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與動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政府“買單”來解決動物‘肇事’事件
據自治區林業廳調查顯示,自然保護區建設取得重大成就,野生動物資源儲量比20年前增長30%以上。隨著野生動物種群增加、活動頻繁,“擾民”事件也時有發生。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那曲地區雙湖特別區,10年來野生動物累計給當地牧民造成的損失在數百萬元以上。
近年來,藏北無人區的棕熊和野牦牛“肇事”比較頻繁。野生動物的活動給當地農牧民造成了不小的財產損失。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09年,自治區政府和有關部門拿出1000多萬元,用于補償野生動物對農牧民造成的損失。
這是自2006年自治區政府施行《自治區重點陸生野生動物造成公民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補償暫行辦法》后,為野生動物“擾民”采取的又一補償舉措。
據自治區林業廳介紹,2009年,已兌現那曲地區2008年野生動物肇事損失金額1059.94萬元。
“這里野生動物豐富,但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野牦牛、棕熊等傷害牲畜,甚至傷害人的事件時常出現。政府給老百姓損失‘買單’,提高了群眾保護野生動物的積極性。”在藏工作21年的雙湖特別區政法委書記趙多希說。
動物“肇事”多緣自環境得以很好保護
“地處保護區腹地的雙湖特別區,近年來隨著野生動物數量的逐年增多,不斷發生棕熊襲擊家畜、損毀房屋甚至傷人的事件,人熊矛盾空前加劇。”雙湖特別區政法委書記趙多希介紹說。
趙多希還說,從80年代以來,他們制定規章制度,依法對野生動物進行保護。同時,加強對槍支彈藥的管理,對亂捕亂獵和倒賣走私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的行為采取了有效措施,堅決予以制止。
上世紀80年代,沖突的方向是人對于動物,也就是獵殺。而今,沖突更加表現為相互的影響,既人和動物活動區域的重疊。導致相互間矛盾的突現。除了人類活動繼續干擾野生動物和它們的棲息地之外,特別是隨著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的逐漸增多,人的財產也受到了來自野生動物的影響和破壞。
據雙湖特別區林業局人員介紹,棕熊常常在房屋主人不在的時候闖入屋子,還會咬死羊圈里的羊只,由此給當地居民造成了許多損失。過去,這種破壞性的棕熊常常被射死。但是,近年來嚴格的保護政策和民用槍支被政府沒收,即便是熊也意識到它們可以更容易地靠近人的居住區。
盡管棕熊能夠在野外找到它們需要的食物如鼠兔,有的季節還有喜馬拉雅旱賴,但是毫無疑問,房屋內和四周容易得到的食物及羊群對它們則具有更大的誘惑力。
“10多年前,棕熊侵害人畜、房屋的事情還極其少見,可近幾年來,這類事件卻驚人地增長。”雙湖特別區人大主任昂杰說,每年都有200至300戶牧民申報遭熊侵害,損失金額達到50萬左右。2003年,有位62歲的牧民布瓊甚至被棕熊襲擊致死。
雙湖特別區林業局森林公安分局局長才旺羅布告訴記者,2007年北措折鄉一村扎彭家的羊圈,一晚上有64只綿羊被棕熊咬死。目前,按照一只綿羊補償250元的標準,扎彭受損失的綿羊近期將拿到16000元補償款。
盡管棕熊的“肇事”給人們帶來許多不悅,但人們還是在呵護它們。才旺羅布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感人的故事:5年前,林業人員在巡護中,發現幾天前牧民家中有一只被母熊丟棄的小熊,幾次帶著兩只小熊多次光顧這戶牧民家的母熊不知什么原因只帶著另一只小熊走了,而將這只小熊拋棄。林業局人員為此將它帶回來喂養,從小吃食堂剩飯和藏漢族干部送來的食物長大的棕熊。一月前撕破鐵籠跑了出來,怕傷及周圍的人們,雙湖特別區的領導干部還為此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商定對策。開會結果是將它放回草原。后來,在警車的暗中護送下,長大的小熊自己安然回歸山野了。
