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系統疾病與預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浙江省余姚市小曹娥鎮衛生院 浙江省余姚市 315475
【摘 要】目的:探討兒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相關預防策略及預防效果。方法:選取在我市某社區的84 例兒童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性的方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有42 例兒童,對照組兒童接受常規預防管理,觀察組兒童在常規預防管理的基礎之上接受綜合性預防管理,對兩組兒童預防后呼吸道疾病的發病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結果:通過對患者進行相應的預防和管理,觀察組兒童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為9.52%,對照組兒童童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為61.90,顯然觀察組兒童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低于對照組,本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522,P<0.05)。結論:通過兒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進行綜合的預防和管理,能夠有效降低兒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
關鍵詞 兒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預防;策略
進入冬季,會出現晝短夜長的現象,且氣溫較低,尤其在我國北方。對于兒童而言,其免疫力較低,受冬季氣溫的影響較大,導致兒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較高[1]。因此,在冬季,對兒童進行呼吸道疾病預防是必要的。本組試驗以我市某社區的84 例兒童為研究對象,報告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3 年12 月—2014 年1 月在我市某社區的84 例兒童為研究對象,男50 例,女34 例。并將其隨機性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有42 例,觀察組兒童的年齡為(3—13)歲,平均年齡為(6.25±1.44)歲,對照組兒童的年齡為(4—14)歲,平均年齡為(7.28±1.33)歲。通過對兩組兒童性別、年齡等方面進行比較和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兒童家屬對本組試驗的過程和目的有全面的了解。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兒童接受常規的的預防管理,合理飲食,適當的進行鍛煉。對兒童出現呼吸道疾病的臨床情況進行了解,做好記錄。
1.2.2 觀察組
兒童在接受產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綜合性的預防和管理。
(1)增強體質加強鍛煉,確保戶外活動時間的充足,為兒童提供更好接觸陽光和呼吸新鮮空氣的機會,不斷增強兒童的體質,提高兒童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
(2)提倡母乳喂養,適量、及時添加輔食。為兒童制定合理的膳食計劃,確保兒童得到各種營養素和足夠的熱量,避免發生營養不良,提高機體的健康水平。
(3)加強對兒童的護理,根據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避免在兒童睡眠時吹對流風,并加強巡視避免兒童受涼。
(4)預防疾病,注意室內空氣流通,凈化空氣。在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避免兒童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或有病人家里。
(5)講衛生,經常給兒童洗手。
1.3 觀察指標
對本組兒童出現呼吸道疾病的情況進行了解,并做好詳細記錄。
1.4 統計學分析
在對本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的過程中,主要運用spss17.0 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檢驗,差異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兒童呼吸道疾病的發病情況對比,具體情況可見表 1 。
3 討論
小兒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上呼吸道疾病、下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肺部腫瘤等,呼吸道疾病的多發人群是兒童 。
本組試驗中,給予對照組兒童常規預防和管理,給予觀察組兒童綜合預防和管理,結果顯示觀察組兒童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較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522,P<0.05)。因此,在冬季,需要對兒童進行呼吸道疾病的預防和管理,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降低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孫麗娜. 淺析豬呼吸道疾病預防和控制[J]. 北方牧業,2009,11(18):18-19.
[2] 梁昱, 劉璽誠, 江沁波. 纖維支氣管鏡在兒童感染性肺不張治療中的應用[J]. 中華兒科雜志,2013,20(09):231-232.
