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字經濟市場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nd "national fitness", Xi'an venue construction is put forward requirements, which should achieve digitization for sports venue in new era. Digital venues construction in Xi'an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basic network, application software,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other aspects. Meanwhile, it is inseparable from comprehensive work and effort of competent department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關鍵詞: 國際化;數字;場館;工程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digital;venues;engineering
中圖分類號:TU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1-0106-02
0 引言
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當今的西安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2009年國家頒布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西安被列為繼北京、上海之后,我國第三個“國際化大都市”。在這一背景下,西安將會在周邊興建和改擴建一批現代化的體育場館設施以便服務于社會,同時宣傳健康的理念。數字化的場館設施的建設應當是首選,因為數字化建設在體育場館的新、改建及日常經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數字化設施的體育場館,不僅能夠更有效地滿足各種比賽的要求,創造良好的互動交流環境,還能拓展健身服務市場,有效地提升體育產業的形象,保障體育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1 數字場館概念
目前對被處理的對象、事物或問題的信息進行數字量化的過程,稱為數字化。數字化的目的是使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和數字網絡,快速進行信息的處理,提高工作效率。數字化是信息化的高級表現形式。“數字場館”就是用數字化的手段,借助于信息高速公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變革場館傳統管理方式,實現場館內部業務流程自動化、場館管理智能化、服務人性化的全新體育場館設施。數字場館的基礎在場館內部各種業務均實現數字化,其核心就是要重視信息技術和體育場館產業的結合,通過場館數字化建設,促進場館向城市公共活動中心轉變,改善內部管理,提高服務水平,增強社會競爭力,吸引更多的群眾加入全民健身的洪流中來。數字場館是今后體育場館建設和發展的大趨勢,必將影響今后體育場館建設和發展的思路。
2 數字場館建設的必要性
2.1 “國際化大都市”對數字場館建設提出要求 隨著國家頒布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以及陜西省政府制定的《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發展計劃2009-2020》的進一步實施,在通訊、電子商務系統、全民健身信息平臺、社會綜合服務系統等多個方面提出了建設要求。體育場館作為城市形象及對承接國際性比賽的重要場所其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建設“數字場館”等一批高水平的體育場館設施是大西安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
2.2 “全民健身”呼喚數字場館 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一批新興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生活方式導致的健康問題的挑戰,已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推行“全民健身行動計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西安大批體育場館和全民健身設施的興建,西安市民全民健身的硬件基礎和群眾參與健身的積極性會有很大改觀。當群眾的健身熱情被調動起來的時候,完善的信息服務必須跟上。這不但可以促進人們的熱情,而且有利于場館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在這方面,信息技術可以大顯身手。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技術可以把豐富多彩的健身資訊和場所信息隨時傳遞到人們面前,而且可以各取所需。這樣,人們的意識增強了,才會把健身付諸行動。
2.3 新時代的體育場館要求實現數字化 西安體育場館資源豐富,目前擁有各種類型的體育場館設施,近500余家,為迎合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將會興建大批高水平的國際級體育場館。體育場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最大可能地吸引健身人群進入體育場館進行鍛煉成為了場館管理者關心的問題。通過應用了各種數字系統的數字場館能夠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比賽、管理、健身方面的信息自動處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場館的形象。
3 數字場館建設內容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節奏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加快,外出旅行、出差總是希望能夠享受快速、便捷的交通,乘坐飛機出行也成了許多人的選擇,但是這樣的旅程也并不是想象中的一帆風順,航班延誤、航班取消等等突況時有發生,引發不少網友抱怨。一位在北京工作的王先生吐槽道,“最近兩周內坐了三次飛機,三次航班都延誤了。”
