達,再“翻譯”成數學表達式。這使學生對有關的概念獲得一個明確、完整的認識。
第二,對于概念的文字表達,不應要求學生機械地記憶,重要的是要及時地將其“返回”到具體事例中,使抽象的東西“物化”,并在具體與抽象反復結合的過程中,使之對有關概念的物理意義不斷加深理解。例如:一火車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坐在車廂里的人,豎直向上拋出一個物體,此物體下落后會落到原來的拋出地點嗎?對于這個問題,學生不斷爭論的過程,就是具體與抽象反復結合的過程,學生通過爭論對慣性的理解就會深入一步了。
第三,容易混淆的概念,可采用對比的方法,明確其區別與聯系,以加深理解。在物理學中,有些概念看來很相似,但其意義卻不相同。對于這些概念,我們可采用對比的方法,弄清其區別與聯系。例如電壓是反映靜電場力做功,把電能轉變成其它形式的能的物理量;電動勢是反映非靜電力做功,把其它形式的能轉變成電能的物理量。這是它們質的區別,在量值上它們都是以移動1庫侖電荷做功的多少來量度的,二者單位都是“伏特”。所以,電壓和電動勢的物理意義是不同的,但它們之間又是有聯系的。當學生對這兩個物理量有了這樣的理解后,在他們學習全電路歐姆定律時,從能量轉換和守恒的角度來推導和理解這個定律就不困難了。
第四,物理學的許多概念及其公式都有它確定的意義、前提條件和適用范圍。應從物理量之間客觀存在的依存關系上去全面理解,而不能只從它們之間所反映的數量關系來形式說明。例如密度,電阻,電容,加速度等均是定義式而不是決定式,分析它們的變化一定得尋找決定式;又如電功率,一定要注意這些公式的適用條件,領會只有在純電阻電路中才是等效的。
第五,通過階段性的學習,讓學生逐步形成概念。人的認識規律總是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從淺入深的過程。一個完整的概念的形成和掌握也需要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因此,強調一次講深講透的做法是不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的。正確的做法應隨著學習的進展,逐步擴大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而每一個階段的學習都應有明確的要求;同時,不同階段的學習,又必須相互聯系,形成一個整體,以最終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概念。此外,要學生牢固掌握概念,還必須讓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加深。
總之,一個概念的形成,理解并掌握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是一個特殊認識和一般認識、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反復結合、相互作用的辯證發展過程,是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作為一名物理教師,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加強物理概念教學。
參考文獻
高中化學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強調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提倡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在必修和選修模塊化學概念教學中,由于課程目標的不同,前者重視情境創設下概念形成的推動,后者重視邏輯推理中概念形成的引導。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化學概念教學,精心創設情境,重視概念引入;轉變教學觀念,關注概念形成;利用認知沖突,引導概念修正;理論聯系實際,加強概念應用,幫助學生實現對概念的主動建構。
關鍵詞:建構主義;化學新課程;概念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8
化學概念教學是將大量的化學現象、化學事實經過比較、綜合、分析、歸納、類比等方法抽象出來的理性知識在教學中以概念的形式體現出來,指導學生認識、理解并學會應用,解決實際化學問題的教學。高中化學新課程概念教學,要改變原來概念原理教學中存在的過多關注具體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識記,忽視概念理論的認識功能和指導作用,導致學生只記得具體的概念知識,不會應用概念分析、解決問題和現象的誤區,即強調觀念的建構。因此,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化學概念教學設計,重視從具體知識的教學轉化為以觀念建構為核心的教學,強調概念在學生認識中的作用,并選擇合適教學策略的實踐過程。
一、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化學概念教學的設計策略
建構主義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化學概念教學中,為了實現有意義的建構,必須要關注情境的創設、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應用。
1.情境創設策略。
概念的建構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而學生的主動參與取決于教學設計過程中對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激發。這就對概念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并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有效的教學情境,首先應該和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相結合,這種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和經驗的情境,使學生“能參與,能建構”;其次是能夠引發認知沖突的情境的創設,使得學生“想參與,想建構”;三是應用概念于生產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創設,使得學生“樂于參與,樂于建構”。
2.概念形成策略。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新課程化學概念教學中,要關注學生概念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形成和建立概念,并在活動中注意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應用概念去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利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的的基本方法。概念的形成,不僅需要明確學生需要建立的核心概念,弄清概念間的邏輯關系,確定教學內容的深廣度,更要準確探查和研究學生認識發展的障礙點,制造有效的認知沖突,運用直觀手段,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運用邏輯推理,凸顯概念形成過程。
3.概念應用策略。
概念教學的目的不在于告訴學生概念的內容是什么,而在于告訴學生為什么要學習這個概念,應用這個概念能解決的什么樣的實際問題,體現化學概念的學習價值。在教學中如果忽視概念和實際的聯系,陷入到概念字面的剖析和辨析的誤區中,就會導致學生逐漸喪失學習化學的興趣,不利于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的培養。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重視所學概念對學生認識中的指導作用,在解決具體問題和現象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固化對概念的認識,理解基礎上靈活運用概念,而不是對概念死記硬背。
二、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概念教學設計實踐
