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交流的利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文化碰撞 社會習俗 思維方式
現代科技發展,以及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小,這為我們在跨文化交流中縮小甚至克服文化障礙創造了最好的客觀條件。然而,不同民族成員在相互接觸過程中會由于文化障礙影響交際甚至引發沖突是一個不爭的時事。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對各國文化因素的了解尤為重要,了解對方民族文化,是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有力保證。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談跨文化交際中中俄文化的碰撞。
一. 社交禮儀行為碰撞
1.禮貌與謙虛
中俄兩國文化有著不同的評判標準和實現方略。漢文化中的禮貌特征是尊重、謙遜、態度熱情和文雅。漢文化中的禮貌準則強調貶己尊人、稱呼恰當、出言文雅、說話力求雙方和諧一致、在德、言、行方面要盡量增大他人的益處。俄羅斯人突出個體和個人價值,提倡個人的自信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禮貌方式往往影響到彼此的交際,如果把漢文化中認為極禮貌、極客氣的詞語帶入俄語會話,雖然遵守了謙虛準則,但卻會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比如受到別人稱贊時,中國人大都先自貶一番,習慣用“哪里,還差得遠呢”,“不行,不行,哪里比得上您”等一類的謙詞做答。俄羅斯人對于這樣的言語行為會感到莫名奇妙,不知所云。
二.社會習俗及價值觀念的碰撞
社會習俗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各個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社會習俗會直接導致交際失誤。
從習慣稱呼中可透視出的中俄兩國對于身份地位認識的差異。一個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在中國是很重要的。在商務交往中,中國人習慣把一個人的官職、頭銜用來稱呼一個人表示對他的尊重。而在俄羅斯等許多國家,不管其職位高低,是否有頭銜,一律都可以用“先生”、“女士”來稱呼。這種沒有區別一視同仁的稱呼在中國對職位高的人似乎有些不尊敬。不過,如今隨著同西方國家的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和深入,在中國人們逐漸地可以接受這種稱呼方式了, 但仍不是很受歡迎。
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念體現了很強的集體主義意識,提倡個人對集體的忠誠和責任。 在中國,先有集體后有個人, 個人是集體中的一員,強調彼此相互依賴,相互幫助。中國人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在國際舞臺上表現為集思廣益,廣泛征求各方意見。中國人在發表意見時,一般不直接表達個人觀點,一般不會用如“我認為”“我的意見”這樣的措辭。俄羅斯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個人主義。俄羅斯人強調“自立”, 個人的存在是群體存在的前提,沒有個體也就不會形成集體,所以整個社會以人本主義為前提,強調個人價值,個人能力和個人權力。人們從小注重培養自我意識和獨立自主的精神。在俄羅斯等一些國家,人們看重是個人訴求的表達,不會因自己的意見不被別人認可而妥協。
三、思維方式的碰撞
文化碰撞的內在社會心理學原因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思維方式上的不同。中俄兩國人們在思維模式上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模式。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綜合思維和整體優先,即注重事物整體的關聯性。在貿易交往中表現為總是從大的原則出發,從總體上權衡利弊。在具體的貿易談判中,中國人特別注重總的指導原則。談判雙方在先確定總原則一致的情況下,再去談具體的條款和一些細節問題。而俄羅斯人的思維方式屬于分析性思維方式,即凡事總喜歡從具體細節出發,先把整體分解成部分,從小到大,從具體到籠統。這種思維模式在貿易談判中的具體表現是非常注重合同的細節問題而往往缺乏一個總體原則。
中俄雙方這種思維方式上的沖突在貿易交往中,表現為重“義”還是重“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應“重義輕利”。在現代國際貿易活動中,中國人仍然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保證生意成功的關鍵。中國人總是先交朋友,這叫作“感情投資”,期待與合作伙伴建立長期穩定地的關系。商業談判中,中國人希望能在友好的氛圍中討論和解決問題,有時會舍小利而顧大局。而俄羅斯的文化是在商品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商人言利是被人們廣泛接受的。各種商業活動“唯利是圖”。人們在交易活動以商業“契約”為準,法律意識非常強,缺少中國人很看重的人情味。俄羅斯人認為,生意是生意,人情歸人情,他們也不會從一開始就作長期合作的打算。
四、結束語
中俄文化的碰撞是客觀存在的,是我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中都要面臨的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跨文化交流也日益廣泛,不同民族間的文化是可以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的。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些文化差異,本著“,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以誠相見”的原則,采取包容、尊重的態度而不是敵視對立的態度,盡力了解對方民族文化心理,以達到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王救文:多語種外語教學模式研究與探索,華文出版社,2005
關鍵詞:粉絲;社會化媒體;粉絲文化;粉絲特征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10-0248-01
粉絲是英文“fans”的音譯,約翰?費斯克在《理解大眾文化》中說道:“粉絲是過度的讀者,其對文本的投入是主動的、熱烈的、狂熱的、參與式的。”[1]粉絲文化是伴隨著粉絲群體的不斷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式,也是依附于大眾文化而滋生的一種文化形式。近些年來,隨著社會化媒體(貼吧、論壇、微博、微信等)的迅速發展,大量的粉絲在虛擬社區聚集互動。粉絲群體通過對共同的興趣或者偶像進行交流,不僅形成了獨特的議題,而且也生發了粉絲之間獨有的語言風格和行為特征,這種粉絲之間的信息傳播和文化交流都對社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社會化媒體環境下的粉絲特征
(一)組織性強。粉絲群體在發展的不成熟階段內部組織松散且沒有紀律性,社會化媒體的不斷發展使得粉絲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加便利和頻繁,有利于粉絲群體內部組織性和紀律性的提高。“隨著粉絲團內部組織的規范化、嚴格化,粉絲的情感和思想也幾乎轉向了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2]粉絲為了達成某種群體愿望,會產生高度自覺和統一的集體行動。以亞洲當紅團體EXO成員鹿晗為例,2014年鹿晗4月20日生日時,粉絲為其送上420萬條評論。七夕情人節時,鹿晗的微博粉絲發起集結1314萬封“微博情書”送鹿晗的活動,使該單條微博的評論量超過了1320萬,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微博上最多評論的博文”的稱號。鹿晗粉絲的這種高度統一的集體行為與其粉絲群體嚴格的組織性是分不開的。