你出門旅行時遭遇過過航班延誤嗎?中新網生活頻道針對網友的小調查數據顯示,42.6%的網友表示有時候遇到,但只是偶然事件,40.4%的網友表示常常遭遇航班延誤,幾乎“無延誤不起飛”,只有17%的網友表示自己很幸運,基本上沒碰到過航班延誤;聯合數字100市場研究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57.3%的受訪者表示偶爾碰到航班延誤,24.4%的受訪者表示常常碰到,18.3%的受訪者表示沒有碰到過。綜合數據來看,航班延誤對大部分人來說都不陌生,甚至成為了一些人的家常便飯。
近年來,中國民航業發展迅速,大小航空公司也漸漸不勝其數。中新網生活頻道的小調查數據顯示,網友們遇到航班延誤最多的航空公司是南方航空——16.1%,其次是東方航空——15.1%,第三是中國國航——13.4%;聯合數字100市場研究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南方航空22.3%的投票率被網友選為延誤最多的航空公司,其后依次是東方航空、春秋航空、中國國航、上海航空、海南航空、深圳航空、廈門航空、山東航空。
航班延誤的理由多種多樣,天氣原因一般較為常見。中新網生活頻道的小調查數據顯示,航班延誤理由中,天氣原因占比29.9%,交通管制占比27.3%,流量控制占比20.6%,飛機調配占比10.4%。業內人士表示,旅客擔心行程受阻的話,建議選擇早上8點以前起飛的航班,準點率相對較高。一般來說,越是晚上起飛的航班,越容易遭受延誤困擾。此外,京滬、京廣等商務航線,經常受到航路管制影響。
航班延誤時,旅客享有知情權、選擇權和索賠權。旅客有權獲取信息,也可選擇換乘其他航班或退票。航空公司需要按照延誤責任對旅客進行一定補償,包括住宿、餐飲、交通等。有不少旅客在焦急等待航班的同時,十分關心航班延誤之后的賠償問題。但實際統計數據卻表明真正將維權付出實際行動的旅客并不多。
中新網生活頻道的小調查數據顯示,航班延誤后,80%的網友沒有進行過維權,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維權,11.1%的網友表示嘗試維權過,但總是失敗,只有8.9%的成功進行過維權且能夠獲得一定賠償;聯合數字100市場研究公司的調查數據呈現出與中新網生活頻道相似的維權現狀,即“兩少”——知道如何維權的人少,成功維權的少,但數據有差異,其數據顯示,61.8%的受訪者表示沒有進行過維權,26.8%的受訪者嘗試過但失敗了,11.5%的受訪者成維權功。
這樣低的維權率,也讓人們更多關注起航班延誤險來。在中新網生活頻道的調查中,42.2%的網友表示沒啥必要購買延誤險,獲賠率低,理賠過程太麻煩,37.8%的網友表示非常有必要買一份延誤險,算是給自己一份安慰;聯合數字100市場研究公司的調查中,58.8%的受訪者表示沒啥必要購買延誤險,只有29.3%的受訪者表示有必要購買。
恐虧癥后的新盛宴
“2007年彩電業可能將全行業虧損”――2006年10月31日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賽諾市場研究公司聯合的《2006年中國彩電行業研究第三季度報告》拉響警報。
報告顯示,目前TCL的液晶電視銷售額占到其總體銷售比重的27%,而創維、康佳、長虹、海爾分別是27%、20%、25%、24%。“在目前彩電業一半是液晶電視貢獻的情況下,如果液晶電視虧損,整個產業會不會虧?”賽諾市場研究公司AV部總經理喻亮星這樣反問。
據統計,2005年國內主要的9家彩電企業,總收入超過2980億元,但利潤總額尚不足15億元,平均利潤率僅為0.5%,行業處于虧損邊緣。而去年前三季度國內液晶電視零售市場總銷量同比增長208%、總銷售額同比增長217%。
上海復旦微納電子公司市場部吳嘉楨分析,中國電視機保有量是4億臺,除去1.2億臺有線用戶,按照強制要求,有2.8億臺需要在2015年之前向數字化轉移,也就是說,每年約有3000萬臺電視要加裝數字電視芯片及機頂盒。這個產量是巨大的。
此外,全國每年新增4000萬至5000萬臺電視機銷量,假設有50%的人選購機頂盒或一體機,又將產生2000萬套芯片需求;另外,還有車載、便攜、手持、IT等行業的數字電視芯片需求,每年至少也將增加1500萬套芯片。累計6000萬到7000萬套數字電視芯片的產量,產值將在200億元左右。如果加上機頂盒、數字電視USB棒的相關產業鏈的生產,產值將更加可觀。
中國數字電視發展在“十五”初期已進入實質性階段,一些城市進行了試驗播出。在去年8月份公布的《信息產業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中長期規劃綱要》中,高清晰度數字電視被列為集中攻關的13項信息產業重大項目之一。目前,高清數字電視顯示器已經有了國家技術標準。
數字電視的新產業鏈
在2006中國數字電視產業鏈建設報告會上,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會長、TCL電子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李東生表示,我國彩電產業已經步入嶄新的歷史階段。隨著地面傳輸標準的,產業間迅速滲透、融合,傳統的產業界限逐漸消失,彩電業將轉型為新的家電信息產業。他認為,數字電視產業的發展將推動信息家電和多媒體產業的發展,為芯片廠商、設備商及終端廠商、平臺提供商、電信運營商,內容開發商、頻道運營商等整個產業鏈中的企業提供新的機遇。據預測,以數字電視為代表的數字音頻產業的總產值將在2008年超過通信產業,并有可能在2010年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
電視機整機行業作為數字電視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TCL電子集團公司副總裁史萬文說,有線數字電視已從試點走向全面發展階段。據估計,到2010年我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將達到8183萬。目前,我國消費者已擁有電視機3.6億臺,除1.12億有線電視用戶外,其他都是數字電視的潛在用戶,另外還有近千萬臺車載和手持移動電視的潛在用戶,數字電視蘊含的商機可謂巨大。
主要零售網站和旅行社的付費點擊分別下降了20 %和25%。特別是一些著名品牌的搜索,如“Orbitz”(從46.35%降至35.75%),以及“沃爾瑪”付費點擊這一塊的市場份額也急劇下降。
而搜索“Home Depot”的數量是付費點擊中下降得最厲害的,在過去4個星期內,只有0.83%的市場點擊了付費列表,比一年前的39%相差甚遠。
經濟衰退?或公司對搜索有了更理智的理解?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下降可以被認為是當前的經濟環境所致,因為許多公司已經減少了搜索營銷方面的支出。在其最新的季度盈利報告中(2008年最后一個季度),谷歌指出,來自AdSense所有的合作伙伴的付費點擊只增加了3%,盡管該搜索巨頭并沒有任何有關付費搜索流量的詳細統計資料。
