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旅游的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態旅游 石林景區 保護 開發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F590.3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1-146-3
生態旅游(ecotourism)是由國家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 1983 年首次提出。當時就生態旅游給出了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游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張廣瑞,1999)。生態旅游作為綠色旅游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游。和諧社會需要和諧產業,生態文明呼喚生態旅游,發展生態旅游是時代的必然性(鄒統釬,2003)。云南石林景區作為世界著名的地質和自然遺址地,作為石林縣巴江源頭水源區,作為南方喀斯特生態子系統,作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典范,作為生態科普教育基地,作為旅游效益顯著地。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石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景區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的協調進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廣闊前景。
1石林生態旅游區概況
1.1生態旅游區域
石林國家生態旅游區是1982年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石林風景名勝區,面積350km2,核心區面積120km2。位于云南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的中部,離省會城市昆明78公里(高速公路)。前身是1931年云南省政府建立的石林公園。地處東經103°11′至103°29′、北緯24°40′至24°56′,海拔1600-2150m,主體海拔1780m(申報遺產組委,2005)。
1.2生態旅游區自然屬性
石林國家生態旅游區,屬于山地型生態旅游區,具體是山地型石林喀斯特生態旅游區(崔建武,劉文耀,李玉輝等,2005)。主要生態旅游資源是典型喀斯特劍狀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河湖、亞熱帶高原半濕潤闊葉林(滇青岡林)、暖性針葉林(云南松林),以及彝族撒尼民族文化和風情(照片1)(吳征鎰,朱彥丞,姜漢僑,1978)。
石林被公認為杰出世界價值是保護和展示了世界上同類喀斯特特征和景觀的最好范例,石林是一流自然美和世界同類地貌的模本;石林的形態比世界上任何具有劍狀喀斯特地點的都多,形態顏色天氣、光照變化;石林是全球石林的參照模本,其發育演化歷史長達270億年,經歷了二疊紀到現在的4次發發育階段,展示出各個發育演化階段的石林喀斯特特征;喀斯特和少數民族文化特性與傳統的關系是石林名勝區的重要屬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2007)(Ford,D.,1997)。
1.2.1氣候和水資源概況
屬高原亞熱帶溫涼氣候,年平均溫度約16℃,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干濕分明”的特點。年降水量在800~850mm,低于全縣年平均降水量(967.9mm)。公園所在區的水資源是2.72×108m3,占全縣水資源的47.9%。
1.2.2土壤
成土母巖主要有碳酸鹽巖類(灰巖、白云質灰巖、白云巖、泥質灰巖)、砂巖、頁巖、泥巖和玄武巖等,主要土壤類型是山原紅壤、紫色土和水稻土,石林地區山原紅壤是云南喀斯特高原山原紅壤的代表。
1.2.3生物多樣性和喀斯特植被
有維管植物147科533屬889種,其中蕨類植物有14科25屬43種,種子植物有133科508屬846種,其中裸子植物3科9屬13種,被子植物有130科499屬833種。這些植物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10種,云南省省級保護植物20余種(表1)(何永濤,曹敏,2000)。
1.3石林生態旅游區社會經濟屬性
石林生態旅游區的人類活動歷史悠久,有舊石器、石器時代文化、青銅器時代遺存。石林風景名勝區有自然村落75個(主要分布在二級、三級區),分布于喀斯特洼地、喀斯特湖邊、河流高位階地、喀斯特山區(半山區)與壩區的過渡帶,人口超過6萬人,彝族人口比例超過40%。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獨特的文化。石林彝族文化深受石林喀斯特影響,是石林景觀組成部分,形成特色鮮明的“祖靈文化”、“石頭文化”、“山水聚落文化”(生態文化)、火文化”(火把節與民民俗風情、歌舞組成),以及民間藝術和服飾文化。
石林傳統經濟受限于喀斯特資源環境的脆弱和水土資源,經濟收入有限。石林旅游的發展和興旺帶來轉機。石林旅游不僅是石石林縣的財政稅收和居民就業、農民增收的主要領域,也是石林喀斯特脆弱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主要經濟來源。
2石林景區生態旅游探索與實踐
按照《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運營規范》,對照石林風景名勝區資源、生態環境和社區居民生產生活狀況,針對石林喀斯特生態系統是典型脆弱生態脆弱系統和悠久的人文活動、悠久的旅游開發歷史,針對自然生態系統保護、退化生態區(點)的整治恢復、生態游覽環境整治,生態旅游設施改善要求,制定了專題規劃和組織實施,全面落實《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運營規范》。
2.1健全管理隊伍,完善管理規章,提升資源和環境監管能力
創建了“石林風景名勝區森林管理綜合執法大隊”,人員176名,來自風景名勝區內的75個自然村和管理局招聘的管理巡邏人員組成。完善了“縣-局-鄉(鎮)-村(村民小組)”的四級保護管理體系。配合實施《昆明市石林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制定和實施了資源保護、生態旅游、市場經營、服務品質、衛生環境等方面的19項管理制度。建成景區監管信息系統和生態環境資源衛星定位遙感檢測保護系統,游覽區資源、游覽區動態、生態環境實行實時監控,及時處理。
2.2編制專項生態規劃,落實總體規劃
嚴格執行國務院批復的《石林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修編)2003-2020》,制定了17項專項規劃。規劃編制和執行有完整的“調查、咨詢、可研、設計、施工、監理、驗收”,利益相關者全面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認為石林的管理和規劃是“管理良好,具有各類利益相關者就地有效參與的管理規劃”。
2.3健全生態建設資金投入與管理制度
石林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的資金來源有國家、省、縣(局)三級,以石林管理局自籌為主,包括門票收入的規定比例、項目投資、銀行貸款。國家和省給予的資金支持是特定項目,需地方(縣、管理局)配套;每年石林門票收入有15%的收入用于生態環境衛生管理和景觀維護。2009-2012年累計投入7億元用于生態旅游基礎設施、生態景觀修復和五棵樹村整體搬遷。
2.4加強科學研究,提升石林風景名勝區保護建設的科學技術指導
在落實石林風景名勝區2000年建立的《石林科學研究基金管理辦法》基礎上,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持續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云南師范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等單位的合作,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簽署《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合作協議》,并與美國猛犸洞國家公園簽署合作協議,加強公園管理和旅游的合作。云南師范大學等單位在石林風景名勝區先后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973項目)、云南省應用基礎研究重點項目,這些科學項目提供了石林喀斯特植被、植物名錄、水資源和水源地修復、退化喀斯特景觀恢復治理的技術。
2.5新增生態游覽區,管理服務區與游覽區分離
石林旅游增長迅猛,為保障游客權益和旅游品質,不損壞旅游景觀和環境,執行容量控制的同時,實施擴容增量,管理服務區于游覽區分離。一是大石林景區增加李子園箐、步哨山、萬年靈芝自然生態游覽區;乃古石林景區建成世界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展示游。二是改造景前區環境,美化景觀,搬遷石林管理局大樓,拆遷大石林景前區的商場和停車場,新建景前區景觀生態園;三是分別在大石林游覽區和乃古石林游覽區外新建游客中心與生態停車場,建成了景前區生態景觀園。
2.6持續改善石林世界自然遺產地自然自然性和完整性,彝族撒尼文化融入石林生態游
自2007年石林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后,石林管理局嚴格《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公約》行動指南要求,全面落實《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規劃》規定,落實世界遺產地管理,保護或恢復遺產地自然性和完整性。
2.7培訓員工,完善標示展示解說系統,豐富石林生態旅游知識內涵,提升生態旅游品質
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常年進行科普宣傳教育,以持續提升石林景區的博物館、石林旅游展覽櫥窗、景點展示標示牌質量,建立了乃古石林景區的世界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彝族撒尼文化和石林喀斯特生態、水源地的展示游覽區。石林景點的展示牌設計制作被國土資源部向全國地質公園推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和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辦公室給予高度贊揚。
3堅持實踐生態旅游的發展方向
石林景區生態旅游建設是按照“在保護中合理開發、在開發中有效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健全保護法規,建立保護網絡,開展環境整治,實現旅游服務區和游覽區的分離,還景區一個自然生態環境。但是,石林生態旅游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對生態旅游認識還要進一步提高;按照規劃內容推進生態旅游項目落地進度慢;生態環境質量上整體較優,但部分建筑外貌與環境還不太協調且石林湖有富營養化趨勢,影響整體景觀。下一步,應將迅速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拿出措施,形成制度,全面推進生態旅游知識宣傳建設工作,加大整治力度,消除建筑外貌低俗化,整體優化美化環境。
生態景區是地球在數億萬年漫長歷史時期演化形成的,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我們開展生態旅游,就是為了保護好各類珍貴的生態資源遺跡,并通過對生態遺跡的保護和展示以及生態科學知識的普及,提高公眾對生態知識的認知度,提高全社會保護景區生態的自覺性、主動性,這是世界生態旅游景區建設發展的一個永恒主題,我們在探索石林生態旅游歷史過程中,既要把那些重要的表征地球自然演化過程中的遺跡保護好,為人類子孫后代永遠留下這些自然景觀以達到永續利用,又要充分利用好這些生態遺跡資源,為人類的文明進步服務,這就需要每一個生態景區,不斷研究和普及生態旅游的科學價值,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探索實踐完善工作措施,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生態景區建設的初衷和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廣瑞.生態旅游的理論與實踐[J].旅游學刊,1999,48-51.