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近年來膽子越來越大的野牦牛慢慢地也來到人們身邊,甚至會做出一些“橫行霸道”的事情來,令人心憂,也令人欣喜。
尼瑪縣森林公安分局民警江白羅布說,季節,野牦牛從雪山上下來,混在家養牦牛群中談情說愛,霸占家養母牦牛,家養公牦牛敢怒而不敢斗。如此也就罷了,野牦牛上山還要強行把家養母牦牛帶走,且一去不復回。在雙湖特別區嘎措鄉,還發生公野牛期時沖破網圍欄,把雌性家牦牛趕到外面,占為己有。類似這樣的事情不斷發生,牧民不干了,便與野牦牛不停地發生爭斗。霸氣十足的野牦牛怎容得有人阻撓,于是經常發生人與動物的沖突事件。
僅2008年,尼瑪縣因棕熊和野牦牛的“肇事”事件,國家給予的補償資金就達105萬元。
牧民煩惱:大量繁殖的藏野驢破壞了草場
據雙湖特別區林業局森林公安分局局長才旺羅布介紹,僅在雙湖特別區就有藏野驢4萬至4.5萬頭,比10多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出現了藏野驢與家畜爭草場的現象。
隨著藏野驢數量的大幅上升,人們開始抱怨它們和家畜搶奪草場。當1OO多頭藏野驢聚集在一個草場上,而這個草場是牧民用于儲備冬季牧草的時候,;中突和抱怨在所難免。
藏野驢的取食習慣是它們被牧民抱怨的主要原因。雙湖的牧民說,藏野驢不僅吃地面上的草,還刨地面下的根。
才旺羅布說,藏野驢對草場破壞極為嚴重,特別區多次向自治區林業廳提交了將藏野驢從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降為二類保護動物的報告,要求將它作為經濟性動物適量捕殺,控制其數量。
比如,在雙湖的鄰縣申扎的一個村莊,牧戶曾輪流用摩托車將藏野驢從村里的草場上驅趕出去。雙湖特別區在幾年前,也曾出現過在飲水處懸掛布條驅趕藏野驢。以上種種,揭示了對野生動物進行管理的需求。
10多年前,野生動物保護和管理所面臨的問題是大量的獵殺,以及保護意識的薄弱。而今,隨著政府以及民間機構對保護的不斷投入,已經有效地制止了對野生動物的破壞。目前動物種群數量的恢復,引發了新的矛盾――愈來愈多的野生動物與人類的糾紛。
人與動物和諧需要長久之策
在采訪中,常聽到這樣的問題:藏北無人區野生動物受到保護后,繁殖速度很快。野生動物與家畜爭草的問題日益突出。同時還不時有野生動物傷人的消息。到底是野生動物與家畜爭草,還是人與野生動物爭地盤?是動物傷害了人,還是人傷害了動物?
比如30年前,人們只在雙湖南部有季節性的游牧。而如今,雙湖定居著1.2萬多人,放牧著44萬多頭只牛羊。同時,這片生長著低矮稀疏植物的土地還是藏羚羊、藏野驢、野牦牛、藏原羚等動物的棲息地。
在雙湖南部局部區域,野生動物已被趕出水草豐美的區域;在中部,它們正面臨人類的競爭,已經建立的定居點和自然道路、將要建立的網圍欄穩步占領了它們生活千百年的草地;在北部,野生動物仍能自由漫步,然而這里的氣候如此惡劣、植被如此稀疏,連適應能力最強的人類都沒有去占用。
野生動物并不是貧瘠土地的特產,它們一樣需要良好的草地。人口在增長,牲畜和野生動物也在增多,并已出現;中突。而牧人的生活,幾乎完全依靠牲畜。值得慶幸的是,這里還是完整健康的生態系統,草地尚未退化,仍生活著健康的野生動物種群,牧民仍能維持數量較多的牲畜。
目前政府補償的范圍是野牦牛、棕熊造成的直接損失,而沒有包括藏野驢等動物在牧戶草場上職食造成的間接損失,尤其是那些破壞草場,數量激增的藏野驢。
在非洲的塞倫蓋蒂,上個世紀70年代即開始計算野生有蹄類動物在私人草場上取食造成的損失。至今,雙湖除了嘎措鄉仍保留集體經營體制,其余鄉鎮大部分完成了牲畜、草場的家庭承包。在目前的政策框架下,從牧戶的角度來看,野生動物就是在家庭草場上取食。
位于保護區內的雙湖特別區,現在已經主動把野生動物聚集的配種點、產羔點、生活點列入核心保護區,如巴嶺鄉南部是野生動物的繁殖生活點,他們將該地的10多戶牧民群眾搬遷到其他點,把生存空間讓給野生動物,人與動物之間形成和諧相處的格局。
你們有沒有想過:當人與動物交換了身份,這個世界將會怎樣!