然而,正如著名的網絡營銷顧問安迪-比爾(Andy Beal)指出的,在搜索支出方面的削減也可能意味著,一些大品牌如Orbitz或Home Depot認為他們實在沒有必要支付大量的付費廣告,因為各自的品牌都已經位于搜索詞中排行榜首位了。
MCU是嵌入了存儲器的功能齊全的芯片,它可以連接和控制從基本家電到先進富媒體消費設備的電子系統。從早上醒來到晚上入睡,人們每天都在跟數以百計的MCU打交道。它們存在于鬧鐘、環境控制系統、收音機、電視機、洗碗機、電腦,手機、汽車等許多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中。
由于中國經濟的驚人發展和對汽車、工業、消費、辦公自動化及其他產品需求的不斷增長,MCU也在迅速增長。市場研究機構MarketAvenue Partners的報告顯示,2006年中國的MCU銷售額達到了43.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27%。
MarketAvenue認為,消費電子產品占據了整個MCU市場的43%以上。隨著中國正在擴大的中產階級購買力的繼續增加,包括集成數字電視(iDTV,integrmd digital TV)和電子游戲機等產品的銷量將進一步增長。
就北京而言,現在每天幾乎要新增一千名新司機,汽車MCU市場也在迅速攀升。一輛汽車的價值有將近50%在于其電子產品使用率,每輛汽車平均有超過50個電子控制單元(ECU)。汽車電子應用的發展趨勢將是提升運輸效率和安全性,并推動向機電一體化的解決方案轉變。ECLI目前已應用于汽車的各個部分。從基本的方便控制功能,到復雜的引擎管理和多媒體功能的車載智能通信系統。
作為“多用途”MCU市場一部分的智能卡是另外一個正在興起的領域。正是由于中國市場沒有與像磁條卡這樣舊的競爭技術相應的基礎設施,因此,這里有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必將獲得更快的增長速度。
由于采用了先進無線和光纖技術的全新電信系統,通信市場已經成為中國MCU增長充滿活力的領域。每年中國的手機銷量超過4億部,占全球市場的40%,由于每部新手機要配一個含有MCU的SIM卡,這將成為一個飛速發展的領域。
受家電市場需求的推動,如空調、冰箱,甚至智能電飯煲、電扇和遙控器,中國的4位、8位和16位MCU市場將繼續增長。這些低端應用往往只需要一個處理器,這個處理器由一個簡單的核控制,執行一個特定任務。可尋址存儲范圍和這些應用所需的性能適合8位和16位處理器的能力。
然而,除了這些傳統的家庭用品之外,具有更高級功能的更廣泛的最終用戶系統正在推動從8位和16位向更強大的32位MCU的過渡。這些32位MCU可提供像高檔家電和數字消費產品、汽車安全、傳動系統和工業控制系統這樣的產品中復雜應用所需的性能和功能。
這些應用要求更加計算密集的、功能豐富的能力,這是8位和16位器件所無法滿足的,因為它們受數據通道寬度、最大尋址范圍、比較差的功率效率、有限的c代碼支持、缺少可用的先進調試開發工具,以及缺乏主導的標準架構等因素的限制,從而限制了生態系統的支持。32位處理器可提供廣泛的基于MCU的先進產品所需的更高計算性能和更大存儲容量、低功耗、集成的連接性和軟件支持。
從8位和16位MCU向32位MCU的過渡正在順利進行。市場研究機構ScmicoResearch的報告顯示,2011年全球32位MCU的總出貨量將超過20億個單元,銷售額將以18%的年增長率增長。由于中端到高端的8位或16位MCU的價格與32位MCU的價格相當,因此,32位MCU市場的增長不會放慢速度。
MCU開發工程師的任務是以盡可能低的成本開發高性能的設備。他們需要有效的電源管理解決方案、確定性操作和能減少代碼量的架構來執行應用。這將減少需要的閃存數量,自然也就降低了器件成本。為了最大限度地重復利用并滿足不同應用的要求,開發工程師還需要內置的具有高度可配置性和靈活性的標準架構。
隨著行業向32位過渡,設計師還需要各種外設,包括高性能I/O,如USB和音頻編解碼器。對MCU模擬功能不斷增長的需求,對于擁有模擬/數字產品的IP供應商來說無疑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機遇。
一、傳媒產業的全球化趨勢
如今世界正處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信息傳播國際化成為這一時代的重要特征。這意味著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協作要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密切。全球化的趨勢使傳媒公司在世界各地的運營突顯多樣性的特征,許多學者對此達成了共識,即傳媒發展的全球化必須以本土化為基礎,尊重本土文化的特質和市場需求才能構筑核心競爭力。針對傳媒產業的全球化問題,學者們的報告從不同的視角和層面做了說明。
瑞士盧加諾大學的Benedetta Prario和瑞典延雪平大學國際商學院的Cinzia Dal Zotto在報告中指出,全球性傳媒公司(Global Media Firm)在逐漸轉向跨國實體傳媒組織(Transnational Virtual Media Organiza鄄tion),具體表現為:傳媒產品在國外進行制造,戰略決策在國外進行,公司對自己的資源分配以效率為原則,與之相適應,跨國傳媒組織將不同的業務分包給各國的承包商,從而進行產業價值鏈的整合,最終實現整個價值鏈的跨國管理。相對于以往只是產品出口的國際戰略而言,跨國戰略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也就是說,在不同的國家,產品的制造都要充分考慮當地偏好和需求。這也是對傳媒發展全球化與多樣性關系的一種平衡。
芬蘭坦佩雷大學的Katja Koikkalainen在報告中指出,全球化是北歐國家與俄羅斯媒體發展的主要趨勢,但是目前這種全球化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不是從深層次或者是制度層面向前發展,因為這可能會對目前的媒體結構和他們的地位構成挑戰,給這些國家的媒體帶來風險。但這些國家的學者認為,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來趕上西方及美國傳媒發展的全球化步伐。
荷蘭瑞德堡大學的Hansvan Kranenburg在發言中強調了公司在全球化戰略中明確定位的重要意義,他說,在你走出國門之前必須對自己有一個合適的定位,這樣才能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之下很好地走出去。此外,當你進入一個國家的時候,你必須與本地公司進行通力合作,才能使得你的公司在異國的事業得到發展。對于歐洲電信業來說,關鍵在于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并通過合理整合來獲得全球化發展所需要的能力。
