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思維能力訓練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以讀促教”是由讀發疑,由疑啟悟,由悟生情的閱讀教學方法。這一訓練方法強調的以讀為根本,摒棄傳統的講讀教學糟粕。傳統的講讀式教學方法包括講解和朗讀兩方面。在《談談朗讀教學》中,徐世英先生將朗讀與講解作過精辟的比較,他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攤平、擺開,朗讀是融貫、呈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在講讀式閱讀教學基礎上創立的“以讀促教”的閱讀訓練方法,發揚了講讀教學法中的“讀”之長,避去了“講”之短,是一種更合理、更有效的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訓練方法。
1.“以讀促教”的閱讀訓練方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
早在幾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嘴,使他們能談;給以空間,使他們能接觸大社會、大自然;給孩子以時間,使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這就要求老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學生自己讀、分組讀、角色讀等多種閱讀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質疑、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評價,從而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教師則是對學生進行適當點撥、引導、激勵,起一個引導者的作用。
我在教《達爾文和小松鼠》一文時,出現這樣的情節:有學生問:達爾文為什么從來不捉弄小動物?幾個學生進行了補充回答:①他要觀察動物怎樣生活。②他喜歡小動物。③他和小動物是朋友。④他關心小動物……透過這些提問、回答,可以看出同學們明白了處世之道:對待朋友,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尊重,要從了解朋友的立場去對待朋友,不能以捉弄、玩弄的心理對待朋友。
學生自主感悟到的這些知識是講讀式閱讀教學法無法做到的。說明學生對課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提高,真正讀懂課文的秘訣就是學生走進文本直接與它對話。
自主地讀文使學生悟出了學習規律和學習方法,變得愛讀、愛問、愛答、愛動腦了,由“怕學”變得“愛學”了,學習充滿了快樂。
二、“以讀促教”的閱讀訓練方法使學生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
在讀的過程中,一方面是課文豐富的內涵對學生思想道德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學生以自己的全部閱讀經驗對課文作出的多元反應,學生豐富了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語感。
學生在讀、疑、思、悟的基礎上,通過動手查一查資料、畫一畫場景、演一演故事內容;動腦編一編課文后續,談一談讀后感想、評一評同學作品等多種形式的練習,在輕松有趣的游戲中積累了知識,鍛煉了語言能力,拓寬了思維能力,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同時,培養了自己讀書的樂趣。
三、“以讀為本”的閱讀教學是以尊重學生為前提的閱讀訓練方法
教師要尊重學生,相信他們的智慧、潛力和創造力。學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問題時,要采取開放式的補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單一的答案。
在學習《達爾文和小松鼠》一文時,學生問:“松鼠媽媽為什么罵小松鼠是‘傻孩子’?”其他學生進行了回答:①小松鼠是松鼠媽媽的寶貝。②松鼠媽媽很愛自己的孩子。③松鼠媽媽關心自己的孩子……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這都是學生生活感悟的結果,都應予以肯定。即使學生的回答毫不沾邊,也不要指責學生,要肯定學生敢于發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師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非常重要。如果教師對學生足夠尊重,認為他行,他的表現就會很棒。“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可見教師是否信任、尊重學生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信心,尊重學生必然會使其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愉快地學習。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教學;說話訓練
人與人的交往中,最直接和主要的交流方式是口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說話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語文這門學問主要是語言、文字之學。”因而在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的“說話”訓練,提高他們的說話能力。
一、規范語言,提高學生說話能力
初入學的兒童,雖然已初步具備口頭表達能力,但常常語言不規范,說話不完整。如何采取較好的、實用的方法,規范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的語言嗯?我覺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帶兒童語言特點的訓練方法,讓學生使用規范的語言,完整的句子說出所要表達的意思是非常必要的。課堂上的回答訓練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經常進行的說話訓練,也是提高學生說話能力的方法之一。如學生剛入學時,我就抓住契機開展“自我介紹”的說話課,逐一問學生:“你叫什么名字?”有些學生就會不假思索,張口就說:“XXX。”這時,我就啟發誘導學生,用一定的句型說一句完整的話:“我叫XXX。”這樣說話才叫完整。然后,再進行一系列的訓練:“你幾歲了?”“你家住在哪里?”等,使學生初步明確了怎樣去說完整的話。接著,再根據教材有意識地讓學生認識幾種單句的基本構成形式,從多角度鍛煉他們的說話能力。
二、抓好朗讀教學,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朗讀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語文基本功的訓練方法。朗讀訓練的首先一點是要求學生聲音洪亮、發音準確。其次,要求學生把握好朗讀技巧,聲音要抑揚頓挫,富有感情,把握節奏。再次,要求學生要根據文章大意和情景,巧妙地運用體態語言。要做到以上幾點,必須進行大量的反復訓練。但是,單一的訓練往往枯燥乏味,因此,我在平時的課堂朗讀訓練中,注意采取多種朗讀方式,使朗讀教學有聲有色。比如,既有傳統的齊聲朗讀、分角色朗讀,還結合實際創造了接力朗讀、擂臺式朗讀等形式,這就避免了平時朗讀的單調死板,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說話能力。
三、通過編故事練習說話,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低年級學生由于邏輯思維能力差,說話往往缺乏條理性,為此我常常要求學生學了課文后,根據課文內容編故事。這樣做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的說話的條理性有了明顯的提高,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如教小學課文《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我要求學生續編課文,為了讓學生表達清楚,我做了示范,先創設情境:“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葫蘆的葉子上長了蟲子……”然后要求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合理安排情節。有的學生說:“葫蘆葉子長了蟲子,那人趕快給葉子治病,不久,細長的葫蘆藤上掛滿了大葫蘆。”也有學生說:“葫蘆的葉子長了蟲子,那人還是不管,他不接受教訓,結果還是得不到葫蘆。”還有學生說:“葫蘆的葉子長了蟲子,那人開始不管,但葉子又開始變黃了,他知道不治蟲子是不行的,就趕緊給葉子治病,后來終于得到了很多葫蘆。”如果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堅持這樣的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肯定會有較好的發展和提高。
四、開展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要具備一定的閱讀量,教學實踐證明,只靠課堂中的閱讀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因此學生要通過課外閱讀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為小學生提供了一些閱讀書目,通過閱讀這些書刊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也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漸地提高學生的說話和寫話的能力。開展課外閱讀,需要教師對學生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要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但是低年級學生認識的漢字有限,我們可以開展講故事比賽,比比誰的故事多,誰講得精彩,這樣不僅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把說話與想象結合起來,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具體的事物而產生的合理的想象,要放開手讓學生盡情去想,并鼓勵學生想象時要思路開闊,敢想敢說。如在教小學課文看圖說話《植樹》時,從圖上桃杏花開放,田野碧綠等景象,學生很自然地想到這是春天,再由圖上的小朋友們忙忙碌碌的植樹的情景,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圖上的同學們干得怎樣?人們為什么每年都要植樹?”學生眾說紛紜,有的說:“大家干得很起勁”,有的說:“他們干得汗流浹背”,還有的說:“他們干得熱火朝天”……當教師問人們為什么要植樹時,學生們有的說植樹可以修房子,有的說植樹可以美化環境,凈化空氣,還有的說可以綠化祖國,保持水土流失等。又如,在教看圖說話《尊師愛生》中,我讓學生想象:當圖中的老師把雨衣披在一位小同學的身上時,這位小同學會說些什么呢?會想些什么呢?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然后開始回答,有的學生說這位小同學沒有說什么,因為他的心情太激動了,他不知道說什么才好,只是點點頭;有的說,這位小同學說:“謝謝你,老師!”還有的說這位小同學看到老師被雨淋濕時,激動地哭了……學生把可能出現的情景全部想象出來,正因為學生進行了想象,并且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拓展了自己的思維,所以他們寫起來就有話可說了。