(二)類型多樣化。傳統意義上的粉絲群體主要集中在娛樂圈內,以歌手、演員等演藝界名人明星為主,主要崇拜的是偶像的外形、聲音或者影視作品等。在社會化媒體環境下的粉絲群體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名人明星粉絲只是眾多粉絲群體中的一種。現在各行各業的尖端人士都通過社交媒體聚集了大批粉絲,涵蓋科技,傳媒,文化,教育等眾多領域,甚至于很多品牌也利用社交媒體吸引了大批粉絲的關注。粉絲群體多樣性正是粉絲文化發展多樣性的體現,社會化媒體的高度開放和公開公平,使得各種文化百花齊放,每個人都能在社會化媒體上找到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人,通過彼此的交流共同學習進步。
(三)高度參與性。社會化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粉絲在社會化媒體上高度參與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粉絲與偶像之間的互動,與以往粉絲通過傳統媒體了解偶像不同,社會化媒體拉近了粉絲與偶像之間的距離。粉絲可以通過社會化媒體了解到偶像的近況,通常偶像了某些信息,粉絲會在第一時間參與到討論中去。其次是粉絲與粉絲之間的互動加強了,粉絲不僅可以在社會化媒體上組織團體活動,還可以將自己制作的與偶像相關的東西放在社會化媒體上分享,吸引更多同類粉絲的關注,利用社會化媒體擴展自己的交際圈。
二、社會化媒體環境下的粉絲文化的傳播方式
粉絲文化的傳播方式隨著媒體形式的變化也在相應的改變,社會化媒體上的粉絲群體能夠更加積極的表達對偶像的喜愛,并隨時隨地的注視著偶像的信息。社會化媒體為粉絲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促進了粉絲文化的發展。以下主要分析粉絲文化在社會化媒體的兩種主要傳播方式。
(一)相對傳統和封閉的貼吧。貼吧是傳統的粉絲聚集地,作為粉絲交流的平臺,由粉絲自己信息,貼吧匯聚了各行各業不同興趣的群體交流小組。貼吧強調粉絲的主動性,靠著對同一個主題的興趣,積極參與討論,分享信息,交流互動。貼吧內粉絲之間的互動,也是出于粉絲共同的情感需求,群體有著統一的精神追求和價值最求,這種共同的追求加強了粉絲文化的傳播。雖然貼吧的話題討論相對封閉,但是這種相對的封閉性又有助于話題深度的加深。貼吧無論是在組織線上活動還是線下活動,都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有助于粉絲文化的迅速發展。
(二)高度自由開放的微博。社會化媒體的繁榮,尤其是微博的出現,為偶像和粉絲、粉絲和粉絲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粉絲可以通過偶像的微博對偶像進行最直接的觀察,而不是單純等著傳統媒體的信息來了解自己的偶像。“微博有史以來最大限度地打破了明星與粉絲之間的森嚴壁壘,為兩者搭建起了及時的溝通管道。”[3]通過微博這種傳播手段,拉近了偶像和粉絲之間的距離,而不是像以前只是遠距離的崇拜。微博的即時互動深得廣大粉絲喜愛,粉絲不但可以與偶像互動,粉絲與粉絲之間的互動也頗為頻繁,這些積極的互動推動了粉絲文化的發展。
三、社會化媒體對粉絲文化發展的利弊
都說愛笑的女孩運氣好,郝漢禎是一個非常愛笑的女孩。她的父親是現任臺北市市長郝龍斌,爺爺郝柏村是中國軍事將領,曾經的臺灣“行政院長”,這樣的家世是讓郝漢禎成為“尚美年度元媛”的最佳因素。郝漢禎是畢業于南加州大學的傳播管理碩士(UniversityofSouthern cdIifomia),學習電影和電視產業。她不僅家世好、有學識、長得漂亮有氣質,而且性格極為開朗,首屆元媛舞會上她無疑是最耀眼的!“爸爸媽媽很喜歡逗我笑,我爸每天都喜歡逗我媽笑,連我們家的狗狗都會笑”,郝漢禎又一次笑起來。也許是受到家庭的影響,以至于無論在哪里,只要有她在的地方便充滿歡聲笑語。
在姐姐學鋼琴的時候,小漢禎便起了興致,吵著媽媽也要學彈琴,就這樣,一彈彈了十多年。郝漢禎回憶道:“小的時候媽媽經常帶我去逛書店,成績好的時候一個星期可以買10本書,成績不好的時候只能買7本,后來想想還蠻有趣的。”而她最喜歡的事情便是坐在自己家附近的公園里,邊看書邊曬太陽。
時不時地發個小呆。小的時候郝漢禎不僅喜歡音樂喜歡看書,運動也是她感興趣的一部分,“我蠻喜歡運動的,小的時候我是田徑隊的”。郝漢禎又咯咯地笑了起來。通常在小的時候父母會逼迫孩子學習很多特長,郝漢禎的父母特別開明,比較尊重女兒的選擇,在關鍵時刻會教她怎樣管理自己的時間,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施加壓力。“這些都是我自己喜歡的,所以一點也不會感覺到累!媽媽很會教導我,她時不時地會在旁邊提醒,是不是該看點學校的書啊,看書久了就會提醒我是不是該出去走一走啊,記得媽媽最喜歡去陽明山看花。”
郝漢禎的爸爸喜歡種菜,媽媽喜歡種花,而她喜歡種藥草。談到最喜歡種的植物時她說:“我最喜歡種的就是薄荷,它比較容易成活,還可以摘來泡茶喝。”在郝漢禎家的院子里,媽媽專門為爸爸整理出一塊地,種一些蔬菜、水果……種植僅僅是他們家庭活動的一部分,有時候大家還會在一起喝茶、燒烤。
郝漢禎和想象中的大家閨秀不一樣,她性格開朗,很愛和人交流。街邊的麻辣燙是她喜歡的小吃。她在國中的時候就住校,這也養成了她獨立的性格,“能自己處理的事情就自己處理,不懂的事情可以問媽媽”。
在郝漢禎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并沒有給予太多的干預,反而是給她更多的發展空間,也許元媛就是這樣煉成的吧!帶著笑聲和無憂無慮的一種率真。
BQ:第一次參加元媛舞會,當時緊張嗎?獲得了“尚美年度元媛”應該很興奮吧?
H:沒有緊張啦,就是大家在一起的聚會,而且還認識了很多新朋友,獲得“尚美年度元媛”非常開心,那些漂亮的鉆冕是Vivian(周采茨)給我們最大的驚喜,實在太漂亮了。
BQ:什么時候有名媛和社交舞會這個概念的?
H:在我念書的時候,我的一個朋友在國外參加過這樣的舞會,她和我講過,當時聽起來感覺很不錯。之后我認識了Vivian,覺得這是一個蠻好的機會,然后就參加了這次的元媛舞會。
BO:作為新一代元媛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呢?
H:有自信、懂禮貌,在社會上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BQ:父親和母親有沒有從小特意把你向名媛這個方向培養?
H:沒有,我們家的教育是非常自由的,充滿了非常非常多的愛。我媽媽經常說“你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你覺得你對這個社會很有幫助”,如果我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會和父母溝通,告訴他們這件事的利弊。他們聽過之后就會說“OK。it’s your decision,it’syour life。”
BQ:你的生活從小就比別人優越,這種優越感會不會讓自己變得很驕傲?
H:我們家的教育在這方面還是比較嚴謹的,我的父母從來都不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的生活條件有多么的優越,在我眼里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樣的。如果我們有比別人好的地方就會多幫助別人。最近我覺得我的弟弟就做了一件讓人感到欣慰的事情,他們班有個同學考試成績不好,他就和他的朋友們動員全班同學來幫助這個同學學習。
我記得我和弟弟差不多大的時候,就開始做公益了,我念的私人學校在這方面是很重視的,所以我們全家每年都要募款,做社區服務。上國中的時候我就在紅十字會做義工。我的父母他們自己也有在做公益,在這方面其實他們對我、弟弟還有姐姐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BO:作為新一代的元媛,你認為自身最大的價值在哪里呢?
H:我念了這么多書,最希望做的事情就是能夠用我學到的知識回饋這個社會。在我申請碩士的論文里我就寫了,在這個社會里我想要發揮的功能,就是充當一個橋梁的角色,把兩邊好的互相交換。我在國內受過教育也在國外受過教育,所以我也希望能多做一些文化交流的活動,我覺得在很多方面都是可以交流、互補的。我的工作會接觸到一些品牌的歷史故事,這些都是值得去聽的去看的,看他們的成功,看他們對整個社會文化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我從小在亞洲長大,我希望我的家鄉變得越來越好。
BO:在五六十年代,大上海的大家閨秀,現在也稱為名媛,大部分的名媛背負著家族的使命,往往嫁得好但她們的婚姻并不是很美滿,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能否談談你個人的感情觀?