也許有一天大街上是這樣的:每一個人在地上爬行著,他們的腿和手變成了前腳和后腳。脖子上掛著鈴鐺,想券商患者一根繩子。繩子飄在空中,是誰在拉著這跟繩子呢?讓我們往上看,哦!原來是它們的主人,小貓和小狗。噢,不對!他們并不小,至少對于人類來說是這樣的。
也許有一天馬戲團里是這樣的:高高低低的人們在馬戲臺上表演跳火圈、走鋼絲。也許你會問:這些不都是動物表演的嗎?如果人在上面表演,那么誰來看呢?不,你錯了朋友:那都是以前了,現在是動物主宰這個世界!你往觀眾席看!到處都是動物。珍稀的,平凡的,大的小的,都在那里看人表演。似乎這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當人與動物交換了身份,世界就會變成這樣!那個時候,就是人類的厄運。所以,趁現在,保護你身邊的動物,給他們一個舒適、溫暖的家。
要記住: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窗外,雨,肆無忌憚地降落著,毫無保留地。只見大街上的人們一個個抱頭鼠竄(我不知道用這個詞形容是否過分),他們沒有勇氣駐足于雨的懷抱中,在我看來,人類的這種行為是被所有生物恥笑的!
這里,視線中出現了幾條美麗的黑色弧線,滑破了雨簾,那是幾只可愛的小生靈——燕子。它們在飛翔,更是在鍛煉,冒險;而人,那些懦弱的、自以為是高級動物的動物,此時只能置身于能夠保護自己的樓房里,只遠遠望著窗外的一切。
后知后覺,雨簾消失了,出現的,是那當空舞的彩練——彩虹,看,燕子在享受雨后溫暖的陽光,人又有什么權利去享受?!
那群燕子才是“風雨之后見彩虹”的英雄,而人只會說幾句罷了:
“嘗鮮”動物題材
作為這檔人與動物題材真人秀的制片人兼導演,嚴典雅本人非常喜歡動物,拍攝動物題材的作品是她一直以來的心愿。“動物對人類來說就是治愈的天使,多和動物相處,讓他們的單純凈化我們疲憊的心靈,這是我們節目的創意出發點。”嚴典雅告訴《綜藝報》記者。
共10期的《奇妙的朋友》貫穿著這樣一個主線故事――兩只猩猩寶寶在六位實習飼養員為期30天的照顧和幫助下,逐漸離開生活一年多的幼兒園,重新回到各自種族中去。在這30天中,六位明星將體驗10多種主要動物的飼養員角色,在照顧動物們生活起居的過程中,與它們建立難以割舍的感情。嚴典雅表示,“制作人與動物的節目,就是要讓觀眾看到人類和動物從嘗試溝通到建立情感的過程,讓這個時代里‘被電子化’的大眾感受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交流。”
節目邀請的六位嘉賓,有當紅的偶像歌手李宇春,知名藝人倪妮、胡杏兒、黃軒,有負責搞笑的主持人杜海濤,還有剛出道的“小鮮肉”杜天皓。在第一期中,六個人性格迥異,表現反差巨大。胡杏兒、黃軒為大猩猩六毛和Coco喂奶換尿布的溫情畫面讓觀眾大呼有愛,而90后杜天皓則不守紀律,狀況不斷,被批毫無紳士風度。
關于嘉賓的人選,嚴典雅透露“愛動物和怕動物的藝人都是我們選擇的方向。”但是最終接受邀請的明星,一定是具有挑戰精神,而又愿意對動物付出真心和誠意的人。“說到動物緣,可能每個人的狀態都不一樣,但隨著拍攝時間的推移,每個人都在節目當中找到了特別有緣分的奇妙朋友。”
主打人與動物情感牌的《奇妙的朋友》,將收視人群主要定位于青少年群體。原定于1月17號播出的《奇妙的朋友》延遲到1月24日播出,目標是青少年寒假檔,同時將播出時間放在周六晚10點檔,與《快樂大本營》一起形成聯動效應,主打“快樂周末雙子星”。