總之,只要教師堅持不懈,耐心指導,反復強化,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說話能力一定會得到很好的培養和提高。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兒童;創新思維;培養;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3)06-0103-06
創造力是與生俱來的潛能,學齡前兒童是創造力開發的敏感期,兒童的發展存在著一個可預知的、普遍性的漸進順序,包括身體、情感、社會性和認知等各方面,3~6歲兒童正處于思維與認知高速發展時期,創新思維已經開始萌芽,并在其不斷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兒童的各種活動表現出來。有研究表明,人在5歲時具有90%的創造力,但在7歲時只具有10%的創造力,而在8歲以后其創造力就下降到2%了。這一結果本身說明,由于兒童在不斷地接受教育與知識經驗的積累過程中,思維不斷地被固化,從而喪失了想象與創造的能力。由此可見,學前教育在兒童創新思維發展過程中應該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不是相反。
本研究立足于當前幼兒創新思維培養與發展的現狀,基于學前兒童的年齡特點,從“寓教于樂”的角度通過創新思維游戲訓練培養3~6歲兒童創新思維的新思路。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實驗法,結合文獻法、觀察法及訪談法這四種方法對3~6歲兒童創新思維的培養進行研究,以便了解兒童創新思維培養的特點及影響因素,優化現有創新思維培養的策略。
1. 研究假設
假設一:3~6歲兒童創新思維游戲訓練前后創新思維水平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3~6歲兒童創新思維水平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
假設三:3~6歲不同性別兒童創新思維水平沒有顯著差異。
2. 研究樣本及其抽樣
本研究在湖南省抽取2所幼兒園(長沙市岳麓區教育局第二幼兒園、常德市第一幼兒園),并均有3~6歲年齡段大、中、小班的平行班,即實驗幼兒園同年齡段有2個班,一個實驗班,一個對照班。其中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大、中、小班實驗與對照班人數分別達到30人,共約195名3-6歲兒童作為研究的被試,小班平均年齡3.17歲,中班平均年齡4.06歲,大班平均年齡5.12歲。實驗班一周接受2次創新思維游戲訓練活動,對照班則不接受訓練,仍按照原計劃組織一日活動,實驗為期3個月,即前測——實驗——后測。
3. 實驗設計
本實驗采用2×3×2因素實驗設計。因素A包括兩個水平:A1為創新思維游戲訓練(實驗班),A2為沒有訓練(對照班);因素B為年齡段,包括3個水平,B1為3~4歲段,B2為4~5歲段,B3為5~6歲段;因素C為性別,即男孩與女孩兩種性別。
4. 實驗變量的確定
(1)自變量 自變量為創新思維游戲訓練,分為兩個水平:創新思維游戲訓練與無訓練,分別對應于實驗班與對照班。
(2)因變量 3~6歲兒童創新思維能力發展。
(3)無關變量及其控制 實驗在三個年齡班同步進行,幼兒教師為實驗課程的主要實施者,每個年齡段的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師資方面盡量選擇了教學經驗、年齡、文化水平、個性較為一致的4位教師,其中2人為實驗班教師,2人為對照班教師,實驗班教師在實驗前均接受過培訓,以確保實驗班教師真正掌握創新思維游戲訓練方法,對照班教師一日活動仍按原計劃進行,教師亦不接受任何與實驗相關的培訓。
5. 實驗材料
(1)訓練材料 本研究以《創新思維游戲課程》作為3~6歲兒童創新思維培養的訓練材料,主要通過讓兒童在游戲情境中學習、觀察、解決問題、自主操作等,養成良好的思維模式與思維習慣,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品質。
(2)測驗工具 本研究中實驗所使用的創新思維能力測驗工具為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TTCT)——圖畫測驗A卷(葉仁敏等編譯、修訂)。適用對象從幼兒到研究生,應用范圍十分廣泛,該測驗正式使用至今已有30多年歷史,無論從項目的設計與評分的規則上,都較為嚴謹且成熟,因而在心理測量中它的信度、效度系數較高。TTCT-A由三個項目構成:項目1要求被試把一個邊緣為曲線的顏色鮮明的紙片貼在一張空白紙上,貼的部分由他自己選擇,以此作為基點進行想象繪畫;項目2提供十組畫,每組都有不同形狀的曲線條,要求被試應用這些曲線完成圖畫;項目3要求利用眾多成對的短平行線盡可能多而新地畫出不同的圖畫。本測驗時限為30分鐘,每個項目限時10分鐘,實際操作加上測驗指導語、解釋、問答、收發卷,大概在45分鐘左右。測驗皆根據基礎圖案繪圖,有5項評分指標:1)流暢性是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圖畫的數量;2)獨創性是所繪圖畫的不同尋常的水平;3)標題抽象性是對圖畫所起名稱的概括、描述與奇特的水平;4)精致性是圖畫中對基本反映之外的細節的打分;5)沉思性(抗過早封閉性)是圖畫中對曲線的封閉與開放程度的限制性的比較水平。
6. 數據統計
本研究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所使用的統計分析方法有:單因素方差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等。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 3~6歲兒童創新思維游戲訓練前后創新思維水平呈現顯著差異
根據E·P托蘭斯創新思維測試卷《TTCT-A施測與評分指導手冊》的評分標準,對三個年齡班的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測試情況分別予以計分,并對總體情況進行方差分析。
本研究將3個年齡水平的兒童創新思維測試的總分與5個維度分別進行t檢驗,實驗前后實驗班與對照班兒童成績得分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分別如表1、表2所示,實驗前與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兒童創新思維在總分與各維度上的比較如表3所示。
從表1、表2、表3可見,在實驗前大體水平一致的前提下,實驗后每個年齡班的實驗班和對照班創新思維測試的總成績與各維度分數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差異變化,且實驗班在實驗后總體得分增加。小班、中班、大班的實驗班與對照班無論是總成績還是5個維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總成績、流暢性、獨創性上差異尤其顯著(p
2. 3~6歲不同年齡兒童創新思維水平表現呈顯著差異
本研究按照兒童的3個年齡水平作為年齡差異分析的標準,即大班、中班和小班3個年齡組。各年齡班兒童創新思維發展的差異比較如表4所示。
表4表明,總體情況來看,各個年齡班之間的差異極顯著(F=83.287,P
3. 3~6歲兒童創新思維水平發展的性別差異不顯著
被試兒童創新思維水平在性別上差異變化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5,T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
從表5和表6可得出,各年齡組在性別上的總分與各維度得分都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因此接受虛無假設H0,拒絕研究假設H1,假設三成立,即3~6歲不同性別兒童創新思維水平沒有顯著差異。
三、討 論
1. 創新思維游戲訓練對3~6歲兒童創新思維品質發展總體上是有效的
研究結果表明,創新思維游戲訓練對兒童創新思維發展有顯著效果,即創新思維游戲訓練明顯提高了3~6歲兒童創新思維能力水平。這說明若通過運用適當的教育方法,是能夠提高個體創新思維能力的,以活躍兒童思維為主要目的創新思維游戲活動有助于提高兒童創新思維能力。為什么創新思維游戲活動能促進3~6歲兒童創新思維的發展,究其原因可從創新思維的4個特點來分析。
(1)兒童思維敏捷性水平有提高 首先教師采用低控制教學,尊重兒童的主體性,給創新教育的實施提供可能性,這是培養兒童創新思維的基本條件。其次,從實施過程來看,對兒童實施創新思維游戲主要通過三個環節來實施:一是通過觀察發現問題;二是讓兒童充分表達,討論問題的特征及解決問題的方案;三是自主探索操作,解決問題。知識學習并不作為創新思維游戲的主要目標,對兒童來說,信息量存在一個最優值,適中的知識量才最有可能利于兒童創新思維的發展。教師引導兒童觀察與討論,不僅為了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而是著眼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尤其是鼓勵兒童從“新”的角度思考問題,以開闊思維的廣闊性,加強邏輯性,這是與常規課程的差異所在。教師在活動中常留給兒童充分的自由思考時間,引導兒童根據不同的條件靈活改變策略,摒棄以往固守陳規的教育方式,不斷調整思維方法,使兒童思維的靈活性得到加強,在細致觀察、邏輯推理、開闊思路、靈活思維的教育中,兒童創新思維的敏捷性得到加強。
(2)兒童思維流暢性水平有提高 思維流暢性水平主要指思維發散的量的多少。首先從教學方式來看,更注重兒童多元化表現,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性。教師能與兒童展開對話,幫助兒童擴展思路,正如“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運用想象力來從事意義創造和分享的過程” [1 ],各種啟發式、開放式問題,促使兒童思維更加流暢,教師的積極鼓勵,讓兒童更愿意分享與表達,成為創新思維的源動力。其次,教師提供豐富多樣的操作材料與兒童自由操作的時間。兒童的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特點決定了其學習的活動性,在創新思維游戲的動手操作中,思維會變得更加靈活,想法更加豐富。活動中,教師常會鼓勵兒童在解決問題時尋找一切可能的資源,雖然兒童有些潛在的想法可能缺乏現實可行性,但在想辦法的前期階段,數量比質量更重要。正是因為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法,才為兒童以后的選擇判斷打下基礎。
