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媒行業的優勢范文

傳媒行業的優勢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媒行業的優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媒行業的優勢

第1篇:傳媒行業的優勢范文

傳媒的產業發展離不開國家恰當的產業政策,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產業政策恰當可以加速產業的升級換代,否則將成為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1我國傳媒業的產業政策限制了傳媒資源的有效流動與合彈配置

我國傳媒業的產業政策還處在不斷摸索和完善的過程之中,具有過渡性、滯后性和不穩定性的顯著特點,這是由我國傳媒“漸進式的改革方式”決定的。政府在行政控制的邏輯起點和財政壓力約束的歷史起點的初始狀態下,選擇在不改變既有制度框架的前提下對傳媒經營層面放權讓利,同時在傳媒的管理體制上采取“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混合體制。這種具有“路徑依賴”特征的制度安排為傳媒的產業發展開辟了一定的空間,但也使傳媒的產業角色無法充分擴大,產業發展必然具有相當的局限性。

在這樣的政策下,我國傳媒業始終處于政府行政管理之下,條塊分割,形成了行政壁壘和區域市場壁壘。所謂條塊,從“條”的方面來說,就是按照國家的行政系統組織來進行,強調縱向的“歸口管理”;從“塊”的方面來說,就是強調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的屬地管理。從國家級層面來講,報刊和音像圖書的出版管理由新聞出版署負責,廣播電影電視事業的管理由廣電總局負責,而教育電視管理由教育部負責,對外宣傳和互聯網宣傳管理由國務院新聞辦負責,文化藝術娛樂業管理由文化部負責,相關產業如信息產業等的行政管理由信息產業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負責。而省、地、縣也大致參照上述模式在各自的區域和系統內辦報辦臺,實行封閉式發展和管理。總的來說,我國傳媒業采取的是多頭管理、行業所屬、部門所有,條塊分割的四級辦報臺體制。

這種產業體制使依靠行政組織和行政手段來形成壟斷成為可能,并隨著傳媒業的市場發展形成“行政性市場壟斷”,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壟斷依靠行政和市場的雙重力量形成,既具有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壟斷的特點,依靠行政組織和行政手段來推動壟斷的形成和運行,又融入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壟斷的成分,依托目前尚不完善的市場機制來操縱壟斷。“行政性市場壟斷”阻礙了傳媒資源的有效流動與合理配置,無法形成開放、統一的全國性大市場,使傳媒無法向其它地區擴張,也使得跨媒體的經營很難進行。

2我國傳媒盲目進入非相關產業的失敗實踐

綜觀國外傳媒集團發展壯大的成功經驗,跨媒體、跨地域、跨行業的發展是一條必由之路。國外傳媒集團也主要是沿著這么幾個方向來加速資本的流動,實現產業鏈的建構和產業族群的建立。而我國傳媒囿于行政壁壘和區域市場封鎖,無法通過市場實現資本的流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基本無法進行跨媒體和跨地區擴張。政策的限制使得我國傳媒無法按照理想的藍圖來行動,只好讓資金流向政策限制較少的行業和領域,而無法顧及自身產業鏈的建構和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的產生。出于追求利潤的原始動機,很多媒介看什么行業呈現出高利潤的跡象就投資哪個行業,大多是與傳媒業不相關的產業,如房地產、酒店、旅游、餐飲、商貿等。這種盲目的行為是媒介的資本流向受政策擠壓以及自身經驗不足導致的一種必然,也必然會使傳媒在非相關產業的經營中遇到諸多問題和困難,這樣的實例不勝枚舉。

如南方日報報業集團曾大量投資于與報業毫不相關的產業,在短短三四年內就虧損1.4億多元。并作為股東背上了沉重的債務。湖南電廣傳媒集團在“電廣傳媒”上市之后,從媒體廣告業一路擴張到金融、旅游、地產、會展、投資咨詢、有線網絡、調查業等十多個領域,但效果卻令人失望,“電廣傳媒”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家以股抵債的傳媒股。“誠成文化”也是一個陷入盲目的跨行業投資的傳媒案例,其投資范圍廣泛散布在眾多領域,如投資證券公司、拍電影、開夜總會、做房地產、辦藥廠等。廣泛的跨行業投資使“誠成文化”的資金鏈不勝負荷,經過多次轉手成為“ST萬鴻”,完全脫離了傳媒產業。

這些都是我國傳媒盲目進入非相關產業所付出的慘重代價。問題的核心在于,傳媒脫離自身優勢,盲目進入陌生的經營領域,不僅與媒介主導產業脫鉤,而且項目過多,規模過大,導致資金分散,管理成本上升,結果不僅沒有帶來預期的收益,反而使媒介的原有資金遭受損失。但即便如此,我國傳媒進行產業擴張并獲取更大資本的渴望依然強烈,只是開始探尋更為合理的路徑。

二、傳媒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主導產業

經過前期不太成功的產業擴張實踐,我國傳媒吃一塹,長一智,開始理性地思考適合的產業發展取向。經驗的不斷積累是這一轉變的經濟邏輯線索。

實踐經驗表明,我國傳媒的核心優勢還是傳媒的主導產業,并且還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要發展壯大還是應該先立足于此。而脫離傳媒的主導產業,進入不相關的陌生領域,則無法建構傳媒的產業價值鏈,無法優化傳媒的產業結構,也就無法突顯和強化傳媒的核心競爭力,實在是不智之舉。

1傳媒的核心競爭力具有“路徑依賴性”和“輻射性”

傳媒的核心競爭力是傳媒合規律地認識并運作自身特殊資源的特殊能力,其形成具有“路徑依賴性”,即對其發展歷史的一種依賴,是需要一定時間積累并難以被真正模仿的戰略性資產。。如果傳媒不注重自身原有的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不著重發展有一定歷史積累的主導產業,其核心競爭力就難以真正確立。

傳媒的核心競爭力具有“輻射性”,可以將其效能從核心業務擴展到一般業務,從主要的價值鏈擴展到次要價值鏈,從核心產品延伸到各種最終產品。所以,當傳媒以主導產業為核心開發新業務時,這種核心競爭力將通過極強的輻射作用擴展到新業務,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獲得整體競爭優勢。

而傳媒的整體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最薄弱環節的影響,正如鏈條一樣,其耐力大小決定于最弱那一環的耐力程度。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競爭力戰略的整體性就更為重要,在存在嚴重弱勢的情況下應首先消除弱勢,最大限度地減少風險。。所以,傳媒不應該貿然選擇缺乏資源和經驗積累的陌生領域,否則很可能會深受其累,影響其整體競爭力。

2根據傳媒核心競爭力進行跨媒體、跨行業和跨地區的產業價值鏈建構

傳媒的競爭優勢來源于與競爭對手在價值鏈上的差異。根據核心競爭力來做價值延展,能夠使傳媒具有一種不同于競爭對手的盈利模式或發展方向。而傳媒產業價值鏈的延展主要是沿著跨媒體、跨行業和跨地區的方向進行。

傳媒進行跨媒體產業鏈的建構可以實現更加充分的資源共享,如信息、人力、技術設備、傳輸網絡等,從而在不同媒介與市場之間產生協同效應,既可以提高資源的重復利用率,降低經營成本,又可為廣告客戶提供多媒介之間的整合營銷傳播服務,取得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與跨媒體橫向整合相對應的是上下游產業鏈的縱向整合,即對傳媒產業鏈的不同環節所進行的整合。縱向整合可以將外部交易內部化,從而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提高競爭的市場穩定性,同時還可以發揮各環節的協作優勢,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生產效率,并使傳媒分享上下游產業的盈利渠道。

而傳媒進行跨行業產業鏈的建構,是要突破收入來源過于單一的產業發展瓶頸,打造“多點支撐”的經營格局。以廣告收入為單點支撐的贏利模式風險比較大,而且不足以支撐傳媒產業的整體發展。而跨行業的多元化擴張可以降低廣告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例,產生新的利潤增長點,從而使產業結構趨于合理。

跨行業的多元化擴張有兩種方式:相關多元化擴張和非相關多元化擴張。

相關多元化擴張可利用業務間的相關l生實現資源的共享與整合,以及能力和優勢的轉移,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延續了主導產業的既有優勢,能增強傳媒的整體競爭力,而且風險也比較小。

而非相關多元化擴張則無法利用業務間價值鏈的共通性達到以上目的。傳媒在非相關產業中缺乏資源、人才、技術優勢和市場經驗,具有很大風險。現階段,傳媒的多元化擴張應該是有序和有機的產業鏈建構,是相關行業的價值鏈接,這樣才能建立結構競爭的優勢,避免規模的不經濟以及單一市場的增長極限。

另外,傳媒產業價值鏈的建構也離不開跨地區的擴張,否則傳媒集團的規模也不可能做得很大。由于我國東西部傳媒業發展的梯度與差異,跨地區擴張可以將發展中的“時間”落差“空間化”,進行更廣地域范圍內的產業鏈重構,這不僅是傳媒產業鏈建構的內在應有之義,甚至可能是釋放傳媒業下一輪跨越式發展潛力的重要機遇源泉。

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擴張還是傳播新技術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數字化技術在傳播領域的普及,原本各異的媒介之間逐漸模糊了相互之間的清晰界線。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網絡成為整合各種媒介資源和相關行業資源的平臺。由此,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擴張獲得了技術條件的保障。以技術融合為特征的傳媒匯流和產業融合趨勢正在形成,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傳媒產業和互聯網產業、電信產業之間的相互并購。這些產業實際上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視為廣義的傳媒產業。或者稱為“大傳媒產業”。

圍繞傳媒的主導產非進行“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的產業價值鏈建構是傳媒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沿著這些方向進行傳媒資本流向的現實選擇,才能完善傳媒的產業價值鏈,優化傳媒的產業結構,強化傳媒的核心競爭力。雖然這樣的資本流向還在經歷政策限制的陣痛,但是也已經能看到政策松動的希望。

三、傳媒資本流向的改變——向主導產業回歸

吸取了前期失敗教訓的我國傳媒開始認識到傳媒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以及建構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產業價值鏈的重要性,于是紛紛收縮戰線,向傳媒的主導產業回歸,并圍繞主導產業進行謹慎的擴張實踐,試圖尋求一些突破。

1傳媒向主導產業回歸的實踐推動了政策的承認和支持

許多傳媒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內部整合,將主要資源和注意力都轉移到傳媒的主導產業上來,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前期的被動局面,經營業績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勢頭。隨著傳媒實踐經驗的不斷豐富,成功的案例也越來越多。

我國傳媒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一直遵循這樣的規律:實業先行、理論總結、政策突破。因此,要取得政策上的支持,必須先有實業的嘗試。正是因為我國傳媒的產業擴張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才推動了中國傳媒產業擴張的整體走向,使其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進而推動政策的承認和支持。