[關鍵詞]液壓系統 故障 維護
一、引言
本文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簡要分析過程機械的液壓系統中存在的一些常見問題,并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
二、工程機械液壓系統的質量通病
1. 液壓系統的常見故障
液壓系統的故障多種多樣,可能是系統回路中一些元件存在故障,如液壓油泵故障,也可能是工作介質選用不當造成的故障,還有可能是液壓系統安裝和調試過程中操作不當引起的。但在所有這些故障中,最常見的有液壓油污染和漏油兩種,它們造成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
(1)液壓油污染
如果在使用時不注意,液壓油很容易受到污染,而一旦被污染了,液壓油的性能很快會變差,造成使液壓系統不能正常工作。據統計,大約70%~85%的液壓系統常見故障是由液壓油的污染物引起的。而液壓油的污染又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疏于管理,污物直接混入待用液壓油內造成污染,一旦使用就易造成故障;二是液壓油本身受環境影響而變質造成污染;三是油箱焊渣鐵銹以及閥門等組件殘留的鐵銹等雜物顆粒混入造成污染;四是裝配和維修過程中難免有灰塵和臟物混入。
(2)液壓系統漏油
漏油現象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于元件磨損等原因使得液壓系統內部的液壓油從高壓腔流到低壓腔,即內泄露;另一種是從內部流到外部,即外泄露。液壓系統漏油會直接影響其性能,使壓力不足,降低作用力和速度,并加大油耗量,甚至還有可能損壞整個液壓系統,讓其無法正常工作。液壓系統漏油的原因有:密封件和液壓元件存在間隙造成密封不牢;維修人員裝配不當、緊固力不均造成泄漏;油溫過高造成油液黏度下降使泄露增加;系統壓力調的過高而密封件預壓縮量過小造成泄露增加;系統超負荷運轉造成元件或密封件損壞。
2. 液壓系統故障的特點
(1)故障的多樣性。雖然前面只分析了兩種常見的故障,但它們可能進一步引起液壓系統的多種故障。如污染堵塞節流閥或出現漏油造成的壓力不穩定,常會伴有振動、噪聲故障出現,還會引起構件的動作故障等等。
(2)故障的復雜性。同一故障可能是由不同原因引起,也可能是這些原因互相交織在一起引起的,如壓力低可能由系統本身的部件引起,如泵或閥故障,也可能由油黏度或系統泄漏等原因引起。
(3)故障的隱蔽性。有的液壓系統故障比較明顯,有的卻不易發覺,需細心觀察和檢測才能發現,如果不及時察覺并修復,任其發展的話,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損壞或造成事故。所以一旦發現液壓系統有故障,應立即停止工作,認真檢查和排除故障。
三、工程機械液壓系統故障的防護對策
1. 正確操作使用液壓系統
(1)正確選擇液壓油
有前面分析可知,液壓系統的故障多由液壓油引起的,因此應該正確、合理地選用液壓油,根據不同工程機械的液壓系統的不同性能和使用條件,來選擇具有適當黏度、抗氧化性能力強、抗磨性及性好的液壓油,這對延長液壓系統的使用壽命,提高其運行可靠性及經濟性,保證其安全運行有著重要意義。
(2)正確使用液壓油
液壓油的污染分為兩種:一是油液化學成分發生變化,二是顆粒含量超標。所以要防止液壓油的污染就要控制顆粒含量和油液成分。通常油液成分難以控制,現場可采取措施控制好顆粒含量。
(3)防止水入侵液壓系統
當水分混入液壓油中時,就會使油液乳化變質,并且使液壓元件銹蝕。除了平時防止水分入侵系統外,還要注意儲油桶的密封,并且最好倒置放置;由于水的密度比油大,可經常從油箱下面的放油塞處將水排除。
(4)保持適宜的液壓油溫度
在適當的油溫范圍內,液壓油各種性能良好,液壓系統的工作溫度最好控制在30~80℃之間。油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對其粘度、抗氧化性、性等性能有較大影響。應經常清洗冷卻裝置,保持其良好的工作狀態,當周圍環境溫度高時應選用高粘度油,溫度低時選用低黏度油。
2. 采用以下方法對液壓系統進行檢查
(1)直觀檢查法
操作人員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通過眼看、手摸和耳聽等手段對零部件進行檢查,可以查出一些較為簡單的故障。
(2)對換診斷法
當發生故障的元件比較精密不宜拆開或現場缺乏診斷儀器時,可先將懷疑出現故障的元件拆下,將其他機器上的同型號的并且能正常工作的元件換上進行試驗,根據能否正常運行可判斷該元件是否有問題。
(3)原理推理法
工程機械液壓系統出現故障現象時可跟據其工作原理進行分析推理,首先要分析故障過程是突變還是漸變的,若是突變,則由零部件突然損壞所致,如運動件卡死或污物堵塞等。
3. 加強對液壓系統的主動維護
對液壓設備的維護修理是其正常工作的前提,應定期對系統進行預防性保養,更換重要密封材料。檢查油箱油面是否,對于大型系統,對油樣進行分析,確認油液是否污染或變質;檢查吸油管路的損壞和彎曲情況,因為它會減少油管的通徑使油量不足;檢查油泵軸的密封和其他漏油情況;檢查各控制部分閥接口處的泄漏情況;檢查回油管路及油濾油器是否存在泄漏,過濾器是否被污染或堵塞,并根據需要進行清洗或更換;檢查各輔件和附件工作情況,并定期檢查電機接線部分的連接。以上部件一旦發現問題可提前進行處理,有效地防止故障的
四、結語
總之,我們應學會正確操作使用工程機械的液壓系統,學會一些基礎的檢查和保養維護技術,使液壓設備更好地為工程建設服務,并降低工程成本。
參考文獻:
[1]李春暉.淺談機械液壓系統維修與防治.硅谷,2009,(11).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腹部手術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齡40-82歲,平均61歲,其中經腹直腸癌根治術18例,結腸癌根治術18例,經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9例;并存糖尿病6例,高血壓8例、心臟病4例。
1.2 方法 ①將間歇式充氣壓力系統(FLOWTRON EX-ECL)泵的電源插頭插入一個合適的插座中,這時不要將泵的開關打開。將壓力充氣管與泵連接,并確保在連插扣住處聽到一聲“咔嚓”。②將型號選擇好的壓力護套扣致于病人合適肢置,充氣囊致于病人的肢體下方。輕柔的將病人的肢體包裹,并安全扣好尼龍搭扣。③將與壓力泵相連的壓力管的另一端連接到壓力護套上,并確保在連接片聽到一聲“咔嚓”。證明護套和氣泵是連接緊密的。打開氣泵開關,綠色指示燈亮起,此時氣泵開始進行短暫的自檢運行。即氣泵和護套的充氣和放氣交換情況。④將壓力旋鈕調到5.33KPa(40mmHg),除非病人的主管病生提出新的要求,并且這個要求是在氣囊膨脹所允許的壓力范圍內。⑤單側肢體使用只需連接氣泵上的其中一條壓力管,另外一條自由放置,這時需按下單側肢體使用按鈕,并確保指示燈閃爍。6.使用時間每日至少兩次,每次為60min,有條件可延長使用時間或連續使用。停用時關掉氣泵開關,將壓力充氣管從護套連接處分開即可。
2 護理
①向病人解釋該治療的目的,操作方法,以取得配合。②安置患者于舒適。③應于術后6h內使用第一次,以增強預防效果。④按照正確的使用方法為患者進行治療。⑤治療期間應觀察壓力泵的使用情況:①當報警顯示LO時可能是護套軟管連接不良、護套漏氣、壓力低,要及時檢查軟管系統和護套,如有損壞更換護套即可。②當報警顯示HL按時可能是軟管打結,軟管沒有連接氣泵,單肢體使用沒有按下單肢體使用按鈕,及時檢查軟管扭曲打結處,將軟管與氣泵連接,關掉氣泵開關,重新啟動,假如是單肢使用,按下單肢體使用按鈕。③當報警顯示F時停止使用,立即報送維修。⑥要及時詢問患者使用時下肢的感覺,護套包裹是否過緊或過松。⑦停用時先關掉氣泵開關,將護套從病人下肢取下,將壓力充氣管從護套連接處分開,妥善放置。⑧取下護套后應檢查皮膚的一般情況。⑨一般使用為每日二次,每次60min,術后三天即可,同時應指導患者適當下床活動,如有特殊情況可適當延長使用時間。
3 結果