全球化和數字技術革命帶來了開放的市場,為不同國度之間的貿易和交流創造了更多的機會。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的Alejandro Pardo比較了美國電影業和歐洲電影的全球化戰略,指出美國電影產業的世界領先者的角色,激勵著許多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采取貿易保護政策和不同的市場戰略與之競爭。這進一步導致的結果是,好萊塢更加加強了它的擴張政策,增加了海外出口電影和合作電影的數量,同時,通過與歐洲本土的生產商、發行商、展出商合作,直接轉移到歐洲地區。歐洲和好萊塢關系的歷史可以被描述為“愛恨交加”,即一方面是合作,另一方面是競爭――歐洲需要好萊塢的生產發行機構和經濟專家,而好萊塢除了要瓜分歐洲電影市場外,也需要歐洲的財力和創造力。
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的另一位學者Mónica Herrero,與大家分享了她對歐洲肥皂劇的研究成果。她指出,在歐洲肥皂劇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化已經成為發展的趨勢。西班牙肥皂劇的發展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目前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如何讓歐洲肥皂劇走進國際市場。歐洲肥皂劇宣傳模式以本地主義為中心,節目也主要根據本地受眾口味進行量身定做。但各個國家的態勢不盡相同,我們進行肥皂劇制作時,必須記住這個原則。談到如何處理全球化趨勢與本土化需要之間的關系時,她認為,劇情創作本土化與產品銷售國際化相結合是最好的辦法。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的麥莉娟以中國廣東的全球化電視頻道為例,考察了其在中國的地方化發展策略:首先他們與地區合作伙伴一同制作節目,此外和當地的媒體建立合資企業,建立公司,進口內容和節目,同時他們也進行高科技業務、互聯網業務,還和CCTV及一些省臺進行節目交流等等。但國際媒體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也是比較困難的,以廣東為例,全球頻道的發展比較慢,特別是在文化差異、語言等方面遇到困難。她建議,國際媒體應該制定自己的競爭策略,尤其應該把地區文化因素考慮進來,彌合這種文化上的差異。此外國際媒體的快速發展不應基于和國內媒體進行競爭,而應該和國內媒體集團進行合作。
二、傳媒產業的多樣性特征
探討在全球化背景下傳媒業如何實現多樣性發展的問題,并力圖在這一問題上達到某些認同,是本次會議的一個重要目標。學者們不僅從研究內容和視角的多樣性為此做出說明,還專門探索了多樣性的內涵。美國保齡格林州立大學的Louisa Ha指出,傳媒產業的多樣性不僅是目標,也是手段。目標就是獲得更好的內容和質量。公司的數目是多樣性的代表,而在質量方面,多樣性也應該有所體現。她指出,傳媒的多樣性基本上是由三個層面構成的:第一就是供應的多樣性,即傳媒資源的多樣性;第二是購買(獲得途徑)的多樣性;第三是消費的多樣性,包括受眾的選擇性接觸、選擇性釋義等。比如我們獲取信息,可能通過網絡、收音機或者電視。它們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和內容,而我們也有不同的價值觀和期待,尤其是對于內容,由于期待不同,就導致選擇的不同。但是現在我們的研究都是以單個媒體為重點來進行的,這本身與多樣性的特征是不相符的。她還認為,現在搜索業務對于多樣性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他們有偏見或者由于每個贊助商所提供的贊助不一樣,就會影響到觀眾獲取多樣性的內容。
在傳媒發展的多樣性追求中,很多媒體是從內容著手的。如芬蘭坦佩雷大學Katja Koikkalainen所介紹的,通過語言多樣化的報紙可以使各國之間進行更好的交流,俄羅斯政府通過與學者們之間的合作使得報紙更好地將一些商業團體進行整合,成為商業報刊以及報紙上商業內容的主要貢獻者。
韓國首爾女子大學的JaeminJung提到,當一個公司決定擴展它的業務時,就要看它采取什么樣的多樣化策略,是國際化的多樣化,還是產品多樣化。前者是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經營同樣的內容,可以通過內部的發展或外部的并購來實現;產品的多樣化,就是經營內容本身的拓展,也可以通過并購實現,或者自身開發、積累多樣性的產品。
三、傳媒產業的數字化生存
數字化是近年來傳媒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傳媒業全球化和多樣性發展的技術基礎,它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傳媒產業的發展進程。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的DanShaver在報告中提出了數字技術對于傳媒經濟研究的重要影響。他將人類傳播分為三個階段,即人際傳播時代、大眾傳播時代和數字內容與權力受眾的時代。其中“第三階段的模式”采用的是一些新的技術和途徑對內容商在數字環境下的影響和開發。這個模式實際上是一個互動的模式,而且不是線性的。在內容提供方面技術的使用,當然會有一些監管機制作為壁壘,使得進入門檻更高,但新技術將使成本逐漸下降,小規模的開發也有可能會更吸引客戶。
很多學者在報告中探討了傳統媒體的數字化生存。其中,IPTV的經營戰略是一個核心議題,尤其是IPTV作為一種數字電視平臺所產生的置換效果或者補充效果受到關注。來自日本、中國大陸、臺灣的學者結合本地區的營銷戰略進行了交流。
臺灣政治大學的Yu-liLiu針對臺灣的IPTV運營商營銷策略做了主題發言。她介紹了臺灣觀眾接觸到的4種數字電視平臺:數字開路電視,數字有線電視,網絡廣播服務(IPTV-電腦作為終端),以及IPTV(電視機作為終端)。她說,當Chunghwa電信(CHT)設想在2001年提供IPTV服務時,存在許多有關多媒體點播如何管制的爭議。當有線運營商發現CHT提供IPTV的意圖時,他們通過威脅渠道運營商不要提供內容給IPTV運營商來加以抵制。除CHT提供IPTV服務之外,臺灣的大型網絡服務提供商SeedNet,也從2004年開始提供IPTV服務。GIO沒有打算管制SeedNet的IPTV,因為SeedNet是一個網絡服務提供商,并不是固定網絡運營商。盡管Seed鄄Net的IPTV沒有受到管制,但是由于“最后一公里”問題以及內容的缺乏,它仍然難以吸引消費者。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的Minoru Sugaya報告指出,IP網絡在日本滲透很快,像NTT和KDDI這些主要的電信網絡提供商已經宣告了它們從傳統服務向IP網絡的轉型計劃。根據國內事務與通信部門的信息,到2010年,日本一半的網絡用戶將轉移到IP網絡。日本的網絡政策經歷了從垂直途徑向水平途徑的改變,在這樣的政策框架下,網絡和平臺提供商試圖置入吸引人的內容。至今為止,最吸引人的內容是為開路廣播所制作的。在日本,5家商業電視網制作所有類型的通俗節目,包括新聞、體育和戲劇等。這些電視節目對IP網絡提供商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為如果他們用IPTV提供這些節目,許多觀眾將采用他們的服務。