2001年8月,中央頒布了“17號文件”《關于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的若干意見》,允許多種媒體兼營、跨地區經營和跨行業經營。隨后又有一系列重大政策與法規出臺,大大放寬了傳媒產業擴張政策。2003年12月,105號文件《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規定》的出臺具有劃時代的變革意義,初步確立了事業和企業兩分開的媒介分層管理體制,進一步為中國傳媒的產業發展解除了困擾和障礙。

2政策的放松為我國傳媒采取適合的產業發展取向提供了契機

政策的放松作為我國傳媒產業擴張及資本流向漸趨理性的政治邏輯原因,實際上是媒介自己爭取到的機會,它們以不斷的實踐推動著中國傳媒產業生態的逐漸改善。這為我國傳媒采取適合的產業發展取向提供了契機。我國傳媒開始更大膽地圍繞主導產業進行跨媒體、跨行業和跨地區的產業擴張,結合自身條件合規律地選擇資本流向。并取得了不少成績。

如上海文廣傳媒集團推出《第一財經》就是跨媒體運作的一個典型例子。《第一財經》實現了電視與廣播在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品牌資源上的整合與共享。而《第一財經日報》由三家傳媒聯辦,在京津、長三角、珠三角同步面世,首次實現了廣播、電視與報業的結盟。

在跨行業發展方面,上海文廣傳媒集團也比較典型。它圍繞媒介、文化、娛樂等相關產業實施多元化擴張,成功實現了以文化、信息產業為主要指向的跨行業投資,擁有廣播、電影、電視、報刊、音像出版、網絡、文藝院團、演出場所、體育俱樂部等多個相關產業的資源。

而我國傳媒的跨地區擴張經過了最初的發行輸出、內容輸出和品牌輸出后,開始進行資本輸出,以資本為紐帶,創辦面向全國或某個經濟區域的新報,如《新京報》、《每日經濟新聞》等。以資本為紐帶的跨地區擴張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

四、結語

傳媒的資本流向與傳媒的產業發展取向之間關系密切,而傳媒產業政策又與傳媒的產業發展實踐互為影響。經過梳理可以看出,我國傳媒在產業發展的早期階段,迫于政策的限制,產業發展取向并不科學,資本主要流向非相關產業。但實踐經驗促使傳媒和政府都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傳媒的資本流向開始向主導產業回歸,產業發展取向變為以文化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相關多元化發展,強調產業價值鏈的建構和傳媒的整體競爭力,目標是建立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的綜合性信息傳播集團。這樣的產業發展取向才能使我國傳媒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并有實力去面對日益激烈和復雜的市場競爭。

第2篇:傳媒行業的優勢范文

關鍵詞:新媒體;廣播電視傳媒;經營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迅速崛起,導致廣播電視傳媒行業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沖擊著傳媒產業的發展。對于新媒體而言,其主要是在傳統媒體發展的基礎上而產生和l展,缺乏統一而完整的定義及概念,其表現形式相對豐富與多樣,包括數字電視、博客和手機媒體等。新媒體的產生與發展威脅到傳統廣播電視的發展,如何在新媒體形式下開拓全新的經營模式,實現廣播電視產業的發展,是當前我國傳統媒體行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新媒體對廣播電視傳媒產生的影響

新媒體對廣播電視傳媒產生的影響,其具體表現在以下三點:一是影響廣告發行。廣告作為傳媒行業中的重要成分,由于廣告的性質大多為盈利性的商業廣告,因此廣告收入在傳媒業總收入中占80%以上。相較于傳統廣播電視傳媒的廣告而言,新媒體的廣告具有多樣化和多元化特點,廣告覆蓋率更高,因此許多廣告企業都開始采用選擇新媒體形式進行廣告發行;而廣告是傳統廣播電視傳媒收入的主要來源,這樣會影響廣播電視產業的經濟收入,嚴重沖擊傳統廣播電視傳媒業的發展。在新媒體形式下,人們的行為方式與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新媒體的價值和發展潛力被投資者所了解與挖掘,使得廣播電視傳媒的廣告收入不斷下降。

二是受眾減少。新媒體利用互聯網、手機等高新科技信息技術作為信息的傳播工具,使信息傳播不再受時空的局限,確保傳播的內容更為豐富和廣泛,傳播速度更快,這些都是傳統廣播電視所無法比擬的優勢,能夠獲得群眾的信任與依賴。當前90后受眾群體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較高,多選擇互聯網來進行信息傳遞與互動,而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更為靈活、廣泛和迅速,打破時空限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迎合90后群體的信息需求,這樣則導致傳統廣播電視的受眾群減少。

三是危及傳統媒體地位。新媒體的發展打破了傳統電視、報紙與廣播“三足鼎立”的局面,嚴重沖擊著傳統廣播電視傳媒的經營及發展,危及了廣播電視媒體在傳媒領域的地位。對于新媒體而言,其享有主流媒體之稱,掌握大量的用戶資料,具有先進的信息傳遞形式以及廣泛的群眾基礎,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對信息的需求,在表現形式、資本和受眾等方面占有絕對優勢,是當前最為重要的媒體形式。可以說,新媒體的發展從根本上影響著傳統的廣播電視傳媒,而且影響十分深遠。

二、新媒體形式下廣播電視傳媒經營模式的構建策略

第一,積極借鑒國外傳煤業的發展經驗。國外發達國家的媒體發展時間較長,在傳媒領域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基礎,逐步朝著壟斷性和高度商業化的方向發展。目前國外傳媒經營模式多為盈利性的商業廣告與傳媒以及非營利性的廣告,并從內容、技術和經濟等層面給予支持,以產品的收視創作與衍生創作為著力點,積極打造產業鏈,以此實現傳媒領域的最大化利潤。因此我國的廣播電視傳媒業可以積極借鑒外國的發展經驗,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創新傳媒的產業類型及產業結構,對跨國傳媒產業加以開發,適應現代信息化社會的發展需求,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來實現傳媒行業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廣播電視傳媒業在爭奪傳媒受眾時,需要保證傳媒信息的可靠性與真實性,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傳媒行業的發展,而不能以損害公眾利益為代價而實現自身的最大化利潤。

第二,加強技術與資源的融合。對于廣播電視傳媒而言,其壟斷性資源就是頻率與頻道,主導產品則是廣播電視節目。當前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廣播電視傳媒的受眾減少,這就要求廣播電視傳媒加快與新媒體的融合及對接,對新媒體的資源加以合力開發,確保兩者的優勢互補,加強非線性傳播與線性傳播的完美融合,搶占發展契機。我國在構建廣播電視傳媒業的經營模式時,需要加強技術與資源的融合,將資源與技術相匹配,從而降低構建成本,保證經營模式的順利構建,實現廣播電視傳媒業的良性發展。

第三,促進經濟效用的提高。傳統廣播電視傳媒業要想實現自身的發展,可以積極延伸與拓展價值鏈,對內部的資源加以優化整合,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用,從而促進經營模式作用的充分發揮,為經營模式的構建提供有力支撐。廣播電視傳媒業構建全新的經營模式時,需要嚴格遵循經濟效用原則,以此產生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實現多元化的經驗,促進生產經營成本的降低,實現廣播電視傳媒業的發展。

第四,滿足發展的總體規劃。當前由于廣播電視傳媒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仍然采用傳統的經營模式,導致其總體的發展規劃影響了業務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結合自身的資源等優勢,積極調整總體的發展規劃,使其與國家傳媒的總體發展計劃相符合,從而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

三、結束語

傳媒產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產業,是我國的“綠色產業”和“朝陽產業”,屬于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當前新媒體的發展給我國的廣播電視傳媒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危及到傳統媒體的地位,影響廣告發行,導致受眾減少,急需構建科學有效的經營模式來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廣播電視傳媒業在構建全新的經營模式時,需要積極借鑒國外傳煤業的發展經驗,加強技術與資源的融合,提高經濟效用,滿足發展的總體規劃,針對受眾需求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推動自身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靜,胡美玲.新媒體形勢下廣播電視傳媒的經營模式[J].新聞傳播,2015(01):37-38.

[2]周慧敏.新媒體影響下的廣播電視經營模式[J].管理觀察,2014(09):172-173.

第3篇:傳媒行業的優勢范文

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都促使大眾媒體國際化,不少研究表明世界各國傳媒產業的商業化趨勢是傳播媒體環境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過去二十多年來,許多國家如歐洲的瑞典,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等國,都先后經歷了傳媒行業的商業化。歐洲、拉丁美洲傳媒行業的商業化以及伴隨而來的自由市場政策,都使當地的商業(民營)媒體集團大幅度增加。

商業傳媒在國際傳媒行業市場的成功,依賴于他們比其他運作模式的企業有更強烈的經營意識,使其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強了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在其他各行業的產業經營中脫穎而出。這種經營意識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第一,發展意識。傳媒業不加快發展,就無法提供精美豐盛的文化產品以滿足大眾的娛樂需求,亦將影響傳媒事業的發展。因此,強烈的發展意識是現今傳媒業界理應具有的普遍行業意識。

第二,競爭意識。近年來,我國各類媒體發展勢頭迅猛,集團制導致各媒體在互利互惠的同時,競爭也日趨激烈。例如,中國目前擁有2000多份報紙、9000多種雜志、568家出版社、1000家左右的電臺,此外還有200家電視臺、2900個節目頻道,擁有7600萬網民的互聯網亦發展擴張得如火如荼。

第三,成本意識。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傳媒業靠相關財政部門撥款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有的單位存在不顧產出、不計成本、不搞核算的現象。當前,這種積習尚未徹底根除,要推進傳媒行業化,業界執業人士必須植入成本意識,完善成本核算,精打細算,力求以最低的投入實現最高的效益,形成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

第四,市場意識。商業傳媒的投資來源主要依靠資本市場,而資源補償主要依靠廣告市場和訂戶市場。因此,廣告和訂戶可以說是商業傳媒機構的“衣食父母”,最大限度地擁有廣告市場份額和訂戶數量是一切商業媒體追求的極大的目標之一,而提高收視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手段。例如在美國,收視率即意味著利潤。美國三大電視網(NBC、ABC和CBS),在黃金時間的收視率增減一個百分點,廣告收入就會增減5000萬美元。因此,對商業傳媒來說,市場絕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和抽象的定義,而是一些非常具體和現實的數據。

第五,品牌意識。品牌實際上是傳媒企業對觀眾所做的莊嚴承諾。品牌是市場競爭的產物,也是市場競爭的工具和王牌,因為它凝結著服務對象多年的感情、認同和信任。

第六,合作意識。商業媒體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除了想盡一切辦法爭取競爭優勢外,還非常善于因地制宜、因事制宜,開展各種業務合作和工作交流。其主要方式有:與外來競爭對手的合作、與本土競爭對手的合作,及與外來競爭對手合作后再與本土競爭對手的合作。

憑借以上商業模式運作的傳媒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成功有賴于經營管理方面的有效運作,上述六種意識在經營管理中的強烈表現,既是他們與其他模式媒體的主要區別,也是他們奪取競爭優勢的法寶。同時,更是中國傳媒行業增強自身傳媒競爭力、開創屬于中國自身的產業化經營之路所要學習的寶貴經驗。