有的放矢的節目編排,吸引了很多喜愛動物的青少年。據湖南衛視統計的數據,節目在23歲以下學齡觀眾中份額高達18.48%,占比超40%,首期節目觀眾構成還體現出更偏城域、偏中低學歷,女性份額明顯高于男性的特點。
配合節目播出,湖南衛視啟動了多項保護動物公益活動。除了朋友圈點亮愛心勛章、微博微信互動之外,《奇妙的朋友》還采用眾籌方式引導更多愛心網友直接參與到保護動物的行動中,網友只需在網絡上捐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就可以獲得《奇妙的朋友》紀念品,而募集到的資金將全部捐獻給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用于專項保護行動。《奇妙的朋友》呼吁“回歸本真、愛護動物朋友”的初衷也獲得了觀眾的認可和積極響應。
探秘獨有模式
孩子和動物是公認的兩大拍攝難題。在《爸爸去哪兒》《一年級》嘗試了孩子題材后,《奇妙的朋友》將拍攝鏡頭對準了動物這種更加“不受控”的對象。
承擔這一重任的嚴典雅團隊是湖南衛視的一支80后制作團隊。雖然年輕,但她們從參與《真情》《8090》《快樂女聲》《漢語橋》《變形記》,到操刀《平民英雄》中,積累了豐富的制作經驗。湖南衛視還為她們配備了強有力的后援,后期剪輯由《一年級》的團隊擔綱,《爸爸去哪兒》總導演謝滌葵也獻出自己的“監制”處子秀,為《奇妙的朋友》助陣。
原創節目《奇妙的朋友》,無現成模式可循。“在導演和編劇親身體驗飼養員工作的同時,我們還邀請了英國模式專家一起探討如何讓這檔節目擁有自己獨有的模式。”嚴典雅表示,“前提就是,把動物當成人類,尊重他們的情感與思考,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從他們的視角出發去安排拍攝內容。”
要尊重動物,首先要了解動物。為此,節目組從去年夏天開始為節目拍攝踩點籌備,9月份進駐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拍攝地。前期所有的工作人員要事無巨細地了解各類動物的習性、特征、作息時間,以及飼養流程等,編劇們分散在園區的各類動物身邊,跟隨飼養員進行體驗生活,為節目提供“鮮料”和寶貴素材。
“我們的拍攝大約涉及12種主要動物以及上百種其他動物。遴選出的這12種動物最具故事性和豐富情感,比如需要合群的母獅子Linda一家,需要交朋友的考拉Pj和安仔,待產的老虎和長頸鹿等等。”嚴典雅說,《奇妙的朋友》中的節目環節和任務設置是編劇組在長達兩個月的踩點體驗中提煉出來的。她還坦言,“拍攝過程中最大的難題就是時間緊。人與動物磨合的時間,建立信任的時間,始終都是不夠的。”
數千年以來,人類一直在與來自動物的傳染病作斗爭。歷史上曾有多次因為接觸動物引起的人類傳染病大流行,并對人類造成了極大的損失。3000年前人類就有了天花這種急性傳染病,古代中國、印度和埃及都有相關記錄。天花流行迅猛,致死率極高,因而被稱為“死神幫兇”,曾造成至少1億人死亡,2億人失明或留下后遺癥――終生疤痕。而天花病毒是人們圈養的牛身上的牛痘病毒的變種。
在1400年前,羅馬帝國因鼠疫大流行造成人口死亡過半,從此一蹶不振。中世紀鼠疫多次在歐洲流行,人的死亡率達40%―60%,造成社會的極大恐慌和動亂。據估計,有史以來,全世界死于鼠源性疾病的人數遠遠超過直接死于各次戰爭的人數。自公元520年至20世紀40年代,死于鼠疫流行的人數達1.5億。