通過實施間歇式充氣壓力泵治療。本組45例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無一例發生DVT。
【關鍵詞】老年患者;呼吸內科;肺部感染;因素分析;預防措施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013-02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空氣質量的下降是導致呼吸內科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由于老年人身體各項機能正處于退化階段,免疫力逐漸降低,其自身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也在逐漸降低,這就導致老年人群體成為了呼吸內科疾病的易感染人群。同時也是由于老年群體身體素質的原因,老年人在呼吸內科疾病的感染部位較比于青少年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預防和治療呼吸內科疾病的時候要給予老年人群體以格外的重視和關注。關于導致老年人呼吸內科感染的因素,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臨床經驗對誘發老年人呼吸內科感染的幾種因素進行簡要的分析,并根據自身的臨床經驗對各項誘發因素做出應對措施的探析。
1老年人群體內科易感染部位分析
長期的臨床研究表明,老年人群體內科容易發生感染的部位主要有三個部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以及泌尿系統,而在這三個主要的系統中又以呼吸系統的感染發病率最高。從我院多年來收治的老年患者的實際情況來看,呼吸系統感染患者中老年人的數量是最多的,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老年群體是呼吸內科較為容易感染的群體,在筆者臨床治療的老年患者中,普遍患者患病的時間很長,并且患者的病情不是很穩定,反復性很強。同時在這些患者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的患者通過光譜抗菌藥等藥物來控制和減緩呼吸系統的疾病,這雖然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患者呼吸系統的病痛,但是也在極大的降低了患者呼吸系統的自我防御能力,不僅患者對藥物產生了依賴性,而且也使得呼吸系統成為了內科易感染的部位。除了患者自身的因素之外還有院方管理方面的因素,例如醫護人員對于病房的管理并不能夠做到面面俱到,很多患者的實際情況并沒有被及時的了解到,這就導致醫生對于患者的實際病情了解不夠深刻,這也會成為患者再度感染的潛在風險因素。
2老年人群體呼吸內科感染發病具體原因分析
2.1老年人群體肺部真菌感染根據實際的臨床調查表明,在眾多的老年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中,約有1/5的患者呼吸道內帶有致病的真菌,這主要是由于老年群體的呼吸系統疾病多為慢性疾病,發病周期很長,同時由于老年患者在身體機能以及免疫力方面較比于青壯年患者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很多老年患者都是長期在藥物的輔助之下抵抗病毒的侵害,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老年患者體內自身的免疫系統,降低了免疫能力,所以當外用藥物一旦停止,則患者的呼吸系統就會面臨著真菌侵入的可能。除此以外,在治療和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時候,醫護人員會給患者使用大量的廣譜抗生素,這些抗生素在消除患者病痛的同時也給患者的身體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抗生素對于抑制和消滅病菌有著非常良好的作用,但是在抑制和消滅作用發揮的同時,真菌也會在抗生素的刺激之下生長和繁殖,這就給老年患者呼吸系統出現真菌感染留下了隱患。另外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診治的過程中,不當的醫源性診治也是導致患者呼吸系統喪失真菌抵抗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2.2老年人群體不良心理因素誘發的呼吸系統感染經過長期的治療和觀察,筆者發現,很多老年人患者忍受呼吸系統疾病已經很多年,采取了很多的治療方法都不是很見成效,因此很多老年患者對于呼吸系統疾病治療的信心明顯不足,并且長期在呼吸系統疾病的折磨之下很多老年人患者經常伴有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呼吸系統疾病癥狀,這些癥狀反反復復,經常折磨的患者出現緊張、焦躁以及失眠等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也給治療過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很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消極對待治療措施,對于醫護人員的關心和幫助漠然對待,甚至有很多患者不愿配合治療,這給醫護人員在治療過程中及時了解患者情況,做出準確施治判斷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因此筆者認為在對老年人群體呼吸內科感染問題的治療和預防工作中,對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關心和治療也是我們做好治療和預防工作的重點,對于老年患者的心理進行及時的疏導是提高我們治療效果,改善老年人身體現狀的有效途徑之一。
3預防與治療老年呼吸內科感染的有效措施
3.1加強醫院病房管理工作呼吸系統疾病很容易受到外界空氣的影響,在患者住院治療的過程中,患者的親朋好友會經常入院探訪,在這個過程中,病房內的空氣會受到外界空氣一定的影響,另外患者與探訪人員在交談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飛沫,這些都是導致患者呼吸系統疾病出現反復的原因,而對于這種人之常情的探訪院方并不能夠拒絕和阻止,這就給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病情發展進行控制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所以院方應該在呼吸疾病的病房之外加強對探訪人員的醫學基礎知識普及,提高探訪人員的醫療意識,另外還要進一步的加強病房管理工作,根據患者病情的實際情況作出有針對性的管理工作,對患者進行及時的消毒隔離治療,制定嚴格的陪護制度,杜絕老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反復感染,并且要對病房進行定期的通風和消毒。
【關鍵詞】 主要疾病;死亡率
Analysis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YAO Jian-yi,MIAO Shu-jun,JI Xue-mei,et al.