H:畢竟那個時候是舊時代嘛,現在我們接受的是現代化教育,要互相尊重嘛,而且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過得幸福。在感情方面我覺得順其自然就好了,我的父母很開明的,他們更多會尊重我自己的選擇,在這方面對我沒什么要求,你喜歡、你愛就好了。
巴黎成人禮舞會
2011年11月25日,法國巴黎,2011巴黎成人禮舞會前一天,22位從世界各地到來的名媛抵達利翁酒店試裝。布魯斯?威利斯與黛咪?摩爾的小女兒塔盧拉?威利斯、永新香港集團總裁曹其峰之女薇薇安?曹、法國著名作家奧爾梅森的外孫女瑪麗?莎拉?卡爾卡頌、印度翠鳥航空主席維賈伊?馬爾亞之女莉娜?馬爾亞、倫敦It Girl雙胞胎姐妹特麗莎?霍恩和米莎?霍恩等名媛即將迎來一生一次的夢幻成人禮舞會。
巴黎成人禮舞會是巴黎本土貴族子女進入上流社交圈最重要的門檻。它是一個向全世界開放的貴族舞會。全球每年只有250位精英人士能拿到請柬觀禮“成人禮舞會”。有資格參加“成人禮舞會”的女孩年齡在16~21歲之間,必須具備靚麗的外表、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優雅的品位,出身名門望族等“硬”條件。
簡?奧斯汀筆下的舞會
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國著名女性小說家,她的作品主要關注鄉紳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活潑風趣的文字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代表作《傲慢與偏見》《愛瑪》、《理智與情感》幾經翻拍,仍然讓人喜愛。
論文摘要:經濟需要國際化,文化也需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潮流。文藝上,我們強調中西合璧,怎樣才能做到中西合璧呢?只有將中國傳統藝術文化與西方現代藝術理論相結合,有效配置,發展有中華文化底蘊的現代藝術,發展根植于本土的藝術風格,才能真正達到人們心中的認同,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中國和世界的藝術。
中國傳統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極大地影響著我國的文化和人們的生活;西方藝術也是日新月異,突飛猛進,不僅影響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也逐漸影響我國的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日益國際化的今天,只有將中國傳統藝術文化與西方現代藝術理論相結合,才能真正做到中國藝術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歷史文化從未間斷一直延續至今的國家。中華文明盡管也歷盡滄桑,卻始終綿延發展、傳承不絕,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我國傳統藝術的遺產極其豐富并且輝煌。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曲、園林、建筑、雕塑、工藝美術、傳統美食等,都有幾千年的積累,都有偉大的創造,都透著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傳統藝術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痕跡,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欣賞,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大餐”。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全世界人民景仰的目光。
藝術是文化的靈魂之所在。古代中國的藝術成就高峰迭起,美不勝收:百花齊放的戲劇藝術,筆墨造化的書法,以神似取勝的水墨繪畫,巧奪天工的宮殿、園林。自古文藝不分家,瑰麗璀璨的《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也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
中西文化的交流從未間斷。中華文明曾傳播、輻射、影響到東北亞、東南亞等其他國家,也曾不斷地從世界各國文明中吸取營養來豐富發展自己。在古代文化交流的歷史上,出現過漢代班超通西域,唐代玄類西行印度取經,鑒真東渡日本傳經,明代鄭和下西洋等無數動人佳話。
但由于古代中國社會制度上表現出的閉關自守、故步自封,近代中國受到了來自西方勢力的強烈打擊。覺醒后的中國大量引進了來自西方的技術和觀念。西方的藝術思潮也洶涌地席卷這中國大地。以來,中國文化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大進攻和挑戰,在傳統與現代、中化與西化之間,也就是在“古與今”、“中與西”之間長期存在著激烈的沖突與緊張關系。為了緩解這種文化的沖突與緊張關系,中國許多仁人志士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開始研究西方文化的基本特點,通過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努力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利弊長短,從不同的文化立場出發為中國文化出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中西文化比較研究面臨著全新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語境,呈現出更加紛繁復雜的多元化局面,也遇到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西方藝術起源于何處?文藝復興期間有一幅名畫叫《維納斯的誕生》,剛從海洋泡沫中誕生的維納斯站立在一只蚌上,兩位風神把她送到岸邊,時辰女神拿著花斗篷前來迎接,天空下著玫瑰花雨,海面微微泛起波瀾。這大概就是西方藝術誕生的隱喻。
西方的藝術歷史也非常久遠:神話傳說、祭祀、狩獵、生育、史前洞穴……沿著時間的腳印巡禮西方藝術,可以發現法國拉斯科洞窟的原始繪畫也充滿了抽象、象征的意味,令人想起印象主義和現代的某些畫風。
直到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潮的傳播才使西方藝術重新。達芬奇、提香、波提切利、米開朗基羅等天才重拾希臘精神,將西方藝術提升到了新的層次。
近代由于西方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藝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素描、速寫、水粉、油畫工藝等多個門類的出現證明了西方藝術蓬勃的生機。藝術也進人了商業生產,使用的藝術設計如建筑設計、廣告設計等等進人了人們的生活。
西方藝術對中國的影響與日俱增。以美術為例,其實“美術”這個詞在中國古代是不存在的,直到五四文化運動時期,“美術”(Fine art)才由一些啟蒙思想家譯介過來。
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繁榮,人們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教育體制改革的探化,美術教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國掀起了學美術的風潮。各個省市都有專業的美術高中或初中,這些專業學的都是素描、水粉、油畫等西方美術,學習中國畫和中國書法的寥寥無幾。大大小小的美術輔導班陸續出現在大街小巷。學校里出現“哈韓”、“哈日”的流行詞匯,音像店里清一色的通俗流行歌曲,而詩詞歌賦卻幾近退化。
其實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稱之為“問題”可能有些嚴重了,改稱“現象”或許更合適些。特別是很多的大學生、年輕白領們,滿口的‘`YSE"OR"NO",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莎士比亞等張口就來,但一問到什么老莊、孔子、朱熹、慧能則沒有什么可說的,更不用提什么“有熊氏族”了。
關鍵字: 外來詞中國文化西方文化
從18世紀中期開始,資本主義國家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西方文化涌入,國人被迫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到現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步步為營,中國一直都沒有停止吸收借鑒西方文化的步伐。語言是交流的第一工具,可以說沒有語言就沒有有效的交流,同時,語言也是這種吸收借鑒過程的最明顯、最重要的反映之一。
外來詞也稱為借詞或外來語,是一種語言從別的語言借來的詞匯。本文把注意力放在漢語中的外來詞上,尤其是英語外來詞,以探討西方文化對漢文化的影響,更好地知己知彼。
一、英語外來詞的種類及特點
漢語中的英語外來詞的種類主要有音譯詞、意譯詞、音譯兼意譯詞、音譯加注詞和借形詞五種。
音譯詞是指完全按原詞發音進行音譯的外來詞。這類詞的音與義都借自外語。如:“脫口秀”(talk show)、“克隆”(clone)、“沙發”(sofa)、“卡通”(cartoon)、“伊妹兒”(E-mail)、“蹦極”(bun-gee)、“香波”(shampoo)、“保齡球”(bowling)、“呼拉圈”(Hula-hoop)、“拉力賽”(rally)、“吉普車”(jeep)、“比薩餅”(pizza)、“芭蕾舞”(ballet)、“啤酒”(beer)、“摩托車”(motor)等。音譯詞最具有外來色彩,是外來詞中的典型成員,占有很大比重。
意譯詞是指用漢語里意義相近、發音類似的詞或文字去重新加工創造出來的外來詞。如:“可口可樂”(coca-cola)、“模特”(model)、“俱樂部”(club)、“迪斯尼”(Disney)、“奧林匹克”(Olympic)、“迪斯科”(disco)、“的士”(taxi)、“吉他”(guitar)、“咖啡”(coffee)、“巧克力”(chocolate)、“色拉”(salad)等。
音譯兼意譯詞是指一半音譯一半意譯的外來詞。如:“迷你裙”(miniskirt)=mini+裙(skirt)、“因特網”(internet)=inter+網(net)、“劍橋”(Cambridge)=Cam+橋(bridge)。
音譯加注詞是指在音譯過來的外來詞后面添加一個表示事物類別的成分,用于指明該詞語所代表的事物屬何類的外來詞。如:“啤酒”=beer+酒、“芭蕾舞”=ballet+舞、“霓虹燈”=neon+燈、“霹靂舞”=break+舞。
借形詞是指是漢語中借用原詞書寫形式的外來詞。如字母詞,即直接用外文字母或與漢字組合而成的外來詞,如: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CD(Compact Disk),SOS(Save Our Ship),IQ(Intelligence Quotient),SARS(Severe Acute Refractory Syndrome),DV(Digital Video),X光等。
隨著漢語不斷地吸收英語外來詞,漢語中的英語外來詞不但在數量上有很大的發展,而且每個時期都有其發展的特色。新時期外來詞的發展有以下三個特點。
(1)涉及面廣。改革開放之前,由于歷史條件的種種局限使得漢語所吸收的外來詞大都出現在宗教、政治等特定領域、而D在新時期,外來詞的大量出現則涉及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現多方位滲透、多層次引進的態勢。如:商業中的“漢堡包”(Hamburger)、“熱狗”(Hot dog);科技中的“電子郵件”(E -mail)、“因特網”(internet);文教育中的“音樂電視”(MTV)、“托福”(TOEFL)。
(2)速度快。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及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各國間的交往變得十分便捷,從而加速了語言的交流,一些新詞很快就被漢語吸收,如:非典時期,SARS一詞出現后馬上就被我們廣泛使用。
(3)形式多樣。漢語是表意文字,因此音譯詞、意譯詞是外來詞家族的主要成員。但近年來在外來詞匯的吸收引進中出現了新的形式:借形詞中的字母詞大量涌現,比重逐步擴大。首先,一些英語詞匯沒有經過翻譯就直接借用到漢語中,如AIDS(艾滋病);其次,外文字母夾用漢字表達,如DOS操作系統;另外,一些代表新事物新觀念的詞匯直接以縮寫的形式出現在漢語中,如NBA(美國籃球聯賽)。
二、漢語中的英語外來詞對漢語的影響
漢語中的英語外來詞填補了漢語表達的空白,豐富了漢語的表達能力。世界各族之間由于地理自然環境、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及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差異,造成語言質量關詞匯的空缺(潘小玉,2007:181)。英語外來詞的輸入,豐富了漢語對西方文化的表達,加深了國人對西方各個方面文化的認識。19世紀初,一批西方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進入中國。在他們的傳教過程中創辦了近百種報刊。他們的行為使能夠表達西方宗教思想的英語外來詞大量傳入中國,也使國人更進一步地了解西方的和生活習慣。能夠表達西方文化的英語外來詞的大量流入,使中國更全面地了解西方民族的文化,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世界國家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漢語中的英語外來詞加強了漢語的附加式構詞方式。漢語的構詞方式以復合法為主,附加式構詞方式處于十分次要的地位,它表現為詞綴,如,“老”、“子”、“阿”等。外來詞的大量引進,使漢語中增加了一些新的構詞語素,它們產生性強,意義越來越虛化,被稱為“準詞綴”,如,吧――“網吧”、“氧吧”、“書吧”、“話吧”;秀――“時裝秀”、“真人秀”、“表演秀”。它們的出現使漢語的附加式構詞方式顯得十分活躍,使附加式構詞方式在構詞法中地位有所加強。
漢語中的英語外來詞改變了漢語對一些食物和概念冗長的表達方式。英語外來詞的大量出現,尤其是漢語拼音縮寫詞的出現,如RMB(人民幣),WTO(世貿組織),GDP(國內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等,使得漢語的表達簡明便捷,為人們的交際帶來了輕松便利。
當然,凡事都有利弊,英語外來詞也有對漢語的消極影響。漢語中的英語外來詞音譯詞書寫的不統一,給人們的理解和運用造成了困難和不便,影響了漢語交際功能的發揮。其次,由于音譯詞在使用時,音義之間沒有聯系,也為造詞提供了可能性。還有,漢語中的英語外來詞缺乏節制的廣泛應用,特別是面向大眾的媒體對英語外來詞的大量應用,使得相當多的觀眾不能準確理解媒體所要表達的意思,同樣影響漢語作用的發揮。
三、中國文化對待西方文化的正確態度
在吸收西方文化之始,中國文化先要對西方文化的歷史背景、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和過程,有一定的了解。再綜合分析西方文化中的優勢及弊端,有選擇性地吸收和使用。
在吸收西方文化之時,要制定一系列的標準來規范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這一系列的標準的制定都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使得吸收進來的西方文化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中國文化的需要,對中國文化能夠起到引導作用,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在西方文化的傳播過程中,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導。我們鼓勵學習西方優秀的文化,但中國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沉淀,必須保證她主導的地位。我們要以弘揚中國文化為主,借鑒西方文化為輔,切忌本末倒置,主次不分。
參考文獻:
[1]馮海霞.外來詞的漢化[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3,(01):76-79.