(3)兒童思維變通性水平有提高 思維變通性水平主要指思維發散的類別或方面。思維變通性的提高主要歸因于教師,首先是注重活動內容的變通,活動不僅限于所使用的教材,而是更注重活動的遷移性,教師鼓勵兒童學會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使之能在生活中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從而培養兒童實際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是注重教學方法的變通,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別于傳統教育,運用發現法、質疑法、討論法、批判法、游戲法等多元化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兒童的積極主動性,活躍思維,培養其思維的變通性。比如:“南瓜可以用來做什么?”孩子們都在吃的范圍尋找答案:南瓜餅、南瓜湯、南瓜飯、南瓜冰淇淋、南瓜粥等。老師就啟發孩子們,南瓜除了可以做成吃的,它還可以用來做成別的什么?孩子們在教師提問的引導下,找到了更多不同類別的答案:南瓜燈、南瓜帽子、南瓜面具等。
(4)兒童思維獨特性水平有提高 思維獨特性水平主要指思維發散的新穎成分、罕見程度。首先,教師在活動中將兒童視為教育的主體,尊重兒童主體性發展以及兒童各種個性化表現,并用開放型問題引導兒童大膽提出新質疑,啟發兒童去發現“新”問題,并從多種不同的“新”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兒童的求異思維;其次,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鼓勵兒童自由探索并從與眾不同的角度發現、解決問題,并在豐富的環境刺激與動手操作中體驗創造的愉悅感;再次,將游戲作為活動的主要方式,培養兒童創新思維。游戲是兒童生活的再現,游戲更能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發兒童的探索欲望。對于兒童來說,創造力還處于初級層次,我們不能簡單地以成人思維對事物的理解去評判兒童思維的獨特性表現。開展創新思維游戲時,教師應尊重兒童的創造性成果,給兒童提供充分的展示機會,允許兒童提出質疑和不同意見,尊重其主體性發揮,由此提高兒童創新思維的獨特性水平。如上例,孩子在教師引導下能想到南瓜可以用來做成碗盛東西,做成南瓜馬車在馬路上開行,就是一般情況下孩子想象不到的比較獨特的答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兒童的創新思維特點,教師多多肯定和鼓勵兒童,就能促進兒童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2. 3~6歲兒童創新思維能力發展的特點
(1)3~6歲兒童創新思維能力發展隨年齡增長而提高 研究結果表明,兒童創新思維能力發展在總成績、流暢性、獨創性這三個方面都存在極顯著的年齡差異(p
(2)3~6歲兒童創新思維能力的性別差異不顯著 實驗結果表明,3~6歲男女兒童的創新思維能力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且大中小3個年齡階段均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這說明男女兒童創新思維水平都隨年齡增長而不斷發展,根據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兒童年齡發展具有一般發展規律,相同年齡段的男女兒童在認知水平、思維模式上呈現出普遍性特點,盡管男女兒童在機能發展上存在不平衡性,并存在個別差異,但在創新思維方面表現并不明顯。另外,在社會文化方面,傳統觀念中成人對男孩和女孩在社會角色、性別期待、教養方式等方面都會有差異,“男尊女卑”的思想嚴重,但本研究結果表明,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在轉變重男輕女的觀念,成人對女孩的教育同樣重視,女孩同樣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因此男女兒童的創新思維能力不存在顯著差異。
3. 3~6歲兒童創新思維能力發展受到諸多因素影響
(1)傳統教育觀念影響兒童創新思維的發展 從兒童觀上來看,傳統教育的兒童觀基本上屬于工具主義,把兒童作為工具或物品,是成人的私有財產,教育者可以任意對其進行加工改造,以便為社會需要服務,突出了“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從而極大地忽視了兒童本身。兒童必須學會順從,不能隨便表達自己的想法,成人的問題有預設的標準答案,而這種答案是文化傳承下來的標準答案,兒童沒有選擇的權利。久而久之,兒童開始變得越來越“聽話”,學習的目標就是為了符合成人的期望,失去創造的自由和創造的積極性,創新思維能力發展受到阻礙。
從知識觀來看,“學科本位”的教育目標,強調教育的目的在于傳承人類文化知識,重視知識體系本身的邏輯性與結構性。兒童一味地被灌輸知識,學習寫字、算術等等,成人很少考慮到兒童本身的特點、興趣、個性、實際需要。由此,在深受“學科本位”、“知識中心主義”觀念影響下的我國幼兒園教育,兒童發展水平高低總是以知識掌握程度為主要衡量標準,這里的“兒童”是被抽象化了的群體,忽視了兒童的個體差異性。
從教學觀來看,教師只關心教材和教學方法,卻不會考慮作為教育主體的“兒童”,教師根據上級要求確定預設的課程內容,將教學程序化、標準化,而不是根據兒童的實際情況與發展水平來靈活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適宜的教學方式,以致于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多以機械記憶為學習的主要方式,并把知識由整體分割成部分,妨礙了知識隨情境的變化而靈活遷移,兒童缺乏獨立自主性,失去自己的判斷力,思維僵化,創新思維能力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2)教師素養對兒童創新思維發展的影響 兒童創新思維發展離不開教育,創新教育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高素質的教師更容易擺脫過去的機械式教學模式,領悟性高,能準確把握創新教育的理念,根據兒童的反應做及時的教學調整,培養兒童的創新思維能力 [2 ]。教師思維的敏捷性、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在教育教學中也會對兒童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起到榜樣示范作用,同時更能靈活面對復雜的教育情境,迅速做出正確判斷,促進教育機制的發展。訪談中發現,教師對“創新思維”了解并不多,在此基礎上,能否將創新理念融入到教育中,成為教師實施創新教育的巨大挑戰。很多教師對于創新理念的遷移表示存在很多困難,如果兒童一旦思維發散,常規教育管理便會受到阻礙,尤其對經驗不足的教師來說難以駕馭。因此,教師素養對兒童創新思維能力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3)課程教學實施對兒童創新思維能力發展的影響 守舊的教學方式使兒童易于形成“從眾”心理,使兒童的思維模式呈線性發展。通常現有的幼兒園教學大多采用集體式教育,并以“活動”形式開展,這里的“活動”是屬于低開放式的活動,即教師控制性強,過程刻板程序化,兒童活動范圍狹隘,內容選擇欠豐富,評價方式單一。真正的活動能充分地體現兒童主體性和創造力,它是“一種以構建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幼兒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幼兒主動參與、探索、思考、實踐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學模式” [3 ]。由此可見,幼兒園現有的教學“活動”并未很好體現活動真正的價值。
課程實施中兒童缺乏動手操作探索機會。豐富的環境刺激能有效促進兒童多種感官的發展及大腦發育,為創造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常規課程主要是以教師為主控制整個活動過程,無論是時間長短、空間區域還是活動材料,都由教師統一計劃,兒童是教育的被動接受者,極大地限制了兒童的“自由空間”。常規課程中很少提供操作材料,大部分材料都由教師制作、準備,不僅給教師加重了工作任務,并且操作材料的利用率不高。
(4)超額班級人數影響兒童創新思維的發展 在實施創新教育時,特別需要教師與兒童之間、同伴之間的互動以及給予兒童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班級人數越多,人均的表現機會越少,互動也越貧乏,極大地影響了創新教育的效果。從被試統計情況可看出,三個年齡組實驗班的人數編制均超過30人,也由此在實驗進程中出現很多問題。有位大班實驗班Y教師提到:“創新思維游戲本身操作性比較強,而且游戲時還要給小朋友充分的展示與表達自我的機會,因此每次活動需要減少一定的人數才能保證實施效果,但班級人數普遍達到30~40人,因此要不就分批上課,由每周兩次增加到4次;要不就保持每周兩次活動。”如果按第一個方案執行,實驗課程每周增加到四次活動,必然增加了教師的負擔,且影響到其他常規課程的正常安排;如果按第二種方案執行,班級兒童分兩組分開教學,教師仍保持每周兩次活動,則課程進度會受到嚴重影響。通過訪談幼兒園教師發現,各實驗班在嘗試分批教學后,最終還是選擇了大班集體教學。
(5)社會文化環境影響兒童創新思維的發展 人作為活生生的生命體在世界中,人的身體向世界作感性延伸 [4 ]。兒童的活動范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擴大,兒童受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兒童創新思維的表現在于對環境的主動探索、調控,使環境“符合”自身要求。盡管每個兒童都具有潛在的創新能力,但其在環境中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卻是一種可能性——創新思維不一定在環境中表現出來。成人需要給兒童提供的是一種支持性的社會環境,包括家庭、同伴、教師等等人及各種社會關系、群體效應,這樣才能促使兒童的創新力外顯出來。由于家長時間、精力、文化程度以及與教師溝通少等問題,家長對待創新教育的態度不一,因此兒童本身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所改變;兒童在教師權威管理下,由于怕老師批評,所以即使有新奇的想法也不敢表達出來;低創新力兒童與高創新力兒童在一起相處,低創新力兒童的創新力會被帶動起來,創新意識與能力都能得到加強,高創新力兒童在一起相處,思維方式更加靈活,創新思維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另外,大社會環境里會受到人們的價值觀念,社會發展需求的制約,如處于大社會中影響最大的來自媒體,兒童接觸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到兒童的創新思維發展,大量直觀的動畫圖像讓兒童被動接受,限制了兒童主動探索能力和想象力的發展,大大降低了思維的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金生鈜.理解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2]楊莉君.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之師資保障體系的建構[J].學前教育研究,2013,(9):62-66.