[2]組委會.石林世界自然遺產材料匯編[C].石林,2005,6-7.
[3]鄒統釬,朱天松.美國黃石公園管理模式[J].中國旅游報,2003.
[4]崔建武,劉文耀,李玉輝,沈有信,劉倫輝.云南石林地區石灰巖山地種子植物區系成分的研究.廣西植物,2005,25(6):517-525.
一、引言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市場競爭愈演愈烈,旅游產品和旅游活動逐漸出現聯合發展趨勢。產業集群趨勢逐漸明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開發特色旅游產業鏈,有利于促進旅游產品區域競爭力提升。鄱陽湖是我國的第一大淡水湖,有著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從產業集群視角出發,整合當地旅游資源,采取有效對策,對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業發展的條件分析
(一)交通
鄱陽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有多條鐵路、公路與外界相通,水路運輸、航空運輸都很發達,并且路運、水運、空運基本形成一個立體的交通網絡。此外,鄱陽湖還在進一步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加強與外界聯系。
(二)資源
鄱陽湖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重要的旅游景點有老爺廟、石鐘山、鞋山、鄱陽湖候鳥保護區、鄱陽湖花海等。主要旅游活動有沖浪、漂流、游艇、劃船、篝火晚會,并且周圍的餐飲、住宿、購物設施完備,為游客旅游創造良好條件。總之,鄱陽湖旅游資源豐富,不同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地方特色飲食結合在一起,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為產業集群和區域旅游競爭力提升創造條件。
(三)客源
鄱陽湖位于長江中下游北岸,地處江西省北部,毗鄰湖北、安徽兩省,地理位置相當重要,承接東西,連貫南北,周邊地區有相當廣泛的客源。其中最重要的客源來自長江三角洲地區,該地區經濟發達,人們生活水平高,具有旅游觀光需要。況且該地區距離鄱陽湖比較近,到鄱陽湖旅游較方便,其客源優勢是其它地方不可比擬的。
(四)旅游產品
經過多年努力,鄱陽湖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多種旅游產品,如觀光度假、文化娛樂、假日旅游、專項旅游等。這些旅游產品能給旅游者以全新感悟和深刻體驗。此外,具有當地特色的九江高腔、贛劇、采茶戲等也是鄱陽湖非常重要的旅游產品,[1]在海內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對游客具有很大吸引力。
三、基于產業集群視角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業發展的意義
(一)提高區域整體實力,實現全局共贏
旅游者希望以最短時間,最小花費,游覽更多地區,欣賞更多風景,進而豐富自身旅游經歷。這就要求產業集群,將旅游景點集中起來,加強不同景點之間的合作,為旅游者創造良好條件。如果旅游景點忽視合作,不注重產業集群,必然會影響旅游景點整體競爭力。因而鄱陽湖生態旅游業發展要實現產業集群,加強旅游區內合作,實現旅游資源最大程度開發和利用,著眼于區域內整體發展和長遠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整體實力,實現全局共贏。
(二)促進資源共享,降低開發成本
在旅游景區內實現產業集群,優化整合不同的旅游資源,促進資源共享,有利于節約成本,促進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為旅客游覽創造良好條件,進而增進旅游景區資源的吸引力。從產業集群出發,鄱陽湖旅游區內合作開發可以控制開發成本,促進資源共享,獲得成本優勢。該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通過共享資源,增進不同地區聯系,優化整合鄱陽湖景區資源,推動旅游資源開發一體化,逐漸形成規模經濟,避免旅游資源浪費。不同景區間加強合作交流,取長補短,有利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防止旅游基礎設施重復建設,進而增進相互聯系與合作,在整個旅游景區內形成品牌效應。同時也有利于擴大對外宣傳活動,共享銷售渠道,節約對外銷售成本,降低旅游景區的宣傳推廣費用。并增加客源,擴大鄱陽湖旅游景點在游客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進而實現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促進市場互換,保證穩定的客源
整個鄱陽湖旅游資源開發時,實現產業集群,加強各景點的聯系與合作,有利于促進市場互換,提高對游客的吸引力。同時還可以增進相互聯系,改善旅游景區環境,實現鄱陽湖旅游可持續發展,提高該區域旅游資源競爭力和影響力。
(四)適應市場變化,增強風險抵抗能力
通過產業集群,能提高鄱陽湖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增強抵抗風險能力。在產業集群條件下各旅游區可通過資源共享及時獲得市場變化信息,并及時調整宣傳對策,改善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風險。針對一些旅游資源面臨開發極限的問題,通過產業集群,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延長旅游資源使用周期,充分發揮它的價值。
四、基于產業集群視角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業發展的對策
(一)構建互補的旅游產品群
要全面認識鄱陽湖旅游資源的特點,最大限度挖掘各旅游景點潛力,取長補短,使本地旅游資源得到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同時協調好鄱陽湖旅游產品的整體發展,在強調區域特色的同時對旅游產品合理配置,從而形成互補的旅游產品群。此外還要加強區域內旅游信息的交流,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以保持旅游產品優勢互補,提高區域旅游產品競爭力。
(二)聯合塑造區域旅游形象
一個地區的旅游形象對擴大旅游地知名度,保持旅游地的生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塑造鄱陽湖旅游形象要市場來推動,要游客來塑造。一方面,要保持鄱陽湖旅游區域內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將有關聯的景點組合起來,形成組合優勢,提升區域旅游形象。
(三)共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要重視交通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鄱陽湖與全國各地水運、路運、空運間的聯系,保證交通安全快捷,方便游客來鄱陽湖旅游觀光。其次要加強旅游區內交通設施建設。以延長游客旅游時間,增加游客消費。最后還要完善鄱陽湖旅游區內娛樂設施、服務設施建設,為游客在旅游期間購物、食宿創造條件、提供保障。
(四)聯合開拓旅游市場
從產業集群視角出發,推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業發展,其根本目的是進一步開拓旅游市場,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然而,僅僅依靠某個旅游地開拓旅游市場顯然不夠,也很難收到較好的效果。因而要聯合開拓旅游市場,共同擴大宣傳和增加投入,擴展旅游市場,增加游客數量,促進鄱陽湖區域內經濟、社會效益提高。
(五)加強旅游區內環境保護工作
實現產業集群,推動鄱陽湖旅游可持續發展,加強環境保護是必不可少的。要完善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對區內環境承載量進行評估,確定鄱陽湖旅游區內的環境容量。重視對游客進行景區環境保護宣傳和教育工作,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在旅游旺季時要對游客進行合理疏散和引導,盡量降低游客對鄱陽湖旅游區域環境的破壞程度。同時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鄱陽湖景區的環境破壞,加強旅游區環境保護工作。
(六)重視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
一方面,相關部門要重視專業人才引進工作,將優秀旅游管理人才引進到鄱陽湖旅游區域來,提高鄱陽湖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完善課程設置,重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豐富他們的旅游基礎知識,增強實踐技能,熟練掌握鄱陽湖景區的基本情況,更好開展對外宣傳和交流活動,能有效勝任自己的工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五、結束語
引言
楚雄州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古人類、古生物、古文化和彝族風情而著稱,地處中國大陸旅游圈、東南亞旅游圈和南亞旅游圈的交匯地帶,位于云南旅游的中心區,是滇西、滇西北黃金旅游線的必經之地。目前全州擁有國家A級以上旅游景區13個,其中國家4A級旅游景區6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6個,A級景區1個。