如今,國外媒體的步步緊逼,國內傳媒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都意味著中國的傳媒業面臨著史無前例的挑戰。然而挑戰與機遇總是并存的,面對國際傳媒集團的競爭和進入,中國傳媒要看清自身的責任,看準自身的問題,勇于突破、抓住機遇,盡快增強自己的競爭力,成為國際大市場中的強勢媒體。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充分競爭,加快整合。

無論是規模還是效益,近些年中國的傳媒業發展是迅速的,可是與國外傳媒集團相比,中國傳媒界還沒有出現世界級的巨擘。中外媒體效益的巨大懸殊,與中外傳媒業的實力懸殊有著直接的聯系。我國現有報刊社、電臺、電視臺基本都處于條塊分割、互不干涉的局面。傳媒現行管理體制與媒體未來的發展沖突,可以總結為“豎井式管理模式與跨媒體經營的沖突”,而那些全球化的大型傳媒集團所實施的正是橫跨報紙、期刊、電視臺、電臺、網絡的“跨媒體”經營模式。

第二,吸納資本,加速媒體擴張。

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傳媒,靠自我積累(主要是發行和廣告收入),絕大部分告別了財政撥款的處境。但是,資金靠自我積累的發展只能是算術級數的增長,而且基本都用在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之上,傳媒市場作為一個大投入、大產出的行業,沒有足夠的資本投入,做大做強就無從談起。

馬世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媒體經營戰略》中提到:“傳媒產業是一種高投入、高壟斷、高利潤與激烈競爭并存的特殊行業,沒有資本的投入,做大做強也就無從談起。媒體產業集團將是我國傳媒產業的發展趨勢,而實現媒體集團提供綜合信息服務則需要資本市場對傳媒產業發展的強力支撐。”因此我國傳媒要走集團化、跨媒體的道路,資本整合是其必然的條件也是其必然的結果。

第三,營造全球化的傳媒企業文化。

為了適應未來傳媒市場的競爭,組建與外國大型媒介集團相抗衡的跨媒體企業是中國傳統媒體的一種選擇。跨多媒介甚至多地域的經營特性,使得媒介集團的經營者面臨著管理上的巨大挑戰,而這種挑戰往往突出地表現在媒體的企業文化建設之上。因此中國的媒介集團要想真正地做大做強,就必須充分認識到媒體企業文化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努力構建一套完善的企業文化。

媒體文化是一個媒體的靈魂,它為媒體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價值導向、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沒有一種底蘊深厚、強大、統一的媒體文化統攝的媒體集團,便可能成為貌合神離的硬性拼湊,其生產經營也必將繼續以前某些媒體的各自為政、分散重重的陳舊模式。因此作為媒介集團的管理者要善于對不同的媒體文化進行整合,通過不同的媒體文化的接觸、交流、相互吸收將之滲透融為一體,形成一種新的媒體文化。這種新的媒體文化應當以原有的占優勢媒體的企業文化為基礎,并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在價值目標、行為規范和人際交往的氛圍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征。

第4篇:傳媒行業的優勢范文

Q:請介紹一下索貝學院的基本情況?

A:索貝學院,是成都索貝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開放式傳媒領域教育平臺,是對索貝“傳媒云教育”業務的具體詮釋。索貝學院借助自己的資源優勢,優先解決了索貝學院與其他平臺內容同質化的問題,基于先進的媒體云計算技術,

Q:《數碼影像時代》

A:索貝學院課程研發經理高森以互聯網為載體,采用O2O的業務模式,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方式,部署面向傳媒專業學生/從業人員的培訓、學習、考試系統。

自2014年上線以來,索貝學院從剛上線時僅有的兩門課程,截至目前已經更新超過1000節視頻課程,且每月以20門課程的速度在更新,線上已活躍超過2萬名傳媒學子。在未來,索貝學院志在將利用獨有的課程和媒體資源,吸引中國70%傳媒從業人員,建立中國傳媒人才交流中心,提高傳媒專業學生就業率,為電視臺等傳媒機構選拔和輸送人才,打造傳媒一體化產業鏈。

Q:建立索貝學院的背景與目的是什么呢?

A:索貝學院的創始人余軍(索貝現任CTO),他認為新媒體的崛起,傳媒行業在快速發展,影視職業人才的缺口也逐漸增大,同時傳統高校媒體專業的畢業生在應對實際就業需求時,總會存在無法適應行業發展的情況。一方面,傳媒行業對工作經驗非常看重,而新入職的大學生雖然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實踐操作能力不強,這樣就容易被傳媒行業拒之門外,理論教學與實際就業需求差別巨大。另一方面,目前傳媒行業的相關設備都具有非常專業、先進的特色,這些設備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對部署的環境要求也非常高,比如說需要專門的機房,對機房的清潔度、溫度、電力等都有專門要求,傳媒院校受制于地理條件、經濟能力等限制,大多不能部署這樣先進的設備,因此使得學生在學校接觸到的環境與日后加入媒體機構后的實際操作產生脫節,以致學生走出校門后,必須要經過相關行業的培訓才能夠上崗。嚴峻的市場形勢和就業需求,迫使傳統高校在課堂之外開始尋求突破。所以我們建立索貝學院,希望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進行在線教育的創新與改革。

Q:索貝學院的教學方向是什么樣的?

A:我們致力于電視臺頻道形象包裝、電視欄目包裝以及其他商業視頻的設計與包裝教學。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里,網絡媒體漸漸代替了紙媒,而又因為網絡媒體環境的特殊化造就了一個視頻傳媒的時代。我們因教學方向高度明確性,有能力保障學員知識與技術進階的順利與完整性。真正打造以上幾類方向的技術啟發化,職能化,延展化。通過我們的有的放矢,讓學員汲取到能夠學以致用的知識。

Q:我們都知道在線教育的創新發展需要平臺,那么索貝學院有和哪些傳媒、教育平臺合作?

A:索貝學院致力于改變學習方式,讓傳媒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目前我們已與中山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四川師范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吉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山東女子學院等多所高校達成戰略合作。一邊依托傳統高校強大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對接行業應用的實際需求,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口培訓,將忠于實踐的課程搬到線上,將行業用人需求送進校園,為解決行業人才短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此外,索貝學院借助索貝與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愛奇藝、芒果TV等媒體建立的合作關系,為畢業生構建了一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權威大型教育體系和培訓平臺。通過索貝學院,同學們可以獲得由索貝提供的在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浙江衛視等知名電視臺實習的機會,不僅幫助眾多的“準傳媒人”成就夢想,更為職業新人實現職場飛躍打下堅實基礎。

索貝學院課程案例分享

欄目包裝首先要具備統一性,從大方面來說,整檔節目的片頭、片尾、節目板式、導視系統和字幕系統等都需要使用相同的元素、色彩來進行包裝,使其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讓人一目了然。從小的方向來說,就是對每個模塊進行更為細致的把握。

以一個體育類的欄目包裝作為案例。首先預設要為這個欄目做五個板塊,分別是:首發陣容(圖1)、實時比分欄(圖2)、半場得分數據對比(圖3)、比分分析欄(圖4)、最終總比分(圖5)。

這里不難看出,五個版式中的色彩和元素等方面都是統一的。以更加小的細節上來說,可以衍生到讀色彩和元素的控制。

第5篇:傳媒行業的優勢范文

【關鍵詞】傳媒;沖擊;產業鏈

最近幾年來,在資本市場上屢見傳媒公司運作的消息,由此也看見國內傳媒這幾年發展的新的方向和趨勢。隨著我國加入WTO并且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和力度,我們有必要認真思索在開放的背景下傳統媒體行業所面臨的發展形勢。目前,傳統媒體尚未對外資全部放開,因此我們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產業鏈下游---書報雜志等行銷渠道的放開帶來的沖擊上。

一、“國美”的行銷渠道的威力

“國美現象”是家電銷售市場的一種特殊情況,不管是業內還是業外,大家都對國美主導的一輪又一輪降價潮印象深刻,在電腦大戰、冰箱大戰等眾多折扣銷售活動中,消費者在享受降價的喜悅時,國美也創下了家電銷售的神話。2002年前六個月,國美實現盈利一個億的半年度銷售目標。國美憑著自身雄厚的資本和經營實力,讓眾多競爭對手自愧不如。當前,國內家電銷售行業前三甲企業分別是北京國美、山東三聯、江蘇蘇寧,它們都屬于全國連鎖經營企業,利用自有的家電實體店進行終端銷售,是完全的家電下游銷售企業,卻憑借占據渠道資源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家電生產企業定價,業界稱這種現象為“國美現象”。這種現象在市場經濟中屢見不鮮,及時商品供給十分充足的情況下也依然存在。像國外知名的百貨零售企業,例如沃爾瑪、迪卡儂、家樂福這類跨國公司,它們對上游企業的影響更加深刻。在談到“國美”總是能夠在價格戰中獲勝時,國美總經理何炬曾說:“關鍵在于你的規模,你的銷售能力,銷售能力和規模決定了你跟廠家的關系,沒有一個企業,沒有一個商業企業是賠錢去降價的。”這里道出了國美這一類家電連鎖企業的關鍵---銷售渠道大,大得足以影響相關生產企業的生存。同時連鎖經營具有“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動速度,降低流通成本”的強大優勢,成為現代行銷的主流。

二、書報雜志等行銷渠道放開對傳媒的影響

1、“國美現象”有可能出現在傳媒業

在國內傳媒行業,同樣會遇到“國美現象”。像前不久發生的“南方都市報”被惡意收購的新聞,因其一些偏激的新聞報道導致被收購的厄運。更早之前的郵政壟斷發行的年代,消費者能夠由報紙看就相當不錯了,根本沒有資格評價郵政的不是。國內自從開始實行自辦發行政策后,大大提高了讀者對報刊的滿意度。在電視行業,同樣也遇到過報紙相似的境況,發行/入戶(對企業而言就是銷售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很難想象一家被隔絕的媒體還有說明影響力可言。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關于傳媒應對WTO的討論也不絕于耳,主要有兩種身影:一種是“狼來了”,另一種是“傳媒業的開放很悠閑”,不管是哪種,我們都應正視開放帶來的競爭趨勢,這是傳媒自身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

按照WTO組織協議規定,中國需逐漸放開媒體行業的管制,允許外資開始經營國內的圖書報刊等分銷業務。在不遠的將來,國外企業將會在我國報刊分銷領域分得一份羹。目前,我國影視行業已對外資完全開放,許多外資開始投資國內的影視作品及銷售業務,可以和國內企業合資經營,但是股份不得超過50%,在書報刊分銷服務方面,在加入WTO的3年內,取消對外資叢書書報刊分銷服務企業在在地域、數量、股權及企業設立形式方面的限制,但是在加入5年內,超過30家分店的書報刊連鎖企業不允許外資控股,由此看來,發行分銷渠道將率先開放。新聞出版總署署長石宗源認為,雖然我國遵守WTO協議會放開出版行業的分銷業務,但是由于出版行業對編輯內容具有重大的影響,我們應該看到票房大片、暢銷書這樣的商業化運作模式也會逐步向期刊雜志、報紙、電視滲透,因此必須警惕不良投資的侵害。