[3]袁愛玲.學前創造教育課程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劉鐵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3-6-years-old Children’s Creative Thinking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YANG Li-jun,QIAN Yong-zhen,YU Xian-ru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1)運用無意注意規律組織教學。無意注意是一種沒有自覺目的、也不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由教學活動中的各種刺激因素的特點和變化與學生的直接興趣引起的。由于少年兒童信息系統不完善,思維能力、意志努力較差,教練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培養學生對乒乓球訓練本身的興趣,會收到好的效果。
①創造適宜訓練的環境與氣氛。心理學研究表明,無意注意與周圍的環境及變化有著密切聯系,適宜的訓練環境與氣氛,首先就把學生的注意集中到了訓練中去。比如,訓練場地整潔、安靜、布置適當,教練員衣著大方,精神飽滿,語言簡練、生動、清晰、管理嚴格、安排有序,便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反之,場地臟亂、噪音,訓練中人來人往,進進出出,管理松懈,安排無序,教練員穿皮鞋便服,在訓練中接客聊天,隨意離開場地等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②運用多種教學訓練方法。無意注意與直接興趣有關。在乒乓球訓練中,當學生很愿意練習時,往往聚精會神,注意力很集中;當興趣不大時,又會注意力分散。少年兒童在打基礎時,需要千百次的重復某一動作或練習某一內容,難免產生枯燥感降,低興趣,分散注意力。這就需要采取多種教學訓練方法,變換訓練方式和條件。這樣,練習內容和技術沒變,但方式方法新鮮,就會提高學生興趣,吸引其注意力。比如練習發球,作為學生一開始還比較認真,但重復多次就感到厭煩,不感興趣了,這時如變換練習的條件,采用發球進區域,打目標,很快便吸引了注意力,提高了發球的質量。
③合理安排運動量。乒乓球訓練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要求很高,要求準確判斷和反應迅速,學生在練習中精神始終處于緊張狀態,時間長了,必然引起疲勞,致使注意分散。因此合理安排運動量,對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性十分重要。
(2)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靠意志努力來實現的,是有預定目標的注意。訓練中不能單靠學生的無意注意,必須有意注意參加。因為乒乓球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掌握和提高技術需要克服各種各樣的主觀和客觀的困難。雖然,學生單憑直接興趣是不可能將注意力保持長時間穩定的,因此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讓學生有目的地用意志努力去克服教學中遇到的困難,才能保證訓練課的質量。
①培養學生自覺性。心理學指出,人對工作任務的理解和完成任務的愿望,對保持注意的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從訓練實踐中也可以看出,當學生有較明確的訓練目的時,訓練起來勁頭十足,能夠較好地去克服內容單調、疲勞等各種困難的干擾,把自己的注意力較穩定地集中到訓練中去。因此,提高學生注意力還需要從培養學生自覺性入手。為了激發學生的自覺性,每個訓練階段乃至每堂課都應將訓練的具體任務告知學生,同時要采用各種方法使學生了解自己技術的進步情況,促進他們要求提高的迫切愿望。
②培養學生的自制力。自制力表現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上。自制力強的學生注意力能夠集中于訓練的過程,能自覺地指導自己的注意,能夠較好地去克服各種外來干擾。自制力與組織性、紀律性也是緊密相連的,對學生“嚴格訓練,嚴格要求”,可以培養自制力。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創造性思維;思維訓練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結合體育活動來思考問題,強化學生的靈敏度,如進行上下臺階的訓練,學生不僅在教師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體育項目,而且還要準確計算臺階數目。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較薄弱,但是他們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非常強。因此,教師運用新型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體育教學的發展。
一、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小學教育中,教師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體育教學,甚至縮減課程時間或者加重體育運動量來結束體育課,如單一的跑步、蛙跳等運動,使學生對體育課失去興趣,忽略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提高。
1.固定的教學模式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陳舊、教學觀念落后,每周的體育活動項目類同,如集合、點名(機械動作)、長跑、短跑、仰臥起坐(重復動作)等一些增加身體負荷的項目,不僅影響了學生文化課的學習,而且無法調動學生對體育課的熱情,降低了學生的體育興趣,不能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有一定難度。
2.時間規劃不合理
體育教學沒有受到重視,尤其在接近期中、期末考試的時候,其他文化課占用體育課時間以強化學生文化課的復習,導致體育活動無法正常開展,體育課程減少,學生對體育思想與體育精神沒有任何概念。這種不合理的體育課程規劃,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沒有任何意義。
另外,由于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一些體育項目無法開展,如刮風、下雨,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動會取消,教師就會縮短上課時間,剩余時間讓學生自習,體育時間不能充分利用。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兒童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方法
1.增設體育設施,增加體育項目的多元化
引進先進、新型的體育設施,如構造奇特的轉轉車、滑板、蹺蹺板等體育設施,這些體育設備會讓學生眼前一亮,對體育課產生好奇心理,學生通過使用這些體育設備,會對體育課有新的認識,從而提高了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和積極性,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教師利用體育設備組織多種活動,一種體育設施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蹺蹺板游戲,首先指定游戲規則:學生進行腦筋急轉彎、猜謎語、詞語對接等活動相互提問,在規定時間內,回答正確五個以上問題,獎勵鉛筆、橡皮等學習工具,否則給大家表演節目;同組提問人員問題數量沒有達到十個以上的,做出相應懲罰;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在同一組中選取兩個體重相當的學生進行游戲,這兩位同學邊游戲邊答題,同組其他成員提問。這種活動會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和反應程度,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重要的意義。
2.開放體育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創新教學方式,也要利用開放自由的教學模式開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學生自由結合,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建有趣的體育造型,營造愉悅的體育學習空間,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有效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增強體育精神的前提下,也帶動其他文化課程的學習,快速完成教學目標。
3.合理規劃體育教程
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合理規劃體育課程,使體育教學更加完善。第一,制訂體育教學目標:規定每個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體育任務,對于有難度的項目,學生積極與教師溝通解決,促進全體學生體育成績達標。第二,保證充足的體育課程時間,促進師生交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第三,給學生一定的體育學習空間,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培養獨立性。
加強小學體育教學中對兒童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是發展現代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體育改革發展的要求。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體育課時間,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營造良好的體育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1]尚永強.小學體育教學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影響研究[J].求知導刊,2015(24):112.