[2]李艷,劉洪泉.英語外來詞的文化分析及翻譯[J].考試周刊,2007,(43):30.
[3]潘小玉.英語外來詞對現代漢語的影響[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2):181-182.
[4]戴璐.淺析漢語中的外來詞[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7,(01):190.
[5]龍茜霏.漢語吸收同化外來詞現象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02):144-146.
[6]祁曉霞.現代漢語外來詞的多角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7]袁素榮.論漢語對外來詞的接納與融匯[D].江西師范大學,2006.
[8]李小飛.從英漢互借詞看中外文化滲透[J].山東外語教學,2004,(01):47-49.
[9]趙艷芳.西方語言文化對現代漢語的影響[J].國外語言學,1999:42-47.
[10]溫志.英漢語外來詞的引進方式及其文化內涵[J].廣東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7,(S1):47-49.
[11]柳星.外來詞漢化的文化心理原因[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S1):33-34.
[12]史有為.外來詞:兩種語言文化的融合[J].漢語學習,1991,(06)23-27.
[13]王劍瑤.漢語英源外來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
關鍵詞:網絡流行英語;翻譯;語言;社會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3)02-0154-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1.036
1. 網絡流行英語
1.1 網絡流行英語的概念及特點
流行語是在特定時代、特定區域、特定階層或行業而廣為流行的一種語言現象。網絡流行語,顧名思義就是指在當下信息化時代網絡上經常出現和使用的一種語言現象。本文談論的網絡流行英語泛指在當今時代網絡傳播中所頻繁出現和使用的,以及由網絡上興起,進而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各層面的一切英語語言。
網絡流行英語通常都很簡明,這一特點符合了美國語言學家Victoria Fromkin提出的簡約原則(the theory of least effort),他認為人們在使用語言時總是盡量節省氣力,減少麻煩。網上對話受打字速度的影響,不可能像面對面交流一樣便捷,因此能在網絡上流行起來的語言必然要滿足省時快捷的目的,網絡上出現的大量英語縮略語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語言的簡明扼要順應了當今快節奏生活中人們的需求,是網絡語言出現及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網絡流行英語的另一大特點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伴隨著新聞事件的發生,人們新想法的產生,流行語言即時生成,迅速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并通過網絡廣泛快速地傳播。今年11月16日舉行的中國首屆微博開發者大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去年8月28日才啟動的新浪微博用戶數已達5000萬,用戶平均每天超過2500萬條微博內容,即平均每小時有100萬條以上的微博產生。這些數據顯示了網絡傳播的力量,是網絡語言流行的保證。最后,網絡流行語具有時尚性,它們所表達的內容,描述的事件都是當下最新潮,最受大眾關注的。例如:apple picking原意是“摘蘋果”,但是隨著蘋果電子產品的流行,apple picking也被賦予了新意,即“偷或搶奪ipad,ipod或iphone”。
1.2 網絡流行英語的分類
我們接觸到的網絡流行英語大致可分為網絡新詞、英語縮略語和中式英語三類。隨著社會和科技的迅速發展,現有詞匯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交際需要,因此大量的新詞涌現出來,當新詞的使用和流行達到一定程度,它們即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有些被收入詞典,成為了規范語言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得到認可的新詞都應該屬于相應時代的流行語言。據英語新詞網站http://的統計,2012年1月至10月共有得到認可的英語新詞76個,在這其中有將近一半的詞語所涉及的意義是與網絡相關的,并且很多新詞的首次出現和流行是通過推特(Twitter),博客(Blog),論壇(Forum)等網絡途徑實現的。例如:2012年1月4日的新詞showroom,其出現在亞馬遜網站上(Amazon. com),指“顧客在零售店看好一件產品,然后用較低的價錢從網上購買”;2012年1月19的新詞workshifting常見于各網頁及論壇中,意思是“使用便攜設備和無線網絡隨時隨地辦公”;2012年9月7日的新詞twitchfork是首次從推特中出現的,指“在推特上憤怒或有攻擊性的抗議”。
另一類我們常見的網絡流行英語是英語縮略語。人們在網絡交流過程中,為了加快輸入速度,節約交流時間,使用了大量的英語縮略語。特別是在網絡聊天中,這些縮略語已成為大家都理解并認可的表達方式,甚至我們可以在網上找到這類語言的詞表(Instant Messaging Glossary),如:PK = player killing(對決),ur = your(你的),brb = be right back(馬上回來),ft = faint(暈倒),jc = just chilling(閑著呢),wass^ = what’s up?(怎么啦?)g2g = got to go(我得走了),bfn = bye for now(再見),等。
中式英語在這里指中文和英文混合產生的語言,社會語言學中稱之為語碼混合(codemixing)現象。我們的母語是中文,在接觸和學習英語后,兩種語言必然發生相互影響,造成我們使用的語言中出現中英文混合的現象。語碼混合的形式很多,例如:DIY(自己動手制作),out(落伍了)等英文單詞經常直接出現在中文的句子或文章中;gelivable和戀愛ing則是在漢語拼音和漢字后加上英文詞綴;3Q(thank you)是受漢語發音影響產生的表達方法;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則是完全按照漢語造出的英文句子。
2. 網絡流行英語存在之積極影響
2.1 對翻譯理論及實踐的促進作用
隨著網絡流行語的出現和全世界范圍的廣泛傳播,它的翻譯問題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翻譯是一種通過不同的語碼轉換來進行信息傳遞和跨文化交流的語言交際活動。在這一活動中,譯者所要關注的應是話語的核心信息——意圖及其所產生的效果,而不是語言符號的句子層面的意思。網絡流行語翻譯更是以實現跨語言、跨文化的雙語交際為目的的一種活動,追求的是一種語用等值。在語言和文化方面進行適當的轉換,以實現其等效翻譯。近年來,我國有很多學者進行了網絡流行語的中英互譯研究,總的來說,語用翻譯理論是公認的此類翻譯的指導理論,例如:奈達的動態對等理論,何自然提出的語用等值概念等。另外,邱懋如的零翻譯理論雖有爭議,但實踐證明零翻譯在流行語翻譯中被廣泛應用,并得到大眾的認可和歡迎。
流行語通常都帶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而其翻譯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傳播,因此在其翻譯過程中,既要闡釋其意義,又要體現原有的文化內涵,語言特色,并且還要考慮到大眾的接受性和傳播的便捷性。例如:“賣萌”通常被譯為act cute,這種譯法就側重于闡釋,解釋了“賣萌”的實際意思是“裝可愛,或扮演可愛的樣子”。這樣的翻譯清晰地傳遞了這個新詞的意義,便于其傳播和流行;“艷照門”則受英文詞watergate的啟發,通常被譯為photogate。“艷照門”一詞源于2008年網絡上的一系列藝人的艷照。“……門”的說法來自于20世紀七十年代初尼克松總統的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自此英語中多了一個后綴-gate,中文則直譯為“門”。photogate這個譯文雖然沒有具體解釋“艷照門”的意義,但是有了watergate scandal的背景,其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talk show則是零翻譯理論應用的典范,音義兼譯為“脫口秀”,而“……秀”也已成為了中文的流行詞;BBS(Bulletin Board System),MP3(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等英文縮略詞通常直接用在中文中,這也是零翻譯應用的例子。它們雖然保留原來的英文形式,但是由于其意義的廣為熟知,因此并不影響我們的理解。而且這些詞語形式簡潔,更便于記憶及傳播,也豐富了漢語的表達形式。網絡流行語的翻譯檢驗并挑戰著傳統的翻譯理論,促使其進步和完善,層出不窮的流行語為我們的翻譯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為各國翻譯學者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