Offic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07,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trend of main diseases’ death in China,and to provide some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ased on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from 1990 to 2007.Results The three main leading diseases for urban population’s death in 1990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2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respiratory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7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s been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Conclusion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re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the risk factors could be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and diet,etc; public health strategy in China is "Prevention first,and combination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target pre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Key words】 Main diseases; Death rate
近年來,我國城市居民死亡率以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為主,已經成為我國居民首要死因之一,其死亡率位于世界較高水平[1,2]。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環境狀況等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齡化、環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等諸多因素,城鄉居民健康行為和疾病模式也發生了變化[3],與之
作者單位:100050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與應急處理辦公室(姚建義 張偉東);天津市寧河縣中醫醫院(苗樹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紀雪梅)
相關的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發生了變化。本文旨在掌握主要疾病的死亡率特征,為國家制定疾病預防控制規劃、預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主要疾病死亡率數據來源于相關年度我國居民主要死亡原因調查以及中國衛生統計年鑒;人口資料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資料。
1.2 統計學分析 利用Excel完成數據錄入。SPSS 1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狀況 2007年,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是我國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總數的28.53%),死亡率為176.23/10萬, 其次為腦血管疾病、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精神障礙, 2007年我國城市居民死亡原因前10位的疾病占城市居民總死亡率的91.28%。2002年和2003年度我國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均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2002年和2003年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別占城市居民總死亡率89.34%和90.10%;自2002年起,我國首次采用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編碼ICD-10統計4,2002年之前的1997年和1990年我國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三位均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1990年和1997年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別占城市居民總死亡率91.33%和91.76%。詳見表1。
表1
1990~2007我國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統計
位次
200720062003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萬)構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萬)構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萬)構成比
1惡性腫瘤176.23 28.53 惡性腫瘤 90.67 27.25 惡性腫瘤134.54 25.47
2腦血管病111.47 18.04 心臟病 52.97 17.66 腦血管病105.40 19.95
3心臟病100.61 16.29 腦血管病51.69 17.10 呼吸系統疾病 77.29 14.63
4呼吸系統疾病 80.94 13.10 呼吸系統疾病 38.89 13.06 心臟病76.23 14.43
5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 37.63 6.09 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 25.33 6.10 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 32.55 6.16
6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20.38 3.30 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10.33 3.32 消化系統疾病 19.31 3.66
7消化系統疾病 17.46 2.83 消化系統疾病 9.65 2.94 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14.05 2.66
8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7.93 1.28 其他疾病 6.46 2.41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7.08 1.34
9神經系統疾病5.86 0.95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4.52 1.37 神經系統疾病4.81 0.91
10精神障礙5.35 0.87 診斷不明 4.50 1.29 圍生期病2.14 0.89
合計91.28 92.50 90.10