旖旎的風光、絢爛的文化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游客前來,據楚雄州旅游發展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幾年全州接待海外游客人次逐年上升,2015年_到38596人次。對于外國游客而言,景區牌示是游客獲取景點信息的重要途徑,旅游翻譯就是一個了解本地文化、民俗風情的重要媒介。適當的景點提示可以給游客提供便利,必要的景點介紹能夠使游客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識,從而使旅游的跨文化交際的意義最大化。
一、楚雄州景區牌示概述
解說牌示是一種載有圖案、標記符號、文字說明等內容的,能夠起到解說、標記、指引、裝飾等作用的標識牌 ,是引導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動的各種信息的符號集合。根據對楚雄州11個A級以上景區進行實地調查和統計,調研時的路線按照游客慣常選擇的路線進行,沿途的牌示均進行了拍照,共收集、整理景區各類牌示534塊,涵蓋了大部分的旅游區域范圍。
作為外國游客認識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景區牌示在游客參觀游覽的活動中起著引導、服務和教育等重要作用。與其他旅游資料的翻譯不同,景點牌示具有內容簡潔、對象特殊、位置固定等特點,其翻譯注重的是提供有效的信息,使游客在輕松的旅游中加深對景區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而如何在這寥寥數語中實現信息的最大化和有效性,則取決于譯本的質量。所以,從內容上說,牌示翻譯應盡可能提供與文化、風俗、自然地理環境有關的知識。在語言表達方面,牌示翻譯應該盡可能準確、簡潔、明了,以便相關信息能被容易地理解和接受。鑒于牌示的功能特殊性,在其英譯的過程中,譯者應該首先考慮整體的翻譯生態環境。
生態翻譯學認為, 翻譯過程是譯者為了適應翻譯生態環境對文本進行選擇性移植的過程,翻譯是譯者的一個決策過程,在翻譯過程中不斷決定如何適應和如何選擇。生態環境不僅指語言、文化、宗教、社會環境,而且還包括了指翻譯者和原作者之間的關系、譯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因此,生態翻譯學認為只有譯者的作品滿足對生態環境的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維適應的要求,才能進行正確、合格的翻譯。
在調查收集到的534塊牌示中,中英雙語牌示數量為257塊,接近總數的一般,說明全州景區對海外游客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各景區的情況有較大差異。根據筆者的實際調查,在以上景區牌示的英譯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錯誤,例如單詞拼寫錯誤、語法錯誤、用詞不當、誤譯、漏譯等,還有一些錯誤主要是在對文化背景知識的翻譯中,譯者忽視了原語文化背景,而只從語言維對其進行翻譯,造成對文化的誤解、誤讀。
二、楚雄州旅游景區牌示英譯現狀
筆者將調查到的情況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維度來舉例說明目前楚雄州景區牌示英譯的現狀。
首先,語言維關注的是翻譯的文本語言表達,由于源文本和目標文本的語言形式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譯者通常在語言方面準備得不夠充分,這導致一些旅游牌示的翻譯出現明顯的錯誤 。生態翻譯學要求譯者對源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文化內涵以及原文化和翻譯文化之間的差異有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考慮目標文本所處的生態環境。
例1:僧眾寮房(化佛山)
Monk’s Dormitory
例1的譯文基本能說明這是眾僧居所的意思,但寺廟里僧眾的寮房與普通的宿舍終究有差別,寮房是指僧徒尼姑靜修居住的地方,除了普通房屋居住的功能,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是靜思、坐禪,因此改譯為“Meditation room”更為恰當。
其次,文化交流是旅游活動的最重要的作用,譯者肩負著翻譯文化背景知識的任務,正如諾德所說,翻譯意味著在不同文化之間進行比較。不同文化的交流比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更重要。因此,翻譯活動中文化維的適應選擇最為重要,特別是人文景區牌示的英譯尤其需要譯者去深入挖掘文化背景,依據原語文本將其中的文化內涵翻譯出來。
例2:惠帝紫(武定獅山景區)
Purple Emperor Hui
論文關鍵詞:綠色營銷 生態旅游示范區 開發模式 花坪自然保護區
1綠色營銷的內涵
旅游營銷是在綠色消費的驅動下產生的,它是指旅游開發順應綠色消費潮流,從保護環境、反對污染、充分利用資源的角度出發,通過產品開發,利用自然、變平常為珍貴等措施,滿足旅游者的綠色需求,實現營銷目標綠色營銷強調綠色表現,即生態性、環保性、長遠性、安全性”。
2生態旅游示范區的內涵和實質
生態旅游示范區以生態學和經濟學為指導,發展生態旅游以協調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為主要任務,統一規劃、綜合建沒,保持生態良性循環,保證社會、經濟的全面健康和持續發展的—個區域。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把一個區域保護發展協調成為一個典型的生態旅游示范區域,從而指導各地類似區域建沒。它是一個相對獨立又對外開放的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體。
3花坪自然保護區的研究現狀
花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佗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臨桂兩縣交界處,1961年經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78年晉升為國家級。本區含有森林面積8(XX)hm,絕對保護區4(X)0hm!,海拔多在12《M瞇一16(X)米,最高海拔1895.5米,年降水量約2(XX)mm,地貌屬中山類型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帶植被為典型常綠闊葉林,境內有維管束植物214科.537屬,高等植物ll14種,屬于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12種。其中以銀杉最為著名,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保護區分布有1000多株。同時,保護區內野生動物資源比較豐富,高等動物有118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有6H7科10種,獼猴,林麝,紅腹角雉等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二類保護動物有大鯢.黃腹角雉;三類保護動物有紅臉猴.獼猴、穿山甲.原雞、紅腹錦雞等;此外還有華南虎、金錢豹.果子貍.梅花鹿、娃娃魚等60余種鳥獸和昆蟲。
4花坪自然保護區性質
浩瀚的原始森林為主體,以銀杉為特色,以保護珍稀孑遺樹種銀杉及典型的常綠闊葉林帶森林生態系統、科學研究、科普教學、生態旅游為主要功能的山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戰略指導思想
以生態經濟理論為指導。發揮森林景觀、生態環境等資源為優勢,貫徹“全面保護自然環境.積極開發科學研究,大力發展生物資源,為國家和人類造神福”和“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合理經營利用”的方針,不斷提高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建成一個集生物多樣性、科研教學、生態旅游于一體.追求最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開發模式的構想及其依據
花坪自然保護區屬“山岳溪瀑森林風景”類型,特別以銀杉、瀑布群、杜鵑、原始森林為其特色,是南方的生物基因庫、是教學科考的理想園地。花坪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豐富。花坪浩瀚的豐富森林類型和多種植物群落,是構成自然保護區森林旅游的主要因素。秀麗壯觀的動態水景,如瀑布、跌水、淺灘、泉溪、湍流等,為該自然保護區的觀光休閑又增添一份勝景;奇花異草百卉爭艷的林海,如虎丹草、熊巴掌聲,各種杜鵑等觀賞植物點綴著美麗的花坪。連綿起伏的峰巒谷坡,登上最高峰蔚青嶺.真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磅礴氣勢。花坪的日光、云、霧、.雨、雪、霜等絢麗多彩的氣象景觀能特別吸引旅游者觀光、游覽。因此,開發森林觀光休閑生態旅游,既豐富桂林旅游的內涵,又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旅游前景廣闊。
本文從生態學、經濟學角度出發,進行綜合性開發研究,把花坪保護區的資源多樣性轉化為獨其特色的旅游資源。在旅游管理、資源保護、生態旅游開發等領域以創建適合花坪自然保護區健康發展的開發模式,提出了該保護區開發新模式,即觀光休閑生態旅游模式、科考會議研討生態旅游模式。
(1)觀光休閑生態旅游模式。滿足旅游者視覺感觀愉悅或好奇心的開發,讓旅游者放松身心.緩解疲勞、親身感受到大自然保護區的氣息。
整體項日沒想:高濃度負離子森林浴。
①廣福景區:廣福避暑山莊、云繞塔、廣福杜鵑林.擺竹迷宮,了望群山.遠眺林海,日出.日落,苔蘚溝的探險,國防遺址的參觀,廣福湖泊戲魚。
②紅灘景區:珍稀植物園、野生動物養殖場.鐵索吊橋,怡心亭,竹景園.觀光閣.鴛鴦瀑布,紅灘飛瀑、
③粗江景區:銀杉觀景點,爬山廊,獼猴桃同、短尾猴,鼯鼠的觀賞、瞭望臺林海、森林季相、云霧美景。