中國傳媒大學周艷在報告中介紹了中國IPTV的營銷策略。她通過個案研究、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做了長期的研究,討論了IPTV管理個案的商業模式,即在電視機上增加機頂盒作為終端。同時也討論了中國的IPTV正面臨的問題,例如產業政策,內容和商業模式的不足等。
四、中國傳媒經濟研究的展示與審視
本屆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首次設立了中國專場,并在國際會議中設立了兩場中國傳媒的主題報告,分別為“中國傳媒的發展”和“中國傳媒的創新”。
1.中國傳媒的發展
在“中國傳媒的發展”主題會議中,來自業界和學界的演講嘉賓分別介紹了各自領域的發展情況。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梁衡介紹了中國報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他指出,傳統報業應當通過利用新的技術,將自身的人才優勢、文化積淀和內容資源的優勢結合起來,開創報業的明天;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石峰闡述了中國平面媒體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指出要加快傳統媒體的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不同媒體之間的互動融合,以此來把握傳媒經濟發展的機遇;國家廣電總局副總編輯黃勇介紹了中國廣播影視業的發展源起、基礎、特點和目標,并指出內容產業市場化、產業經營公司化、投資主體多樣化、盈利模式多樣化和產業發展集約化的趨勢;人民網總裁何加正介紹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中國教育報刊社社長趙書生介紹了中國專業報紙的地位和發展趨勢;中國傳媒大學傳媒經濟研究所所長周鴻鐸介紹了中國傳媒經濟的發展及傳媒經濟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嘉賓們以權威的數字和詳實的資料,為國內外與會者描繪了一幅中國傳媒產業發展的整體圖景。
2.中國傳媒的創新
在“中國傳媒的創新”主題會議中,東方衛視總裁徐威以東方衛視為例,闡述了作為傳統媒體的中國電視在數字時代如何實現與新媒體的融合,從而成功完成自身的轉型。京華時報社社長吳海民針對報紙衰退期的產業背景,提出了一系列的增長戰略方案。央視市場研究高級媒介顧問靳智偉指出,中國媒介市場正在由“媒體時代”向“后媒體時代”全面過渡,大眾傳播理念正在發生本質的變化。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崔保國介紹了中國傳媒產業及其發展環境,并指出中國傳媒發展的四大趨勢和戰略:企業化轉制,立體化經營,集團化道路和數字化轉型。
3.中國傳媒的全球化、產業化和多樣化
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媒介從業者以及研究生近百人參加了“中國專場”會議,并圍繞“全球化、產業化和多樣化”的主題,從不同領域和視角,針對中國傳媒經濟實踐和理論的多方面問題,發表了自己的學術見解和研究成果。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吳信訓在報告中,將上海與北京、紐約、倫頓、洛杉磯等幾個典型國際大都市相比較,對其影視產業的競爭力進行了辨析;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教授時統宇在報告中指出,要從制度和文化的層面去探索中國媒體發展的強弱轉換,去理解報紙的冬天與廣播的春天;央視市場研究資深研究顧問姚林指出,我們的社會正在轉入個性化和碎片化時代,傳統媒體應使用新的技術來適應對等傳播的需要;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丁和根報告了他對媒介經營機制改革的幾個關鍵問題的研究,指出應強化激勵機制、創新運行機制、完善約束機制;暨南大學教授董天策以人文視角,分析了廣東文化對廣東報業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李懷亮在報告中指出,傳媒產品的民族品牌及其內容的國際化標準是國際傳媒營銷中的重要因素;武漢大學教授張金海提出了中國傳媒集團發展的規律之路,即擴張――整合――再擴張――再整合;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宋建武分析了中國媒體法人治理結構的特點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調查發現,互聯網人群的經濟生活相比大眾人群有明顯的四大特征。
特點一:網民消費范圍更廣泛。
對受訪家庭在2013年計劃購買的消費品或消費調查中發現,2013年旅游可能成為最多的消費選擇,占57%,相較于2012年,排名第一的電腦等數碼產品則與其互換了位置,屈居排名第二,占43%,緊隨其后的依舊是家電產品,占41%,而汽車、保健養生、教育培訓都有上升的消費趨勢,由于互聯網人群的特點為年輕化,他們更加傾向于購買時尚與自我享受的消費品和消費。
特點二:網民投資意愿強,偏向于風險高一些的投資。
在問及對2013的投資預期時,46%的受訪者傾向理財產品的投資,34%的受訪者則對股票投資感興趣,另有31%的受訪者準備對基金市場進行投資。與大眾樣本對比發現,互聯網人群信息量大及前沿的特征特點決定他們在投資上更加傾向于理財產品、股票及基金等較高風險的產品,而大眾人群則更加傾向于投資風險小一些的黃金、樓市、國債和做生意等較低風險產品。
特點三:網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信心高。
數字100調查顯示,對于2013年家庭收入的預期,七成的受訪者認為2013年家庭收入會增加,收入增幅的信心指數高于大眾受訪群體。無論是大眾,還是互聯網人群,大家都相信2013年的家庭會越來越好,對2013年經濟充滿希望。
對于2013年房價的走勢,逾6成的受訪者認為上漲幅度在10%以內,只有3成的受訪者認為維持原狀或下跌。由于互聯網人群受信息量大的特征,對物價波動的感受也越明顯,因此他們對未來的預期信心也更高。