2.2 體現了自然語言的特性
語言學家Verschueren認為語言使用者是出于語言內部和外部原因,有意或無意地進行語言選擇。人們能進行語言選擇是因為自然語言的三個特性:變異性(variability)、商討性(negotiability)和順應性(adaptability)。變異性指人類語言可供選擇的各種可能,而且這些選擇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商討性指人類不是機械地選擇語言,所有的選擇都是在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的指導下做出的。順應性是指人們可以用商討的辦法從語言提供的各種可能性中進行選擇,從而使交際接近或達到成功的語言特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成不變的語言必然不能滿足人們的表達需要,各類的網絡流行語都體現了語言的變異性。如上文提到的網絡新詞,每一年都會有相當數量的新詞語被人們所接受或認可,進而被收入字典。而與此同時,由于網絡流行語的時效性很強,一旦其表達的內容不再流行,不再受到高度關注,一些詞語使用頻率逐漸降低,以致被人們淡忘和淘汰。網絡流行語的這一特性為人類的語言表達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而今后也必將出現更多的語言變異來順應時展的需求。此外,網絡流行語的應用與傳播也很好地體現了語言的商討性與順應性。例如,英語縮略語的使用體現了人類選擇語言的靈活性,人們在適當的情況下不會拘泥于單詞的完整拼寫或語句的完整表述,而是選擇用縮略語進行更有效率的交流。中英文混用現象則體現了語言的順應性,例如:上文中談到的BBS(Bulletin Board System)雖然可以譯為“電子布告欄系統”或“電子公告牌系統”,但是我們通常還是直接使用BBS,而不去翻譯成中文。這是因為這個詞語的英文縮略語形式更加順應社會環境和人們的使用習慣,也更能保證交際達到成功。再如:“hold住”一詞源于香港,其流行開始于2011年Miss Lin的一段視頻,這位網友以夸張另類的造型向大家介紹時尚,她的口頭禪就是“整個場面我要hold住”,其表達的意思是堅持住、控制住、保持住等等。人們可借助這個簡短的詞語表達豐富的語義,并且營造輕松幽默的氣氛。可以說“hold住”的流行也體現了語言的順應性。
2.3 反映社會現實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是反映人類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為語言學分支的社會語言學強調語言與社會共變,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既要從社會生活的變化來觀察語言的變化,也要從語言的變化去探討社會生活的變動和圖景。語言的發展與社會生活密不可分,社會生活可以促進語言的發展和更新,而語言的發展透視著公眾思想、觀念和復雜的社會心態,展現了語言使用者的心理動向。美國社會語言學家Peter Trudgil說:“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與社會結構和社會的價值體系有緊密的聯系。”網絡流行語是以互聯網為載體而廣泛傳播的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鮮活語言形式,因此網絡流行語的產生不僅有技術方面的因素,也是語言系統對社會現實最直接、最敏感的反應。例如:據新浪體育報道,瑞典球星澤拉坦·伊布拉希莫維奇(Zlatan Ibrahimovi)因其出色表現,在法國已成了熱點人物,他的名字Zlatan甚至成了法語中的新詞,意思是“搞定”,尤其指追到了心儀的女孩兒。這個流行詞匯的出現則告知了我們體壇的一個最新動態,一個大眾最新追捧的明星;英語新詞word of post指“通過網絡轉貼傳遞的一些消息和流言”,這個詞的誕生顯示了網絡傳播的力量,我們已從word of mouth的時代轉變到了word of post;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面向廣大學生的網絡課程”告知了我們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正在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大量的中英文混用的現象則說明了英語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普及,熟悉英語的中國人會提煉兩種語言的精華,把它們融合到一起,來創造出新奇的、但更適于他們交際目的的表達方式。總之,網絡流行語見證了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可以說它是我們了解社會的一扇窗子。
3. 網絡流行英語存在之弊端
3.1 對英語學習者的誤導
首先,有些網絡流行語的語義功能廣泛,表達隨意,隨著它們被使用得越來越頻繁,在很多情況下其意義也變得越來越模糊。例如:gelivable這是網友用中文“給力”的漢語拼音加上英文后綴創造出來的一個詞,它的語義非常豐富,甚至可以用來形容任何你想要褒獎的人和事物。我們來看下面三個句子。
The game is so exciting.
The girl is very pretty.
The book is helpful.
這三個句子分別用不同的形容詞來對三個人和事物進行描述,而隨著gelivable的出現,人們似乎不再去考究該具體使用哪個形容詞更恰當,而是一概用主語加gelivable來表述。這似乎方便了語言的使用,但是長久如此則會削弱我們的詞匯儲備和語言表達能力。其次,中國網友造出的很多英文詞匯,雖然在網絡上甚至在我們的生活中廣為流傳,但是并沒有得到英語本族語者的認可。這些中式英語的頻繁出現和使用無疑會給英語學習者造成困擾,并帶來負面影響。積極正確的信息輸入是保證語言學習效果的前提,在中國的英語學習者本就缺乏良好的英文環境,而網民們自創的中式英語卻為英語學習者施加了負面的信息輸入,使他們的語言學習又增加了困難。最后,英語縮略語的廣泛使用會讓人們遺忘單詞和語句的完整拼寫。其實縮略語應該是熟練使用語言的人們為了交流便捷而采用的表達方式,而如今很多英語初學者在基礎知識并不牢固的情況下,大量使用縮略語,甚至不清楚這些縮略語的完整表達。總的來講,多姿多彩的網絡流行英語雖為廣大英語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素材,但是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絕對不可忽視。教師應正確地引導學生了解并使用網絡語言,明確區分書面表達與網絡口頭語的區別,避免隨意的網絡表達出現在不適當的場合中,同時可滲入正確的、積極的網絡流行英語,使其真正地有助于我們的英語學習。
3.2 阻礙人際交流
雖然網絡流行英語的出現是為了促進人類之間的交流,但是這種促進作用并不是發生在所有人群中的。通常來說,年輕人是網絡流行語的主要使用人群,但是他們在用流行語暢快交流的同時,其實也增加了和老年人的隔閡。因此網絡流行語是有特定的受眾人群的,它不像傳統語言一樣可在任何場合使用,被所有人理解并接受,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的使用是受限的,而且一旦超出了限制范圍,就會引起交流障礙。另外,即使在適當的人群中,一些網絡流行詞仍會造成交際者之間的誤解,例如:上文中談到的gelivable,在語境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其如此寬泛的語義會影響傳遞信息的準確性,以致造成交際失敗。網絡流行英語是一種新興語言,還缺乏時間和實踐的檢驗與證明,很多詞語的意義和適用范圍都還比較模糊,它們可以在適當的情況下出現在我們的語言中,成為有效的點綴,但是過于廣泛和頻繁地使用必將造成交流的障礙,乃至導致一些社會問題。
綜上所述,網絡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抑或稱之為第四世界,其承載的語言必然是體現了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流行英語的存在不僅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為翻譯、語言學、社會學等領域的研究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網絡流行英語作為一種新鮮事物,還有待我們對其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使其對語言和社會產生更多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Peter Trudgil. Sociolinguistics[M]. London: Penguin UK, 2000.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 1999.