事實上,在書報刊分銷服務的開放是比照商業的開放時間表進行的。這意味著書報刊分銷渠道也將完全商業化運作,形成商業大流通格局,按照我國政府已經承諾的零售業市場開放的時間表,加入世貿組織后準許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這5個經濟特區和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青島、鄭州、武漢這8個城市設立合資零售企業。在2003年之前,在全國范圍內對外資放開所有進入條件制約。有專家指出,我國加入WTO之后,將會給商品流通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負面影響,預計在未來二至三年的時間內,至少要有三家大型外企零售企業會分得國內三成以上的市場份額,這將會對國內所有的零售企業帶來巨大的經營壓力。如果真是如此,屆時商業資本對各個產業鏈的控制就空前加強,“國美現象”不再僅僅是家電行業的個案。新聞產品也將概莫能外,而且,從現實的情形來看,一些音像制品、圖書乃至期刊和報紙業已進入商場和超市等商業網點設點銷售,這些網點具有人流大的優勢,形成連鎖后將有很強的競爭力。目前,相關政策已經進一步放開。

2、行銷渠道開放后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行銷是市場流通系統中最后的環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得渠道者得天下,這是市場營銷中不變的規律,“國美現象”反映出的也正是這一規律,那么“國美現象”在今后的中國傳媒市場上將如何演繹呢?

商業資本十分可能會采取多種進攻方式同時搶占傳媒行業市場份額,除了內容銷售外,媒體的二次銷售---廣告銷售也不容樂觀。廣告資源的重新配置會直接影響媒體行業的競爭格局。國內傳媒利潤主要由廣告銷售業務創造。但是,國內廣告行業正處在亂軍混戰之中。廣告是藏回扣想象相當嚴重,媒體的廣告價格虛高,使企業客戶廣告傳播成本高昂,也部分助長了有償新聞的滋生。

三、傳媒如何應對來自下游的沖擊

首先,我們要突破傳統的思維觀念束縛,創新經營理念。新傳媒技術的出現加劇了傳媒開放的步伐。因此,整個服務業開放的步伐只會比時間表快。傳媒要有緊迫感,積極研究在新技術條件下如何更好地做到有效傳播、引導受眾。

其次,我們要充分利用既有資源,在WTO時間窗口之前重新整合傳媒的行銷渠道,形成全國性的行銷網絡。根據分工專業化的趨勢,分別組建發行公司和廣告公司,進一步組建更大規模的、獨立運作的媒體公司,避免獨家壟斷帶來的不利影響。

最后,積極吸收其他資本參與各級行銷渠道的建設,按照先內后外的原則,對外資的開放本身也就意味著對內資的開放,在保持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可以按照先吸收國有資本、民間資本,在吸收境外資本組建行銷網絡。

第6篇:傳媒行業的優勢范文

傳媒專業學生就業的泛媒體化,從現實來看,帶動了傳媒專業學生的就業面更寬,并使得學生對知識和能力的需求更多元。這就需要傳媒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學科建設、思路培養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而面對目前眾多的傳媒教育院校,國家需要進行宏觀的調控和整合,同時也可因勢利導引導新聞院校進行科學的自身定位,分類分層分級培養不同類型的傳媒人才,滿足傳媒人才的結構性需求。

一、傳媒學科的從業結構變化趨勢

在近年高校傳媒院校持續增多、新聞類專業學生大幅增長,及傳媒業界“有限需求”下,傳媒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后難以專業對口進入媒體成為普遍。

廣東商學院新聞系05級新聞2班57名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報告顯示,在大多數媒體縮減招聘名額的大環境下,這些學新聞的學生中僅有7人從事媒體工作,分布在電視臺、電臺和網絡媒體中,紙質媒體僅2人。去年該系新聞專業45名畢業生,1/3的畢業生在網絡、報紙和電視臺等媒體工作。其他的同學最后更多地選擇了與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其中有30多人最后選擇了在汽車公司、傳播公司、合資企業、國企、中小企業等企業工作。

另外一組數據,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胡正榮教授在接受媒體訪談中談到,從畢業生的去向就可以看到,我們的畢業生實際上最后去媒體工作的也就是60%-70%,其余的到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從事跟傳媒相關的公關、營銷、推廣、宣傳等工作。①

傳媒學科畢業的大學生相當多的到不了傳媒業界工作,而更多的進入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也并非“無可奈何”的狀況。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社會不同領域都提出對傳媒學科背景的需求,比如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從事公關、營銷、推廣、宣傳等工作,就需要具有傳媒意識或“一專多能”的傳媒人才。廣州市外經貿局相關方面負責人在談到用人思路時提到,廣州是高度外向型的城市,無論在對外聯系還是把廣州推向世界的工作方面,具有傳媒意識的人才在實際工作中都很適用,也因為這一點更愿意招收同等條件下的傳媒學科背景畢業生。廣州鋼鐵集團黨委宣傳部的一名管理層人士介紹,在企業內部刊物和電視臺中,骨干力量都是傳媒學科背景的學生。

在這種社會需求改變之下,傳媒學科學生就業狀況與社會需求的關系有了新的變化而集中在三大類:一類是適合傳媒學科自身發展需求的研究型人才。這類人才需求受近年傳媒教育高速發展直至未來良好趨勢影響,決定了一大批辦有新聞傳播院校的高校需要高水平的新聞傳播學研究和教學人才,這種需要主要指向獲得博士學位的畢業生;一類是媒介與出版機構需要的傳媒業從業者,這類人才需求受媒介的發展速度、媒介總量、規模和對人才的評價標準等直接影響;還有一類就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黨政機關和企業對宣傳、公關人才等單位對傳媒學科背景的人才需求。也即三類人才需求走向:傳媒界研究型人才、媒體行業的中堅力量和泛媒體行業人才。

二、泛媒體化下的傳媒教育模式探討

“泛媒體化”概念的理解可以有兩種:一種是媒體行業內,媒體數量的不斷增多,新媒體類型的不斷涌現及其多樣化傳播媒介和途徑,帶來的“泛媒體化”;另一種是媒體以外的不同行業,對具有傳媒意識或“一專多能”的傳媒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推動形成“泛媒體化”從業的新需求。

從現實來看,泛媒體化方面的人才需求將不斷增長,意味著傳媒學科的畢業生就業面更寬,與之相關的是學生對知識和能力的需求更多元。這就要求新聞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課程設置、培養思路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

就新聞院校本身來看,如何使傳媒學科的培養模式、課程設置與對這類人才的要求真正對接,成為有待研究的問題。更宏觀層面來看,面對目前眾多的傳媒教育院校,國家需要進行宏觀的調控和整合,同時也可因勢利導引導新聞院校差異化發展、分類分層分級培養傳媒人才的結構性需求:一類是給新聞單位培養適用的新聞人才,一類是給傳媒高校或研究機構培養的研究型人才,還有一類是給其他單位培養“泛媒體”人才。所謂泛媒體人才,其實就是指雖不在正式的傳媒單位工作,但在與傳媒相關的崗位上工作并具備了傳媒素養的人才。為高校或研究機構培養的人才要更強調研究能力和學術性,給新聞單位培養的人才要更“專”一些,而給“泛媒體”單位培養的人才可更“雜”一點,因為許多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泛媒體人員往往是幾肩挑,因此盡可能“一專多能”。

其一,探索跨學科合作機制,筑傳媒本科教育的“寬基礎”。中國的新聞教育沿承了“重視人文學科基礎和專業技能訓練”的美國最初的新聞教育傳統。但近年越來越多的新聞實踐中已顯現出,傳媒學科背景的不少學生存在知識結構單一、“后勁不足”、“創新思維不強”等弊病,而難免淪為技術的工匠。

改變這一現狀、培養“后勁足”或“一專多能”的傳媒人才,就需要在學科建設方面下功夫,推動傳媒專業與其他多個學科專業建立選修課程的合作機制,通過這種“剛性”的課程設置,拓寬學生文史哲、自然科學等大類基礎的積累,讓學生能夠在實現“專才”、“泛才”的積累過程中有制度性督促和保障。

傳媒本科教育的這種“寬基礎”,在促進學生在大眾傳播領域能獲得更廣的就業機會方面已有實例。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會長、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沃爾特?克朗凱特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喬?福特(Joe Foote)介紹說,該學院本科和預科學生畢業后的主要去向除了做新聞記者外,很多學生畢業后從事公共關系、媒介管理以及與新聞傳播相關的領域。這與他們對傳媒本科教育的思路有關,該院要求本科學生選修本新聞專業以外課程最低達到80學分,其中人文學科不得少于65學分。②

而無論是在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發展迅速的當今傳媒業界,“寬基礎”都是傳媒教育的必要基礎和世界傳媒教育發展的趨勢。從新聞教育起步最早的美國新聞教育來看,陳昌風曾從美國3類主流的新聞與傳播教育模式中,分別抽取一個院校研究其課程設置、辦學方向及特色,其結論為: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從最初重視人文學科基礎和專業技能訓練的傳統模式,歷經歷史變遷,逐漸融入社會科學研究,重視跨學科發展,內容由窄漸寬,培養目標由專才而變為通才。③典型的例證為:19世紀20年代開始,威斯康星大學新聞系開始挑戰密蘇里式的職業訓練模式,其創始人布萊耶(Willard G. Bleyer)認定新聞教育應當包括一整套的知識,應當給學生廣博的知識背景和一部分新聞方面的技能訓練。他的課程設計成為全美大多數新聞學院的基本藍本:在四年制新聞本科的課程中,新聞學的課程只占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應當是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律、歷史和英語等內容。

其二,注重傳媒學科的理念培養,提升傳媒學科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媒介融合成為趨勢、新媒體不斷涌現及其多樣化傳播媒介和途徑帶來的“泛媒體化”的傳媒產業現狀下,傳媒學科畢業生僅僅有“寬基礎”還不夠,培養學生在對時代認知下的創新精神和理念非常重要。就目前熱門的新媒體行業來看,筆者訪談的多家新媒體行業企業反映,目前,行業新媒體發展不缺熟練的IT技術員和成熟的新聞采編人員,他們需要更多的“懂行”人才需要具備幾個方面的優勢或潛力――新聞資源整合者、技術官僚、公關活動家、市場營銷高手。

從契合目前產業發展需求或推動引領產業發展來看,這種“懂行”的人才,不是傳統意義上熟練掌握新聞采編技術和新媒體應用技術的人才,而是利用先進理念走市場、推動行業發展的人才,要求應該至少具備五個方面的理念,新聞理念、信息整合理念、技術理念(互聯網精神)、經營理念,以及在對傳媒時代認知下的創新理念。