表1
續表
位次
200219971990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萬)構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萬)構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萬)構成比
1惡性腫瘤135.38 23.53 惡性腫瘤135.39 22.71 惡性腫瘤 96.69 21.88
2腦血管病100.61 17.49 腦血管病134.88 22.63 腦血管病88.29 20.83
3呼吸系統疾病 89.90 15.63心臟病99.99 16.77 心臟病 66.21 15.81
4心臟病84.12 14.62 呼吸系統疾病 84.00 14.09 呼吸系統疾病 68.37 15.76
5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 50.42 8.77 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 36.84 6.18 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 34.98 6.91
6消化系統疾病 19.60 3.41 消化系統疾病 18.51 3.10 消化系統疾病 17.74 4.02
7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14.10 2.45 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15.84 2.66 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8.01 1.74
8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9.68 1.68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8.88 1.49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6.90 1.58
9神經系統疾病5.23 0.91 精神障礙6.91 1.16 新生兒病 5.77 1.51
10圍生期病4.87 0.85 神經系統疾病5.77 0.97 其他疾病 4.95 1.29
合計89.34 91.76 91.33
2.2 性別差異
2006年男女城市居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均為惡性腫瘤,男女前3位主要致死性疾病分別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以及惡性腫瘤、心臟病、腦血管病。1990年男女城市居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分別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病,男女前3位主要致死性疾病分別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以及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心臟病。1990年和2006年男性居民死亡原因前10位的疾病分別占城市男性居民總死亡率92.46%和92.78%,1990年和2006年女性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別占城市女性居民總死亡率90.83%和92.11%。(表2)。
表2
1990年、2006年我國城市居民不同性別主要疾病死亡率統計
位次
男
19902006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萬)構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萬)構成比
1惡性腫瘤122.1224.98惡性腫瘤110.7930.45
2腦血管病102.0720.35腦血管病53.6716.34
3呼吸系統疾病81.7816.29心臟病52.6116.11
4心臟病80.9413.10呼吸系統疾病40.9512.91
5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41.047.58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32.546.87
6消化系統疾病20.674.21消化系統疾病11.563.14
7新生兒病17.161.62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8.572.53
8泌尿生殖系統疾病7.691.55其他疾病5.191.77
9肺結核7.591.54診斷不明5.391.37
10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7.161.27泌尿生殖系統疾病4.591.29
合計92.4692.78
續表2
位次
男
19902006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萬)構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萬)構成比
1腦血管病76.6621.39惡性腫瘤68.3723.02
2惡性腫瘤73.6418.16心臟病53.1019.71
3心臟病60.3917.73腦血管病49.1318.11
4呼吸系統疾病57.7616.59呼吸系統疾病35.6913.26
5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28.556.11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17.915.09
6消化系統疾病14.903.80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12.284.35
7內分泌、營養和代謝及免疫疾病8.902.30其他疾病7.863.25
8其他疾病5.051.78消化系統疾病7.682.67
9泌尿生殖系統疾病6.381.61泌尿生殖系統疾病4.361.48
10新生兒病14.261.36診斷不明3.541.17
合計90.8392.11
3 討論
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城市居民首要死亡原因為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僅次于惡性腫瘤的頭號殺手,而且呈持續的增長趨勢,2007年城市前3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這三項就占總體疾病死亡原因的62.86%。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城市人口老齡化,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將成為城市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環境狀況等的變化,也將影響疾病模式的變化[5-7],與之相關的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發生了變化。