特點四:工作待遇好,生活質量更高。
在購車方面,無論是大眾,還是網民,在2013年對30萬以上的車型購買意愿最低,僅占3%-4%,而受訪者購買意愿主要集中在10-15萬之間的車型,占25%,其次是5-10萬的車型,占21%,另有18%的受訪者愿意購買15-30萬的車型,而大眾人群主要購車意愿集中在10萬以下的車型。綜合對比,互聯網人群購買汽車的欲望高于大眾群體,雖然互聯網人群收入相較于大眾人群收入略高,但他們更敢于花錢和炫耀。
在旅游方面,21%的受訪者對東南沿海及歐洲旅游情有獨鐘,港澳臺地區緊隨其后,占20%。從數字100的數據中可以看出,雖然東南沿海是大家的首選旅游區域,但與大眾樣本對比發現,互聯網人群在2013年港澳臺和歐洲游意愿明顯超過大眾人群。他們整體更加注重休閑旅游,因為工作待遇好,收入相對高一些,在選擇旅游區域時,歐洲及港澳臺的出行計劃高于大眾群體(大眾群體歐洲游的出行計劃為7%,港澳臺游為11%)。他們的特征是崇尚民主自由,習慣享受生活。
互聯網人群相對幸福感高,生活困難少
盡管王石曾說過“有一天萬科要是做商業的話,即使我死了,還是會從骨灰盒里伸出一只手來干擾你”,但如今連萬科也開始進軍寫字樓市場了。11月下旬,萬科在成都主城區一口氣了兩大寫字樓產品,2012年也被稱為成都萬科的“商業元年”。
除了萬科,還有創鴻、富力、中海、越秀、恒大……沒有人能夠準確說出究竟有多少資金正在或將要涌入寫字樓市場。但是能夠判斷的是,對于住宅市場嚴格調控以及對貨幣貶值的深度擔憂,正在促使越來越多的地產巨人和投資客掉轉船頭,向寫字樓市場航行。而目前各大城市居高不下的營業場所租金,更是讓寫字樓市場的投資價值越攀越高。
租金還在漲
李先生很慶幸今年沒有動窩。在北京北五環開了一家動漫公司的李先生,為了改善辦公環境,今年年初本打算往市中心靠攏,找一棟條件好點的寫字樓。但是一打聽,CBD商圈的寫字樓租金都在7元每平方米每天,而且這個價格還只是普通寫字樓租金,甲級寫字樓的租金都在10元左右。李先生只好望而卻步,因為在北五環每天每平方米的租金也只有4元,只是CBD商圈的一半。快年底了,李先生再打聽,黃金商圈的租金雖然上漲的速度放緩了,但依然在漲。“還是再緩緩吧,對于我這種小企業來說,實在承受不起這么昂貴的租金”,李先生感嘆。
李先生對于寫字樓租金變化的真實感受,也被房地產咨詢機構用數字給出了證明。戴德梁行的觀測顯示,北京寫字樓在第三季度保持上漲態勢,環比增長2.3%,每月每平方米295.47元,上一季度這個數字是288.55元。中原集團研究中心監測,10月主要城市寫字樓租金繼續上漲,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的租金漲幅分別為1.83%、3.24%和2.08%,仍在高位徘徊。拿具體商圈為例,10月建國門商圈租金價格為544.11元/平方米每月,環比上漲7.72%;國貿商圈租金價格為463.69元/平方米每月,比9月上漲3.73%;燕莎商圈租金是352.42元/平方米每月,環比上漲1.30%。
供不應求是租金上漲的原因。今年第三季度,北京甲級寫字樓市場就沒有任何新項目入市,總存量仍然保持665萬平方米。甲級寫字樓空置率繼續下行到歷史新低,為2.18%,環比下降0.27個百分點。中原集團的統計顯示,10月北、上、廣、深四大城市寫字樓新增供應50.23萬平方米,比9月下滑14%。
經過近兩年的暴漲后,北、上、廣等城市寫字樓租金價格已經接近租戶們可承受的極限,再加上經濟不確定因素以及有限的可租賃面積,也多少減弱了企業對于高端寫字樓的熱情,也放慢了他們租賃的步伐。
10月,北京市核心商圈寫字樓租賃入住率下降。根據北京中原市場研究部監測的樓盤數據顯示,10月份北京甲級寫字樓入住率是96.54%,比上月下降0.07個百分點,主要是由于年底前寫字樓租賃合同集中到期,部分企業撤出這些物業區域。戴德梁行的分析認為:“受整體經濟影響,北京寫字樓市場需求放緩,租賃需求以擴租為主,內資企業是寫字樓租賃市場的主要支撐”。
廣州市的情況也是如此,據高力國際物業介紹:前三個月,廣州寫字樓市場共迎來了三個甲級新增項目,新增了26萬多平方米的寫字樓。對于這些新增寫字樓的需求主要來自金融保險、IT通信、醫藥、消費品等行業。但是由于租金水平偏高,不少租戶對簽約入駐持觀望情緒。一些外資租戶一直在縮緊財務支出,如果原有的業主能夠給出租金上的優惠后,他們才會考慮續租,畢竟搬遷的成本也很高,一定要精打細算,盡量節省。
投資發熱
比起租客們的小心翼翼,投資者們顯得大方了很多。
同樣以廣州為例,雖然廣州市地稅局公告,從今年7月1日起,廣州市寫字樓的土地增值稅預征率從原來的2%調整到了3%,但是這1%的上漲并沒能阻擋投資客的熱情。第三季度,廣州市在售的富力盈凱廣場、邦華環球廣場等寫字樓都有大面積的銷售,甚至都是整層成交。需求也帶動價格上揚,這一季度廣州市寫字樓平均售價是32586元/平方米,比上一季度上漲了1.61%。
中原集團統計,10月北、上、廣、深四大城市寫字樓總計成交55.03萬平方米,環比上升16%。1到10月,四大城市寫字樓銷售共426.97萬平方米,與去年同期持平。其中,北京市成交面積是140.45萬平方米,比去年上漲63%,值得一提的是,京郊的投資市場更加火爆。
由于中心城區高級寫字樓租金不斷上漲,京郊寫字樓供應充足并且價格低廉,導致租戶紛紛轉移辦公地點,同時也引發了開發商對北京郊區寫字樓的投資熱情。個人投資商彭先生今年年初才開始涉足商業地產投資,他在河北省固安縣擁有2400平方米的商業地產產權,并且每年都能夠獲得占總投資額8%的利潤。彭先生說:“中心城市寫字樓價格、租金太高,盈利難,周邊區域寫字樓投資前景非常廣闊。”
戴德梁行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紀言迅說:“雖然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步伐減慢,較多投資者轉為觀望,但相比不少世界其他地區,中國整體經濟增長依然強勁,例如最近放寬信貸后,多個城市的土地交易已有所增加。除了投資者喜愛的北京、上海的市場外,部分市場基調因素較佳的二線城市,其房地產市場也會為投資者帶來不俗的回報。”
內陸城市長沙便是如此。在省府板塊上,德思勤城市廣場的14棟甲級寫字樓將一字排開;湘江東岸,萬達總部國際、北辰三角洲等寫字樓項目也正在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市府板塊上,綠地中央廣場、奧克斯廣場的百米高樓也將拔地而起。長沙市的一個設計公司就在綠地中央廣場預訂了整層,負責人說:“市政府周邊的商務剛剛起步,現在買價格比較實惠,升值潛力很大。”綠地集團長沙房地產事業部市場營銷部總監陸榮斌也向媒體表示:“從政府規劃和市場發展的現實來看,市府商圈格局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出行,將會成為全新的CBD。”目前,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也紛紛把目光轉向了這里。
黃金機會到來?