這些綜合素質,是傳媒新時代下產業發展對人才提出的實際需求。不管是從傳統媒體走向新媒體的傳媒,還是技術出身的傳媒,其從業人員都離不開這幾個方面的素質積累。但,這種理念要求不是空頭理論家,而是基于“寬基礎”之上的不斷創新。就當下的教育體系中,在創新最需要的素質如跨領域思維、多元化思維、自我表達、溝通合作等能力的培養方面,國內教育與美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式,以及創新所必備的多元化的能力,具體而言,需要學生豐富的知識積累、多角度的思維和開闊的視野,有新聞時代認知能力,有技術思維,有不斷更新的創意,以及與人相處合作,管理運營的能力。唯有如此,傳媒教育才能不斷培養出契合產業發展需求、甚至推動引領產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其三,推動傳媒教育分類分層分級,引導傳媒院校差異化發展。傳媒學科畢業生難以專業對口進入媒體的普遍現象,與近年高校傳媒院校持續增多、新聞類專業學生成倍增長,及傳媒業界“有限需求”相關聯。在業界“有限需求”的大環境下,許多院校卻依然瞄準傳媒教育,涉足傳媒教育的院校非常多,而且還有繼續擴大規模之勢,使已經“供大于求”的狀況愈加嚴重。從長遠發展來看,必須改變這種盲目發展、同質化追求,而摸索適合自身定位的科學發展模式才是傳媒教育持續發展之道。

就目前對傳媒人才的三大類走向需求趨勢來看,各傳媒院校可以結合自身優勢基礎,圍繞“傳媒研究型人才、媒體行業的中堅力量和泛媒體行業人才”進行科學定位、特色優勢發展。比如,知名度不高的一般院校的傳媒專業畢業生,要在新聞單位里找到工作很難。面對這種局面可以進行“泛媒體就業”尋求新的出路,即進入與新聞傳播專業相關的非傳媒單位工作。如進入企業從事內刊、廣告策劃及文化傳播、宣傳、新聞管理、新聞發言人、公關等方面的工作。傳媒學科的畢業生在這些行業完全用得著,也逐漸受這類用人單位青睞,傳媒院校應該在推行“寬基礎”、“理念”的同時,引導學生進入“泛媒體”,甚至推動自身形成該類人才培養的特色優勢。一些重點新聞院校還應抓住傳統優勢基礎,在培養研究型人才和媒體中堅力量方面強化影響力。

在國外,大學有明確的分類、分層和分級,比如社區大學,培養上手快、操作性強的應用型人才,一些重點大學則培養研究型人才。傳媒教育也莫過如此。卡耐基委員會的一項權威性研究報告介紹,美國的新聞與傳播學院校分為4類:第一類是綜合性新聞和大眾傳播教育。這些院校設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教育,并專設傳媒業研究機構和研究中心。如明尼蘇達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印第安那大學、伊利諾伊斯大學的新聞與傳播院校。第二類是以傳播學研究為特色的傳播教育。這類教育很少專業導向,培養傳播通才,如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傳播學院。第三類是專業性研究院。他們以培養記者、編輯、廣播專業等人才為主,如哥倫比亞大學、西北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新聞研究院。第四類是只有本科專業的學院和社區學院。設有新聞和傳播的課程,規模較小。④但我國的高等教育目前缺少分類分層分級,專科教育想升格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想升格為研究生教育,為了辦學而辦學。在當下國內傳媒教育院校呈現“千校一面”、“千院一面”的狀況下,改變這種結構性不平衡現狀,推動傳媒教育分類分層分級、引導傳媒院校差異化發展,不失為走出困境的一條可行之徑。

注釋

①《爭創傳媒行業人才培養典范》,《中國遠程教育》(資訊)2008.5

②《美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界限模糊――專訪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會長喬?福特》,《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5期

第7篇:傳媒行業的優勢范文

據估,受到我國高校不斷擴招、人口年齡結構變化以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未來幾年我國將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尤其是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將日益突出,其就業壓力勢必會變得更加嚴峻,因此,如何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當前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

二、中國傳媒行業——發展迅速

傳媒即“傳播媒介”,指傳播信息資訊的載體,即信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受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可以是私人機構,也可以是官方機構。隨著新的傳播媒介和傳播技術的出現以及融合,傳媒業可以劃分為紙質媒體(包括報紙和雜志)、廣播媒體、電視媒體、網絡媒體以及新興但是前景美好的移動媒體。傳統的傳媒業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行業,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傳統的傳媒業逐漸產生發展方式上的變革,尤其是近年來蓬勃興起的網絡的廣泛普及使得傳媒行業逐漸由一種社會輿論宣傳的媒介發展成為一種與市場密切聯系的文化產業,前景十分廣闊。傳媒行業從產生之初就擔負著對社會的宣傳和導向作用,是社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分支,互聯網改變了傳統傳媒業的社會角色,使其從社會宣傳領域向生產力方向變革。當前我國正處在傳媒行業的快速發展與轉型的歷史階段,隨著三網融合的深入研究,3G技術的逐漸成熟,傳媒行業的數字化和網絡化進程加快,受眾偏好將催生細分媒體的發展,受眾也將由原來的被動變為主動參與媒體內容的傳播。同時,互聯網的未來將向移動互聯網方向發展,手機媒體市場的機會將會凸顯,在此條件下,傳媒行業的社會化時代將全面到來。“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將繼續保持穩定的增長態勢,傳媒業將有望延續高速增長勢頭,隨著三網融合的推進以及傳媒的發展,我國傳媒產業仍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因此,正確認識傳媒行業的社會角色,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可見,近幾年,由于市場競爭機制和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以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傳媒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傳媒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傳媒行業為代表的新興文化產業的崛起不僅帶動相關文化產業,促進消費需求的增長,新型傳媒還將催生大量的就業崗位,為大學生增加就業選擇,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嚴峻的就業形勢。

三、傳媒行業的發展對大學生就業前景影響分析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現代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為傳媒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發展契機,并帶動相關文化產業的崛起。傳媒行業的迅速發展對大學生的就業前景產生了良好而深遠的影響,不僅拓寬了大學生的就業渠道,提供多樣性的就業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并促使大學生根據傳媒行業的發展和要求及時調整努力方向,改變擇業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及能力,以更好的達到就業目標,實現自身與社會價值。

(一)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選擇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音響、電腦等媒體的逐漸普及,人們對影視音像等文化信息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傳媒產業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依托傳媒行業的深入迅速發展,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一個巨大的大眾傳媒文化產業市場正在形成。不論是報紙、電視、網絡、廣播電臺亦或是影視制作公司,對傳媒行業相關專業人才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并催生出大量的就業崗位,帶動大學生在新的發展趨勢下謀得新的出路。據了解,與傳統行業的人才飽和相比,傳媒的發展如火如荼,人才稀缺已成為中國數字媒體產業發展的軟肋,尤其是有經驗的高端人才儲備不足。專家預計,在未來三至五年,中國數字媒體人才的缺口將達到60萬人之多。由此可見,傳媒文化產業的發展對相關專業人才產生了巨大需求,提供了豐富的就業崗位,拓寬了大學生的就業渠道。實際上,傳媒的行業內涵與外延相當豐富。其具體可細分文化娛樂行業、出版行業、廣播電視行業、平面媒體行業、網絡媒體行業和戶外媒體行業。這為傳媒行業在成為一種文化生產力的同時產生一系列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就業崗位奠定了基礎。傳媒行業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可以從事廣播、電視媒體的新聞工作或進入各大中小型報紙和新聞出版社工作的新聞類傳媒;二是在政府部門或私人企業從事包括消費者營銷、銷售、品牌經理、廣告設計、廣告執行、營銷咨詢等的營銷廣告類傳媒;三是在企業、政府、社區、教育機構、酒店、醫療福利機構、文化交流組織等行業成為一個專業的公關人員的大眾傳媒類;四是以專業的創造才能和技能從事攝影、編輯、數碼編輯、音效處理、互動游戲設計、光盤媒體制作、網絡設計等的媒體類;五是進行創造性導演、藝術導演、導演、腳本寫作、攝影、編輯等的創作表演類。由此可見,傳媒行業的發展促進了就業渠道的進一步拓寬,為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帶來多種可能性,為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緩解近年來由于經濟危機、高校擴招等原因而造成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問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二)加快轉變就業觀念,促進提高自身素質

當前大學生就業觀念相對傳統,就業方向僅限于本專業或者是傳統行業,極易造成專業內的大學生供大于需的局面;并且,也由于其對新興的文化產業關注較少,與社會的接觸有限,不能及時了解社會需求信息,而導致其待業率上升。而傳媒行業等文化產業的興起及發展改變了社會發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大學生的就業視野,沖擊了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從而對指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開闊就業視野,并深入了解以傳媒行業為代表的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空間,正確認識傳媒行業的社會角色,針對社會要求及時調整發展方向,為畢業后順利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隨著傳媒行業發展方式的變革,傳媒行業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加快,其在吸收高校學生就業的同時,對高校學生的素質要求也有所提高。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不僅要熟通傳統媒體業務,還要通曉與之相關的互聯網技術、視覺設計等。特別是新傳媒產業所需要的人才,要在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和潛質,在先進的技術平臺上從事媒體內容創作的人。所以,只有既具知識又懷技能的復合人才,才能適應和勝任快速發展的現代傳媒事業。因此,高校學生要想選擇傳媒行業就業,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培養多方面技能,發展成為具有扎實專業基礎的全方位復合人才。據有關資料顯示,傳媒行業內的包括傳媒經營、傳媒型網絡、數字媒體、數字影視等方面的全方位復合人才備受國內外公司的重視,熟悉內地媒體市場、具有國際化運作經驗已經成為未來傳媒行業所需人才的顯著特征。這就要求大學生需要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并根據傳媒行業的發展和要求及時調整努力方向,有目的的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其次,因傳媒行業迅速發展而改變的社會發展方式將促使大學生有意識的增強對新生事物的關注、了解和認識,及時更新了解社會最新需求,明確就業方向。

四、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應作出的準備探究

針對時下傳媒行業所帶來的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高校及畢業生都應作出積極努力,以有力的措施促進大學生就業與傳媒的雙向發展。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傳媒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選擇為大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如網站信息、手機飛信、QQ群、人人網主頁等,既要加強就業政策宣講有與解讀,也要開展全面有效的就業信息收集、指引工作,發揮傳媒時效性強、信息量廣的優勢;其次,高校要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根據就業環境的改變作出相關轉變,并利用傳媒開闊視野、創新意識、增長知識;最后,高校要繼續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開設多樣的專項能力培養與提升課程,根據學生自身特長引導部分學生向傳媒產業的學習與轉變,其中,在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指導中,要尤其注重發揮傳媒的優勢,利用媒體資源與相關就業部門合作,以媒體訪談、專家評議等方式對畢業生創業的內容進行可行性評定,引導他們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在創業過程中少走“彎路”。畢業生作為就業創業的主體力量,應理性認識就業形勢并根據市場實際狀況更新觀念,轉換思路,正確認識自我,作出切實的職業選擇;注重自身專業學習和專業實習,加強實踐鍛煉,利用各類媒體進行知識學習與經驗汲取,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