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相繼發現了30多種新的傳染病,這些疾病的病原體幾乎都來自動物。動物與人共患的新疾病有兩種,一種是全新的病毒,如前幾年出現的SARS病毒,但更多的是第二種,也就是老病毒的新變種,比如禽流感早在100多年前就出現了,發展到現在至少有了十幾個變種。
1、他是一個日本人,有一天,他裝修屋子,當他拆開墻上木板的時候,發現里面有一只壁虎(小蜥蜴)被一根鐵釘牢牢地釘在墻上,可這只壁虎依然活著,他很納悶,這只壁虎不能移動一步,是什么活到現在呢?
2、于是,他就開始觀察起來,不一會,他驚詫地發現,又一只壁虎爬了過來,用嘴里含著的食物熟練地喂著那只被釘住的壁虎,又后來,他更驚詫地想了起來:這只鐵釘是七年以前的一次維修時,釘上去了,這簡直是匪夷所思。七年啊!不論這兩只壁虎是什么關系,這需要多少耐心和關愛啊!
3、于是,他就開始觀察起來,不一會,他驚詫地發現,又一只壁虎爬了過來,用嘴里含著的食物熟練地喂著那只被釘住的壁虎,又后來,他更驚詫地想了起來:這只鐵釘是七年以前的一次維修時,釘上去了,這簡直是匪夷所思。七年啊!不論這兩只壁虎是什么親情關系,這需要多少耐心和關愛啊!
(來源:文章屋網 )
傳播西尼羅病毒的蚊子最喜歡叮咬的鳥類遷徙之后,它們就開始叮咬人類了。現在研究人員認為:人類和鳥類都散發出一種相同的對蚊子極具誘惑力的氣味。
為了找到叮咬對象,蚊子需要感知溫度、二氧化碳、濕度和某種特定的揮發性化學物質。蚊子的種類不同,所利用的線索也不同。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昆蟲學家沃爾特?利爾和蔡紐拉伯丁?賽德想了解到底是什么引誘了致倦庫蚊,這種蚊子有一個大家更為熟悉的名字――“南方庫蚊”。南方庫蚊盡管不是唯一攜帶西尼羅病毒的蚊種,但卻是這種病毒的主要攜帶者。西尼羅熱是一種病毒引起的疾病,1999年從中東地區傳入紐約市,現已在北美地區廣泛地傳播開來。西尼羅病毒主要是給鳥類種群造成了災難,但是當人類被蚊子咬過以后,也會感染病毒。癥狀從發燒、頭痛到昏迷、癱瘓等,各不相同。2008年,美國有44名病人死于這種病毒。
利爾和賽德選擇了來自不同種族背景的16個人,從這些人的前臂提取了氣味混合物,然后對混合物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他們對來自鴿子和小雞的氣味混合物也進行了分析,鴿子和小雞是南方庫蚊喜歡叮咬的兩種動物。結果發現,在人類氣味中占主導地位的4種成分中,有一種叫做壬醛,不知何故,這種成分在鴿子和小雞的氣味采樣中也占有很高的濃度。
大腦重量和細胞數量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曾認為,不同動物的大腦重量(容積)是決定其智商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約為400~500克,猿的大腦重量約為850克,而人類的大腦平均重量可達1350~1400克。
但是,人的大腦重量也隨人類進化和個體發育而有所不同。總體而言,人類進化越充分和個體發育越成熟,則大腦容積越大,大腦也越重。從進化看,早期直立人大腦重量有800克,晚期直立人大腦重量已達到1200克,與現代人的大腦1350~1400克的重量相差不遠。作為人類而言,在進化歷史上,早期的大腦重量或容積不大,也與其智商相對較低聯系在一起。