④紅毛河景區:瀑簾橋影,黑壇戲魚,銀杏翠谷,野菜園,野果綴地,戲猴點,杜鵑花海,天然游泳池,風味館,紅河山寨。
(2)科考會議研討生態旅游模式。科考會議生態旅游的特點是以科學考察活動為主,游覽活動為輔,是一種科普性較強的生態旅游活動。開展的目的旨在考察該保護區生態狀況、銀杉等珍稀動植物種群及其生活環境.屬性活動.研究自然季相景觀,獲取地學.文史知識。
項目沒想:
①粗江景區:銀杉、五針松、福建柏的觀賞及鑒別,野生動植物生活、生長規律考察,把粗江接待站作為游客接待服務點和科研工作站。
②紅灘景區:建科研樓,內沒種質質基因庫、標本室、科研實驗室,在動植物園旁建動植物標本館。主要針對保護區內涵豐富、科研價值高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發展學術會議旅游,考古旅游等。
7花坪自然保護區開發面臨的障礙及發展對策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產品是較高層次的綠色產品,由于成本和價格相對較高,大多數消費者選擇的是一般大眾旅游,而對生態旅游消費積極性不高,這就給保護區大力開展生態旅游的綠色營銷造成了阻礙。為此,保護區綠色旅游產品的開發必須以科學技術為依托,加大有效投入,推動技術進步,提高生態旅游綠色產品的開發深度。花坪自然保護區應該迅速制定長遠發展戰略,順應綠色潮流,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生存力,實現企業在綠色世紀可持續發展。
花坪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應全面實施綠色營銷戰略。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資源的優勢,大力開發森林旅游綠色產品,加大生態旅游產品的促銷、營銷,以綠色營銷觀念為導向,合理制定營銷策略,樹立綠色森林旅游企業形象,全面實施綠色營銷戰略。
(1)花坪自然保護區應實行“5R”原則,實現生態旅游企業綠色管理生態旅游企業實行“5原則,即:研究(Research),重視研究發展生態旅游對環境污染的對策;減量(Reduce),消除對環境有害廢棄物的排放并搞好治理循環(Recycle),對使用過的廢棄產品進行回收處理,循環利用;再_JF發(Rediscover),變普通的旅游產品為綠色產品;保護(Reserve),加強員工對生態環境保護宣傳,積極參與生態旅游社區的環境綜合治理。花坪自然保護區應結合“5設計,以綠色營銷為理念,完善生態游娛設施和活動,為吸引生態旅游者進行游覽觀光、體育運動和休閑和科考,開發綠色旅游項目和健康安全的綠色旅游商品,盡可能做到在旅游產品開發與營銷策略方面比一般旅游地具有更高的水平。
(2)花坪自然保護區應導入CI戰略,樹立綠色企業形象品牌花坪自然保護區無論是自然生態還是文化生態,部具有生態美感。因此,應該規范花坪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企業行為,樹立企業形象和建立研究機構,加強企業對旅游資源保護和綠色營銷方面的管理和監控:繼全旅游企業內部各部門的崗位責任制度和考核指標體系,完善各項旅游設施,提供優質、精細的服務。創造勝人一籌的綠色旅游形象,是綠色企業發展之路。
關鍵詞:負責任觀;自然保護區;利益相關者
當前,我國眾多的生態旅游活動都是基于自然保護區進行的,但是由于我國旅游產業起步較晚,行業體制不完善,對生態旅游的認識存在偏差,在生態旅游的實施過程中,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旅游業帶來的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負面影響仍未得到有效制止。研究者發現,生態旅游要想有效實施,必須依托利益相關者倫理和責任感的不斷提高,只有利益相關者能夠出自個人的責任感,而非通過權威的命令與外界的壓力,才能有效的實踐生態旅游,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1]。
一.“負責任” 式旅游的理念
80年代以來,在對可持續旅游實現方式的研究不斷深化的同時,探討如何通過改變旅游主體的行為從而更加有效地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也在不斷的進行探索。約斯特·克里鵬多夫通過瑞士旅游業對阿爾卑斯山區環境和社區造成破壞性影響的研究,首次提出了“負責任的旅游”[2]。1999年9月底,世界旅游組織第13屆大會通過了《全球旅游倫理規范》。決議“強調必須促進負責任的和可持續的旅游,這將對社會各部門都有益”。2002年在南非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上,各國代表簽署了《在旅游目的地進行負責任的旅游的開普敦宣言》,標志著負責任式旅游被提到議事日程[3]。之后,負責任的旅游方式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逐步形成了對該問題的研究體系。
與傳統的生態旅游不同,負責任旅游強調以“倫理責任”為核心,最大特點是通過出自個人對環境及社會的道德和責任感,達到約束個人行為的目的。當前,在我國一切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的指導思想下,各利益相關者對自然的倫理責任被忽視了,導致自然保護區在開發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名為保護,實為破壞 ”、“多頭管理,互相推諉”現象時常發生。自然保護區不能達到應有的保護,旅游可持續發展也就無法實現。
二.自然保護區利益相關者的責任觀現狀
(一)政府部門的責任觀
旅游業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產業已獲得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注,尤其是擁有自然保護區的當地政府,都將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作為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因此,許多自然保護區引入特許經營制度,為了給被特許經營者最大的贏利空間,自然保護區大多采取壟斷性的、整體承包的方式,特許經營時間很長,通常為30-50年。由于特許經營時間長,造成了不少自然保護區實質上的“以經營取代管理”的現狀,政府部門失去了監督企業的權威,忽視了在自然保護區開發和管理上的責任。
(二)旅游企業的責任觀
作為具有贏利性目的的企業,旅游企業經營者普遍擁有“權利觀”,而忽視了對社會應盡的責任和應負的道德。在我國,旅游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管理實踐中尚未建立“負責任式”旅游的概念,尚有的負責任觀僅體現在誠信方面,浮于道德的表層,這離“負責任” 旅游觀的要求還相距甚遠。
(三)旅游者的責任觀
當旅游者在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享受旅游帶來的快樂時,卻很少反思自己作為一個旅行者應該對此承擔的責任[4]。既想體驗傳統文化,但又不愿意放棄已經習慣的舒適;另外,旅游是一種高消費,能提供舒適、美好的異地體驗,這種傳統旅游觀念被大多數旅游者所認同,一旦具有這種觀念,旅游者就會在旅游活動過程中突破自己原有的道德底線,表現出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等不負責任的行為。
(四)旅游社區居民的責任觀
旅游活動不僅影響著旅游者的道德和責任觀,更會對當地社區居民的思想產生沖擊,在旅游發展較早的地區,我們已經可以見到旅游業發展給旅游地傳統生活所帶來的巨大改變,如麗江,除了商業需要或表演,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已經很難找得到這里的納西族的傳統文化和藝術了。當地居民對本民族文化責任感的缺失,正使得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消失。
三.“負責任觀”的建立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的啟示
(一)政府“負責任”觀點的建立
自然保護區作為人類共同的遺產而非一般的商品,其性質應該是公益性和非營利性,政府應該是保護的主體,在自然保護區的開發與監督管理中負有主要的責任。政府要切實擔負起相關的保護責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高度重視。上至國家政府下至各發展部門都積極參與,加大投資力度,給予必要的扶持和幫助。政府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根據本國特色開展旅游業發展,如大力扶植深受游客喜歡的中國民族文化旅游;國家應保證旅游業的必要投入,真正做到管理和經營相分離,按照相關要求開展生態旅游,涉及到的任何相關者都應被要求對旅游產品負責任,承諾以負責任的觀點發展自己特有市場。二是改變“多頭管理”,實現國家統一管理。可以構建矩陣式組織模式,從涉及到自然保護區的直接職能部門以及林業、漁業等相關部門中抽調出一部分人員組成專門的“保護部”,以有效的發揮政府管理的職能。三是轉變特許經營方式,采取項目分散、時間較短的特許經營。可以將徒步、山地自行車、船只、生態小屋等項目分別特許給不同的經營者;另外,縮短特許經營時間,可以根據項目的不同性質和特點限制特許經營的時間,最多不要超過十年,象我國特許經營時間動輒幾十年,既難以引進競爭機制,也容易弱化自然保護區的公共性而淪為企業營利的商品。
(二)旅游企業“負責任”觀點的建立
旅游企業是實現“負責任旅游”的開發者和實踐者。我國旅游市場正逐步對外開放,融入全球化的市場競爭,旅游企業要提高競爭力,也要改變傳統的競爭手段,大力培育“負責任旅游”的觀念意識,制定“負責任旅游”的目標,將“負責任旅游”真正融入到企業的發展戰略和企業文化之中,通過開發“負責任”的旅游活動,使那些聲稱有責任感的個人和組織清楚他們的活動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進而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使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得到落實。