Victoria Fromkin.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關鍵詞]高校;旅游專業;多媒體教學;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80(2011)06-0097-02
多媒體教學是將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等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一種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手段,能夠創設積極的教學環境、逼真的教學情景、直觀的教學圖像、活潑的教學氣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給旅游高等教育帶來深刻變革和影響,推動了教學模式的轉變,促進了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
一、多媒體教學在旅游專業大學生能力培養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信息時代需要大學生必須具備很強的信息處理能力。學生通過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對獲得的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和比較,最終變成自己的知識。因此,多媒體教學在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多媒體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引導他們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掌握尋求知識的方法,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使知識結構更加合理,增強科技創新意識,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可見,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培育。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教學能培養學生參與科技文化交流的能力,實現校企互動,達到產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多媒體教學能夠針對就業市場對旅游專業人才的創新實踐能力的需求,培養復合型人才,拓寬旅游專業畢業生的求職空間。
二、高校旅游專業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課件制作,忽視教法研究
為了更好地開展多媒體教學,教師把主要精力用于課件制作,而花在鉆研課本、鉆研教法的時間卻很少,成為課件的奴隸。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從而擠占了鉆研教材教法的時間,沒有精心設計教學模式,進而影響到教師教學藝術的錘煉與提高。究其原因,有些教師對多媒體教學存在著一定的誤解,僅把它簡單地理解為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中加入多媒體教學技術手段,忽略了對現代教育思想與教學理論的學習,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能力水平,忽視了自身的語言藝術和教學風格,只是新瓶裝舊酒,片面追求形式,沒有根據新的教學要求去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也有些教師片面地認為,多媒體教學手段一定優于其他教學方法,而忽略了對其他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運用。
(二)重視課件演示,忽視學生主體
多媒體是物,而授課對象是人,很多時候,教師頻繁進行多媒體操作,忽略了和學生的溝通。有的教師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形式,課堂上一切都由電腦完成,用多媒體屏幕代替了黑板板書,重點細節也不給出板書,用現成的軟件和網絡下載的內容代替了教師的教案,忽視了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和師生互動方式的改進。課堂上,教師只是機械地演示課件內容,學生只會像瀏覽信息一樣地閱讀教學內容,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忙著記筆記,沒有思考時間,被動接受知識,無法與教師進行交流。有的教師對計算機使用不太熟練,課件設計不夠合理,缺乏藝術性和創新性,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激發學生的興趣。這種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變得較為死板,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參與性沒有得到充分展現。
(三)重視課堂氣氛,忽視學習效果
有的教師沒有把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在教學中喧賓奪主,將多媒體課件制作放在主要位置,而把完成教學任務放在次要地位,忽視課件內容與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教師在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時,往往一味地追求形式修飾,為使課件圖文并茂和富于變化,一般都會設計上動畫、小動物,還有一些優美的圖片。這樣會很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不夠合理,就會產生課堂氣氛空前好、學習效果特別差的現象,使得學生注意力主要集中到屏幕上,而忽略了對所學內容的感悟、體會和把握。另外,多媒體輔助教學往往會出現信息量過多的現象,令學生應接不暇,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所以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要注意課件播放的節奏和頻率。
三、高校改進多媒體教學應該處理好六方面關系
(一)處理好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之間的關系
教學手段是指師生在教學中互相傳遞信息的工具、媒介或設備。人們通常把教材、粉筆、黑板、掛圖、模型稱為傳統的教學手段,而把以計算機為中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稱為多媒體教學手段。這兩種教學手段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多媒體技術豐富了課堂教學,也為現代教學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多媒體在某些方面的功能是代替不了傳統教學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不能過分依賴現代多媒體技術手段,也不能拋棄傳統的教學手段,應該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統籌兼顧,優勢互補,揚長避短,相得益彰。在教學中既充分發揮多媒體自身的靈活多變性,又兼顧傳統教學的細致親切性。一方面,教師不應把課本內容原封不動地搬到屏幕上,由傳統教學下的“人灌”變成多媒體教學下“機灌”。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知識的難易程度,控制好演示與板書的頻率,把握好講解與提問的節奏,做到“人”“機”協調、“演”“講”結合。
(二)處理好多媒體手段與師生互動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信息相互交流、傳遞的過程,教師要處理好多媒體手段與師生的關系,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多媒體手段為輔助的原則。由于教師演示課件時需要操作機器,較少行走于學生中間,造成師生在空間上產生一定的距離,這就限制了教師在課堂上的空間范圍,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機會減少。這樣,個別學生上課時容易走神,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師要增強與學生交流的意識,走到學生中間講解,隨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反應和表現隨時調整教學手段,通過師生互動交流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處理好多媒體課件制作與教材教法鉆研之間的關系
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師應該將多媒體課件制作與鉆研教材教法兩者一視同仁,不可偏廢。因此,一方面教師平時要注意搜集與課程教學有關的課件,既可以是現成的,上課時直接拿來為己所用,也可以是間接的,借鑒其中有用的部分。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配置專門的課件制作人員,成立課件制作小組。同一個教研組成員也可分工合作,資源共享。這樣就能夠減少教師制作課件的時間,從而用更多的時間去鉆研教材教法。另一方面,教師還應當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采取靈活的教學策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塑造自己的教學風格,達到技術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四)處理好多媒體教學資源與課程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
多媒體手段是信息傳遞的平臺,是師生之間的橋梁,它必須服務并服從于教師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為學生提供的學習資源不能脫離教學目標。補充的教學資料一定要與教材內容相統一,不能單純只是為了使用課件,不能喧賓奪主。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里的“人”是指學生,“材”是指課程,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圍繞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精心選擇教學資源。教師對多媒體教學資源的選擇應該堅持最優化原則,一方面要廣泛搜集國內外課程最新知識和學科前沿信息,使得教學內容翔實、教學任務飽滿;另一方面要合理取舍,選擇與教學目標相統一的知識信息,防止教學資源的“泛濫成災”,使得教學目標更加明確。
(五)處理好課堂教學氛圍與課程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
教學形式為教學內容服務,教學手段為教學目的服務。為了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一方面教師要善于營造積極的課堂學習氣氛,制作的課件要生動形象,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應遵循教育心理學規律,靈活體現教學內容,準確反映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設計和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切忌過多地注重形式修飾,不能舍本逐末,不僅要在課件的界面設計、動畫效果上花時間,更要在課程的重點突出和難點突破方面下功夫,從而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只有這樣,制作出的課件才能形神兼備,不僅能夠產生視覺的沖擊,還能引起思維的震撼,使學生視野開闊、印象深刻。
(六)處理好多媒體技術培訓與教學能力提高之間的關系
多媒體教學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課件不是板書替代品也不是文字和圖片的簡單拼湊,而是教師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教學藝術、教學技能的生動展示。計算機應用水平是衡量一名教師教學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針對目前不少教師多媒體教學水平比較低的問題,高校要提供教師發展的機會,搭建教師成長的平臺,加強對教師的多媒體技能培訓,提高教師多媒體教學的理論素養和技術水平,使教師能夠熟練操作多媒體設備,科學合理地設計好教學方案,制作出符合教學內容且適合學生心理的課件。
[參考文獻]
關鍵詞:跨文化管理;跨國公司;研究現狀及不足