從個體發育來看,新生兒的腦重量只有380克左右,九個月則達到約660克,2歲半至3歲可達900~1011克,7歲兒童可達1280克,已接近成年人1400克的水平了。顯然,個體的人在大腦發育不同的階段,即腦重量不同的階段,其智力也不一樣。
隨著研究的發展,研究人員也認為,智商的高低也取決于與大腦容積相關的腦細胞的數量。例如,人類的大腦有腦細胞大約為100億~140億個,而黑猩猩的腦容量盡管只有人大腦容量的1/3,但其腦細胞的數量卻達到人類大腦細胞的80%,約80億~112億個。而蜜蜂的大腦只有1毫克,腦細胞則不到100萬個。
但是,僅以大腦重量(容積)和細胞數量來看,鯨的大腦比人的大腦容積大,也比人的腦細胞多,因為鯨的大腦有9000克,腦細胞數量超過2000億。但是,鯨顯然無法與人類比智商,也無法與黑猩猩比智商。這其中的差異就在于大腦細胞的相對數量。
此外,智商的高低也與大腦容積與身體的比例有關。在腦體比例上,人并不占優勢,而最具優勢的是獼猴,其腦體之比數值為26.32,名列第一;其次是鼴鼠,為24.59;再次是人,為21.29;然后才是老鼠,為17.39;然后是黑猩猩,為8.44。因此,判斷智商高低涉及神經細胞與大腦容積之比和大腦容積與身體重量之比這兩個比值。
神經突觸的材料構成
以大腦神經細胞相對數量做比較,人不如黑猩猩;同時,以腦體之比來衡量,人不如獼猴,甚至不如鼴鼠,但為何還是人的智商最高呢?以往的研究似乎不能滿足這個問題。
研究人員認為,答案在于人與動物大腦中神經細胞的聯系方式以及信息是通過什么方式傳遞的,例如,是單一的神經傳遞,還是通過立體和全方位的神經回路傳遞。
大腦中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系是通過兩個以上的神經細胞的接觸而形成的,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接觸的節點稱為神經突觸,也稱為神經鍵。而這種神經突觸則很像電子信息和網絡傳播中的“微處理器”,它不僅負責傳遞神經電子脈沖,而且對神經系統的學習和記憶活動起著關鍵性作用。
新的研究發現,組成神經突觸的材料的多與少和差異也是造成人的智商大大高于動物的原因之一。組成人和動物器官和組織的材料本質上都是蛋白質,但是蛋白質的不同則形成了器官和組織的不同。例如,皮膚是由上皮組織構成的,神經系統則由神經組織構成,而構成上皮組織和神經組織的蛋白質不同,這才形成了不同的組織器官。
過去,研究人員一直認為,從低等的蚯蚓到高級生物如人類,所有動物的神經突觸基本都由相同的蛋白質構成,物種間的智商差異只是大腦的質量造成的,也就是神經元和神經突觸的數量越多,數據處理能力越強。
但是,英國桑格研究所的塞思?格蘭特(Seth Grant)研究小組最近發現,不同物種的神經突觸中蛋白質的數量和種類有極大差異,而這種蛋白質數量和種類的差異造成了智能的差異。格蘭特研究小組發現,哺乳動物的神經突觸由大約600種蛋白質構成,但是,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突觸只由約300種蛋白質構成,蛋白質減少了一半。而沒有大腦的單細胞動物的神經系統只由150種蛋白質構成,即只有組成哺乳動物神經突觸的蛋白質的25%。
天底下再也沒有比人更矛盾的物種!