戴德梁行有一個關于“投資合理價值指數”的統計,分為超出指標、符合指標以及低于指標三個評級,數字越高意味著當地甲級寫字樓就越有投資價值。而其日前的亞太區物業投資合理價值指數報告顯示,亞太區物業投資合理價值指數已經從第二季度的68跳升到第三季度的75。在整個亞太區中,中國寫字樓市場表現不俗,17個被觀測城市中,14個都是“超出指標”,只有1個城市為“低于指標”,也就是說,中國大部分城市寫字樓投資吸引力強勁,仍見增長潛力。
【關鍵詞】出版業 排名 變化
一、全球出版業排名發展歷程
全球出版業排名最早于2007年,由總部設在法國巴黎的Livres Hebdo公司資助,奧地利著名出版顧問羅蒂格爾?維辛巴特率領的研究團隊公布了2006年全球出版業排名前45位的出版企業。后來,全球出版業排名每年一次,并改為前50名。2008年7月,第二期數據開始在美國《出版商周刊》。
全球出版業排名整合了大量公開的數據、未經披露的企業內部資料以及研究者的定向訪談而成。此排名著眼于世界出版業的發展動態,是第一個根據圖書、期刊和數字出版的銷售額的出版強社排行榜,為研究全球出版業歷年總體發展情況和各國出版業在全球所占市場份額等提供了客觀準確的數據資料。
二、2006-2010年全球出版業排名變化情況
根據美國《出版商周刊》公布的2006-2010年全球出版業排名數據,本文從地域、專業和收入三方面,總結了這5年來全球出版業排名的變化情況。
1、地域變化
(1)世界出版格局仍以美國和歐洲為主導。如表1所示,進入全球出版業排名的美國出版企業的數量連續5年都排世界第一,2010年全球出版業排名前三位的企業有兩家是美國的,分別為勵德.愛思唯爾集團和湯姆森-路透集團,當仁不讓占據世界出版的霸主地位。另外,整個歐洲在全球出版行業的地位和影響亦不容小覷。2006年,上榜出版企業中,公司總部母國位于歐洲的有32家(如母國為多個國家,則每個母國都累加)。2007年為30家,2008年33家,2009年31家,2010年為28家,雖然數量略有減少,但仍占全球出版業排名的重頭。
由此可見,歐美地區是出版業最發達地區。其中,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歐洲的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等都是出版業發達國家,其自身業務遍布全球各地,市場份額高,出版運作的很多圖書雜志都在全球有很大影響,決定著世界出版業的走勢。同時,這些國家也是圖書輸出和版權輸出的主要國家。
(2)亞洲出版業開始顯露頭角。如表1所示,在2006年日本有4家出版企業進入全球出版業排名,2007年至今保持在7家,是亞洲出版業最發達的國家。其集英社、小學館、講談社在2010年分別位居第15、16、17位,成績不凡。中國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在全球出版業排名中排45位,2010年上升至39名。韓國出版業發展迅速,2010年有3家出版企業進入排行榜。可見,亞洲地區出版社雖然作為新生力量,在國際出版業的地位也逐漸提升。
日本、中國和韓國可以被定義為區域性的出版大國,雖然其出版產業產值較大,但主要影響力集中在本國和亞洲。
(3)許多國家和地區仍未在全球出版地圖中占有一席之地。雖然澳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域廣闊,但其出版業發展卻差強人意。印度,作為世界上的人口大國之一,在世界出版業中的地位同樣不高。出版業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等都在這些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占據了較大市場份額,有的甚至壟斷了當地市場。
如表1所示,巴西的四月教育出版社在2010年進入全球出版業50強,排名第47位。這從另方面說明,巴西等欠發達地區的出版業亦開始發展,相信終有一日會有更多國家的出版企業出現在全球出版業排名中。
2、專業變化
(1)朝專業化方向發展。從2006-2010年全球出版業排名來看,進入全球出版業前50強的出版企業中,無論是以金融、法律等信息服務為主的新興傳媒企業,還是以期刊、STM出版為代表的傳統出版企業,都朝著以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專業化方向發展。
如湯姆森集團,在2007年將以教育出版為主、業績較好的湯姆森學習集團出售,以集中發展專業出版(STM)領域的數字化產品。同時并購路透集團,為了整合新聞信息、財經服務和投資管理等業務,以期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務提供商。同樣,在哈考特集團被培生、霍頓.米芙林等公司“分食”以及威科集團出售教育出版的過程中,資源的細分整合也遵循專業化的規律。各出版企業各自拆取有用的關聯資源,已獲得更大規模的資源集中。
(2)從分類角度來看,圖書出版呈現出多元化局面。出現在全球出版業排名中的出版企業所從事的主要出版專業方向多元化明顯,沒有一個圖書分突出以至于集中占據排名前幾位的。
排名中,既有教育類出版社,如培生教育集團、霍頓-米芙林-哈考特集團、中國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也有綜合類出版社、少兒類圖書出版社、文學類出版社或科技出版社,不存在某一圖書類別占據整個榜單的現象,這些排名前50位的出版強社都是在其專業領域有特長的,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形成自身的專業品牌和出版優勢。
3、經營收入變化