在高中化學新課程中,概念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分布在必修和選修的各個課程模塊的教學中。由于必修和選修模塊教學要求的不同,不同模塊概念教學設計模式的側重點也不相同。
1.基于情境包裝的必修模塊概念教學
必修模塊教學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奠定必要的基礎,因此,其課程目標是多元的,既要求核心的化學知識,研究物質與建構化學概念的過程與方法,又要求應用化學知識和技能解釋、分析實際問題的意識和情感,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情境的創設推動概念的形成。
以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化學反應速率與限度第1課時――化學反應速率的教學設計為例:在概念引入環節,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閔恩澤院士的研究領域,催化劑能加快石油煉制過程中的反應,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事實為情境,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引發學生對化學反應快慢的思考;
在概念體驗環節,以生活經驗的回憶和探究實驗的體驗為情境,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影響化學反應快慢的因素;
在概念形成環節,根據對學生前認知的準確探查和研究,預測學生在定量描述時,學生容易直接遷移物理學上對速率的定義,用相同時間內物質的量的變化來定量描述反應速率,因此利用鎂和鋁與相鹽酸反應為情境,突出由于體系體積不同,而造成的認知沖突,引導修正概念,并形成正確的概念;
在概念應用環節中,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情境,引導概念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的實用價值。
2.基于邏輯推理的選修模塊概念教學
選修模塊概念教學,旨在促進學生的化學反應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幫助學生發展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因此更重視邏輯推理,凸顯概念形成過程。
以必修4第三章第三節鹽類的水解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為例:
在概念引入環節,設計汽車自燃情境,引出泡沫滅火器,引起學生對泡沫滅火器原理的猜測和實驗驗證鹽溶液酸堿性,初步建立起鹽溶液酸堿性和原有認知中“鹽溶液是中性”之間的認知沖突;
在形成概念環節,從已經實驗驗證的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呈堿性和飽和硫酸鋁溶液呈酸性引發學生思考,采用“問題鏈”的方法進行思維程序的點撥,進行邏輯推理:
問題1:碳酸氫鈉溶液和硫酸鋁溶液中有哪些離子存在?用電離方程式表示出來。
問題2:明確了兩種溶液中微粒的來源、種類和相對數量。思考:能否直接借鑒酸堿對水電離平衡影響判斷溶液酸堿性的方法分析鹽溶液酸堿性?
問題3:既然單純從溶質電離離子對水的電離平衡影響不能解釋實驗事實,而電解質之間的反應主要是離子之間的反應。這說明這些離子間必然存在某種相互作用。尋找一下,這種相互作用可能是什么?能解釋實驗事實么?
問題4:從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角度考慮,這種相互作用可以存在么?
問題5:鹽和水的離子間的相互作用既有存在的可能性,又有存在的必然性,而這個過程就是鹽類的水解。那么,鹽類的水解是什么?
由此,溶質、溶劑電離的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浮出水面,水和鹽之間的相互作用實質凸顯出來,溶液分析的科學有序思維方法自然形成。
在概念應用環節,主要設計方法應用,應用新方法推測其它常見鹽溶液的酸堿性,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強化了多平衡共存體系中綜合分析各因素間相互影響的思維意識;再在理論推測后的實驗驗證,幫助學生體會科學結論的形成過程。
三、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概念教學設計思路
雖然由于必修和選修模塊教學目標的不同,使得必修模塊教學中概念的形成主要以情境的創設為推動,而選修模塊教學中概念的形成主要以邏輯推理做引導,但在整體設計時,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都會在尊重學生已有認知和經驗的基礎上上,考慮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概念修正和概念應用幾個環節。
1.精心創設情境,重視概念引入。
建構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知識意義的理解。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教師要創造科學合理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與學習環境的有意義的建構。概念課的教學設計,也要利用好各種情境:如引入情境、實驗探究、認知沖突的創設、知識應用等等環節,幫助學生建立抽象的認知內容和已有知識之間的聯系,進入到概念研究的情境中來。使學生學習化學概念的過程是一個從對化學變化的感性認識出發,經過抽象、概括而達到對化學現象理性認識的過程。
2.轉變教學觀念,關注概念形成。
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有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這里所強調的,就是學生親自體驗形成知識的重要性。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認識到概念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到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其形成意義所在,而不能單純地為了教概念而教概念,關注概念本身而忽略概念的形成過程是錯誤的,是忽略學生思維發展的做法,是一種不科學的教學設計過程。實踐證明,只有真正引導學生自主形成的概念,才會被學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才能在應用實踐環節經得起推敲和檢驗。否則,學生獲得的概念只能靠記憶來維持。
3.利用認知沖突,引導概念修正。
學習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質疑,才能有長進。概念形成過程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而思維發展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難免有疑問、有質疑。因此,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思維困難點,適時的點撥和技巧性的提示,都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適時修正,獲得和生成準確的概念,避免錯誤印象對思維的干擾。
4.理論聯系實際,加強概念應用。
運用概念解決生活生產實際問題是對學生概念理解程度的真正考查和檢驗。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的東西,只有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變得鮮活起來;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知識才能變得豐富、深刻。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就是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初步樹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所以,在概念的應用環節,除了能利用概念解決一些應試的試題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讓他們自覺地把所學知識和具體生活生產實際聯系起來,從而認識到概念在化學學習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全文共3674字)