第8篇:傳媒行業的優勢范文

“未來的幾年中,互聯網廣告市場將呈現爆炸式的增長,國內互聯網廣告發展的拐點也已經出現。”中國領先的整合數字平臺――AdChina易傳媒CEO閆方軍對互聯網廣告市場的發展非常有信心,“2008年,互聯網廣告占廣告預算的6%左右。而2009年,僅一年的時間。我國互聯網廣告就占到廣告預算的份額的10%,如果說2010年這個數字達到12%甚至13%也一點都不足為奇。”

互聯網廣告現兩大趨勢

不過,隨著互聯網廣告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趨勢,另外一個趨勢也正愈加明顯:網絡用戶使用的多元化,使得互聯網呈現碎片化發展。整體網絡用戶覆蓋、頁面瀏覽被眾多網絡媒體瓜分、稀釋。網絡資源被極大地空置和浪費,許多媒體價值不能得到挖掘、變現。

現實是,以上這兩個趨勢本質上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互聯網的碎片化發展,使得廣告主的網絡廣告需求得不到滿足,可選的媒體少、可用的形式更少,但是互聯網廣告預算卻正在增加。

這時候,廣告主如果一家一家去了解這些垂直網站媒體,是一件比較繁瑣的事情,而且每種媒體售賣的方式不同,采取的媒體策略和廣告創意也有不同。怎么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一個集合了眾多受眾目標的統一購買平臺,這就是廣告網絡媒體平臺存在的意義。

成立于2007年的易傳媒,把優勢的互聯網媒體資源聚合之后進行有效協調,把分散獨立的眾多網站整合成一個互聯互通的網絡媒體平臺,“用戶不會在不同的網站上看到同一個廣告”。這種概念,早在網絡廣告出現同時就已經有了,目前占據了全球127億美元以上的市場投放份額。

易傳媒打造國內領先整合視頻營銷平臺

隨著視頻、SNS的蓬勃發展,易傳媒也正在從單一的廣告網絡向整合數字平臺轉變。

如今的國內互聯網行業,隨著內容正版化、媒體主流化、營銷多元化進程的加快,網絡視頻逐步成為整合網絡媒體和電視媒體的雙重優勢的產物。在受眾覆蓋方面,電視受眾都是其潛在用戶。在營銷形式方面,網絡視頻也有很多深挖的空間,如引入新的廣告形式甚至是雙向互動的營銷手段。由此可見,網絡視頻行業蘊含的營銷潛力十分巨大。

此時,易傳媒重拳出擊,先后與中國網絡電視臺、湖南衛視等多家視頻網站進行戰略合作。12月29日上午,易傳媒與剛剛成立的國家網絡電視播出機構一一中國網絡電視臺在北京宣布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且簽署合作協議。易傳媒將作為“中國網絡電視臺高級戰略技術合作伙伴”,并與中國網絡電視合組建“中國網絡電視臺?易傳媒視頻廣告聯合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將會研發先進的視頻廣告技術,開發更高效的廣告形式。以及建立更完善的視頻廣告行業標準與衡量體系,在結成高級戰略技術合作伙伴后,雙方將共同打造的廣告資源管理和投放系統,將會在目標受眾定位、廣告效果監測等方面達到行業領先的標準。

而事隔不到1個月,易傳媒又在上海與湖南衛視新媒體業務結成戰略合作,并攜手成立視頻廣告聯合實驗室。這是繼國家網絡電視臺CNTV之后,首家省級衛視在新媒體領域成立的視頻廣告實驗室。

雙方在上海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并對外宣布已經在廣告投放技術。獨占富媒體、ADTV、WEBTV領域達成了深度合作。接下來,雙方將準備圍繞金鷹網全新推出的SNS社區平臺“芒果圈”展開網絡廣告、APP應用開發的合作。并利用易傳媒“MSN購物”的運營經驗和金鷹網社區“芒果圈”的優質的活動資源以及活躍的粉絲用戶群體,嘗試電子商務的合作。

據了解,易傳媒擬打通中國網絡電視臺、湖南衛視等多個視頻網站,打破平臺界限,以受眾為核心進行跨平臺整合廣告投放、追蹤、優化和衡量,從而打造國內領先整合視頻營銷平臺。

第9篇:傳媒行業的優勢范文

[摘要]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所有權集中的趨勢成為傳媒行業的重要現象之一。本文用經濟學市場分析方法,通過傳媒業內九個部門及整個行業的壟斷指數(CR4,CR8)來分析并測量其集中程度,并在CR4和CR8數據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傳媒業的七個部門呈現出明顯的寡頭市場特征,整個行業市場正加速走向寡頭市場。本文分析了推動傳媒集中趨勢的兩個層面的四個原因。在外部層面,以1996年電信為代表的傳媒管理政策管理放松、傳媒技術的革命性變化所導致的資源結構和競爭格局的改變、良好的宏觀經濟和充足的資本市場等三個主要因素直接推動了傳媒集中趨勢。在內部層面,傳媒巨頭為取得“多樣性經濟”以戰略競爭優勢而紛紛進行擴張是導致集中趨勢的最主要內因。[關鍵詞]壟斷指數;寡頭;1996年電信法;放松管制;技術革命;宏觀經濟;多樣性經濟Abstract:Concentrationtrendhasdominatedthepictureofmediaownershipsince1990’s.Concentrationwithinandacross9sectorsoftheindustryhasincreasedwhichcanbeseenandmeasuredbytheCR4ratioandCR8ratio.Thetheoryofidentifyingdifferenttypeofmarketsisintroducedalongwiththedatathatshowthatthemarketstructuresof7sectorsarecharacterizedbyoligopolywhiletheindustryasawholewasmovingfasttowardoligopolymarket.Thedriving-forcesbehindthepicturecanbetracedto4sourcesat2levels.Attheexternallevel,3factorscontributetothetrend:thederegulationofmediaownership,thefastchangingtechnologyandthemacro-economicandcapitalmarketenvironment.Attheinternallevel,theforcecomesfromtheneedtogaintheadvantageoftheeconomiesofmultiformityandstrategicstatusincompetitionamonggiantconglomerates.Keywords:MonopolyRatio,Oligopoly,1996TelecommunicationActDeregulation,TechnologicalRevolution,EconomiesofMulitformity,20世紀90年代,全國傳媒業的主戰場——美國進入了第五次兼并浪潮,幾乎所有的大傳媒公司都卷入其中:維亞康姆收購派拉蒙,迪斯尼190億買下CapitalCity/ABC,西屋電器并購CBS。至90年中后期,股市上網絡泡沫膨脹,資本市場熱炒傳媒概念,尤其1996年電信法出臺后,購并潮達到了最高峰,巨額交易此起彼伏,AT&T斥資540億收購Mediaone,維亞康姆380億購并CBS,美國在線1620億美元購并時代華納。這場持續了10余年的購并浪潮的直接后果都是傳媒業所有權結構的變化,傳媒業內各部門以及整個行業的所有權集中趨勢都日益明顯。對于這一令人矚目的現象,本文試從以下問題入手對問題進行分析:1.傳媒業的集中程度如何?2.傳媒業的市場結構如何?3.導致傳媒業集中的原因是什么?傳媒業集中度測量及市場結構分析研究方法:集中度是行業市場結構的一個重要指標,其衡量通常借助壟斷指數。經濟學上有三種主要的壟斷指數:第一種為4企業集中比率——CR4指數,即某一市場前4家最大企業所占市場份額,第二種8企業集中比率——CR8,其含義與CR4相似。第三種為赫爾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指數),指某一行業市場中每個企業市場份額的平方之和。該指數不僅能反映某一市場中大企業的市場份額,而且能反映大企業之外的市場結構,因此,能更準確地反映大企業對市場的影響程度。雖然相對于CR4,CR8,HHI指數在衡量行業集中度時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但由于數據所限,本文仍采用CR4和CR8來描述市場集中度。一般認為,CR4指數超過50%,CR8指數超過75%,該行業被視為高度集中的行業。由于傳媒業涵蓋了電視、廣播、報紙、雜志、有線電視、圖書、電影、音樂等多個部門,為了更準確而細致地描述整個傳媒市場的集中程度,本文不僅關注行業內各主要部門市場集中程度,同時關注跨部門,即整個傳媒市場的集中程度。關于市場結構,經濟學上共分四種不同的市場結構,完全競爭(Competition)、壟斷競爭(MonopolisticCompetition)、寡頭(Oligopoly)和壟斷(Monopoly)。其特征分別是:完全競爭市場上有許多買者和賣者;各個廠商提供同質商品;企業可以自由進入或退出市場;壟斷競爭市場有許多買者和許多賣者,但各個廠商提供的商品為非同質產品;寡頭壟斷市場(Oligopoly)是由幾個廠商所控制的市場上某一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絕大部分,行業中只有少數幾家大廠商,它們的供給量均占有市場的較大份額;壟斷市場上只有一個廠商,其產品沒有相類似的替代品。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來自美國VSS公司的傳媒行業報告。該公司為美國一家主要的從事傳媒購并業務的投資銀行及顧問公司,自1982年以來,該公司收集并分析傳媒業的市場數據,并每年一次傳媒業報告,該報告是行業內投資者、研究人員、金融分析人士數據的主要來源之一。需要說明的是,該報告所涉及的數據僅限于上市公司,鑒于傳媒業的規模較大公司絕大多數都是上市公司,只有少數小傳媒公司為非上市公司,所以其數據具有很高參考價值。表1:傳媒業9部門1990-1999年CR4指數部門CR4(1990)CR4(1995)CR4(1999)變化(1990-1999)或者(1995-1999)電視網0.850.870.84-0.01電視臺0.570.320.31-0.01廣播電臺0.590.770.18有線運營商0.540.700.610.07電影0.710.850.780.07錄制音樂0.860.980.980.14報紙0.390.490.480.09圖書/0.850.77-0.08雜志/0.830.77-0.06表2:傳媒業9部門1990-1999年CR8指數部門CR8(1990)CR8(1995)CR8(1999)變化(1990-1999)或者(1995-1999)電視網0.900.980.980.08電視臺0.870.510.510廣播電臺0.810.880.07有線運營商0.590.920.870.28電影0.941.001.000.06錄制音樂0.991.001.000.01報紙0.460.690.690.23圖書/0.960.94-0.02雜志/0.950.91-0.04(數據說明:由于1996年電信法對電視臺和電臺的管理有不同的規定,所以從1996年開始,VS&A公司報告將電臺和電視臺分為兩個部門。此外,由于傳媒業新的部門(如衛星電視、因特網等)的出現以及各部門之間的業務的交叉,VSS公司的報告在不斷調整對傳媒行業的分類,圖書和雜志部門由于部門分類的調整,1992年數據與1999年數據不具可比性,因此沒有列出。)對于傳媒業整體集中程度的衡量,本文采用CR4和CR8指數,數據來自VSS公司1995年、2000年、2002年傳媒市場報告,其方法是先列出最大8家公司的年收入和傳媒業的總收入再分別計算CR4指數和CR8指數。表3:傳媒業1994、1999、2001年收入排8位的公司名稱及收入(單位:億美元)公司1994年收入公司1999年收入公司2001年收入時代華納161.88時代華納284.41時代華納402.58貝塔斯曼84.99迪斯尼172.96維亞康姆188.14索尼76.65貝塔斯曼112.46迪斯尼156.75CapitalCity/ABC63.79索尼108.37索尼92.98維亞康姆63.32維亞康姆87.24貝塔斯曼77.65MATSUSHITA56.96福克斯娛樂79.28湯姆森70.27新聞集團54.02湯姆森65.15甘尼特63.44寶麗金49.42通用電器57.90休斯電器63.04行業總收入1525.2841615.8581684.04表4:傳媒業1994、1999、2001年CR4、CR8指數CR4CR81994年0.250.401999年0.420.592001年0.490.66變化幅度0.240.26從傳媒業內各部門的集中度(見表1、表2)——我們稱為“縱向集中度”來看,以上數據說明:本文所選擇的傳媒業9個主要部門中除電視臺和報紙行業外,其它7個行業的CR4指數和CR8指數分別超過了50%和75%,說明這些部門為高度集中行業。從整個傳媒業的集中程度(見表4)——我們稱為“橫向集中度”來看,以上數據說明,雖然直至2001年CR4指數為0.49,CR8指數為0.66,并未達到0.5和0.75的高度集中標準,但數據所傳達的信息仍值得我們關注:傳媒業在90年代中后期的近10年期間,集中度急劇增加,CR4指數飆升了24個百分點,至0.49,CR8指數上揚了26個百分點,達到0.66,均已非常接近高度集中的標準。對于這一時期的“橫向集中度”急劇增加的原因,本文在后面會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從縱向的市場結構來看,除電視臺和報業的CR4和CR8指數相對較低外,其它7個主要傳媒行業都呈現出典型的寡頭壟斷市場特征,尤其是錄制音樂以及電影業,CR8指數均已經達到了1。目前,這兩個市場已經分別由華納、EMI等幾大唱片公司和華納兄弟、派拉蒙等6大電影公司的壟斷[1]。寡頭壟斷的市場存在明顯的進入障礙,因此,其新的廠商要進入寡頭壟斷市場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過購并,這也是90年代購并浪潮背后的原因之一。從橫向的市場結構來看,雖然在2001年CR4和CR8指數還未達到高度集中,但已非常接近,市場已經呈現出寡頭壟斷的特征。傳媒業集中的原因分析傳媒業自90年代以來加速集中趨勢的背后究竟是一股什么樣的推動力量?本文將從傳媒業外部環境和內部兩個層面來加以分析。