[2]周靜.試論小學體育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當代體育科技,2012(31):43-45.
【關鍵詞】形體訓練;模仿性和協調性;身心健康
一、訓練方法、內容與步驟
形體訓練的內容、方法,根據幼兒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我們嚴格按照計劃進行訓練。
小班:小班幼兒的形體從簡單的模仿動作開始,啟發幼兒有意識的去模仿,逐步達到模仿的準確性,并在音樂的伴奏下,能按照音樂的節拍,在老師的指揮下完成各項動作。主要訓練幼兒站、坐、跪、行、一位立腳尖,訓練腿部力量.雙手抓著桿子蕩秋千或者用力向上拉,訓練雙臂力量、勾繃腳、腳腕旋轉,訓練腳腕力量和靈活性,輕拉韌帶。外加一套小班站立素質操,每天訓練15分鐘。
剛開始孩子們怕苦、怕累,不愿參加訓練,我就在輕快優美的音樂伴奏下,并用有趣的語言去引導他們,編配許多有趣的動作。如拉韌帶時聽著《小猴下山 》的音樂,兩手放在頭上當小猴子,從身體上滑下到地面,并說著歌謠:“兩只小猴子,下山摘桃子,兩腿不要彎,就摘到了大桃子。”孩子天性好模仿、愛動,很快就引上路了,訓練按計劃順利開展起來了。
中班:著重在姿態美和協調性方面進行訓練,培養幼兒節奏感和美的意識,在音樂的伴奏下,較準確而完美的完成動作。在小班的動作基礎上,又加上小踢腿、擦地、壓垮、民間舞基本姿態、步子、武術組合等,訓練時間每天為25分鐘。
孩子們通過了兩年的訓練,體力增強了,小肌肉、大肌肉群不斷形成,他們一天天強壯,但問題也出現了。他們開始爭戰起來,出手就是武術架勢擺開,一下子沖出幾個小朋友拳腳相加,陽臺上還有助戰的。于是在訓練中,我又增加了情感教育,組織了幼兒討論:我們為什么要鍛煉身體?依附自己身體強壯打人對嗎?小朋友們討論的非常認真,并有幾個小朋友主動認了錯。
大班:大班幼兒由于在智力能力方面有所提高,應進行有一定難度的綜合性動作練習,以加強幼兒的表現力,使之能伴隨著音樂優美的完成每一個動作,同時還能培養幼兒認真完成動作和刻苦鍛煉,不怕困難的意志和品質。使之成為性格開朗,活潑可愛健康,身體素質全面發展的孩子。所以就要增加大班的動作難度和強度,如《大班站立素質操》以及墊上組合動作,并且我還編排了一套以趣味性游戲訓練為一體的幼兒表演性體操,訓練時間為每天35--40分鐘。
每節課訓練時都配上優美的音樂,加上靈機應變的語言去激勵孩子,當男孩子有怕苦怕難的情緒出現時,我就說:“你們是頂天立地的小小男子漢!”對女孩子則是有另外一種符合女孩子心理的話語:“你多漂亮呀!像白雪公主,抬頭挺胸,再用點力就更美了!”這時她們會把眼睛睜得更大更亮,水靈靈的,那神態特別可愛,他們是從心里往外美,不管男孩、女孩都表現的非常自信,這是健與美的統一。
二、形體訓練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起到的五項促進作用
(一)形體訓練有利于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
幼兒正處于身心迅速發育成長的時期,這種迅速的發育成長使兒童的身心狀態表現出極大的可塑性。幼兒形體訓練配有音樂,包括大量的身體動作,并要求集體的協同合作。從理論上分析,它應當有利于兒童時間知覺、空間知覺、運動知覺、注意力、表現力、模仿能力等心理過程的發展,也有助于培養兒童的集體觀念及對音樂、舞蹈和體操活動的興趣。良好的身體素質為幼兒心理的正常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在形體訓練過程中,幼兒各種各樣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產生,有利于幼兒心理能力的發展。幼兒心理能力全面起動又帶動幼兒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
(二)形體訓練有利于啟發幼兒的求知欲
形體訓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并以幼兒喜愛的游戲做穿插,能激發幼兒的興趣,進而啟發幼兒的“求知欲”。幼兒對形體訓練的動作產生濃厚的興趣,便會積極地投入,努力地去追求。幼兒形體訓練實踐使我們感到,幼兒對動作的掌握,準確、標準,精力集中,能專心聽講,發言積極,思維靈活,有一定自覺性,并有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形體訓練有利于個性特征向良好的方面發展
幼兒的聰明智慧、品德行為、個性特征等方面的心理發展水平要在活動中展現,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形體訓練動作包括各個部位,在訓練動作時通過反復的練習,能夠達到自動化的程度,這叫技能。技能又分為動作技能和心理智能兩種,動作技能是肌肉運動,心理智能是認識活動。形體訓練動作的一致性、準確性、協調性、穩定性和靈活性不斷增強的過程,同時也是幼兒聰明智慧的提高過程。形體訓練增強了幼兒的集體主義精神和為集體爭榮譽不甘落后的思想,克服了以我為中心的毛病,增強了群體意識,培養了積極進取的精神,這對于幼兒個性的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
(四)形體訓練有利于思維能力及注意力的提高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形體訓練動作的練習,常常會出現錯誤動作,正確的動作定型是在不斷糾正錯誤動作、體會正確要領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老師示范正確的動作,向幼兒提問動作要領,是培養幼兒觀察和思維積極性的好方法。
心理學家認為,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注意力。注意是學習的門戶,注意力的范圍,注意力的穩定性,注意力的分配等都屬于培養的目標。形體訓練要求按動作要領去完成每個動作,又不斷改變身體姿勢動作方向,還要兼顧動作的幅度,同時還要根據音樂的快慢進行。幼兒掌握一個動作,特別是熟練地完成一套動作,對幼兒的注意能力要求是很高的。通過形體訓練,幼兒的注意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形體訓練特別有利于幼兒的意志品質培養
良好的意志品質包括自覺性、果斷性、自制力、毅力等個性特征。形體訓練中某一動作的掌握過程本身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是必須在適當的時候下決心,采取必要的行動才能完成的。這就需要幼兒不怕苦,要堅持,要克己,要具有頑強的意志力。有位小朋友,原來是一個身體很嬌弱、又非常膽小的小女孩,平時做事碰到困難就要求助于爸爸、媽媽、老師,剛參加形體訓練時,怕苦,動作不到位,有時干脆就不做,經常缺勤,不想參加訓練。她媽媽想讓她通過訓練、鍛煉,克服她的性格中嬌弱、膽小的一面。通過老師的正確引導,她才堅持了下來。針對她的特點,我們采取既嚴格要求,又耐心鼓勵的方法,還請她到隊伍前面做示范。后來,她在訓練中非常自覺、刻苦,再無缺勤現象,進步很快。家長高興地說:“孩子敢在叔叔阿姨面前講話了,也敢當眾表演了,做事情時,很少叫媽媽爸爸幫忙了。”
形體訓練提高了幼兒在眾人面前出頭露面的膽量,膽小懦弱的變得勇敢起來,吃苦耐勞的能力,生活能力,自理能力,都得到增強,還培養了他們機智、勇敢的優良品德和活潑開朗的性格;形體訓練有助于提高兒童的身體協調能力,培養兒童的音樂節奏感及對音樂的認知能力,促進左右腦的平衡發展,使孩子更加健康、活潑、可愛。
一切外部信息向大腦的輸入都是通過各個感覺器官的接受和轉換這兩種機能來完成的。訓練感覺器官,也就訓練了大腦,也就促進了大腦的發育。為促進幼兒身心健康,使幼兒的形體得到健全的發育,并促進其大腦、智力的發展,培養跨世紀的人才!