跨文化經營管理活動由來已久,它最早起源于國際間商業貿易的往來,那時的管理主要取決于個人的經驗和能力。跨文化管理研究相對起步較晚,根據Negandhi的考查,跨文化(cross-culture)成為一個明確的研究對象,始之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尼福尼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對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過程的大規模的項目性研究①。在此之前,企業界及管理學界則很少注重文化的研究。
我國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才出現了合資企業和跨國公司,進而我國理論界才真正地開始研究跨文化管理問題。由于我們對跨文化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晚、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深度、廣度不夠以及組織與管理研究方法方面的限制,導致我國跨文化管理研究成果不太顯著,進展比較緩慢。但隨著我國企業更多地跨國經營、跨國經營的廣度和深度增加以及外國跨國企業在我國的深入融合和發展,通過有效利用跨文化管理這一手段,以化解中外企業因文化差異產生的文化沖突,達到跨文化的溝通及融合,從而不斷提高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管理水平,已經迫在眉睫。
筆者在我國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認為我國的跨文化管理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類:(1)基于成熟理論的應用研究(2)有關跨文化管理的理論研究(3)案例研究(4)有關跨文化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與研究。
一、基于成熟理論的應用研究
這類研究主要基于國外已有成熟的理論框架(如Hofstede的國家文化模型等)的分析維度,將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民族文化或企業文化進行比較,進而總結出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對有效地進行跨文化管理提出建議。
錢珺,王桂琴(2003)基于卡爾德跨文化三層次模型,認為跨國并購中的文化沖突主要來源于民族文化差異、企業文化差異以及個體文化素養差異,同時基于霍夫斯特德的國家文化模型考察了文化維度對跨國并購企業管理的影響,認為在跨國并購中,企業應該恰當地運用跨文化管理,最終實現文化協同,提升企業的文化。異于跨國并購的視角,高嘉勇,王艷瓊(2009)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模型分析了中國、俄羅斯等六國間商業廣告中的文化差異闡明文化差異在廣告跨文化中的重要影響,以求對企業全球化經營以及跨國廣告的創意設計有所裨益。
宋冬梅,李國振(2006)以特朗皮納斯的文化理論為研究工具,通過對中歐國際商學院的中國和歐美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試圖找出東西文化之間的差別以及對跨文化管理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文化差異不會由于教育、語言水平的趨同而消失,文化差異將為跨文化管理帶來重要影響。不同于卡爾德跨文化三層次模型,蘇宗偉,吳艷豐(2009)以新加坡在華企業為例,認為文化差異主要來源于民族文化和企業文化,同時基于特朗皮納斯的文化理論分析比較了中新兩國民族文化的差異,并在總結新加坡在華企業文化沖突的表現方式和原因的基礎上,認為應該借鑒“東方管理的三為思想”來實施跨文化的人為管理的策略。
這類研究主要是應用已有理論框架及其分析維度來研究中國情境下的跨文化管理問題,具有一定的創新性,讓我們可以從不同理論維度,不同視角來更加深入地認識跨文化管理。但這些研究沒有考慮已有理論及其分析維度在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對等性和測量對等性問題,更重要的是沒有通過應用這些理論發展出適合中國情境的跨文化理論。
二、有關跨文化管理的理論研究
有關跨文化管理的研究中更多的還是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不同的是,這類研究的研究對象和問題普遍,主要是針對跨國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面對的各種跨文化管理的障礙進行理論研究,如跨文化管理的內涵、利弊及策略等。
(一)跨文化管理的內涵
跨文化管理的主體是企業,手段是文化,對象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雖然跨文化管理目前還沒有一致的定義,但國內學者普遍接受的是,跨文化管理(或交叉文化管理)是跨國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是對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事、物的管理,它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條件下如何克服異質文化間的沖突,進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態的文化氛圍中,設汁出切實可行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機制,最合理地配置企業資源,特別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業的潛力和價值,從而最大化地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趙曙明、張捷(2005))。②
(二)跨文化管理的基礎研究
1.文化差異、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
有關文化對組織行為影響的研究主要有“差異論”和“權變理論”。差異論強調了文化的差異問題及對文化差異的整合協調;而權變理論認為由于全球管理人員的行為變得越來越相似,因此盡管各公司在技術、結構及全球定位等方面存在差異,也并不一定都需要進行跨文化管理。而且大多數學者也都主張從文化差異角度來研究跨文化問題,并強調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③把文化差異作為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切入點,已經得到大多數學者的共識,基于這一視角,也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這些相關研究普遍接受由于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進而在跨文化交流與溝通產生了文化沖突,而跨文化管理的核心就是有效地克服異質文化的沖突,進行文化協同與整合。
2.跨文化管理的整合策略
之所以把整合策略也納入理論研究,是因為目前的相關整合策略較少是基于跨文化管理實踐研究得出的,但這些策略中不乏新的觀點,對于我們制定跨文化管理策略時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加拿大著名跨文化組織管理學家南希·愛德勒提出了解決跨文化沖突的三種方案:凌越、折衷、融合;相應地,跨文化管理模式也主要有三種:占領式、共存式、融合創新式。在此基礎上,學者們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對于大多數跨國企業而言,通過融合的方式吸收異質文化中的精華,形成自身特有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是適應跨國文化環境,降低文化障礙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最佳選擇。(周桂榮,齊善鴻(2007)等)。而其他學者從另一角度也提出了有效實現跨文化管理的策略,如本土化策略、標準化策略、全球化策略、文化創新策略、文化滲透策略、文化互補策略、文化規避策略等(李彥亮(2006)等)。
在引用外國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基礎上,我國學者從不同角度開始了中國的跨文化管理研究,雖然更多的是理論研究,但對于彌補我國跨文化管理的理論空白,解決跨文化的認知及繼續研究問題,具有極大的貢獻。此外,這些研究中的很多視角都值得我們在后繼研究中繼續探討。
三、案例研究
這里的案例大多是以合資企業為例,在對合資企業雙方文化差異等的對比分析基礎上,提出跨文化管理研究的新視角,以期實現有效地文化整合和跨文化管理實踐。
唐炎釗,陸瑋(2005)認為文化維度理論和文化比較理論在研究視角上均存在不足之處,并在繼承傳統跨文化管理的基礎上,以跨文化企業內部為研究視角,構建了跨文化管理的“鉆石結構”模型,并對大亞灣核電跨文化管理的實踐活動進行了深入分析。與唐炎釗等研究案例不同,陳曉云等(2005)以汽車行業為例,認為汽車工業的國際化將取決于其跨文化管理能力,為了了解文化差異和沖突的影響,選擇了中德合資等五家合資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在合資汽車企業的跨文化管理中,中外文化之間存在著融合區和沖突區,并且基于上海汽車的4S跨文化管理框架及其共同利益思想,提出了基于共同利益的跨文化管理模型。
范作申(2005)以中日合資企業為例,認為企業經營文化具有獨特性與多樣性、積極性與消極性等特征,并在雙方交流與合作中存在差異的基礎上,對經營中產生文化沖突的深層次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必須實現中日企業管理模式的“雜交”,創造出相互融合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董琳,黎永泰(2009)則以中—歐合作企業為例,認為合作企業的成功,既得益于雙方戰略合作關系在各個領域的良好發展,更有賴于準確理解各方企業文化方面的差異;在策略方面,認為中歐雙方均需在跨文化管理的管理目標取向方面動態調整策略,使自己適應環境的變化。
側重跨文化管理模式的研究中,敖依昌,王渝(2009)通過中美兩大管理文化的比較研究,以中美合資企業長安福特馬自達汽車公司為典型案例,探討了跨文化管理的成功經驗,認為要實現跨文化管理的有機整合,必須以標準化為基本框架,以本土化為變通,兩者有機互補、構建具有動態調節機制的跨文化管理模式。
在基于已有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學者們進一步對不同合資企業的跨文化實踐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有關跨文化管理的模型。這些模型是在中國情境中提出的,更加契合中國特色,同時也為深入研究我國跨文化管理提供了方向,但因這些模型更多是基于合資企業,是否適用其他跨國企業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四、有關跨文化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
由于文化這個概念的含義相當廣泛,所以在跨文化研究中不應僅將觀察到的差異解釋為文化差異,這樣解釋會過于籠統。研究者需要解構文化,即用某個具體的文化特征上的差異來解釋研究得到的差異現象。而如何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把文化分解成不同的維度,在測量對象和測量工具方面建立規范的參照系,構建適合中國情境的跨文化管理評價指標體系,是目前我國跨文化管理研究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今后最值得關注和繼續研究的。
現今用來評價跨文化管理有效性的指標體系大多采用國外已有的成熟量表,對于這些評價指標/維度,許多學者都作了詳細說明,在此不再贅述④⑤。
在我國進行相關研究較早的是臺灣企業和學術界。在本土化量表中,鄭伯壎的VOCS(Values in Organizational Cultural Scale)在中國文化測量研究方面有一定的開創性。這份量表一共有83個題項,分為九個維度:科學求真、顧客取向、卓越創新、甘苦與共、團隊精神、正直誠信、表現績效、社會責任和敦親睦鄰。(劉麗珍(2007))。
其他的學者也作了相關研究,如何麗紅,周慧(2008)基于跨文化沖突的融合度、社會責任度、員工之間沖突的融合度及跨文化管理的創新度等方面,構建了在華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評價指標體系,對在華跨國公司的管理具有借鑒意義。張洪烈,潘雪冬(2011)基于內外部因素構建了適合我國外派人員的跨文化管理有效性指標體系,并以云南省的跨國公司外派到東南亞國家的人員作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該指標體系的內部因索包括跨文化悟性及認同能力、跨文化人際交往能力和跨文化心理認知及管理能力等三類20個衡量指標。外部因素由外派人員的選聘、外派人員的培訓、外派人員家庭成員的跨文化適應能力以及跨國公司的外派支持管理等21項衡量指標組成。
如前所述,這類研究是我國跨文化研究中最薄弱的環節,就目前已有的評價指標體系而言,只能算作了初步的嘗試,相應的測試量表也尚未設計,進而其信效度、普適性等都還有待定量研究和驗證。
五、結語