參考文獻
[1]王磊.《普通高中化學課程分析與實施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胡久華.《化學課程與學生認識素養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陳越.《建構主義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2002
[4]2010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領導小組.《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化學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和模塊學習要求(試行)》,2007
關鍵詞 出版物市場調查與分析 基于工作過程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Voc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under the Concept of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as the Example of Publications Market Research and Analysis
ZHOU Caimin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Currently in China,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under concept of "based on work process" courses reform,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active and enterprise communication, common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courses, under technology area and professional posts of served requirements, reference related of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standard, reform courses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 while in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for impr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integrate "practice, learning, teaching" in on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ublication market survey and analysis"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example,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thought and inquiry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 "Publications Market Research and Analysis";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teaching methods
作為職教課程開發的重要基礎,“工作過程”目前在職業教育領域已成為使用頻率很高的概念,“基于工作過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實際上是想讓學生在真實工作情境中對技術(或服務)工作的任務、過程和環境精心整體化感悟和反思,從而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的統一。其中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是保證課程教學效果收到實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教學方法也應依照“基于工作過程”的理念進行改進。
1 根據高職教學宗旨,更新教學理念
高職教學旨在培養“為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的任何一方面都必須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不得偏離,教學方法也同樣如此。探索“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是進行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而完成這個任務,首要的是更新教學理念。
第一,“基于工作過程”理念下的教學方法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習要與將來所從事的工作相關聯,學習知識,獲得實踐技能并會運用這些技能,發展自己的通用能力。第二,“基于工作過程”理念下的教學方法應該以能力為本位,強調能力的獲取和能力的發展,指導學生去尋找得到結果的途徑,最終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結果,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第三,“基于工作過程”理念下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應該以發展為目標,不僅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可持續性終身發展。
出版物市場調查與分析課程是高職院校出版與發行專業的一門專業必須課程,是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出版與發行專業人才的培養定位,以出版物市場調查的工作過程為主線,與出版發行企業共同開發設計的。此門課程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正是依據以上理念,教、學、做相結合,融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積極培養學生的思考、動手的綜合職業能力。
2 基于工作過程,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等具體情況實施教學方法
“基于工作過程”理念下的課程,其教學方法是將知識融入工作過程,使教學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開展能反映出出版物市場調查全過程,展現工作對象、工作主體、工作方法、組織方式與工作要求等實際狀態運作,提升學生職業技能。
2.1 項目教學法
“基于工作過程”理念下的項目教學法,是教師將項目以需要完成的任務的形式交給學生,由學生自己按照實際工作的完整程序進行,通過直接的了解觀察與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的教學方法。這些項目是教師精心設計的工作項目,是仿真或者真實的工作流程,學生有獨立進行計劃安排工作的機會,通過小組或獨立完成項目的過程。
出版物市場調查與分析這門課程設計了出版發行企業市場環境的調查、書店的商圈調查、出版選題調查、圖書閱讀和購買情況的調查、讀者調查、書報刊零售店調查、書報刊宣傳與推廣調查等小項目,將學生組建為每組4~8人的項目團隊,每個項目團隊共同制定計劃、共同或分工完成項目對應的具體工作任務,最終合作完成整個項目。實訓項目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綜合形成具備內在邏輯關系的實訓體系,項目操作與理論教學緊密聯系,學生邊學邊做,逐步提高。
2.2 任務驅動教學法