參考文獻:
一、樹立創新教育觀
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幼兒教師首先要更新學前兒童教育觀念,樹立創新教育觀,提高對創新性教育的認識.認識創新絕非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綜合素質。所以學前教育要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保護和萌發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和獨立性等等,從而為他們和諧幸福成長創造條件。在幼兒教育領域貫徹這種教育觀念,應該從學前教育的課程教材、教育內容、教學模式、教育評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全面改革入手,明確創新教育不僅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內容的增減,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帶有全面性、結構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發展的價值追求。
二、努力營造促進學前兒童創新能力的氛圍和環境
學前教育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礎教育,必須強調營造有利于形成兒童創造動機、創造興趣、創造意識、創造精神等的環境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兒童產生了心理安全感和獲得了心理自由時,最有利于他們的創造性的發展和表現。而兒童往往是在被信任、被肯定、被鼓勵、被欣賞、被認可時內心世界更加愉悅和有激情,并會迸發出更多的能量和創造性。所以幼兒教師要尊重兒童的個性,兒童的淘氣往往蘊含著可貴的探索欲望和創造性,不聽話則往往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孩子有主見,頑皮好斗也是一種積極進取的表現形式,思維活躍的兒童,他們往往有不同于常理的思維,他們社會經驗、文化知識不豐富,極少會受定勢思維影響,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架勢,對于同樣一個問題,他們的想法可能在大人眼中覺得不可思議甚至還有點可笑,而這正可能是一個科學發現的萌芽。而且這些恰恰是創新型開拓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質。因此,教師要以寬容之心來對待孩子“與眾不同”的言行,消除孩子怕犯錯誤的恐懼心理,鼓勵幻想,鼓勵解決問題中表現出來的首創性、互異性和多樣性等,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技巧的奧秘之一正在于——兒童從一個好老師那里很少聽到禁止,而經常聽到的是表揚和鼓勵的話。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在于發現每個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東西,不用學校的條條框框限制他們,鼓勵獨立工作,只記成功,不記失敗,要多給兒童創造的氣氛。使兒童在輕松、自由、愉快的環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創新能力。
三、實施有效的創新教育手段
1、將游戲真正還給兒童
一是設計激發創新的豐富多彩的游戲。學前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把創新性的游戲設計與幼兒創新教育結合起來,我們需要重點考慮游戲的內容,使其能夠借助想象和虛構,將自然常識、生活常識、科學知識和社會知識等系統地歸納、整理、總結、整合,加以創新性表達,又要使兒童容易理解和愿意參與,還要考慮使其具有游戲性、表演性和愉悅性,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創新。當然,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游戲內容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使他們能在游戲中顯示自己的能力,通過角色扮演開發創新潛能,通過成功表演獲取快樂,這是不言而喻的。
二是組織和實施游戲時要盡可能為他們提供選擇的機會。在游戲時教師只設計一個主題,接下來游戲的形式選擇、材料的運用要由兒童自己設計,給他們選擇的自由。為了避免兒童的失敗和挫折,保證兒童獲得創新需要的滿足,教師提供關鍵性的技術指導是必要的,但不能剝奪兒童進行創造性選擇的權力,同時要為兒童提供足夠的時間,來完成所選擇的任務,以保證他們獲得全面的滿足體驗。目前美國中小學正在推廣一種被稱為“阿爾法”的教學方法即通過“任務驅動、創設情景、自主探索、協商會話、意義建構”等完成教育過程,這給學前教育組織創新性游戲活動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2、鼓勵兒童多角度思考問題和多提問
多角度思考問題,實際上就是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培養發散性思維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老師在各種活動中或專門設計一些發展思維訓練的方法,以達到培養、開發創造力的目的。要經常引導兒童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逐漸養成換一條思路想想的好習慣。比如說筷子除了吃飯的用途外,你還能說出別的用途嗎?突然下了一場大暴雨,村莊、城市、以及田野里的莊稼都被淹了,那么暴雨除了危害就沒有一點兒益處嗎?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個事物,都可以作為啟發孩子多角度思維的內容。另外要鼓勵兒童善于思考,遇事要多問一個為什么。
3.有計劃的訓練兒童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創造之母,沒有想象能力就沒有創新能力。在學前教育中,要有計劃的訓練兒童的想象能力。訓練方法一般有:(1)每班建一個圖書角,給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書籍,比如童話、科幻作品、神話、寓言等。(2)講故事和編故事,教師在講故事的時候,不妨在講到一半時,戛然而止,讓孩子根據前面的情節續接故事,還可以鼓勵孩子直接編創故事。(3)進行概念的聯結訓練,經常出一些毫不相干的概念,比如說“電腦”與“大樹”,讓孩子通過聯想把它連接起來,編出一個完整的情節。(4)看文字畫畫,可提供一些文字(或口語),讓孩子把文字的內容用圖畫的形式畫出來。
4. 引導兒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豐富多彩的音樂、美術、文學、等活動,都有利于開發幼兒的創造力。比如講故事、詩歌朗誦等主題活動。還有唱歌、跳舞、演小品、演課本劇等說唱表演活動。要提供盡可能多的創新機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就能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
關鍵詞 書面表達 主題構思 思維拓展 范式 規范
書面表達需要書寫者具有比較豐富的語言知識、語篇知識和社會文化知識[1]。盡管教師和學生在寫作學習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英語寫作仍然屬于薄弱環節[2]。在高考閱卷中發現,學生書面表達的主要失分點仍然在于審題不慎、時態混亂、詞匯貧乏、句型單一、結構失衡、表達不得體以及一些書寫不規范、語法低級錯誤等問題[3]。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平時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快速構思、有話可說、得體表達和一氣呵成四個步驟的訓練,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一、快速構思
快速構思就是根據給定的文題、要求、提示(圖示或表格),快速提取相應文體圖式,確定主題信息,構建支撐信息,形成文章大致框架的思維過程。
1.常見問題
(1)文體特點不清,沒有相關圖式的儲存
高考書面表達主要考查議論文、說明文、敘述文。這些文體都有相應的成文特點,須平時歸納、運用,形成圖式。有了相應圖式,根據給定的文題,才能快速構思,否則,構思無依無據,思維也就會雜亂無章,沒有頭緒。
一些學生正是由于在頭腦中沒有相關圖式,在構思時缺少參照,從而不知如何構思,甚至不會構思,只能亂寫一通。
(2)審題不清,要求不明,結構混亂
審題就是確定文章基調,根據文題快速提取相應題材的成文方式。如果頭腦中沒有豐富的題材概念,誤讀文題,誤解要求,便不能形成有效構思,結構必然混亂。
2.訓練方法
(1)體裁、題材特點介紹,豐富構思圖式
要想讓學生形成快速構思的能力,首先必須讓學生了解不同文體的不同特點。議論文通常以典型的三段論模式呈現,即:problems―causes―solutions;說明文一般采用“總―分―總”結構;敘述文主要呈現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和結果。[4]
例1:就“學習英語要不要從兒童時期開始”展開討論的議論文,可如下構思:
Problem:…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learning English from childhood.