自2002年起,我國首次采用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編碼ICD-10統計[4,8],ICD-10在分類軸心上強調以病因為主,盡管我國推廣應用ICD-10已多年,但由于種種原因使廣大的醫務工作者以及編碼和統計人員在執行和使用ICD-10中仍然存在許多不規范、甚至不正確的做法,可能導致各地統計上報資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下降,因此在處理相關數據時需要結合相關的較為嚴謹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
根據對2008年全球疾病負擔的估計:慢性病占43%,中國更是達60%[2,5]。慢性病發病的高發人群是成年人,導致大量勞動力損失,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負擔。雖然現在慢性病的主要患患者群仍是中、老年人,但年輕人比例逐漸上升,美國是慢性病防治做得較好的國家,它總體的慢性病比例在下降,但其年輕人的比例卻呈上升趨勢。足見,慢性病的低齡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9]。
我國近年已經制定并完善了防治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工作規劃,提出了我國居民膳食指南,對一些主要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等,在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的基礎上,開展了社區綜合防治干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5]。今后應該加強在我國公共衛生設施相對落后的地區以及老少邊窮地區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擴大健康教育的普及范圍,擴大宣傳面和宣傳力度,這對于倡導健康行為,降低腫瘤以及其他慢性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等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全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olin D Mathers,Cynthia Boschi-Pinto,Alan D Lopez,Christopher JL Murray.Cancer incidence,mortality and survival by site for 14 regions of the world.Global Programme on Evidence for Health Policy Discussion Paper No.13 2001.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04 update.Geneva,2008.
[3] 全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規劃綱要(2005-2010).衛生部,2004.
[4] 董景五.推廣應用“國際疾病分類第十次修訂本(ICD-10)”的幾點體會.中國臨床康復,2002,6(20):3038-3039.
[5] 中國慢性病報告.衛生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6.
[6] Yang G,Kong L,Zhao W,Wan X,Zhai Y,Chen LC,Koplan JP.Emergenc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Lancet,2008,8,372(9650):1697-1705.
[7] Wang L,Kong L,Wu F,Bai Y,Burton R.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Lancet,2005,366(9499):1821-1824.
【關鍵詞】 呼吸系統疾病;抗菌藥物;使用狀況;調查;分析;兒科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920-01
抗菌藥物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范圍最廣泛、使用數量最多的一類藥品,在我國,也是目前用藥不合理的重災區。不合理的抗菌藥物使用,不僅會影響療效,還容易導致引起耐藥菌的大量產生,導致嚴重不良反應。在兒科感染性疾病臨床治療,特別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抗菌藥物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其使用也存在不合理的現象,由此增加了不良反應,造成兒童體內正常菌群失調,且使得大量新的耐藥菌株不斷產生。調查分析兒科呼吸系統疾病抗菌藥物使用狀況,為今后的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統計分析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兒科呼吸系統疾病3024例臨床資料,患者年齡為46d-13歲,住院時間為2-23d。主要臨床診斷為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氣管哮喘等。
1.2 方法 統計患者的年齡、抗菌藥物品種數、抗菌藥物名稱、使用時間、使用頻率、聯合用藥情況等,對其合理性進行分析。評價醫院用藥劑量是否合理的指標參照相關組織建議的限定日劑量(DDD),各藥品DDD值進行計算,并結合藥物利用指數DUI、用藥頻度DDDs等。用藥頻率DDDs為某藥消耗總量除以DDD;使用頻率為某藥使用例數除以總例數再乘以100%;DUI為DDDs除以總用藥天數。藥物使用基本合理標準為DUI在1.0及其以下。
2 結果
本組統計的3024例兒科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中,使用了抗菌藥物的為2830例,使用率為93.58%。詳細使用狀況,見表1-5。
3 討論
在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住院最多的是肺炎患者,然后是支氣管炎患者,而上呼吸道感染比支氣管哮喘多。這幾種疾病中,病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體,細菌和支原體比較少見。而使用抗菌藥物總數為2830例,93%以上的患者均使用抗菌藥物,說明其使用的普遍性。而藥物使用療程大多在4-7d,而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一般均在7d以上的療程,癥狀比較嚴重的更是會超過15d的療程,因此,用藥時間比較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較多的品種有β-內酰胺類、頭孢類和大環內酯類,尤其是β-內酰胺類藥物的使用,高達50%以上,說明耐藥菌產生的嚴重性,也表明醫生在選用抗菌藥物品種的時候存在不合理性和主觀性。
總體上看,呼吸系統疾病抗菌藥物使用狀況基本合理,但使用劑量和使用品種仍然存在不合理性。在實際臨床應用中,應加強抗菌藥物的管理,對用藥合理性的評判標準進行制定,按照說明書規定的劑量和用藥方法進行抗菌藥物的使用,對于保證臨床安全、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藥物、防止耐藥菌的產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鐘超,何業健,李淑青.3036例兒科呼吸系統疾病抗菌藥物使用狀況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9):200-202.