一、傳媒業的外部環境因素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到:90年代后,尤其是1995年以后,傳媒業的橫向和縱向集中都呈現出明顯的加速度,整個傳媒業的CR4和CR8指數在1994至1999年6年期間分別增加了17和19個百分點,傳媒業的外部環境的激劇變化是直接推動這種加速度集中的主要力量:1.政策環境:傳媒所有權的管制放松,以1996年電信法為代表全球第二大傳媒公司維亞康姆的經歷生動了說明了美國的電信立法對傳媒所有權由緊到松的轉變。1999年,維亞康姆以380億美元兼并CBS,許多人并不知道,CBS在28年前曾是維亞康姆的母公司。1970年,美國電信委員會(FCC)推出了對廣播電視業影響深遠的財政和辛迪加法規(Fin-SynRule),該法規出臺的背景是美國三大電視網當時幾乎壟斷了的電視節目播放和制作,由于缺少競爭壓力,因此三大電視網電視節目雷同,缺乏創新,該法規意在鼓勵節目的多樣化并限制三大電視網對電視節目制作的壟斷。1971年,CBS為了遵守這一規則,將節目辛迪加分離出來,創立了維亞康姆公司。1986年,雷石東買下維亞康姆,繼而將派拉蒙影業、Blockbuster并入旗下,1999年,維亞康姆轉而收購了當年的母公司——CBS。70年代,為了避免壟斷而被分拆,而1999年,涉足多行業的巨型公司可以進行大規模并購,維亞康姆的故事為美國20年來傳媒所有權政策劇烈變動寫下了生動注腳。美國的傳媒所有權政策為何在90年代后由緊變松?其原因與全球經濟發展趨勢以及美國企業界的游說努力密切相關。為了避免由于兼并可能導致市場的壟斷和寡頭,1890年美國國會就通過了第一部反壟斷的法律——謝爾曼法,并在后來相繼制定幾部反壟斷法律來限制過度的企業兼并行為[2]。然而,9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都在發生急劇的和深刻的變化,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激烈的競爭,這使得公司只有不斷壯大,取得戰略優勢,才能獲得更高利潤。于是,美國各行業都斥巨資游說國會。在強大游說壓力之下,美國立法機構順應輿論,采取放松管制措施。作為美國電信業管理機構的FCC在價值取向上也隨之發生了方向性的變化,從過去的管制走向開放。此前,FCC對傳媒業的管理,尤其是所有權管理較為保守,其重要政策依據是電磁波為公共財產,廣播機構是受委托來使用電波,所以必須保證公眾有平等的機會通過廣播機構來表達自己的聲音,所有權須多樣化,避免某一群體的壟斷。80年代以來,FCC內部的主張經濟自由的力量也占了上峰,加之廣播業4000萬美元的游說努力[3],終于,制約傳媒公司進行規模擴張的“政策鎖鏈”一個個被打碎,1996年電信法案將FCC的政策方向轉變,鼓勵市場競爭,用市場手段進行管理電信業的理念表達得淋漓盡致。該法案完全取消了廣播電臺業所有權的數量限制,在全國市場、地方市場以及跨媒體市場層面的限制政策都大大放寬(具體見表5)。1996年電信法向已經不斷升溫的媒體市場澆了一把油,并購的烈火隨之熊熊燃起。1997一年,電信業的并購交易就達到1540億美元,其中電話業900億,電臺業83億,電視臺業93億,娛樂與電視業220億[4]。1995年時,全美共有75家經營廣播電臺業務的公司,在經歷了近乎狂熱的購并后,2000年整個行業只余3家大型公司[5]。其中,清晰頻道(ClearChannel)公司在1996年只擁有62家電臺,在經過5年的并購活動后,該公司旗下已有1200家電臺[6]。從表1,表2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變化,1995年至1999年期間,廣播電臺業的CR4和CR8指數增長顯著,分別達18個和7個百分點。1996年電信法案的一個條款還呼吁對某些傳媒所有權的一些限制應重新予以審議,1999年,FCC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政策松綁”,對于地方市場上一家公司所有權的限制進一步放寬:如果一個地方市場上有8家電視臺,一家公司可以擁有其中的2家(其中一家不能是市場份額前4位的電視臺);如果一家地方市場上有至少20家媒體(包括有線電視、報紙以及其它廣播機構),一家公司可以擁有其中的2家電視臺和6家廣播電臺[7]。表5:1996年電信法前后的所有權規則比較:過去的規則新規則全國電視市場單一公司:可以全國范圍內擁有12家電視臺,在全國電視市場份額不能超過25%對單一公司擁有的電視臺沒有數量限制,一家公司所能達到的全國電視家庭(TVHH)數量不能超過35%。(2003年,這一限制擴大到45%)地方電視市場單一公司在一個地方市場上只能擁有一家電視臺1996電信法呼吁對地方市場所有權重新1999年,FCC宣布在一定條件下,一家公司在地方市場上可以擁有多家電視臺全國廣播電臺市場單一公司可以擁有20家AM和20家FM電臺沒有任何數量限制地方廣播電臺市場單一公司:不能在一個地方市場同時擁有2家AM和2家FM電臺擁有市場份額不能超過25%依據具體的市場情況而定:如果某一市場上有超過45家電臺,一家公司擁有電臺數量不能超過8家(其中最多5家AM或FM)如果33-44家電臺,則不超過7家(其中最多5AM或5FM)15-29家電臺的市場,不超過6家(其中最多3家AM或FM)少于14家電臺的市場,不超過5家(其中最多3家AM或FM)如果FCC裁定某一市場的電臺數據增加,以上的數量限制可以免除(資料來源:FCC網站fcc.gov)2003年6月,FCC對1996年電信法案作了公布之后對傳媒所有權法規作了最深入的一次重新審議,對地方電視市場的跨媒體所有權、地方電臺市場等條款作了進一步修訂,其中將單一公司可達到的全國電視家庭(TVHH)限制提高到45%[8]。修訂后的一些條款進一步放寬了所有權的限制,由于一些利益群體對此修訂已向美國上訴法院提出上訴,所以仍未正式實施。除1996年電信法案外,原有的一些對傳媒業的限制法規也逐漸淡化,1993年,美國地區法院裁定:電視網可以免于履行Fin-Syn法規中的許多條款。1995年,該規則停止執行[9]。2.傳媒技術的革命性變化20世紀90年以來,傳媒技術迅猛發展,數字化革命襲卷整個行業,這種技術的革命性變化不僅僅意味著傳媒技術設備、運作方式的改變,更是資源格局的改變,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技術的進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資源的稀缺問題。近20年來,有線電視技術的普及與進步,衛星技術、因特網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都極大地豐富了傳媒資源,并為傳媒業近20年來大規模的并購和集中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技術的變革促使競爭升級,大公司為保持競爭優勢進一步實施擴張及并購戰略,從而推動了傳媒業的進一步集中。正如前文所述,長期以來,美國對傳媒業的管理一直基于這樣的理論:電子媒體所使用的頻率是稀缺資源,傳媒技術的進步使這一理論變得過時。70年代以來,有線電視由模擬發展到數字技術,原來傳輸一個頻道需要6兆赫,而使用數字技術后,一個頻道所用帶寬僅為0.5兆赫,有線網絡容量容量由原來的30-40個頻道激增至幾百個個頻道[10]。除原有的三大電視網的附屬臺外,新的有線電視網和有線電視頻道應運而生,如1979創立的ESPN,1982出現的CNN,以及隨后出現的時裝、新聞、財經、音樂等數以百計的有線頻道。新的競爭者迅速搶占了市場份額。以NBC為例,1978年,其收視率和觀眾市場份額(Rating/share)分別為17.1/27.0,至2004年這兩個指標分別降低為7.7/13,CBS的這兩個指標則由1978年18.6/30降至16.0/27.2[11]。資源的豐富、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市場份額的壓力推動了傳媒并購擴張,如時代華納不但自己創辦了HBO,而且還將CNN并入旗下,迪斯尼1983年創辦了自己的有線頻道——迪斯尼頻道,還收購了CBS電視網并將最有價值的體育類有線電視ESPN整合到自己的旗下。除有線技術外,衛星技術的貢獻也不可小覷,它不但使印刷媒體以及電子媒體的遠程傳輸以及遠程資源共享成為可能,也為傳媒業催生了一種新的分支行業:衛星電視,自然,這也意味著資源的進一步豐富。與有線技術一樣,衛星技術也成為推動傳媒業進一步整合的力量。2001年,新聞集團為搶占衛星電視市場的制高點,斥資60億美元從通用汽車(GM)手中收購了全美最大的衛星電視公司DirectTV。如果說有線技術和衛星技術為傳媒業的版圖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那么因特網技術則可謂引發了整個傳媒業的一場革命。與傳統媒體相比,因特網具有實時、互動、多媒體兼容、資源近乎無限等諸多優勢,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現意味著傳媒行業甚至整個社會運行方式將要發生變革。面對這種革命性的技術,傳媒公司紛紛審視并規劃自己的戰略對策,一場由因特網引發的擴張從三個層面展開,第一,由于90年代中期美國股市對于網絡概念的追捧,創造了許多網絡公司短期內股價上漲幾百倍甚至上千倍的“神話”。為了將自己在資本市場的“概念”優勢轉化更為實際的現實優勢,網絡公司開始收購傳統媒體,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的合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第二,大傳媒公司紛紛收購具有發展潛質的網絡公司。同樣是為了搶占戰略制高點,傳媒公司紛紛收購在運作和商務方面有創意有發展潛力的網絡公司。1999年上半年的6個月中就發生了650起涉及到因特網的并購,總價值達到370億美元,比1998年同期的交易量猛增了3倍[12]。第三,大傳媒公司紛紛創辦自己的網絡業務,如新聞集團與紐約時報合作的,1999年該公司開始一項投資3億美元的E-Planer計劃,同年,貝塔斯曼推出了大規模的傳媒商務網站,迪斯尼2001年成立了致力于網絡游戲和電子游戲的迪斯尼互動公司。3.良好的宏觀經濟以及資本市場環境的支持企業兼并活動的冷熱曲線是與經濟運行的起伏走勢相吻合的,在傳媒業大規模集中的趨勢的背后是美國宏觀經濟的強勁增長以及資本市場的有力支持。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一枝獨秀,1991年4月,從經濟危機中走出來之后,開始長達120多個月的經濟繁榮,美國經濟在各方面均有可觀增長,僅以實際GDP而言,從平均年增長率2.8%升至3.7%[13]。連續數年經濟穩定持續增長,公司的經營狀況也隨著經濟狀況的好轉而明顯改善,利潤逐步回升,企業積蓄了大量資本,這就為企業開展新一輪擴張創造了良好的經濟環境和資本條件。根據美國證券數據公司(SecuritiesDataCorp.)的統計,進入20世紀最后10年后,美國企業并購掀起了一個新的。90年代,美國國內企業并購交易總額達到了6.5萬億美元,超過前十年(20世紀80年代)并購交易總額的4倍,1998年發生在美國的企業并購案件共12280件,涉及交易總額1.62萬億美元;1999年美國發生并購案件共9808件,涉及并購交易額近2萬億美元[14]。從并購交易在各行業的分布來看,交易額最高的就是電信行業。由于美國國內經濟的低失業率和低通脹率,人們有了更多的資金用于投資,以股市為代表的美國資本市場空前繁榮。美國資本流入和流出額分別占全球總額的1/3和1/5。從1992年到1997年間,美國吸收了全球凈資本輸出的35%,2000年這一比例為64%,到2001年更高達71%。據估計,1990年至今,平均每年約有2500億美元流入美國[15]。除了繁榮的資本市場外,金融工具的創新也為巨型的購并交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80年代以來,美國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金融創新浪潮,誕生了許多新型的金融工具[16],各種新的期貨、期權等新的金融工具相繼進入金融市場,其中私募、橋式融資、對沖基金等金融工具成為80年代以來大規模購并的金融“助推器”。