盡管我國近些年的相關研究成果顯著,其中也不乏中國情境下的創新性研究,這些研究中也都有值得借鑒并繼續研究的地方,如案例研究、有關跨文化管理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等,但這些研究都只能算是初步的研究,尤其是在如何有效地設計組織文化戰略和結構;了解和預測管理理論與實踐的跨文化適用性等方面。
雖然筆者認為我國的跨文化管理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四類,但其相應的分類標準和歸納總結是否合理,還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筆者認為,一流的管理需要有一流的企業和企業家,要構建適合中國情境的管理理論,使中國模式也達到如美國模式、日本模式那樣的影響力,必須培育出世界級的大企業和企業家,這不僅是理論界的巨大的挑戰,更是企業界的巨大挑戰。因此,我國要想真正有效地實現跨文化管理,必須培養更多的具有全球觀念的人力資本;而在理論研究上,還需要不斷擴大研究領域、不斷創新研究視角、不斷探索研究方法。倘若我國的跨文化研究要想更多的得到國際的認可,必須特別重視研究方法的探索和規范。■
注釋:
① 萬君寶.西方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層次分析與時間演進——文獻綜述,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7,9(4):94。
② 此外,類似定義的學者還有,范作申(2005),李彥亮(2006),周桂榮、齊善鴻(2008),張洪烈,潘雪冬(2011)等。
③ 肖偉.基于動態平衡模型的虛擬團隊跨文化管理框架體系,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23(10):5。
④ 項保華,劉麗珍.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測量研究綜述,上海管理科學,2007,29(4):43-46。
⑤ 劉明.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分維研究述評,科技管理研究,2009(6):541-543。
參考文獻
[1]錢珺,王桂琴.淺析跨國并購企業的跨文化管理,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9-13。
[2]蘇宗偉,吳艷豐.新加坡在華企業跨文化管理差異與沖突研究,上海管理科學,2010,10(5):7-13。
[3]宋冬梅,李國振.中西文化差別的實證研究及對跨文化管理的影響,上海管理科學,2006,28(1):77-78。
[4]敖依昌,王渝.從跨文化視角論中外合資企業管理的標準化與本土化策略選擇,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5(2):32-39。
[5]陳曉云,李本乾,沈建華.基于共同利益的上海汽車工業跨文化管理模式,軟科學,2005,19(4):56-58。
[6]范作申.跨文化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從文化角度論中日合資企業經營,日本學刊,2005(1):140-154。
[7]董琳,黎永泰.中—歐合作企業中的文化差異與跨文化管理策略研究,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96-101。
[8]唐炎釗,陸瑋.中外合資企業跨文化管理的“鉆石結構”模型研究——大亞灣核電跨文化管理的探索,南開管理評論,2005,8(4):79-84。
[9]何麗紅,周慧.論在華跨國公司跨文化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中州學刊,2008,9(5):59-62。
[10]張洪烈,潘雪冬.中國跨國公司外派人員跨文化管理有效性指標體系構建研究——以云南省外派至東南亞國家為例,經濟問題探索,2011(8):141-148。
[11]趙曙明,張捷.中國企業跨國并購中的文化差異整合策略研究,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5,42(5):32-41。
[12]周桂榮,齊善鴻.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管理與文化進化,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29(5):157-159。
一、探討國際旅游島建設下的考證類型及其動機
除了英語專業學生必考的專業四級和可考的大學四、六級以外,以下幾種證書是筆者身邊旅游英語專業學生常考的:
(一)導游證。海南確定國際旅游島發展戰略,旅游業蓬勃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導游人員,尤其是一線帶團人員,在海南各高校就讀的同學理所應當地抓住機遇,為自己將來求職積極籌備。筆者身邊的旅游英語專業尤為明顯,根據調查,近兩年來該專業70%的學生選擇了考導游證。其中中文導游占絕大多數,英文導游則明顯少很多,日語導游也鮮少。這首先是由該專業性質決定的;其次,大家都認為,在海南,在國際旅游島求學擁有一張導游IC卡,無論是日后就業還是外出旅游有利無弊的。海南省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導游人員崗位較多,高校出來的學生文化知識豐富,再加上擁有導游帶團技能,就業優勢顯著。對于正年輕的在校大學生來說,導游這種可以拓寬視野、游山玩水的職業充滿著誘惑,正符合張揚個性的年齡需求。因此,考導游證幾乎是被看作一舉多得的正確抉擇。
(二)劍橋商務英語證書(BEC)。自中國教育部考試中心在1993年引進劍橋商務英語考試(BEC)之后,人們開始賦予該證神圣的意義,將其視為開啟職場大門的金鑰匙。進外企、出國、從事商業貿易,擁有此證都將為個人求職增色不少。恰逢2010年海南國際旅游島戰略,商務旅行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如三亞的世界旅游大會、博鰲亞洲論壇,這都不僅需要旅游方面人才,更需要懂商務常識的英語人才,是機遇又是挑戰。然而,對尚未出學門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機遇。因為我們正可以充分利用在校時間打好基本功,為此做足準備。而且此證終生有效,一旦獲得無需擔憂其有效性,適應在講英語的大環境下使用,海南旅游島的建設要走向國際化也少不了對大量高級英語人才的需求。因此,作為從事外貿工作必備的BEC證書因此備受青睞,成為繼導游證之后,第二大熱考證。
(三)筆譯、口譯證。俗話說:祖國山河美不美,全靠導游一張嘴。國際旅游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導游的語言能力尤為重要。遺憾的是,在國際旅游島建設推進的同時,導游人員尤其是具有良好語言溝通能力的涉外導游人才缺乏。不僅缺乏口譯類外語人才,旅行社資料文件的翻譯也急需專業人才。物以稀為貴,正因為市場急需所以正變得熱門,口譯、筆譯人才在海南省就業市場前景廣闊。因此旅游英語專業相當一部分學生苦苦追求此證也是有理可據的。旅游英語是一門應用型學科,是將旅游應用到旅游業發展中,實用性很強。英語技能突出,又具備一定的旅游專業知識,此專業學生一定能在海南島的建設中實現個人職業理想。考這兩個證是切實認識到了本本專業的實質與設置意義。
(四)教師資格證。正如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一樣,全民學英語迎奧運。在海南,同樣如此,雖談不上全民學英語建設國際旅游島,但自此戰略提出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英語學習。博鰲亞洲論壇在海南瓊海舉辦時,也曾一度掀起了學英語的熱潮,連開三輪摩托的阿姨都苦學英語并發動全村人學英語適應全球化發展趨勢。學英語的人越來越多,市場對教英語的人才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多。一些喜安穩生活的同學便選擇了考教師資格證,認為一證在手就業無憂。
(五)計算機二級證書。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網絡技術日益發達,無紙化辦公不斷普及,海南的發展戰略更是與國際接軌的大背景下,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需求和將來的職業發展,計算機二級自然也不會被冷落。這一代表現代科技的證書會讓持證者在眾多相同資歷的應聘者中脫穎而出
(六)會計從業資格證。一些對財會感興趣的同學,為了增加就業機會選擇再考一個會計從業資格證。這完全不同于本專業所學,為了求得此證,考證的同學不惜開啟廢寢忘食的學霸模式。
(七)駕駛證。此證在本專業男生中較為普遍,女生也有部分人考。隨著私家車在中國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期待開上自己的車。在校大學生雖上買不起車但以信心滿懷地位將來開上屬于自己的車作準備―考駕照。
二、分析考證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考證對大學生的積極意義。考證是大勢所趨,擁有必要的證書是開啟職場大門的金鑰匙。在眾多求職者面前,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挑選人才,很多用人單位招聘首先看證書,他們通常把證書看作反映應聘者能力的一種參照。考證體現了大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的關注,對自己得職業生涯未雨綢繆。
考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個人能力,激發自主學習能力。如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考導游證、BEC、口譯證、筆譯證這些與專業相關的證書,確實能反映該生的專業能力,考試成績有利于大學生清楚自身專業能力的薄弱之處,從而積極主動地提高和改進,使個人專業技能不斷增強。考證的過程也是考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考證是大學生要求自身全面發展的體現,符合現代復合型人才觀的時代需求。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考計算機二級、會計從業資格證、駕照這些非本專業的證書,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目光長遠,并非局限于本專業領域做學問。這樣可以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促進順利就業。
(二)考證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首先耗時耗力,若不能正確處理好與本專業課學習的關系,會影響學業。通常,一個證書考試準備時間少,學習強度大,而大多數報考者懷揣著一次過的信念。這時他們會全力以赴專攻此證,經常利用公共課甚至一切可能課堂來學習此證的考試內容。而英語專業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全力突擊考證勢必會打亂平時的學習節奏,對專業課造成很大影響。其次,考證成績會對大學生心理造成影響。考試有成有敗,并不總是人們期待的那樣。順利通過了,會很喜悅,內心充滿成就感;然而,失敗了卻會帶來很多諸如失落、煩悶、不甘心之類的負面情緒,嚴重者可能因此懷疑自己的能力而一蹶不振,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再者,備考期間的失眠、焦慮、忽而緊張忽而松弛會擾亂正常生活,影響身體健康。盡管學習要有所付出才會有所收獲,但有些同學為了考證廢寢忘食、作息紊亂,結果身體健康出問題了,得不償失。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一個健康的體格作保證,任何證書都是無意義的。
三、對大學生考證的個人建議
考證有風險,考證需慎重。考證的大學生大都還處在象牙塔中,心中懷揣著對未來的不確定與擔憂去考證的。他們對還來還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規劃,還處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狀態,期以證書保駕護航。因此我認為:
(一)在考證前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不做無用功。因為現在可考的證書很多,大學生們得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來考取相應的證書,否則大把的青春都耗在一紙證書上了,而該從實踐中獲取的能力卻被忽略了。盡管明確的職業規劃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必須嘗試著去發現自己的興趣,探索自己的職業傾向,或者多咨詢家長、老師從而盡早做出合理規劃。
(二)考證忌跟風,學會獨立思考。這種人云亦云的現象在大學很常見。就如上述旅游英語專業學生考導游證,一開始就想考導游證的人沒有幾個,后來大家一聽說導游證好處多多,就都考了,總之就覺得大家都考肯定好。那么,將來真正從事導游行業的又有幾個呢?因此,一定要仔細斟酌、權衡利弊之后再做抉擇。
(三)盡量考與本專業相關的證書。俗話說得好:“樣樣通,不如一樣精。”最重要的還是要練好自己的基本功,英語專業的學生聽說讀寫譯樣樣精通,依舊可以在職場中打拼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并不一定要信奉所謂的“技多不壓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