[2] 林秀娟,賀意輝,林紅燕.258例下呼吸道醫院感染患者的狀況調查分析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10,09(11):5-7.
[3] 陳再厲,盧競.1999年我國兒科臨床醫學進展兒科呼吸系統疾病診斷治療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15(4):385-386.
6月30日至7月1日,衛生部行業專項“社區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培訓會”在京舉行。在兩天內,中華醫學會呼吸學會主任委員王辰教授等多名該領域專家圍繞“社區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這一核心課題,從不同角度作了多場學術講座,使接受培訓的各醫療機構代表獲益匪淺。
在此之前,為積極做好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國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勢頭,保護和增進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衛生部、發改委、教育部等15部門于今年5月聯合制定并了《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以規范基層醫療機構對呼吸系統慢性疾病預防與診治,加強社區醫療機構的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社區醫務人員對病患肺功能檢查的認知水平。
據了解,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影響我國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常見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加快,慢性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據《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中公布的數據稱,我國現有確診的慢性病患者2.6億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由于其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和高經濟負擔,被列為四大慢性病之一,已成為我國嚴重的醫療保健與公共衛生問題。
而國內外的經驗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群眾健康意識提高,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多年來在我國局部地區和示范地區開展的工作已經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慢性病預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網絡。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臨著嚴峻挑戰,全社會對慢性病的嚴重危害普遍認識不足,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網絡尚不健全,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因此,衛生部要求“十二五”時期是加強慢性病防治的關鍵時期,要把加強慢性病防治工作作為改善民生、推進醫改的重要內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盡快遏制慢性病高發態勢。
《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中要求: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注重效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心下沉。以城鄉全體居民為服務對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為干預重點,以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和患者管理為主要手段,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防治作用,促進預防、干預、治療的有機結合。到2015年達到進一步完善覆蓋全國的慢性病防治服務網絡和綜合防治工作機制,建立慢性病監測與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構建社會支持環境,落實部門職責,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險因素水平,減少過早死亡和致殘,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水平等的目標。
在此背景下,針對慢性疾病的社區醫師的規范化、系統化培訓便顯得極為重要。因此,北京多家醫療機構與總部位于美國的康爾福盛(上海)商貿有限公司(CareFusion)攜手合作,面向北京社區醫師開展了“社區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培訓”。
據了解,社區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培訓項目是衛生部衛生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預防與規范診治體系建設及適宜技術研究”之“中國成人肺功能現狀調查”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華醫學會呼吸學會主任委員王辰教授發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及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牽頭申請。
會上,多名專家出席并圍繞肺功能檢測在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診斷中在地位以及如何早期識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特別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方面,對來自不同社區近120位醫師進行為期兩天的現場培訓,旨在為社區醫療機構普及傳授肺功能檢查的規范化方法,結合肺功能儀的臨床應用講解,提升社區醫務人員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診斷水平。
有鑒于此,為提高醫務人員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診斷水平,“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培訓”項目將作為一項長期計劃,將覆蓋全國10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60多個社區。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王東進19日說,我國工傷保險制度已經將受職業病危害的人員納入工傷保險范圍,對塵肺病等職業呼吸系統疾病的各類職業病患者提供治療費用和生活保障。