Causes:Some of them think that…But others do not agree…
Solution:In my opinion,…
就“買東西三思而后行”說明事理的說明文,可如下構思:
總:…think carefully before buying anything.
分:Firstly…Secondly…Thirdly…
總:In short,…think about the needs,the quality,the price etc.before buying anything.
例2:“你目擊一起交通事故,向警察報告當時所見情況”的敘述文,可如下構思:
時間、地點、人物:It was 7:10 on the morning of February 8,2012.I was walking along…when…
過程:Then I saw….The next moment….
I noticed…
結果:About two minutes later I stopped a passing car and took the old man to…
(2)利用教材的語料,變通訓練快速構思能力
書面表達的構思遠不止上面所介紹的那么簡單,因為同一文體的不同體裁還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對文體的變式需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加以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理清結構,模仿應用,從而提高快速構思的能力。
以下以《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五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話題為“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共有四篇文章,前兩篇是給一雜志專欄寫信,傾訴煩惱,尋求建議。文體為敘事類應用文。結構為:
提出問題(I feel betrayed by my friend Hannah)
陳述經過(…failed a simple math quiz…asked the friend to keep the secret…others knew it…suspected the friend…)
道出煩惱(…not forgive him…but…lose my friend…)。
后兩篇分別為夾敘夾議類議論文和事理類說明文。
夾敘夾議類議論文的文題為Teanagers’ friendships,結構為“敘事引入話題:Boys and girls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friendship――分述男孩和女孩對友誼的不同態度――提供證據――得出結論:盡管……但他們看重友誼的品質都是相同的。
事理類說明文的文題為What friendship means to me,結構為:言明事理(人們對生活的認識是不同的,而我所看重的是友誼)――分呈好處(友誼意味著:not being alone;having someone I can rely on;being committed to others)――總結推論(當我們老了,我們不會記得買過的東西,去過的地方,但會記得我們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
結構就是框架,是文章形成的基礎和關鍵。通過以上分析,學生可輕松識別三大文體的變式特點。在此基礎上,再模仿要求,讓學生仿寫鞏固。學生經過長期訓練,便會養成快速構思的習慣,自然而然提高快速構思的能力。
二、有話可說
由于“多年來我國英語教學存在著重語言能力訓練、輕思維能力培養的傾向”[5],在語言技能訓練中往往強調模仿記憶卻忽略了考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獨立提出見解能力的培養[6],致使學生重語言形式輕語意表達,程式化語言大行其道,實質性內容干癟乏陳。一些學生在寫作時根據要求和提示完成框架型內容已屬不易,再讓他們順勢思維,豐富拓展,確實是勉為其難。筆者所提出的“有話可說”就是要在文章大致框架形成后,引導學生合理想象,通過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完成對主題信息的拓展和支撐信息的豐富。
1.常見問題
(1)只能根據提示信息,通過翻譯完成框架內容
從整篇文章來說,一些學生只會根據提示的信息寫出框架性內容,把書面表達當成翻譯練習。
(2)缺乏豐富主題信息的想像力,思想表達空洞無物
從段落寫作來看,學生由于缺乏指導,不知如何表達一個完整意思,不能就一個論點進行合理想象,有些學生為了拼湊字數,寫出內容假、思想空的文章。
2.訓練方法
(1)教會學生段落豐富的方法,學會拓展思維
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基本上是“直線型”,先概括,后細節;先抽象,后具體;先綜合,后分析。一般都是首先直接切入主題,然后逐漸分點展開分析闡述,由主題句直接向縱深拓展。
先根據構思寫出段落主題句,后進行引申分析,做到言之有據,再得出合理結論。
如:表達“反對核能源”的一個段落。第一句表達主題,然后給出支撐信息,縱深拓展主題。
However,about 40% of the net friends are opponents of nuclear energy.They point out nuclear leakage will be caused by means of nuclear waste material being improperly handled,accidents as well as earthquakes,which results in nuclear radiation.Thus,it brings a direct threat both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o the creatures around,even causing deaths.
(2)經常性話題展開訓練,訓練發散思維
學生之所以會出現寫作時無話可說,主要是因為我們教學中過于重視語言形式的訓練,把真正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語義表達棄至一邊,導致語言空洞,千人一面。解決這一問題要從平時訓練做起,對待《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中的規定話題、教材中的單元話題以及書面表達給定的話題,要經常性地引導學生以Brainstorm的方式,發散思維。具體方式舉例如下:
提出話題:Why should the whole society respect old people?
學生快速思考,給出原因:
They have worked for the society for their whole lives.
They have rich life experience,and can give us good advice.
We will be old.If we do not respect old people now,we ourselves will not be respected when we are old.
……
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有效的訓練。一些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啟發,找到了思路,形成了習慣,豐富主題的能力得到了增強,寫作時自然會“有話可說”。
三、得體表達
得體表達是在豐富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對文章的時態、語體的措辭、語段的邏輯、語句的達意等方面周全醞釀,用得體的語言表達思想、情感和內容的自我完善過程。根據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知識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8]。在訓練學生得體表達時,教師須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比對信息,自我感悟,體驗自主構建的過程。
1.常見問題
(1)時態、語態混亂
有些學生沒有時態的概念,沒有事實的概念和動作發生過的概念。不知道人做事是主動,事情被人做是被動。說明從一開始便缺乏對這些方面的思考,因此呈現在語言運用中,便是混亂不堪。
(2)詞性、句式亂用
一些學生對不同詞性的功能缺乏了解,更不要說單復數了。對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沒有基本的認知,更不要說強調句、倒裝句等特殊句式了。
(3)表達不合邏輯
在有些同學的書面表達中,中式英語泛濫;連接詞亂用,邏輯混亂。有的句子間的聯系明顯是轉折語氣,卻非要用因果關系。這些問題在學生的作文中很普遍,這其實是一開始形成的馬虎習慣,思維不縝密所導致的,須采取一定方式予以梳理和強化。
2.訓練方法
(1)加強詞形變化,時態、語態、句式轉換和句子擴展訓練
首先,在教學生詞時就要重視詞形變化的訓練。
如:在教學“contradict v.反駁,駁斥;與…相矛盾”這一動詞時,不妨把形容詞和名詞也教給學生。
The report contradicts what we heard yesterday.
The report is contradictory to what we heard yesterda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eport and what we heard yesterday
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詞匯的整體識記,也有助于掌握詞性運用方面的知識。長期如此,對詞匯習得的自然程度便會增強。
其次,在平時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時態、語態、句式轉換的比較訓練。
如:Exposed to sunlight for too much time,your skin will be hurt.
Exposing yourself to sunlight for too much time,you will get your skin hurt.
時態、語態、句式的變化往往在比較練習中能讓學生更好地找到感覺,在區別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
最后,通過對“主謂”結構的不斷豐富,擴展句式訓練。
如:I was annoyed.
I was annoyed at the boy.
I was annoyed at the boy for spoiling the toy.
I was annoyed at the boy for spoiling the toy which belongs to Joy.
I was annoyed at the boy for spoiling the boy which belongs to Joy when we played together yesterday.
(2)在語境中理清邏輯關系,訓練連接、過渡性詞匯的運用
解決學生語言運用中的邏輯混亂問題,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注重過渡性詞匯在語段中的訓練,理清邏輯關系,準確表達。一些連接詞匯如下表:
(3)語段優美表達范式欣賞
得體表達除了靠平時的訓練外,還須不斷耳濡墨染地浸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文體、題材,對不同段落的一些優秀表達范式進行欣賞。
如自我介紹類表達范式:
Since my childhood,I have shown special interest in space flight and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it.Therefore,I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ubjects such as physics,computer science,English and so on,in which I have been doing very well. In addition,I am in good health,1.77 meters tall and I have an excellent mental quality and good self-control.What’s more,I show a high sense of team spirit,which I think is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a pilot.