(三)旅游者“負責任”觀點的建立
商業社會造就下的旅游者浮華的生活方式輕易的就顛覆了旅游地居民的傳統,對當地的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巨大的。作為一名負責任的旅行者,要做的是如何盡量減少這種影響的負面效應,要做到這一點,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樸素而低調地旅行,不僅在衣著打扮、行為舉止上,在思考和行事的方式方面也要盡量的融入到當地的社會和文化之中,學習做一名悄無聲息的旅行者,是旅游者負責任觀建立的重要表現。
(四)旅游社區居民“負責任旅游”觀點的建立
實踐表明,脫離旅游地社區居民參與的生態旅游開發是不成功的,旅游是基于目的地社區的支持配合下而存在的,只有受到相當激勵的當地工作者和導游才能給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務。因此,一方面,政府在制定具體的管理決策時要考慮當地居民的意愿;另一方面,社區居民要想從旅游發展中得到經濟利益,就要具備長遠的發展眼光,提高自己對當地環境和文化的責任感,因為這些資源是他們能長期獲利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對生態旅游進行宣傳的同時,應該持續不斷的提升社區居民民主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及受教育程度,真正形成“負責任”的旅游觀念。
參考文獻:
[1]張 帆“負責任旅游’’概念的起源與發展[J]. 旅游科學 2006(6):9-13
[2]張帆 國外對“負責任旅游"的研究維度述評[J]. 旅游論壇 2010(5):589-594
[3]王 穎 南非負責任旅游的興起及其意義[J]. 世界地理研究 2008(1):132-136
關鍵詞:生態旅游發展機制 產業效率 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 A
一、生態旅游產業界定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文化水平的整體發展,我國公眾的休閑需求更加多樣化,國內旅游者日趨成熟,對回歸自然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他們逐步放棄舊的消費偏好,趨向尋求新的旅游方式。生態旅游業迎合了這一新的需求偏好,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生態旅游研究權威David Weaver歸納了生態旅游應該包含的幾個核心要素即:(1)該旅游景區應該首先是自然區域;(2)旅游者在景區的活動以學習和受教育為主;(3)對旅游體驗和旅游產品的管理必須滿足生態可持續、社會文化可持續以及經濟發展可持續原則。因此,生態旅游首先是一種基于自然環境的旅游活動,相應的,生態旅游產業是一種基于自然環境稟賦形成的產業體系。自然保護區所獨有的優勢迎合了日益增加的生態旅游需求,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旅游產業兩者之間具有共同的目標取向,因此,自然保護區是目前世界上進行生態旅游相關活動的最主要場所。
根據我國的國情,除自然保護區外,森林公園(主要是國家級森林公園,但很多國家級森林公園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重合的)和海濱、鄉村等自然景點也可以納入生態旅游產業的范疇。
魯、蘇、浙、粵四省都是我國沿海發達省份,也是我國傳統的旅游業大省。交通運輸條件優越,有發達的鐵路、公路、水路、空運體系。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分別為4756、4122、3382、5049公里,是我國入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四個樣本省份地理位置相似度很高,皆為我國沿海省份。但總的來說,四省的生態旅游產業并不占據旅游業較大的份額,這與東部地區人煙稠密,長期的資源開發和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過大有關。其次,四省的生態旅游資源儲備情況也不盡相同。由于我國自然資源管轄部門通常為多個,命名情況不同,對于一個自然區域而言,往往其頭銜可能既是國家森林公園又是自然保護區,例如山東煙臺昆崳山就既是自然保護區又是國家森林公園。最后,在我國東部人口稠密的這幾個省份中,由于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自然區域往往與農村接壤,甚至許多村民就生活在自然保護區或者森林公園中,因此,省內的鄉村旅游產業往往與生態旅游產業融合不可分。
表1:魯蘇浙粵自然保護區統計表
數據來源:《全國自然保護區名錄》,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
二、魯蘇浙粵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機制
在一般性旅游產業發展機制中,市場、政府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所形成的合力最為顯著。由于生態旅游產業是一類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的產業,因此,自然資源成為了直接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甚至決定某區域內生態旅游產業的生死存亡,對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機制起到決定性影響。此外還有歷史文化、旅游需求者偏好變化等的影響也非常重要。此外,交通運輸等條件的變遷也會對生態旅游產業產生明顯的影響,如下圖所示。在交通運輸條件、歷史文化沉淀、旅游消費者偏好基本同質的情況下,則區域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機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和市場各方力量的強弱對比。
按照我國旅游產業成長軌跡而言,旅游產業發展機制從大方向上可以分為政府主導型機制、市場主導型機制兩大類。市場主導型發展機制是指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來推動。市場機制發揮對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調節作用,主要是通過價格和競爭機制來實現的。旅游資源才能得以相對優化配置,進而形成了市場化的旅游產業結構。但這種發展機制會導致明顯的市場失靈現象,如無序競爭、環境污染、外部性等問題。政府主導型發展機制是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主要是通過一系列政府制訂的旅游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來推動。政府通過制定旅游產業政策和旅游發展規劃來規定旅游業發展目標、發展戰略,依托大量的公共物品,如旅游交通、旅游環境、旅游基礎設施等,進行統一安排、協調與規劃,統一整合各種要素。政府主導型機制占據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主流。即使在廣東這樣外向型經濟孕育最早、市場化發展比較充分的省份,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和壯大仍然離不開政府強有力的產業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持。
四個省中,旅游產值排名第一的廣東是出臺生態旅游市場標準化規范最多的省份,這可以看做是一個趨勢,即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市場發揮的力量已經越來越大,政府會逐步從主導身份蛻變成監督者的身份。這意味著廣東省生態旅游產業正在由政府主導漸變為市場主導。而且,廣東省是全國入境旅游人數最多的省份,數目龐大的外來旅游者產生了巨大的旅游需求,而且,往往港澳臺、外國投資者和旅游者更為青睞本土化的原汁原味的自然旅游資源,因此,廣東省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機制可歸納為政府主導+市場力量+消費者偏好。
而江蘇、浙江古來就是有著人間天堂美譽的傳統旅游目的地,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使得自然和人文歷史交互輝映,江蘇、浙江的生態旅游產業天然的依附于歷史文化旅游而產生,并且將繼續通過與歷史文化旅游交融而獲得繼續發展,而且,江浙兩省位于長三角,緊靠特大型城市上海,城市居民日益增加的回歸自然的需要,使得江蘇、浙江短途生態旅游異常火爆,這種需求充分帶動了江浙兩省的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因此江蘇、浙江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機制是政府主導+歷史文化沉淀+交通運輸便利+消費者偏好。
山東與其他省份相比,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具有非常濃厚的政府主導色彩,是市場競爭導向下的政府主導型發展機制。山東東部青、威、煙、日照等濱海旅游城市由于臨近日韓,且具備一定的旅游歷史文化沉淀,具有開展濱海生態旅游的國際市場需求,但是卻面臨著環渤海周邊地區諸多強大的競爭對手。山東的生態旅游發展從一開始就處于東部沿海兄弟省份的強大壓力之下,盡管參與競爭的主體往往不是純粹的市場主體,而更多的可能是各地的地方政府,但是競爭帶來了機遇,這就決定了山東生態產業旅游只有建立在高起點上,才能在這場區域生態旅游產業大競爭中獲勝。