二、傳媒業的內部因素:取得“多樣性經濟”優勢是驅動傳媒產業集中的最重要內因對于傳媒業中不同的行業而言,其基本的產業鏈條都包括生產(Production)以及分銷(Distribution)兩個環節。與一般的制造業不同的是,傳媒行業的產品成本結構中,內容制作是成本結構中最大的一項成本之一,其物質生產的變動成本隨著規模的增加而急劇下降,如唱片行業,最大的成本仍來自于節目制作所需要的支付演員、制作人員以及節目內容制作以及營銷的費用,一旦前期工作完成,生產、銷售1張唱片、10萬張、100萬張的成本差別僅是非常廉價的CD復制費用。除了這種行業內的規模經濟外,傳媒業又存在著“多樣性經濟(EconomiesOfMultiformity)”[17]。簡而言之,多樣性經濟就是同一內容產品通過傳媒業的不同行業分銷渠道進行銷售,以迅速遞減的變動成本在多個市場使產品收入最大化,如迪斯尼的動畫片制作完成后,除了在電影院放映取得票房收入外,也可以在電視中播出賺取廣告收入,制成VCD、DVD贏得銷售收入,其音樂可以制成唱片在唱片市場上銷售,其故事情節可以出版圖書,其主題人物可以成為迪斯尼樂園的新游戲項目。多樣性經濟類似于規模經濟,其不同之處在于,多樣性經濟不能在一個行業內實現,它必須通過一個公司在多個行業的運作中實現。多樣性經濟已經越來越多地被傳媒公司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以索尼公司為例,其旗下的哥倫比亞公司制作的《蜘蛛俠》成本為1.3億美元[18],在北美取得了4.03億美元的票房,全球總票房達到8.21億美元[19]。除了在電影院的票房收入外,索尼公司還該片制成DVD,在內容成本已經支付的前提下,每張DVD制作成本不到1美元,其售價卻在15美元左右。該DVD產品僅在沃爾瑪超市就賣掉了1900萬張,其銷售額達3億多美元[20],通過此例我們可以看出多樣性經濟產生的巨大效益。90年代以來,“多樣性經濟”對傳媒公司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重要。由于傳媒產業內多個行業(除報業和電視業)在80年代末的市場格局多數呈寡頭壟斷格局,寡頭公司已在行業內形成一定的規模經濟,彼此之間的過度競爭不但成本費用過高,而且容易彼此大傷元氣,此外,鑒于美國的反壟斷法規的,某一公司想壟斷某一行業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在傳媒業的多個部門,寡頭市場格局已相對穩定,大傳媒公司認識到:傳媒業的戰略競爭重點已由“規模經濟”轉為“多樣性經濟”,誰更好地實現“多樣性經濟”,誰就可以在競爭中勝出。如何實現“多樣性經濟”?簡單地說,就是要求傳媒公司同時在多個傳媒行業市場的協同運作,也就是實現“橫向發展”。鑒于市場格局及法規所限,進入另外一個行業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購并。這正是我們看到90年代以來,巨型傳媒公司紛紛展開橫向購并,從而導致1994年至2001年橫向集中指數的增長遠遠高于縱向指數增長的最主要的原因。[1]BenBagdikian,TheMediaMonopoly,5thedition,Boston:beacon,1997,Pxxix[2]呂薇:《反壟斷法的國際比較與借鑒》,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onlineat[3]“AFlawedCommunicationsBill”,紐約時報,A14版,1996年6月20日[4]PatriciaAufdereide,CommunicationsPolicyandthePublicinterest,NewYork:GuilfordPress,1999,P89[5]AlanBAlbarranandBozenaIMierzejewska,MediaConcentrationintheU.S.andEuropeUnion:AComparativeAnalysis,Paperpresentedatthe6thWorldMediaEconomicsConference,2004[6]GloriaTristani,"Public,Educational,andGovernmentalAccessChannels:LocalismandDiversityInAction"SpeechBeforetheAllianceforCommunityMedia,2001年7月13日[7]BillCarter,“FCCWillPermitOwningStationsInBigmarket”,紐約時報A1,1999年8月6日[8]FCC網站,onlineatfcc.gov/ownership/[9]FCC網站,onlineatfcc.gov/Bureaus/Mass_Media/Notices/fcc95144.wp[10]GloriaTristani,"Public,Educational,andGovernmentalAccessChannels:LocalismandDiversityInAction"[11]PatrickJ.MullenTheEvolutionOfMediaAndTheNewDigitalWorld2004QuelloLecture[12]NoelleKnox,“InternetMergersUpSharply,”RichmondTimesDispatchC1,July17,1999MaryannJonesThompson,“gotamillionbucks?getawebsite,”theIndustryStandard,[13]在創造美國經濟神話?鳳凰網onlineat/home/zhuanti/200407/06/[14]陳文暉:《美國企業并購:演進、變遷和啟示》,《經濟管理雜志》,2001年21期[15]高海紅:《哪里是國際資本的“安全港”》,人民網/GB/jinji/36/20021122;黃衛平、朱文暉:《美國九十年代國際金融地位的探討》,《美國研究》1992年第一期??[16]SociocultureEvolutionInTheCommunicationIndustry,CommunicationResearch1986,13573-508[17]AlanB.Albarran,JohnDimmickConcentrationandEconomiesofMulitiformityintheCommunicationIndustry,JournalofMediaEconomics,!996[18]LaurieHibberd,JaneClayson''''Spider-Man''''DoesItAgainCBSNews,2002年5月13日[19]/alltime/[20]嚴敏:《美國電影借力整合營銷做大市場打造第四產業》,《21世紀經濟報道》,2003年09月11日[參考文獻][1]BallardCharles,RealEconomicsForRealPeople,2ndEditionPrenticeHall2001[2]Gender,RaceandClassinMedia,2ndEdition,SegePublication2003[3]BenBagdikian,TheMediaMonopoly,5thedition,Bostion:beacon,199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關熱門標簽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投稿咨询
日本人与黑人做爰视频网站| 黄网站色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另类videossexo高潮| 日本护士毛茸茸| 成码无人av片在线电影网站| 一本一道av无码中文字幕﹣百度| 人妻少妇偷人无码视频| av亚洲在线一区二区|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天天看大片特色视频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 女人被弄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国内露脸中年夫妇交换| 成熟女人毛片www免费版在线| 国产成本人片无码免费2020 |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人妻少妇人人丰满视频网站|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婷婷伊人五月|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内射| 亚洲av粉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久久蜜桃| 91亚洲欧洲日产国码精品| 亚洲欧美国产欧美色欲|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国模大尺度啪啪| 国产熟妇高潮呻吟喷水| 国产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一| 美女av网站| 亚洲无人一区二区蜜桃| 免费看a级毛片| 无码高潮久久一级一级喷水 | 2020最新国产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