“基于工作過程”理念下的任務驅動法,是教師設置一個個任務,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任務同樣是與實際工作密切相關的,是企業實際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務的體現。
出版物市場調查與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是按照出版物市場調查工作的工作流程設計:明確出版物市場的調查目標――制定出版物市場調查方案――選擇出版物市場調查的方法――設計科學合理的出版物市場調查問卷或提綱――收集所需出版物市場信息資料――整理分析出版物市場調查資料――撰寫出版物市場調查報告。這個工作流程實際上就是七大任務,每項任務之下又包含有諸多小任務。例如制定讀者調查方案、設計讀者調查問卷、選擇讀者調查的方法等,圍繞完成任務中出現的問題、難題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技能的訓練。
2.3 頭腦風暴法
“基于工作過程”理念下的頭腦風暴法,是針對實際工作過程中的環節或工作任務、工作對象等工作要素可能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頭腦風暴法,應用所學知識,暢所欲言,集思廣益,促使學生對某一問題產生自己的意見,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激勵引起連鎖反應,從而獲得大量的構想,經過組合和改進,達到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目的。
例如設計出版物市場調查與分析課程中“圖書閱讀和購買情況調查”的任務時,針對出版物讀者圖書閱讀的偏好、方式等,圖書閱讀能反映的出版物讀者、圖書閱讀者與圖書購買者的聯系與區別等問題就可以設置不同的討論主題,要求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創造性思想的過程中。學生不需要為自己的觀點陳述原因,其他學生也沒有必要立刻對某個學生的觀點加以評價、進行討論或提出批評。各抒己見,大膽分析,所有意見均放在最后統一進行整理和評判最終找到解決方案。
2.4 案例分析法
“基于工作過程”理念下的案例分析是教學聯系實際的特色形式,根據工作實際所需選取典型的、具有學生討論與研究價值的案例,讓學生閱讀、分析、互相提出問題并解答,然后教師把學生的答案進行歸類,對學生的案例進行評價與總結,教師對案例分析的總結,不是對結果或爭論下結論,而是對學生們的分析進行歸納、拓展和提升。例如:上?!缎侣剤蟆窞榱肆私庾约簣蠹埖淖x者情況,提高報紙發行量,就曾在1997年委托神州調查公司做過一次市場調查。此次調查是一個很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此案例的分析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認識問題、深入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能力,以及用清晰的思路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書本知識是理想化了的原則,解決問題必須聯系實際,需要發揮自己創造性的智慧,死搬書本是行不通的。
2.5 情景模擬法
“基于工作過程”理念下的情景模擬法,是為了使學生在接受技能訓練或者學習相關知識的時候,能夠置身于未來從事職業的社會系統之中,扮演某種角色,可以把繁雜的文字敘述、規定、要求等融入模擬訓練中,促進學生的理解與掌握,感悟未來職業崗位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出版物市場調查與分析課程中就會模擬出版物市場調查現場,根據出版物市場調查所需要的角色,讓學生扮演出版物市場調查中的項目經理、督導員、訪問員、被調查對象等等,模擬這些場景中與實際相同的功能、部門及工作過程?;顒邮悄M的,實際上是讓學生在一個現實的社會環境氛圍中對自己未來的職業崗位有一個比較具體的、綜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別是一些屬于行業特有的規范,可在此得到深化和強化,有利于學生職業素質的全面提高,一般來說模擬教學應根據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來安排。
3 實施教學方法時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教學方法的創新必須從實際出發。就高職教育而言,教學方法的設計與教學實際之間還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運用過程中要注意根據課程目標、學生實際和教師素質進行優化整合、合理改造。我們所實施的教學方法是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化了的教學方法,這不是要全盤否定傳統的教學方法,有些傳統的教學方法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合理性。如傳統教學方法的講授法,有其千百年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精華,應該取其精華,加以繼承和創新。
第二,應注意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方法實施過程中的關系。高職教育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各種教學方法改革的方向是要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但在教學實際中,學生的這種主體作用被放大了,而忽視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學生能夠有大量的機會參與項目操作、參與案例分析、參與問題討論等等,能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會,但是教師應有的作用卻沒有發揮出來,比如教師怎樣引導、怎樣激勵、怎樣評價、怎樣總結等等,這些重要的環節發揮的關鍵作用決定整個方法是否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也帶來了教學的諸多不確定性,如何應對這些不確定性,靈活處理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也是教師主導作用體現的一個方面。
第三,教學方法的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模(下轉第57頁)(上接第14頁)式下,高職教學由于教學主體的多樣性、課程類型的多樣性、課程內容的復雜性以及學生實際的多樣性,決定了高職教學方法較之普通高校而言,更體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因此,教學方法的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會受到各種因素和條件的制約,教學方法改革因為受制于各種因素和條件,這就需要對實施的現狀進行深入的調查,考慮所受的制約和所需要的條件,從實際出發,分步實施,逐步到位。
課題項目:本文是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院級重點課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出版物市場調查與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是102705A05-6
參考文獻
[1] 李全文.高職教育方法研究及案例選編[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2] 姜大源.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M].北京: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課程開發案例匯編[M].高等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2.
[3] 高林.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4] 馬樹超,郭楊.高等職業教育跨越轉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