三、魯蘇浙粵生態旅游產業效率比較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方法)最早由美國運籌學家A?Charnes和W?W Cooper于1978年提出,是用以評價多個輸入和多個輸出的部門間的相對有效性。該方法在旅游產業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陶卓民等(2010)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測算了中國1999一2006年旅游業發展的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研究發現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技術效率較低,而且有降低的趨勢,旅游投入處于規模不經濟的狀態,但效率提升的潛力較大。岳宏志等(2010)采用DEA方法的模型測算了我國31各省市區2001-2007年間區域旅游產業的技術效率,結果發現7年間我國各地區旅游產業的技術效率均小于1,大致呈“U”型變化,均值為0.571,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并按照技術效率值的高低將31個地區分為高效率、中等效率、低效率三個類型,其中低效率的區域占70.97%的比重。通過區域間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東部地區旅游產業技術效率高于全國水平,而中西部地區落后于全國水平,區域差異有縮小的趨勢。
DEA方法涉及到的兩個模型是CCR模型和BCC模型。CCR模型假定規模報酬不變(Constant Return Scale,CRS),而BCC模型假定規模報酬變動(Variable Return Scale,VRS)。在選擇投入產出指標時主要遵循了如下幾個原則:客觀性;清晰性;差異性;全面性。由于我國旅游年鑒中并未單獨列出生態旅游的投入產出各項指標,只能用各省的旅游產業的匯總性數據來進行考察估計。投入指標為旅行社數量、飯店數量、旅游企業固定資產、旅游從業人員4個變量作為旅游產業的投入變量,產出變量為選擇旅游總人次、旅游總收入作為旅游產業的產出變量。
表2:1995-2008年魯、蘇、浙、粵旅游產業純技術效率(PE)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王恩旭(2011)。涉及到DEA模型計算的所有指標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旅游統計年鑒1996-2009》、《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副本1996-2009》、《中國旅游年鑒1996-2009》、((中國統計年鑒1996-2009》、《中國城市統計年鑒1996-2009》。
從上表中可知,在1995年到2008年間,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旅游產業純技術效率的變動趨勢為:山東經歷了一個由低到高然后保持平穩再由低到高再保持平穩的過程。自2004年以后產業純技術效率便基本穩定在一個數值左右。江蘇在1995年至1998年期間產業純技術較低,此后都為1,但早期的低數值使得其純技術效率的均值也偏低。浙江省的旅游產業技術效率總體而言有一個小幅下降的趨勢,但在個別年份段中呈現上升勢頭,從均值而言,廣東省最高,其次為山東、江蘇和浙江。
表3:1995-2008年魯、蘇、浙、粵旅游產業規模效率(SE)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同表2。涉及到DEA模型計算的所有指標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旅游統計年鑒1996-2009》、《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副本1996-2009》、《中國旅游年鑒1996-2009》、((中國統計年鑒1996-2009》、《中國城市統計年鑒1996-2009》。
從以上表中數據可知,在1995年到2008年間,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旅游產業規模效率的變動趨勢為,從長期來看有下降趨勢,個別年份效率指數變化較大。四省的規模效率均值比較,廣東最高,山東最低。浙江、江蘇分居2、3位。
四、結論
在交通運輸條件、歷史文化沉淀、旅游消費者偏好基本同質的情況下,則區域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機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和市場各方力量的強弱對比。廣東省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機制可歸納為政府主導+市場力量+消費者偏好;江蘇、浙江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機制是政府主導+歷史文化沉淀+交通運輸便利+消費者偏好;而山東則屬于政府主導型發展機制。本文認為,隨著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市場發揮的力量已經越來越大,政府會逐步從主導身份蛻變成監督者的身份。本文給出有關山東省生態旅游發展的政策建議如下:
1、借鑒經驗,提升旅游產品吸引力。
目前,山東省生態旅游的產品種類還比較單一,主要是自然生態觀光游,除一些傳統旅游沿海城市游客密度比較大外,其他區域的生態旅游知名度并不高,競爭力也不強,而我省內陸地區各區域現有生態旅游資源的文化以及生態內涵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掘,需要開發出更加具有吸引力的產品,通過提升旅游產品的附加值,改變單純依靠擴大游客量來增加產業收入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為避免我省生態旅游業陷入惡性競爭,生態旅游的開發應該走集約化路線,必須依據區域現有生態資源,進行合理、適度的開發,重點打造,突出優勢。生態旅游的開發、管理、經營必須盡快與國際慣例接軌。
2、做好生態旅游規劃。
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首要前提是做好生態旅游規劃,并嚴格按規劃開展建設。生態旅游規劃是發展生態旅游的前提和必要條件,也是自然保護區指導、調控生態旅游發展的重要依據。要避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發展模式雷同,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傾向。廣泛借鑒廣東、浙江、江蘇等幾個前沿省份的生態旅游發展經驗和教訓,不盲目照抄照搬,前瞻性的把握發展規律,避免因為追求短期利益,開發的生態旅游產品特點不夠鮮明而面臨激烈的同類競爭。
3、加強社區參與程度。
自然保護區在開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要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為前提,努力創建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共同管理的社區共管體制,引導當地居民真正參與到生態旅游發展中,既能增加社區群眾的經濟收入,又能減少社區在發展中對自然保護區資源的侵蝕和破壞,把保護變為社區群眾在經濟活動中的自覺行動,促進社區和諧發展,建立穩定的保護資源、利用資源的合作與協調機制。
4、重點培育濕地資源。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一起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最富于生物多樣性。而目前山東省的濕地生態旅游才剛剛起步,濕地生態旅游業發展遠景良好,為了可持續的利用濕地資源,必須盡快建立對濕地等天然珍貴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生態監測體系,濕地、海洋、森林等項目生態旅游開發、管理與經營必須盡快與國際慣例接軌,尤其需要加強濕地生態旅游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世界各地濕地生態旅游的先進模式和成熟經驗,占據濕地旅游項目的高起點,嚴格濕地生態旅游經營準入機制,防止盲目擴展濕地生態旅游項目的投機行為。
5、加強人才引進。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涉及林業、旅游、環保、生物、地理、歷史等眾多學科,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經營管理以及開發高品位、高檔次生態旅游項目和產品,需要有一批環保、管理、旅游、服務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加強人才引進、培養和提高是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健康發展的關鍵。
6、加強生態旅游的法律監督和執法體系建設。
開發生態旅游活動更要注意生態旅游資源對于旅游活動的可承受程度,要進行嚴格的生態環境監控。我省各級政府需要大力加強法律規章建設,為自然生態環境提供法律保護。嚴格實施國家規定的自然保護區各項法規條例,同時,通過發放傳單、播放視頻短片、網絡宣傳等方式對來到區域旅游的旅游者進行環境生態知識的教育與傳輸,增強其環保意識,減少旅游活動對環境生態帶來的破壞,
參考文獻:
1蒂莫西 J 科埃利等著,王忠玉譯,效率與生產率分析引論(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馬占新,數據包絡分析模型與方法M,科學出版社,2010年;
3吳必虎,俞曦,旅游規劃原理M,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