愛狗人士對于吃狗肉者深惡痛絕,然而,他自己可能天天都大魚大肉,吃著同樣名為“動物”的肉。
大部分人認為斗牛、斗雞是很慘忍的競賽,希望停辦或立法禁止,然而,比起工業化畜養的牛雞,競賽用的牛雞們在馴養的過程中活得比工業化畜牧場的牛雞好,吃得好睡得好,壽命也更長。為什么我們能夠忍受工業畜牧方式的殘忍,卻無法接受斗牛斗雞?
環保人士不能接受動物實驗制作的化妝品與保養品,但如果動物實驗是用于開發拯救人類生命的藥物,似乎某種程度上又被許可?
西雅圖知名魚鋪,每天以拋接魚的尸體引來全世界大批觀光客的注目,其故事還被寫成書,大為暢銷。然而,《為什么狗是寵物?豬是食物?》的作者哈爾·賀扎格說,如果今天拋接的動物改為貓的尸體,你看看還會不會有人覺得振奮、歡欣?
日常生活中的人類,對待動物的態度從來沒有單一標準,總是根據自身的利益、偏好,社會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如果人愿意虛心承認此一“事實”也就罷了,偏偏大多數人都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自己是好人,是愛護動物的人,假裝沒看見人類對動物的雙重標準。
哈爾·賀扎格說,人類動物互動關系學的崛起,就是想要了解人類與動物之間的矛盾關系,透過各種實驗與觀察,解開人類其實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道德一貫性,絕大多數人的道德都是不連貫的,有位序的,充滿邏輯矛盾的。如果有誰真的堅持以邏輯的方式來遵守道德,特別是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系,那只會自曝其不足。
自認愛動物的人,最常陷入自己和動物關系的道德迷惑中。例如,哈爾·賀扎格發現因為愛動物而選擇吃素的人,會因為上餐廳吃飯不小心吃下一塊牛肉而痛苦懊悔難過,但卻不認為吃雞蛋或魚有任何問題,只因為某些人不認為這些是“動物”。
哈爾·賀扎格在《為什么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一書里,深入淺出地帶出許許多多人與動物的互動關系的道德矛盾,人類如何自己建構一套道德位序來合理化自己的不合邏輯的愛護動物行為,說我們都是偽善者可能太沉重,但也許邏輯不一致的道德觀就是人類一直以來能夠好好地活在世界上的方法。
在面對動物與自己的關系時,與其說是理性、邏輯、道德決定了我們的判斷,不如說是感性、個人偏好(像是人偏愛擁有幼兒人類特征的動物,視之為可愛,便不忍吃食或虐待)。
更深層地來看哈爾·賀扎格這本書,其實作者處理的是“我群”與“他群”的分類學問題。中國有句俗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大抵上“我群”與“他群”并沒有一個單一的分類方法,任何標準都可以成為區分“我群”與“他群”的做法,重點是被歸類到“我群”之后,可以享受身為自己人的待遇,被歸類到“他群”之后,則被非人對待。
因此,被當作寵物的動物,是飼主的自己人了,就像家庭成員的一份子,說什么也不能被侵犯。相反地,就算是人,如果被歸類到“他群”,將會受到非人性的對待。哈爾·賀扎格在書中舉了希特勒納粹時期的德國為例,希特勒本人是素食主義者,且愛護動物,還制訂了《動物保護法》,但希特勒卻仇恨猶太人,于是在納粹時期的德國,猶太人的地位甚至不如動物。
人類學家瑪莉·道格拉斯認為,人類用以“分類”神圣與骯臟的
轉貼于
標準,是一件事物是否擺在正確的位置上。像食物擺在碗里,被認為是正確的分類方式(食物就是要放在碗里),因此并不覺得骯臟,但若被擺在地上,因為是不正確的分類方式,所以被視為骯臟(即便地板剛掃過拖過,還沒人踩過,非常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