從全球前20名集團利潤數字來看,收入在不斷下降。尤其在2010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大部分出版機構的財務年報都差強人意。全球知名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公司披露的數據表明,2010年,美國大眾類圖書銷售額下滑了4.4%,為7.02億美元。歐洲市場也并不景氣,英國圖書總銷售額約為16.9億英鎊,比2009年下跌了3.2%,幾乎接近其2006年的水平;德國2010年圖書銷售額與2009年同比下降3.3%;法國跌幅稍小,接近1.5%。①亞洲圖書市場發展情況也不樂觀,日本2010年圖書、雜志的銷售總額降幅達3.1%,韓國圖書銷售數量較2009年亦有所下降。雖然出版業發展漸緩,但仍然有發展潛力。
三、原因分析
1、英語仍是全球出版語言的主流
就2006-2010年全球出版業排名來看,歐美國家一直占據出版業的主導地位,這與英語仍是全球出版語言的主流是分不開的。英語圖書占據了全球圖書的很大一部分,很多歐美主要的出版商不僅把市場放在本國,還擴展到其他國家,甚至整個英語市場。
這些出版業發達的歐美國家在全球各地都有分支,其海外圖書銷售收入甚至超過本國收入。同時,這些出版強社向全球出版市場輸出大量圖書和版權,很大程度上主導著全球出版業的發展,甚至出現壟斷現象。英語作為世界主流語言,為歐美出版強社占據全球市場提供了便利,是歐美出版主導全球出版業的原因之一。
2、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
雖然全球出版傳媒行業受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弱,但也導致一些出版公司遭遇撤資或被迫重組。歐洲出版業“寒中帶暖”,經濟危機帶動了金融類等圖書銷售碼洋的增長,部分抵消了經濟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出版業成績平平的亞洲地區情況并不樂觀,整體圖書銷售受經濟危機影響有所下滑。近幾年全球出版業受經濟危機影響,導致圖書銷售收入和總體利潤漲幅趨緩甚至有所下降。
3、整合重組
整合重組是出版企業重振雄風的重要原因,2010年,全球出版業排名前20位的出版巨頭,如貝塔斯曼、勵德.愛思唯爾、哈珀?柯林斯等都是通過不斷并購才得以發展壯大,可以說他們的發展史就是一個并購史。
從2007年開始,傳統出版業受數字出版技術和新媒體的影響,發展速度下滑,出版業巨頭開始了其整合重組的歷程。之所以一直在全球出版業排名中保持領先地位,是因為這些出版企業的并購重組沒有把目光局限在國內,而是放眼國際。德國貝塔斯曼并購了美國最大的大眾圖書出版商蘭登書屋,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大眾圖書出版商。同樣,2008年5月15日,湯姆森集團與路透集團合并,成為“湯姆森-路透集團”。兩家媒體巨頭合并后優勢互補,形成以專業出版和數據業務為主的發展道路。同時,湯姆森-路透集團在合并后,還對集團進行了改革,采用新的計算方式劃分盈利并且對圖書出版業務范圍進行了重新界定。西班牙星球出版社、約翰?威利集團、艾格蒙等出版巨頭的快速發展,無疑不是其進行重組并購的結果。
4、數字化影響
近年來,數字化、網絡化的快速發展,是傳統出版業務增速緩慢并開始出現萎縮的主要原因之一。各個出版集團也都在數字化領域尋找新的出路。
有報道說,全球排名前20位的出版巨頭,近兩年業績增長率幾乎是出版行業總增長率的兩倍,而其中業績最好的就是在數字化領域有專長的出版集團。在有些出版社的所得利潤中,數字出版業務甚至超過了50%。數字出版無疑成為出版集團盈利的法寶。如培生教育集團,在近年來開發了多個教學數字化在線產品及運行平臺,使其市場占有率猛增。而威利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和勵德.愛思唯爾出版集團這樣的科技類出版社,充分利用網絡在線系統來銷售其出版的數字產品,同時開始減少傳統紙質圖書選題而增加數字版作品的選題,來適應出版內容數字化的發展趨勢。
目前來看,數字化無疑成為推動出版集團不斷發展的動力之一,也是促使出版集團不斷實現重組并購的重要原因。盡管目前來看,在大眾出版商的收入份額中數字化產品和服務所占比例還不算大,但有先見的全球出版巨頭早已意識到其成長性和對未來出版業發展的影響力度,數字出版受到高度重視。同時,各種閱讀器的不斷推出,也推動了出版物的數字化進程。
但我們必須看到,目前國際出版格局已呈現出不平衡的態勢,出版業數字化對出版集團的經濟實力和出版人才的要求都很高。這種情況會導致出版格局不平衡勢態的加劇,出版大國與小國之間的鴻溝會進一步拉大。
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資本的融合,世界出版業在出版理念、出版經營和出版技術方面都將進行不斷地變化和革新。根據由美國《出版商周刊》的2006-2010年全球出版業排名,可以看出行業前瞻性對于出版社的發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培生集團、勵德.愛思唯爾還是湯姆森-路透集團,他們的快速發展無一不是抓住機遇的原因。
雖然現在的全球出版業仍然是歐美出版占主導地位,但是經過這幾年的發展,亞洲出版正在嶄露頭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出版業的發展也開始有顯著成效。我們仍然可以樂觀的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全球出版業排名上會出現更多不同國家的出版社。
參考文獻
①周芷旭,《全球出版業原地踏步》[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7-11