王東進在第十屆職業性呼吸系統疾病國際會議上介紹,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職業病的防治工作。
王東進說,我國工傷保險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覆蓋城鄉所有用人單位和職工,制度體系法制化,管理服務社會化,工傷保險與事故預防、職業康復相結合的工傷保險制度。
據了解,當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與有關部門聯合構建工傷保險促進職業病防控機制,使職業病特別是職業呼吸系統疾病得到有效預防和控制,使職業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和生活保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67例,男30例,女37例,年齡15~80歲,所呼吸病為:支氣管炎、阻塞性肺病患者8例、阻塞性肺氣腫患者45例,支氣管擴張患者14例。本組67例患者中其中有10例死亡,好轉出院57例。死亡原因主要由呼吸衰竭的并發癥引起,心衰、肺性腦病以及呼吸道堵塞窒息造成的。
1.2病情變化的嚴密觀察
呼吸觀察:患者出現呼氣性呼吸困難,伴有哮鳴音,咳嗽,咳痰,痰粘稠、不易咳出,患者經常被迫做起。嚴重發病時,出現張口抬肩、用力喘氣、額頭出汗等癥狀。呼吸觀察常為快速診斷提供信息。意識觀察:如果患者出差意識朦朧,白天嗜睡、反應遲鈍,這時候應該加強對患者的觀察,并針對患者的情況及時進行處理治療。咳嗽咯痰觀察:嚴密觀察痰的顏色和氣味,注意有無血性泡沫痰。如果患者反復咳嗽、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并且痰液中有血絲,這表明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如果患者的痰液為粉紅色泡沫這表明患者患有急性肺水腫[1]。
1.3重癥呼吸患者的基本護理方案
向患者宣傳疾病的有關知識,鼓勵患者樹立治療信心使其主動配合治療。耐心對患者進行勸導,讓患者對自己的有正確的了解和認知。不同病因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分別安置在潔凈、溫暖、光線充足、通風良好的病房,病室內沒有刺激性氣味,不鋪地毯,不放花草,采用濕式清掃,避免掃地和整理床鋪時塵土飛揚,病室物體表面定期消毒,避免使用刺激性氣味強的消毒液[2]。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細菌培選用最合理的抗菌藥物,對其進行治療。此外要注意給患者補充營養,據病情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并少量多餐。
2結果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病程長,長期反復發作,咯血,精神緊張、情緒消沉,恐懼,并極易煩燥,因此患者經常常拒絕做必要的檢查及治療。要想給患者提供連續的整體護理,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應該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以及對環境的需求,從而有效地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進行治療。必須要著眼于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環境需求。對于本次收集到的67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死亡10例、好轉出院57例。對此結果反饋情況表明,醫師應該多于與患者進行交流并掌握其心理狀態,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疾病的特點,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做好各項基礎護理,積極預防并發癥,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提高治愈率。
3討論
3.1護理安全隱患及對策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多為老年人,患者因為在活動后常常伴隨著呼吸急促,反應變慢,運動能力弱、不能持久等特點,所以在日常飲食起居過程中稍有不注意就會難免發生意外。因此病房內、室外、廁所地面要時刻保持干燥、無其它不良雜物,床邊設立相應護欄,上、下樓梯、外出散步或參加常規的室外活動時應有醫護人員或專人陪伴并加以攙扶。飲食宜以易消化清淡食物為主,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纖維素的蔬菜與水果,戒煙、酒等。要以容易被消化吸收及營養充足。時刻注意周圍環境衛生整潔,無不良污染源。另外注意觀察呼吸與脈搏的頻率與節律,痰的顏色與性質變化,發現患者,意識朦朧,白天嗜睡、反應遲鈍,呼吸急促等都說明病情在變化,要引起注意。如發現患者郁郁寡歡,精神不振,要引起格外的注意,并做好相應的保護性措施。
3.2重癥呼吸患者病癥好轉后的護理措施
重癥呼吸系統患者的病情好轉期護理重癥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病情好轉期應該增強體質,促進患者進行有氧呼吸鍛煉,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免疫力。提示病情好轉患者戒煙戒酒,從而保護患者的呼吸功能的恢復及保護。注意保暖,避免受涼,預防感冒。改善環境衛生,做好個人勞動保護,消除及避免煙霧、粉塵和刺激性氣體對呼吸道的影響[3]。
3.3急性、慢性疾病的護理
在治療方面,視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嚴重程度或根據病原菌藥選用抗生素。輕者可口服,較嚴重的患者用肌注或靜脈滴注抗生素。為了改善患者癥狀,急性發作期的患者在抗感染治療的同時,應用祛痰、鎮咳藥物配合治療。對老年體弱咳痰者或者痰量較多者應該以祛痰為主,協助排痰,保持呼吸道暢通。以免抑制中樞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和炎癥,導致病情惡化。如果痰液不易排出亦可采用氣霧療法,目前超聲霧化吸入有一定幫助,易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釋劑。此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病程較長,心理創傷較大,會產生不配合醫師及時的檢查及治療等情緒。在常規性治療方面,除了必要的醫療措施外,還需精心細致、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法。
3.4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作用
保持情緒的穩定對患者來說非常重要。患者住院期間經常會表現出對于自身病情的擔憂,從而降低睡眠質量。醫護人員在日常的護理過程中要多方面注重患者情緒的變化,不斷改變護理措施,或者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助治療,這對患者的逐步康復會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總之要讓患者有一種內心的舒適以及良好的歸屬感。
3.5急性發作期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