列舉觀點、事實類表達范式:
Several measures can be adopted to help us to relieve pressure.Firstly,a large number of physical activities can reduce anxiety.Moreover,we can make time for fun to relax ourselves,such as listening to music,etc.Lastly,we can turn to our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help when stress does occur.All in all,our health is what counts most.
圖示論述類表達范式:
The picture implies a very important rule of doing things that we always need a balance between speed and quality. In our daily life,“The faster,the better”has become a motto for us due to the fierce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f our society.However,our work has no value at all if we overlook the quality of it just like the man in the picture.
四、一氣呵成
一氣呵成要求學生在順利完成前三個步驟的基礎上,用工整的書寫,在規定時間完成規定的寫作任務。
1.常見問題
(1)草草了之
草草了之主要來自錯誤的認識,認為只要掌握足夠量的單詞和一些句式結構,考試時自然可拼湊成文。有的學生即使平時對書面表達也進行了訓練,但只滿足于在頭腦中完成構思,在紙上列出提綱,結果考試時還是無話可說,表達不得體。
(2)書寫不規范
書寫不規范主要由于不良的書寫習慣所導致。有些學生書寫龍飛鳳舞,自認為瀟灑,難以辨識;有些學生書寫字母時上下左右結構不均等,或歪斜過度,或出格過多;有些學生涂改較多,影響美觀。
2.訓練方法
(1)從開始時就進行書寫規范訓練
要讓學生牢記,書面表達是寫給別人看的,書寫美觀會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讓閱卷老師想看。英語就26個字母,書寫訓練比漢語要容易得多。正常情況下,只需一個月,通過四線格就能規范到位。之所以強調早訓練,是因為越早,學生受漢語書寫的率影響越小,越好糾正。
(2)語段完整訓練
對待議論文的正反方觀點、說明文的分列信息、記敘文的過程素材,需要平時訓練時確定主題句后快速豐富、補全信息,以“速遞”的方式,實現由腦到手的快捷體現。
(3)定期、定時完整訓練
每周一作,定時完成。因為高考的書面表達通常要求在25分鐘之內完成,在這一規定時間內還須考慮不漏要點、不少字數等要求。如果平時只滿足于構思個大概,在考試時便會捉襟見肘。
四步驟快速成文的訓練法有助于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順利完成書面表達練習。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學生縝密思維的訓練。從整體上看,學生從主題內涵到表達延伸所用的是發散性思維;從具象上說,學生從主題句到支撐信息的豐富中,須理清句子間的關系,此時邏輯思維顯得至關重要。其次,對學生寫作過程中微技能的訓練需要平時有效積累,否則,他們很難在高考緊張的氛圍中從容應對。
參考文獻
[1] Brabe,W.& Kaplan,R.B.Theory and Practice of Writing[M].New York: Longman,1996.
[2] 關世民.中學英語寫作教學知識體系的建構:意義、內容與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1(2).
[3] 梁美珍,黃海麗. 淺談高考前書面表達高效訓練的策略[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3).
[4] 程菁華. 從挖掘教材內涵入手培養高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8(5).
[5] 文秋芳,劉潤清. 從英語議論文分析大學生抽象思維特點[J].外國語,2006(2).
[6] 何其莘,殷桐生,黃源生,劉海平.關于外語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
論文摘要:人們常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個思維的過程,數學能力的核心是思維。發展思維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更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
小學數學教學,一方面要傳授數學知識,使學生具備數學基礎知識的素養;另一方面,要通過數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能力,發展智力,在諸多能力中,思維能力是核心。因此,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筆者在教學中摸索出一些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途徑,以期共同探討。
—、激發質疑的欲望
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的。用質疑激發學生思維是最基本的訓練方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提問的性質和方式直接影響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及其效果。在了解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個體之間差異的基礎上,一方面教師巧妙地提問引起學生聯想和思考。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向教師質疑,教師對學生每一問都給予贊揚,學生受到鼓勵,將更積極思考,去發現更多疑問,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將養成由質疑而進行思維的習慣。
二、營造體驗的氛圍
從兒童認識發生發展規律來看,兒童是通過活動在其心理結構和周圍的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中構建知識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操作學具,學生主動參與,認真思考,人人動手、動腦,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結合教材組織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踐活動,學生將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在操作中觀察思考,在活動中積極地獲取知識,思維能力得到發展。例如,教學“初步認識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時,我指導學生用木棒擺一擺,在釘子板上拉一拉線,使它構成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接著還讓同學們畫一畫、剪一剪這些圖形。然后討論對這些圖形的認識,它們分別由幾條邊構成,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各四條邊之間有什么關系。最后進行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戲,把知識鞏固。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三、張開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思維探索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羅整個宇宙。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象,往往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鍛煉數學思維。想象不同于胡思亂想。數學想象一般有以下幾個基本要素。一是因為想象往往是一種知識飛躍性的聯結,因此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經驗的支持。二是要有能迅速擺脫表象干擾的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三是要有執著追求的情感。因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學生學好有關的基礎知識。其次,新知識的產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
四、調動飽滿的激情
培根曾指出:人類理解力不是干燥的光,而是受到意志和情緒的影響。羅伯茲也說過:“因為思維和情感幾乎總是彼此相隨的,所以忽視對我們相宜的情感教育是對我們最巨大潛能的一種阻礙。教師在教學中以飽滿的激情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情感既是教師教授時的必然,也是學生學習時的必需,教師的教學激情不僅能使教學講授的內容引起學生高度注意,而且感染課堂,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學生在積極的情感支配下,思維變得靈活而敏捷。在教學中,有時鼓勵表揚某個同學時,我還走過去與他親切握手。你可別小看這輕輕一握,其間傳遞著教師對學生的真摯感情,促使那位同學內心沸騰起來,臉上洋溢著驕傲。同時其他同學也受到感染,課堂氣氛變得更活躍,爭取更好的成績,獲得特殊的握手。
五、創設靈活多變的環節
教師變化教學的方法和形式,打開學生思路,讓學生了解知識的本質,進而獲得比較全面的知識。如在授完一個單元內容后,我結合本單元知識,把須要學生理解掌握的知識編成題目寫在一張張卡片上,然后請同學輪流抽題解答。做得對的,同學們掌聲祝賀其拿大獎,做得不對的,同學們鼓勵其以后努力。這樣,抽到題的同學做得非常認真,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因此,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能使學生思有所得學有所獲。
六、鼓勵求異的個性
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發展的基礎。它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創造性的特征。求異思維是指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別人沒想不到,去找別人沒有找到的方法和竅門。要求異必須富有聯想,好于假設、懷疑、幻想,追求盡可能新,盡可能獨特,即與眾不同的思路。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去大膽嘗試,勇于求異,激發學生創新欲望。例如:1千米500米=()千米,在大家交流后,我有意問一問:還有不同的解法嗎?班上一個不輕易開口的學生舉手了,他說:“我是這樣想的,因為500米就是一里,1000米就是一公里,一公里等于2里,那么500米就是半公里,1千米500米也就是一公里半,所以1千米500米=(1.5)千米……”這位學生的的思考方法雖然并不值得推廣,但對于這一特殊的數字,完全合理、正確。所以我當即給予了肯定,同時,又出示了另一題讓他用同樣的方法試一試,看能否獲得正確答案,以讓其明理。
數學教學與思維密切相關,數學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發展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們在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努力中,不僅要考慮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還要深入研究數學科學、數學活動和數學思維的特點,尋求數學活動的規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思維,是我們教師值得終生探討的問題,需要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不斷總結、探討、改進、提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