4 David Weaver, 生態旅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5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全國自然保護區名錄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6 David Weaver,Comprehensive and Minimalist Dimensions of Eco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 32 No 2(2005)439-455;
7 David Weaver,Laura J Lawton,Twenty years on: The state of contemporary eco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 28(2007)1168-1179;
8 喬延芹, 康智,山東省森林生態旅游與森林公園建設前景展望[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 1 1 年第2 8 卷第4 期;
9徐正春,羅思琦,屈家樹,吳自華, 叢艷國, 先鋒,廣東省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問題探討[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2011第32 卷第2 期;
10馬春野,《基于協同動力機制理論的中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來源:中國知網;
11王恩旭,區域旅游產業效率評價研究,大連理工大學,2011,來源:中國知網博碩士論文數據庫;
關鍵詞:生態旅游地 旅游地吸引力 演化規律
一、引言
旅游地吸引力是由潛在旅游者對旅游地及相關因素的綜合感知印象所產生的旅游心理傾向,是對旅游地及相關因素客觀情況的主觀反映。旅游地吸引力的量化計算與評價一直是相關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多數學者通過建立旅游地吸引力評價指標體系來評價旅游地的吸引力。但評價指標通常依靠專家選取。這種方法可能帶來的問題不夠全面,專家們經常從自己的專業背景出發來挑選指標以及衡量指標的重要性,那么來自社會科學和環境科學的專家對指標的選取及權重的確定就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有學者利用搜索引擎谷歌進行網絡搜索,獲得不同旅游地點擊次數的統計數據,用點擊數量的多少來代表某些旅游地的公眾吸引力。但用網站點擊次數來衡量旅游地的吸引力雖然數據獲取比較容易,但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潛在旅游者上網查找某旅游地的信息只能代表其有到該旅游地旅游的行為意向,而并不是實際的旅游行為;另一方面,雖然我國的網民數量近年來增長迅速,但不上網或者不用網絡作為選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從絕對數量來講還是占大多數。從客觀的角度和數據獲取的便捷性角度來看,旅游地接待旅游者的實際人數更能夠客觀反應和衡量旅游地的吸引力。因此,本文以生態旅游地這一主要依托自然類旅游資源的旅游地為例,通過構建生態旅游地吸引力和旅游者人數之間的系統動力學方程來探究生態旅游地吸引力是如何隨著旅游者人數的變化而變化的,探討生態旅游地吸引力的一般演化規律。
二、模型構建
(一)假設
假設旅游地A,屬于某尚未大規模開發的生態旅游地,該旅游地的吸引力主要來源于自然生態類旅游資源,在旅游開發前其旅游吸引力基數為100。此時已經有少量旅游者開始進入該旅游地,假設一開始旅游地A每年接待的旅游者人數的基數也為100個單位。
(二)模型構建
借助系統動力學軟件Vensim PLE構建了該生態旅游地A旅游吸引力和旅游者人數之間的動力學模型(圖1)。該模型中包括兩個狀態變量,旅游地吸引力Attractiveness和年接待旅游者人數Tourists。其方程式如下所示:
Tourist(t)=Tourist(t-dt)+(increase-decrease)dt
Attractiveness(t)=Attractiveness(t-dt)+(growth-deterioration)dt
模型中個英文所代表各個變量的含義如下:
Tourists:年接待旅游者人數;
INITIAL TOURISTS:年接待旅游者人數初值;
increase in years:年增加的旅游者;
decrease in years:年減少的旅游者;
increase fraction:旅游者年增長率;
decrease fraction:旅游者年減少率;
Attractiveness:旅游地吸引力;
INITIAL ATTRACTIVENESS:旅游地吸引力初值;
attractiveness deterioration:旅游地吸引力的減少量;
attractiveness growth:旅游地吸引力的增加量;
effect of attractiveness on decrease fraction旅游地吸引力變化對旅游地旅游者年減少量的影響;
growth per unit of attractiveness旅游地吸引力年增長率;
effect of attractiveness on attractive deterioration per tourist per year每位旅游者對旅游地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對其吸引力下降的貢獻;
NORMAL AMOUNT OF ATTRACTIVENESS旅游地吸引力的正常值;
attractiveness deterioration per tourist每位旅游者使旅游地吸引力下降的絕對值;
NORMAL ATTRACTIVENESS DETERIORATION PER TOURIST PER YEAR每位旅游者對旅游地吸引力損害的正常值;
三、結果分析
對此模型輸入相應的變量和常數后進行仿真模擬。模擬結果如圖2所示。結果顯示,在旅游業發展初期,該旅游地吸引力足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來。此時,旅游者人數還相對比較少,旅游者對該生態旅游地的破壞所導致的吸引力下降還沒有顯現出來,因此吸引力處于上升階段。吸引力上升主要是由于一些有遠見的旅游經營者逐漸意識到生態旅游的潛在利潤,從當地人那里租賃或者購買土地,建設生態旅館,提供導游服務,旅游地相關配套設施和服務的逐漸完善。此時旅游者人數呈指數增長趨勢。然而,隨著旅游者人數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大眾旅游產品的開發,使得旅游者對旅游地的生態環境的破壞開始加劇。不久后,旅游者對旅游地的負面影響開始使旅游地的吸引力下降。旅游地吸引力的下降導致旅游者旅游體驗滿意度的下降,旅游者人數的增長率也會隨之減少。這樣,在經歷了一段指數增長過后,旅游者人數開始下降。由于旅游者人數依然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上,旅游者對旅游地的負面影響仍然在逐漸減弱旅游地的吸引力。當旅游地幾乎喪失吸引力時,該生態旅游地也就完全不會有旅游者了。當然,該系統也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當該旅游地吸引力已經不足,只有少量旅游者前來時,旅游地生態系統和自然旅游資源在一定條件下重新得以恢復,旅游者人數可能又會重新增加,重復前面的整個演化過程。
四、結論和討論
本文通過構建生態旅游地吸引力和旅游者人數之間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初步探討了生態旅游地吸引力與旅游者人數之間的關系,并以此來分析生態旅游地吸引力的演化規律,但尚缺乏具體旅游地的實證研究。盡管如此,本文還是提供了一種研究旅游地吸引力的方法和思路,并且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模型模擬的結果顯示,依托自然生態類旅游資源的生態旅游地的吸引力將隨著適當的旅游開發而有所增加,但吸引力的增加帶來了大量旅游者的涌入。旅游發展和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之間的矛盾日趨明顯。旅游地提供的旅游體驗不再能令旅游者滿意,旅游者人數雖然一開始還呈增長的趨勢,但其增長率已經明顯下降。隨著時間的推移,旅游者人數開始逐漸下降,直至為零。這一演化過程可以證明生態旅游地是不適合發展大眾旅游的。生態旅游事實上也是針對大眾旅游提出來的一種替代性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生態旅游是通過“質量”而不是人數的擴大來增加旅游收入的。因此,生態旅游地如果盲目地發展大眾旅游后果將不堪設想。此外,生態旅游者必須是負責任的旅游者,即旅游者必須認識并考慮自身行為對當地環境的影響,否則生態旅游地的自然生態資源將不復存在,就談不上什么旅游地吸引力了。
參考文獻
[1]蔡梅良,鐘志平.南岳旅游地吸引力綜合評價與對策研究
[J].經濟地理,2010 (3).
[2]張文彬,李松林,余建坤.模糊數學在旅游吸引力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1).
[3]Strickland-Munro, J.K., Allison, H.E., Moore, S.A. Using resilience concept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protected areatourism on communiti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0, 37(2).
[4]李瑞.寧波城市形象與旅游吸引力公眾認知分析與對策[J].經濟地理,2009 (11).
[5]張建萍.生態旅游[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8.
關鍵詞:生態旅游;組織部門;經營策略
近年來,關于生態旅游發展趨勢的討論,普遍集中在對理念的討論、地點的評價、游客和居民的態度、行為的判斷。為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需加強當地社區與游客之間形成互動,從而找到管理的平衡點。如今,政府積極促進生態旅游,在保護當地環境資源、促進地方發展的同時,如果沒有具體的發展模式和完善相應的管理策略,很容易導致生態旅游僅僅作為口號而存在,與大眾旅游本質上沒有什么不同[1]。因此,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整理和分析,總結出不同層次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提出可持續生態旅游的管理策略。
1生態旅游的內涵
赫澤爾(Hetzer)是最早使用生態旅游一詞的人,他提出用生態旅游代替一般傳統的觀光模式,以減少觀光活動所造成的沖擊。有學者將生態旅游定義為到相對未受干擾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區域旅游,有特定的研究主題,欣賞或體驗其中的野生動物、植物景象,并關心該區域內所發現的文化內涵。生態旅游最原始的概念來自于對生態及野生動物的保育,傳統的觀光產業容易對自然環境、人類文化資源造成沖擊,對當地社區居民造成各個層面的負面影響,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觀光產業為達到永續的目標,應該要考量到保護自然的管理策略[2]。生態旅游可以說是一種基于環境倫理的旅游。通過實施生態旅游,引導自然環境達到保護與發展并存的可持續管理的總體目標[3]。生態旅游的內涵是豐富多彩的,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從近年來學者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來看,社區在生態旅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管理對生態旅游的態度和實施規范也是地方生態旅游成功的關鍵[4]。
2生態旅游的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生態旅游強調資源特色和環境保護。生態旅游主要是基于旅游區本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游客來旅游,所以環境保護是非常重要的[5]。二是生態旅游重視游客的態度和行為規范。游客到達生態旅游區時,主要是出于旅游目的對當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進行研究或欣賞,從事非消費的深度旅游活動[6]。因此,有必要開展環境教育,塑造游客正確的環境態度。生態旅游者一般喜歡自然環境和戶外休閑活動,他們也愿意承擔旅游腹地野生動物規劃所帶來的商業限制來避免生態旅游景點的破壞。三是生態旅游尊重居民的意見和經濟利益。生態旅游以當地的自然和文化特色為吸引力,資源的利益必須尊重居民的意見。觀光事業發展必須以能夠滿足當地的經濟利益為前提,方能獲得居民的支持與參與[7]。生態旅游者是戶外游憩的愛好者,最重要的是,他們大多對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歷史和人民感興趣,希望能從旅游的體驗中獲得情緒上和精神上的成長。與普通游客不同,他們愿意為當地的環境保護活動支付更多費用。四是生態旅游產業是一個復雜的管理系統,不僅是旅游產品的設計,還涉及方方面面。生態旅游由許多行動者來完成,包括游客、當地居民、供應商和管理者,相互之間形成共生關系。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機構、經營者和當地居民也必須建立一定程度的伙伴關系[8]。社區生態旅游的發展關鍵在于獲利程度、民營企業的投資和組合、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居民對生態旅游的正確認知。生態旅游成功發展往往需要多元專業領域的導入,生態旅游經營需要高度且多元的專業,建立不同領域的共識與合作平臺。在生態旅游的整體機制中就包括社區參與機制、資源品質管理機制、生態保育機制、旅游產品管理機制、旅游產品開發機制、游客服務與管理機制、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資源旅游套裝機制、營銷管理機制、伙伴關系建立機制。
3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阻礙
在實施生態旅游的過程中,有效的規劃、運營和控制是保持保護區與旅游業良好關系的前提。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生態旅游活動,組織部門應扮演好供應商和管理者的角色。通過干預、整合和參與,主導和控制生態旅游發展規劃,制定合適的發展模式,實施可行有效的管理策略。雖然生態旅游可以看作是一種實現環境可持續性和促進當地發展的解決方案,但它仍然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活動。政府政策是支持生態旅游發展的關鍵,主導生態旅游發展的組織部門的認知將會影響整體生態旅游的發展趨勢,因此,有必要制定不同于一般大眾旅游的發展模式和管理策略。如果政府的政策可以管理和監測生態旅游,它就可以產生保護和限制之間的平衡,而不妨礙個人的經營和管理。通過政府政策的實施,可以實現發展與保護、供給與需求、效益與成本、人與環境的平衡。因此,在生態旅游產業中,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提供必要的資金供給、管理技能和知識,使私營部門能夠順利、高效地開展和運作[9]。生態旅游的實現過程是不同于大眾眼光的,包括產品價格較為昂貴、必須使用小型車容量限制、餐飲與住宿提供操作細節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發展上的阻礙[10]。無論是在規劃前還是在實施過程中,產業經營者、政府組織部門、當地社區都面臨著發展生態旅游的困難。在經營者方面,當地產業經營者對什么是可持續旅游沒有清晰的認識,不理解可持續旅游的概念,無法將這些概念轉化為實際的、可操作的工作流程。經營者缺乏相應的生態旅游知識,從而無法給旅游者提供具體的旅游路線;缺乏正確的營銷理念和方法,導致不能有效地滿足市場需求。在政府組織部門方面,政府缺乏清晰的規劃,自然區域的管理責任劃分不清,法律法規的制定不完善、信息的缺乏以及相關人員的培訓不到位等。在社區方面,如果沒有當地社區的支持,生態旅游就難以成功,居民的態度對生態旅游的發展非常重要。如果當地居民對游客或生態旅游持不友好的態度,這將損害生態旅游的發展機會。社區內缺乏足夠的公共設施、限制游客停留時間、過度控制保護區也會阻礙生態旅游發展。
一、生態旅游概念的內涵
(一)生態旅游興起的背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生態旅游在西方逐漸興起,其興起有幾個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人類自身處在后工業文明時期,高度的城市化使人對大自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向往和依戀,迫切需要到自然環境中去放松自己,親近自然成為人的內在需求,而且是一種高級的需求;其次人類也逐漸認識到自身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這必然影響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也影響到人類自身的自下而上和發展;而傳統的大眾旅游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在保護自然環境方面顯然力不從心。因此被看作是傳統大眾旅游的替代品,生態旅游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代表了二十一世紀旅游發展的方向。
(二)生態旅游的概念
早期的生態旅游是指回歸大自然的旅游活動。McNeely、Thorsell和Ceballoslascurain(1992)認為生態旅游是指游客到位于相對原始的自然區域,學習、欣賞和享受風光、野生動植物及當地古今文化的旅游活動;RalfBuckley(1994)提出只有以自然為基礎,支持環境保護層,進行可持續管理和環保教育的旅游才是生態旅游;Brouse(1992)認為生態旅游是負責旅游,旅游者認識并考慮自身行為對當地文化和環境的影響;范內爾(Fennell,1999)認為生態旅游是一種可持續形式的,并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旅游方式;澳大利亞生態旅游協會(EAA,2000a)提出只有具備生態可持續性的,且主要關注對自然區域的體驗,并培養對自然環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賞與保護的旅游方式才是真正的生態旅游。生態旅游協會對生態旅游定義為“有目的的了解自然區的自然和文化,注意不破壞生態系統的和諧,同時為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當地居民的福利創造經濟條件”。
(三)生態旅游概念的內涵
雖然對生態旅游的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在某些方面還沒有達成一致,但它們還是具有一些共同點。即以自然為基礎的因素、教育性或學習性成分以及要求可持續性。其中最為核心的標準是都體現了對生態環境尤其是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思想,其它兩個標準也是為這一核心標準服務的。這一點既是生態旅游區別于傳統大眾旅游的最重要方面,也是最能體現生態旅游內涵的本質特征。可持續發展思想是在人們認識到人類的生產活動及消費活動已經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甚至會影響到人類在地球上的長期生存和發展而提出的科學發展思想,同樣生態旅游也是人們在認識到傳統大眾旅游不能完全解決旅游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而提出的。
二、生態旅游內涵的本質特征
要準確地認識生態旅游內涵的本質特征,首先要了解生態旅游系統。生態旅游系統除了生態旅游者、生態旅游資源、生態旅游景區外,還可以加上一點,即生態旅游環境。因為生態旅游的持續發展與其周圍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周圍環境不僅指自然生態環境,還包括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等,尤其要著重關注社會環境,即社區居民對發展生態旅游的態度。這四個組成要素中,生態旅游資源是客觀要素,而生態旅游者、生態旅游景區、社區居民這三者是能動的,他們的行為能夠影響到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旅游者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旅游者與大眾旅游者有所不同,大眾旅游者本身只需要具備經濟條件、閑暇時間就可以了,而生態旅游者除此以外,不僅需要有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對自然生態的一種強烈責任感,還需要有科學的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知道自身的旅游活動會對環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所以相對來說,生態旅游者一般具有較高的層次,生態旅游也就是一種較高級的旅游活動。美國旅行社協會(ASTA)提供的生態旅游者十條“道德標準”(Mmintosh,1995)中嚴格規定了生態旅游者的行為規范,其中包括以下幾點:“了解目的地的地理、習慣、風俗和文化,使旅程更有意義;傾聽當地人的談話,鼓勵當地居民參加環保活動;走設計的路線,不打擾動物及其棲息地,不破壞植物;支持節約能源、環保的企業。而生態旅游者由于不追求享受,能忍受不適,規模小,對當地的負面影響也極其微小,在活動中,生態旅游者還希望與當地居民交往,這無疑會給當地居民留下極好的印象,生態旅游者的環境保護觀念也會逐漸深入到社區居民心中,使當地居民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生態旅游景區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旅游景區是生態旅游的設計者、組織者、管理者,其功能是提供生態旅游產品,為生態旅游者提供基本的服務設施等。生態旅游景區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相關產業部門能充分認識到生態旅游的內涵及其本質特征,運用生態學理論及可持續發展理論,并遵循生態旅游發展規律,科學地規劃,嚴格地管理,將會對旅游景區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實際上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游資源的損害與浪費。更為有害的是有些旅游業打著生態旅游的旗號,然而實施的卻是大眾旅游,這不僅對旅游區資源產生破壞,更導致了人們對生態旅游的誤解,產生極為惡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